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

高中政治的哲学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哲学素养;培育;创新人才

一.素质教育需要培育哲学素养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功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这里的“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我理解为具备基本人文关怀和哲学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是思想和德育的主要阵地,培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追求真理,培养理性的思维品质,学会理性的看待人和事,是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设想在一个秋天的午后,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英国小镇格兰瑟姆乡村的栅栏外,洁白的风车缓缓转动,在金色的麦田里投下不规则的几何光影,一条波光凌凌的小河流向亘古的天际,深邃、辽远……

微风吹来,夹杂着熟透了的苹果清香,一个年轻人漫步果林,树枝轻轻摇曳,一个苹果从树梢掉落,恰好打在年轻人的头上,哎呀!奇怪!这个苹果怎么不飞向蓝天,或者不飘向天际呢?难道它在执行上帝的命令?是谁给了它神奇的力量?一系列疑问呈现在他的头脑中,这是否意味着一场伟大的科学革命的到来?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这年轻人就是牛顿,正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他是伟大的。

同样是人脑,同样是苹果,砸到牛顿的头,砸出了大智慧,而普通人最多也就是埋怨,然后吃掉这该死的苹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秘密。反思伟大与平庸的区别,除了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之外,最重要的是伟大的人具有自觉、怀疑、反思和感悟的思维素养,善于自觉从司空见惯的平凡中怀疑反思,在不疑中有疑,在疑问中感悟,这就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思维品质――哲学素养,这是一种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智慧,是一种无形的但又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一种灵性。

哲学素养的养成是培养创新型战略性人才关键。具体而言,哲学素养是一定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品格的有机统一,哲学素养的养成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理性思维品质的基础,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主要在于文明人的行动受理性思维的支配,而不是一种直接的冲动,有良好的哲学素养的人,通达事理,待人接物巧妙得体往往出奇制胜,让人感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哲学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培育良好的哲学素养关键在于教育,在现代高中政治教学状态下,只有哲学素养的培育成为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才能培育出国家民族社会做需要的战略性人才。

二.哲学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四个环节

高中政治课的目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原理)放到整个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前所未有的理性思维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的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哲学素养,让学生具有科学的理性思维品质,需要建立在自觉、怀疑、反思和感悟四个维度之上,当然,这四个维度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1.自觉是培育哲学素养的前提。自觉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是自愿地执行或追求特定目标的程度,表现为热情、兴趣等,是一种持续的动力。自愿是自觉的显著特征,不需要外部因素的强迫。在外部因素的强迫下的被自觉是不可持续的,是没有动力源泉的。自觉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行为的主动。而这种行为的主动恰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做人做事的动力之源,自觉性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开始。也是学生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正如当代著名哲学家石勇在《论自觉》中这样说:“自觉是一种素质,一种涵养,素质就是生产力,涵养就是生产关系的优化力。通过自觉,我们看清自身的弱点,辨析眼前的是非,澄清心境,理性的规划未来。人类的长处往往从人心内蕴之自觉而来。”

2.怀疑:怀疑是人类所特有的理性思辨能力,是通向真理的手段,一般是指人们对以特定对象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人类认识的一种分化或异化,怀疑有两种作用,一是防范,二是探索和进步的动力,我们这里主要自从后者出发,讨论怀疑在教育中的功能,目的是促进人才的培养。

苏格拉底说过:“怀疑只能是无限的探求”,有了探求,人类的认识才不断的向前推移,怀疑使创新就具备有了可能性。假如人类没有对已有的认识的怀疑,那么,人类一定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状态。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成长疑问,那么他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必然要进行逻辑的推理验证,最后用理性的逻辑思维验证自己的怀疑,说明理性思维战胜了感性认识。但是,我们不是对一切事物都要进行怀疑,怀疑是有限度的,否则就是一种极端主义了。

3.反思是培育哲学素养的核心。冯友兰先生也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即反思就是人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的思维活动,或者理解为探寻认识事物的根据,归根到底的意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活动。

(1)、反思是创新的重要条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反思知识形成的认识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认识的过程。在学生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深刻的反思同一认识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状态,研究新情况,探求新问题,才能得出新的结论。

(2)、缺少哲学层面反思过程的教学活动,其结果是可憎的。例如,语文教学是立足于文学艺术表达的角度和立场,表现作者对事对人的某种认识和思考,或者借助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特别的情绪情感。追求文学艺术情感的人文艺术之美。而在政治教学中却要坚持人类理性智慧的光辉,追求人类的理性思维品质。同样是学习《水浒传》的文章,如果仅仅从人文艺术的角度看待,那么就会陷入到杀人、暴力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样的悖论中去。文学艺术需要回归现实的理性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的差距,才能在现实的基础上作出符合理性法则的,而又高于现实的情感表达,实现人文情感艺术表达和理性法则的有机统一,促进人的发展和创新。

