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

实验诊断论文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诊断学实验课教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良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同学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的重要途径。诊断学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程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完成,而诊断学有大量教学活动在医院中进行。这就成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和关键。

1目前不同专业层次的诊断学实验课的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综合性。就目前中医院校开办的专业而言,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实验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而像非医学专业如医学心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总课时相对医学专业来说少,实验课在10学时左右。

2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诊断学实验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以下环节。

(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又可称为生理见习)。按照检体诊断的内容和顺序,生理见习包括: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一般状态及其头颈部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教学。(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及腹部模拟人检查。(3)观看诊断学基本技能及心电图等的电教片。(4)临床实践。(5)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6)心电图实验。(7)病历分组讨论。

3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就我校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而言,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3.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是诊断学实验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一般在心脏检查之后进行)和腹部模拟人检查穿插在检体训练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象性。

3.3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因专业不同而异,例如,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等就选择进行此项环节,其他如非医学专业因学时少,教学要求不同不进行此项环节。

3.4临床实践是教学的又一关键和难点。诊断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为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应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接触患者,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并根据见习结果进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给临床见习带来一定困难。

3.5因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

3.6分组多以15人/组为标准。如果分组过大,学生观察和学习、老师示教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7问诊和病历书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练习。这部分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写几篇病历,以便学生掌握一般的病历格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到临床接触患者,亲自问诊,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和书写病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病历完成情况不好。加之学生学习诊断学时初步接触临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难为情等心理影响,所以教学环节效果不佳。

4就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提一些个人的拙见

4.1加强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手法,规范动作;学生要分组训练(最好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由于实验课堂上的练习,毕竟太少,应嘱学生回寝室再自己练习。课堂训练时,老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医学专业学生可基本保证实验课各个环节的进行,但应把重点放在检体训练和临床实践中。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应着重进行检体训练,这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即笔试和实习前临床考核(同学之间的互相检查),传统的考试方式着重考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像考试以形象生动的具体画面展示在受试者面前,并且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诊断学考试近乎床旁考试[2]佣拐锒涎д嬲晌俅惨窖У幕*ぁ糞THZ〗4.3基于第2点,就一定要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3.1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3]

缭诖笱Ф昙毒涂枇俅惨窖迪胺矫娴目纬痰取*ぁ糞THZ〗4.3.2增加临床实践的学时数,带教老师最好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

4.4实习课分组不宜过大。搞好诊断学的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临床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4.5目前检体训练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主要是经典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管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多动手。

4.6多进行病历讨论教学带教老师选择比较典型的、难度适中的病历,让学生根据病历提供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历分析讨论,提出完整诊断和诊断依据。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基础。

4.7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投资建立临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区投资建设了实训中心。如果能够建立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那会更好。

笔者认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应建设:

(1)模拟病房:下设心肺听触诊训练室,腹部检查训练室,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和五官检查训练室,急重症抢救训练室,病患处理训练室。

(2)模拟门诊:使用SP(标准化病人)[4]进行教学,并建立为SP的模拟候诊场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临床见习面临新的困难,如病人和主管医生不配合教学、病历不易查阅等。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与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沟通、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及多媒体教学、增加课时及交叉轮转教学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教学的矛盾,对保证临床见习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临床操作技术训练室:选择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静脉插管术等),利用模拟人进行训练。

(4)多媒体学习、评估室:利用现有诊断学课程网站,建立多媒体学习中心,同时建立网络化的训练评估体系,对每位训练者进行评估。

当然,这些不是简单的设想所能达到,需要再努力。

4.8开设临床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临床基本技能为医学重要桥梁课程,也是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课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开课条件,可选择资深诊断学方面内、外、妇产科、儿科等专家教授,辅以护理、影像及计算机方面教师担任,再根据需要从临床抽调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参与教学。为学生训练和老师示教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基本技能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拟听触诊训练就是很好的临床技能训练的实例,只是开放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9多开展诊断学技能比赛诊断学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了技能训练检体诊断的方法,并且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诊断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临床实习间隔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操作内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实习前再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以便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回顾性复习,到临床实习阶段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

5总结

本文对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着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克服困难,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

2羊裔明,吴谨渚,欧阳饮.医学生诊断学考试方法的探讨.医学教育,1991,(6):27-29.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2篇

1.1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国外医学界兴起了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的应用,其出现对医学临床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2年加拿大学者正式提出EMB概念,将EMB定义为“医师慎重、准确、明智地使用当前的最好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考虑患者的愿望和利益,并将上述因素完美整合以拟定出最好的诊治方案”。EMB创立后,相应的分支学科,如循证外科学、循证内科学等等相继出现,循证实验诊断学(EBLD)正属于“EMB”分支体系的重要一环。EMB以随机对照、荟萃分析和系统性评价提供的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以推论和经验为基础的经验医学模式。EMB的本质是全面地收集和评价证据,将经科学评价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医学决策更加符合科学规律;EMB的精髓是追求最好的证据、方法和结果。EMB的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EBLD,即以“当前最好的证据为依据”,规范实验诊断项目的选用和评价,向临床提供最有效诊断项目的依据,为患者提供诊断效能和费效比最好的实验诊断项目。

1.2现状

EMB自出现以来给传统医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治疗方面,EMB已经获得了一大批研究评价证据;但在诊断方面却起步较晚,1994年Cochrane国际EMB中心设立“筛检和诊断实验方法学组”,到2005年Cochrane中心才正式启动对EBLD文献的研究,目前相关工作数据积累较少,仅限于单个实验诊断,EBLD还远未达到完善和成熟。当前EBLD研究落后于循证治疗学的这种现象,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实验的必要性是很难判定的,即如何提出恰当的问题;仅根据实验结果作出临床决策很难;难以在确定决策后是否采取相关的医疗实践。临床上无法认同或执行对临床产生结局的“提出问题、检验结果、作出决策、采取措施”这一流程。尽管上述因素使EBLD发展缓慢,但是EBLD使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仅根据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的经验医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换。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实施以EMB为基础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国内医学教育界也开始逐渐重视EMB在临床教学中的运用[。

2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引入EMB的应用体会

目前,国内EBLD课程尚未正式开展,也无相关的教材,更无统一的教学目标及内容,但是EMB的本质理念是基于问题,通过查询和评价获得依据并结合患者需求和个人经验找出最合适的方案。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应用EMB解决实际问题,作者认为EBLD基本教学方法过程应包括以下几步:

(1)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疑问,如患者更适合哪一种实验室检查项目以利于诊断和疗效观察;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对于排查疑似病因时采用何种诊断技术最合适。

(2)搜集证据,充分利用MEDILINE和EMBS在线医学数据库以及英国Cochrane图书馆等各种EMB期刊和临床实践指南等进行文献检索。

(3)对收集到的资料,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EMB评价标准进行Meta分析,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和患者的选择,得出最合乎患者病情的检查组合。

(4)对后期效果进行追踪评价,如确诊率、费效比等。整个过程采用以教师为引导,辅以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作者从如何用EMB的方式选择检验项目以及如何用EMB的方式解读检验报告两个方面对EBLD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

2.1检验项目的EMB方式选择

以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待治疗的患者为例:

(1)首先,针对已确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准备进行治疗这个案例提出临床疑问,如CHB患者在治疗前最佳评价肝病严重性检查方案是什么,对于疾病治疗决定和后期监测的最佳检查方案是什么。

(2)第二步结合提出的问题,通过系统检索,查询出相关的证据。寻找证据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EMBS、MEDLINE和CNKI等数据库,例如从CNKI中查到欧洲肝病协会、美国肝病协会等发表过CHB诊疗指南,指出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的生化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清蛋白、红细胞计数,这些常规生化指标仍是目前评估肝病严重性的最佳实验检查组合。检测HBVDNA水平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决定和后期监测的手段,并推荐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进行随访,主要因为其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精确性以及其较宽的动态范围。

(3)第三步是从证据的临床适用性及价值方面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查证是否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得出,再根据国际EMB中心于2004年制定的国际统一证据推荐强度标准和质量分级对证据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临床指南的分级为“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在未来几乎不可能改变”,因此,美国肝病协会、欧洲肝病协会的CHB诊疗指南为高质量等级证据。

(4)第四步将经过严格评价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诊疗中。结合患者情况,采用AST和ALT、γ-GGT、ALP、PT、血清清蛋白、红细胞计数对肝病严重性进行评估,使用RTQ-PCR进行随访。

(5)第五步是通过上述4个步骤,评价最佳证据指导解决具体问题的效果如何。患者经上述方案后出院,结果表明其费用和检测效率比是同类患者中最低的。

2.2检验报告的EMB方式解读

以静脉血栓症的D-二聚体(D-D)检测结果解读为例:

(1)提出问题,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和D-D快速测定可用于静脉血栓症诊断,那么,D-D测定结果为阴性,是否就能排除临床上疑为肺静脉栓塞的患者[9]。

(2)收集文献,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收集关于D-D临床应用的最新文献。EBLD证据的来源主要有原始研究证据(如EM-BS数据库等)和二次研究证据(如Cochrane图书馆、EMB期刊和临床指南)两大类。在MEDILINE和EMBS中检索了260份已发表的关于D-D临床应用的文献。

(3)评价证据的有效性,要确定证据是否可靠。首先要检查文献中是否将金标准实验作为参考方法,是否提供了诊断实验的诊断效能指标,如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阴性似然比和阳性似然比等,此外还要注意证据有无偏倚。在检索的260份已发表的文献中,符合要求的文献有8份,共176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这8份研究结果显示,D-D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相似,D-D实验的总诊断灵敏度94%,特异度50%,D-D检测PE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

(4)得出结论D-D对于PE的诊断为非特异性,因此,D-D测定阴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排除PE。通过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引入EMB模式,使学生掌握一种运用EMB理念解决疾病诊疗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与缺陷,改变单纯依靠经验或“专家推荐”等非科学的方式随意选择检测项目而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错误做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与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贯彻EMB理念时,作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在日常教学和见习中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自我教育方式,自己尝试用EMB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得出结论,总结经验,有意识地培养医学生的EMB理念。

(2)具体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会开、会看和会用检验报告),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并结合文献查询,找到和应用最合适证据。

(3)教学方式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再理论的“三段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实验和临床两个方面进行双向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安排学生见习,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网络教学,组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学习等。

3展望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10级六年制留学生37名,对照组为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科生38名,两组学生均在第七学期开设实验诊断学课程。

1.2研究方法

观察两组学生基本信息,同时对教学授课大纲、授课内容、学时安排、授课教师、授课教材、授课方式、考核方式及考核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两国学生的差异及授课效果的异同。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式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国际学院留学生共37人,其中男生23人(62.2%),女生14人(37.8%),平均年龄(21.7±1.2)岁(20~24岁),其中来自阿富汗2人(5.4%),巴基斯坦8人(21.7%),加拿大14人(37.8%),孟加拉国10人(27%),肯尼亚1人(2.7%),英国2人(5.4%)。37名学生中华裔留学生1人(2.7%),英语流利,个别学生可用中文交流。首都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七年制本科生38人,其中男生17人(44.7%),女生21人(55.3%),平均年龄(21.1±0.2)岁(20~22岁)。两组学生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

2.2授课内容及教学大纲

两组学生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及实验见习学时相同,均为27学时和18学时。

2.3师资队伍

参与实验组教学的教师共10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名,本科1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2名;参与对照组教学的教师共7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名,本科2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2名。从学历和职称上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2.4授课教材

实验组授课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的《ClinicalLaboratoryDiagnostics》(康熙雄主编,北京),参考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对照组授课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实验诊断学》(王鸿利主编,北京)。

2.5授课方式

实验组授课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幻灯均为英文;对照组授课采用双语教学授课模式,授课教案及授课幻灯为中英文双语。理论课授课方式均为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提问;实验课授课方式一致,均为教师先进行实验讲解,然后示教,再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随时提出问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判定,由教师进行总结。从理论授课课堂情况来看,对照组课堂秩序较好,授课中没有提问的同学,教师顺利完成授课,课后1~2名学生提问,实验组课堂活跃,授课过程中有2~3名同学提问,但课堂走动人员较多,授课后学生与教师交流较多。实验课对照组和实验组都较活跃,实验积极,参与性强。

2.6考核情况

实验组考核成绩(70.89±4.64),对照组考核成绩(80.3±7.75),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

