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

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馆 城市 人文景观 新民间文化 广场 麻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的文化定位及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宜居程度呈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其中,人文类城市景观对于其中的意义更为蕴藉深长。作为众所周知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茶馆为川渝城市注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九十年代以来,川渝地区的茶馆不断向高精化、娱乐化、多元化发展,与城市生活的相融性也日益增长。本文试从民间文化的视角,考察茶馆所具有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的特性。

一、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盛景

(一)城市人文景观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更多地是作为人为景观而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在人们的普通印象里,城市景观更多地被赋予物化的色彩,如基于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有关景物构成。城市的人文景观有以下类型:与历史传说、人文掌故、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的那些文物古迹、诗文碑刻、雕塑等历史景观,人工筑台、堆山堆石、人工水景、园林绿化等可改造的自然景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和城市设施等人工设施景观。但当代城市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认识,由关注物质化的城市逐渐倾向于考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文景观的主体,也由物的景观转向侧重于城市居民,至于在形式上,则侧重于他们群体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1] 。

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中,那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和城市文化特征的人文活动,越来越多地进入民间文化研究者们的视野。这些活动有些非常著名,如南美一些国家如巴西的狂欢节、复活节大流行;欧美一些国家传统的斗牛、大规模的城市音乐节、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城市活动。在国内,比如北京什刹海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一个有相当品位的城市民间文化活动圈;其他基于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而形成的群体活动,如钱塘江观潮、洛阳牡丹等各类季节性的观赏活动,以及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经济活动特点而形成的活动区域,如成都锦里、台湾士林夜市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城市民间文化的研究内容。

这些年来,由市民广泛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成为城市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也成为当代城市新民间文化生长的一个明显的表征。在人们的观感中,川渝许多城市里,最为独特耀眼、最有持续生命力和广泛参与度的城市人文景观,非茶馆莫属。

(二)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盛景

如果要比较川渝城市的人文景观与其他省市的区别,茶馆可说是最明显的表征之一了。当下,茶馆越来越脱离了品茶的本来性质,已然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下面讨论的就是名曰“茶馆”而实为麻将等娱乐活动开展的场所。客观的说,其他地区也有茶馆的流行,但与川渝地区的茶馆相比较,则明显有小巫大巫之别。所以需要指出的是,川渝茶馆文化的中心词虽是“茶馆”,但与其关联度非常大的另两个词汇则是“广场”(俗称之“坝坝”)、“麻将”。

以广场茶馆为例,每当天气晴好,许多城市广场及其周边开阔空余地带,喝茶、等活动的消费者比比皆是,座无虚席,甚至稍晚(如午后两点)就不易找到空余座位。在不同类型的“坝坝”――拥有轩敞开放空间的市政广场、河岸桥头、公园空地、寺庙庭院,甚至铺面茶馆的街沿上,这些露天的茶馆可以轻而易举地聚拢数十、上百的茶客,甚至更多。象南充市西山广场附近的茶馆,因地带开阔,又位于西山山麓,尽管基础条件简陋,但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茶客往往多达千人以上,蔚为壮观。

至于“麻将”,更是为川渝的茶馆提供了鲜明的地方特征。在川渝的休闲文化语境中,“茶馆”几乎等同于“麻将馆”。尤其是室内茶坊,其经营主要有赖于“麻将”活动。从室内的空间布置上看,普遍的形式是分为两个功能区:拥有绿化植物区隔出各个茶座的大厅,用于品茶、聊天、看报、打牌等自由的活动;独立区隔开来的包间,专门服务于打麻将。在许多家庭茶馆中,其装修和经营也只针对打麻将的活动。而在露天的广场茶馆中,消费者

的主要活动形式,举目可见的,往往也是打麻将。

这二者构成四川茶馆文化非常重要的内涵。尤其是后者,使茶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指代为“麻将文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茶馆,在川渝城市内的分布区域之广、数量之多,参与者之众,热烈程度之高,都为其他省市所不及。这成为当代川渝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二、川渝茶馆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特性

解读茶馆所具有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特性,可以从它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入手,并从衡量当代城市民间文化形式的几个指标来加以认识。

(一)作为民间文化的共性

1、自发性和分散性

城市民间文化是一种来源于城市社会内部的,由市民广泛参与、自发进行的文化活动。茶馆的生成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的基础,有鲜明的自觉特色。所有的参与者,不论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基于自主的社会行为,在整体上超越了阶层与各类社会身份。这种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文化特色和非官方定位,为其提供了明显的民间气质。

分散性是与其自发性特质相应的,这对于茶馆来说,意味着组织、运营、经济收益、管理等方面的非垄断、非官营方面的特征。如与之相对立的,延续三十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不属于城市民间文化的范围。因此,茶馆在数量上的多、分布上的广、种类上的全、参与者身份上的杂、涵盖的社会交往上的多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对它的可控程度相应的较低。

另外,作为最主要参与成分的消费者,茶客群体也是松散的。除了具有扩张社会成员社交网络的作用,打牌娱乐休闲成为了人们上茶馆的主要动因[2]。他们在活动形式上,主要是依靠“趣缘关系”而进行。所谓“趣缘关系”,即因人们的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3]。这种“趣缘关系”在确定茶馆消费活动中彼此往来的人际关系和强化既有人际关系的深度方面,体现出非常强大的力量。如因喜欢下棋、打牌而形成棋友、牌友关系,但因为其结构的基础是“兴趣”、“ 志趣”,所以不可避免的呈分散的特点。  2、包容的俗文化品格

作为川渝地区传统的公共活动空间,。茶馆向来为俗文化的聚拢和呈现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以常见的广场茶馆为例,毗邻位置除了超市、小卖部、报亭以外,还有卖小吃、玩具、手工艺品、放风筝、租自行车、擦皮鞋等各类商贩。川流不息的客流,为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了无限商机,呈现出热闹、喧嚣的俗文化品格,对种类各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包容性很强,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至于茶馆中的主要活动“麻将”,作为“国粹”,本来就是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流行,因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麻将一直有着不好的名声。在国内主流的价值观念体系中,麻将向来不能登大雅之堂,在一些省市,麻将被明确视为庸俗堕落的精神文化的代表,影响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因此,一些文化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麻将的影响力。

但在川渝地区,长期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茶馆文化传统,休闲安逸的生活氛围,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官员在非官方场合对麻将维稳意义的认识,活动中性质的不能被明确确定,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麻将的去“污名化”。社会各阶层对于打麻将的宽容程度非常高,视之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消遣活动。麻将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参与到提供感性愉悦的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来。它与主流社会文化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高雅/低俗的对立关系。

简言之,按照勒庞的观点,在群众文化的流传中,人类的理性并没有发挥多大的用处。不管其中个人的智力水准如何,群众文化的多数形式往往保持着简单和低俗化的特质[4]。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川渝的麻将活动中,向以简单易学著名。如取消“东、南、西、北、中、发、白”,必须缺一花色才能糊牌,或者简化糊牌的张数,游戏的各方在游戏开始时只拿十张或七张牌等等。麻将及其活动规则,以一种兼容的精神,折射出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精神气质和“和而不同”的处事风格。这种包容性的存在,正如有的研究者已指出的那样,“我们面对的民间文化包括主流社会时代精神之外的所有人文事项。”[5]

(二)作为城市新民间文化的特性

1、非乡土性

城市新民间文化是城市物质

产、精神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及有关习俗已经有了本质差异。过去,民间文化依附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天关于民间文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以乡村为主要地域流传的文化形式。虽然当代城市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但从其生产到演绎的过程来看,实际上已经是在经济文化活动中再生产的结果,更多地是一种复制、重塑的再生形态,并不直接与城市民众的当下现实生活有明显而牢固的关联。因此在时间和空间效应上,这些民间文化往往演化为一种具有浓厚文教宣传和商业氛围特点的形式表演。

而定位新城市民间文化,需要确认其与当地城市化的进程保持相近的生长速度和频率,确认其发展轨迹是否摆脱乡土田园,是否是从城市影响至农村。从这个意义上,广场化或茶坊化的茶馆(以为中心)、广场歌舞、城市网络游戏,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生活特色。

考察茶馆的历史存在,在人居处于分散状态的乡村中,茶馆是非常少见的。它本身就是城镇化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产物,表现出聚集于城镇的特点。以川渝地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茶馆的发展与大城市的发展是正相关的。经济发展越快的城市,茶馆的数量也比较密集,档次也比较高。不论是茶馆的外在建筑和装修风貌、经营方式和手段、消费者的流行风尚,也都呈现出由“大城市(成都、重庆)-地级市-县及其乡镇”漫延的总体发展轨迹。与此同时,越是靠拢大城市的地区,即使是区县,其茶馆的经营活动方式、消费形式,受中心城市的影响也愈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川渝许多城市周边兴盛的农家乐,它们的茶馆,也应视作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产物。因为它们主要依附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消费群体,并不是农业文化和乡村生活自然发展的结果。

2、非节日性

与传统民间文化有关的大规模人文活动,主要根据季节时令与农业生产的活动规律去运行,多有节日性的特点。当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相当多的文化活动是随城市市民的生活作息特点与消费时间展开的。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节假期间,各种群众性的戏曲演唱会、歌舞比赛、官方或商家组织的民俗文化宣传活动等等。此外,一些服务于市民的公园或景区也根据季节性景观,制定“樱花节”、“桃花节”、“枇杷节”、“荷花节”等等活动。当然,更为常见的是,许多地域性的节日因为文化属性特点,悄无声息地消隐于当下的经济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得越快的地方,非社会关系聚集性的传统节日(排除春节、清明、中秋等),如端午节、各类宗教节日(佛、菩萨生日等)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越来越势微。那些传统的庙会、地方大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刻意经营的文化形式而存在。

而以茶馆为代表的城市新民间文化,则不受时令或其他特定时间的限制,也不因外在原因而出现较长时间的大规模中断,即一年四季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活动态势。至于单位时间内,如一个月、一周之内,茶馆的兴歇变化,则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如果比较节日期间与平常周末的的消费活动,二者之间不会有明显差异。甚至还有许多时候,由于外出旅游、团聚等原因,茶馆在节日期间的消费不及平常周末时期。

3、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延展性。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基础日益削弱。以川北地区的南充为例,锣鼓、川剧、舞龙、皮影、木偶戏,都远离城市大众当下的文化娱乐生活。那些仍然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形式,如庙会、烧香拜佛活动,则主要集中于精神信仰领域,而这些富有节日性、宗教性特征的活动,在长久以来藐视神鬼的当代城市人文环境中得不到充分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渗入程度较低,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更是如此。

不同于那些脱离于现代日常生活的传统民间文化,茶馆与当代城市生活交融在一起。以在城市群体性交往中的地位而言,川渝的茶馆长久以来,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意见的集散地,客观上为民众讨论问题、自由交往提供公共平台[6],更是在世俗层面上,渗入到城市民众的群体性交往活动中。消磨时间的休闲、各种类型的亲朋好友的聚会,商业洽谈、不同团体的各类组织活动,往往借茶馆而展开[7]。人们去茶馆,并不仅限于喝茶,而是延展至、聊天、晒太阳、打瞌睡,甚至包含观景、运动、餐饮等内容,这在深具集成化特点的“农家乐”中更为明

显。茶馆的活动内容有时甚至支配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尤其象“广场”式茶馆(坝坝茶)的茶客群体多以家庭或朋友为单位,茶馆的经营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出入时间的调节非常突出。此外,麻将等活动对茶客交往对象和交往深度的调节,包括对麻将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内容分布的调节,甚至对参与者心理状况和情绪的调节方面[8]都显示出强大的延展、渗透功能。

简言之,茶馆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民间文化意味非常突出。但它也与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明显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经营和消费也明显的与早前农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在当代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呈现出明显的城市气质。川渝城市中的茶馆,以它那充满人气的场景和轻松惬意的整体氛围,在当代城市的人文景观中独树一帜。它将现代城市中多样化的个人生活和漂浮不定的需求相对固定下来,让身处其中者在心灵上达到一种令人安心的平衡。这也是长久以来流传的各类民间文化,对人类心灵和情感进行慰藉的共同特性吧!

参考文献:

[1]张星久.城市学研究的新视角——《词中城市》简评[n],人民日报,2012-6-28,(7).

[2]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1.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7.

[5]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7,(2): 11-15.

[6]王笛.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1):5-16.

[7]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2005,(6):25-35.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馆 城市 人文景观 新民间文化 广场 麻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的文化定位及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宜居程度呈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其中,人文类城市景观对于其中的意义更为蕴藉深长。作为众所周知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茶馆为川渝城市注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九十年代以来,川渝地区的茶馆不断向高精化、娱乐化、多元化发展,与城市生活的相融性也日益增长。本文试从民间文化的视角,考察茶馆所具有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的特性。

一、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盛景

(一)城市人文景观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更多地是作为人为景观而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在人们的普通印象里,城市景观更多地被赋予物化的色彩,如基于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有关景物构成。城市的人文景观有以下类型:与历史传说、人文掌故、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的那些文物古迹、诗文碑刻、雕塑等历史景观,人工筑台、堆山堆石、人工水景、园林绿化等可改造的自然景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和城市设施等人工设施景观。但当代城市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认识,由关注物质化的城市逐渐倾向于考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文景观的主体,也由物的景观转向侧重于城市居民,至于在形式上,则侧重于他们群体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1] 。

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中,那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和城市文化特征的人文活动,越来越多地进入民间文化研究者们的视野。这些活动有些非常著名,如南美一些国家如巴西的狂欢节、复活节大流行;欧美一些国家传统的斗牛、大规模的城市音乐节、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城市活动。在国内,比如北京什刹海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一个有相当品位的城市民间文化活动圈;其他基于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而形成的群体活动,如钱塘江观潮、洛阳牡丹等各类季节性的观赏活动,以及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经济活动特点而形成的活动区域,如成都锦里、台湾士林夜市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城市民间文化的研究内容。

这些年来,由市民广泛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成为城市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也成为当代城市新民间文化生长的一个明显的表征。在人们的观感中,川渝许多城市里,最为独特耀眼、最有持续生命力和广泛参与度的城市人文景观,非茶馆莫属。

(二)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盛景

如果要比较川渝城市的人文景观与其他省市的区别,茶馆可说是最明显的表征之一了。当下,茶馆越来越脱离了品茶的本来性质,已然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下面讨论的就是名曰“茶馆”而实为麻将等娱乐活动开展的场所。客观的说,其他地区也有茶馆的流行,但与川渝地区的茶馆相比较,则明显有小巫大巫之别。所以需要指出的是,川渝茶馆文化的中心词虽是“茶馆”,但与其关联度非常大的另两个词汇则是“广场”(俗称之“坝坝”)、“麻将”。

