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制度与理论基础。认为,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规范化是学校管理规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务管理规范化有利于保障学校教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办院校;教务管理;法规制度;规范化

民办院校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的规范化是民办院校管理规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规范化有利于保障学校教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要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必须明确其法律法规、制度基础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一、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基础

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虽然没有以其为名的直接法律依据,但却有大量的间接法律依据,比如《教育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则直接指导学校的教务管理,尤其是关于教育方针的规定直接指导和影响高校教务管理,是教务管理指针。教师法中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权,学生管理权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定则直接与教师教学相关。《学位条例》则规定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确立了我国的学位制度。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等都与教务管理相关,都构成了民办院校教务管理的宏观法律基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通知内容包括:总则、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这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直接依据。

二、民办院校教务管理的制度基础

法律法规及政策为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要实施法律指导教务管理则必须通过制度化落实法制化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因此建立一套既符合法律、政策又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不断修订完善十分重要,可以f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基础。实际上各民办院校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教务管理规章制度,这里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以供借鉴。

1、西安外事学院规范专业与课程的制度规范

专业与课程设置是民办院校办学基础,也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首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系列制度规范。比较重要的有: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方案;产学研合作教育建设及管理办法;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意见;本科课程建设评估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管理办法;教材编写及出版管理办法;教材选用及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学科建设与质量工程建设扶持奖励实施办法;本科教学工程扶持奖励实施细则;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施办法;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生课外教育学分考核认定办法等等。

2、西安外事学院教学运行的制度规范

规范教学运行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西安外事学院有一整套制度,重要的有:教学实施与学籍管理规定;普通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考试管理办法;招生考试命题、试卷批阅、成绩登录及试卷管理办法;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多媒体教学管理规定;规范在校生基本信息修改办理程序的通知;规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替换相关课程成绩的通知;教研室暂行规定等等。

3、西安外事学院实践教学的制度规范

实践教学规范化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整套制度。比较重要的有:实验室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条例;加强和规范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申购工作程序的规定;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运动场地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细则;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实施细则;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检查管理规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本科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验室化学试剂、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高职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等。

4、西安外事学院教学质量与国际合作的制度规范

教学质量标准及其保障,国际合作办学是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套制度,比较重要的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一);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二)(实践教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体系;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管理办法;学生出国学习与实习暂行规定;学生出国学习与实习实施细则;统招生出国学习课程成绩与学分转换暂行管理办法等等。

5、西安外事学院教学督导的制度规范

教学督导是保障教学运行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督导管理规范化是确保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套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职责;教学督导与评价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教学督导与评价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听课与教育教学巡察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联系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等。

三、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基础

民办院校是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多种职能。学校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处于重点地位。

教学管理的基础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

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障系统等,要围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开展工作,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服务。

以上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应作为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总体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教育政策法规[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12.

[2]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通知.教高司[1998]33号文.1998.4.10.

[3] 西安外事学院规章制度汇编.2013.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1.组织管理规范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的毕业设计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科学、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对毕业设计实行科学管理。以主管校长为首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宏观管理,主持制定总体方针,并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并对毕业设计进行监督;教研室负责确定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执行具体的组织与管理;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组织管理规范化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并规定相应的权力与责任,实现组织机构系统化;通过制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实现管理制度化;通过制定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实现过程流程化。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前提[2]。组织管理规范化使得毕业设计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减少各部门之间的摩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教师指导过程规范化。教师指导过程规范化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指导效果对教师的指导流程和指导方式提出一定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指导过程规范化要求备选课题应多样化、层次化;学生自主选题时,提倡真题真做;严把开题报告的质量进行关,质量不过关者不得开始设计;面授指导和远程指导相结合,每周安排一次面授指导,每周指导学生至少一次,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做好关键阶段的检查工作;每次指导应填写指导登记表,对每位学生的指导记录应不少于15次;把好论文规范关,对论文的审阅指导不得少于三稿;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指导过程规范化并不意味着指导的僵化,教师应在遵守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规范化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过程化、指导行为规范化,有利于防止教师指导的随意和走过场,有利于量化考核和促进指导水平的提高。

