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

基因工程辩论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篇

在例举基因工程各种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举行辩论赛的方式讨论基因工程应用的利与弊。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采取思考、分析、想象、推断和辩论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基因工程的利与弊。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不必刻意将学生的争论引向一致的结论,辩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够给予学生不少启发。 

最后,教师应该强调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有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大家在看待转基因生物与食品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避免有害的一面。身为现代公民,应该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提问:什么是基因工程?动画分歩演示基因工程四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设计意图:复习所学内容,唤起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各步骤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基因工程流程吸引学生注意力。a、简要地介绍基因工程在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b、观看视频:市民对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态度,过渡到学生辩论;c、学生辩论: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有利于增加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a、评选一位最佳辩手;b、教师评述本场辩论赛。设计意图:鼓励辩手,肯定辩手们的努力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定位;翻转课堂;辩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89-02

《经济学基础》已被教育部列为高职高专经贸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先行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学生感觉学习困难且用处不大。

一、高职营销专业《经济学基础》的定位设计

(一)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兴趣是首要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堂课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一次课讲经济学的两个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理性假设。资源的稀缺性可以从俗话“物以稀为贵”谈起,然后让学生发掘身边的稀缺资源,最后深入地讨论如何让自己毕业时成为“稀缺性资源”,如观看《士兵突击》,就许三多任务性格展开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向他学习成为企业老板喜欢的稀缺人才。人的理性假设可以从食堂排队打饭到马路交通秩序的例子谈起,认识人的理性特征。通过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分析引导,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学习经济学知识与原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感受经济学的用处与乐趣,从而激发自己分析经济现象的兴趣。

(二)联系专业学以致用是关键

1.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每学一项经济学原理或常识都要用相应的日常生活现象来解释,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具体直观,便于理解与记忆。比如学习成本理论时,可以从以下经济现象引入:为什么旅游淡季旅游区的餐馆还在营业?为什么飞机票提前预定能便宜很多?你上大学的成本又哪些?如果你不上大学你能赚多少钱?如果你花钱买了电影票中途发现电影不好看你该不该继续看完?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理解了各种成本的概念,并且理解了企业家进行生产决策主要考虑边际成本。

2.用经济学原理指导市场营销工作

经济学原理要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学习,要指导营销专业学生用经济学原理指导市场营销工作。比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时,要着重探讨如何利用商品价格、替代品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影响因素提高产品需求量;比如针对消费者收入这个因素,我们首先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收入及花费在某类商品上的金额,了解不同收入消费者的需求量和需求特征,然后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针对消费者偏好这一因素,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情况及偏好形成的机制,通过广告、人员推销等方式可以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从而影响需求量;针对消费者的预期,也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并采用相应策略进行干预,提高需求量。

3.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提高幸福指数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应用经济学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我们的人生幸福指数将大大提高。对于高职生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通常给不出现实的结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维的工具。经济学思维的主要内涵是: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通俗一点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点对于人们的决策非常重要。人们的选择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如果约束条件改变,选择也就会相应改变。权利是社会行为,它们取决于拥有相应责任的他人的认同,因此,权利总是相对的。政府并不总是代表公共利益,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有着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实践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做主线,学生是学习主体,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锻炼思维模式。下面以弹性理论学习为例设计翻转课堂流程。

1.课下。教师首先通过“世界大学城”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括教案PPT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测试题库等,其中PPT课件包含弹性的概念、计算公式、例题、经济意义、类型、影响弹性的因素、基本的应用等内容,教学视频时对PPT的讲解录屏,学习学习完成后,通过测试题库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测试后才能进入课中环节。

2.课上。教师首先以学生熟知的“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的经济现象创设情境,提出“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低总收益也低,有些商品价格低但总收益高”的问题,让学生发言开展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展开。原因是各类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需要分析影响不同商品的弹性因素。在完成知识的内化的基础上,提出“假如你是化妆品厂的营销经理该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来增加收益呢?假如你是药厂的呢?”通过理论应用于实践来内化知识训练思维方式。通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协作,学生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的创新。

(二)辩论式教学法

1.教学设计。首先要在课程教学进度计划中安排1-2次辩论赛,确定好辩题。在具体实施前告知学生辩题、辩论时间、辩论规则和考核方式等教学过程设计,并将辩论赛具体安排发到学生手中。如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后可以安排一次“垄断好还是竞争好?”的辩论赛,学习完宏观经济学之后可以安排一次“失业率低好还是通货膨胀率低好?”的辩论赛。

2.教学过程。辩论式教学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具体包括“相关理论的学习―辩论赛的布置和准备―开展课堂辩论赛―裁判评分―辩论赛后的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过程。辩论赛之前学生最好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辩论赛的布置主要是老师选好辩题,按辩论赛的规则进行分组、抽签,安排好各类人员。辩论赛的准备主要是各小组搜集资料,分工协作,模拟辩论。开展课堂辩论赛前由学生布置好会场,然后按程序进行第一回合、第二回合的辩论、自由辩论及总结陈词。裁判评分由教师担任主裁判,可以选两名学生担任副裁判,根据小组的表现给出分数,计入考核。辩论赛的总结包括教师的点评和学生写赛后心得两个部分。

3.注意事项。首先应选择好辩题,辩题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贴近工作及生活实际,不要选择空洞的辩题。其次要做好辩论过程的控制、赛后的评价和总结工作。辩论赛事先要做好准备,赛中严格遵守规则和时间限制,控制跑题、情绪化、不尊重对方甚至吵架的现象,赛后要做好评价和总结,重点指出本次辩论赛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下次活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3篇

依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三)第4专题的要求,教材中有14页的辩论话题。笔者在高二年级某班以“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问题”为专题开展了一次对外公开的辩论会赛。我们想利用教材中这样的话题,以辩论会的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生物学问题的运用等环节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尝试,并以辩论赛的形式公开展示。本文谈谈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设计策略及一些思考。

一、专题设计思路流程

(1)介绍辩论会的宗旨。正所谓“学术以竞而走,真理因辩而明”,本次辩论会旨在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们一中学生的风采,促进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2)介绍评委。由学科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七位评委成员。

(3)宣布辩题。正方: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反方:转基因技术弊大于利。

(4)辩论会流程。①开篇立论阶段。正反方一辩分别发言。 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②攻辩阶段。反方二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正方二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正方三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反方三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攻辩阶段,提问、回答都必须简洁明确。③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不可回避交锋;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不能纠缠。④观众自由提问阶段。由双方后援团向对方辩手提问。⑤总结陈词阶段。辩论双方应根据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二、专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1)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课堂学习的切入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生物,理解生物学。” 在学生通过对“专题1——基因工程”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及其成果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还可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怀有不尽的畅想;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转基因产品。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那么,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讨论的焦点是什么?人们心中的疑虑有多少是盲目的?有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这些问题出发,能够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的关注。

(2)在问题讨论、辩论会准备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展开辩论、提出问题。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教材提供了学习的蓝本和思维的线索,教师只是发挥指导和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有些不科学的想法予以指正,对学生知识水平达不到的环节予以点拨。

(3)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学生的活动才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比单纯获得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利弊问题的讨论,不同于其他生物技术专题,因为其他生物技术专题的原理和技术都具有确定性的特点。本节应注重于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而且能以科学的态度予以思考,即对不同的观点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加以理解和辨析。在态度取向上,正如教材所说“应该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通过“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人们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应该看到,其中还包含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

三、学生学习后记

学生甲:我从未亲身体验真正的辩论,只是一种想象。当我真正站在辩手的位置,才明白心理的压力和恐惧。但当我看到对方从容的谈吐,开始明白,辩论不仅仅是一场智慧的交锋,更是一种心态的比赛。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磨炼和洗礼,我会成长,会更好地承担一份责任。

学生乙:生物辩论赛虽然已结束,但给我带来的思索将维持下去。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研究,固然辛苦,却乐此不疲。这次辩论赛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号角,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努力缩短差距,最重要的是现在我喜欢生物学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把学生物的目的奠基在考试和升学上,这是我最大的获益。

学生丙:这次辩论赛让我的视野从课本中延伸出去;此外我们从中学得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将所学知识,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总之,这次辩论是一次挑战自我,锻炼自我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四、教学思考

这样的辩论会我校生物组已举办过三次,形式多样,班与班之间辩论,班内同学互辩。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更不是作秀。辩论会之前,师生双方都要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因为辩论赛不能预演。记得那一周学生有四门功课要进行单元测试,但同学们还依然兴奋地准备着,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应用后,专题4中有多个关于转基因的辩论话题内容,我们不想让它成为书本的摆设。我们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会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首席,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和指导者。这一次我做到了。

作为辩论会主席的我不很正宗,作为辩手的同学们也不像大学生表现得那样精彩。但我们努力尝试,还算模拟得比较成功。十年、二十年过后,学生如果还记得这次辩论会,或感谢这次辩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或提高了学生的一些生物学素养,如果教育的一小段“划痕”能永驻他们心间的话,那我已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技能型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毕业前需根据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进行特定主题的毕业设计任务并书写相关设计说明文本,但通常不用撰写毕业论文,因此其毕业设计答辩的内容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自然有所区别,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并非可有可无。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每年的毕业设计工作都是学校教学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从设计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设计定稿等过程中,各级领导和教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其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行业实践为准绳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这个任务包括选题、策划、草稿、设计制图、制作、展示等一系列过程,每个过程其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因此当学生们最终完成设计任务时,其收获和成就感是非常丰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已建立在了熟悉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因而基本胸有成竹。而且学校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还聘请了相关行业的职业人士来参与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这一虽然具有一定仪式性质和程式化特点的工作来说,其意义在于让同学们在经历了近乎实战化的设计实践操作后又经历一场检验、验收的过程,对于培养应对社会实践挑战、应对质疑、勇于表达的设计师职业素养而言,是一场极好地锻炼机会。 

