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

初二政治论文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四、结论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学术独立与经世致用之间

虽然同在“政治学原理”的名义下,但不同的着作的实质可能完全不同。在大量涌现的着作中,邓初民的《政治科学大纲》以及后来更加完善的《政治学》以及《新政治学大纲》是独特的[17],质言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为核心构建出的政治学原理。虽然在民国时期的学人可能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精确定义的自觉[18],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是贯穿其中的,这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论、政党本质、国家本质、国家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等。在具体探讨邓初民的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在民国的生存状况。邓初民并不是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人。“自20世纪20年代起,已有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构造新型的政治学,如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分别在上海大学、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社会科学概论》、《政治学》、《政治学概论》。”[19]作为一种政治思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在一开始似乎并未遭到阻碍,内部服膺马克思主义的也不乏其人。恽代英所着的《政治学概论》,更是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融合,使之“合于本党同志研究之用”[20],此书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宣传科于1926年9月出版。大革命失败之后,状况自然发生了改变。1929年,四?一二后流亡日本的高尔松(高希圣)回到上海,出版了《现代政治学》直接指出“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一定的阶级榨取并支配其他阶级的场合,不合于支配阶级意识的科学终是被抑压,反之有利于支配阶级的科学———这其实不值得名为科学的———则不恤用各种的手段加以助成和奖励。”并进一步直斥当时普遍流行的政治学没有科学实质[21]。不过,在压制之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零星或系统的论述似乎并未断绝。就“政治学原理”而言,虽然在授课与着书中英美式的自由主义的主流地位从未动摇过,但是在1929年开始的“政治学原理”发展中,还是出现了邓初民、高希圣、傅宇芳、周绍张、高振青等人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论着[22]。同时,在一些官方政治学家那里,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种流派,亦得到一定的介绍。例如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萨孟武着、王世杰校,收入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的《现代政治思潮》中首先介绍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且理论精到、持论公允。在高校之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相关课程亦未被完全禁止,例如1933年北大政治学系四年级学生即可选修陈启修开设的“马克斯学说研究”[23]。

二、邓初民的政治学

邓初民的三本政治学原理着作———《政治科学大纲》、《政治学》、《新政治学大纲》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论述得极其出色的着作。1929年之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面书籍在中国的翻译与着述并不多,而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更加稀少,作品质量也良莠不齐[33]。与此前瞿秋白、恽代英等的由讲义而成书的作品相比,邓初民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科学性、系统性的阐述上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而在此处,邓初民已经明确的把他的政治学建立在了这两大理论发现上:“新唯物论”和“经济背景深处”,这种对于基础的把握是邓初民构建体系的关键。邓初民所言的“(一)‘政治’与‘政治科学’在社会总体构造中的位置”是该书的第一章:“政治学的性质”,在这章中邓初民从宇宙、人生、社会这三个所有学问的“问题之一般”开始,逐步到社会进化、人类生活,再到法制政治,最后达到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之中的政治学。“(二)‘政治’与‘政治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则包括了该书的二到四章,包括了政治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对政治学概念的定义为“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从混沌的政治现象中抽出因果关系法则的目的之学,便是政治学。”[35]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则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三)政治科学是用什么方法处理各种政治现象”包括五到十章,论述了阶级、政党、民族、宪法、国家。其中国家一章篇幅几乎占据全书的一半。作为第一本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的着作,《政治科学大纲》的特点有二:一是着重于从根本问题出发对“政治学”概念本身的探究;二是偏重于对于国家的说明。1932年,邓初民以“田原”之名出版了第二本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着作《政治学》,在序言中,他谈到了理论见解“今是昨非”之感。这种变动最主要的是对政治研究对象认识的变化:从以国家为主,将政府、政党等包于国家之中,转变为对政治现象的研究[36]。与《政治科学大纲》相比,这本书偏重于对近代政府的形式和政党的详细论述,并独立出了革命论一编。1947年,《新政治学大纲》出版,在“序”中邓初民说到:“政治理论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是一种思想学说真理理论,而是丝毫不必掩饰的社会运动政治斗争的武器、政治的战略战术。”[37]此书总体结构与《政治学》基本相同,突出的区别是在于除了“绪论”以外的各编最后一章均是对中国的论述,与时政相结合的也更加密切。通过这三本书的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邓初民自身理论的发展与体系的日趋完备。

在1920年代末思想“青黄不接”之时,邓初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的把握和构建的成就是令人惊叹的,这就使得我们试图去了解他的思想来源。在检视《政治科学大纲》一书后,我们可以试将影响其思想的理论来源归结如下: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及相关着作,如《家族、财产私有,及国家之起源》、《哲学之贫困》以及考茨基、摩尔甘等等[38]。其次是日本政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日本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的重要中介之一,邓初民早年曾留学日本,也在彼处首次接触马克思主义[39]。《政治科学大纲》第一章“政治学的性质”的理论根据、引语以及图表都是参考了日本学者杉山荣着,李达、钱铁如译的《社会科学概论》。而日本曾经产生的关于国家理论的争论也是邓初民对当时中国状况判断与借鉴的重要参考[40]。再次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论述,比如李达的《现代社会学》[41] 。另外,像《庶民的胜利》等文,以及与邓初民相交甚好的恽代英的某些论着,虽然在本书中没有直接的涉及,但其影响也是存在的[42]。最后,也参考了国内其他流派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论述,比如萨孟武《政治之基础知识》中对于苏维埃构成的论述等[43]。在这些理论资源的共同影响下,邓初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的建设才得以完成,而邓初民的着作又影响了此后直至建国后甚至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着述。这种学术上的传承不仅受个人天资、学养、机遇的影响,更受制或受益于整个社会环境。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学术史式的研究中最为困难的环节。邓初民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以及1930年代前后的政治社会状况之关联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时事政治;初中政治;兴趣;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7401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往往不会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会融入当前的热点新闻作为政治教学的重要素材,或者组织学生对时事政治热点进行讨论、分析或竞赛。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了教师需要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要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政治是一门相对枯燥的课程,而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透时事政治,能够一改政治课堂死板枯燥的情况,让学生能够在时事政治内容的刺激下,转变传统政治课堂枯燥死板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中设置新闻讨论环节。新闻讨论环节是让学生对有兴趣的新闻进行事件背景、事件缘由、事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讨论。教师组织开展的新闻讨论环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学生阅读新闻、联系教材讨论新闻、教师最终点评。教师在组织新闻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紧扣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时政新闻。在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开展指导工作,对学生提出的论点进行鼓励与引导。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教师可以联系2015年10月政府提出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的政策来进行讨论分析。在对这一新闻的讨论中,教师可以紧扣教材,指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要怎样的角度进行分析,联系教材中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内容进行讨论分析。这种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渗入时事政治的新闻讨论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改以往沉闷的政治课堂氛围,学生能够时刻跟随教师的脚步来进行新闻讨论分析。可以看出,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二、可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

