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篇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渐的增大,并且统计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同时也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很大的联系,并且对其他的学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今统计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发展的空间不断的拓展,由原始的单一的发展思路,逐渐的走向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学知识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统计学知识在现今的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很多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统计学的研究,并且都将其作为了一种主要的大学学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统计学的研究发展。但是在现今我国,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地位,我国仅仅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国家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统计学的研究,从而确立出统计学的重要地位。

一、统计学的提出与发展

配第主要是利用统计学的方式,利用数量比较方法来进行政治经济的分析研究,这充分的表示统计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之后相关的学者也利用统计学知识进行相应的问题研究,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渐的,统计学在生活中逐渐的得到了应用,人们开始利用数据来对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相关学者开辟了统计学的新路径,学者们将概率论引入到了统计学之中,并且将统计学划分为边缘学科,将统计学中实质性的学科过渡到了通用的方法论学科。并且在统计学中,其中概率论是基础,对统计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现今的统计学之中,概率论也是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并且随着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统计学在物价指数编制、国民经济测定以及经济前景预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之后社会步入了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统计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并且统计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的拓展,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各个学派林立,不断的进行讨论研究,使统计学科不断的发展并且完善,在统计学中,其中社会经济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不断的进行讨论完善,并且多年来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以及理论,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发展,这两种统计学理论终会汇聚到一起,从而来形成新型的统计学发展理论,那么将会更加促进统计学的发展,使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统计学最终将会彻底的摆脱数学学科的约束,最终而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经过不断的研究,统计学来最终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完善,在现今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的相关学者,为了能够确立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数量问题作为了相应的研究对象,最终建立了统计观察法、指标法等,从而来确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应用体系。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计算机激技术迅速发展,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二、统计学提出的现实依据

在现有的学科中,没有一种学科的存在落实充满充分与争论的,但是唯有统计学除外,统计学是充满的冲突的一个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对于统计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同时也属于自然科学,并且统计学既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同时也属于数理统计范畴,因此对于统计学的了解十分的重要,一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从而来加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在统计学中,其中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于统计学的归类,由于统计学中设计到的方面十分的复杂,并且很多,因此在统计学中,无法很好的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统计学技术与自然科学的范围,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同时也属于其他一些范围,因此必须要对统计学进行相应的研究,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要能够对统计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这是极其重要的。在统计学中,会设计到很多的数据的收集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同时统计学也涉及到了很多自然现象中的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这充分的展现出了在统计学中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属性。另外统计学的这一点特性也充分的展现出了其复合性以及综合性,因此,相关的学者基于统计学的复杂性,将划分为一个全新的科目。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于统计学的科学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相关的研究,最终可以发现,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思想上的认识,统计思想主要是以一些零散的思想进行完善确立,主要是认为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则是属于社会经济学,而数学统计则是属于数学领域,将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样的划分,其本质就是属于社会经济以及数理统计的分立。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对统计学的共性以及特性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以及方向,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也各不相同,在统计学中,对于统计思想的研究还是不够完善,各个研究学者都是利用相应的方法,将统计学的各个学科的分支相互融通并且由开辟出独立的发展空间,从而来促进统计学的研究发展。

对于我国的统计学研究来说,主要是以科学差异取代了学科性质的惯性差异,另外,我国主要是将统计学分为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将统计学列入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并且在其中主要是对经济资料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而另一种则是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其中主要的含义是要将各个方面的学科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来将各个方面的思维路径得到肯定。其次我国的统计学是关于数学分支的统计,主要是数学分支学科为主要的理论,以概率学为主要基础。

三、我国统计学发展面临的任务

(一)注重对象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即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现象应运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来揭示其规律性。由于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即统计工作的对象也应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同时,统计学中对象的统一是很有必要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实质论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而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实质论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是完全应该统一的,这两者相结合才有完整的统计学。统计学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反映出了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统计指标,而研究对象的统一是“大统计学”思想的需要,也是推动统计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实现学科体系的综合

统计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中贯穿着方法论,因此,要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就必须要统计方法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只有做到结合科学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统计学的价值。基于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将现代统计方法归类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现代统计方法是经过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或者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创新与改进过的,这些改进和创新是经过他们应用和实践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基于学科体系的方面,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是相交的关系,而统计学中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则是在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产生的,比如经济统计产生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而统计学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统计学的这些分支学科的属性都是双重的,它们既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因此经济统计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是属于经济学的,教育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同时也是教育学的分支,而这些分支的存在则解决了很多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的问题。因此,统计学与科学体系的紧密结合,已然成为了统计学发展的路线方向和必然模式。统计学与科学体系的结合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也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三)促进研究方法的完善

随着研究层次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展,统计学在统计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过,统计学领域依然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统计实践中各工作环节上突出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去进行研究,以促进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要坚持“大统计”思想,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鼓励统计学各分支学科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各分支学科的相互融合,因此,在统计学的领域,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各学科的相对独立,而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各学科的相互融通。在做到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还需要联系实质科学研究,用与统计方法应用领域相关的学科推进分支统计学科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把概率论当作指导,并且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性认识,同时提高统计科学水平,和政府统计实际相联系,在新的层次领域中找出统计工作各个环节上的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并且研究和发展新的统计技术。

结语: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它在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在研究统计方法。在基础的统计的理论的基础上,统计学继承和发展统计的理论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坚持着统计学的社会与科学性质,以便使统计理论研究与统计工作实际更加的接近,在国家和社会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2010.

[2]陈希孺.高等数理统计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5一79.

[4]程开明.统计数据预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4(6):56一59.

[6]崔智超,王青建.数理统计学源流及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5(6):53一55.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任务 会计信息系统 翻转课堂

一、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管、会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普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的模式,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未将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中心地位。

任涨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外实现在线教学,而将“作业”带入课堂,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根据自己的节奏观看视频讲解,而不必担心跟不上教学节奏。其次是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性,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

本文将阐述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还不够凸显

传统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某主流的ERP软件操作流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来验证操作一遍,只是学会这个软件的菜单及操作,对流程、原理等知识缺乏了解,很可能出现换一个软件就不会使用的情况。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只是照搬照抄,而且学生遇到问题往往首先是想着寻求教师的帮助而不是独立寻找办法解决,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谈创新能力。此外,在传统教学中,课上时间除了教师的演示,就是学生埋头完成自己的作业内容,学生合作的机会较少。而当前很多单体企业都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使用ERP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集团企业更是采用财务共享处理模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缺乏这种团队合作的机会,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脱离用人企业实际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会计信息系统只开一学期,课时在48―64学时之间,由于课时的不足,传统教学大多只讲财务模块的知识及应用,而对供应链模块不做介绍。但是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很多企业在实施ERP软件时都要使用供应链模块,这部分知识是不可或缺。另外从ERP的发展现状来看,它不仅涵盖了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工资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软件部分,而且涵盖了采购、销售、库存、生产制造、质量监控等业务,几乎包括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而只涉及财务的教学内容显然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教学方法陈旧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演示案例,学生验证练习,一次课下来,教师演示占去了一半时间,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内容也较少,而且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传统的教学中还会出现教师很流畅地演示完,学生当时能看明白,但事后练习时不知道如何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为此,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从重复繁琐的知识讲解中解脱出来,将学生放置于实验学习系统的中心位置,让实验课的时间得到解放,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在不断的练习与思考中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是ERP软件的操作,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可以将教学软件操作过程通过录屏的方式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地盯着电脑屏幕学习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还需要改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学生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会积极地学习在线视频等学习资源,从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能力,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的质量。下面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来进行具体说明。

(一)课前设计:自主性学习

1.课前教学资源的设计。课前教学资源设计包括微视频、PPT等资源设计,这些都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碎片化其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与之对应的知识树结构。教师对碎片化后的知识点进行录制相关的操作视频、PPT课件等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一定要有微的特点,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另外,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微视频不能像传统视频教师出现在屏幕中讲解某个流程,而是要以操作视频的形式展现,授课教师不在画面中出现,屏幕变为软件操作界面,这样操作过程更明晰。

