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重病人;护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的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病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相当迅速,病情极复杂,并发症较多,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也差,情绪较容易失控,在急危重病人风险管理中,护理管理员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及应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护理风险管理指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1.1感染风险:危重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多在ICU,病种复杂,感染源又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仍然存在。护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和慎独精神,无菌技术操作技术执行不严,意识淡薄。

1.2技术操作风险:护理人员因观察病情不仔细,忽略重要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治疗或抢救。处理或执行医嘱错误,“三查七对”不严。个别年轻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及技能相对缺乏。抢救技术掌握不熟悉,遇抢救不知所措。

1.3仪器设备使用风险:测量参数不准确,操作不恰当、感应器接触不良等。新的仪器设备在使用欠熟练。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无登记,常规消毒和维护不到位。多数参数设置不合理。

1.4转运风险:护理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未充分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转运前未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路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机。交接班时病情交接不清楚。

1.5用药风险:抢救药品管理不够完善:抗生素类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通道的管理。

1.6非计划性拔管:和置管不适,管道固定方式欠妥,病人对管道的耐受性差。使用镇静镇痛剂不到位,未有效约束,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医疗护理操作技术不恰当。

1.7病历书写:与医疗记录时间不统一,内容不相符。护理记录存在涂改现象多,缺乏专科特色。重要病情变化、护理措施不完整,甚至无记录。

1.8护患沟通:未履行告之行为:侵入性操作、剪去衣服、取出患者贵重物品、约束带的使用等。履行告知义务不足或沟通技巧缺乏带来的风险。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间少、宣教不到位,造成患者及家属误解和不满,不接受护理和治疗。

1.9检验输血:执行检验医嘱不及时,结果汇报不及时。采集标本、标本处理不正确。输血存在相关问题。

1.10病人管理:常见风险常见风险:1)误吸:咽喉反射减少,护理操作不当。2)压疮: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大多存在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皮肤抵抗力低下。胃肠道功能。3)坠床:病人意识障碍,护理不当。4)突发事件。

2应对措施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各种管道的感染控制,保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2.2提高危重病人观察能力,快速扑捉病情变化信息,及时给予处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常用抢救技术,提高个人心理应对能力,抢救中做到稳、准、快。

2.3提高护理人员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意识,不完全依赖仪器设备所提供的数据,做到主观与客观判断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使用能力,完善仪器设置管理登记制度,做到“五定”,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告知其家属可能发生的风险。护送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予以充分的准备。通知所到科室做好接待准备,电梯等后勤保障应准备到位。护送时,备齐必要急救药物及用物,如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口咽通气道、监护仪等。防范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患者转科时按规定与病区护士交接清楚。

2.5抢救药品数量、品种齐全,有效期内。抗生素类:必要时做药物试验。血管活性药物:准确计算药物输注速度(单位的换算),根据病情变化的遵医嘱随时调整输注速度。合理选择输注通路,尽量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6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病人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肢体约束是否得当。选择适当有效地导管固定和约束方法:每班检查其刻度,气管插管可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格操作。做好心理护理和病人的镇静镇痛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并阻止患者自行拔管行为。监测和急救,及时处理,尤其是使用人工气道管者。

2.7规范、统一护理病历书写。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禁止出现遗漏、涂改。应与医生的记录相符,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更改。

2.8严格执行操作前告知制度,保护病人隐私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学习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度。医保病人自费的治疗项目一定要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

2.9及时执行医嘱,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正确采集标本,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2.10常见风险:1)误吸:应评估病人吞咽功能、咳嗽反射及意识状态。鼻饲后30min尽量不吸痰。确定胃管位置正确,监测胃残余量。常规抬高床头>30度,预防返流。2)压疮:护士做好皮肤护理与监测评估,预防压疮发生。因病情特殊有可能避免的压疮时,应在病历上做好记载,并填写压疮预报表报医疗部备案。院外带入或院内发生压疮,须及时填写压疮报告表。发生压疮时,应将疗效及病人的转归填写在压疮报表上,以便进行追踪管理。3)坠床: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于24小时内向医疗部报告并予以登记。及时查明情况,包括事情经过、原因、受伤部位、伤情。妥善保管造成坠床的各种器物。4)突发事件。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责任感、自信心、成就感、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纠纷明显的减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将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管理,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危重病人 护理质量 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279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综合的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1]。而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提高临床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我院自2007年5月建立了三级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安全监控网络等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管理方法

组建危重病人三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健全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护理质量管理执行度及时、执行力到位、可操作性强的质控组织模式,有利于护理部对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各个环节分层次实施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纠纷的发生。危重病人三级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监控网络,一级由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及骨干护士长组成,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其职责是研究制定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的相关事宜,定期检查危重病人质控情况,并对质量难点进行指导。二级由8名护士长组成危重病人质控小组,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其职责主要对各护理病区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考核,并及时指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收集各护理病区的建议,然后进行整理汇总,并完善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规范。三级由各病区护理骨干指控员组成,负责本病区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不断提高病区危重病人的护理质量。

建立危重病人护理质量考评机制:全程监控是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环节质控则是重中之重。护理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查找护理质量缺陷并予以修改。定期对照质控标准检点部位,如ICU、CCU、RICU、NICU等应认真排查护理安全隐患,将危重症、严重并发症、有护理纠纷趋势等作为质控的主要对象,建立有效的危重病人登记报告制度和危重病人护理会诊制度,严防护理差错发生。护理部要结合实际,细化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让具有正确导向的通用标准在护理质控督查中有章可循,并实施连续、动态、全程的共性管理[2],达到放大管理功能倍率的目的。我院完善了护理部、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岗位管理体制,并对护理质量进行了追踪检查。

制定危重病人护理应急预案: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护理纠纷。为此护理部制订了具有可行性的护理风险防范预案,并且每项预案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如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对重大抢救应及时通知医务处和护理部,做好病情及抢救记录。若接到停电通知后,要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和手电等。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平时应在机旁备有简单呼吸器备用,如突然停电要立即将呼吸机脱开,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呼吸,并及时与电工联系查询停电原因。

整合资源,创建优势:护理部创新护理服务理念和模式,成立了以总护士长为核心的护理专项技术支持中心[3],形成了我院护理人才群,确保了临床所遇到各种问题的处理都能及时有效,尤其对危重特殊病人、突发病情变化的病人等,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护理部制定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实施方案,使护理人员都能自觉落实好各项制度。据统计,2009年度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达99.88%。

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考核,开展“三基三严”能力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结 果

通过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着力培养护士长“大质量观”意识,重视患者全方位的护理质量要求,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现代质量教育,探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和持续推动的长效机制[4],从而有效地防范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同时护理部针对性的健全了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完善了三级质控机制,为病人提供了技术和服务多层面的支持,并着重加强了危重病人的护理管理,使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过渡,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管理成效。

讨 论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4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从管理入手,狠抓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取得明显效果,危重病人基础护理符合率从过去的91.8%上升为现在的97%,病人满意度从过去的92%上升为现在的96%,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危重病人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1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1.1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前提: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护士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素质修养、护士职业道德等,从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使护士认识到工作中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对治疗有利,我们就应尽职尽责去做,不论工作闲忙,不论有无领导的督促检查,也不论白天和晚上,对病人都要尽心尽职,对工作都要负责任。

1.2 护士应视奉献为永恒的主题:我们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这项工作,就要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爱心去呵护每例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

