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认为学历史就得死记硬背,就得大量地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其实这是误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人就会主动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历史学习的要求。在我们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经常和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现代史,只要我们留心把它和书本的东西结合起来,就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法之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叙述历史事件,刻画历史人物,讲解历史概念,总结历史规律。历史知识的丰富多彩,为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讲清楚具体内容,点出其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力求生动、具体、形象。有时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

二、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规律

首先,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拿历史时间来说,历史事件的时间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和理解,将大大增强我们的记忆效果。比如相同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其次,相似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事件的时间,看起来很相似,在记忆时容易混淆。如果把这些相似的时间放在一起,在比较、区别中记忆,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再次,相连的历史时间,有许多历史时间是相连的。利用这些时间的连贯特点进行记忆,是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最后,相关的历史时间,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既不相同,也不相似,更不相连,但它们的内容是相关联的,这些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形成系统。

三、温故才能知新

这是历史学习最为简单有效,实践易行的方法。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应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在实践中,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增强,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弥补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有意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要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要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高分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理解,所以学习高中历史最好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的关键在于反复看书,在反复中提高。历史书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另外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6-01

高中历史一直是高考中的一门很重要的科目,这是让历史真实展现和传承下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其中来自于各方面的史料就是历史展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和模式。

文字史料、表格数据史料和图片史料,将的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课文中史料系统地穿插起来,在教材和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师是对这些史料的使用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史料都是围绕着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的,所以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史料,思考题有思考,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史料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字史料的学习

文字史料,顾名思义,是通过文字堆积来呈现历史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也在历史教材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因而掌握好文字史料的运用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让学生在指导下品味每个字和句子,保证过关。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2、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3、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二、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表格数据史料和其他的史料相比,更加直观、形象和具体同时数据本身就具有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优点,可比性比较高。运用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1、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2、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3、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首先从实物图案和事件图案的使用方面来看:

1、对于这样的历史图片,我们首先采用就会是图片联想法,这样的方法就需要教师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眼前的图片仔细研究观察,获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充分联想组成完整的片段,这样就能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和研究。

2、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大概掌握以下要学的内容,对知识点有个大概的了解,有储备的知识,才会在讲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这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图片,联想历史场景有了一定的基础。

3、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技巧,从人物和场景的比例方面出发,再看看人物的神态,中心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看图片的关键,任何细节都不能错过。然后才会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大概的含义时变得简单和顺利。

下面就是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很难看得,这还涉及到地理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为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为了更直观的教学,因而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几个方法:

4、教师需要将地图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掌握要学的知识。

5、历史图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所以图上的内容我们要力求简单,重点突出,主次也要分清。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看图示、图标和重要的地名的能力,并且结合教学的内容,不脱离教材。

不同的史料是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史料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阅读材料,教学应该从各方面涉及史料学习,比如导学案、课堂上、课后的巩固中,都应该有史料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理解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做到巩固知识。其实只要多给学生更多接触史料的机会,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学生们利用史料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许多。

参考文献: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03

高中生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和一定的人生经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历史感。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感

很多高中学生喜欢历史,这从各类古装剧和穿越剧受到很多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年轻人热捧就可充分证实。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一点,恰当运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装剧《芈月传》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并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带回课堂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实践证明,布置学生带着历史学习问题观看影视剧所达到的学习效果比要求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内容更好,学生对相关历史的印象更深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二、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存在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内容。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设置形象具体、富有感彩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充满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历史的学习和理解更加容易。

由于历史感具有主体亲历性的性质,可是历史客体却是离人们远去的史实,这更加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M行学生历史感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进行历史的体验,并且让感官的刺激代替语言,实现潜移默化的历史熏陶,感悟历史。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由于学生通过上文所述的学习方法观看了《芈月传》,熟悉了四方馆中不同学派代表人物聚在一起相互辩论的场景。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设置某个特定的论题,让学生模仿里面的人物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可以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历史感。

三、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过程中,不能通过单纯的说教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而应当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体验。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并在思维的碰撞和互换中拥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开阔自己的思维。

对于学生普通不懂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解决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四、利用日常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学生光靠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入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历史问题和观点展开讨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换思想,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去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其历史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和历史教学相关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这个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可以在发表自己意见、充实自己观点的同时提高历史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历史感。

