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

统计学相关概念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错误成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117-01

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在初中阶段编排的内容不多,以人教版为例,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分别放在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和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三个章节来学习。由于在期末考试或中考中所占分值不多,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重视,加之有关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较抽象,教师教起来不太容易,学生学起来不易理解,容易出错,在考试中白白丢掉了这些分数。

一 统计与概率学习中易犯错误的原因

1.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联系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数学知识中,代数方面主要是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方程、函数等方面的知识,几何知识则是平面图形,这些知识在运算、推理和证明等方面都与统计和概率的相关知识没有多大关系。加之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概念多,记起来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对课堂上教师所教知识掌握不好,出错率也随之增高。

2.统计与概率中的概念多,定义接近,学生容易混淆

在初中阶段有关统计与概率的三个章节中提及的概念近20个,定义又相近,如总体和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频数和频率、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极差和方差、概率和频率……学生不仅要记下这些概念又要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确实不易,再由于与其他数学知识联系不大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因素,学生会将一些概念混淆,导致在做相关题目时出错。比如在教学用频率估计概率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总是分不清什么是频率、什么是概率。

3.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在平时考试或中考中所占分值不多,教师不够重视

笔者所在的学校,凡有统计与概率有关章节的学期,期末考试时,相关知识所占分值为3%~5%。中考时,也差不多是这个比重(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课程2011年国家培训贵州省初中数学培训中,綦教授在讲座中也提到过)。所以教师们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多是轻描淡写,匆匆上完就进入本册教材的复习,这也给学生一个误导:这些知识不重要,学得好不好没关系。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这些有关统计和概率的知识,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考试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会不会做都不影响太多分数,也就不再深入思考了。

二 统计与概率学习中易犯错误的解决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教学参考书上明确指出的: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等要点之外,本人认为还要注重四点:

1.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不能轻视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

正人必先正己,教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本着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原则,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围绕三维目标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对有关统计和概率的知识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有教师重视这些知识,才会用心去教,学生也也才会用心去学。

2.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文提到,初中阶段的统计和概率中涉及概念达看近20个,这些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概念形象化,用动画展示,可能激发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加深对这些概念的印象,从而强化记忆效果。

3.改注入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多数教师可能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引入、分析、讲解问题,完成课后习题,学生被动接受。本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样老生常谈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概念,更是使学生提不起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顺利完成有关统计和概率的教学目标。

4.细解相近概念,强化记忆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2篇

1概念图

1.1概念图的由来.

概念图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心理学家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的,1984年在《学习如何学习》著作中系统地介绍了概念图,此后,它作为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在一些欧美国家逐渐成为了一种比较盛行的教学形式.然而,在国内概念图的研究相对滞后,仅在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进行介绍、引进,并试图在教学中应用,因此,概念图在我国教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还很不普及,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1.2概念图的内涵.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分支和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以此形象地说明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表征学习者对于特定的概念是如何理解和相关联的.概念图是由3部分组成:节点、连线、连接语词.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箭头符号指示方向;连接语词是用来标注连线的,描述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连线被贴上了标签,被贴上标签的连线解释了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描绘出关系的方向,这样读起来就像一句话.诺瓦克在《学习如何学习》著作中介绍了概念图的制作[2],但由于概率统计概念本身具有对偶性,比如离散型与连续型,估计与检验等,因此为使概率统计知识概念图能够较好地体现事实、规律和公式等知识及其应用方法,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对象与对象、对象与过程,或是过程与过程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难免牵涉到与运算之间的关系,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它们不是简单的字句所能代表的,因此节点可能会以数学式或图形的形式出现,为此,对于概率统计概念图来说,可以以较宽泛的意义来看待概念图,允许学习者以数学式、图形等作为节点来表征知识(如图1).概念图的实践价值.在诺瓦克看来,概念图是用视觉再现认知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由于每个人感知事物及其规律的差异,每个人制作的概念图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教学反馈.从图1可以看出,概念图用视觉表征的优势在于:视觉符号容易被快速识别;用较少的凝缩在概念图中的言语来了解大量的信息;最低限度地使用文本,使学生容易扫视概念间关系的大意;视觉表征创造了单独使用语词所不能传达的整体理解力.不难看出,概念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下的概念关系表,这不能不说是知识呈现的一个里程碑.

2概念图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2.1概念图可作为先行组织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要重视概念的理解,反对死记硬背,并不断地创新新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生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概念框架中,有意义学习才会发生,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一种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好方法[2].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设计出相互联系的内容群,在演绎推理中首先出现范围较广的上位概念,接着出现范畴较狭窄的下位概念[3].先行组织者的使命,一是把上课的内容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二是帮助学习者组织所要学习的材料,以帮助学习者顺利接受新知识.概念图所具有的功能正适合扮演这一角色.上课伊始,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图,所选择的概念应包含学生已经熟悉的学习过的概念,还应包含马上要学习的新概念,如老师讲完概率论后讲数理统计时,应帮助学生比较它们的研究条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思想方法,并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图2).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新概念组织在原有的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网络中,促使新旧知识同化.教师可以将概念图画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幻灯片、计算机等工具以投影方式呈现,在这样呈现的视觉信息基础上,教师再对概念图上的连接线及连接语的意义做出解释,并用客观事例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就在新概念与原有概念间所构成的各种有意义的联系中接受了新概念及相应的新学知识,这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2.2概念图是学生复习时整理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

调查发现,许多学生概率统计考试难以达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理解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和问题解决技能存有很大缺陷,对概率统计中众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记不牢.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促使学生在复习时使用概念图.学生构建概念图时,通过概念的列举,促使学生自觉地回忆这些概念,提高记忆效果;通过将概念分成不同的模块,抓住关键概念,分清一般概念和具体概念,促进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层级排列和连接,有助于学生建构概念间的关系,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图还可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形成图式(如图1所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人的认知必须依靠记忆中已有的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化对外部的剌激作出的反应,在人脑中构造图式.“认知心理学家通常将这种对所学命题有所增添或补充的过程称为精致”[4],因此概念图还是一种“精致结构”.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以伯努利大数定律为主题画概念图,某一学生所画概念图如图3所示.该学生在一系列复习活动中,不断地反思,修改概念图.在参与小组讨论后添加了该定律的“内涵”,参与班级交流后又添加了该“定律与切比雪夫定律和辛钦定律之间的关系”,观看老师提供的概念图后又添加了该定律的“一个推广”,随着学习的深入,该学生还会在这概念图中添加更多的内容,使概念图趋于完善、精致,如图4所示.安德森认为:对学习材料所作的精致越充分,越能导致良好的记忆[4].因此使用概念图复习概率统计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的复习方法———归纳要点法和知识框图法相比较,概念图更适合作为学生复习的工具.与归纳要点法相比较,概念图形式上更为凝聚、简洁,概念图以概念为出发点建立定理和公式,更能体现定理和公式的本质含义,与知识框图法相比较,概念图呈现的知识更为具体、全面,所包括的知识范围更加灵活.

2.3概念图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的工具.

2.3.1检测学生的错误理解.从学生的概念图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对概念的错误理解,而这些在传统检测形式中不能很好地外显出来.比如教师只给出频率和概率两个概念,要求学生创建一个概念图,有不少学生画的概念图如图5所示,从该图中反映出在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的对概念的错误理解.按极限定义:任意给定的ε>0,总存在N>0,当n>N时,一定有fn(A)-p<ε,或者说fn(A)-p≥ε这种现象绝对不会发生.而依概率收敛不同,它是指fn(A)-p<ε成立的可能性是近似于百分之百,但也有可能出现fn(A)-p≥ε这种现象,只是这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非常的小,因此概念图中出现的“等同”这一连接和“也可表示为”这一连接是学生的错误理解.

2.3.2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传统检测虽有其优点,比如题目简单明了,深难度容易掌握,批改容易.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每个题目知识的覆盖面不够宽,一般仅能检测学生对零散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无法检测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认识等,而概念图检测方法不同,它不但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扩大对知识的检测面,还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理解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等.比如老师给出下列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给予补充(如图6所示).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所完成的概念图情况,了解学生对大数定律掌握的大量信息,还可以看出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检测结果是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化再现.因此利用概念图可以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答案是:①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收敛于其期望的算术平均②是特列③是特列④n重贝努利试验⑤limn"P1/n∑ni=1Xi-1/n∑ni=1E(X)i<{ε}=1⑥独立,同分布场合.)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理解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在传统的习题训练中难以具体发现,而大量的习题训练的确可以提高学生传统考试形式的成绩,学生虽然在传统形式的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但这些错误理解仍然存在,也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过去常说的“高分低能”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概念图是一种帮助教师检测学生学习的良好工具,教师可依此采取相应的教学补救措施.