2.任务单的设计。任务单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构建“技能树”结构将之前知识体系碎片进行系统化。只有知识系统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既要考虑尽可能多覆盖知识点,贴近企业实务,还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拓展性。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地学习教学资源并搜索相关知识点,把散乱的知识点组合起来,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任务单的设计中还要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3.课前学习流程设计。课前学生要求独立观看课件或微视频,根据任务单要求,分组讨论制作流程图及职责分工描述表。在此过程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记好笔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课中设计:强化式学

学生课程中的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对课前学习内容的验证实训,另一个是对验证实训内容的演示说明。具体根据课程内容进度安排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完成验证实训,然后安排某次课程进行演示说明。

在验证实训中,小组成员要按事先设定的岗位分工和流程图,互相合作完成实训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互相讨论得到解决办法。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于教师,但教师注意指导过程中不要直接告诉结果,而注意要以引导为主。

在小组演示中,各小组首先汇报业务处理流程设计,然后演示软件操作流程,其他小组成员指出其问题并进行打分。教师点评各小组实验情况,回答学生问题,并为其打分,最后各小组成绩由学生平均打分和教师打分综合得出。

(三)课后设计:反思性学习

每次演示任务完成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并完成思考题。实验报告格式如表1所示。

(四)考核评价

翻转课堂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实现了个性化的分层次教学,因此需要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1.考核方式多元化。期末可以采取无纸化教考系统进行考试,同时更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可以采取在线学习平台来统计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定期在平台上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过程性评价。

2.考核角度多元化。改变传统教师单一评分的方式为软件自动评分、学生互相评分和教师评分相互结合的方式,不仅仅考核学生ERP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方面地评价学生,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得以真正的“解放”。同时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前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完成实训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引导的课堂活动中、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诚然,翻转课堂效果取决于学生自律性、微视频制作质量好坏等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转课堂是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适应时代改革需要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其与我国实际教育情况相融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齐励,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1):126-127.

[2]聂秀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税收筹划与税务会计实训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54-57.

[3]陈文芳.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税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05):123-125.

[4]曹文芳.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师,2015,(04):67-68.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3篇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管、会计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普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模拟操作”的模式,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未将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中心地位。

任?涨?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外实现在线教学,而将“作业”带入课堂,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根据自己的节奏观看视频讲解,而不必担心跟不上教学节奏。其次是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性,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

本文将阐述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在应用型本科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还不够凸显

传统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某主流的ERP软件操作流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来验证操作一遍,只是学会这个软件的菜单及操作,对流程、原理等知识缺乏了解,很可能出现换一个软件就不会使用的情况。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只是照搬照抄,而且学生遇到问题往往首先是想着寻求教师的帮助而不是独立寻找办法解决,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谈创新能力。此外,在传统教学中,课上时间除了教师的演示,就是学生埋头完成自己的作业内容,学生合作的机会较少。而当前很多单体企业都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使用ERP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集团企业更是采用财务共享处理模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缺乏这种团队合作的机会,导致其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脱离用人企业实际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会计信息系统只开一学期,课时在48―64学时之间,由于课时的不足,传统教学大多只讲财务模块的知识及应用,而对供应链模块不做介绍。但是从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来看很多企业在实施ERP软件时都要使用供应链模块,这部分知识是不可或缺。另外从ERP的发展现状来看,它不仅涵盖了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工资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软件部分,而且涵盖了采购、销售、库存、生产制造、质量监控等业务,几乎包括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而只涉及财务的教学内容显然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三)教学方法陈旧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演示案例,学生验证练习,一次课下来,教师演示占去了一半时间,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习内容也较少,而且只是被动学习,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传统的教学中还会出现教师很流畅地演示完,学生当时能看明白,但事后练习时不知道如何在电脑上进行操作。为此,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从重复繁琐的知识讲解中解脱出来,将学生放置于实验学习系统的中心位置,让实验课的时间得到解放,让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在不断的练习与思考中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是ERP软件的操作,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可以将教学软件操作过程通过录屏的方式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外自觉地盯着电脑屏幕学习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还需要改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学生在强烈的任务驱动下,会积极地学习在线视频等学习资源,从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知识并掌握相应的能力,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的质量。下面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来进行具体说明。

(一)课前设计:自主性学习

1.课前教学资源的设计。课前教学资源设计包括微视频、PPT等资源设计,这些都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碎片化其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与之对应的知识树结构。教师对碎片化后的知识点进行录制相关的操作视频、PPT课件等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一定要有微的特点,时长一般不超过15分钟,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展开自主学习。另外,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微视频不能像传统视频教师出现在屏幕中讲解某个流程,而是要以操作视频的形式展现,授课教师不在画面中出现,屏幕变为软件操作界面,这样操作过程更明晰。

2.任务单的设计。任务单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构建“技能树”结构将之前知识体系碎片进行系统化。只有知识系统化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既要考虑尽可能多覆盖知识点,贴近企业实务,还要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拓展性。这样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地学习教学资源并搜索相关知识点,把散乱的知识点组合起来,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任务单的设计中还要注重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3.课前学习流程设计。课前学生要求独立观看课件或微视频,根据任务单要求,分组讨论制作流程图及职责分工描述表。在此过程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记好笔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课中设计:强化式学

学生课程中的任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对课前学习内容的验证实训,另一个是对验证实训内容的演示说明。具体根据课程内容进度安排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完成验证实训,然后安排某次课程进行演示说明。

在验证实训中,小组成员要按事先设定的岗位分工和流程图,互相合作完成实训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互相讨论得到解决办法。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于教师,但教师注意指导过程中不要直接告诉结果,而注意要以引导为主。

在小组演示中,各小组首先汇报业务处理流程设计,然后演示软件操作流程,其他小组成员指出其问题并进行打分。教师点评各小组实验情况,回答学生问题,并为其打分,最后各小组成绩由学生平均打分和教师打分综合得出。

(三)课后设计:反思性学习

每次演示任务完成后,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并完成思考题。实验报告格式如表1所示。

(四)考核评价

翻转课堂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实现了个性化的分层次教学,因此需要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1.考核方式多元化。期末可以采取无纸化教考系统进行考试,同时更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可以采取在线学习平台来统计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定期在平台上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过程性评价。

2.考核角度多元化。改变传统教师单一评分的方式为软件自动评分、学生互相评分和教师评分相互结合的方式,不仅仅考核学生??ERP理论和实践的掌握程度,而且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方面地评价学生,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描述性统计 “任务型” 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37-02

一、引 言

描述性统计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其内容广泛,既有中学知识的回顾,又有后续专业课程的介绍,但没有就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讨论。学生听课感觉跳跃性很大,虽然内容浅显,但理解不深,学习上体现出眼高手低,每年这门课出现许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而且重修生大有人在。

笔者接手这门课后,上第一次课时,发现学生绝大部分不愿听讲,喜欢自己看书学习,但又理解不透,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分析了本课程的特点,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①内容难度虽然不大,但讲课时却不能深层次发挥,造成学生藐视这门课程的心理。②课程章节之间跳跃性大,前后联系不像数学分析课程那样,有一根主线贯穿,逐步深入,缺乏一定的连贯性,造成学生学习计划的混乱。③课程覆盖面广,包涵了抽样调查、统计图表的制作、概率分布、总体参数的估计与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等学科的初步内容,许多章节的公式不讲来历,只简单介绍如何用,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惑。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成为核心任务。任务型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种与实际社会活动相仿的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这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演练技能、提高能力,它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笔者以此为指导思想,根据“描述性统计”这门课程的特征,以“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任务型教学的实施

明确目标后,笔者就按以下步骤对描述性统计课程进行任务型教学。

1.教学任务的分解

笔者花1~2次课,把描述性统计的基本思想、脉络以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连贯性、重难点,以便他们课后查寻资料。笔者充分发挥班干部同学的作用,引导他们根据同学们各自的兴趣成立制作课件、讲演小组:共分为14组,让两个班63名同学全部参与进来。

尽管他们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但在做PPT课件时也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如字符的上下标如何设置,数学公式如何输入,希腊字母如何输入,Excel如何使用等,笔者都要事先给他们演示,做一些启发性示范,让他们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深入下去。所以,在让学生做PPT课件之前,老师要通盘考虑,而不是兴趣所致,随意的安排几名同学简单的做课件和讲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的有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按以下方法进行:

(1)充分发挥班干部同学的带头作用。在进行实验之前,把讲明老师的意图与打算跟全班同学进行多次解释。尤其是要跟班干部同学讲清老师的意图和打算,争取班干部同学的意见。这是其他上课方式所难以体会到的,充分锻炼了班干部的领导能力。

(2)充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的原则。首先让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以及同学们之间相处的关系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当出现分组不均衡现象,也就是有的组的成员多,内容相对简单些时,老师要进行调整,鼓励部分同学参加到其他组。

(3)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各组同学根据分配给各自的任务,读教材,查资料,对其负责的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然后设计出PPT的板式,并进行分工,制作课件。当他们把课件做好后,就用QQ或者E-mail发给笔者,笔者可以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他们的PPT课件,如果发现问题,立刻跟他们进行沟通,提出改进意见。

2.学生讲课

PPT 课件做好后,就安排同学们上台讲课。每次三节课,每一节课由一名小组代表上台讲解相关内容,笔者与其他四名同学当评委,根据学生的PPT内容和表达能力给予成绩,这个成绩作为本课程结业成绩的20%计入总成绩。

有的学生讲课速度慢,准备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有的学生讲课速度快,几分钟就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有的学生喜欢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书中的内容。针对这些情形,需要老师及时的进行提醒,但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讲演。既要保护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要纠正他们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门管理与组织艺术。

3.对学生的讲课内容进行点评

让学生讲课,并不意味着老师更轻松更省事。每当同学讲完之后,笔者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把未讲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把学生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再解释一遍。这些都需要老师对课本内容要相当熟悉。有时,学生把他们查资料中看到的其他说法提出来让笔者解释,笔者得查资料给予准确的回复,否则就会令学生失望。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相互配合,真正进行了学习,笔者采取了过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讲课得分+课后作业+开卷考试(上机考试)。考核方式将以往的期末一张卷子对学生进行考察的“终结考试”变为具有过程和动手能力考察的“形成性考核”。

开卷可以带电子版本,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录入到Word文档上存储下来,保存到U盘带入考场,但不能带书。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进行复习,掌握知识点,所涉及的公式计算、画图,全部用Excel软件完成,书中的作业全部要做,可以分组完成。

如果有些学生在平时依赖其他同学,在考试时,尽管是开卷也难以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平时没有联系,考试时翻书也来不及。考试后很多同学都发出了感慨:虽然不是裸考,如果平时不下功夫,突击学习过关也很难啊!

三、效果与思考

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64份问卷,全部回收。统计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度分析,见下表。

学生对《描述性统计》任务型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描述性统计》任务型教学方式表示满意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不满意的较小,说明笔者采取这个方式进行教学是可接受的。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63-02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各个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科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应用”各种统计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统计分析问题。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枯燥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理论知识,也很难灵活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中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这次教学改革所提出的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每个统计调查项目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将任务式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的教学过程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如:讲授法、课堂练习法和实验法,并不太适合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遇到几个主要问题:其一,因为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对于数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感兴趣,统计学理论知识多涉及数学内容,所以讲授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生数学功底较差,在学习众多统计学原理或者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比较吃力。其二,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只能掌握在标准的例题或已知数据的前提下,如何用特定的统计方法来解决某类问题,而现实中的统计调查分析都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当学生面对这样综合性的统计调查问题时,就难以找到合适而妥当的解决办法。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式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再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把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设计一些操作可行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分解为多步骤的教学任务,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完成教学任务而实现整个项目的运作,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讲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掌握所有的教学内容,而且又可以培养相互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1.选取适合教学所用的统计调查项目,并将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任务。项目的选取要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为材料,既要包含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选取的项目应具有实用性、操作性、趣味性等特点。教师可以按照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来设计教学思路,即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项目的选取是该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关键,在选取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项目设计得过难或过易都无法有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取要确保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可以独立完成,同时也要控制与统计学知识相关性较小或学生现在所学的统计知识无法解决的任务在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其二,项目的设计应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保证学生在完成该课程所设计的全部项目后,可以掌握所有的统计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现实中的统计调查项目一般工作量都较大,数据处理较复杂,使用到的统计方法也非常灵活。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项目需要经过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多个步骤,因此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众多的统计分析方法之后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要把复杂的统计调查项目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教学任务,以完成各个任务为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构建整个统计学教学体系的目的。下图以一个统计调查项目“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说明将项目分解为各个任务的过程。

2.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导、任务教学法为基础进行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任务式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依据项目中具体任务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制订实施计划,收集相关信息,自行组织和安排学习行为,逐个解决各项任务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完成。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介绍项目,安排任务。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及其与统计学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之初,教师就简略地向学生介绍各个项目的基本内容,包括每个项目中所分解出的各个任务的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统计方法、项目最终统计报告的撰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价值,又可以通过布置完成任务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师指导下逐个完成项目中的每项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完成项目所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体系来制订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对基本的统计知识点进行讲解,尽量简化抽象又复杂的原理讲述及公式推导,重点讲解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内容完成项目中的某个任务,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提出任务要求,具体的实施过程一定要学生自行独立完成,对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工作的任务,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以图1中“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为例,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完成需要多个步骤,因此将其完成过程分解为五个任务,每个任务对应一种统计方法,教师在讲到每一个统计方法时,可以把该项目所对应的环节作为教学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

(3)要求学生撰写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总结报告。学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独完成项目中每个任务,并不能实现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需要把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环节相互联系,得出最终的统计结果,并分析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才是一个完整的统计项目调查。完整的统计调查报告,应包括此次统计调查的目的,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完成项目中各个任务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介绍,各项统计任务调查结果分析,该统计调查项目的最终结论及意义。如在图1的“据某公司销售额预测广告费”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所有的任务后,需要把各个环节的结果相互联系起来,写出完整的项目总结报告,详细分析说明在该统计调查项目中使用到哪些统计分析方法,每个步骤完成后得到什么结论,项目最终利用销售额预测得到的广告费用为多少。学生通过完成该项目的各个任务及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可以掌握多个统计方法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统计调查项目中的运用。

(4)对学生所撰写的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定、考核和总结。如果只是安排统计项目的任务,而不对学生最终做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很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部分学生会以为只要有个统计调查结果可以应付完成任务即可,不会认真思考和掌握完成每个任务所使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在任务式项目教学法的最后环节,一定要对每个项目的最终结果进行展示、评定和考核,并将评价和考核结果与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相联系。在整个项目未完成之前,教师不要公布项目报告的标准答案,只是要求学生利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按照既定的要求来完成每项任务。在学生顺利解决所有任务,并写出项目总结报告之后,教师再讲解和展示项目中各个任务的标准化完成结果,并详细说明项目具体的测评方法和打分标准。然后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给出最终分数。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报告进行讲解,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以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统计学理论知识。

三、总结

在这次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包括分配具体的教学任务、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时的指导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设小组交流讨论的情境,给他们在小组研讨中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各种难题,以达到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2]冯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探讨[J].经济师,2013,(1).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55-01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创新能力的能力。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控制、咨询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二、驱动任务的有效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且与计算机硬件结合紧密特点的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其思维技能得到锻炼。

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指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判断和运用;掌握指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法去解决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在本课程中,初步学会指能理解基本的硬件工作原理;学会指能进行硬件分析并且能完成实验;比较熟练指能够按要求设计硬件电路并且在做实验时能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因此,笔者设计如下任务:

第一个任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1.组成计算机的五大基本部件是什么?并简述各部分的功能(确定整个课程的教学主线索)。2.总结:符合五大部分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计算机称作: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也是研究对象。

第二个任务:中央处理器的功能及原理

1.中央处理器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明确定义)。2.中央处理器能完成哪些运算?如何完成?(引导出结构:运算器和控制器。运算器在控制器的时序信号的控制下完成算术和逻辑运算)。3.为了完成运算,数据格式如何规定?(引导出数据的二进制表示方法)。4.运算的具体实现过程及软硬件的支持是怎样的?

第三个任务:计算机存储器的功能及原理

1.为什么需要存储器?2.动态随机存储器如何能保存和输出数据?3.ROM如何保存数据?它克服了RAM的哪些不足?4.操作系统如何管理存储器?如何提高存储器的访问速度?

第四个任务:计算机总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什么是总线?为什么需要总线?2.总线的结构是怎样的?衡量的参数有哪些?3.PCI总线有什么特点?