反思不同学科的认识,反思同一学科的认识,反思同一认识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过程等等,是政治教学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4.感悟是学生哲学素养的内化过程。简单讲感悟就是在感的基础之上有所领悟。这说明感悟是学生认识与学生情感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通过感悟学生想象得以展开,人格得以升华,即学生思想得到了熏陶,形成了稳定的价值观念,教育的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认识内化的过程,即《周易•彖传》上说的“观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内化过程。任何人的学习都要经历“感”和“悟”的过程,先“感”后“悟”,这是具有灵性的认识升华跃迁的过程,是创新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人民出版社

[2]《小逻辑》黑格尔(德)商务印书馆

[3]《西方哲学史》罗素(英)商务印书馆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导学法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高中这一阶段与中小学阶段相比,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安排的课程都比之前增加不少。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做好备课

哲学的学习是放在学生的高二阶段,这时候已经分好文理科,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政治的学习。高中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哲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树立整体概念。首先,教师不能以一章一章的形式进行备课,而是要从整册教材出发,了解它的整体结构,进行合理教学进度的设计。其次,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发展。

二、把握重点

高中哲学课不仅知识内容多,而且知识的难度系数也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梳理,找准知识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对教材各章节作全面而又具体的分析,使得高中哲学课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小组合作

用辩证思维去指导学生学哲学,让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其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合作就是随机地把五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综合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合理分工,一个集体肯定会存在有些人要好,有些人之间关系冷淡,通过随机性进行小组分配,这样可以避免小团体的出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完任务后可以宣布通过竞赛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来刺激学生的胜负欲。

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思想;有效教学

何为“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给出的通俗解释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简单来说,有效教学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学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所学内容懂了、会了,并且还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面对高中政治枯燥、乏味的哲学常识,我们该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把哲学常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政治大都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之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课程的准备、实施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为生活服务。高中哲学思想深奥、抽象、枯燥,单纯的理论记忆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哲学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与学生相关的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相应的哲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感悟哲学常识的伟大内涵。

教师把哲学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仅指用生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枯燥的哲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常识的本质就是对生活实践的体验,高中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因此,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自己的难题,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哲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有效将深奥的哲学常识与学生普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不仅仅让学生对哲学理念有了一定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对哲学常识的进一步认知,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哲学理论深奥、抽象、复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述理论知识还是讲述理论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知识点,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压抑,无法保证哲学理论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和课堂学习氛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遇到抽象的哲学理论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动画等播放功能,把复杂的哲学理论用学生易懂的图片或者其他形式呈现出来,缩短了信息在学生头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各类场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哲学思想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哲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总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仅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高中政治哲学理论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首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高中政治老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把学生从“听众”“观众”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敢于并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方案的设置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而不是继续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完实践和真理的哲学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的哲学理论分析材料。这样,学生自由谈论、分析,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巩固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如何实现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的有效性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丰富自己对哲学思想理论的认知,同时也要熟知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创造出一个适合本班学生的高效的高中政治哲学常识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哲学原理教学 复习方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一切从题意出发

在答题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按照题目规定的要求和条件组织答案。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是:意识要以物质为基础,意识可以在大脑中反映一定的客观存在。了解这个观点以后,就要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里面,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让主客观真正做到历史环境下的完整统一。一切从题意出发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理在做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材料、审设问。先确定主体,再明确题型,如意义类、因果类、体现类、措施类,注意不同类型试题的不同解题技巧。最后,还要理清知识与设问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是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还是运用什么知识解决材料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出现上述情况,提高解题的针对性、完整性、准确性,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哲学原理和坚持一切从题意出发的解题技巧有机结合起来。

二、联系的观点与文科综合

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它既包括事物外部的联系,又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人们一定要具体而深刻地分析出各类事物间的联系,以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待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一方面促使形成各种不同的学科,每一种学科内部又出现了许多的分支,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文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综合是指学科内的综合,它要求教学过程打破教材框、节、课的限制,对相关的知识重新整合,构建新的知识框架,以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看不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答案肯定是片面的,苍白无力的,自然拿不到高分。广义上的综合是指政、史、地三科间的综合。在今后的复习中,要着重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三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如相互听课、评课、进行试卷分析等;二是教师在钻研本学科的同时,借阅其他两科的教材,提高自己对文综教材的驾驭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复习文综的能力,学会系统优化法,消除对文综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矛盾的观点与对教材的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始终起到主导作用,是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锻炼的载体。讲好教材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讲好教材呢?唯物辩证的观点认为,矛盾是构成世界的必要因素,事物都是由矛盾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它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根据这一方法,我认为讲好教材一定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知识的“来龙”和“去脉”的关系。不仅要深刻理解某一知识的成因、含义、性质、作用等,还要掌握该知识运用的范围和对象。

