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

乡村旅游的特征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 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 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 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 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 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 500家;巴西有5 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 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 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 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 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 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 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 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 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 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 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 500家;巴西有5 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 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 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 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 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 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2、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3、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4、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二、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1、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3、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4、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职称论文

三、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1、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2、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4篇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5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乡村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核心结构是城市居民休闲。在2016年,中央颁布的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振兴工程与弘扬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要提上日程。这一举动标志着农村第一产业转型的核心点将是乡村旅游产业。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预算,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各项指标发展迅速:游客接待人数达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全国出游总量比重约为30%,由此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经济方式出现也推生着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进程。本文通过问卷与市场调研并行的途径获得可观的数据,从游客需求探究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寻找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规律,旨在为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信息资料,推动新农村的经济朝着良好方向发展。

二、研究区域概况

作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凤凰古城是湘西旅游经济圈中的引舰,被评为湘西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武陵山地区,选取凤凰游客对凤凰古城的乡村旅游产品需求特征进行分析,2016年7月-8月我们在凤凰古城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180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1600份,有效率80%。

(二)调查样本背景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数据为男46.12%、女53.88%,人均收入分为599元以下、600-1999元、2000-7999元、高于8000元,相对应的比重各为2.06%、6.5%、47.75%、43.67%。

(三)客源市场基本特征分析

对统计结果分析得出,游客对旅游有一定消费比例约占65.6%;消费比较多的占20.5%;6%则对旅游无消费;同时旅游消费较多与主要旅游项目开支较低比例分别为5.8%和1.8%。我们根据游客消费情况分析得出在凤凰古城旅游的消费需求大致可分为三种:饮食需求、购物需求、娱乐需求。饮食需求是指在游客对凤凰古城希望品尝特色的美食,购物需求则是游客在凤凰古城所购买的旅游商品,多数是民族饰品等,这些旅游商品都具有凤凰古城特色,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娱乐需求是指游客能看到或者亲身体验凤凰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婚嫁习俗等。

四、研究内容的分析

(一)饮食需求特征

一般情况下游客的饮食消费意向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接受调查者中,强调生态安全的占总体的29.06%,选择了食用农家素菜、凤凰土酒、当地板鸭等,占调查总数的43.06%,注重地方烹饪特色占12.68%,符合自己口味的占6.43%,标准化饮食占3.28%,其他的占03.25%。

(二)购物需求特征

旅游购物是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本次接受调查的人群中,选择凤凰民俗艺术品占42.37%,土特产占32.87%,便宜小纪念品占16.18%,农产品占3.31%,其他的占5.25%。

(三)娱乐场所需求特征

娱乐通常是游客在旅游消费时重要的方式,娱乐场所选择方面有几个类别:地方特色、家庭娱乐、经济型和其他;在调查中,选择地方特色占72.25%;家庭娱乐占18.37%;经济型占7.68%;其他27人,占1.68%。由此可以看出,游客十分注重地方特色和家庭方式的娱乐活动,对城市型现代化娱乐活动则没有多大兴趣。

五、结语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乡村景观特色,村庄历史,红色旅游,地域特征

Abstrac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is a vill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years with other place different features, it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essential starting point. Drought shop village is a typical northern villages in the planning, through the keep looking for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place, and the landscape with, through the reform and renovation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ing village tourism features.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the village history, red tourism,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F59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缘起

自从承担了蓟县新农村试点村的景观整治设计工作,我们便确定了立足本村特色,发挥村庄优势;以村民为主体,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形成“一村一品”的旅游特色新农村。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数次的现场调研,深入村民,切实考察村民们的需求;形成了以人为本,以村为本的特色规划。

2、地域特征的找寻及存在的问题

旱店子村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北部,四面环山、土质肥沃、人杰地灵,被名家誉为“后花园中后花苑”。 当年震惊冀东的“花峪”惨案也发生在这里。根据现场调研及入户访问,找到了一些村庄的特征,但也发现了若干问题。

2.1 村庄景观地域特征

(1)四面环山,自然景观优美特征;

旱店子村四面环山,高差很大。村庄布局简单,仅有一条主路进入村庄,两侧为住宅用地,大部分的农田都分布在山谷间,主路两侧迎接人们进入村庄的分别是村委会和停车场。村庄布局规整,满眼绿色,空气清新。

(2)红色历史足迹清晰;

当年震惊冀东的“花峪”惨案发生在这里,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众多历史遗址和动人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村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梨树为主,刺槐、柿子树等老树并存;

村中主要以种植梨树等果树为主要产业依托,现有大量100年以上古梨树,每当开花时节,满树百花,落英缤纷。村中还有柿子树、古槐树、板栗树。这些果树的大量存在,除了提供果实采摘,观花赏景的优势,还有很多果树的断枝为村民提供了燃料来源。