第五个任务:计算机输入/输出(I/O)系统组成

1.为什么需要I/O系统?I/O设备如何与总线连接?2.I/O设备有哪些?衡量的性能参数有哪些?

三、根据任务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在课程的任务提出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上述设计的问题全部提出。这种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任务或带着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分析任务。提出任务之后,笔者并不急于讲解,而让学生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对于已经学习过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最初还没有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时,笔者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一些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解决。

(三)探索研究。问题提出后,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围绕主题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最后,进行课堂讲解和进一步讨论以及课程实验完成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评价检查。根据《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笔者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总结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硬件工作原理和硬件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掌握计算机硬件工作和处理信息的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工作机制,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从硬件结构到硬件对软件运行支持,进而改良硬件和设计硬件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Vol.17,No.7,P.27-28.

[2]邓家宏,《试论基于任务驱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Vol.21,No.z1,P.170-171.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7篇

(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针对操作系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面向应用的多层次、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以任务管理为例,探讨仙C/OS-Ⅱ平台下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案,指出通过一系列创新项目的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关键词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整合优化;设计方案;应用开发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98-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GBC1213078)。

第一作者简介:滕艳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操作系统,typ2732996@163.com。

0 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算法设计思想,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为学生建立起整机的概念,并为其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嵌入式系统主要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广泛应用到工业、国防、教育、航空、通信等众多领域。嵌入式系统与操作系统紧密相连,这不仅是因为在课程体系中操作系统是嵌入式系统的先修课程,还因为与操作系统的其他后续课程相比,嵌入式系统课程能使学生以嵌入式应用的视角理解通用的计算机系统。

1 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操作系统教学大纲比较接近,教学内容和学时数的设置也基本相同,在实验项目的安排上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对内核算法进行模拟,无法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系统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完整的实验创新教学体系。

在当前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中,缺乏从嵌入式应用的角度分析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想,缺乏系统内核代码的分析与重构修改。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内核代码的裁剪、重新编译和系统调用,又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移植,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缺乏多种操作系统环境下实验内容的整合。

μC/OS-Ⅱ是一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源代码开放。与Linux相比,μC/OS-Ⅱ的微内核代码小巧精干,更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同步、通信等基本概念,这样在基础验证型实验中以μc/os-Ⅱ作为实验平台,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Linux操作系统平台下,教师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用于描述操作系统的数据结构,进而能够对嵌入式Linux内核代码进行分析、裁剪和应用。

3)缺乏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多数高校在操作系统课的教学中,只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系统原理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算法的设计又很复杂,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无法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后续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弥补。

2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现状的分析,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开发能力,教师应创建一系列系统的实验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要结合μC/OS-Ⅱ、Linux和Windows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建立课内外多层次的实践技能培养机制,实现立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将实验划分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以及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操作系统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见表1。

在操作系统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剖析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的整体设计思想并能够对操作系统的内核代码进行分析,进而根据实际硬件要求进行裁剪、移植等相关操作,提高嵌入式应用开发能力。

笔者以μC/OS-Ⅱ和Linux为主要实验平台进行阐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平台下的多线程设计。实验内容的安排可分为必做和选做实验,16学时的必做实验安排如下:①进程/任务的创建、并发执行(2学时);②进程/任务的同步与通信(4学时);③虚拟存储器管理(动态分区管理算法、页面置换算等)(4学时);④简单的文件系统设计(6学时)。

此外,教师可再安排4项选做实验,在课内实验学时不足的情况下,拓展到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完成,实验内容如下:①Linux2.6/μ C/OS-Ⅱ源代码的分析;②Linux下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写;③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裁剪和编译;④基于微处理器的操作系统移植。

在上述实验的安排中,必做实验①一④项内容以基础验证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功能的理解和掌握;而选做实验①—④项实验内容以应用创新为主要目的,提高学生针对计算机底层代码的编写和设计能力,完成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笔者以μc/os-Ⅱ为实验平台,设计两个实验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进程/任务管理为例探讨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3 μC/O S-Ⅱ操作系统平台下的实验案例设计

该实验运行环境为BORLAND CH4.5,启动并创建工程,选择菜单ProjectNew project,弹出“New Target”对话框。在“Project path andname”中指定工程路径c:\test\testl,在“TargetType”下选择“Application[.exe]”,在“PlatForm”下选择“DOS[Standard]”,在“Target Modet”下选择“Large”。此外,工程中还需添加与移植相关的文件OS_CPU A.ASM、OS—CPU_C.C、μC/OS -Ⅱ操作系统的核心文件μcos Ⅱ.c以及PC相关文件PC.C。

3.1 任务的创建和任务3种基本状态的转换

任务是μC/OS-Ⅱ操作系统中进行资源分配和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任务的3种基本状态及转换,理解并发的概念。

1)实验内容。

设计两个任务的应用程序,任务MyTask的功能是每3s在显示器上显示一个字符“A”,而任务YouTask是每Is在显示器上显示字符“B”,要求任务YouTask运行20次后挂起任务MyTask,当YouTask运行40次后再恢复运行MyTask。

2)解决方案。

该实验中主要涉及3个重要的μc/os-Ⅱ函数M:任务创建函数OSTaskCreate()、任务挂起函数OSTaskSuspend()和任务恢复函数OSTaskResume();此外,还有任务切换宏函数OS- TASK.-SWO(任务切换的工作由OSCtSw()函数完成)和任务删除函数OSTaskDel()。任务的3种基本状态分别为运行态、就绪态和等待态。当运行态任务调用函数OSTaskSuspend()变为等待态,等待态的任务调用函数OSTaskResume()变为就绪态,就绪态任务调用宏函数OS TASK—SWO变为运行态,运行态的任务被剥夺了CPU的使用权,就成为就绪态。在任务中,通过调用函数OSTaskDel()删除任务自身或除空闲任务以外的其他任务。关键代码如下:

OSTaskCreate(YouTask, s_Y,&YouTaskStk[TASK_STK_SIZE-1],2);

if(time=20)

{ OSTaskSuspend(0);

)

if(time-40)

{ OSTaskResume(0);

}

time+=1:

PC_DispChar(x,y,

*(char*)pdata, DISP_BGNDBLACK+DISP_FGND_WHITE);

3)运行结果分析。

本案例运行结果见图1所示。

结果分析如下:μc/os-Ⅱ操作系统中的任务即为周期性的实时任务,任务调度原则是执行最高优先级优先调度算法。在该实验中,由于MyTask任务的优先级高于YouTask,则运行结果先输出“A”,又因为MyTask任务是每隔3s显示1次,故在MyTask的空闲时间内,任务YouTask每1s显示1次,因此连续输出3个“B”之后再输出下一个“A”,依此类推,这样便形成两个任务之间的并发操作。

通过对运行结果的观察,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任务创建和执行过程、任务并发操作等抽象概念。当对运行结果进一步探究可知,任务MyTask在YouTask运行20次后便被挂起,即输出20个“B”后停止“A”的输出,当“B”输出40次后又激活MyTask任务,即又恢复“A”的输出。因此,该实验又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任务的基本状态及相互转换,加强学生对操作系统抽象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通过对程序框架的研究和改进,学生可完成操作系统的其他管理功能,加强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提高编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2 任务的同步与通信

任务之间的同步通过事件完成,μc/os-Ⅱ中的事件包括信号量、消息邮箱和消息队列。该实验利用消息队列协调多个任务之间的同步与通信。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多任务编程设计的思想。

1)实验内容。

该实验共创建3个任务,其中StartTask任务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MyTask和YouTask任务分别从消息队列中接收消息,从而完成多个任务之间的同步与通信。

2)解决方案。

该实验对消息队列操作涉及3个重要函数,分别为创建消息队列函数OSQCreate()、请求消息队列函数OSQPend()和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OSQPostFront(),其中OSQPostFront()是以后进先出( LIFO)的方式组织消息队列的。创建消息队列需要定义一个指针数组,然后把各个消息缓冲区首地址存入该数组,再调用创建函数完成。关键代码如下:

void*MsgGrp[N_ MESSAGES];

OS_EVENT *Str_Q;

Str_Q=OSQCreate(&MsgGrp [O],N_MES SAGES);

s=”Which task has received the string?”;

s100=”Now,the value of OSTime is between 100 and500"

s500=”Now,the value of OSTime is between 5000 and5500”