总的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都有积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鞠清辉.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考试周刊,2016(59).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兴趣 学习积极性

引言

历史是一门既严肃又活泼的学科。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活泼的一面,甚至有的历史老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目标。在新课改前提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而是更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并将历史观念融入到其思想观念中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对自己定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自讲自听,忽视学生的感受新课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倡导和推动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精心设计导语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都有精彩的开头,让观众产生急于看下去的欲望。同样,一堂历史课,若有个好的开头,亦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要求。所以,精心设计一堂新课的导语。是上好历史课的基本保证。如果教师一开始导入新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才有可能成功。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

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今天英国国家之首是女王。大臣们觐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停在皇宫外面。要换乘17世纪式样的马车进入王宫,赶马车的、手持长予的卫兵,都是17世纪的装束,宛如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导入语使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时,不妨多引用名言

成语、歌词等,语言生动、形象、活泼,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些内在力量的驱动之下,学生会自觉形成热爱学习历史的习惯。

如在教授世界现代史中“绥靖政策”的含义时,教材上描述为: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竭力保住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面对法西斯国家日益嚣张的侵略势力,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笔者就此引导学生用成语“丢卒保车”与“借刀杀人”来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这样做既形象生动。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绥靖政策”的本质的理解。

2、通过增加历史故事来激发兴趣

历史是由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糅合的一部巨著,历史教材中的一句话,在历史长河中甚至就是上百年的精华浓缩。历史教学内容的相对枯燥,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现游刃有余的自丰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新理念,增加教学容量,尤其是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优化教学过程,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比如,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一课历史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笔者特意从历史题材的故事中找了一段,选取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巧妙手法达到自己目的的这一片段,短短几分钟的现场叙述,无需教师作过多的讲解,学生对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斗争的背景、原因,激烈性等方面加深了认识。同时,在学习中听一听历史故事,也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放松,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能够缓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枯燥感,不但可以实现加深学生理解效果的目标,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运用现代技术

历史是一本浩瀚的长卷,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应当让学生知晓历史知识,还应当让学生内心受到历史情感的教育。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全部的着力点都放在了应付考试上,导致教学中出现了重“应试知识点,轻教育顿悟”这样的片面现象,尤其是对于创设浓厚情境没有兼顾到位,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了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立足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整合资源,将历史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激发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发挥积极的配合作用。

比如,笔者在开展“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设计教学时就下载了《甲午风云》等相关题材的影音资料,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在这样的教学活动改变了单纯的口头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影音资料插放这样的新奇形式,一方面学生在沉闷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活力,同时思想受到的震撼程度更深。在视频教学中,北洋舰队的战士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感动了每一位学生,笔者趁势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感悟这一视频资料的寓意,一方面对北洋舰队的勇士们表达敬佩之情,对其爱国主义情感致以崇高的敬意,另一方面也更加直观深刻地领悟了清政府的无能腐朽,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对于“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道理理解得更为深刻,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增强学生肩上的责任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习的愉快。

参考文献:

[1]方月生.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8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5篇

1.初步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从史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历史是什么?历史首先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呢?历史的结论和规律又是依据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的呢?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会告诉学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却忽视了这些问题,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如何得出结论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一切凭证据说话,而证据来源于史料。

在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古代两河流域》的教学中,为了从高中历史教学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教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如何取得、认识历史证据的方法,并懂得什么是一手资料,什么是二手资料,在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讲授《汉穆拉比法典》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中文献选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19.倘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25.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196.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198.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或打断他的骨头,该凶犯应赔偿一米纳白银。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接着,我提出了问题: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你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条解读法典条文,并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比如:社会成员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自由民与奴隶的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对不同人犯罪量刑不一,表明古巴比伦王国运用国家权力保护贵族的根本利益;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等。接着,我又问:《汉穆拉比法典》反映了人类早期法典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师生对法典条文的共同解读,学生认识到:法典颁布于公元前18世纪,带有人类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与今天的法律相比,法典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严酷;保留了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带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报复原则的痕迹。最后,我进一步提问:《汉穆拉比法典》对我们研究历史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两个方面认识了法典的历史意义: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我们研究世界法制史具有不可估量的的作用;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这样,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片段,发现材料所折射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法典所反映的人类早期法典的时代特征,学生初步学会了从历史文献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提高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与方法。

