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

景观设计思考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篇

针对景观设计国外著名的园艺指南曾这样指出:景观设计就是将有关人为创造活动和自然要素有机统一融合设计的艺术科学。是将自然界的资源,如泥土、砂石、水、植物等通过人工加工或构造的方式为人们创造出满足生活活动中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伴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重要作用,相应地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对有关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全方位、多层地对公园景观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进行深入了解,从人文角度、人性化角度入手,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或改造进行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地使公园景观设计达到既能给城市居民带来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陶冶市民的情操,缓解精神压力的目的,又能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结构的园林景观作品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所以,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将人同设计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融入设计活动中,以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只有达到人、景观的二者的和谐统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作品才称得上是人性化的作品。才能是人、景观、环境达到平衡和谐统一发展。

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2.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做到“人化”与“物化”的统一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2.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2.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具体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相似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发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勾起他们相同的回忆,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多数人认同的景观事物融合到设计作品中。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应深度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将最具该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唯一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公园景观使用者享用者因处于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中倍感自豪和荣耀,提高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最有地域特征的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元素深挖出来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2.4“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坚持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设计出的城市公园景观作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造成影响的效果,使人、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3结语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间景观;景观设计;园林景观;空间分隔

Abstract: in the limited land space, through the reasonable space space, such as design skill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patial landscape, this is landscape designer in the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of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article to combine product surplus living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design space landscape, to meet the futur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in.

Keywords: space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Space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从目前房地产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土地的进一步加剧紧缺,加上房价高企,尤其是在较多大城市房地产发展中产生一种趋势,就是主要以小型楼盘为主。房地产的这种变化趋势无疑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更大难度,其要求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通过采取分隔等手法来实现空间的拓宽多变。显然在有限空间基础上充分发挥景观特色,就必须采取合理的布局来丰富空间,这是值得探讨的设计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来对于空间景观的构思进行深入分析。

2.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寓品盈居园林设计,园林面积约2300平方米,其中游泳池占了530平方米,四米的消防车道也占去了不少空间,整个小区园林可设计的空间变得非常局限,再加上整个园林建于地下车库顶板之上,荷载问题也是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最终可设计的花园空间很小,在如此细的空间设计出精致丰富多变的空间需要设计师花很多心思,这也是本小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点考虑问题。

3. 空间景观的设计手法

空间设计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本住宅小区土地空间有限居住小区景观特点,为了有效地凸显出小区园林景观的多变性以及丰富空间,根据小区空间原有状态,采用多种空间组织手法,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尽量满足小区居民的各种需要,提高小区居民的人居环境。通过结合实践,笔者分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可适宜采取以下设计手法来丰富园林景观空间。

3.1景观空间的分割设计

居住小区园林景观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了丰富小区园林景观空间的组织首先通过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进行景观空间的分割设计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活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而对于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

本项目中采取花架以及景墙来分割,能有效地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同时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同时在本花园中的花架设计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花架的尺度问题,花架设计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则反而起不到分割作用。

另外针对本项目平面空间非常有限,需要开拓立体空间,竖向空间产生视线的延伸主入口部分。为此本项目设计三面高低错落弧形的造型水景墙,增强视觉的可延性,饰面用不同灰调的花岗石做细腻的变化,以石材表面处理的不同,色泽不同,厚度不用,以及相近的模数,营造出低调且多变艺术墙,景墙的周边配合绿色的植物,充满生气。

3.2空间渗透设计

花园景观空间的渗透与分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渗透的分割将使得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但通过景观空间的渗透可有效地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产生层次变化。空间渗透手法主要是通过采取采取景墙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花架等相互渗透。本小区就是巧用花架的设计,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有效地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通过采取花架等设计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设计在休息平台上的休闲亭充满现代气息,钢材、木材、混凝土、花岗石融合在一起,与景墙形成呼应,构成和谐比例,从每个角落观看都具有不同的风景,强化步移景换的感受,提升了环境的品质。

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加小区花园空间的渗透效果,整个花园的绿化主要以高低错落的花基为主,花基的饰面和景墙的材质采用同一个元素灰色基调,以不同的石材切割和表面处理作出无限的变化,使整个园林充满细腻感。立面采用灰色的基调,地面则应用了温暖的色调,以红色,橘色,黄色组合成亲切的地面色块。

3.3水景设计

水景是小区花园景观空间得到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利用水景可有效地丰富的景观空间。更高的层次还表现在对空间的建构,通过水景表现空间的本质。鉴于此,在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到水景的灵活设计元素。通过水景在其中可以组织景观序列、限定空间布局、联系空间层次。

在本小区景观空间设计上,通过采用水景对视线的引导作用,以联系空间层次,展开空间序列。设计时充分利用水景墙中水的流动性和引导性,发挥水体对人的视觉美化作用,更能强化视觉的复杂变化的特点。通过采用水景墙的人工喷泉的流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联系和引导居住区景观空间层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采用水景墙的水体来引导景观,能使各个空间层次和院落组团相互贯通, 形成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要结合景观中的节点处理, 强化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水体是活跃而又亲和的景观元素, 人本身又具有亲水的天生, 所以利用水体来引导景观空间可以避免生硬、牵强的感觉。水的流动会使人产生某种心理的期待, 顺着水流行进, 观看到不同的水景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期待感, 于是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自然地从一个空间层次进入下一空间层次。

4.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考

通过对本小区园林空间景观设计实例以及笔者对园林空间设计的思考,笔者认为要实现园林景观在空间上变化万千,这已经与传统小区环境景观产生了变化,这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新理念。结合笔者实践以及思考,对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凸显性质作了分析:

(1)景观空间设计的渗透性。针对目前房地产土地空间的逐渐有限性,加强小区花园的渗透性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首先要强调住宅区环境资源的均好和共享。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适当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其次,要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详和的居家环境。

(2)景观设计适宜强调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住宅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

(3)景观设计适宜强调艺术性。在过去的景观设计来看,住宅区的设计与建设时盛行过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同时居民开始更加关注生活区周边环境的舒适性。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住宅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5. 结语