3.学生设计过程规范化。学生设计过程规范化是指为了使学生的设计活动科学化、过程化而对学生的设计流程、设计行为提出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和要求。设计过程规范化要求学生结合工作岗位、个人情况进行选题,真题真做;做好资料查阅和课题调研,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并按时完成;根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方法、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开展设计,并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和学校的监督检查;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设计进展,并积极参加面授指导,未能参加面授指导时应主动寻求教师的远程指导;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并按规范撰写毕业论文,不弄虚作假或抄袭他人;认真准备和参加毕业答辩。学生设计过程规范化可促使学生投入足够精力用于毕业设计,保证设计进度,并使学生在设计中少走弯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计顺利开展,其既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又要有利于约束学生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过程管理规范化。过程管理规范化是指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依据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实现对毕业设计有效的全过程监控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其管理工作是否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要求[3]。作为组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并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为毕业设计把好关。在执行各项审核程序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不能不设门槛或降低标准,对于不合条件的坚决不予批准和通过。认真做好设计过程中的各项检查工作,为了避免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采用规范化的阶段检查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指标,减少人为因素和检查目标不明确的影响;监督与控制并举,对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师生要提出批评和教育,并责令限期整改。过程管理规范化可强化对设计过程的引导,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偏差,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5.论文写作规范化。论文写作规范化是指不仅毕业论文的内容要符合专业的学术规范,而且论文的形式还要符合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为了使学生了解论文写作规范,除了制定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和排版规范外,还应举办论文写作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要点。学生应严格按规范来写作论文,论文结构应简单明了,语言应准确、流畅、规范,内容应完整并具有逻辑性。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编写论文写作提纲,使学生学会论文的谋篇布局;审阅论文后给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和要求,让学生掌握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此外,规定论文不合规范者不得参加毕业答辩,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的规范化写作。论文写作规范化可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并接受规范化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6.考核评价规范化。考核评价规范化是指考核过程规范化、考核指标标准化。针对学生考核的需要,制定指导教师评审标准、评阅人评审标准、答辩评审标准,在评审时严格按标准执行;对答辩过程、答辩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并采取民主的方式确定最终答辩成绩,使答辩过程和答辩成绩公平、公正、合理。对教师的评价由学生评价和管理部门的过程检查评价两部分组成。在毕业设计结束前,由学生填写教师指导评价表,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客观的评价;管理部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检查结果也将作为评价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有效的控制毕业设计考核评定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功能,检测师生教与学的状况,适时的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造,达到促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4]。考核评价规范化不仅能对毕业设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给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提供压力和动力,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提高。

二、影响规范遵循的主要因素

1.规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规范不符合毕业设计的客观规律,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将难以被师生们遵守;规范的操作性不强,师生们将不知道该如何执行,或执行起来效果不佳,这些都将影响师生遵守规范的意愿。

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的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在设计过程中,自由散漫,随心所欲,常漠视毕业设计规范的存在。

3.教师的责任感。责任感不强的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他在毕业设计指导上不愿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行为随意性较大,既不能按规范要求来进行指导,也不能督促学生按规范要求开展设计。

4.监控力度与奖惩制度的落实程度。过程监控不力,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师生的行为偏差,不利于引导和督促师生自觉遵守规范。奖惩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难以调动师生遵守规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难以有效遏制师生的违规行为,不利于规范的贯彻落实。

三、结语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学术失范”的社会学阐释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五)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规约关联主体的相应行为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范性文件;集成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文件管理成熟度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南网中前期发展战略提出“两型、两化”的战略实施路径,并在2014年全面开展一体化制度体系和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我局作为广东电网公司第一梯队地市局,积极响应网省公司工作安排,大力推进一体化落地工作,积极实施作业标准本地化工作。