3概念图的制作策略

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一般来说,先选定自己熟悉的某一知识领域,确定关键概念并排序,拟定概念的层级布局,进行各级链接,最后反思与完善.但对于初次接触概念图的学生来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任务的形式由结构化逐渐转向弱结构化.开始的任务可以是验证,让学生评价一个完整的概念图并进行修改,经过几次实践后,学生会逐渐掌握概念图的制作逻辑.接着可以是添加任务,向已有概念图中添加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随后可以进行限定清单任务,只给学生一个概念名单和连接语词.最后进行创建,只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可根据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创建概念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向制作多个主题的概念图过渡,建构较庞大的概念图.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制作的概念图中所标注的连接语词常常是难以区分的,如包含和相关联.尽管这些连接语词有时是正确的,但他们不能清晰地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要促进他们详尽地思考连接语词,以明确的连接语词来标注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以两随机变量相等作为协方差和方差之间的连接语词,不仅揭示出协方差与方差是相关联的,而且揭示出它们之间是如何相关联的.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1) 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2) 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3) 教学条件不同。从前导内容看,“操作系统”课程的前导课程较为完善,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更为连贯;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前导内容仅涉及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等,知识点之间联系较为松散。从课时上看,“操作系统”课程课时安排充分,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能够分配给操作系统部分教学的课时相当有限,以我校为例,课堂学时仅4学时。从实验环节看,“操作系统”课程开设的多是验证性实验,与理论教学相呼应;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实验以操作训练为主,重在对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些区别表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不可能采取“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在短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设计更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越来越多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已经摆脱了“零起点”,但是,他们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还仅限于直观认知的水平,大多并不系统和准确。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重在理解与应用,其内容以基本概念为主,辅以基本操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基于科学概念的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正确认知。但是,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以其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准确的认知基础必然会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其难度,因此,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就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2.1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大学新生的前概念相当普遍,如表1所示:

学生持有的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的学习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导致消极影响。利用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的前概念进行教学,教师只需对这些前概念做适当引导即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并非研究的重点。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却可能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操作系统前概念大多是基于自身对计算机系统的观察和以及计算机操作经验而形成的,通过直观经验建立起的前概念通常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拥有这些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的前概念,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科学概念。

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首要条件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得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观点,认识到已形成概念的不足和不合理的地方,意识到新概念对于自己的价值,从而做好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内容的心理准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操作系统教学中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设计实例或反例,或创设具体情境或背景的方法,使学生原有的操作系统观念无法解释新现象,转而接受更为合理的科学概念。

下面,以并发概念为例说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逆向迁移的方法。一般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都会有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的经验,如使用QQ聊天,同时使用MP3播放器听音乐,甚至还浏览网页、处理邮件等,但不会感觉到明显延迟。教学中可以基于这些直观认识引入并发概念。但是根据现实世界的经验,学生通常会认为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程序的多条指令在计算机中执行,如果排除高级体系结构、多CPU等因素,这显然与常用微机系统存在着不一致,此时如果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CPU,即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能有一个程序的一条指令能够获得执行,前概念认知就无法和实际系统相统一,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继续就该问题连续提问获取不同回答,则会进一步激化这种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思考。此时教师再适时提出正确的概念表述,科学概念就会很容易排除前概念的稳定性影响,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在原有观念被修正的同时,学生对并发概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深入。过程如图1所示:

2.2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设计相似情境,通过相似情境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实现教学。一个好的相似情境不仅易于实现向新知识点的顺向迁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以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为例,说明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方法。该知识点属于操作系统基本原理,难以通过操作获取直观经验,我们选择排队就诊作为相似情境来阐释进程状态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进程状态转换与排队就诊之间的概念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假设只有一个医生,一队病人)。

设计的排队就诊相似情境流程如图2(a),进程状态转换过程如图2(b)。

虽然设计的排队就诊流程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别,但是由于排队就诊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因此,学生拥有足以理解该设计流程的经验背景。依图2可知,设计的流程与进程三种状态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于上述的概念映射关系,学生很容易实现从排队就诊流程向进程三种状态转换过程的顺向迁移,理解并接受新知识点。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概率认知 心理分析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各学校相继加强数学教育,以便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概率与统计在数学知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随机性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的思维过程[1]。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预测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甚至在科技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它也是我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所以概率与统计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无论是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概率认知在概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知障碍是高中生概率学习的障碍之一。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认识概率、认知概率的情况,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概率教学。学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学习概率统计的认知障碍才能更好地学习概率统计。所以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在概率学习中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学习认知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差异。本研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

参加调查的被试学生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式产生,是从南宁市一所示范性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的学生,其中高一高三均两个班,被试学生共有262名,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30人。对被试学生实施测试,回收问卷和测试卷后逐份检查,凡有漏选题项及所选题项答案为同一性者一律视为无效剔除,其中测试卷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97.7%,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7份,问卷有效率94.2%。

(2)研究方法

为了确保选取的试题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深入研究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2]的基础上,采用测试题和调查问卷。所选的题目类型涉及频率的定义、古典概型、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中位数、平均数、频率、数学期望、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共10道题。

(3)测试过程

测试时间为40分钟,学生统一匿名答卷。在施测过程中有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帮助。

3.问卷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了解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认知中的影响情况,从南宁一所示范性高中所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和一所普通高中所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的学生共计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发放测试卷262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试卷256份,包括男生128人,女生128人,问卷有效率97.7%。

在测试卷中,其中第1、2、6、7、8、9题是考查概念与公式的辨析与转换障碍、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第3、5题是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第4题是关于言语信息中对关键词、概念表征障碍和概率事件的描述或表示障碍的检验,第9题、第10题是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3]。

第1-8题调查结果如下:

题1是一道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这方面的知识,高中生大都掌握得比较牢固,大多能准确地区分出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并且进行计算。从表一出还可以看出,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男生的整体掌握情况略好于女生。

题2是一道关于互斥对立事件的概率表征障碍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这部分的知识高中生整体掌握情况较差,大多不能不能正确区分出对立与互斥的联系。其中男生整体掌握水平略差于女生。

题3是一道关于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关于概率模型建构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建构概率模型。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男生掌握的整体水平略高于女生。高中女生解题时,由于自身思维特征,不善于概括题目中的关键点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考虑问题不全面,只会生硬地套用公式、定理[4],因此更容易先入为主。

题4是一道关于考查概率统计中概念辨析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统计基础概念意义,高中生大多掌握得比较牢固,他们大多能准确地掌握到基础概念的意义。其中在基础概念意义的辨析方面女生要略好于男生。

题5是一道关于概率统计的图表题目。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概念的理解掌握并能准确的在图形中识别出来。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统计基础概念意义并识图高中生大多掌握得比较牢固,他们大多能准确掌握概念的意义并在图中识别。其中女生掌握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男生。

题6是一道关于求样本容量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概率统计概念公式的辨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对基础概率统计概念公式的辨析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其中男生掌握的情况略好于女生。

题7、题8是关于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题目,考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区分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等概念的辨析。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大多能准确算出分层抽样的题目,掌握情况比较好,其中女生掌握情况略好于男生。但是关于题8的系统抽样的题目,高中生的普遍掌握情况比较差,其中男生的掌握情况要略好于女生。通过翻阅大量试卷的分析,笔者发现是因为题8系统抽样的题目最后的答案计算完成之后不是整数,而正确答案是需要取整数,所以大多数学生不会取关于系统抽样的最终结果的整数,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题9是一道关于中位数与平均数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二。在第一问中,求给出的16个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从表二中可以发现高中生整体掌握水平较一般,其中女生掌握的整体情况普遍比男生好。经过对比试卷发现,这些学生大多给出了正确的公式步骤,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算错。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计算能力不扎实而导致算错,或者是粗心等原因,而女生比男生细心,所以会呈现女生整体水平高于男生的结果。在第二问中,问这两种数字特征哪一种描述这个数据更合适并给出理由,从表二中可以发现,选择平均数的学生较中位数更多,其中选择中位数的学生大多给出的原因是每个数字相差太大,平均数不能正确地表达这组数据。而选择平均数的同学认为只有平均是比较公平,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在选择哪种数字特征中没有差异,都是63.28%。

题10是一道关于求给出4组数据求概率与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的应用题类型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三。从表三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关于应用题目的概率统计的题目掌握得比较差,通常他们不会解答。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数学期望的意义,教师在授课应该让学生清楚数学期望,方差等都是数。它们没有随机性(分布也是如此)。它们是用来刻画随机现象的。这和样本的数字特征、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完全不同,样本数字特征是随机的,它们是用来估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5]。从表三中还可以发现男生关于应用题中的概率统计的题目的解答情况比女生好。

4.案例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为了进一步了解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统计认识的影响,对262名学生分发了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62份,全部收回,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7,包括男生130人,女生117人,问卷有效率94.2%。调查结果如下:

在被调查的262名高中生中,有14.17%的学生表示对概率统计非常感兴趣,其中男生有8.09%,女生有6.07%,可以看出男生对概率统计感兴趣的人数稍多于女生。有50.20%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完全理解概率统计中的一些关键名词,其中男生有51.53%,女生有48.71%,可以看出男生对概率统计名词的理解稍强于女生。有10.93%的学生表示他们完全可以灵活掌握应用概率统计中的相关公式和概念,其中男生有12.30%,女生有9.40%。有6.47%的学生表示知道概率统计的相关题目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其中男生有10.00%,女生有2.56%。

5.结论与讨论

经过上述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高中生受性别差异影响,对概率学习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而且男女生各有优劣。可以发现高中生受性别差异影响,对概率学习的认知存在以下差异:

(1)男生掌握的相关公式概念优于女生,而女生的公式辨析能力优于男生。

(2)男生对概率统计题目中包含的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优于女生。

(3)在概率统计相关的计算能力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4)在概率模型的转换能力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概率统计现在已经成为高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在新课标中又有加强,首先加强了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其次是增加了一些教学案例[6]。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要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因为概率统计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实践内容,所以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教师可以挖掘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还可以应用数学软件促进课程实施。(3)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讲清概念,使学生能够把握概念的本质,懂得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在讲授概率公式及其应用时,力求讲清每个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以便使学生能准确无误而又合理地使用这些公式进行各种运算。(4)针对一些概率图表题目,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思考每一道题目中所包含的思想,动手练习每一道计算题目,做到速度与准确率都达标。对男生来讲,要多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速度与准确率都达标,还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名词、基本公式的辨析;对于女生来讲,要注重课本知识牢记公式概念,并且要多关注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男生与女生都要养成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多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逐渐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概率统计。

参考文献

[1]张德然,茹诗松.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于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39-4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连国.高中生概率学习认知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4-10.