二、毕业设计答辩是高职学生最后一堂综合性课程 

笔者在从事指导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后认为,毕业设计答辩时高职学生最后一堂综合性的课程。这个课程时间虽然且分配到每一个同学身上的时间更是有限,但之前学生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准备期间一般没有老师指导、虽有同学和网络资料可以参考,但每个个人的设计内容、主题、思维切入点皆不同,因此准备毕业设计答辩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次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在进行答辩时,指导教师、行业专家等人会针对其设计提出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有些专业水平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其毕业设计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主要的问题已经在毕业设计中解决了,因此剩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在答辩后进行解决。在这堂综合性的课程中,学生们将学到如何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结果、并面对教师和行业专家的问题与质疑,并且解决指导教师等人所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能力必然会有新的提高。 

三、教师主持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基本策略 

在主持和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中,学生的指导教师、其他教师和特聘的校外(行业)专家都是答辩工作的主持和组织者,除了指导老师外,有的教师或专家是在答辩现场才第一次见到了学生们的设计内容,因此可以提出自己对学生作品的感觉和第一印象,往往也容易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做到准确到位。笔者认为,教师在主持和组织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时应当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策略,即坚持高标准、并积极引导。坚持高标准的意思是不能因为学生们还在校、没有真正走入社会便对其不足之处有过多宽容,每一个设计作品依然要保持较高标准去要求,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而对其不足有所包庇;对学生的作品不论好或不好,教师都应说明自己的理由,并给学生以改进意见和指示。同时教师和专家对学生的作品应给予积极引导,笔者认为,虽然是答辩,但教师和专家在过程中应当少提问题、尤其是不要提专业性和主观性太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答辩中应带就学生的作品多提可以改进的地方让其事后继续完善,不一定要对方回答问题,即便让学生答问,所问问题也应该给出应答条件、尽量客观,让学生容易回答。这些是教师在答辩工作中的基本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高职毕业生在校所经历的最后一堂课,这项工作虽有一定的仪式性质和程式化特点,但对于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磨练、更是激励。笔者参照自己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草拟此文,对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答辩工作的意义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并提出了开展答辩工作的基本策略,这仅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盼得广大同仁指正,以期对此有进一步认识,并对改进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答辩工作有所裨益。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启示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逐步深入,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渐为各个高校所重视,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跨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许多高校成立了辩论协会,外研社每年都会举行英语辩论赛,截止到2016年已经举行了。辩论赛采用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赛制,简称BP英文辩论,是仿照英国议会开会议事模式而设计的一系列辩论赛规则的总称,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辩论规则。笔者近三年一直负责我校的演讲和辩论竞赛的指导和带队工作,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辅导和培训,发现了各种问题,本文将从英语听力作为切入点,探讨英国议会制辩论赛对英语听力能力提高和启示。

一、英国议会制辩论

1.赛制介绍

英国议会制辩论又称BP英文辩论,是四队议会制辩论,每场比赛分正反双方,设“正方上院”、“正方下院”、“反方上院”、“反方下院”四队,每队两人,故可概括为“两方、四队、八人”。英国议会制辩论赛制程序可简单描述为“角色扮演”和“交替演讲”,每位辩手均拥有一个议员角色,均拥有7分钟左右(不同赛事时长不一)发言时长,正反方从上到下交替发言,没有自由辩论等任何快速交替发言环节。

2.对辩手的要求

BP英文辩论需要辩手在七分钟内对辩题进行立论,论证和结论,同时还要反驳对方的观点,这对辩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思辨能力是辩手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除此之外,口语表达也是辩手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再者,辩论除了论之外还需要辩,因此,英语听力能力是辩手因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一位成功的辩手需要丰富的知识特别是跨学科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综上所述,一位成功的辩手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流畅准确的口语表达能力,快速敏锐的听力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英语听力在BP英文辩论中的作用

BP辩论过程中英语听力是了解对方理论和攻击对方理论的基础。在辩论过程中需要辩手强化英语听力的以下能力:

1.理解能力

理解是听力的基本能力,这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即辩手需要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句法知识,这样才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辩手间展开的辩论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辩论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生单词或者句法理解错误,将会使辩论进入到一种莫名的混乱中,也会让裁判陷入到迷茫的境地。

2.归纳能力

由于辩论是输入和输出相结合的互动活动,因此辩手需要在短时间内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同时还需要结合对方的观点做攻击或防御,这需要辩手能在短时间内提炼对方的观点并加以反驳,如果不能归纳对方的观点则不能有效的进行辩论,也会让辩论变成了自说自话的局面。

3.语音适应能力

尽管很多在进行选拔的过程中强调了语音语调,但由于辩手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多少会带有地方口音,这对辩手的理解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很多高校的英语听力练习材料都是以标准英语作为模板,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学生过度依赖标准语音,一旦遇到了真是语境中各种各样的英语语音就会不知所措。

三、英国议会制英文辩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夯实语言基础

英语听力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语言能力和多元化的学科背景知识之上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低年级强化语言能力,加强词汇和句法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接触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更加从容,并且不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2.训练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英语听力教学应将口译的速记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在口语课上才训练学生的速记,殊不知速记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练习才能够为学习者熟练的掌握的,听力教学中植入速记教学能够打通听力课和口译课的壁垒,让学生能尽快的进入到语言应用阶段,而不是到了高年级才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同时通过这些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概括总结。

3.提高语音适应能力

这对听力课的内容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即需要让学生适应各种语音,以便当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与课堂上练习的标准语音相差较大的语音变体是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需要寻找各个国家英语表达的样本,让学生练习,并且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英语发音的特点,比如印度英语,泰国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英语语音特征。

四、结语

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困扰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难题,因此需要让学生学会在应用中提高英语听力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红浅议英语辩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1.10.

作者简介:

章国建(1977.6~),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课题来源:湖北理工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辩论谈判 信任 论证评价

一、引言

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也对其实现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将谈判活动加入到电子商务之中,利用技术开发自动谈判系统。而基于辩论的自动谈判则将辩论机制引入自动谈判系统中,谈判方对提议不满意而使谈判陷入僵局时,并不是选择退出谈判,而是通过辩论来改变对方的信念使得对方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从而谈判将会继续进行下去。在自动谈判系统中引入这种辩论机制不仅使谈判过程的得以延续,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模拟。

辩论谈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论证的评价过程。在对论证进行评价时,必须对不同的论证类型进行分类讨论。在文献[1]中,将辩论谈判中的论证,按其性质进行了分类。其中主要的辩论类型有:威胁、奖励、反驳等等。文献[2]则使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对辩论力度进行建模分析。另外,在对论证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考虑论证本身特点,而且也要考虑论证产生者的信用度,将信任作为评估论证的一个重要因素。谈判在对辩论进行评估时,会根据不同的信任程度对辩论做出不同评估,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信任问题较早的是Castelfranchi和Flacone教授,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中信任问题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定量计算信任度的方法。Mass等提出了解决开放环境中的信任问题的一种机制,允许在分布式的系统中进行信任的动态修改。Jeffrey等指出信任体系是分层次的,提出在间发展信任网络。Sabater认为,目前信任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两个首先信任模型计算复杂,解释困难;其次信任机制与其他要素结合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Sierra则将权威作为论证评估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定义了一个简单的权威,在可能的时候会使用自己的社会权利对其他进行威胁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目前对于论证的评估主要考虑的是某种论证类型,例如威胁,奖励等等,或者讨论基于信任的单个因素的论证评价,但是没有考虑不同的论证类型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本文通过信用度将不同的论证类型进行综合评估。

二、多边辩论谈判的过程和状态转换

为了方便说明, 这里以买方向卖方发起谈判,但是在多边谈判环境中,任意一个都有可能是买方或买方,买方或买方都可能是谈判的发起者。一个拥有第三方的多对多辩论谈判过程框架说明如下:

1. 买方向第三方注册并提供关于所代表的谈判人的各种基本信息,第三方会根据谈判方的注册信息为其分配初始的信用值。已经注册的买方在被第三方认证成功之后,获得第三方派发的信任标识,在第三方提供的交易集市中自己的部分偏好信息,并搜索感兴趣的谈判方并向其提出谈判请求,获得批准之后,开始一次谈判过程进入初始态。

2. 买方在进入谈判初始状态之后, 买方通过某种谈判策略提出提议并进入提议态发起提议。接受到提议的卖方首先对发起提议的谈判方做出信用评价。根据不同的信用度划分出不同的信用等级。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谈判方选择不同的谈判策略。如果信用等级处于完全不可信任的阶段或者提议的效用过低,甚至达不到,则直接排除谈判方不与其进行谈判和辩论过程。对于其他信用等级的谈判方,如果其提议的效用值已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目标效用值,则将其列为候选交易对象。否则进入状态。