二是正确处理走入教材和走出教材的关系。第一次复习夯实基础,第二次复习形成系统化知识网络,进入教材的目的是能走出教材,达到不依赖教材而正确解题。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立足整体,审时度势;才能根据试题信息,自如调动知识解决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教材和资料的关系。教材和资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抓住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尝试统筹兼顾。毫无疑问,教材是教学的重点,夯实基础,吃透教材是应对高考千变万化的永恒主题,是备考过程中要牢牢牵住的“牛鼻子”。同时,一流的考试资料是高考复习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有利于拓展课本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技巧。

四、实践的观点与社会调查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5篇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图表I: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图表II:1990-1998年中美汽车年产量及占世界比重

图表III:1997年中美最大汽车公司生产规模比较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6篇

从提出问题的形式看,直问式论述题已被材料式论述题彻底取代;材料式论述题的特点是:在题目的情景设计上,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材料,也可以是一组或几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上述材料的交错使用。从题目的设问方式看,可以是明显性设问,也可以是隐含性设问;可以是一题一问,也可以是一题多问;可以是收敛性设问,也可以是扩展性设问。

从提出问题的内容看,高考论述题侧重于考查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文字少信息多、可比性强等特点。考生要正确解答高考论述题,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热点和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类题目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大(约16分到20分之间),但是考生的得分率普遍低。考察考生失分比较重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在审题即如何看懂表格本身直接体现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内容和解题思路方法这两个环节上。本人欲在此文中以高考试题为例,就怎样使用哲学思维进行审题、解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例: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下列图表并回答问题

图表I: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年产量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图表II:1990-1998年中美汽车年产量及占世界比重

图表III:1997年中美最大汽车公司生产规模比较

注:我国目前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1)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

(3)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利用现象和本质或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点论的观点(注:如果材料给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请运用两点论)对材料进行哲学剖析,力求对每段材料和全部材料之间的内在含义及其指示性方向有正确的把握。

首先,找出每段材料的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的指向挖掘出其隐含的内在涵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对关键词的内在涵义的了解和把握正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

例如:图表一中,资金利润率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年产量是关键词,而其内在涵义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逐年增加反映了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材料把中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与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产量的比重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仍是汽车生产小国,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待图表二,我们要采取两点论,同时要把图表的内在涵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透过图表挖掘出来。图表三把中国一汽与美国通用两大汽车公司的某些具体指标进行比较,考生可先分析数字背后的隐藏涵义,并结合题下注(审读注释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在联系及材料的中心观点)可以归纳出企业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其次,把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全部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内在的联系,并利用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可把其定为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等具体的联系形式,通过这个步骤,有利于考生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并根据其意图组织答案。

例如:图表一中,年产量的增加即企业规模的扩大是原因,资金利润率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的上升是结果。图表二中,1997年中国汽车产量是145.6万辆与图表三中的题下注:我国目前即1997年有115家汽车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堪称世界第一相联系相结合,可以归纳出在我国存在汽车企业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原因之一,而此处正是命题的出题意图所在;而这一意图正是图表一的本质内容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图表二、图表三是图表一本质内容的具体化。

二、迁移设问方式,针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利用哲学道理进行剖析,并按照哲学逻辑组织答案。通过迁移设问方式,考生可以把千奇百怪的设问方式变成自己熟悉的设问方式,这样有利于考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题目结合起来,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例如:设问一,这三个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可以迁移为这三个图表是什么?针对"是什么",考生要运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组织答案。先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现象及其内在涵义--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以挖掘出每段材料以及全部材料的内在联系--本质;此外,针对"是什么",考生要注意两点论的运用,特别是材料中有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例如,透过图表二中美国汽车企业的产量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汽车工业作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已经确立--本质;图表二中中国汽车产量的增加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极大进步,而与美国及世界产量的比较又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不足--两点论。

例如:设问二 ,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汽车工业会有什么影响可以迁移为加入WTO将对中国汽车工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针对"怎么样",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法中的"两点论"、"两分法",力求全面地看问题。例如,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使得面对"入世"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将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入世"将促使我国汽车工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有利的一面。