(4)存有少量年代较久的传统民居。

村中民居多为新建,但仍有多处年代较老的传统民居,已有局部院落墙体损毁,但整体风格保留较好。

2.2 村庄景观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陈旧,管线杂乱

(2)公共设施及公共场地的缺失

(3)整体建筑风格及景观定位不足

3、主要设计理念

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优势及问题,把握景观地域特征的出发点,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设计理念。

3.1 “一村一品”的特色村

在蓟县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提出了“一村一品” 的村庄发展模式。旱店子村庄集中,红色历史文化扣人心弦,以此为契机,开发特色旅游,创建特色景观,发展特色产业。

3.2、旅游吸引产业,产业带动旅游

旅游与产业之间是互惠互利的一种关系,旅游的目的是带动产业的发展,使老百姓致富,同时带动整个村镇的发展。村庄的产业发展之后,又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3保留为主,微循环整治理念

对于村庄的规划,绝对不可以大拆大改,而是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局部节点改造,建筑空间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等手段来总体上提升村庄的旅游档次。

整治和改造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近远期结合,通过示范、引导改变村民观念,进而改变村庄的面貌。

3.4、以人为本,村民优先

规划中主要考虑两类人群的需要,一类是村民,另一类是旅游者。村民作为整个村庄的主人,其利益是优先考虑的。

a、一定要满足村民正常的起居生活,尊重村民的利益及想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

b、保证村庄传统民风的传承,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c、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上,除了以单纯的村居,美景为主,还要考虑村民的参与性。

3.5、生态性及经济性是村庄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生态性及经济性原则,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条件,主要表现在:

a、现有环境治理的生态性

于现在已有的采石场断壁,要采用种植爬藤植物,挂网喷播等方法,逐步改善现有断壁的景观效果。

b、规划中材料选择的生态性

在规划中,选择本地材料,如采用页岩、卵石、不规则石块等为主要铺装材料,通过合理的加工,使之形成既符合本地特色,经济实用又生态环保的景观材料。

c、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性

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考虑生态环保性,合理使用能源;

4、地域景观元素的表达

4.1旱店子村规划定位

根据分析,我们得出旱店子村应该是一个以现有红色历史资源及已有的绿色景观为依托,创建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活动的旅游特色村。

借助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警示门、警示钟、无名烈士墓等红色景区的盛名,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可以在村内发展起来,农民们可以开办农家旅店,经营旅游纪念品,为游客讲解革命历史…

4.2整体规划构思——红色文化+绿色景观

1、红色文化

村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众多历史遗址和动人故事,既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村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绿色景观

村庄春季山花烂漫,香飘十里;夏天绿荫蔽日,橡林松涛;秋日百果飘香,层林尽染,依靠这个优美的环境吸引观光度假养生的游客。

3、院落

将部分坍塌的院墙拆除,打开院落;将老房子进行加固,作为沿街铺面。向东西纵深发展,打破原来单一的街道形式,形成开放空间、广场等,尤其适合夜间篝火、烧烤、聚会等活动。

5、重要节点空间组织与景观设计

5.1、村口标志及广场

强调入口的观赏与学习性,增加名人文化墙,记录旱店子村的红色历史及村史,并附上旱店子村地图,便于游客对于旱店子村的了解与认识;通过嵌草砖停车位种植,增强停车场的观赏性与生态性。

5.2、红色文化街

大力发展红色产品的展示与销售;将原有新房进行美化,打造标准的农家旅馆,吃住玩一体化,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条件。

5.3、重走行军路

通向村子西北山上的道路,为抗战时期红军行军的道路。为了充分体验红色印迹,道路中设置英雄故事墙、红色足迹馆、英雄雕像等景观。并有红歌、服装、鞋子、旗帜等供体验。

5.4、惨案遗址改建

为了加强人们对“花峪”惨案的了解,将碑周围地块进行整体规划,在不影响周边村民住宅用地的前提下,建设一栋惨案遗址博物馆,展示与传达惨案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警示人们记住历史的一刻,悼念去世的烈士与百姓。

5.5、模拟野外战场

在重走行军路的景点终点,设置一个模拟的微型野外战场。通过游客的参与性,理解与体验红军的伟大与悲壮。并提供露营用的装备与食物,提高游客情趣的同时,增加产业收入。

6、结语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着以村民、村庄为本的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入户拜访、演示汇报等多种途径,不断的与他们探讨,听取村民们的意见,真正将规划与调查分析结合在一起。使整个规划及细部设计与村民息息相关,更加人性化。发展红色旅游会使旱店子村的面貌发生巨变,促进了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baike.省略/view/3191630.htm 百度科学

2、邵爱云 赵辉 编.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实例[M].中国社会出版社.