2.科学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二重证据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离不开史料。但史料并不是历史,史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价值不一。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还要让学生了解怎样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怎样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和研究。

在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甲骨文等考古资料是属于一手史料和直接证据,甲骨文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所体现证据价值,更好地掌握“二重证据法”,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在讲到商的内外服制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则甲骨卜辞的译文:第一则:“癸巳日,占卜官问: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王视察了卜兆后说:鬼神要降祸,似有祸患就要来临。自卜日起第五天,即丁酉日,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沚国的诸侯向王报告说:“土方国征伐我邦边邑,使两个邑受损;邛方国也来侵犯我邦西边的农田。”第二则:问“我派遣的使者有无收到贡物?”

我请同学阅读卜辞及课文后回答问题:卜辞中提到的沚国等与商的关系如何?商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回答出,沚国臣属于商,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于商。这时我又出示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段: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帝盘庚之时……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的兴衰与方国的向背有什么关系?商与方国之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这时发现原来方国在商强盛之时臣服于商,而在商衰落之时会背离于商,彼此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我又进一步提问: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甲骨卜辞和 《史记》哪一个更可信?为什么?两者对研究商史的价值有何不同?这时学生明白了我选择这几段史料的用心并纷纷作出了回答。最后我做了这样的总结: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主要借助《史记》。而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为商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极为珍贵的一手史料。学者王国维首倡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如甲骨文与传世文献,如《史记》相互印证,这种历史考证方法即“二重证据法”。王国维的研究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也将中国历史的信史推前到商代,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内外服制和甲骨文等基本知识,掌握了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而且领悟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所以历史就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历史学也正是这样不断发展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形成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养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正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种严谨的态度也正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

3.准确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运用反思的方法,论证史料的可靠性。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性决定了大多数问题本身就是动态开放、不断变化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史料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反思的方法,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辨别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在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中,在讲到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我接着又问:你认为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纷纷回答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日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论证教材观点的准确性?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回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查阅史料,以数据说明日本甲午战争前的扩军备战;查找足够的证据,说明甲午战争前日本在中国进行了大量间谍活动,为发动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在肯定了学生答案的合理性之后,我出示了以下几段史料:

材料一: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宁,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

——1887年日本《清国征讨方略》

材料二: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第一曰守护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欲维持一国之独立,唯独守线,决非充分,亦必然保护其利益线。……我方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帝国议会上的施政演说

材料三: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

——《蹇蹇录》(内阁外相陆奥宗光的回忆录)

在师生共同解读了几段史料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认为这些史料是否可以说明日本对中国与朝鲜的侵略蓄谋已久,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之后我指出:这些文件,尤其是《清国征讨方略》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查阅史料——鉴别史料——选取史料——解读史料——论证史料的可靠性,这个过程正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史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又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6篇

一、宏观掌控法

此法有居高临下的特征。学生可通过教材的前言(或引言、或致同学们等)了解教材内容在该学科中所处的地位、核心主体、基本价值,甚至还有特别的学法介绍,进而在学生学习伊始就具有主动性。例如:历史必修①(人教版)前言明确告知四个层次:

地位:本册教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

主体:可分为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中国和外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二,重大的政治事件;第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重要政治人物;第四,重要的历史现象。

价值: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重大政治斗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历史回顾,更清醒地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及未来走向。

关系:历史必修①②③之间的关系与结构。

以上四个层次是本册教材宏观的理论性架构,它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变成学生的理念,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同样,历史必修②、③也均有具体的要求,并且高中9个学科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都提出类似的实质问题,它说明,对高中生的方法指导是不同学科的共性。然而,这些问题,时常为老师、学生所忽视。

二、做好笔记

笔记有很多种:课堂笔记(又分要点记录,课堂随记),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摘抄笔记,等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笔记,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收起来,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这有利于消化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补充教材,突破课堂的局限,更有利于以后复习。勤做笔记,做好笔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怎样做好笔记呢?