3. 对于处于不同信任等级而提议的效用值又低于目标期望效用值的买方,卖方在征求其同意后后会进入辩论状态。如果卖方对于买方高度可信任,则卖方为了维持与其的良好合作关系,会选择提出奖励性的辩论,提出奖励措施以降低本次谈判买方的期望效用。如果卖方对买方的信任评价是可信任的,卖方可以选择一种随机辩论策略,即根据买方在卖方知识库中的记录以某种概率选择一种辩论方式。如果卖方对于买方基本可信任,会选择提出反驳来提升谈判解达成的可能性,反驳措施可以是提出某个谈判条款具有某种缺陷或者某种约定俗称的规则,如:同类其他买家的报价。如果卖方对买方持怀疑态度,卖方会选择威胁买方,如:威胁买方如果买方不改变其目标期望,卖方会选择降低买方的历史信用值,多次降低历史信用值的买方可能由于不良信用而丧失与卖方合作的机会。而接收到卖方论证的买方会根据卖方的信用等级情况,辩论的类型,辩论的强度这个三元组以及自身的偏好信息来决定是接受卖方的辩论,改变自身的目标期望或者反对卖方的辩论提出反辩论或者直接否定卖方的辩论结束谈判状态。论证的评价过程会在第三小节详细描述。

4. 重复步骤2)3)直到谈判结束也就是集合中所有的都进入结束态。

三、基于信任分级的综合论证评价模型

1. 模型的定义

典型的辩论谈判过程包括论证的产生、评价和选择过程。对接收到的论证进行评价是辩论谈判的重要环节。进入辩论态的谈判方辩论过程的形式化模型定义如下:,其中表示论证的发送主体,表示论证的接收主体,同一时刻,某个可以发送根据其参与谈判的多少可以发送任意多个论证。同时某个也可接收任意多个论证。是接收主体对于发送主体的信用评价值。是一个模糊数表示不同的信用等级。如:高度可信任的,可信任的,基本可信任的, 持怀疑态度。由于三角模糊数和梯形模糊数运算方便而经常被采用,可以采用三角模糊数或梯形模糊数进行模糊隶属的计算。

通过的值计算出不同的模糊隶属度得到隶属度向量以便用于论证的评价过程。是辩论的类型,本文中的。是论证的强度,不同的论证强度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辩论过程中,谈判主体会因为接受论证而临时改变自己的期望效用值,就是这个临时的期望效用值,对应与某个论证的发送方,而不是所有发送方共有的。

2. 辩论谈判的论证评估过程

2.1 通过第三方获取的信用度和买方对卖方的历史信用度加权平均得到卖方对买方的信用评价,如公式(1)所示:

使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出不同的卖家对买家的信用等级。使用三角模糊数定义不同信用等级的隶属度函数如下:

由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出信用等级的模糊隶属度向量

2.2 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卖家,买家做出不同的论证评价。根据辩论力度-信用等级权值矩阵和信用等级的模糊里隶属度求出辩论力度信用分级向量。辩论力度-信用等级权值矩阵定义如下:

由不同的谈判方的偏好设定得出。与进行模糊运算,使用模糊最大化算子,得到信用等级-论证类型向量:

2.3 根据辩论力度信用分级向量和论证力度向量求出的到的数值除以辩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用的变化率。 论证力度向量可以表示为:。辩论所要达到的

目标效用的变化率可表示为。最后的结果可以表示为:

2.4 最后将与某个阈值进行比较,可以在谈判初始化阶段即状态通过对谈判方的一系列关于偏好的提问得到,并在随着谈判进程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辩论接受方发现已经有很多与其谈判的提出优越的提议,于是提高阈值。如果则谈判方选择接受辩论改变期望效用值到。

三、使用对模型进行仿真和分析

是一个基于多主体模型的仿真平台,它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计算机工具并成为研究者们交流的中介。本文的仿真系统采用的版本是。

其中的个数是2000-4000之间的随机数,买卖方的比例是2/1。评价阈值是运行若干次之后得到的均值的随机数。由于在多边谈判环境下,买卖方除了身份不一样外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模型采取观察卖方的行为。

可以看到在开启本文所设计的辩论模型的情况下,每一个卖方谈判达成的数量明显优于普通的没有辩论态的谈判模型。

实验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辩论谈判框架和论证评价模型能够显著的提高谈判的达成数量和谈判解的均值。

四、总结

本文首先辩论谈判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在第二部分使用形式化语言描述了辩论谈判过程和状态转换情况。然后在第三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信用等级制度的综合论证评价模型,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根据这一公式辩论的接收方可以对辩论发送方发送的辩论进行统一的评价并与由接收方自身偏好所决定的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接受辩论还反驳辩论或退出谈判。同时本文还使用 仿真系统对这个基于信用等级制度的综合论证模型进行了仿真和结果分析。这种论证综合评价模型能更好的结合论证自身的各种因素和论证发出者的信用状况,为快速有效的达成谈判解提供依据。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以加入阈值的动态调整模型,来使得向同一辩论接收方发送辩论的辩论发送方产生竞争关系,同时也可以对论证的产生过程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伍京华,蒋国瑞,孙华梅,黄梯云., 基于Agent辩论谈判过程的建模与系统实现. 管理工程学报.2008, 22(3).69-73

[2] 董婷婷,冯玉强. , 基于辩论的谈判支持解研究. 预测.2009, 28(2).76-80

[3] Castelfranchi C. & Falcone R., Principles of trust for MAS: cognitive anatomy, social importance, and quantific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ICMAS’98), 1998,72-79

[4] Mass Y. & Shehory O., Distributed trust in open Multi-Agent system. In Falcone, R,Singh, M. & Tan, Y-H(eds.), Trust in Cyber-societies. Berlin. Springer Verlag, 2001,159-173

[5] Jeffrey Tweedale and Philip Cluster, Trust in Multi-Agent Systems.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6, KES 2006, Part II, LNAI 4252, 479-485

[6] Jordi Sabater, Mir. 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ational trust and reputation models,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6,MDAI 2006

[7] Sierra, C., Jennings,N.R., Noriega,P. & Parsons, S., A Framework for argumentation-based negotiation. In Singh, M., Rao, A. & Wooldridge, M.(eds.),Intelligent Agent IV: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gent Theories, Architectures and Languages (ATAL-1997)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1365).Berlin:Springer Verlag,pp.177-192

[8] 伍京华,蒋国瑞,黄梯云. , 基于Agent辩论谈判的奖励模型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36(1).172-175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68-02

1 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 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 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 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 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 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 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 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 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 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 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 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8篇