例如:设问三,你认为我国的汽车工业怎样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迁移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发展该怎么办?针对"怎么办",我们要坚持利用矛盾分析法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组织答案。例如,面对"入世"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做到:国家要加强对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使汽车制造企业优胜劣汰,创造有利于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企业兼并和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我国的汽车"航空母舰",优化 资源配置,实现规模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注: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7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方案。因而,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现在,高中政治实行新课程、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没有过时。然而,课程标准变化了,教材变化了,即教育理念变化了,因而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或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那就是:在具体做法上,要做到从实际到理论,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这样,才是真正的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的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而言,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实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三者的和谐统一。

高中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序言指出:高中政治课教学,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它是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其深刻的思想性是以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作为前提的。能力通常指个体适应并胜任某一活动和调节自身行为的心理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个体的某种能力,不仅表示一种具体的心理过程和状态,而且表示一种具体的心理活动水平。在现在的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呈本文由收集整理现了指数形式增加、更新周期短的特点,随之而来的则是科学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电脑化、生态化等特点。因而,这就使人类在实践上有了更高规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对现代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的原因。

高中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既是智育课又是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政治品德素质教育的任务,这是其他学科或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所替代不了的。

教与学,师与生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师与生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教师遵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对学生进行施教和指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就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过程,而这种内化的先决条件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赋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哲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通过

 

转贴于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教材;生活化教学

1引言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被提出来了,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更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并能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能为生活服务。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课题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回归生活”理念,高中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验是生活化教学活的资源。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学习和探究各派教育观点,深刻剖析和评鉴教育相关理论体系,弥补国内教材研究中过多采用思辨性的纯理论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2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丰富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教学日益生活化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教育在发展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国内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加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生活,主张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2],笔者理解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生活的存在之处,即为教育发展之处。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使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在“做事”中培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充分论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要来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种理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在《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中指出生活性品质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品质,指出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3]

3.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希腊时期,国外对生活化教学就已有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实践中,教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斐斯泰洛齐的“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的告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理论都传递着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着人类教育教学经验的内容,论述着不同时期教育与生活,不断增强着教育指导人们生活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4]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对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备受教育界推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与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4.1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个“含糊又复杂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在《辞海》中释义“真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把内化的东西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作为本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学科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本学科的特性和本学科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生活化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世界产生联系,把理论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质的理解,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释义理解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从而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问题,生活化学习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间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5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实现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特质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化教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1)随着教材观念的改进,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经典式”、“材料式”样本教材逐渐走向正统,成为权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不摆脱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跟想象设计教学情境,使生活化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笔者希望立足于当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教材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引发对教材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教材过分注重为教师服务,教师仅限于“教教材”,而忽视“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脱离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生活实际等问题……都凸显着教学生活化与教育教学当前实际之间的矛盾,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构建

6.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让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寻找适合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既要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不可空泛地谈论生活化。树立体现层次性较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能力和行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理论性强,将生活的实例与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更易于学生将学习哲学理论知识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擅长及薄弱领域,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进程,使教学资源更具生活化,体现人性化。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整合教育资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设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动态生成的过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使教学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哲学精神。

7结语

生活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者更应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动手去探究生活,使课堂变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融入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庆男.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4](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9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方案。因而,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现在,高中思想政治实行新课程、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没有过时。然而,课程标准变化了,教材变化了,即教育理念变化了,因而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或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那就是:在具体做法上,要做到从实际到理论,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这样,才是真正的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的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而言,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实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三者的和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序言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它是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其深刻的思想性是以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作为前提的。能力通常指个体适应并胜任某一活动和调节自身行为的心理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个体的某种能力,不仅表示一种具体的心理过程和状态,而且表示一种具体的心理活动水平。在现在的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呈现了指数形式增加、更新周期短的特点,随之而来的则是科学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电脑化、生态化等特点。因而,这就使人类在实践上有了更高规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对现代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的原因。

中学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既是智育课又是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教育的任务,这是其他学科或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所替代不了的。

教与学,师与生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师与生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教师遵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对学生进行施教和指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就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过程,而这种内化的先决条件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赋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哲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表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反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内心不启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会落空,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所以,只有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协调活动,双方紧密配合,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且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根本上做到外因诱导与内心启动相结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牢固地树立起素质教育观。

其次,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心理同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对于即将获得的知识有兴趣时,才会带动自己认知的需要。认知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当中对于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指使人们去学习的一种动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以及挫折时,它会激发学生面对此积极勇敢的面对,不退缩、不畏惧。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0篇