本研究期望通过对文件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江门供电局的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并应用于制定管理规范,促进江门供电局的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化建设中。为网、省、地市各级公司的全方位文件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件管理现状分析研究

(一)文件管理理论和发展趋势

文件管理的理论,从1840年美国的飞利浦・布鲁克斯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开始,经过100余年的发展,迄今为止主要有文件生命周期管理、连续体管理、文件集成管理等方法。

其中,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由飞利浦・布鲁克斯提出,其目的是强调文件运动的时间跨度,并将文件管理的过程按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分成现行阶段、暂存阶段、永久保存阶段。文件连续体是澳大利亚弗兰克・厄普奥德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统一了所有类型文件的管理,将人为划分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的管理过程转变为可在多个背景和用途的范围内同时存在或积累的生命周期管理过程。并在文件规范的基础上,对文件工作者的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文件集成管理由ISO档案文件管理分技术委员会在2006 年 5 月召开的第十六次年会中提出,将文件管理的外延扩展到与组织、业务关联,文件管理要贯穿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嵌入机构职能及业务流程之中,以业务为中心,体现文件与业务优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如今,文件管理研究向着全方位、全周期管控,降低管理成本、挖掘文件价值,文件与业务管理相互促进提升三大方向前进。目前南网推行的一体化管理理念,构建制度、作业标准等一体化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正是在这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也符合国际文件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江门供电局文件管理现状分析

通过对江门供电局2009年至2014年这6年来近2万份发文的梳理和分析,并对江门局15个职能部门文件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得出江门供电局的文件管理现状整理如下:

从文件的管控规范角度,江门供电局缺乏全生命、全角度的过程管理,对于文件前期编制流程管理较为注重,但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的其它阶段,以及与相关文件的体系管理观念较弱;

从文件价值体现角度,江门供电局文件内容界限不够明确,导致执行与管理成本较高,另外现有的文件管理未达到知识积累和沉淀的作用,降低了文件的资本价值。

针对现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提升江门供电局文件管理水平,使文件管理与业务管理相互促进,需要建立适合江门供电局的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设计

(一)管理体系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

文件管理机制包括工作机制、协同机制。本研究拟根据江门局的文件管理现状分析,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坚持以南网一体化管理理念和思想为指导,承接一体化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江门地市局的实际管理工作特点,构建一体化规范性文件的集成管理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整个管理模型是在一体化集成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以三大工作机制和三大协调机制为主体,以文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的管理模型。

(二)管理体系具体构建

1. 规范性文件集成管理体系前期工作

为了让员工更好地理解管理体系,方便接受文件管理思维,应开发设计针对文件管理的培训课程,对规范性文件管理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如图2所示。

2. 规范性文件集成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

(1)文件分类分级管理

结合南网推行的一体化管理理念和思路,按照一体化业务管理框架,把规范性文件按照业务领域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根据文件对业务的约束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文件分类:基于一体化业务管理框架的业务领域划分,将文件对应分类成15个领域,实现文件与业务的关联。如财务类文件、人资类文件等。

文件分级:根据文件对业务规范效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级,体现文件管理体系性。

具体分级如表1所示。

其中1~3级文件是规范性文件,第4级文件是可能产生约束性条款或管理经验的一般性文件,第5级文件是在业务执行和操作时产生的记录性文件。

(2)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江门局的文件管理实际情况和习惯,将文件管理分为几个阶段,见图3。

(3)文件管理成熟度管理

参考知识管理的评估理论,文件管理成熟度可以分为初始级、发展级、标准级、优化级、创先级五个,分别代表着组织从关注业务规范、应用文件规范业务、系统化规范业务、业务优化和创先的转变。

目前江门供电局正处于规范性文件管理成熟的发展期到标准级过度的阶段,正开始构建规范性文件管理系统,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规范性文件管理规范,并实现文件的业务驱动。

3. 规范性文件集成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

文件管理协同机制主要包括文件管理的约束、激励和保障机制。

约束机制有如下工作要点:(1)建立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规范,明确各类文件的内容、格式和管理。(2)加强过程监督:对发文审核;定期组织对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价;定期对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

