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

医学研究生教育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篇

转化医学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医学、社会和经济效益,国际上转化医学已取得的成果使其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我国医学的发展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大力培养转化医学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这两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专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研究生素质的定向培养,尚不能满足转化医学理念的要求[5]。因此,转化医学理念对医学研究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1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实施转化医学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激发医学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究生经过了五年本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经过了本科临床实习期的观摩,已构建其知识体系,对各种疾病也有初步的认识。在研究生阶段,强化他们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倡导其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为目标。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请教研究生导师。避免单纯以为目的,科研创新性差,成果应用前景渺茫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学习过程,能让他们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能激发其继续深造的欲望,从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并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中沿着这个方向继续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3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2篇

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对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涵盖了研究生个人信息及50道问题,包括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调查采取无记名,发放给首都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研究生,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调查对象:男生1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42%,女生1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32.4%,硕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67.6%;入学前,研究生30%来自大中城市,35.6%来自城镇,32.8%来自农村。

二、结果

1.研究生整体素质

在社会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74%以上的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在奉献精神方面,91.6%研究生乐于参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加社会公益活动。90.8%研究生认为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错,94.7%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医德医风。

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否存在差异,10.8%的学生认为无差异,80%的学生认为有差距,9.2%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见表1)。

2.研究生德育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医院基本都开设了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德育课程(见表2)。

3.研究生德育课程适宜形式

目前,医院的德育课程一般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通过调查,研究生对部分德育课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议,学术道德:53.6%选择专题讲座,48.8%选择主题活动;医患沟通:53.1%选择专题讲座,45.2%选择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选择专题讲座,55.7%选择主题活动;责任教:58.2%选择主题活动,48.5%选择社会实践。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调查显示,对于德育教育的执行者,62.3%研究生认为是导师,17.8%研究生认为是教育处老师,11.7%研究生认为是医院党委,8.1%研究生认为是德育课教师。

三、讨论

1.研究生基本素质

通过调查,目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讲究社会公德、为他人着想、提倡奉献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入学前已通过层层选拔,不仅对其学业,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查,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另外,研究生来自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是基本素质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课程

调查显示,目前各临床医院比较重视研究生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生涯规划关注较少。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值,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外研究多认为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递增,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明显,研究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列,成为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三大问题。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帮学生分析社会现状及自身优势,拟定个人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走入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生涯规划课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导师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导师。导师不仅是学业指导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领和人生领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德育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导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培养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衡量指标。

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与研究生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其思想教育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有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年龄较大,已经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导师则重专业轻德育,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长。因此,要不断强化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让导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德育教育 调查与研究

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对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涵盖了研究生个人信息及50道问题,包括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调查采取无记名,发放给首都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研究生,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调查对象:男生1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42%,女生1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32.4%,硕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67.6%;入学前,研究生30%来自大中城市,35.6%来自城镇,32.8%来自农村。

二、结果

1.研究生整体素质

在社会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74%以上的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在奉献精神方面,91.6%研究生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90.8%研究生认为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错,94.7%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医德医风。

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否存在差异,10.8%的学生认为无差异,80%的学生认为有差距,9.2%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见表1)。

2.研究生德育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医院基本都开设了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德育课程(见表2)。

3.研究生德育课程适宜形式

目前,医院的德育课程一般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通过调查,研究生对部分德育课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议,学术道德:53.6%选择专题讲座,48.8%选择主题活动;医患沟通:53.1%选择专题讲座,45.2%选择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选择专题讲座,55.7%选择主题活动;责任教:58.2%选择主题活动,48.5%选择社会实践。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调查显示,对于德育教育的执行者,62.3%研究生认为是导师,17.8%研究生认为是教育处老师,11.7%研究生认为是医院党委,8.1%研究生认为是德育课教师。

三、讨论

1.研究生基本素质

通过调查,目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讲究社会公德、为他人着想、提倡奉献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入学前已通过层层选拔,不仅对其学业,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查,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另外,研究生来自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是基本素质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课程

调查显示,目前各临床医院比较重视研究生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生涯规划关注较少。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值,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外研究多认为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递增,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明显,研究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列,成为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三大问题。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帮学生分析社会现状及自身优势,拟定个人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走入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生涯规划课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导师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导师。导师不仅是学业指导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领和人生领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德育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导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培养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衡量指标。

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与研究生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其思想教育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有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年龄较大,已经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导师则重专业轻德育,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长。因此,要不断强化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让导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2011年北京首次提出了北京精神,“厚德”已成为北京精神的品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梁翠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展[J].河北医药,2011,33(24):3792-3793

