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养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养殖场地应远离交通干线和村落,宜选择空气新鲜、安宁僻静的林地,面积大于0.5hm2。为了便于取水,场地周围必须有清洁水源,如无污染的池塘或小溪等。可以另建鸡舍或对旧房进行改造,鸡舍宜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旧房改造而成的鸡舍前后应开地窗和采光窗,采光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m,地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cm。在小鸡舍内安装竹编网或弹性塑料网,弹性塑料网的网眼直径以1cm为宜。饲养场地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m。土鸡的养殖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并根据养殖条件确定规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土鸡的良好成长,同时还能够减少土鸡疫病的发生,确保养殖量及养殖水平的提升。
2消毒
对老场地和新场地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针对新场地采用喷雾消毒,消毒液选择1∶1200消毒威、5%~10%石灰水、2%烧碱。针对老场地,在喷雾消毒的基础上,进行密闭熏蒸,具体做法为:将14g/m2高锰酸钾加入28mL/m2甲醛中,对场地进行密闭熏蒸,熏蒸时将料桶、饮水器等日常用具一同放入。熏蒸结束后应及时开窗通风。熏蒸和通风时间为1~2d。土鸡养殖场地消毒的最主要将可能导致土鸡发生疫病的隐患消除,以确保土鸡的饲养环境。
3鸡苗选择及雏鸡管理
要想保证土鸡养殖的科学性及养殖水平,首先就应当选择优良的鸡苗品种,并加强雏鸡管理。鸡苗质量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基础。尽量选择体质健壮、品种较纯的鸡苗。雏鸡眼睛凹凸有神、头大、鸡群活泼、身体洁净、均匀的苗鸡为优质品种。广西麻鸡、三黄鸡、福建青鸡和浙大黄等品种具有肉质良好、适应性较强等优点,适宜农村养殖。雏鸡1周龄后应进行口哨训练,便于展开管理工作。从光照、温度、湿度等方面做好管理。①前5d光照以每天23h为宜,逐渐减少到每天17h。②提前12h对雏舍温度进行调节。针对0~1周龄雏鸡温度控制在33℃左右,并按照每周降低1~2℃,直至室温。在此期间可采用观察鸡群状况和看温度计两种方式对温度进行观察。当鸡群紧靠热源,扎堆、不断鸣叫,说明温度过低。当鸡群分布均匀、活动自如、比较安静,则为温度适宜。当鸡群远离热源、分布四周、张口呼吸,应考虑温度过高。③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10日龄之前调节至60%~65%,10日龄之后调节至55%~60%。
4疫病防治
必须做好消毒防疫及免疫接种等工作,降低死亡率,控制病原侵入,增强机体抗病力,提高成活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1)1日龄雏鸡,接种马立克氏;7~9日龄接种新肾支,滴鼻和点眼;12~14日龄疫苗接种法氏囊病;20日龄接种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24~28日龄疫苗接种鸡新城疫;30~35日龄接种法氏囊病;45~50日龄接种喉气管炎活疫苗,选择鸡痘冻干苗对其进行皮下刺种;60日龄接种鸡新城疫,肌肉注射。(2)鸡瘟于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具有死亡率高、高度接触性特点,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以夏季多发。在对土鸡进行生态养殖时,宜采用传统方法进行防治,不得使用含激素类物品或其他化学药剂。
5小结
饲养的母猪品种直接关系到母猪生态养殖质量,建议选择长大二元杂交母猪饲养。具体要求:(1)头小、颈短,尾细短,嘴大、叉深、下颌长,体长、腹宽,后躯大、肢高、胸宽、臀部圆;(2)选择大且下垂,与尾根距离远;(3)中等膘情,不过肥、不过瘦;(3)有效数一般品种要求在7对以上,地方品种要求在8对以上,而且排列整齐、均匀,无瞎,乳距要宽,长短粗细适中,忌肉;(4)性情温顺、不挑食。
2饲养管理科学
2.1做好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2.1.1科学饲喂
严格控制后备母猪的体重,日增重量控制在650g以内,膘厚控制在18~20mm。定时定量饲喂后备猪,饲喂频率:2~3次/d。保证后备母猪有足够的运动量,可有效促进其肌肉及骨骼的生长发育,避免过瘦或者过胖。除了饲料供给管理外,疫病防控尤为重要。特别是皮肤病、四肢疾病、寄生虫病等的防控。
2.1.2适时配种
