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

统计学研究背景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统计学;研究;地方高校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62-02

一、前言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办学历史悠久、专业发展成熟、服务对象稳定、社会普遍认同的成熟大学相比,必须错位发展,找准自己成长的特殊领域;与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相比,必须凸显优势、差别竞争。本文结合河池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及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建立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统计专业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地方高校转型对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挑战

河池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现已输送4届统计学毕业生。从2015年开始,河池学院把统计学专业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两个专业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统计学专业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矛盾。地方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中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缺乏经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对统计理论很难理解;应用统计专业是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招生,数理方面的理论性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实践课时还比较少,特别是专业性应用性强的实践课时还明显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联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应付考试的思想,没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的自主学习。缺乏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倾向依然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不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很好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3.师资队伍的发展瓶颈问题。作为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新办的应用统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具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的人数少,教师的学历职称还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数少,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双导师”制还没有完全落实,聘请兼职教师少,安排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还没有真正实施。面对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存在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有能力欠缺问题。

4.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模糊。人才培养过程以学校为主,主要以课堂授课的模式来实现,理论教学比重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行业、企业支持实践环节并提供生产岗位,产教融合度少。

三、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适应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我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首先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为实现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措施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教师个人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

1.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要实现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必须构建合理而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的发展性,建立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办学资源配置,适时地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建立灵活而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主动地优化课程结构,使专业技能课程有其专业基础课的支撑体系,避免出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脱节、颠倒和缺失现象。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课程结构优化,必须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应用过程对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

2.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能力。在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培训、年度论文报告、课程实习见习、毕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实践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在实验室进行,并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要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到实习基地开展。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指标的模式,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来评定学生综合成绩,努力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

3.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做引导者、传播者,在转型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老师更应该是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统计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和各种统计软件,并且还必须具备通识与统计学应用领域有关的其他各种知识背景。我校已采取“双师型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各领域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进修,参加技术培训、工程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应用水平。我校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少,数量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急需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选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进修锻炼,提高统计工作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吸引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统计学老师来校任教;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举办学术活动、技术交流,指导毕业设计等,实施“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措施,以优化统计学专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目标。

4.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了提高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该在原有统计学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的实习和培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践空间,寻求与学校周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稳固而利益一致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为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服务,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反补教学,巩固所取得的实践成果,使教有所得,学有所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未来的就业中很快地出色地完成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地方高校要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就地取材,积极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与政府、企业建设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培养经验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创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高校实际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出发,提出了“开放合作、学教互选、注重应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培养措施,仅供学者们商榷。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与政府、企业建立利益相关的管理机制。坚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谭希丽,杨月婷,战英杰,李晶.地方综合性大学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视野.

[2]陈树良.统计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32-134.

[3]李壮壮,孙善辉.新设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06-207.

[4]黄杰华,吴啸天.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探索――统计学院为例[J].科技广场,2013,(4):144-147.

[5]吕孟仁.准确定位创新模式――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4):110-112.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挖掘;人才培养;统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C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引言

大数据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新经济模式下,我国要大力发展网络金融、创新创意高端服务业,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数据挖掘以及统计分析的引领作用,自然也就成为现代统计学不可回避的课题。因此,如何致力于统计学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数据背景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从历年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中可见,对统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从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出发,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统计人才。事实证明,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确实能充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实践证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是将统计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统计学比其他社会学科对社会实践性的要求更高,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统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统计实践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这个平台,使学生在进入校外实习阶段之前对统计分析能力有一个提前预热过程。

2.统计专业实践教学在大数据背景下为培养信息化综合性统计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高校统计专业教育的新方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的建立,为统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相配套,使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培养信息化的综合型统计人才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以及取得的相关成效

1.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现状

(1)努力建构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综合型创新统计人才,是现阶段我们培养统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将统计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和相应的考评体系,使得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与理论教学体系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根据这一实践教学的要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做了以下工作:

在设计实践教学方面,努力尝试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在理论课程完成以后,尝试单独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第二种是在理论课程过程中适当增加相应课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事实证明,理论课程之后增加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实现多元化管理。针对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考虑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进行多元化管理。对于课内实践,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而对于在学期末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可以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2)进行校外统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贯宗旨,我院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学校与地方统计局调查队的合作,安排时间让学生深入到地方统计局、调查队实习。另外,我们还邀请统计类的专家、从业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指导学生做统计分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运用成效

在统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院在这种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实施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一些类统计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了统计专业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加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实操能力。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设立的统计数据挖掘实验室为统计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平台。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特别是结合统计软件如spss等在实际市场调查中的数据分析的运用这类案例教学,达到了使学生深刻感受市场、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2)通过统计实训,使学生能将统计专业理论更好的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大幅提高了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据统计,几年来我院统计专业的就业率名列学校前列,除了政府统计部门外,其他多数都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完善统计实践教学的教学实效,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在校期间能多参加校内外合作项目,通过参与项目的契机拓展学生思路,开拓眼界,走自主创新之路。

(2)进一步拓宽与校外联合办学的渠道,增加更多课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机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统计机构、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学校除了与传统统计局、调查队合作外,还应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银行、保险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教学实践的合作关系,以期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拓宽眼界。

参考文献:

[1]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1-2).

[2]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3]杨彩林、曹冰玉.课程践教学内容与模式设计――基于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4]陈遇春,李厚.高校教学改革中教师组织问题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小学管理;研究;系统设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98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导思想。2016年是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六年,要继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的能力和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学和管理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科学地对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和管理,因此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成为必然。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等功能,从而减少日常管理的工作量。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共享,节约了能源,实现了环保,提高了办公效率及小学教育管理的水平,更好地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的媒体宣传和师生互动,提升小学的公众形象。

1 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总结出经济发达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小学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有些学校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小学教室中配有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些省市还应用了课后在线作业系统,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但是由于地区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和国内发达城市信息化建设较快,而城乡之间、东中西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差异仍然很大。

2 我国小学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只提供基本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

大多数学校的网站也只有学校介绍、教师风采、学校新闻等内容。缺乏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互动,家长很难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小学信息系统需要实现小学生档案信息管理,并能够通过数字化的评价系统,分析和统计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健康、成长等状况。

2.2 系统的安全性能较低

由于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保证信息数据安全,避免受到黑客攻击,以及篡改网页等行为。

3 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MS),IM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全面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处理、预测统计、计划、控制与辅助决策等功能,分为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交易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执行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企业系统等类型。

小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维护简单和可扩展性强的特点。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采用B/S模式进行开发,选择MyEclipse 2013集成开发工具编写代码,选择Tomcat 7服务器,使用Struts 2+Spring+Hibernate(SSH)框架进行系统开发,采用Java语言编写,增强了系统的可移植性。

3.1 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为小学生、教师和家长服务,系统分为前台登录和后台登录,前台为小学生和家长进入使用,后台为教师和管理员操作管理。教师和管理员需要采集小学生信息数据建立小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家长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查看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健康情况和课上表现等。设计的小学信息管理信息具有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在线课堂、作业管理和留言答疑等基本功能。

3.2 详细设计

3.2.1 学生管理功能

学生管理功能主要是对小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添加、查询、修改与删除。数据库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检信息、上课表现情况与考试成绩等。这些信息都要数字化地存储到计算机中,及时进行更新。小学生毕业后,可以将这些信息从数据库中导出进行存储,以备使用。

3.2.2 班级管理功能

国内小学大多分成六个年级,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每年都有所不同。要求系统能动态实现班级的管理,包含对班级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功能,除此之外,还要对班级人数进行动态的精确管理。

3.2.3 教师管理功能

教师按照岗位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医务人员和财务人员。教师的主体是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可以通过系统对教师信息进行查询,了解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工作情况等,可以对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除了可以录入学生信息之外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管理,包括考勤管理、作业管理、成绩管理等。

医务人员对学生的体检信息和其他健康情况进行管理,小学生每年都要在学校进行体检,医务人员把学生的体检情况及时录入到系统中,方便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以便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财务人员对小学生进行收费管理,包含书本费、复印费、伙食费等,还可以打印报表和进行数据统计。很多小学生都在学校吃午餐,小学的财务部每月要收取饭费,由于小学生每月出勤天数不同,饭费也有所不同,系统应能根据小学生出勤情况自动计算出应缴饭费,使管理更加人性化。家长在交费时,能快速生成学生交费信息,为财务人员和家长节省时间,提高缴费效率。

3.2.4 课程管理功能

目前小学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和英语等。有些学校还对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增设一些课外特长课,如管乐、舞蹈、古筝、小提琴、足球和围棋等。系统除了能对课程进行管理之外还应该有精品课的视频文件和课外活动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和家长浏览。

3.2.5 成绩管理功能

小学生在校学习六年,共十二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学习多门课程,考试有平时的测验、月考、单项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等,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评定。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成绩的梯队分布,系统要实现对学习成绩的统计功能,方便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了解和掌握。

3.2.6 在线课堂功能

小学生体质较弱,容易生病缺席,在线课堂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补上落下的课程。采用了一个辅助的教学软件实现在线课堂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为教师提供了多元的教学工具。在线课堂能够支持课堂实时视频、PPT文档演示、图片播放、电子白板、举手发言、文字沟通和桌面捕捉等强大功能,可以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3.2.7 作业管理功能

小学作业是检验小学课堂学习情况的一个基本标准。现在小学留作业主要采取给家长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作业功能,教师收齐作业后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全班错题统计,以便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2.8 留言答疑功能

通过留言形式或者实时在线形式进行答疑,答疑信息由任课教师录入到答疑系统中。学生可以随时把疑问输入系统,其他同学也可以对答疑内容进行查阅。教师可以对答疑信息进行统计,生成统计图表,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存在较多的引起重视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成绩。

4 结 语

小学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小学生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存储量大、保密性好与成本低等特点。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小学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以及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佳.学生管理信息系统[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4篇

>>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思考 大数据驱动下的新疆新型智库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监督体系平台构建研究 高校课程通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研究与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安全策略研究 构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和研究数据支持平台的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资源共享库建设探究 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舆情管理研究 大数据发展背景下数据库技术的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安全 达斡尔族双语教学远程支持平台的构建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 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与平台构建 基于大数据视野下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研究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支持平台的设计研究 高校图书馆信息智库构建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自学考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嵌入智库建设模式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安淑新.加强我国智库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8):32-44.