OSQPostFront(Str__Q,s);

OSQPostFront(Str_Q,sl00);

OSQPostFront(Str_Q,s500);

ss-OSQPend(Str_Q,0,&err);

3)运行结果分析。

本案例运行结果见图2所示。

结果分析如下:该实验中,StartTask任务采用LIFO方式一共向消息队列发送8条消息,任务MyTask和YouTask采用同步的方式接收这些消息。由于任务MyTask的优先级高于YouTask,因此在当前行第10列位置首先由MyTask接收并输出一个字符串,而在下一行第20列位置由YouTask接收并输出另一个字符串。由于StartTask任务发送消息采用了循环结构,即在第1个循环中,循环变量OSTimeGet()的取值为100~500,因此将上述两条消息再次由MyTask和YouTask接收并输出,然后又由MyTask接收并输出一个指定的字符串。在第2个循环中,循环变量OSTimeGet()的取值为5000—5500,因此接下来再由MyTask和YouTask两任务分别接收并输出另一字符串。

通过对本实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StartTask任务与MyTask或YouTask任务采用的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只有当StartTask向消息队列发送消息时,MyTask或YouTask才能从消息队列接收消息。该案例中,在StartTask任务向消息队列发送的8条消息中,MyTask任务接收了5条消息,而YouTask任务接收了3条消息。此外,接收消息的两个任务也是相互协调的,这样多个任务可并发完成一项工作内容,实现多任务(或多线程)的设计目标。通过对运行结果的观察,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同步与通信机制,为后续内核代码的分析、裁剪以及μC/OS-Ⅱ操作系统移植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4 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实施

在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论坛交流、作业的答疑和批改等个性化的辅助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主要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针对具体实验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设计实验情境,探索实验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嵌入式内核的裁剪和移植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Linux或μC/OS-Ⅱ内核结构和代码,再根据微处理器的具体要求进行内核的裁剪并修改相关的移植文件,编写底层驱动并完成实验内容,培养学生逐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将启发探究式与个性化自主学习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考虑到每个学生基础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因此要因材施教,发挥各自的特长,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将实际教学内容隐含在具体任务中,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途径,学生可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将主动探索学习并将协作学习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重构。在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实验内容,将每个实验项目都设置成一个独立的任务,再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功能模块,逐步探索,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在文件系统设计的实验中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任务分解为文件的创建、打开、关闭、读写、复制、查询、删除等多个功能模块,为每个模块设置相关的数据结构,编写程序代码并加载到内核中,完成相应的功能。该实验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

3)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指在实验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将其贯穿到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的模拟演示和教师对案例开发过程的讲授,学生能够加深对操作系统抽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进程的创建、同步、通信、调度和内存的分配、置换都可以做成实验案例并形成案例库。对案例库内容,学生可以自行到课程网站下载学习,也能进行修改和完善。优秀的案例可以被收集到案例库中,由学生循环使用,这样随着案例库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对操作系统概念、原理的认知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充分训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5 结语

通过对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现状的分析,笔者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以及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并结合多种操作系统平台(以μC/OS-Ⅱ和Linux为主)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通过两个实验案例分析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开发环境和相关内核文件的功能,对实验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在具体实验项目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艳平,王艳春,张枢,计算机操作系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56-187.

[2]林耀海,程丽,孙奇燕.着眼嵌入式发展的操作系统教学探讨[.计算机教育,2010(24): 86-89.

[3]申斌,胡华,陈举欣.引入μC/0-Ⅱ的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1): 86-89.

[4]葛艳,杜军威,江守寰,等.“操作系统原理”层次化实验教学环境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 59-61.

[5]郁红英,王磊.浅谈操作系统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 434-437.

[6]孙述和,谢青松,董付国,等.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 93-96.

[7]任哲.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原理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116-162..

[8]权宁一,权晓林,嵌入式系统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8(3): 146-147.

[9]张腾飞,顾亦然,郭前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 53-55.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操作系统;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最核心、最基础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是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CC2004中,“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教授好“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同时,“操作系统”又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如何把操作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出一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操作系统”教学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随着操作系统的发展,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充实,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课程的发展方向,课程重点是什么,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都是课程建设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2 “操作系统”课程特点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操作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特点:

(1) 专业知识涉及面广,知识结构分散

“操作系统”课程所需要的基础知识面较广,必须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多门课程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生在知识结构不完备,缺乏系统性训练的情况下,要学好操作系统是不容易的,一些学生只求考试获得通过。因此,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较差,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操作系统”课程涉及到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等五个专题,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相对独立,专题与专题之间的联系不太密切。这造成了教师在授课中难以把握重点,学生学习没有条理性等问题。

(2) 实践环节薄弱,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环节,可以以剖析操作系统的内核,编制部分操作系统模块为目标;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如果以上述目标作为实验环节是有困难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研究能力不够强,这些都导致了“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学习完操作系统后,死记硬背了一堆理论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将怎样应用。学完课程不久,所背理论知识也就遗忘殆尽。

(3) 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不易理解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授操作系统原理,算法设计及实现方法。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既有系统结构设计策略,又有核心模块的设计思想,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对于这样的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3.1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活动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任务环境和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提供机会并支撑学习者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所谓“任务驱动”是学习者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真正内化。其中任务蕴含了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了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而且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须与任务的主题相结合。

3.2教学实践

由于“操作系统”课程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否学好该课程,对其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采用新的,能够引起学生对操作系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还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上述想法,我们在“操作系统”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与推行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比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明显优于以前,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培养起来,更加具有研究开拓,不断进取的思想和能力。

4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一般可分为任务设计、分析探索和效果评价等3个阶段。

4.1任务设计阶段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提出是前提条件,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

教师要站在稍超前于学生智能发展水平的高度上,提出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获取知识的有意义的任务,设计的任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若能创造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无疑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把知识点分成一个个相对容易完成的小任务。这些任务与任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通过小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设计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提出恰当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基本目标通过努力人人都应达到,而发展目标则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任务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1) 第一种形式: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模式,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只需完成一两个知识点的任务即可。如在存储管理中给学生讲授了固定分区的思想之后,要求学生设计出固定分区管理的数据结构。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教学的初级阶段。

(2) 第二种形式: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如在讲解了连续分区存储管理之后,分析连续存储管理方式的缺点,要求学生设计一种离散存储管理方式,方法不限,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教学的第二阶段。

(3) 第三种形式:教师只给出任务的原则性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如给学生介绍在大型系统中,对读盘的速度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对信息传输所花时间进行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并设计一种或几种调度算法优化读盘速度。这种形式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发展其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

4.2分析探索阶段

分析任务是任务驱动法中必要的环节。教师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一般来说,任务给出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搜集相关的资料,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存在哪些问题。如果完成任务的知识没有学习过,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对任务分析之后,就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阶段。这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参与其中讨论。教师设计的任务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4.3总结评价阶段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完成了任务并不等于完成了知识技能的建构。还必须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得失。

评价的第一阶段是教师参与学生的总结性讨论,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不完善的地方做相应的修改,如有必要,可以在班级集体交流中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评价的第二阶段是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案及实施方法给予评价和总结。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等。教师的评价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充分肯定其优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评价活动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是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风格的学生,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而教师也可从学生的一些创意作品中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任务评价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生成果的静态评价,还包括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通过教师的点评帮助学生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消化。

5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操作系统”课程已经由原来学生不愿意听课,只求能够过关的课程,变成了最爱上的课程之一。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而且学会了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考试成绩及能力培养双丰收,经过几年的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操作系统”这样一门原来大家都认为难教的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把改革成果推广到专业教育的各个层面,为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吕品.《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26-28.

[2] 李卓玲.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与实施[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 35-36.