(一)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问题,如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观点,重要结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例,老师板书的知识框架与线索,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绝不是记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个字,而这样实际上既无必要,又不可能。由于记笔记不能影响听课,因此,记课堂笔记时,书写速度要快,对历史名词、概念等尽量简记,对较长的句子可抓住句子的主干缩写或关键词,还可以自己定义一些特殊的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文字等,从而节约时间。

(二)做好课后整理笔记。课后整理笔记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可就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也可重新处理,做好课后整理笔记,实际上这是一个再回顾、领悟、巩固知识的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三)做好课后摘抄笔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而我们的教材,课堂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和手段(图书馆、媒体、网络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的历史知识。这对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促使学生全面分析和看待历史现象,从而弥补教材与课堂教学的不足。做好课后摘抄笔记,就是把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搜集来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把握学术观点与学术动态。

三、归纳法

即将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纳,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于知识间脉络的把握。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从西周到元的地方制度罗列出来,会很容易发现分封制和以后的地方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在西方政治制度这一块,我们还可以按照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把美、德、英、法政治制度分为两部分,这样一来,脉络清了,就减轻了记忆任务。

四、要点记取法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有人曾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效果最好。

五、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如把近代社会各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相比较,可以认识到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对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的比较,可以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过英国《权利法案》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比较,会发现同样是君主立宪,但它们还是各有各的特点。总之,比较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问题,加深印象。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一些历史基本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这会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六、质疑听课法

“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学生在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8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环节

1、历史概念的解释。

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关键。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封建主义、军阀、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些概念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上课时我就对这些历史概念加以了解释并不断联系史实说明。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我向学生解释是指反封建为主的革命,主要由资产阶级领导。而由于中国近代史特殊的社会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不仅包括封建势力还包括外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不能担任领导阶级而最终由无产阶级领导完成。又如学生往往对殖民地和殖民这两个概念分不清楚,导致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写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所以,在这里我向学生解释殖民地是指被殖民的国家,丧失了国家。半殖民地是指国家政府还在但部分丧失国家的国家。殖民是指奴役、掠夺他国的国家。如近代史上中国是半殖民地,印度是殖民地,英国是殖民国。

2、其他学术用语的解释。

高中历史学科涉及到各门学科的学术用语很多,例如节气、极限、五言、七言、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阶级社会、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其中涉及较多的是政治学科。这些术语的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学术用语加以适当解释。例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就涉及两大政治概念: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而教材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并没有做出明确解释。在这里教师就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

3、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比较。

历史知识是有前后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而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以一定的历史思维方式为基础通过前后联系建立起来的。旧课程标准下的教材是以时间为叙事线索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单元知识体系和具体某一节的知识体系。然而,很多专题性的知识是散落在各章节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教学中不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例如中国古代史是以秦汉、隋唐、明清等朝代为章节的。而每个章节又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我在新授中国古代史时,学到每个章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都会及时带领学生联系前面所学朝代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大的章节知识需要不断归纳联系,每一个具体知识点更要这样做。例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时期反佛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时,我就带领学生归纳联系了前面所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王充,并联系了唯心主义思想家老子、庄子、董仲舒。又如在讲元朝统一的原因、意义等我又带领学生联系了秦、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并对这三个考点要求掌握的统一王朝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王朝统一原因的共同要素:大势所趋(民族、地区融合,统一加强)、人心所向(战乱之苦下要求安定)、经济发展、统一者实力和策略、被统一者情况。

二、教学内容细节处理的作用

1、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巩固知识、突破难点、思想教育、锻炼思维能力。

(1)对历史知识细节(人物、事件)的拓展、补充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学生印象。例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细节补充可以巩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知识点。

(2)对重点概念的解释、重要图片的理解记忆可以突破难点。如前所述,对《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的理解可以突破宗法制这一难点。

(3)对历史人物的丰富、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对孙中山、、谭嗣同等历史人物活动、性格的描述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思想教育。

(4)对教学内容细节阐述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材中探究、测评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视角、多纬度的宏大社会场景。历史过程包罗万象。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教材内容的枯燥缺乏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和主要动力。而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挖掘尤其是历史事件、人物的补充可以给学生深刻的历史感知,从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还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魅力。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能够锻炼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历史知识探究能力、课堂设计能力,还体现出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一个能处理好教学内容细节的教师,必然能从宏观上把握好整体课堂,也必然能够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细节处理注意的问题

