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效果不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所以现在大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改善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载体。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有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讲解某些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受;老师走下讲台,扮演学生的角色,在下面听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学生听讲时的感受。这种角色的反串有助于不同角色之间的互相理解,是不同角色之间沟通的很好的方式。

一、教学的组织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对象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如果对象选择不好会直接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一般选择的对象是大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新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而且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选择他们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其次是内容的选择,我的经验是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而且要选择书本中相对比较靠后一点的内容,因为只有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所理解,这样在他们上讲台的时候才能讲出一些内容,而且要选择相对比较次要的一些知识点,即使学生在讲台上没有把这个知识点讲透也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其次是组织实施,这个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直接影响到这种教学方式的成败,我的做法是一般先让学生主动报名参加这种课堂实践,因为这个课堂实践的表现会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所以学生一般都比较积极报名,我记得有个班班上总人数45人,主动报名参与的达到25个人,占了一半多。然后根据报名情况与学生沟通,给每位学生分配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分配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顺序,前面几位上台的同学一定要选择学习认真,表达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好的同学,只要开始讲的同学讲的好,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的标杆,那么后面的同学就会有压力,他们就会积极努力的去准备,这样整个课堂实践的效果一定会很不错;如果前面的同学没讲好,后面的同学也不会认真对待,这样效果就比较差。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讲台上面讲完他所负责的内容之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是不是到位,学生在讲解过程当中整体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把握教师这个角色中关键的地方等,原则就是既要鼓励学生,指出其做的好的方面,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些压力,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让后面讲的学生有改进的方向。

二、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主要的锻炼机会就在大学阶段。让学生上台讲课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若干次的上台机会带来大幅度的提高,这种锻炼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够带来很大的帮助。

2.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一般都会很积极的去准备;在上台之前他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把所要讲的内容弄熟悉;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3.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他可以让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同学到黑板上去做题目,甚至可以扣表现不好的同学的平时分;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其实也是表现自己的时候,通过在台上的这种表现,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这种了解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很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1.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有些时候,我们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对象选择不恰当,二是对学生的激励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首先教学对象的选择要谨慎,如何选择在上面已经谈过;其次是对学生的激励,我们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实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精神激励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教学实践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实质激励可以采取加平时成绩的办法,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这两种激励办法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2.学生在台上讲不好。学生上去讲了,但是讲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另一个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备课不充分,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三是老师点评不到位,学生不知道什么地方没做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上面已经提到;选择相对简单而且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实践,减少学生备课时的难度;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老师要进行恰当的点评,点评过程中要多肯定学生的表现,多表扬他们做的好的地方,不足之处也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3.学生在台上讲时,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在上面讲时,课堂的纪律经常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讲台上时威信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授权给台上讲课的学生,他们可以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提问或扣平时分;老师要辅助管理课堂纪律,学生在上面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听课,如果看到经常讲话的学生,老师也可以坐到他们边上,这样对学生会有一些威慑。

参考文献:

[1]徐丽娜.浅谈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

[2]王冬梅.“1+1”高效课堂教学感悟[J].新课程学习,2009.

[3]李松林.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2.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自学式教学 教师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

一、自学式教学概述

自学式教学是以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基础,是在创新教育中的探索。它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参考资料和必要的讲解,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自学式教学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导自学、研究深化、巩固提高。

1.引导自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做好读书提示。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交待学习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达到的目的,布置思考题和作业题,介绍必要的背景材料,为学生引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学习材料,通过独立地阅读、思考,学习书中的知识;围绕思考题,寻求答案;提出读书中遇到的疑点和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要及时检查,给予个别指导。

2.研究深化。学生在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解疑,通过讨论或小组研究等方式,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亦可以教师布置的思考题为依据,选择重点问题和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对学生在自学、解疑中尚未弄清的问题进行释疑性讲解,或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3.巩固提高。学生通过作业、实验等方法把已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作提纲携领式或总结性讲解,使学生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小结是一个再概括、再综合的过程,在方法上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小结,也可由教师进行小结。

自学指导式教学强化了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主见地进行“以我为主”的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我选择,即根据培养目标并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向,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的;二是自我控制,即能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程,并适时调节,以确保培养目标的要求;三是自我培养,即确定明确的主体意识,明确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既要靠教师,更要靠自己,其核心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谓创新学习,是指把学习看成一种创造性活动,学习知识时要像前人创造知识那样去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力图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解决的办法。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或被动记忆课本,背诵定义,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使学习过程成为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的参与式活动。它强调的是再发现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而不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这种学习具有探究性质,需要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反复论证。自学指导式教学把自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通过自学、生疑、释疑和知识应用、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概括,再综合,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开辟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自学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在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同时,教师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学习进度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知识的传授等,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宏观的控制。教师的指导可分为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必要的课堂讲授是需要的,但要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

思维方法是智力活动的核心,知识转化为创造力要借助于方法,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第一,要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并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受到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比如,讲授时要讲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分析论证时,论点和论据要环环相扣,使讲授成为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形成与优化施加影响。第二,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增长创新能力。教师的示范能给学生以方法的启示,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赖于为学生创设参加活动的机会,使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提高。比如提倡讨论研究,使教学成为教学研讨,启迪智慧的舞台。第三,讲授应留有余地,学生通过自学能学懂的内容,原则上不讲,或略讲。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由学生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指导学生自己解疑,使学习成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联想,把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比较,对同一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推想分析,甚至把不同学科、不同问题、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联想,实行多角度的思维方法训练。

三、自学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异同

其一,教与学双方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信息的加工主体。教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协助者和促进者。其二,强调学生通过高级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对各种事实性的信息、概念、原理的记忆、复制和简单的应用,而是要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重组、优化,从而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看来,自学指导式教学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与创新教育的思想相吻合。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等.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04.