[2]王颖.新时期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探析[J].基础理论研讨,2011,7:435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4篇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部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素质教育;人文素养;医师资格

“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广义的医学人文素质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本研究基于执业医师资格素质要求的角度,通过对随机样本的问卷调查,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1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大二、大三、大四共三个年段的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共发放专题调查问卷330份,收回问卷330份,回收率100%,合格问卷319份,合格率96.7%。其中,大二110份、大三116份、大四93份。

2结果

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4.8%,非常重要的占62.1%,仅有3.1%的认为不重要或者无所谓。人文知识获取的途径主要是书籍和刊物(占50.78%),其次是网络新媒体(占23.82%)、电视广播(占16.61%),教师教授仅占7.84%。“对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占52.1%,认为不满意和一般的占47.9%。“对学校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情况的评价”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占44.8%,认为不满意和一般的占55.2%。如果仅从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卫生法规三个学科范畴,对于自身具备的人文知识,47.4%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52.6%的学生认为一般和不满意;47%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表示不满意;96.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处理医患关系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19.1%的学生认为“制约人文素养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是“课业负担较重”,15.4%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学生”,55.5%的认为“社会主流导向忽视人文提升”。

3讨论

有研究[1]表明,整体而言,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对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出现内容重复、知识脱节等现象,相当一部分医学人文课程没有独立的教研室,或将课程设在其他教研室中,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科的育人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医学生不仅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也要懂得运用人文知识,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很好地运用现代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为社会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师的角色也由单纯医疗保健的提供者,转换为医疗保健的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这些改变对医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重视医学知识传输的同时,要积极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4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改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人人重视,转变观念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要同时转变观念。首当其冲的是,医学院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只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思想,树立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培养目标中去。

4.2完善人文知识传播路径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和丰富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拓宽医学生人文知识获得的路径。人文修养的教育和广博文化知识的滋补有利于医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手段。新媒体、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再次,丰富教学方法[2],如PBL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发式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再如,翻转课堂、慕课(MOOC)等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文教学中也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4.3加强人文知识在医学课程中的渗透

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医务工作是绝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终生的职业,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职业过程。在医学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人文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渐染,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到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应当具备的高尚品德,逐渐形成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4.4加强非人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学相长,建立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育人。因此,既要充分调动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更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增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自主意识。

4.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作用

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可以使人文素质教育更为丰富和生动。

参考文献:

[1]郭宇红.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2):223-224.

[2]齐玉龙,梅翠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0):109-112.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6篇

1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的环境是每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前提条件,而实验室安全恰恰是每一个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员最应该时刻谨记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个人、他人、实验室甚至整个医院的安全。医学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多为医院,医院属于公共场所,多位于闹市区,病人多、流动人员多,具有高层和密集的楼房。实验室电器设备多,功率大,经常接触化学试剂、压力锅、气瓶,有时还需要使用明火,这些都造成了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所以,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里的着装做如下建议:(1)穿工作服,对于酸碱等化学试剂遗撒和溅出是一种防范和保护。(2)忌穿过长、过肥、过大的衣服,避免绊倒自己或者碰倒试剂。(3)减少暴露,尽可能的保护自己的皮肤。(4)忌长发飘飘,避免被离心机等仪器设备卷入。(5)忌夸张的饰品,不方便实验操作。

2实验室防火

在实验室环境中,特别强调防火,一定要做到预防为主,将火灾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为此我们对学生做出如下具体要求:(1)严禁私自使用明火。(2)严禁私拉电线。(3)严禁在实验室使用生活电器。(4)严禁私自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工作所需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需做好相应防护。(5)使用微波炉(医院允许)、烤箱、水浴锅等加热设备需有专人看护,杜绝电器起火的隐患。(6)工作结束后应将电器电源断掉,尽量使用墙壁电源,避免线路过长,使用正规的插线板,并随时清洁防尘,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7)禁止将充电器插在插销内而另一端没有接入任何电子设备。(8)熟知所在楼层的逃生通道,熟知报警方式(电话、烟雾探测器、报警按钮),熟练掌握灭火方法和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一旦发生火灾,迅速灭火、疏散,将火灾损失减到最少。对于实验室中必须使用的酒精灯特别做出要求:(1)酒精灯要加上特制的金属罩。(2)使用酒精可必须有人在场。(3)酒精的量要加到容量的四分之三以下,禁止加满,也禁止干烧。

3实验室防盗

医院是对外开放的公共场所,实验室中存放有大量的化学试剂,其中很多属于有毒有害物质,一旦丢失,将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工作的任何人都必须杜绝侥幸心理,重视实验室防盗问题。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从源头上规范管理制度,要求双人双锁保管和出入库登记,购买要有申请和厂家资质。而对于每一位学生和员工要求随手锁门,不给居心不良者留下可乘之机。