过上述园林设计手法分析可知,空间设计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区空间原有状态通过采用多种空间组织手法来丰富景观空间。对景观设计着眼于如何创造和优化空间,将有限的场地规划出尽可能多样的空间,给使用者视觉上、心理上丰富的感受,通过花园空间实现了从一个完全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到住宅居住空间的完全拓展。

参考文献:

[1] 林涛,张景祯.浅谈现代住宅小区景观空间园林设计[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2] 赵海燕,赵军,闻玉辉.浅谈园林景观空间设计重点[J].价值工程,2011,27(01):31~33.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目的;利弊;设计方法

正文:

1.前言:

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温饱之后,会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就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能够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变的更加富足,能够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身体与精神同时富足,能够促进人们的发展,促进人们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2.解读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是指在园林环境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从古至今,人们就对好的景色具有强烈的向往,好的景色能够使得人们变得心旷神怡,能够使得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舒畅,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从一定程度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在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之后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在生活中的精神需求,还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沟通交流的场所,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3.园林景观铺装设计的利弊

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是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很关注的一点,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能够给人们建设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场所,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多意义,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为人们提供场所

在现如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高,这样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频繁的沟通交流,园林景观在生活中能够为人们在生活中提供一个娱乐休息,沟通交流的场所,这样也就使得人们在茶余饭后能够有一个走出家门沟通交流的场所,能够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发展。

(2)美化城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越来越发达,但是这样也就造成了大量的污染,会对城市的绿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能够使得城市之中的绿化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能够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3)提高人们的精神需要

人们在生活中每天剧本都处于两点一线,每天劳碌工作的状态下,这个时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很疲倦,变得身心疲惫,进行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就会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导致人们无法再进行顺利工作,人们的工作效率下降,也就会使得工业生产出现问题,好的环境能够使得人们变得心旷神怡,能够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使得人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4)减少荒漠化

现如今世界各地的荒漠化严重,园林景观铺装设计能够改善生活环境,能够改善荒漠化的家中,园林景观是指利用自然或者人工材料形成的地表形式,这样能够使得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地表荒漠化减少,能够使得绿化面积增多,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在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一点的缺点,大概如下:

(1)工程浩大,程序繁琐

一个城市的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不是一件小事情,它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也就需要准备很多东西,也需要进行很全面的设计,这样的话,也就使得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过程变得很复杂,相应的程序也就变得很繁琐,也就使得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出现很多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案,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2)后续工作繁琐

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除了前期准备工作复杂,工程浩大等缺点之外,后续保养工作也是一项很繁琐的事情,园林景观是利用植物或者石头来进行装饰的,植物会有自然生长,并且还会因为天气等原因发生变故,这个时候也就需要对园林景观进行后续保养,也就给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之后的后续工作变得繁琐。

4.现阶段铺装设计的方式方法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色彩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能力是极强的,这样也就使得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对于色彩方面具有很强的的要求,不同的色彩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红色代表热情,代表动力,就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加快自身的工作速度;绿色代表植物,代表生机,就会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舒畅,变得安定;紫色代表神秘,代表优雅;蓝色代表天空,代表海洋;白色代表和平,代表纯净。不用的色彩给人们的感受不同,也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的变化,在进行铺装设计的时候,要注意色彩方面的不同,选用合适的颜色,保证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2)尺寸方面

尺寸是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的时候另外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事项,生活中能够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的用地面积不同,对于大的用地就应该设计一个大的图案,小得用地就应该设计一个小的图案,但是不管是大的图案还是小的图案,都应该符合一定的比例,满足一定的要求,设计的图案也不应该过密或者过散,太密会显得很凌乱,太散会显得很空,没什么实际的东西,这个时候,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实际用地的情况,进行实际的设计,使得设计出来的图案能够真正的起到作用。

(3)形式方面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的时候,应该事先考虑好相应的形式,是以点型,线型还是面型进行铺装设计,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的时候,对称设计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方案,这样能够使得图案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能够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秩序凛然的感觉。

(4)应用方面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当地文化,当地风土风情,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具有强烈代表性的园林景观,能够在人们见到园林景观的时候能够了解当地文化,明白当地习俗,并且在进行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之前,也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气温气象条件,地质土质情况,只有严格按照所调查到的信息来进行铺装建设,才能保证最后建成的园林景观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发展需要。

5.结束语

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还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且经过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体现当地的文化,能够保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能够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对园林景观的铺装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在这个方面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应该精益求精,在原来的基础上改进相关措施,完善方式方法,保证园林铺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微,肖池明.对园林景观铺装设计思考[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9):00198-00198.

[2]齐颖.浅谈对园林景观铺装设计的思考[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9):00168-00168.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4篇

艺术、景观、建筑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由于知识体系不同,设计师们接受的训练不同,三者呈现出的作品仍然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设计过程到最后作品的呈现来展现出三种艺术的差异,以及对于它们产生的思考。

关键词:

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场地精神;学生建造

1实地建造

在同样的场地条件,同样的材料要求下,在学生建造活动中,3种不同的作品对场地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了很大的区别。在“东南大学三校联合学生建造”活动中,不同学科的参与,呈现出了3种风格迥异的作品,分别体现出了大地艺术、景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特色。大地艺术的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结构自由随性。景观设计作品与场地有很大的关联性,和场地对话。建筑设计的作品很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完整。

2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引导人们关注自然,注重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地艺术通常都是宏大壮观的,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到对大自然的崇拜、敬畏。大地艺术的创作主要受到艺术的影响,和许多艺术创作一样,支配创作者的是激情、灵感。在实际建造中,区别于建筑学科学生严谨有控制性的设计建造,它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是自由的。甚至没有完全的图纸,就在一次次的手动实验和调整中落成。

