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篇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2篇

作者:吴 绘 韩晨光 王佐妤 作者单位:300162天津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 300000天津武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关键词】神经内外科 病区管理 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 方法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科主任、护士长,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结果 通过研究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前后工作成效的变化,分析病区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结论 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病区管理模式,以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exploratory studying of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u hui,han chenguang,wang zuo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medical collgeg,tianjin300162.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change about effect on transforming the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bout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the importance of ward management for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pointed deeply and thoroughly.in order to raise the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in clinical prac-tice,the clinical department should probe into a rational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i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 internal medicine and neurosurgery ward management pattern

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环节之一,而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神经内外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其危重症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护理要求专业性强是其特点 [1~3] 。我院神经内外科在病区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勇于开拓,迅速由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转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病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调整、优化病房布局

神经内外科病房在1年前曾是医院的一个普通病区,床位设置40张,主要包括普通病房(含急救室)和特需病房。收治患者主要是病情相对稳定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塞、脑出血为主)及少数颅脑创伤患者,病种相对单一,科室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天津地区的影响力不大。为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从2004年4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了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专业化重症监护病房(即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使危重症患者的住院数量和抢救质量有了显著性提高,形成了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三位一体的初期病区布局新模式。针对住院患者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日益增多的现状,结合神经病学科的专业特点,从2004年8月开始,科主任对神经内外科病房布局进行了优化,在原病房布局的基础上增设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亚低温治疗中心(mhtc)以及康复病房,从而形成了亚低温治疗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特需病房、普通病房和康复病房五位一体的病区布局新模式,床位扩展至80张。

2 科主任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努力达到“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技术建设目标,完成医院赋予科室的各项任务,为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尽最大可能贡献力量是科室管理的制高点。基于此,神经内外科主任针对临床科室工作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规范性、协作性、个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室管理方案,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放在科室管理的首位。

2.1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临床科室建设永恒的主题。神经内外科主任始终将医疗质量作为衡量科室水平的首要标准,把医疗质量管理作为科室的中心任务常抓不懈。科室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与诊疗常规,作为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医疗服务的准则,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每月上旬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时,科主任将医疗质量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讲评,不断强化全科人员医疗工作的“中心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针对颅脑创伤患者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专业特点,科主任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教育,教育全体科室人员以质量为本,视质量为科室的生命。

2.2 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尽快形成技术特色 特色是学科的立足之本。一个学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是否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学科若要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这既代表科室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医疗质量。没有优势特色技术,医疗质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鉴于此,神经内外科根据学科带头人的业务专长形成三大技术特色,一是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创伤,二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是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检查与治疗。实践证明,三个亚专业的划分与发展,在明确科室学科建设方向的同时,使医疗服务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三大技术特色树立了科室的社会地位。

2.3 狠抓规章制度建设 科主任根据医院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共同制度的前提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分解、细化。同时,针对神经内外科的工作特点、人员情况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和要求,形成了一整套目标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奖罚明确、操作性强的科室规章制度体系。运行两个月后,各项常规工作步入程序化,日常管理走向制度化,技术操作趋于规范化,建立其对本科室的全部工作、全部环节、全体人员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的综合考核和控制之管理模式。

2.4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科主任将衡量科室工作的标尺定位在患者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就医环境好不好、医疗质量高不高四个方面。为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和利益,神经内外科把“以病人为中心”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个医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以保护患者的利益,相应地科室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得以提高,从而吸引了大批患者就诊。

2.5 “医疗”为中心,医教研协调发展 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神经内外科一方面重点抓好基础医疗质量和特色技术,一方面妥善处理基础与临床、医疗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临床、依靠临床,充分发挥神经内外科临床工作的优势,以临床一线为基地,围绕临床搞科研。同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不同层次医师的科研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

3 护士长狠抓护理质量管理

病房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病房管理是医院管理水平的浓缩,是护士长管理能力高低的表现。神经内外科护士长用现代护理质量标准要求科室护理队伍,重点加强全过程护理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病情观察质量控制、经济效益质量控制等四个方面。同时,护士长做好日常病房秩序和病房卫生的管理,从而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安全、有序的病房环境,并为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条件。针对神经内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特点,护士长重点抓好nicu和mhtc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护理水平,杜绝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病区管理工作成效评价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新的病区管理模式下,神经内外科 的住院患者数量持续攀升,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步入正轨,医疗状况明显改观。由于2004年9~12月神经内外科的危重症患者例数平均每日维持在15~20人左右,人均费用和日均费用相应上升。受危重症患者增多因素影响,床位周转次数较先前有所降低,但随着科室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科室的住院收容与医疗收入大幅度增加。

表1 不同时期医疗状况对比(略)

5 分析

神经内外科病区管理模式转变后的工作成效充分说明,科主任和护士长的科室管理(特别是病区管理)模式选择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石与后盾。各临床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室管理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质量管理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科室人才梯队,其医疗、护理质量方可在良性循环中呈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negri m,martignoni a,baccheschi j,et al.management of stroke in a ward of internal medicine.limits and prospects.recenti prog med,2004,95(3):137-143.

2 ziai wc,varelas pn,zeger sl,et al.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re-source use after brain tumor surgery:an analysis of indication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crit care med,2003,31(12):2782-2787.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3篇

人才与设备齐头并进

历经八年发展征程,天津市西青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初具规模。于2013年下旬始,神经内科正式从大内科分离出来。2014年年初,神经内外科正式整合,并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天津市西青医院脑系科。目前中心开放床位数90张,拥有独立NICU,开放床位数11张。

作为医院重点建设学科,科室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首位,根据科室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委派年轻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加快了新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促进科室整体发展。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授课,提高了科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打造了科室核心竞争力。在神经外科科室内部,定期开展业务学习,轮流准备专业课件,定期召集科室人员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就临床上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快速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科室人员梯队齐备,拥有正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高年资住院医师6名,低年资住院医师6名,中心拥有硕士3名,攻读在职研究生6名,多数医师拥有环湖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经历。经过数年人才培养建设,如今的神经外科已经拥有了一支技术能力强、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好、学习气氛浓的团队。

战士无兵器不敢言战,同样,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能够辅助医务人员正常开展医疗诊治工作,精确判断患者病情,以作出准确的医疗方案。神经外科科室自筹建以来,多方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如脑功能监测治疗仪、颅内压监测仪、血管内降温仪、凝血功能监测仪、立体定向仪等。基于高端设备的完善,目前神经外科科室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自己ICU病房,可广泛承接颅脑方面各种病人进行直接手术及介入治疗的区域龙头科室,在脑系科疾病患者的救助能力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颅脑疾病患者的福星

天津市西青医院脑系科之所以被区域人民所信赖,除却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及先进的医疗器械之外,还源于赵理乐的个人魅力。高超的医术,救死扶伤的医德,可以说是颅脑疾病患者的福星。

1986年,赵理乐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即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从事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载,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其中,参与各种开颅手术4000余例,荣获天津市科技成果2项,同时著书立说,为青年医务工作者答疑解惑。他在颅脑肿病、颅脑创伤、脑血疾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脊髓疾病的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较复杂的颅脑肿病诊治方面、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方面,在脑出血性疾病的开颅手术、微创和介入治疗方面、脑梗死患者的手术及介入治疗方面,脑缺血(头晕、TIA)患者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方面持有独到见解,其治疗效果也得到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