对于什么是哲学素养,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理解。张云鹏认为:“哲学素养其实也就是主体人在对事物本源以及对真理寻根究底式的探究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他据此提出哲学素养的三个特征,即批判性、实践性和理想性[1]。胡万年认为:“所谓哲学素质,就是通过哲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形成的一种内在于主体身上 , 通过语言与行为尤其是特定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哲学意识, 它是人的一种稳定的思维特质和内在潜质 ,包括内在于人身上的哲学精神 、哲学品格和各种哲学能力等。”[2]高苑认为:“一个人的哲学素养是他对智慧的无条件的热爱,对纯粹理论态度的觉解,对人性的理性自觉;是对自觉地修养自身、完善自身的渴求;是对历史地、批判地、辩证性地把握自身和现实世界的向往。”[3]郭湛主编的21世纪通识教育教材《哲学素质培养》一书从哲学自身的特性说起,指出哲学素质包括“人的哲学品格、哲学知识和哲学能力”,同时指出“它们(即上述三者)作为人格修养的内在方面是极为重要的”[4]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哲学素养理解为:哲学素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是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呈现出来的哲学意识,是人对智慧的无条件的热爱之情,是人格修养中极为重要的内在方面。

很显然,作为一种个人的修养,哲学素养着重于培养人理性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格;专注于激发人对智慧的无限热爱,并把这种爱智之情视为人的人格修养的内在根源。哲学素养的这些特性是由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赋予的,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不是常识性的把握,而是对“熟知并非真知”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把握,它是“密涅瓦黄昏时分起飞的猫头鹰”[5] 。

由此可知,反思与批判是哲学的本性,是哲学素养特有的内涵,也是哲学素养养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基于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文化的冲击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新常态”一词是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主要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上来解读,其后“新常态”被写入2015年修订版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简单来说,“新常态”是指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不断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经济增长从主要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态势。可以说,“新常态”的提出,正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对种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现状进行反思后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个提法本身就是哲学理性反思的体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种来自经济领域的新变化迟早会反映在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文化思想中,从而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造成影响;反过来,人们的思想认识又会作用于“新常态”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进行哲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十分重要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大学生在其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在地方高校从事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十余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在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哲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哲学素B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影响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若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成长和成才将大有裨益。

哲学是一门爱智之学,它是以反思批判的理性思维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它可以教会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当下我国正处于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价值观多元化且多元价值观之间不断碰撞的时期,大学校园也早就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给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方面,他们无所适从,对种种社会现象感到迷惘;另一方面,在行为选择上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也与之脱不了干系。比如,网传的当代大学生“九宗罪”,师生课堂教学上你有 “点名神器”,我就“网购”他人代课。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碰撞冲突中让大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素养的培养密不可分。正如冯友兰所说,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识,哲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正是大学生认识世界、处理人事进而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是其立世的根本。

2.哲学素养对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价值所在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众所周知,当下大学校园里就读的学生大多是“90后”,研究这群“90后”的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相关论文并不少,从中可以看到这个群体思想上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主流健康、具有坚定的社会理想、热爱祖国、具有较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抗压能力不足、个体缺乏责任心、价值取向功利色彩较重、心理调适能力不高、政治信仰出现偏差、道德观与道德行为不能合一[6]。

对这样一群虽然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个体行为上却显又得责任心不足的学生,与之谈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貌似过早,因为此阶段他们还处于学习储备阶段,还未真正踏上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岗位,所以此时谈论这个问题似乎只是一句空谈。但是我们要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指导我们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大学生将来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念就是在大学时期逐步成形,并将引领他们度过一生,因此,这并不是一句空谈;恰恰相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是要在此阶段奠定大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同时,对于当下“90后”独一代大学生而言,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也可使其在生活、交友、学业、评先评优等方面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哲学素养是反思批判和看待问题的思维素养,正是为了让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能培养“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从而矫 正他们在富裕的成长环境中滋生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哲学素养的培养与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样密切相关。

3.哲学素养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助力所在

哲学是无用而有大用之学,哲学跟具体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方式上是不同的,具体科学求 “真”,哲学求“智”,这种“智”是在求“真”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把握世界的思维是反思、是批判,哲学的到来是为了离开,因为只有离开才能转过身来观看自己,以他者的目光不断反思、批判自己,正因为如此,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引领,具体科学的昌盛正是哲学精神昌明的结果。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创新离不开自由的土壤,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正需要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为创新发展开辟新的成长空间。

中国共产党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以创新引领未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建设者、引领者,加强对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正需要哲学这个反思的自由空间的引领,正与哲学反思批判看待问题的思维一脉相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殊途同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专业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坚持不断地学习哲学知识,增强自我的哲学修养,提升自我的哲学品格,以期能以更好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从而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云鹏.哲学素养何以可能[J].学术界,2006(2).

