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

会计行业的认识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管理会计;认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89-02

一、会计的作用和管理会计概述

会计[1]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能够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是有关各方据以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考核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职情况、加强内部管理当局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什么叫管理会计[2],可以从学科和工作两个方面去认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其称为管理会计学,其定义为:“管理会计学是以会计学为基础,在吸收了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后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项专门的工作,将其称为管理会计,其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向企业(或单位)管理当局提供与计划、控制、决策、考核等有关信息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实质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服务,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不会一成不变,而会随着企业管理决策的需要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会计的作用广义上可分核算和管理两大部分。核算是传统职能,而管理职能是会计参与经营管理,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监管等。由于各种原因,会计管理职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从未来发展看,管理会计将随着单位决策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变得越来越必要。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管理会计存在的差距

(一)管理会计系统不完善、不规范

随着信息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领域的发展,会计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很多新领域都是会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金融学等交叉研究的结果。而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偏重于方法研究,不重视理论结构研究,加之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特殊,会计核算遵照行政事业单位制度,使得管理会计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二)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应用

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内地、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很少。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管理会计应该侧重于全面预算、日常核算和监督管理。会计人员的调动任用随意性大,相当部分单位不遵守法规要求,任意任用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认为“听话的就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大部分单位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财务制度,但是关于预算约束和内部监督却未真正落实,财务人员根据相关领导签字报销记账,一般不容易根据规章制度予以拒绝。在购进固定资产时,嫌手续麻烦,不申报政府采购,未据实登记入账,造成财产不实,部分资产游离于账外[3]。

(三)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的有效指导

尽管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财政部门出台了许多管理措施和办法,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会计监管在部分单位、部分环节无法落实到位,发挥作用。上级主管部门因为种种原因,难以监管到下属的每一家单位,造成财政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公务接待费、办公费、车辆运行维护费等本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费用。滞留在部分单位结余的专项资金较多,没有纳入财政资金统一管理。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管理会计的对策

(一)体系建设

1.提高新准则的可操作性。中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新会计准则与经济发展步调是不一致的,需公布更为详细的解释细则,在实践中不断扩展新准则的可操作性。

2.加快改造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外部环境。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行为,进一步增强领导层及时、客观、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的意识,促使单位规范管理[4]。

3.强化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应和业务部门充分沟通协调,根据单位事业发展的特点,对支出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预测和论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各单位应改变不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状况。要扩大事业支出的比列,减少“三公”经费方面的支出。厉行节约,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4.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组织人员督导,督促预算单位将预算收入足额缴入国库,对隐瞒财政收入、坐支应上缴的财政收入等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限期足额上缴。

(二)实务操作

1.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定期组织财务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后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对分管领导进行效益管理、依法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普及,更好地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逐步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水平走向规范化。

2.健全并切实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让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首先做好宣传工作,让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意识得到普及,其次规范系统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使之常态化存在,最后切实执行内控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项目经费支出的精细化、科学化。

3.加强票据管理。财务人员应学习理解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票据,财政票据与税务发票之间不得相互串用。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度,使用单位应当建立财政票据管理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财政票据监督检查制度,确保票据的安全。

4.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宣传贯彻政府采购政策、制定管理制度,制定专人负责申报业务,完整编制预算,实行内部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制定统一操作规程和标准化流程,杜绝嫌手续麻烦而直接采购发生。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推动资产的充分有效利用。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配置、使用、处置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的监管机制。

6.加强往来款项的清理。建立往来款项核查制度,定期与债权人、债务人核对。控制资金额度,缩短资金占用时间,及时对款项进行清理和结算。

(三)会计管理部门

1.会计管理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会计工作应当先死后活,精心测算,提高质量。发挥目标引领、绩效引导、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按照国务院要求,整合单位同类项目资金,切实保障重点支出,紧紧围绕部门绩效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编报项目。执行中,进行绩效跟踪管理,绩效评价,甚至绩效问责。确保预算执行、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有序开展。

2.打基础,强化管理。加强管理会计,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的合法、真实、完整,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秩序。认真贯彻学习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技能,积累经验。积极参与管理,强化服务职能。

3.抓监管,突出现实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强化会计执法监督和执法检查。在日常业务核算中,应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遇到新问题和难题,应积极应对,及时研究解决办法,不断健全相关制度。各部门在政策修订,工作开展等方面应该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通力合作,为单位事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潘学模.管理会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ISO9001;质量认证;会计专业;推广

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我行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5年我行率先在会计业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即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外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对内致力于严格会计质量管理。三年来,先后有总行和十余家分行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简称认证机构BSI)的认证审核,获得了认证证书。总结几年来的认证工作,笔者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在我行会计专业的推行,对提高会计基础管理水平、有效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全过程、多方位、多角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前提。我行从梳理制度入手,将建行以来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制度,包括外部监管制度、总行级管理制度、核算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从制度的有效性、制度间的统一性、制度与系统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对相应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并设计我行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有效文件清单下发全行,为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抓实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ISO9001质量管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参与者对标准条款是否能够透彻理解关系到认证实施的成败。体系建立之初,我行对照标准条款的要求分别编写了《总行机关体系实施指南》和《各分行体系实施指南》,将总行各部门及分行在体系实施中应做的重点工作及实施步骤予以明确,实施指南包括质量目标的分解、文件的清理、质量管理体系记录的编制、内部审核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组织、采购供方的评价与管理、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改进工作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对总分行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行不断总结认证实施的经验与不足,认真分析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共性问题,每年针对认证单位组织开展质量体系贯宣及实施的专项培训,同时深入分行开展实地辅导,详细介绍体系实施的方法、步骤,针对体系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逐一进行交流和解答,提出对策。三年间,还邀请认证咨询公司对分行会计部总经理组织了ISO9001主任级审核员培训,针对分行认证内审员组织了六期内审员培训。通过抓好、抓实培训环节工作,保证各层次人员了解并掌握PDCA循环管理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过程中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质量管理实施的具体要求。

(三)全面实施内部审核工作,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满足质量标准和相关制度要求的有效监督形式,也是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三年来,我行共组织内部审核4次,规范了授权、会计档案管理、印押证管理等二十多个方面的管理与操作,有效推动了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组织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1标准所依据的原则之首,我行每年都要组织分行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根据分行上报的顾客满意度资料,测算全行的顾客满意率,撰写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年来我行通过调查问卷测算的顾客满意率分别为:93.51%、94.55%、96.76/%。

(五)组织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管理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行都要根据管理评审的内容,收集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汇总全行质量方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顾客意见汇总情况分析报告和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全行业务操作,有效堵塞业务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提供指导意见。

(六)完成认证机构外部评审及年度监督审核工作

每年根据我行的会计内控管理要求,与外审机构协商确定审核计划、审核重点,并配合完成对认证单位的评审工作。此外,对通过质量认证的单位每年组织监督审核工作,督促全行会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外审机构共对我行进行认证审核三次、监督审核两次。

二、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路有了较大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注重结果管理,到注重过程控制;从就事论事的单向管理到注重系统性管理,在工作开展中遵循PDCA管理原则,将制度建设、文件管理、人员培训、能力评价、业务操作、系统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查找存在问题,提高管理实效。

(二)会计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全面、严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服务活动实现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在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监督手段,有效识别会计业务实施中的薄弱环节,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积极分析原因,查找漏洞,采取纠正措施,使认证工作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了贯彻执行,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会计检查人员的检查技巧和方法得到提升

通过培训、实战模拟演练、跟随审核员现场审核,我行检查人员了解并掌握了“流程审核”的精髓,充分借鉴ISO9001标准的“过程方法”,实现了由“结果检查”向“流程检查”的逐步转变,检查中更加侧重对各项管理活动和每项业务操作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的纵向跟踪,从而有效识别操作风险,提升了检查质量和效果。

(四)会计服务意识与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的最终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通过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我行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标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同时通过建立顾客投诉处理机制和公开监督制度,柜面员工的服务意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五)分行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意识得到增强

ISO9001国际标准是一个管理体系,推行认证要求将会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会计核算的质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内控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会计一个专业的事情,而是与人力资源部对会计人员配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技术部门对会计业务系统的支持与维护、办公室对文件管理的有效性、监控设施配置的适宜性等息息相关。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有效沟通,提高系统管理力度。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是第三方的审核,按照审核原则,现场审核中只要发现一个严重不符合项,审核方即可终止审核,该行将不能通过认证或对已通过认证的单位摘牌。因此,认证审核工作对分行管理层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几年来有效解决了部分分行的难点问题,如:长期无专用会计档案库房问题、重要空白凭证库漏雨、潮湿、无监控设施问题、监控录像老化、监控模糊、监控点位不全问题等等。

三、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审核的局限性

(一)审核时间有限

ISO9001认证审核的时间以人天计算,认证公司依据单位经营规模、会计人员总数等因素进行计算,审核时间一般相对较短。例如对一家包括9家营业机构、100名会计人员的分行进行审核,审核人天数为4人天(即两个人审核两天)。在短时间内既要审核会计部门,还要审核领导层、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信息技术部和稽核部等部门,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受到影响。