3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设计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知,用自己的审美,针对自己的需求,将自然材料作为要素,营造出适合人类活动的环境。同时,在建筑和环境中,景观还起到一个缓冲作用,协调两者,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造中,景观学科的学生作品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特征。在和环境的交流对话上,景观学科学生的作品最突出。即使在一个小构筑物中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地改造,希望人们的活动可以通过放置的构筑物产生改变,有意识地引导人的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在山间的小路上放置了这个作品,使路的视觉效果没有那么强烈突兀,非常柔和地缓解了路与绿色植被的冲突,通过设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建筑设计

建筑的产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斗争。为了对抗寒风、雨水,人们必须搭围合的构筑物来保暖,久而久之,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地综合使用丰富了构筑物的造型,建筑诞生了。建筑在这三者之中无疑是体量感,造型感最能得到体现的。建造中,建筑学科学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十分严谨,对节点、结构的研究思考非常透彻。在建造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控制力,每一个步骤都是在人的控制掌控之下,一步一步将构筑物呈现。在最后的成品中,它的结构最为完整,自成一体系。让人觉得无论放置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没有和环境发生过多联系。它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结构的美感,设计的控制力。

5总结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5篇

另外坝后区域整体交通路网设施不合理,余留地形土方杂乱,景观设施匮乏,难以达到生态风景旅游的目的。右坝肩功能空间难以体现本土文化特色气息。

2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整体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做到对景区进行总体分析,考虑景区的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把握各种有关因素,统筹兼顾。从景观规划的角度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分析景区的各种景观资源,划定景观的布局[1]。

2.1.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不仅提升陕北水资源容量,同时也作为旅游观光场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人们的观赏和参与需要,因地制宜地安排不同的景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巧妙地安排相应的建筑、广场、小品等,使景观呈现多样化;种植乡土植物,并进行自然式的配置,营造良好、生态的植物群落。[1]

2.2以大坝为核心的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

陕北榆林地处戈壁沙漠之上,干旱少雨,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力求结合陕北毛乌素沙漠地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大坝为中心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搭建水陆交融的绿色构架。同时依托水库附近的无定河湿地、古长城遗址、臭柏自然保护区以及丰富的沙生植物等旅游资源,统筹考虑,形成以王圪堵水利风景区为主体的综合性陕北地区城市后花园。设计中通过把大坝上游水面与大坝下游花田、花海与湿地有机结合,提高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同时还可以把水利工程与水利旅游资源高度契合下的壮丽大坝展现给四面八方的游客,树立陕北水利风景区的新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范围为坝址区征地范围内的右坝肩平台、坝体下游坝后区域及左坝肩平台,共计面积约614亩。

2.2.1坝后景观设计

坝后区域是以大坝反滤体开阔区域的湿地设计、坝后电站、泄洪洞明渠和溢洪道建筑物之间空留的绿地设计。坝后景观可定位为花田花海区、科普教育区、坝后湿地区。花田花海区位于溢洪道与坝体之间,以植物种植设计为主。通过设计不同时令,不同种类的观赏类灌木及地被,形成一片流动的景观色带。为更好的增进游客的体验观赏,花海之中布设休闲景观步道,沿途设计景观观赏平台,供给游客观赏休憩活动。科普教育区位于坝后电站与坝后反滤排水渠之间,利用不同的景观设施小品,为游客提供不同的水文化学习与探索体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并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畜牧为天下饶”,为还原这种古牧人文特色,故位于电厂路西侧的绿地,布置设计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特色蒙古包,搭配塞上独有的畜牧植被景观,并在其间点缀数组牧畜景观小品,使整个科普教育区域更加生动。坝后湿地区是坝后景观设计的亮点,由于坝体施工完成后,坝后返滤水位较高,自然的形成上百平米清澈的水域,因此景观设计合理利用水域资源,在保证不影响坝体稳定性的情况下,扩大坝后返滤体水域面积,并设置水深0.5m~1m之间的坝后湿地体验区,并在水面之上布置生态防腐木步道及景观亭等,另外根据原有地势地貌,湿地中间设置生态小岛,岛上设置环形交通步道,区域划分为生态观鸟区及沙滩休憩区,另外水域搭配不同时令的浅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生态中心岛及其他微地形上搭配栽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地被等,目的为游人提供一个学习自然生态湿地系统的场所,更是重新改善了坝后整体生态环境,提高坝后风景资源标准。

2.2.2右坝肩景观设计

右坝肩区域主要以库区管理站为主的办公区绿化及坝址区入口空间。右坝肩景观设计旨在彰显坝址区主入口景观特色及宣传水利文化教育为主,因此设计首先结合原有办公楼,在其西侧新建一座水文化展览馆,同时利用展览馆与西侧道路之间的空间,创建一个符合迎宾主题的入口广场,在广场南北两侧分别列植高大乔木,种植落叶国槐与常绿雪松丰富景观空间层次,广场正中间设置一处景观喷泉形成流动的水景,同时广场铺装融合水文化元素的特色砖雕铺设,使整个广场更加赋予人文特色,同时对坝头两侧绿地进行景观绿化及增设游人休憩设置,方便游客对库区景观游览观光。为更好的加强对库区综合管理,右坝肩坝头新设立一座石牌坊,增设标识字体,使景观空间上也显得具有文化气息。

2.2.3左坝肩景观设计

左坝肩的地势较为平坦,区域主要是以高程1054m及1079m平台上观光游览的景观设计。在左坝肩1054平台设置百人码头,为游客提供一个对库区水域风光观赏、游览的入口平台节点,同时增设对水域无污染的水上游乐设施,在保证库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后期旅游开发提供一大景观亮点。1079m平台是整个坝址区地势最高的地方,设计对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梳理平整,于坝头1054m平台布置8m宽踏步拾级而上,两侧附以石材栏杆,直至1079m平台中心广场,仿佛对坝体的整体延伸;中心广场面积约合3500m2,以中轴对称的布置方式设计,位于广场中心新建一座高达26m的观光塔,使其不仅能够成为游客俯览整个库区的绝佳位置,同时也要成为整个坝址区地标性建筑物,另外广场两侧列植高大乔木,配置坐凳使游客更好的休憩活动,考虑长远开发利用,前期布设交通路网及观光停车场,其他附属绿地也栽植乡土经济树种,在形成观光交流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打造一处具有乡土民俗文化的景观空间。