近年,他带领科室小组成员完成“经额穿刺治疗颅内深部血肿临床疗效”的研究,获天津市西青区科学进步奖。数年来持续引入多项新技术,填补了西青区卫生系统的技术空白,同时也提高了科室整体医疗水平。

对待患者,赵理乐始终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在患者护理方面,落实责任制,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打破固有两个科室的概念,整合成一个科室,要求护理人员均需接触神经重症患者的整体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与及时性。

自执掌神经外科科室的筹建工作以来,赵理乐副院长便一心扑在了他热爱的医疗前线工作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也让他更加娴熟地操纵手术刀,为广大颅脑疾病患者减轻伤痛,迎来更加美好的人生。正是基于内心深处埋藏的强烈的救人理念,让他时刻为患者着想,在生理上少受痛苦,在经济上少花费。短短数年间,他就拥有了无数“粉丝”,并享誉盛名。

建设天津市西青区龙头科室

任何一个科室的建设与完善,都是道阻且长。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及区域内神经疾病患者的需求,神经外科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满足区域人民对先进治疗手段的渴望而不断前行,可谓任重道远。

目前,神经外科主要诊治项目集中在脑血管病、颅脑肿瘤、脊髓疾病及脑系科其他疾病。具体来讲,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出血、动静脉瘘等出血性疾病,脑梗塞、脑血管狭窄等缺血性疾病的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造成颅内出血的开颅手术,复杂、多发颅骨骨折的整复手术,严重颅脑损伤后恢复治疗、理疗;脊髓占位性疾病(脊髓内外肿瘤、血管病、出血、炎症),脊髓外伤等;脑积水,颅骨缺损,先天畸形等的手术治疗。但离建设天津市西青区龙头科室的目标尚有差距,为此,医院多措并举,为科室今后的长远发展谋局。

在科研方面,针对动静脉溶栓工作开展远程医疗,并以此为基础带动远程医疗中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手术器械等设备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和血管吻合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学习及科内业务学习交流会,并在今年开始担负医学院实习生教学任务;大力开展临床科研,依托科室建立显微操作培训基地,购进手术显微镜、显微操作器械、冷光源头灯、尸头及实验大鼠等,进行神经解剖练习及微血管缝合练习,为西青区引进和开发了新项目,同时也促进了科室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新技术的拓展方面,在2013年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神经介入诊疗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开展大量临床工作,为今后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建立卒中绿色通道,缩短院内延迟,为临床赢取治疗时间。另外,重点培养显微血管外科,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技术及颅内、外血管搭桥技术,颅内立体定向技术,功能神经外科技术,如脑电、肌电及术中电生理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医疗救助范围,为颅脑疾病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新场所。

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通过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危急值的管理等把责任分配到人,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建立医院评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现场执行力。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科 质量 控制 管理

临床科室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科室要进步,医院要发展要生存,理所当然的离不开临床科室的尽心努力和贡献,与广大医务人员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是离不开的。因为内科是医院的大科室,遇到的病种多、杂,在加上床位周转率与使用率、病历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摆在我们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面前的问题就更为突出,自1992~2002年10年中,我科不论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收获,但较外科低,主要原因是外科病人床位占用多,周转快。内科以慢性病人为主,少量为危重病人,床位占用少,病床周转慢,空床多,加之少边穷地区病人住院费、治疗费交不起,病情未好转就要求出院,在这种情况下,我科仍然能完成医院交给的工作任务,这些主要取决于科室的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因此内科是医院的大科室,它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科室质控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医患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人们自我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意识的提高,病人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医疗机构对自己本身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医院发展,就必须严抓质量关,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全程优质服务,改善服务态度,提高病历质量,制定出一系列的质控措施。质控是临床工作的中心,质控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工作。我科自1990年起加强质量控制配合二甲的需要分为内一、内二、内三。内一为心血管,内二为消化神经,内三为呼吸、普内、中医,为专业科室的质控进入正常轨道,1995年创建二甲,1996年二甲达标后我院在质控方面更进一步重视,制定出了各项制度与卫生部的医院等级管理的有关内容紧密结合贯彻和执行,进行严格的三级质控,对科室的日常工作有科主任把关。一级质控为科主治医质控,二级质控为科主任把关,三级质控为院质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免影响病历质量。三级质控完毕之后,汇总质控的病历,并登记打分评比甲级病历及乙级病历,乙级病历重新书写和整理以至达到甲级病历为至,每月总结评比,二季度病历评比,最优秀和最差病历和奖励晋升职称评先进优秀挂钩,这样以来,既提高了科室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病历质量逐渐提高,在医疗工作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加强科室管理为医院发展服务

医院的发展与科室的管理紧紧相连,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青年医师的政治思想、医德、医风与继续在职教育,提高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②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完善全程优质服务。③院兴科兴我荣,院衰科衰我耻。爱院爱科如家的意识,发挥集体主意精神。④病人为中心,爱医院爱科室求发展、求生存的宗旨。⑤加强各民族之间,医护患之间的团结,同心同德搞好各项工作。⑥提高医疗病历质量,加强科室的层次性管理。

加强医院医务人员之间的思想沟通和统一,医疗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系统性管理要进一步发挥临床科室的作用。总之医院科室管理工作及医疗服务质量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上述质控陈述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取决于广大科室人员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思想意识、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和医院科室的配合和相互支持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杨萍,张乐辉,马利,等.医院评审质量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6.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5篇

一、继续扩大病种,增加病人数量

扩大细化病种,计划成立专项病门诊及住院病房;如癫痫病,头痛焦虑,脑血管病,脑肿瘤等等,这样对于扩大病原,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都是有好处的。从长远来看,我科发展空间相当大,单单脑血管病专科我科有待开拓的领域就有卒中单元,卒中康复病房,中医辅助脑血管病针灸理疗康复系列等,这些医疗单元的建立都可以使我科得到新的发展。

二、增加床位数,计划建立脑系科专科治疗中心与脑系科监护室等

目前我科设床位32张,计划增加至50张,可以逐步与脑外科,心理卫生科等科室进行有序的经验交流,具体到我科医疗人员应积极参加其它科室学术会议,进行技术学习,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立脑系科专科,这对于广大病患可谓极大的福音。创建脑系科监护室,积极为脑系科危重病人提供及时,全面,有效,便捷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创建脑脊液病理室,为第一时间精确诊断疑难少见病提供权威性的依据,为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增加医护人员,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继续完善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年中科内应有1名副主任医师晋升为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另增加住院医师1~2名。培养硕士1~2名等。

对现有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工作中让他们挑重担、压任务,加强他们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尽量选送他们外出接受专科进修,参加短期的学术交流,以掌握国内外神经内科的研究、发展动态,参加专项技术学习班。对于住院医师的培养则立足于院内和科内,重点在于对他们临床基本机能、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思维方法、基本功的培养,以加强平时考核,严格从上级医师的教学查房及病例分析等入手,使他们在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神内科主治医师。

护理人员的培训以岗位练兵为主,鼓励她们参加护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自学考试,或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接受脱产和半脱产的学历教育,选派优秀人员到各著名医院神内科进修。