3、欧阳勇锋 黄汉莉 和太平.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08(8):28-32.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转贴于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系统特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CAI Le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were analyzed. 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ystem fu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Jinan city

随着城市人群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体验需求,以休闲、养生、健身为目的、以回归自然为导向的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占据了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钓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方式,逐步构建了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功能系统。依据美国学者Gun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理论(简称TFST[1],即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分析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及优化措施等,对于完善与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活跃,与区域休闲旅游研究相关的主要有区域界定、资源含义、系统功能等。美国学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的模型,是划分都市旅游区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周边功能区域划分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顾琛琛[3]提出城市边缘区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即城乡结合部说。在中国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对城乡接合的地域称之为“城市边缘区”。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将此地域确定为建设用地交错带。方修琦[4]提出城乡过渡带说,即此地域为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地带与农业用地中间的地域实体。对于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5]。学者杨振之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一种单向吸引功能的系统。李华辰[6]借鉴TFST理论,发展性地把旅游系统细分为客源市场(需求)系统、目的地(供给)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四要素。

2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发展特点

2.1 乡土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各种行为排解心理压力,愉悦身心已成为现代人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乡村休闲旅游的固有特征“乡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这种需求。“乡土性”既是与各种旅游相关联的资源营造的氛围,同时也是在乡村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即具有历史文化特征,能够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进行休闲娱乐的特有资源特征。

2.2 广泛性与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是中国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的重要特征。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地域特征表现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各种自然地理条件都有所表现。同时,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以资源的传统观来看,有自然、民俗风情,人文,传统饮食,工艺品,都市、田园风光等;以资源的现代观来看,有观光型、生态旅游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养生保健型等;以资源的基本属性来看,有自然、社会、人文等;以资源级别分类,既有按照“A”来定性的旅游景点级别,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级别划分的标准。

2.3 系统性

依据系统理论,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无论从其资源的组成、种类以及各资源的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既是系统的因子,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开放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人文条件构成的旅游系统整体[7]。系统资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对于系统的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发生变化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甚至于出现运行障碍。

2.4 季节性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从其地域特征来看主要是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进行。因此,众多的旅游项目都要根据其季节性特点来进行,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的发展变化来确定。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大自然风貌与农业生产规律相适应的旅游项目为主,而这些旅游项目要遵循季节变化的总体规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纬度、气候变化等条件影响,季节性特征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

2.5 民族性

中国的乡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族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根据地,其中各种民间的习俗、特定的节日、重要时刻的人的行为规范、各种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泰山的东岳庙会、菏泽的牡丹花会、潍坊的风筝节、临淄齐文化旅游节、平阴玫瑰节等多项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3 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特征分析

3.1 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城市南部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济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历史名胜古迹如龙山文化发祥地、齐长城遗址、四门塔、罗庄汉墓等众多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马岭、金象山、波罗峪、九如山、红叶谷等山地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众多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长清万亩杏花园休闲观赏项目;商河县鼓乡神韵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历城区柳埠镇大樱桃采摘、乡村体验项目;民俗风情线项目(市区高家庄彩石三王峪山水风景园明水百脉泉锦屏山旅游度假区朱家峪)等。济南城市周边有黄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旅游资源系统结构分析

3.2.1 空间结构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特色,同时也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以及规模效益的时空安排[8]。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特点。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为主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主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园林、峡谷等为一体的风景休闲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黄河、小清河等水系发达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垂钓、水上娱乐、温泉等形式的旅游资源。城市的东部主要是依托历史文物形成的辅旅游资源,如龙山文化发祥地、罗庄汉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农作物种植、花卉养殖形成的主题旅游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分析,济南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结构态势。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形式。济南的东部、西部、北部与南部相比,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经营联合体(表1)。

3.2.2 行业结构 旅游行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相关部门提供并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旅游业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系统的行业结构特征,可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行业结构划分为餐饮、旅馆、景点、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消费等行业。通过对济南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济南市乡村休闲旅游行业结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更注重餐饮的乡土化、景点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娱乐与消费的特色服务,并非追求现代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星级服务;旅游交通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对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旅行社作为旅游消费者与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在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起到的旅游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利益驱动),见表2。

3.2.3 市场结构 依据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的市场结构可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即旅游需求市场[9],其特点是距离对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距离越近则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离越远则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主要有当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费人群、以济南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费人群。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当地旅游消费人群与附近地市消费人群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驾、公交为主,旅游出行的时间多在2日以内,属于短途短时间的休闲娱乐旅游模式。同时,旅游消费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市场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主要依据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AR=■

把每个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额作为权重,公式中结果AR为济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径,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比重, di为第i个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n为客源地总数[10]。通过计算得出济南市周边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径为173.52 km,可以辐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莱芜、济宁、淄博等地市。

3.3 旅游资源系统功能分析

依据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系统组成以及功能划分,可以将系统分为需求、供给、出游、支持四个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有本地及周边的近距离客源需求市场(主导)以及国内远距离的旅游中转客源市场,同时还包括部分国际客源市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乡村体验为主。供给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劳务、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胜古迹、民俗活动(地方节日)、收获性主题活动(采摘等)、旅游服务、人造景观与娱乐中心项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动力。出游系统是指旅游交通设施及相关措施;需求与供给两系统中间的交流媒介(市场营销);与出游相关的各种服务等。支持系统包含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监督、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措施,其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者层面(图1)。