3思考与建议

3.1水利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当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往往采用后置式开发模式,大多数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尚没有纳入水利工程整体规划建设之中,这两个阶段建设的脱节,不利于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两者不能统一起来,前期工程建设不能为后期的旅游设施所利用,势必增加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困难,造成投入资金的增加,提高了水利风景区的建设成本。再如,水利工程主要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生态保护性等因素,而对景区所要求的景观可观赏性、环境协调性、设施舒适性、人性化要求等因素考虑较少,限制了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发展空间。故风景区景观规划应与水利工程规划同步进行。

3.2充分认识并重视突出大坝可识别性的必要性

大坝以其大体量、大跨度的视觉震撼及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地标。作为一个景观符号,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大坝又可以成为识别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资源和窗口,故突出大坝的可识别性乃是十分必要的。当今以大坝为中心发展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现代枢纽工程实践民生水利新理念的切入点。外的胡佛大坝、葛兰峡谷大坝及韦尔扎斯大坝风景区等,旨在使大坝成为水利风景区而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标志。

3.3设计必须契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和保护,是当前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水利必须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注重功能导向的同时,更应重视工程区域的环境建设,重视乡土人文、艺术品味及自然环境与诸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圪堵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契合现代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首先突出以人为本、重在保护的原则,以大坝为核心,对大坝周围环境及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进行妥善的保护。景区规划设计中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增加山体护坡表皮绿化,既绿化美化环境,又减少了滑坡几率;尽可能利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的材料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材料的潜力,保留地域乡土景观元素。同时多方面坚持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完善各类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现代水利多种经营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3.4竭力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大坝是人类改造与适应自然的结果,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集中展示了人类治水的智慧、思想、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王圪堵景区规划旨在积极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以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化传播为根本,力求挖掘周边区域浓厚的历史文化风俗,以大坝、枢纽为核心,规划设计了左坝肩观光区、坝后湿地体验区、右坝肩水文化科普区,力图打造一个集水利生态、休闲养生、游览观光、水上游乐、科普教育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让大坝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展示平台。

4结论

王圪堵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坚持将大坝作为核心标识,把水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建设发展之中,注重从景观资源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设计中将陕北文化元素、沙漠景观元素一并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中,既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又展现出了现代治水兴水的文化魅力,被誉为库坝区景观设计理念的新进步。

作者:齐宝玉 单位: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6篇

对于设计的概念,我们可以概括的理解为“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  、活动。总体表现为:意匠、计划、草图等。因此,设计是人为的思考过程,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而作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概念来讲,更是综合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生理的、人类学的、生态学的、艺术的各种形态的特殊的规划活动,即是一种综合性设计。景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需要对整个规划区域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植被、风向)、人文因素、建筑、使用人群等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分析,从而寻找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必须经过反复的调研、推敲,分析等来筛选设计方案的优劣。这一切的思考活动,设计者都必须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同团队、甲方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景观设计体系,现代科技提供了大量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完成设计任务,比如3DS Max、SketchUp、AutoCAD、Rhino、Lumion等软件,它们在真实模拟场景,表达最终设计效果方面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由于软件技术性高、操作性难等特点,没有经过长期特殊学习的设计人员很难将其熟练、快速的运用到设计过程中去,势必阻碍很多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交流,无法快速而高效的表达自己的构设计思与想法,并将其完整的表达出来。

图解是一种将复杂的思维过程转为为视觉形式的有效手段,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就已经利用岩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其长久的保留下来。图解同时对于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它能更系统、更逻辑、更清晰的整理我们的设计想法,从而去粕取精,优化设计方案。图解思考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孕育而生的一种传统模式,早期多应用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图解思考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设计创意,使其更好的为设计师服务,在团队与甲方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二、图解思考的定义及特点

图解思考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思考方法,是利用草图、速写等快速手绘形式表达设计构思的方式。最早运用图解思考进行设计的领域是在建筑创作中,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就已经开始使用图解速写的方式进行建筑设计创作,因此具有悠久的传统。概括的说,图解思考就是“用图像表达思维”,可以作为图解语言的一部分。

图解思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草图,前期以图形、符号为主,后期可结合速写的形式来表达,是设计师创意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记录设计构思发展脉络最形象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设计者快速记录、存储信息,即所谓的“所思即所得”。

图解思考是图解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抽象信息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设计而言,它能够用简单的抽象语言表达深刻的概念,设计者既可以使用单一的图像来表达自己大脑的想法,也可以通过从一种图像语言转换到另一种图像语言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设计重心。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高的新型学科,它涉及到了美术、建筑、园林、规划等领域,其学科跨度也是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就景观设计的过程而已,前期分析主要依靠图形符号帮助设计者快速的掌握全局,中期在结合手绘草图制定设计方案,后期通过施工图和效果图达到展示成果的目的。同时,图解又是帮助设计师自身、设计师与设计师、设计师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的重要媒介。设计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图形语言来一步步的反复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是图解思考的重要使命。

三、图解思考在景观设计创作中的应用

(一)概念设计阶段

概念设计阶段主要是以创新为本,以比较分析为基础,结合设计自身的限制因素进行的设计思考过程。景观概念设计阶段主要是立足于对场地的实地勘测之上,通过对场地的地形、水体、植被、建筑、文化等因素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结合图解分析的方式进行场地规划。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比较,因此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符号的方式对场景中的大关系进行概括的处理,不用在意场地具体的设计细节,只需要运用最简单的点、线、面的图形符号来帮助自己寻找设计灵感,从而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一般在概念设计阶段可以使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矩形坐标法、图形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常见的图解思考表现形式是我们常说的“泡泡图”,它们经常被运用到区域分析、道路分析、绿化分析、功能分析等上。因此,在景观概念设计阶段,图解思考主要是探索性、选择性、开放性的,它在为设计者提供了多种设计的可能性的同时还在激发设计灵感上创造出了无穷的信息量,不但能够为我们展示出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广泛的为设计提供更多的细节,纯粹属于一种研究探索型的图解语言。