[2]胡万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高 苑.哲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

[4]郭 湛.哲学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33-01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即《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领悟、评价、体验和锻炼,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运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而运用问题创设的情境具有启发性、敏感性、主动性、发散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思维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的问题创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

二、设计探究活动创设探究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前,应先运用探究法给学生创设必要的情境,给他们制造心理上的悬念,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从而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去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如:学生对《生活与哲学》中“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很难理解,教学时就可用探究法设置这样的情境: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了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活动探究1: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案例中张三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活动探究2:请结合案例和教材,列表比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活动探究3: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或违背运动与静止关系的事例、故事或谚语?

三、借助多媒体运用多种形象手段创设形象情境

运用网络或多媒体手段能节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还可利用诗歌、音乐、寓言、成语、小故事、录像、图片、漫画、视频、动画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运用诗歌创设情境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境不出于理外,哲理自存于诗中。诗歌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更能让人从中感悟到颇多的社会、人生哲理。运用诗歌创设情境,有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对哲学观点作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进行渗透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讲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一首“动字歌”:

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

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

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

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

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动,

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

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

在讲“联系的普遍性”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诗《鸟爱巢》:

鸟爱巢, 不爱树,

树一倒, 没住处,

看你糊涂不糊涂。

人爱家, 不爱国,

国如亡, 家无着,

看你怎样去生活。

(2)运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可以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运用音乐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比如在讲“矛盾普遍性”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篱笆·女人和狗》导入新课;在讲“矛盾特殊性”时,可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新课;在讲“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时,可播放歌曲《雾里看花》导入新课;在讲“量变与质变”时,可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导入新课,等等。

(3)运用成语典故创设情境

我国汉语中的成语典故源远流长,语言简练,含义精辟,熔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典故创设情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情感、开发非智力因素,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如《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在讲解“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时,可用成语“田忌赛马”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而不应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时,可用“按图索骥”来创设情境,等等。

结语

情境教学法作为《生活与哲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对哲学课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哲学课堂教学效益,情境教学法也是哲学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同类学校的《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2篇

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我觉得我能够教给学生的不应当仅仅是高中思想政治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有的意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会听到家长唠叨:“我家的孩子为什么精神那么差?为什么经常在课堂上睡觉?为什么在家不爱学习?为什么成绩总是那么差?”真是“十万个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的心急,也看到了家长的担忧,但是面对家长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却不好回答。事实上,家长并没有看清事情的本质,那就是学生的“心”,如果学生“人在教室心在外”,又怎么会有心思学?如何能够学好? 一、高中学生的特点现在的高中学生呈现出一些和以往学生或者其他阶段学生不一样的特点。(一)梦想很多,却很茫然现在的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有着很多梦想,如想成为专家、科学家、富翁、文学家等,他们憧憬着未来,只是他们的梦想太多,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实现什么样的梦想,更不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整天生活在过多的“梦想”之中,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梦醒之时,为时晚矣!(二)有心学习,无力自控在认真学习的同学自不用说,有不少同学还是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爱学习的同学则不然,他们也曾认真思考过自己的人生,规划过自己的人生,只是在理想与实现面前,他们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性格、任性、贪玩,不愿意去努力,不想控制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他们的梦想只不过是天上的流星,即看起来很美,却不实际。(三)心理脆弱,一击就碎我也认真总结过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其中有两个方面影响较大。一是家庭条件较好、衣食无忧,导致主观上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二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身亡,或父母不在身边等,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无心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家庭问题的漩涡,进而埋怨自己的命运,感叹上天的不公平,仇视他人和社会,更不用说好好学习了。(四)我自酣睡,不扰他人现在的高中生和初中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别,不爱学习的初中学生,除了自己不学之外,还喜欢影响他人、影响课堂纪律。而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喜欢自我“享受”,不爱学习,但不影响他人,要么睡觉,要么自己玩自己的。二、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现在的高中学生与以往或者是其他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且良莠不齐,这对于未成年的高中学生来说诱惑确实很大,导致他们沉迷于这些环境之中,进而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无心学习。另外,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更加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导致他们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进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二)家庭原因家庭的原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如家庭离异、父母身亡、父母不在身边等情况确实不少,这对未成年的高中学生更是影响巨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社会、家庭和他人的看法,甚至是扭曲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人原因(1)受自己的先天条件影响,如先天缺陷、先天疾病、身世等影响,进而影响自己的主观情绪。(2)主观意志薄弱,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没有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自暴自弃,或者将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孤单世界里。(3)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动力。(4)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少高中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毫不知情,面对生活就是眼高手低,即低的看不上,高的够不着,因而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三、解决措施综上所述,学生不爱学习的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深层次的原因,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归纳总结之后不难发现,虽然学生不爱学习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但是其本质在于“心”,对待此类学生应当“攻心为上”。心还在,梦就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中政治课特别是教材中的哲学思想对学生的意识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觉得,在“攻心”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树立以下几种“意识”。(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现实”意识,活在“现实”当中。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立足于实际(家庭、自身、社会),扬长避短,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避免活在幻想之中,否则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事情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在现代社会,夫妻之间因感情不和而离异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是在未成年的学生看来却接受不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是不能左右和改变的,我们应当更多地立足于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我们不能改变的事情上,不值得。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的未来。(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树立“实践”意识,“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多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认识到只有实践才能把自己心中的梦想变成现实(3)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树立“规则”意识,不能随心所欲。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则,必须树立规则意识,心中有规则,行动守规则,不能为所欲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想一想这样做是否违背了规则。(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责任”意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犯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要能够自觉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尽可能少犯一些低级错误,以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做出了某种选择之后,就要能够承担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而不是逃避责任,如不学习、违法、违纪等。使学生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5)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竞争”意识,明白“明天会更好”。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只有走在别人前面,才能更快到达终点”。成功离不开竞争,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比他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只有更多地付出,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四、结 语其实,要想改变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怎么想,二是怎么做。特别是“怎么想”,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学生会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要想改变学生不想学习的习惯,应当从“心”开始,因为思想引导行动,只有当“心”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学生才会去自觉地学、努力地学,而不需要老师去督促。同时,当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和计划之后,他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才会认真地学、努力地学;而当他们有了学习的习惯之后,习惯就成了自然,学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要改变学生,还是应当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攻心为上”。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当多传授给他们生活的“技能”,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这是我们能做的,更是应当做的。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3篇

