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

高校教学创新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篇

1.1高校教育教学方面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型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冲突。我国高校长期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观念和意识的培育,致使学生局限于掌握大量理论知识,而难以发明创造新事物。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有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课,但基本都属于形式化。实践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高校对于创新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数高校缺少专业指导教师,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学生参与面窄、机会少,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1.2学生创新观念方面

高校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创新能力不够,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碰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不具备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缺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发散能力等创新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素颇多。创新意识薄弱,主动创新精神缺乏;思维活跃,而思维方式不够创新;学生思维够敏捷,但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类似,缺乏新意和突破,体现在言语、作业、试卷、论文中;毅力不足,面对困难和挫折,很难坚持下去。

2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建议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必须走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雷同,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过于行政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未给予足够关注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受到极大阻碍。

2.1高校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深化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首先,高校应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应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监控、反馈等功能;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最终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最后,高校应将创新教育教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要在育人观、人才质量观、教学观等方面深入落实。

2.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多面性

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应从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符合建设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考试制度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来命题,将统一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重点放在发展独特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培养,并随时更新知识,加强进修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才能使高校教育教学具有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2.3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升华为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进步的责任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力。创新不仅需要有实干精神,更需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以及坚定的意志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应该突出目的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实践是创新精神的源泉,知识教育本身不能带来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3小结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创新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在我国,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概念等同于大学。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大学所有工作的核心,那么教学管理就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手段,使教学相关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强有力的保证。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状态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各学科、各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中心、教学基地、教学队伍、各类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相关基本建设管理,以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管理。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十几年内,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为何目前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呢?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保障,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是目前高等学校都在实践和研究的问题,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就需要在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社会化、国际化、民主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变化趋势。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大众化不单是一种量的描述,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整体的考察和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导致了教育主体、结构、目标、功能、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各方面内容的多样化。如果把当年的精英化教育比作象牙塔,那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则更像服务站,它让曾经独立的大学与产业、工业、市场、商业、用户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大学内部也产生了诸如就业、财政、商业化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的传统大学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讲授标准等都与国际接轨。从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看,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本质从工具论走向人本论,教学的本质也从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教学内容上开始由传授论转向协商对话论。以上变化必然导致教学管理需要从过去的行政主义的论调转变为服务、保障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管理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统一要求,内容僵化,重在控制。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创新环境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高等教育办学环境,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传统的计划式、指令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变化。

高校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如何能够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是每所高校都应该追求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建立一个能够顺畅运行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是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保证。通过总结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几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的经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部门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将学生工作部门纳入到创新教学体系中,把学生的科创活动作为创新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创新知识与方法讲座、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会和大学生科创活动等。创新教学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师与学工人员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此,可以构建一个覆盖大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生科技竞赛与专业教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生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的创新教学体系。

本科生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实施,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创新的支持,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能很好的为这一教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燕山大学也已经在三个学院进行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试点,预计2016年会扩大试点范围或全面铺开。校院二级管理后,高等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各职能部门下移至二级学院,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管理潜力。学院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本单位,其在教学管理的理念更新、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及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师生课堂氛围混乱等[1]。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大学的教学管理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用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  本科教学创新  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谋生机的源泉。”当“创新”被普遍认识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才的重要作用时,“创新”一词也变得“流行”起来。创新是什么?当创新渗透到高等学校时,创新与本科教学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评价创新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关于创新

        创新一词最早用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创新’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是关于创新思想的最初阐发。此后,在《资本论》中,专门研究了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题为“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的笔记中,研究了1500年至1850年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以流体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创新;研究了从手工作坊到大机器工业转变的制度创新,为创新研究首开先河。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当时提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包括开发一种新产品,从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一种新的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就是他当时提出来的对企业家而言的五种创新。

        创新(英文名叫innovation),从字典上看,意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也叫革新,或者是指技术和经济领域里所采用和出现的一些新方法、新制度和新事物等,因此,创新最重要的表征就是新颖和独特,以体现“首创”和“前所未有”的特点。

        二、创新与本科教学创新的关系

        从创新理论的提出到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理论在不断地演变、发展,现在创新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企业、社会,作为承担着为创新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重任的高等学校,近几年来也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本科人才培养、对高校、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不是凭空臆造,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上的,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知识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本科教学创新是关键。

        综观近年来的高校本科教学研究论文,创新一词出现频率颇高,创新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师管理创新、课程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评价创新等方方面面。这些论文强调在本科人才培养上,要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个性,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上要自主创新,重视教学与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师管理制度等等。创新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也是高等学校的灵魂和核心,这些创新思想为高等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发展方向,它影响着学校领导者的管理,也引导着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

        然而,在分析本科教学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深远意义的同时,不难发现,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完善、创新观念的滞后、创新环境欠佳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动力明显不足、甚至存在部分伪创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正确的创新观念。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高等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国家、对社会、对高校来说是决定其未来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不但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创造条件,创造氛围,积极主动地引导高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让高校的每个人都融入到本科教学创新中,还需要有正确的、全民的创新教育观念。 

        二是对创新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使本科教学创新缺乏深度。虽然当前本科教学创新是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但理论研究有内在缺失,有的将本科教学创新任意泛化和简单化,有的将本科教学创新绝对化和神圣化。创新要体现“首创”和“前所未有”的特点,与改革有所不同,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创造新的独特的东西,改革主要是指革除陈旧的东西。如何辨别是创新还是改革,需要有独特的创新评价机制。

        三是本科教学创新缺乏风险规避与成本分担机制。 

任何创新都是一种实践,实践都是有风险的,本科教学创新实践的风险影响了创新活动的深入。就本科教学创新实践而言,它需要高投入,创新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会存在失败的可能,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本科教学创新实践的风险和成本即效益分析,提前进行创新实践风险分析和效益分析,在教育资源相当有限的情况下显得更有必要。