以广场茶馆为例,每当天气晴好,许多城市广场及其周边开阔空余地带,喝茶、等活动的消费者比比皆是,座无虚席,甚至稍晚(如午后两点)就不易找到空余座位。在不同类型的“坝坝”拥有轩敞开放空间的市政广场、河岸桥头、公园空地、寺庙庭院,甚至铺面茶馆的街沿上,这些露天的茶馆可以轻而易举地聚拢数十、上百的茶客,甚至更多。象南充市西山广场附近的茶馆,因地带开阔,又位于西山山麓,尽管基础条件简陋,但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茶客往往多达千人以上,蔚为壮观。

至于“麻将”,更是为川渝的茶馆提供了鲜明的地方特征。在川渝的休闲文化语境中,“茶馆”几乎等同于“麻将馆”。尤其是室内茶坊,其经营主要有赖于“麻将”活动。从室内的空间布置上看,普遍的形式是分为两个功能区:拥有绿化植物区隔出各个茶座的大厅,用于品茶、聊天、看报、打牌等自由的活动;独立区隔开来的包间,专门服务于打麻将。在许多家庭茶馆中,其装修和经营也只针对打麻将的活动。而在露天的广场茶馆中,消费者的主要活动形式,举目可见的,往往也是打麻将。

这二者构成四川茶馆文化非常重要的内涵。尤其是后者,使茶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指代为“麻将文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茶馆,在川渝城市内的分布区域之广、数量之多,参与者之众,热烈程度之高,都为其他省市所不及。这成为当代川渝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二、川渝茶馆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特性

解读茶馆所具有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特性,可以从它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入手,并从衡量当代城市民间文化形式的几个指标来加以认识。

(一)作为民间文化的共性

1、自发性和分散性

城市民间文化是一种来源于城市社会内部的,由市民广泛参与、自发进行的文化活动。茶馆的生成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的基础,有鲜明的自觉特色。所有的参与者,不论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基于自主的社会行为,在整体上超越了阶层与各类社会身份。这种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文化特色和非官方定位,为其提供了明显的民间气质。

分散性是与其自发性特质相应的,这对于茶馆来说,意味着组织、运营、经济收益、管理等方面的非垄断、非官营方面的特征。如与之相对立的,延续三十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不属于城市民间文化的范围。因此,茶馆在数量上的多、分布上的广、种类上的全、参与者身份上的杂、涵盖的社会交往上的多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对它的可控程度相应的较低。

另外,作为最主要参与成分的消费者,茶客群体也是松散的。除了具有扩张社会成员社交网络的作用,打牌娱乐休闲成为了人们上茶馆的主要动因[2]。他们在活动形式上,主要是依靠“趣缘关系”而进行。所谓“趣缘关系”,即因人们的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3]。这种“趣缘关系”在确定茶馆消费活动中彼此往来的人际关系和强化既有人际关系的深度方面,体现出非常强大的力量。如因喜欢下棋、打牌而形成棋友、牌友关系,但因为其结构的基础是“兴趣”、“ 志趣”,所以不可避免的呈分散的特点。

2、包容的俗文化品格

作为川渝地区传统的公共活动空间,。茶馆向来为俗文化的聚拢和呈现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以常见的广场茶馆为例,毗邻位置除了超市、小卖部、报亭以外,还有卖小吃、玩具、手工艺品、放风筝、租自行车、擦皮鞋等各类商贩。川流不息的客流,为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了无限商机,呈现出热闹、喧嚣的俗文化品格,对种类各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包容性很强,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至于茶馆中的主要活动“麻将”,作为“国粹”,本来就是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流行,因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麻将一直有着不好的名声。在国内主流的价值观念体系中,麻将向来不能登大雅之堂,在一些省市,麻将被明确视为庸俗堕落的精神文化的代表,影响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因此,一些文化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麻将的影响力。

但在川渝地区,长期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茶馆文化传统,休闲安逸的生活氛围,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官员在非官方场合对麻将维稳意义的认识,活动中性质的不能被明确确定,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麻将的去“污名化”。社会各阶层对于打麻将的宽容程度非常高,视之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消遣活动。麻将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参与到提供感性愉悦的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来。它与主流社会文化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高雅/低俗的对立关系。

简言之,按照勒庞的观点,在群众文化的流传中,人类的理性并没有发挥多大的用处。不管其中个人的智力水准如何,群众文化的多数形式往往保持着简单和低俗化的特质[4]。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川渝的麻将活动中,向以简单易学著名。如取消“东、南、西、北、中、发、白”,必须缺一花色才能糊牌,或者简化糊牌的张数,游戏的各方在游戏开始时只拿十张或七张牌等等。麻将及其活动规则,以一种兼容的精神,折射出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精神气质和“和而不同”的处事风格。这种包容性的存在,正如有的研究者已指出的那样,“我们面对的民间文化包括主流社会时代精神之外的所有人文事项。”[5]

(二)作为城市新民间文化的特性

1、非乡土性

城市新民间文化是城市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及有关习俗已经有了本质差异。过去,民间文化依附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天关于民间文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以乡村为主要地域流传的文化形式。虽然当代城市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但从其生产到演绎的过程来看,实际上已经是在经济文化活动中再生产的结果,更多地是一种复制、重塑的再生形态,并不直接与城市民众的当下现实生活有明显而牢固的关联。因此在时间和空间效应上,这些民间文化往往演化为一种具有浓厚文教宣传和商业氛围特点的形式表演。

而定位新城市民间文化,需要确认其与当地城市化的进程保持相近的生长速度和频率,确认其发展轨迹是否摆脱乡土田园,是否是从城市影响至农村。从这个意义上,广场化或茶坊化的茶馆(以为中心)、广场歌舞、城市网络游戏,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生活特色。

考察茶馆的历史存在,在人居处于分散状态的乡村中,茶馆是非常少见的。它本身就是城镇化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产物,表现出聚集于城镇的特点。以川渝地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茶馆的发展与大城市的发展是正相关的。经济发展越快的城市,茶馆的数量也比较密集,档次也比较高。不论是茶馆的外在建筑和装修风貌、经营方式和手段、消费者的流行风尚,也都呈现出由“大城市(成都、重庆)-地级市-县及其乡镇”漫延的总体发展轨迹。与此同时,越是靠拢大城市的地区,即使是区县,其茶馆的经营活动方式、消费形式,受中心城市的影响也愈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川渝许多城市周边兴盛的农家乐,它们的茶馆,也应视作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产物。因为它们主要依附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消费群体,并不是农业文化和乡村生活自然发展的结果。

2、非节日性

与传统民间文化有关的大规模人文活动,主要根据季节时令与农业生产的活动规律去运行,多有节日性的特点。当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相当多的文化活动是随城市市民的生活作息特点与消费时间展开的。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节假期间,各种群众性的戏曲演唱会、歌舞比赛、官方或商家组织的民俗文化宣传活动等等。此外,一些服务于市民的公园或景区也根据季节性景观,制定“樱花节”、“桃花节”、“枇杷节”、“荷花节”等等活动。当然,更为常见的是,许多地域性的节日因为文化属性特点,悄无声息地消隐于当下的经济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得越快的地方,非社会关系聚集性的传统节日(排除春节、清明、中秋等),如端午节、各类宗教节日(佛、菩萨生日等)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越来越势微。那些传统的庙会、地方大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刻意经营的文化形式而存在。

而以茶馆为代表的城市新民间文化,则不受时令或其他特定时间的限制,也不因外在原因而出现较长时间的大规模中断,即一年四季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活动态势。至于单位时间内,如一个月、一周之内,茶馆的兴歇变化,则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如果比较节日期间与平常周末的的消费活动,二者之间不会有明显差异。甚至还有许多时候,由于外出旅游、团聚等原因,茶馆在节日期间的消费不及平常周末时期。

3、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延展性。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基础日益削弱。以川北地区的南充为例,锣鼓、川剧、舞龙、皮影、木偶戏,都远离城市大众当下的文化娱乐生活。那些仍然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形式,如庙会、烧香拜佛活动,则主要集中于精神信仰领域,而这些富有节日性、宗教性特征的活动,在长久以来藐视神鬼的当代城市人文环境中得不到充分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渗入程度较低,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更是如此。

不同于那些脱离于现代日常生活的传统民间文化,茶馆与当代城市生活交融在一起。以在城市群体往中的地位而言,川渝的茶馆长久以来,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意见的集散地,客观上为民众讨论问题、自由交往提供公共平台[6],更是在世俗层面上,渗入到城市民众的群体往活动中。消磨时间的休闲、各种类型的亲朋好友的聚会,商业洽谈、不同团体的各类组织活动,往往借茶馆而展开[7]。人们去茶馆,并不仅限于喝茶,而是延展至、聊天、晒太阳、打瞌睡,甚至包含观景、运动、餐饮等内容,这在深具集成化特点的“农家乐”中更为明显。茶馆的活动内容有时甚至支配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尤其象“广场”式茶馆(坝坝茶)的茶客群体多以家庭或朋友为单位,茶馆的经营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出入时间的调节非常突出。此外,麻将等活动对茶客交往对象和交往深度的调节,包括对麻将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内容分布的调节,甚至对参与者心理状况和情绪的调节方面[8]都显示出强大的延展、渗透功能。

简言之,茶馆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民间文化意味非常突出。但它也与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明显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经营和消费也明显的与早前农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在当代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呈现出明显的城市气质。川渝城市中的茶馆,以它那充满人气的场景和轻松惬意的整体氛围,在当代城市的人文景观中独树一帜。它将现代城市中多样化的个人生活和漂浮不定的需求相对固定下来,让身处其中者在心灵上达到一种令人安心的平衡。这也是长久以来流传的各类民间文化,对人类心灵和情感进行慰藉的共同特性吧!

参考文献:

[1]张星久.城市学研究的新视角――《词中城市》简评[N],人民日报,2012-6-28,(7).

[2]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1.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7.

[5]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7,(2): 11-15.

[6]王笛.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1):5-16.

[7]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2005,(6):25-35.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馆 城市 人文景观 新民间文化 广场 麻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的文化定位及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的宜居程度呈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其中,人文类城市景观对于其中的意义更为蕴藉深长。作为众所周知的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茶馆为川渝城市注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九十年代以来,川渝地区的茶馆不断向高精化、娱乐化、多元化发展,与城市生活的相融性也日益增长。本文试从民间文化的视角,考察茶馆所具有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的特性。

一、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盛景

(一)城市人文景观

一般来说,城市景观更多地是作为人为景观而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在人们的普通印象里,城市景观更多地被赋予物化的色彩,如基于历史形成的、与人的社会性活动和经济活动而形成的有关景物构成。城市的人文景观有以下类型:与历史传说、人文掌故、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的那些文物古迹、诗文碑刻、雕塑等历史景观,人工筑台、堆山堆石、人工水景、园林绿化等可改造的自然景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和城市设施等人工设施景观。但当代城市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认识,由关注物质化的城市逐渐倾向于考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文景观的主体,也由物的景观转向侧重于城市居民,至于在形式上,则侧重于他们群体性的社会文化活动 [1] 。

在世界上的许多城市中,那些带有明显地域色彩和城市文化特征的人文活动,越来越多地进入民间文化研究者们的视野。这些活动有些非常著名,如南美一些国家如巴西的狂欢节、复活节大流行;欧美一些国家传统的斗牛、大规模的城市音乐节、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城市活动。在国内,比如北京什刹海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一个有相当品位的城市民间文化活动圈;其他基于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而形成的群体活动,如钱塘江观潮、洛阳牡丹等各类季节性的观赏活动,以及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经济活动特点而形成的活动区域,如成都锦里、台湾士林夜市等,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城市民间文化的研究内容。

这些年来,由市民广泛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成为城市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也成为当代城市新民间文化生长的一个明显的表征。在人们的观感中,川渝许多城市里,最为独特耀眼、最有持续生命力和广泛参与度的城市人文景观,非茶馆莫属。

(二)川渝城市人文景观的独特盛景

如果要比较川渝城市的人文景观与其他省市的区别,茶馆可说是最明显的表征之一了。当下,茶馆越来越脱离了品茶的本来性质,已然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下面讨论的就是名曰“茶馆”而实为麻将等娱乐活动开展的场所。客观的说,其他地区也有茶馆的流行,但与川渝地区的茶馆相比较,则明显有小巫大巫之别。所以需要指出的是,川渝茶馆文化的中心词虽是“茶馆”,但与其关联度非常大的另两个词汇则是“广场”(俗称之“坝坝”)、“麻将”。

以广场茶馆为例,每当天气晴好,许多城市广场及其周边开阔空余地带,喝茶、等活动的消费者比比皆是,座无虚席,甚至稍晚(如午后两点)就不易找到空余座位。在不同类型的“坝坝”??拥有轩敞开放空间的市政广场、河岸桥头、公园空地、寺庙庭院,甚至铺面茶馆的街沿上,这些露天的茶馆可以轻而易举地聚拢数十、上百的茶客,甚至更多。象南充市西山广场附近的茶馆,因地带开阔,又位于西山山麓,尽管基础条件简陋,但每到周末,只要天气不错,茶客往往多达千人以上,蔚为壮观。

至于“麻将”,更是为川渝的茶馆提供了鲜明的地方特征。在川渝的休闲文化语境中,“茶馆”几乎等同于“麻将馆”。尤其是室内茶坊,其经营主要有赖于“麻将”活动。从室内的空间布置上看,普遍的形式是分为两个功能区:拥有绿化植物区隔出各个茶座的大厅,用于品茶、聊天、看报、打牌等自由的活动;独立区隔开来的包间,专门服务于打麻将。在许多家庭茶馆中,其装修和经营也只针对打麻将的活动。而在露天的广场茶馆中,消费者

的主要活动形式,举目可见的,往往也是打麻将。

这二者构成四川茶馆文化非常重要的内涵。尤其是后者,使茶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指代为“麻将文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茶馆,在川渝城市内的分布区域之广、数量之多,参与者之众,热烈程度之高,都为其他省市所不及。这成为当代川渝城市人文景观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二、川渝茶馆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特性

解读茶馆所具有的城市新民间文化特性,可以从它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入手,并从衡量当代城市民间文化形式的几个指标来加以认识。

(一)作为民间文化的共性

1、自发性和分散性

城市民间文化是一种来源于城市社会内部的,由市民广泛参与、自发进行的文化活动。茶馆的生成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的基础,有鲜明的自觉特色。所有的参与者,不论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基于自主的社会行为,在整体上超越了阶层与各类社会身份。这种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文化特色和非官方定位,为其提供了明显的民间气质。