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订如下规定。 第一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文科专业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第二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原则和要求 (一)选题原则 1.从本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体现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训练的内容,使选题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 2.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工程科研、社会实践,使选题具有多样性、应用性和一定的特色。 3.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研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一定的创新之处。 (二)具体要求 1.一般情况下,工科学生应以工程设计为主,参加设计的学生数应占60%以上;文、理科学生以论文为主,尽可能多地选择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实际应用题目,避免把文献综述、资料索引或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作为论文任务布置给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应对计算机编程、应用和阅读与选题相关的外文资料提出具体要求。 3.选题难度和份量要适当,要考虑完成设计(论文)所需经费和其它客观条件,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 4.选题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选题内容可因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异而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有专长的学生,可允许自选课题,但应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指导教师同意、系主任批准。 5.对于一个课题由多人合作完成的项目,应有明确分工,各人有不同的小题目,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训练。 6.选题需经系主任批准,报教务处备案。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第三条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具有一定设计经验与科研能力、对该课题内容熟悉、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教师承担。一般情况下,助教不单独承担指导工作。在外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以聘请外单位相当于讲师以上职称的工程科技人员或研究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并应有专人(讲师以上职称者)定期进行联系。指导教师确定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期间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公需出差,须经系主任批准、教务处备案,时间不得超过一周,并委派相当水平的教师指导。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数一般不超过6人。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多带毕业设计(论文),但必须做到每人一题。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是: 1.选择课题,拟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做好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文献资料、图书、工具书、实验器材等;制定周密的进度计划。 2.指导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目的、要求等全部工作内容,制订工作计划,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实验方案或调查方案的选择以及审查数据处理、理论或实验分析的结论等。3.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及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和尽量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难。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所指导的设计(论文)的全部资料,并写出评语和评分。5.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前,由指导教师请一位评阅人(校内教师)或由答辩委员会(小组)负责人组织教师对设计(论文)进行评阅,要求参加评阅的教师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所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认真评阅,并给出评阅成绩。 6.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评定学生成绩。 第四条 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含实践环节),取得所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方有资格参加毕业设计(论文)。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提出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要求,系进行统筹安排。3.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拟定设计(论文)总体方案和进度计划。4.独立进行设计(论文)的研究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严肃认真,刻苦钻研,按时完成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经发现,其毕业设计(论文)以不及格计。5.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接受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得参加答辩,其成绩以不及格计。6.准确绘制设计图纸,认真拟定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做到图画正确清晰,设计合理经济,说明书简明扼要、文字通顺,书写工整、计算正确,并用中英文撰写说明书(论文)摘要。7.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所有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包括图纸、试验记录、原始数据、调研记录本、上机程序、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录像带、设计手册、打印本、样本实物等),学生不得自行带走,须由各系负责收回作为教学资料妥善保存;对有价值的还需要整理归档。 第五条 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校、二级学院、系的工作职责分别为:(一)学校教务处工作职责1.在学校预算的基础上,落实全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预算。2.汇总各二级学院(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安排,协调有关问题。3.具体负责安排、组织检查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4.做好全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选编工作。5.督促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登录、入档工作。(二)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工作职责 在二级学院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由各系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 1.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 2.审核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配备情况(题目、指导教师名单于第8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呈报教务处备案)。 3.督促、检查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组织工作情况。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 5.负责组织、监督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评分工作。 6.做好二级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和编印工作。 7.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以及经验交流。 (三)系工作职责系是直接组织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础单位,其主要职责: 1.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选定题目,组织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资料。 2.组织编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指导书。 3.提出指导教师名单和分配题目。 4.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和质量,研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 5.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进行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参照附件1。 6.成立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成绩评定、总结等工作。 第六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程序一般分为资格审查、审阅、评阅、答辩和综合成绩评定五个环节。1.资格审查。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经形式审查小组通过、指导教师评阅、系主任批准,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2.审阅。学生应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及附件按期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要认真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写出评语和评分,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60%。3.评阅。详见本规定第三条第5点,指导教师所评成绩占设计(论文)成绩的40%。4.答辩。(详见本规定第七条)5.综合成绩评定。(详见本规定第八条) 第七条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结束时,每个学生均须逐个参加答辩。1.答辩前,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主任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为3—5名,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各答辩委员会可设立一名秘书(不占答辩成员名额),负责答辩过程的记录、材料整理等事宜。 2.对于毕业学生太多的专业,可分别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其成员须具讲师以上职称。对于结合生产或科研任务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聘请有关生产、科研部门的人员参加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成员由各专业提名,经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审核后,于正式答辩前一个月送交教务处,由主管校长批准后生效。4.答辩委员会与各答辩小组的任务是组织本系、本专业学生的答辩评分工作,统一答辩方法、步骤、要求,评阅毕业设计(论文),统一评分标准,科学严格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答辩一律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周内进行,时间大约2—3天。各二级学院应将学生答辩的名单、日期安排提前向学生公布,并于答辩前报教务处备案。 6.答辩前两天,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设计(论文)发还给学生,由学生写好答辩报告书面提纲。提纲包括:①课题的任务、目的与意义;②所采用的原始资料或指导文献;③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④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价。报告时间为10—15分钟。 7.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提问要考察:①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研究方法等的掌握程度;②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体现程度;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等。 8.答辩完成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评语栏中写出评语,评定学生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系主任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成绩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其中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和评阅成绩组成。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有关教师不得事先将评分情况告诉学生。 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参照附件2。 第八条 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评定及其标准 1.评定学生设计(论文)成绩时,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一般来说,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不宜过多;凡经过全面考核,确定为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坚持原则,作不及格处理。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对优秀和不及格的作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 凡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者,作结业处理。一年内可申请随下届补做一次,并向学校缴纳一定的指导费。学生补做毕业设计(论文)由原所在专业安排,一般应在校内进行,其间的一切费用由学生自理。 2.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占20%)、设计(论文)成绩(占50%)、答辩成绩(占30%)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折算为五级记分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具体评分标准参照附件3。 第九条 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毕业设计(论文)经费由学校确定经费总额,然后按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人数分配到各二级学院,包干使用。经费使用范围是:材料、器材的消耗费、加工、部分计算机上机费、资料费、调研费等。 凡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题目,应从该项目经费中拨出适当经费支持毕业设计(论文),以解决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十条 本规定从2000年起实施,学校以前公布的毕业设计(论文)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相符的,一律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附件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 附件3—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理、工、农)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附件3—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二OOO年四月四日报送:校党委正副书记、正副校长、校长助理发至:各学院、毕业班级附件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规范化要求 为加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范化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2.具体要求3.主要参考文献4.指导教师评语5.评阅教师评语6.系审查意见7.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8.成绩综合评定 9.教务处审定意见(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具体要求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和主要参考文献由指导教师把关。2.指导教师评语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表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评价,作出是否达到合格要求和能否参加答辩的意见;评阅教师评语由评阅教师主要从学术角度就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评阅。3.系审查意见由系主任领导的形式审查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以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语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否达到合格要求、是否具备答辩资格的意见。 4.答辩委员会评语及成绩评定由答辩委员会成员集体讨论决定。5.成绩综合评定由指导教师、系主任根据学生在作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的平时成绩、审阅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6.教务处审定意见由教务处根据学校有关文件作出最后审定意见。 二、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中英文) 2.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⑴选题背景 ⑵方案论证 ⑶过程(调查、研究、设计或实验)论述 ⑷结果分析 ⑸结论或总结 4.致谢或后记 5.附录 6.参考文献 (二)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由指导教师把关。 2.论文文本每页右下角必须有页码,目录中必须标明页码;正文内容中的序号统一规范为:一、二、三、...;(一)(二)(三) ...; 1.2.3....;(1)(2)(3)...。 3.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过程(调查、研究、设计或实验)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的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 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4.致谢或后记: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5.附录: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图表、计算机程序与运行结果、主要设备与仪器仪表的性能指标和测试精度等。? 6.参考文献:为了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以及向读者提出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中应按顺序在引用参考文献处的文字右上角用[]标明,[ ]中序号应与“参考文献”中的序号一致,正文之后则应刊出参考文献,并列出只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社,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出版社,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年,起始页码。? 7.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一般情况下应采用计算机打印成文,若手写则要求书写工整。? 8.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注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 9.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标准或工程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制。? 10.摘要与外文要求:中文摘要与外文摘要都应在500汉字左右或相应字符数;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11.字数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字数要求在8千—1万字左右;文科各专业的文献综述必须单独写,其字数应在1—2千汉字。? 文、管理等科类均可参照以上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作出符合该科类特点的毕业设计(论文)文本结构规范化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的要求 1.各二级学院必须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小组,根据规范化要求负责组织本单位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审查工作,该项审查工作应在答辩前完成。 2.形式审查合格者由审查小组签字后方能参加答辩;凡形式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3.若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其论文的形式审查一律回校后进行。 四、毕业设计(论文)成稿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的封面由教务处按统一格式印制。 2.文本纸张的规格为16开。 3.文本正文内容一般要求用计算机处理,用五号字编排,单面打印。 4.文本装订顺序为:封面、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或后记、附录、参考文献。附件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程序及实施办法 一、答辩程序 1.答辩资格审查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按计划完成者,其设计(论文)经系形式审查通过,方获得参加答辩资格。2.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形式审查后,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以公开方式主持答辩工作。答辩前,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成员都须详细审阅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报告,了解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并准备答辩时应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答辩准备。答辩过程中,学生须报告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报告时间不超过15分钟,但不少于10分钟;学生须回答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所提问题,答辩提问一般二十分钟左右。答辩过程中,应做好记录,供评定成绩时参考。3.成绩评定(1)答辩前,每个学生须将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在指定时间内交指导教师审阅,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作出预评分。(2)答辩工件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应举行专门会议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评定每个学生的答辩成绩。对于所评优秀、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要把好关,认真审查,集体讨论,保证准确。(3)由指导教师和系主任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平时成绩、设计(论文)成绩、答辩成绩三部分作出综合成绩评定。经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统一向学生公布。 二、实施办法 1.各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主管院长领导下进行。 2.各二级学院应以专业为单位成立答辩委员会,毕业生太多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 3.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的职责是安排答辩程序、主持答辩过程、评定学生成绩、写出评语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委员会应向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委员会作出书面报告。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9篇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

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代笔、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0篇

文章介绍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的“双盲”答辩方案,包括答辩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等在答辩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该方案已经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年、2015年的硕士研究生答辩中得到初步推行。文章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在硕士研究生全面扩招的背景下,推行“双盲”答辩的可行性及其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双盲”答辩;答辩秘书负责制;土木工程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7306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初步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1]。近年来,各类高校、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数量稳步增加。2015年全国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57.2万人,其中学术型32.2万人,专业型25.2万人。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都将面临重大转变和调整[2]。对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来说,研究生普遍扩招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机遇,但也将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是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总体招生规模扩大,使得研究生入学分数线明显降低,生源平均质量下降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现象在不同档次高校中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同一专业,处于招考上游层次的高校仍然具有优先吸引优质生源的优势,研究生扩招进来的一般生源则大部分流入招考下游层次的高校,使得这类高校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得非常明显。

二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缩短。自2012年起,中国开始大规模招收以培

养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两年。这一变化对于很多类似土木工程专业这样对数学力学理论和工程实践两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专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3]。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如何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全部学位课程的学习?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

三是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明显快于高校硕士导师增加的速度,造成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2010年每位导师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三届全部加起来不超过5名。到2014年,每位导师每年招收的研究生数量超过3名,三届加起来接近甚至超过10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和质量[4]。

因此,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普遍扩大,生源质量有所降低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成为当前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5]。

土木工程专业是广州大学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在国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受到研究生扩招的影响,近年来生源质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从2011年开始,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为应对这一变化,学校扩大了招生宣传范围,提高了学校保送研究生比例,增加了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自2015年开始,学校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制改为三年,以保证其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决定从守好研究生毕业前的“质检”关入手,在土木工程学院推行“双盲”答辩,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一、 “双盲”答辩方案简介

(一)“双盲”答辩的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答辩工作多由系主任或导师组织。答辩委员由本校熟识的教授、副教授组成,外单位专家参加的比例很低。答辩过程中导师不仅可以出席,而且可以发言参与答辩过程。在以往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的阶段,研究生数量较少,整体素质较高,这样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基本能够保证程序公平和学术严谨。但是,在当今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研究生数量大幅扩大、平均科研素质下降的背景下[6],这样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形式逐渐暴露出了把关不严、看导师面子作决议、毕业答辩流于形式等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行“双盲”答辩的初衷,正是为了严肃答辩程序,保证学术公平。“双盲”答辩的含义是:在正式答辩会之前,答辩委员名单对所有研究生和导师保密;在整答辩过程中,答辩研究生导师姓名对答辩委员保密。全部答辩工作由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织和完成,研究生导师除了提交答辩工作所必需的对学生的评价(匿名)之外,不介入答辩委员的邀请工作,不参加答辩组织工作,答辩会场也不允许导师列席。