[4]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07.

[5]张怡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概率和统计内容的定位和教学[J].数学通报,2005,44;1-6.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5篇

一、 “数与代数”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有关“数”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数”主要包括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2]。数的概念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入手,合理运用实物、图表等直观教具,采取小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直观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望。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了说明是“谁”的几分之几,教师可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作为教具,把它们分别折出二分之一,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分之一,又知道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为此,教师一定要重点说明是“谁”的二分之一。

教师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中,必须注重旧知识的铺垫。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从以往概念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旧概念是新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新概念是旧概念的深化和延伸。比如,教师可以从整除的概念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继而导出公约数及最大公约数的概念等。

2.有关“代数”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3]。代数早在古代就已经发明了,当算术需要解决大量的各种数量关系问题时,寻求一种更加实用、普遍的方法就成为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不懈的追寻和努力,以解方程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就应运而生。“数与代数”不仅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性工程。“数与代数”通常包含: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数的运算法则、以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和函数等。小学数学教材中,将“式与方程”安排在第二学段,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早地领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在实际应用中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随着小学生逐步进入更高的年级,其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以往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发展,对代数知识的认识也会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渗透一定的函数思想,为以后中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方程一般会透着几分神秘的色彩。因此,小学代数教学必须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再通过简易方程概念的讲解,使小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解决[4]。小学阶段一般用算术方法来解决数学计算问题,按照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则,通过数量关系来列出算式。算术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已知数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经加减乘除运算求出要求的数量。比如:小丽的哥哥和姐姐分别送她几本书,其中哥哥送了她5本,她现在一共有13本书,那么姐姐送她几本呢?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计算,则可以列出算式:13-5= 。如果用方程来解决,则要设字母X 为姐姐送的书数,通过数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5=13。可以看出,算术方法与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区别,算术方法是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来求另一部分,而方程是用部分加部分等于总体的思路列出等式,将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运算来求出X的值。如果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复杂,那么用方程列等式求解的优势将更为明显。方程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未知数和已知数同等看待,将未知数用字母表示,这就是代数思维,其与算术思维有着本质区别。

二、 “图形与几何”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有关“平面图形”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在小学数学中,平面图形的概念多数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由于平面图形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加之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所限,导致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普遍来看,目前在平面图形概念教学中,通常会存在讲解概念机械照搬、揭示概念内涵不深、分析概念应用不直观等问题,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比较吃力,灵活应用的差距就更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概念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备课时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

在平面图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教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比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长方形物品做示范,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到学生动手体验环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做的长方形来观察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顶点,进一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当然,在平面几何概念教学时,不应孤立地来教概念,而应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以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概念、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有关“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枯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接纳、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有限。因此,立体图形的教学应在平面图形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长方体相对面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为什么相等?让学生通过对教具摸一摸、比一比等方式来理解长方体的基本特征。既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又掌握了相对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等知识。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认识”这一关键词的内涵。

在立体图形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木等教具,指导学生先从外在形象上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比如,让学生拼搭四个正方体积木,看他们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立方体,并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探讨各种立方体之间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扶”与“放”。既要“扶”,也就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又要“放”,即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的就不演示、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就不干预、能让学生自己归纳的就不讲解。二是“动”与“静”。所谓“动”,就是操作活动的过程。既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些什么、怎样做,又要让学生知道想些什么、如何想。所谓“静”,就是活动后的总结归纳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把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得出教学结论,还有研究学习的方法。

三、 “概率与统计”中概念教学内容的分析

数学课程改革,将概率与统计纳入小学数学教材,并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设置,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通过“概率与统计”教学,使小学生能初步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同时,“概率与统计”教学还让学生知道了随机现象的概念,这对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直接影响[5]。小学阶段学习统计的主要内容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要认识某个随机现象,就可以用到统计的知识。比如,某地区20年来的10月9日的天气记录里有15次是秋高气爽,那么可以通过这一统计结果推测下一年10月9日是晴天的概率有多少。因为前20年10月9日这一天晴天的概率为75%,所以下一年同一天出现晴天的概率大约是75%。由此可见,通过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并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处理,就可以从看似随机的现象中找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都是将“统计与概率”这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主要有如下基本功能:一是知道数据在描述、分析、预测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作用及价值;二是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基本方法,并提高利用数据的基本能力;三是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解读一些随机现象并预测其可能性。比如,100粒种子大约有80粒种子发芽,那么种子的发芽率大约为80%;某产品平均每千件中大约有20件废品,则可以说该产品废品率为2%。由于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些艰涩,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应少用些专业术语,而经常用可能性来代替概率这个概念。比如,让学生做20次抛掷硬币的试验,看看正面出现的可能性是多少,再引出概率的概念,如此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概念的应用是概念学习的最高层次,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一些情境复杂的问题时,使已知概念在头脑中相互作用、融会贯通,反过来又巩固、完善和拓展概念[6]。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组织交流、探讨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如“同学们每天几点钟睡觉的”,“每天都有多少同学上课发言的”,“同学们喜欢看哪类动画片”,“同学们喜欢什么运动”,“我们最喜爱的课程”,“我们最喜爱的游戏”……之后让学生按选择的题目进行分组,并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再用表格归纳整理,制成多种统计图。例如,根据统计图来看,如果喜欢某种运动的同学最多,那么可以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组织一次运动比赛,让大家切身体会统计工作的作用,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他们还可以把这些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使同学们更有成就感。由此可见,“统计与概率”不仅是数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统计和概率进行估算的能力。

综上所述,促进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掌握,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追求。鉴于小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限,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数学概念本身的特点,以科学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要通过多种直观、科学的方法,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模式,帮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和思考中直观了解、深入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以达到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钟鼎恒.小学数学教材“统计与概率”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闫炳霞.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4] 蒋秋,陈朝东.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融合探析[J].教育导刊,2013(10).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6篇

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专业教育,即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或从事专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教育虽然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靠专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专业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有明确分工的课程来完成.这一系列课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每一门课程自身也是一个系统,它们由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的章节,相互联系的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于是大学的课堂教学就与中小学有了本质的不同.大学教师不论采用什么模式,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必须坚持一条准则,那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的讲一些条条框框,学生背一些概念、公式、做几道习题,那就根本达不到对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灵活的运用知识.而这基本上是当前大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是了解每门课程内在的知识结构,而是能深刻领会课程所揭示的基本原理,逻辑联系和理论依据;不仅要学好每一门课程,而且能把各门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和重组,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不仅能掌握教科书知识,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和线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且具有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每一章结束或课程结束的习题课上,教师要将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学生画概念图,通过画概念图使学生既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又能培养学生系统化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根本任务的完成.所谓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分支和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以此形象的说明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4].例如,利用概率统计概念图可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两个数学分支的研究对象、研究条件、研究内容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见图1).学生很长一段时期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对具有因果关系的确定性的把握,而对揭示偶然世界规律的随机变量了解的总是很肤浅.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概念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概率统计中这一最重要的概念.对于随机变量概念图中的每一个概念还可以画出它的微观概念图,比如“离散型”概念为主题的微观概念图,如图3所示.习题课上往往是教师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学生给与完善(见图4).(参考答案是:①随机变量序列的算术平均收敛于其期望的算术平均;②是特例;③是特例;④n重贝努力试验;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会更加系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完善认知结构.在概率统计习题课中经常让学生自己画概念图或自己完善概念图,可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率统计习题课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还要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提高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的价值之一是应用价值,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我们在习题课上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习题.如在学习古典概率时,我们选择了抓阄获取一张电影票与顺序无关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广到其它抽奖活动与顺序的无关性;学习数学期望和方差时,我们引入了投资风险问题及体育中奖问题;在学习正态分布时,让学生做设计公交车门的高度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贝叶斯公式时,我们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某同学在超市买了一杯酸奶,饮用后出现中毒症状,送医院经抢救脱险,花费医疗费1万元.该同学要求超市赔偿医疗费用,而超市要追究三个厂家的责任.已知超市从三个厂家进货的比例分别为50%,30%,20%,各厂家的次品率分别为2%,4%,5%,由于杯盖上的商标撕掉了,无法辨认是哪个厂家生产的.如果超市想让三个厂家共同支付医疗费用,问三个厂家各支付多少医疗费用才比较合理?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抽象概念,而且提高了运用概率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理统计时,可以出一些实际的小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统计某门课的期末成绩,看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并求出获得优秀、良好等级的概率,进而评价考试的合理性;利用拟合检验考察系别对英语过级率的影响;学习回归分析时让学生记录年级学生的身高及其父母的身高,分析父母身高对子女身高的影响,并预测未来子女的身高,等等.通过这些改革,学生们的概率统计成绩得到明显提高.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更加系统,而且会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社会,极大的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作者:丛玉华、殷烁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多种多样,主要有“计算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程度、研究视角和方法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并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8年,我国开始会计电算化;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践的起点。这次会议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一同召开,第一次使用“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并替换了之前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因此,大家从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开始认识会计信息化。2005年,专家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了“会计电算化” 发展为“会计信息化”的观点,认为“会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总结,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也起到了进一步加强的作用。