3讨论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学院留学生教学

实验组中的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对英语的熟练和掌握程度相当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但是他们虽然在中国学习了一年汉语,汉语水平仍然较差,因此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能够无障碍的与留学生进行沟通。因此我们为国际学院留学生授课的英语教师90%以上为硕士以上学历,80%以上为高级技术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临床工作经验及良好的英语水平,但是英文授课必定不同于中文授课,加强授课教师的英文授课能力仍是每年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首都医科大学每年都会组织英语授课培训班,聘请外籍教师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外语专业的学习以及给留学生授课的授课技巧。同时每年还会针对本专业教师举办“检验诊断教师培训班”,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及授课技巧;教案书写及幻灯制作要点;考试题型解读及出题技巧;教学心理学,促进检验医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中青年教师检验诊断学教学技能。此培训班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八期,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品牌项目,为首医附属的教学医院共培养青年教师300余名,培训后通过考核颁发《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师资培训合格证书》。另外,我们也应该借鉴兄弟院校——天津医科大学,进行《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留学生授课教师的管理,保证英语授课质量及教学水平。

3.2合理选择教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导向。2010年我学系首次承担2007级国际学院留学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当时教材选用英文原版教材《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三轮教学结束后,我们发现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英文原版教材不太符合我们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备课比较困难,另外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为昂贵也是原因之一。为此,我校结合留学生特点,通过与兄弟院校交流,由我校牵头邀请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院校,一起编写了适合留学生使用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并于2013年1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紧密结合留学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在教材编写方面,尽量贴近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多利用表格和图表的形式,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我校2010级留学生实验诊断学开始使用本教材,通过和学生及教师的交流,本教材既适用于教师备课,学生也反映此教材在理解记忆知识方面有很大帮助。另外,我们也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包括英文原版的《Henry’sClinicalDiagnosisandManagementbyLaboratoryMethods》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鸿利老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英文版),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3.3根据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兴趣

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根本措施,近些年,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PBL)在医学课堂教学上比较受到推崇,该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此种模式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我们的研究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年龄均为20岁左右,由于文化背景及性格的差异,留学生较中国学生更为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好提问也好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律性较中国学生差一些,课堂随意走动现象比中国学生多。针对留学生这一特点,我们集体备课中充分融入PBL教学方法,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

4结语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诊断学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文中分享了作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为诊断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诊断学是门涉及多学科医学知识的综合学科,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医学教学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诊断学教学应结合临床医学现状,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构筑新的诊断学教学实验平台,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中心任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效果

1.1重视实践观念的培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在诊断学的教学工作中,本人不断总结、归纳,建立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1.1.1在诊断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模型作为直观教具。如各种护理模型、心、肺模拟听诊模型等做为诊断学教学的直观教学用具,使学生用自身的感官体验诊断学所学的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及心、肺的视、触、叩、听的正常表现、异常体征以及变化特点。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异常体征的变化,在学校实验室同学之间的相互体检中是体会不到的,而实验室的模拟听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提高学生对诊断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1.1.2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如在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心电图课件,能使学生对所学心电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课件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也能使心电图的课堂教学达到与临床实际应用心电监测更接近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1.2注重实践体验的思想。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实践体验的条件。如利用实验室的模拟病房,将诊断学的部分理论教学带进实验室,进行床边教学,让学生做到“实践体验”。例如“胸部正常叩诊音”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练习体检,使学生不仅掌握叩诊的手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心”去辩别几种叩诊音的特点,让学生做到亲自体验、感受并掌握这些叩诊音的特点。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叩诊音的体验和感受不是教师可以用任何生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所能表达明白和描述清楚的。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不仅掌握了身体各部分的正常/异常变化的表现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诊断学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手法和检查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

2学以致用,为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

2.1强化模拟实习。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制定模拟实习计划,保证实习质量。诊断学除了加强体格检查的基本技能训练,还把病史的采集、病历等医学文件的书写做为重点训练内容。

例如,选择典型的病例,找几名学生按照典型病例假扮病人,其它学生分组进行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并根据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写完整的病历。让学生从“学以致用”中感到诊断学知识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重要用途和应用价值。

2.2重视技能考核。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诊断学技能考核体系,将诊断学的技能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管理,提高技能考核占总成绩比例,并将诊断学技能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前临床实习的资格标准和临床实习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诊断学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强化其诊断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并经重新考核合格才准予进行临床实习。在制定技能考核方案时,为突出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特点,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能够充分突出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和临床实习、临床工作的实用性。通过技能考核,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大幅度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提高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举办学科技能比赛。诊断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除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心电图部分。通过集中训练,按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3强化综合实践能力

3.1开展课间实习。医学现象比较复杂,即使在模拟病房进行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也是比较局限的。将诊断学的教学由学校课堂、模拟病房转移到实习医院的病房,开展诊断学的临床课间实习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医院病房按系统选择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真实体验各系统疾病的异常体征,并要求与人体正常表现相比较,根据询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学会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在收集临床资料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真正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及方法。

3.2开展病例讨论。一病例讨论一种是课堂上,收集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以讨论的形式讲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方法:说明临床诊断的方法及诊断的步骤、原则。另一种是课间实习后,教师根据课间实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对所见到的真实病例进行病案讨论。无论哪种形式的病例讨论,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病例讨论活动。讨论内容为病人的病史、异常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病例讨论锻炼学生了思维、体验和探索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也让学生感受到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效果

【中图分类号】R3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29-01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完成基础医学后,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所开设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实验诊断就是医生通过运用检验结果所反应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等客观资料,来判断机体健康状态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所用的的医学临床活动。由于多方面的种种原因,以前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偏重安排 “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和“乙肝二对半”等等内容。但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的现代教学中,教学课程里还缺乏新发现和新推广的检验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实验诊断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制约其发展。为了提高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质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实验诊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纳,现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1课程安排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实验诊断学》教材编写的版本(现为第七版)更新,内容越来越多,但教学课时数的安排却越来越少,即学时少而内容繁多。

2师资配置欠妥

我校实验诊断学教学成立之初,教师主要来源于医院检验科,绝大多数是高年资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他们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教学学生有疑问,些教师难以准确回答的现象。

3教学目的不明确

实验诊断学原先教学目的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研室课程表的安排,按时按量完成理论教学任务,教学重点主要在常规检测项目,很少介绍新的项目,学生也不去关心实验诊断学教学目的,只是关心考试,能够顺利过关就万事大吉。因此这样的理论讲授难以达到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检验项目解决患者怎样的临床问题,并通过综合分析各种实验结果进行临床思维这一目的。