4关于使用有毒有害试剂的个人防护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 创新教育 学生工作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34-02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接踵而来,给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医学院校现今需要探索与落实的重要课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表现在很多方面,不仅仅是在学习当中,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当中也会有突出的效果。创新能力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都是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所以,在医学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创新能力是21世纪知识型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国家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同志曾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也曾经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科技对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中国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过于循规蹈矩,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众普遍的认知,也已经成为了企业选择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所以大学生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心理、行为及环境因素将逐渐取代生物学因素在导致人类疾病及死亡中占据的主要地位,因此,21世纪医学将日益向多极化发展。意思就是说,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生物学因素,而是从心理、社会、环境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也必然会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以及高科技的医学设备、医学技术融入新的医学领域。这就要求医学生应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能力素质、缜密的分析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造力,成为知识、素质、能力的集合体。

1.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高校发展的要求

当代医学生是我国医学的后备人才,其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将会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学生肩负着新世纪的医疗重任,基本知识、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基本素质必不可少。其中,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另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1.3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医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基石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有开拓精神、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医学生在毕业工作后,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医学疾病,因此就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2 在医学教育工作创新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表现在医学院校对于创新教育的支持不够。现阶段,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都已经开展了创新教育的改革,但是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多数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教学工作,而轻视学生的想法与需要,所以说,对建立医学生创新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改革力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改进。

其次,学生的教育工作也过于片面,在各类医学高等院校的创新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都在摸索着,还没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活动还有待于更新,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是很全面,学校内的文化创新氛围也远远不够,这样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与灵感。

最后,现阶段看来,我国国内的医院类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考评还都仅仅局限于考试,这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极大的影响的。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创新能力,大多都在死记硬背,不仅不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能力下降。所以,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多种考核制度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试。

3 医学生创新教育中学生工作所起到的作用

(1)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创新观念,对于学习有足够的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也正是因为理想,才会使自己有前进的动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高校的学习生活是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阶段,离开大学校门,即将步入社会,这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高校的学习工作。

(2)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学校要尽量多组织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创新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动力。而学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只有将学生工作做到最好,学校才能更加适应现今社会的潮流。比如说,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学校可以尽量多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平等互助的平台,让学生们主动的去沟通,去了解。

4 医学生创新教育学生工作的探索

(1)在教育课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老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们多动手、多动脑,不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这种教育模式只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甚至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对于实验课的内容,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老师在旁边指导,有问题大家在一起讨论。对于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要创新,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要让学生们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2)对于医学生创新活动学校一定要大力支持,对于科技创新的经费一定要尽量满足,从而来保证学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顺利完成。同时,要建立多个适合学生动手实验的创新基地与实验室,保证学生们能够亲自动手去实验与研究。只有学生们亲自去动手,才会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尽量在学生完成创新能力的课程上,对于做的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更有激情的去挖掘自己的强能。

(3)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创新实践中关怀与关心精神的培养。所有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团队协作是分不开的,在一般的课堂教育中,老师只是让学生如何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对病人是否怀着关怀的心情也是同样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提高并不能代表其人文知识的提高。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灌输给学生关怀意识,不要仅仅局限于对患者病理的研究。

5 结语

现阶段,医学生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发展的必然,也只有让学生有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有足够的热情。但是,创新意识在学生工作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所以,它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泽全,段素玲,张云华,等.加强医学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相关专业;创业教育;医学院校

作者简介:张晶晶(1985-),女,河南焦作人,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助教;范博(1985-),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助教。(河南 新乡 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YB201206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5-02

创业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现的新兴的教育理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医学院校这类专业性强的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针对处于医学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而言,涉及更少。

一、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中普遍以临床医学为主要专业,学校的工作重心和学术重心偏向于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医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要好得多。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作为边缘学科存在于医学院校中,这些学生的就业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因而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这些学生自主创业、开拓就业路径尤为必要。

1.生源的不确定性

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英语(医药科技)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于小院系中,学生人数较少。绝大部分学生报考医学院的本意是医学、护理、药学等医学方面的专业,极少有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调剂,调剂学生的人数和入学报道率均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2.专业思想不稳固

由于专业学生的来源大多是专业调剂,专业思想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另外,调剂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有能力的开始着手转专业,其余没有能力转专业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更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影响专业思想的培养。