学术和教学领域目前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这两个概念同时使用。目前,学者们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有两种主要的观念,一种观念是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另一种观念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的发展阶段。这两种观念的模棱两可使得人们对其定义与关系疑惑丛生,由于搞不清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和关系,只能盲从于现有的文献和教材,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企业对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确切、教学概念不清晰、学术机构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确,而且对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明确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以及使会计信息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概念进行认真的剖析意义重大。

二、什么是“三论”

“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三论”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思维的发展,对现代很多新兴学科的产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着重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论是跨及各类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控制与通信共同的一般规律,是综合各类科学系统的控制、信息交换、反馈调节的科学技术。信息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对信息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两大方面是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三者是独立的学科,分别产生于现代科学的生物学、通讯和计算机这三个领域。系统论用整体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系统概念进行界定;控制论对系统演变过程的规律性进行研究;信息论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论和控制论,而后两者是研究的基础。

我国从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对“三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观点比较一致。吴水澎教授对会计中“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认为这两者的概念及作用极为相似可以“合二为一”。李树林指出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上对“三论”的实施条件全部符合,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并兼具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中南财经大学的郭道扬教授运用“三论”的理念,在其会计控制论一文中指出会计是为人类实现控制社会经济而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2008 年,杨时展教授对会计信息控制论和反映论相互关系的评论被《会计之友》杂志转载。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需求内容之间的矛盾,建议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理念中建立“需求决定型”概念。程宏伟等(2007)基于系统模块角度研究价值链会计,深刻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曾爱民和南星恒(2009)从广义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架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是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它集“三论”中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所有特点于一身,有利于人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并统一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争论。

三、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

我们要对会计信息化的自身含义和外延含义都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关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维形式反映了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哲学的观点看,概念即为人类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的概括。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概念一般用简明的语句说明其内涵。概念的逻辑方法是对其反映对象的特点或本质进行揭示。用一般定义概念的公式进行如下概念定义: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其中,“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会计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结为一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因此也称为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AIS)。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系统论的整体最优,会计信息系统按模块讨论其集成性,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各模块间的层次结构等;将物流、资金流、人员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网,它们肩负着各自的任务存在于组织的全部活动中,通过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会计信息的来源、会计信 息的提供、会计数据的处理及利用过程;控制论主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并进行反馈,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反映,必要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动态的控制和调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构成。其中,M(management)确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规范,是指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和审计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会计信息处理及控制器依赖的基础和工具,包括珠算,钻孔机,计算机系统,其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狭义的信息加工和控制处理器,会计信息系统在T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被分为手工、机械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处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开发监审会计信息系统者等会计的利益相关者。

S(surrounding)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环境基础,主要指会计信息系统所依赖的宏微观环境,如社会经济、技术等。

I(information)因素与以上四个因素共同称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五大要素。

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相关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为规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被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会计业务,对各类会计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存储以及加工,对会计利益相关者输出会计信息并实时反馈,指导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以及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杨周南主编的《会计信息系统》一书中对计算机会计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组织对数据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处理会计业务,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管理控制企业经济活动的系统,因此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以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符合定义公式和演绎推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了概念定义。

(二)基于“三论”的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三论”角度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水平、会计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这四个方面,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过程。首先,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即为会计信息化的过程,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使得会计的各要素都产生了影响,对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建。其次,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指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会计软件的核心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反映了会计信息系统五大要素,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再次,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利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影响,对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辅助建议,以此来反映、控制以及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监审等会计功能。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提高。最后,不断开发的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还有加强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实现最大的组织经济利息等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程度,通过会计信息提高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不同层次都有应用,会计信息一般被我们划分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以及会计决策信息化三个方面。

1. 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也被人们称为会计核算信息化,指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之前人们一直手工进行的是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提供工作,而会计电算化产生后这些工作可用计算机代替,体现了会计的反映职能,操作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因此会计电算化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是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现代化的会计工作。

2. 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了信息论的特点,会计工作不仅是生成、供应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参与企业管理的一项活动。会计管理具有对自动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使利益相关者参与组织活动的预测和决策等职能。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数据基础,所以会计核算层的信息化是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重点。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重新建造会计管理模式,使现代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技术和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信息系统。为了使会计利益相关者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开发,以会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以此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3. 会计决策信息化。会计决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对会计决策和预测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决策信息系统中。会计决策信息化的基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信息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层运用会计核算数据参与企业决策并综合分析企业所在领域内其他企业经营和竞争状况、相关行业的经营数据、国内外大环境的经营数据,可以使企业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认清其核心竞争力,预测企业的发展并进行决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电子商务会计

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来界定电子商务会计,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net)检索了包含电子商务会计为主题的论文并查阅相关书本及资料,发现涉及电子商务会计概念的论文少之又少。宿静和苏亚民在《论电子商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描述电子商务会计是关于电子商务与会计学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种边缘学科。这种学科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的监督和审计非常及时,是为在线理财和电子商务事项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下一步,我们从被定义概念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方面来对上述概念进行分析。

根据普通意义上对概念进行定义的公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该公式中的“种差”即与同属性范围下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也就是差异性;“邻近属概念”即对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最小属性范围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义概念为电子商务会计,而本 文中对电子商务会计所应用到的邻近属概念即为会计学。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属性还是会计学,可以说是会计学大类的一个细分学科;而电子商务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种差,以区别于会计学大类下的其他细分学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商务会计就是为电子商务活动服务的会计。但是倘若从另外一种角度剖析被定义概念,即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方面来看,上述的被定义概念没有科学性,如何对上述的被定义概念进行界定有待继续深入探讨。比如从以下这种角度出发,假设电子商务会计是一种对会计信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行采集和加工以及处理,则电子商务按理来说是临近属概念。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还是电子商务,那么会计就成了上述被定义概念公式中的种差。如果电子商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电子商务,而会计是种差,则对应的会计信息以及提供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服务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劳务。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则分别与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对应,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买卖信息来进行交易,即利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易。根据汉语的主语以及定语的语法规则,会计电子商务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恰当的被定义概念。但是该被定义概念还有待从其他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根据宿静和苏亚民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其先定义技术基础,即“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网络等现代工具和技术”;接着定义基本内容,即“将电子商务作为会计核算对象,利用远程数据进行在线报账,通过电子货币实现交易目的,同时对相关事项进行实时的审计和监督”;最后定义目的,属于一种为电子商务事项以及在线理财提供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宿静和苏亚民关于对电子商务会计的定义从演绎推理逻辑思维角度来看是比较合理的,可是该定义仍然没有将基本内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逻辑思维要素表达清楚,不能够清楚地界定被定义概念的种差和临近属概念。同时,笔者也对其他关键词为电子商务会计的文献认真研读,从中得知大部分文献是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进行研究,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献研究电子商务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电子商务会计这一概念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四、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电子商务会计由于是新产生的学科,目前对于其概念的定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从教学的视角来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种多样,比较为大家熟知的有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等一些名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名称和概念太多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无法适应,会产生教学概念模糊,缺乏说服力等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无法统一大家的思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与会计信息化相关教材名称的第一选择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其从“三论”的角度结合了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符合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电算化作为会计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内容,则可以命名为会计电算化,如果把以电算化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为会计信息化,会使教材有名无实。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 [J].会计研究,2003(10).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概率 统计 教学策略

概率与统计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教学模块,是数学逻辑、数学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概率与统计知识作为生活实际的数学抽象与科学升华,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随着教学改革对借助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的提升,概率与统计问题越发受到师生的重视。通过对苏科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研究,我发现,本部分内容涵盖概念性内容多,介绍的统计方法全,整合的概率模型广,这对于学习与教学而言,难度大、任务重、教学矛盾突显。然而,概率与统计知识的规律性强,方法普适,所以我提倡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层次的剖析,以促进内容教学的逻辑性和框架感,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借助生活实践,渗透基本概念

教材中关于概率和统计的内容可划分为两个章节,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介绍较为全面,其中相关概念较多。概率与统计所涉及的概念具有表述相似性高、概括性强的特点,很容易混淆。基于概率与统计实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我建议在概念型知识的讲解中,应广泛借助生活经验的规律,以辅助概念理解。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对概念性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掌握其实质与内涵,简化为数学模型;然后甄选出生活中的常识与现象,结合数学模型进行科学演化,实现概念与尝试的有机结合;最后利用生动的语言及动画演示来辅助教学,实现概念的教学。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9篇

一、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淡化教师的角色,自始至终做好导演的作用,从而真正落实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J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 教学方法 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55-02

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大学数学教学在完成这个任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数学教学的作用是灌输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目标是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学会思维的方法,知道把握问题的全局,了解知识整体的构架,掌握应用的基本思路。工科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和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因此下面仅对工科数学中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1 工科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不足