1.3 营造积极的护理文化氛围: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友爱、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应具备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真诚服务,爱心奉献”等。护士在这种氛围指导下,积极愉快地工作,处处替病人着想,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基础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2 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2.1 要让护士特别是新护士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是让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减少危重病人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如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黏膜感染,控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翻身、拍背可预防卧床病人坠积性肺炎发生;留置导尿的病人会阴护理可减少尿路感染;肢体活动可减少危重病人因卧床并发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有计划地进行基础护理知识讲课,基础护理知识提问及理论考试,用过去出现并发症例警示护士,时刻都要重视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2 经常组织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查房:通过查房提高护士认识,找出基础护理薄弱环节,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如对一些成功的护理病案,有瑕疵的护理病案,或正在护理着的危重病人进行查房讨论,总结成功经验,接受不足教训,提高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 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加强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等。

3 加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 基础护理量化管理:我们使用的是表格式基础护理护嘱单,使基础护理项目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必须落实并签名。基础护理落实后签名,由电脑录入,统计工作量。对连续基础护理做得少,做得差的护士,帮助分析原因,要求尽快改正。基础护理做得多,做得好的护士给予表扬和奖励。

3.2 重视晨间床头交接班:早上床头交接班,在班护士全部参加,对每个危重病人进行仔细询问、检查、督促、指导工作,让每一个护士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检查了夜班的基础护理质量。因夜班的基础护理是一个薄弱的时间段,没人监督,加上护士疲倦,往往做得不到位,通过早交班的检查、督促,可促进晚间的基础护理落实。

3.3 每周有基础护理日,每天有基础护理时:固定每天的基础护理时间段,并抓落实,有利于基础护理的落实。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规定:周二下午是基础护理日,这天下午每个护士都要抽空下病房给病人洗头、擦澡、剪指甲等,护士长根据各护士工作量进行分工,护士完成自己指定的基础护理项目。每天的基础护理时间:6:30~7:30(晨间护理)、8:00~9:30、14:30~15:30、19:30~20:30(晚间护理),这些时间段有专门的护士在做基础护理,在这段时间里除抢救外,必须做基础护理,这样确保基础护理的落实。

3.4 病房护士长每日最少进行5次危重病人查房:护士长5次查房为:早交班时1次,10点左右1次,上午下班前1次,下午上班后、下班前各1次。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护士如何做好基础护理。对于常见的共性问题,在全科护士交班会上强调,以保证危重病人的观察护理到位。我院还实行了护理质量百分制管理,满分100分,每个缺陷分值化,查到不足或受到病人批评扣分,护理部检查后,受到表扬或得到病人表扬的加分。月底评出每个护士的得分,并和每月的服务之星评选和奖金挂钩,切实做到奖勤罚懒。

3.5 征求病人意见:每月下发1~2次意见卡,征求病人对基础护理意见。基础护理质量如何,病人感受最准确,让病人参与质量评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病人与管理人员共同监督,加大了质量控制的力度,避免了只单纯检查所带来的片面性。病人的评价结果与护士利益挂钩,也是促使护士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题词】 危重;气管切开;评估;并发症;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急重症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临床中有些病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风险较大,如颈短肥胖、强迫、肿瘤侵犯颈胸段气管、凝血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我们将其称为高危气管切开[1]。对这类高危病人进行术前必要的安全评估,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再加上术后精心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7月~2010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呼吸科危重气管切开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55~74岁,中位年龄60.2岁;各类高危气管切开中,颈部巨大肿瘤侵犯颈段气管者10例,颈短肥胖、体重指数大于30kg/m217例,强迫者38例,重症监护病房术后高危病人出现凝血异常和血小板减少者5例。

1.2 方法

对于肿瘤侵犯颈段气管者,术前尽量行急诊CT检查,了解气管受累程度及气管移位情况,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行气管切开。若手术中气管定位有困难,以喉结和颈正中线作为参考标志,逐层分离,必要时切断并缝扎甲状腺峡部暴露气管前壁。本组4例肿瘤侵犯颈段气管前壁较局限者,先局麻切除肿瘤,再行气管切开;若气管切开术中窒息,立即行环甲膜切开,或横断肿瘤侵犯部气管,在气管断端插入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再放入常规的气管套管;对于17例颈短肥胖者,术前尽量垫高肩部,使颈段气管拉长,术中尽量用拉钩将气管向上拉;对38例强迫不能平卧者,尽量在备有抢救器械的手术室内进行;对于怀疑有凝血功能异常的5例病人,暂停抗凝治疗,血小板计数少于30000 /uL或(和)出凝血时间延长者,术前输血小板悬液及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增强体内自主凝血功能,此类病人手术时要缝扎止血或将造口气管黏膜与皮肤对缝。

2 结果

本组所有病例气管切开手术均完成。其中,6例术中窒息,3例紧急行环甲膜切开,另外3例横断气管前壁后在气管断端插入麻醉气管插管抢救成功;3例术后出现气管造口出血,12h内出血约200mL,反复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无效,打开术野缝扎出血;2例术后第二天逐渐出现颈部、胸前皮下气肿,经皮下排气,气肿消退。

3 安全评估

3.1 气管切开术前首先明确病人能否垫肩平卧头后仰,若病人只能平卧或坐位,不能充分暴露颈部,手术难度增加。若为颈短肥胖者,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此类气管切开必须在备有抢救器械的手术室内进行。

3.2 除非紧急情况必须行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的检查,特别是使用过抗凝剂的病人,以便预测病人出凝血的情况。若出凝血时间大于正常值的10%或血小板计数少于50000/ul,切开气管要慎重[2]。

3.3 对于多次气管切开、肿瘤侵犯颈段气管者,术前尽量行急诊CT检查了解气管的行径、气管的受累程度以及气管的移位情况,以便制订不同的手术方案。

4 术后护理

4.1 术后 术后早期病人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但要经常转动,防止褥疮并使肺各部分呼吸运动不致停滞[3]。

4.2 一般护理对策:气管切开后,套管通畅与否为治疗的关键。成人一旦切开气管后,因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小儿若无人照顾,可能由于分泌物或被服将套管堵住,仍有窒息的危险。因此,护士要观察病情变化,床旁备好吸引器、血管钳、氧气、拉钩、光源等急救用品,如有意外应积极处理及抢救,故应由专人护理。室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室温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在80%~90%[4]。天气干燥时室内应多洒水,冬季湿度不足时,室内可使用雾化器,以增加湿度。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在气管套管口处,可用两层无菌湿纱布覆盖,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气管内湿润[5]。

4.3 针对性护理对策:防止气管套管脱出,气管套管可因咳嗽、翻身、套管系带过松而脱出导致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会窒息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生此类情况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3.1 套管的长度、弯曲度要选择适当,术前可根据病人的年龄、胖瘦选择适当型号的套管。

4.3.2 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松紧度以带子与颈部间可放入一手指为宜。太松时套管可于咳嗽时脱出切口,太紧时病人不舒适。对于术后皮下出现气肿的病人,气肿消退后带子要及时加紧。

4.3.3 在取出内套管时,左手一定要按住外套管托板。

4.3.4 一旦发生脱管,应沉着冷静,立即采取措施,重新安放气管套管。1周内可用弯止血钳将切口撑开,然后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超过1周者可直接沿窦道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