3.就业难度大

医学生在毕业择业时,面临的选择有进入医院作为临床医生或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位从而选择更好的医院两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地区缺乏一线医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在毕业时就业难度不大。表面上看来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择业面更广,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等,但是相较于综合性大学相似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竞争力会显得较为薄弱。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医学院就是培养医学生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其他学生都水平不足、能力有限,认为医学院校招收这些专业的学生是为了扩招,而非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各种尴尬情况,就业的难度也会较大,流动性较强。

4.整体的薄弱性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薄弱专业,学生人数少,学校的各种经费分布主要依据各专业现有的学生人数,对于这种专业人数少的院系来说,经费不足也是局限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此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为了拓宽就业思路,扩展学生的就业前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针对这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开展的较晚,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弱,创业教育对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说作用甚微。

1.对创业教育认识程度不足

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目前虽然有不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医学相关学科而言,学生们普遍缺乏创业理论。而且目前这些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大多是对少数极为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应对国内的各种创业方面的比赛,以期获得好的成绩,而创业教育对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的工作,与他们关系不大,与学校的发展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引起全校性的创业共鸣,很难完整地建设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来指导学生创业。

2.相关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通常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学院主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或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突出的资历较深的辅导员,他们活动在一线岗位,对具体工作比较了解。

这两类教师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他们来自于不同专业,对创业方面的知识掌握量不够,在授课或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容易将比重更加倾向于就业。二是工作量繁重。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中专门负责就业创业的教师人数较少,而副书记和辅导员要负责学生除学习之外的事务,日常工作量已经非常大,难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创业教育工作中。三是他们都没有具体的创业经历,指导和授课均是理论层面,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实际经验来进行指导,仅以理论和简单的技能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核心理念。

3.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医学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更强,针对创业教育此类“无关紧要”的学科并不重视。在课程开展时,学校往往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标准和范围不清,仅仅可以称之为普及创业知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4.校园创业文化淡漠

创业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对学生的要求大多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证书的考取。虽然学校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宣传,但是局限于张贴海报或网络宣传,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没有有效结合,学生自发的创业行为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导致整个校园创业文化淡漠。

三、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部门的缺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针对这种情况,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皆体现出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发展、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精神,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缺乏对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维持创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发挥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对于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而言,更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难以获得创业教育的指导。

2.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创业者创业之后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减轻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但是目前高校更多的是重视自身发展,急功近利,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高校对于社会的意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大多是形式主义,多重视就业率,认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关系不大,忽视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关键作用。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被纳入高校教育的日常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难以形成完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创业氛围。

另外,缺乏专门人员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医学院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发展或各相关专业性的研究,没有重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创业研究开展的较少甚至没有,且研究的内容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

3.创业氛围对发展创业教育的影响

(1)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就业思想认为大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从而找到前景好、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认为自主创业是对于社会中的商人而言的。家长期望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而不是风险丛生。当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时,往往得不到家长或同学的认可,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方式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观也会受到熏陶。

(2)社会环境的影响。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环境不但包含了良好的校内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并且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这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胆识、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在医学院校中创业教育仅仅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不具备创业实践的条件,社会中虽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政策支持,且舆论倾向较强,但是鲜有投资商愿意与大学生合作,因此导致学生在自主创业时存在资金不足、社会认同感不强的难题,制约了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对于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4.师资力量薄弱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共同存在的难题之一,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相关专业是新兴专业,起步晚并且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难以吸引具有高理论水平并且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开展的进程。在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多采取的选修课课堂授课,并且是作为就业课程中的一部分,授课的内容局限于概念和理论知识。另外,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更少,医学院校中的科研项目大多集中于专业性强的科目,对于创业教育这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少之又少。

5.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虽然近几年慢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仍会受到医学院校固有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生就业往往选择各种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强的单位或部门,选择其他单位或选择不从医的毕业生很少,在这种固有思维的影响下,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也会局限于此,对创业的兴趣不高,难以将思想转变为自主创业。如上所述,该专业的部分生源来自于原计划投身医学事业但高考失利的调剂生,其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态度待考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部分学生荒废大学生活,缺乏进取心,思想保留在及格即可的层面,更妄谈对这些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另外,由于目前高校大多采取选修课或大课的方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时选择学分高、易及格的课程,选修课对学生的约束性不强,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郁震,高伟,陈颖辉.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2009,(1).