这一答辩组织方式尽最大可能杜绝了答辩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答辩委员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论文本身的学术问题上,保证了答辩工作的公平性和学术性。对于答辩研究生来说,答辩过程没有导师在场,对答辩委员不熟悉,以一个独立的科研工作者的身份面对专业专家和前辈的考核,是个人学术研究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对于列席的低年级研究生而言,现场观摩高年级同学接受答辩委员纯学术性的质疑并进行答辩,对其树立严肃的科研态度和正确的科研方法[7],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双盲”答辩工作的组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组,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和答辩秘书组成。主管领导全面负责“双盲”答辩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是整个答辩工作的总负责人,也是答辩委员会组成的最后决策者。在主管领导的组织下,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答辩工作。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答辩前后的程序性工作和答辩会举办期的后勤工作,包括:(1)答辩前,根据研究生论文的“盲审”结果,确定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名单,准备答辩表决票等必需的答辩资料;(2)答辩会期间,负责答辩会的后勤工作,包括制作答辩海报和横幅,统一购置答辩会所需物品;(3)答辩会结束后,回收全部答辩文件,整理分析后上报学位委员会和学校研究生办公室。答辩秘书从各系所抽调精干的青年博士教师组成,负责答辩相关的全部学术性工作,包括研究生的答辩分组、答辩委员的邀请,以及答辩会的组织和实施等。其中答辩秘书在“双盲”答辩工作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对此将在下面作重点叙述。

(三)“双盲”答辩工作的实施流程

“双盲”答辩工作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二、答辩秘书负责制

从图1给出的“双盲”答辩工作流程可以看出,答辩秘书的工作在整个答辩过程中处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土木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答辩,从研究生分组、邀请答辩委员、准备答辩相关文件材料,直至答辩会的召开等工作,都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以往都由系主任或研究生导师完成。“双盲”答辩方案要求答辩委员名单对研究生导师保密,使得这些学术性的工作成为答辩秘书的职责。答辩秘书从接收答辩工作任务开始,直至整个答辩过程结束,负责“双盲”答辩最具专业性的核心工作,是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中,这一极具特色的组织方式被称为答辩秘书负责制。

(一)答辩秘书的抽调

答辩秘书的工作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研究生答辩工作一年只举行一到两次,答辩秘书只在此阶段内参与研究生答辩工作,是一个临时任务。另一方面,答辩秘书的工作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答辩秘书一般从各系所具有博士学位的精干青年教师中抽调。抽调出的答辩秘书和研究生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起,组成研究生答辩工作组,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完成整个答辩工作。经过一至两年的实践锻炼之后,答辩秘书的队伍也可以相对固定下来,成为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重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答辩研究生的分组

从2013年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已全部实行外校盲审。盲审结果反馈回来之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据此确定总的答辩研究生名单,并提交给答辩秘书进行分组。

虽然土木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总体来说都属于大土木专业范围,但在学校多年来有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促进多学科并行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可谓百花齐放。不仅不同专业导师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差异,就是同一专业的不同导师、同一导师的不同研究方向都会有很大差别。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往往只与导师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生论文研究方向的差异就更加明显。答辩研究生分组的基本思想,就是

根据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进行分组,让研究方向相近的学生尽量在同一个组参加答辩。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便于邀请同一研究方向的答辩委员参加答辩;二是有利于参加答辩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具体的做法是从大到小,层层分类,即第一步先把市政、暖通专业的研究生分离出去,组成若干个单独的答辩组;第二步从大土木方向把桥梁、交通、道路、岩土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分离出去,组成若干个单独的答辩组;第三步在小土木范围内,按照力学、抗震隔震、抗风防灾、结构设计与分析、材料与实验技术等研究方向分组,形成单独的答辩组。

答辩秘书对研究生进行分组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论文的题名和摘要,有时还需要参考其毕业论文全文。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对土木类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也需要对所涉及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这也正是答辩秘书要从各系所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中抽调的根本原因。

(三)邀请答辩委员

为保证答辩工作的公平性和答辩委员的权威性,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双盲”答辩方案聘请答辩委员的原则是:(1)建立答辩专家库,所有答辩委员均从专家库内抽取;(2)答辩专家库中的成员全部由非本校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组成,本校教师一律回避;(3)答辩委员会中,高校答辩委员和企业答辩委员按比例邀请,学术型研究生组高校答辩委员4人,企业答辩委员1人,专业型研究生组高校答辩委员3人,企业答辩委员2人;(4)每个答辩周期,同一答辩委员邀请次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2次,最多不超过3次。

答辩秘书根据答辩专家库内答辩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各组答辩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答辩时间,拟定初选和增补答辩委员名单,上报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审核。审核无误后,向答辩专家发出邀请,组成答辩委员会。

(四)召开研究生答辩动员

在答辩之前,答辩秘书需要召集研究生召开答辩动员会,与研究生建立联系,布置答辩任务,并借此机会对研究生进行答辩礼仪培训。具体内容包括:(1)要求研究生积极准备答辩工作,按时上交答辩所需各项材料;

(2)要求研究生认真检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参考文献格式等是否符合规范;

(3)提醒研究生在答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PPT的制作和讲解、回答问题需要重视的细节等;

(4)要求研究生根据《论文评阅书》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5)确定答辩顺序。

答辩动员会结束之后,收集答辩所需的论文、论文评阅书,准备好答辩表决票、学位申请表和学位论文签名页等相关材料,为召开正式答辩会做好准备。

(五)按期组织正式答辩会

在正式答辩会期间,答辩秘书担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作为答辩会的组织者,答辩秘书要保证整个答辩会按照答辩流程顺利进行,需要直接处理包括答辩后勤工作在内的一切相关事务。另一方面,作为唯一的同时掌握答辩委员信息和答辩研究生导师信息的校方工作人员,答辩秘书需要密切关注答辩进程,根据答辩过程的需要准备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签名页等答辩文件,并及时处理一切意外情况。例如,在2015年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有答辩委员对一位研究生的试验数据持有疑问,现场难以形成决议。答辩秘书紧急联系该研究生导师,促其提供原始试验数据记录和国内外相关试验结果对比,最终使该研究生顺利通过答辩。

(六)答辩会后的收尾工作

正式答辩会结束后,答辩秘书的收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整理全部答辩材料并上交研究生办公室,包括答辩表决票、答辩决议、学位申请表、论文签字页等;

(2)召开研究生答辩总结会,督促研究生按照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提出的意见修改论文,并按要求上交授予学位所需的材料;

(3)总结答辩组织工作的得失,提交给研究生办公室,以备答辩工作总结会时研究讨论;总结整理答辩委员的提问及其他学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交给相关系所和研究生导师,作为其

今后工作的参考。

三、实践效果

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双盲”答辩方案自2013年开始启动,2014年初制订初步的工作流程,并首先在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岩土工程等小土木专业142名研究生的毕业答辩中试行。随后,根据试行情况和答辩委员、相关导师、研究生的反馈,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调整。2015年,“双盲”答辩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包括结构工程、工程力学、防灾减灾、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暖通、道路桥梁等大土木类专业的全部205名研究生。

表1给出了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近6年硕士研究生的答辩情况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实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校外盲审,实施“双盲”答辩方案之前的2010年至2013年,不能按期参加答辩的研究生是极少数,参加答辩的研究生全部都能通过答辩。自2014年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答辩方案以来,不能按期参加答辩的研究生人数迅速增加到两位数,出现了一定比例的答辩决议不通过的情况。这表明所采取的“双盲”答辩方案在学位论文授予过程中的严格化、规范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学术水平达不到毕业要求的研究生,会在以下三个环节被淘汰下来,一是导师自行把关,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研究生不同意其参加答辩;二是校外专家盲审未过关;三是“双盲”答辩决议未通过。

对近6年的3 818份答辩表决票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自2014年开始实施“双盲”答辩方案以来,评价为“中”和“及格”的成绩数量明显增加,评价为“不及格”的成绩也开始出现。图2给出了答辩成绩走势图,可以看出评价成绩椤坝判恪焙汀傲己谩钡恼急仍2014年开始实施“双盲”答辩以后大幅下降,评阅成绩为“中”及以下的占比相应有明显上升。这一结果表明,由于“双盲”答辩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小了答辩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答辩委员在进行答辩评价和决议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本身,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总体而言,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硕士研究生答辩过程中实施“双盲”答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

1.答辩程序进一步正规化

“双盲”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主持,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各系所抽调来的答辩秘书分别负责答辩过程的程序性工作和学术性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答辩过程的公平性、学术性和严肃性。

2.论文答辩会的学术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双盲”答辩会实行研究生导师回避制度,答辩研究生按照研究方向分组,所有答辩委员均从校外具备正高职称的专家中邀请,这些措施充分保证了学术答辩会的学术性和权威性。硕士研究生在导师不在现场的情况下进行答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检验研究生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硕士导师和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得以提升

实行“双盲”答辩之后,由于尽可能地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答辩委员现场提问的深度明显加强,评价标准更加严格。研究生及其导师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空前提升。特别是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对学位论文选题、工作量、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评价反馈给各院系后,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以往对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等过程不重视、走形式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研究生的培养进一步严格化、正规化,这与学院推行“双盲”答辩的初衷是完全一致的。

四、总结与思考

两年的实践表明,广州大学在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中推行“双盲”答辩是较为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提高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类研究生“双盲”答辩工作的成功,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是“双盲”答辩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双盲”答辩是研究生答辩工作中具有革新意义的改革措施,每一步工作都有可能遇到无法预料的阻力和困难,需要一边摸索一边推进。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双盲”答辩工作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学院领导全面负责,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答辩秘书组根据自身特点分工协作。这一方案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得以顺利实施,首先应归功于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

二是,答辩秘书负责制是“双盲”答辩工作的核心工作方法。答辩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在“双盲”答辩中尤为突出。答辩秘书负责制保证了“双盲”答辩方案的顺利实施,是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是,答辩委员全部从校外邀请,指导导师回避,使研究生以独立科研工作者的姿态面对行业专家和前辈的检阅,研究生学位论文得到最客观的评价,这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

总体而言,采用研究生“双盲”答辩,能够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认识,促进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规范化,对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拟在今后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中继续坚持“双盲”答辩,学校也拟在2016年将这一答辩方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但是,对于“双盲”答辩方案本身来说,在答辩专家库建设、答辩流程细化、答辩文件正规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待于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改进和完善。参考文献:

[1]张东海,陈曦.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83-90.