分散性是与其自发性特质相应的,这对于茶馆来说,意味着组织、运营、经济收益、管理等方面的非垄断、非官营方面的特征。如与之相对立的,延续三十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不属于城市民间文化的范围。因此,茶馆在数量上的多、分布上的广、种类上的全、参与者身份上的杂、涵盖的社会交往上的多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对它的可控程度相应的较低。

另外,作为最主要参与成分的消费者,茶客群体也是松散的。除了具有扩张社会成员社交网络的作用,打牌娱乐休闲成为了人们上茶馆的主要动因[2]。他们在活动形式上,主要是依靠“趣缘关系”而进行。所谓“趣缘关系”,即因人们的兴趣、志趣相同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3]。这种“趣缘关系”在确定茶馆消费活动中彼此往来的人际关系和强化既有人际关系的深度方面,体现出非常强大的力量。如因喜欢下棋、打牌而形成棋友、牌友关系,但因为其结构的基础是“兴趣”、“ 志趣”,所以不可避免的呈分散的特点。  2、包容的俗文化品格

作为川渝地区传统的公共活动空间,。茶馆向来为俗文化的聚拢和呈现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以常见的广场茶馆为例,毗邻位置除了超市、小卖部、报亭以外,还有卖小吃、玩具、手工艺品、放风筝、租自行车、擦皮鞋等各类商贩。川流不息的客流,为包括民间艺人在内的各类从业人员提供了无限商机,呈现出热闹、喧嚣的俗文化品格,对种类各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包容性很强,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至于茶馆中的主要活动“麻将”,作为“国粹”,本来就是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流行,因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麻将一直有着不好的名声。在国内主流的价值观念体系中,麻将向来不能登大雅之堂,在一些省市,麻将被明确视为庸俗堕落的精神文化的代表,影响积极向上、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因此,一些文化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消除麻将的影响力。

但在川渝地区,长期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茶馆文化传统,休闲安逸的生活氛围,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九十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官员在非官方场合对麻将维稳意义的认识,活动中性质的不能被明确确定,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麻将的去“污名化”。社会各阶层对于打麻将的宽容程度非常高,视之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消遣活动。麻将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参与到提供感性愉悦的俗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来。它与主流社会文化之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高雅/低俗的对立关系。

简言之,按照勒庞的观点,在群众文化的流传中,人类的理性并没有发挥多大的用处。不管其中个人的智力水准如何,群众文化的多数形式往往保持着简单和低俗化的特质[4]。可以作为印证的是,川渝的麻将活动中,向以简单易学著名。如取消“东、南、西、北、中、发、白”,必须缺一花色才能糊牌,或者简化糊牌的张数,游戏的各方在游戏开始时只拿十张或七张牌等等。麻将及其活动规则,以一种兼容的精神,折射出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精神气质和“和而不同”的处事风格。这种包容性的存在,正如有的研究者已指出的那样,“我们面对的民间文化包括主流社会时代精神之外的所有人文事项。”[5]

(二)作为城市新民间文化的特性

1、非乡土性

城市新民间文化是城市物质

产、精神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及有关习俗已经有了本质差异。过去,民间文化依附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今天关于民间文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以乡村为主要地域流传的文化形式。虽然当代城市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但从其生产到演绎的过程来看,实际上已经是在经济文化活动中再生产的结果,更多地是一种复制、重塑的再生形态,并不直接与城市民众的当下现实生活有明显而牢固的关联。因此在时间和空间效应上,这些民间文化往往演化为一种具有浓厚文教宣传和商业氛围特点的形式表演。

而定位新城市民间文化,需要确认其与当地城市化的进程保持相近的生长速度和频率,确认其发展轨迹是否摆脱乡土田园,是否是从城市影响至农村。从这个意义上,广场化或茶坊化的茶馆(以为中心)、广场歌舞、城市网络游戏,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生活特色。

考察茶馆的历史存在,在人居处于分散状态的乡村中,茶馆是非常少见的。它本身就是城镇化经济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产物,表现出聚集于城镇的特点。以川渝地区为例,改革开放以来,茶馆的发展与大城市的发展是正相关的。经济发展越快的城市,茶馆的数量也比较密集,档次也比较高。不论是茶馆的外在建筑和装修风貌、经营方式和手段、消费者的流行风尚,也都呈现出由“大城市(成都、重庆)-地级市-县及其乡镇”漫延的总体发展轨迹。与此同时,越是靠拢大城市的地区,即使是区县,其茶馆的经营活动方式、消费形式,受中心城市的影响也愈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川渝许多城市周边兴盛的农家乐,它们的茶馆,也应视作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的产物。因为它们主要依附于城市生活和城市消费群体,并不是农业文化和乡村生活自然发展的结果。

2、非节日性

与传统民间文化有关的大规模人文活动,主要根据季节时令与农业生产的活动规律去运行,多有节日性的特点。当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相当多的文化活动是随城市市民的生活作息特点与消费时间展开的。如“清明”、“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节假期间,各种群众性的戏曲演唱会、歌舞比赛、官方或商家组织的民俗文化宣传活动等等。此外,一些服务于市民的公园或景区也根据季节性景观,制定“樱花节”、“桃花节”、“枇杷节”、“荷花节”等等活动。当然,更为常见的是,许多地域性的节日因为文化属性特点,悄无声息地消隐于当下的经济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得越快的地方,非社会关系聚集性的传统节日(排除春节、清明、中秋等),如端午节、各类宗教节日(佛、菩萨生日等)在现代生活方式中越来越势微。那些传统的庙会、地方大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刻意经营的文化形式而存在。

而以茶馆为代表的城市新民间文化,则不受时令或其他特定时间的限制,也不因外在原因而出现较长时间的大规模中断,即一年四季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活动态势。至于单位时间内,如一个月、一周之内,茶馆的兴歇变化,则取决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如果比较节日期间与平常周末的的消费活动,二者之间不会有明显差异。甚至还有许多时候,由于外出旅游、团聚等原因,茶馆在节日期间的消费不及平常周末时期。

3、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延展性。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基础日益削弱。以川北地区的南充为例,锣鼓、川剧、舞龙、皮影、木偶戏,都远离城市大众当下的文化娱乐生活。那些仍然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间文化形式,如庙会、烧香拜佛活动,则主要集中于精神信仰领域,而这些富有节日性、宗教性特征的活动,在长久以来藐视神鬼的当代城市人文环境中得不到充分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的渗入程度较低,尤其是汉民族聚居地更是如此。

不同于那些脱离于现代日常生活的传统民间文化,茶馆与当代城市生活交融在一起。以在城市群体往中的地位而言,川渝的茶馆长久以来,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意见的集散地,客观上为民众讨论问题、自由交往提供公共平台[6],更是在世俗层面上,渗入到城市民众的群体往活动中。消磨时间的休闲、各种类型的亲朋好友的聚会,商业洽谈、不同团体的各类组织活动,往往借茶馆而展开[7]。人们去茶馆,并不仅限于喝茶,而是延展至、聊天、晒太阳、打瞌睡,甚至包含观景、运动、餐饮等内容,这在深具集成化特点的“农家乐”中更为明

显。茶馆的活动内容有时甚至支配了人们的日常活动,尤其象“广场”式茶馆(坝坝茶)的茶客群体多以家庭或朋友为单位,茶馆的经营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出入时间的调节非常突出。此外,麻将等活动对茶客交往对象和交往深度的调节,包括对麻将参与者的日常生活内容分布的调节,甚至对参与者心理状况和情绪的调节方面[8]都显示出强大的延展、渗透功能。

简言之,茶馆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民间文化意味非常突出。但它也与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明显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经营和消费也明显的与早前农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在当代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呈现出明显的城市气质。川渝城市中的茶馆,以它那充满人气的场景和轻松惬意的整体氛围,在当代城市的人文景观中独树一帜。它将现代城市中多样化的个人生活和漂浮不定的需求相对固定下来,让身处其中者在心灵上达到一种令人安心的平衡。这也是长久以来流传的各类民间文化,对人类心灵和情感进行慰藉的共同特性吧!

参考文献:

[1]张星久.城市学研究的新视角——《词中城市》简评[n],人民日报,2012-6-28,(7).

[2]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09-3011.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1.

[4][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47.

[5]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j].民间文化论坛,2007,(2): 11-15.

[6]王笛. 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1):5-16.

[7]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2005,(6):25-35.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准文化产业;核心文化产业;产业集聚;茶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012?05

“文化产业”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除以内容生产、版权贸易为特征的公认产业形态外,在具体的市场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边缘性和部分版权属性的文化产业类型。公认的文化产业可以纳入国家产业政策体系,进行监测、调控,如国家统计局《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中所涉80种文化产业。而边缘性的带有文化特征的产业,如茶文化产业、艺术陶瓷产业、古典家具产业等在很大程度上也遵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市场运作模式,虽未列入国家产业统计的政策体系,但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它具有相应的社会凝聚力和吸引力,应该纳入“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宏观范畴加以考量。

作为一种话语策略,有的学者在讨论时把带有文化性质或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之后的其他产业形态径直称为“文化产业”,以应对保守者将其斥于“文化产业研究”范畴之外的做法。本文以为,不妨将目前国家管理部门统计范畴内的文化产业称为“核心文化产业”(Core-culture Industry),而将带有文化性质的产业类型称为“准文化产业”(Quasi-culture Industry),在承认其非“核心文化产业”本质的前提下,重视其所具有的文化产业属性,以文化产业经济原理对其进行学术分析和产业指导。笔者曾讨论过“茶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如何实现产业价值[1];本文仍尝试以“茶文化产业”为例,分析“准文化产业”如何在集群效应上实现新型文化业态。

一、何谓“准文化产业”

“准文化产业”是一个暂拟的概念,表示在现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之外存在的具有可供消费的文化特质的产品和服务。它包括茶、酒、中医、瓷器、丝绸、宣纸等在历史上被“文化化”的产业;也包括时装、酒吧、餐饮、建筑等带有创意属性的产业。界定“准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尺是产品或服务具有的文化特质能够且确实被购买者消费。与不同国家政府认定的文化产业范围差异极大一样,“准文化产业”也常带有强烈地方性特色,例如本文拟讨论的“茶文化产业”,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性往往只有中国人才能领会并为之买单;而带有庄园文化气息的葡萄酒,其文化价值多是明了个中缘由的法国人愿意为它付钱。因此,“准文化产业”不包括以下两种产品或服务:① 不具有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如“立顿茶”“三得利茶”等只能是“茶产业”,而非“茶文化产业”;② 其所具有

的文化属性难以被市场所消费,如街头文化(地书、原始涂鸦、街头演讲等)由于符号价值不强、转瞬即逝等特征而使消费者对其“文化属性”无从下手。

需做说明的是,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不仅是“准文化产业”的特征,也是“核心文化产业”的本质表现。二者区别在于核心文化产业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多是内容创意的表现,即所谓“版权”(Copyright)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与核心文化产业类似,准文化产业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除创意加工之外,也可由历史累积而形成。以创意为特色的“准文化产业”多不具有地域性特征,可以被普遍性消费,如美国“服装、纺织品和鞋类、珠宝和钱币、家具、家用物品、瓷器和玻璃、墙纸和地毯、玩具和游戏、建筑、室内设计”等都是作为“部分版权产业”而纳入文化产业,以计算其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的[2];而在中国这样拥有漫长文化史的国家,由历史积累而产生的“准文化产业”也极为常见,如商务部已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上千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其中不少企业的独特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广义上的生活文化。

“准文化产业”包括产业化(可供消费)的“文化”和作为“文化”载体的产业(多为制造业)两个维度,是文化产业和特定产业的复合产业形态。前者决定了它符合文化产业的某些特殊规律,后者又使其具有普通产业经济学特征;特定制造业是准文化产业的原点(源),准文化产业是依附其而产生的产业延伸(流)。没有特定的制造业作为起点,准文化产业将无从存在。因此,对“准文化产业”的考察,必须着眼于两种产业形态。以集聚理论为例,自亚当·斯密市场分工论作为滥觞始,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说,经典产业集聚理论均是以工业(制造业)为核心的普通产业经济分析。但就中国而言,“我国的集群大多从仿制、仿冒起家”,“专业化分工不彻底”造成了“产业集群集聚度偏低”[3]。这与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趋集中性,甚至对人才、文化资源等具路径依赖等观点是相左的。那么,兼具普通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双重属性的“准文化产业”,其产业集聚的效应究竟如何?这就需要结合产业的发展形态加以分析。

二、茶文化产业的形态与集聚效应

准文化产业多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这在学理上的逻辑是“文化”一词本身即有“生活”的人类学意义[4]。除部分产地依赖型产业外(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等地理标志产业),准文化产业布局往往依市而立,分散在各地,靠近消费市场以降低物流成本——上世纪末中国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小型酒厂、家具厂、服装厂、建筑公司与设计院等,更遑论遍及大街小巷的茶庄、饰品店、时装店。而随着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纵深发展,运输成本降低、分工协作加强,准文化产业出现了集聚化的转型——杭州女装、绍兴纺织、白沟箱包等均由是而产生。

以茶产业为例。传统茶产业的经营格局中,“(农户+)基地+公司(+经销商)+市场”最为常见,它直接把产品送至社区,是典型的生产?销售贸易;所谓“集聚”也不过茶叶生产商在产茶区的自然空间中无规划的“扎堆”。这种经营模式的产业链过短,产销之间缺乏文化因素的融合,更无增值衍生品。而在“文化”附加值注入之后,从茶叶种植、加工到销售与茶馆服务,茶文化产业涵盖了三次产业的全部形态:第一产业的茶园种植与茶文化生态旅游(采摘、科普、休闲),第二产业的茶叶、茶具生产与工业旅游、包装设计,第三产业的茶道(艺)演艺、茶行业会展以及其他茶文化衍生产品等。茶文化产业延伸了茶产业的产业价值链,实现了产品利润的多次增殖,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5]。

近年来,茶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茶文化旅游看,相对固定的发展模式业已形成:十年前,福建省就推出了7条茶文化旅游专线,江西景德镇茶文化节、四川乐山采茶文化游等都成为经典品牌。从茶会展看,不但茶叶产区的产品会展在直接推动茶叶贸易,大量茶文化博览会、交流会、茶王赛也纷纷登台,如福建宁德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将旅游、民俗与商贸、展览结合起来;四川青城山三月三采茶节将道教、茶马古道旅游与茶叶联系在一起。从茶文化产业的衍生品看,安溪拍电视片《凤山茶歌》、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等更是以“茶”为内容的核心文化产业。但其不足也很明显,如茶文化旅游差异化不强,多是采摘、品茶和茶艺表演;对茶文化产业衍生品重视不够,2009年浙江吉安“白茶娶妃”的创意就因缺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衍生而成为过眼云烟[6]。茶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其产业集聚不足、类型单一有密切关系。