[3]胡文华,张金凤,刘晓锋,等.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4]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侧重理论学习的研究来说,又增加了36各月的临床实践学习。一时在学生的培养、时间的高效利用与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乱。高效、有序、协同、合作、指导性强、应用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一直并没有完全建立。鉴于此,我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及结果监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随着规培制度与专硕培养的并轨,研究生管理就由原来的三方管理即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三方协调管理转向了由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和规培医院共同参与的四方管理。在原来三方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规培医院的教育与管理。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后,给本来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否通畅,对研究生管理是否规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有机地将各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时时将学生的学习、规培、科研、思想动态等信息交流,均衡时间分配,并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制定两个管理教学单位相关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责任分工制度、问题处理机制等,确保干事有依据、沟通有平台、协调有对象,解决有效率。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的两地接轨制度,充分发挥两地教学与住培的教育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实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调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即三个环节,即培训、监督、考核等跟踪管理环节。培训、监督、考核是保证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对学生召开学习进度说明会,要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召开专科培训会,要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规培中的考核,落实考核时间进度推进表,实行两周一次的主会制度,完成学业中的监督管理工作,细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沟通协调面广,所以学院要精选力量参与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确导师、辅导员、住培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流程。对各自相应的工作内容开展正规的培训。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学院层面要联合教学、学工、住培医院精选人力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学业中期掌握程度,规培科室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考评,要实行定时考核和定向考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评结果可以作为日后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并对学生成长做成长鉴定,形成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临床培训,其中包括导师政治思想、觉悟及自觉性。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医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管理会等活动,加强管理制度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身院校有关招生选拔、培养、学位授予及导师遴选等方面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培养方法。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部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部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部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研究生学生组织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研、临床等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效弥补老师下班后时间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生组织,举办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类的茶话会,养生保健大讲堂等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避免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3.医院心理咨询室免费向学生开放。会有专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徹底解决因学业重、压力大等心理问题造成学生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陈建超,张文倩,杨淑宇,等.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刍议[J].卫生软科学,2017(01):46-49. 

[2]卢艳,陈广涛,苏菁.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J].高教学刊,2017(17):154-156.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

在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研究课题,正确认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教育新思路,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探索出一套符合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新模式,是我们当前应该解决的问题。[1]本文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入手,针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途径的实效研究。

1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具有显著作用。

2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更准确地了解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临床医学院研究生会拟制了“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课题调查问卷。通过深入学生调查了解临床研究生的思想情况,发现现阶段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解决。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还有待加强;国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各高校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配套政策等方面有所不同,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差别较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配套政策的出台相对滞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不均衡;多数高校开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今后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还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活动的前期准备、策划及经费预算等;具体实施时各成员间要做到分工明确、合作密切;保证活动中组织者及参与者的安全问题等。

3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实效途径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制定了许多符合当代研究生自我思想政治提升要求的研究措施,并已付诸实践,具体如下:

3.1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3.1.1注重宣誓仪式注重《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入学典礼上的庄严宣誓能使新生意识到未来从事职业的神圣性,有利于自身责任感的养成。在实验前,对被实验对象进行默哀,有利于触发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情感,培养医学人文关怀。

3.1.2注重自身能力提升,贯彻落实思政学习方针从高校自身落实:扎实做好领导工作,通过加强自我管理,促使领导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加强研究生思想建设,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应深入了解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同时考察其他高校是如何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从学生自身落实:充分利用学生社团、举办各种活动等方面落实开展本单位研究生思想政治建设的试点工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共同组织学习活动等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做好相关学习过程的记录,包括影像、文字等资料。

3.2红色思想政治教育

3.2.1推荐红色影片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将评分高、口碑好、符合历史事件的影片通过公众号推送给学生。观赏影片后,学生可将观后感写在公众号评论中以供交流,选择优秀的影评展示在公众号推文里。

3.2.2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传承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可以使青年人信仰更加坚定,更有时代担当。应定期开展研究生师生交流活动,让导师将自己的红色精神、理想信念以授课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3.2.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政治教育微信学习群,拓展医术和医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在线分享党中央最新下发的文件,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新的党政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和学习自主性,促使学生积极向党团组织靠拢。3.2.4红色经典品读会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品读会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可自主选择红色经典阅读材料,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在培养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我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2.5历史纪念日主题活动本活动以号召学生时刻铭记革命先烈为解放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英雄事迹为主旨,在“五四”“九一八”等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进行观影、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扫墓等主题活动。

3.3以社会实践修医德、铸医魂

医德教育方法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从医德教育的实践特征出发,有效介入医学生医德的形成机制中,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培养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临床医学研究生。[3]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医学生获得直观和真实的医德体验。加强医德实践可以养成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医德行为是医德品质的外化,而从事一定的医德行为可以促进医学生对医德的认知,触发医德情感,进一步促进高尚医德品质的形成。

3.3.1暑假三下乡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主,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到省内较为偏远贫困的地区进行普及调研,对当地居民进行防治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安全意识。