[3] 张明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7(3):33-37.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5-01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在《统计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理论适度够用,重在技能训练”的原则。以统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教”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的“学”掌握基本知识,通过“做”把基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1.《统计学》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统计学》传统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强调的是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些茫然,不知道这些枯燥的理论有什么用处,或者是在学习之后不知道怎么去应用这些理论,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脱节。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统计学》教学内容设计

2.1 课程内容设计理念

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样使学习内容与工作需要相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生学以致用,目标明确,学习更富有激情和动力。

2.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往知识传授为主要授课方式,将统计的工作过程分解为以下几个项目。

项目一、统计调查。这是统计工作的开始,也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本项目分解为三个任务,即问卷调查、文案调查和访谈调查。

项目二、统计整理。它是使统计调查资料系统化、条理化。本项目可以分解为三个任务,即封闭式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开放式调查问卷资料整理和文案调查资料整理。

项目三、统计分析,这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的关键性环节。统计分析又可分解为三个子项目,即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指数分析,每个子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任务。

项目四、统计调查报告,这是统计调查成果的总结,是前面几个环节的整理和深化。本项目可分解为三个任务,普通调查报告、学术性调查报告和口头调查报告。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要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教师提供统计工作情景,然后根据情景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避免被动地接收知识,增强他们求知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与素养。

以“项目二、统计整理”中“任务三 文案资料整理”为例阐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3.1设计情景,提出任务要求

对某一物流企业某一部门其员工年龄构成情况进行文案调查。资料如下:35 56 22 45 38 49 52 19 29 35 51 28 36 44 49 35 25 40 38 27 26 33 50 42 37 43 38 20 27 30 18 27 46 31 33 38 45 49 31 47

所获得的资料分散、不系统,不能说明总体年龄特征,达不到认识总体的目的。

提出任务要求: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

3.2 任务分析

首先,要明确任务的目标是使统计调查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其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有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第三,完成任务最终成果是统计表和统计图。

3.3 完成任务所需的背景知识

首先,向学生介绍统计分组的目的和要求;其次,选择分组标志,并进行分组;第三,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汇总;第四,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在介绍背景知识的过程中,辅以案例教学,用一个具体实例把背景知识贯穿起来,摆脱以往机械式的理论授课。

3.4 任务的完成

通过情景任务安排、任务分析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基本已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安排学生自行解决情景中安排的任务。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仍存在的疑惑进行讲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3.5 统计整理实训

“教学做”环节当中“做”是核心,因此统计整理实训这一步骤必不可少,也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重要环节。

实训情景:对某一物流企业某一部门员工的工资情况进行文案调查。资料如下:

1800 2580 3300 2530 2450 4450 4100 2200 3650 3500 2700 2800 3620 3000 2400 3500 2500 4010 3800 2700 2600 3300 3650 4200 3700 3780 3800 2950 3330 3100 1980 2700 4130 3100 3300 3800 3650 3500 3100 2950

试对上述工资资料进行整理,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

步骤一、输入资料。把40名员工的工资资料输入计算机Excel电子表格中。

步骤二、在电子表格中列出要统计的变量,如频数、频率、累计等。

步骤三、频数与频率统计。利用FREQUENCY函数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利用SUM函数进行合计。

步骤四、累计统计。充分利用软件复制功能,拖拽“+”字光标进行复制。

步骤五、绘制统计表。修改电子表格的线型使之符合统计表制表规则。

步骤六、绘制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

4.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统计学》课程内容设计打破了原有教材系统设计,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质是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与“学”中学习知识,获得职业技能,然后再通过“做”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参考文献:

[1]刘文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8(6),20l0. 11

[2]吕怀婉,李琳.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高职高专“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4),2009.10

[3]喻圻亮,陈永生.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研究,6(7),2010.5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任务驱动法;教学效果;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43-01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划分为单元,为每一个学习的知识点设置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任务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创设情境解决预设的问题,在合作中提升小组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敢于质疑的自学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职财会专业是一门实训课,通常利用金蝶等软件开展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是基础档案设置、总账管理系统、财务报表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每个系统的内容又可以具体细化。比如,工资管理系统的内容有:工资管理系统初始设置、工资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置等。任务驱动法非常适用于电算化课程。

(1)任务实施对象分析。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者,所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是设置教学任务的第一个环节。作为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前,需要掌握初级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使用等,这是学好会计电算化的最基本前提。如果学生欠缺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那么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2)任务设置分析。任务驱动法的关键环节在任务设置。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在理解学情的情况下,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有些学校财会一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会计电算化》,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结合学情,设置总账管理系统任务如下:细化任务――总账管理系统初始化(明细任务:总账参数设置、总账期初余额输入),总账日常业务处理(明细任务:凭证处理、账簿查询),总账管理系统期末处理(明细任务:银行对账、期末自动转账、期末对账及结转)。

(3)创设情景,呈现任务。呈现任务时,最有效的办法是创设情境,寓任务于特定的情境里,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以学习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的操作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情景:在讲授卡片管理时,将资产换成教室里的物资,如电脑、投影仪等,设定学生为固定资产管理员,通过填制卡片信息里的存放地点、使用年限等项目,明确知识要点。这样从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资入手,使教学更有意义和价值。

(4)分析、完成任务。任务结束后,在分析任务阶段,教师不要一味点评,而是应记录、查看任务的最终效果,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例如,固定资产系统新增资产的处理,教师展示最终的效果是固定资产卡片里有新增的固定资产记录,学生可以很明确自己要完成的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决定如何增加固定资产的具体步骤,教师只解答疑难,尽量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讨论完成任务。

(5)评价任务。任务设计、实施和评价是任务驱动法的三个重要环节,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任务设计好,才能进行实施,实施完毕,进行评价才能宏观把握任务的最终效果。如果只有任务设计和任务实施,那么任务实施的必要性、改进的地方都将被遗漏,如果不能合理地评价教学任务,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客观、合理地进行任务评价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在评价过程中,方法是多样的,要结合实际需要适当选取。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在电算化课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非常显著,但也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其一,任务紧扣教学目标。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后,才能更好地设计任务。如果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一味强调任务容易失去目标。其二,评定成绩须公平、公正。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般会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小组每位成员在任务中的表现,教师不一定十分清楚。尽管会让学生填写评价表,但同组的同学考虑到关系,会对个别组员不参与、不探索的现象有所隐瞒。如果教师打的分数是一样的,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如何在评价中做到客观、公正尤其重要。

三、结束语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电算化课堂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虽然效果非常显著,但也有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

[1]姜军.任务驱动”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2]王洪.任务驱动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4.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生物统计学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1]。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物统计学教学与其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学完统计学课程后,并没有形成统计学思维,统计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近年来,任务驱动法多运用于单片机、PLC、医药等课程的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2-5]。因此,本研究将任务驱动法与生物统计学教学相结合,为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新思路。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2013级植物保护本科生70人,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部分教学,作为试验组;选取2012级同专业本科生67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学生此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程,采用传统授课方法。课程课时均为50学时,其中38学时为理论课时,12学时为上机实验课时。

1.2研究方法

对试验组学生统一授课以及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将生物统计学主要知识点分解为六大模块,即:试验设计模块、统计描述模块、参数估计模块、假设检验模块、方差分析模块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模块。教师针对一个主题,设置教学情境,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归纳,巩固提高等环节进行授课。本研究选取一个实际案例,六个模块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应用于分析这个案例的数据,得到相关的统计结论。教师介绍相应的统计理论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该案例,选用合适的统计研究方法,利用相关统计软件给出结果,并请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时指点,给出线索,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课程结束后,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授课满意度(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1.3效果评价

(1)客观评价: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课程总评成绩的比较;

(2)主观评价: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的信度系数为0.89,效度α=0.84。共发放13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36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总评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总评成绩为(77.43±2.48)分,对照组学生的总评成绩为(71.01±2.37)分,经t检验,试验组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t=3.66,P=0.000),总评成绩平均提高了6.32分。

2.2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课程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学生在课程的教学方式(P=0.009)、教学内容设计(P=0.007)、课堂氛围(P=0.034)、授课情境的设置(P=0.004)、授课效果(P=0.007)、上机实验(P=0.020)和综合评价(P=0.000)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学生。

3.讨论

3.1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体会

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发生了转变,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负责将基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行主动的探索,完成辨别是什么、怎么办的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行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将统计理论应用于实际案例的能力。其次,任务驱动法能够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学习报告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缺一不可。最后,任务驱动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统计思维的理解,提高统计实践应用能力。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需要结合所学的统计知识,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意见。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统计方法的精髓和作用,达到小组方案的完善。

3.2运用任务驱动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精力要求更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课程设计,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个别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授课模式,并不想做出改变,就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任务驱动法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那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应该要坚持进行并不断进行完善,让学生改变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出以统计实践应用为目标的课程风采。