文化产业确实具有集聚的天然优势。随着文化产业属性的逐渐增强,茶产业过渡到了茶文化产业而成为“准文化产业”,其作为第二产业而呈现集聚效应,也开始升级为“准文化产业集聚”;就集聚的物理空间看,茶产业集聚与茶文化产业集聚基本是同构 的——茶文化产业集群往往是茶叶销售的集散中心。就传统茶产业来看,中国虽是茶叶大国,但在出口项目中,名优特新产品少,综合开发利用少,自有出口品牌少;而在茶文化产业的新兴形态下,集聚效应使得市场出现了几番高涨,文化附加值一跃而起,实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近年来,从普洱茶创造营销传奇到红茶金骏眉、白茶走俏市场,茶(文化)产业在“扎堆”中赢得市场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显示了缺乏规划的“准文化产业”集聚会带来怎样的品牌透支、恶意炒作和市场信誉度下降。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重叠的场域中,准文化产业一旦失去“文化”作为集聚的根本因素,便有可能陷入市场衰退之中。

三、茶文化产业的集聚类型分析

准文化产业集聚需要政府规划和学界指导,“按计划、分步骤”有利于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但我国准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并未得到充分重视,集聚类型贫乏。以茶文化产业为例,从形成原因作为标准来看,它的集聚不是政策主导型,而是区域诱导型产业集群;从集群内企业关联方式划分,茶文化产业集聚不是垂直关联型,而是水平关联型[7]。但这两种分类方式与当前我国核心文化产业集聚由政府主导,以构建垂直产业链为目标的整体模式是很不一样的;它更倾向于普通制造业的集聚规律,而相对忽视了“文化”(服务业)的产业属性与产业价值。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将茶文化产业集群对其所在地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作为标准,茶文化产业集聚类型可以产地和市场的特定地理区位划分为两类:茶文化产地集群、茶文化市场集群。与一般集聚理论认为,现代工业以来“产地”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不同,茶文化产业的“产地”因素正在上升;这同样迥异于以数字传播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对“产地”的漠视。这是因为,名优茶叶的原产地往往风景秀美,与之相关的旅游、民俗和历史积淀等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较丰厚。茶文化一方面可通过茶产品及其文化衍生品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受众“到达式体验消费”,因此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与此同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茶文化市场集聚也正在形成。各大城市的茶城、茶叶一条街中,集合茶叶销售、茶艺表演、茶道培训等形式的产业集群大有泛滥趋势。前者可以福建武夷山茶文化产业集聚为代表,这个人口仅22万的县域城市中聚集着大大小小1 20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近年更有如武夷山夷源天成茶文化体验山庄等商务休闲会所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后者如“云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昆明雄达茶城,就曾投资上千万元开展文化活动: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慈善拍卖、茶文化旅游夜市等,从而获得了“中国茶文化城第一品牌”的称号。

茶文化产地集群和市场集群分别主要借重原生性文化资源(自然山水、民俗旅游等)和创生性文化资源(多种茶事文化活动);前者可供消费的文化属性主要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历史积累,而后者的文化属性还来源于“创意”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移用与创新。而后者由于切近终端市场而更引人注目。如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有1 200多家茶叶店,广州大笨象国际茶城有近6 000家茶叶商户,这些茶叶市场占据了全国茶市的大半壁江山。2008年《中国青年报》市场调查显示,北京茶叶市场30亿元总额,其中马连道营业额就达25亿元。尽管茶文化市场集群有助于知识溢出,不但可以为企业间相互学习、促进创新提供机会,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但这一产业集聚往往容易过分倚重或满足于物质产品(茶叶)的销售,而忽视了对其“文化”产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在产地、市场两种茶文化产业集聚类型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位于茶叶原产地而以茶叶销售为主、以茶文化消费(如民俗旅游等体验经济和文化产品开发)为辅的产业集群形态,如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武当道茶文化产业园区”、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松阳浙南茶叶市场等。但这并不影响上述分析,茶叶产地的销售集群可以其借重的文化资源作为类型划分依据,如武当道茶文化产业园区、福建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应属产地集群,而浙南茶市则属于市场集群。此外,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晚近以来出现的以“创意”为核心的茶文化产业集群类型,以杭州“中国茶谣·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典型,它以高校(浙江农林大学)的科研为依托,为产、学、研的贯通提供平台,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茶文化产业集聚的困境与出路

无论产地集聚还是市场集聚,准文化产业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其范围经济却未得到较好发挥。以规模取胜的茶文化产业市场集群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大城市均有大型茶叶市场,如郑州有南茶城、北茶城、中原茶城、万客来茶叶市场等7家;南京有正大茶叶城、下关茶叶批发市场、秦淮茶都等6家;二线城市青岛也有李村、沧口和南山3家茶市。这些茶文化产业集群大多结构、功能单一,缺乏有效管理和长远规划,产业的文化属性也始终围绕茶叶“营销”打转,不仅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有限,也未能为茶产品增加充分的附加值。概而言之,准文化产业的市场集聚往往存在进入壁垒低,“搭便车”现象严重等问题;从市场结构看,更倾向于完全竞争,产品差异度极低。而在产地集聚中,茶文化产业往往囹圄在依托资源禀赋的低端“茶事旅游”上,片面强调产业公共品牌,而对创意、科技、传媒和体验经济等现代文化产业要素的借力不足。茶文化产业集聚的低位徘徊,造成了茶叶销售始终占据产业主导。畸重的产业形态使“茶文化发展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卖掉更多的茶叶,这是评价茶文化有效、有用的标准”成为了某些茶企业和专家的共识[8]。

以茶文化产业为代表的准文化产业集聚,必须在以上困境的突破中找寻途径,才能真正发挥其部分文化产业的行业属性,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换言之,茶“文化”的产业价值应真正成为茶产业的内生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独立的产业集聚优势,而非仅为促进茶叶销售服务。因此,文化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就成为“准文化产业”集聚优势发挥的重要依据。

(1) 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上,茶文化产业集聚,尤其产地集聚十分依赖区域和特色茶品种。在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带中,选取具有文化特色的产茶区,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进行茶文化产业集聚尝试,乃是可行之道。如福建“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建设规划”就试图在旅游文化产业中注入“茶”元素,使“茶文化”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而借助国家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利用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产权条款,围绕特色茶品种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公共品牌,也是茶文化产业集聚优势之一。“地理标志”增强了茶产品的文化感和知名度,能 够有效促进茶产业的集聚。2009年“武夷山大红袍”种植面积从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前的4万亩增至12万亩,产值从注册前9 600万元猛增至12.4亿元;“松溪绿茶”产值也从注册前1.1亿元提高到1.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准文化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文化”与“实用”之间的平衡,在坚守“文化”立场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根本导向。例如江西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集聚就因为没有处理好“艺术陶瓷”与“日用陶瓷”产品的关系,错失了发展日用陶瓷的时机,造成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弱化[9]。

(2) 从产业集群管理看,茶文化产业集聚多半未实现园区化建设,而基本处于自发阶段,因此产业政策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在业已形成的茶文化产业集群中推行园区化管理,特别是借助已有规模效益的现代茶叶产业园区,不但可以使茶文化产业链得到整合和延伸,还可以产生集群孵化器平台、创新方法效应、社会资本粘滞等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起茶叶生产企业与茶文化产业的双向投资意向,从而将生产制造与文化服务联系起来,实现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所指出的“以资本为纽带”的“跨行业”经营。单就产业链而言,产业园区可以集中茶道具(如紫砂、陶瓷等茶具和竹木、根雕等茶席用具)、茶产品包装设计与品牌策划、茶文化旅游观光、茶道演艺、茶行业会展、电子商务、媒体运营与宣传、茶品与茶诗画收藏和拍卖、茶会所、茶餐茶点,以及其他茶文化衍生产品的生产商;还可以整合周围高校的科研优势作为产业创新源头,为茶文化创意人才提供集体学习以抵制“柠檬市场”效应。这些茶文化产业的园区化集聚在信息、技术、物流、融资、人力与行业规范等方面是能够提供极大的便利的。鼓励“准文化产业”实现园区化管理的题中之意还包括鼓励行业中介机构与自律组织的发展,通过产业发展的民间部门实现路径替代。以广东中山大涌镇红木家具产业集聚为例,在当地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商会和创新研究中心在梳理集体品牌、实现技术创新以及缓解物流与资金等企业难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0]。

(3) 从对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核心的开发、利用形式上看,我国茶文化产业集群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福建安溪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发展茶文化产业集群,通过“茶叶庄园”展开体验营销,不但按照GAP(良好农业规范)要求管理茶叶庄园,对入市交易的茶农进行实名登记、刷卡交易;还发展观光农业,深入挖掘“庄园特色”,通过独立的茶文化产业来促进品牌成熟,实现茶文化产业和茶叶产品销售的共赢;台湾大学设在南投的凤凰茶园将万亩茶园、制茶厂与茶花园区、蕨类标本园区、茶花展览、茶花产销培训等体验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也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茶文化产业集聚典范。另外,独立于茶产业的茶文化产业,如包装设计、媒体运营、衍生品开发等,也有待产业集群的吸纳与重视,这些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实现空间上的收益递增,产业信息和公共物品的共享,以及相关产品的整体性规划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正是波特著名的“产业簇群”及其竞争理论所给予文化产业或准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启发[11]。

以茶文化产业为代表的“准文化产业”,是特定制造业(如茶、酒、时装等)向第三产业过渡的业态表征;其核心在于“文化创意”,它相关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天然黏合剂、催化剂。只有依托富有衍生力的文化创意,特定制造业集群中产品同质化、低壁垒、低集中度等劣势才有可能被打破,“准文化产业集群”才可能实现集聚优势。“准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园区集群化的公共平台加以整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改善其发展环境,优化其发展途径。我国茶文化产业一向粗放经营,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开发过浅,诸如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茶王”评选泛滥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批评和业界的重视。而只有真正实现集群化、园区化,借助集群优势,才能保证茶文化产业向深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引导其文化属性在食品、医疗、保健、化工等行业找到理想的切入点,保持特定制造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关联并趋于双赢,使产业文化特质的市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茶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所有“准文化产业”均可以此为鉴。

参考文献:

林玮. “茶文化”产业价值实现形式的演进[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1): 66?69.

2005—2006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 上海: 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367.

张明龙.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132?133.

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 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24.

王帅. 我国林产工业的区位分布及产业集聚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4): 75?79.

谢付亮, 朱亮. 茶翅高飞: 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171?180, 244?251.

蒋三庚.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67?70.

杨江帆, 李闽榕. 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2.

徐康宁. 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306?308.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开发

1茶文化与茶文化旅游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人们就把茶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艺术的享受活动。在茶叶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与茶相关的一切,最好实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乡》一书中所说,想要了解一种茶和一种茶的文化,人们必须得走进出产这种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它们推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和茶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茶叶的生产流通形式、生活消费地域、消费方式、茶政设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在人们记忆中的反映,包括人们有关茶的知识、手法、礼俗、宗教、文化艺术等。茶文化是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茶的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出的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茶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现代茶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中的一支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旅游产业群。茶文化旅游属于旅游产品分类中主题文化旅游的一个分枝,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是具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总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茶园参观,茶古迹浏览,茶叶鉴品,参与茶叶生产,观赏茶艺,茶药用功能听讲等为内容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这种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主题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为一个体系,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茶与茶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内容,旅游的兴盛反过来带动茶文化的发展。当前,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旅游品质和弘扬茶文化的双赢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多样,涉及上百种产品及多个特色地区。它们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闲性,消费性,参与性,暂时性等。而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还具有其它旅游类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与物质的结合

茶树是一种经济作物,但同时又是一种可观赏植物;喝茶可以满足人的身体基本需求,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与升华。以茶为客体,不同的人为主体,不同的审美主体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层次多样,内容多彩。游客在观看茶艺、茶道表演时,五官得到充分调动,看、听、闻、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带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给游客带来细腻而多彩的美感。这种物质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同时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内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称为心灵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

茶的受众性十分广泛,自古就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饮品,解渴又提神;茶还常常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以茶为诗为文的作品不在少数。茶是王宫贵族待客的主要载体之一。茶具有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群众性,又有文人贵族的高雅性,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

2.3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

我国的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观赏和体验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树、万倾的茶园、琳琅的茶窑、异彩纷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动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资源。这些与茶相关的资源具有极为丰富的观赏性,同时又非常适宜观赏者参加到活动中去,与当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内在文化,精神得到升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休闲意愿的加强,茶文化体验旅游在国内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当地的茶馆品茶,还可以观看当地特色的茶艺表演,参加当地人茶田的劳作。这种观赏与体验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许多爱茶人士的参与。

2.4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为依托,将茶的生长环境,制作过程,人文资源等融为一个体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相互参与渗透的产品。我国的茶园茶场为数甚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茶文化古迹、茶俗行为、茶歌茶舞等人文资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开发。茶文化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多门科学,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领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一度成为旅游业的一枝独秀,迅速拉动了茶区地方经济的提升。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问题,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够深厚、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我国茶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单一性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市场中茶文化内涵及应用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茶文化产品还仅仅是停留在鉴赏、保护、研究等基础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与市场接轨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浏览、参观的层面,因为时间、费用等问题很难让游客静心领悟这一独特的文化,最终能真正达到让游客感到修知养性、享受精神层面感悟目的的还是少数。另外,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导游绝大多数都是从其它旅游线路上直接承接了茶业旅游的导游任务,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更谈不上对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艺师在给游客表演的茶艺茶道也只限于艺术本身,其茶业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触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任何一种旅游都应该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吸引游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础和核心。我国现存的茶文化资源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备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条件。但是游团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制将游客从快节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园劳作、品鉴观赏、静心参茶等慢生活上来。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上,没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态和文化内涵。更有一些旅游团社打着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点买茶的行径。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坏

市场上的少数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没有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反而破坏了茶文化底蕴。如有的商家为了起到销售茶的目的,对茶文化的宣传只是商业利用,没有对茶叶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认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径庭的效果,损害了参观者与旅游者的利益,更让原本茶品牌受损。还有地区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题,只是哗众取宠,没有达到让人们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坏了原生态环境

随着市场对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茶叶中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有些茶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多卖茶叶,在缺乏发展规划的情况下盲目投资扩大再生产,使得本来可以持续利用的茶园茶田的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在开发过程中,新的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不足。要保护茶叶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4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课题。各部门应该协同合作,努力使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能够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以促使我国茶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4.1多方开发,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特色建设

近几年来,国内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和特色地区。一些经营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园、茶庄、茶田对茶原有的内涵保护和宣传做的都比较到位,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老茶庄在进行改造升级,以期达到文化与经济双赢,当地与游客双赢的效果。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该方式,借鉴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对当地茶业旅游进行升级改造。

4.2深入开发茶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任何一种旅游形式中,吃、喝、购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这一特色项目。与茶相关的各种饮料、食品也越来越多样化,茶叶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艺,正在成为游客越来越青睐的产品。而名茶更是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应适时抓住游客的这一正常消费心态,开发更多样饰精美,又具质量上承的茶文化礼品,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与地域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我国产茶地区众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经普遍为人们所知。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与深度开发。如名茶的发源地、茶业建筑、茶礼仪等与当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结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形式,这不仅在整体旅游开发上达到以一带多的经济市场效果,还满足了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4.4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研究的文著还十分鲜见,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讨而缺少深层次的研究。事实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课题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国的茶文化旅游,还可以与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多方面的参照、对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国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来。例如,台湾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国更是将其视为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

4.5加强对茶文化旅游中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

我国多年前就出台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一书,这是从事茶艺工作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越来越多的茶业相关学校开始应用更多更专业的书籍来对学生进行培训。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素质以外,还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茶文化旅游的从业人员在旅游当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们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游客,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国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陆续开办了茶校教育,这为我国茶业人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悦,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2]郑剑顺.茶文化旅游设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6篇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介绍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完之后确让人回味无穷。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很特别,很有中华民族的传统。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蒙古旗“奶茶”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特点

中国茶文化一般来说,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和传承性5大特征.