3.3.2义诊活动医生的执业任务不仅在于治病救人,还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联系社区,定期组织社区科普医疗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讲册,使患者对日常生活里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所了解。只有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才能在病发时及时将患者送医。

3.3.3节日送温暖活动组织学生在一些特别的节日为相应人群送去温暖与祝福,如在“六一”前夕进行临床院全体师生公开募捐活动,用募集到的资金为孩子们采购生活及学习用具,组织学生到孤儿学校看望孩子们,陪孩子们玩耍。重阳节时,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包饺子、打扫卫生以及提供基础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3.4医术和思想政治教育

3.4.1加强课堂教育成立课题小组,定期自主学习“健康与社会文化、社会进步与医学模式转换、卫生保健的社会公平性、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医院文化与社会、小区卫生保健”等内容,涉及课程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等。课题小组的开设能拓宽医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良好医德的形成创造较好的心理准备。

3.4.2开展案例讨论定期邀请本校知名专家老师举办医德案例讨论,运用实例教学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获得直观和真实的医德体验。通过实践强化教学,采用案例示范教学。

3.4.3举办名医名师讲坛定期邀请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专家或讲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专业性的指导,在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政治思想建设并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对我校研究生临床专业学习和政治思想建设做出符合我校实际和特色的指导建议,更好地为我校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做出帮助和指导。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1篇

目前,我国大部分西医院校都将中医作为西医临床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如何将中医理论知识教授给西医院校留学生,使其在西医思维下接受中医传统思维,并能在以后行医过程中科学运用中医治疗相关疾病,从而传播中医文化,是西医院校中医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

1合理设置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课程

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的中医课程设置有别于中医院校,课程学时少,课程分类不细,一般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任课教师则需在有限的学时中将中医经典理论和思维方法教授给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甚至与中国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外国人,让他们能够在短时间理解并接受中医传统理论,这样的实际教学情况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西医院校应重点安排中医基础理论讲解,详细介绍中医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等内容,让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有较深理解,再引人中医辨证论治诊疗理论,将中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理论结合,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整体中医理论思维。鉴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留学生的专业方向不是中医,中医教学要求只需达到让学生了解中医诊疗基本理论,特色及优势即可。对于中药、方剂等比较具体内容,由于学时限制,只向学生概述中药和方剂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运用的方法,不必具体介绍每味中药或每个方剂的功效和用法,可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有兴趣深人学习中医的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针灸部分,则应加重教学内容,因为相对于中草药来说,针灸在国外的应用率和接受度比较高,大部分留学生对针灸有一定的了解,学习兴趣相对较高,所以在授课时,对于基本理论,如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成、经络的作用、十二经脉主要脑穴的定位及功效、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等内容,对留学生要进行重点讲授。通过以上中医课程讲授,在留学生已掌握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安排部分中医内科课程,选择有中医诊疗特色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失眠等,通过介绍相关的中医诊疗过程,让学生对中医诊治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

2重视西医学科与中医学科思维的差异性

中医思维方式与西医的完全不同,西医思维的逻辑建构于原子论一构成论一还原论,从低层次构成高层次的角度来把复杂因素分解为简单因子加以研究,形成了还原论模式。西医沿着人体的层次结构,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而到量子水平;从宏观领域深人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而中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哲学基础,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作为生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西医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出现思维混淆,并且会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如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医没有经过西医式客观的实验检验;没有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的具体观察指标;也没有病理生理或解剖作为支撑。针对此,教师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哲学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

3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医特色教学

大部分留学生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他们思维相对比较活跃,不喜欢填充式教学,习惯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自己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因此,在中医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以讲授方式将中医理论介绍给学生,而应采取引导及分析式方法。如阴阳五行理论,若单纯讲其理论,多数留学生很难理解,可举例分析,女为阴,男为阳,让学生从男女自己特性上分析寻找阴和阳两者的区别,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并加以发挥运用。同时,由于临床医学留学生的西医专业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医时惯用西医思维解释中医,比如经常将中医心、肝、脾、肺、肾等同于西医的脏器,而未从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角度去理解;此外,许多学生会希望探究经络的本质,会将经络和西医的神经系统进行对应联系。所以在介绍中医和西医概念区别的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中医学的现代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中医。在授课时,教师还应随时结合中医临床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进行中医理论探讨,这样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中医。