掌握和应用数学的水平己成为民族文化素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概率统计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在体现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学手段上基本是采用注入式教学,按照教栩、大纲讲得过细、过透,生怕学生听不懂,有时把概念、定理讲得过神秘、复杂;教学内容上看,经典多且重,现在少而轻,概率重统计轻;从教学效果和侧重点看重视计算方法,轻视数学概念、思想方法,不注重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结合实际领域不广泛,导致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无从下手。概率统计作为大学数学的重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利用当代的重要工具――计算机,教学内容上没有足够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在社会应用中的作用,这些明显不适应现代及末来的需求,所以对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工科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进的设想

概率统计是大学数学的主要课程,特点是:联系生活、理论深刻、解题方法独特且应用十分广泛。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中都可以应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笔者认为概率统计在教学改革上应强调以下几点:

2.1 明确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关键要明确学习的主体,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让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根据课程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清概率统计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才会下定决心学好这门课程。所以,在概率统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介绍著名数学家关于概率统计这门课程的评价,如“概率论已成为全部科学之基石之一,而它的女儿――统计科学已进入人类全部的领域之中”,“人生的最重要的问题大部分实际上只是概率论的问题”(拉普拉斯)等。

概率统计与其它大学数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较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而概率统计的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哲学背景,即统计思想,我国著名统计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希孺先生曾多次指出统计思想的重要性,“统计思想是概率统计的灵魂,离开了统计思想的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变成高等数学的简单应用。”可在教学中结合本课程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应用广泛的特点,用生动的实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授古典概型、伯努利概型时一定要结合其背景,注意条件的判定,否则学生会死记硬背。对于各种分布的讲授要结合具体应用模型,如指数分布主要用于描述“电子元件的寿命”,“等待时间”等,这样讲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2 强化基本概念的教学

概念是教学展开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抽象上的抽象,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继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数学概念的系统。能否学好数学,是否掌握好概念是关键,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要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因为数学概念往往互相关联,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综观全局,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在概念的统帅作用下,觉察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样本空间,一般在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个概念,但在后续课程及实际应用中都有重要作用,选择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选择不当会使问题复杂化。还有数学期望,方差,统计量等这些基本概念一定要讲清楚。

2.3 突出抓主线化繁为简的原则

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详细掌握定理的证明和计算过程,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只需要求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主要概念、基本定理以及常用的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即可,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运用概率论思想和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因此课程的教学原则是,抓住主线,即抓主要概念、理论、思想和方法,讲清楚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说明知识扩展延伸的思路和方法,对复杂的定理证明和繁琐的计算过程可不讲或简单介绍。如概率统计的精华是分布函数、数字特征、统计特征、统计量,这些一定要讲透。

2.4 重视数理统计教学

概率统计课程的中心任务是揭示随即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及内在联系。数理统计是概率统汁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直接影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增强工科学生对数理统计思想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教学中只重视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对统计思想的讲授,很多同学学完概率统计课程只知道照书上公式计算而不知道所以然,更谈不上统计方法的应用了。

统计学是讨论不确切推理的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的形式是演绎和归纳,归纳方法作为科学方法的基础,如效能与毁伤的问题,必须拙样: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大量的统计计算均可由软件实现,实际工作中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也大多由软件完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用数理统计思想建模,相应地成了现代数理统计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若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统汁软件的上机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和使用统计软件。

3 工科概率统计教学中一些具体方法的探讨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应用性较强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是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3.1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来龙,知识的来源,首先要求教师学习数学史,特别是概率统计发展史,比如,在介绍贝努里大数定律时,可顺便指出它建立在1731年,是概率论的第l篇论文。介绍数理统计知识时可指出数理统计学来源于实践,而它的发展又是为了进一步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去脉,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学习现代科技和开展科研,对自然界的深刻研究是数学最富饶的源泉,教学中还要培养教师和学生如何问问题,教师的问题应有诱导性,启发性,发散性,应倡导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提出各种问题和殴想,如期望与均值、方差与波动、统计特征与个别事件分别有什么关系等。

3.2 注意概念的直观含义或实际意义

数学是从人类生活中长大发展的,数学是一个整体,“数”、“形”是互通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概念的直观含义或实际意义,使得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易于理解和掌握,比如引入分布函数的概念时可这样处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可以用分布律描述,非离散型的该如何描述?问题1:彩电的寿命是一随机变量,对消费者来说,{=8年},还是{=8年零1天)?问题2:人的身高是一随机变量,你的身高是1.70米还是1.701米?实际生活中我们关心的是彩电的寿命是几年,你的身高是哪个范围,用随机变量描述的话,落在某一区间的概率是多少,由此引入分布函数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3.3 重视对思想方法的指导

数理统计的核心内容是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对这一部分内容讲清原理比教会计算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日后对于统计思想使用的正确与否。如极大似然估计是建立在“极大似然原理”之上的,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讲清它的原理,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怎样去做题;对假设检验则要讲清两类错误(风险)及“小概率原理”,在这基础上再讲假设检验会理解得更好。

3.4 强化应用强化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重视数学理论上的连续性,不注重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概率统计课程恰恰是一门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可列举一些实例来说明学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何等重要。如,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像天气预报、炒股、买以致等,也体现了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都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客体依恋;自我概念;回归分析;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14-03

伯恩斯(Burns)[1]认为:个体如何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他还认为一定的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是高度不同的[2]。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概念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被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到一起;反之则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受到自我概念极大的影响。恋爱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中心内容之一。恋爱关系可以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而导致问题的产生。在整个青少年期的发展过程中,恋爱经验是不断变化的。本研究旨在考察已具有恋爱经验大学生的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以及依恋模式及亲密关系心理对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0-12月,由研究者在某师范院校中招募已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回收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07名,女生102名;恋情持续时间为3个月以下者32名,3~6个月42名,6~12个月28名,12个月以上105名,有2人未报告;恋爱次数为1次94名,2次64名,3次及以上45名,有6人未报告恋爱次数。年龄为21~24岁,平均21岁。

1.2 工具

1.2.1 成人依恋问卷 由关系问卷中文版(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组成。关系问卷包括4段短文,分别描述4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者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包括36题,其中18道题测量依恋回避,18道题测量依恋焦虑,为Likert 7点量表,计算其平均分作为维度得分。该量表被证明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3]。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和0.77。

1.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 该量表由美国田纳西心理治疗医生Williams于1965年编制,台湾心理学家林邦杰于1978年进行了修订。研究表明,量表的Cronbach系数α=0.869 4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系数为0.965 6,且证明有很高的效度[4]。量表共有70道题,形成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除了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概念越低外,其余各项得分越高表示他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成人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经历 成人依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恋爱学生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90人(43.1%),轻视型49人(23.4%),倾注型42人(20.1%),害怕型28人(13.4%);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测量结果显示,依恋回避(3.74±0.34)分,依恋焦虑(3.87±0.56)分。

2.2 不同依恋类型对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影响 比较恋爱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以下、3~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6,P>0.05)。比较恋爱次数分别为1次、2次、3次及以上者,大学生依恋类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

2.3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测评结果

2.3.1 不同恋爱持续时间、恋爱次数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恋爱持续时间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因素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恋爱持续时间不同的大学生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上,除道德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及自我总分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14,2.91,4.29,2.87,3.76,P值均

2.3.2 不同性别大学生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得分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我概念的各个指标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1。在亲密关系体验上,女性依恋焦虑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

2.3.3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自我概念得分比较 以依恋类型作为自变量,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的各个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外,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在田纳西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4 成人依恋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依恋焦虑除与自我批评呈正相关外,与自我概念其他各维度均呈负相关;依恋回避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均无相关。

2.3.5 依恋类型和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见表4。

以性别、恋爱次数、恋爱持续时间、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等5个分指标预测自我概念总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调查表明,拥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安全型高于40%,而矛盾型(即倾注型)占20%;男生在依恋焦虑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在依恋回避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与

李同归等[5]对成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自我概念的整体情况男大学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说明具有恋爱经验的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相比,更敢于承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6]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关注的群体与以往研究不同有关,也可能反映了社会期望对有恋爱经验的男女自我概念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除在道德自我和自我批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安全型被试的得分均高于其他3种非安全型的被试。这说明安全型被试对自己各方面的感受均好于非安全型的被试,更能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能以此采取积极的行为。

调查结果表明,依恋焦虑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依恋回避而言,依恋焦虑对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此外,恋爱持续时间也能预测自我概念,恋爱持续时间越长自我概念总分越高,个体越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4 参考文献

[1] BURNS RB. The self-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Longman, 1982:58-76.

[2] 刘岸英. 自我概念的理论回顾及发展走向. 心理科学, 2004, 27(10):248-249.

[3] 李同归,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心理学报,2006,38(3):399 -406.

[4]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71-78.

[5] 李同归,李楠欣,李敏. 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46):47-49.