激励机制有如下工作要点:(1)将规范性文件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管理创先、一体化管理等的重要指标内容,纳入绩效考核,给予相关的绩效加分。(2)每年对规范性文件管理突出的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

4. 规范性文件集成管理文件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

平台的主要功能有:(1)通过系统实现文件的关联体系。(2)构建规范性文件信息化检索、查询平台。(3)实现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的协同平台。(4)构建各级组织机构的规范性文件库。(5)实现规范性文件的各种统计和分析。

规范性文件综合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界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四、成果与展望

基于一体化的规范性文件集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本文是在一体化标准体系在地市局推进工作中不断实践、学习和思考而提出,目前还处于初期规划设计阶段,实际效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实践验证。

本研究通过对江门供电局近6年发文的梳理,明确了江门供电局规范性文件管理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文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明了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文件集成管理的设计与实施,弥补江门供电局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降低文件管理成本,进一步挖掘文件信息的价值,更好地促进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同时,实施的过程也希望能得到全局的管理人员都能参与和支持,特别是需要得到公司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以便能进一步开展试点和提炼工作。相信随着一体化管理在全网的贯彻落实,也随着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一体化的规范性文件管理体系能在将来为我局甚至全网的创新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静.“文档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13.

[2]杨霞.现代文件管理[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3]肖春红.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整合思想透析[J].档案学研究,2013(03).

[4]潘连根.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安小米.集成文件档案管理的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8(01).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创新示范

[作者简介]何静(1971- ),女,湖北孝感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148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206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48-02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共立项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通过“点”上示范、“面”上辐射,引领带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教学管理作为推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内驱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此促进各校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可以归纳出规范―创新―示范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创新是在规范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示范是在规范和创新基础上的凝练和升华。

一、规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规范,即“一定的过程或过程的结果所遵守的规则”。规范化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施。围绕这个核心,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1.制定哪些制度。在遵循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宏观教学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督导与评价等内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内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梳理,系统构建从学校章程教学管理部门规章各种教学管理条例和规定条例或规定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的四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至少应该包含岗位职责类、教学运行类、建设改革类、质量保障类四类。

岗位职责类管理制度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隶属关系,明晰学校、教务处、系部之间的权责关系,使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主动承担各自的职责,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权责分明、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运行类管理制度应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规范,主要包括包括实训、实习管理等;二是以教务处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主要是制定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包括学分制、教学计划制订、课程编排、教师开新课及新开课的试讲、选课管理、课程考核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教学运行常规工作时间与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改革类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方面的制度,应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质量保障类管理制度主要是确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由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运行质量标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构成的系列基本文件,使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有章可循。

2.怎样建立制度。制定制度文件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内涵,即准确分析并掌握要解决的问题的规律和管理规律。在制定制度时,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科学性是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教育规律;适用性是指一定要在考虑学校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有效的制度,同时要注意程序的流程一定要便于操作;系统性是指制定文件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要注意与学校已有制度的衔接,不能出现矛盾,一定要进行整体设计,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同时必须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注意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3.如何实施制度。制度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要对学校颁发的文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使相应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除常规教学检查之外,每学期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组织教学工作检查,期初重点通过检查教学的准备工作,规范教学要求;期中主要通过了解教学秩序和教学运转情况,检查教学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期末通过对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规范这个层次适合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初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强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教学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构建合法、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并探寻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着重解决学校教学管理文件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性、操作性问题,来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和追求

所谓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扬弃,它是在旧事物中产生,但与旧事物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学管理创新并非是在一种与原有教学管理体系突然断裂后的创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渐变后的产物。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和推进,高职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以往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创新教学管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工学结合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及参与教学的主体,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与复杂,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创新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要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围绕这个核心,创新教学管理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1.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应该树立“四个合作”的理念,将改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作为创新教学管理的基础,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校本特色。