[3] 侯经川.国外思想库的知识管理[J].科研管理,2004(6):23-27.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背景值;地下水;迭代标准差;计算分布函数;关中盆地

中图分类号:P641;X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6)04-0099-08

Abstract:Relatively detailed environmental unit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were divided in the Guanzhong Basin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nsive study of groundwater flow field,recharge and discharge conditions and groundwater environment.Natural background levels of K++Na+,Ca2+,Mg2+,Cl-,SO42-,HCO3-,TDS of different unit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iterative 2-σ technique,the calculated distribution function,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background levels for major components as well as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we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487 ground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Guanzhong Basi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groundwater recharge,runoff,discharge and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in which the anion in the area was mainly HCO3-,the cation in the north shore of Weihe was mainly K++Na+ while in the south shore of Weihe was mainly Ca2+;moreover,the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Weihe was mainly mineralization and evaporation,and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Weihe was mainly lixiviation.The results obtaine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Key words:

background levels;groundwater;iterative 2-σ technique;calculated distribution function;Guanzhong Basin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其中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在日益加剧[1]。在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往往是唯一的供水水源。然而,目前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制约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对此,众多研究者在地下水污染源分析、污染程度确定、污染时空变化规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3-4]。在这些研究中,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进行地下水污染程度评价及污染治理效果评价的基础。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到污染或基本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和含量[5]。由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受到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等多种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6]。地下水中各组分的背景值受到水岩相互作用,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各种生物化学进程的影响,会表现出局部差异的特点。因此,环境背景值应为一个范围值,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7]。

地下水是关中盆地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8]。近年来,多位学者对关中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水化学场演化及水化学特征做过相关研究[9-11],但研究内容均未涉及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因此,本文以关中盆地1997年-1999年地下水质分析资料为依据,运用迭代标准差法、计算分布函数法,确定该区潜水主要离子环境背景值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因素。

1 研究区概况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依秦岭,北抵北山,是一个三面环山,东面敞开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年均气温12 ℃~14 ℃,年均降雨量500~750 mm,蒸发量1 000~1 200 mm。盆地内主河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盆地中部,南岸支流密集短小,北岸支流少而长。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向东微倾[11]。自山区向盆地中心呈阶梯状降落,依次分布山前倾斜平原、黄土台塬、河谷阶地。本文选取水样数据较多的渭河北岸泾河以西和渭河南岸汤峪河以东地区为研究区,涉及西安、宝鸡、咸阳和渭南4个行政市。

关中地区沉积了厚逾千米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地势低平,岩层透水性好,为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盆地内潜水主要包括洪积漂石、砂砾石与粉质黏土等互层孔隙潜水,冲积砂砾卵石层孔隙潜水和风积黄土层孔隙裂隙潜水。潜水流动方向与地形坡度一致,由秦岭、北山山前向盆地中心偏东流动(图1)。径流排泄、蒸发排泄、人工开采是潜水主要的排泄方式。

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

2.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方法

1924年,美国学者F.W.克拉克首先发表了背景值方面的报告;[HJ2.4mm]1975年,美国学者J.J.康纳等人在对各环境要素化学元素丰度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部分地区的环境背景值。中国自1976年开始,从环境科学角度出发,对北京、南京、广东、松辽平原等地区的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引入“土壤环境背景值”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水文地质学家正式提出了“地下水环境背景值”[1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如类比法、历史曲线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其中,类比法是一种间接方法,通过研究与工作区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区域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以代表工作区内的背景值;历史曲线法是基于研究区内长序列地下水化学观测资料,研究未出现阶跃变化的记录数据以确定研究区的背景值。相比之下,数理统计分析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包括划分水环境单元、布点、取样分析,剔除异常值、确定环境背景值等步骤[13]。

数理统计分析法又包括概率图法、回归分析、迭代标准差法和计算分布函数法等[14-15]。多数数理统计方法通常基于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而迭代标准差法和计算分布函数法既不需要某一特定的先验分布,又可适用于相对数量较少的数据集(n>30)[16]。

本次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充分利用1997年-1999年关中盆地潜水水质分析资料,区内潜水水样共487组,[HJ1.9mm]样品采集深度为120~300 m。对于n>30的水环境单元,运用迭代标准差法和计算分布函数法计算各组分环境背景值,并对两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其基本方法是先剔除异常数据以确保剩余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再运用Lilliefors检验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最终确定背景值范围。

对于n

2.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单元划分

环境背景值单元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水环境要素和元素一致的水域地区,具有时间和区域变异性[17]。合理划分环境背景值单元,对研究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特征和客观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依据研究区内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特征、介质特点和地下水类型等,并结合气象、地貌类型,共划分为10个环境背景值单元[18](图2)。

2.3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计算

对于n>30的水环境单元(Ⅰ、Ⅲ、Ⅵ、Ⅹ区)运用迭代标准差法和计算分布函数法计算,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文献[16]提供的Excel宏完成,计算结果见表1。

n

(1)剔除异常值。

为了获取真实的水环境背景值,必须对测定数据进行检验,以避免在采样、送检和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污染[19]。采用Grubbs准则(取显著性水平α=0.01时判断为异常值),对各水环境单元内数据进行检验,若某一水样的某一指标测试值存在异常,则剔除该指标,而不清除这一水样记录[20],检验结果见表2。

(2)检验分布类型。

选用SPSS软件中的Kolmogorov-Smirnov法和Shapiro-Wilk法(W检验)对各统计单元内各组分含量概率分布类型进行综合判定(信度选为0.05)。组分含量测试值的分布类型为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不满足上述两种分布类型的,统一作偏态分布。

(3)确定背景值。

各组分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而不宜用某一确定数值来表示[18]。根据地下水组分测试值的分布类型,采用不同的统计计算方法,其中,正态分布类型采用算术平均值法,对数正态分布类型采用几何平均数法,偏态分布则采用累积频率法[13]。

在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各组分分布类型的基础上,由上述方法对Ⅱ、Ⅳ、Ⅴ及Ⅶ-Ⅸ水环境单元内各化学组分背景值进行确定(见表3)。

3 结果讨论

表1表示分别运用迭代标准差和计算分布函数法计算得出的水环境单元Ⅰ、Ⅲ、Ⅵ、Ⅹ区各组分环境背景值。各个水环境单元中大多数组分测试值服从正态分布,且这两种方法确定的大多数组分背景值具有相似的结果,说明运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果[7]。然而,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少数情况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现说明如下。

如图3、图4所示,在北山洪积扇孔隙水环境单元(Ⅰ区)中,运用迭代标准差法计算的TDS背景值上限较高,且没有通过Lilliefors检验。其原因是,此方法目的是构造一个正态分布,而此时TDS近似服从离散性较大的偏态分布,集中值落在两个峰之间,较大的离散性会造成对背景值上限的过高估计。渭北一级黄土台塬孔隙裂隙水环境单元(Ⅲ区)中的HCO3-离子也是类似情况。因此,迭代标准差法不适用于服从偏态分布的数据。

图5、图6表示两种方法在临潼至华县一级黄土台塬孔隙裂隙水环境单元(Ⅵ区)的HCO3-离子背景值计算中存在显著差异。迭代标准差法可以将低于下限和高于上限的异常值剔除,且通过了正态分布检验,背景值为294.7~494.3 mg/L;而计算分布函数法得出的背景值是215.7~557.8 mg/L,但没有通过正态性检验。因此,对于在自然状态下,组分的浓度分布几乎都倾向于较高值且较低值很少的情况下,用迭代标准差法计算背景值更合理。

图7和图8分别表示了K++Na+、Ca2+、Mg2+、Cl-、SO42-及HCO3-离子在各水环境单元内的背景值(集中值)对比曲线图。不同水环境单元内各离子背景值具有明显差异性,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从图8中可以看出,在渭河北岸,K++Na+较富集,其背景值在各水环境单元内大小表现为Ⅰ区>Ⅳ区>Ⅲ区>Ⅱ区。Ⅰ区位于漆水河至泾河北山洪积扇前缘,水系少,径流条件差,主要受矿化作用的影响,K++Na+较富集。而Ⅱ区位于漆水河以西,水系发育,径流条件较好,以溶滤作用为主,矿化作用减弱,阳离子的背景值表现为Ca2+>K++Na+>Mg2+。而在Ⅲ、Ⅳ区分别为渭河北岸黄土台塬区和渭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径流滞缓,加之黄土对阳离子的吸附作用及蒸发浓缩作用增强,加剧了K++Na+离子升高。在渭河南岸由于秦岭洪积平原及各支流冲积平原内径流条件通畅,阳离子背景值整体表现为Ca2+>K++Na+>Mg2+的特征。由图可见,K++Na+离子背景值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从阳离子分布特征来看,渭河北岸矿化作用较南岸强。