1、细节内容选取的适度性、科学性。

(1)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要注意适度。对历史概念、学术用语要选取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对课堂教学理解关键的词语加以解释。对图片要选取典型性图片。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细节处理更要选取对完成教学目标有重要价值的事件或人物。

(2)细节处理过程中无论是对概念的解释、事件人物的描述或者问题的设计都要具备高度的科学性。其中解释、描述应来自于可靠的、有考证的、权威的学术资料。不能对学生投其所好地随意想象、编造、拼凑细节。而问题的设计更要具有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思维性。

2、细节处理目的的明确性、实用性。

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细节处理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所补充的史实要围绕教学目标,切不可冲淡教学主题,更不能让历史课成为故事会。史学之美,美在通俗、趣味与情节,更美在严谨、深刻与睿智。

3、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修养。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自主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在高中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那么高中生就需要提高对这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历史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以及学习的主人。下面就高中生如何展开高中历史的自主学习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同学提供方法借鉴。

一、注重看书

勤看书是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基础方法,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所需的阅读量极大,因此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看书计划,带着一定的计划来自主学习和阅读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保障自学效果。在制定看书计划时,可以以周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以及历史学习需要来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先看薄弱的部分,接下来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攻克难关。

二、强化做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往往难以回避题海,因为历史学习的结果如何还需要通过具体练习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在做题当中强化对知识点和历史内涵的深入认知。而且如果是高明的水手,也就是掌握正确做题方法的高中生是不会回避大海的,而且能够在大海当中如鱼得水的畅游。另外,成功的高中生不会一味的坚持题海战术,也不会在题海当中随波逐流,丧失方向,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努力和学习劈波斩浪,顺利到达目的地,达成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目标。因此,高中生需要将做题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必须要学会聪明地做题,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

第一,掌握自主选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筛选能力,那么在选择高中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完全具备自主选题的能力,而且只有高中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弱项,那么结合自身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的自主选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掌握更加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针对历史主观题丢分严重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中可以加强对主观题的自主学习,但是其他的选择题也要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第二,加强对典型历史题的分析和研究。自主研究典型的历史试题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个题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历史材料题,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典型试题的方法来找到做题的思路,掌握挖掘信息和联系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二,在做题当中总结答题方法,自主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在做题时不能边看书边做题,注意审清题意,在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等。

三、加强反思

高中生在历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当中,除了要将看书以及做题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要做好自主学习之后的反思工作,能够客观全面地思考自己在自主看书和做题当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自主学习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后的反思能够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历史学习以及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要秉持谦逊的态度以及乐学的心态,善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扫清障碍,无往不克,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在做题当中的错题整合起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来帮助自己提高。可以根据错题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项目分类,如完全没有涉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马虎错误、审题不清、知识掌握不全面等项目,这样就能够通过总结统计的方式来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领域。这样在今后的这种学习当中会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减少错题的数量,从而出色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第二,认真分析错题的真实原因,抓住现象看本质。很多时候审题不清有可能是做题时自己太过粗心,也可能是心理过度紧张,又或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通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原因,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实到今后的自主学习环节。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知识沉淀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具体的学习实践当中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历史自主学习方法,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历史内涵,提高历史素养。作为一名高中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要善于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效应用看书、做题、反思等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来完善历史学习能力和促进自身历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J].新课程,2015,(07).

[2]哓晴.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6,(04).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0篇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同其他的学习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接触和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而且要选择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学习历史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除了思想重视之外,还应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和阶段复习、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最后一步可以每周一次或一单元一次。从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学习着做。下面就告诉你怎样去做。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讨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 “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 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 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 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 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 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结语:

高一新生早重视学习方法,早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早受益、早主动。聪明的学生,则在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摸索适合本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去挤时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应当懂得“并非勤奋者都能获取科学的明珠,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 实践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带来的是高效益;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将阻塞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带来的是低效率。最后祝福同学们迅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快乐学习,身心健康,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沈玉顺.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11)

[2] 钟启泉. 公民教育与社会和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07)

[3] 本刊记者,张肇丰. 关于“教师研究”的问题讨论[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06)

[4] 余文森. 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 教育研究. 2004(11) [5] 余文森. 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01)