参考文献;

[1]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等.生物统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刘国光.任务驱动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10):74-75

[3]张晓海.任务驱动法在PLC教学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131-132

[4]施红英,黄陈平等.任务驱动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3):233-234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EFM模型;移动学习;任务系统;游戏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1903

作者简介:朱东明(1987-),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信息化。

1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

随着教育游戏的兴起,移动学习理论的出现,手机教育游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由于起源于教育游戏,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问题也是手机教育游戏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EFM设计模型应运而生。EFM 分别是有效学习环境(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流体验( Flow )和学习动机(Motivation)的首字母缩写。该模型对于解决教育游戏的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1有效学习环境(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学习环境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创设一种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环境即有效学习环境是设计学习环境的最高宗旨。Norman定义了有效学习环境的7个必备条件,具体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教育游戏的学习环境时,应该将学习内容整合到游戏活动和游戏任务中,将有效学习环境的7个必备条件融合到游戏环境的设计中,这样有助于使教育游戏的教育目的达到最大化。

1.2流体验

流体验理论是连接教学设计理论和动机设计理论的理论桥梁,可以作为一种理解和实现动机的方法。流体验具有9个重要特征,依据流体验产生的过程又可将这9个特征归纳为三类因素,具体如表2所示。

流体验状态是“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是全身心沉浸的一种奇妙感觉,你能控制当前的状况,你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此时,人最具有创造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并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这一状态可简称为流状态。类似,在教育游戏中,如果游戏者一直使自己处于流状态,那么在玩游戏的同时也能习得其中的显隐性知识。

1.3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亦称“学习的动力”,是指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时,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提出了一个ARCS的动机设计模式,它定义了激发学习动机的4个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注意策略(Attention)、关联策略(Relevance)、自信策略(Confidence)和满意策略(Satisfaction),具体如表3所示。

1.4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EFM模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教育游戏环境中,有效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和流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具有互相推动的作用,如图1所示。

2手机教育游戏中的移动学习理论

因为手机教育游戏来源于教育游戏,所以在理论方面存在继承关系。在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手机教育游戏融入了移动学习,主要以5种理论为基础,具体如图2所示。

移动学习可以拓宽非正式学习理论的应用范畴,为活动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能较好地为移动学习服务,手机教育游戏就是移动学习的范畴之一。基于这两大理论,在进行手机教育游戏中任务系统设计时,可以为学习者创设一种充分发挥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游戏环境,从而优化整个活动学习的效果。

3手机教育游戏中的任务系统设计

3.1手机教育游戏系统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手机教育游戏必须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从系统观的角度分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系统:任务系统、规则系统和资源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任务系统是核心部分,规则系统与资源系统作为其支撑。其中,规则系统定义了游戏者在游戏进程中必须遵从的游戏机制;资源系统则提供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参考的相关资料,为游戏者顺利进行游戏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任务系统则从教育游戏最终的教育目的出发,为游戏者提供各种与课程相关的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任务系统是处于手机教育游戏与游戏者之间的公共接口。规则系统隐含手机教育游戏的游戏性,资源系统隐含相应的教育性。因此,作为接口的任务系统是游戏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设计手机教育游戏时对任务系统的设计尤为重要。

3.2基于EFM的任务系统中的游戏性设计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教育游戏任务系统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即任务系统的游戏性要素和任务系统的教育性要素,本文重点讨论游戏性部分。根据EFM模型,游戏者在已建立的有效学习环境的前提下,形成流体验并保持,从而促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所以任务系统设计的重点是如何激发并保持游戏者的“流”状态。

3.2.1任务难度的适宜性

对于游戏者而言,任务的挑战性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从而产生成就感和乐趣,“心流”应运而生。在手机教育游戏中,随着游戏的进行,学习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完全投入其中并产生“心流”。设计任务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将任务挑战性维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激发并保持积极性,使学习者始终处于最佳的流体验状态。

3.2.2任务设计的情境化

在游戏提供的特定虚拟情境中进行游戏时,游戏者需要积累游戏情绪并要最大程度地将其释放出来,这样才能最大地满足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从而帮助其建立成就感与自信。其中,虚拟情境就是游戏这一娱乐形式具有的特定情感隔离室。在进行手机教育游戏任务设计时,游戏任务促使游戏者主动探索,寻求解决之道,最终完成任务,并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体验的。实际上,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愉悦和兴奋,就是在一个高度负荷的情感释放过程中获得的,同时游戏又为这种释放过程提供了任务系统和规则系统。

在进行任务系统设计时,为了让游戏者拥有深度的置入感,需要将任务系统置于特定的虚拟情境中并用一定的故事情节进行包装从而将游戏者置入虚拟情节世界中,引导游戏者完成一系列的相关任务,并在此过程中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高游戏者的学习能力,达到娱教的目的。情境性的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各种不同的游戏性体验。在设计时务必要以最佳的情境任务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非正式学习的意义。

3.2.3任务设计的非线性

对游戏者而言,非线性意味着能够在更灵活的范围内进行游戏活动并控制游戏进程。不同的游戏者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进行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多种任务完成途径,以适应不同的思维需求。游戏者在进入游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思维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挑战和任务,最终完成游戏并获得身心的最大愉悦与成就感。当然,非线性并不意味着让游戏者毫无目的地进行游戏,要结合一定的教学要求进行任务系统的设计,最好将其设计成任务链的形式从而能够引导参与游戏的游戏者,这样也为游戏建立起了支架。

4结语

教育游戏和移动学习共同演生出了手机教育游戏。本文在EFM教育游戏设计模型的背景上,结合了移动学习理论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手机教育游戏系统中任务系统、资源系统和规则系统之间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任务系统的重要性,并针对任务系统的设计提出对游戏性设计的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手机教育游戏的设计与研发。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手机教育游戏的未来应用前景势必会更加广阔,实现游戏的真正意义即让学习变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并融入其中,使人们做到在“学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理想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冯季林.论教学的游戏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6063.

[2]刘琼.“后教育时代”的新兴教学媒体――国内“教育游戏”相关硕士论文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1):96104.

[3]魏洪伟,邸佳奇,孙惠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135141.

[4]黄月胜,段前佳.手机教育游戏的价值和设计原则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高校课程 系统性课程设计 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具有特色、富有创新的课程改革可谓硕果累累。不过,在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很多值得深思之处。首先课程改革往往针对独立课程,缺少关联课程的有力支持;其次课程改革侧重专业课程,并且教改成果很难在同行中应用推广,造成了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改变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表面性,高职课程改革应在前阶段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系统性课程设计是一个教师团队针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设计与创新,是针对一个专业的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呈现出教学主体的整体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环节的全面性三个特征。

(1)教学主体的整体性。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体是教研室团队。课程设计是认识统一、能力相当和认真负责的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能力的汇集,而不是少部分教师针对独立课程的离散工作。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者的能力培养是系统化工程,为保证前后知识的延续性、连贯性和相辅相成,以及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课程设计要从课程体系入手,链接相关联的各教学环节同步改革,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设计的系统性。

(3)教学环节的全面性。课程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从过程管理到学习评价、从教室到工厂、从教师到学习者,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高职课程改革只有全方位推进,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在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基础上,源于工作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来的系列学习任务。

1.1职业能力与工作分析

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出:职业能力和工作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分析。职业资格研究的实质是:以职业行动领域(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把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行动情境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整理,并描述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人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完成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反应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通常一个职业(或专业)一般包括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如机制专业的“零件加工”、电气专业的“设备电气安装”和电子专业的“电子产品装调”等。准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明确的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是行为导向课程开发的关键依据。

1.2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保证在“职业资格―工作要求―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应按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课程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同时,兼顾职业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行为导向性课程的开发可不与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典型工作任务完全对应,可根据教育特点、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有一定的创新。在同时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时,课程体系结构要突现四个层次的能力教育,每个发展层次须配备相应的知识形态。第一层次是让学习者了解职业概况,初步建立职业认同感;第二层次提供与职业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让学习者对工作系统建立整体性的认识,初步建立合作意识;第三层次提供职业功能性教育,让学习者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第四层次是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只有科学的、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才有可能将学习者由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通常是一个完整工作流程中的某项工作任务,一个经营活动中的环节工作任务,或者是针对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的局部工作任务。那么,通过一个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的课程学习,仅能使学习者处理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要培养整体化系统性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还需通过系统化的工作历验和经验积累。因此,高职教育过程中应体现系统化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这样,需要以一个能串连多个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相关连课程进行系统性教学设计。