(二)抽取样本有限

虽然每次审核前我行均对BSI公司审核员提出审核要求、重点关注的业务品种、内控风险环节,但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我行不能干涉审核员在现场审核的抽样数量、质量和范围。审核员依据审核经验、审核时间等因素确定抽取样本,并依据样本结果做出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要抽取的样本未发现问题,即认定审核结果有效。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会计内控管理较好的分行抽样发现严重不合格项,而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的分行,因未抽到问题样本而未发现严重问题,影响对分行评价的公允性。

(三)审核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BSI公司的审核员中金融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审核人员变化较大,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审核员从未接触过银行业务。认证审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对审核员的培训往往注重先进的审核方法和技巧,对我行的相关制度和操作系统不熟悉,对系统中的风险节点及与制度的对应关系等认识不清楚,影响到审核的质量。

四、关于进一步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几点想法

总结几年来会计专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整体情况,分析认证审核的优势和劣势,笔者认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对我行提高会计管理质量、加强内控风险防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扩大我行社会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一步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好适应本行特点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

在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识别本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确定本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其适合本行特点,便于操作。在实施中坚持“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质量目标有效实现,要避免“为了认证而认证,获得一张国际认可的认证证书”的思想,真正构建起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

(二)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会计风险内控的系统管理

以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为契机,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通过体系管理平台,督促分行管理层,加大对会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人员、系统、培训及监控设施的配备到位、管理到位。解决目前因条块化管理以及发展压力,对会计工作支持不到位造成的诸多问题,例如,会计人员配备(储备)不足、岗前培训不够、公文流转处理不畅、监控信息不连续、信息技术部系统升级不及时、数据备份不到位等问题。

(三)充分借助外部审核手段,实现内、外部检查的相互补充

一方面,加大外审机构审核人员对本行会计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参与度,以第三方角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分行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外审人员的检查方法和检查技巧,培养本行会计检查人员队伍,提高日常会计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内部检查与外部审核有机融合,促进会计内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四)充分运用检查结果,强化数据分析工作

有效识别会计检查中发现的系统性问题,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及系统的疏漏,挖掘隐藏在问题表象后面的经营管理“盲区”,提出制度建设及系统管理的建议,提高会计检查附加值,实现会计检查―系统反馈―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刑增福主编.ISO标准知识与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

[2]陈伟,李一军.招商银行推行ISO9000族标准实践研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第05期.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随着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兴起,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始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本文简述了银行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职能和对象,并着重介绍了管理会计相比于财务会计的不同点并予以阐述。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本文就此浅谈几点对管理会计应用的认识。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

1银行管理会计的内涵及特点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两者之间就会有差异,管理会计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内部管理者,为其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主要在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和业绩评价等多方面。之所以银行纷纷开始实施管理会计,是因为银行要想取得突出的业绩,实施管理会计是必经之道。

不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1)为管理人员编制管理报告。以单位的经营管理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的各种技术、方法编制管理报告。目的在于为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对决策有用的所有信息,有助于控制银行的经济活动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

2)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银行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的成果,进行控制、评价和考核,宏观上协调和综合平衡各项决策,让银行保持好的经营成果长期发展。

3)管理会计受限于经济决策理论和成本效益的约束,不受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和限制。

但是,需要服从于管理人员的需要。

4)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选择有目的的管理信息,业务报告只对内使用,不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

5)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涉及财务会计上常规的核算程序。

2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职能和对象

2.1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目标是进行一切经营控制活动的起点,其目标主要是提供对银行内部管理有用的各种信息,以便协助银行管理层完成其管理职能。重点在于协助管理层进行规划和控制银行经营活动。

2.2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

基于管理会计的目标,商业银行的职能在于建立各种控制制度,对搜集来的各种数据、材料进行加工,最终来提供对银行内部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由于管理会计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银行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能够达到控制经济过程、预测银行未来方向和考核业绩指标等目的。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必须涵盖银行所有的信息,无论是对历史信息的分析还是对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经济资料的加工,都要囊括到范围之内。

我们还是需要把管理会计所需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加以对比。相比于会计系统产生的财务信息,管理会计解析的信息是基于财务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财务信息只是在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而管理会计所解析的信息不仅仅只有财务信息,还需要非财务信息,并对这所有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处理,使其更好地为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需要的信息,为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由于管理会计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改制,目的是在于让这些信息符合银行内部管理要求的特定数据资料。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各种信息不受任何来源、形式和内容上的限制,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的形式和内容。再者管理会计所需要的信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依据不同的目的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总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把所有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做一个整合、加工、改制,甚至延深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使之成为更加系统全面的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使其在管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本人认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对象,就是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现金流动。会计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足以决定现金流动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特定对象。近些年来,由于银行会计内部职能为适应现代化管理而加速扩展,其工作重点也发生转移,慢慢偏离原来的以收益为中心,转向现金流动的分析。现在,现金流量表已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报表,从观念的转变也足以反映出现金流的重要性。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和敏感性,现金流的流入和流出能够同时反映出资金数量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差别,这一点也恰恰是产生以上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越来越重视,但是,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部分的应用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综合经营计划的应用

商业银行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工作是对财务资源的合理安排,以便实现银行经营目标。而综合经营计划恰恰是商业银行实现其目标的方法之一。面对日益变化的外界经济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都开始编制综合经营计划书,并将其运用。但是,由于各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以及管理水平都不尽相同,最终编制计划也纷繁芜杂,执行情况更是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指导原则,对其编制框架、基本内容也没有统一的规定。经调查发现,我国各大银行普遍采用的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法。

综合经营计划书的编制内容的详实程度,以及编制计划与经营目标的吻合度,都需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支撑。为了核定商业银行的各项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就要以综合经营计划为总依据。并在经营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的情况,逐年对经营计划书调整。使综合经营计划书和银行的财务预算融合,确保计划的实施。

3.2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

利益最大化是每个商业银行都在追求的目标,各大商业银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每个商业银行都会采用的方法。他们依据自身的特点,会制定最有利于这个目标实现的政策和方案,其中,强化成本核算和费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各大商业银行中,面临最多的问题就是分散化管理、财权不集中、财务审批权限不明晰、费用化支出控制力差。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商业银行最常用的措施就是制定适宜本银行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加强成本控制,费用管理,可以在权限内设立专款专用的账户,不得乱用专户里的资金,并制定严格的资金审批程序,分类授权制度。不管采取哪种措施,其终极目标就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3业绩考核

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的有效性是银行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为保持商业银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以及对工作的热情,挖掘工作人员的潜力,每个银行都设立了一套适合本银行的激励政策,以此来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做到奖惩有据可依,而不失公允。为此,银行必须选择相应的业绩考核指标,通过此指标可以全面的反映出工作人员业绩信息,基于这一点来说,其业绩指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个人认为,激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个良好的激励政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其积极作用的,相反,一个无效的激励政策便会制约银行业务的发展。所以说,银行无论是在选择业绩指标还是建立本银行的激励机制都必须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不仅仅是对经营成果的考核,还需要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许金叶.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9.

[3] Henry Mintzberg. The Nature of Manaderial Work[M]. New York: Harper &Row, 1972.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诚信教育 问卷调查 实施途径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六次会议提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诚信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会计行业作为一种诚信行业,其职业诚信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近年来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财会专业作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财会人才的专业机构,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职业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提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以认为“会计诚信”是“诚信”在会计领域的具体反映,两者是个别与一般的逻辑关系(章雁等,2007)。会计诚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信守承诺,遵守会计法、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其作用不但在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行为人的信用和声誉。诚信教育,从属于传统的德育范畴,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让受教育者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并促进诚信人格及世界观的塑造。广义的诚信教育,涵盖了各层次的人群,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只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日益成熟与完善的关键时期,而这些价值取向及人生目标的培养不应流于形式,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诚信教育互为融合,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外诚信教育现状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呼吁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增加道德指导,许多组织如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未来结构、内容和范围委员会(1986)、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1987)、美国商业学院联合会(1988)建议将道德教育加入会计课程中。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安然等事件的沉痛教训后,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进行法治的同时必须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美国的会计教育委员会(AECC)对会计教育的目标的定义是:“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执业的前提条件,会计诚信教育被提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诚信教育现状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没有把诚信素质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不仅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诚信素质,也影响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的提高,导致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同时出现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设计问卷,对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2005、2006级280名准会计人员进行诚信问卷调查,了解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认识、目前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心理状况、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诚信教育的认识以及在会计专业学生心目中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29份,占总数的82%。此次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

(1)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40%的准会计人员主观上是不愿意造假的,但还有26%的准会计人员觉得会计造假行为很正常,34%的准会计人员认为会计造假行为很无奈,说明了他们对我国法律法规和执业环境的担忧,要求改善执业环境。从造假的动机可以看出39%的准会计人员认为是怕失去工作而造假,这主要因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27%的准会计人员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主动造假,这说明在“金钱”等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部分人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而选择造假,这引发了社会对准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思考。