从图8可以看出,关中盆地地下水化学成分中阴离子以HCO3-为主,其背景值占绝对优势。在洪积扇前缘和渭河冲积平原,由于含水层岩性变细,地下水径流缓慢,水交替作用弱,Cl-、SO42-出现一定程度的富集。从表2和表4可以看出,Cl-、SO42-离子背景值变异系数较大,属于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的敏感性因子,对地下水盐化起着重要作用。

总体来看,渭河北岸K++Na+、Mg2+、Cl-、SO42-、HCO3-背景值均大于渭河南岸,而渭河以南Ca2+背景值较渭河以北高。在地下水流滞缓、矿化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强烈的区域,地下水水环境有利于K++Na+、Cl-和SO42-离子的富集。可见,关中盆地主要常规组分背景值特征受到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作用的影响。

4 结论

(1)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状况的深入研究,对关中盆地进行了详细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单元划分,运用迭代标准差法和分布函数法求取了关中盆地潜水主要常量组分K++Na+、Ca2+、Mg2+、Cl-、SO42-、HCO3-、TDS的环境背景值。

(2)7项化学指标环境背景值在研究区的分布情况总体上表现为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渭河北岸以K++Na+为主,渭河南岸Ca2+为主。黄土台塬孔隙裂隙水和渭河阶地孔隙水环境单元各组分的背景值高于洪积扇孔隙水环境单元。这一规律基本体现了地下水流动系统中补给区与排泄区地下水组分含量变化的特点,符合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形成演化规律,且验证了所划分的背景值单元的合理性。

(3)渭河以北地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主要以矿化和蒸发浓缩作用为主,渭河以南地区以溶滤作用为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薛禹群,张幼宽.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中的双重意义[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3):474- 481.(XUE Yu-qun,ZHANG You-kuan.Twofold significance of ground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China's water pollution control[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9,29(3):474- 481.(in Chinese))

[2] 姜建军.中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2007,38(10):16- 17.(JIANG Jian-jun.The present statu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China[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7,38(10):16- 17.(in Chinese))

[3] 张新钰,辛宝东,王晓红,等.我国地下水污染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39(3):415- 422.(ZHANG Xin-yu,XIN Bao-dong,WANG Xiao-hong,et al.Progress in research on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J].Earth and Environment 2011,39(3):415- 422.(in Chinese))

[4] Peiyue Li,Hui Qian,Ken W F,et al.Anthropogenic pollution and variability of manganese [HJ1.9mm]in alluvial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River,Ningxia,northwest China[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14,186(3):1385-1398.

[5] 贺秀全.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地下水,1994,16(2):68- 69.(HE Xiu-quan.Sever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value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J].Groundwater,1994,16(2):68-69.(in Chinese))

[6] 张英,孙继朝,黄冠星,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2011,38(1):190- 196.(ZHANG Ying,SUN Ji-chao,HUANG Guan-xing,et al.A preliminary study of natural background levels of groundwater in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J].Geology in China,2011,38(1):190- 196.(in Chinese))

[7] Begoa Urresti-Estala,Francisco Carrasco-Cantos,Iaki Vadillo-Pérez,et al.Determination of background levels on water quality of groundwater bodies:A methodological proposal applied to a Mediterranean River basin( Guadalhorce River,Malaga,southern Sp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17:121- 130.

[8] 邓林,王文科,杨晓婷,等.关中盆地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152- 155.(DENG Lin,WANG Wen-ke,YANG Xiao-ting,et 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nitrate content of groundwater in Guanzhong Basin[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22(10):152- 155.(in Chinese))

[9] 段磊,王文科,杨晓婷,等.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防治措施[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8):133- 137.(DUAN Lei,WANG Wen-ke,YANG Xiao-ting,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three nitrogen" on shallow groundwater in Guanzhong Basi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5(8):133- 137.(in Chinese))

[10] Peiyue Li,Hui Qian,Jianhua Wu,et al.Occurrence and hydrogeochemistry of fluoride in shallow alluvial aquifer of Weihe River,China[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1(7):3133-3145.

[11] 孙一博,王文科,段磊,等.关中盆地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的形成演化机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3):29- 35.(SUN Yi-bo,WANG Wen-ke,DUAN Lei,et al.Geochemical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n Guanzhong Basin[J].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14,41(3):29- 35.(in Chinese))

[12] 郭高轩,辛宝东,刘文臣,等.我国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研究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0,37(2):95- 97.(GUO Gao-xuan,XIN Bao-dong,LIU Wen-chen,et al.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 background values of groundwater in China[J].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2010,37(2):95- 97.(in Chinese))

[13] 刘文波,冯存娥,高存荣,等.河套平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J].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4,21(4):147- 157.(LIU Wen-bo,FENG Cun-e,GAO Cun-rong,et al.Background value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in Hetao Plain[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4,21(4):147- 157.(in Chinese))

[14] Elisabetta Preziosi,Daniele Parrone,Andrea Del Bon,et al.Natural background level assessment in groundwaters:probability plot versus pre-selection method[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4,143,43-53.

[15] Kyoung-Ho Kim,Seong-Taek Yun.Determination of natural backgrounds and thresholds of nitrate in South Korean groundwater using model-based statistical approaches[J].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2015,148,196- 205.

[16] Nakic Z,Posavec K,Bacani A.A visual basic spreadsheet macro for geochemical background analysis[J].Ground Water,2007,45(5):642- 647.

[17] Agnieszka Galuszka.A review of geochemical background concepts and example using data from Poland[J].Environ Geol(2007)52:861- 870.

[18] 张茂省,朱立峰,杨晓勇,等.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分析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5,25(1):15- 22.(ZHANG Mao-sheng,ZHU Li-feng,YANG Xiao-yong,et al.Groundwater syste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the Guanzhong Basin[J].Quaternary Sciences,2005,25(1):15- 22.(in Chinese))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6篇

>> 智慧旅游背景下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App在定制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京郊旅游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南昌旅游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大学生用户行为调查 环境友好型智慧旅游APP发展研究 鞍山市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营销策略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春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提升研究 浅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营销策略 智慧城市背景下吉林省延边州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苍南旅游发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旅游营销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本溪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沙市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张凌云,金卫东等.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 3-5.

[4]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 97-100.

[5]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 cnnic. 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2015-02-03.

[6]《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7]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13-16.

[8]乔海燕.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 27-29.

[9]刘莉.论手机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 :119-120.

[10]吕兴洋,殷敏.旅游手机网络营销初探[J].旅游学刊,2009,(8): 77-81.

[11]巫宁.手机媒体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J].人物,2007,(5): 30-31.

Research of Tourism APP Market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isdom Tourism

TANG Jing; ZHOU Bingqin

(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选择高校;文化再生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自厦门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之“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共调查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的175所普通高校及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85%。针对本研究的需要,在剔除掉无效样本后,共有46055份样本。

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择校就是个体选择什么样的高校来接受高等教育。依据办学类型、办学水平和办学形式等的不同,本研究将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分为“211工程”高校、一般公办本科高校、公立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等六种类型。本研究所指的择校主要是指个体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以上六种类型高校的选择。本研究选择大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为从研究的最大价值角度考虑,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了高考,切切实实经历了选择大学这一过程,因此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会比高中生或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更加真切、实际。

对家庭文化背景的考察,习惯上有两个划分标准:一是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准,二是以父母双亲中文化程度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为准。本研究采用后者。《大一新生调查问卷》中曾对大一学生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做了调查,其选项是: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共六个层次。文中如不特别注明,所提到的家庭文化背景均指的是父母双亲中受教育程度较高一方的教育背景。

关于择校原因,调查问卷中设计了题目“在您选择目前所读的大学时,下列原因有多重要?”并列出了十六个选项(见表3),每个选项按照“完全不重要”、“不太重要”、“重要”和“非常重要”四个等级排列,让被调查者分别对其重要性做选择。

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在选择高校时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笔者又选择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以对问卷中取得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深入面询。

二、结果分析

(一)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择校结果差异的调查分析

家庭文化背景较大地影响着子女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表1计算的是各类型高校中不同文化背景家庭(此处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为准)的辈出率情况。结果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其辈出率分别为0.5、0.7、1.8、2.1、5.9、6。辈出率低于1,意味着该文化背景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低于所有文化背景家庭的平均水平。在该调查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的家庭即是如此。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辈出率最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分别是平均水平的5.9倍和6倍。这说明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就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除了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方面有差异外,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图1统计的是各类型高校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子女辈出率的标准差,辈出率的标准差最大的是“211工程”高校。这说明该类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辈出率差异最大。父亲受教育水平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家庭辈出率最高,达到13.5,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家庭,辈出率最低,仅为0.4,前者为后者的33.8倍。辈出率的标准差最小的是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表明该类型高校中各文化背景家庭的辈出率差异最小。辈出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大学本科的家庭和父亲受教育水平是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前者是后者的3.5倍。

(二) 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学生对就读高校的满意度差异分析

比较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对所选择高校的主观感受,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大一学生择校问题的了解。表2统计的是《大一新生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对所读大学的满意状况。进一步对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输出的P值为0,小于0.05,说明家庭文化背景对大一学生的择校满意状况的影响呈显著性意义。按照对所读大学满意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大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依次是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小学及以下、高职高专、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低密度 人群估算 头部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142-01