2.实践创新。第一,打破封闭的教学管理系统。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原有教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逐渐渗透企业因素,建立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管理机制,使企业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参与高职教育管理过程,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表达需求的机会,形成学校和企业间的合理互动。第二,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对传统的刚性化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适应需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逐步建立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第三,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各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在专业建设上,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教学条件上,建设稳定、设施充足、适用,使用率高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环境上,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等等。

3.方式创新。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目的,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引进教务管理系统,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延伸,形成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共享型教学管理平台,对教学计划、选课排课、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缴费注册、毕业审查、教材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课外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另外,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并能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创新这个层次适合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创新教学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其教学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改革过于僵化、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开放办学、深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不断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

三、示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目的和功能

所谓示范,即“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周济曾经指出:“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示范”,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根本标准。围绕这个要求,教学管理的示范应该包含以下两个维度:

1.范例的凝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使其由感性的、具体的、非理论化的“点”上的做法,通过凝练、提升,概括成能够泛化、迁移、推广的方法论层面上的普适理论,形成可推广的范例。

2.范例的推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推广方式,可以通过高职教育的各种论坛、会议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接受院校来访介绍交流;开展教学管理培训,交流改革经验;通过合作立项课题研究进行范例的推广。

示范这个层次适合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验收期及后示范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对示范建设进行总结,形成全面、系统的物化成果,其教学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总结,把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做法、办法、措施上升到理论形态,凝练成一个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给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教学管理也是如此,它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目前,100所立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已相继完成项目建设并结题验收,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审议与批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教学管理三个层次的特点,特别是要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作为基点来筹划,在努力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推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均.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别敦荣.以现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院财会;规划化;管理途径;建议

规范化的财会管理制度对本医院的未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效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本医院经济效益,因此,健全财会管理制度是当前医院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首要工作,同时,加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其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本文以下将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几点相关有效建议与对策,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财会管理水平,进而使得当前医院财会管理趋于规范化,继而为本医院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一、试析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监督机制

根据目前医院财会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医院进行财会管理的时候均没有设立相关监督机制,以至于本医院的财会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将其落实到位,使其成为了一纸空文,毫无实际意义,致使医院的财会管理局面陷入混乱,且不利于本医院的长期发展。

(二)高层领导对医院财会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高层领导对医院财会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基础员工漠视医院管理制度的制约作用,以至于相关财会数据严重失真,进而给医院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医院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医院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不但存在业务不熟的情况,而且还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至于财会账目出现不齐的现象,致使财会数据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另外,有些财会工作人员意识到财会制度存在着诸多漏洞,则通过做假账获得不法经济利益,加上不少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制度的漏洞而进行贪污,从而严重损害了医院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当前医院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不利于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需要及时探讨一些有效解决措施对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除,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财会管理实现规范化,进而有效提高本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二、探讨加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

(一)不断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等制定一套符合本医院发展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并且不断地对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与补充,从而使得医院规章制度能够适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另外,一般情况下,医院需要将自身经营成本、运营资金以及收入等作为财会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内容,并且使得制定出来的管理规章制度具有较高的执行力。此外,医院在执行与落实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需要坚持相关原则以及遵循相应程序,同时,还需要对突况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而使得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进而有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除了完善医院财会管理规范制度以外,还需要对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与控制,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预防不良作风的情况出现。

(二)对财务工作加强监督

对财务工作进行加强监督与管理,能够有效针对医院不正当收支情况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减少医院腐败事件的发生次数。一般情况下,对医院财会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是针对医院相关收支情况而开展的,从而使得医院的经济活动能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本医院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推动本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明确医院财会会计与出纳岗位工作性质

有不少医院为节约开支将会计与出纳合并成一个职位,以至于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出现自收自支的腐败现象,致使本医院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医院财会部门需要将两个工作岗位进行区分,坚持一岗一人,并且使其明确各自职能与责任,做到相互监督的目的,从而有效建立高效监督机制,进而为本医院的经济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决实行预算制度