[2]郑启明,薛天祥等.高等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2.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教学 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11-02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主要矛盾虽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是,次要矛盾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和阻碍事物的全面发展。按照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对包括所有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但是,遗憾的是,相关文件对于思政课教学以外的教学渠道(除了实践教学以外)没有给出太多详细的指导思路,特别是对于第二课堂教学甚至没有提及,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也不得不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 第二课堂

什么是第二课堂?为什么要构建第二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包括哪些重要内容?这些最基本的概念性问题都必须首先予以澄清。事实上,第二课堂也不是新鲜的事物,特别是对许多中小学的教师来说,它是相对于正常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称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

但是,现在的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还未形成大的气候,第一课堂基本上就是师生之间的唯一教学形式,许多学生反映大学里的任课老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正常课堂以外的时间和地点几乎没法与教师进行私下、面对面的交流,心中的许多疑问得不到解答。这是高校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看是一个弊端。把它缩小范围,回到高职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无非就是除了主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以外的、并与之相联系的其他教学活动和形式等。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思政课教材理论性都较强,几乎没有详细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时满脑子都是理论的阐述,这对于理论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生无疑是不容易的,虽然教师在教学时会举出许多课外的案例,但是讲完以后对于学生是“水过鸭背”,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有必要通过课堂外的学习巩固知识。(2)提供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专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基本限于教室,因为是正式场合,学生往往不敢大胆向教师提问,最后是教师成了主体。而第二课堂没有太多的拘束,便于师生之间敞开心扉深入交流。(3)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外教学实践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照理说应该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又有多少高职学校能组织得起像样的活动呢?既然这条道路困难重重,何不舍远求近?当务之急是找出更加灵活,便于操作的形式,第二课堂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 基本思路

1.分清主次

高职第二课堂虽然在思政课教学里面非常重要,但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的原理,必须分清重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切记不可逾越红线,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为此,我们还是主要立足于第一课堂,这是提高整门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去开展第二课堂,这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现实中总是出现两种片面的情况,一种是一切工作总是围绕着第一课堂转,几乎没有任何第二课堂的活动,把课上死;另一种是过分扩大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即便搞得有声有色,可是犯了头重脚轻的毛病,学生真正能学到的知识不多。

2.以点带面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颇费周折了。思政课教师在选择所参与的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可适当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如演讲、辩论比赛、小型的有纪念意义的征文活动,还有社会上的公益活动等,而且不仅要去做,并且要做得好,做得有特色与影响力,甚至可以打造成为一个品牌,这样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切记活动在精而不在于多。

3.量力而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非常庞大,包括专任教师、专兼职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在内,大家所属的部门以及分工和职责都是不一样的,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是只依靠思政课教师个人和团队的力量所能完成的。现实情况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做下来,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部门及人员的通力协调配合,结果问题就接踵而至,究竟谁主导了此项活动,谁的成绩最大,这都是要算清楚的,因为涉及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和荣誉。如果只从专任教师的角度考虑,当然希望把功劳算在自己账上,可换个角色思考,问题没那么简单,没有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参与,活动也开展不了。所以,对于第二课堂,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师最好还是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单打独斗。

三 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1.调整角色,以我为主

近年来,在高职专业、课程的大改革浪潮中,许多教师的思想、理念也已发生了相当明显的转变,这其中不少教师面对剧烈的冲击一时变得难以适应,不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定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举棋不定。高职思政课教师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这股洪流中。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轻理论、重实践,而后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动手操作方面。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以讲授为主,总是力图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讲清、讲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此基础上适当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很少有机会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为什么呢?因为教学实践的环节即使有,也是点到为止。不少高校的教学实践内容无非就是参观、考察或者社会调查,而且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辟无疑拓宽了一条锻炼学生能力的路子。当务之急,思政课教师必须大胆解放思想,迅速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在不影响第一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适当抽出一些课时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尝试组织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项目,假如是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开展活动,例如读经典红色著作并要求撰写读书报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笔者认为第二课堂能不能开展,不在于教师能不能做,关键在于能不能合理调整、分配好自己的教学时间,用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进行。

2.整合资源,形式多样

第二课堂建构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课堂外教学资源。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虽然和一些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相比不占优势,但只针对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还是不存在问题的。一些教师总是抱怨学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经费下拨不足等,事实上这不是少数学校存在的现象,几乎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类似问题。客观困难就摆在面前,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怨天尤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充分挖掘存在的潜力,整合好现有资源就可以了。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新农村样板、街道社区以及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等,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这些地方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学生校内的课余活动也是大有可为的,例如校、院、系的学生会、各类社团等,要利用这些资源,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与之取得联系,同时,在开展活动时要突出教学的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也应该是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走到社会上去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报告是比较传统、普遍的方式,遇到的问题是出于经费及人身安全的考虑,教师不可能让所有的教学班级、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效果就会打折扣。可想办法组织一些学生参与度高、经费开销不大的活动,例如在就近的街道、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或者邀请一些知名校友回校举办讲座等等。