1 引言

很多人对人群估算方法做了相应的研究,由于监控角度和研究目的不同,出现了很多复杂的方法。本文在此探讨一种在固定场景中低密度人群快速估算法。

2 建立背景图像模型

在监控镜头角度固定的情况下,所对应监控场景也应是固定的。如果监控区域中没有运动目标出现,其视频序列可以被认为是静止的。为了有效检测运动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背景图像模型。在视频监控模式下,一般固定不动或变化差异小的场景为背景图像,行人等运动目标是主要检测对象。摄像头将背景图像和运动目标生成融合的图像文件或者视频文件。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模型提取出背景图像。

视频监控通过获取运动目标进行人的数目估算。背景图像一般不会随着运动目标一起运动,为了获取准确的人数目标,必须对背景图像进行有效处理。自适应背景建模算法可以有效地计算色度差,解决运动物体的阴影消除问题(韩鸿哲等,2003);三维模型检测阴影法取得了较好的阴影检测效果,但其计算复杂、易受光照等外在因素影响,仅适合在一些特定监控场合;Cucchiara等提出检测阴影的经验公式;Salvador等[1]在RGB空间内定义特征不变量来判断阴影区域;Leone 等则通过Gabor变换提取纹理特征来检测阴影;Chien等提出采取梯度滤波器去除图像中的阴影。

上述研究起到了消除背景色的作用,但让运动目标受到相应影响,失去了关键的色度信息[2]。本文研究方案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背景图像和前景画面分离,应用广义高斯等算法对背景图像进行降噪处理,突出图像中的运动目标轮廓形态,区分背景图像与运动目标,应用于快速估算人数,流程如图1。

3 建立几何画面模型

摄像头监控视角主要包括水平、垂直和斜视角。水平和垂直视角适合些特定监控场景,实际应用中多以斜视角为主。斜视角存在很多优点,如观察视线和角度好、可视信息量大以及监控画面开阔。斜视角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最重要的是几何变形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监控场景进行相应的几何纠正。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人群估计法在能发现异常情况为安全预警提供帮助,它适合于低密度人群统计(张燕,2011)。Damian研究了将场景的网络化特征提取法,对几何变形进行了相应的矫正,对于低密度的人群估计准确率较高。上述关于图像的几何纠正研究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对于鱼眼类宽场景摄像头摄取画面的纠正方法那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结合上述观点,我们需要对监控场景建立简易模型。在模型中,考虑监控角度等因素将任意画面分为远、中、近三个视线场层次,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网格划分。如图2,在模型中,区域1和区域3中的网格区域面积与头像大小是成等比。

4 建立头部特征模型

国内外对人数统计的研究包括纹理模型、行人边缘信息等思路。纹理建模法适合大型场合高密度人数统计,行人边缘信息统计法适用小范围区域的低密度人数统计。有人研究利用hough变换对人头检测实现计数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它选择分割获取候选头部区域后将其作为目标区域,借助候选头部区域的视差提取深度与透视特征,去除虚假头部区域以获取最终的头部检测结果(于海滨等,2009)。上述研究思路是在垂直视角下完成的,适用范围小,如图3,在实际中很难推广应用,存在监控视角小和人群密度统计不够等缺点,当背景与前景灰度相近时,提取出的前景边缘薄弱,采用Hough变换很难检测到头部位置。本文着力于探讨中低密度人群统计方法,因此需要对上述思路进行改进。

对头部检测是人数识别的关键,目的是搜索人体头部位置。头部检测方法主要分肤色特征法和轮廓特征法。我们建立的头部特征模型其实是对轮廓特征法做了进一步改进,将头部的特征按照正面、背面、侧面、斜面、长发、短发和光头等识别特征建立在模型数据库中。系统进行人数统计的时候自动与模型数据库的特征信息比对识别。斜视角的监控摄像头会产生近大远小的视频图像,因此在识别目标时需要采用小波变换方法以自动识别目标[3]。在处理过程中,采用数学形态法对人体头部轮廓的边缘进行变换处理以达到能正常识别的目的。

5 结语

根据头部特征进行人群估算是具有研究潜力的新思路,具体建立特征模型库的方案本文不做论述。

参考文献

[1]Salvador E,Cavallaro A, Ebrahimi T. Cast shadow segmentation using invariant color features [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2004,95(2):238-259.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9篇

[摘要]

目的: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

超声造影;肝背景;脂肪肝;肝硬化;肝肿瘤;时间-强度曲线

超声造影能够增强肝脏的二维声像信息,有效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谐波成像技术可以敏感地检测肝肿瘤微血管信号,显示病灶的灌注特征,提高对肝癌诊断的准确性[1],但其仅能观察灰阶变化,易受患者个体差异以及检查者主观印象的影响。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能够获得病灶的相关灌注参数,定量分析病灶内部的血流灌注特征,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2-3]。有研究[4-5]显示:不同肝背景下同性质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存在差异。但不同肝背景下病灶的灌注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尚未明确。本研究对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模式及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灌注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9月在本科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7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2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2.20±10.46)岁;均为单发病灶。患者依据肝背景分为3组: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所有病灶均由手术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

1.2主要仪器和方法本研究应用GELOGIQE9超声诊断仪,C1-5凸振探头,频率2.8~5.0MHz,仪器配备实时双幅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成像技术。首先对肝脏进行常规扫查显示病灶,选择能够同时显示病灶及一定肝实质的最佳切面,并确保患者舒适能够配合良好;随即切换至实时双幅造影模式,嘱患者平静呼吸尽量减少干扰,注射造影剂同时启动计时器,观察记录造影动态图像共计3min。动态造影数据自动采集保存于机器硬盘内。数据定量分析采用仪器自带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获得病灶灌注期的时间-强度曲线,通过Gamma拟合获得如下参数: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造影检查时确保机械指数≤0.13,深度、增益、动态范围等参数维持不变。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使用前加入生理盐水5mL震荡混匀至乳白色混悬液,造影时抽取1.2mL经肘部浅静脉团注,随即注入5mL生理盐水。

1.3超声造影图像分析①不同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回放整个造影过程,观察不同肝背景下病灶的造影特征,记录各病灶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的增强水平。②不同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定量分析:应用仪器配备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回放造影全过程,将感兴趣区放置在病灶内部,确保在呼吸运动时感兴趣区始终位于病灶内,同时注意避开病灶内坏死区及肝内大血管,软件自动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观察并记录定量分析的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对全部病灶分析时感兴趣区的面积保持一致。以上2项图像分析均由2名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超声诊断医师分别进行,意见出现分歧时加入年资更高的医师共同进行讨论诊断。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均以x±s表示,3种肝背景下各造影灌注参数均符合正态分布,3组数据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肝背景组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本研究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于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即表现为“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图1,见插页四)。不同肝背景组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比较见表1。

2.2不同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灌注参数定量分析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3种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超声造影能够增强肝脏的二维声学信息,显示微细血流信号[6],客观反应肿瘤的微血管灌注[7],从动态图像中观察造影剂的灌注及消退程度,依靠病灶与肝背景相比较所形成的增强模式来进行诊断,但其仅观察灰阶的变化,诊断易受检查者的主观因素影响,并且不同肝背景的增强特征存在差异,相同性质病灶在不同肝背景下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表现不尽相同[4-5],也会对诊断造成干扰。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能够反应造影剂随时间所发生的改变,与病灶的血流灌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从定量的角度给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从而客观评价病灶的灌注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137处病灶中绝大部分超声造影表现为特征性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正常肝背景组部分病灶(6.7%)表现为“快进慢退”的增强模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8-10]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肝癌为高分化,其肝内血窦丰富,可能造成造影剂微泡滞留廓清缓慢[11],致使病灶本身增强持续时间延长[12-13],于门脉相及延迟相表现为不典型的等增强;在肝硬化背景组有41.2%的病灶表现为“快进慢退”,这是因为肝硬化背景本身的增强持续时间缩短[4],病灶于延迟相表现为相对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局限性表现为高增强;脂肪肝背景组全部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增强模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脂肪肝背景增强持续时间较正常肝背景及肝硬化背景要长[4],不会对病灶门脉相及延迟相表现造成影响,同时其组内可能不包含低增殖状态或高分化病灶,或者即使包含这2类病灶但是因脂肪肝背景本身增强时间长,病灶虽自身增强时间延长但相对短于肝背景增强时间,所以仍然表现为“快进快退”的增强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背景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与正常肝背景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因为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不典型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逐渐转化为肝动脉供血[9,14],在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虽然门静脉血流可能有所减少,但是肝动脉血流会代偿性增加,因此对病灶的灌注影响较小,这也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相符[13]。本研究进一步将脂肪肝与肝硬化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组病灶的灌注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从定量研究上显示肝背景对于同性质病灶的超声造影灌注特点无影响。超声造影通过观察病灶的增强形态以及病灶与肝背景相比较所形成的增强模式来进行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肝背景对于病灶增强模式的影响。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病灶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对其造影增强模式会产生相应的影响,肝癌的分化程度不同,其造影消退时间会产生一定差异,可能导致其灌注参数有所不同[15-17]。本研究中3种肝背景组之间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也可能与各组间不同分化程度病灶较均衡有关,这有待于将病灶的分化程度一并纳入统计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综上所述,时间-强度曲线能够更为直观地显示肿瘤内血管的造影剂流速及流量随时间的变化,避免了肉眼观察的主观性,能够量化评价肿瘤内血管的灌注模式。不同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灌注特征无差异,当肝背景对造影诊断造成干扰时,可通过定量的灌注参数客观分析,辅助诊断,避免仅依靠超声造影诊断疾病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DingH,WangWP,HuangBJ,etal.Imagingoffocalliverlesions:low-mechanical-indexreal-timeultrasonographywithSonoVue[J].JUltrasoundMed,2005,24(3):285-297.