在传统初中政治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针对教材进行固定模式的学习,虽然教材中涵盖的知识十分全面、系统,但是在变化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固定的政治知识内容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往往导致初中政治教学出现严重的滞后性。并且,传统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陈述枯燥,理论过多,缺乏相关的事例加以支撑,从而导致学生对初中政治教学失去兴趣。而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则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师能蛟诮滩慕萄е余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竞赛活动,结合教材针对故宫博物院迎来成立90周年院庆、“一带一路”经济路线问题等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详细搜集,在课堂上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安排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身的见解。

三、让政治课堂具有时效性

初中阶段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不单单是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更加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特别是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来说,其中的知识点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时事政治内容,让政治课堂具有时效性。将时事政治运用到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分析,让政治课堂不仅局限于教材。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事政治的时效性与生活性,让学生密切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政治课堂的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轮流朗读《时事报告》等杂志上的新闻,在给学生一定讨论时间后选择一至两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不单单可以让初中政治课堂更加具有时效性,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灵活、科学地使用时事政治材料可以弥补教材的固定性、滞后性,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对时事政治事件开展分析,进而提高学生利用政治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时事政治的重要性,并努力提高自身应用时事政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文平,张淑华.时事政治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14).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初中学生 政治学习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48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政治学科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政治学习,而目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习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影响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阶段的政治学习。

一、影响初中学生顺利进行政治学习的因素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明显的感觉到存在一些影响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习的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作为新时期的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对影响学生有效进行政治W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政治知识点的学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文就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生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

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习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对政治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更大的学习激情,一旦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势必会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就目前初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来看,为数不少的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政治学科学习的乐趣,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没有有效结合起来

政治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就目前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结合起来方面做的还不够充分。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依然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点方面做的不足

政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点的应用,很好地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政治学科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目前初中政治教师在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方面存在懈怠心理,教师难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政治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方面做的不足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知识点,尤其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到政治学习,更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政治知识点,掌握有效的政治学习方法与技巧。而目前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能够积极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活动,但是本人认为还存在力度不够的情况。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教学计划,不仅使学生存在没有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也会加快教学进度,这无疑对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科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解决目前影响初中学生有效进行政治学习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解决存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无疑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初中学生更加顺利的进行政治学科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部分初中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不感兴趣,而导致学生出现政治学科学习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引起重视。政治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为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学习兴趣,就注重通过案例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学习的意义。

(二)将政治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政治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以实际案例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能够使原本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点。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也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针对目前初中政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引起重视。本人在授课的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会及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达到了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的目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有效应用政治知识点的能力,不仅对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前言

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正逐渐成为一个难题,甚至成了“学生冷遇、教师逃避”的一门课程,存在边缘化趋势(张桂文,2011),因为其内容和框架的不确定性,甚至成为学生听不明白、教师讲不明白的课程。因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亟须发展和创新。

首先,这是坚持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需要。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其他应用类经济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大多是根据各个时期党中央的文件精神来编写,其内容总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属于“政策解释学”或者是“政策宣传学”,缺乏理论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总结、阐释和指导的功能,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困境之中。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时俱进,紧扣时展主题,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需要丰富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课程分两大部分: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是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原型进行编写,逻辑框架严密、完整。相比而言,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的经济制度,虽与现实联系紧密,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对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它要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须具有强大的理论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跟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变化的现实(乔榛,高文敏,2009)。

正是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要确立一个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具有同一研究对象、同一研究框架、不同出发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的出发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在这一前提下,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的出发点应有所区别。对于资本主义部分,没有什么分歧,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就是说,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阶段,包括一般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竞争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与之相对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也应有其具体的出发点。

理论和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出发点。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过渡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至少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即利用(和限制)旧的经济关系的阶段――对环境和人进行彻底改造的阶段――建立新社会的阶段(朱炳元,等,2008)。准确把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

因此,为能够把握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一定要在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出发点,整个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就会偏离其学科根本,被西方经济学所替代。

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定位是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界大体同意是生产关系,但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亟须发展。

作为新发展部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定位为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它既包括属于基本制度方面的生产关系,也包括属于运行机制方面的生产关系,但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

首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生产关系的一般性,包括一个基础――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所有制,三个层次――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有其特殊性,从生产关系的三个层次来说,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机制。而对其特殊的强化和理解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重中之重。

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构建

与研究对象问题密切相关,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结构是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需要经济理论界全力进行探讨,此时以生产关系三层次论为基础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多样性,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为主体或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二是主导性,居主体或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人类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划分,都是以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生产力多元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也多层次。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三个部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重点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个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决策机制,一般有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形式;二是信息传递机制,一般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三是动力机制,包括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两个方面。经济体制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类型。经济体制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需要用多课时来分析的,建议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进行安排。

首先,分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苏联的示范效应,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保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从而为消除技术和经济的落后打下了基础,并为经济过渡到新的、社会主义的管理形式创造了条件。但也出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损失”,经济效率低下、经济结构僵化、短缺等,最终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具备实现计划经济所必需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完全的信息、较低的信息获取成本和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二是人们根本经济利益的一致性。

其次,介绍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说明中国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两大创新:一是认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体制范畴,社会经济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既定经济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经济体制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具备商品经济产生的两大条件:社会分工以及存在不同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