(3)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心理状况。(表3)直接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务实”心理,在老板优厚承诺的诱惑下,9%学生可能会做出有悖于自己职业道德的举动,36%的学生在个人利益和职业道德面前将权衡且犹豫,这是一种典型不诚信的表现。而问题7的回答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名财务人员,面对做假帐这样严重的问题面前,只有58%的同学勇于说“不”。剩余的42%的同学,以各种理由放弃了说“不”的选择。

(4)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诚信教育的认识。(表4)对问题8的回答表明,88%的准会计人员认为会计诚信教育对于会计造假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说明大多数准会计人员还是相信在会计行业开展诚信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很有意义;没有作用的人数占到了12%,说明目前准会计人员对会计诚信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期盼的心理,还是信心不足。对问题9的回答表明,挽救会计行业的“诚信危机”除了对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外还必须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加大造假成本,使其面对巨大的造假风险而不敢进行造假活动。问题lO中81%的同学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职业诚信教育,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没必要。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已具备具有职业诚信这个概念,但从后一问题回答情况看,大学生其实对诚信的理解只停留表面,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问题12的回答中有31%准会计人员认为个人诚信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这表明大学生就业难与当前大学生的信誉度差有很大关系。诚信度差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负责任,现实生活中,与己有利则不择手段、与自己无益的则袖手旁观,变成了真正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大学生,无论从知识含金量还是人品方面,只能算“次品”或“半成品”,这势必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应聘人的不信任,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不信任感,最终导致一种信任危机。

(5)会计专业学生心目中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表5)是对会计专业学生心目中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调查,在此项调查中列举了部分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给每门课程设置三个分数(1分、3分、5分),让被调查学生按照自己认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1分表示重要性程度最低,5分则最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1门课程中,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认同程度是较低的,排在第8位,说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而轻视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就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现有的执业环境下,由于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对

会计造假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自律能力较差,准会计人员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造假;第二,法律、规章制度等只针对表面的违法行为,只有依靠道德的约束才能从根本上加以矫正。要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除法治外,更需要德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不少准会计人员认为应该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我国会计诚信教育值得担忧。综上所述,准会计人员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全面加强。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向准会计人员讲授专业知识,训练其专业技能,还必须教授其职业道德知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操,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会计界未来主力军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三、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一)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基于高校在会计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目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高校的会计诚信教育,通过对在校生的会计诚信教育最终达到:第一,让学生掌握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二,使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生涯可能面临的各种道德风险,训练并提高其运用道德标准判断是非的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奠定基础。

(二)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为实现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目标,现阶段学校会计诚信教育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和保守秘密等。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会计职业的道德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第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个人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的职业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第三,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也是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部分。通过法律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知法守法,培养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针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尽快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税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并将相关法规知识融入会计教学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每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性。第四,专业教育。会计职业所具有的很强的技术性使得会计职业道德的存在必须以精通专业知识为必要前提。可以想象,一个对会计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的人是难以胜任会计工作的,也就更谈不上遵守职业道德了。因此,应从战略高度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绝不能放松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课程设置上要求必选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应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如果作为选修课,则会给学生造成以为这门课程不重要的感觉,或者有许多学生不选,违背了开课的宗旨,体现不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选修课,还有一种结果就是选课的必是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对于那些缺乏职业道德意识、道德决策能力低下的学生仍然无法接受到道德训练,仍然容易犯错误,因而也就失去了开设此课程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全程贯穿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找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职业道德因素,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第一,从会计启蒙教学――会计学基础人手,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坚持原则。在讲授绪论时,要教育学生认识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树立爱岗敬业、参与管理的信念,同时通过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会计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违背了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也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要把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办事,严格规范职业行为,不违法乱纪的信念。在讲授会计循环和会计核算程序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仔细核算和监督,做到账目清楚、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在讲授财产清查时,要教育学生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第二,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既要教育学生精通业务,也要教育学生顾全大局。老师在讲授各章节内容时应教育学生,各项业务的处理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既要维护国家和股东的利益,也要维护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既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股东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要公平正直、廉洁奉公,当各方面利益出现矛盾时,要以大局为重,切不可损人利己。第三,在财务成本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为企业保守秘密,认真理财。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在讲授筹资决策时,要教育学生尽可能以低成本筹集资金;讲授资金运用时,要教育学生合理分配资金,防止积压和浪费。成本会计主要讲授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教育学生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处处精打细算,严防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严格执行开支范围和标准,厉行节约,防弊堵漏。另外,财务成本是商业秘密,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第四,在审计类课程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该课程除了讲授审计知识和审计技能之外,务必教育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严肃认真地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防止发生错弊,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客观、公正、独立地处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挑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34-01

随着火星车,嫦娥二号等外星探测器的升空,人们对浩瀚宇宙的探秘也到了向炽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因此,我们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必要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探索知识经济与会计的内在联系,也是我们会计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会计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我们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1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会计工作要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做好应对工作,就首先要了解知识经济的特征及其规律,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去应对挑战,更好地做好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其特征来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1)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知识创造了智慧也创造了原动力,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构成了企业重要的资产(无形资产)部分,因而,知识经济也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分配型经济。这是因为它首先需要这用自身创新发展的要素有力地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不断持续稳健的向前发展,另外一方面,知识经济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的变化。(3)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这是因为其产业结构始终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材料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同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与企业,国与国之间进行经济竞争的武器。

2 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对权责发生制及会计确认原则提出了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2.1 知识经济对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性原则提出了挑战

(1)权责发生制原则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基弊端是明显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业高度发达,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需要,企业从生产经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建设都有明显的提升,也适应不了原先权责发生制,因为它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2)相关性原则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风险的加剧以及投资者的日渐成熟,充分披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各会计报表要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许多非货币计量的、无形的,但又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意义重大的信息,对于企业经济活动力的方方面面及其相关的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都要有充分的披露。因此,传流的会计披露就有待完善和会计相关的信息有待扩充。

2.2 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

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1)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是相对高于无形资产的,因此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无形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也就确定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产生挑战,而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也就决定了会计确认原则必将受到冲击,因此,单纯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价,就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对会计确认原则的影响;首先,传统的收入确认原则是以营业收入或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而它的敝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一般不承认未实现的置存收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蕴藏于人脑中的智能也是一种置存的资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其次,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的影响。会计确认要求遵循可定义性,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四项标准。由于确认标准相当严格,因此,有许多只符合其中某个或某几个标准,不能符合全部标准而被拒会计系统之外,然而恰恰这些被拒之会计系统之外的项目却对使用者的决策非常有用,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下降了;再次,知识经济对费用配比原则的影响。在费用的确认中就存在着不适时的问题,这是因为在配比原则下,费用是在其支出的效用真正发挥作用时而非相关现金的支出时予以确认的,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会使计算出来的净收益与企业实际资金这行过程不尽相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预计,比较和评估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

3 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

我们必须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创新的基础,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知识挑战,因此,我认为对策大体上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首先是应该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

要积极吸引国外的先进理念,大胆地进行理论的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推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他们参与理论创新创造条件,会计理论的创新它包括:(1)会计目标的创新,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列境地的抽象范畴,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坏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2)会计假设的创新,它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客观实在性、普遍性、一致性、相互独立性,明显性和弹性等特点,而网络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电子商务是企业商业活动的基本方式,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将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式;(3)会计内容的创新,它是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般会计事项,具体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现在则应增加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4)会计职能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正真改变了会计的传统核算和监督职能,进而延伸为将信息生成为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集成经济信息系统;(5)会计报告的创新,与传统会计报告相比至少应当有以下突破和创新:①会计报告内容创新;②会计报告形式创新。

3.2 会计职业的创新

会计职业的创新集中表现在:(1)会计手段的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完全实现电子和网络化;(2)会计人才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是精通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3 会计教育的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经济,也是创新经济和人才经济,由于知识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因而我们必须:(1)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及时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2)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基本手段,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的衡量教育创新的标志。

总之,我们只有认真应对知识经济给会计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及时采取对策,才能把我们的会计工作做得更好,会计核算质量会更高。

参考文献

[1] 孙伯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分配和经济运行[M].上海三联书店,2008.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会计教学模式;认识论视角;实践论

笔者读了《会计之友》2009年第6期上第103-104页刊登的重庆科技学院陈婉丽老师的《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一文,对其中谈到会计教学模式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联系的许多观点都很赞同,很受启发,但是,对其中的“从认识论角度探讨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策略”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结合笔者的会计教学改革实践,借贵刊一块宝地发表些个人观点,以求对我国的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做些有益的探讨。

目前,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各高等院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会计实践性教学,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仍不见好转。一方面是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太差,招收不到高素质、能够胜任会计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教学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教学过程没有按照认识的规律去设计,使学生对会计技能的掌握不够深透,没有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在这一点上,笔者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对于重建会计教学模式的设想中,作者还是拘泥于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笔者以为,这些年来会计教学改革起色不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从实践开始的。笔者以为:会计教学应该从实践开始,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加点实践的花絮。下面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谈谈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指导《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见习性实习开始会计课程的学习