4.3.5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尤其对分泌物阻塞的病人,吸除分泌物是一项主要治疗措施。吸痰注意事项:①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以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②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前洗手,导管严格消毒,一根导管只用1次,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先吸气管内分泌物,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③吸痰前应给予高浓度吸氧,使用呼吸机者,需过度通气2~3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然后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止将痰管上下提吸。1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尤其是呼吸衰竭病人,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1次吸不净,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④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伸入气管达到一定深度时再放开吸痰。⑤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⑥在吸痰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

4.3.6 清洁内管:气管切开后应每3~4h 清洁内管1次,以免分泌物附着并干涸在套管内管壁,使内管阻塞。但要注意内管脱离外管时间不得过长,以防止痰痂干涸附着在外管上引起呼吸困难。

4.4 预防感染的方法:①病室的台面、地面每天用“84”消毒液擦拭1~2次。②操作前后彻底清洗双手,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戴无菌手套,每次吸痰用1根一次性吸痰管,先吸进气道内的痰液,再吸出口腔、鼻腔内的痰液及分泌物。③保持喉垫局部清洁,每天更换1~2次,分泌物多时应随时更换。同时观察切口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及渗血等。④定期行空气培养及管道的细菌培养。

总之,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各种高危气管切开病例的临床特殊性,不仅要掌握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而且要了解掌握气管切开病人的意外情况及处理,对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佟凯.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与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级医刊,1997,32(5):1.

[3] 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5篇

急危重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特点

急危重病人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复杂,变化无常,甚至来不及诊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给患者造成紧迫感、危急感、恐惧感等负性心理;由于家属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不理解,对治疗护理期望值高,易产生迫切的心情及难于控制的激动情绪,在诊疗护理抢救病人过程中,很容易和医务人员发生冲突造成纠纷。

护 理

①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②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建两路,便于治疗和抢救。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者先吸痰,缺氧者立即给予吸氧。④做好各种管道护理,预防并发症,留置导尿管者保持引流通畅及尿道口的护理,预防逆行感染。鼻饲者预防呼吸道误吸、鼻饲管堵塞、恶心呕吐、腹泻、高血糖、低血糖等并发症。胃肠减压者保持减压通畅。⑤按时给药,保证治疗效果,注意观察用药反应。⑥护理,根据病情正确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有利于减轻病人痛苦和疾病的治疗。⑦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危重一级病人每15~30分钟巡视1次,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⑧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持病房床单位整洁,病人的头发口腔无异味,对长期卧床病人鼓励协助翻身按摩受压处每2小时1次,预防压疮,指导病人有效咳痰、深呼吸,叩背使肺泡充分膨胀,增加肺活量,促进肺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气体交换,预防坠积性肺炎。⑨必要时进行护理会诊,充分发挥本科室骨干护士力量,不断改进护理措施,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护理质量。⑩做好护理查房工作,护士长每日晨间交班后,带领责任护士及夜班护士,重点查危重一级病人、新入院病人、长期卧床病人的病情治疗及基础护理工作,对问题进行当场反馈和指导解决。⑾抓好护理安全工作,避免差错事故发生,对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要加床挡,必要时约束双上肢(加保护垫)。避免坠床和自己拔掉各种管道,需保暖的病人防烫伤,履行告知义务,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⑿做好交接班工作,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重点交接病情变化、阳性体征、用药反应、特殊检查结果及注意事项。⒀做好抢救工作,建立抢救小组,护士长负责,配备两名护士,抢救药品齐全无过期,抢救器材清洁功能良好,抢救时护士长参与并统一指挥,用什么有什么,叫谁谁到,技术熟练,团结协作,抓住时机,提高成功率。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对诊断不明确疑似传染病的病人要安排住单间,避免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体液污染医护人员的皮肤和工作服,必要时戴手套、穿隔离衣,做好消毒工作,提高防护意识,避免交叉感染。⒂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的必要知识和护理要点,取得信任和配合,减轻应激源,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生活上指导患者近日必须卧床休息,在床上大小便,多吃新鲜水果疏菜,保持大便通畅,吃饭半饱为宜,避免情绪激动,降低心肌耗氧量。诸因素若不注意均能诱发和加重心肌梗死。脑出血病人避免情绪激动,头部振动,避免再次出血。让患者及家属理解消除各种不良因素的目的及方法。⒃合理收费,维护医患双方利益,一日清单发放到位,对患者及家属提出费用问题要解释到位,消除不良因素。

通过对急危重病人的有效护理管理,将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抢救成功率,避免差错事故及纠纷发生。

体 会

①医护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做到知法,懂法,依法行事,保护患者权益。②加强护士基本基能培训,学习新业务新知识,用娴熟的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做好环节控制。④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理解、支持,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⑤履行告知义务,医疗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病人同意是医疗护理合法性的前提,所以护士应将病情、每项操作目的、风险因素如实告知病人及家属,特殊治疗、护理、检查应征得病人同意,必要时履行签字手续,既尊重病人权利,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必要。⑥巡视到位,及时准确,做好各项护理记录,为护士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工作中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避免各种差错与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惠玲,杨惠花,张妍,等.护理部对急危重患者实施全程人文关怀护理的尝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A):68

2 田丹生.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A):66

3 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A):67

4 胡冬梅,杨宝燕,张艳.预防鼻饲饮食并发症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A):73

5 张亚仙,王喜华,于姣.五官中心急症护理管理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A):62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6篇

陕西省扶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陕西省扶风县 722200

【摘 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在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体会,以提高急救水平。方法:318 例急诊危重患者均采用经口明视下紧急气管内插管术。结果:318 例患者中除1 例患者因牙关紧闭、颈部僵硬导致插管失败外,其余均插管成功功。结论:护士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基本步骤,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能有效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

关键词 气管插管;危重病人;抢救;护理配合

气管插管是最有效,最安全的人工气道。可以有效解除呼吸道梗阻,进行辅助或机械通气,及时改善通气,还能避免误吸。所以气管插管术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尤为重要,能否快速气管插管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科2012 年1 月至2014年12 月,急救插管318 例,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 年至2014 年我科急诊气管插管318 例,其中男216 例,女102 例。年龄16-75 岁。平均年龄48 岁。涉及的病因有: 脑外伤116 例、多发伤58 例、脑出血35. 例、急慢性呼吸衰竭34 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2 例、呼吸心跳骤停42 例、其他21 例。一次性插管成功300 例,成功率94.3%,二次插管成功17 例。

1.2 气管插管的方法

术者左手握住喉镜,沿口腔的右侧放入镜片。把镜片移向口腔中央,是舌被推向口腔左侧,暴露视野。成45 度角提起喉镜直到看见声带和声门,逐渐将喉镜沿舌后根向下、向上推进,当看见会厌时喉镜前端应置于会厌隐窝内,向上用力提起会厌,这样可看见声带。声带应该完全外展,声门打开。此时会见到圆形的周围似花瓣样,中央呈“八”字形的结构,这就是声门。右手持导管后端,使其前端自口右角进入口腔,对着声门,以一旋转的力量轻轻经声门插入气管。当导管前端到达声门内2-3cm 时应停止进入。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拔出导丝,然后在进导管。导管的深度:插管内端到切牙的距离分别为男性21-23cm, 女性21-22cm, 儿童为年龄÷2+12。安置牙垫,退出喉镜,气囊充气约5-10ml 左右。用急救气囊给病人通气,检查双侧呼吸音以及胸部活动度。如果腹部隆起,肺部没有呼吸音,则气管导管不在气管内。需立即气囊放气,拔出导管,重新插管。如果呼吸音存在但不对称,则气管导管可能进入一侧主支气管。气囊放气,重新调整位置后,听诊呼吸音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固定气管导管。然后连接呼吸囊或呼吸机,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