医院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做好预算工作,既要保障医院日常支出,还需要留一些资金进行医院建设,从而能够实现对医院资金做到统筹安排的目的,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预算管理水平。另外,医院财会对各部门进行预算统筹安排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工作项目需要来进行制定预算计划,并且尽可能的将各部门的收支项目进行细化,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追踪管理,进而实现收支平衡的目的。

(五)加强提高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财会管理工作人员是执行与落实财会管理制度的主体,因此,加强提高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本医院开展财会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效提高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而且还能够有效将财会制度落实到位,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上将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几点加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从而使得医院财会管理走向规范化,进而推动本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财会管理水平,进而有效推动国内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五梅,唐思思,徐平.供应室器械清洗质量控制及规范化管理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第六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暨两岸四地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0.

[2]王健,王晓艳,党清和,郭芳荣.腔镜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科处理的规范化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书馆,编目管理

 

一、管理层面

(一)质量教育工作

提高质量如同一辆前进的推车,必须在质量意识的推动和牵引下,依靠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两个轮子的共同作用才能前进。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指出:“该逞: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质量教育要做到经常化,而不是搞突击,赶任务,或临时抱佛脚;要经常抓,反复抓,在教育内容上要温故而知新,对编目员的态度培训要重视。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端正了,任何工作才能做好,这是一个必要前提。编目人员对质量的责任心也事关重要。只有编目人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高度工作责任感,书目数据的质量才有保证。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是质量教育工作的核心。编目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要熟悉机读目录著录格式,还要掌握分类法、主题词表的发展情况,同时要在掌握标引规则的基础上注重分类和主题标引的一致性等等,对网上文献信息能够独立进行搜索、选择、下载并分析整理加以利用。计算机编目最大的特点是充分揭示文献,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检索点,编目工作的内容不仅是简单的分类和著录,还包括主题标引、使用规范文档、编写文摘提要等,这一切都是以编目员付出更多、更复杂的劳动为前提。而标准化、规范化更是编目工作对编目员提出的高要求牌。

(二)编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相关支持性措施

编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就此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做了实际调研。论文参考。

从文献资料中发现,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编目工作制度,管理工作具体细致。比如海南大学图书馆自2004年7月起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任命了质量管理代表,成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确定了质量方针与目标,同时也制定了编目部的工作手册,依据1509000管理认证体系的标准,将编目部工作具体细化,主要内容包括:(l)部门工作职责;(2)人员构成;(3)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4)编目工作流程;(5)编目工作目标与检查;(6)编目相关文件和规范;(7)记录表单;(8)附件等共8部分。依据国家统一质量标准,制定统一的著录细则,使文献著录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图书编目加工的规范性文件,如:《海南大学图书馆查重工作规范》、《海南大学图书馆图书加工规范》、《海南大学图书馆索书号取号规则》、《海南大学图书馆图书著录的补充规定》等。

另外,各个图书馆对编目质量控制都采取了一定措施,基本上都有成文的编目工作制度,都重视编目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在质量控制过程中,都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重视读者反馈。

衡量书目数据质量好坏不再是唯一依据—符合规则、标准,而需要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将读者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依据。以上案例中重视读者反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

二、技术层面

我国编目规则目的或目标:“两化”和“五性”,即标准化、规范化和准确性、统一性、完整性、通用性、权威性。我们在编制书目数据时,应依据的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著录标准化。著录是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书目数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著录的标准化。1980年以来,我国己陆续颁布了《文献著录总则》等GB3792系列,其中有7个关于文献著录方面的国家标准。同时,与图书馆编目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标准、规则也应运而生,如《GB3259-8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2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5795-86中国标准书号》、《GB12451-90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等。1996年,文献标准化委员会又组织起草了《中国文献著录规则》。这些标准、规则对于统一中文文献著录、处理中文文献数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图书馆在文献著录时必须严格执行上述标准、规则,而且各馆还应在执行过程中制定出本馆的编目细则。