从其民族性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的奶茶和香茶、藏族酥油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少不了的,比敬茶往往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客来敬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仪。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道、茶艺、茶礼、茶俗,在饮茶的统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现出其民族性的区别。如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特别是禅宗)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茶道的表演也非常严格,甚至烦琐,对日本民众日常饮茶的普及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清饮乌龙、普洱、花茶,茶俗与我国南方相仿或相近;非洲地区各民族饮茶习俗则以西北非的薄菏糖茶为代表,煮薄菏糖茶有一套程序和专用茶具,所用茶叶主要是我国珍眉、珠茶等高挡绿茶;欧美地区各民族的饮茶茶俗则以英国的英式饮茶法为代表等。

从其区域性来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至地理气候、物质资源、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如对茶叶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是相对一致的南方人喜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区域性的表现。

从其传承性来说,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当代特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茶文化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融入现代文化理念和时代新元素。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1.各地的茶文化介绍

2.中华各民族的饮茶习俗

3.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字色彩;茶叶包装;设计应用

中国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的茶事活动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特色。茶源自自然,集天地之灵气,茶也有着清新自然的茶性特点。人们在饮茶中不仅能够品味茶香茶韵,同时也能够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宁静。由此,茶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饮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在古代,文人雅士对茶十分钟爱,有的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们以茶作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茶诗画作品,并赋予了茶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山水之间与好友品茶赏景,十分惬意。随着人们对饮茶的关注与喜爱,茶文化的思想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同时体现了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茶包装设计不仅能够传达茶叶信息,使他们对茶叶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使他们从中获得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茶产品的销售与推广。茶包装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茶文化,没有茶文化的茶包装设计就丧失了文化内涵。成功的茶包装设计是以茶文化作为基础,通过视觉体验的方式传达出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为茶叶与消费者之间提供了信息纽带,既提升了茶叶品牌度,同时也提高了茶企业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茶包装设计是一个综合了文化、艺术与审美的综合性设计作品,是将不同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体现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茶包装设计中,文字与色彩的运用对茶包装设计作品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也是茶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1文字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文字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文字也是最具视觉感和表现力的元素。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明的见证,通过汉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发展轨迹,对中华文明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中国书法,不仅字体种类繁多,而且也充分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书法虽然是静态文字,但却传达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使语言更加丰富灵动。任何设计都离不开文字这一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文字是必备元素之一,也是极具视觉体验的元素之一。在许多优秀的茶包装设计中,设计师对文字的设计需要花费很多心血,有的利用不同的字体变化来体现茶产品的特点,有的采用字体变形等方式突出茶产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由于茶叶是一种特殊产品,茶包装设计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将文字与茶包装设计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突出茶产品的文化特性。在茶包装设计中,文字主要包括茶叶名称与品牌、茶叶介绍说明、茶叶广告文字等等。其中,茶叶名称与品牌是文字中的重点内容,一般在茶包装的醒目位置出现,茶叶名称也较为规范化,这种设计能够树立茶叶品牌的规范化形象,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感觉,茶叶名称文字可以做适当的装饰,但是要具备简约典雅的风格特点。茶叶企业名称一般字体也较规范,并且排在茶包装的背面,也较少有装饰。茶叶的介绍说明一般是指茶叶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字体简洁,以印刷体为主,而且一般出现在茶包装的背后。虽然茶叶的介绍说明文字较短,但包含的信息却较为丰富,充分体现了茶叶的功效。茶叶广告文字主要是为了茶叶推销而设计的文字,也是茶包装设计中最灵活的内容,从字体到位置都极具多样性,虽然广告文字运用得十分广泛灵活,但并不是茶包装设计中的必备文字。在茶包装设计中,文字主要采用印刷体,印刷体清晰直观,在各种包装中有广泛应用。汉字印刷体形式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印刷体体现了不同的茶产品风格,从茶包装上的字体就能够大概了解茶叶的种类,这对茶产品有较直观的宣传作用,更易于消费者记忆识别。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得较多的还有装饰字体,这种字体能够更直观形象地体现茶产品的特点,因此在茶包装设计中运用得也较为广泛。装饰字体主要是对汉字的结构、笔画等方面进行组合变化,但是装饰字体的运用也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即无论如何变化,都要充分体现茶产品的特点,能够使消费者清晰地了解茶产品的内容和类别。尤其是中国书法的运用,由于书法字体种类繁多,有一些字体十分复杂,很难辨认,因此,在茶包装设计中要注意字体的组合变化,使字体更易于辨认,能够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对于较难的字体尽量不用,即使要用也要进行一定的变化,以体现出茶产品的特点,与整个茶包装设计风格相符。此外,在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如果国内生产销售的茶产品,只要根据需求运用汉字介绍即可,如果是国外销售的出口茶产品,不仅要有中国汉字,还要有相应的外文介绍。由于中国茶叶的出口国家主要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在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字要有英语说明,而且要注意词句的语义语法和大小写等内容。在茶包装设计中,如果文字元素运用得恰当,既能为茶包装增加亮点,树立茶产品品牌,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茶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2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如果说文字元素能够提升茶产品的品牌度,那么色彩则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色彩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也较广泛,恰当的色彩能够给人以舒适的体验,消费者可以从直观的视觉体验中引起情感共鸣。色彩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需求,由于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设计师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中,既要注重茶产品的类别与档次,也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与特点,以利于茶产品的销售。我国的茶叶种类丰富,既有大众喜爱的绿茶、红茶,也有极具民族特色的白茶、黑茶等,不同的茶叶有着不同的茶性特点,在茶包装色彩设计中,要根据不同茶叶种类选择色彩,能够更充分地体现茶叶特点。例如绿茶有清新自然的特性,因此,在绿茶包装设计中,可以选用绿色、蓝色等色彩,给人清爽的视觉体验。红茶有香浓醇厚的特性,因此,在红茶包装设计中,可以选用红色等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由此,茶叶种类与茶包装色彩有着密切关系,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不仅能够体现茶叶的特性,同时也使茶包装设计更具艺术审美性。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需要注意,茶包装与色彩要相呼应,色彩本身有一定的深浅对比,使茶包装设计更具层次感和艺术特色。首先,茶包装与所运用的色彩要相呼应。在茶包装设计中,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够给消费者传达更丰富的信息与情感,消费者可以通过色彩对茶产品本身有一定了解。在当前的一些茶产品中,由于色彩运用没有特色,不同茶产品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从色彩上很难发现茶叶的特点,茶产品之间也无法体现出各自的类别与特色,这种现象正是由于茶包装与所运用的色彩没有形成呼应所造成的,消费者很难从众多的茶产品包装中获得有效信息,茶产品也难以达到销售和推广效果。其次,色彩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深浅对比,使茶包装设计更具层次感和艺术特色,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把握色彩的运用实际上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色彩本身的深浅对比对于茶包装设计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运用范围也较广,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艺术效果。一些成功的茶包装设计就是充分运用了色彩的深浅对比,运用不同的搭配手法,使简单的色彩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不仅有效地展现了茶产品包装的审美效果,同时也有效地推广了茶产品。色彩的深浅对比在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通过同一色彩的深浅配合,使茶包装的整体视觉效果更加自然和谐,提升了茶包装的审美特色。例如在绿茶包装设计中,运用深绿与浅绿的色彩搭配,通过绿色深浅的对比,以浅绿打底,深绿构图,这种色彩搭配也充分展现了绿茶自然清新的特点,给人以直观舒适的视觉体验,消费者看到这种茶包装色彩,首先会联想到绿茶,对于茶产品有一定的推广和影响作用。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合理运用与搭配对茶产品品牌有一定的树立和推广作用。深浅色彩的运用也是茶包装设计中较为广泛的手法。以浅色打底衬托深色的图案,能够突出茶产品的厚重感与内涵价值,这种深浅对比,对茶包装设计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3结束语

总之,文字与色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字还是色彩,都是茶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对茶包装设计起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茶包装设计中,文字要体现其信息性和审美特性,色彩既要有一定的视觉体验,而且要充分迎合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设计师要设计出成功的茶包装产品,首先要对茶产品市场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采取多元化的设计手法,对茶业市场及消费者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充分地运用文字与色彩,为茶包装设计所用,设计出优秀的茶包装产品,有效树立茶叶品牌,促进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同时也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燕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景祥,肖禾.包装设计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0-11,159.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宋尧,米疆源,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455.

[3]舒祖菊,夏业鲍,程晓毛.绿色包装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茶业通报.2007(04)

[4]苏毅.中国画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J].美术大观,2010(10):116-117.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8篇

一、三峡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峡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始源性特点,还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以及经典性等特点。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部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际化走势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茶文化;主题酒店;气氛营造;环境打造

1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1.1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茶俗茶艺表演

作为国饮的茶叶,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展现了我们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茶俗茶艺表演,为发展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能性。茶俗茶艺表演能够满足消费者求奇、求知、求新的消费需求,能够将茶叶意境优雅、茶汤分明、气味甘醇等特质通过直观的手段充分表现出来,也能够使人感受到参与性、体验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将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现出来。茶俗茶艺表演能够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茶文化旅游当中充分表现出来,并使人们在过程当中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将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渗透和民族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得到切身的感受,是游客深入其中体验到民俗艺术活动,感受到茶文化旅游产品之中。我国茶俗茶艺表演当中,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举世闻名,将佛教文化中对情感圆满和人格完善的追求得到了表现,也使得苦尽甘来、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得以展现,昭示着对吉祥如意和未来生活幸福美满的追求。三道茶,味觉特点在头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以三杯茶构成,白族人民形成三道茶的待客礼仪和茶道艺术是形成在明朝时期,当地人用三道茶作为礼遇贵宾的重要步骤,是当地人民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礼仪。

1.2我国拥有韵味深远、悠远流传的茶文化

在我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而逐步演变成为接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饮品,确立其日常饮品地位的是在唐朝时期,建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之晨起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地位。到了宋代,茶馆的出现是源自于人们对于饮茶出现了更高要求,在内容、形式和环境方面不在将就,不满足仅仅是在家饮茶。到明清时期,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就是茶馆,这是茶馆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一时期,我国茶文化开始传播至世界各地,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远销海外。我国的茶文化中,涵盖了深奥的处世哲学,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是综合发展得来的,将时念和社会特征牢牢结合,受到了佛家、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共同影响。因此,茶文化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人们求知猎奇的愿望,也能够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将旅游产品中设计加入茶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发展茶文化和旅游业的双赢。

1.3我国风光秀美,具有广阔秀美的茶园

在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景色怡人,依山傍水之地更是数不胜数,而茶园大多都位于名山盛景之中,风光秀美、面积广阔的茶园为发展茶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旅游与区位优势明显,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可以好好利用这些生态茶园,在旅游业的餐饮条件、住宿条件、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开发著名景区,同茶文化合理结合,发展茶文化和旅游业。在我国,这种类型结合的茶区数不胜数,例如天下闻名的西湖,翠绿芳草、绿水清波,位于美丽西湖旁的就是西湖龙井茶园;具有最后的香格里拉、中国最美乡村,拥有的茶园生产有机绿茶;与山水相得益彰,茶翠林绿、云雾缭绕的花果山茶园,盛产井冈山翠绿茶;具有一幅迷人山水茶园画卷、采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拥有好山好水好茶的庐山茶园,坐落在海拔八百多米的汉阳峰之上。

2我国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现状及问题

2.1民俗文化旅游活动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通常来说,茶文化旅游中的民俗文化旅游在全国范围内不容易形成影响力,没有突出茶文化旅游,过于宣传茶叶的生产反而使得旅游相对失色,一些地方小型的文化旅游节与我国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节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参与度和互动性不高,旅游节项目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如采茶能手大赛、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等在旅游节上举办的茶文化活动,持续时间很短。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重视旅游产品要素附加值,避免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应当加大旅游产品的深层开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从茶文化的狭隘内涵出发,利用好茶文化的外延很广的特点。为了达到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需要整体推进、系统协调并且不断整合相关资源,体现出旅游开发是系统性的经济技术活动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够提高茶文化旅游的文化、经济效应,然而我国当前茶文化旅游没有很好地整合当地民俗文化和休闲文化、茶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单纯从茶本身个体出发,当前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没有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不能提高茶文化遗产资源吸引力,无法到达将茶文化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给予传承和发扬这一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

2.2缺少品牌意识、特色专项旅游项目和龙头品牌支撑

将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专项旅游仍然不是当前人们旅游的主要选择,使得茶文化特色旅游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早就提出了专项旅游的口号,但是由于对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参与度不高,加上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得茶文化旅游不被人重视。在旅游业中,茶文化旅游所占的比重很小,首先是因为缺少有影响力、有规模的产品促销和缺乏有创意的形象宣传和营销策划,景区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其次没有意识的进行品牌打造和推广,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对景区已开发的特色产品不能及时的给予商标注册,品牌意识淡薄。