[6] 万德智.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7.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2篇

移动学习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资源是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保障。目前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仅强调了资源设计的片段式和微型化,忽视了资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进行持续而系统的有效学习,降低了移动学习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其次将概念图设计思想引入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中,并从设计可行性、概念图优化以及设计流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理论,最后结合作者自主开发完成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销售实习环节的移动学习系统软件,开展基于概念图的服装销售移动学习系统资源设计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方法操作方便,所设计的学习资源具有较好的结构性与微型化特点,满足移动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能为资源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概念图;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7—0076—07

一、引言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有机融合成功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移动学习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学习设备,帮助学习者及时获取学习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移动学习以其学习方式的便捷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情境的感知性、学习内容的个性化等特点[1],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和学习者的关注。鉴于移动学习应用的巨大潜力,国际远程教育专家基更认为,移动学习将成为下一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2]。

移动学习资源是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保障,是移动学习支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由于移动学习是在有限的时空下,实现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达到实用性学习目标,因此,移动学习资源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设备、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等方面,与其他学习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4]。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原则,并将概念图设计思想引入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中,从设计可行性、概念图优化以及设计流程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内容,最后利用作者自主开发完成并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销售实习环节的移动学习系统软件(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2011SR096880),开展基于概念图的服装销售移动学习系统资源实证研究,以期设计出符合移动学习特点的优质资源,同时为资源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外有许多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移动学习项目实践活动,而这些项目都会涉及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等方面研究。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研究与分析,发现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过程,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使用人群、内容选择、信息承载量、呈现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一)使用人群

移动学习是一种利用新兴技术发展起来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前要求学习者能较快地适应移动技术,进而开展移动学习实践。因此,对移动学习者要求有较高的自制力,并对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接受力和媒介素养,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和成人在职人员。如欧盟的M-Learning项目针对的是缺乏基本读写和数理能力的16-24岁青年人、意大利Mobile Learning项目面向的是MBA学生、欧洲达芬奇项目主要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等。由于移动学习者个体间的学习动机、学习背景、学习风格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别进行设计。

(二)内容选择

移动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只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移动学习优势。利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调查适合移动学习内容的范围,如张弛等[5]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将移动学习内容主要分成三类:应试考证类、培养兴趣类和充电拓展类。顾小清等人[6]通过分类研究方法,分别从学习用途、知识内容、学习活动等维度考虑移动学习内容的选择。部分移动学习内容从特定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开发相应的移动学习资源,如挪威奥斯陆大学的KNOWMOBILE项目是面向医学专业学生的PBL学习实践,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开发的博物馆参观导航系统是根据博物馆游客需求进行设计。有些移动学习内容从移动学习情境性角度出发,设计并开发出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资源,如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设计了面向PDA的医疗实习教育资源,日本德岛大学LOCH项目设计了面向移动学习的日语学习资源。

(三)信息承载量

移动学习是在“移动”的环境中学习,时间相对比较“零碎”,学习者的注意力也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这就决定了移动学习青睐于“片段式”、“微型化”的移动学习内容。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研究表明,移动学习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以维持学习的有效性。有研究者[5]认为,根据ej4教学设计模型中的课件设计原则,可设计三类课件:约5分钟、约10分钟、约30分钟。顾小清等[7]认为微型学习与以上的特点相似,可以利用微型学习的思想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方海光主张的移动学习资源对象单元化[9]、余胜泉教授提出的“学习元”[9]等都是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思想的反映。移动学习资源内容应该尽量短小、直观,资源内容间知识点虽可有联系,但资源内容本身应该是独立的、分离的,具有微型化、片段化等特点。

(四)呈现方式

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研究表明,移动学习是一个个性化和情绪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在一个心理安全和积极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有鉴于此,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注意将学习内容以较为合理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顾小清等[10]结合IT产品的可用性设计和测试方法,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设计。肖君 等[11]认为,应综合考虑地点、技术、文化和满意度四个因素进行移动学习的呈现设计。同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资源呈现要与学习者学习反馈相结合,及时地反馈信息不仅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聚焦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管理方式

移动学习资源要得到充分的利用、管理和共享,需要在系统设计和开发中遵循一定的标准。数字化学习领域中已经存在一些较为成熟的标准,如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CORM)和学习对象元数据(LOM)等,这些标准对于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如方海光提出了基于LOM的学习对象建模理论,开发了移动学习资源自适应引擎[12];Nakabayashi[13]等人开发了基于SCORM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以提供符合该标准的移动学习课程;余胜泉等人提出了学习元资源模型,使学习资源从传统封闭资源库形态向以资源为中心的协同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形态转变[14]。

从上述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以上五个因素,才能设计出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然而,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领域的相关标准并不能很好地指导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工作,因此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一方面设计人员注重于移动学习资源片段式、微型化的设计要求,但忽视宏观层面对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容的规划和管理;另一方面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难以表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使移动学习者注重于单个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对知识系统结构的掌握,难以保证对知识进行连贯、系统的学习。黄荣怀教授曾提出,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满足内容必需、难度适中、结构合理、媒体适当、导航清晰五个基本条件[15]。因此,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原则对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原则分析

(一)内容适合性原则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移动学习发生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无时无刻不遭受着外界因素的影响,设计符合学习者随时随地需求的学习内容,才能维持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能持续地学习。因此,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应坚持实用原则,如语言短训、职业技能、轻松百科、生活保健、家庭理财、文化涵养等方面的内容。

(二)知识点微型化原则

移动学习来源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地学习需求,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不固定。学习者的学习可能发生在回家的乘车途中,也可能发生在工作的休息片刻,也有可能发生在逛街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处于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时刻遭受着外界因素的影响,注意力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无法进行长时间系统学习。因此,以知识点作为基本的知识组织单元,设计学习时间较短的片段式、微型化移动学习资源成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呈现简单性原则

移动终端如手机或PDA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有限,加上移动学习者学习时间的零碎性,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必须坚持简洁原则,即界面简洁明快,少图像,少视频,操作简单,文字说明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色彩搭配合理,突出重点内容。

(四)输入方便性原则

与普通计算机相比,移动设备的基本配置较低,交互条件有限,大量的信息内容输入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在交互设计方面要尽量减少文字输入,按键设计上也要求简单统一。

(五)短文本多级联原则

移动设备小巧便于携带的同时也显露了它的一个弱点,就是屏幕较小,加上无线网络宽带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设计与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应采取短文本为主,充分利用知识点内在级联关系,实现在有限设备资源和有限学习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概念图是一种成熟的教学资源组织技术,不仅能将学习内容分离成以概念为核心的片段式、微型化知识,实现学习内容微型化、片段化;而且利用概念图各知识点内在联系,可较好地反映学习资源的整体结构,从而对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导航。

四、概念图理论介绍

奥苏贝尔[16]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知识和知识间关联组成的网状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习者应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提出了一种知识的表征工具——概念图。黎加厚教授为概念图进行了界定:概念图是指利用图式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表达和交流。

概念图有四个主要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次结构。概念是感知到的事物的规则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层次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般、最概括的概念作为中心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会在最底层添加具体案例以方便知识点的讲解。这样形成的树状概念图整体结构清晰,各概念之间关系明确。由于结构中的连接词都是包含关系,所以将连接词省略,其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层次结构特征的概念图

概念图最初用于促进科学课程的学习,概念图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和自主学习,并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概念图可以分为宏观概念图、中观概念图和微观概念图,可以从各个层次对知识进行详细表征。利用学习者绘制的概念图,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概念图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工具。随着对概念图的研究深入,概念图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的评价工具、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工具和知识可视化工具,发展成为支持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技能和策略[17]。已有学者将概念图理论应用于移动学习领域,如台湾的黄国桢教授鉴于移动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运用概念图来辅助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18];Chen将概念图作为一种脚手架策略,辅助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19];Chih-Kai Chang将概念图作为移动英语阅读理解的思维工具进行使用[20];Borner Dirk使用概念图作为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识别移动学习领域内专家所产生的想法和意见的集群[21]。这些研究成果为概念图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五、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应该适应移动学习自身特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移动学习资源应该满足:呈现方式简洁且概括性强;信息承载量小而精;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特点[3]。然而,从目前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分析出,造成学习者难以保证对知识进行连贯、系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移动学习资源仅仅实现了 “片段式”、“零散性”原因造成的,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还需考虑资源内容的整体结构系统性问题。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表征和组织的工具,它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清晰地分析知识结构,保证所有的知识都涵盖在概念图上,且划分后的知识点逻辑性好、结构清晰,便于管理和维护。同时,概念图可以作为资源导航工具的设计依据,这无疑是将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开展学习。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概念图能较好地支持移动学习资源各类需求。

(二)概念图优化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研究人员都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概念图加以修改,以获得更好的应用。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一方面要维持资源的“片段式”、“微型化”,另一方面结合移动学习的情境性特点,要体现知识的整体结构,要根据不同情境提供不同的案例学习资源。本文在原有概念图的基础上添加了资源部分,形成资源层,并将整个概念图设计优化成为如图2所示的四个层次:知识结构层、知识点层、案例层、资源层;其中,知识结构层反映知识的整体结构,案例层和资源层将作为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内容。

图2 优化后的概念图层次结构图

(三)设计过程分析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是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无线移动技术的优势,围绕学习者需求设计合适的移动学习资源,并达到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创造过程。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包括了需求分析、概念图设计、内容设计、呈现设计等,其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流程

1. 需求分析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其目标就是满足学习者的具体学习需求,因此,学习者需求分析是资源设计的首要工作。明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可以确定将要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否适合移动学习方式开展。移动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正如数字化学习方式一样,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开展。一般认为,移动学习适合那些内容简单、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应试考证类、生活百科类和充电拓展类。另一方面,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需要明确移动学习的目标人群、学习场景、手持设备、网络环境等情况,以便为资源开发阶段确定合适的开发平台、媒体形式、通讯方式等。

2. 概念图设计

概念图设计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移动学习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概念图,可以分析出知识的整体结构,并为后续的内容设计和呈现设计提供提纲性的引导。