在《实践论》中指出:“从认识过程的秩序来说,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经验。”以往对学生进行《基础会计》的教学,都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即是从理性认识开始的。因此,学生要经历很长一个阶段的不适应、不理解。《基础会计》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带入会计领域,将他们从门外汉变成会计专业的学生。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三年六个教学班的实验证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见习性实习开始进行会计课程的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基础会计》教学计划中安排第一周进行见习性实习,具体内容及教学标准如表1所示。

二、从填写原始凭证入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经过第一周的见习性实习,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也有了感性认识,并且亲手填写了原材料入库单、产品入库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这样对刚走进校门的学生来说,印象深刻。第二周的学习内容就是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方法是用课堂讲学的方式总结第一周所学的知识,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讲授会计的职能、对象和基本假设以及会计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在讲授以上知识的时候随时联系见习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便学生理解;在进行以上理论学习的同时下发国家的会计准则,要求学生自学并背诵会计科目;在此期间将实习企业的总账发给学生,然后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下,要求学生开设一本新的账簿;接下去讲授复式记账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编制会计分录)。以上学习内容在三周内完成。

三、将填写记账凭证提到主要经营过程核算之前,并且在经营过程核算的业务中同时学习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的编制,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基本业务技能

第四周先组织学生观看教学片《会计工作过程》(片中有编制会计凭证的演示);然后将会计凭证发给学生,并且分步骤教给学生编制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的方法。第五周先讲解转账凭证的编写,并要求学生会做简单的转账凭证;然后学习筹集资金的核算,要求学生把课后习题用会计记账凭证做出来。第六周到第十周将供应、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等主要交易事项的会计分录和会计凭证的编制学习完毕。第十一周组织一次大型作业――即主要交易事项的技能训练,用以代替期中考试。

四、从理论的高度讲授账户分类、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以及账务处理程序

经过上面的会计业务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应该从理论的高度讲授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的理论知识和会计账簿登记规则、账务处理程序等等,这个单元可以用十二周到十五周讲理论,用十六到十七周进行实际操作。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五、讲授并操作财产清查和会计报告的内容

这项业务的学习可以首先组织一次财产清查活动,可以是学校或实习企业的仓库,也可以是其他企业的产品库存调查。事先准备好物品清查报告单,以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课堂教学就从这些报告单的会计账务处理讲起。最后引申到会计报告的编制。

六、期末考试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

期末考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知识考试;一部分是业务技能考试。理论部分用试卷考,占40%分数;技能部分主要考试会计凭证的编制和总账、明细账的登记,占60%的分数。

七、教学效果检验

为了求证这种以实践开始的会计教学方法到底比常规的课堂教学有无进步,笔者对平行的班级实行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表2是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表(对比班级和实验班级考试用的是同一张试卷)。

由表2可见,实验班的总和得分率为82.65%,对比班的总和得分率是70.51%,实验班比对比班多12.14个百分点。无论是理论知识考试,还是实践技能考试,实验班都比对比班好。可以断定:由实践开始的、不断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会计教学模式是成功的。我校在进行《财务会计》的教学中也推广了这种以会计实践引领会计理论教学的方法,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对2006会计两个不同教学班级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的跟踪调查,实验班学生的会计专业就业率为98%;对比班级为86%。可见,这样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2):273.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会计法律责任 概念 误区 措施

会计就是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综合、系统的对事业单位或其他各种有经济活动的组织进行长期的核算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辅助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也能为企业和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相应的财务报告,加强企业经济的核算监督,保证企业在资产上的安全,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对于会计的法律责任认识上存在误区,法制意识薄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一味的追求事业单位或其他各种有经济活动的组织的利益最大化,而违反了会计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等到接受法律的制裁时,才追悔莫及。

本文将从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形式入手,说明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对于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提出一些加强法律责任认识的途径。

一、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形式

1.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会计在法律上也必须担负有一定的责任。会计法律责任,指的就是会计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在会计事务中由于违反了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法律的制裁。

会计的法律法规,是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要严防死守的法律底线,也是社会道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最低要求。会计的法律责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描述:从狭义上讲,会计法律责任,具体指的就是《会计法》对于会计事务中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从广义上来讲,会计法律责任除了包括《会计法》中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包括了会计准和制度对于会计事务中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也包括了其他法律法规关于会计事务中的相关规定。

2.会计法律责任的几种表现形式

就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具体规定而言,会计法律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我国针对违法犯罪最具威慑力的一种法律制裁形式,一般只制裁一些对于国家、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犯罪行为。而会计对于国民经济和企业财务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会计事务进行犯罪,可能会对国家、社会、企业或个人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所以,在会计法律责任上,刑事责任也是一种最具强制性和威慑力的法律制裁形式。

行政责任,包括了行政处分以及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针对一些国家相关工作人员违反会计相关行政法律而言,受到的行政制裁,而行政处罚,主要是针对一些行政主体违反会计中的行政法律的一种行政制裁。由于会计事务毕竟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在我国会计法律责任中,对于会计法律责任,主要还是以行政制裁为主。民事责任,主要指的是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是被动造假,这时,企业的法人必须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负责,并承担相应会计法律责任中的民事责任。

二、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虽然不排除一部分的商业投机分子,铤而走险,想借由会计造假等形式为自己个人谋求利益,但是在现实会计事务中,很多会计从业人员违反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是由于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上存在误区,而无意识的犯罪。当前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负责人的认识误区

根据新《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应当认识到自己在会计法律责任上,是责任的首要承担者。但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些单位领导负责人,往往只对于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负责,忙于各种业务管理或行政管理,而对于会计事务,却理所当然的全部推给会计部门而疏于管理,也没用建立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部门的会计行为,从而导致会计工作不够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容易触犯会计法律法规。

2.会计从业人员的认识误区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其实会计从业人员两大基本职能,然而在现实的会计事务中,会计从业人员主要还是加强了会计核算的力度。对于会计监督,可能由于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上是处于单位决策者的直接领导和管理的,无论是其工作表现评价,还是工资待遇水平,都是由决策者来决定的。这就势必使得会计监督的工作在现实的会计事务中难以很好的落实,甚至有一部分会计从事人员,为了个人私利,放弃了会计监督的法定职责。

3.其他认识误区

在会计法律责任认识,可能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误区,比如说对于会计虚假信息的认定,有的认为应当从法律角度上进行分析,有的认为应当从会计专业角度上进行分析,各抒己见,却争论无果。笔者认为,判定会计虚假信息,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即会计行为的目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结果,只有进行综合考虑,才能更合理、准确的判定出会计的虚假信息。

三、加强法律责任认识的途径,提高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

正是由于许多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所以,加强完善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了,主要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

无论是单位负责人,还是会计从业人员,都必须加强对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如果连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会计事务的相关规定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对会计法律责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了。所以,就必须加强对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得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自身需要担负的会计法律责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加强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

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于会计违法犯罪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在会计管理本门内部设置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争取在犯罪初期就发现相关犯罪行为,并加以制裁,同时也能为部分商业投机犯罪分子敲响警钟。

3.完善企业的会计制度

会计从业人员违反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固然是因为个人的法制意识薄弱或专业知识不扎实,但是不健全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不健全,才使得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有机可乘或者无意识的犯罪,所以,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制度,是减少乃至杜绝会计犯罪的重要措施。

4.建立诚信制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诚信是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因为会计事务要对企业的生产投资提供相关数据和财务报表,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投资,所以,就必须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其次,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也能避免会计从业人员,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钻法律漏洞,谋求不合法的利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事务对于国民经济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就必然要担负一定的法律责任,只有加强相关人员对于会计法律法规的认识,才能减少乃至于杜绝会计违法犯罪,使得国民经济和企事业单位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颖,张海红.浅谈会计法律责任.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0).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功能

会计电算化是顺应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而存在,将当今信息技术和电子科技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通过数据自动化处理来完成会计工作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方式,是会计行业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促使会计行业转变工作方式,并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自实行以来,虽对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还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解决,以下将作具体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电算化认识程度不足

会计电算化的实行,将会计从传统手工方式中解放出来,数据的处理不再是通过会计工作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严格细致的记账、算账、检查、报账等工作,而只需将会计凭证进行录入和核查,其余的完全由计算机来完成。基于此,大部分会计人员仅仅意识到通过实行会计电算化,可有效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并没有对会计电算化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实际上,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不仅对会计个人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帮助,且对于整个会计行业进行了一次革命,彻底转变了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对会计内部的组织分工体系进行了改头换面,并要求会计人员对知识结构进行彻底更新,从传统手工操作的知识体系中完全解放出来。由于部分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充分,所以在工作中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影响了工作效率,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推行。