       三、本科教学创新评价

        如何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本科教学创新、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创新,如何评价本科教学创新活动的意义、效果,如何促进本科教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之一是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机制。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是检验本科教学创新效果、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评价,将一些尚处于离散、但能客观表现本科教学创新状态的行为和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定量与半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对本科教学创新行为进行引导,通过有效的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机制时时进行评价和监督,培育高校全民创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完善创新机制。

        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内部多方面的人员、部门,涉及到学校本科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本科教学创新氛围的营造和创新动力的激发,不同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提出不同的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尽管评价指标不一,标准不一,但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有共同的指导思想,反映同一时代的特征,促进本科教学创新发展,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本科教学创新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具有道德指向

        创新是在不断地比较与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创新就会有竞争,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首先要强调大学校园中竞争的和谐有序和良性互动,必须坚持竞争的道德指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应成为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导向。创新是一种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开拓,评价指标设计还要克服现有本科教学创新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达到引领本科教学创新去伪求真、标新立异的目的。

        2、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本科教学创新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活动是一种考验意志、锻炼思维的活动,本科教学创新活动本身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有助于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强意志、浓厚兴趣、务实作风、无畏胆识和各种沟通能力。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指标的设计还要考虑创新活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使 “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教师、学生创新意识的普及

        本科教学创新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培养和普及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本科教学创新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引导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本科教学创新的过程和成果中,通过合理的评价,不仅有利于推动本科教学创新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

        4、有利于本科教学创新状态的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教师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本科教学创新评价应有利于教师愿意在教学创新上投入精力和时间,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评价指标更要有利于教师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本科教学创新评价应有利于发现学生在优势智能方面的作为,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有利于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效果考核标准。

        (3)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发展式管理的核心是动态管理,本科教学创新评价必须在数据客观、动态、连续有序的基础上,真实、连续地反映被评对像的本科教学创新状态,以便更好地为被评对象提供服务,发挥引导作用。

        5、有利于学校宏观全面地把握本科教学创新状态,完善和发展学校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发生转变,由人治管理转向人本管理,本科教学创新评价要有利于学校领导层宏观全面地把握本科教学创新状态情况下,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有效地实现宏观管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永远需要创新,本科教学创新的动力大小、效果好坏、普及范围,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激励、评价和监督机制。高等学校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让“创新”在高等学校不只是“流行”,更是“普及”。

参考文献:

【1】缪鑫平.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动力机制的缺失及培育【n】.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4期:18-19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对策与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构建该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高素质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夯实创新创业物质基础、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十以来,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新气象、新常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最终奠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尽管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教育活动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较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随着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较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择业就业观念陈旧,怕苦畏难情绪严重,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重视和深刻认识。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业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创业教育一般由招生就业部门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且自身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经历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时只能停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课讲授,缺乏实际教学效果。

(三)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但所用教材或是套用本科学校教材,或是搬用社会创业培训的课本,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教材,更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学生创业实训经费和基地建设不足。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但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四、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贯穿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

(1)调整并确定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借鉴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经验,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1)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将创业教育课内教学实践、课外创业实践充分结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创业必备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学习。具体包括: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大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项目论证、创业项目实现、创业风险规避等。

2)完善创新创业教材,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吸收最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开发有明确的教育针对性,育人效果明显的校本特色教材。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创业学、企业管理理论等基础课程,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经济学、心理学、会计金融学等交叉课程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学科组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创业方向,合理安排课程和必修学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二)坚持全程设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和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三年全程设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年级重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GYB培训,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二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沉淀,引导仍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基地,开展SYB培训等;三年级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成功典型报告,培养坚持创业梦想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类创业竞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GYB、SYB创业培训活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宣传和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通过邀请有创业经历的资深企业专家到校作报告;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作创新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欲望与信心。大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和教师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立足职业岗位创新,组建创新团队。工作室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于一体,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养,相关领域职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高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高。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加大创新创业投入,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学院内部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创业场地、创业项目推荐等服务;拓宽渠道,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场地,扶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具有专业背景项目、获奖项目优先入驻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加以扶持;对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李晓娟.当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

[3]董廷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3).

[4]刘大洪.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

[5]李瑜.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0).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创新

当前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作为一种绘画形式,素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素描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素描教学应与文化的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审美趣味关注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对应,从素描作品中反映出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判断的标准,在此环境下,素描也不断发展。现今社会创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进而促进高校美术教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

首先缺乏明确的素描教学目标。高校美术教育中,素描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把握绘画的规律,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素描教学需要以强化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前提,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提高学生素描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的高校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对事物的外形描绘能力,对于素描本身的研究和分析重视不足,使得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不够科学,学生的注意力都在事物的表面上,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创造。其次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足。素描是利用点、线以及面等对作品进行创造的,使画面更具吸引力,并且能够将创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很好的反应。素描使思想与情感的有效表达方式,与创新也密切相关,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是十分必要以及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素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虽然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培养上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美术教育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最后高校素描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素描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科学的定位学生,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作业的表面质量,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1、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需要认识到素描教学是要以艺术审美作为前提,在指导学生的素描技巧以及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感受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对素描的本质进行分析与理解,这是高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高校素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阶段式的教学,最开始,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得到巩固,通过写生进行练习。到了中期,就要加强学生对素描艺术语言以及风格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临摹、自由创作指导学生训练[3]。高级阶段后,就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开展各种展览活动等,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