2 护理配合

2.1 气管插管前病人评估

对病人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心电图、颈部活动度、张口度、牙齿、咽喉部情况、其他(如鼻中隔偏曲、小下颌、暴牙、巨舌等应考虑插管存在困难)。了解有无插管史及其他伴随疾病。向家属介绍病情,介绍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并发症,征得家属同意。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

2.2 用物准备

简易呼吸器、吸引器、吸痰管、无菌生理盐水、气管导管、导丝、喉镜、喉镜片、牙垫、插管钳、纤支镜、石蜡油、胶布、开口器、雾化器、面罩、呼吸机以及气管切开包等常用气道工具,检查气道管理药品和急救药品。检查套囊是否完好,导丝、10ml 注射器用于套囊充气、石蜡油润滑导管壁、牙垫、胶布、简易人工呼吸气囊连接好氧气、呼吸机各管道有无漏气现象,运转是否正常。

2.3 病人准备

清醒患者,予以解释,做好心理护理,取得配合。取去枕平卧位,肩下可垫枕头,保持病人头后仰,使口、咽、喉三条轴线重叠呈一直线。必要时采用面罩给氧1 分钟,以防插管过程中诱发病人心跳骤停。

2.4 插管过程中配合

护士摆好病人体位后,立即用吸引器接一次性吸痰管吸净口腔、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或反流物。根据患者情况可给予简易呼吸器面罩给氧数分钟,以增加患者缺氧的耐受性。在插管过程中协助固定病人体位,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声门暴露不佳时护士用手轻压患者环状软骨处,使气管向下以暴露声门裂,是导管顺利通过气管。插管成功后护士立即用复苏囊连接气管导管加压给氧,待确认导管位置恰当,妥善固定后,协助摆好患者体位,调节好呼吸机参数,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3 讨论

气管插管术在心肺复苏术与危重病人呼吸、循环的抢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急诊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气管插管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优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气管插管是否及时直接关系着抢救成功与否。对于心跳呼吸停止及严重缺氧的呼衰患者,单纯依靠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口对口人工呼吸不可能纠正缺氧状态,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护士熟练掌握插管的基本步骤,与医生默契配合能有效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徐晶.Icu 患者紧急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J].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0,14.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R1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79-01

危机管理是为应付各种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医护人员训练等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1]。仔细剖析危机时,可以发现危机事实上包含了危机发生前、处于危机中及危机产生后三个阶段。护士长可以通过透过三个阶段不同的护理管理和领导措施使病区达到预防对病人、医护人员造成伤害,防患财务损失,妥善处理意外事件和提高服务员质的目标。

1病区危机产生的因素

(1)由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忽视查对制度而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或者当班工作中未及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时未及时发现;或发现病情变化未及时通报医生处理,以致延迟抢救治疗时机。(2)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法律意识淡薄,各项规章制度不认真落实,医疗机械管理不善,急救药品准备不到位,安全护理不到位,保护措施不得力,对特殊病人如老人、小儿、有精神症状及长期卧床的病人,无安全防护措施,导致病人坠床或发生压疮、烫伤等护理并发症而引起护理纠纷。(3)医疗团队之间存在不良沟通,护技、医技关系紧张,在抢救病人或手术时不注意场合与方法,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或在为病人做治疗时接打手机,这种漫不经心的工作态度使病人对护理人员失去信赖。

2危机发生前的控制管理

2.1针对护理工作面临的危机进行事前评估。危机管理通常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两部分,事前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事前对危机的预见和建立危机管理制度,预见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根据上述危机源的不同,寻找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定量预测,从而有重点的应对措施。(2)危机所处的阶段。通过对危机事件的仔细分析,一般包含了前兆危险期、爆发期、慢性危险期和危险解消期四个阶段。在护理纠纷的前兆危险期不难发现诱发危机的单一或多方面的因素。若能给予及时解决,就有可能消除危机。(3)危机的性质和损害程度。由于引起危机事件的诱因千差万别,所以危机对科室的影响也大小不同。事前分析每一可能产生危机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按其所处不同阶段一一详细评估,引起重视。(4)危机可能涉及到的法规。当危机预知要涉及到法律时,要迅速与医院相关领导联系,以防被动。

2.2设立危机应对机制。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危机发生之时是否有一套成熟的危机应对制度,而不是花点钱将事情摆平了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设立专门的应对组织及对策负责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科室蒙受损失,更重要的会使医院声誉下降。因此,医院应设立专门组织管理危机,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提出解决对策、决定何时启动危机管理组织,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2)实事求是,依法办理。危机一旦发生,危机管理部门应尽快查明真相,确认造成不良后果的性质、程度,必要时主动邀请有关权威部门参与纠纷的调查与处理过程,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正确把握“危机”的基调,既要满足患者的正当要求,又要有法律依据。(3)做好媒介及患方的协调工作。如实、迅速地向公众传递医疗纠纷等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对实质问题要态度明确、口径统一。同时要争取病人、家属及其单位的支持配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个别因医护人员造成的事故,应按有关法规严肃处理,对于患难方的分歧意见,应正确对待,尽量减少负面效应,控制好事态的发展方向。(4)将危机管理制成手册或文件。对以上的评估完成后,一定要将危机管理手册或文件发送到科室和护理人员手中,并按制度认真执行。

2.3拟定护理纠纷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后,医院还应针对各种“危机源”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首先对日常小事件、小缺点应给予重视及时处理解决。如医院常见的投诉现象。要认真分析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紧抓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护士语言,熟练业务技术,学习医疗法规,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其次,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严格护理行为,关心病人的需求,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

2.4将安全护理纳入护士长的目标管理,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的方法,在排班上尽量做到满足护士要求,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既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注意新、老、强、弱搭配。注明每周二线班,确定周末及节假日科室负责人,做到每班有人负责,每天有人检查,护理部月查及随机抽查,使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工作中,从而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确保一方平安。加强病人安全教育及管理,对危重病人、特殊病人、老人、小儿等应采取有力的安全保护性措施。做好科室水、电、气的管理,保证科室治安安全。

3危机发生中的管理

首先对可预知的危机,平时若能熟悉应变计划,危机发生时就能从容应对,掌握情况。

其次,对于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应立即召集关键成员成立危机应变小组,由领导者指挥应变。危机处理主要在解决目前最迫切的问题[2]。与危机有关,但不是那么紧急的问题,可以留到稍后处理。其次,要迅速评估可利用的情况资源及可采取的应对策略,以便动用更多的资源及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处理危机时,最不当的措施是将重心放在寻找错误责任的归属及指责相关人员。

4危机发生后的管理

控制危机情况,处理紧急问题后,紧接着就进入善后重建的阶段。危机后的管理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便是检讨改进。危机发生后常是部门或单位仔细检讨专业知识、技能是否有不足,需要安排相关的在职教育;常规、办法是否过时、不当,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专业服务态度是否有偏差,需要修正改变。管理者还必须召开相关人员的会议,来作检讨改进的工作,吸取经验教训。