首先,确定中心主题,为移动学习内容选定合适的学习范围。中心主题的选择,最好从实际生活相关需求出发,如语言学习、轻松百科、生活保健、家庭保健等;也可以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如应试考证、充电拓展、基础教育等。

其次,成立讨论小组,分析相关概念。在移动学习设计人员确定了中心主题后,成立讨论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方法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分析出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每个概念尽量能够概括一定的知识范围。

再次,分析相关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在讨论完相关概念后,首先确定最抽象的、涵盖性最大的核心概念,并置于概念的最上层;继而分析其他概念的层次关系、上下级关系,若超过一个的概念没有上级概念且具有平级关系,则概括出一个新概念作为它们的上级概念;在某一概念的下级概念中,按照内容的简单程度、前驱后继关系,逐次排列,内容较简单或具有前驱关系的概念应放在前面;比较最下层的概念直到不能分析出更下一级概念为止。此时,已经完成了知识结构层的相关工作。

最后,添加相关案例,绘制初步概念图。在知识结构层的基础上,结合移动学习的具体实际情况,添加能反映特定知识点的教学或学习案例,形成案例层。由于资源具体设计工作还未进行,当前绘制的概念图是不包括资源层的初步概念图。此外,设计人员要根据移动学习需求,反复思考、与相关人员进行反复协商,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得到符合实际学习需求的概念图。

3. 内容设计

移动学习内容设计是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核心。概念图设计阶段,初步概念图已经被设计出来。根据知识点层和案例层的相关要点,详细设计其具体内容。其中,案例层可以提供多样的案例,其目的是为不同学习情境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案例,以便于学习者开展情境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学习内容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有一定的概括性,太多的文字内容不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呈现;要尽量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工作、活动等相关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学习者的持续关注;要能引发学习者的自主思考和学习交互,如设计启发式的问题、引发学习者之间探讨的话题等。

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一直被研究人员所倡导,由于概念图规划的知识点或案例,所包含的内容也不能保证其学习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因此,为了将设计的移动学习内容制作成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进一步的处理。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快速原型法”,为学习内容设计资源原型,并根据具体实践过程中资源使用情况,对学习时间明显超过10分钟的内容,挖掘该学习内容内部知识条理性,将内容划分成多个不超过10分钟的学习资源片段。

4. 呈现设计

移动学习资源的媒体设计要考虑移动终端和学习内容两个因素。因为目前移动学习终端型号多样、所支持的格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也决定了选用不同的媒体格式。移动学习资源的媒体设计就是为了能够因地制宜地提供资源呈现的合理方案,以期能够将学习内容以最佳的形态表现出来,起到好的学习效果。移动学习资源存在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不同的呈现方式会起到不同的学习效果。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及应用特点如表2所示。

在完成资源媒体设计之后,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案例内容所设计的单个移动学习资源就已经完成,就可以在初步概念图的基础上,在概念图资源层的相应位置添加资源名,并对概念图做进一步的修改。当所有的资源都开发完成,那么此时概念图就已经修改完善。最后得到的概念图不仅可以反映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分布情况,而且作为资源管理和维护人员的管理工具,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在移动终端,成为学习者的导航工具。

六、资源设计实证研究

作者自主开发完成的移动学习系统软件采用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思想,并将该系统成功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服装销售实习环节。该系统首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实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服装知识和销售知识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将概念图理论及其优化思想应用于服装销售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完成了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学生特点的移动学习资源库设计与开发工作。

图4 基于概念图的服装销售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原理图

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服装销售移动学习系统资源设计分为知识结构层、知识点层、案例层、资源层。知识结构层将服装销售移动学习资源分成了服装材料、色彩搭配、服装陈列、服装礼仪以及服装资讯等五大部分,而每部分又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多个知识结构组;每组分别对应知识点层中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案例层内容;每个案例层内容又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学习资源层,具体设计原理如图4所示。图5是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在自主开发完成的移动学习软件系统上资源显示相关界面图,图5(a)给出了服装销售移动学习内容主题列表,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主题选择导航界面;图5(b)给出了与服装材料主题相关的学习知识点列表,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服装材料相关知识点,可以作为学习者的服装材料知识点选择导航界面;图5(c)给出了对服装材料中的丝绸学习资源的文本介绍,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服装材料相关知识。资源显示提供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格式。

图5 基于概念图的服装销售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界面

基于概念图的服装销售移动学习系统资源设计不仅实现了学习资源的片段化、微型化设计目标,而且又能使这些片段化、微型化资源通过概念图内在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方便学习资源导航设计以及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22]。

七、结束语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在许多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概念图理论应用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领域,为系统性的片段式、微型化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有利于移动学习者持续而系统地进行学习。然而基于概念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仅解决了移动学习资源组织管理问题,移动设备类型的多样性、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情景的感知性等特点也对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的有效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概念图能有效地将片段式移动学习资源组织起来,使基于概念图的移动智能导学系统设计与开发也成为了可能,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Klopfer E, Squire K, Jenkins H.Environmental Detectives: PDAs as a window into a virtual simulated world [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Vaxjo, Swede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2:95-98.

[2] Desmond Keegan. 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 开放教育研究,2000,(5):6-10.

[3] 方海光,毛莹,刘军,王红云. 移动学习的系统支持环境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1,(3):15-20.

[4] 顾小清.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3-76.

[5] 张驰,陈刚. 移动学习中片段式学习资源的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09,(3):67-72.

[6] 顾小清. 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研究:终身学习的实用角度[J].中国电化教育,2009,(7):41-46.

[7] 顾小清,顾凤佳. 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 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8][12] 方海光,刘静. 基于学习对象化的移动学习资源自适应引擎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9,(7):51-55.

[9][14] 余胜泉,陈敏.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6):14-22.

[10] 顾小清,顾凤佳. 微型移动学习的可用性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0,(2):52-57.

[11] 肖君,王敏娟,李雪. 移动学习资源和活动的综合模型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7):15-20.

[13] Nakabayashi k,Hoshide T,Hosokawa M,et 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as an extension of SCORM 2004 specifications[C].7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Niigata JAPAN,2007: 369-373.

[15] 黄荣怀. 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 开放教育研究,2010,(2):11-18.

[16] 张奇著. 学习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88-190.

[17] 朱学庆. 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02,(10):31-34.

[18] Gwo-Jen Hwang,Po-Han Wu,Hui-Ru Ke.An Interactive Concept Map Approach to Supporting Mobil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57(4):2272-2280.

[19] Chen GD,Chang CK,Wang CY.Ubiquitous learning website:Scaffold learners by mobile devices with information-aware technique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1):77-90.

[20] Chang CK,Tsai CH.Behavioral analysis of using concept maps for ESL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 mobile learning devices[C].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Canton, PEOPLES R CHINA,2005:5548-5553.

[21] Borner Dirk,Glahn Christian,Stoyanov Slavi,et al. Expert concept mapping study on mobile learning[J],Campus-Wide Information Systems,2010,27(4):240-253.

[22] 李浩君, 徐晓萍, 黄秀琴. 基于手持式设备的服装销售学习系统设计及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究,2012,(3):76-79.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体系;内涵;外延;效果

概念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作图能力、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看似简单的计算能力,无一不是以确定的概念为基础的。因此概念的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理清概念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体系

数学知识环环相扣连贯性很强,是一个知识整体,因此不能单纯在概念的文字上下功夫,概念应与整个知识体系相结合,相适应。进行概念教学,不能孤立地看待概念,要多注意分析比较,沟通概念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辨析中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知道概念的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变化过程,先前的概念往往是后续概念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数学概念体系。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先弄清楚学习这个概念需要怎样的基础,地位如何,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在教学时能主次分明,做到既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概念,又为以后要学习的概念作好准备。

二、概念的引入要顺应概念的发生过程

概念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对概念的教学要按着概念的发生过程,自然而然的引出。概念的引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不能搞“一刀切”。概念的引入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知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引入。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五环旗、圆状跑道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从已有的知识引入。数学的知识系统性很强,内在联系比较密切,在建立新概念时,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概念进行引渡。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建立在“元”、“次”、“方程”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元”表示未知数,“次”表示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次数是对整式而言,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的特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类比有助于明确概念的内涵,了解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类比不但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引入新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分式可类比分数引入,不等式可类比方程引入,相似三角形可类比全等三角形引入。

三、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新概念时不宜先都必须从定义出发,但是一定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明确了,外延也就随之确定了。数学概念的内涵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数学概念所有对象的总和。对概念的深化认识必须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作深入的剖析。剖析概念的内涵就是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教学正方形概念时,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概念,在教学时可通过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等概念作比较分析,发现正方形概念的内涵中包括矩形和菱形概念的内涵,从而在外延关系上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而它们又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对正方形概念的教学,转向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的分析,进而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系统化。这样不仅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剖析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四、加强新旧概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

数学知识呈递进式发展,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任何概念都不会孤零零的出现,概念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并与其它有关概念有着区别与联系。因此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每一新概念及时地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这样新旧概念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新概念,才能使相关联的概念形成概念系统。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所获得的概念的保持与运用,有利于学生概念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认知系统结构的形成。如在学过菱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可以通过练习,联系正方体是特殊的菱形,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概括为“对角线的平方的一半”。这样就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了这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