3.部门联动,突出实效

目前,不少高职学校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各部门之间多头管理或者重复叠加的状况。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同样是举办大学生演讲比赛,一个学年下来几个部门争先恐后地相继上演,虽然主题各有侧重,目标也不尽一致,但是,几次活动搞下来让师生感觉有“重复建设”的嫌疑,最累的是参与竞赛的人。在高校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的不仅有思政部,其他的如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及各教学部门都可以进行,要把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搞好关键还是协调处理好各方的关系、利益,一个部门在开展一个活动之前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协商沟通妥当,一个部门承当不了的事物可以2~3个一起合作完成。还有,思政课的教师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也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也可以同时做到。只要各位思政课教师下定决心,真抓实干,一定能够把这项工作办得有声有色,做出实效。

参考文献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好课”开放有待完善情景性前瞻性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又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笔者认为,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去分析何为一堂“好课”,否则会造成教师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我国崔允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由上可知,“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课堂教学而言,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二、“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导致教师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缺点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课堂教学中总会有种种“问题”暴露,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并改进。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使学生有收获,使教师有感悟,或使听课者有启迪。

三、“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文化、生活、思维、交流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验评所有教师的课吗?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对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采用一种教学形式上课。情境是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

四、应用前瞻性眼光看“好课”标准

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念实施的开端,或者能培养学生的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堂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但是当前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往往是一堂课定终身,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这样容易导致一些教师将眼光定格在短期效应上,将一些先进的理念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们应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思想,这样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来丰富、充实“好课”标准。

参考文献:

[1]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组合;生态平衡

所谓课堂生态平衡,是指课堂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相互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师生之间、师生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能够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纵观课改多年,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依然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以至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存在,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学生俨然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面对这种现实,我们不能否认: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教师似乎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乐趣,以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为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了新课程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等精神,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逐渐趋于“平衡”。但在实施过程中许多理念又被盲目地追随、片面地扩大、泛滥地运用,导致课堂教学失去了各学科的本色。要解决这种困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等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关系,力求优化组合,和谐发展,强化诸因素之间的“互补”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必须协调好、把握好、保持好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平衡”。

1、畅说与静思的平衡

顾名思义,畅说就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敢说、自由地说,甚至让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畅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生素质训练,它几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学生质疑需要“说”,解疑需要“说”,交流需要“说”,评价更离不开“说”。学生在“说”中提出并解决问题,在“说”中交流思想和情感,更在“说”中不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可见,生态平衡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说,而且更需要畅说,离开了畅说,课堂教学的价值就会被大打折扣,学生素质就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当然,畅说并不是要让学生毫无节制的说,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才说,而是为了学生素质训练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围绕教学主题才说。因为在畅说的同时,还有一种制衡的力量――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就会导致迷惘和无知,没有思考的畅说就会导致瞎说、胡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能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思考的一堂课,那是肤浅而没有智慧的一堂课;没有思考作基础的读书和交流,那是低效、乏味而又苍白的。

2、提问与质疑的平衡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要注重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这对课堂教学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不断地用自己事先预设的问题牵着学生走,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是极富个性的,也是极富学习能力的,只是长期以来被极大压抑而慢慢地被封闭起来。因此,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失衡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大胆地提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迪,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保持提问与质疑间的平衡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了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3、合作与独立的平衡

合作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形式的合作,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甚至是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但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识、相互接纳。合作与独立是辩证的关系,合作是以独立为基础,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合作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方式,它更关注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把合作与独立相互对立起来。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合作学习之前,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才能有凑效。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这边提出问题,那边就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本没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在合作过程中通常也是优生“一统天下”,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意识强化和锻炼,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预设是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的设计,这种预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但只有预设会使课堂陷于封闭、沉闷和被动,陷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预设的同时需要生成。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环境等情况,对预设进行灵活调整,开展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①

二、课堂教学资源的平衡

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的惟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及教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的激发和创造性的的发挥。的“新课标”拓宽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途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创造性处理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充实学生学习源泉,拓宽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1、文本与拓展的平衡

文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要是离开了文本便会容易偏离主题,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不断地更新、拓展与补充,使教材跳动时代的脉搏、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如果我们将教学封闭在文本之内,学生就无法通过文本的窗口接触与文本有关的信息,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会狭窄而有限,因此适度拓展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更好地拓展文本,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获取必要的信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盲点去拓展和补充;在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中还需探索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相关内容带出课堂,让学生继续研究。当然,拓展文本必须有一个度,无限拓展文本势必会冲淡对文本的研究,造成喧宾夺主、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合理拓展。

2、课内与课外的平衡

课内即通常指的课堂教学,它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密度,提高课堂上每一分钟的效率,对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课外即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它是课内的合理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人称之为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根据哲学原理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得不到课外的应用,那么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对于高师生而言,要使他们能够学有所用、会用,教师就要注意把握好课内与课外的平衡,重视学生课外的实践锻炼,把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这正符合新课改中所强调的“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各学科的实践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

3、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

传统板书与现代媒体是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两种教学手段。这两种手段各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使二者做到有效结合,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是每一位教师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媒体使用确实能够扩大教学信息量,并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失去了传统板书的设计,而完全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教师就会变成一名机械程式化的程序操作员,课堂教学就会缺少应有的灵动和意蕴。优秀的传统板书设计和使用,是课堂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动态生成。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备课、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握好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活力。