定期观察母猪状况,从时间来看,母猪间隔在3周左右,期维持2~3d,妊娠期为110d。症状:地方母猪症状较为明显。红肿,有黏液流出;躁动不安,食欲差,拱门;发出尖锐叫声;嗅闻同栏母猪,爬跨其他母猪或接受其他母猪爬跨;按压其背部会有明显的“呆立”症状,此时可立即进行配种。引进品种及新培育品种早期除了红肿、有黏液分泌等典型症状之外,尚不见其他明显症状。初配年龄:各个品种猪配种年龄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地方品种母猪的初配年龄为7~8月龄、体重50~60kg,引进品种母猪的初配年龄为8~10月龄、体重125~135kg。此外,母猪配种之前,最好与经产母猪混养1~1.5个月的时间。对于个别不是很明显或者是不的母猪,可通过加强户外运动、补充营养、按摩其、使用剂(如催排Ⅰ号、孕马血清等等)、适当与公猪进行接触等方式促使其。如果采取措施,尚不见症状的,可立即给予淘汰。
2.2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2.2.1合理选择饲养方式
要综合考虑怀孕母猪的身体、膘情等状况。对于妊娠母猪的饲养,要注意营养搭配科学合理,每天饲喂次数控制在2~3次。如此,除了保证妊娠母猪的身体状况之外,还可补给胎儿生长所必须要的营养元素。喂养饲料,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粗劣、有毒的饲料,更不能饲喂富含酒精、棉粕的饲料。建议养殖户在母猪怀孕期85d,适当改善饲喂饲料,可提前饲喂哺乳期饲料。有条件的,可引导母猪在池塘边活动,通过打滚、拱土等方式获得生长所必须要的养分,同时对于寄生虫的防治效果也较好。
2.2.2坚持单圈饲养
单圈饲养可提供给妊娠母猪一个安静、适时的养殖环境,避免母猪间相互撕咬、拥挤等等问题的出现。坚持单圈饲养,为精心护理母猪创造条件。期间,一定要严禁追赶、惊吓、鞭打母猪,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如果饲养猪舍比较紧张,可考虑在妊娠期3~4个月时才开始进行单圈饲养,之前可单圈饲养2~3头。
2.2.3保证足够的运动量
妊娠期母猪运动也要做到合理、适量、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在头1个月,要保证妊娠母猪吃好、睡好,尽量让其少运动为最好;第2~3个月,开始引导其适量运动。2~3次/d,1~2h/次;到了第4个月,减少运动量,直到产前的7~10d,可不要让其运动。
2.2.4创建良好的饲养环境
保证妊娠母猪有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减少一切应激因素对于提高母猪生态养殖效率也尤为重要。及时清扫舍内污物,合理开展消毒工作。注意通风,保证舍内空气干燥清洁。冬季注意保暖,做好防潮、采光工作。夏季及时通风、遮阳,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2.3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2.3.1积极准备分娩
在母猪分娩前1周就要准备好产房,产房使用前要求彻底清扫干净,同时,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方可使用。此外,产房内还要准备好清洁、卫生、干燥、质软的垫草,厚度控制在5cm左右。
2.3.2提高分娩质量
接产前,要做好接产准备。接产人员手臂、手指严格消毒,接产佩戴消毒手套。对于生产母猪,可在生产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其后躯、及。生产过程中,做好应急措施。一旦出现难产情况时,可使用催产素进行催产。一般,药物注射后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顺利生产。如果生产效果不明显,建议采用徒手助产。手术结束之后,要立即给母猪注射消炎类药物。手术结束之后,对于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对于接产过的产床,建议先清理后使用消毒液消毒处理。
2.3.3做好产后护理
产后母猪当天少喂饲料,可在0.5h之后,饲喂少量温开水或者是麸皮水,可有效消除母猪生产带来的疲劳感、补充其营养需求。产后要及时取走胎衣,避免母猪吞食。之后要密切关注产后母猪的食欲状况、代谢情况等,如出现食欲减退、代谢差等问题,建议采用易消化的饲料饲喂,但是量要少。同时,还要保证产房内清洁、卫生、安静,保证产后母猪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产后3d,如果天气晴朗,建议引导母猪自由活动,适量增加其运动量。每天喂养饲料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多样化,严禁突然变换饲料。每天供给清洁饮水,冬天供饮温水。不要大声呵斥和鞭打母猪,让母猪保持正常的泌乳规律。保护好母猪的,如有损伤及时治疗。
2.3.4做好断奶前的调整
仔猪断奶前3~5d,逐渐减少母猪精料和料的喂量。经常检查母猪膨胀情况,防止母猪炎的发生。断奶当天不喂给母猪精饲料。
3疾病防治措施
3.1重视疾病免疫工作
母猪生态养殖非常重视疫病防疫工作的开展,地方养殖户应该根据区域内疫病发生状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对于猪瘟、细小病毒病、蓝耳病等重要疾病,要将其作为疫病防控的重点对象。
3.2常见病的防治
产后常见病要积极防治,像是产后偏瘫、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等,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疫情扩散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谨慎合理用药