2.3缺少运用新媒体进行推广营销的手段,忽略的消费者心理

同传统媒体相比,在推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新媒体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国内进行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当中,网上信息例如同程、途牛网、去哪儿、携程网等都十分稀少,缺乏新媒体的主动推广和营销,大部分茶文化旅游推广依赖于会展、户外广告、电视、报纸等传统形式。当前茶文化旅游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还不够,缺少冲泡流程、制作流程、产品特色、内涵等延伸内容的宣传。为了达到文化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效果,在茶文化旅游开发中我们应注重游客的参与性项目开发。体验经济时代下人们参与体验、求愉、求奇的愿望很难从茶文化旅游当中得到满足,过于无趣、过于僵化、过于呆板的茶博物馆旅游这一静态的陈列方式只能在宏扬中国茶文化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和陈列馆开了中国茶博物馆的先河,然而并不能使得人们在愉悦的心情中满足情感需求。游客希望在茶文化旅游当中受到教育,在娱乐中获得知识,因此需要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多加入体验性要素,才能满足游客的预期愿望。通过冲泡技法、体验制茶工艺和文化精粹等方面的展示,使得人们感爱千年茶文化,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了解到茶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更注重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需求特点,主动参与在茶文化旅游中。

2.4缺乏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之一。而根据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来讲,局限性的开发影响当地的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重游机率低,导致游客对茶文化旅游产品项目满意度不高,满足不了游客的体验心理,很多局限于观光、购茶。开发处于简单和雷同性的倾向,茶文化旅游主题不突出,没有自身鲜明特色,文化含量少,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出现没能深入探究文化内涵的现象,挖掘不够,开发商对我国茶文化内涵认识不深。

3茶文化视角下旅游主题酒店的开发研究

3.1展示茶文化魅力,重视市场营销策略

关于主题酒店规划营销战略、设计与开发产品时,应当注意控制和把握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需要实施“顾客导向”的概念,必须在营销部门真正的影响理念为指导,具有一致的目标,第二是酒店中各项营销策略必须注意与主题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文化营销既是主题酒店营销的核心,最能吸引消费者而区别于传统酒店模式的地方也是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就是主题酒店的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了满足顾客的新奇与精神上的追求,体验到无形文化产品的独特的服务和感知到的有形茶文化产品设计,可以利用环境和视觉识别等进行传递,茶园区域文化结合文化主题酒店独特的服务产品是营销主导位置,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饭店”能够给顾客带来个性化、特殊化和鲜明化的体验,设计与主题相结合的个性化服务,与茶文化相关主题的项目类型可以进行茶文化主题为背景,利用茶文化为主题文化元素。

3.2注重个性化服务,塑造品牌形象

为了达到扩大品牌市场目标,需要做到比较强的对外宣传力度,举办围绕茶文化主题酒店所需要具备因素等相关论坛学习讲座外,通过公共关系、宣传、广告等各种的营销方式,塑造主题酒店的品牌形象。茶文化的主体就应当具备相应的特色才能够更好的品牌塑造,从地方推广到全国范围内,在走到全世界进行传播,其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型酒店是巨大且无法替代的,品牌塑造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型酒店实现跨时代的飞跃发展。

3.3进一步提升酒店品质,突出茶文化主题

照猫画虎的简单模仿构建是无法赢得顾客的关注的,给人感觉不伦不类,大批量地建立极具现代奢华气息的酒店并不是最佳选择,主题酒店应当建设在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城市,同当地的文化相呼应,特定的区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视角下的主题酒店发展要同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环境相适应。为了促进顾客对茶文化的识别感和影响,应当分析一些具体的茶民俗仪式,使游客体验更丰富。随着主题酒店产业群的成立,突出茶文化特色,将在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产品的开发设计上与酒店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相结合,运用当地区域原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茶园所在地的本土酒店业应充分探索。

参考文献

[1]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5):240-243.

[2]周晓芳.广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41-42.

[3]高静.品牌化:目的地应对未来旅游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举[J].旅游学刊,2008(5):10-11.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黑茶文化元素;茶楼室内设计;设计理念;价值元素;功能设置

茶楼的室内设计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属于一种文化创造,是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也是精神文明传播的载体。它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相关元素合理运用于茶楼设计之中,才能够设计出符合现代顾客需求的茶楼,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黑茶文化元素的内容以及内涵分析

实际上,黑茶是我国茶叶产品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类茶叶产品,只是该茶叶的生产条件和饮茶环境都有着自身特殊性,所以在几千年的黑茶饮用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元素体系。而在当前我们对传统茶文化理念体系认知不断成熟的今天,黑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应用价值就值得深入挖掘。

1.1黑茶文化元素的内容分析

黑茶属于我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是经由绿茶演变出来的,它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出来的,干茶的颜色为黑褐色,故称之为黑茶。它的发明代表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味甘,具有多种有益身体的功能,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由此衍生出的黑茶文化也备受人民的关注。黑茶文化元素包括它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黑茶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涉及到文化艺术、医疗保健、经济贸易、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

1.2黑茶文化元素的内涵分析

黑茶文化是集合功能性和审美于一身的优秀文化。在功能性上,黑茶可以饮用、治病、解渴,在审美功能方面,黑茶文化衍生出的茶诗、茶歌、茶舞,以及多姿多彩的茶艺和茶道文化,因此它既是艺术性的化身,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体现,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黑茶的保健功能逐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黑茶文化元素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黑茶文化旅游、黑茶文化表演等等,在展现其娱乐性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2茶楼室内设计的具体要求分析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历史,在长期的茶叶饮用过程中,其有着重要的茶文化传承载体。茶馆、茶楼都是整个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元素,在茶楼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能体会到茶楼中所具有的具体功能,因此,创新茶楼设计活动,完善融入具体的设计理念就极为必要。总的来说,茶楼室内设计活动,是一项融入了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具体活动,因此在时代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完善茶楼室内设计理念,提升设计品质和内涵就极为必要。

2.1满足使用需求,合理布置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室内设计上,一方面可以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能够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而中国的茶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其中的黑茶文化元素更是具有独特的韵味,将黑茶文化元素运用于茶楼的室内设计中,能够让整体设计更具独特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茶楼的室内设计最为主要的就是它的功能性,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物为末,不能本末倒置,茶楼的室内装修要以实用性、方便性为主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基本的功能设计,茶楼因其本身就是茶文化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其环境布置上势必需要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合理的布置茶楼内部的周围环境,来给顾客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2.2适当的艺术点缀,讲究空间完善

在有了基本的建筑功能的基础上,茶楼的室内设计同时也需要有适当的艺术点缀,一个没有艺术设计的室内设计,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也就无法吸引顾客,要考虑到当代大部分消费者的喜好和审美标准,依据茶楼的特性,创造出拥有文化特征符号的茶楼室内设计,但同时也不能过于离谱,要讲究空间的完善,注重茶楼内部家具和艺术品的选择,配合整体茶楼的风格和格调,合理驾驭各种要素的组合和搭配。

2.3融入合适理念,提升室内设计水平

当前茶楼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完善,其基础和前提是文化理念的诠释和融入,尤其是结合整个茶楼的功能价值来看,休闲、娱乐是人们主要的心态之一,也是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时的重要要求。当然,人们日常生活中,整体理念和心态也更为成熟。从人们的具体需求看,从单一的物质元素消费需求,逐渐发展成为深度的文化参与活动。因此,在整个茶楼室内设计经营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入这一时代变化,对整个茶楼室内设计的经营元素和内涵,进行诠释与创新,从而满足人们参与茶楼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

2.4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产品体系

此外,还要充分注重对茶楼室内设计设计理念进行丰富和完善,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其整体底蕴。结合茶楼室内设计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特点,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选择茶文化理念中的生态、绿色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从而实现茶楼室内设计元素的丰富与完善。在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而茶文化理念融入整个茶楼室内设计体系中,其能够创新茶楼室内设计经营体系活动的开展机制和具体思路。

3黑茶文化元素对茶楼室内设计的影响分析

从室内装潢设计工作开展看,茶楼的室内装潢是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好坏,茶楼的室内装潢要依据中式茶楼这一特点来进行,灯饰、桌椅的选择十分关键,茶楼内部灯饰的颜色和形状要与内部空间相搭配,以此营造舒适和谐的氛围,依据茶楼不同区域的主题,选择合适的灯具,例如可以选择黑茶所属的茶树制作出的灯具,而桌椅的选择可以以黑茶文化元素为指导,选择能够代表黑茶文化的相关物品,赏心悦目的室内装潢能够带给顾客良好的体验,同时也能提高茶楼的整体格调。从茶楼内部摆件应用看,茶楼内部的摆件能够对茶楼整体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装饰品能够达到室雅人和的效果,结合黑茶文化元素,可以选择有关黑茶的挂画、桌面摆件、书法作品等等,书法、字画作品应选择寓意良好、富有美感的作品,颜色不能过深,太暗的作品往往会传达出消极的含义,要特和黑茶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茶楼室内整体氛围营造来说,室内装潢和茶楼的内部摆件都是服务于茶楼的整体氛围的,通过各个方面的配合,结合黑茶文化元素,茶楼的室内设计整体应该是古色古香、轻松愉悦的,可以选择黑茶文化衍生出的茶乐来配合茶楼的整体氛围,给顾客以宾至如归的感觉。茶楼室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未能与周围环境进行全面融合,同时其在元素选择上,缺乏对材料绿色、生态性的把控,进而限制了茶楼室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水平。茶楼室内设计活动不仅是一种综合化的设计活动,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诠释和元素应用,因此,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只有提升设计理念,优化设计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茶楼室内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

4融入黑茶文化开展茶楼室内设计活动的具体思路

茶楼作为地域文化与茶文化体系全面融入的重要载体,想要提升茶楼的运行效果与价值,关键在于对茶楼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诠释和表达,当然,在开展具体的设计活动时,不仅是简单的设计风格抄袭,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诠释。因此,在茶楼室内设计活动时,完善室内设计活动体系化开展,就极为必要。客观而言,其设计思路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茶楼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合理布局,通过创新设计理念,从而确保实现和展示茶楼中应有的风貌,进而将茶楼经营过程中,独有的营销和服务理念展示其中。客观而言,在这一过程中,要对黑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融入和传承。因此,在茶楼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展现黑茶文化中应有的设计风格。再者,在茶楼室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合理融入,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通过将复古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全面的诠释和表达,比如结合木质家具的应用,从而使人们感受到茶楼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空间魅力。在进行茶楼室内设计活动时,也要表现出整个黑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设计思想。在整个茶楼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合理选择设计要素,在茶楼室内照明的安排上,要注重根据茶楼内不同的功能布置,从而营造不同的分类风格。最后,客观而言,在我国传统茶文化经营发展过程中,茶楼是其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在整个茶楼中,人们不仅品茶,同时也能够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有效调整和创新。融入黑茶文化内涵,实施茶楼室内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新设计体系,丰富设计内涵,同时必须对黑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元素进行剖析,从而实现黑茶文化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在选择装饰元素、确定设计方案时,必须注重对黑茶文化进行融入。

5结语

基于黑茶文化元素的茶楼室内设计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在茶楼室内设计运用黑茶文化元素,也是对黑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能够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迎合了目前中国伟大复兴而兴起的“复古”潮流,让现代人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在茶楼中感受黑茶文化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洗礼。

参考文献

[1]滕秀夫.基于黑茶文化元素的裕盛丰茶楼室内设计[J].福建茶叶,2013(6):217-219.

[2]邓贵艳.论茶文化在室内空间艺术中的运用———以中国传统茶楼设计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3(18):179-181.

[3]赵志文.梅山文化园黑茶工艺坊室内设计的文化意境表达[J].中国包装工业,2015(5):32-33.

[4]包劭川.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黑茶“陶源茗”品牌包装设计的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5(19):26-29.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1篇

茶叶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享誉海内外的普洱茶作为云南省特有的茶叶品种,在云南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历史构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云南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洱茶在包装设计上,一方面要能够充分体现普洱茶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则要表现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与特色。本文拟从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出发,重点分析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和品牌创意两个艺术特色,以期提高普洱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关键词】

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特色;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历史十分悠久且源远流长。在诸多种类的茶叶中,普洱茶则更为特殊,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保健功能以及独特的醇香味道,尤其是普洱茶属于特有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现代市场的新型需求,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也在随之不断改变,即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不但要承担起产品的主要载体,而且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深化普洱茶的文化意蕴与内涵。[1]同时,由于茶包装是饮品类产品包装设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所以,随着普洱茶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包装设计所体现出的额外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针对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研究,推于提升普洱茶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支撑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产自于美丽而神秘的云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跟随着历史朝代一步步发生变化,成千上万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有神农氏开山种茶的故事,有诸葛亮“武侯遗种”的传说,也有茶始祖岩冷的“给牛马,怕得病而死;给金银财宝,怕花光;而给你们茶树,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历史记载。[2]三国、唐代、南宋、元明清对种茶都有着明确且详细的记载。《普洱府志》记载,三国时期,其境内就开始种茶。然而最早将种植普洱茶写入历史文献中者则是唐代曾去过云南南诏的唐吏樊琸,他的《蛮书》也是普洱茶区种茶最可靠最详细的历史记载。在南宋时期,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载明,茶叶的主要地在于各大山脉,也表明了思茅是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的地区。[3]元朝,李京在《云南志略》中称,普洱茶在当时的元代已经成为我国边疆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也有着生动具体的记载,在当时普洱茶已经被社会各个阶层接受并消费,普洱茶名扬中华大地。清朝,普洱茶已然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种植范围之大,产量之高,开始大量出口缅甸、泰国、印度等世界各国。发展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普洱茶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也成为古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之间的分水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段时期,在受到绿茶和红茶高速发展的冲击下,普洱茶曾经处于一定暗淡时期。直至1993年,台湾邓时海在其《普洱茶》中明确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一理念之后,人们将眼光重新移回普洱茶,而其收藏和品饮价值开始得到世人重视。直到今天,普洱茶依然有着极大的反响。[4]普洱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内向外不断扩散,先民们将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勤劳智慧广泛运用于茶叶种植与生产之中,经过长时期的生活生产活动,受到商品交易的大力推动下,在特定的气候、地理和运输条件下,充分利用云南种植普洱茶的独特优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最终奠定了普洱茶质优味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地位。

二、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视觉艺术元素分析

(一)图形设计。图形运用在包装设计上能够起到引领消费需消费需求的重要角色,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定的文化内涵,合理、正确的包装图形,可以有效突破语言和国界的限制,最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以便于更进一步让消费者了解普洱茶以及它所附带的文化价值,在促进商品销售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一是对图形元素的运用表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普洱茶作为云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商品,好的图形元素能够有效帮助人们了解云南,了解普洱茶,也有利于提高普洱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传播云南地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是好的图形元素能够彰显一定的品牌文化。在当前激烈的普洱茶市场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是普洱茶销售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具体的包装设计方面选择企业品牌文化直接作为图像包装的设计,有助于增强品牌意识在消费者心里的比重,同时也是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三是好的图像设计也是对茶文化历史的一种突显。普洱茶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流传至今势必具有浓厚的茶文化。而采茶、炒茶、茶俗等都是普洱茶包装设计中图形元素的重要呈现方式。普洱茶一定强调静、和、俭,这一点与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有着共通性的。当前以普洱茶的茶俗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茶马古道文化活动,可以大力普及普洱茶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不仅能够喝到质优味美的普洱茶,同时也能够深切体会普洱茶本身所具有的浓厚历史文化。[6]