4 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优化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要优化外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构成系统的诸多方面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对于其复杂的系统性,监督与管理往往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某类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解决的现象。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高效服务,就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使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多方面协调统一。要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既有空间结构,同时也有行业结构,还存在产品结构。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资源结构,要使旅游资源产生“正近邻效应”,使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协调统一,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项目为中心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项目来带动并发展的,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促进配套设施,以项目促进服务。

其次,从微观上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就要处理好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问题。要建立适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管理体制,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监督与管理的效率。要促进产业的内部重组,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乡村休闲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存在规模小、项目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标准低等问题。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思路,促进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模式转变,使之走向联合经营、股份制经营模式,将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提高经营的效率,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统一。旅游资源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在进行旅游开发、项目构建时,要时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乡村旅游资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就会对整个旅游资源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 魏 伟,周 婕.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 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4] 方修琦.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J].城市规划,2002,26(4):56-60.

[5] 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6] 李华辰.边缘旅游区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08.

[7] 佟玉权. 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5(2):28-30.

[8] 王爱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6(4)21-23.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9篇

一、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从而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明确政府职能,注重政府的引导与规划作用

(一)注重经济与政策的双向支持

乡村旅游首先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经济情况,因此有必要在相关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发展,同时注重乡村旅游法阵的健康与稳定性,特别是在当今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政府应当从直接经营转变为管理监督,另外应当积极引导,对乡村旅游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撑。一些企业在开发经营中的财政问题由其自行解决,但是涉及到一些与政府有关的问题,比如水电、交通等问题,则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

(二)注重农民与企业利益的均衡

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经常会诱发企业与当地村民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旅游开发的进程,甚至会造成旅游开发的失利,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出面协调,特别是应当站在中立的角度上,既能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又能协调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一方面,小农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农民会相对选择自利的问题处理方式,通过阻挠企业发展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另一方面,企业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便会忽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的利益受损。而政府应当在不同阶段注重协调企业与当地农民的矛盾,保证双方利益的平衡,同时严格制约与控制旅游开发中一些不良行为,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五、注重机制改革,为本地农民带来实惠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增值,这种增值可以有效的带来农村地区整体收入的上升,而这部分增值按照往常的规律,主要是由政府与开发商获得,而农民只能因此得到很小一部分的补偿。另外,我关于欧缺乏必要的土地流转法律规范,导致很多农村的土地流转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政府不会过多的考虑土地流转中村民的利益,采用征用的方式给予极少补偿,同时不仅农民形式土地资源的配置权,对于其收益的分配也是独断独行。另外,村民的土地一旦被征用,则生活方式会发生极大变化,而他们没有了基础的生活保障,不得不选择其他方式维持生计,但是因其文化水平及社会素养较低,很难站稳脚跟。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张文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

景区为导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乡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5.3.2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细致的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实现各示范村“村村上网、户户可查、双语宣传”。5.3.3服务网点建设。根据需求建立旅游服务网络,建设旅游集散地6处,乡村旅游服务点11处,结合从化区绿道9处驿站,共同形成旅游服务网络,承担旅游宣传、指导、问询、安全、卫生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从化区农业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从化区市[R],2011(10)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2篇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早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已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到了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所以,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Fleischer在他1996年的《乡村旅游真能从农业中获利》中提到了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是以提供住宿和早餐为主的农庄旅游,他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季节性强,受诸多因素影响,带来的收益较低,因而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在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农业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下产生的。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现象的出现和繁荣而渐渐受到重视的。我国最早开始进行乡村旅游实证研究的是卢云亭、刘军萍等人,他们在《观光农业》(1995)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产生动因、属性特征等方面作了理论探讨,并对北京五个城郊农业地进行了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

二、乡村旅游产品特征

任何乡村旅游形式的出现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以保证它的生命力。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一)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本质属性。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对象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因此,无论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场所,还是开展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吸引物,都体现出乡村旅游产品的独特的乡土性。

(二)文化性

任何乡村旅游发展都是依托一定的乡村文化积淀而来的,乡村旅游的对象一乡村景观、乡村旅游的产品和乡村旅游市场均呈现出乡村文化的属性,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了乡村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特性。

(三)季节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围绕当地优良的田园风光进行的旅游活动,从而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季节因素,以便因时、因地组合旅游产品。

(四)综合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越来越丰富,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充分体现了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性。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规律意识差

市场依托型乡村旅游模式首先要有遵循市场规律的意识,市场规律要求遵循市场供给需求为前提,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控制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比例。以木化石馆为例,将木化石从云南运来并建馆供游客观赏,投资高达上千万,但结果并不怎么讨喜。