5结论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危机管理者并不是危机出现端倪才被动地进行危机管理,而是应从日常工作做起,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建立护理危机管理预案,注重细节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3],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注重培养护士的防范意识,持续改进护理管理制度,才能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去预防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华,颜廷杰.现代医院危机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00-202.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8篇

一、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哪些是危重病人。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比如大手术后的病人、器官移植的病人、大出血的病人、器官衰竭病人等等。

二、危重病人应该安置在抢救室内,或者离护士办公室最近的病房内,并设有心电监护仪、中心供氧设备、抢救车、除颤仪等。病房内应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减少噪音,温度是湿度适宜,并限制病人家属或陪伴的探视时间。

三、保持呼吸道通常,常规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两个方面:随时注意病人是否痰多,是否咳嗽有效;给病人喂食时,要让病人把头偏向一侧,喝水时最好使用吸管,以免引起误吸和呛咳。危重病人应24小时低流量、低浓度吸氧。

四、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并随时做好记录。如果遇到病人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五、安全护理。危重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护士要为病人讲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不允许病人随便下床,并教会病人在床上使用便盆。对于神志不清或情绪激动的病人,适时使用床档和约束带。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防止病人自杀。

六、做好基础护理。一般来说,如果病人病情平稳的话,应先做晨间护理、口腔护理、床上擦浴,再考虑给病人补液。病人的基础护理要做到“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白天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一次,夜间可以适当延长翻身时间。

七、保持管道通畅。危重病人身上有时会有很多管道,比如鼻饲管、胸腔引流管、创腔引流管、尿管、输液管等等,应注意妥善固定,尤其是病人翻身时,防止脱落、扭曲、受压,同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八、准确记录出入量。危重病人的输液量、输血量、饮食、饮水、大小便、引流量,都时候我们记录的内容。若病人高热大汗,还应适当记录出汗量。不仅记录数据,还应了解数据反馈的信息,病人是否输入量过多造成水中毒?是否脱水严重而输入量过少?尿量不正常是否有肾功能损害?引流量过多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意识到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提醒医生做出相应的处理。

九、补充营养和水分。危重病人病情重,机体能量消耗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而危重病人常有食欲不佳的特点。我们应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素的饮食,食物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以增进病人的食欲,鼓励病人少吃多餐。对于昏迷病人或因口腔疾患不能进食的病人,可采取鼻饲法或静脉输入高营养液。

十、保持大小便通畅。危重病人常常因体位和饮食的改变而发生便秘或尿潴留,我们应指导病人学会床上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尿管或灌肠。留置尿管者每日应进行尿道口护理。

十一、肢体被动锻炼。当病人病情平稳时,应适当协助病人进行进行肢体活动,每日2~3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张力,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等。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危重病人;护理;高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1]。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病死率高,易引发医疗纠纷。2007年以来,我科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了危重病人的风险管理,以降低病区的医疗风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

1.1 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 危重病人一般情况下是病情危重、复杂、变化快、工作预见性难,而容易发生护士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发生,从而导致纠纷的发生。

1.2 急救物品配备不全 日常护理中所准备的药品能应对普通病人的需要,而危重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较快且复杂,一旦发生急救物品配备不全或功能不完好的状况,延误了抢救而造成病人死亡,医疗纠纷则很难避免。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在临床的急救物品配备中必须要考虑全面、且具有实用性和预见性,这些物品除能应对日常护理需要外,还要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必要的急救物品就显得尤为重要。WWw.133229.Com

1.3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护士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中往往重治疗、护理,轻记录,常常出现只做不记或记录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一旦发生护理纠纷引起诉讼,护理记录将被封存,不能修改,在诉讼时这些记录起到关键的证据作用。因护理记录存在疵瑕而败诉的几率大增,轻则引起医疗赔偿,严重的可能会因为护理记录中缺少关键的抢救措施造成当班护理人员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1.4 护患沟通不良 病人病情的自然发展,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能使病人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如果医护人员与清醒病人或家属沟通不好,可导致纠纷的发生。这种纠纷的发生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视病人为亲人,以人为本,多沟通、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谐的护患关系就很容易建立起来。

2 防范措施

2.1 进行危重病人的风险识别

2.1.1 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护士接待,护士应具备区分病人病情轻重的能力,然而我科的护士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年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与判断不是很准确,这就为后续救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为降低先入为主带来的隐患,我科室根据专科特点,规定新收病人,除了测量生命体征外,还进行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测量,从而能识别新收的危重病人,及时处理。

2.1.2 识别危重病人的潜在危险 每个病人在被口头或书面告知病重后,必须由高级责任护士进行评估其潜在的危险,指导其他护士在床边备好急救物品,交代需要加强观察的病情及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另外,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每天组织对新入、危重病人进行三级护理查房,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存在的问题,及早介入,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同时提出护理对策,使护理措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学习培训是提高临床业务技能的唯一途径,护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强,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大专或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与本专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定期组织专科知识学习和专科技能培训、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定时组织考试、考核,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3 加强重点环节和人员的管理 排班时注重新老护士搭配和发挥护理骨干作用,是风险管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之一。特殊时段(双休日、节假日)在排班本上标明当天的负责护士,负责护士主要检查对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宊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风险管理作为长效机制来抓,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护理质量的控制范围包括入院指导、执行医嘱、各项治疗护理落实情况、健康宣教、出院指导等环节。

2.4 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定期对护士进行护理文书书写格式、内容、要求的培训,护理记录对共性和重要个性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制订专科护理书写模版。设定护理文书的质控员,对全区的护理文书定期检查,要求不合格的病历不出科。

2.5 落实上报制度 护理人员在任何时间发生或发现护理缺陷均应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或护理安全组长汇报,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又为弥补缺陷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另外,凡遇到有纠纷倾向的病人及家属,在晨会交班时进行相互告知,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使护理纠纷得到有效遏止。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高风险因素的防范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自信心、主动性、责任感、成就感、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护理纠纷明显减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将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PDCA;高危药品;作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45-02

PDCA(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其特点注重的是细节量化,环节监控,全程互动[1]。PDCA循环通过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的管理,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2]。美国安全医疗协会(ISMP)将高危药品定义为当药物在使用错误时,有很高的几率对患者造成明显伤害危险[3]。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医院为了保证患者及时用药,病区常备一些高位药品,由于护理人员对高位药品重视不够,病区管理中常存在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护理用药安全,探讨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该院于2012年10月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病区高危药品进行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共24个病区。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护理部每月对各个科室高危药品进行质量管理检查。回顾实施前3个月护理部检查高危药品存在的问题有高危药品标识不清或不全、未按要求放置、药品基数不符、贮存不当、药品过期。分析其原因有临床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重视不够、缺乏药学知识、高危药品目录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1.2 PDCA循环管理方法

1.2.1 计划(Plan) ①召开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邀请药剂科、医务科参加,根据检查中的问题共同分析原因,针对问题制定计划及实施方案。②制定对临床护理人员药物知识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以及安全用药管理理念。③制定对高危药品的检查标准,使护士的工作有据可依。④制定该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规范高危药品目录、药品种类。