五、分类梳理,掌握内部联系

数学内容每同一板块之中的概念、不同板块之间的概念,有些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我们在教完一个单元或一章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有关概念串起来,充分揭示它们之间的内部规律和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个全面、系统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后,我们可以这样串连一下概念。圆中的两条弦分平行与不平行两种,若平行就有“圆中两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这个定理,如果不平行就一定相交,相交又有圆内相交和圆外相交,圆内相交,有相交弦定理,圆外相交,有割线定理,如果把一条割线绕交点移动使之与圆相切,就得到切割线定理。这样串连后就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六、通过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典型中考题;概率教学;导向性

概率作为“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的重要分支,与生活密切相关,该内容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知识接受者,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与可能性有关的知识,初中阶段开始学习更加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概率初步知识,高中阶段又将融合排列组合等知识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 教学时如何寻找切入点,如何把握标高,教学中重点去关注什么,一直是一线教师们的困惑. 同时概率作为近年各地中考必考内容,围绕课标所涉及内容不断加强考查,出现了许多体现课改理念、切合教材实际的典型好题,对实际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本文力图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与典型中考试题的导向性进行分析,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注随机观念和概率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领会概率概念中蕴涵的辩证思想

?摇?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让学生明白研究随机事件去掌握并利用其规律的现实意义,概率论则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工具.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实验而言的,大量重复实验反映的规律并非意味着在每一次实验中一定存在.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明天降雨的概率是80%”表示明天有80%的时间降雨

B. 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表示每抛硬币2次就有1次出现正面朝上

C. 中奖的概率是1%,表示买100张一定会中奖

D. 抛一枚正方体骰子朝上面的数为奇数的概率是0.5,表示如果这个骰子抛很多很多次,那么平均每2次就有1次出现朝上面的数为奇数?摇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头脑中的随机观念和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只有弄清“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也并不意味m次随机实验,事件必然会发生1次”这个道理,才能快速准确解答此类问题. 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熟知的大量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形成随机观念,加深对概率内涵的理解. 思想方法对学习的引导在这里尤为重要.

关注概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概率的定义

教科书先借助投币试验定义统计概率,然后通过抽签和掷骰子的实例来定义古典概率,两种定义方式都以具体的问题情境为依托,没有刻意让学生去注意文字的表述与记忆,而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这些都体现了概率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例2 甲、乙两超市同时举行有奖酬宾活动:凡购物满100元,均可得到一次摸奖的机会.在一个纸盒里装有2个红球和2个白球,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摸奖者一次从中摸出两个球,根据球的颜色决定送礼金券(可在超市与人民币等值使用)的多少(如表1).

甲超市:

乙超市:

(1)用树状图表示得到一次摸奖机会时中礼金券的所有情况;

(2)如果只考虑中奖因素,你将会选择去哪个超市购物?请说明理由.

本题将摸球游戏置于超市购物送礼金券的决策问题这一实际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不能让概率成为纯数字的计算,应该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用概率知识去解决身边事、身边物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相互关系,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

关注概率与统计的关系,引领学生去揭示概率与频率的联系与区别

教科书对“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开编排,先统计后概率,概率知识的学习以统计知识为基础. 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明白:统计与概率是相对独立、互为依托、相互作用的. 统计频率是概率在数据处理中的体现,而统计也离不开概率的理论支撑. 有些概率用古典概型计算方便简洁,而有些概率用古典概型无法解决,只能借助试验或模拟实验(即实验概率)来完成.

例3 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中,某市园林部门为了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进行了大量的树木移栽.表2记录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移栽某种幼树的棵数与成活棵树:

依此估计这种幼树成活的概率是多少(结果用小数表示,精确到0.1).

本题通过“树木成活率”考查统计频率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实验概率稳定于理论概率而又不等于理论概率”的理解. 对实际教学的导向则在于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大量重复实验的结果,看频率是否稳定于某个常数(即统计概率),再利用这一结论去解决问题. 活动应侧重学生的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并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等).

统计学相关概念范文第1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能够紧跟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体现在其教材已不单单是以往的说教式内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图文解说和应用模块。高中化学的概念图就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改革创新方式,基于此(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本文首先对概述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然后对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功能和应用做了分析,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应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不仅包括要求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学生熟练运用概念知识理解化学实验过程,掌握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高中化学的教学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或者不全面,势必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熟练应用。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以概念图的方式清晰、明确地向学生展示基础概念的内容,各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从图上学生可以系统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运用概念图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让老师更加准确、清晰地讲解化学概念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更容易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同时,运用化学概念图来设计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概述

概念图与系统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将概念内容做出相关联系的一种体现,一幅概念图能够囊括许多用语言无法描绘出的内容。概念图在国际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够识别、理解和思考的内容,以连线、节点、框图的形式表达各系统内容之间的关系,其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图示法展示化学内容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把人脑中潜在的隐形知识串联起来,使其更加可视化。

例如,(如上图1所示)对电解化合物做概念图分析设计,可以从五个节点引出化合物电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然后再根据五个电解物质之间的等级关系用连线的方式联系起来,可以把最左边作为电解质的最低级,最右边作为最高级,框图内代表电解的基本概念,这样就能从直观地了解电解化合物的过程。概念图的构建步骤可以从根据中心主体确定知识领域、通过联系特征建立概念连接和罗列分析概念进行合理排序、不断修改完善增删概念的角度安排构建。

(一)高中化学概念图的构建应该能够建立起即将学习的新概念和以往学习的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知识的框架联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据中心主题确立知识概念的领域,概念图的构建要确定中心和主体,如下图2所示,从重点知识的角度切入能够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概念图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二)选定了主题之后,就要根据主体具体包括的内容罗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够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做概念图构建时先要对本专题的内容做一个罗列: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然后根据对罗列的内容分别进行分析,将简单的、有关联的信息和概念用连线和连接词进行横向连接,表明关系。

(三)经过上述的过程,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图已经成形,这仅仅是构建出了基础的概念关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旧概念的不断接触,需要对概念图上的概念做适当的完善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随时保证概念图根据学习内容的加深得到实时更新,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原有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对概念的理解,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学知识概念图一般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化学元素组合、化学实验和化学应用等联系起来,以连线和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各高中化学概念与后续化学教学的联系和区别而且包括高中化学学习的应用背景和意义,这种整合到一起的系统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给读者各学习章节和整体教材内容的学习脉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一)概念图可以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让老师建立起宏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指导方案,同时概念图与数学中的树状图一样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学的章节知识点、重点内容和教学计划等。例如,老师在讲解关于有机化合物知识章节时,其整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化学的获取与应用、化学染料与有机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机化学、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老师在讲解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四块内容建立起联系框图,然后将每一块内容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概念联系起来。同时为了展示出课程讲解的过程可以有顺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图的结构。

(二)概念图可以应用于教学反馈,通过对概念的设计,老师可以获取学生对基础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观物质结构这一章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本章节的知识概念图,并且让他们自己讲解一下有关微观物质与物质多样化、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多样性四个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从哪个角度切入能够把内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够体现各知识章节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内容然后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由这种形式反馈回来的教学效果信息能够指导老师随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形式。

(三)概念图课提高学生宏观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不同内容作出联系框架和系统搭建思维。我们在学习新内容时一般刚开始只是片面得学习本章节内容,很难将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这种以概念图形式的讲解或练习,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各章节内容的同时加强系统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对碳、硫化合物一章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首先设计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让学生先从宏观角度了解本章节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的概念图上体现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与前几章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整理已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实现对系统知识的长期记忆。

三、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适合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计划。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应该考虑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其设计内容不仅包括阶段性学习的知识内容而且包括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的安排和进度。根据教学计划的不同以及概念图设计的对象不同可以从教学内容计划安排、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复习课上化学内容总结和对概念知识的修正、补充等几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图制定应用策略,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完善下一阶段化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制定概念图教学方案时应该预留出对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设计空间,配合教学过程中的单元知识巩固,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修正。下面就详细阐述一下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计划安排是概念图在教学中的一个典型应用,教师通过系统全面的概念图设计能够大致掌握对高中化学的整体授课安排,帮助老师计划课时安排和内容讲解进度,让老师能够随时根据课时需要调整教课内容。同时,在设计化学概念图时,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选择性教学的模块,这样能够提示教师在讲解相关化学知识概念时能够有选择的做好课程讲解的筛选工作。

(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应用概念图最大的受益对象是学生,系统、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框架安排,将化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做课堂预习时,能够根据概念图提供的知识系统框架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对课上知识的预览。同样,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复习过程中,化学概念图是学生最好的帮手,概念图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梳理,而且加强了学生知识系统化的思维。

(三)化学知识的特点是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灵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知识时就可以发挥出概念图的优势,将前后知识点和新旧概念串联起来,建立联系。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一个化学知识概念图是检验学生复习效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架化学概念图可以达到对化学内容熟练掌握的目标。

(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应该对化学的相关知识、课程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的进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化学世界里,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被发现,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该具备随时更新化学知识,完善教学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应用概念图对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识更新和完善的准备。

总结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公式、元素化学知识结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化学概念产生深刻理解,不仅有益于化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将化学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1,07(12):018-020.

[2]陆真,李静雯,邹正,等.信息技术与化学新课程整合的研究——思维导图及Mind Manager与化学模块化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6(11):047-049.

[3]支瑶,王磊,张绪姝.化学平衡常数对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功能价值分析及其教学实现[J].化学教育,2010,31(26): 029-034.

[4]郑志壮.试谈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上, 2012,16(07):07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