2、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素描绘画形式

素描教学的开展能够将艺术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展现出来,并且在设计以及创作领域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变迁,高校素描教学也应积极创新与改革,传统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和吸收先进的艺术思想与理念,明确素描未来发展的方向。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从一点作为观察点,绘制的素描图画在整体构图、透视、大小等方面都满足要求,这些规定的出现能够使素描绘画更加科学严谨,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素描观察以及绘画方式,让学生使用夸张、对比等方法,使素描绘画更加灵活,使画面更加生动,使素描的表现力得以提升。

3、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创新

艺术发展要以创新作为核心,当前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不强,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进行熟悉,让学生敢于使用不同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使素描作品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实现创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平台进行创意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提出绝对化的要求限制,使学生的创作不会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能够在开放性的环境氛围中强化自己的创造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素描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的主观性和偶然性比较强,新时期,高校应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和方式,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针对性的发展与创作。

三、结束语

当前,艺术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也显得十分重要。应明确素描教学的主要目标,紧跟时代步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创新,实现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平.高校素描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01:56-57.

[2]何继业.高校素描教学创新——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一步[J].大众文艺,2015,01:212-213.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6篇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着力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以及创新现状等,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以及教学管理创新意义以及优化改善措施等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

教学创新是促进教学发展与进步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创新中,提升教学管理方式的优化,逐渐深化教学改革,从教学管理改革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完善,以此实现真正的教学管理创新。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下,高职院校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在教学规模以及教学理念上受到限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教学冲击。其次是在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素质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最后是在教学对象方面的限制,多种原因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人才管理的发展,不仅要求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熟练的技能,在综合素质上同样非常重视。在这种经济市场不但优化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人才市场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更是尤为重要。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主要是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因为教学传统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在改革过程中受到很多约束。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总结,根据详细深入的分析,提出改善优化措施。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限制性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进程,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教学课程的安排,还是专业性教学的设置等,改革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教学管理上比较呆板教条,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化与创新,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体制改革。一些院校基本延续着行政组织管理,强制性约束学生的学习以及各种行为。这种强制性的教学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忽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较少,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存在很多不透明管理方式,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的进步。教学队伍不够强大,教学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一些高职院的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之后的学生,虽然在专业知识上掌握比较多,但是在实践经验上不够,因此在教育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加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不够,专业性不强,导致管理质量不明显。最后,学生的学习考核制度不完善,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一直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问题,同时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中,考核方式比较落后,考核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在这种角度上,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综合性能力的考核要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的内容以及考核的标准提高对学生综合性能力的考核。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或是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学习上的缺陷,优化教学方式。

三、高职院校教学优化改革措施

1.优化教学理念

对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来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学校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教学优化基础上,要不断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学校要改善传统教学中呆板教条的教学方式,引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挥滋生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2.完善高职院校教学流程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当下的就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于学生的要求,学校要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学校要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分层次的优化管理,保留传统教学管理中具有的优势,不断注入新的教学流程,在保证教学流程清晰明确基础上,实现对专业技能教育的集中,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实现。

3.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学校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校核制度,针对学生本身的学习与综合能力展开准确清晰的考核与评价,在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基础上,需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壮大,使教师积极参与考核制度的完善中。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监督检查,分析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重视考核中的层次化分析以及考核范围的扩大,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考核内容需要进行区分,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的具体需要进行灵活变动,实现考核的真正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期间,要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通过优化教学理念、完善高职院校教学流程、完善教学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优化,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龙麟,周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

[2]闫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戴国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7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各个专业的教学方式不同程度发生着变化,钢琴教学在改革浪潮中也尝试着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问题。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综合改革;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锻炼学生的弹奏技巧有很大的帮助,其在整个音乐教学中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高校的钢琴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高校的钢琴教育偏离了主要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教育内容,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很难得到提升,这主要在于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鉴于此,需要加强高校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高校钢琴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目前大多数学校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表现为集体授课模式,虽然教学中偶尔会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但是整体教学上仍然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高校教师采用的钢琴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核心,采用灌输方式教学,对学生讲解很多的理论知识,并且内容仅仅限制在弹奏钢琴时指法的练习方法、音节练习等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折折扣,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的效率。

2、课程体系较为单一

高校钢琴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一周只能接受2-3节课的钢琴教育,普通学校钢琴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一般为两年时间,艺术院校的钢琴课程开设时间为三年,但是这种单一化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培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创新钢琴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

1、实施探索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钢琴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会给他们纠正和提示,然后让学生更正问题后继续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导致他们习惯性的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开发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中由学生讲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思路,然后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演奏,演奏完之后,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不同的演奏方式,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在综合意见的对比之下由学生再次进行作品的演奏,对演奏方式进行创新,直到满意的完成作品演奏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热情,在演奏之前她们会参照各种演奏版本,研究一些音乐书籍,通过知识的汇总和查找来增强学生演奏钢琴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于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2、教学模式多元化

高校钢琴教学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演奏能力的提升。要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钢琴即兴演奏的多元化两个方面创新教学模式。高校钢琴教学基本上都是集体性教学模式,教学课程针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注那些演奏能力较差的学生,钢琴授课中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知识,可以集视奏、节奏、即兴演奏于一体,这样的综合课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某一个领域的演奏技能,同时还不会让其他的学生感觉到枯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钢琴即兴演奏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高校钢琴教学中对于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同时还能够赋予乐曲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利用音乐表达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即兴演奏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即兴演奏,区分钢琴演奏、伴奏以及即兴演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奏理论,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在培养学生即兴演奏能力的同时保障学生个体的发展。