最后,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和基本框架,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的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机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企业。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第一个环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生产的主体,被赋予三种基本任务: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二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任务是校正市场失灵;三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承担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任。为把国有企业培育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我国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国有企业的微观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国有企业的宏观改革,通过战略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缩小国有经济范围(张银杰,2010)。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分配是在生产之后的第二个环节,应重点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个人收入分配基本原则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着重调动生产中的人即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按生产要素分配着重发挥生产中的物即生产资料的作用,体现要素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结果,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统一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统筹区域发展,贯彻“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观调控具有必然性,且应以间接调节为主,即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

总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确定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三层次论是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有效框架,在此框架下,把介绍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主体思路,也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创新。

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中的配套建议

为了进一步保证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成果,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政治知识学习 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5-02

初中生科学有效地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学习政治知识具有了许多新的有利条件,为他们运用多种手段学习政治知识奠定了基础。然而,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系统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他们提高政治知识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治知识学习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反映心理形式,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起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意识就是说学生自觉地认识到学习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烈的政治知识学习意识能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学习政治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并积极主动地探寻进行该活动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意识与主动性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盲目性突出,自主学习意识缺乏且自信心不足,对政治知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求甚解。

第二,政治知识学习兴趣难以激发,主动性缺乏。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初中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是他们在心理上对政治知识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但思维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又由于政治知识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往往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这就必然造成初中生对看似枯燥、刻板的政治知识失去兴趣、学习主动性不足,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厌烦情绪。

第三,政治知识学习途径单一,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找到了攀登知识之巅的路径。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政治知识普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手段呆板单一,靠机械的死记硬背把握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欠缺,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存在着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更做不到把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

二、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灌输式政治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灌输式政治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向学生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一种政治教学模式。灌输式政治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呈现封闭性特点,远离生活世界。灌输式政治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灌输方法具有强制性。灌输本身的作用发挥是外在的,是教师通过政治知识学习的多种途径强制于学生,这就导致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淡化学生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需求。(2)是灌输形式相对单一化、教条化。灌输方式基本沿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方式,即从灌输内容到被灌输对象的单向模式,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创造活力,僵化、教条、单一的灌输形式和内容极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和分离,导致教学质量下降。(3)是灌输内容缺乏层次感。政治知识的灌输面向全体学生,并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政治知识的具体学习中无法规避地表现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满堂灌的现象,它的结果就是泯灭学生的生机与灵气,抹杀学生的创造活力。

第二,农村初中专业政治教师的短缺。具有专业素质的政治教师的稀缺是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产生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资料表明:80%农村初中只有毕业班安排一两名专职政治教师,这些教师的职责就是狠抓升学考试而不求其它,初一、初二年级政治教师则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则通常把政治课当作副课对待。政治课教研组在农村学校和其他学科合并的现象也很普遍,以致政治教师只能在自己特定的狭小范围内开展教学任务,相互交流,听课学习相当困难,面对不断更新、日渐丰富的政治教材内容时,即便花费很大精力,教学质量仍不尽如人意。

第三,重智育轻德育的农村习俗理念的影响。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智能的活动;德育是教育者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在合品德的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农村家长对德育教育的普遍认识。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品德再好,也无法帮助他们摆脱现实困境。相反,有时人的品德诚实,却要吃亏,反被人嘲笑。加之智育的可检性和德育的不可控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德育又缺少明确的衡量标准,升学考试时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也只是划了一道无形的录取线,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对德育教育的漠视乃至忽略,他们往往把政治知识看成子女获取优秀成绩、顺利升学的工具。

三、正向引导农村初中生政治知识学习的对策

第一,更新政治教学理念,转变政治知识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点金术”有时比“金子”更为可贵。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学好政治知识的基本方法。初中生具有勤思、好疑,形象思维能力强等认知特点,加之政治知识理论性强、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引导初中生学习时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联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他们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力求做到书内知识与书外生活的融会贯通,这样初中生才能对所学的政治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与此同时,政治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大胆探新、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以达到既符合政治知识学习规律,又满足初中生实际需求,既生动活泼,又不拘泥于形式的效果。

第二,提升农村初中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政治教师在学生政治知识学习中起着导向作用,其文化底蕴、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政治知识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政治知识讲授的突出特点就是以理服人,政治教师必须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其次,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知识的学习不能是呆板、空洞的说教,而应是教师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自己,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再次,政治教师还应具备广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特别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当前理论热点、难点相关的知识;当代国内外思潮相关的知识;一定程度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知识。

第三,创设有利于农村初中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是不能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的。”蔡元培也说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家庭环境是子女学习政治知识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教育理念、生活环境、学习氛围对子女政治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调查发现父母如果关心国内外时事,那就会对子女政治知识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科学有效的引导子女学习政治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家长就必须重视对子女政治知识学习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其学习政治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家长还应注重用自己的点滴言行去激发子女学习政治知识的热情,促使其能够运用政治眼光看待问题,运用政治思维分析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要有效的提高政治知识学习效率,要达到政治知识学习的预期目标,必须立足于他们学习政治知识的具体条件和实际状况,认真分析和思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查明原因和找出对策,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政治知识的能力,坚定他们学好政治知识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政治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07).

[2]庞文婧.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学习型家庭[J].中国校外教育,2010,(01).

[3]朱桂权.激发初中生学习政治兴趣的几点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09,(27).

[4]俞俊.初中生课外学习政治知识的障碍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16).