四、增加设备投资力度,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将神经科武装为天津设备领先的科室。

购入核磁共振,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并购置24小时视频脑电图监测仪、肌电诱发电位仪,购置DSA等设备,以提高神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水平。

五、加强科研,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

年内在核心期刊上2~3篇。结合TMS在神经科领域的

应用开展新技术,加强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研究,并结合在职研究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每年申报课题,引进和推广适宜新技术1~2项。

五年内,引进推广神经康复,利用现代康复技术开展运动治疗、作业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吞咽语言训练、认知能力训练、ADL训练及康复功能评定;将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系统化;根据脑血管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配方的治疗等等。

六、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科室凝聚力。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护理标识

神经内科是医院收治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部门,其护理是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1]。护理标识不仅仅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还能降低护理差错风险,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在临床科室护理服务中使用普遍,但缺乏统一性质量管理。 2015年6月~10月,神经内科对偶数号病室的261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管理,经研究对比分析,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神经内科523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神经内科奇数号病室的2618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568例、女1050 例,年龄16~70(46.71±13.53)岁;将神经内科偶数号病室的156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491例、女1127例,年龄15~69(45.63±12.9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P均大于0.05,统计学差异无意义,表明存在统计学可比性。

1.2护理标识管理 对照组患者遵医嘱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标识措施:制作神经内科统一的护理标识,主要包括标语、标牌、标图、腕带、色牌等,类型主要包括环境标识、患者标识、警示标识等四种。①环境标识: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昏迷、免疫力低下等特点,所以要标识清楚,如污染区采用红色标识,无菌区采用绿色标识;神经内科不同诊疗器械用品也要标识清楚,以示区别。②患者标识:腕带是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详细填写好患者的资料信息,并使用不同的腕带颜色表明患者患病情况,如蓝色标识表示普通患者、红色标识表示重症患者、粉蓝色表示标识患儿[2]。神经内科大部分住院患者都需要进行静脉输液,容易出现护理差错或护理用药缺陷,因此需要采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在药物储存处及治疗室配药做好标识、避免差错或缺陷的发生;而需要进行介入手g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术前给患者带上腕带,进入放射介入科后手术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另外对昏迷、病危或合并血液传染病等特殊患者要采取显眼红色标识进行标记,对于部分药物过敏的患者,则应做好"药物过敏"标识,并悬挂在病床输液架上,起提醒作用。③警示标识:做好提前抽取到注射器中的备用药物警示标识。护理人员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容易取错类似包装的药物,那么需要根据药物名称、用药时间、药物用途等进行警示标识,以不同的颜色标签来区分口服或注射类药物,如口服类药物用蓝色标签表示、注射类药物用红色标签表示等。护理人员通过应用护理警示标识,能尽快预见识别护理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3]。

1.3观察标准 根据医院科室的情况以及神经内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量表制定科室护理质量统计表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100分制,共50题,每题2分,大于等于90分判定为满意。

1.4统计方法 收集2015年6月~10月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相关资料数据,经审核无误后,录入Excel,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1568例住院患者护理纠纷21例、占1.34%,护理差错25例、占1.59%,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的1255例、占80.04%,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满意的1263例、占80.55%; 实验组组1568例住院患者护理纠纷7例、占0.45%,护理差错5例、占0.32%,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的1491例、占95.09%,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满意的1520例、占96.94%。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及差错均明显比照组患者低,而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服务态度及专业技术满意度均明显比对照组高,而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标识是医院临床科室为预防住院患者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或护理纠纷而特殊制作的标记符合,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神经内科采用护理标识风险意识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降低神经内科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说明统一护理标识管理培训及考核,调动护理人员参与护理标识的应用管理,鼓励住院患者也参与到护理标识的识别使用中,护理标识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降低护理差错甚至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标识的满意程度,本研究中实验组护理纠纷比对照组下降0.89%、护理差错下降1.27%,患者对护理标识的满意度则提高16.51%,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神经内科具有工作量大、患者流动频繁、病情复杂等特点,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如用药错误、接错介入手术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等。通过核对患者相关信息来减少如接错患者及用药差错等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抢救的患者,根据护理标识提供的切实有效的信息进行及时抢救,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服务态度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詹莹昱,刘莉.优质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实践[J].医药前沿,2016,11(4):259-260.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 创新理念; 科研发展

1.当前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是当今医院管理的关键问题。但是,人们对医院学科建设的认识尚停留在初始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①在医院学科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探索,但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少,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③在学科建设上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忽视非重点学科的发展。②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单纯、片面的科研或临床研究为主,缺少整体策划和系统设计的前瞻性研究。④在学科管理功效上,还缺少评价标准和比较直接的产出。

2.医院学科建设核心理念

根据现有基础和条件,按照“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调整结构、全面提高、学术支撑”的学科建设发展方针。

分层建设原则:整合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对较薄弱的学科,以建立医院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以北京是重点建设学科为标准进行发展和建设。同时规划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资源共享原则:整合医院人力、物力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广纳人才。

创新原则:加快学科建设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引入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努力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

共生原则:构建多学科综合性学科群,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

3.培育和建设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通过联合影像、药剂及基础间的诊疗协作,形成了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影像、脑血管超声、神经病理、神经康复、神经电生理、流行病学、神经药理和干细胞研究等在内的神经科学学科群,形成实力强大的学科群体,在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方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建立部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

依托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和老年医学网络与国际老年研究机构(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世界实验室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老年流行病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多项老年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使医院在老年流行病研究领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为平台,即医学工程科与影像科、血管外科、神经介入科和心脏科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学科间交叉发展,互相促进。整合优势资源先后成立并获批了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病学重点学科“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脑血管病研究所、血管外科研究所、低氧医学研究所等。成立了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超声诊断中心、癫痫诊疗中心;建立了包括神经药理、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细胞治疗、循证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室、再生医学实验室、脑血管病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和外科实验室在内的现代化基础研究室和实验室。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科间相互支持的环境。

4.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与持续改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规划建设模式,即先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然后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具体建设[2]。但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我院经过大量调研发现,在学科建设上不缺少管理制度和技术常规,缺乏的是对医院制度体系构建模式的系统研究以及持续改进管理制度的理念。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依据系统管理理论,采取PDCA管理方法,经多轮的调研和论证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宣武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办法》,包括“宣武医院学科建设十年发展纲要”、“宣武医院学科群运行与管理办法” 、“宣武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宣武医院学科建设评估办法”、“宣武医院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使医院学科建设处于规范而有序地发展当中。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以职能为主线的构建原则,即成立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处室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由科研处长兼任主任的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成立由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主任,包括学术骨干及院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建立 “医院―学科”二级管理体系、“部级―北京市级―院级”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创新了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模式。建立“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优势集成”配置体系“竞争―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矩阵式学科建设组织构架,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3]。同时建立学科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即采取“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管理方法,主管部门定期以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理清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的流程和关键环节,为此我院在原有重点学科3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重点学科的3年创建目标,并对周期内每一年度应达到的年度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了半年中期评估、年终考核的评价体系。

5.在学科建设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着眼于医院发展的全局,制定发展战略。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医疗机构及各种基金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研讨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医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学科建设进行分析和指导。