3、加强教学流程的设计

钢琴教学形式要适度把握,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太过简单化,为此,需要加强对教学流程的设计。针对某一首音乐教学,在上课之前通过任务布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了解音乐的背景及其内容,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深层次的对该音乐演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为预习笔记。课堂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师自己准备的课件,让学生了解自身没有复习到的内容。紧接着,教师对该音乐的演奏方式、演奏技巧、需要注意的演奏问题一一进行分析,给学生奠定基础知识。再进行实践练习,先由教师演奏,学生作为观赏者和聆听者,并且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教师演奏过程中手指的变化和音律的变动,教师演奏完成之后,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探讨相关演奏技巧,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演奏,其他人可以聆听并且找出演奏者演奏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做综合性分析。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真正的从钢琴教学中获取更多的技巧和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钢琴教学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钢琴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渠道,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钢琴教育的艺术气息。此外,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创新,设置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也可采取音乐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氛围,从而提升高校学生钢琴学习的综合能力。

作者:苏莎 单位:汉口学院音乐学院

课题名称:

深化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创新模式探究编号:SHB1412604

参考文献

[1]曾小莺.基于深化综合改革的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音乐时空,2015,(7):127-127.

[2]冯会.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9):126-127.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8篇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重视度不够,比如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而学生认为选修课容易考及格,学习也不刻苦努力,导致选修课的质量难以达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

2师资的需求不能够满足

学分制大力推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无论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来完成的,显然师资配置偏少,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3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策略分析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全面了解学分制度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要想创设中国学分制,首先就是要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性变革。这主要包括一是加大宣的力度,推行学分制要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明确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和意义,向每位学生都要发放选课指南,以方便学生选择。二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行学分制,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变展开大讨论,为学分制的推行作基础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学生的观念。对于刚走近大学学生,对于新的事物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学校应加大对他们进行学分制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一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分制的不断推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自己开的课程不怎么受欢迎,自身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所以,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是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自己开设的课程,要学会自己进行宣传,比如,天津大学的教师采取挂牌上课,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不仅把该门的课程内容宣传给了学生,同时把授课教师的专长也宣传给了学生,以让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吸引了不少的学生来听课。三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或进修培养等方式,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四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建立有效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政策,促使教师多开课,开质量好的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教务处财务处品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它方便了学校对信息集中管理,实现了全校信息共享,为师生带来了方便,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二是建立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这主要包括首先是建立了规范的选课流程,让学生方便地自主选择不同档次的课程;其次是建立了学分的实施条例,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安排学习的相关进程;最后是建立了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方便了学生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学习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和教学内容信息保证公开,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和设计学习进程的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三是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学分制实施后,在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所以只有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才能保证高校教学管理有序的进行。

3.4加大对学生各种渠道的培养一是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团都为大学生挖掘了很多方面的潜能,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二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式是思想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自己创立的社团,比如舞蹈队\书画协会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创建,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引入电脑网络教育,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创建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搞高校的德育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4结论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9篇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重视度不够,比如教师对选修课备课不充分,上课不够认真,而学生认为选修课容易考及格,学习也不刻苦努力,导致选修课的质量难以达到适应学分制的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学分制的发展。

    2师资的需求不能够满足

    学分制大力推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队伍无论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都是按学年制来完成的,显然师资配置偏少,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3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的策略分析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全面了解学分制度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工作,要想创设中国学分制,首先就是要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性变革。这主要包括一是加大宣的力度,推行学分制要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明确推行学分制的目的和意义,向每位学生都要发放选课指南,以方便学生选择。二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行学分制,从学校领导到学生都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这样才能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变展开大讨论,为学分制的推行作基础工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学生的观念。对于刚走近大学学生,对于新的事物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学校应加大对他们进行学分制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一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分制的不断推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自己开的课程不怎么受欢迎,自身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所以,教师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是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对于自己开设的课程,要学会自己进行宣传,比如,天津大学的教师采取挂牌上课,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不仅把该门的课程内容宣传给了学生,同时把授课教师的专长也宣传给了学生,以让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吸引了不少的学生来听课。三是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教师要通过自我学习或进修培养等方式,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四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潜力,建立有效的教师竞争机制和激励政策,促使教师多开课,开质量好的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3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教务处财务处品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它方便了学校对信息集中管理,实现了全校信息共享,为师生带来了方便,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二是建立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这主要包括首先是建立了规范的选课流程,让学生方便地自主选择不同档次的课程;其次是建立了学分的实施条例,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安排学习的相关进程;最后是建立了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方便了学生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学习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和教学内容信息保证公开,使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和设计学习进程的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三是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学分制实施后,在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所以只有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才能保证高校教学管理有序的进行。

    3.4加大对学生各种渠道的培养一是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各种社团都为大学生挖掘了很多方面的潜能,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天地。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二是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式是思想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当大力支持学生自己创立的社团,比如舞蹈队\书画协会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创建,以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引入电脑网络教育,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创建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搞高校的德育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学术论坛》杂志。学术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一、大数据的革新变化

(一)大数据的涵义

大数据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衍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宏观上来说,大数据之大,是因为其涵盖了海量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不仅涉及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了全球化的各种数据信息。从本质上来说,大数据是通过各种工具、平台、系统等载体为了某种目的采集分析而生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属性。