三、课堂教学对象的平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一定意义讲比教师的“教”更为重要,教是只是一种手段,学才是教的目的,这符合当前所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众多,个性特征、能力水平、思想觉悟等又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把握好这样的教学对象的平衡,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认知与情感的平衡

认知体现了学习知识的“工具性”,情感则体现了学习知识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程理念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②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体验到生命的尊重和学习生活的乐趣,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就应该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时时处处关注学生,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整体的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2、共性与个性的平衡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体。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人应该获得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个性是共性的基础,普遍的本质必须通过个别存在的事物才能够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可言,但个性中又都包含有共性。教师在对待教学对象上,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但在过去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被当成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是知识传授的接受者,重视的只是学生存在问题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各自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过于简单,无法真正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和发展学生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兴趣、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同时也要坚守个性中的共性,以形成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

在平衡的生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但课堂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主要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与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讨论,双方要互教互学,而不能只当“师爷”,高高在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双方才能充分交流和互动,才能和谐共进、教学相长,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下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等的,它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性,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主体,而学生是被动者和受制者,是绝对的客体,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独立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注释]

① 余文森.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 课程•教材•教法. 2007,(5):18-19.

② 童小英. 关注学生发展 丰富生命体验[J].绍兴教育.2004,(5):20.

[参考文献]

[1] 王军. 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第三辑)初中部分[M]. 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5.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0.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思考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青年项目(JJ1364)、攀枝花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青年项目(JJ1409)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及普及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然而对于高校来说,课堂依然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的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高低。有效的课堂教学指高校教师最大程度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既是高校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1]。那么如何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1 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这里的准备主要是指(1)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行业知识及实践案例的积累。教授一门课程前,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熟悉课程,对课程体系有整体的把握。对行业前沿、实践案例有着较好的积累,讲课注重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并且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的情况,要明确这门课程的培养目的、意义,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2)对每一堂课的充分准备。针对每一堂课,明确培养目的、确定要讲授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O置互动环节等,这都是课前应该深思熟虑的。即明确每堂课讲什么,怎么讲,达到什么教学效果和培养目的。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并注意把握理论前沿,介绍学术动态、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等,使课堂讲授的水平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视野。(3)兼顾育人。教师的责任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要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审美情趣、生活经历、文化知识诸方面与学生传递与交流[2]。教书育人是一个整体,教师对学生带来思想、知识、技能的同时,还从心灵与情感的感染力到人格魅力等方面感染、塑造学生。即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引导。因此课前准备除了知识的准备,应结合学生实际、联系授课内容,引入思想、德育等方面的引导,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型人才。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识、技能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也把自己的思想、人格魅力融入教育中,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兼顾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 传授方式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确定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再好的内容也需要有效的方式来传递,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摒弃传统的授课思维及授课方式,避免教师的单向传授、“满堂灌”等方式,而是要注重效果,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根据培养目的和上课内容选择有效的传授方式及教学方法,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启发式、讲授式、问答式、讨论式、观摩式、案例式、实验式、思考式等方法,还有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法、行为导向法等,除此之外,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教学技术,运用幻灯片、视频影像等辅助手段,使教学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实现课堂教学的培养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培养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3 语言表达的技能

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应给人以美感,凝练、生动、节奏、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能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从而优化教学效果[3]。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作为授课教师要将授课内容明晰地传授给学生,其语言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标准、专业、流畅、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 再加上合适的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渲染,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传达知识、思想、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需要对于所讲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的了熟于心,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去调动、启发学生去思考、学习。其次就是教师组织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引入实例等的功力,在扎实的课前准备的前提下能否用生动的、明确的语言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或启发学生思考,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

4 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任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平等的开放式课堂。高校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可以共同成长。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要互动、要共同思考、共同探究问题。这样的教学互动能营造课堂的轻松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中,带动学生的判断与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课堂教学也是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反馈的信息,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学生表情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反馈及教学实施情况,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困惑。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参与的情况,及时调整、把控课堂。另外,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便是教师的舞台,能够充分展现教师的风采与智慧。授课不仅仅是单向的将知识简单灌输,而是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技能、技巧的运用恰到好处,体现着一种艺术效果,给师生双方良好的教学体验。

参考文献

[1]曹霞、杨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02.

[2]孙继兵,杨薇等.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9.

[3]红莲.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4]朱天宇.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市场,2016,07.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研读教材 情境创设 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实效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使用的媒介物。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形和学习效果。应该指出,部分教师对学科本质、教材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教育价值不太理解,成了“教参”传话筒。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钻教材,从而实现照搬教材向构建课程转变,由“教课本”向“用教材教”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研读课堂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使培养目标更加具体化和具有操作性。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的、连续的、制度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对整个学科或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要求能略知一二,对以课标有效指导某一章节的课堂教学说不清楚,对教学内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较肤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利用教材,对教学不能融会贯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在研读课标的前提下钻研教材,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入把握,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准确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整合教材内容。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性质。实现照搬教材向构建课程转变,必须整合教材内容,改变过分拘泥于教材的做法,把教材看做范例,注意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注重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对教材的基本结构、内容作简要分析,如教材有多少单元、每一个单元需要多少课时,教材的主要功能意念,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多少,不同模块之间前后有些什么联系,重点难点的分布,等等。整合教材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无论是什么教材内容,教师做出合理全面的分析整合,让教学目标更好地达成。