(2)关注交流单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邀请其项目主任到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为我院帕金森病研究及学科建设给予指导。

(3)以项目合作为桥梁,通过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交流服务于医疗科研工作。目前,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与美国哈佛大学医院积极开展双方的合作项目,并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申请到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合作,保持年均合作项目3-5项左右。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先后承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的研究项目。通过强强联合缩小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我们先后成立了一批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医院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医学类“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我们先后与欧美等国的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研究进行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与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日本东京都精神病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均有实质性的合作。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了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 、亚萨吉尔显微外科培训中心、萨米颅底外科训练中心。

(4)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为重点,“引进来"即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长、短期学术访问、科研交流和讲座;有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优质的海外的华侨、华人专家,他们带来了国外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带动了医院的医疗和科研工作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了医院整体队伍的素质水平。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前沿水平的距离,扩大了我院在国际医学界的影响。“送出去”即通过多种形式派出中青年科技骨干赴境外知名机构进行培训、研修、科研合作及留学等。这些中青年科技骨干为医院引进或即将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理念、模式等,也使这些人员日后成为医院人才乃至全国该专业领域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医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占27.3%; 在科室正、副主任中占56.6%;在医院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库中占46%;2005年以来获部级、省部级、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1项,其中10项是由留学回国人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通过“送出去”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学者,产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了我院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

6.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建设的模式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如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医院管理的重大问题[4]。我院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上[5],从而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队伍。我院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潜能,使我院的学科建设飞速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的主要架构是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培养重点,同时培育一批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队伍。目前,我院20余位学科带头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政府特贴专家25名。北京市215高层次“领军人才”5人。他们承担着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部级重大课题,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优秀学科,在人才结构上除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来引领外,还要有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中流砥柱,有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作基础和储备,才能形成高素质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院多年来始终坚持实施“星级人才助推计划”、“优秀人才储备计划”,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留学、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并通过学科主任助理、学科秘书等锻炼他们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学科内部各类人员之间以及学科外部的各种关系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全方位培养。目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2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7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选28名,获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55名,医院各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85名。年均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00名、博士后10余名。使医院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后劲。

7.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的探索

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种客观公正和可量化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给学科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发展进行评估和考核[6]。在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下,由院学术委员会聘请的学科评估专家组和有关职能部门按本条例要求,完成学科建设评估的有关环节。以《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估办法》和《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分表》为参考,通过大量调查和论证制定了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学术队伍建设及技术支撑条件等方面的“学科建设量化评分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考评中不断修正补充。通过实践我们取得了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的相关经验:(1)通过量化评分对各学科进行客观评估,动态地了解各学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整改措施,为医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提供客观而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能细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2)通过提炼出学科建设评估的核心指标,形成了“按照学科方队分别建设、统筹调整”的学科建设态势,有利于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合理的科研评估指标有利于科研人员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认识,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3)以特有的科研量化指标和应完成的目标为基础,以重要的学术竞争指标对学科进行评价。另外,通过网络版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产出管理、人才管理、技术平台管理、综合查询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可实时在线更新医院各科室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出数据,完善及优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更有效地促进了医院学科建设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中,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院各科室从医疗、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学科建设评估,并组织进行全院学科建设经验交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将评估结果及时呈报医院并反馈各相关科室,同时注重医院各职能门部间的交叉管理,对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督促科室进行整改。2009年组织了“宣武医院各科室学科建设实施措施和规划现场办公会”,对全院46个相关科室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大大促进了我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连续10年的积累和实践,建立起的医、教、研、人才梯队、支撑条件量化评估体系,加强了医院优势学科的实力,充分带动相关科室的发展,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培养出大批医学英才,为同级医院的学科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 2009,29(3):38-39

[2] 肖亚洲,陈立章.新形式下医院发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11): 1628-1629.

[3] 甘露.大型综合医院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

[4] 李永生.医院管理思维范式的变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7):8-9.

[5] 汤爱国.医院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17(13):1662-1664.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8篇

在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是高危科室,因为患者发病急、年龄大、病情严重,且意识障碍程度不一,加之运动障碍,临床治疗中,大部分患者都实施过侵入式操作,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导致患者发生感染[1]。基于此,分析研究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予以规范化护理,重点控制易发感染点,对患者康复而言,其意义至关重大[2]。此次实验,分析了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并针对性探讨了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120例,作为此次实验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40-77岁,平均(60.5±12.9)岁;体质量40-88kg,平均体质量(62.2±16.7)kg;120例患者中,脑出血22例,脑梗71例,X膜炎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脑挫伤7例。

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均由护理人员、医生以及感染科工作人员进行归纳整理,均与我国卫生部有关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相符。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调查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将护理人员、医生以及感染科工作人员所收集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患者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的构成比以及状况,并对比同期我院整体感染发生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检验。以 P

2.结果

2.1 神经内科与全院感染发生率对比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25%(120/1453),同期本院整体感染发生率为4.11%(1322/32124),对比同期本院整体感染发生率而言,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院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2.2 神经内科院内感染发生率分析

120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中,呼吸道感染72例,占比60%;消化道感染15例,占比12.5%;泌尿系统感染10例,占比8.33%;其他3例,占比2.5%。分析发现,呼吸道感染构成比最高。其次为消化道、泌尿系统及其他。

3.讨论

3.1 感染原因分析

院内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侵入性操作,比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刺激黏膜、使用呼吸机、官腔压迫等,都容易渗出黏膜水肿,对天然屏障有着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细菌因此而侵入,发生呼吸道感染;(2)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大部分都存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吞咽功能、排泄功能以及呼吸功能都正常人低很多,全身排泄发生阻碍,使颅压脱水剂降低,无法彻底排除黏稠的痰液,为细菌增殖提供了环境;(3)大部分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导尿管留置,极其容易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几率;(4)用药不合理,容易增加二次感染以及耐药菌住的出现;(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多数都是脑血管疾病患者,卧床时间过久、肢体偏瘫,使坠积性肺炎、压疮发生几率增加,皮肤抵抗能力下降,增加感染几率。(6)医护人员操作不恰当,无菌意识较低,造成医源性感染。

3.2 护理对策分析

呼吸道感染护理: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几率最高,高达60%,所以强化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3]。控制探视人员频率以及次数,进入室内需更换鞋子,保持监护室新鲜空气,定期换气、通风,湿度50%,温度17-20℃。每日采用消毒剂,擦拭病床、地面、设备带以及床头柜,以此来减少空气中细菌量,避免微生物定植在患者呼吸道。强化口腔护理,每日2次,由护理人员协助刷牙,针对意识障碍患者,每日2次口腔护理,避免细菌繁殖。坚持每4h翻身一次,同时采用背拢掌空式手法,轻拍患者背部,帮助痰液排出,若有需要可予以雾化吸入,将黏稠的痰液稀释,方便排出。(2)泌尿系统感染护理:患者大小便失禁是导致感染主要因素所在,因为疾病尿液引流阻碍、排尿两不足、人工协助方式排尿等,对原有排尿方式有着一定的影响,另外,因为外口冲洗,容易增加细菌感染,所以,接便器使用需合理,排便后立即撤去,使用温水冲洗外阴,确保会、内衣以及床单的干净整洁。尽量降低导尿管留置时间,若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尿,以此来实现冲洗膀胱的目的。(3)消化道感染护理:餐前餐后需洗手,确保餐具干净。每餐定量、定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食物以易消化为主,但同时要保证丰富阴阳,饮食速度适当,卧位舒适,避免误吸。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一旦发生感染,医院治疗比较棘手,降低、控制院内感染率,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环节,必须针对感染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潘佩玲.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4,14:64-66.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9篇