(二)部分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不够

手工操作下的会计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对计算机知识一般较为陌生,使得会计电算化的推行需要一个过程。由于部分人员的思想较为保守,往往学习的过程比较长,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并能熟练处理业务都花费了很多时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发挥;且部分人员虽然掌握了基本的业务处理软件,但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了解不够详备,致使在工作中出现数据不能及时备份,计算机一旦出现硬件问题不能正确处理,以致造成大量经济数据丢失的现象,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危害。

(三)安全性、保密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需要计算机这一基本的承载体和操作工具,由于部分会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计算机是一种存在风险的工具,因而在对单位财务数据的保管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做好加密工作,在计算机上没有设置防火墙阻止恶意信息的侵扰。对于网络资源的处理也没有做好安全性工作,由于当前网络犯罪大多是由于财务经济问题引发,且犯罪分子可以通过不留痕迹地修改数据,完成对经济数据的盗窃,因而使得部分网络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的单位承担了很大损失。机密性文件也是网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重要目标,有些会计人员在进行单位信息保密时,并没有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手段,使得单位的保密性文件面临很大风险。

(四)管理功能弱化

会计电算化的实行,不仅使得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发生转变,财务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改变,很多单位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工资核算、材料核算以及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而对于资金供求预测、财务指标分析以及成本核算等通过管理功能实现的软件的设计并不到位,使得会计电算化的运用较片面化,还仍然处于比较浅层次的运用,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整个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认识到会计行业全面彻底向着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深入认识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要想在会计行业得以全面推行,实现会计行业的完全信息化,必须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以及相关领导从时展,以及会计行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趋势出发,对会计电算化做出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以能彻底转变观念,将会计电算化运用到财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不能仅仅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实行,仅是为提高会计行业的工作效率,而应认识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尤其是一些习惯于传统会计操作方式的老员工,应打开自己的视野,以新的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和面对会计电算化,并能积极投入到工作方式的变革中,使自己成为新时代会计行业的好舵手。

(二)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熟悉业务操作知识

会计电算化的顺利推行,需要会计人员加强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安全防范知识,尤其是习惯于传统操作方式的老员工,更应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尽快去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转变观念,熟悉计算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财务处理的相关软件,主动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三)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

会计电算化相比传统方式有着巨大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更大的风险性,鉴于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操作工具,给部分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使得任何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都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所有计算机操作人员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学习,并强化计算机自身硬件设施方面的安全性,设置防火墙进行基本的恶意信息的阻拦,并能对所有的财务数据信息做好备份工作,以防计算机出现问题。另外,还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设置,以防不法分子任意篡改数据,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次,相关部门应完善网络犯罪的处罚条例,加强对网络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以对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提供一种更加安全的环境。

(四)强化财务管理功能

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单位领导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加强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功能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其财务管理功能,在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上,使基本的业务操作部分和管理部分的功能逐步趋于平衡,以能通过对成本信息以及资金供求信息等的内部控制,使企业账目更明晰,且能更有效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关系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与区别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联系

1.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依产权关系而存在

现代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契约关系。企业所有者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只能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进行管理,而所有者只能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以确保经营者正确履行契约责任,不会中饱私囊或将企业带入险境。然而,由于所处地位不同,所有者与经营者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关系,经营者由于自身所处位置的优势,比所有者掌握更多的企业实际信息,而经营者又很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去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罔顾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反映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就是其真实性、合法性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所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安全,会委托第三方对企业经营者的履职状况进行审计,以检查经营者是否正确履行职责,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因此,经营者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要通过财务报表说明自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可见,现代企业的产权关系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存在的前提。

2.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目标一致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涉及包括企业所有者、合作伙伴、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共同目标就是保证企业会计活动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使利益相关者能够依据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结合自身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因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缺失、虚假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经济活动,如投资、商业合作、银行贷款等。由此可见,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合法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共同目标。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别

1.责任主体不同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责任主体不同。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其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承担的责任,因此其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审计责任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其责任主体是审计机构的注册审计师。因此,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这两者的责任主体明显不同。

2.责任内容不同

从上文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会计责任的责任内容指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治理层的会计活动和其依照法律法规所编制的财务报表,其主要内容有:履行法定职责、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保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审计责任的责任内容则指向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和所依法依规出具的审计报告,其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实施独立审计并做出审计结论。

3.适用法律不同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责任界定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尽然相同。会计责任主要适用《会计法》,而审计责任的界定与追责则主要适用《注册会计师法》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0版)》等。

4.监管单位不同

在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监管和追责过程中,其具体的监管单位也不尽然相同。对会计责任进行监管和追责的部门有财政、税务和审计等,而对审计责任进行监管和追责的部门有财政、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等。当然,这些监管单位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二、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识误区及原因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认识误区

1.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误区

被审计单位通常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认为既然审计机构已经对自己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表明审计机构对自己的财务报表完全认可且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一旦财务报表仍被查处问题,被审计单位经常会据此要求追求审计机构的责任,而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2.注册会计师的认识误区

被审计单位的认识误区导致一些注册会计师不愿、不敢出具审计报告,认为一旦自己出具了相应的审计报告,就意味着自己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认可,就可能要替被审计机构背黑锅。而有些注册会计师则恰恰相反,一旦在自己出具审计报告后仍被查处财务报表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将责任推给被审计单位,强调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履行不到位而造成的,从而推卸自己的责任。

3.利益相关方的认识误区

由于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方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利益相关方也很重视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然而,由于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利益相关方很多时候认为只要审计机构出具了审计报告,而后又被发现有问题,就应该是审计机构的问题并进行诉讼和追责,往往忽视了由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履行不力、审计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及时发现而造成会计报表失真等情况,导致审计机构频频被推上被告席,而被审计单位则经常免于被追责。

(二)形成认识误区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缺乏风险意识,独立性不强

审计活动是注册会计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的一种会计活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既要独立于委托人,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具有双重责任。然而,当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挂靠制”和行政干预问题仍比较严重,导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不清。另外,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也对某些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造成了影响,使其丧失了独立性,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按照被审计机构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危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形象。

2.信息不对称及审计能力的制约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的重要原因。审计机构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以反映企业真实有效的财务活动信息。然而,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企业经营者在信息上相对于审计机构具有绝对的优势,审计机构如果要对财务报表进行逐项抽丝剥茧、寻根探源的查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被审计单位配合与否还是另一回事。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心隐瞒或造假,审计机构审计起来就相对困难,出错率较高。另外,目前的审计方法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态度也使得审计结果很难发现企业财务经营中的问题,导致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难以界定。

3.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仍然缺乏可遵循的法律依据,一旦出现问题,难以确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归属,容易引起企业和审计机构的纠纷。

三、加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与区分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

现在社会上,包括企业和注册会计师等,都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进行宣讲,帮助公众提高认识,让全社会对审计活动的职责和局限性有基本的了解,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能够正确区分。同时,作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两个主体,企业和注册会计师都应加强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认识。企业应该认识到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其责任主体是企业负责人,而不能将责任一味推卸给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则应认识到自己需承担审计责任,而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还需承担会计责任,或是将审计责任推给企业。

(二)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制度,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和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为企业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从而降低企业的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及成本效益性”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材料管理、库存管理等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加强制度执行落实和监管,以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取得实效,保证企业会计活动的合法有效。

(三)推进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创新审计方法

首先,在企业内部,企业应注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具备保障企业会计活动所需的素质能力。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会计人员能够依法依规进行会计活动。其次,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应提高对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审计机构应该举行新员工培训,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教育,同时定期开展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确保注册会计师能够及时学习最新的知识和会计方法。审计机构还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观念。再次,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会计从业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以保障企业和审计机构的人才供应。最后,理论界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的探索,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工具,为审计机构加强审计提供更先进、更科学和更有效的管理工具。

(四)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立法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会计行业的立法步伐,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具体条文中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定义、内容、方法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规范统一,避免相互矛盾或自成体系。同时,司法部门在涉及该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区分不同责任和责任主体,避免出现会计责任未被追究或审计责任未被追究的现象。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互相转嫁。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合理界定,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区分责任主体和确定责任归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经济警察”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慧.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比较[J].科技资讯,2010(32).

[2]曾永芳.浅析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0(22).