二、重视情境创设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重视教学情境创设,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明确目的。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创设情境,及时引导学生从“经历、体验、探索”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解决好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就要使问题情境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是什么”“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有时代气息。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要贴近学生。教学情境的形式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要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三、探究学习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点拨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真实有效。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不再是面向少数的‘精英’,而是日趋普及化、大众化。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也不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为其他学科提供工具,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日益突出,不仅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离不开数学,人文社会学科的许多领域中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社会对人才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全国高校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在接受不同层次的高等数学教育。但是,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也凸现了出来,很多院校的教师反映说,学生中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不认真听课、抄作业等现象严重;即使考题非常简单,不及格率也在30%左右,有的高达40%以上,而且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1]。在课堂听课方面,多数大一新生不能适应大学数学教学方式和方法,普遍反映高等数学难学[2]。高等数学课程不及格率居高不下,学生厌学和逃课现象严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何确保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广大教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二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数学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因素。课堂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高等数学课程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中心环节。作为大学重要的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教学时数多、授课时间长、基础性强,大多数高校把高等数学课程放在大学第一学年,授课对象都是刚刚结束高考离开中学的大一新生。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课余时间不多,自学能力也较弱,学生没有能力按自身需要进行课后学习,加上高等数学中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丰富的数学内容和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增大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所以,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主要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引导和启发获得。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课程知识最快捷有效的途径,课堂也是学生接受数学思维训练的主要场所。大学新生能否学好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的发展,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并不断提升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 当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过去黑板、粉笔加讲授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普遍被PPT播放加上教师讲解替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现代化了,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旧是老的一套,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提问。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本应以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师生互动交流,却被PPT的快速放映和教师的解说所代替。另一方面,由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导致高等数学课时进一步减少,面对高等数学的大容量、少课时的困惑,教师不得不对部分内容作淡化处理,让学生课后自己看书。由于数学是一种抽象符号系统,在一定公理规则下的推演技术,这种教学模式更增加了学生对数学认知的难度。而我国高校现有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科研,更多关注论文著作的发表。教师落后的课堂教学观念、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使得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 学生数学基础下降,对数学失去兴趣,不能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方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生录取线下调,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现行中学数学教育的过分应试化,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素质,透支了学习热情,现在的大学新生对数学要么失去兴趣,要么视学数学为畏途,害怕上数学课。相当多的大学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课堂授课方式。据相关的问卷调查,对大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授课方式仅有1.4%的学生能够完全适应,另有25.4%的学生基本能够适应,大部分新生对大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适应[3]。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投入学习上的时间远远不够,且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4]。由于受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的限制,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容量大,大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定理的推导,很少腾出时间给学生巩固练习和思考提问,课堂上师生缺少对话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和师资紧缺等因素,高等数学课常常是大班教学,课堂管理难度大,除了显性逃课,更多学生存在隐性逃课,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课堂参与率较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3 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特征,以及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教学出现部分脱节现象增大了大学新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难度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理论性更强,内容更抽象,无论是数学概念、数学原理,还是数学方法上更加丰富,一堂高等数学课往往包含了多个数学概念、公式以及大量抽象的新的数学符号,使得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与现有的高等数学课程使用的教材出现了部分脱节,如高等数学的求导运算和积分运算中经常涉及到三角函数,在定积分应用中要用到的极坐标和参数方程,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里都降低了学习要求,其中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反三角函数、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等内容在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里作为选学内容或者被删去。现在高校的数学教师中很多是理工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对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改并不熟悉,对高等数学课程与现行高中数学之间出现的衔接问题不太清楚,加大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难度。

四 提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1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首先要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大学课堂是一个神圣的殿堂,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这些任务的完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更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和情怀。高等数学课堂上面对的都是刚刚离开中学的大学新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教师的言传与身教甚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仪容仪表和精神面貌,对数学问题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对数学命题严谨的推理论证,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教师应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加强课堂组织管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确保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灵魂的教育思想

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有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育思想。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素养、一种文化。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征,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学教育的目标除了传授给学生继续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外,还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尤其对理工科学生而言,人文教育往往是个薄弱环节。数学教育不能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素质教育观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避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知识结果、解题技巧讲授,轻知识发生过程、数学思想方法讲授,重应试能力培养,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

3 重视高等数学绪论课,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绪论课上,教师应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一一介绍,让学生清楚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高等数学研究的对象和理论基础是什么。明确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的区别,以及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性,高等数学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对今后专业课程的影响等。在高等数学绪论课上,教师应该将本课程中较难的章节,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便于学生后面的学习。在绪论课上,教师还应向学生公布本课程的考核办法,明确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及相应考核指标,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到课率和听课情况,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完成课堂练习情况,以及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等等,都应告知学生,减少学生因惧怕高等数学,担心考试过不了而产生的数学学习焦虑,帮助他们建立能够学好高等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4 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注入式的静听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很少有机会参与讨论。而教师的教学又往往是形式的、抽象的,只见定义、定理、证明、计算,很少讲数学与专业课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只是听课、记笔记、做练习,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相反容易因数学的枯燥、晦涩难懂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启发式教学,根据内容强化问题方式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从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探究。在教学内容展示的手段上,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的方法,展示内容的内在规律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逐渐被以PPT课件为主要手段的多媒体技术所替代。多媒体课件在复杂图形和较长篇幅的概念表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教学信息容量。借助多媒体演示功能,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是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只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由于高等数学是一门推理性的学科,数学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多媒体课件大容量的课程信息和教师快速度的播放,常常使得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拍,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一些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和复杂计算,粉笔和板书仍然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大学课堂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大学生接受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也是保证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我们应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客观面对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非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5(2):9-11.