[2]黄晓明.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52-55.

[3]程朝霞. 道路桥梁专业答辩中成绩评定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4(34):244-246.

[4] 姚利民,朱黎F. 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55-59.

[5]刘晗,龚芳敏. 优化预答辩制度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8):52-56.

[6]崔延强,易然,吴叶林. 学位制度及研究生教育改革对高校的挑战――第四届中德高等教育论坛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2):106-109.

[7] 马云阔,杨文强,李伟. 提升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0):118-121.

Abstract:

The“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its defens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college managers, the graduate student offices, and the defense secretaries. I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graduate defense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14 and 2015. The effect was also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blind” defense schem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quality guaranteeing of graduate education were preliminary discus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1篇

所谓论辩艺术,是一种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论辩艺术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并时时体现在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论辩不等于争辩,更不等于诡辩,它是领导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思想和语言的交锋,是保证决策科学和有效实施的必要方法。所以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论辩艺术,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政策法规是领导者论辩的基本依据。领导工作中的论辩在辩题上具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工作实践,在时间上也具有不固定性,随时随地需要进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必须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领导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对某一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项目引进、投资谈判以及处理群众上访事件时,都要用到论辩艺术。运用好论辩艺术,一是要掌握各项政策法规。领导者要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掌握各项法律、法规,这是论辩艺术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文秘杂烩网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就难以在论辩中掌握主动权。实践证明,论辩者所占据的优势与他的信息占有量成正比,信息占有量越大,优势也越大。三是要平等待人。论辩其实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论辩本身是民主的,因为它为论辩双方都提供了阐述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平等机会,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对方长处的机会。此外,论辩双方通过论辩式的对话可以了解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有利于科学决策。论辩能够使领导与群众平等对话、开诚布公,讲真话、说实话,甚至互相批评,最终实现相互谅解、相互信任,进而相互交心。

其次,以理服人是领导者论辩的关键。在论辩中,领导者面对的对象有上级领导,有同事,也有群众;从领导工作论辩的目的来看,通过论辩能够了解政策、解决问题,消除对方的误解,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在论辩过程中,切忌以下四点:一本文来源:文秘站 是以势压人。在论辩过程中,论辩一方如果是领导者,尤其应该心平气和,坚持以理服人,切不可起高腔、发脾气、耍权威,要永远记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歪曲事实。任何论辩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论辩中涉及的事实是一种不以论辩双方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无言的证人。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三是争吵不休。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在论辩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论辩中能否沉着、冷静,直接关系到论题的表述和论辩的成败。因此,在论辩中万万不可情绪激动,甚至大吵大嚷或斥责对方,因为论辩的胜负不是以声音的大小来衡量的。四是揭人之短。有些论辩是为了分清是非而进行的,不管论辩多么激烈,都不能揭人之短,不能搞人身攻击,特别是/!/不能为了取胜而不惜揭人隐私或嘲笑别人的缺陷。这种论辩方法是庸俗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再次,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是领导者论辩的主要技巧。论辩在领导工作中具有突发性、鼓动性的特点。领导讲话时事前可以准备好讲稿,内容是明确的,对象也是明确的,不存在双方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而论辩则有突发性的特点,一般不可能事先准备。在论辩过程中,论辩者要时刻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来进行反驳,并阐述、充分自己的观点,以说服对方接受和执行。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论辩中能够做到在对方露出破绽时,准确地抓住时机,发起有力的攻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不会取得论辩的最后成功。因此,论辩者在论辩过程中必须反应敏捷、灵活。此外,推理要严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立论要稳如泰山,反驳要锋芒毕露。论辩中,巧妙运用语言是挽救事物的内在本质、直指对方要害、赢得论辩胜利的有力武器。因此,论辩时所用的语言必须是深刻而清楚的,要生动、精练、形象、幽默,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并富有鼓动性。为此,领导者必须有较强的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论辩中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分、语言生动,不能废话连篇、言之无物,让听者不知所云,要让对方的情绪和注意力跟着自己转,从而达到就在有的效果。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民事诉讼;辩论原则;大陆法系;辩论权

一、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概述

(一) 辩论原则的基本定义

通常认为,辩论就是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就案件所争议的焦点事实和法律问题,在人民法院的主持和引导下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与答辩,从而查明案件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没有提出的事实,就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法院不主动调查,即使调查了而不经当事人提出仍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这即是通常意义之上我们所说的辩论主义。辩论主义是由德国普通法的法学家肯纳首创,英美法系国家也普遍的接纳以及采用了辩论主义的精神实质内涵。但因文化和意识上的差异,并没有使用辩论主义这一概念。但辩论主义广泛的空间应用确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中,第12条如此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一般认为,该法条在立法上确立了辩论原则在民事诉讼中重要的基本原则地位。此外,辩论原则也是宪法赋予公民完整的民主权利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的具体的体现。

正如孟德斯鸠所曾经谈到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辩论原则其根本实质亦是对人权和自由最大限度的尊崇。其必须是建立在双方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平等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在司法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

而在大陆法系的其他国家,关于该原则的定义又与我们稍有差别。如日本学者所概括,辩论原则最根本的含义是:“以什么样的事实来为请求的根据,又以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或不在,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领域,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在这一领域的自由。”按照德国学者的概括,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把争议的事项导入程序并判断是否有必要对此作出决定;作为程序规范,法院自身则不得考虑当事双方都未提出的事实,且不得根据自己的判断主动收集或审查任何证据。”

(二) 辩论原则的主要内容

1. 辩论原则应该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的过程之中

这其中有两层含义。其一辩论原则应该贯穿于一审,二审及再审整个阶段诉讼过程之中。只要当事人提出了自己的诉讼请求或者反诉请求,不论是在哪一个阶段,就都有权收集、提供证据,陈述事实,说明理由,论证自己提出的请求的正当性,同时反驳对方请求。

其二,在实体的程序之中,辩论原则不能仅仅体现在法庭辩论阶段。在整个案件的处理程序体系中,辩论原则应该是完整的贯穿的,法庭辩论只应该是其体现的最明显的阶段。但是当事人之间的辩论绝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阶段。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都可以通过法定的形式展开辩论。如提交起诉状,答辩状,法庭调查环节中的举证质证等等

2. 辩论原则的表现形式不应是单一的

辩论原则的表现形式不是绝对的单一的。它不仅有口头表达的方式,也可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来体现。例如,在辩论原则中体现最明显的法庭辩论阶段,双方人和当事人主要采取口头的言辞辩论。原告的起诉状,被告的答辩状则是书面行使辩论权的最好体现。

3. 辩论权是当事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权利

即当事人也包括第三人对诉讼请求有陈述事实和理由的权利,有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的权利。辩论权的实施,其主观思维上的出发点是基于当事人及第三人对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基础之上的。尊重当事人及第三人的辩论权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更是对宪法和人权自由的最大尊崇,也可以说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之中必经的过程和环节。

4. 辩论的内容具有二元性。既可以是实体上的问题也可以是程序上的问题

辩论的内容主要应该是围绕双方争议的实体问题,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本身。如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主张能否成立,基于某一事实主张的民事权利请求有无法律上的根据,某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免责事由等。

辩论的内容也可以是双方所争议的程序问题。如当事人是否符合条件,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有无管辖权以及审级是否正确等等。

总而言之,不论双方的辩论内容是什么,辩论都应该紧紧围绕双方之间有争议和分歧的并对案件的处理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这就需要切实提高法官队伍的工作素质,增强法官的业务能力,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之中能够正确地引导双方开展辩论,行使权力。

5. 人民法院应充分的保障当事人辩论权的行使

简而言之,就是人民法院最后所做出的终局判决必须是经过并且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辩论权行使之后所产生的一个应然结果。从诉讼的终端目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达到自己证明自我主张,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法院切实了解事实真相及保证判决的公正性。人民法官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高度专业性,引导和敦促当事人行使好自身的辩论权,正确而又充分的讲清事实,提出主张。

二、我国民诉中辩论原则的现状

1. 辩论原则实施的不完整性。

在我国的一些基层法院,存在片面追求裁判的效率性,并没有完整的履行法定的审判程序,甚至会限制庭审的时间。如任意打断当事人发言,压缩辩论时间,不传唤必要的证人以及鉴定人员的出庭发言等等。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下,辩论原则存在并发挥的空间逐步被压缩且减少,完整性大大受到破坏,实施基础的残缺也导致辩论原则的现状令人堪忧。