(二)大数据的集成优势

大数据其特点在于信息量巨大、信息种类繁多、处理信息速度快等特点。通过不同的平台和系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门别类、重新组合就能够实现其商业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甚至能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提供可预见的未来,这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进程中建立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将忠实地记录大量“活”的数据,这些数据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并完整地记载除使用者常规信息之外的能反映个人思想、性格以及情感状态的各种心情、日志及图片,高校管理将从单一、片面的人工管理方式向复杂、综合、科学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变。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时代变迁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管理正逐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大数据的有效整合以及共享渠道多样化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受教育者的视野,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好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学资源面向的教育对象未体现差异化,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培养,使得一部分受教育者很难享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学管理离不开人的管理。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步扩大,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对象呈现人数增多、类型多样化、各种资源难以整合等问题。一方面,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渠道、多平台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在筛选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使得教学管理跟不上教学资源的更新步伐,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分类整合,惠及所有的个性化受教育者。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个体差异性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高校大学生正处在求知欲的上升期,根据自身不同的兴趣和个性会有不同的知识需求,这与传统高校为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有着重大区别。如今,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没有经过系统整合,个别知识内容来源不可靠,反而导致很多大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获甚少。缺乏统一的平台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往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会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结合大数据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型应用

(一)大数据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

近几年兴起的开放性在线课程(MOOC)慕课就是利用大数据改变教学方式的典型案例。慕课主要是以网络化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开放式教育,知识覆盖面广,从基础理论知识到高科技原理应有尽有。教师也可以成为者,在确保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前提下,保证了学习者的知识摄入深度。和传统教学相比,大数据带来的教学体验不仅强调课程同步,也克服了课堂教学因为环境、课堂纪律所带来的负面因素,者可以在准备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将课堂教学发挥到最好状态。在大数据时代,丰富的数据资源使学生的情况能够更加充分地被学校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兴趣特长以及交友状况等多方面的信息都会被搜集到,甚至学生的消费卡使用状况、饭卡使用状况等都可以折射出学生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

(二)关注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人能力、个人兴趣、性格等方面,个性化培养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能够将教学管理的成效覆盖到所有类型的学生,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考虑到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认知能力有所不同。课堂教学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足够的知识,但是却忽略了个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一方面针对个别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开放性课程平台上有足够的入门基础知识讲解;另一方面,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开放跟深入的知识探讨。两个方面协调发展,互不影响,都能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利用大数据教学管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专业培养计划,针对性强,基本没有超出专业以外的知识点,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专业知识的全覆盖。如今,许多专业对课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专业彼此贯穿融合,单一的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知识进行组合联动,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让教学管理的成效显著放大。最后,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专业平台,保证学生接收知识渠道的正规性。网络开放型课程正在一步一步壮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化,专业水平也随之提高。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会和身边的同学共享知识来源。由于知识来源渠道得不到专业评估和监测,导致很多知识与学生的期望值不相符,甚至还会出现对知识的偏离和误解。所以,建立健全统一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对信息来源进行监测和把控,倡导学生通过正规平台学习知识。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教学管理;创新

自19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关注教学学术、研究教学学术的热潮,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改变了部分高校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或者科研冲击教学的做法。然而,尽管有国内学者的呼吁,也有敏锐的高校管理者的努力,但国内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多数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较少考虑教学和教学学术等,偏离了大学的本真。因此,我们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元素的缺失进行探讨,并提出创新教学管理的建议。

一、教学学术的内涵

面对纳税人对大学的不间断地责难,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在二十世纪九十年表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学术包括四个方面: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学术是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学术;教学首先是一种学术活动和一个能动过程,是维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他也很可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一个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纳人学术范畴、成为教学学术是理所应当的。[1]教学学术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的对教学学术作出行为描述,阐述教学学术这一行为的具体特征;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构成作出分解,阐释教学学术的组合要素;有的对教学学术的概念作出整合,构建教学学术的系统模型。教学学术的概念因为争论而更加清晰,虽然各家仍有差异,但是都一致同意教学学术的共同特征:反思、交流、公开化。[2]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是由教学的内在本质和特征所决定的。同时,高校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教学在大学中也必然享有学术地位。[3]高等学校教学的学术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必须立足于教学,从理念到制度,从领导到普通管理人员的中心应该是教学。然而,现实并非尽如理想。

二、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学学术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忽视教学学术的现象,特别是管理理念、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缺失

理念先行带动管理的成效。高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所秉持的管理理念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方向和管理成效。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成熟,主要以引介为主。如此致使教学管理者在实践中缺乏教学学术理论支持。不少管理者偏狭地看待学术内涵,他们认为只有生产知识才称得上学术研究,把学术视为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学术专著,将传播知识的教学未列入学术范围。故此,他们就不可能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是把大学教学仅仅当做肤浅的技能。同时,为数颇多的高校管理者未能区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之间的差异,从而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方法对两种具有较大差异性的活动进行管理,不重视教学学术规律的独特性。认识的偏差使管理者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不能缺乏教学学术理念的指导,热衷于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水平与成果都得不到得不到合理而公正的承认和评价。从而导致那些潜心钻研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的教师的缺少成就感,进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缺乏质量意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许多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缺乏。他们大多数人以上课多少的课时量来看待教学工作,较少关注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被忽视。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教师的指标以具体可测的论文篇数、著作多少和课题级别等指标为主。至于教学,也是看课时量的多寡。对于质量缺少相应的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具体落实效果不甚理想。如此,造成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学质量,不关注教学质量;教师不关注教学,不研究教学。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被忽视,教学工作被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边缘化。

(三)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文件中和口头上,对教学工作成绩的成绩承认不足,对教学工作的考核,采取对教学工作量的分解的方法,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的教师晋升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尽管每所高校都会定期考核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但其中科研成果所占权重远远超越教学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多少与质量是教师晋升的主要依据。这一规定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很容易导致一部分教师重点关注各自的专业领域,产生错误的科研决定轮,误认为学术上的成就可以替代教学的成就,科研好教学质量就高。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把目光盯在出论著、发论文上,对教学投入较少。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研究相比其他科研来说难以量化评价,即使涉及到教学工作也是最容易满足的条件。尽管部分高校出台教学岗位职称晋升网办法,但是其条件也是以可以量化的诸如教学比赛获奖等级等为主要指标,许多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很少用机会获奖。这大概就是周鼎现象产生的根源。如此僵化的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