(二)方案设计阶段

景观方案设计阶段是对概念设计阶段的进一步完善,主要任务是深化概念设计,完善表达设计概念的总平面图、分析图、草图效果图等。在景观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从方案雏形到设计方案的基本成型,图解思考都贯穿了始终。设计师在主题的确定、空间的构成、功能的推敲、形式的选择上都脱离不开图解思考的影子。从最初的概念图形到最后平面图、立面图和效果图的形成都需要视觉图形作为辅助。因此方案设计在整个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最具有创新性,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大量的图解形式来处理场地空间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应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问题,找出最佳的设计途径。

在方案设计阶段,与概念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图解的形式主要以草图为主,同时草图也是最有效的、最便捷的记录思考的形式,方案离不开草图,草图更离不开思考。因为设计草图的产生是设计思维以视觉形式表达的最终形态,也是主观思维向客观载体转变的主要形式。画构思草图的过程也是方案逐渐从抽象向具象成型的过程,于是方案草图通过反复推敲,比较,最终以视觉的形式在图纸上得以展现。

(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以后就是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对于这两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前期方案设计的详细定位,和业主确定最终的方案并绘制施工图纸。因此,图解思考在这两个阶段的作用会远远不及前面两个阶段,只是起到局部辅助的作用,故在此不进行详细的说明。

结语

运用图解思考的方式解决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既是设计师创作方案的根本也是同客户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占据了设计界的大壁江山,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设计工具。尤其对于当代设计师和绘图  员分工明确的局面,专业的绘图员已经成为了绘制施工图和制作效果图的主要人群,设计师已经从混乱的运作模式中完全分离出来,对于设计师的职业要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谈单、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构思方案、掌握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将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从图解思考的角度去探讨其在现代景观设计创造中的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责任编辑蒋晗玉)

参考文献:

保罗·拉索(美).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陈彬.图解思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猪狩达夫(日).图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要点.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凤凰空间·北京.创意分析:图解建筑2.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人们居住观念和住房需求的变化。当前的消费者在购房时除了考虑住房的地理位置、房屋户型、建筑质量等要素外,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小区及周边的景观环境上,甚至把其作为选房的第一要素。在此大形势之下,房地产开发商也越发的重视园林景观的建设和投入,同时开发商也往往对项目有强烈的主观意愿,以期园林景观独具特色,使之成为营销的重要卖点。已经超出了传统园林、园艺、造景等设计理念的范畴,成为一个涉及建筑学、植物学、建筑美学等领域的综合学科。应当倡导在设计过程中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规划设计入手,求得景观艺术性、生态环保、成本与利润、文化与社会效应的平衡点。让设计出的小区景观既美观实用、又舒适环保,在适合人居住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日趋完善的景观环境。园林景观建设时应该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我们自己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拥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

一、有地方特色的居区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可持续性发展

景观主题应切合实际需求。给消费者一个什么样的家,是开发商也是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不少楼盘为了美观效果而大量复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建筑外貌:色彩鲜艳而厚重。殊不知,与欧美“大寒小热”不同的是,东营的气候特征是“热冷均衡”,因此过于追求那些早期欧美风格,不仅造成楼盘建筑缺乏民族与地方特色,无法使楼盘与外部环境相协调,显得与城市风格“格格不入”,更造成能耗增加,使楼盘环保工作的开展陷入困局。在此基调的影响下,开发商往往会要求设计师设计类似,东南亚热带风情、巴厘岛园林、法式风情、地中海景观、帝王景观等异域风情的特色景观。当然之也是房地产商业化时代下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然而这样的园林景观主题在少数几个成功个案过后,往往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开发商和设计师的抄袭之风,孕育和复制出了一个个的“孪生兄弟”。这些所谓的异域风情在短暂的视觉冲击过后,是否真的能给消费者带来真实的环境享受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居住区有别于公园,主要功能是居住,而不是观赏。因而在提出设计设想和主题的时候更应注重景观的实用性,提出一些更容易亲近、为消费者接近的主题。不要盲目的设计异域风情,应该更多考虑实用主义的简约、大众风格的园林景观反而更为消费者接受。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二、设计生态住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

为了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保护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和不适当开发都会破坏环境,现在有些居住小区在建设之初,一般只是初步考察一下地形就将地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设、绿化。这样完全破坏了当地的原始风貌。在小区建设之初,应该充分考察其现状。在建设时应该对其当地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进行适当的保护及利用。因为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积淀,在有意识的保护之下能够体现一个小区的文化气息,展现居民小区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要倾向于保护和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和优势,我们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山水,而是建立在多专业的研究基础上,将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建立在深度研究和发掘之中,使整个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住宅的提出是许多楼盘都打出的卖点,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住宅,生态住宅的标准又是什么,这都是需要澄清的概念,而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建筑方面,从材料的应用、自然能源的利用到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都应是“生态”表达的范围;园林环境方面,单方面追求绿地率、绿化率能否真正的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景观成本与效益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如何营建宜居、环保、美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已经成为环境领域的战略性问题。片面追求“档次”,设计以贵为美,作品上“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但现在的“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高档,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尤其表现在广场、住宅小区和别墅。决策者、投资者常常标榜建筑装修用料是从国外进口、是如此豪华考究等。而不考虑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以及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景观设计要追求美观,更要追求生态效益,在建筑用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点。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影响要最小,不要以贵为美、以贵为好。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这样更有利于整体项目的投入于效益的平衡性,更有利于房地产项目的良性发展。

“只见绿化不见荫"是目前很多住宅小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花大笔钱搬来极具"艺术价值"的树种,赚得了宣传噱头并将巨大的成本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却并未带来真正的实用性。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效应

4.1居住区应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而今又作为一种思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大小小的景观作品在城市中不断涌现,虽有不少设计比较适合现代人游憩,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生态性,但我觉得还是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园林意境。能引起人们的思绪变化或联想美的景观不多。