2. 辩判分离,辩论原则的功能性没有得到充足的发挥。

在司法实务之中,常常有让法庭辩论流于形式化的现象存在。即“你辩你的,我判我的”,辩论权对最后的判决结果影响甚微。同时也助长了大量的庭前非正常化的私人活动,导致当事人以多样化的非正常手段影响整个司法裁判的正确走向。

另外,在辩论权行使的整个内在过程之中,也存在其不合理性。法庭庭审阶段中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环节最为重要。在法庭辩论阶段,当事人只能就事实进行一定的阐述。既不能加入自身的主观性比较强的意见,更不能对对方当事人的言辞提出反驳和质疑。而在法庭辩论环节,当事人则需根据自身提出的主张结合证据和法条规定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反驳对方的辩论意见。

可以看到,两个原应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环节脱节较为严重,这必然影响辩论原则积极效果的完整实现。

3. 存在着大量的“代位辩论”现象。

在基层的民事案件处理之中,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开始委托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进行工作。限于自身有限的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养,很多当事人往往只简略地陈述案件的事实情况,便由人进行“代位辩论”。

泛滥的“代位辩论”现象往往出现两个极端。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如个人私密性过强,配合度不高等,造成陈述给人的事实不清楚不完整,使得人在庭审之中常陷入困境,无法有利而又高效率地处理工作。也给整个民事诉讼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诉累,以及拖缓了裁判的速度。

另外,也可能因当事人法律素养过低,放弃向法庭表达自我意思表示的机会。人在辩论环节过分的越俎代庖,更多的在案件处理过程之中加入自我的意思表示,使得整个辩论权行使的主体界限趋于模糊,当事人对案件的参与度不高,了解度较低,这并不符合辩论原则的立法原意。

4.在审理过程之中的阶段性残缺。

前文已经提到,辩论原则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基础性原则,应完整的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之中,包括一审,二审,以及再审阶段。但是,应当注意到的是,我国的民诉法中还规定了在二审阶段,包括适用二审程序的再审,允许运用书面审理的方式。这就使得辩论原则在二审之中无法得到彻底的体现和应用。

三、对完善民诉辩论原则的一些意见

1. 吸收大陆和英美两大法系的理念精髓,构建一个架构完整的辩论原则体系。

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所普遍适用的“约束性辩论原则”,我国现行的辩论权的范围和内容都稍显得空洞,当事人辩论的内容对法院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性,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角色定位时常模糊不清。笔者建议可以吸收英美对抗式的辩论中的交叉问询制度以及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导制度。

我国现行的“非约束性辩论原则”必须向“约束性辩论原则”逐步过渡,才能使整个民事诉讼的程序设计和运作更符合客观规律性。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无论是从诉讼的政治民主性,还是从诉讼的技术科学性的角度来看,辩论原则都有必要加以改造即借鉴辩论主义的精神实质,在现有辩论原则的内容中加入当事人辩论对法院和法官的制约关系。”

可以说,中心体系的架构是辩论原则完善的先中之先,重中之重。

2. 进一步加强法官的释明权,正确把握辩论的导向。

结合我国公民法律素养偏低的切实国情来看,法官的正确引导和释明概括必不可少。

在当事人陈述事实不清楚不明确或者偏离争议的焦点,举证材料不足,诉求不当之时,法官应该严格地站在自己的中立角度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法官的适时发言完全可以使当事人的辩论效率性以及针对性更强。在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和辩论权的基础之上,又有效地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正当性。也非常有利于约束性的辩论原则架构的完成和发展。

3.规范司法审判的程序环节。

任何一个民事主体行使其辩论权都必须依托一个平台。在民事裁判之中,庭审程序正是这个平台。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司法审判的程序规范切不可失。在努力提高裁判效率的同时,更应注重裁判的质量。

任何一个程序存在的客观意义都在于可以有效的对本位主义强烈的主观意识性进行有效地控制引导,程序的严肃性不容许任何主观意识来进行挑战。如果说引入卓越的法律理念是整个体系架构的中心大脑的话,这个程序,就是整个体系的全身骨骼,它支撑着整个辩论原则的发展和完善。

建议应从人民法院内部入手,严格规范整个诉讼程序规范而又完整地终结,使这个行使辩论权的平台更加牢固和坚实。

4.完善现有民诉法中关于判决法条的漏洞。

在一个司法公信力较高的法治国家之中,作为所有民事纠纷和争议的终局司法裁判,理应具有不可抗拒性以及极强的公众信服力。在最终的判决文书中,应该有理有据,在事实、法条、法理和社会实践经验之中综合分析,从而力争做到四平八稳,公众信服力极强,

但是现实的司法裁判却存在着令人不可预料的现象,裁判的文书时常较为简洁,内容上只有事实和引用的法条,信服力相对来说比较弱。造成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现阶段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还因为民诉法在判决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实质漏洞。我国现行的民诉法只规定了判决的形式,并未对如何规范判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进行过深入的探究。建议应对相关的民诉法条进行相应的改进

与完善,从立法上充实简陋的判决法条。

5.对现行的民事诉讼程序结构进行一定的改动。

(1)建立开庭前的准备程序。根据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德规定,庭前的准备活动排除了当事人的积极参与,更多的是以法院为主导的审判职能的履行。这样既不有利于案件审理的公开性,也与大陆法系一般所尊崇的当事人主导制度相悖。开庭前的准备程序,应在法院的引导和主持之下,组织当事人相互交换证据及信息,使得原、被告双方的辩论权都受到尊重。另外,准备程序同样应该根据案情的复杂程度,标的额度,当事人人数等因素设立多样化选择,尽最大的可能保障司法工作效率。

(2)增强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关联性。前文笔者已经谈到,在现行的制度之下,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环节脱节严重,关联性不强,应该予以调整,将更多的发言辩论机会和空间自由度赋予当事人。

[参考文献]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3篇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从1999年开始,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8.8%。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玉良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在质量上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研究生规模和质量要求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影响着我国研究生的社会声誉,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国家学位条例及实施办法和各高校的学位授予细则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但是由于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致学位论文答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

1.缺乏答辩氛围,答辩质量下降根据所了解的情况,现阶段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基本采用集体答辩的形式。有的答辩组半天就安排三四位博士生或七八位硕士生进行答辩。因时间关系,往往导致答辩委员会委员的质疑不够深入,评议比较草率,时间一到,答辩便匆匆结束。

在答辩委员会委员质疑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指导教师替学生解答问题的现象,最终演变成为答辩委员和指导教师在讨论问题,而答辩会的主角一学生却成了旁观者。

—个成员固定的答辩组在连续半天或一天中听取数位学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汇报,往往会出现答辩委员会委员并非对所有学生的研究内容都非常“内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提问水平的下降。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答辩氛围不浓厚,答辩中专家质询的力度不够。无论是“答”的角度还是“辩”的角度,开展都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走过场的印象,造成学位论文答辩质量的下降。

2.答辩会场秩序欠佳在答辩过程中,有些答辩委员会委员因公事、急事不能参加答辩的全过程就中途退场,甚至答辩委员会主席也要临阵更换。尽管他们提前投票评分但影响评议质量;有的答辩委员在会场抽烟、电话不断更是司空见惯。有的答辩会场旁听学生很少,并且频繁进出答辩会场。这些情况无疑都严重影响了答辩进程,破坏了学位论文答辩的严肃性。

3.答辩委员会秘书不能认真履行秘书职责有些答辩委员会秘书在学生答辩前没有将学位论文提前送给答辩委员会委员审阅,答辩后也不宣读同行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有的答辩决议并不是由秘书在答辩结束后根据论文评阅情况和答辩情况拟定,而是在答辩前由学生先行拟定,答辩后再由秘书修改;有些答辩委员会组织不力,未提前通知委员本人,以致要答辩了,还电话现找人,使原定时间推迟。

4.学位论文评阅正面评价多、负面评价少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绝大多数是正面评价,明确地指出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的评阅意见不多。评语中所提出多为一般性或建议性的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指出学位论文中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总之,大多数的评阅意见中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客气,相比而言,匿名评阅的评语比较中肯,意见较为明确、尖锐。

总结近几年的论文评阅情况,论文评阅分数高低大致趋势是:校内专家分数>校外专家分数>匿名评阅专家分数,说明论文评阅存在很大的人情因素。

二、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使学位论文答辩不至于流于形式,通过提高学位论文答辩质量来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制定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组成答辩巡视小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进行抽查、监督和评估。

1.答辩巡视小组的构成及特点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是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建立,旨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质量起到保证、监督、评估和提高的一种机制。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特聘一批身体健康、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的退休老教授组成答辩巡视小组,遵照“发现问题敦促改进、提炼优点发扬传承”的宗旨,小组成员分别到各答辩现场对学位论文答辩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和评估,并进一步提出评价改进意见,使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不断得以完善和进步,从而保证答辩的质量[4'答辩巡视小组成员曾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工作,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确确实实想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发挥余热,为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献言献策;他们曾有着丰富的研究生教育经验,退休后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检查监督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答辩巡视小组是联系学校行政管理与广大教师学生的纽带,他们的身份比较特殊。一方面,他们代表学校,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答辩的过程中深入基层,通过监督和建议的方式,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规章制度更好地推行贯彻下去。他们在工作中的顾虑少,没有人情或其他方面的负担,能够更好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从“群众”中来,作为“旁观者”,基层的学生老师会感到比较亲切,他们对学校的一些管理规定有何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地没有太多顾虑地反映给巡视小组,这样一来,学校的管理层就可以及时地得到基层的反馈,使得相关的政策规定能够更加与时俱进、贴近实际,更好地为广大教师学生服务。