(四)激励机制缺失

在多数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的原因还在于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乏力。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需要全校上下都重视教学,日常的行为围绕着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教学,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关注教学问题。但是,学校缺乏对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的欣赏、承认、关心和高度的评价,亦即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正在执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与教学质量关系不大,教学效果好坏对考核结果影响不大。如此便导致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缺乏外在的来自于组织的动力,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下滑。

(五)约束机制乏力

除了激励机制缺失之外,许多高校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约束不足是造成教学质量下滑的另一原因。约束机制是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虽然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管理的约束机制,执行起来往往不到位,显得乏力。各高校对于备课、教学纪律、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都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而不能履行教学职责的教师往往不按照制度执行。

三、以教学学术引导高校教学管理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回归大学本位,我们根据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分析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促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教学学术的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学术不单单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内部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教学学术理念,用教学学术来统领教学管理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教学的学术性。教学管理者要认真学习教学学术理论,充分理清教学学术的意义、内涵、作用和运行规律,将教学学术放在与知识生产的学术同等重要的位置。关注教学学术,把对于教师在教学学术方面的期望通过制度融合到他们的工作中,营造敏于观察教学现象、善于研究教学问题、用于发表教学见解的氛围。同时,要制定教学学术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励教学成就,搭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平台。

(二)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评价机制

教学中心地位的突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机制的有效促进。在教学学术日益凸显其价值的今天,应该构建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加大教学学术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作出评价。首先,制定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师之间个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学的反思与研究等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其次,要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同行专家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更能够理解教学学术的意义,掌握着本专业教学的规律和评价标准,他们的评价往往让其他教师接受,他们的肯定会使其他教师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教学积极性,促进其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制度完善和系统化是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主导,进一步完善教学准入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交流与表达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改革制度、教学反思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等。教学准入制度的完善将会改变过去的高校教师资格门槛过低的情况。通过准入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学历、学位做出更高的规定,同时可以制定退出机制,从而保障了从事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学水平。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要构建教学信息获取机制,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教学实际,从而能够对教学质量做出准确的合理评价,真正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将为教学评价真实可靠的依据,为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参考。凡此种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务必要围绕教学学术来完成,每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与其他制度相协调、不冲突,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从而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得到保证。如果各种制度之间缺乏协调各自独立或者各种规则出现矛盾,那将失去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术正常发展运行的功能。因此,各类教学管理制度要系统化,互相组合成为整体。

(四)构建教学学术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是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在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激励和约束机制行政化程度过高,激励不到位而约束失位。以教学学术为主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该平衡激励和约束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就激励机制而言,高校应该以教学学术为中心设立奖项,激励教师探索教学、研究教学。例如可以设置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教学成果奖、教学创新奖,并将这些奖励纳入到教师晋级之中。同时,建立教师发表机制,鼓励教师公开教学成果。高校应该为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表教学见解、交流教学经验、彼此评价教学效果等,从而使教学的学术地位得到承认,使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赏识,从而树立信心,促其教学学术水平得到提高。然而,仅有激励不足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还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可以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规约部分教师的不良教学行为,使教师能够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各自行为,认真履行职责,确保教学质量,改变教师“重研轻教”的倾向。而且,约束机制要宽严适度,既有规则又具有灵活性。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教学潜能,既要以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发教师从事教学的主动性,还要通过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不良教学行为。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教学管理的创新必须有教学学术来主导,围绕着教学完善制度,建构机制,贯彻有效措施,平衡各种关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本位,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娄欣生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Boyer,E(1990)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forthePro-fessoriat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NJ.p.24;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型教学;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曹永梅(1980-),女,湖北钟祥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力学院,助教。(河南 郑州 45004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26-02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教学流程,它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为指导,其目的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涉及课堂结构框架的设计与教学流程的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其应能揭示教学规律,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有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灌输式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形成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合创新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创新既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课程改革发展阶段特征的必然要求,还是构建名师名校的成功之道。可以说,教学模式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而新的教学模式的灵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核心应该是教学目标,同时应具有合理的教与学的结构框架和教学程序,并具备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

一、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严重落后,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标准,考试中取得高分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学习,变成了“考试机器”,忽视了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结果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低下。

2.教学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当前的主要教材依然选用十几年前甚至更早的,这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影响,但不能使学生了解到相关内容的科技前沿知识,把握所学内容的科学研究动向,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不够

不少高校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致使不能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等,有的专业甚至迫不得已缩减或舍弃某些实践教学环节,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动脑研究的锻炼机会,弱化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其缺乏创新精神。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部先后实施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措施,旨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研究型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研究为本,立足创新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融入科研,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要求

1.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客观、公正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其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教学评价体系可实施学校、学院和系所三级专家评教和督导制度,同时实施师生互评,即学生通过网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适当的时候向教师和学生公布结果,使二者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共同打造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

目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多采用考试的形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应采用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考核形式。通过考试方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试题适当减少知识性、记忆性命题,增加分析题、应用题等,侧重于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除考试外,还可采用读书笔记、论文、面试等多种方式,开阔学生思维,使其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实践表明,考试方法改革对提高学生出勤率、促进学生听讲和培养专业能力都是有益处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所谓科研型教师,即会科研的教师,是指用科学方法探求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并在教育教学的学术领域里有一定造诣的教师。[1]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新的科研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取得新的科研成果,实现教学与科研彼此促进,相互提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对完善创新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密切的互动交流,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术修养、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等潜在的教育力,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高校教师,要想使自己始终处于学科的前沿,只有不断学习,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立足讲坛,培养出创新人才。