[5]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和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07).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7篇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能钻研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精心备课,精心授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新教法,新学法,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路子,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增强思想政治课对德育的针对性。从1993年9月开始,我一直从事初三毕业班的思想政治科的教学工作,勤于钻研教材和命题方向,真抓实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先后在1995年、1997年和1998年三年中考成绩评比中,平均分、及格率均名列全县第一,多次在县政治科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举行教学观摩课,取得了好评。95年9月我被榜头镇党委、政府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97年12月,我参加县优质课评比,成绩优异,被教育局评为“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几年来,在教学改革和钻研教学新方法上,我撰写了一系列教学经验论文,在各级会议上交流,取得了一致好评。《如何大面积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初三年政治科教学点滴体会》、《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实践》、《贯彻“两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分别在1995年、1997年、1998年和1999年的县政治科中考质量分析会上交流并收入汇编。其中《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的实践》一文于1999年5月在省《德育》优秀教学论文专刊发表。《贯彻“两全”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一文荣获99年县中学优秀政治教学论文一等奖。我曾经在95年、97年和98年三次在竹庄中学举行现场经验介绍,取得好评。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耐心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融贯于日常生活中,与时事政策教育相联系,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陈丽白同学的小论文《民族之光》获县一等奖;陈汇慧同学的小论文《中华之光》荣获市三等奖;王锦敢同学的小论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克不容缓》获县二等奖;陈汇慧同学的小论文《人口警钟要长鸣》获县三等奖。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8篇

初中;政治课;教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41-02

初中政治课担负着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好政治课对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培养,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初中学生在脱离小学阶段的培养教育后,进入了初中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不可忽视:一是矛盾性,突出表现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迷茫状态;二是可塑性,初中生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在叛逆的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一个参照的标准。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本身任务和初中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人点:把看似枯燥无味的道德理论讲活,在传输思想道德理论的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呢?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一、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前提是整体把握课程的内容特色

要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讲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整体有着深刻的把握和了解。纵观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初一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成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初二阶段学习内容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构建;初三阶段在初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操。力求初步确定学生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讲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具体方法

要想摆脱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初中思想政治课变得更有活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而学生主动精神的调动和教师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则呈现出一种“正相关效应”。依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要想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创新:做好“导演”与“演员”角色的定位

要想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就必须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是一堂好的政治课。“要让政治课真正地生动、鲜活起来,教师如何作好导演,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角色,确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在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定位好自己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老师是导演,主要负责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认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智慧火花,并给予积极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更加积极地投入所应扮演的角色,强化课堂的愉悦氛围:二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哪怕是在学生出现标新立异式的观念时也不要去打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星星点点的智慧之花”并不是总会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和创新。如果说“发现闪光点”是教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的话。那么“创造闪光点”就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否教活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应该密切注意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方法。

2.收放自如:善于把握课堂活跃度

随着学生们创新自觉性的提高和创新自信心的增强,活跃的课堂气氛显然并不难以营造。但是,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说明学生们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并不等同于学生们完成了思想政治课程所要求的学习任务,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精髓。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政治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对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式的观念不要打击。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既要表扬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与个性,又要善意地指出其思想中的不足,避免因为一些调皮孩子的起哄而造成课堂本身的混乱。具体说,就是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后,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既要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从而使课堂活跃度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畴之内。

3.讲解创新:理论不仅要联系实际,而且要有新意

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真正的学问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与有的初中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味地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其实,初中思想政治课本身除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以外,大多数知识都是可以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从中可以看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也许有的教师会反问,我在讲课过程中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每堂课也都注意讲解范例,但是课堂气氛并没有多少好转,这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新意。比如在讲《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关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列举英雄事迹、好人好事,这样时间一长,反而会遭到同学们的反感。教师可以就近举学生们身边的小事例。比如:值日生打扫卫生,可以具体到某个学生,假如这天值日生不打扫卫生,那么同学们就要在又脏又乱的教室上课。正是因为值日生认真地打扫了教室,才使得我们的班集体有了干净的环境供我们上课。所以整个“班集体”应该为该学生的辛勤劳动鼓掌致谢。反过来,再反问该学生,在听完同学们的鼓掌后,是否因为自己的劳动得到了班集体的认可而内心里感觉到了尊重和满足?这样通过学生们身边的小事情就可以讲解“个人的贡献和付出可以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道理。

4.实践创新:动脑动手,课堂课外密切配合

实践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一剂良药。

首先,要注意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让课堂生活显得多姿多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成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们根据政治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然后由教师点评,确定优秀发言代表并给予表扬。

(2)开展辩论赛。由各个组的学生选派代表就某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要求尽可能的用上课本中的理论进行论证。最后由教师进行表彰总结。

(3)综合知识抢答。同样可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选择课本理论进行提问。各个小组的学生举手抢答,可以制定分值来评定优秀小组。

(4)即兴演讲,可以穿插到实际的课堂讲课中进行,要求给予每个同学机会,就某个课堂问题或理论进行即兴演讲,从而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要开创课外活动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师带队,进行户外探索。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周边河流、绿树、工厂地带进行现场讲解,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深化。

(2)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们关注国家大事,认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新闻,并让学生们展开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们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

(3)学写政治小论文,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发表评论,并能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把学生们好的文章推荐到广播站、报刊杂志,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上面提到的四个具体的方法并不是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仅有的方法,但它可以为初中教师教好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此外,我也阅读了许多同仁写的文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但是要教活初中思想政治课有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立足实际,灵活运用。依据前面我们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总体分析和把握,显然我们可以意识到,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有着较多的自由的活动时间,因而对他们的讲课要加大“角色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比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三的学生,由于要进行中考,时间相对紧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在“讲解创新和收放自如”上多下功夫。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9篇

 

汉朝是在经历了秦王朝“暴兴速亡”的历史演绎,楚汉战争的杀伐之后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王朝。然而,朝代的更替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思索。因为,秦末农民大起义,迅速推翻了秦王朝,这_事实引起了汉初统治者深入思考。周王朝“积德累善十余世”才统_了天下,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了一统大业。但是,强大的秦国被农民起义摧垮,而刘邦则借农民起义的力量统一天下。农民起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是刘邦统治集团前所未闻的。他们获得政权之后,如何避免重蹈秦亡的覆辙,总结秦亡的教训,研究巩固新兴的封建大帝国的策略,就成了统治集团思考和议论的中心政治问题之_。而这种需要,就为政论文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加之,“此期的文人士子继承先秦士人的人格传统,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关心政治,与政治亲近”[1]以思考政治问题。其思考的结果表现在文本上,就是论说性文章中现实政治成分的增加。朝廷文人本着“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士,察盛衰之变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的思想,兼采诸子学说,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总结秦王朝迅速崩溃的教训,为西汉王朝的巩固及长治久安出谋划策,陈古论今,揭开了汉代政论文辉煌的序幕。