4教学内容陈旧、死板

一些在临床上已经淘汰甚至过时的检验项目一些理论上可行但临床上不可能开展的项目如靛氰绿滞留率试验等课堂上还在大篇讲授,而现在临床上常用的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许多新检测项目和技术受课时的限制又很少介绍,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际I临床脱节甚远,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临床需求,造成医学生进入临床时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出现毕业后对许多的实验诊断项目棘手。

5教学方式落后

传统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教师只重视实验诊断教学的结果,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无意中就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完全歪曲现代化教学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6循证检验医学知识内容尚未增加

近来部分本科教材中(本硕连读层次)增加了循证检验医学知识内容,详细介绍了临床检验路径并插入了路径图。但是高职高专教材中循证检验医学知识内容尚未增加。作为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假如没有接触临床医学各论知识,很难讲解实验诊断路径的整整含义,学生很难理解,实际临床实践中难以结合临床并有效应用。

7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编写较模糊

现有临床医学高职高专教材中,实验诊断学知识加入在诊断学(诊断学基础)教材中。只是几个篇章而已,学生在诸多的辅助检查课程里很难体会到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的重要性,而且不能够保证双学历教师或实验诊断医师为授课教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

总之,实验诊断学是运用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状态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检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的一门学科,是诊断和解释疾病规律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存在的问题,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止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当然,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虽然从前存在一些列的问题,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快速传递、各类信息的互动、以上存在的问题已逐步改进,不断完善。因此,通过依靠计算机科学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训室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增加,教学质量将会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阴其谱,杨红霞.浅谈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0-10

[2]李邦郢,李伟.诊断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之初探[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710-1

[3]褚春民,陈牧.对提高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点滴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126-7

[4]温晓艳,张艳超.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2):20-1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6篇

传统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和临床过程相差甚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会书写检验报告,不会对患者病症进行正确地诊断和分析,既延误了诊断治疗,也增加了病人的负担,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本文主要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模拟临床诊断过程两个方面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1.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医学信息更新换代迅速,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优势,将临床上的真实病例、患者的患病特征用文字、图像、动画、操作录像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室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规范检查手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实验室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现代化的诊断仪器设备及诊断科的一些工作流程展示给同学们,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诊断学实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临床诊断的初步了解,吸引学生学习诊断学实验的兴趣,间接地促进学生对诊断学的求知和探索[1]。

1.2模拟临床诊断过程

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临床诊断过程,让学生自己扮演医生和病人角色,参与到病例诊断中,按照询问病史、查看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等程序,让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引导他们学习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讨诊断学理论。

2教学内容的创新

以往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总是选取固定的几个检验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内容局限且简单,学生很快操作完,课堂时间剩余,易导致课堂纪律涣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脱钩。诊断学实验室教学要以临床的实际需要为准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把与临床联系密切、实用性强的内容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讲清讲透,并且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讨论病例、分析检验报告单,让学生有如到了临床的感觉,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慢慢拉向主动思考,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得到训练。

3教学思维的创新

一流的老师教思想,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三流的老师教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开拓未来世界的主力军。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师教学思维的创新。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2]。

3.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教师要在熟练掌握书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的基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新构建,要以问题为中心和切入点,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授课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

3.2创设学生讨论环境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病例的难度要符合教学进度,如果太简单,则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若太复杂,学生讨论时间过多,而且会觉得无从下手,也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讨论诊断过程后设计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写出规范的诊断报告。各组将设计的治疗方案和书写的诊断报告做成PPT,派代表进行阐述,主要是学生互相提问,相互讨论,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对所设计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完善,直到方案切实可行。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报告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3.3开放诊断学实验室诊断学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学生较多,设备有限,得不到充分的临床技能训练,掌握的技能手法不熟练,当学生进入到到医院实习或者临床实践时,容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安,甚至引起医患矛盾,严重的导致医疗事故。开放诊断学实验室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充足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锻炼,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基本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安 法医鉴定 闭合性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DF7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58-01

1 前言

]合性颅脑损伤是指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颅腔内容物与外界未沟通,多为交通事故、摔跌、坠落、伤害直接或间接作用头部致伤。对伤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医院的病程记录和临床诊断对鉴定具有重要作用。受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首诊医师对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脑震荡、脑损伤后综合征诊断方面,使法医临床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影响鉴定的公平性、公正性。本文收集了26例经临床确诊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分析法医鉴定和临床诊断的差异,情况如下。

2 资料、方法

2.1 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我司法鉴定中心2011年2月~2016年2月受理的26例经临床确诊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被鉴定人,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5.82±4.5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9例,伤害17例。

2.2 方法

26例均经外地或本地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后再接受法医鉴定。所有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经临床确诊后,我鉴定中心通过调查外伤史,对病历资料文证审查,与专家会诊分析,明确鉴定结论后,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的差异。

2.3 观察指标

针对损伤导致的震脑荡、脑损伤后综合征、单纯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的差异。

2.4 统计与分析

记录26例被鉴定人研究所得数据,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处理和分析数据,研究出现计量资料经(?x±s)形式描述,接受t检验;研究出现的计数数据由(n,%)形式表示,接受x?检验,差异在P

3 结果

在震脑荡、脑损伤后综合征、单纯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临床诊断结果和法医鉴定结果存在差异(P

4 讨论

闭合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指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多由伤害、交通事故等所致,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工作中,针对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结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案件处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2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被鉴定人进行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P

导致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结论差异的原因较多,如:(1)临床辅助检查手段不全。对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时,充分的辅助检查手段十分重要。此病例中,1例51岁患者头部钝器伤后,表现为恶心、头痛,医院确诊为脑震荡;2周后,法医鉴定时考虑患者未出现昏迷,但近期出现了体温、血压升高情况,尿蛋白检查结果异常,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检查证实。那么在临床诊断时,实施全面、准确的辅助检查,可减少误诊事件,提高诊断准确率。(2)医生过度自信、草率。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的诊断有时间限定,诊断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切不可只凭经验判断。如头部外伤入院半个月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医生判定为脑损伤综合征,3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诊断出现误差。对于此类患者,可观察病情数月,根据具体情况诊断。(3)过分依赖主诉。目前临床对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等疾病诊断无客观检查方法,往往需要依赖患者主诉,其中不乏有患者夸大,甚至虚假的。因被人伤害入院者,患者往往主诉时存在扩大倾向,如受轻微外伤倒地、相互撕扯时情绪激动而主诉昏迷者,若过分依赖主诉,可能被其蒙骗,难以准确诊断病情。(4)受外界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医师可能做出与致伤过程事实不相符的诊断,尤其是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患者,缺乏客观的检查方法,就会出现诊断偏差,需要鉴定人认真慎重对待此类法医鉴定。

综上所述,导致法医鉴定结论与临床诊断不符的因素较多,医疗工作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法医鉴定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蓉,刘海礼.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几个关键点[J].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84-1186.