[3]付晓,姜蕾.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1(26).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Quinn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Reconstruction)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Davenport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Eriks.son等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Sharedknowledgecreationmode1)。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Argyris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Jarvenpaa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Boundedlyrationality),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Retrospective),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Mutualinterdependence),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heoyrofReasonedAc-tion,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Behavioralintention)决定。Ajzen等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Attitude)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nolTn)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Ajzen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1)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

Bock等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Expectedrewards)、期望关系(Exepctedassoci—ations)、期望贡献(Expectedcontribution)”。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

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

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

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在知识分类中,Nonaka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Explic—it)与内隐知识(Tacit)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

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Hansen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Likert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Cronbach’d值,各层面的Cronbach’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actorload—ing,FL)、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设计链;知识共享;研发设计

1引言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设计链”一词最早出现于服装业,目前设计链理论被大量应用在电子产业,例如系统芯片(Systemonchip,SOC)设计。设计链是产品研发的发展趋势,通过整合跨企业间的研发资源,可以达到迅速研发、降低成本的目的。

目前,设计链已经由概念演进为一种管理方式,与供应链、研发联盟和协同设计等模式相比,设计链具有不同的内涵及特征,是一种新型竞争模式和管理模式。设计链主要定位于上下游企业问的协同研发关系,企业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研发具体化,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供应链中。设计链的实质是形成知识流动的创新网络,企业间的知识互补性是形成设计链的基础。企业间以高度协同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与合作。知识共享是设计链成功的前提与基础。设计链中各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频率越高,越能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当设计链成员愿意知识共享时,可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各自的设计知识库,提高研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设计链的绩效。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课题,设计链知识共享尚未被研究,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也有待探讨。本文将应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分析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供设计链成员企业参考。

2知识共享相关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一种具有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它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文字化后的信息、专家独特的见解、组织的观念、规则、程序等。知识与一般产品不同,它不具有规模效益递减特点,组织内的知识共享越频繁,越能发挥知识的价值。Quinn认为知识若经过共享,双方获得的信息和经验会呈线性增长,若继续共享知识,得到的信息和经验会呈指数增长。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互动过程,它不像商品那样可以自由传递,在分享他人的知识时,必须有重建(Reconstruction)行为,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才能学习、分享知识。Davenport等提出了知识转移公式,即转移(或共享)=传送+吸收(和利用)。传送是共享知识给潜在的接受者。吸收是指接受知识的人或团体对知识加以理解、消化。Eriks.son等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包括认知与行为两个层面,在共同分享现有知识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由此提出一个知识共享创造模型(Sharedknowledgecreationmode1)。由此可见,跨组织间的彼此合作交流、讨论知识,会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量快速而持续地学习,这也凸现出知识共享的必要性。Argyris认为组织中的个体之间不互相沟通,则个体可能会学习成长,但组织不会成长。Jarvenpaa也认为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有正面效果。

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

研究设计链知识共享,需要将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现做出以下假设:

(1)利已主义者,即设计链成员企业是自私的,在做出知识共享等决策时首先考虑自身利益,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

(2)有限理性(Boundedlyrationality),即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有能力判断做出的知识共享决策的结果;

(3)借鉴性(Retrospective),即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指导当前的行为并做出判断;

(4)相互依赖性(Mutualinterdependence),即作为设计链成员,在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考虑其他合作伙伴的反应,不是单纯地考虑对自身有利的决策。

3.1计划行为理论介绍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heoyrofReasonedAc-tion,TRA)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是由行为意图(Behavioralintention)决定。Ajzen等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他主张态度(Attitude)与主观规范(SubjectivenolTn)是决定行为意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以解释并预测个体行为。1985年Ajzen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1)因素,认为个体对某项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因素共同决定其行为意图”。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是一个三阶段行为分析模型:第一阶段,行为由个体的行为意图决定;第二阶段,行为意图由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决定;第三阶段,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由外生变量决定。行为意图是指个体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反映了个人对某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态度是个体对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感觉;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认知行为控制代表一个人对从事行为容易度的信念,个体认为拥有某一行为相关的资源或机会越多时,他对控制执行该项行为的信心会越强。外生变量包括人格特征、对事物态度、工作特性和情境因素等等。

另外,根据多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的主观规范会直接影响其行为态度,修正后的TPB如图1所示。

TPB包含的构面较多,可提供较多信息,除了行为主体对采用行为的知觉认知外,还考虑采用行为时受到的社会压力影响,以及主体本身是否能控制执行行为的机会与资源。因此,TPB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模型。许多实证研究表明TPB的预测与解释能力都强于TRA。

3.2设计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知识共享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在美国与欧洲地区的调查显示,推动知识管理最大的困难是“改变人们共享知识的行为”。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行为的重要因素。依据给出的计划行为模型(图1),主要研究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影响知识共享态度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供应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物料流,信息流只起功能协调作用。与供应链不同,在设计链中连接各成员企业的主要是信息流。伴随着信息流动,知识共享行为得以发生,这种共享行为会随着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创造出新知识。根据设计链不断创造新知识的特点,本文将设计链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基本知识、进阶知识和创新知识。其中,基本知识是指进入特定行业所具备的最低知识要求;进阶知识是指与同行业竞争者相比,能获得竞争优势的知识;创新知识是指研发合作过程中创造的新知识。企业拥有的进阶知识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其联盟的重要因素。创新知识是企业延续和增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面对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链成员企业对待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会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共享的知识涉及进阶知识或创新知识时,企业往往会慎之又慎。因为进阶知识与创新知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

2)期望结果

Bock等以TRA为基础研究知识共享外生变量时,提出了期望报酬(Expectedrewards)、期望关系(Exepctedassoci—ations)、期望贡献(Expectedcontribution)”。期望报酬是根据经济交换理论提出的,即当个体分享自己的知识给别人时,他所得到的报酬必须大于付出的成本,亦指企业在共享知识时将可以获得的外在利益,如专利、产品利润提成等。期望关系源于社会交换理论,在这里,期望关系是指在设计链中成员企业相信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改善与合作伙伴问的关系,增进信任。期望贡献是指设计链中的成员企业相信共享知识能够提升设计链的整体绩效,增强竞争力。

3)关系强度

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认为社会网络由具有某种联结关系的人构成,关系强度是社会成员互动行为的基础。在设计链中,因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强度、互惠程度以及重叠性知识拥有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关系强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对知识共享的态度。

(2)影响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外生变量

1)信任

社会交换过程,由于互惠互利的结果,会使彼此间产生感激、责任感与信任。组织间的信任是指组织相信另一方会采取对组织有正面影响的措施,而且不会做出预料之外的对组织有负面影响的行动,即对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和正直性有信心。对于设计链来说,维持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是信任。对合作伙伴能力与可靠性的肯定,会产生信赖感。组织成员问的彼此信任会诱发其知识共享行为。若双方缺乏信任,会彼此隐藏各自的信息或知识,使知识共享难以实现。因此,缺乏信任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企业问的信任,可以建立双方荣辱与共的双赢关系。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会越愿意从双方合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也会更加乐意共享彼此的知识与信息。

2)承诺

承诺对设计链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承诺是指企业认识到合作关系不断延续的重要性,愿意从长远利益出发,尽最大努力去维持与强化合作关系,即合作关系是一种想要持续合作关系的意愿。承诺的形成,有助于合作伙伴之间彼此无私地共享本身具有的知识。

3)工作任务依赖程度

工作任务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问的工作任务依赖程度较高时,会使交流次数增多,并且愿意共享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组织中的成员若具有共同目标的话,会相互依赖以完成目标。在设计链中,若企业自身的工作任务与合作伙伴有密切关系时,需要频繁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共享知识的行为就会增加。

(3)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

1)知识类型

在知识分类中,Nonaka等将知识分为外显知识(Explic—it)与内隐知识(Tacit)两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在共享时的难易程度不同。外显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使用经编码、储存或提取出的知识,通过文件、电子邮件等形式传输。内隐知识的知识共享表现为个人化的知识,通过人际交往、面对面接触、会议、聊天等形式传输。拥有的知识为外显知识时,更易进行知识共享。因此,知识的类型会影响认知行为控制程度。

2)IT平台

IT系统是支持信息流通、整合信息和设计链的工具,组建与完善IT基础设施,可以使知识共享更加容易。学者Hansen也认为通过一个能创造、传送知识或经验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与传送。

在依次确定影响设计链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的外生变量后,本文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如图2所示。

4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为验证所提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有效性,提出HI—H22共22项假设。假设Hl: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2:知识类型中的进阶知识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假设H4:期望结果中的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有直接影响。依此类推,假设H22:知识共享行为意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有直接影响。

4.2问卷设计与调查

以芯片设计链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针对知识共享模型(图2)的特点设计问卷,共向芯片设计公司、制造公司、封装测试公司、设备公司、主要材料公司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94份,有效回收率78.3%。受能力所限,调查对象仅限上海、浙江两个地区,各类公司投放问卷的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不利影响。受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78.3%,能够较好理解知识共享相关问题。问卷的问题统一采用Likert五点式量表。

4.3信度与效度检验

问卷正式发放前曾进行试测,删除掉一些不合理题项,并对修正了内容上模糊的字句或问法。对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的Cronbach’d值,各层面的Cronbach’值在0.7301—0.9580之间,均大于标准值0.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进行收敛效度分析。问卷题项多达83项,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无法将所有题项归人同一测量模型,本文采用理论切割方法将模型中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两种,分别进行效度分析,例如图2中的内生变量包括知识分享行为、意图、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外生变量为知识类型、期望结果、关系强度、信任、承诺、工作任务相互依赖、知识类型和IT平台。分别对因子负荷(Factorload—ing,FL)、组合信度(Compositereliability,CR)和平均萃取变异(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三项指标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FL>0.5,且t检定的P—value0.8;AVE>0.5),说明测试题项均收敛在相应的层面。