 

因此“自汉初始,陆贾、叔孙通、贾谊、贾山、董仲舒等人直到盐铁会议上的贤良文学们,就对刑德、治乱、藩国、边防、选官、赋税,盐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根据儒家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们的阐说当然有许多不切实际之处,但如果比较_下先秦儒家的著作,我们依然看到,汉儒所面对和思考的东西已大为具体化了。”]因此,汉初的文人知识阶层或在朝廷任职的文人,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纷纷以“政论文”为手段,陈说自己对新王朝兴衰的关怀。“汉儒对国家、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且“在思想领域,士人积极地为新政府服务。他们自觉地拜倒在天子脚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丨”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悻而有慚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刘邦对于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天下,秦为什么失天下,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当陆贾在他面前称道“诗书”之时,他却以为“马上得之”实在用不上“诗书”当陆贾建议“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时,刘邦才开始思考“得失成败”问题,便让陆贾著文以回答这一问题。其他文人与陆贾_样,适应这种政治需要,便以政论文的形式表达对政治的思考,这就有了陆贾的《新语》®和贾谊的《新书》。

 

陆贾之《新语》,如前文所引《史记》载,系作给刘邦的,共12篇。分别是:《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

 

在《新语》中,陆贾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上各时期、各朝代、各国家得失成败之理;列举历史上的政治人物,并陈述这些政治人物所涉及到的政治事件、社会影响、治世方略、处世方式等,从中归纳总结出自己所要表明的治国大略。这种论说,时时在为重建汉初社会秩序着想,为刘邦集团的现实政治统治服务。

 

总观陆贾的《新语》,他首先强调治国要以仁义为本,反复论说行“仁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说:“握道而治,据德而立,席仁而坐,仗义而强。”这样,他就把先秦诸子用以规范人行为的“仁义”这_道德伦理规范,从统治者施政层面将其提升为国家治理策略。其次,陆贾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处理好德教与刑罚的关系,应当尚德轻刑。秦朝因酷法残暴,二世而亡,乃是因为“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但他并不绝对排斥刑罚,而强调要“宽刑尚礼”要“因天时而行罚”“进退循法,动作合度”“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再次,陆贾《新语》重在言政治,总结历史得失的经验教训。正如王充《论衡案书篇》所言:“《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6]也就是说,《新语》中涉及治国策略和治国理念,都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思考。正如任继愈所说,陆贾的思想,“首先不是对某家的继承,而是对现实的反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7]因此,陆贾是从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原因,从而寻找治国策略,其目的是探究统治方式,改造刘邦的统治思想。如果把《新语》与先秦诸子著作相比,就会发现,《新语》的政治性要强得多。与《老子》、《论语》相比,它不是探究世界本原的哲学论说,也不是在追究物质构成的精辟论述,而是从社会治理需要层面探讨“仁义”“道”对于社会规范的作用;与《荀子》人性论相比,它不是探讨人的本质的善与恶,而是从人的社会性方面探讨社会政治对于人的规范性要求。因此,“把陆贾和贾谊归为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准确,两人是汉初的政治人物。”这也说明,从先秦到汉初,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政论散文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我们说,《新语》中过多的政治内容,陆贾本人被称为所谓的“政治人物”都与汉初社会政治治理需求有关。也可以说,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为“政治人物”的政论文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正因为如此,陆贾才在《新语》这样的政论文中增加了更多的现实政治因素。

 

除陆贾的《新语》以外,贾谊《新书》也是适应统治者治理需要而出现的政论文。贾谊的《新书》是在西汉后期由刘向整理编辑而成。目前所见《新书》篇目为:《过秦(上、中、下)》、《宗首》、《数宁》、《藩伤》、《藩强》、《大都》、《等齐》、《服疑》、《益琅》、《权重》、《五美》等等。多数为政论文,也有一些答问和告诫之语。与陆贾《新语》_样,《新书》是为探索更有效的治国之道而作。贾谊的《新书》,主要贯穿“民本思想”和“礼法”观念。《新书大政》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贾谊的民本思想。“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战之胜也”“民欲胜也”贾谊深刻地认识到,秦朝曾经“席卷天下”‘‘威震四海”而到了“万民离叛”的时候,就会出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的状况和结局。因此,贾谊向汉初统治者提出警告‘夫民者,事之本也。”]这是贾谊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贾谊认为古代的贤君圣王,以礼义治国,统治持续六、七百年,而秦国专恃严刑峻法,结果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贾谊据此反驳那些认为“法”比“礼”更重要的人,他认为,要实行礼治,必须有一套符合“礼”的制度。所以贾谊提出改制,“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贾谊虽然把礼治社会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目标,主张以礼治国,但他并没有摒弃法治的作用,只不过他反对如秦那样片面强调严刑峻法。就“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而言。贾谊强调“礼”。法”二者均不可偏废,而应以“礼”为首。他说:“礼,祖有功,宗有德,始取天下为功,始治天下为德,因顾成之庙,为天下太宗,承天下太祖,与汉长无极耳。”[10]贾谊认为,建“顾成(文帝)”之庙,是标志文帝不苦民,以德治天下的开始。所以,夺取政权靠武功,巩固政权赖德治。他认为,“礼”和“法”对于取得了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是需要的,二者“交若缪缠”缺一不可。“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力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巩固统治。总之,贾谊也是从帝王统治的长治久安来论说政治。

 

因此,汉初,由于治理的需要,才出现了这种关怀历史事实和现实政治的政论文。然而,这些发论,使得政论文多为反思秦亡的教训,提出治世策略,这“已不像战国散文主要探讨未来社会的建设方案,而是主要阐述重建大一统强国的种种措施。”也就是说,政论文是以内容上总结秦亡教训、提出治国主张来适应政治治理需要的。

 