(1.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南新乡450003;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卫辉453100)

【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方法:对河南省某地三所三甲医院的护士随机抽取140名,采用阿尔茨海默知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①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人口学资料检验统计学无差异。②七个维度得分均较低,其中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知识得分总分、症状、治疗与管理、看护方面存在差异。结论:河南省某地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相对欠缺,知识了解不够,并且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在知识得分总分、症状、治疗与管理、看护方面优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护理人员;认知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痴呆总数的60%~80%,它的典型特征是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的逐步丧失[1]。此病不但给患者带来困扰何痛苦,同时给其家庭成员带来不便和负担,严重扰乱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如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护理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是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一线工作人员,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敏锐的观察力会对此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探讨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状况,为临床应对此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三所附属医院的护理人员共140人,在所有人员知情同意的情况采用无记名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86%。

1.2方法

本次研究经余红梅的授权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知识量表(ADKS)中文版来评估医护人员对AD知识的认知情况。该量表共有30个条目,7个维度,分别是AD的危险因素、治疗和管理、生活的影响、评估和诊断、症状、看护、病程。该量表得分计算方法为,答对得1分,错误不得分。总分为0到30分。

护理人员均在统一指导语下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采用Epidata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双录入,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描述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状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分析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其认知状况的影响。

2结果

2.1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比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比状况,具体结果见表1。

2.2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得分的比较

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得分的比较状况,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

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除性别之外,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本项研究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护理人员的AD的认知不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认为神经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3.2护理人员对AD的认知状况

本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AD的认知状况较差。这与贺润莲[2]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也可能与目前缺乏早期诊断价值的标准有关。蒋瑞辉[3]等人也认为医护人员普遍缺乏预防AD知识与治疗AD信心,且获取专业知识途径单一,缺乏专业培训,对AD患者的治疗护理尚停留在简单照顾而非专业化。另外,在ADKS总分、症状、治疗与管理、看护这几个方面,神内内科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的得分存在差异(均P<0.05),并且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这几方面得分高于其他科室护理人员。这可能与AD本身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本系统疾病还是有所掌握和了解的,但是由于我地区还普遍缺乏治疗和管理AD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即使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此疾病有所了解,也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对AD的相关治疗和疾病发展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不专业的。

总之,AD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轻度认知损害是AD的前驱症状,对轻度认知损害的早期认识和干预,对于AD的治疗有重要意义[4]。因此,对于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AD知识培训,对早期发现AD前驱症状,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延缓AD患者疾病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ThiesW,BleilerL.2013Alzheimer’sdiseasefactsandfigures[J].Alzheimers&DementiatheJournaloftheAlzheimersAssociation,2013,9:208-245.

[2]贺润莲,余红梅,景彩丽,等.医护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病知识了解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8):2045-2048.

[3]蒋瑞辉,单鑫,张瑞鑫,等.医生与护士对老年痴呆症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比较[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2):194-195.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神经外科监护室;实习带教;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操作临床实习是每个学生学习中重要一环,在医院的实习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上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操作。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比较特殊,神经外科监护室大多是病情危急的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要求非常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掌握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神经外科监护室实习带教工作难度也相当大,需要制订严密的带教方案[1]。

1、神经外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变化快、复杂多样,比如[2]:颅脑外伤、颅内血管瘤、脑出血等。在监护室中,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作出全方位的监测。②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不能自理,很多昏迷病人都需要气管切开,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在患者进行CT、MRA等常规检查与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抢救困难的情况。③神经外科监护室中涉及的仪器繁多、手术内容复杂多样,比如需要掌握:血压监测、呼吸机以及各种注射泵使用等[3]。⑤在神经外科的治疗中,患者经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比如:颅内手术后患者有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后果、神经部位的手术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症状、颅脑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等症状。在留置气囊导尿管过程中,主要医生工作人员稍不注意,患者容易出现尿道损伤、漏尿、尿路感染、拔管困、拔管后尿潴留等不良症状等。

2、神经外科监护室实习带教对策

2.1制订合理的实习计划

根据医生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实习的安排上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把握重点。比如:中专生比较侧重于基础操作,要求大专生掌握一些复杂仪器的使用。将实习的总目标分解为周目标,比如:第一周,了解病房环境,熟悉神经外科监护室常见仪器及基本技能操作。第二周,了解神经外科监护室设备操作常识,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技巧。第三周,收集与整合典型病例,对个体案例进行分析。第四周,针对医学理论和操作的达标成绩,进行集体考核、总结等。

2.2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带教老师可以及时将各项教学计划落实到带与教中去,针对每项教学内容、技能操作,进行认真讲解、示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进行基础操作知识训练的过程中,带教组长每周授课两次以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临床路径教学法等。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具,进行神经外科结构的精细解剖、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操作。结合模具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指导老师与学生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师生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主观能动性、变通能力等,弥补了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3采取《神经外科实习思路图》,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神经外科带教的实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基本理论,比如[4]:《外科学》、《系统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师再作全面的补充,展开具体的阐述。相对而言,神经外科的理论比较强,专有名词与专业术语比较多,解剖知识比较抽象化,所以在讲解基础知识的时候,需要反复巩固实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术语将知识重点串联起来,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装订成本发放给学生,使其更好地领悟专业知识。神经外科监护室病人涉及设备操作多种多样,很多操作流程与其他科室都不同,比如:气管切开操作、脑室引流管道操作、静脉留置针操作等。所以带教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可以尽早适应工作。医院可以定期举行一次业务学习、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等,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尽量减少因为医疗技术问题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2.4加强实习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在实习学生未取得执业证书之前,临床老师应该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可以定期组织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规范医学行为,强化依法行医观念。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各种医疗法律,不断强化其法律意识,在平时的手术操作中,妥善收集有效证据,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诉讼风险的发生率。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3、体会

采用临床教学路径表带教,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临床带教质量及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在带教过程中,可以督促带教老师不断学习科室知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快速掌握基础的医学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带教老师指导作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科室整体带教水平。

临床路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带教中介绍各种病种、治疗技巧等,使学生对神经外科病情观察了如指掌,提高自身的医学技巧。通过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的考核,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保证教学质量。定制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掌握神经外科监护室的设备操作技巧,帮助学生逾越各方面的障碍问题。当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合理性的意见,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或集体讨论,成为学生学习与工作方面的指导者。总而言之,在神经外科监护室临床实习带教中采取临床教学路径,使临床老师与学生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裘天仑,金国良,王晓明.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13):2553-2555.