[2]徐盼,周爱云,袁新春,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2):282-285.

[3]贾春梅,陈敏,徐宇雪,等.实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0):940-943.

[4]林振湖,林礼务,薛恩生,等.肝背景对肝内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的影响[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5):434-437.

[5]BartolottaTV,MidiriM,ScialpiM.Focalnodularhyperplasiainnormalandfattyliver:a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evaluationwith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J].EurRadiol,2004,4(4):583-591.

[6]HottaN,TagayaT,MaenoT,etal.Advanceddynamicflowimagingwith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yfortheevaluationoftumorvascularityinlivertumors[J].ClinImaging,2005,29(1):34-41.

[7]QuaiaE,CalliadaF,BertolottoM,etal.Characterizationoffocalliverlesionswithcontrast-specificUSModesandasulfurhexafluoride-filledmicrobubblecontrastagent:diagnosticperformanceandconfidence[J].Radiology,2004,232(2):420-430.

[8]ClaudonM,DietrichCF,CholBI,etal.Guidelinesandgoodclinicalpracticerecommendationsfor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intheliver-update2012:aWFUMB-EFSUMBinitiativeincooperationwithrepresentativesofAFSUMB,AIUM,ASUM,FLAUSandICUS[J].UltrasoundMedBiol,2013,39(2):187-210.

[9]KudoM.Earlydetec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valueofimagingmultistephumanhepatocarcinogenesis[J].Intervirology,2006,49(1/2):64-69.

[10]NicolauC,VilanaR,CatelV,etal.Importanceofevaluatingallvascularphasesoncontrast-enhancedsonographyinthedifferentiationofbenignfrommalignantfocalliverlesions[J].AmJRoentgenol,2006,186(1):158-167.

[11]刘丹,杨松青,张钧.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9):698-700.

[12]林振湖,林礼务,杨嘉嘉,等.肝硬化背景下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不同的原因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4):339-342.

[13]杨一林,段云友,杨瑞静,等.超声造影时间强度量化分析与肝细胞肝癌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间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4):307-310.

[14]HayashiM,MatsuiO,UedaK,etal.Progressiontohypervascularhepatocellularcarcinoma:correlationwithintranodularbloodsupplyevaluatedwithCTduringintraarterialinjectionofcontrastmaterial[J].Radiology,2002,225(1):143-149.

[15]鲁琴,刘利平,张炎晶,等.兔脂肪肝及正常肝内VX2移植瘤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声造影定量比较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5):443-447.

[16]李焱,程明.中晚期肝癌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3):233-236.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0篇

>> 论新时期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2+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艺术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管理多元化与长效性发展机制研究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质量问题研究 高校大众化教育下创新性人才影响因子研究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omId=3148560.

②地方省属高校[EB].百度百科,http:///view/5280679.htm?fromId=3836992.

③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2012-8-30,19:49.

④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防止误解的说明[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8.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防止误解的说明[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3-8.

[2]潘懋元.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1-5.

[3]袁兴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精英教育辨析[J].江苏高教,2008(3):54-56.

[4]庄慕萱.大众化平台上省属高校精英教育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0-12.

[5]胡志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游丽.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7]中央部属高校[EB].百度百科.http:///view/5262535.htm?fromId=3148560.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1篇

>> 城市化与生态型园林绿化若干问题分析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同城化”问题初探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教育公平的问题 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城市发展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谈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反思 生态文明下的城市化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化背景下县级城市综合体发展研究* 试述生态城市建设的若干问题 城市化、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医疗保障问题 城市化背景下烟台市市郊旅游地产发展的思考 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工返乡潮背景下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背景下盐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低碳发展模式规划思考 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方略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问题:现状、成因、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Colin McMullitan.Indicators of Urban Ecosystems Health[EB/OL].[2000\|09\|19]..

[6]Rapport J,Gandetcl C L,Calowp.Evaluating and monitoring the health of Large scale ecosystem[M].Berlin:Springerverlag,1997.12~14.

[7]Hancock.T.Urban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Seminar on CIID\|IDRC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Montevideo,Uruguay[EB/OL].[2000-04-06]..

[8]Guidotti T L.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urban ecosystems[J].E-cosystem Health,1995,1(3):141~149.

[9]Jerry M S,Mariano B,Annalee Y,et al.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in Centro Habana: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 [J].Ecosystem Health,2001,7(1):15-26.

[10]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分析――以广州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5(5):26~28.

[11]颜文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8):137~145.

[12]官冬杰,苏维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70~73.

[13]史飞,严力蛟.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通报,2006,23(4):15~18.

[14]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6):525~529.

[15]肖风劲,欧阳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指标和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03~208.

[16]戴晓兰,季奎,吕方,等.基于物元模型的城市生态健康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2):58~62.

[17]周游,董成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12):108~111.

[18]叶田,杨海真.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四川环境,2005,24(3):15~18.

[19]周国忠.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产业观察,2008(2):92~95.

[20]张新.武汉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分析与评价[J].统计观察,2007,2(231):81~83.

[21]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75-390.

[22]曹淑艳,谢高地.生态足迹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缺陷及模型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365~1372.

[23]杨昕亮,吉方,许彦红.城市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3):55~60.

[24]Folke C,Larsson J,Sweitzer J.Renewable resource appropriation by cities[A].Down to earth: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thir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R].San Jos:Costa Rica,1994:24~28.

[25]Muniz I,Galindo A.Urban form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mmuting.The case of Barcelona.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5: 499~514.

[26]Wackernagel M.Moran D.Goldfinger S.et al.EUROPE 2005-The Ecological Footprint.WWF et al,Switzerland,2005.

[27]IIED.Citizen Action to Lighten Britain Ecological Footprint.A report prepa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UK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R].Londo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5.

[28]Wackernagel M.Rees W.E.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J].New Society,Gabriola Island,BC, Canada,1996.

[29]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J].资源科学,2007,29(5):37~42.

[30]叶田,杨海真,王洪洋.生态足迹理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1):89~91.

[31]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等.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5):655~662.

[32]黄青,王让会,任志远.西安市城市生态足迹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 (4) :153~156.

[33]何原荣,朱晓媚,吴安湘.桂林市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12~1213,1219.

[34]李湘梅,周敬宣,陈雷,等.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集对分析预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07(1).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计算学科;计算机课程;知识点;知识背景;课程教学

自2007年国家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当做一项工程,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如何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各高校日常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决定教学质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施。因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使课程教学达到最优状态,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愿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的情况非常普遍,计算机课程教学成为高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组织都是以知识点为主,因此,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关联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对此,有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思想[1],并对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展开了初步研究[2]。所谓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就是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与知识点有关的背景知识,将两者有机组合,强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知识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计算机课程为例,分析课程知识背景的类型,阐述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并探究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1计算学科知识的特点

计算机科学是以数学和电子科学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涉及各类先进技术,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计算学科知识有复杂严密性、广泛应用性、快速发展性、文化传播性等特点,由此造就了该学科领域独特的思维方式。深刻认识计算学科知识的特点,对于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保证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杂严密性:计算学科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后期,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自动计算机器等的研究,计算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学科综合了多种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计算学科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研究,最终目标都要体现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程序指令系统能机械、严格地按照程序指令执行,不能出错,计算机系统的这一客观属性和特点决定了计算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各种软件系统开发都应该是严密的、精确无误的。

广泛应用性: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几乎在所有学科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运用。其成熟技术(如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在各行业的成功应用,特别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广泛的应用性,也体现了其先进的技术性。计算学科的许多理论同时具有理论、技术、工程等多重属性,使得其许多理论、技术和工程的内容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发展,改变了生活状态,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条件,使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

快速发展性:计算学科知识的快速发展直接受计算机科学发展及应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计算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在我们掌握一门新技术的同时就又有更新的技术产生,想要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并利用新技术关键在于个人对计算机科学的把握程度。

文化传播性: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计算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传承面上的文化功能是相似的。它们都无例外地担负着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学科一般逻辑的职责。它对学习者的教育功能应该不止是“计算机”的,更是“文化”的。计算学科课程的学习不应简单地归结于工具性、应用性,还应有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计算学科知识的特点可以看出,仅仅从知识点出发是很难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更谈不上专业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不仅要讲知识点,而且还要考虑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状况,更要关注知识间的关联。

2计算学科课程的知识背景

当学习者接触到一个新的计算学科知识信息时,头脑中所有与此信息有关、并影响该信息加工过程的知识可以认为是该信息的主观知识背景,而客观存在或逐步形成的与该知识信息有关的知识可以认为是该信息的客观知识背景。计算学科课程的知识背景一般是指计算学科课程知识背后隐含的与知识点相关的知识信息,通常与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人物、思想理念等密切关联,对计算学科课程知识背景的挖掘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密切相关[3]。它主要是指在计算学科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有助于学习者对计算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背景,包括各种计算学科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出现时的一些人物、事件、趣事等。

计算学科课程的知识背景覆盖面极大,除了常见的人物背景、时间背景、事件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等,还包括文化背景、相关学科知识背景、技术背景、应用背景,等等。