[2]雷刚,慧勤.大学新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2):12-14.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9篇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所具备的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其目标主要被确定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则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则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对于教材的认识及基于认识基础上的使用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的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的以文本形式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是所谓的“教教材”。事实上,“教书匠”这个教师职业的传统称谓,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人们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在这个问题上笔者有切身的体会,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化学”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化学”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对于教学对象及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在认识上更是大不相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只“鸭”,而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往里“填”。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则是活生生的、能动的“人”,而教学过程则是被认为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探究过程。

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差异,通常可以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所要传承的“结论”性的知识;“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则是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二、学习模式——“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习惯于把课堂教学过程当作“教师教的过程”。随着“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与其把它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倒不如把它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

两种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形成不同的认识,就其根源当追溯到两种理念下教学目标的差异:既然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承”,那么,相应的学习模式显然就应以易于实现“知识的传承”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宜,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器”进入课堂时,课堂的主宰当然就应该由教师来担当,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表现出“教师教的过程”。既然“新课标”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影响”等多重目标,且对这多重目标的本意做出了冷静的分析、对这多重目标的权重做出了合理的认定,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模式就应该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探究式”学习模式,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进入课堂时,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随之被确立,由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学生学的过程”。

对两种学习模式做冷静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一般会表现出“客体性”、“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主体性”、“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尽管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受到了较多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在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尽管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就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而言,其成本是很高的。

就与两种理念引起的对课堂教学的两种理解相适应的两种学习模式而言,还存在着如下的认识误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有“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相应的学习模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其实,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渗透,另一方面“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接受式”学习模式的支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模式是在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探究式”学习模式通常由于没有纳入教学“预设”而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零星的片断。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则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但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是因为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不容易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而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习者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为了保证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保证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达成,在正式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之前,需要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把浓重的笔墨落在了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上,这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不乏存在着较多的合理、科学的因素,笔者也从这样的做法中汲取到很多教学经验而成为受益者。“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乃至相应的“预设”等,都必须做出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预设”,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对于达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承”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味追求“预设”的周密与老到,往往会把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绎为呆板的“教案表演剧”;一味排斥课堂教学中偶发的那些与教学“预设”相悖的“生成”现象,又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能动欲望,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打折扣。“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使“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达成“多重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预设”就不得不与教学目标在“能动的”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特别是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又决定了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四、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达成,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则必须靠课堂教学手段的支撑才能够得以实施。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向着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过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很多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包容信息更为宽泛、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模拟过程非常逼真、场景切换灵活快捷等等。不容置疑,“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持。这一方面是由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去帮助学习者设置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随着探究思路的变化,所需的情景也要求随之切换,而情景的创设与场景的切换对于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说,应该是不难做到的;另一方面还由于这些“现代”的教学手段本身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某些能够在手段的运用中给予学习者积极影响的因素。然而应当切记的是:再多的优越性也不能改变“现代”的教学手段的“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帮助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所运用了种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但是,仅就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于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着的那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目标的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既要注意到不要让教学手段的运用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积极发掘隐含其间的能够对学习者起积极影响的“教育因子”,从而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层次,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通常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环节。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核心依据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和运作;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制定和确立。

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单一的“知识的传承”,因此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抓住“知识”的要点,通过对学习者“知识掌握的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来说,由于其教学目标被确立为“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影响素质”,因此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情况”。所谓的“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如果说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是包括与这一门学科相关的概念、规律、理论在内的人类对相应的自然的或是社会的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话,那么“能力”又是什么呢?尽管给“能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至少对“能力”做出下面的表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力”只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表现。相对于已被用文本化的方式呈现于教材的“知识”来说,“能力”显得格外抽象,“能力”评价要点显得格外难于把握。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由于知识的“结论性”特征,运用“知识”要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完全可以把评价显示在课堂教学的终端;由于能力的“过程性”特征,运用“能力”要点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则只能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从知识和能力的本意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不应偏废“知识”评价;从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上看,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也不应偏废“知识”评价。“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参考文献

[1]陆元裕.化学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学支持[J] .化学教学,2007年,(12):14—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 教学模式 互动性

一、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英语交流的能力,而这种交流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由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缺乏类似中国母语的语言环境,学习者无法全方位地接触英语,这便使课堂成了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因此,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从教学的互动性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我们的教师长期执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这种长期被动的学习中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处于一种抑制的状态,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英语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很多学生一进大学,就把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这势必会使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只侧重英语语言点的学习,埋头于四、六级题海之中,而忽视了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成了应付四、六级考试的阵地。

另外,由于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即在各级考试中考出高分,这种目的影响了初高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是与英语考试有关的语言点,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手段来教授。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旦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即使大学教师采用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英语教学之中),学生也会无法适应这种模式,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表现。