(二)客源市场狭小, 产品单一,易出现恶性竞争

在分析游客出游目的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出:大部分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想缓解其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而对购物相关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却很少,而据目前在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方面注重对乡村农副产品购物以及观光的开发,对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以及乡村养身开发力度不足。

(三)市场营销手段匾乏

由于在乡村期的粗放经营, 不重品牌,导致旅游的特色品牌比较少,而且质量不高。缺乏一套完整的产品策划和包装手段,餐饮、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活动等辅助产品不够丰富, 经营特色不够。游客在获取旅游信息渠道主要依靠亲人们相互推荐,而真正通过媒介渠道知道的的相关旅游产品信心占少部分,这一点则说明,在开发其乡村旅游产品时忽略加大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的营销和知名度推广手段的力度,信息模式获取很是单一。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和建议

(一)遵守市场规律

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而盲目的区开发旅游产品,遵循市场供求关系,严格合理的控制产出比例,根据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对其产品开发体制做出相应调整。

(二)产品开发形式丰富,营造良好环境

就旅游产品而言,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应该不只是单功能型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 要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客源市场分析机制,不断扩大其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在产品的开发中应注重开发多功能复合型产品, 注意产品参与性问题, 并努力与其它旅游产品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3篇

一、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一般性特征说明

乡村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产业,具有旅游就业的基本特征,但是同时也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结合海阳市乡村旅游多个景区的数据研究,笔者发现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存在着一般性,主要体现在:

(一)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但局限于本土吸纳

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产业,需要提供游客旅行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服务和产品。由此,乡村旅游自身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它提供的工作种类繁多:既有基础服务工作,也有高级服务工作;既有一般性的业务类工作,也有各类管理方面的工作;既有脑力工作,也有体力工作。这些工作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乡村旅游就业吸纳的主体是农民,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乡村旅游由于其地域性和其发展的不完善性,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存在局限性,很少有外地人能够参与到乡村旅游就业中来。例如,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除却最高层管理者,参与调研人员98%来自于本土,本土农民更是占比达到65%。

(二)带动性强,就业弹性大

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性强,能够直接或间接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最大规模地吸纳劳动力。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 ( WTTC) 在2005年旅行与旅游委员会发展与优势的报告中指出: 仅2005 年,旅行与旅游产业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210万个就业岗位, 就业人数达到7420万人,占世界总就业总数的2.8%;旅行与旅游经济就业比2004年新创造650万个就业岗位,达到22160万, 占世界就业总数的8.3% ,即每12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是由旅游经济带来的。这一就业带动作用在乡村旅游景区尤其突出。旅游产业的发展能为本土农民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为转移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提供良好途径。

(三)就业方式灵活,季节性强

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劳动力供给却不断增加,农村更是存在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就业以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企业层面来说,灵活就业具有准进准出方便、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不仅能够推进就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而且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提高整体的组织效率,有效促进优质高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立。

从个人层面来说,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意识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而乡村旅游就业的灵活性特点恰恰能够满足就业者的这种需求。

但是,旅游季节有淡旺季之分,乡村旅游的季节性更是明显。因此,乡村旅游临时用工多而固定用工少,雇佣用工少而亲情用工多,降低了乡村旅游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优势。

(四)兼业性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海阳市乡村旅游就业人群中兼职人员占到70%以上,岗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旅游特色产品销售、流动商店、景区建设人员、景区维护人员、景区环卫人员、观光车驾驶员、民俗节目(海阳大秧歌)演出人员、农家乐厨师、餐饮服务员,还有占比较大的本地农民,主要从事旅游采摘活动和特色乡村观赏(采桑、纺织),而占少数的专职人员均为景区管理人员。

乡村旅游的性质决定其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也就决定与其相关和配套的大多数行业选址于乡村,这也就极大的满足了农村劳动力的兼业性转移,同时很好的解决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妇女以及低学历人群)进城务工所存在的困难。

(五)就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

旅游业是人员流动相对频繁的行业之一,旅游业员工流动率都在25%以上,有些酒店员工的流动率甚至达到了40%(吕倩,2006)。这种高流动性在乡村旅游就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而农民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工作特征导致其在第三产业就业中难以稳定,流动性也就不可避免。乡村旅游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导致整个景区的管理秩序混乱,以及产业发展的不稳定。

农民为主题的就业人群组织化程度低。受文化水平限制,本地就业农民的经济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也就缺乏相应的统一化管理。海阳市红樱桃民俗旅游区每年“采摘节”旅游区内虽然进行统一定价,但是缺乏相应的管理组织,景区内直接缴费即可完成交易;同样的,招虎山景区内的观光车司机和云顶风景区内的“竹船游湖”区工作人员在旅游淡季较难寻访,笔者调研时间在3月底,观光车不能正常运行,而湖区活动也是形同虚设,由于这种低组织化导致的活动项目不能正常运行的还有很多,比如招虎山内的漂流,丛麻禅院的餐厅就餐等等。