3.优化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按照专业发展需要和学科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逐步优化教学内容,夯实课程基础,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要求各专业教学团队在研究相关教学教材的同时,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修订和补充,增加本领域内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授课教师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方法,一方面可使授课内容更为生动,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们展示专业未来的前景,可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要求以教师本身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在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同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形成高年级学生主动带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浓厚学术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引导学生利用电子图书馆和互联网等现代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加快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帮助学生确立研究课题,使之明确学习与研究目标;总结和点评学生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5.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指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其他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电教技术,是当前最为流行和普及的教学辅助手段,[2]可拓展教学的内容容量,深化教学的层次,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课程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PPT仅是多媒体最基本和较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不是多媒体的代名词。因此,要不断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丰富多媒体教学内容,构建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为主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6.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快速、直接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高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充分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重点利用好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认知事物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即减少验证性实验,尽可能增加设计性实验。

(3)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结合课题大作业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合二为一。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新的科研课题,以科研丰富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3篇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昌盛. 就必须依靠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依靠教育为国家的振兴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重视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一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在新世纪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对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整体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个人的意见,以便为方兴未艾的高等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回顾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模仿中徘徊了将近30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寻找自我,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过各种实验,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子,然而却始终未成正果。自从改革开放至今,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缓慢,与声势浩大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不相适应。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之所以缓慢,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2.1理论研究落后于形势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迄今为止,我国高校体育领域尚未形成具有鲜明系统理论的学术流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虽然也从经济发达国家中引进了许多新信息、新理论,广大高校体育教师为了迎合新的潮流,确实也忙得不亦乐乎。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缺乏有权威性的指导思想一个时期一种主张一年一个口号.改来改去,仍然依样画葫芦,搞得广大体育教师都糊涂了。 2.2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缺乏创新,没有搞出什么有较大影响的成功实验。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有的学者虽然呼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要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格局,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但实际上改来改去,以运动技术教学中心的旧课程体系,至今尚未彻底破除。2.3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学校体育高层次的决策人缺乏改革意识,因循守旧,求稳怕乱,思想趋于模式化。所以,就难以主动引导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打破旧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走出一条改革的新路子。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求统一化,追求标准化,流行格式化等现象相当普遍,因而束缚了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的手脚,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停滞不前。 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已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方式向高度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集约化、电脑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生产中的体力活动越来越被现代技术装置和固定操作的流水作业所代替,高度密集型的脑力劳动明显增加,我国社会已开始出现从产业劳动社会进入服务性社会的趋势,更多的人将走向知识、信息、服务行业,这就必然出现脑力劳动愈来愈紧张,体力劳动愈来愈少这种脑体不平衡的现象。这样,必然会对人的身心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就必须进行改革。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竞争。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自20世纪G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纷纷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表全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揭露美国教育水平低劣,提出进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必须进行同步改革。20世纪叨年代初,美国学校体育界针对学校体育不被重视,体育教学水平低下问题.从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日本,高校体育界根据教育改革报告的精神,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破除了高校体育教学的陈旧模式,提出了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以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向生涯体育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于世界范围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和挑战的历史时期,为了加速发展经济,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就必须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整体改革。 4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整体改革的重点与思路 4.1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确立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终身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体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类对体育认识和实践的一次飞跃。由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使世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国家学校体育教学都进行了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实验和改革,例如,韩国提出:学校体育要提倡开展终身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逐渐生活化。日本学者提出:伴随着体育运动而出现的一系列新动向,学校体育应由学校期间为中心的教育向生涯体育,即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瑞士的学者认为,学校体育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和热情、教会他们通过终身热爱体育活动来提高生活质量。 终身体育作为现代学校体育的一种重要思潮,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学朝着科学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就能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扎实牢固•‘勺基础。#p#分页标题#e# 4.2要制定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丘人才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所谓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卜芬校体育教学目标决定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向过程,是评价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它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导向性和激励的作用。 回顾世界各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体育教学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主要是着眼于生物学改造的目标,从实质上讲,这仅仅是对体育本质和功能的初级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本质与功能认识的提高,体育的二级本质和更高级的本质不断被人们所挖掘和认识,因而体育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时仍停留在健身方面,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则倾向于体育的更高级的价值和综合功能,以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制定出较全面而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新的世纪是高科技、高度信息化的世纪,教育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即从以往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培养“创造型”、“综合型”的人才,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视角来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首先应当强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具有高科技时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②具备参与多种体育运动的能力、熟练掌握1一2项竞技运动项目的技能;③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验体育的乐趣,并向志趣转化;④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生活化;⑤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⑦理解体育活动在娱乐、休闲、自我表现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价值。 4.3转变体育教学思想,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应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出发,给予大学生全方位的体育,即体质教育、健康教育、竞技教育、生活教育和娱乐教育等,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未来社会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为了使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因而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采用体育教学方法和确定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当从全面育人的观念出发,才能够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4.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传播,不断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切实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体育本质与功能.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等等,对这些问题不仅知其焉,而且知其所以焉,这对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纠正“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 切实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从而懂体育、爱体育、会体育,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4.5精选体育实践课程教材,建立‘’少而精”的教材新体系 由于高等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因此,选择高校体育实践教材应当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还能作为健身手段而进行锻炼的,井具有较高的健身、休闲、娱乐价值的运动项目,建立“少而精”的教材体系。为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高校体育教材应多选择一些难度不大,易于学习和掌握的,对终身锻炼具有较好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如武术、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跑、保龄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使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掌握1一2项自己感兴趣的,乐于终身从事锻炼的项目,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目的。 4.6延长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拓宽大学生健身锻炼领域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一般都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这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经常从事健身锻炼的习惯是十分不利的。笔者认为,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主要是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激发、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健身锻炼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如果仍然依靠大学一、二年级每周2学时的体育教学时间,要达到上述目的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高等学校应当延长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在三、四年级均应开设体育课程。 同时、还要拓宽大学生健身锻炼的领域,认真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外辅导,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仲.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这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必须子以高!一变的重视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工业革命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效率提升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非凡的展现。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制造2025",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即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融入各个产业和行业,发挥超乎寻常的革新作用。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证明,信息时代以新兴技术为特征的各项教学改革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效果,翻转课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青的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举办创业英才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性工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源于高职院校获取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载体之一;二是外部政策取向和宏观教育环境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更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举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除了宏观上的制度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下述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模糊