[2]陈菊祥,卢亦成,陈超,徐涛. 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10,01(09):207-209.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1篇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方式、麻醉方式、仪器设备、手术器材的进展十分迅速,更加要求护士不断提高手术室管理水平和手术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一套全面、系统地介绍手术室管理及各专科手术配合的书籍。有鉴于此,湘科社邀请、组织国内部分影响较大的医院护理界的资深专家,编著出版这套《实用手术配合全书》,以供各级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和学习时参考。

《实用手术配合全书》是一部系列大型参考书,共分以下7个分册。

《护士实用手术器械图谱》以手术室护士为读者对象,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常见的各专科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包及手术准备用物。全书共分3篇,首篇从各专科业务需要入手,介绍400余种器械及其图片,包括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眼科手术器械、口腔科手术器械、耳耳鼻咽喉科手术器械、胸心外科手术器械、腹部及血管外科手术器械、泌尿外科手术器械、妇产科手术器械、骨科手术器械、外科内镜器械、手术缝针、缝线;第2篇介绍了37种常用手术器械包,并对器械包的具体内容及图片进行了阐述;第3篇按10个专科的各种常见手术,以表格的形式详细列出手术名称、手术体位、器械包准备、布类包准备、其他共5个方面的具体手术准备用物。

《普通外科、小儿外科手术配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普通外科及小儿外科各类手术的配合要点。全书按普通外科及小儿外科手术配合分为2篇,每篇分别介绍了各专科手术特点及器械、敷料的准备;详细阐述了每种手术的应用解剖、麻醉方式、手术切口、手术体位、手术用物、手术步骤及配合、注意事项等。本书根据护理人员临床积累的工作经验,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是一本以手术配合为主、操作性强的实用工具书。可供手术室护士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使用与参考。

《胸心外科、神经外科手术配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胸心外科、神经外科各类手术的配合要点。全书按胸心外科、神经外科手术配合分为2篇,每篇分别介绍了各专科手术特点及器械、敷料的准备;详细阐述了每种手术的应用解剖、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用物、手术步骤及配合、注意事项等。本书根据护理人员临床积累的工作经验,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是一本以手术配合为主、操作性强的实用工具书。可供手术室护士及医学院校师生学习使用与参考。

《骨科手术配合》分20章,详细讲解了骨科手术特点、骨科手术器械、止血和驱血带、骨科常用手术体位、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单、骨科常用固定物、骨填充物、骨科手术常用物品及设备等骨科手术室护理的基础知识;系统介绍了多种手术的配合方法。在以文字阐述的同时,还辅以必要的图片说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书中各章节介绍的手术,既有传统的典型与改良手术,也有近年来开展的新手术。各种手术配合主要从应用解剖、适应证、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用物、手术步骤及配合、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阐述。同时还着重介绍新手术使用的手术器材与器械的组成及使用方法。

《手术室护理管理》共分11章,作者参照国外护理管理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方法及管理形式等。内容包括手术室工作管理,手术室人力资源管理,手术物品的清洁、消毒与灭菌,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手术室安全管理,手术期的健康教育与评估,手术体位,麻醉方法与护理配合,手术室急救护理,财产资源管理,手术布类、敷料、缝针、缝线及器械的分类管理等。书后附有医院卫生法律法规摘编。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配合》本书是由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编写的供手术室护理专业使用的参考书。全书按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配合分为3篇,每篇第1章为概述,着重介绍本科手术的设施要求、专用物品及护理操作特点;其余各章紧扣手术配合,重点介绍局部解剖、手术适应证、麻醉方式、用物准备和手术步骤及配合等,以增进护士对各专业科之间业务的相互了结,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2篇

一、实验室文化的内涵

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本文讨论的实验室文化是指狭义上的,即是由实验室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生活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二、文化建设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措施

实验室的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对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力资源的整合过程。在其管理中存在着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两个层面。制度管理通常被称为“硬性管理”,是实验室通过设置科学的组织结构、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的行为取向,赋予实验室每个成员一定的角色职位、权利和义务,并使每个成员受制于组织结构性制约,从而保证实验室的有效运行,完成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文化管理通常被成为“软性管理”,是实验室以其独特的文化来引导、影响和规范实验室中每个成员的意识形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集体的力量。

制度管理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制度管理以其不可抗拒性制约着实验室成员的行为,影响他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健康向上的实验室文化是制度管理的剂。制度管理是实验室有效管理的根本保障,但制度管理必须与文化建设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若仅仅遵从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管理,则会影响个人潜能的发挥,降低实验室成员的活力、创造力、凝聚力,阻碍实验室的发展。此外,“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完全靠正式的制度来管理好的,正式的制度总是有漏洞的,这些漏洞就要用文化区填补。”文化建设是制度管理的补充和促进,能使实验室的内部管理更加容易和富有成效。事实表明,世界先进的实验室无不拥有优秀的实验室文化。

三、实验室文化的管理功效

优秀的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发展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它能大大提高实验室成员对实验室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实验室成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朝实验室研究目标的方向一致努力。具体地说,实验室文化的管理功效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标导向功能。实验室文化是一种信念力量,其所包含的价值和规范标准能引导实验室中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使之符合实验室建设的目标。融入实验室文化中的建设目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导向力,能够引起成员普遍的心理共鸣与行为反应,能够规范和统一实验室成员的行为。

第二,凝聚功能。任何实验室都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协作体,将个人的努力凝聚成共同的努力。优秀的实验室文化寄托了全体成员的理想、希望和要求,实验室文化可不断地强化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信任与团结,使之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同时,由于受到实验室文化的熏陶,成员之间利益的冲突和磨擦也会在这种氛围中得到化解和淡化。实验室文化是一种粘台剂,能够把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都团结在实验室目标的旗帜下,使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心协力地完成实验室的目标。

第三,激励功能。积极、健康、向上的实验室文化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实验室成员的创造性受到持续的激励,他们由于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而不断开启智慧之门,释放生命潜能,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在为实验室工作时,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工作,从而自觉地将自己的发展与实验室的发展融合为一起,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实验室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实验室文化管理的实施

加强实验室的文化管理,首先就要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优秀文化。构建优秀的实验室文化是文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实施文化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实验室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实验室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以有利于促进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和原创性成果产生为目标,着力塑造实验室精神、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第一,塑造实验室精神。实验室是魂与体的完整统一体,不仅有体,而且有魂。有体有魂,才能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实验室精神是实验室的灵魂;是实验室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是实验室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实验室发展的底蕴之所在。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下,我们应当倡导的实验室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攀高峰”创新精神。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坚持以科研人员个体的发展为本,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创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智力和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是突破原有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创举。

尊重个性,张扬特长,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古今中外,大凡刨新大才,都有着异乎、超乎常人之处,创新的火花正是出自于超凡脱俗的气质,离经叛道的勇气,标新立异的思维,锲而不舍的执着。同时,创新大才与其超凡才华相伴,多有某些缺点、性格缺陷甚至怪癖,如历史上的不少创新大才,给人清高、孤傲,甚至愚痴疯癫之印象。故而尊重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每个人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保证他们能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从而心无旁骛地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就会形成新思想、新成果竟相涌现的局面。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特别要加强对尖子人才个性、特殊性创造才能的理解、保护与支持。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实验室不断追求卓越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倡导“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是实验室人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实验室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