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思路是:从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能串联多个相关联教学环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将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多项工作子任务(根据教育的特点工作子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各工作子任务(或学习任务)引至各课程,各课程的教学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从而实现课程的系统性设计。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系统性课程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2.1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

作为系统性课程设计的载体,综合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它应具备承载学习者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特性,是开放性、设计导向性的任务,注重反映工作过程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综合性工作任务可以是一个系统工作流程(如制造业),可以是一个完整项目任务(如营销、管理),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设计、生产与装调任务(如电气控制、电子信息)。它能分解为多项完整的工作子任务,每项工作子任务对应一门课程(课程可以开发为行为导向课程、项目驱动课程或任务引领课程等),各课程则围绕工作子任务的开展而设计。

2.2综合性工作任务的分解

在综合性工作任务分解成工作子任务时,要保证工作子任务本身的全面性(包含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和独立性,但有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工作子任务还要体现出不同特征,从刚开始的单一、简单、封闭和模仿的任务,发展到组合、复杂、开放和创新的任务,为学习者的经验性知识积累提供有效的渠道。在学习过程按工作流程(即按各工作子任务的完成顺序)进行有效排序时,因此而建立起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支承,实现课程间的准确对接与顺利过渡。

3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应用

以机制专业(数控方向)基于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为例。选择中等复杂部体的加工与装配(如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并按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工作子任务:部件的结构设计工艺设计通用加工数控加工零件检验与部件装配。综合性工作任务、工作子任务、学习任务和课程对照如图2所示。以减速器的设计与加工为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系统性设计,串联了有关联的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及CAD、机械工艺及夹具设计、通用加工和数控加工、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设计。

4结论

以综合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串联相关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了从专业技术应用、技术工作的规划到技术工作的过程的整体历验,构建了一个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平台。系统性课程设计其工作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需要教师团队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它对巩固、完善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2] 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 姜大源.当代德因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6(3).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训练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39-01

0 引言

军事地形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军事共同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的授课质量,必将对野外实践环节带来积极的影响。结合该课程的具体情况与授课对象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特定教学内容,教员可以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开发并运用相应的教学训练系统,使学生通过表达、沟通、操作、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目的。

1 需求性/可行性分析

1.1 需求性分析 在军事地形学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与授课对象过多的矛盾、教学内容冗多与课时量短缺的矛盾、教学资源丰富与训练质量不高的矛盾等。整合教学资源、精简授课内容、加大课堂交互等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于是,为实现教学模式转型,设计并开发出一套简单、实用、高效的任务型、交互式教学训练系统已成为军事地形学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1.2 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门军事基础课程,军事地形学所涉及的相关技能应用很广泛。军事地形学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即可以将相关技能通过完成想定作业的方式转化为任务目标,并藉此规范教员的教学过程,并引导学员自觉、自发培养个人的军事素养。以军事应用案例为任务目标,以理论学习为先导,通过课堂交互(操作、询问、交流)以实现培养技能的目的。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案例教学在引导学员思考、讨论等方面一直是非常高效的和可行的。

2 任务型教学训练系统设计

2.1 工作原理 任务型教学训练系统,是基于地理\地形信息系统,以室内教学为背景,从而实现野外训练课堂化、生动化,特别是要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员在理论学习环节的效果。

教员在应用该系统时,主要是通过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整合他们已有的学习成果,在实践中感知、认识、提高,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2.2 原则设计

2.2.1 真实性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任务目标设计中,任务目标应来源于真实案例,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战场\社会)环境。

2.2.2 交互性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完成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2.2.3 连贯性原则 任务型教学训练系统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

2.2.4 趣味性原则 该系统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互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目标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2.2.5 实用性原则 该系统要尽可能为学生的集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功能设计

2.3.1 自主学习功能 该系统设计有学习项目模块,将军事地形学理论学习部分进行的高度整合,并根据学员的学习习惯、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规划出了不同难度、强度的序列组合,能充分地满足学员的自主学习需求。

2.3.2 模拟作业功能 该系统是基于军事地理/地形信息系统开发出来的,并且充分考虑到军事地形学课堂教学的客观情况,特别是能实现战场环境(三维地貌)显示,能满足学员野外作业室内完成的需求。

2.3.3 观摩评比功能 该系统可以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检查,即满足整建制学员的观摩需求,并且现场就可以对检查结果进行评比验收。

结论,任务型教学训练系统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仅能应用于军事地形学教学,更能推广到军事基础教学领域。完成该系统的设计仅仅是工作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实施;课程;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TP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48-03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由网络系统集成向智能化楼宇弱电方向发展,公司除了获得信息产业部等级资质外,还获得建设部有关楼宇弱电的等级资质。为适应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的转型,满足企业发展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4年转向智能楼宇弱电技术专业方向。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下面就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作一介绍。

1 课程建设思路

1)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步法设置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2) 校企共建课程的资源与教学平台,合作进行基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三层教学设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3) 在校内,以校企共建的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为教学环境,实施六步法中资讯、决策、计划教学;在校外,依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企业在建弱电工程项目实施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教学。

2 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从事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实施、施工管理,综合布线、弱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与维护,弱电系统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组总结已经积累的课程开发经验,借鉴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以及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学习国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如图1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主要介绍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及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等子系统工程实施技术,用于培养学生就业岗位中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操作技能基础。因此,《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建立在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智能楼宇综合布线、智能楼宇供配电等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步展开教学。非工作日在校内多个智能楼宇实训室完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施工准备部分的教学;工作日选择多个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在建典型工程,在工程现场展开教学,完成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价的教学。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根据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的需求进行调研及可行性分析(资讯),进行系统的初步规划(决策),工程中标签约后进行深化设计,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纸(计划),进行设备材料的采供,综合布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实施),最后根据功能和规范要求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检查),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评价)。教师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教学,使学生掌握弱电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分析、规划、施工和验收的方法。专业知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理解弱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弱电工程实施流程;2)掌握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规划、施工、检测和验收方法;3)掌握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和具体施工过程及其注意事项;4)了解弱电工程相关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流程,初步具备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选型配置、实施和验收能力;5)具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系统工程的实施能力。

3 教学内容设计

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来实现的。

3.1 学习情境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之一是“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建立“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防盗报警系统工程实施”、“门禁管理系统工程实施”、“楼宇对讲系统工程实施”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与学时如表2所示。

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教学设计卡,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在每个学习情境课程的教学中均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原理,并让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会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工作,使学生具备一定规划与实施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工作过程知识,设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学习任务构成,如“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学习情境由“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实施”、“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共4个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4个学习任务,即经历了一次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与实施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任务的教学是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卡与学习任务书来完成的。在上课前教师要编写各项学习任务的学习任务设计卡及学习任务书,课堂上必须按课程学习任务设计卡中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下放学习任务书,明确本次课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实训,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并按考核标准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学习任务设计卡包括学习任务及所属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组织、学习重点与难点、考核标准、使用实训设备等内容。

学习任务书由任务名称、任务描述、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学习任务书中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内容与要求,任务书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将按要求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

4 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以多个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对每个学习情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把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工程现场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竣工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对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规划实施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六步法实施中前三步资讯、决策和计划学习任务可利用双休日,学生集中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教师讲解学习情境中的系统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规划、工作任务要求、考核标准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系统的组成和规划的资讯工作;学生在工作日参加顶岗实习企业的在建工程实施过程,在工程现场完成教学中的工程施工准备、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学习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图2所示。

5 教学方法

5.1 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

本课程选取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及其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楼宇对讲、门禁管理四个子系统的工程实施作为五个学习情境,对应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学习情境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如:将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再将工程项目的分析、施工准备、施工、检测和验收作为学习情境中的若干学习任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5.2 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以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教、学、做结合现场教学法。如“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选择某质检局的在建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视频监控系统分析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学习任务在学校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进行,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验收则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现场进行,使学生能真实体验一个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整个过程。

5.3 校内理论教学与工程现场教学结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