[2] 王俊,徐赵平,叶肥生.疾控实验室试剂耗材的科学管理及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5):373-390.

[3] 王炫征,乔春艳.浅谈疾控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2):1812-1813.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3.3基础理论课程和科研训练与临床轮转实训之间的矛盾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诊断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9-01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程,对各门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桥梁过渡和支撑作用,也是一门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应用性学科。虽然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具有内容多、较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能与实践相结合就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检验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实验诊断学要服务于临床和服务于病人,一定要以疾病为中心。因为它是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诊断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临床病例来分析讲解。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病例展开深入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生硬的实验诊断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极佳[2]。

1.2授课内容与实际检验仪器相结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检验仪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学时数限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理论课上不能一一介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课时间来弥补理论课的不足。实验课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某个检验项目的测试,这样学生从了解认识实验设备仪器开始,逐渐认识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过程、临床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检验项目的理解认识;同时,通过仪器的学习和使用,接触了医学检验和实验诊断的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挑选资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向学生介绍医学检验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补充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等教学内容[3]。在教学内容上的补充,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形象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诊断课程中,包括很多原理及图像,如果采用平时授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的加入,增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感性的知识。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Flas形象生动、具体逼真,便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又根据近年来多次再版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制作了1100多张教学幻灯片,不仅教师可以应用于实验诊断教学中,而且发表于中国医科大学校园网上,网站上还提供了学科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详解,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在业余时间对于难点知识的查阅和学习。

对实验诊断学教学和学习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3根据培养方向,合理进行考核管理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因此实验诊断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需要,我们在实验课中采用了“笔试+操作”的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出实验诊断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其中理论考试,主要涉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实际操作考试,则考察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双向的综合评定,更好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验诊断学承担着为医学生打基础的重任,是大多数未来医生接受系统规范实验室训练的唯一机会,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未来医生质量的好坏。所以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适应形势,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更系统的实验诊断教学模式。为临床医学生早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虹,李智,盛红华. 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目的 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 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 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 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 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 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 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 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目的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正逐步与认知诊断理论结合,形成计算机化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Com

>> 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认知诊断中的应用 具有认知诊断功能的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系统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现状反思 在线标定技术在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中的应用 浅析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研究现状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研究进展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特质焦虑量表中的运用 计算机自适应性语言测试的智能选题方法研究* 计算机自适应英语测试系统的研究及设计 情境认知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认知负荷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计算机基础》自适应考试系统 学习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自适应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有关计算机自适应测验技术的探究与实现 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CMM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词云支持中文输入,对文字的输入内容、形状等可以个性化定义(如图2所示)。中文词云中“认知诊断”“规则空间模型”和“属性”等频

次最高,领衔关键词说明了研究领域的聚焦,其中研究问题主要关注于学业评估诊断、认知诊断模型验证与应用(如DINA模型)、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自适应考试差异研究与效度研究。可以初步推断文献研究集中于CD-CAT的知识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研究等初步应用阶段。

为了使中英文文献具有对照意义,同样选取统计平台Tagxedo进行词频统计和可视化处理(如图3所示)。英文词云中显示具体的应用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法)、语言程序(R语言)知识评估和学习干预成为仅次于测试、自适应等的关键词。从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英文文献的关注点更加聚焦,能够对实际的认知模型进行测验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体现了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指导和教学干预,利用技术促进测试诊断最大化的实现。

通过词云分析,对CD-CAT的研究热点有了初步了解。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理论基础、算法改进层面,与教育、学习等过程关联较少;国外论文分析领域表示逐步通过技术方法“作用”于教育领域,与评估评价、反馈干预的实验与应用关联较多。如Sanja(2015)以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为例,开发实现自适应测试平台,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用自适应测试和笔纸测试进行比较,结合问卷、访谈的分析方法对自适应测试的过程、方法、优势、实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Triantafillou(2008)以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理论为基础,开发依托移动设备的自适应测试工具,将专家的评价灵活地运用于教育评估过程之中。

2. 渐入佳境:局部剖析

样本分析单元分别从研究创新点、发表时间、单位、数量、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等方面展开,具体统计维度涵盖认知诊断测验题库建立、初始题选择、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知识状态估计方法、终止规则、原始题参数在线估计和属性在线标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

(1) CD-CAT研究历程分析

借助NoteExpress 统计学术论文和学位情况,以图4表现发展历程。

作为“量体裁衣”式的测验,CAT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网络与科技进步,自适应测试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如GRE、GMAT、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等。以认知诊断理论为基础的CD-CAT相比^于CAT,更加能够利用项目属性和认知模型优势,进行诊断性的测验编制和评测。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的发展从2006年起步,2008年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例如曾彦钧等人(2006)提出CD-CAT以认知结构为基础,在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估计、终止规则和曝光率等部分与传统的CAT有很大区别。2011年,是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发展的高峰,之后学位论文研究数量所有下滑,期刊论文数量变化不大。

(2)CD-CAT研究内容分析

参照认知诊断评估的主要步骤包括:①描述测量目的和确定属性;②创建认知模型;③设计测验Q矩阵;④开发或选择认知诊断模型(CDM);⑤评估Q矩阵和CDM;⑥模型参数估计;⑦评估诊断与干预。其中有的步骤可能循环或者迭代。对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研究团队详细阅读140篇学术文献,发现很多文献聚焦于诊断模型、Q矩阵,以及概况综述和自适应认知诊断流程描述的研究,缺少完整的实践应用的成功案例。统计数据表明:

①相比较于国外CD-CAT,国内相关研究进程较慢,并且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概述和小规模的实验证明上,缺乏大规模应用CD-CAT相关的文献支持。可见,国内自适应的教育评价方式应用还未大范围普及,通过技术诊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并且提供有效的教学干预的案例还不够成熟。