到了西汉后期,政治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自汉元帝即位之后,西汉中央政权日益削弱,大权渐渐到了外戚、宦官的手中。这些外戚、宦官和朝中的_些大官僚,既互相争斗,又互相勾结、互相利用,朝政日益腐败,政治越来越黑暗。早在元帝后期,便出现了外戚许氏、史氏和宦官弘恭、石显等交结乱政的局面,上层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已经表面化了。成帝即位以后终日游乐,不理政事。他任用舅父王凤(成帝之母王皇后之弟)任大司马大将军,操纵军政大权。王凤与另外四个兄弟王谭、王立、王根、王逢时把持着朝廷。所以班固在《元后传》中说:“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阳朔元年(前24年),有人向成帝推荐刘向的儿子刘歆“通达有异才”成帝召见了他,“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大将军?左右叩头争之。”成帝没有办法,只好让人报告王凤,王凤果然不同意,此事只好作罢。15]社会的衰败,带来了严重的矛盾。西汉末年,出现了_种新的土地占有形式,即大商人、大官僚通过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占有大土地,如《汉书匡张孔马传》:成帝时身为丞相的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灌溉,极膏腴上价,它财物称是。”《后汉书阴识传》载:西汉末年阴识,“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17]这些土地被当作商品买来并非只是一种聚敛的手段,而要在土地上进行固定的经营。如《后汉书樊宏传》载,樊重的田庄: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吏,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力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18]这些人交结官府,称霸一方,高利盘剥,贪得无厌,上层统治者过着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们大兴徭役,加重赋敛,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社会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适应这一形势,西汉中后期,又有《说苑》、《新序》等属于专论性质的政论文。《说苑》共二十卷,刘向撰著。刘向曾领校秘书,《说苑》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有作者的议论,以之阐说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哲理性。《说苑》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又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其意在劝诫汉帝,振作朝政,从而确保刘氏江山。这一动机,也决定了《说苑》一书所关注的重点,即在如何治国理政。刘向认为,治国之道的关键在于“君道”(为君之道)和“臣术”(为臣之术)两个方面。关于为君之道,刘向借师旷的话作了说明:

 

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就为臣之道来说,刘向指出:

 

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义不苟合,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必有补于君。很显然,无论为人君,还是为人臣,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建本”刘向认为,“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无论君臣,都要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以之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因此,“君道”“臣术”和“建本”就构成《说苑》_书思想体系的中心。也就是说,统治者们应当重视治国理政与道德修养的_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以巩固统_的封建政权,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在治国策略上,刘向认为应当“爱民”《说苑》主要在阐述治国之道和为君、为臣之术,也是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政论文。

 

《新序》为刘向作®其内容大都和政治有关,多为劝诫统治者,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通过历史故事,来表现自己反对暴政,反对奢侈的思想倾向。《新序刺奢》认为:桀纣不惜民力,施行暴政,杀戮无辜,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结果走向了反面,天下背叛,身死人手。这是刘向在告诫统治者罢省严刑峻法,爱惜民力。此外,《新序》中还有对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新序》_书的出发点就是为挽救西汉王朝覆没的命运而作,以维护和巩固汉朝的统治政权。卢元骏在其《新序今注今译》中说““其曰治国,则必为人君者率之以正,赏人之善,博采民隐,而师事之,国乃可治;其曰任贤,则必为人君者,能知贤善任,敬之礼之,以兴国政,以抑强邻;而退不肖,乃克免于战乱。故《新序》_书,其为兴教化、宏治道者,岂惟为汉规鉴,亦足为万世致太平也。”21]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新序》的“谏书”性质。作为汉朝王室的一员,作为饱读诗书的儒家知识分子,刘向面对西汉政治的曰益衰落,其内心固有的忠君意识和忧患意识愈发强烈。在内容上,《新序》记录先秦至汉政治家们的德行修养、用人之术、治国之道、功过是非、成败得失、智谋韬略以及守节之士、义勇之士的典型事迹,用以说明政治治国的方略。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推进,初中政治教学更加注重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被寄予很大厚望,如何构建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政治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并基于此,提出了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建立在传统“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弊端之上的新型、现代化的高效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实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互动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师生互动、师生与环境、师生与教材等之间的互动建立“教”与“学”之间的沟通互动平台,使师生之前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师生心理共融,促使课堂教学活动圆满进行。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领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正确把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有效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重要。

一、初中政治课堂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互动教学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推动学生质疑、析疑和探疑和解疑能力的发展,对诱导学生思考,活化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互动教学模式能极大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构建开放、互动、和谐的政治课堂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创造性,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三是有利于学生综合政治素养的提升,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淘汰了传统以“讲、划、背”为主导的低层次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丰富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极大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

二、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践行互动教学

毋庸置疑,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互动教学模式开展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传统“教师主体论”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很低,教师一直以高高在上的课堂控制者自居,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一种“畏师”心理,学习效率自然低下,而构建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放下心中芥蒂,轻松愉悦地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开展互动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应做到以下:一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学生,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实现对学生的督导与教育,主动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了解学生基本需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二是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刺激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提升学生政治学习的愉悦感。

(二)创设丰富教学情境践行互动教学

在初中政治课堂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政治课堂参与度,提高互动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创建“情感式”互动情境。思想政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课堂变为快乐学习的场所,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实现政治教学高质高效化。例如,在《让我们选择坚强》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与“坚强”有关的音乐、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坚强话题”交流,吸引学生有意注意。二是创建“问题式”情境。精心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积极互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活化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互动参与。三是创建“生活化”互动情境。生活化的互动教学情境在使学生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中实现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中提升政治学习效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可降低政治课堂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互动教学,提高教师政治教学的效率。

(三)优化创新教学方法践行互动教学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方式是繁之又繁的,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提高政治课堂互动合作的效率。初中政治课堂常见的互动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问答法。问答法是增强互动教学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设置个性化的问题,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欲望。例如,在《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实现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这样实际性强的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讨论激情,继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二是讨论法。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全班同学对某一政治内容进行多样化讨论,最后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三是辩论法。针对不同的问题与观点鼓励学生展开辩论,最好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激烈的知识对决中实现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推动作用,作为初中政治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互动教学模式践行至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运用互动教学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断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练碧新.初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6:201