[5] 吕晶.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09

[6] 孙昕.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D].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课程标准;激发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43-01自初中入高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里程碑。它既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的、渐进的过程。高中生特别是许多高一新生在经过初入高中的短暂兴奋后,会因高中学习内容繁难、庞杂、抽象而感到苦闷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做好初高中教与学的衔接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课题,历史教学在这方面问题非常突出。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就经常听到学生这样问我:我初中历史学的非常好,为什么现在经常不及格?特别是遇到考试,很多学生凭借的还是初中的记忆,高中的学习没有发挥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1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讲述《鸦片战争》时,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不是鸦片战争可以避免?讲述太平天国时,提出:如果没有天京变乱,是不是太平天国就能拯救中国?

1.2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联系到我们的姓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你们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让学生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更好的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1.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固然重要,但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2.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讨论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异同,从地形,经济,政治,文明特征等方面做比较,更好的理解中西方的差异。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2.2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就是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来进行的。一方面,如何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样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要主动听,边听边思考。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准确分析出要衔接的原因,制定出对应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做好衔接,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赖友生《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难题的破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李峰《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程研究》2012.5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2篇

一、以往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长久以来,为了应对高考,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技能,我们的教学方法都是单一的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为什么要打破学生的这种习惯呢?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存在哪些弊端呢?

1.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所以,这也就需要我们的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2.课改基本理念的推动

“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是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往的一言堂、一刀切是不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也是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简单的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欲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方法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如何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对历史课程价值的实现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呢?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导,对于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着教学方法的转变。所以,在转变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教学思想,要在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样化,并在新的教学方法中认真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当中,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高效历史课堂中获得良好发展。

2.选择多样方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历史课堂当中,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历史课堂当中。本文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两种新的方式进行概述,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开创外交新局面》时,我选择的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为什么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2)是什么原因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的?(3)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与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间具有哪些联系?(4)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哪些调整?……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由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等知识点。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原因是近年来抗战剧题材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从中选择一些有用的片段播放给学生,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而且还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从而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历史课堂中更好地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3.营造和谐氛围

之所以在教学方法的转变中提出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这一因素,主要是因为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辅助,否则,都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价值,也是不利于历史课程价值的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走进历史课堂。还以《开创外交新局面》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目的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走进课堂之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要立足于历史教材,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最终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习 方法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的

1、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初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换算历史公元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技能,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习的三个环节

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听讲与质疑、课后巩固与练习三个环节。课前预习有助于课中针对性地学习,突破重点难点。课中听讲要认真并作好笔记,对于一些不清楚的地方要记录并敢于质疑,我们的学生面子观很重,不愿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至当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也意味着你有了进步。课后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新知识在初期是最易遗忘的,此后就逐渐难以忘记。所以课后要及时复习,同时还需通过适当的练习,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整理。

三、注意培养兴趣及平时积累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强推动力,因此对于历史课的教学来说,也要通过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逐渐地积累历史知识。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以世界古代史的学习为例,在讲授这个课程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先了解比较生动的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古罗马民主法治文明和古希腊三大悲剧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欧洲古文明精神,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这段历史的亲切感之后,再追根溯源,向学生讲授与之相关的世界史知识,这样由浅入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严肃的知识讲授中,“历史小典故”的融入能使历史课程的变得亲切,例如在讲述宋朝初年中央集权时,可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讲述周朝历史时,不妨穿插一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在这些生动的典故的引导之下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比完完全全的讲授生硬的书本上的知识在好的多。

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历史课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当今人才的培养已不同于过去了。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要全面发发展,知识面开阔,能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比较鉴别。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学生靠单纯的课本知识是无法适应这种竞争的。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历史教育要为主体服务。教师要在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所谓在体验中“学习历史”,实际就是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和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认识主体,还要尊重主体。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尊重主体,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德、智、体、能”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依托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1、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考查学生思维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介绍,后者却在教材中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例如对“民主革命”这一概念的外延、内涵、属性关系、定义的讲述就属于这一类型。

2、追根溯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原因。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直接原因与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4篇

高中历史的学习,排在首位的是要有兴趣。对于本来没有兴趣的同学,这个兴趣这么培养呢?首先你要试着摆正你的心态,不要老是抵触。当然,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