4.4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确保模型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检测所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做出的22个假设中,只有假设H1、H6和HI5不成立,其余假设全部成立,表明所构建的设计链知识共享模型基本合理。假设Hl不成立说明知识类型中的基本知识作为设计链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必要内容,基本知识的共享不会危及企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因此对知识共享的态度没有直接影响;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设计链企业,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根据对期望贡献的定义,企业为提高设计链整体绩效而进行知识共享的动力不足,故假设H6不成立;外显知识能够编码表示,进行知识共享时可以借助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加以保障,因此对认知行为的控制影响不大,故假设H15不成立。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2篇

(一)两者同属于审计业务范畴

审计认证业务与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同属于审计业务范畴,注册会计师都要以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者身份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专业的鉴证、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要经过计划、搜集证据、评价鉴证、出具报告的过程。该过程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决定了在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始终都处于风险之中。

(二)两者的目标差异

审计认证业务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本质目标是一致的。作为同属于审计业务范畴的业务,其本质目标都是保证受托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但其具体的目标存在差异:财务报表审计旨在评价、鉴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而审计认证业务多是在评价、鉴证的基础上对系统的安全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规定的要求的认证。

(三)两者对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要求的差异

不论是从事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审计认证业务,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认证业务涉及行业的广泛性和认证内容的多样性,审计认证业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要求更高。审计认证业务除了要注册会计师具备传统的会计、审计、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外,对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求精通。

(四)两者理论基础的差异

财务报表审计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审计认证业务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属于新型业务,虽然审计界不断对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认证业务进行探索,但其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审计功能拓展理论中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不能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认证务时对风险的衡量与控制提供技术手段与理论支持。

(五)两者报告形式的差异

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报告一定是由两名具有签字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发的书面形式,而审计认证报告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具有多样性。且认证并不是每年一次,具有其持续性。

二、审计认证业务的风险分析

(一)主体风险

虽然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认证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消费者看来具有超然独立、客观、公正的第三者的职业形象,但会计师事务所并不是唯一的认证服务机构,其他的中介机构在认证业务经验上要比注册会计师有优势。同时,审计认证业务对注册会计师有较高专业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如果在业务中过分信赖自己的专业经验,忽视知识的学习更新与结合实际分析认证对象的特殊性,容易在认证时作出错误的认证,从而导致风险的发生。

(二)对象风险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市场特点,不同的审计认证对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审计认证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需要设计不同的认证程序。事务所会针对一个行业设计一种通用的审计认证程序,具体认证会根据对象的不同属性进行确定具体的认证程序。但认证对象处于不断变化中,这无疑给事务所带来风险与成本的权衡选择问题。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事务所不会针对每一个认证对象设计专门细化的认证程序,而是将认证对象属性近似的一类设置相对固定的认证程序。这样事务所会因认证对象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一风险是不能忽略的。

(三)需求者风险

认证信息的使用者往往对涉及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机会做实际调查,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认证信息对其而言是极具价值的。在认证业务中,审计期望差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易遭受诉讼。有诉讼偏好的认证信息使用者一旦从服务商处得不到满意的产品、服务或者遭受损失,在对服务商进行索赔同时,会将认证信息的提供者——注册会计师一并诉讼,这比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遭受的诉讼要频繁的多。

(四)法律风险

新兴产业在我国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法律规范,针对新兴产业的法律法规更新的速度是较快的,一旦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必然会给注册会计师在目前条件下从事的认证业务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的法律环境下,大部分人认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的法律风险是较小的,但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未来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将是更加苛刻的法律环境。

(五)行业风险

认证业务是一种认证对象多样化、属性多样化、信息需求者分布行业广泛、业务发生频繁的一种服务,其需要的保证程度较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相对更高。在目前的非注册会计师认证市场上,政府规章、统一化标准等对认证的要求非常严格,注册会计师除了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外,更要注重相关审计准则与法规。审计认证作为一种保证程度更高的审计服务,其认证内容与具体业务联系更加紧密,其动态属性带来的是动态的风险。

三、审计认证业务的风险控制

(一)识别风险控制策略

借鉴风险管理理论的风险评级与排序的2×2矩阵来识别、评级和排序认证风险。常用的策略主要有接受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消除风险等。针对于A、B、C、D四个不同区域的认证风险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处于A区间的风险发生的概率高、影响大。当该区域的风险可控性和资源消耗超出事务所的承受范围,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事务所可以考虑退出战略以消除业务风险。

(2)处于B区间的风险发生概率低,但影响恶劣。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通过购买职业保险或提取风险基金的方式接受或转移风险。

(3)处于c区间的风险发生概率高,影响小。频发的此类风险使注册会计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应对。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日常的实务中应予以控制此类风险。

(4)处于D区间的风险发生概率低、影响小。注册会计师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不会在此类风险的应对上花费太多的审计资源,但并不意味着此类风险可以忽略。

(二)选择风险应对措施

主要包括:

(1)谨慎选择审计认证服务对象。除了对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等应考虑的因素外,还要充分了解待认证对象的相关信息,尽量规避信用较差、风险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客户。

(2)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审计认证业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拓展非常重要,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增强风险意识,做好被诉讼的准备。

(3)缩小期望差。审计期望差的存在易导致注册会计师遭受诉讼,注册会计师应合理的提高认证的保证程度,缩小审计期望差,降低风险程度。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3篇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便开始了对CEO、CFO、AICPA、ACCA和CGA等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德(DavidMcClelland,197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导致其在某一方面工作岗位上取得非凡业绩的潜在的、深层次的特质,它包括知识、技能和特质或动机等因素;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指出,专业胜任能力指以一种能干、高效和恰当的方式履行高质量职责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指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个体可以完成某一职责范围内工作,并使之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指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所具备的在既定专业标准(职责、目标、任务、角色)下合格胜任工作的能力。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功能分析法和能力要素法。

(一)功能分析/业绩结果法功能分析法着眼于个体的工作结果,它可以通过分析个体的角色或任务而得到。如果采用功能分析法,专业胜任能力表现为若干具体能力的组合。如Pavett和Lau(198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可分为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政治技能等类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1990)规定,专业胜任能力可划分为审计、对外报告、管理会计、税务、理财、管理和清算重组等;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1998)将胜任力划分为会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和资源管理等角色;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应该具备职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广泛的经营视野能力;国际管理会计师协会(IMA,1999)将会计职能划分为九个部分:一般会计、管理和成本会计、业务规划、业务分析和决策、控制、理财和现金管理、税收、组织变革和发展以及行政管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2000)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技术知识、一般管理、领导能力、职业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2001)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与职业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平、独立和保密等)、个性特征(自我表现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以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等。如表1所示,采用功能分析法,其核心能力有:智力能力,如概念技能等;技术运用能力;人际能力,如人际技能、领导能力和行政管理等;学习能力,指各种知识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如创新及适应能力等。

(二)能力要素法能力要素法着眼于个体的投入分析,如知识、技能和品质等。David McClelland(1973)认为,专业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95)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要素;美国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2004)规定,专业胜任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及经验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秦荣生(2002)认为,面向21世纪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业务知识与业务胜任能力;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2003)规定,专业胜任能力要素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张继勋(2004)认为,胜任能力要素包括知识和能力;财政部会计司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课题组(2005)认为,中国CFO的胜任力主要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等。如表2所示,采用能力要素法,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专业品质是保障,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到个体层面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假设

根据能力要素法,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

(一)核心知识假设 专业知识指体现专业特性的若干知识的组合。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2003)规定,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一般及基础知识、组织及商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会计和审计及相关知识;英国《量工价值审计指南》(VFMH,2003)指出,绩效审计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社会调查、统计、经济学和评估等;美国一般公认政府审计准则(GAGAS,2004)规定,专业知识包括会计、统计、法律、工程、审计计划及方法、信息技术、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科学和精算学等。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指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如财务会计与报告、管理会计与控制、税收、企业与商法、审计与保证、金融与财务管理、职业价值与道德);组织及企业知识(如经济学、企业环境、企业管理、商业道德、金融市场、定量方法、组织行为、管理与战略决策、市场营销,以及国际企业和全球化);信息技术知识(如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控制知识、控制胜任能力、使用者胜任能力,以及具有信息系统管理者、评价者或设计者的一种或多种胜任能力等);另外,职业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如财务报表的最佳实务、《国际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实务指南》,以及相关公告);财务会计与报告(如财务会计与报告实务及方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相关公告);信息技术(如财务会计与报告信息技术系统、财务会计与报告系统评估的原理和实务,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与方法等)。

笔者假设,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与审计知识、财政与金融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行政与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案例知识等。(1)会计与审计知识。会计与审计知识主要包括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学、审计学、会计理论、审计理论、专业英语、会计和审计史等知识。其中会计类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了解整个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审计类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更好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相关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绩效性进行独立的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2)财政与金融知识。财政与金融知识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保障学、投资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行业分析和战略风险评估。(3)政策与法规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主要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法规知识等。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会计法规、审计法规和税收法规等。这些政策与法规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正确把握“合规性”和“公平性”等尺度,以更好地发表中肯的审计意见。(4)行政与管理知识。行政与管理知识主要包括宪法学、社会