[2]甘书远.人教版初中政治课堂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2013,24:210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学;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展现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活屏保、历史风貌、价值取向等。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应用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一、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

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概念,学生会对政治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他们会觉得学习政治知识的意义就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认为学习主体性消失,从而不愿意主动思考政治知识。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应用具有争议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辩证及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政治知识。以初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与家人的相处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元代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一书中卧冰求鲤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故事主人公的继母病了,想吃活鲤鱼,主人公去河上卧冰求取一条鲤鱼,这样的事例算不算孝顺?在现代社会里,作为子女应当怎样与父母相处?教师应用主题探讨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问题。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辩证地思考初中政治知识。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卧冰求鲤的故事不能成为孝顺的典范。学生们认为,继母要吃鲤鱼,可以应用去市场上买鱼、与其他人交换鲤鱼等方式获取鲤鱼,如果获取鲤鱼不方便,可劝导继母食用其他的滋补食物。学生认为,古代提出的孝顺是一种把等级观点引入到家庭中的概念,现代的子女不应该应用“孝顺”的态度对等父母。而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构建怎样的人际关系,则引起学生新一轮的讨论。初中政治的概念是固定的,而政治概念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政治概念本身具有争议性。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索这些政治问题,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颇,初中政治教师可让学生探讨具有争议性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去粗取精的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政治概念知识。

二、应用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

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已经被人们认可,并且影响深远,初中政治教师如果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将传统文化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意思,并且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初中政治教师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初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尊重诚诺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季布一诺》这一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认为季布的一句诺言比一千两黄金更贵重?他遵守诚诺的行为背后隐含着一种什么精神?教师应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深入地探索政治知识。学生们从诺言的概念、诚诺的性质、遵守诚诺的意义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季布一诺的典故。学生认为,诺言的概念,就是答应了对方去做某件事。一句诺言对托负方与被托付方都有约束力。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背后有较深的历史底蕴,也反应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这些文化传统是构建我国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素材,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政治知识。

三、应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政治实践,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应用实践的方法感受传统文化,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初中政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国知识为例。在十月一日将到来时,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让学生了解在战争年代,古代先贤报国的方式是忠于国家,或出使四方不辱使命,或投身战场舍身报国。那么,在和平的年代,学生可以以怎样的形式报国?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十月一日到来以前完成一个爱国活动,这一爱国活动必须能够展现出学生的爱国理念。教师应用项目任务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深入地探索政治理论知识。初中政治教师把传统文化与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可让学生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实质,结合社会的发展改变传统文化的实质,保留传统文化的实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生成独有的政治知识。总之,初中政治教师如果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政治教学中,就能为学生创建一个熟悉的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政治知识。本次研究论述了把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法,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初中政治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正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4-0166-01

初中阶段,随着学生步入青春期,其心理特点也会出现一定的起伏过程,因此,政治教学在该阶段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政治教学的效果由于受到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使得如何让政治教学更加有效果成为了初中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而案例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恰好可以很好地加强政治教学的效果。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和背景

(一)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对一些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方式主要是通过课本或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简单案例去辅助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基本理解对应的政治知识,但是,仅仅通过课本上对政治知识的讲解和简单的案例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获取重要的政治知识。例如,在讲解学生对个人性格的理解时,教师往往会对不同人的性格的具体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比如具有消极心态的人的表现特点,嫉恶如仇的人又有怎样的特点等进行必要的分析。然而,仅仅是通过课本上的列举明显不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这些表现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未对学生心理状态做细致分析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因此,心理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需要在前期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比如男生与女生在此时所表现出的青春期萌动,以及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另外,学生在面对一些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困难时如何应对等问题是该阶段初中生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去做对应的教学安排,并且在分析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对应案例来加深学生对自身问题的认知程度,同时也可以为具体的政治知识教学建立很好的理解平台。

二、如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政治教学中

(一)正确选择具体政治理论知识的对应案例

由于在政治教学中,政治理论知识一般都会有对应的案例作为该理论的信息载体和对应的反射面,也就是说案例的出现不仅可以基本反映出具体政治知识的表现方式和基本的信息集成要素,并且可以从侧面将政治知识付诸于实践,从而检验出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比如教师在讲解初中生的早恋现象时,可以选择一些反面案例作为教学手段,因为早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其不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还会导致学生受到一定的心理伤害。教师利用一些学生早恋所产生的危害作为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显然这样的案例教学是比较合理有效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正面效应。

(二)注重在案例教学时与学生进行互动

案例教学在政治教学上的运用虽然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没有充分聆听学生的想法,并且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纵使案例教学被启用,也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案例分享时,要及时交换双方的看法,这样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还会让政治教学充满意义,并且在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换看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为后续政治学习提供新的学习和思考空间。显然,这样的教学形式一般运用到具体的政治教学中,其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也会产生新的面貌。

三、结语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去辅助学生理解对应的政治理论知识时,需要对该阶段学生的具体信息状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需要在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对应的教学交流,使学生在了解了具体的案例后,能够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初中阶段具备正确的心态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基本应对方法,这也是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政治教学中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也可以作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的风向标和激励点,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案例获得一些必要的政治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汉和.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161.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时政教育;初中政治教学;有效融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着自身的年龄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在青春叛逆时期时,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将时政教育有效的融合到初中政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国内的发展变化形式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以具备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取向,从而在提升学生政治知识储备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时政教育有效融合到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一)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时政教育的引入和融合,改变了传统政治课堂教学的填鸭灌输式模式,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使本来融入大量理论知识的政治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入与融合,丰富了政治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时事政治的案例分析中,从而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能够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入与融合,不仅能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需求,还能满足当今世界格局下时代变化发展的需求。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更好的掌握我国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自身前途的发展树立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在竞争压力剧增的同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改变,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当代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时事政治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在人生转折阶段,及时排除个人主义、极端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思想的腐蚀,以身心的全面均衡的发展迎接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