(六)低门槛、低收入,就业人员素质低

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能有效就地促进当地农民进行本土就业转移,通过直接吸纳农村人口就地就业,间接地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并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是相较于一般岗位,乡村旅游对于就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餐饮服务业、住宿、流动摊贩、旅游产品推销等岗位,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即可上岗,而景区环卫和维护人员甚至不需经过培训可直接上岗。由于其低门槛的特征,大部分就业岗位为初级技术岗位,就业人员就业层次偏低,收入也偏低。海阳市招虎山森林公园乡村旅游景区内,管理人员(包括售票人员、检票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700元,远低于全市平均工资3175元(2013年,海阳网上民声)。

二、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

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市政规划管理决定就业兼业性强、组织化低、流动性大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乡村旅游劳动力的转移,政府的作用不可缺少。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就业的引导和扶持包括前期的政策法规、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目前相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来说,政府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各方面支持相对滞后,为农村居民转移就业进行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不够。

1、促进旅游就业的配套政策缺乏。劳动力转移的本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农民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和保障,在转向乡村旅游就业时担心失去对土地的所有权,这就导致了农民难以改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就业形式,兼职就业过于突出这一特征难以扭转。

我国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立法几乎空白。除了上海、天津等个别城市对乡村旅游进行法律管理规范外,其他地区政府相应的法律法规极为匮乏,更不用说具体的企业管理规范和技术管理规范。政府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导致经营者无法可依,游客的权益也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这也就进一步导致许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导致了乡村旅游就业中的低组织化。

2、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我国的乡村旅游大都是农户自行开展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场规模较小,且比较零散,农户自我就业流动性高,稳定性低。比如在海阳市丛麻禅院风俗旅游景区,景区内原先规划的部门处于空闲状态(如游客疏散中心和医务室),农户自身发展的蚕丝被销售店面也门庭冷落,缺乏管理。4A级景区招虎山整个爬山过程中没有休憩石凳也没有垃圾箱。

另一方面,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以山东省为例:2010年5月中旬 ,山东省省旅游和相关部门在对乡村旅游中农家乐的监察结果中显示,山东省厕所未能配置抽水马桶的占8% ,厨房不达标的占1% , 食品卫生不达标的占1.5%,客房被褥未实现一人一换的占3%。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决定就业灵活、吸纳性强、季节性明显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乡村旅游就业的特征。旅游产业本身就具有就业种类多样、吸纳性强和就业灵活的优势特征,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景区就业的季节性和低收入性。海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起步并不晚,但是大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停留在自发组织、零散发展的初级发展阶段,已经渐渐远离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主要体现为:

1、旅游项目单一,产品缺乏独特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已经由原来比较传统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购农家物”的放松旅游转变为以参与式、体验式的休闲度假。但海阳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模式上,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缺乏特色和新鲜度。以海阳市红樱桃民俗区为例,其发展着重点依然停留在樱桃采摘上,而其本身民俗特色表演越来越弱化,而且缺乏体验、休闲项目,对游客吸引力不强。

2、品牌意识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海阳市乡村旅游产业大部分经营者缺乏长远规划,只看眼前利益,更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对文化的保护。并且,经营者缺乏对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推广和发展,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的观念。海阳市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极具民俗特色,在初期旅游规划中受到重视,但是后期发展中除重大节事如春节,其余时间景区内表演活动次数几乎为零;郭城摔面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源于海阳市,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是在乡村旅游餐饮中也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像是这种资源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但是事实上,本地农民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注重“高大上”的普遍性资源的盲目建设,而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乡村资源特色。

(三)就业人员准入条件决定就业本土化、门槛低、收入低、素质低

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方法直接决定了就业人员素质。海阳市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就业人员主体是农民,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不高,使得就业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强,但是由于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缺乏以及缺乏适当培训,使得乡村旅游就业人员限于本土,且素质低,就业整体质量不高。

1、对就业人员素质重要性认识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所从事行业的素质。调研结果显示,90%的兼职就业岗位都是农民自我就业提供的,景区对于农民的素质没有准入性要求,这就使得就业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前素质就偏低。海阳市景区就业人员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57%,并且在年龄上,46岁以上就业人员占到近六成。

2、从业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水平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留守在本土的村民的年龄都偏大、文化水平都较低、服务意识缺乏,大部分农民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就业,服务意识缺乏,知识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有待于提高。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4篇

旅游需求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点之一,准确客观的旅游需求分析不仅能够提高预测与了解广大游客出游能力,对于针对性的进行旅游营销策略制订、旅游市场定位和旅游产品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城市绿地减少等,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渴望回归自然。乡村旅游即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本文专门针对太原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需求意愿专项调查研究,为太原周边乡村旅提供建设性指导,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主要潜在乡村旅游市场(太原市居民)的基本特征、出游意愿、旅游动机及需求偏好,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原始数据。本人于2013年6月20日至25日在太原市主要休闲场所,如社区公园、开放式城市公园等地发放问卷,这些地方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场所,外来游客很少,可以保证被调查者是太原市居民。本次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实际收回246份,回收率达98.4%,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问卷率为98.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太原市潜在乡村旅游居民的基本特征