学、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和预算管理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了解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事业等单位的管理特性,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与治理状况等方面的信息。(5)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等。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以更好地胜任复杂业务的工作。(6)案例知识。案例知识包括会计案例、审计案例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法的了解与认识。

(二)核心技能假设专业技能是体现专业特性的各种技能的总称。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指出,职业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与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与交际技能,以及组织与商务管理技能;职业审计师的一般技能包括识别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适当技术调查的能力、咨询过程中的团队工作能力、收集与评估证据的能力、有效地提出与辩护意见的能力,以及正确地处理敏感与秘密信息的能力;特殊技能包括应用相关审计准则与指南的能力、调查与抽象逻辑思维及鉴定分析能力、职业怀疑的能力,以及抵挡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2004)指出,绩效审计的核心技能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接受能力、社交能力、职业操守能力、判断能力、承受能力、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笔者假设,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智力能力、技术运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智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国家审计人员在复杂情况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以形成恰当的审计意见。技术运用能力包括审计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掌握与运用能力。这些技术的掌控程度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整体判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指国家审计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可以达成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能力,它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国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学习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国家审计人员应该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习惯,以满足高标准审计服务的能力要求。应变能力指国家审计人员在遇见突发事件时,可以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能力。

(三)核心品质假设专业品质指体现专业特性的若干品性的组合。如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2003)指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质包括正直诚信、职业道德、职业审慎、社会责任、良好的职业风范和追求卓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2005)认为,职业会计师或审计师的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以下笔者称之为专业品质)包括维护公众利益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持续发展与终生学习、可靠性、责任性、及时性、谦虚和尊重行为,以及遵守法规等。笔者假设,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品质包括独立、客观、公正、保密、廉洁、公共责任、职业谨慎、追求卓越、相互尊重和遵纪守法等。独立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可以自始至终地保持无偏的审计行为能力。客观是一种中立的态度。公正指在第三者看来,作为鉴证方的审计人员应该不偏袒任何一方。保密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对于知悉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国家机密,应该严格保守秘密。除了某些特殊情形(如法庭作证和同业复核等),国家审计人员不得对外透露任何机密。廉洁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国家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强化公共责任,它要求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始终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为己任。对于那些违法乱纪、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应该敢于揭露,决不姑息。职业谨慎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对于那些情况复杂、风险高的业务,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加强团队合作,并努力规避审计风险。追求卓越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保持旺盛的斗志,以追求自身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互尊重指国家审计人员相互之间应该互敬互爱。遵纪守法指国家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遵守国家法律与职业道德规范,以保持良好的守法、守德形象。

三、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结果

(一)样本选取2005年12月15日~2006年2月15日,笔者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国家审计机关人员进行了调查,累计回收问卷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52份,无效问卷28份。有效问卷的来源及构成如表3所示。

(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采用1~5分打分制,并假设达到4分(含4分)为核心要素。有关调查结果如下:(1)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要素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专业品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均属于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核心要素,其得分分别为4.69分、4.50分和4.48分。(2)核心专业知识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国家审计人员的核心知识包括会计与审计知识、政策与法规知识和财政与金融知识。(3)核心专业技能的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国家审计人员的核心技能包括智力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4)核心专业品质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国家审计人员的核心品质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廉洁、遵纪守法、公共责任、职业谨慎和保密。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金融和贸易等从事与经济相关的非会计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专业,更好地做出经济管理的决策。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感到吃力、学习兴趣不高,取得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对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改革。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自身觉得会计学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干,对于学习会计的必要性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的将其视为一种选修课对待。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以致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影响授课的情绪和质量,教与学之间没有达成良好的默契,导致会计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使其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感觉比较难适应,造成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教学过程比较被动。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严格区分,两者的学习内容差不多,略有不同也只是在内容掌握的难易程度和课时上进行简单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许多教师自身对会计知识与这些非会计学专业其中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在各非会计专业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采用的仍然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一套老方法,实行无差别的教学模式,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内容按顺序讲,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知识,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枯燥而乏味的,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实验教材和实验课件,会计模拟实验课使用的软件和教材都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设计的,实验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也没有吸引力。

二、建议

(一)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会计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学和其所学专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会计学知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解决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态度上的怠慢,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扩大授课教师知识面,了解其他相关管理学科的内容,立体思考会计学与各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提高业务素质。

(二)明确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知识,具有一定创新和分析能力的人才,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的一般会计人员,而是培养懂会计、会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服务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他们是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兼营”而不是“专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非会计专业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概括地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

(三)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专业需求。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高深的会计理论,而是把会计作为一种工具,利用相关会计知识进行科学决策。教学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涵盖面要广,笔者认为应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核算,目的是使学生看得懂基本的会计账簿,明白企业经营、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密切关系,能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分析和利用财务报告的能力,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其中重点应放在资产负债表上,其次是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出纳知识,了解有关现金和银行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等;税收基本知识,理解每一个税种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为培养学生形成自觉的纳税意识和合理避税意识打好基础。学习这些课中最基础的部分,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重要的是要分不同的非会计专业进行适合的教学内容设计,结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会计学教学内容上应设计到银行会计学等。

(四)改进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非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以及设备等的局限性,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可能按照会计专业学生的模拟实习一样进行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实习。但是,非会计专业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强调与授课学生所在专业的相关性,强调如何理解和使用会计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会计案例,使学生置身其中,扮演适合的角色,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利用会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我们要从提高他们对会计学重要性认识入手,使其了解会计学对于其所在专业的内在关系,激发他们的兴趣,改变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的会计教学,使非会计学生喜欢学习会计知识,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常颖,陈立群.会计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0.8.

会计行业的认识范文第15篇

关键字:企业会计电算化 问题 解决对策

前言: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软件为主的科技时代正快速的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正是满足人们对科技信息化的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使用,实现了财务信息的自动化分析、处理,是传统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同时,以电子信息化代替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方式,也极大节省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仍存在许多重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可持续良好发展。因此,针对会计电算化问题所采取的相应解决对策,势必会成为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

1.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主要问题

1.1 没有树立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仍不充分。大多数企业领导对会计的认识仍提留在“账房先生”的片面认识中,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管理、企业发展上的改变。而造成企业领导不重视,无法进一步在企业中发展好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多数单位对会计电算化的使用,都只是针对代替传统手工核算,而缺乏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意识,并没有实现针对于企业自身的运行模式和管理要求,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与调整,根本就没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1.2 缺乏复合型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

企业会计电算化是涉及到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两种专业知识的结合,所以在岗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需要掌握电脑操作知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都是经由手工账会计、出纳等会计从人员经历短期培训而来,在计算机会计软件的操作中,往往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凭证的录入、结转,只是在被动的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一旦计算机或者软件出现故障或者出现与平时不相同的界面时,就会束手无策,无法及时、准确的解决问题。在日常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人为的失误,造成财务数据丢失,电脑系统的崩溃。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

1.3 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

财务数据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秘密,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目前,我国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理财管理和信息决策上,对财务数据的安全性,没有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致使财务数据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问题,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特有网络性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纸质信息凭证,一旦软件安全性出现问题或者由于人为失误,于此同时又没有能及时对财务资料进行备份或打印,就会导致财务数据的丢失或者重要财务数据暴漏在外,而造成企业无法弥补的损失。

2.针对企业会计点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1 树立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想要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树立正确的会计电算化工作重要性认识,尤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首先应该树立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传统的认知,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记账软件,还是企业的管理、决策、规划软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设立企业专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领导,做到专项对照,专项管理,对跨级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负责任。定期根据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情况作战略分析;其次,要树立所有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对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为所有工作人员确定系统目标和使用权限的举措上,要加强对个人工作意识的培养;最后,针对企业所有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配合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不仅仅做到财务管理上的电子信息化,还要做到企业整体信息化。加大各个处理环节的研究分析、责任规划,做到人人有责。

2.2 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发展需要,企业应该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批即懂得会计知识,又精通计算机操作的高素质人才。首先,企业应该加强对在岗员工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大型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学习,以企业考核的强制手段,强化财务人员的个人学习意识。同时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做到有问题不脱不怨,及时、准确的自我解决;其次,企业应该聘用一批高校毕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以调整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结构,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2.3 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保障

财务信息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秘密,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因此,在日常软件操作中,应该严把安全观,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防范。首先,在会计电算化的使用上,加强对财务数据的控制。使用企业内部控制,加大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权限的划分,加大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其次,对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计算机,在人员使用上严加控制,同时安装正版的杀毒系统、防火墙、加密软件等网络安全防范,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最后,针对每天录入的财务信息,进行备份、拷贝。定期打印财务数据,装订成册。以防发生不可抗力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推行会计电算化系统,早已成为企业获取更多价值信息的良好保障。因此,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加大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证,从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入手,明确会计电算化软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切实有效的会计电算化战略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内在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