真正的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景观作品,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一定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比如:借鉴诗文,来创造园林意境;引用传说,来加深文化内涵;题名题联,来赋于诗情画意。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作为中国人,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更好地创造出中国人喜好的生活环境和空间。同时,还要注意到绿色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以赋予绿色住区环境中单体建筑、建筑组群、公共设施、绿化环境小品能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4.2居住区的社会效应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不可否认,绿化在楼盘环保建设中举足轻重,但问题在于,绿化并不是楼盘环保的惟一指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其还不是楼盘环保建设的最好指标,仅仅就楼盘物化指标而言,楼盘小区内空气质素负离子浓度、噪音等相对而言较绿化更为重要。楼盘环保建设除了草坪绿化、园林景观甚至空气质素负离子浓度等物化指标外,还有“人文指标”,楼盘推行环保健康工作还需要楼盘发展商有意识地倡导引导并营造楼盘社区环保健康氛围,提高楼盘小区所有业主住户的环保健康意识,并引导广大业主自觉地投身楼盘环保健康建设,否则,楼盘不仅难以推行环保健康建设,更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之要求,而这一点对东营楼盘环保建设而言,才是最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

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绿色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绿色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绿色居住区环境中设置较高水准的文化教育设施,这是赋予住区社会效应的物质基础。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

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 / }`”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 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4禅宗美学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从儒学、道学、楚骚吸收整体之美、无为之美与热烈之美以外,还应从禅宗吸收内省之美。以中国历史来看,从唐朝中期开始,佛学禅宗的美学观念已深人人心。与道家自然无为的“道”相比,禅宗是以人的+ / }`”作为依据,通过心的直觉与顿悟解放精神,从而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说把内心的自觉自由放在审美与艺术的最高位置,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图4)。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该从文脉的途径进行设计,强调地域文化的特色〔’〕。设计之前详细了解设计地域的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充分搜集当地居民生活行为资料后深刻理解设计地域的相关背景,再着手设计。设计本身要能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土民情,让使用者居于其中时能够体会历史文脉特色,达到禅宗美学“内省”的目的。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景观环境设计;民族元素;教学

每一块土地都有其文化氛围,尤其是作为悠久民族文化熏陶下的内蒙古地区。培养本土景观环境设计人才的侧重点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搜寻设计元素,尤其是民族地域性的设计元素,能够追索该基址的文化起源,并结合环境的具体物质形式,得出可行的方案并感受民族文化,以景观环境设计的方式表达民族精神。作为内蒙古设计人才重要的培养院校,学院在景观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强调将本土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将民族文化作为学生训练实践的教学媒介,从而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真正的”观察,将传统民族文化提炼再创作。

1追索起源

内蒙古地区民族众多,文明足迹源远流长,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形成了包括语言、、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舞蹈、节目、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民族文化。这些内容有的在不同民族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则相去甚远。即便是同一民族因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许多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民族文化由此更显丰富多彩。在实际的教学环境模拟中,追索基址的文化起源比较缺乏操作性的部分。任何文化都是在发展吸收融汇中成长起来,并不存在单独意义上的独立文化。追索基址的文化起源也是通过对周边区域周边市县的文化调查而得出的。并不局限于周边的区域,可以扩展至整个地区。内蒙古地区的地域环境较大,通常会分为东部区、西部区来探讨。不论是民族文化起源或是各种民族文化习俗、特征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实际的追索起源过程中可以先从基址到周边到区域逐渐扩大范围,从而丰富景观环境设计的民族元素,创新民族特色。

2搜寻环境

景观环境设计较规划设计而言,范围相对较小,并且更多的是探讨铺装、景观墙、树池、座椅等细小的物质元素。不论是怎样宏观的规模,规划设计都会落实到每一条道路的铺装、每一个座椅的形式、每一个路灯的放置等细致的工作。这就是景观环境设计的存在的真实意义,即让每一个人在环境中都能切身感受到细微环节。文化特征尤其是民族文化元素如何运用到设计中,是民族区域景观环境设计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因此,搜寻环境的文化特性,准确把握环境中的物质形式,包括:铺装、路灯、树木、建筑、材料、颜色、构件等。这些具体的物质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周围环境的文化特性。例如蒙古包、木质网围栏、草原长河、疏林草地、蓝天白云、勒勒车、蒙古包格栅等内蒙古少数民族本土元素。当然除了搜寻来自环境的物质形式之外,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观察搜寻更多方面的形式。内蒙古地区主要的文化形式为蒙元文化,蒙古族文字、蒙古族历史书籍、考古文献、长调、呼麦、诗歌、壁画,甚至是民族器皿、铺设、蒙古族服饰、婚礼习俗都可以作为设计灵感形式的来源,都应该被观察重视。

3注重感受

对于民族区域的景观环境表达,最为理想的的设计就是让人置于该环境中体会到场所精神,感受到民族精神,并与之交流。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成吉思汗广场,在广场的最西端也是广场序列的开端,矗立着一尊成吉思汗征战的雕塑,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表达,就已经将主题、氛围甚至于精神烘托了出来。在每一个抬头仰望的人心中升腾起对这位可汗的崇拜之情。情绪的感召力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能力,它能够使置身环境中的人产生共同的情绪感受,从而有共同的精神寄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能够运用合适的元素表达出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授具体的设计方法、表达方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内心中对于起源环境、熟悉环境、具体环境等真实的民族文化传承的关怀、关注和思考。为了尽早的使学生养成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关注,并有足够的思考期,应该尽早的将民族文化传承的课题设定在环境艺术教学过程中。

4结束语

民族元素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是较为困难教授的部分,每一个学生的民族情绪不同,感受力也不同,需要教师悉心的观察和引导。在初期教学中可以适当的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物质形式,让学生提炼可以使用的部分作为元素保留在自己的设计库中,方便以后在实际案例中运用。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周边的民族氛围,记录身边的民族物质形式,追索民族元素的来源,从而提升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技巧,提升民族文化感受力,真正设计出可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柏欣.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育问题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17(4):231-233.

[2]葛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沈阳建筑大学,2014.