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经历性,不同人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和需求是不相同的。本文主要从城市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五个方面对太原市居民潜在客源市场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男性占总数的51.7%,女性占48.3%。样本抽样合理有效,符合男女正常调查比例;从年龄上看,问卷调查的对象集中在16岁以上的居民,年龄段为27-48岁的被调查者最多,占57.1%。该群体基本都已成家并有稳定工作,精力和旅游欲望最为强烈,是社会上最易成游的潜在客源;从文化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69.1%,高学历人群占有比例最大;从职业结构看,教师、科技工作者所占比例较高,达半数之多;从收入结构看,收入区间为2500-4500元所占比重最大,为57.5%。该结果与他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因此本调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见表1)

(二)太原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意愿特征

1、出游方式偏好。一般来讲,乡村旅游是人们沟通、缓解压力的最佳选择,以亲朋好友之间出行为最好。因此,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选择亲人、朋友结伴出游均明显占据上风,高达35.4%和29. 7%;选择单位组织和团队出游的人群分别占到17.9%和12.3%;选择个人出游的比例最小,仅占4.7%。

2、出游距离意愿。调查显示,太原市居民的乡村旅游出游距离意愿以中短距离为主,其中又以50―300千米的距离最受欢迎。另外,超过1 000千米的长距离乡村旅游同样受到市民的青睐。笔者认为,这比较符合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选择300―1000千米的中长距离乡村旅游的城市居民相对较少,是最不被认可的出游距离。

3、出游目的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太原市居民在选择乡村旅游景点时对“环境优雅”这一项有很高的选择率,高达85.3%。这也充分说明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对清新环境越来越向往,这也是开发乡村旅游的目的所在;年轻人多选择可参与活动多的乡村旅游地。访谈中不少市民反映,目前太原市周边乡村旅游地普遍存在服务设施简陋、活动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见表2)

(三)太原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与需求偏好

研究旅游的推力及引力因素能够有效测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偏好 。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结合国外旅游的有关研究成果,本文设置了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渠道、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项目需求偏好等四个分析因素。

1、旅游动机及旅游感知渠道。研究结果显示,领略自然风光、度假放松是推动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最主要推力因素;享受美食特产成为第二因素;选择公事与考察的人次最少。就旅游地感知渠道而言,太原城市居民主要通过网络信息、亲朋推荐及电视媒体等了解太原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其中通过网络信息的游客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亲朋推荐和电视媒体传播。另外,通过报纸广告和旅行社推荐获知旅游点的调查者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见表3)

2、旅游吸引物与旅游项目偏好。乡村旅游因素对太原市居民的吸引力见表4。问卷调查显示,太原市居民最认可的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清新的空气,秀美的山村风光,美味的特色饮食和山西各市县的民风民俗,占统计人数的较大比例。从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项目偏好来看,乡野观光、吃农家饭等是其最感兴趣的活动,这些与乡村有密切关系的活动能够缓解城市人群的压力。同时,不同教育背景和年龄段的人对乡村旅游吸引力的选择有一些内在的差别。比如,高学历的居民文化素养较高,思想、视野及消费观念均较为开明,喜欢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年轻人喜欢欣赏乡村风光,对吃农家饭、野炊;等娱乐活动;老年人喜欢清静,健康意识较强,喜欢参观古寨、品尝无污染的特色饮食等。(见表4)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太原市居民外出旅游以中青年为主,中高收入阶层、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是乡村旅游市场最大主力军。各年龄阶段的群体均热衷于亲人、朋友结伴进行中短距离的旅行,个别人群喜好长距离的县郊游。大部分群体倾向于环境优雅、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旅游地。从旅游动机分析,领略自然风光、休闲放松、享受美食特产等是居民旅游的主要推动力。网络媒体和亲友推荐是居民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渠道。太原市居民是一个比较大的客源市场,对其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的调查研究可以为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建设性指导,具体启示总结为以下几点:

1、稳定客源市场,强化乡村旅游市场的针对性。应大力开发一些符合中青年游客特点的乡村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设施中,既要保持淳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又要不乏吸引年轻人眼球的“新农村”的风情。比如说,在旅游地设置有益于年轻人健康和放松的健身房,同时在附近提供农家菜等一条龙服务。让中青年在紧张的工作之后,身心得到彻底放松。