1.2.2 实施(DO) ①护理部、药剂科、医务科及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参考ISMP对高危药品的定义,结合该院实际用药共同制度本院的高危药品管理制度,规范高危药品的目录及药品种类。确定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丙泊芬、高渗葡萄糖注射液、胰岛素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等10大类46种药品为该院高危药品。②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培训PDCA循环,在全院护理人员中普及PDCA循环及安全用药管理理念,使护理人员能够自觉的将PDCA循环管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③加强高危药品知识培训,科室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录、种类,收集高危药品药物说明书,制定成册,重点组织学习高危药品常用计量、极量、用法、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潜在风险,提高护理人员药物知识,不再盲目的执行医嘱,真正把好临床用药的最后一关。④药品管理环节:科室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本科室高危药品的基数,并上报护理部备案;科室有专人负责高危药品管理;设置专区或专柜放置,保证高危药品与其他药品分区放置,并在放置区或药盒上以白底红色惊叹号做为警示标识,时刻提醒医务人员此为高危药品;建立高危药品交接本,每天清点,做到帐目相符,避免药品过期,使用后及时记录;高危药品领取后及时做好标识后放置;按照要求贮存,需20 ℃以下保存的高危药品放置冷藏柜中,如抢救车中的肾上腺素注射液需20 ℃以下保存,放置到冷藏柜中,在抢救车中清楚标识药品存放地点,便于抢救时及时取到;⑤高危药品使用环节: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双人核对;对正在使用过程中的高危药品做好床头交接班;用药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定期汇总,及时反馈。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高危药品不良事件案例,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

1.2.3 检查(check)护理部建立以护理部、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组成的三级监控网络体系,采取科室质控员每天检查,护士长每周督查,护理部每月抽查的原则,重点检查高危药品的数量、标识、贮存、有效期以及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检查的问题及时反馈,科室持续跟踪问题改进情况,护理部不定期的督查。同时将高危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中。

1.2.4 处理(action)护理部汇总各级监控体系检查的情况,在护士长大会上反馈,对于管理中的亮点给予充分表扬,增加护理工作的信心,调动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做为下一个PDCA循环的管理重点。

2 结果

PDCA循环管理后病区高危药品管理检查中存在问题频次较管理前明显减少,见表1。

表1 管理前后3个月高危药品管理检查中存在问题频次比较(n=72)

3 讨论

PDCA循环不是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也不是同一水平上的循环,每次循环都有新的目标,会使质量提高,这种螺旋式的逐步提高,使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4]。高危药品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高危药品管理成为医疗风险的重要内容。护士是临床科室药品保管与使用的直接责任者,护士对药品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强弱、直接影响临床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质量,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发生给药错误,从而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后果[5-6]。该院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用到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完善了病区高危药品管理规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及工作积极性,强化了环节管理与监控,有效规避了风险,使高危药品管理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有效减少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问题。表1显示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问题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参考文献]

[1] 杨英华. 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1-132.

[2] 潘韶山. 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2.

[3] 夏同霞,罗晓兰,王玉和,等.风险管理在该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药房,2010,20(17):1552.

[4]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3.

[5] 陈丽芳,彭幕莲,杨建群.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39-40.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57―01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一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一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具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朝轻暮重等特点。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急骤发生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的危象,是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常见诱因为强烈的精神刺激、劳累、停药,感染等,若抢救不及时可加重病情,增加医疗费用,或因摩息及发生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给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心身痛苦。如抢救及时,护理得当,病人生命可得到恢复。因此,加强护理措施对重症肌无力患者至关重要, 危象分3种:肌无力危象、胆碱能危象及反拗危象,3者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1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6月一2013年7月共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8例重症肌无力,男5例,女3例;年龄在30-60岁,8例重症肌无力病人人院时均有眼睑下垂,饮水呛咳,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男1例56岁,女1例66岁,均出现呼吸机麻痹、呼吸困难、和痰液排出困难、即行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经抢救自主呼吸恢复正常,8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痊愈出院,2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病情均好转出院。

2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15 rnin~30 min巡视病房1次,给予持续吸氧,定时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缺氧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加重、频率变慢要及时通知医师处理,有心跳呼吸骤停者要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本组气管切开病人2例均给予特级护理。

2.2 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抗胆碱酯酶药物易引起毒蕈碱样症状:唾液分泌增多、流延、瞳孔缩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出汗,可给予阿托品对抗,以缓解症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防止胆碱能危象的发生。激素冲击疗法可导致症状加重、消化道出血、血糖增高、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等副反应,严重时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因此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一旦出现肌无力危象.紧急配合医9ili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要指导病人正确用药,吞咽困难的病人应在饭前用药;注射新斯的明的病人,在药物发生作用后协助其叩背咳痰。

2.3 做好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人呼吸困难,咳痰无力,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是病人康复的关键。对气管切开病人要严格按照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进行操作,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给病人吸纯氧2min,防止吸痰造成病人缺氧。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液黏稠、结痂,影响通气功能。每日更换切口处纱布2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指导病人与机器同步呼吸,观察呼吸机吸人气压力是否适合病人,病人有无胃肠胀气、耳膜疼痛、恶心呕吐、漏气、鼻梁受压等症,如有不适及时调整,并适当加温湿化。

2.4 做好基础护理 由于病人出汗多、分泌物多,护士要帮助病人温水擦浴,勤换床单被罩病服等,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使病人舒适。做好口腔、尿道、会护理,吞咽困难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对四肢肌力低的病人要定时给予翻身叩背,做好皮肤护理。

2.5 饮食护理 因病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易导致营养失调,宜留置胃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在鼻饲过程中注意鼻饲液的温度,勿过凉过热,饮食用具保持干净,防止病人腹泻导致肌无力危象症状加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尽量鼓励病人经13进食,不足部分由胃管补充。恢复期病人要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生、冷、坚硬食物,避免大便用力。

2.6 有效交流 病人因肌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交流障碍.为了达到有效交流,将病人的基本需求制作成卡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便于病人用数字或手指表示需求。能书写的病人,为其提供纸、笔。尽量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在愉快、信任的心态下配合治疗。

2.7 心理护理 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心理活动很复杂。因病程长、反复发作,病人易产生恐惧、焦虑等症状。病情稍有加重,心理负担则会随之加重,情绪低落,女病人会担心家庭、孩子,自费病人会顾虑家庭经济状况。

2.8 健康指导 感染、外伤、过度紧张、劳累及某些药物均可诱发重症肌无力或促进肌无力加重。因此病人要保持乐观心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避免感染、疲劳,遵医嘱服药,适量活动。禁用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安定、氯丙嗪、吗啡等肌肉松弛剂;奎尼丁等心律失常药。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指病人急骤发生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是重症肌无力病人最危险的状态,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抗胆碱酯酶药物是首选的治疗药物,但用量小易引起肌无力危象;用量大易引起胆碱能危象;长期使用病人对药物不敏感易导致反拗危象。因此要密切观察病情及用药后反应,及时发现危象,及时救治,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是保证病人顺利康复的关键。

3讨论

重症肌无力及危象病程长,疗效慢。重症肌无力及危象的护理对其康复至关重要,加强护理可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对患者的正确指导和护理,让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提高重症肌无力及危象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