(二)色彩设计。不同的商品应该具有不同的色彩与之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欲望。比如,绿色容易让人联想到蔬菜,褐色让人联想到巧克力等,因此,即使是同类型的产品,也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色彩偏重。绿茶比较清爽,红茶香醇的特点,而普洱茶回甘醇香,对其色彩设计方面必须与其本身属性相适宜。根据消费群体和市场定位,普洱茶在色彩上更加偏向于稳重、低调。因此,在包装设计上,应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观,稳重又不失民族风情。在进行熟茶包装时,选择更加明快、艳丽的色彩,在包装生茶时可以选择低调、素雅的色彩。在面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普洱茶在包装的色彩方面并没有一味随波逐流,相反地则是在坚持一惯的中国风、民族风,低调、稳重的色彩却使得它独领。[7]

(三)文字元素。文字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传达商品信息。普洱茶在具体的包装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字体适合性原则,在设计商品本身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字体外型中的“意、音、形”完美融合为一体,既能够保证文字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又可以充分传达商品信息。而要想让普洱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则需要在进行文字设计时更多地添加其所要向消费者表达的情感和真实意图,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其他茶叶区别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将文字与茶叶外型、茶壶、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设计图样相互结合,文字在表达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在进行具体的装饰性文字方面,不要太过于注重字体形式,更多的是应该将情感与文字相互融合。

三、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品牌创意分析

品牌是一种文化,一种极具个性的文化,这种个性文化可以在诸多媒介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消费者频繁接触的包装设计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可以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商品所蕴含的文化竞争,创造具有品牌个性和品牌内涵的品牌文化是企业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空间以及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与关键。[8]当前,市场销售的普洱茶品牌数不胜数,在诸多包装中,消费者很难区别其中的差异性。而随着普洱茶市场空间的逐渐扩大,不能紧跟市场的发展步伐,有效应对激烈的竞争等,这一系列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普洱茶的销售与市场的拓展。而品牌作为现代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重要印记与符号代表,同样也是普洱茶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也是消费者识别普洱茶的关键所在。

[9]普洱茶作为云南地区独具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商品是其他地域、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特资源,在中国茶文化中也是别具一格。因此,在对普洱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充分体现普洱茶蕴含的文化意境与艺术特色,树立其品牌形象,增加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概念、形象与意识。普洱包装设计的品牌创意路径具体可以结合云南省本地的雕刻、绘画、建筑、生活器具和服饰等各个方面的文化艺术元素,将能体现普洱茶品牌包装主题特点或者与普洱茶包装相关联的图形、图案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借用与参考,进而设计出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增强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与魅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10]在目前复杂混乱的普洱茶品牌市场中,通过普洱茶的外在形象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或者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是当前普洱茶产业迫切需要关注的事情,也是云南普洱茶是否能在国内外的茶叶市场竞争中取得重要地位的关键所在。普洱茶是云南的一个主要支撑产业,因此,其包装设计的风格与艺术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具有当地区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的设计元素,以及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普洱茶包装产业和使用恰到好处的现代特色的包装设计材料等,也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就目前而言,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艺术特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其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在多姿多彩的云南普洱茶文化与云南区域特色环境下,设计者需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和创造出能够更好体现云南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通过对云南普洱茶各个细节的独创设计,提升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艺术魅力,赢得国内外的青睐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张程,刘蓉华.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的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4,6:60

[2]刘新元.普洱茶品牌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的研究[J].艺术百家•通俗歌曲,2014,9:184

[3]陈琳炜.普洱茶包装设计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4]黄葛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装演设计中的基础性[J].包装工程,2005,26:18~19

[5]韩东晨.爆炸功能装演中的色彩设计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13

[6]白杨.地域文化特征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纳姐茗茶”包装设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3

[7]王伟.创造品牌形象的茶包装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19

[8]余梦雯.关于韩国包装设计中表现出的设计趋势的探索研究———以茶饮料标签插图为中心[J].商业文化,2011,9:12~13

[9]邱志涛,刘义晴.地域产品包装设计中的绿色智慧研究———以将乐擂茶包装设计项目为例[J].包装学报,2010,5:12~14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2篇

1体验经济的内涵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感受的一种经济形式。在体验经济中,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体验,并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消费者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在消费过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也必然走向体验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旅游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满足于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是希望参与到消费活动中,亲身经历产品消费的全过程,获得体验的经历。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

2体验经济与茶文化旅游关系

2.1体验经济的特征

2.1.1互动参与性。体验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顾客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产品”体验的生产者之一,企业不再只是“生产者”,是帮助顾客产生其“难忘经历”和“特殊体验”的引导者[3]。顾客的参与是体验创造的前提,如果没有顾客的参与,体验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2.1.2感觉持久性。在体验经济中,消费是一个“情境互动”的生产过程,当这过程结束的时候,体验产品“记忆”将长久地保存对这一过程的印象。因为它不可复制,不可转移,对每一个记忆的生产者来说,这个体验都是持久的。

2.1.3经济高弹性。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把体验的价值看得更高,为了获得美好的体验,他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而对于产品提供方而言,由于其中一些公司策划了形形的不同体验,他们就更容易强调自己的独特性,也为他们所提供的独特价值收取更高的费用。

2.2茶文化旅游内涵

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4]。茶文化旅游是最能体现和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类型。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就是“文化体验”,茶文化旅游者通过借助各种感觉手段直接观察茶文化或参与其中。游客可以在茶叶的采摘、评价、品饮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官刺激,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即使是观看茶艺表演,由于旅游者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的差异,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或优雅、或诗意、或健康、或愉快等,这些体验使茶文化旅游活动牢牢地印在旅游者的记忆里。

茶文化旅游具有鲜明的体验特色。茶文化旅游活动受自然条件和设施的限制较小,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感受不同茶类的新鲜和醇和。而不同的地域环境更能体现茶文化旅游产品的鲜明特色,如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客家的擂茶、闽南的功夫茶等。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特征是其他旅游产品无法比拟的,它既可让人们在茶园中感受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又可以让人们在品饮中满足求知欲望。

3茶文化旅游独特的体验功能

3.1休闲体验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物质丰富的同时,人们更多地渴望能走出生活、工作的狭小空间,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旅游者在茶园能看到满眼青翠欲滴的茶林,通过亲手采摘片片嫩芽,有效缓解现代生活快节奏带来的紧张情绪,得到休闲的体验。

3.2健身体验功能

据科学测定,茶叶含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挥发油、维生素C、槲皮素、鞣质等,对降低血脂和促进新陈代谢都很有益处。茶中的茶多酚能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灭病原菌。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抗辐射、抗氧化、降三高等作用,旅游者在品饮过程中,既赏心悦目,又可达到健身目的。

3.3文化体验功能

各地所产的茶叶不同,地域性的文化

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饮茶习俗也大有不同。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傣族的竹筒茶、纳西族的盐巴茶、布朗族的酸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其饮茶方式和茶叶的冲泡方法均各有特色。就是汉族地区,也有各式茶俗和不同的茶叶冲泡方式。各地茶艺表演也是异彩纷呈,除了传统的工夫茶,还有融入地方特色的茶艺表演,如擂茶、新娘茶等。旅游者还可以在产茶地聆听茶叶史话,亲眼目睹茶叶制作技艺,在品茶、赏茶、识茶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3.4审美体验功能

体验经济时代下真正的旅游者不是匆匆过客,他们是为满足审美与体验的需求而来。旅游需要艺术的想象,旅游需要审美的情趣。阿尔卑斯山上的公路上立着一块提示牌:“慢慢走,请欣赏”,这正道出了旅游的真谛。美在茶中有最充分的体现,风景优美的茶园,青翠欲滴的茶树、千姿百态的茶叶、纯洁高雅的茶艺表演等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茶文化旅游增加了并引导着旅游者的审美情趣。

4体验经济下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4.1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鲜明独到的主题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的记忆,是游客获得体验极为关键的一步。体验式茶文化旅游可以构思不同风格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根据茶文化的特征,可以设计如下主题:“茶文化美食”主题,举办茶宴(茶点)品尝节,推出一批茶餐饮特色宴会、菜肴和茶点,吸引中外游客到茶餐饮特色店用餐消费;“茶艺交流”主题,举行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海内外茶艺爱好者提供茶艺交流的平台;“茶文化体验”主题,向中外游客介绍、展示、品鉴包括采摘、炒制在内的中国茶艺文化;“茶文化专题游”主题,设计茶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如茶文化寻踪游、茶道寻源游、茶文化工业游、都市茶馆游、农家茶馆游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线路。这些景点、事物以及活动必须与既定的主题密切相关,从而使得旅游体验前后一致、清晰,帮助游客整合自己的体验感受,最终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忆。

4.2设计个性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体验经济时代,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以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应充分发挥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感官体验,通过提高人们的生理体验,触动旅游者的内心情感,创造美好的体验,创造性地让旅游者获得,使茶文化旅游产品能引起消费者的遐想和共鸣。比如,日本游客比较喜欢铁观音、人参乌龙、普洱茶、中低价位书法绘画等产品,茶企业应注重与游客的互动,既要在游客进行产品消费时与其互动,又要使游客积极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从而生产令游客满意的个性化产品。

4.3深度挖掘茶文化体验内涵

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型观光旅游向多样化、专题化方向发展,人们前往异域文化环境旅游,主要目的是调适疲惫紧张的身心,感受差异化的风土人情,追溯远古的文化历程。挖掘茶旅游的文化内涵,并将宗教文化、书画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礼仪文化等元素加入到茶旅游产品和服务当中,能够给游客提供一次完美的体验机会。

4.4营造茶文化旅游体验氛围

根据茶文化旅游主题及特征,营造体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体验的真实环境。每一个体验环境都要根据主题精心包装设计,由体验线索把各种元素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让参与者通过对视觉(颜色、造型)、听觉(音量、音调)、嗅觉(气味、清新度)和触觉(湿度、柔软度)等方面的接触,刺激感官反应,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更多的体验。

4.5培养茶文化体验旅游从业人员

在共同营造体验氛围中,从业人员起着主导作用。在旅游过程中为游客提供专业、周密的服务必将大大提升游客对旅游过程的体验满意度,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体验茶文化旅游的乐趣。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旅游从业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挖掘其文化蕴涵,才能不断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品位,才能带领游客体验到茶文化旅游的真实魅力。

4.6创新茶文化体验旅游宣传模式

茶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联合起来,运用各种信息工具和手段,如:电视、电影、网络、展览、讲座、节庆活动等,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产品推介和市场营销工作。在宣传促销的过程中注意挖掘和推广茶文化,增进潜在旅游者对茶文化特色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向旅游者派送或出售具有收藏价值的茶文化纪念品,充实和延续旅游者的美好体验,将体验的感受永久存留。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茶

在我国社会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社会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与饮茶大国,通过物质形式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深厚底蕴的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茶馆和茶楼以及茶室等多种饮茶场所获得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许多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是娱乐休闲的风格,设计风格过于平庸和乏味,无法真正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结构设计,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继承和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禅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和饮茶大国。唐朝时期,寺庙周边都种植有大量的茶树,同时还通过人工培植各种野生茶树,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寺庙僧侣在禅悟佛道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稳定和平和的心态,而通过饮茶能够提神醒脑,茶叶飘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内心宁清而平和,正符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和心态。我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历程,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经说过,所有事物都向着至善至美发展时就会逐渐形成道,万物发展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蕴藏着道家的无常、空、无等哲学思想,并成为茶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茶文化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品茶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相互结合。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经过长期饮茶和品茶而逐渐形成的生活礼仪,并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经过饮茶提高实现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即可称为茶道。我国茶道中重视对饮茶意境的深入体会,而茶室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饮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间设计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茶室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充分重视茶道主题,使得茶室空间设计蕴含着传统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

2.1茶室空间结构设计

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先设计其总体结构和框架,其中空间结构设计包含有入口大厅、茶室、茶亭、储物室、庭院、水池、艺术长廊、展示厅等。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室空间的独特性,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规定茶室空间大小。借助几何形体方式来划分茶室布局结构,并在平整的空间布局中体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构成整体协调的茶室空间结构。结合饮茶者的个性化喜好与茶室的功能,区分不同的饮茶环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种功能区域。譬如西南地区的社会民众喜好露天饮茶,特别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场所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在西南地区设计茶室空间结构时,可以在以上位置设置茶亭,迎合地方民众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设计

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结合饮茶功能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饮茶环境,主要涵盖有品茗区和煮茶区等。其中品茗区大多位于室内茶室,主要表现茶道文化精神的热切追求。同时,在设计茶室时还要将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乐趣充分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煮茶区主要位于长廊和大厅位置,部分茶室还会在大厅设置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等节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品茶乐趣。此外,顾客在品茶时不仅可以让专业茶艺人士表演制茶茶艺,还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间的交通设计

在进行茶室交通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对功能区位置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墙面、步道、扶梯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位置。在设计茶室空间时,应重视不同形态空间结构的结合,以免出现重复空间结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组合效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顶棚的结构来设计茶室大厅顶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备自然气息和现代力度感。使用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来设计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动开关门窗处理开洞。完成开敞空间结构设计后,还要使用围合处理侧界面,从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实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要注重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借景和对景的目的。其中开敞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相互转换,所以,可以增添些许趣味设计,促使茶室空间更加丰富。在合围墙体中建造静态或者封闭的茶室,这些茶室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为了有效避免茶室过于沉闷,可以采取开窗采光设计方式来增添茶室的韵味。同时,所有静态空间必须按照设计比例进行设计。此外,茶室空间整体应尽量采取柔和光线和淡雅色彩,实现清雅与和谐的效果。

2.4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

绝大多数现代茶室功能区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厅等。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主要是指功能区域的附属设施的设计,譬如储物室、卫生间、经理室以及职员室等。在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时,应避免与茶室功能产生重复或者冲突,附属设施设计应要注重和茶室整体格调的相互融合。同时,附属设施不能影响顾客。

3通过茶室空间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3.1体现文化价值

在禅宗文化中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茶和品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净化,还能提高精神修养和思想领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室空间设计和禅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创造出慢节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通过饮茶体会出茶室空间设计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饮茶者的精神修养,还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对现代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文化和禅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使现代化和传统茶文化的相互结合,不但能够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倾向设计现代茶室,同时还要在茶室空间中体现茶文化价值。所以,在设计茶室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软质生态建材与硬质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间,给予品茶者丰富多样的审美层次。营造宁静而平和的品茶环境,让品茶者充分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3.2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传统茶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实现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使得茶室空间具有现代化科技特点,还能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现代室内设计广泛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审美元素,通过室内空间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能有效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间设计质量和室内设计师的理念和文化层次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室内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其设计风格。伴随着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审美元素的重要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创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空间色彩和造型,确保室内空间设计具备着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间设计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而且还能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饮茶体验,从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文化冲击,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逐渐失去本土特色,同时,传统茶文化独特的意识已经逐渐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影响着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设计的作品逐渐丧失文化差异性,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当前来说,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传统茶文化传扬和创新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在传扬传统茶文化过程中,应当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创新茶室空间设计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采用现代化创新的设计模式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

4结束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室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茶室空间设计的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展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所以,茶室空间设计和传统茶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大多数的茶室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品茶者在茶室中无法体味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因此,在进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从而满足现代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016(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J].江西建材,2016(22):26-30.