②基础理论研究占文献总数的74.2%。例如,唐小娟、丁树良和俞宗火(2012)提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认知中的应用,分别从认知诊断模型、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和终止规则等几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有64篇文献(45.7%)对认知诊断模型进行介绍。截至2007年,常见的认知诊断模型有补偿模型LLTM(线性逻辑斯蒂克测验模型)和MIRT-C等,非补偿模型RSM(规则空间模型)、DINA(确定性输入噪音与门模型)、HO-DINA(高阶DINA模型)、RUM(融合模型)和AHM(属性层级模型)。

③实验实践比例为30%,其中有10%的文献叙述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康春花等(2015)以小学数学与几何的知识点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认知属性的分类,定义了数学知识和认知过程,并采用口语报告法对认知模型进行质性验证,选取某校六年级1,128名学生进行了测验。

近几年,新模型的研究也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例如祝玉芳等(2009)的多级评分AHM模型,涂冬波等(2010)提出多级评分DINA模型。余娜(2009)提出诊断模型的评估问题由信度和效度决定,认知诊断评估中信度采用校正之后的模型产生两组平行的模拟考生,分布估计每组掌握情况,计算相同考生被划分到相同属性掌握状态的百分比。

3. 升华:合作关系追踪

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存在学术带头人,也往往会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研究领域的网络关系。本研究借鉴魏顺平等(2008)提出的新的n-派系定义,利用研究者合作关系网络研究,建立“作者A-作者B”关联关系。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派系(subgroup)是社群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

首先,借助Excel统计研究者与文献之间的关联表(如表2所示),以“作者-文献-单位”的方式表现。

本研究中CD-CAT文献量大于5篇的作者见表3,通过论文作者和机构分析发现,大部分文献作者来源于高校和研究所,并且主要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院和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究其原因,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研究属于专业性较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领域,高校师生是新理念和方法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认知诊断测试的最终目的在于以K-12教育为代表的评估教育,能够实现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和诊断评价。文献分布说明研究内容处于高校“实验室”阶段,缺乏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和推广应用。

接下来,通过UCINET软件呈现51个节点,借助作者间的合作,观察图中度计算并排序,选出处于前列的若干位作者(假定中心作者为学术带头人),然后计算以“丁树良”为中心的合作关系网络图,如表4所示。

由于文章作者合作较多,本研究以文献篇数最多的“丁树良”派系作为研究范例,将上表的矩阵导入UCINET中,并绘图(DRAW)得到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图(如图5)。

两个节点的连线表示这两个节点存在合作论文的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合作论文的篇数,线条越粗,则合作论文数量越多。

采用UCINET 社网络分析软件将这些派系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合作类型主要为师生合作,较少跨校、跨区域合作;也存在少数的跨区域合作,因此形成了星状辐射型。

(2) CD-CAT研究应走出团队、校门,甚至跨越国界,开展跨校、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优化研究团队构成,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加快知识扩散。

三、CD-CAT研究项目现状

接下来对国内外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的实验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从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实践案例较少,本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内容采集和梳理,选取相对规模较大的实验案例分别进行阐述。而国外相对起步较早,2001年美国通过“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表明有义务将施测结果告知学生和家长。因此,诊断测试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仅仅是提供分数,而是需要提供补救措施等。本研究列举美国应用较为广泛的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和最大的自适应系统平台Knewton,并分别阐释。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研究学者,以数学和英语为考试切入点,考察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水平,以此命题进行认知诊断完成353道题目的编订并且设定1套公共锚题,运用DINA模型进行诊断分析。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红云教授、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张华华教授共同合作的“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 for an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in China”一文中介绍的研究,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项目为依托,阐述了其在北京、大连等地进行计算机认知诊断的大规模测试的情况。由于软件和硬件以及专业技能的限制,将CD-CAT应用于学校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项目克服传统C/S(Client/Server)框架,将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应用于国内的英语二级考试中。来自北京8所小学的584名学生首先参与了基于Web环境的测试,该测试有36道固定长度题目,规定40分钟内完成。该实验验证了CD-CAT应用于大规模考试的巨大潜力和高效性,同时参与测试的考生可以从中获取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报告,为后续进行学习干预和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了可能。此后,2011年1月,大约3万名辽宁省大连市的五年级学生参加CD-CAT英语能力测试,该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自适应诊断技术,持续三天、同一时间承载2000人并发的测试。在此过程中,对题库的优化、采用香农熵方法选题算法,以及内容平衡和考试蓝图的限制的编制,都进行了较好的实验。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作答情况评定和诊断报告;另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对CD-CAT效度全面审视的实践机会,为认知诊断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也有诸多公司关注和投入CAT的领域,如ASSESSMENT SYSTEMS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 系统(

张华华. 2015. 自适应测评和个体化教学 ――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张华华.

祝玉芳. 2009. 基于等级反应模型的属性层级方法[J]. 心理学报(3):267-275.

祝玉芳,王黎华,丁树良,汪文义. 2015. 多策略的多级评分认知诊断方法的开发[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4):371-376.

?isar, S. M., ?isar, P., & Pinter, R. (2016).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i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course with computer adaptive tests. Computers & Education, 92, 142-160.

Frederiksen, N., Mislevy, R. J., & Bejar, I. (Eds.). (1993). 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Liu, H., Ding, S., & Chang, H. (2009). Developing cognitive diagnostic cat for chinese k-12 education: An innovative assessment for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San Diego, CA., 29, 262-277.

Liu, H. Y., You, X. F., Wang, W. Y., Ding, S. L., & Chang, H. H. (2013).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 for an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in China. Journal of classification, 30(2), 152.

Mislevy, R. J., Sheehan, K. M., & Wingersky, M. (1993). How to equate tests with little or no da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0(1), 55-78.

Nichols, S. L., Glass, G. V., & Berliner, D. C. (2005). High-Stakes Test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Problems for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Appendices.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Unit.

Roussos, L. A., DiBello, L. V., Stout, W., Hartz, S. M., Henson, R. A., & Templin, J. L. (2007). The fusion model skills diagnosis system.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75-318.

Triantafillou, E., Georgiadou, E., & Economides, A. A. (2008).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on mobile devic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0(4), 1319-1330.