2.答辩巡视小组的工作职责在进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将学生的学位论文评阅信息及相关的答辩信息传送给答辩巡视小组。答辩巡视小组成员根据“抓两头”的原则对相关的学位论文答辩进行巡视检查。所谓“抓两头”,就是在巡视检查中有所侧重,一方面对较差的或有争议的学位论文进行重点检查。如在论文评阅中未能一次通过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两份评阅意见反差较大的学位论文等,在答辩时要重点检查;另一方面,对较好的学位论文进行重点检查。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及奖励基金获得者,他们均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和中期检查中遴选出来的论文选题好、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还有一些计划申请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甚至有可能申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这些学位论文答辩都要重点去检查评估。在每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便组织巡视小组专家召开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巡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检查经验,最重要的是把巡视检查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尤其是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提供重要依据,促进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三、实施效果分析

1.制定整改措施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小组成员工作在学位论文答辩的第一线,对学位论文答辩各个环节的执行情况都非常清楚,了解到的是答辩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从第一年的答辩巡视检查中,巡视小组就通过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对这些情况和建议的研究分析,及时采取了整改措施。

(1)限定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下限。对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进行了下限要求: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博士学位论文报告时间要求30~40分钟,硕士学位论文报告时间要求20~3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工作提问质疑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工作提问质疑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

(2)严格答辩秩序,加强学位论文答辩的严肃性。明确答辩会场纪律: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委员和旁听人员应自觉关闭手机、保持安静,不得随意出入答辩会场。答辩委员会委员在答辩的过程中要仔细听取答辩人的报告,不讨论与答辩内容无关的事宜。

(3)明确要求在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工作质疑的过程中,研究生指导教师一般情况下不得代替学生回答问题。指导教师只能在非常必要时才能对一些情况进行说明,对一些问题做简要的解释。

(4)明确要求答辩委员会委员必须在答辩前认真阅读答辩人的学位论文,以便在答辩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论文的内容,提升质疑问题的质量与水平。

(5)进一步明确了答辩委员会秘书的职责。要求答辩委员会秘书遵守论文答辩程序,完成好答辩全过程工作。

(6)明文规定评阅意见必须指出学位论文的不足之处,并且逐步扩大学位论文匿名评阅的比例。

2.巡视效果分析北京理工大学从2004年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工作,笔者提取了2005~2007年三年中抽查的共416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巡视成绩及评估结果。其中评价指标A~G分别是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审阅准备情况、答辩程序执行情况、学生报告情况、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质疑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答辩委员会评议情况、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该领域熟悉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中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审阅准备情况(A)、答辩程序执行情况(B)、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论文质疑情况(D)、答辩委员会评议情况(F)、答辩委员会委员对该领域熟悉情况(G)都有了较好的改善。可见,建立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对于调动广大师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增强质量意识,激发导师的责任心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探索与思考

北京理工大学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对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1.尝试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巡视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巡视制度对于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答辩前的培养环节形成了必要的反馈,但如果把反馈作用变成实时的检查和督导,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即可以考虑成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督导小组,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预答辩直至学位论文答辩进行全程跟踪,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督导,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建立学位论文答辩专家库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是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以学科专业或研究领域为单位建立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专家库,建立这些专家的专业信息档案以及参加答辩会的表现情况记录,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更好更准确地选择答辩委员会委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依据。

3.以奖促进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励机制。大力表彰那些在原创性、理论性、应用性以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方面有突出成果的优秀学位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如建立专项基金进行研究资助,在全校范围内召开大会进行隆重表彰等。

五、结束语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4篇

1.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时代性不足。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等5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偏重于经典理论的阐释,对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探讨、思维方式演进规律的探寻等时代焦点性问题至多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分析。二是课堂规模超大。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从1980年的每年不足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9万左右,而师资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这造成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班级一般都在150人以上,甚至200人以上。其直接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奔命,根本没有时间学习提高,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二是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院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到课率低。不少研究生认为学习本课程是为了获得学位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由于其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应用性,这导致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错误地认为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并不重要,专业课程才是学习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研究生到课率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即使有部分课堂学生到课率较高,但吸引学生的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所展现出的幽默感或讲述的有趣故事,教师表演的色彩远大于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1.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的首要原因应是该课程学科属性不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名称源于1925年在苏联首次公开出版的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1956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首次确认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处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一门独立科学,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自其诞生以来,关于其学科归属一直争议不断。主要是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应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其基本依据为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由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辩证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是等同于哲学学科门类中“哲学”的“科学技术哲学”,其基本依据是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当代形态。三是认为“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并不是作为一个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学科群”在发展,其基本依据是这门课程具有“马列、哲学与政治”三门课程的属性。而根据《意见》制订的教学大纲则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并没有“自然辩证法”二级学科。

2.学科组织体系不顺,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由于学科属性不明直接导致学科组织体系不顺,表现为自然辩证法课程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其课程应归属于承担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独立教学实体二级单位,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但许多重点大学一般都有专业的哲学院系,甚至设有科技哲学专业,这些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由这些哲学专业院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科技哲学相关内容展开,大大削弱了该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于“自然辩证法”学科有明显的“大口袋”特色,即该学科具有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交叉性、跨学科性等特点,这实际上对任课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自然辩证法教师大都是文科背景出身,自然知识匮乏,更谈不上紧跟最新科技前沿成果。

3.课时数较短和教学内容丰富性之间的矛盾自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已按照《意见》和新的教学大纲全面展开。《意见》规定将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从必修课(3学分,54学时)调整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经过2012年、2013年两个教学周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与自然辩证法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18个课时过于短少,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在2013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十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是在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方面,将十的新观点、新提法体现在大纲的各个章节中。[1]65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有效性路径分析

1.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学科建设是基础当前“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科定位。学科定位的基本依据在于准确理解学科的研究对象。2012年版教学大纲将“自然辩证法”定义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虽然在表述上同1979年版、1991年版以及2004年版全国统编讲义或教材略有不同,但其基本观点都是一致的,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的方法。这种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板块化理解的产物,即将马克思主义简单的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实际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著作中所阐释的“自然”其内涵绝不仅限于自然界,是包含“社会和思维”意义上的自然,是全部现实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全书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也讲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原因。如这样理解自然辩证法,是不是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混淆了呢?显然不是,前者强调的是对全部现实世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后者则强调的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上,对全部现实世界能动的改造,即社会实践。这同科技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对自然、自然科学及其技术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为了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的共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再设一个“自然辩证法理论”二级学科,哲学门中保持现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是个不错的选择。

2.理顺学科组织体系,提高师资水平是保障学科定位准确为理顺学科组织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自然辩证法”定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后,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教师自然应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鉴于在国内重点大学目前大多数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大都属于哲学院系,可以让教师自己选择是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和研究,还是继续在哲学院系从事科技哲学的教学和研究。这样有利于自然辩证法和科技哲学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教师,应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培训,尽快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因“自然辩证法”学科具有“大口袋”特色,所以,应根据任课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分别进行培训。就目前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师队伍现状而言,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所以要加强任课教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班级的组成上,鉴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两大类:专业硕士类和学术硕士类。任课教师也可分为相应的两类。

基因工程辩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主题辩论;媒介素养教育;设计;活动;评价

Abstract:The debate is an ancient form of intelligence strategy development; thematic debate is offered to apply to the 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d on convenient access to information, need more training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thinking ability; the Regularly update of media technology determines some course contents of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eed to timely update and supply; natural class organization form to meet the basic elements of classroom debate activities. A complete classroom debate activity includes five aspects: topic choice, design, preparation, implementation, summarizes. On the basis of it can strengthen the objec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the students’ debate activities to better guide and support students to learn effectively thinking stat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further.

Keyword:thematic debat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design; activity; evaluation.

辩论作为人类古老的智略发展形式,是人类思想交流的一种方式,在言语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中逐步将对问题的认识引入更深层次,辩论这一形式应用至今,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展开,如学术辩论、法庭辩论、政治辩论等;此外,辩论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对于辩论主体而言,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辩证批判能力等方面见长。除了对辩论主体而言具备的自主学习涵义之外,对于学习集体(辩论团队及观者)而言,还兼有协作学习涵义。主题辩论教学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法津、思政、经贸类专业教学中。笔者尝试将主题辩论这一教学法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公修课教学中,期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探究主题辩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在所在学校本、专科层次、文、理类15个师范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了主题辩论法。主题辩论活动贯彻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以问题为纽带、以任务为依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联通信息收集、甄别、分析与加工、应用等信息能力训练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辩证批判思维。

一、辩论法应用的考量

(一)培养目标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其媒介素养。辩论在本质上是针对特定问题的思考过程的模拟,并将思维过程以语言这一外显形式呈现,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辩论双方都在积极寻找对方思维或语言的漏洞进行辩驳。辩论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言语行为,在信息获取便利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辩据的真实准确性,离不开对获取信息的甄别、分析、与应用。此外,辩论思维的严密性及其辩驳的准确性与适时性则对发展学生思维是有帮助的,如辩证思维、类比思维等。

此外,媒体技术变革的常态化决定了需要关注并探讨新媒体及其应用问题,在涉及新兴媒体,如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这些在当前大学生中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在学生前期准备辩论材料时,在已出版的书籍资料中是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因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检索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搜索获取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在海量信息获取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搜索、加工、甄别、取舍、加工、分析、整合信息,有助于训练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此外,就这些主题的辩论结果而言,则使学生体验到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新兴媒体,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倡理性、有节制地使用这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