第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浓厚的学术气氛能增强实验室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才能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因此,实验室必须重视学术气氛的营造。一是要活跃学术交流。交流的充分性和广泛性不但是决定实验室成员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影响实验室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海森伯曾经说过:“科学植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各种学术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有助于相互取长补短、克服狭隘的专业偏见.使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在最接近真理的点上紧密接触,而这种不同思想的接触交汇处也就是新思想、新发现、新创见的萌芽处。这是维系个人、实验室学术生命力生生不息的基础。二是要倡导学术宽容与批评。学术宽容有三个层面的涵义”1:核心层是对别人的行为有公正的评价;中间层则要求具有不同学术见解的学者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外层是允许科学探索中的错误与失败。学术批评是指学者之间以事实为根据,就某一学术观点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以明辨是非,接近真理。宽容与批评是一体的,没有宽容的批评不是真正的批评,没有批评的宽容也不是真正的宽容,两者的分割只能产生错误,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倡导学术宽容与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催化剂,是追求真理、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三是要优化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实验室成员最终学历的毕业学校的构成状态。来源广泛的学缘结构是优化的学缘结构,而来源单一的学缘结构则是不良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缘结构是实验室活跃学术气氛的基本条件,也是科技创新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应力戒学术“近亲繁殖”,不断优化学缘结构。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护理标识;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室; 应用效果; 满意程度; 差错事件; 医疗纠纷

doi:10.14033/ki.cfmr.2016.32.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111-02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情均比较危重[1],容易发生病危等严重事件,选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自愿接受本次实验的住院患者88例,就其护理标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以及自愿的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44例。对照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25~75岁,平均(48.4±2.5)岁,共计18例颅内肿瘤,10例硬膜下血肿,8例癫痫,7例颅内出血,1例血管畸形。试验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26~75岁,平均(48.9±2.7)岁,共计19例颅内肿瘤,9例硬膜下血肿,8例癫痫,6例颅内出血,2例血管畸形。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2)无法进行有效交流的患者;(3)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5)肾脏功能存在严重损害的患者;(6)肝脏功能表现出严重损害的患者;(7)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两组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接受传统方式的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营养指导、生活指导与健康指导以及导管护理等,为患者制定严格的饮食计划以及生活计划,并与患者(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对其疑惑进行有效的解答,对其情绪的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交谈及倾听等方式对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进行排解。试验组则在其常规的护理工作中添加护理标识,具体的护理工作如下所示,(1)患者标识:在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的第一时间,为其带上具有身份标识的腕带,并对其信息档案进行全面的建立,床号、姓名、性别及年龄、病情诊断结果为其主要的信息[2];(2)医护人员标识:采取燕尾帽颜色(横带)的差异以及胸卡的信息对护理人员的等级进行辨别,与此同时还可使本科护理人员佩戴爱心臂章,方便人员的区分以及工作的分配[3];(3)管道标识: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期间一般会留置胃管、动脉引流管、静脉引流管、尿管等常规的引流管,为了对其不同类型的管道进行辨别,可将不同颜色的标签贴于其管道上,并对其名称、置管长度、置管日期等进行注明[4];(4)药物标识:口服药物、注射药物以及滴注药物等不同类型的药剂做出醒目的标识,设立相应的标签,对其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进行阐述,与此同时还需对患者的过敏药物进行相应的标识[5],避免发生药物过敏等不良现象;(5)提示标识:在病区内放置相应的提示标识,比如说患者的疾病存在感染性质,则需在其床头处表明相关的内容,如患者情况比较特殊,也需标注相应的注意事项[6];(6)血型标识:首先需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核对,核对完成,再将其血型标签贴于患者的床头,分别为A型、B型、AB型、O型及RH型,药物的应用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均需根据患者的血型而定。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包括护理质量(差错事件、医疗投诉、工作质量评分)以及满意程度(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的差。

1.4 统计学处理

选取版本为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组计算机统计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比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差错事件、医疗投诉以及工作质量评分等数据上比较,试验组的护理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对比

两组在护理后满意程度指标上对比,试验组的数据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抢救与急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的科室,因此该科室的护理工作的强度与专业性则相对较高,但由于该科室的护理人员稀少且工作杂乱,容易出现差错事件以及医疗投诉等不良事件,一旦发生,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还可对院方的声誉以及服务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7]。

将护理标识引进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护理工作来,该种护理手段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患者以及此相关医护人员的警惕性[8],使护理医护人员与患者尽快的互相了解,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护理标识的建立,还可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注意力,对其工作行为以及功能态度进行相应的规范[9],对其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避免,使其差错事件以及医疗投诉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对其护理质量的提高以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意义[10]。并且护理标识还可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提示,对患者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其并发症的避免有着明显的意义[11]。

综上所述,护理标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降低其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对其护理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护理价值较高,可对其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相应的经验支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牛素桃,卢敏,宋敏,等.护理标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9):8-9.

[2]胡萍.探讨护理标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5):188-189.

[3]严曹琼.护理标识在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6):221-222.

[4]江晓君,莫清清.护理标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效果评价[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5):168.

[5]杨明霞,刘雪娟,孙永翠,等.护理标识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甘肃医药,2014,8(12):959-960.

[6]付平.重症监护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7):163.

[7]武志红.腕带标识在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1,40(12):635-636.

[8]廖亚显.护理标识在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4):623-624.

[9]康书红.重症监护室管道护理常见问题分析与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144-145.

[10]于水仙,逯秀秀.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导管安全固定和护理[J].包头医学,2015,39(4):229-230.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4篇

冯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西南医院神经外科(国家重点学科、全军神经系统疾病微创诊治专科中心、全军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学重点学科)主任,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南医院人。

1984年,冯华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军医系医疗专业,同年分配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近30年的不离不弃,冯华和西南医院甘苦与共,共同成长,终获累累硕果。

1999年,自冯华出任神经外科主任起,他就提出“面向战场,面向市场,以临床为基础,以科研为翅膀”的发展理念,带领科室大力开展创新诊疗技术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在科学研究、临床诊治、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成绩。

锐意进取 求真务实解疑难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战争呈现多元化特点,战创伤救治面临着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理复杂、新伤类新伤型增多、战创伤救治难度大等考验。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国的战创伤救治研究都相应加大了力度。神经损伤是最常见的战创伤之一,其死亡率和残废率为各种损伤之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神经损伤的现代研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冯华立足高远,坚持开展军事医学研究,把握前沿,重点突破,抓住新战略机遇期,系统研究了神经系统战创伤的伤情特点和机制,提出一系列救治新措施,开发了新型救治装备,为提高我军后勤卫生保障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始终致力于将现代神经研究技术应用于新形势下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近年更获得国家863计划及军队“十一五”重大专项的支持,开展了包括“严重颅脑创伤救治技术”、基于地震伤的“模拟平台的自备动力便携式地震颅脑伤救治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高原颅脑战创伤救治规范及监护新设备研究”等在内的众多项目研究,在神经战创伤的治疗与修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颅脑战创伤救治研究领域,冯华通过多年悉心钻研和不断摸索,通过建立系统的颅脑战创伤动物模型,阐明了伤情特点,揭示了发病机制,为颅脑战创伤的早期治疗和继发性损害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创新性地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态脑水肿监测仪,成功解决了无创监测的难题,为颅脑战创伤的现场救护提供了新手段;自主研发了新制剂脑伤泰,创用高压氧预适应等多种新方法,显著降低了继发性损害,为颅脑战创伤救治提供了系列新措施,有效提高了颅脑战创伤救治成功率;此外,他还制订了系统的颅脑战创伤诊治原则,提出综合救治方案,并形成指南和规范,通过学术会议、教育培训等各种方式,在军内外各家医院广泛推广和应用,推动了颅脑战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2009年,冯华主持的“颅脑战创伤救治新技术研究”项目获2009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颅脑战创伤救治关键技术与战救器材研发”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神经系统战创伤研究外,冯华还擅长脑胶质瘤、脑功能区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颅脑、脊髓创伤救治。