[3]孙婧.民族类院校校园景观空间特色的营造与探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问题

Abstract: urban park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 civilization, is people have a rest place of entertainment, s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k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n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a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design of city parks. Through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current consensus of the existence of landscape design park was analyzed, and feasible park landscape design ideas.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 [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娱乐活动便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城市现代化公园成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人,因而公园设计也应以人为永恒主题。游人的活动可以增加公园的总体艺术效果.并且成为公园景观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1. 公园景观设计存在弊端思考

1.1 景观设计问题共识

(1)盲目追求“档次”。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1.2 景观设计原则提出

针对上述对公园景观园林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现象,笔者认为公园景观设计可考虑从以下设计思路入手:

(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2.1 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2 植物造景设计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在公园植物竖向设计上,考虑用苗木、构筑物(亭、廊、花架、景观柱等)跟平坦地势之间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团,突出公园的景观层次。考虑到道路及绿化排水,标高设计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场内挖填土、外购部分种植土来满足公园的土方需求。既保证了排水通畅,亦能节约财政支出。部分地势较低处为亲水休闲、活动、嬉戏区,主要有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沙滩休闲、滨河栈道等。

2.3 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2.4 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美化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还要体现创作哲理和个性风格。单纯、极端地追逐其中一项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才能对项目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园林的主体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在园林中,当家的永远是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同样是树木花草,又有不同的设计构思,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画图,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将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1、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景观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景观建筑、绿化、小品、规划及美学涵养类的诸多门类;而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标标志,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1.1 设计标准豪侈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在园林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近几年兴起的草坪热,各大中城市都曾有过,终因其管理维护成本太高而纷纷流产,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1.2 城市设计缺创意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

每一件园林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原因,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各地纷纷效仿,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因此,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还要求其神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1.3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1.4 绿地建设难于落实到位

虽然每年的绿地建设项目都当重点来抓,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绿地总是各专业项目中第一个被删减的牺牲品。马路越来越宽了,高楼越来越多了,绿地却越来越小了。在一个绿地项目建设的初期,有完整的设计方案、理论思想,有其完备的设施和功能作用。往往在实施进行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而遭至搁浅:如资金不足,与其他市政设施的交叉关系,商铺门脸经济的利益驱动等等,最终一件完善的项目设计会被删减得体无完肤,功能尽失。由最初的公园变成街头绿地,再由街头绿地变成花坛树池。同样,各个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小区宣传给用户描绘的是一片优美的户外景观环境,但重点在于建筑户形、道路和停车上,绿地一般会迫近用地边缘和建筑四周,始终是一个配角。有的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甚至变相成为其他用地,不要说以人为本了,就是满足一些简单的休闲娱乐的功能要求都难上加难。

2、园林意境设计的有效手段

2.1 借景

将有利于风景画面构图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组织到观赏视线之中。气象景观的借取是加强景观艺术效果的常用手法,因为气象景观的重要特征就是变化,变化中带来无限意趣。首先,境随时变。故杭州西湖有春晓、风荷、秋月、残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次,境随地变。赏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象山水月之分;观雨有潇湘夜雨、花洲话雨、蕉院听雨、山楼听雨之别。除了气象景观外,园林中还可远借山峦,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莺歌燕舞等。

2.2 对比

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对比是渲染景观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法。开合的对比方能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对比更衬出环境之幽静。在空间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扬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素求艳,以险求夷、以柔衬刚等手法来处理。

2.3 比拟联想

意境的欣赏是物我交流的过程,因此景观的构设要做到能使人见景生情,因情联想,进而从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景观意境的艺术升华。1.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即模拟自然山水,以精炼浓缩的方法,综合组织空间,使游者产生“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清・石涛)的感受与联想,从而达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的效果。2.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如松树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寓意虚心有节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纯洁,绿色代表和平等。这种象征手法与民族习惯、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3.运用文物古迹产生联想。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发人深思,游赤壁会联想起三国时代的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台会联想起许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会联想起杜甫的千古诗篇。成功的作品应把园林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目前这样的作品很少,有一些只是简单的苗木堆积而缺乏韵味。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 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艺术景观设计

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袭传统园林设计中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艺术打入“冷宫”。在当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机和全国“千城一面”的情况下,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艺术景观就是将景观设计得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4、结束语

通过城市发展的动态分析,同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景观建设所处阶段,推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利用景观规划、景观建设达到城市发展人性化、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 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 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 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全面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 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最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中国传统美学

1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与不足

当前,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已经渐渐使我们的感觉器官变得麻木,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对人类内心的慰藉,都是难觅踪影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大江南北,从现代化的大都市到偏僻的小乡镇,城市景观的视觉面貌已经渐趋相同。其基本构筑主要包括:城市原有特色风貌和城市肌理的轴线对称的景观大道改变,偏离普通人基本需求、大尺度的、奢华的城市广场以及河床被淤泥和烁石淤塞的所谓滨河景观区等。

在这个以知识的突破性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激起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勃勃野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部分中国人的小农意识膨胀为暴发户意识,再加上部分追求政绩的城市管理者的倡导,急于建设与本地经济实力并不相称的亮化工程,从而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和自然资源遭破坏的后果,而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出现了不足。

2 城市景观设计的思考

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按其理论根源可追溯到始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城市美化运动”源于16世纪欧洲的“巴洛克城市”,“巴洛克城市”是文艺复兴理想城市的演进,其基本特征是:轴线对称、强调几何的形式美以及气派、豪华的景观。“城市美化运动”一词最早是马尔福德·罗宾逊在19世纪末借助于芝加哥世博会针对美国城市的美化和形象改进提出来的,倡导者希望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强调户外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从而营造一个具有高效的市政中心、整洁的城市环境和有清晰等级交通系统的城市环境。