疫病防治过程中,难免会使用治疗药物。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从事。尤其是对于泻药、激素类药物、兴奋药等等要慎用,甚至是禁用。治疗用药,做到少用抗生素、不用促生素、禁用违禁药,保证猪肉肉制品的质量安全。
3.4环境净化
1.稻田条件和设施建设
两块宽度均约21米的长方形稻田,海拔高度约400米,东西走向,光照良好,耕作层30厘米左右,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力强,肥沃壤土。试验田面积680米2、相邻对照田为667米2。采取沟坑式稻田养鱼方式。试验前加高加固田埂,高0.5米、宽0.5米;鱼坑位于出水口一侧,面积20米2、深度0.8米;鱼沟为“日”字形,宽度0.6米、深度0.5米;两田沟坑面积分别为76.6米2、75.9米2,均占稻田面积的11.3%。鱼坑上方设置诱虫灯,对角设置进出水口,加固出水口位置,设置拦鱼栅并高出田埂20厘米。在试验田进水口另一侧直角处用竹篱打桩,竹篱高度与田埂平,间距小于0.5厘米,竹篱与鱼沟连接处使用活动闸门,并用模板拦出面积25米2的正方形田块作为水蚯蚓养殖区(蚓田),模板高出田块5厘米左右,使水蚯蚓养殖区土壤层略高于水稻种植区。蚓田与稻田通过鱼沟相通,截断鱼沟即形成独立的控水系统。
2.蚓田培养基
将蚓田的田泥清出20厘米左右,铺设约5厘米厚稻茬后回填田泥约5厘米,在田泥上铺设约5厘米腐熟猪粪后将剩下田泥回填,加水淹面,蚓田面上保持3厘米水层。
3.蚓种引接
4月下旬在城镇排污水沟采集水蚯蚓种,用盆闷法剔除杂质,将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共接蚓种12.5千克。
4.水稻栽培
品种为中浙优8号,5月23日播种、6月20日插秧,每平方米栽插18株,当年10月17日收割。
5.鱼种放养
6月19日放养福瑞鲤苗,规格为2.15克/尾,试验田与对照田放养量均为900尾,放养前用3%的盐水浸洗鱼体10分钟左右。
6.蚓田管理
(1)施肥:使用经发酵腐熟的猪粪,每10天施肥一次,用量为30千克/次,全程用肥量约600千克。
(2)耙畦:每周使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全面耙动一次,防止培养基板结及青苔、杂草等的生长,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使水流平稳畅通。
(3)管水:畦面日常水深调控在3~5厘米,保持微流水即可。
(4)烤田:秧苗未植入前,每周截水一次,让畦面露出水面,保持鱼沟有水,水稻生长期根据需求配合进行烤田,烤田能使水蚯蚓上下爬动,也可抑制杂草生长。(5)防害:在蚓田上方加盖遮阳网,既有利于水蚯蚓生长,同时也能防止鸟类和家禽入侵。
7.稻田养鱼管理
(1)饵料管理:稻田生态养鱼全程不使用配合饲料。试验田采取“三天摄食、七天养护”管理模式,即每次在蚓田施肥前3天开启鱼沟活动闸门,加深水位,使畦面水深保持10厘米以上,让田中鲤鱼通过鱼沟进入蚓田自由采食,3天后降低水位,驱赶蚓田内鱼沟剩余鲤鱼,关闭闸门。除水蚯蚓外,在两田块鱼坑上方离地3米高处各挂一盏小灯,将远处昆虫诱集来,再在离水面30厘米处挂一盏大灯,诱集飞虫跌入鱼坑补充饵料,其他饵料来源主要依靠稻田中天然饲料(萍类、昆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
(2)巡田:坚持早晚巡田,观察鱼吃食情况,是否浮头,田埂是否坍塌,进出水口通畅情况,鱼沟、鱼坑是否淤积堵塞,有问题及时解决。
(3)调控水位:处理水稻生长需求、稻田施肥、施药与养鱼的矛盾。(4)防御敌害:山区鸟、鼠、蛇、野猪等敌害较为猖獗,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结果
至当年10月17日,试验田鲤的平均规格达74.1克/尾,成活率为96%;对照田鲤的平均规格为32.3克/尾,成活率为93%。试验田的稻谷单位利润为1.1元/米2、鱼的单位利润为2.53元/米2,合计3.63元/米2;对照田的稻谷单位利润为1.16元/米2、鱼单位利润为0.79元/米2,合计单位利润为1.95元/米2。试验田的鱼单位利润是对照田的3倍多,试验田的单位总利润是对照田的近2倍,而两者的稻谷单位利润差异较小。
三、小结与讨论
1.养殖效果
试验表明,试验田鲤鱼平均规格为74.1克/尾,是对照田的2倍多,一方面是试验田增加了水蚯蚓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可能是试验田鲤鱼摄食水蚯蚓后体质增强,更易于捕捉落水昆虫,试验田的整体摄食量增大,故试验田的生长速度优于对照田。50~150克/尾的山区天然稻田鲤鱼(本地称稻花鱼)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本地的市场价格高昂,试验田当年苗即可养成上市规格。
2.经济效益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试验田的蚓田占用部分稻田面积,稻谷单位利润略小于对照田,而鱼单位利润是对照田的3倍多,单位总利润是对照田的近2倍,初步说明试验田的养殖经济效益优于对照田。试验材料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生产操作简易,劳动强度低。因此,试验初步表明该技术是提高山区稻田生态养鱼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3.技术要点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