收稿日期:2016-04-11

定稿日期:2016-07-19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91—01

中医的临床研究包括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医药学的临床科学研究。应该把研究作为重点对象,同时对应用基础研究进行兼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的中医临床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对2006年一年间相关学科期刊的统计调查,对内科临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思路。

1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法

对2006年一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校对,共统计到了335篇关于这类的文章。调查的内容包括它的一般情况、研究的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出处、年份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那么,他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对新的病因的研究;中医与检测指标相关的研究;中医疗效判定标准的研究;对专病专方的临床研究;对常见病临床规律的研究。他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及中西医诊断标准,并对他们的诊断标准出处和年份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对335篇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其中占63%的文章作者及他的病历来源为省级以上的单位,35.5%的文章来源于市级的医疗单位,而基金情况的文章占了47%。

2.2研究方向

占34.5%的文章是关于中医与检测指标相关的研究,56%的文章是对专病专方方面的研究,而对新的病因及常见病临床规律只占了4.5%。

2.3诊断标准

有15%的诊断标准文章采用了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其中有25篇文章是来自于1998年以前的诊断标准,而没有对诊断标准的来源进行详细记录的却占了81%。有26.5%的文章采用了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制定的中医证的诊断标准,其中47.5%的文章中医证的诊断标准采用于1998年以前制定的诊断标准,有18篇文章采用白拟证的诊断标准,227篇对诊断标准来源没有进行描述。有257篇采用了国家卫生等部门制定的西医诊断标准,其中78篇的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了1998年以前制定的标准,其中有9篇文章是自拟的诊断标准,68篇文章也没有对诊断标准来源进行描述。

3 对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探讨

所谓的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方法来研究并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诊断、症候、病机及辩证规律和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这门学科还存在不少问题。

3.1他的实验方法比较传统到目前为止对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能够提供最好依据的,我们都采用了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大部分都直接采用书面随机,没有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没有可信度。要有让人相信的研究结论,必须要具备出自严谨的样本、随机、对照等临床实验统计。样本含量少,而真正的大规模、多中心及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则少之又少,使试验结果缺少足够说服力,总的文献质量实在让人担忧。因此,在工作积累中要慢慢摸索出一套比较可行又可靠的临床实验方法,医疗工作者还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2对中医的理论创新研究比较少从以上对335篇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对新的病因探讨及临床规律只占了4.5%。中医临床研究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要吸取以往中医药的精华,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既要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势更要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研究紧密结合。中医内科临床医学工作者都要不断寻找这门学科新的规律,新的思路,为防治人类疾病做出贡献。

3.3

临床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与实验的严密性、设计科学陛、管理规范陛及选题的创新性都与科研人员素质水平紧密关联。很多工作者在对一种药f生进行解释时都采用传统的中医原理对它的配伍原理和功效进行阐述,再用实验药理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都是比较陈旧的,没有对中医理论水平做进一步的提升。

3.4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都比较落后在十几年前,我们都是以医学原则为指导,采用了含有预后转归的疗效作为评定标准,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近年来,中医还是处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医药的研究成果要面向世界,让世界都能感受到我们中医药学的伟大,就必须使用被国际认同的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从以上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的临床观察都采用了1998年以前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而且很多临床研究都是作者自拟标准,因为根本找不到实用的疗效判定标准。因此,有关卫生部门应该尽快组织有关专家修订或另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及诊断标准,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需要。

4 结束语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轧钢过程;故障诊断;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71-01

轧钢故障诊断对于轧钢生产的顺利进行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对轧钢故障的诊断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补充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为轧钢生产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为社会提供实用型技术人才。促使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理论认知,又能在不断更新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的开展实践,在良性循环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本文就结合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对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一)凭借经验对故障进行诊断

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量,但是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却不能充分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操作者往往是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对轧钢过程的故障进行诊断。这种通过实践经验解决故障的方式在通常情况下是行得通的,但是存在着弊端。经验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在诊断故障的时候需要对故障出进行拆卸排查,这种方式对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一种极大的损坏,而且在排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排查装备及排查人员,这无论是对于轧钢设备还是对装备设施及人力都存在着浪费的现象。而且通过这种解析式的排查方式并不能排查彻底,这样不仅会耗费较多的时间,还会耽误正常的生产活动。

(二)采用解析模型对故障进行诊断

解析模型在故障诊断中是使用时间相对较长的系统化的一种对象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比较准确的获得在轧钢过程中的故障状况。建立解析模型使用的诊断故障类型有限,通常情况下适用于对回路级以及轧钢设备的故障的诊断,这就不能够诊断在轧钢过程中所存在的其他类型的故障。除此之外,建立解析模型需要事先建立某种模型,建立模型对于所采集的样本的要求极为高,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所建立的模型并不能完全适合于轧钢生产的整个过程,而且在按照所建立的解析模型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未知性。因此,通过建立解析模型并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对故障的诊断工作。

(三)通过信号特征对故障进行诊断

随着科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我们对信号这一名词不再陌生,例如手机信号、无线信号等等,不同信号反馈的信息可以区别设备的运行状况。那么在轧钢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轧钢过程进行信号处理,并根据不同的信号特征建立相应的描述性的模型。这样就可以根据信号的波长、振幅等特点的不同从而诊断出轧钢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地方。但是这种通过信号特征对故障进行诊断方式相对简单,但是信号特征相对比较笼统,这就会不能有效且及时诊断出轧钢生产过程的具体某个环节存在故障,也不能有效的确定存在的故障的程度,这就会对轧钢生产工作的整个系统造成消极的影响。

二.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生活在信息时代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智能化设备接触,在轧钢过程中引进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可以减少工作的繁琐程度,还可以提高对故障诊断的效率和精准性。人们创造出各类机器设备,极大的延伸了人们的工作领域和范围。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是人们对已经运用到轧钢生产过程当中的机器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升级,使之能够在实际的故障诊断中自行通过根据机器自身的使用条件,对轧钢生产过程中的故障的性质、严重性等进行分析,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另外还能够对机器自身未能解决的问题及时通过相应的程序作出相应,使得对轧钢过程中故障能够形成有效精准的诊断。

(二)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的系统级故障诊断

对于生产活动来说,维持其生产活动正常运转下去的条件就是有支持其继续运转的物质基础。同样的,轧钢生产活动也需要其生产的商品得到交换,进而维持轧钢生产活动能够持续运转下去,这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利润与市场的竞争力。产品的质量则是影响消费者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轧钢生产系统既庞大有复杂,如果轧钢生产的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一些未察觉到的质量问题,那么在生产成成品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就会缺乏市场竞争力了,因此只有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系统级故障诊断才能更好的生产处质量过硬的产品。

(三)学习世界各国对故障诊断的优势

最近几年各国对钢铁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全球钢铁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经过调研我们可以得知,相对于国外对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的研究来说,国内的研究有一定的落后性,而且在实践操作上的实用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学习世界各国对轧钢生产的故障诊断的相关的先进的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安全、高效、高质量的进行轧钢生产活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的方式高效率使用可以有效的是我们规避在轧钢生产过程中由于出现故障诊断的失误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就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分析了现阶段三种主要的故障诊断方式,分别是凭借经验对故障进行诊断,采用解析模型对故障进行诊断,通过信号特征对故障进行诊断,同时也阐释了这三种故障诊断方式存在的问题。轧钢过程故障诊断一旦出现失误将会给企业、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轧钢故障诊断技术会不断的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在文中紧接着对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存在着局限性,未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轧钢过程故障诊断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佰强,王启伟,赵嘉琪;浅析适用于轧钢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07期.