神经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其救治难度大、手术挑战性高。为攻克这一难题,冯华围绕神经肿瘤微创诊治过程中术前评估、术中解剖与功能定位、术后局部综合治疗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下,连续开展了十余项相关项目课题,有效提高了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极大改善了病人预后。

此外,他综合应用神经电生理、功能区定位、神经内镜及术后光动力治疗等方法对神经肿瘤进行微创诊治,显著提高了神经肿瘤微创诊治水平,减少了并发症,为神经肿瘤微创诊治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和方向,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科学管理 团结协作共进步

一个优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强有力支持。在医院,科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互助、齐心协力更能使临床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自冯华出任科室主任以来,便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并领导科室大力开展临床新业务、新技术,先后推动了术中多普勒超声及荧光造影引导下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脑血管病及颅内富血管病变的介入诊断及治疗、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脑功能成像下神经影像导航手术、脑磁图(MEG)致痫灶及脑功能区精确定位手术、系列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手术、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早期手术(CCTV专题报道)、术中荧光引导下脑胶质瘤微创手术与局部光动力治疗、外周神经病变微创治疗等十几种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科室的临床诊疗水平。

他还带领科室人员一起,组织建立了一流、完整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诊断、科研及教学平台,其中包括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设备(神经影像导航系统、手术显微镜、激光刀、电磁刀、系列神经内镜等专科设备)、完备的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设备(脑磁图、24小时动态脑电图、网络视频脑电图等)、功能齐全的专科实验室(可完成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实验)、全军神经创伤防治重点实验室、专科资料室(病历管理信息库、手术录像数据库)以及专科网站(省略)等,创造了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冯华介绍,科室现有工作人员1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后2名、博士16名,主系列人员均已研究生化,多数人员具有出国学习经历。科室现有8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常委或委员,28人次担任国内外各种期刊副主编、常委、编委及审稿人,是西部地区担任各级学术机构职务最多的学科。多年来,通过共同努力,本着“科有重点,人有专长”的原则,科室以4位博士生导师领衔、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组织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已经建立完成,为科室和医院的发展积蓄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此外,科室还在冯华的带领下多次举办高水平的大型学术会议,包括连续主办4届重庆国际脑血管外科与脑血管痉挛大会,主办第2届华人神经外科大会、全军神经外科会议、全国神经内镜学术会议、西南地区神经外科会议等;并积极加强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天坛医院、华山医院、仁济医院、天津总医院和美国纽约大学Nelson研究所、罗马琳达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医院、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学科发展的视野与道路。

神经内科科室管理范文第15篇

神经介入 进修生 临床型研究生教学及培训神经介入是介入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针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诊治、颅脑富血运肿瘤的术前介入栓塞及颅脑恶性肿瘤超选择灌注化疗等。我院作为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和卫生部指定的少数神经介入培训基地之一,每年接受大量的临床型研究生及进修生。这部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给医疗管理及临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好他们的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我们的前期培训经验,谈谈对进修生及临床型研究生的神经介入教学体会。

一、神经介入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目前从事神经介入的医师种类非常多,包括了神经外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甚至部分心内科医师,无论是那个科室的医生,在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前,对脑血管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王万相对薄弱,作为临床型研究生,多数为应届毕业生,临床工作经验缺乏,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尤为突出,因此作为神经介入的教育培训必须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至难,一般应按从脑血管病基础知识、脑血管病影像诊断、脑血管造影技术、神经介入手术原理及操作到神经介入并发症防治的顺序进行教学,在神经介入教学和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把握重要的节点和重要的方法。

二、规范入科前培训制度

对所有的进修生及研究生在进入科室下临床前,多数医院会针对他们开展岗前基础培训,医院层面主要针对医疗文书书写、电子病历系统、PACS系统、医嘱系统和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培训,这是通行做法,然而多数医院忽视了入科前的科室培训,我们在接受新的研究生和进修生前,科室会安排人员针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科室的运作和规范,对于科室常见病有个初步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科室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主干医疗制度执行情况,对神经介入的基础理论进行简要的培训、科室工作流程等。

三、实行带教老师负责制度

研究生在学业上有自己的导师,然而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导师往往难以发挥基础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进修生亦然。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往往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具体的带教工作,因此,在进修生及研究生入科时,我们实行带教老师负责制,由所在主诊组的主治医师担任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为他们制定个体化的培训及学习计划,负责他们日常培训的落实及考核,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实行带教老师轮转的制度,为了使进修生及研究生得到更全面的培训,科室常规安排进修生及研究生在各个主诊组之间轮转,使他们从不同的带教老师处获得不同的指导,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四、落实教学查房制度

教学查房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主要方法,教学查房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查房,医疗查房是解决医疗问题,教学查房要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教学查房的主要对象是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及住院医师。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科保证每周2~3次的教授查房,每周5次主治医师查房及每月一次的科室大查房,查房的主要内容应根据教学对象的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查房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查房病例所涉及的神经外科基础(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等)、神经介入的诊断思路、神经介入手术方式的选择、神经介入术中并发症的处理、神经介入术后病人病情变化的观察及相应的处理策略等。通过规范的教学查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掌握解决临床问题的办法,养成自己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工作习惯。

五、加强介入操作手把手培训制度

神经介入操作主要包括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手术两大部分内容,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也是介入手术的前期工作。在进行神经介入操作的手把手培训前,必须带领研究生和进修生对该病例进行详细的术前讨论、制定手术预案,并了解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在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手把手的操作培训,同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步骤,通常按器械准备、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和简单治疗操作的程序进行,在所有的操作培训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以防学生误操作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在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进行手把手操作培训前,对所有的研究生和进修生进行介入模拟器的虚拟操作培训。

六、定期举办神经介入培训讲座制度

随着进修生和研究生临床工作的积累,对于神经介入的认识逐渐深入,会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部分问题可以通过自学和查房得到解决,然而难以系统性的把握某个技术的要点或某类疾病的诊疗原则和进展,因此,科室会定期安排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师针对研究生和进修生学习培训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讲座;此外,我们还鼓励进修生、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上著名的神经介入领域的重要会议,掌握本领域的知识前沿,使他们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潘小平,薛开成.介入放射学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

[2]罗小平.循证医学教育在介入放射学教学中的应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

[3]卢川,刘林祥,程永德.深化介入放射学教学改革,加快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

[4]张诚,陈幸华,张曦,高蕾,孔佩艳,高力,刘红,曾东风.浅谈教学医院进修生培养现状.现代医药卫生,2011.

[5]贺红卫,李佑祥,吴中学,王忠诚.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神经介入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