[2] 金真,林燕玲,林静仪.重症肌无力病人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临床研究{J}. 护理研究,2010.20(10B):2666.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优化抢救流程;急诊;危重症监护;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被视作“急危重患者的再次重生之所”,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承担着保障急症、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1]。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且极易发生病情急性进行性加重,甚则危急生命的情况,抢救随时可能发生,合理的抢救流程可以影响病房的护理质量,并且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与之后患者康复情况[2]。为提高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抢救成功率与之后康复护理管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对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监护管理的60例患者依据其病情发展,在抢救过程中主以患者与患者家属需求为导向,医护间分工默契合作,优化抢救流程,对本院之前的抢救流程、抢救人员和人数与抢救站位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分配,制定一个科学、高效、合理的优化抢救流程,减少了抢救过程中护理失误情况,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取得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认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于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监护管理的6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1.38±58.53)岁。病因有急性冠心病、脑血管出血、创伤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统计对比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抢救流程遵照主管医师医嘱,建立静脉通道,并及时打开抢救药品箱与相应的抢救设备。时刻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以及抢救相应措施的疗效,并详细记录。及时向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病情进展与抢救措施,同时简要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病情相关知识与以后情况,得到患者家属对抢救流程的认可[3]。1.2.2观察组患者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优化抢救流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抢救护理管理措施:①成立危急重症抢救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统管协调并安排处理抢救流程中出现的各项意外事件。②规范化培训医护人员抢救技能,并且固定配对医护以增强医护之间在抢救时抢救工作的默契配合,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的。③对于常见多发急危重病症成立抢救专家小组研究制定SOP文件,可提高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成功率。两组患者均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抢救,并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急危重疾病知识与疾病发展预后告知、抢救流程与抢救结果。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时效与耗材、抢救成功率、抢救时医护参与人数。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患者家属对抢救流程的认可与支持等。其中满意度数据通过本院管理医德医风相关部门的问卷调查获得;抢救护理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则由本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统计[4]。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依据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调查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在抢救前后两组患者存活率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采用优化抢救流程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病情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家属对抢救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抢救之后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注重医护人员急危重症抢救知识技能的培训

在此次回顾性调查统计中,可以发现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熟练的抢救技能与默契配合确实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因此应当成立常见急危重症疾病抢救SOP文件,合理科学优化抢救流程,缩短抢救时间可以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与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不可再修复损伤[5]。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对于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合理科学的抢救流程是建立在医护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当着重培训医护人员在急危重症疾病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减少医护人员在急危重症疾病抢救过程中的失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期间尽快康复。

3.2注重医患沟通

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治疗期间,由于病情特殊导致医患之间沟通不利,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多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病情,并且多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亦可以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引起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而对症对病治疗以提高患者在病情加重危急时的抢救成功率。此外多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有助于提高患者家属对相关急危重症疾病知识的认知与对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归有大概预判而做好相应心理准备,避免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病情急、危、重的发病特点抢救失利造成患者意外情况的不理解,而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并且可以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更好的配合急危重症疾病的相关抢救措施的实施,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4结语

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因病情发展危急大多数需要经多次抢救,因此合理的优化抢救流程,可以避免抢救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在实施急危重症疾病抢救过程中,首先要求医护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丰富的抢救经验与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对于此医院应当重点培养一批在急危重症抢救方面的人才,并且不断探索新的、合理的优化抢救流程,为今后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管理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娇华,梁金清.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5-7.

[2]杜云真.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0):8-10.

[3]李敏,陈涛,骆丞,等.联合ICU优化抢救流程救治急性左心衰[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4,33(5):477-479.

[4]陈芝菊.优化流程抢救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应用的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3):7453-7455.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3篇

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危重病人长期禁食,恶病质、活动受限,机体消耗大于摄入,全身营养不良,低蛋白水肿,同时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疮。一旦发生压疮, 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延长康复时间, 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2], 而且压疮的发生极易引起医疗纠纷[3]。如何降低危重病人难免压疮发生率、提高带入压疮的治愈率, 是护理质控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科从2007 年5月将常规的压疮护理工作扩展到压疮预防的重点环节管理,并纳入我科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我们探讨了一系列预防危重病人压疮发生的重点环节管理措施,经过2年多的临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 年5 月-2010 年5 月,科内压疮预报表17 份,其中男10 例,女7例;年龄28 岁~89 岁,平均68. 6 岁;胃癌6例,结肠癌4例,直肠癌3例,多发性损伤4例,平均卧床21天。

1.2 护理效果:本组17例病人,仅有1 例病人是因多处骨折,双下肢骨折行骨牵引,被动。Braden 评分为6 分,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压疮,余16例病人出院前均未发生压疮。

2 重点环节管理措施

我院2003年已规范了压疮的管理流程,我科除了严格按医院的管理流程进行压疮护理外,还着重强化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2.1 规范全体护理人员压疮防护知识,提高压疮预防的意识:我科年轻护士多,轮转实习护士多。针对护士年轻化,经验不足等特点,我们特别加强了科内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由护士长负责,对全科护士进行压疮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有压疮形成的原因、压疮的分期,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表进行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 ,做到人人知晓。在查房时对分管床位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抽查考核,现场进行对压疮高危病人进行评分,了解对压疮危险因素掌握的情况,考核结果作为护士及护生的平时考核成绩。

2.2 强调对病人皮肤的评估及评估后处理环节:要求接诊护士对每一名新入院危重病人首先进行详细的全身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皮肤情况,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表,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将分值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中,对于存在压疮风险的病人,接诊护士立即通知护士长,护士长及时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病情确认护士评估分值,并察看护士拟订的护理措施,与护士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护理重点,制定最佳的护理方案,指导护士针对病人病情变化动态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根据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3 重视交接班环节:患者入院后,护士长要求护士对有压疮危险因素的病人做好每班交接,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评估,经评估对高危人群实行重点预防,进行全程跟踪交接班,护士长采取动态监督、指导,掌控全科压疮防控情况,并随时察看病人评分,进行实时全程的检查和监督。对于手术及转科的危重病人,要求接诊护士严格详细检查病人的全身皮肤状况,并据实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对于存在压疮风险的病人按压疮管理流程处理,另外,在长假期间,由于缺乏护士长的监管,护士预防压疮的意识薄弱,因此,在放假前夕,召开护士会议,明确每班职责,指定专人负责,防止发生压疮。我科自2006 年以来长假期间未发生过压疮。

2.4 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性:根据医疗事故管理条例规定,要求护士客观真实记录病人情况,因此我们要求将压疮危险因素评估的分值及皮肤情况记录于护理记录中,同时对每一次动态评估的结果及处理方法也要求及时记录于护理单中。对于有压疮风险的患者,同时要填写我院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并及时上报存档。

2.5 重视健康教育环节:危重病人大都病情复杂变化快,并存疾病多,各种治疗性管道多,病人多数受限,非常痛苦,需医护人员给予亲人般的关怀,使其尽量在舒适的前提下进行压疮预防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使之重视并参与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同时要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压疮防护用具,为了不必要的纠纷发生,护士还应重视对病人、家属施行告知和签字同意等工作。

2.6 重视持续质量改进:对已发生或难免压疮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及时做好二级评价, 即责任护士评和护士长评,同时护士长带领和指导全体护士及时修正护理措施, 把过程控制与持续质量改进用于压疮的预防中, 使各个相关环节得到良好的控制[4],各种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3 思考与讨论

压疮发生率是护理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 压疮形成的因素多而复杂, 美国学者Braden 认为褥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有6 种: 即身体活动的程度、改变和控制的能力、摩擦力与剪力、感觉能力低下或丧失、潮湿、患者的营养状况[5]。通过临床实践, 主要措施应以预防为主, 特别对于一些病情复杂,活动受限,全身营养不良,低蛋白水肿,同时抵抗力低下的危重病人, 除了严格按我院的管理流程进行压疮护理外,还应该特别注意上述几个重点环节的管理,否则难免性压疮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压疮护理质量的提高, 还可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可见, 预防危重病人压疮的发生,必须抓好护士压疮防护知识的规范化培训,病人皮肤的评估及评估后处理,各班的交接班,护理文件书写的规范性,认真细微的健康教育及持续质量改进等重点环节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旭,杨家林. 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