2.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我们许多高等院校的教师仍然采用从初中就开始的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从单词到课文,逐词逐句地分析与讲解,很辛苦,但十几年的教学,结果培养出来的是不会开口说英语的“哑巴学生”。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过于干预了学生的自主性。首先,它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机会尝试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学习内容、选择适合于自己认知水平、能力和方式的学习策略,也没有机会尝试对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养成对教师强烈的依赖心理,无法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由于教师讲解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交流、协商、合作”等课堂交际活动中去,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再次,教师对语言知识不遗余力地传授,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英语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积累语言知识,孤立地把语言学习变成机械的语言结构堆积,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不会真正地使用英语语言。

根据“交际能力”的内涵,语言知识并不等于语言能力,英语语言知识只有转化为英语技能才可以说具有了英语语言能力。语言学认为,在语言交际中,同一语言形式因交际环境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功能,同一语言功能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在何时、何地、对谁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的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采用互动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言语交际的语境中获得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几种方法

1. 情感互动

情感是调节师生关系的纽带。通过情感,可以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信任以及团结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出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如果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其实,情感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中发现问题,运用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之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应该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语言交流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课堂英语语言交流,彼此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互教互学,共同构建和谐的课堂。为了让这种互动式学习模式有一个很好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并尊重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倾听学生说出或暗示出的意思,切勿羞辱那些没有达到其他学生同样水平的学生,鼓励学生高质量地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快乐,教师应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伙伴,尊重、鼓励和支持学生。

2. 分组交流互动

针对《大学体验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篇章结构,无论是单元标题,情景对话,还是课文内容,都可以采用分组进行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第一册第八单元的单元标题是“爱与友谊”,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爱,什么是友谊,哪种爱或友谊更珍贵,让自己最感动的爱或友谊是什么等问题。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竭力为各组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语言交流活动,以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课文中所出现的新的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鼓励学生不要怕说错,要克服羞怯或者是怕说错不敢开口说的心理。

分组交流实际上是利用语境来学习新的词汇和句法,以及新的表达方式。这种练习形式应是在教师讲解每一个重难点单词和短语之后进行,语境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通过与同学进行情景对话,学会在交际环境中接受和运用语言知识。

分组交流也可以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来进行练习。这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的知识点,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此类活动内容包括:口、笔头复述课文;根据教师提供的课文中重要词块(包括单词、短语、搭配、惯用话语、句子框架和引语)的中文译文说出对应的英文;使用课文中的词块回答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还原翻译,即将教师从课文中选出的一段文字译成汉语,再将汉语译成英语。这些内容都可以以分组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复述、回答问题以及翻译等方面表现得最好。

还可以采用课文主题来进行交际性的分组练习活动。这类活动要求学生使用所学语言来真实、自由地交流思想,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主题,教师可以按课文主题将学生分成两个组,每组选出一至两个主辩手,各组辩手可根据课文的主题来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如果是小说或戏剧形式的文体,可把学生分成多个组,每组按照课文内容到讲台上表演课文中的角色,看哪个组表演得最为出色。

通过分组交流,可以使学生不仅仅把英语只是当作生硬的语言点来学习,还能让他们能真正地把语言当作一种交流思想的载体。学生不仅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怎样运用英语,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学习英语,互相促进。这种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可以使他们能够将所交流的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引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使他们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 主题性互动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主题性互动的教学方法经常被采用。它是一种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实际口语交流能力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主题性互动一般是由教师提供主题,让学生们根据所提供的主题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来阐述对某一主题的认识。

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八单元的课文“A Freshman Friendship”(新生友谊)中,讲述的是关于大一新生友谊的夹叙夹议的文章,这一主题是学生们熟悉和感兴趣的主题。于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笔者充分运用主题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开口说英语。这里,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教师让学生根据本课文的题目,推测出本课文的作者会给读者写些什么,学生们可根据课文题目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跟学生们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把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课文本身进行比较,从中学生们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仅仅是语言点或者是几个表达方式了,它还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思想和文化上的训练。

第二种,教师在课堂导入时以提问的方式切入课文主题,问学生们对于童年友谊、大学友谊和同事友谊哪种友谊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并且在黑板上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同时说出自己的观点作为参考。然后,由学生们用英语来谈关于友谊这一主题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阐述,一方面,可适当地纠正学生们在英语表达方式或者语法点等方面的错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所谈的观点,来进一步地阐述自己对友谊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教师的阐述表述自己的看法。

三、结语

现代的大学教育都提倡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尤为如此。因为,学语言是用来进行交流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把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的互动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责任在于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唤醒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参与意识、活动意识、反思意识和决策意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重心就不再是简单地传授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而是帮助、指导、激励、启发、转化、引导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表达技能,使学生能够习得英语语言,并能够运用英语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

参考文献: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主导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57-01

课堂教学是以一定的时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的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改变多年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再寻教学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教师要从不同的视角和方式看待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和隐藏在传统教学模式背后的各种诟病,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一 在教学中善于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应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本人教学前、教学中的反思为创新教学积累经验,拓展思路。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能帮助教师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调控自己,提高应变能力。

1.备课时的反思

备课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阶段,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的指导思路,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则是重要环节,在备课时教师要反思以前教学中知识点的漏缺和衔接的合理性,将漏缺的补上,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备化学教案时笔者考虑到职业中学化学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传统的教学安排学生学得不好,应该怎样去转换一下授课方式,才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思考,进行授课方式的改变,教学效果确实好了很多。

2.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在教学中对没有预见到或超出预见的部分进行行为性思考,有目的、有序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可能提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不能很快地反应过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它过去,而要从思想上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学生,既不让他们感到尴尬,又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下去。如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中,最后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比较的方法将终点的颜色准确把握。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也就是写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的一种反思过程,教学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后记重点在于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它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写教后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二是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三是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四是记述学生的行为;五是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六是记述学生的评价和收获。