计算学科课程的文化背景简单的理解就是每个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造成的文化差异。例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中西文的处理就有所区别。西文单词由多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是一个整体,编辑时是不应该将一个单词拆分开来的,而中文是方块字,不存在拆分的问题,但由于历史文化的沿袭,常常需要进行竖排。因此,同一个文字处理软件,针对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就需要设计不同的功能。

计算学科的课程涉及多门学科,如数学、物理、各种工程应用等,因而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计算机科学植根于数学,从而数学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牢固的数学基础,也可使学生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式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例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常常涉及到数值计算、线性代数以及微积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有这些方面的知识背景。再如计算机的设计制造与材料学、光电学、设计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计算机这种产品与一般工业产品不同,完整的计算机产品是“复合产品”,包括硬件、软件以及多种服务支援在内,而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又十分广泛,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并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因而相关的知识背景对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于计算学科是集理论、技术、应用于一体的学科,其许多课程都有其复杂的技术背景。如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它的提出以及被普遍接受是由于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研究和应用的技术基础。其技术支持归纳为数据库、数据仓库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先进的体系结构的发展;统计学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在数据分析中的研究和应用等。

计算学科本身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故其所有课程都有其特殊的应用背景。如随着Internet网和Web的出现,以及环球信息网WWW的快速增长,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要求软件平台具有开放性、分布性和平台无关性。高效、可移植性的语言需求显得十分迫切。于是在1995年5月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推出了Java程序设计语言。用Java实现的HotJava浏览器实现了跨平台、动态的Web、Internet计算。从此,Java被广泛接受并推动了Web的迅速发展。

3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借助知识背景为计算学科课程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不仅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新的知识,更有利于学习者对计算学科知识的来源、所处的位置、有何应用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可起到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计算学科知识的内容和价值,从而尽快掌握计算学科知识的作用。但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必须满足顺序性原则。顺序性是指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更深入、广泛地开展。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可按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方式,既要将计算学科课程的内容根据计算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相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又要按照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来组织,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校外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上使计算学科课程内容重复出现,在知识背景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从而使学习者的计算学科知识联结成一个网络。必须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只是知识的形式,从而使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一定弹性。

其次,必须满足整合性原则。整合性是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习者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方式,以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将前面课程内容作为新课程的知识背景,整合到新的课程内容之中,并让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学习者进一步认识到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

第三,必须满足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应不断更新,要及时反映计算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是由计算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应及时地整合计算学科的最新成果,同时注重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充分体现计算学科内容新颖的特点,建立不断更新的机制,使课程内容体系保持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4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不同课程的知识点有所不同,因此知识背景也有所区别,但同一学科不同课程的知识背景往往又相互关联渗透。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接触同一个信息时的背景知识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会不同。同时,同一个人针对同一个信息的背景知识会变化,对它的加工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根据不同人、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知识内容,分析并充分利用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学科知识。下面以计算学科课程离散数学结构为例,说明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

离散数学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背景。许多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开展离散数学结构的教学进行了实践与探讨。如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探讨离散数学结构的教学实践活动[4-5];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在离散数学结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6];结合计算机服务计算的特点,进行面向具体应用领域的离散数学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7];通过建立知识点间的衔接,引入抽象具体转换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8] ,等等。方法和思想很多,但如何将离散数学结构丰富的知识背景融入离散数学结构的课程教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离散数学结构相关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确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以下列方法开展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1) 通过介绍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加深学生对课程性质的总体了解。

离散数学结构应该算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计算科学中许多理论是用数学描述的,同样,许多技术也是用数学描述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是离散数学结构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数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组织和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人们对集合概念的认识过程、罗素悖论、康拓对集合论的贡献等背景知识融入其中,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集合”这一不加定义的原始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数理逻辑的讲解过程中,如果能把数学推理形式系统的形成于发展、黑尔伯特计划、可判定性等有关的知识适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够把递归论与模型论作一概念性的介绍,学生将会认识到集合论与数理逻辑在整个计算学科领域的地位。

2) 以课程知识应用为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科学计算到信息处理,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计算机软件到计算机硬件,从人工智能到认知系统,无不与离散数学结构密切相关。离散数学结构课程十分抽象,其思想方法只有同“应用”联系在一起才会变得具体,才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离散数学结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与知识点应用相关的实例,将离散数学结构的研究对象与实际问题的描述、表示和分析设计等有关元素产生关联,使学习者通过对“能行性”这个计算学科基本概念的认识,实现应用对象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质上是一门离散数学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到“大”逐步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还需要善于发现与综合,创造性地、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

3) 运用与知识点有关的人物与事件等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离散数学结构中各模块的学习,都会涉及有趣的人物、事件,这些人物与事件不仅与相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而且是重要思想与方法的来源。如康拓、笛卡尔、罗素、黑尔伯特、哥德尔、欧拉、哈密尔顿、彼得森等人物,以及“货郎担问题”、“格尼斯堡问题”、“罗素悖论引起的争论”、“哈密尔顿的得意之作”等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这些事件有助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4) 运用知识的关联对知识背景整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结构体系。

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课程的思想和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离散数学结构由多部分内容组合而成,每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离散量之间数与形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各部分内容的独立与联系,让知识在学习者意识里呈框架式、系统性沉淀。通过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树立计算机思维,建立起计算机知识网络,将杂乱的知识重新构架成一个系统的框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背景知识。如离散数学结构中的数理逻辑与抽象代数模块,是计算科学最重要的两项数学基础,它们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计算科学许多有深度的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密码学、算法理论、数据表示理论、网络与通信理论等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它们。在今天,数理逻辑与抽象代数在计算科学中最广泛的应用不仅仅解决了大量计算科学的问题,而且反映和融入了现代数学研究的主流。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能从其应用背景、数学知识背景等方面入手,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强化学习者对知识应用方面的认识,并利用数学知识背景帮助学习者加深知识的理解,削弱其抽象程度,减少学习者的枯燥感,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对离散数学结构中的集合论模块,必须强调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是现代数学不可或缺的基本描述工具。可以说现代数学的“大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的,从而集合论也是计算科学的基础,它在编译原理、信息检索、形式语言、数据库与知识库、专家系统、CAD、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背景。另外,图论在电信网络、开关理论、编码理论、可靠性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故障诊断等计算科学的学科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5结语

高等学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对计算学科课程知识背景有足够的认识,要以宽厚的知识背景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反映学科知识进程和学科知识的意义,避免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促进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晓如,张再跃. 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8(19):50-54 .

[2] 张晓如,张再跃. 基于知识背景的高校计算学科教学方法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651-652,657.

[3] 张晓如,张再跃.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6(11):11-14 .

[4] 林丹玲. 浅谈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3):35-36.

[5] 师雪霖,尤枫,颜可庆. 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8(4):113-115.

[6] 李锋,孙莉. 任务驱动式方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计算机教育,2006(3):27-29.

[7] 梁吉业,李德玉,吕国英. 服务计算学科的“离散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9(5):130-132 .

[8] 吕国英,梁吉业,李德玉,等.“离散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2008(2):114-116.

The Organizing Methods of the Computing Discipline Course Contents

Based on Knowledge Background

ZHANG Xiaoru, ZHANG Zaiyu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3, China)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3篇

>> 旅游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矩阵模式的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TBL教学模式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中的设计及研究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个性化研究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 信息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和研究 辽宁省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分析与模式研究 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服务地方旅游业的校―县合作模式研究 教师教育背景下外语教师的素质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媒介素养研究诞生的历史背景 取长补短,结合各大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来探寻适合本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合作教学 “武力模式”的诞生 基于国际合作背景下在线英语教育网络课程运行模式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课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符绍宏等.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8-72.

[6]符绍宏.论当代信息环境下中国的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学报,2003,(4):238-249.

[7]基于资源的学习[EB/OL].[2009-05-03]..

[8]王朴.为信息素质而合作――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1):84-88,91.

[9]曾晓牧,孙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103-106.

[10]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2005,(4):8-11,106.

[11]皮介郑.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况中心),2003,(6):56-102.

[12]王丽华.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及实践情况[J].图书馆杂志,2007,(2):61-64,96.