2、突出景点特色,保持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乡村风光和幽静清新的环境是与城市完全不同的景观和环境,因而对城市居民也最有吸引力。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确保原汁原味的乡村氛围,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对城市游客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的特征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45-02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主题定为“华夏城乡年”,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9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等等。各大旅游景点纷纷打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理念和口号,乡村旅游一时间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股浪潮,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名词,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是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尝试,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目前,国内一些乡村旅游还仅仅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效率也较为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游玩,欣赏农村风景,体验农村乐趣的旅游方式;而对经营者而言,就是通过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与乡村文化,吸引广大游客群体来农村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其是指农村家庭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及农家生活为旅游资源依托,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以及体验的旅游活动形式。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不同于平常所见的旅游方式,其经营主体为农村家庭,在经营管理上相对松散自由。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家庭通过自身的果园、鱼塘、牧场等农村资源来吸引城市旅游群体。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呈现着以下几方面特征:

1.乡土特征鲜明。乡土特征鲜明是乡村最为明显的特征。相比较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乡村旅游的载体为田园风光、乡村自然景点,因此,其所展示的为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貌,而且其将农村自然风貌与乡土文化融合在一起了。乡村旅游使得游客感受到了农村的乡土气息,体验了现代农村生活的氛围和节奏。

2.平民性明显。目前,国内旅游被诟病的一点就是费用过高,旅游群体基本上是以富裕阶层为主,而这点在乡村旅游中却不明显。尽管国内一些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向富人开放的,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群体还是集中于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都市白领和工薪阶层受制于收入与工作的因素,其出行旅游主要是以短距离为主,而乡村旅游则是其首选。因此,乡村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平民性的特征。

3.参与体验性强。参与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打牌。在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旅游形式中,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而乡村旅游方式则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所开展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生活的组成部分,游客一方面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客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4.消费水平较低。在近年来城市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农村的消费水平则相对维持在较低的水准。乡村是以农村消费为基础的,接待者为农村家庭,旅游的内容也是以农村生活的体验的感知为主,这使得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乡村旅游模式下,吃的东西是农户自产自销,住的是农家小屋,娱乐是以果园、花圃以及风景区的农村资源为主。因此,乡村旅游总体消费价格较为低廉,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

5.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目前很多名胜古迹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以旅游公司为主导的,通过旅游公司来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日常维护。然而,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则是农村家庭,夫妻或上下两代人等直系亲属共同操持,雇佣的服务员也多是亲戚。

三、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旅游作为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是农村旅游资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乡村旅游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分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是三农问题的最核心问题,乡村旅游模式可以形成一整条产业价值链,通过乡村旅游延伸开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农渔养殖业、运输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住宿业等等。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农问题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乡村旅游帮助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据调查显示,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以50岁左右的农村居民为主,而且很多乡村旅游地区对工作人员都没有年龄、学历上的限制,这无疑为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的舞台。

第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为农村家庭,而且相比较其他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少,成本低,收益率高,这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家庭的额外收入。同时,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则有助于刺激农村消费,配合“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开展。

第三,乡村旅游改善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洁的环境、文明的语言与举止在农村和农民中逐渐形成,而且游客对餐饮的卫生要求也使得农民的卫生意识不断提升,这极大地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邻里和睦。

第四,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民主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有利于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毕竟是市场化的竞争活动,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增强主体意识,主动适应市场,这使得农民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农村周边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农民更加注重农村集体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使得农村整体环境不断改善与提高,而且在管理上也更加民主。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关系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做得好的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已经逐渐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平,而且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为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市场需求导向,做好主动营销宣传工作。主动营销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其有助于乡村拓展游客,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当然,在主动营销宣传工作前,首先要明确宣传的品牌主题。对乡村旅游而言,其所强调的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是城市居民向往乡村旅游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必须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未来的市场需求将呈现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趋势发展,而且一些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将逐渐形成,游客除了关注健康、舒适、卫生以外,还追求品位独特、文化底蕴、个人空间。因此,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的过程中要从高起点、高品位着眼,对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的开发,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品味提升。

第二,切实解决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的“三化”问题。所谓的“三化”问题,就是庭院的美化、居住环境的城市化以及服务的标准化。这“三化”问题是目前乡村旅游服务层面存在的弊端,因此,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要科学栽花植草,美化农家环境;同时,学习城市一些星级酒店的居住环境,改善卧室的寝具和卫生间的洗浴设施的方便、卫生、整洁程度。此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标准,做到既要有农民的质朴热情,也要有向城里看齐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第三,对乡村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主导和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呈现着乱象的态势,这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埋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政府部门要对乡村旅游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扶持乡村旅游的配套政策机制,通过对乡村旅游景区在土地、交通以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实现乡村旅游景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针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多个地区,进行交通标志、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此外,建立农村本土特产产品的生产与物流配送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副食品行业。

第四,转变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从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角度切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一是要充分认识乡村的经营理念精髓,转变经营观念,通过“农”、“家”、“乐”这三方面形成自身的经营理念。二是结合营销宣传,塑造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品牌化辐射各个区域,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需要服务水平的配合与支持,只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欣,马莉,董珊薇.农家乐旅游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2] 罗康荣.农家乐与休闲运动产业相结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1,(8).

[3] 曾建明,肖洁.略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J].改革与战略,20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