4灵活运用英文解释中医知识

目前,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方式越来越成为留学生中医教学的趋势,我国已有50多个西医院校开展了全英文授课的医学教育,其中就包括了中医课程的全英文授课,这有利于推动中医国际化。大部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将回国或到其他国家从医或继续深造,英语是他们在实际医疗工作中运用最多的语言,若从他们接受中医教育时即用英语授课,可避免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因语言转换造成的困扰。中医本身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运用很多专业词汇时需了解一定的中国文化,所以将中医词汇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学生诊释,如五行翻译为the five elements( Wuxing),应重点解释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的事物特性及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同时介绍其与中医诊病之间的联系。在介绍针灸穴位时,穴位都是以其拼音命名,为帮助学生记忆,可结合穴位名称或功能特点给予相应解释,如足阳明胃经的承泣(Chengqi)穴,将其汉语字面意思解释给学生,承中文代表接住的意思,英文即为catch ,泣中文意为眼泪,英文即为tears ,两字放一起承泣,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接住眼泪的穴位,英文含义为catch tears,这样学生通过名称就能直观地了解承泣穴原来位于瞳孔直下,眼泪流出经过的部位,同时根据其位置也可想象到承泣穴可用于治疗眼部疾患。可见,在为留学生进行全英文中医授课时,教师采取活跃生动、易理解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医理论。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2篇

调查显示学生整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医教育内容并用于实践,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学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易于掌握的传统导引健身术,改善整体机能,同时和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运用食疗、中药、中成药的知识改善体质,综合各种常见症状有重点地讲授经络腧穴知识,掌握简单的针灸、按摩等技能维护身体健康。运用中医理论调摄心理,保持思想情志的平和,维护心理健康。如《黄帝内经》提到的“恬淡虚无”“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指出人要心无杂念,无欲无求,自能淡定。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强调内心的修养,使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反之还会产生心理问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各种心理导致的情志变化,中医统称为七情,认为情志条畅则气血和顺,因此要避免情志的过度变化,引起气血不和而影响身心健康。

2中医教育成果调查

中医教育完成后,再次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的改善。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降到了14.55%。健康教育前发生率>20%的各症状分别降为:疲劳7.58%,畏寒9.39%,易热多汗5.76%,头痛10.91%;压力大与心烦下降但比例仍较高,为27.27%、22.12%,经常感觉抑郁者降至6.36%,记忆力差9.09%,嗜睡7.58%。发生率10%~20%之间的各症状降为:便秘6.36%,牙痛5.45%,胃痛4.24%,神经衰弱5.76%,眩晕6.36%,胸闷5.45%,心慌4.24%。失眠、健忘、紧张、敏感、易怒、空虚、悲伤、胆怯分别为5.15%、12.12%、10.61%、13.64%、10.91%、12.12%、4.85%、8.48%。发生率<10%的各症状降为:腰痛6.06%,消化不良2.12%,肢体酸软5.45%,口腔溃疡3.64%。孤独、自卑、偏执、焦虑分别为7.58%、3.64%、4.55%、0.61%。选取影响身心健康的主要指标,对比中医身心健康教育前后变化,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医教育前后各主要指标大多数表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也与统计结果一致。研究揭示了中医思想非常适合用于身心健康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

3分析与讨论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发现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低于医学本科生和非医学研究生[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等,如环境引起的适应不良,学业压力、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及经济压力造成的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2];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趋向成熟[3]。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83-2013年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710篇文献M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比较成熟,没有必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第二,过分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仅强调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较少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本科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而几乎没有高校组织研究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5]第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得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鉴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开展医学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

相对于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医学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但医学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都是进行课堂教育,可利用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让研究生能够重视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够一对一访谈,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大多是跟随导师课题组或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巨大,这样的影响力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导师在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研究生导师纳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管理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本科辅导员的管理统一归于学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则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明确归属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配备的师生比例也缺乏统一标准[7]。要做好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成立“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六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学研究生学制长、学历要求高,除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技能学习和实践,相比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也是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这些压力都是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针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就业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来引导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翠.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2014.

[2]赵冰,李骁宇,王倩.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Z].中国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4]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5]朱华,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4篇