实验诊断论文范文第15篇

对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最新实验方式引入教学环节并以多样化的形态学教学内容补充到手工实验中,结合理论课中循证医学的思路,探讨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突出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实验课是实验诊断学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思维,直观地理解实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实验室诊断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在《诊断学》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检验科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是继承了医学检验系的授课模式,该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如手工项目比重较大、新项目与新技术介绍较少等,已严重制约其发展[1-2]。鉴于此,本校在开展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步对实验课进行了调整,以期实验课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配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陈旧,目标不明确

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已在近年来不断改版的诊断学教材中得到体现,然而很多诊断学实验课大纲仍然停滞不前。如血液检查仍然使用牛鲍计数板进行手工计数细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计数细胞的含义,他们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教学应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核心在于通过实验了解实验诊断学项目的临床意义,并会根据诊断需求选用合理的检测项目,并通过实验知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从而综合分析诊断病情。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向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整合,传统的临床基础检验手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正被逐步压缩和取代,基本的自动化检验仪器和信息化数据系统在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或卫生院都已比较常见[3],临床医学生所具备的实验医学知识必须同步更新,而在现阶段教学中对新项目介绍内容较少,对这些检验项目的适用范围、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很少涉及,由此产生学生知识培养提升与实际临床应用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这一矛盾将导致临床医学生未来不会使用或很少使用新项目辅助诊断,可能会限制其医疗服务质量,阻碍相关专业的发展。

1.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形式单一,多采取的模式是“复习-看挂图-实验”,作者在以往教学时曾经使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手绘挂图教具,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多教学使用的显微镜保养不好导致形态学内容无法进行。理论课采用填鸭式教学,大部分项目来不及消化,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理论课也缺乏兴趣。而如今循证医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实验室诊断的短板势必会影响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提高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对实验诊断学及其实验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课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但目前的实验诊断教学仍旧以理论课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实验课操作对其临床学习毫无帮助,而且内容陈旧,还停留在理论的重复叙述上。已在部分医学专业开展的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优秀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上使用滞后,仅是安排一次到检验科的见习课,直接影响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4-5]。临床检验技术及手段发展迅速,缓慢的知识更新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6]。

1.3实验课教师队伍年轻且不固定

目前实验诊断教学通常由检验医师兼职,大部分实验课由青年讲师承担教学任务,虽成立了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也按学校要求进行了教师配置,但并没有编制专职人员而且实验课教师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实验课的教师更难以固定;检验医师虽然精通检验技术和方法,但缺乏临床医疗经验。兼职教师临床工作繁忙,授课经验少,备课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应付任务情况的发生。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兼职教师平时工作使用的大部分是自动化仪器,授课时又回归到手工操作,从而对教学质量和管理造成影响。

2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2.1重新制订实验课教学方案,增加实验课课时

目前本教研室实验室诊断学理论课教学已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根据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授课内容,贯彻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病案为中心的授课思路,进行实验课备课。各实验课教师在备课前要熟悉理论课授课知识要点,重点将检验方法学实验转变为以临床项目为基础的实验,从教学对象今后的工作需求出发,弥补理论课授课内容较难涉及的部分,如用形态学来改革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中也采用问题为基础式教学,而且问题的提出方式更具体于理论授课,例如在尿液常规检查中通过对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回顾,既帮助学生理解尿胆原和胆红素的检测意义,同时也复习到生化检测肝功能的部分项目,结合平时积累临床病例分析能够使理论知识点串联于一体而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调整实验课课时,由原先的9~12课时增加到20~24课时,专业设置按体液、血液、生化、微生物、免疫和综合案例分析,使知识点分布更加精准,从而以点带面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增加微信群消息

青年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工作中运用先进多媒体教学和数码显微互动教学成为现实,将数码显微互动教室与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有数码显微互动教室基础上,通过建立实验诊断学分享群,利用QQ群和微信群课件、试题及最新的实验诊断学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2.3形态学教学内容和最新医学前沿知识点的补充

学生往往对医学前沿知识更感兴趣,作者通过增加教材以外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床旁诊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质量管理和认可等新理念通过实验课加以补充,使学生们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前沿知识的补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7]。同时让学生们掌握选择使用合适的实验室项目,使教学质量能跟上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在基础(血液和体液)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中增加形态学教学内容,通过尿沉渣涂片、血常规制片及典型的微生物染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直观的形态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医学专业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很难再学习这些形态学内容,而部分形态同疾病的诊断息息相关,例如通过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就能为从事肾脏疾病专业的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在补充知识点和形态学内容同时对老旧项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内容相近的实验项目进行合并,将过多倾向于检验原理的内容进行删减,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2.4授课教师的安排和资质考核

为了较好地完成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改革任务,在每学期制订教学任务准备会时,所有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都必须集中备课,授课内容需兼顾各个专业交叉的知识点。实验课教师首次授课前需要进行试讲,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打分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后才能实际授课,并根据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及授课方式,对于不满意的课程则进行二次备课。总之,实验课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上不应片面追求内容的多和全,把实验课当成了是理论课的简单重复,不能一味强调背书。以开阔视野的临床思维角度出发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探索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综合能力,为以后工作中会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检验结果,与检验医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凡,万海英,李冬,等.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133-1134.

[2]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3]洪俊,李艳.以临床思维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6-939.

[4]李桂玲,多丽波,刘彦虹,等.临床医学五年制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79-80.

[5]郭素红,李正祎,孙可歆,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1):71-72.

[6]张继瑜,杨春莉,周芳,等.检验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3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