[2] 刘金妹, 丁学易, 钱萍, 等. 压疮防止过程管理的探讨[J].上海护理, 2002,(增刊):32

[3] 韩英.压疮护理进展[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19:2145- 2146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4篇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转眼又到了2020年底,这一年我主要负责病区危重护理质控工作,在护士长领导及科室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质控要求,认真检查整改,较好的完成了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基础护理方面,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每日两次整理床单位,故床单位及病室环境整洁,床下无杂物,能协助危重患者进餐,观察患者进餐情况。由于病员服不合身,病员服穿着情况欠缺,仍需加强管理及整改。

二、专科护理方面;危重患者管道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良好,引流管妥善固定,标识清楚,通畅、安全。有效。不足方面;个别患者饮食标志与病情不符,24小时尿量记录不准确,病情掌握方面,均知晓病史汇报程序,责任护士了解危重患者的诊断、病情、主要治疗及护理措施,个别护士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对抢救物品作用及副作用知晓不全。

三、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在晨会上反馈,科室进行学习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新入院的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尽量选择合身病员服,对不穿的患者进行劝说及督促。对记录24小时尿量的患者,提供量杯,责任到人,记录在体温单上。增强护士质量意识,实行责任制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更换护理标识,做到标识与病情相统一。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对低年资护士加强考核和监督,不定时抽查提问,以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相关知识的掌握。

2021年危重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分析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问题,提出对策,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二、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提出,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危重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建立有效的危重护理管理体系,组建一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危重患者的护理质控工作,以保障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质量。

五、每周抽查2例危重病人,查看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及风险评估,有无落实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面部清洁),引流管固定情况,有无标识,病情掌握情况,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对未落实到标准的同事予以指正。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时间

项目内容

措施

计划落实率

第1-2周

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会阴擦洗、面部清洁、床上温水擦浴、床上洗头)

每周抽查2名危重患者,查看落实情况,对未落实到标准的同事予以指正

100%

第3-4周

安全管理(病人卧位与安全、压疮护理、各种警示牌使用规范,安全评估与相应措施相符)身份识别(佩戴腕带)

安全管理每周检查一次

腕带佩戴床头交接随机检查,每周五名

100%

第1-2周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与风险评估,按时巡视,及时解决需求

评分及时准确,每周抽查2例危重病人,查看落实情况

100%

第3-4周

输液通畅,无红肿、外渗、输液巡视卡记录及时准确

特殊治疗按时执行(如吸氧、雾化、换药、灌肠等)

每周抽查1-2位患者静脉通道及各项治疗完成情况

100%

第1-2周

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标识正确,及时倾倒

每班交接,每周督查

100%

第3-4周

根据医嘱监测各项指标,护理记录及时准确

病情掌握情况(所负责床位十知道),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每周抽查2例病例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其当事人

每周抽查1-2名责任护士,督促掌握病情

100%

季末

总结每月度检查的质控情况

组织科室讨论,改进流程

年终

危重病人护理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危药品;风险管理;安全隐患

高危药品如使用错误,可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高危药品管理列为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为保证治疗和急救的需要,常在病区备一些高危药品。护士是病区高危药品的保管者和直接使用者,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程度和使用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我院在分析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后,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以确保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我院共发生药品管理缺陷29起,其中高危药品管理隐患14起;用药安全隐患75起,其中高危药品安全隐患35起。经我院药品质量管理小组对各病区检查,发现高危药品管理缺陷的具体表现为存放不合理、无醒目标识、储存条件不当,使用过程中未进行双人核对、静脉使用时速度过快或高危药品外渗等。

1.2风险管理方法

1.2.1建立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由护理部主任、药剂科主任、1名临床药师和各病区护士长组成,制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组织护理人员参加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和管理培训,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病区的高危药品管理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1.2.2健全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高危药品的定义,结合我院临床实际情况,由医务科、药剂科和护理部共同制订高危药品目录。各病区根据高危药品的药理作用与贮存要求分类存放,且与普通备用药分开放置。常用急救药品存放在抢救车内,毒麻限剧药品专柜加锁保管,需低温贮存的药品则放置在冰箱内。病区内所有高危药品均必须使用原包装瓶或药盒,以备急救使用和检查是否在保质期。制作高危药品红色警示标识,如10%氯化钾注射液在其外包装上标注“严禁直接静脉推注!”标识,预防使用不当引起心律失常;化疗药物标注“严禁外渗!”警示牌,提醒护士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并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

1.2.3规范高危药品的使用流程 设计高危药品标准化处方,由医生经电子处方系统规范开出高危药品的医嘱,直接从电脑生成后打印成红字药卡,药师对处方审核后调配,并与病区护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接。病区护士使用高危药品时实现双人核对,并签全名。执行高危药品医嘱时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份、高危药品名称、剂量、用药时间和给药方法。并嘱患者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一旦出现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1.2.4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将病区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对高危药品领取、存放、配置、给药的每个环节进行风险识别和干预,以强化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的风险意识。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鼓励护理人员对有疑问的医嘱和治疗方案敢于质疑,并将高危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及时反映给医生处理,以减少用药差错,保证用药安全。

1.3观察指标 比较风险管理前后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及用药安全隐患发生情况;实施风险管理前后随机抽查126名护理人员测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高危药品定义、高危药品目录、常用高危药品的使用方法以及高危药品药理作用等理论知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高危药品理论知识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管理缺陷与用药安全隐患、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效果

2.1风险管理前后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及用药安全隐患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后,药品管理缺陷、高危药品管理缺陷率、高危药品安全隐患率明显低于风险管理前(P

2.2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定义、目录、使用方法知晓率和高危药品理论知识均明显高于风险管理前(P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各病区常准备一定量的备用药品,以满足治疗和急救的需要。急救药品常存放在抢救车内,对“毒、麻、剧”药品的管理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护理人员普遍对氯化钾、降糖、降压等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意识比较淡漠[2],可能因误拿误用造成患者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改善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提高用药安全是临床护理管理者探讨的焦点。

高危药品的使用具有高风险性,使用过程涉及到医生开处方,药剂师审核、调配,病区护理人员领取、存放及使用等多个部门。因此加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应从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开始,规范高危药品在医院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对医、药、护各部门人员进行监督[3],加强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高危药品使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后药品管理缺陷、用药安全隐患例数及由此引起的高危药品管理缺陷率、高危药品安全隐患率显著下降,金丽萍[4]也有过类似的研究,证实风险管理能降低高危药品管理缺陷,提高用药安全。

护理人员是高危药品的直接使用者,是整个用药过程的最后一环,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程度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5]。组织护理人员培训和学习,使其掌握高危药品的相关知识和应急处理措施,将病区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机制促进护理人员主动学习和掌握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正确使用高危药品,降低高危药品在管理和使用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强病房巡视,及时识别、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本研究显示,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显著提高,提示风险管理能提高病区护理人员安全用药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幸国,刘庭芳,杨泉森,等.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价及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9):691-694.

[2]谢建飞,丁四清,刘爱忠.用药环境重现在病房药品贮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09-810.

[3]蒋银芬,丁力.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提高高危药的应用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