一、政治哲学的问题架构

(一)一个核心

所谓一个核心,是指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所有问题的圆心,也就是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在现代政治哲学理论中,关于核心问题的讨论非常多,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观点,将范围缩小至汉语学界,关于核心问题的意见有两种:第一种,对于政治哲学研究,当其归属于汉语学界时,尽管政治哲学问题的分歧非常多,但是核心问题却是确定的,核心问题是指“社会正义”;第二种,此种意见否定了第一种意见,研究者认为,“社会正义”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解说,不同政治派别的哲学家给出的解说是不同的,进而在意识上形成对峙性,基于此,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应该用“历史与自由的紧张”来表述。从合理性上来看,第二种意见所具备的合理性更高,由此,在政治哲学中,一个核心就是第二种观点的表述。

(二)双线对举

在现代政治哲学中,对政治哲学进行阐述时,着眼点为独特的问题。政治哲学之所以具备“现代”属性,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来决定的:第一,在当代社会中,政治哲学研究的背景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是不相同的;第二,在进行问题论述时,政治哲学所具备的方法预设发生了改变;第三,对于当前的政治,政治哲学对其影响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政治哲学中,问题的讨论都是对举进行的,比如公共与私人问题的讨论、压迫与解放问题的讨论等,实际上,对举讨论方式的本质是二元思维方式,二元思维方式是近代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对于现代政治哲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多重衍生

在现代政治哲学中,涉及到很多的学科,这些学科会产生边际效应,而多重衍生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哲学问题研究的,同时,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整个政治过程中会具有多种互动,这也是多重衍生的一个方面。对于多重衍生问题,所涉及的政治哲学研究问题领域比较多,而且,这些问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被发现的,具备极高的熟知度。

二、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

(一)西方政治哲学理论

我国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首要的思想资源就是西方政治哲学理论,而且,此种西方政治哲学理论还具备规范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择,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在进行政治思想的研究时,通常不会直接将其表达出来,而是将其隐藏在某种政治时事的舆论中,不过,在西方的政治思想研究中,政治哲学理论的研究成就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而且都是直接的表述出来,另外,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所具备的“现代”非常的独特,与现代国家的社会结构非常的适应,因此,在一些后发展的现代国家中,西方政治哲学理论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由于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研究开始的比较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的”就等同于“现代的”,因此,我国的现代政治哲学在进行研究时,就必须要参考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由此,也使得西方政治哲学理论成为首要的思想资源。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

在当今的政治哲学研究中,中国古典的传统政治哲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第一方面,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会受到传统政治思维非常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政治思维中,典范性、系统性都比较强,如果以现代的视野来看的话,这传统政治思维的典范性等方面并不怎么强,然而,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这种影响是无法忽视的;第二方面,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当中,其政治思维、政治神经、行动方式都受到中国古典传统政治哲学的影响比较大,再加上这种影响具备长期性,因此,政治哲学的研究必要受到古典政治哲学的影响,另外,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政治形态的转化,在实现现代政治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政治哲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来进行,从而有效地发挥中国古典传统政治哲学的积极作用;第三方面,中国古典传统政治哲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我国在对西方政治哲学理论进行理解时,传统的政治哲学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参照物,通过传统政治哲学的对比,就可以明确政治哲学基本理念的排出与接受的种类,划出明确的范围。