1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美,媒介素养研究中心1992)。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是一支特殊的职业群体,其知识结构、沟通技能、职业态度和健全人格是整个医疗体系发展进步的基础。媒介素养教育发源于英国。英国学者FR•利维斯等人即时提出了媒介素养(medailietracy)这一概念,并开始把旨在反对大众传媒的流行文化价值念、训练青少年抗拒流行文化推销的“低水平的满足”为目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很多西方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期,媒介素养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后,在教育界掀起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其中,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为媒介素养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证依据。第一,针对某一区域受众媒介素养状况展开调研。例如针对河南省、四川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上海市、广州市、南宁市、扬州市、郑州市展开调研的,这些都是人口比较密集的省或省会城市。第二,针对某一人群展开实证调研。例如学界针对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青少年、甚至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学生父母、领导干部或政府官员、农民工、官兵、儿童、武术运动员等各种人群进行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其中尤以大学生群体是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与大学生作为我国新媒介主要消费者有关,部分研究者己在西安、上海、武汉、河北、江苏等地的大学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和有关分析。也有研究者将媒介素养专门指向医学院校,例如山东省的泰安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河南的新乡医学院,四川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都做过媒介素养的调查与研究,其中的新乡医学院在2015年还实行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并被评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就辽宁省来看,辽宁省作为东北的核心区域,拥有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医学院等6所高等医学院校,在这些医学院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对医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2016年4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想“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离不开媒介素养的教育。其次,从医学教育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当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双改”的深入推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只有“呼唤人文回归”才能完成“还原医学本质”的根本目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为身处于其中的医学生提出新的课题,医学生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最后,从医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来看。2009年,网上爆出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在解剖课上将人体骨骼标本当道具拍照取乐;2011年,网上爆出医学生用人体骨骼标本摆成“LOVE”形状求爱照片;2011年,有医务人员无视患者生死,盼其下班后再死;2012年,浙江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实习生曝出的“虐婴门”事件。尤其是“虐婴门”事件,时至今日,以关键词“实习护士+虐婴门”在百度仍能找到5640个相关结果。客观地讲,这当中有媒体扩大渲染宣传的嫌疑,但是也暴露出医学教育中一个非常现实而严重的问题,即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因此,加强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培养医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提高医学教育实效性,促进医学教育深化改革。同时,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祖国的医疗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当前国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3.1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课程。课程开设分为两种,一种是开设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且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传媒相关专业一般都是开成必修课,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其它非专业性院校一般是选修课,例如新乡医学院。另一种是以整合课程的形式开设,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设综合素养课程或与其它人文课程整合,内容理念渗透其中。绝大部高校采取的是这种形式。

3.2各种媒介素养教育中心、团体或组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主要也是由学校牵头成立的,例如在东北比较有名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渤海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这些中心主要提供媒介素养的相关讲座、报告及组织一些相关实践活动。

4关于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构建的几点建议

最后,笔者根据上述经验,提出几点关于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建议:

4.1独立课程教育和多元渗透课程教育相结合

4.1.1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独立课程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课业负担重,开设必修课也不太现实。因此,医学生的媒介素养课可以开选修课。

4.1.2多元渗透课程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政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

4.2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1)线下教育主要借助校园媒介,包括校园走廊文化、校报、校刊、校园电台、校园网、校学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最美乡村医生、南丁格尔、钟南山等先进事迹,宣扬非典、四川汶川、玉树大地震历史时刻医务人员发挥的作用,构建医学信息传播平台。

(2)线上教育主要借助网络媒介,在网易、搜狐及千龙网的新媒体素养学院学习媒介素养的网络公开课或相关知识。

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5-0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09年,美国人帕森斯撰写了《职业的选择》一书,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运用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这一专门的学术用语。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就业指导,以1923年清华大学正式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为标志,拉开了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医学生受到专业的限制,择业面窄,尤其是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就业更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促使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

一、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组织领导、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经费保障等提出了相应要求。开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第一课堂,将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明确就业目标,最终顺利实现就业。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课程的组织领导

在医学院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立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授课教师若干。教研室主任可以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兼任,学校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可以担任授课教师。

2.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

首先要使用适合医学生的课程教材,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培养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其次教学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即在大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四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医学生就业指导》。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是由辅导员担任,为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可采取分小组集中备课的方式。可聘请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担任教学组组长,并要求各组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编写详细的教案、制作教学课件、组织授课教师试讲等。学校还要定期开展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要大力支持辅导员参加国家就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

二、建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基地作为第二课堂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职业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更早更多的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使医学生不断的修正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由专家、任课教师及学生组成的重点团队,也可以组织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及学生组成的专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见习实习、校园创业活动等,通过对职业发展、职业前景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举办针对性强、内容多样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作为补充

举办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可以由某医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新的发展,以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由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传授求职技巧或者改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等。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参与性高,受益面大,极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作为演练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09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24个省市1000余所高校70万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比赛。经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共计产生了80名选手入围全国总决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旨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对在校的医学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演练。虽然医学生的就业面窄,就业方向主要是传统的医疗单位,包括卫生局、卫生厅下属的事业医疗单位,但是通过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就业去向,比如民政局下属的疗养院、体检中心、计划生育所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书面作品展示,即职业生涯规划书;执行能力展示,即幻灯片演讲;职业才艺展示。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书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二是职业目标路径设计;三是规划与实施计划;四是评估与反馈。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的组织,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帮助医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在现有的医疗职业情况下科学规划,提高个人素质,促进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