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课程教学目标,而方向性和标准性则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进行课程设计应该注重的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行为有怎样的改变。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往往针对的是课程内容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导致创新创业成果少、转化率低。

{二}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并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研究机构。[可然而师资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尽管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都技人了大量的物力、财力进行师资培训,但因缺乏长期规划及相关制度,培训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教学方法保守

案例法、互动讨论法、视频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曾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在信息技术广为普及的当今时代,这些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日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创新性和个性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如何完成从有到优的转变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青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通过信息化终端设备在课下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教师主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指导等活动的学习模式。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陶伯特所描述的翻转课堂的课前和课堂学习流程①,翻转课堂最具革新性的特点在于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统教育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课下的教学结构,改造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前、内化知识主要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翻转课堂"因此而得名。翻转课堂以创新性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利用新型教育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组课堂教学的流程架构,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将知识体系的传播过程进行多次架构,实现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初次知识构建和课堂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师答疑的二次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全部学习内容同。近年来,随着国内网络的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从小学到大学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突出学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感受,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相比传统教育模式更为人性化、个性化,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问。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同时也能有效缓解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突破瓶颈期和转向良性发展的有利武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主要有下述优势。

{一}促进":9:联网+"教学效果的提升

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好的教学视频应具有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等特点。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教学资源,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进度和速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反复播放进行考前准备,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还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与教师和同学开展实时互动学习,将课堂讨论扩展到课前和课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充分体验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二}改善教师不善教或教不好等现实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发展时间短,专业教师欠缺是各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课程师资从数量上到质量上都难以保证。尽管各类高等学校近年来都加强了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力度,但对于根基尚浅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短时期内把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提升到较高水平并非易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改善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由演讲家到辅导专家的角色转变,助推教师相关知识的存储和更新。

{三}解决学生学不会或学不好等突出问题

由于创新创业课程本身实践性强,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对于纸上谈兵的课程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缺少真操实练,学习效果难以保证。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平台弥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学习动力;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师生线上线下积极互动和对关键节点问题的及时交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问。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青中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翻转,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引发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翻转"。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教师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不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和思考,打破原有学习环境的时空限制,实施多通道、多模态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方位体验和感触,包括为学生提供特色性课程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平台等,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吸引并保持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闷。

{二}翻转师生角色,定位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前广泛实施的教学方法仍偏重于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突出,理论性强、实践性差,且缺乏趣味性,难以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产生认同感和体验感。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由"传授式"向"启发式",由"接受型"向"探究式",由"塑造型"向"成长型"的转变,进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的教学互动,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优化教学环境,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录制系列教学视频不仅要付出大量时间,还需熟练掌握录屏软件、编辑软件等相关技术,因此,高职院校除了校本教学视频的开发之外,还应秉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建设原则,引人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发的相关视频课程,建设内容完备、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应从校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鼓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技人,建设在线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引导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高效使用和合理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

高校教学创新范文第15篇

摘 要:全面系统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次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本文通过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现状分析,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中国分类号:TU244.3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1.创新与创业的定义

"创新"(Innovation)的观念最早是由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者熊彼德所提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有效利用资源,以创新新的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将"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概念透过新产品、新制程、以及新的服务方式实现到市场中,进而创造新的价值的一种过程。"

"创业"(Entrepreneurship)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

----------------------

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暴利,是奉献与无私[1]。

2.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对其内涵的阐释类型繁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内容:即创新创业教育是以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2]。在此,笔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总结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开发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体现,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3]。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1.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认识不清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长于理论,重于系统,讲求"专业"。高校沿袭了几十年的专业教育模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知识结构单一,重知识而轻心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各高校顺时而变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的不同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不仅其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要,而且其课程的选择及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围绕着职业的需求[4]。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还处于零星摸索状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比较单一,多被设置成选修课,并且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内容也仅以入门知识为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形成。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具备较高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同样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社会,缺乏工作和创业经历,这就需要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立足专业教育实际,通过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某些方面的教育或培训,其实质是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大学生要进行创新,不仅需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还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和能及时提出解决问题构思的思维,一种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创新技法把创新思维变成现实的技能,更需要有一种积极探索,勇于挑战,不屈不挠地把自己的构思付诸实施的精神和人格。

2.构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常规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应与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把创新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构建起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专业实验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大基地"体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开辟创新创业论坛、开设"大学生创业与企业家精神培养"系列讲座、邀请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技能;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SYB、KAB、创业管理等创业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创业实战,提升大学生实战能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申请专利;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实验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种子基金等[5]。

3.构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优化师资结构,培养一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各项任务的关键,一方面要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进行选拔和专门培训,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和研究,特别是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从而造就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人才队伍[6]。

参考文献:

[1] 赵 伟.开发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协同关系[J].《经济师》.2006、5

[2] 方明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0

[3] 李海燕.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氛围营造[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

[4] 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