(三)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4篇

将已有概念与定理整理、建构成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离不开系统性的思维与全面的眼光,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学术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哲学发挥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并非分析某些细小事物的哲学派,而是一种广阔思维的世界观。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须了解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基本的政治与哲学,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一)哲学思维应用不足

站在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它拥有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具体边界以及理论定位等问题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广义与狭义共存,不仅如此,还有更广义与更狭义的范畴。因此,必须设立过渡与转换的临界点,在两个甚至多个层次中随意转换是不被允许的。就拿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来说,很多研究学者都称其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然而,在之后的研究与表述中,研究学者未经任何过渡地声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阶级与社会集团对培养目标所给出的定义。

(二)哲学思维的运用缺少原则性

正如以上所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时不能缺少哲学思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哲学思维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些学者在提炼关键论题时,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作源头,更没有以历史经验为探寻对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关键提要。[4]从浅层次上来看,这一现象是由学术繁荣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争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需求而构成的经院哲学。这种行为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构做出贡献,甚至还加大了原理建构与教材编写的难度。

(三)哲学思维应用过多

由上述内容可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论题的提取不能在哲学原理中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哲学概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则。哲学思维与哲学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在运用哲学思维的过程中借助哲学概念是可行的,但要尽量降低哲学概念的使用频率。专业的哲学研究往往会非常频繁地使用哲学概念,但是,当哲学运用到其他领域时,如果运用过量,就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过度依赖于哲学概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愚昧。精细、系统的哲学思维应该是运用于无形的,同时,还是在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多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中理应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区别

实际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理论抽象层次更高,我们才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包括实践中遇到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基本概念问题,通常情况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依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哲学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学,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价值的论题与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非完全背离的。原理的阐释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元问题”,也会依赖于“元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说,上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提取出来的。其次,当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比较成熟的结论,将被“名正言顺”地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有时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相对分离与互动,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总结

高中政治的哲学范文第15篇

一、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一)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所谓理论前提,就是指政治哲学的概念。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如何理解政治和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两个基本的组成元素就是政治和哲学,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具有双向性。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人们在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个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哲学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出来,对政治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

在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中,在政治和哲学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核心定义。在施特劳斯的理论中,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哲学表达式中,政治所代表的是研究的内容和作用,哲学表示的是研究的方法,据此,政治哲学就是对政治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方式为关联政治的哲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政治是形容词,并不代表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基于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的研究时,主要研究的为哲学问题,采取的方式为政治方式。实际上,在这两个方面的定义中,政治哲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第一方面的定义中,侧重点为政治,而在第二方面的定义中,哲学才是侧重点。对于这两种定义,施特劳斯所欣赏的是第二种,这种认知具有比较好的明确性,不过,一贯性是不存在的。在施特劳斯后来的研究中,再次对政治哲学的概念做出了解释,在这次的解释中,政治成为了强调的侧重点,通过哲学的方式来处理政治问题,这种变化说明,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政治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政治哲学的涵义。

通过对施特劳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政治和哲学的关系,政治方式处理哲学问题和哲学方式处理政治问题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分开来进行研究,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将政治和哲学的相互关系充分的反映出来,而这也正是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二、政治哲学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狭义定义

对于社会上的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在对其进行研究时,是在哲学的视角下来进行的,通过哲学方法和视域,良好的解决政治问题,之所以会采用哲学进行处理,主要的原因是哲学家的素质、风格等。另外,在马克思主义中,研究对象十分的广泛,几乎涵盖社会中的所有领域,政治领域就包含在这个范围中,基于此,在进行政治问题的研究时,必须要用马克思哲学来进行,而这就是狭义上的政治哲学体系,该体系所具备的完整性是非常好的。在这个体系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哲学的方式来研究各种政治现象,在人们生活的社会中,政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国家、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战争、暴力、和平等,都属于政治现象的范畴,在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时,就需要用哲学的方式来进行;第二,通过哲学来研究政治概念、范畴和理念,在政治学中,包含大量的政治概念,比如民主的概念、平等的概念、和谐的概念等,同时,对于政治的范畴和理念,哲学也可以进行充分的研究;第三,通过哲学来研究政治思潮,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都属于政治思潮,在对这些政治思潮进行研究时,只有通过哲学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和批判,才能正确的认识政治思潮;第四,通过哲学来研究政治问题。经过上述表述可以发现,狭义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就是指哲学方式研究政治问题。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广义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