[13]黄红梅.我国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10):11-13.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4篇

1绪论

本研究旨在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与全球标准差异性,尝试建立一种运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检验平台,以评估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并提供给产业界在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者、教育界在实际教学领域工作者及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的相关单位,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整体概况,并将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的学生背景因素,作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在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对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育、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希望制定出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目标,提升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达到全球标准,强化国际竞争能力。

1.1研究动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快速且正确掌握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知识者,即掌握最大的优势与竞争力(许淑莲,2004)。科技大学生是台湾地区产业界高级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此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计算机基础能力又是信息素养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产业界除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中差异外,还要在全球化竞争的产业环境下,随时和全球人力资源的信息素养作比较,以了解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落差。因此,运用全球共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验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具有下述三个动机:

(1) 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时代

信息化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具备信息知识与应用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各国陆续推动相关的信息教育计划,为其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奠基(邱德青,2005)。

(2) 提升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信息教育是培养使用者能利用计算机工具将所搜寻的信息作进一步筛选与分析整理,成为有用的信息,并有效地养成学习者创造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何荣桂,1999)。而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辅助来促进教育发展,提升科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台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 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科技―计算机基础能力

从1994年至2005年,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能力作过研究介绍(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2006),但仅限于问卷方式,且较偏向理论,欠缺实证性与全球性的比较,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并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因此,本研究希望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从国际化标准的信息能力指针检测来建立评估模式,探讨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的情形。

2.2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领域中三项能力指针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差异性;以学生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1) 评估各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基于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测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及其领域中的三个指针所显示的信息能力程度的差异性。

(2) 评估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以科技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成绩表现,评估有哪些学生背景变量会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2文献探讨

2.1产学合作

有别于一般的产学合作模式,本研究通过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面的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运用全球化标准的检测工具,进行以全球化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比较与评估研究。

学校教育除了加强理论与实务结合,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产业界有宽广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进入产业界前的基本能力,以创造工作机会(Chaffanjon, 1994)。产学合作系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及企业技术资源的合作策略,以达成共同培养技术人力的目的(江义年,2000)。全球竞争力愈来愈激烈,企业已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Steele, 1989),因此需要刺激合作来增进公司利益(Hamel & Prhahlad, 1994)。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产业界和教育学术界对于经由国际产学合作,进行人力资源评估与培育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已逐渐开始产生共识,通过此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其研究结果将为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所共享,将研究的价值层面提升到国际化平台。

2.2信息素养能力

社会转型与信息科技迅速的发展和扩充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信息通讯科技教育不能停留在保存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层面,而是走向善用信息的信息素养(戴建耘等,2006)。培养将来能在学习型社会中“掌握信息的成功自学者”成为信息通讯科技教育的首要任务,能够获得和使用信息更是每位世界公民的基本权利(WSIS, 2006)。为此,各国纷纷将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课程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建构学生处理信息的知识(Bereiter, 2002)。联合国于2005年推动科技善用者(Power Users of Technology)计划,善用信息与网络通讯科技(ICT)成为世界各国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指针之一。

信息素养已然是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专业知能,然而我们至今尚未有具备全球标准与信效度的检测工具,来检测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能力。

2.3IC3计算器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

全球教学研究与考试管理中心Certiport与全球信息素养委员会GDLC(Global Digital Literacy Council ) 在2001年共同邀集各国信息、教育、行业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建立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证考核的可行性研究与发展工作。科技的变迁快速,全球化的ICT能力标准项目,需要动态地、不断地更新,才能符合实际教学、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有鉴于此,Certiport平时收集或征求考生、教师、学者专家以及企业界用人单位的意见,每两年作一次版本的更新,让全球的信息素养ICT能力标准项目能动态式、不断地调整与更新(戴建耘,2005)。至今,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IC3证照通行全球超过12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参加Certiport全球认证测验中心至2007年12月已经超过500万人次,每月约有八万人左右参加考试。

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国际认证分成三大领域(Domain)作为学习与能力评估与考核的依据,分别是计算机基础(Computing Fundamentals)、常用应用软件(Key Applications)、网络应用与安全(Living Online),请参考表一。计算机基础含有3个能力指标;常用应用软件含有4个能力指标;网络应用与安全含有4个能力指标(戴建耘、思递波,2008)。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台湾地区的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三个系一年级学生,共127位学生为取样对象。先以叙述性统计分析学生背景资料,并以通行超过128国家,已有500余万考生接受考试的Certiport全球计算机综合能力测验平台,进行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试;藉由与Certiport的产学合作,运用Certiport的全球化庞大的成绩数据库进行数据探勘,撷取出需求数据,继之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vANOVAw,检定不同系所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各个指标能力成就表现是否有显著差异,以获知各系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之各项指针能力的信息素养能力特性,并比较三个系之间的差异;再将调查问卷所得的学生背景变量数据,以多元回归统计来分析有哪些背景变量因素能够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本研究将所得的资料以统计软件包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3.2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只选取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一年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此,针对本研究结果与发现的推论须谨慎。

(2) 影响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参考历年文献(戴建耘等,2006)后,选择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课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学生背景资料来进行研究。

(3) 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标准中的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为本研究之范围,对于IC3的其他不同领域之信息素养能力,不纳入本研究范围。

3.3研究工具

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检测工具很多,由于本研究期望了解辅英科技大学学生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差异情形,故必须选定具有全球公信力及具备全球数据库之国际认证检测工具。根据全球认证专业研究与管理中心Certiport对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所进行的信效度检验报告显示,IC3具备信效度vCertiport,2003w;这也可从戴建耘(2005)的研究报告中获得一致的结果。所以本研究采用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为本研究之检测工具。

3.4研究架构

本研究参考近年来学者探讨信息素养相关文献数据及博硕士论文(郭碧明,2003)、(柯云娥,2006)、(谢宜芳,2002)、(魏令芳,2002)、(林丽娟,2002),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仅限于以问卷方式为主,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本研究以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IC3国际认证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检测成绩及领域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等三项个别能力指标的正确率,来了解各系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有无显著差异;并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背景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并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机关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本研究之观念性架构如图1 所示。其中成绩搜集服务器与成绩资料仓储为Certiport考试中心所提供的资源,经由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本研究所需的学生信息能力相关数据,用以和学生基本数据所提供的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之用,以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进行包括指标成绩与成绩表现等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工作。

图1本研究架构图

4资料分析与讨论

4.1学生各项背景资料

学生各项背景变数计有: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接触计算机的年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学生各项背景资料经叙述性统计分析之结果如表二所示。

4.2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

表三列出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以信息管理系表现最佳,通过人数16人,达34.8%;物理治疗系表现最差,通过人数只有7人,达15.6%。因此需特别加强物理治疗系学生在此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但是以信息管理专业角度来看,未通过计算机基础领域能力考验的比例高达65.2%,也是值得留意的现象。

4.3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的差异性

表四与表五列出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及其领域的三项能力指标之平均值与标准差,以及进一步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3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从两个表中得知三个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F=8.65, p

4.4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为了了解哪些学生背景变项会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造成影响,本研究针对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v时数w、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w以及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w等学生背景变项,以多元回归分析来评估其对信息素养之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vYw是否有显著的预测力,标准化后如方程式(1),所得分析结果如表六所示:

Y= -.068×[性别]-.224×[年龄1]-.087×[年龄2]+.058×[时数1]+.110×[时数2]-.199×[学分1]+.025×[学分2]-.256×[年数1]-.114×[年数2] (1)

就方程式(1)得知,3个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具有显著预测力的背景变项分别为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1w、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1w与年龄v年龄1w,而其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为首,年龄次之,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为末。性别与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因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皆小于 .2,相对小于其他背景变项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对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较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5结论与建议

5.1国际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优点

以往使用的信息素养能力检验工具,因施测的对象与地理范围受到局限,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只能与台湾地区其他学生作比较,无法提升至全球平台上进行全球性比较。通过与国际认证产业及国际信息产业的产学合作模式,能够使用具备国际公信力、信效度的检验工具,基于全球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对于全球方面的成就定位状况,并了解与分析科技大学生在不同计算机基础能力上程度与就读系所之间的差异关系。这种通过国际产学合作将研究范围扩及全球平台位阶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解决了局限于台湾地区的研究限制,将研究国际化,并可将研究的信效度提升至国际位阶领域。

(2) 可探讨研究对象于全球共通水准平台上的表现比较。如本研究的结果,可得知辅英科技大学学生基于全球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所表现的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经由此种测评的研究模式与结果,可协助该校或教育界、信息能力培养单位与产业界了解科技大学生在全球范围中的表现,更为有效、正确地认识与研讨出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教学与培养重点。

(3) 将台湾地区研究样本加入国际样本中,增进总样本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提升全球性评量的信效度,这是一种双赢互利的结果。如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为研究的检测工具,强化IC3国际认证的样本多样性与国际性,也优化IC3评量尺度的信效度。

5.2研究结论与建议

采用“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来分析辅英科技大学三个系所学生得知:仅26%学生通过IC3认证检验,达到全球标准,其中又以信息管理系的通过率最高。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硬件等3项能力指标表现最佳,保健营养系次之,物理治疗系殿后。但是信息管理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通过率也仅达34.8%,值得再深入研究。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得知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都具有显著差异。再进一步以事后比较法分析,得知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表现都优于物理治疗系。其中,又以物理治疗系学生的表现较弱。本研究选择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投入于多元回归模式中分析,得知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变项达到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上结果,对于本研究样本的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状况,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 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低落,达到全球标准的人数不到三成,显示台湾地区在培养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努力,仍然需要加强,建议透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合作,通过施行奖励措施与执行证照认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认证检测,获得国际认证,提升整体学生达到国际标准的合格率。

(2) 信息科技相关学系的科技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非信息科技类系所大学生,其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有较佳表现,又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有着显著的表现差异。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探讨分析信息科技相关科系与非信息科技相关科系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并且适当安排课程,尽量缩短两者间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方面的相关课程。

(3) 计算机课程学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学生背景变量,对科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越多计算机课程、接触计算机的历史越长久及越年轻人群,其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较佳表现。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时数。

* 教育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早学生接受计算机相关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年龄层,以增长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提早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参与相关活动,认识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科技。

最后,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规划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于人力资源招聘、培养、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而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可针对其他信息素养能力领域和能力指标作实证研究,完成全面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ew Jersey: Erbaum Associates.

[2] Certiport (2003). IC3Validation Brief. Utah: Certiport Inc.

Chaffanjon,M.(1994).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10(2), 36.

[3] Hamel, G., & Prahalad, C.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4] Steele, L. (1989). Managing Technology. NY: McGraw-Hill.

[5] WSIS - World Sub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6).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Building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Global Challen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6] 江义年.以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技术人力资源之研究[J].技术学刊,2000,15(1): 139-148.