无论是从纯审美角度把城市景观设计看成是纯艺术的作品,还是把城市的整体设计当成一个建筑实体来设计的建筑,都会忽略城市的系统性和服务性,造成了城市景观建设过分强调视觉效果,与资源的极度浪费。这种城市建设模式在后来的“巴洛克城市”典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维也纳的城市环状景观带。尽管“城市美化运动”在优化城市建筑的艺术特征、软化建筑硬质线条以及建造整洁、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方面有一些正面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管理者在构筑城市的视觉美时是以牺牲城市的经济性和健康性为代价的,由于其设计思维缺乏对人基本需求的关注,从而失去了本该有的城市活力。

3 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思维方法甚至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为处理特定问题的惯性思维定式。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哲学家和美学家,老子曾提出了一系列的范畴,如:“道”、“象”、“虚”、“实”、“妙”等,老子提出了唯物色彩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道”的不断的往复和衍生有了无限的空间的变换,因此,中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善于使用隐喻的手法来有意味地暗示和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利用无处不在的“道”和“气”去强调整体的宇宙观,这样的整体宇宙观自然包含人的微妙构成,因此,在老子的哲学观中,处处闪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

如果说老子的道家美学属于整体的宇宙观、自然观,那么孔子的美学则倾向于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孔子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同样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4中国传统美学的与现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考

4.1 审美维度——从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道”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具体表达的概念,道家哲学主张万物在宇宙中的各得其所,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人类也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道家哲学关注人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反应,并由此来引导人们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都处于永恒不断的变化之中,一座城市的演化和发展也同样是如此。从人类最初对于天与地的敬畏发展到当今信息时代人类对于理性知识的过度迷恋;科学技术的急速发达膨胀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其最充分的表现莫过于全社会对艺术、哲学等感性知识的漠视和对技术、形式、教条的盲目崇拜,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直觉、情绪和情感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更不会否认完满的人格对于掌握着先进的理性知识的个体的重要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确定性、单一性、排斥情感向随机性、多维性和情感性转型的时代,但对于感性的再次关注并不代表对理性所崇尚的高效率、技术、民主等工业文明理念的否定,也不是回到当初人类对自然界愚昧信仰的时期,而是把它们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重新的理解,如:人性化的、情感的、偶发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未来城市面貌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要有更加全面多维的理解和应对。城市景观设计从理性的发展向感性的过渡,突出体现人性。

4.2 审美高度——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局考虑

儒家哲学强调伦理纲常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最终都归向对等级社会秩序的维护。我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修筑都城时都会通过构筑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城门、牌坊等去实现各个空间主次序列的有效转换,甚至包括属于城市空间最低构成元素的北京四合院,其主次尊卑有序的空间序列也无不承载了深厚的儒家文理积淀。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在这个毫无人情味的城市中匆匆而过,没有留恋也不愿意做长时间的停留,而建成后的超大尺度的城市景观轴线和城市广场,也往往只是从理念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出发,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一方面是超大尺度、豪华的城市广场,另一方面却没有为城市居住者提供功能合理、整洁宜人的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这种行为只会为社会增加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而这些都是与儒家道德的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景观设计应该回归到整体的设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设计实用舒适的城市。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蕴含着可以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一席之地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并不缺失,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在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发掘和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美学与之结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景观设计思考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误区;思考;看法

景观设计是解决如何直接为人类提供美好户外空间环境的问题,主要领域:①传统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包括公园设计、居住地绿地、校园、企业园区等附属绿地设计、户外游憩空间设计、城市溪水区、广场、街道景观设计等;③城市环境艺术理论和实践。这是一个以“设计”、“空间”、“户外环境”为“核心空间”的兼具艺术天性和科学理性的学科。不难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1景观设计的误区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混乱,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知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审美眼光,而管理部门过多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作品难一脱颖而出。

1.1误区一:高等教育偏颇,缺少统一的培养方向

据资料介绍,至2006年底,我国高职高专有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的有470个,拥有本科专业的院校109所,但专业教育方式上混乱,目前开设此专业的大多集中在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植物配置),城建院校的景观系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而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所以景观设计专业应明确和完善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使之与国际接轨,培养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

1.2误区二:“以人为本”缺乏,对人性的关注不足

一个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等,往往把“形”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常常忽略“以人为本”而追求其形式的美。如某市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的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常常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剥夺殆尽。

再如居住区环境设计无视人的需求。为了满足30%绿地要求,常常在苗圃上简单地种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绿地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起,等等。

1.3误区三:仿造之风盛行

造成如此局面原因:①决策人或业主往往将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创新;②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的思路求得方案通过,追求利益最大化;③大众的反应麻木,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力;④高付出低回报使景观设计成为一种高尚而卑微的职业,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作为建筑的配置工程,造价及设计费用被控制在较低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便不足为奇了。

1.4误区四:施工图深度不足

目前,景观工程施工图内容及深度在全国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参照建筑或其他市政行业出图标准,有的参照地方的风景园林设计文件出图标准,施工图深度无法可依。

2对景观设计的思考

2.1尽快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景观设计内容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8月23日施行,第3条规定“国家实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景观设计施工图审查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促进工程的顺利进展,有助于减少施工和后续使用的安全事故,从而减少安全责任。

目前,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在全国范围内尚无统一的标准,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设计深度规定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景观设计和审查的相应责任和义务。

2.2加强政策监管,保证措施有力

目前传统的设计仅仅对基地的用地属性、容积率和绿地率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设计条件,并作为刚性条件加一监督,但景观设计的内容和细则主管部门却缺乏明确提出指标要求,对公共空间的监管缺乏量化和可操作性的内容,且检查不实、不细,仅仅对绿地而言而定,缺乏对基地整体形态、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协调把关,关注单体效果较多,关注景观细部少之甚少,这是主管部门应充分关注的事情。

2.3关注节能、环保,关注废旧利用

国家主张和扶持节能减排,建筑行业是耗能最多,也是产生最多废弃物的产业之一,为了节能能源,做到对自然最小破坏,废物利用至关重要,如渣土、砖块、混凝土块、瓦片等都是园林建设中使用较多部分,如国外的拜斯比公园、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纽约的弗莱士公园等,国内的上海世博公园覆土下大量使用了钢铁厂拆除后产生的建筑钢板。

2.4关注施工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和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景观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更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说,善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