二 通过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优化教学过程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只有在不断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先进。课堂教学要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建议,在不断学习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例如,多与兄弟学校联系,共同探讨教法、学法,共同研究考纲、考题,互换试卷,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评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进行认真的反思,才能将教学过程进行最大优化,只有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才能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的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 在学研中思考,提高教学的层次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中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既是理论知识教学的引导者,又是实践教学的师傅。各职业中学都在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而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改变的,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只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设时多去思考过去课程开设的不足,在考虑新课程时就可以很快定位。如在化工专业课程开设中,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工专业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应该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特别在化工专业技能训练中,更要注重对实验操作规范性的反思,通过反复观看教学片和对上一届学生技能考核时出现的问题,合理改进实验步骤。平时也要用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的研究,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改进。

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可见,“教学反思”可使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这样,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领导的赏识,自己的才能才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传统的题海式应试教学模式,已完全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是以重复思维的高代价换取成果,往往顾此失彼,使学生增强了记忆功能,而淡化了理解能力,这正是学习数学的大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打开学生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及时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果。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点应落实在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对学生实施个别化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化的发展。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原则,以及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述自己的观点。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就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益的必然趋势。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特征是指在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数学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数学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结构、思维过程、思想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它的具体表现:学生在认知上提高(即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认同(即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问题就是看学生对数学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教学的应用效率是否提高了,学生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最佳。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衡量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要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绝不能靠单纯的做题训练来实现的,而是要靠数学思维过程的培养,要靠创新思维能力的突破。数学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来检测的,而数学知识转换为解题能力是要靠刻苦训练的。同时,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还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更要关注学习的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原来的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的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积累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数学知识上从不懂到懂,知识点的理解上从少到多,以及对数学这门课从不喜欢到喜欢,对数学知识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所以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领域获得充分发展。

3.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3篇

1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2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名言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例如:我在教学《电动机》一节时,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电动机或自制电动机制作简易的电动船,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感受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学生们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

3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和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采取讨论、引证、实验、参与、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学生自立自学,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4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聚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寻找出尽可能新的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就必然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上述要求,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5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若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6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应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思考

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实现有效的英语学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仍存留不少问题,笔者就多年中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且当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应试教学

目前学生都是以中高考为目的,笔试占据着试题的大部分内容。为了适应学生考试答卷的要求,很多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注重听说训练,导致学生满脑子装的全是语法、句型和单词,听说和交际能力严重不足。

2.满堂灌

不少英语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上写得满满当当的,学生则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式的教法其实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教师讲得太多,没有给学生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时间,所学的知识自然无法巩固。还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3.汉语化

有些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习惯性地使用汉语教学,把英语课变成汉语化课堂。实际上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简单浅显,易于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大可不必处处借助母语翻译。但在高中阶段,一些教师还习惯用母语来讲授和解释,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并没有形成。

4.落后的教学环境

不少学校的英语教师上课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没有语音室,也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辅助,自始至终都靠教师讲述的英语课堂教学,根本无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尽管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摸索实践,探究真正适合的英语课堂教学道路。根据多年英语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

1.提高英语教学设施水平,借助科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英语课堂教学还是停留在原始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陷入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在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语言教育的环境下,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设施水平亟待提高。通过多媒体、语音室、录音机、录像机等工具来辅助教学,是有效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运用电脑教学手段,加强中学英语教学设备与设施,这些都是科学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另外,在英语课堂中运用英语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是必须和必要的,不用时时刻刻带着母语汉化了整个英语课堂,必要的时候对复杂和抽象的句式和结构,进行适当汉语的解释就可以了。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层灵活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才是学习的源动力。仅仅通过讲道理、上政治课是无法让学生扭转注意力的,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还是课堂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将英语课上得生动有趣,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激情,这是每个中学英语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就是促使学生热爱这门学科的途径,而好的教学方法又无不是激发兴趣的重要因素。教无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努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总结,把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然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底子薄弱学生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更要肯定他们的努力。英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信心。此外,还要经常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激励。某种意义上,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表扬,往往把老师的表扬看成是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激发其继续进步的动力。只有当学生真正实现进步,才能深化有教师之间的感情,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使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优化的保证。

3.英语教学要精讲多练,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训练

所谓精讲多练,说的是教师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精练讲解,不必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精讲就是要讲重点、疑点和难点,通过精炼、典型和实用的例句,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学习。另外,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要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角度出发,创设有效英语训练的步骤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切实的训练,利用一切有效的方法为英语教学服务。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传授学习的方法,这才是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卡片,随时记下单词的合成与转化,记下派生词、反义词和近义词;同时要帮助学生过好音标关,用读音规则来拼写读记单词;坚持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先听录音,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多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文章,学会略读和精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巧。如此等等,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总而言之,要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做好课内课外的工作,克服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实现中学英语教学质的提高和飞跃。

参考文献:

[1] 牟国琴. 探讨情景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J]. 海外英语,2011,(02)

[2] 李柏桢. 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

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参与意识;课堂气氛;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27-01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知识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宽松和谐的数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最佳的教学心理状态,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消除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叛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有人偏爱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能够从学习本身感受到乐趣,还有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独立且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还要鼓励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经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