[7] 何荣桂,吴正己,赖锦缘,蓝玉如.各国信息教育课程实施概况及其对九年一贯信息课程之启示[J].课程及教学月刊,1999,2(4):1999,43-59.

[8] 邱德青.科技文摘专刊[N].文汇报,2005,563.

[9] 吴亚君.航天科技教育产学联盟策略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博士论文, 2000.

[10] 林丽娟.大学生信息素养学习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2,(31):6-17.

[11] 柯云娥.传播学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6,56(2):96-116.

[12] 许淑莲.提升技术学院非信息类系学生信息能力之规划研究[R].台湾:2004年度国科会成果报告,2004.

[13] 郭碧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网络认知之探讨:以高师大学生为例[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3,46(3):11-27.

[14] 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中学教师数字素养能力与全球标准比较之模式建立与试探[C].台湾商管与信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大学.2006.

[15] 戴建耘.一种动态式全球计算器综合能力标准建构模式---网络与计算器核心能力标准与国际认证[C].中美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5.

[16] 戴建耘,思递波..IC3计算器综合能力总考核国际认证[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

统计学研究背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背景;心理学;医学;教育学;工作现状;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55,R19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12-0948-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12.014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ZHANG Li-Li1,YANG Peng1,QIAN Ming-Yi1,CHEN Hong2,ZHONG Jie1,

YAO Ping1,XU Kai-Wen1,YI Chun-Li1,ZHANG Zhi-Feng1,WANG Yi-Ping3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3Maple Woman Center,Beijing 10005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Ming-yi,E-mail:qmy@pku.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s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b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Methods:Totally 1201 professional personnel from 28 provinc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tratified convenience sampling in this study.Among the whole subjects,there were 470 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314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190 with education background,194 with other background,and 33 subjects didn' t report this information.The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work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professional work,types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offered,usage of diagnostic criteria,methods of acquiring feedback on efficacy,and interaction with clients.Results:(1)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had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lever(master and above degree was 49.5%).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on clinical work(average 10.8 h per week).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medicine or psychology background spent more time in case discussion and supervision(average 2.3 h per week).But the group supervision hours and individual supervision hours in a week were all less than 1 h among all professional personnel.(2)Professional personnel with psychology background did more counseling work than other three backgrounds [(3.7±0.9)vs.(3.3±0.9),(3.4±0.9),(3.3±0.9);Ps

【Key words】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professional backgrounds;psychology;medicine;education;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cross-sectional studies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有了较快速的发展,但与欧美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培训与资质认证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1-3]。

目前,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有医学背景的医务人员、有心理学或教育学等文科背景的学校人员以及心理学的爱好者[4],他们的学科背景主要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在研究者既往的实际工作经验中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临床工作都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现状调查以及有关职业发展建议的论文[4-7],并得到对行业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的发现与探讨,但没有对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工作状况进行比较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针对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考察,以了解各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特点,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工作提供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1201名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涉及省区市包括华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中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华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西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按照以下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每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各1个,在每市选择医疗机构(省区市医院、精神科专门医院各1-2所)、教育机构(大学、中学各1-2所)及其他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每个机构调查专业人员2~3人。因实际取样时遇到一定困难,在强调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方便取样的方式尽可能按照上述要求搜集相关人员的数据。

在1201名调查对象中,男性446名,女性749名(6人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教师571人,医生278人,专职心理咨询与治疗师56人,个体经营人员27人,其他职业73人,资料缺失196人。

1.2工具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8]。本研究选取调查表中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部分信息,包括以下4部分:(1) 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共8个题目,即专业工作为专职还是兼职,是否担任督导,是否担任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的时间,每周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每月接受专业督导的小时数,每月进行个人体验的小时数。(2)临床心理服务工作类型。测量专业人员提供各类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共4个项目,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和药物治疗。(3)诊断标准使用。测量专业人员使用各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以及有些案例无法诊断。(4)与来访者互动状况。测量治疗中发生几种与来访者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共5个项目,包括来访者的治疗完成、脱落、转介、危机干预等。除专业工作一般情况外,调查中各条目均为1~5点计分(没有、较少、适中、很多、总是)。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进行F检验、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进行两两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口学情况比较

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年龄高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而其余3类专业人员均以女性居多;教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多集中在硕士和大学本科,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和大专,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多集中在大学本科,其次为硕士(表1)。

2.2 专业工作任职情况及工作时间比较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的临床工作的专/兼职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育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兼职比例最高,其次为其他背景专业人员,医学、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兼职比例最低,但仍达到约45%。担任培训教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达到约40%,而其他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也达到约30%(表2)。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时间(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每周心理治疗或咨询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最长,其次为心理学背景,再次为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每月参加案例讨论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每月接受小组督导的小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但各组均小于1小时(表3)。

2.3 提供不同类型临床心理服务的频率

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心理咨询的频率多于其余3类专业人员;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心理治疗的频率最多,其次为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人员提供心理测量的频率多于教育学背景人员;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人员使用得最多,其次是心理学背景人员,而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最少(表4)。

2.4 临床心理服务工作中使用各种诊断标准的频率

在DSM-IV、 ICD-10、 CCMD-3诊断标准的使用中,医学、心理学背景人员使用最多;主要根据经验诊断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使用最低;案例无法诊断的情况,教育学背景人员的报告频率高于医学背景人员(表5)。

2.5 与来访者各种互动状况的发生频率

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更多地按计划结束。来访者的治疗按照计划结束的状况,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发生频率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脱落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报告最多,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人员报告多于其他背景人员;遇到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来访者的情况,医学背景人员遇到的多于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人员(表6)。

3 讨 论

3.1 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概况及其专业工作的一般情况

首先,本次调查发现心理学背景者学历水平最高,本科及以上比例达到91.2%且硕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余三类专业背景,但四类专业背景中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下的比例仍占6%~16%,尤其以医学背景居多,这说明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仍偏低。在美国,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师被要求至少具有硕士教育水平,而心理治疗师须为博士毕业[5,9]。根据我国国情,赞同汪新建等的建议,即要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不低于本科毕业,且应限定在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和社会学的范围内[6],未来考虑逐步向专业研究生水平过渡。

其次,本调查还发现了不同专业背景专业人员在专业工作一般情况方面的差异: (1)与过去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员大多是兼职相比[5,7],目前心理学和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专职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教育学和其他背景中专职人员比例也有约1/3;另一方面,仍有超过一半的专业人员处于兼职状态,加上我国的专业人员极为缺乏(与美国对比美国心理治疗师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1∶582[10]的现状相比),提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中国的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2)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人员担任培训教师的比例较高(约40%),这可能缘于他们工作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且有更具优势的专业训练背景有关。

此外,在专业工作时间方面,结果发现:医学背景者每周从事专业工作时间最长(平均10.8小时/周);心理学和医学背景者每周案例讨论和督导时间最多(均为2.3小时/周);但三类人员接受小组督导和个人督导的时间均小于1小时/周。与国外情况(例如澳大利亚心理咨询师平均每周进行15.5小时的心理咨询,平均每周接受督导1.2小时[11])相比较,我国的专业人员无论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时间上,还是在接受督导的时间上均较少,均需进一步提高。

3.2 临床心理服务的提供情况

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比其余三类专业背景者更多地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医学背景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心理治疗服务,原因可能与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受到的专业训练的侧重及其工作机构所接待的来访者的不同特点有关[12]。在心理测量服务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从业人员比教育学背景从业人员更多地提供心理测量服务,这一结果部分与1996年龚耀先等调查所发现的医院和医学院校使用心理测验最多相似[7]。在药物治疗方面:医学背景从业人员采用药物治疗多于其他三类从业人员,其他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中也有一定比例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提示需要注意非医生越权使用药物的情况。在使用诊断标准的情况方面:心理学和医学背景专业人员对诊断标准的使用更为频繁;除医学背景外,其他三类专业人员更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诊断,这一结果提示应加强对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在诊断标准使用的培训。

3.3 临床心理服务中与来访者的互动状况

在本研究中,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对来访者的治疗或咨询比教育学背景者更多地按计划结束;医学背景专业人员的来访者出现脱落的情况最多,这可能与其面对的来访者问题通常更为严重有关。而是否能够按计划坚持治疗或咨询、是否可在适当的时间结束治疗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人员是否受到系统培训可能是其中之一。目前国内专业人员所接受的多为短期培训(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以下最多,占48.81%;其次为3~6个月,占35.84%)[13],因此加强培训是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体来说,医学背景和心理学背景专业人员在具体专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方面稍优于其他人员,但整体水平仍与美国等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在职教育,提升专业水平,并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特点与工作性质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68-371.

[2]高隽,钱铭怡.欧洲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培训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2-375.

[3]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4]施琪嘉,桑志芹,李哓晴,等.中国的心理治疗体系[OL].[2010-07-01]中国心理网:http:∥psych.省略/article/article_view.asp?id=3208.

[5]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6]汪新建.当前心理咨询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709-711.

[7]龚耀先,李庆珠.我国临床心理学工作现状调查与展望[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1-10.

[8]陈红,王泉川,钱铭怡,等.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培训动机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8):533-537.

[9]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10]钱铭怡,陈瑞云,张黎黎,等.我国未来对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预测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942-947.

[11]Pelling N.Counsellors in Australia:Profiling the membership of the Australian Counselling[J]. Assoc Counsel Psychother Health,2005,1(1):1-18.

[12]王丽颖,李晓虹,林涛,等.首都地区心理门诊就诊人群状况调查(2)[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