[3]刘佳.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9):193-194.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4篇

1.1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以无形的文化观念为基础,通过凝聚在有形产品中的文化信念、情感诉求、顾客体验来达到营销目的。与传统产品营销相比,文化营销向消费者销售的不仅是单一的物质产品,还有包含在产品内部的文化意蕴,它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满足他们高品位的消费需求。王方华教授等人提出:“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1]。例如,麦当劳卖的仅是面包加火腿的快餐食品吗?答案是否定的,它的卖点还有便捷、时尚、个性化的饮食文化。

1.2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而产生的一种物质、精神、心理、风俗和休闲现象,内容丰富。茶文化是国劳动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和中国的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1.3茶叶文化营销

以茶解渴,以茶提神去疲,以茶去病,以茶待客等,在寻常百姓家中已十分常见。茶叶以其特有的产品属性与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消费者在细细品茶时,或多或少都能联想到其背后历史悠久、富有魅力的茶文化。茶叶与茶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开展茶叶文化营销提供了可能。探寻茶叶产品与茶文化的契合点,是所有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的工作重点,即在拓宽茶叶产品功能的同时,增强茶叶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内涵,以满足人们对茶叶不断增长的品鉴和体验需求。茶叶文化营销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简单地说,茶叶文化营销表面上要推销的是易耗产品———茶叶,实际上真正要推销的是能持久扎根在消费者内心的茶文化。所以,茶叶文化营销要将茶叶定位为一种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2茶叶文化营销的意义

2.1符合茶叶消费的新趋势

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追求的不仅是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寄托,消费需求正从物质型消费转向文化型消费[2]。追求体验化、休闲化、大众化、艺术化、高雅化的茶叶文化营销突破了早期狭隘的营销视野,对原本单一的茶叶产品赋予了全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享受,适应人们新的需求特点,符合当前消费趋势。

2.2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首先,在茶叶文化营销活动中,人们不仅能从品饮茶韵里尽情回味茶叶的醇香与甘甜,还能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厚积淀,既放松了身心,又陶冶了情操。从这一角度上理解,茶叶文化营销也是一种体验营销,从情感、精神、体验上提升了茶叶产品的附加值[3]。其次,富有成效的茶叶文化营销活动离不开背后默默支持的强大茶叶品牌,而茶叶品牌具备了标签效应,是消费者身份、地位、品位、爱好和个性的象征。消费者一旦接受了标签概念,也就接受了与此概念相吻合的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自然乐于为这个认同而付出较高的代价。

2.3扩大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茶叶文化营销的传播过程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能潜移默化、长久地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其购买决策行为。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溪铁观音借助“茶王赛”这一文化营销活动,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先后在泉州、厦门、上海、广州、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举办“铁观音”茶王赛暨产品展销会、名茶品尝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等各类茶事宣传活动,既弘扬了安溪铁观音的茶文化,又扩大了安溪铁观音的品牌知名度,拓宽了安溪铁观音的销路[4]。

2.4提升茶叶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就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日本的“三得利”在茶叶界的品牌价值也远胜中国。相比之下,有着悠久历史、名茶如云的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比印度低4成,比斯里兰卡低6成多。中国的很多名茶虽名传千里,却“有名无姓、有品无牌”,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5]。因此,中国茶叶品牌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必要走差异化营销道路,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利用茶叶的文化营销带动茶叶的产品营销,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5茶企实施蓝海战略的有效手段

所谓的红海表示已知的市场空间,竞争极端激烈,市场较成熟完善,如传统的茶叶产品市场,包括茶叶批发市场、茶叶零售市场等;蓝海表示未知的市场空间,竞争较不激烈,市场较不成熟,存在巨大商机,它是一个通过差异化竞争策略得到的崭新市场领域,如茶文化产品市场。我国的茶叶种类繁多,对应的各地茶文化也千差万别,这为茶文化的差异化营销创造了条件。从战略层面上看,茶叶文化营销中是一种超越传统产品竞争、激活潜在消费需求的企业竞争战略,具有良好的商业发展前景,能帮助茶企迅速抢占与开发新的市场领域。

3茶叶文化营销的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统茶叶营销不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的制定主体不仅包括利润导向的广大茶企,还包括旨在促进当地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为方便表述,如无具体说明,以下把这三类主体(茶产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茶企)统称为茶叶利益相关主体。

3.1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形式有:茶文化旅游、茶馆、茶文化创作活动(包括茶艺、茶歌、茶舞、茶诗等)、茶叶展销会、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博物馆、茶王赛、茶王拍卖会、茶庄园、品茗会及其它茶事宣传活动等,茶叶文化营销的内容涵盖了茶叶的品鉴、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体验过程的美好意境。在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文化,包括目标消费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禁忌、文化环境、人口特征、个人偏好、消费方式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产品文化内涵与目标市场消费文化的共鸣点,从而确定茶叶文化营销的文化定位[6]。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包括产品定位、产品开发、产品组合、产品创新等。首先,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定位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差异化定位方法,关注、聚焦某个有限的目标市场群体,推出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茶文化产品,赋予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独特的形象,以适应特定群体的偏好和吸引消费者眼球。其次,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开发指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茶文化底蕴,开发出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旅游、休闲、观光、购物等。第三,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组合指通过多种茶文化产品的合理搭配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既要有宽度,有深度,还要有关联性,为获得良好的知名度。现在很多茶产地都在积极开辟茶文化旅游路线,融入了诸如“农家乐”、茶艺表演、茶叶茶食品展销、实地采摘制作茶叶等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第四,茶叶文化营销的产品创新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不断推陈出新,避免消费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具体措施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原有茶文化产品的属性、特征、种类、规模等;二是淘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开发出全新的茶文化产品;三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沟通渠道,为创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环境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3.2茶叶文化营销的品牌策略

一般所提到的茶叶品牌分为两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茶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有“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等;茶企品牌指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经营规模的连锁茶企品牌。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要重视培育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以扩大茶产地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带动地方茶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更不应忽视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加大对假冒仿制原产地茶叶等不法侵害行为的打击力度。具体可通过推行茶叶质量追溯制度、确立茶叶原产地名称的排他性产权、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推广茶叶质量的电子监管等治理措施来防范和惩罚侵权行为[8]。茶企品牌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四个方面。首先,茶企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从自身实力、市场规模等各种主客观条件出发,进行市场细分,根据目标市场设计与塑造出独特的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以获得目标市场认可。其次,品牌个性又称品牌人格,它包括品牌命名、包装设计、品牌概念、品牌代言人、形象风格、品牌适用对象等内容。由于品牌个性具有象征性意义及自我表达的功能,所以茶企塑造自身特有的品牌个性有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并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第三,品牌传播是茶企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公关、宣传、人际沟通等手段,并利用电视、广播、印刷品、计算机网络等传播媒介,将茶企特有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以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品的销售。第四,茶企在建立深受市场青睐的品牌形象之后,还需要投入成本,开展一系列关于“提升、控制、评估和反馈”的品牌管理过程。例如,加强品牌危机管理,以维护原有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保障茶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

3.3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根据文化营销理论,消费者购买的是整体消费利益,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不仅取决于有形的金钱成本,产品的无形文化价值也不容忽视。因此,茶叶文化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与一般产品营销的价格制定策略是不同的,前者比后者增加了文化价值部分,即在相同金钱成本的条件下,前者的最终价格要高于后者。茶叶文化价值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知和心理体验,茶叶文化营销产品的价格确定应以茶叶产品的物质价值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文化价值之和为准。例如,当消费者在茶馆中品鉴茶叶时,既享用到了醇香甘甜、令人回味无穷的茶汤,也切身感受了茶馆独特的茶文化氛围与优雅的品茗环境,消费者的身心得到极大愉悦,心情也变得更为舒畅放松。因而,茶叶文化营销中的产品价值是茶叶产品的显性价值与消费者感知的隐性价值的总和。茶叶文化营销策略应采用竞争导向定价法和顾客导向定价法的价格策略。竞争导向定价法要以行业内主要竞争者(与本企业提供相似产品和服务,并且目标顾客群体也相似)的价格为比照标准,跟随竞争者的价格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以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在制定价格时,可以在提供更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品基础上,制定略高或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顾客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不考虑企业生产成本、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定价方式。茶叶文化营销的顾客导向定价法主要以顾客对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为依据,而衡量顾客对特定茶文化产品的实际感受价值较为困难,需要通过潜在顾客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价格策略。

3.4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向目标消费者传播具有说服力的茶文化信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茶叶文化营销的广告策略是指茶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渠道,有目的、有计划、连续、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茶叶产品信息的宣传手段。随着茶企广告促销理念的觉醒,人们越来越经常在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户外街头(车体、路牌、交通广告等)、包装、网络等媒介上接触到有关茶叶营销的广告。例如立顿茶利用广告宣传,使得其“国际、时尚、健康、都市化”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擅于利用各种宣传机会,在电影和电视剧、各种时尚杂志的文章、网络小说中出现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立顿品牌形象深埋在消费者心中。茶叶文化营销的公共关系策略是指茶叶利益相关主体为改善、维护与社会公众的稳固关系,增进公众对茶叶产品、文化和品牌的认知、理解及支持,达到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2010年由安溪县政府有关部门、茶叶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通过拜会交流、商务洽谈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法国、意大利各界友好人士,与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签订了联合开拓安溪铁观音欧洲市场的合作框架协议[9]。茶叶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技巧策划与战术性营销工具,既扩大了茶叶品牌与产品的知名度,还能有效诱导、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茶叶产品,从而扩大茶叶的销售量。促销策略具有市场反响强烈、见效快、造势效果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等优点。

茶文化的特性范文第15篇

1茶馆的历史简介

1.1起源

从神农时代到春秋前,人们大都把茶叶用做祭品。西周后,茶不仅作为药用、祭品,还开始被人们饮用,之后又被食用。唐朝饮茶趋于大众化和生活化,开始流传于各个阶层,而茶文化的载体茶馆也在唐朝应运而生。并且,唐代茶馆以卖茶为主。[1]

1.2发展变迁

宋代茶馆卖茶叶之外,兼营其他生意,酒馆、面食店也有茶水出售,注重摆设,讲究茶馆文化装饰,营造品饮优美环境。[2]明清时期,茶馆饮茶更为雅致,讲究茶、水、器的精致,讲究氛围、情趣、意境的营造。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动乱,经济衰退,茶馆业大也走向衰败。20世纪80年代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茶馆业复兴。同时,茶艺馆诞生。当代茶艺馆除了经营茶水、茶具、茶叶等,还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开展茶文化活动。

2江南地方性元素的运用

地域文化是指具体差异的地域自然条件下,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人文。这种人文文化反映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因而突出了地域特征。[4]在进行茶馆设计的时候,会将茶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加以创新。

2.1空间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当地的气候、文化、习俗及建筑本身的功能等相关。[5]在江南古典园林基础上发展的园林式茶馆,具有园林院落的布局,一步一景,小中见大。如苏州私家园林中的茶馆,由于商业化及茶馆的复兴,将园林中原来的住宅建筑直接布置为向广大游客开放的商业性茶馆。

2.2室内色彩

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特性,含蓄的江南人民多爱黑白灰的冷色调,粉墙黛瓦的建筑,小桥流水人家,静然美好。江南茶馆室内多选用黑白灰为基调,配以柔和的灯光,点缀不多的跳跃色彩,一派江南园林的素雅古朴,在其中喝茶听曲,怡然自得。

2.3室内材质

不同地区、民族对材质有各自的喜好,通过材质的肌理、颜色等可反映他们的性格特色。当然,材质的选择也与当地木头或砖石的资源有关。[6]但是,现代材质的地域性差异越来越小,且一般的建筑多用砖石垒砌水泥混凝土贴砖。而江南茶馆的材料选择,配合茶馆主题,以砖石搭配木头、竹子等使用,体现材质本身质朴的特点,再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营造闲适的氛围。

2.4家具与陈设

具有江南特色的茶馆,多选择木色古雅的硬木家具,如红木、花梨等高档木料,以及资金有限时多用仿红木。采用明式桌椅,但不一定要照搬古家具样式,在体现地域性的同时,显示其现代化特点。用中国书画为壁饰,屏风作为隔断,辅以插花、盆景等。壁架空心雕刻或立体浮雕,上置花瓶、茶叶罐、绿植等,壁上悬挂各种与茶馆情景相关的茶联、字画。

2.5绿植

茶馆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地域性、功能性、美观等方面特点,南北方气候、土壤等环境的差异,导致植物品种的不同。室内盆栽可塑性稍微大些,但局限性也很明显,除了特定主题的茶馆,江南茶馆多选择本土植物。植物的选择要符合主题,除了具有观赏性外,其形、色、香也当与整体室内环境相协调,并且可于壁架、屏风等相衬,营造清新的茶馆空间。[7]植物既可以自成一景,也可与家具陈设相呼应,营造自然轻松的环境。

3意境美的营造

3.1意境美含义

茶馆设计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要注重与人精神层面的共鸣。茶馆精神功能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美感、气氛、意境。[4]美感是茶馆室内环境的审美属性,让人产生愉悦的心理状态。气氛主要是茶馆的环境给人的一种总体印象,江南茶馆的气氛多宁静、淡雅,充满茶文化与地域文化氛围。意境是茶馆室内环境形象所要集中体现的某种情趣、意图、主题思想。这三者虽然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总体相辅相成,使得整个茶馆空间充满意境美。

3.2意境美营造

意境美的营造可通过象征、比喻的手法来实现。[4]对室内环境进行渲染,对家具、陈设、植物的造型及摆放进行处理,来触发人们的情感,进而产生联想,通过近似、类似、对比的手法引起共识。如在江南茶馆内摆放花瓶和镜子,使人想到传统民居中的“平静”含义,寓意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

[2]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3]柏凡.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4]张倩.基于地域文化的茶馆室内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5]石洁琼.江南茶馆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

[6]许洁.地域文化在江阴茶馆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