(三)满足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

当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希望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更有价值的真实社会信息,而时事政治内容的引入能够使初中阶段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实时信息,在长期的学习当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质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实现时政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以新闻播报的方式将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

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将时事政治引入到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新闻播报方向,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以调动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投其所好”,根据学生对新闻感兴趣的方向,“量身制定”其搜集新闻的目标,以实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三,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将新闻播报板块设定为小组轮流发言环节,从而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2]。

(二)以时政小报的方式将时事政治内容进行有效融合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将时事政治的教学内容以时政小报的方式融入到政治教学内容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以尊重给学生为前提,使其能够自愿选择时政小报的新闻素材;第二,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来设计编排时政小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时政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在完成时政小报制作后,以小组形式进行轮流讲述各自的时政小报内容,在扩充学生时政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以时政小论坛的方式将时事政治进行有效融合

要想把时事政治的内容全方位的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仅凭借教师一人的能力是无法办到的,因此,以时政小论坛的方式将时事政治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完善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学生的意愿为前提,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建立合理的时政小论坛;第二,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来搜集当下时政新闻的热点并加以整理,并通过论坛的方式,对小组时政新闻进行共同分析,在交流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时政新闻有正确的认知和赏析能力,与此同时,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求索的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综上所述,将时事政治有效的融入到初中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够完善政治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通过时事政治内容的有效融合,使中学生在人生转折点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时政教学;分析

初中政治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且很严谨,他们会认为政治教学很枯燥乏味、很无趣,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政治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政治最贴近生活但同时高于生活,教师可以将政治教学生活化,将一些时政融入进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时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关注时政的良好习惯,同时体现除了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初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方式的分析与解读进行探讨:

一、时政教学的分析

(一)课堂引入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1]。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最具针对性的时政材料加入进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入时政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教导学生建设和谐社会良好风气,凸显共建和谐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引用相关时政材料,合理利用负面性新闻、时政。合理利用负面性时政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比如,在初中政治教材中有相关中国主权问题的知识。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最近发生的时政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政治知识理论更加理解掌握,还能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相关新闻,与时俱进,不做书呆子。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不能过于死板,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专注度,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向学生讲解时政。当时政较为重大、口头上难以讲清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文字等方式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既可以辅助教师教学过程,又可以丰富政治教学过程,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专注度。

二、时政教学的解读

(一)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的能力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政治教学与时政教学一直都处于融合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疑问的能力。并且时政材料一直是传统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知识举例来源,所以政治教师应该提高对时政教学的重视程度,丰富政治教学内容,使政治教学更为生活化[3]。时政教学可以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适时加点时政辩论,会使课堂更加活跃。时政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

(二)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的能力时政教学与初中政治教学在某些方面是有不同点的,初中政治教学比较注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知识理论教授。从新课程改革后的政治教材中可以看出,教育大纲中明确包括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教育大纲直接凸显出了时政教学的重要性,要在教授学生政治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综合能力培养,将原有的政治教学与时政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品德思想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初中政治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政治教师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4]。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政治的重难点。在进行时政教学时,教师需要将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初二政治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内涵

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界定最初见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的报告,他曾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因素只是为发展到社会主义创造前提,新民主主义本身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由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到党的七大,他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这些归纳为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是: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的民主共和国。实行的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对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反动派实行,比较好的确立起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需的政治保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是: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国营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由于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因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并不占有主体地位。新民主主义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从而对待非社会主义的经济采取的是宽容政策,实质上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走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保证。所谓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可见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的历史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8]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做了系统的论述,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不可逾越性,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及解决途径,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联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两种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形态。学术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联系的研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学者将 二者的联系这样表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其内在联系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政治方面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国体和整体的一致性。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方面都明确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1954年9月,《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了人民民主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派是参政党。中共肯定了共产党和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党的“十二大”又加上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

经济方面的相同点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及经济成分相似。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是多种成分不断发展、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存在着五种经济形态,曾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即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总体是下降趋势,但并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原则。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个体或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文化上,二者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关联,“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决定了两者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保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倡对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西方的优秀文化兼容并蓄。在党的十五大上,强调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精辟概括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文化上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继承。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

尽管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我们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因为他们之间还有着不容忽视的本质性的不同之处。

(一)二者在政治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两步走中的第一步的胜利成果。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按其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做准备的过渡性的阶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不同,它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又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史阶级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曾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则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尽管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总得来说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

第三,政权的阶级基础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权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也就是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之后,我国的人民民主的阶级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结成了更加牢固的联盟,小资产阶级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民族资产阶级丧失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人民民主国家的新的阶级基础。这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权的阶级基础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是无产阶级的性质了。

(二)二者在经济方面的不同

第一,经济主体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居统治地位并已经在工业交通运输领域取得优势,即已经控制经济命脉,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是很低的,个体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在过渡时期结束后便已确立主体地位。在强大的社会主体经济周围,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之间的基本关系不同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就有的资本主义与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无产阶级政权还在较量中,社会主义经济和非社会主义经济之间经常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14]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力量已经很强大,因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存在和发展,看作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所有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东西。

第三,农村个体经济有本质区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其强大生命力。这种分散的个体劳动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个体经济是有根本区别的,其主要标志就是土地所有权的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农民具有土地所有权以及土地处置权,土地买卖是合法的;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土地买卖是非法的。由于土地归集体所有,不能自由买卖,也就不可能出现土地占有不均基础上的两极分化。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贫富差距程度,而且还基本上保证了农民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经济和社会意义非常重大。

(三)二者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的内涵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主要内容,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它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科学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可见,时代和任务的不同赋予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新的内容。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简单复归,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两者虽然在某些形式上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相差甚远。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信心,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福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J].思想究.1999.3(5):98-100.

[2]郭德宏.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异同[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2(4):42-45.

[3]张奇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增刊.

[4]巩茹敏.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联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9.

[5]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6]裴育萍.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6):3-4.

[7]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9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8.

[9]金春明.试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之异同[J].教学与研究.2001(1).

[10]项东.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联系与区别[J].皖西学院学报.2002, 18(5):10-13.

[1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12]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