标引标准化。文献标引是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的一种手段。论文参考。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结果将形成文献检索系统中两种重要的检索点。因此,标引质量的控制是文献数据标准化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保证文献标引标准化,首先必须保持分类体系的一致,即使在分类法统一的条件下,也应在分类标引细则上保持一致,如:①分类复分表的使用;②对丛书、多卷书的处理;③组配的级别,不同学科专业文献的标引深度;④自由词标引、增词标引的使用;⑤对于反复到馆且标引方法多种多样的某种文献规定选用统一的标引方法等。另外,采用规范化的检索词典主题词表,是提高标引质量,使整个标引标准化的基本措施。目前国内采用的《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为文献主题标引的标准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具体操作时还需要一系列的标引规则和统一的实施条例,以便标引人员共同遵守,达到一致性要求,以保证文献数据的质量。

数据格式的规范化。论文参考。从计算机联合编目、联机检索的角度看,不仅要有统一的著录标准和标引工具,还必须使用规范的机读目录格式,规定记录在机读载体上的记录格式,便于通讯、交换与数据质量控制。中文文献采用文化部颁布的《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CNMARC)。但由于各操作单位对MARC格式字段的理解、做法不一,书目数据质量无法保证。

规范控制。规范控制或称权威控制,是文献著录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作为文献编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控制是指对录排检标目的规范、统一,其目的在于保持同一排检标目的一致性。。建立目录排检标目规范的工作,在机读编目中又称为规范文档,包括主题规范文档、名称规范文档和丛编规范文档。编目员或计算机通过查检规范文档,可对具有多种形式的事物名称进行规范,选定某个名称作为标目,从而将与该名称相关的记录集中在同一规范、标准的标目下,以保证标目的一致性、规范化,提高数据的有序性。故而,规范文档的建立是数据库的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图书馆于1997年编写了《中国机读规范格式使用手册》、《中文图书主题规范著录规则》、《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使各图书馆在编制规范数据时有了依据。另外,北图还制作了名称规范数据库和主题规范数据库。

三、结论

领导重视、支持,保证文献源和书目数据源质量,有运行良好的编目系统,有业务交流与学习的条件与机会,有完备的参考书及广泛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渠道,工作氛围激发工作热情。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工作中去,工作中形成知识共享、不断创新的文化,最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⑴程国平.质量管理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⑵赵晓洁.新时期图书馆编目T作的发展契机[J].前沿,2007(5):235-237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和领域的宽泛化理解。明确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文章试图从社会学角度,从道德层面阐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提供参考。

企业文化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人们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却常常对它本身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过于宽泛有重要关系。任何管理形式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领域,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层面上看待企业文化,对人们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内涵

企业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现象是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与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后者属于狭义的企业文化。问题在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常常对人们准确认识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造成困惑: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一旦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必然是模糊不清的。其实,企业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

1.从管理发展历程看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每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都有它特定的研究范畴,并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一般管理。从早期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和“管理原则”,致力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到后来以梅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巴纳德和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派,通过提出“社会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着眼于现代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大内等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学者,在其代表作《理论》、《企业文化》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企业中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用共同价值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关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以往管理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解决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2.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领域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之前,企业是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企业秩序的,这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通过部门和岗位职责来明确员工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和程序来确定工作内容,等等。然而,组织和制度虽然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们的思想,在员工的思想领域管理存在空白。人们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精神需要,有思想追求,有归属感;人们在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工作,还要有主动精神,发挥创造性。企业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形成企业向心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文化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上下同欲”的共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变为“企业人”,解决归属问题。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对新员工都要集中培训,灌输松下的价值理念,使之先成为合格的“松下人”,然后再造松下的产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还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深度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如日本企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员工自发地组织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企业单靠组织和制度无法办到的。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却没有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未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局面。

3.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问题。企业能否做大,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能否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当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企业除了用组织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凝聚力,做到大而不散。如海尔公司在其多元化的进程l中,每兼并一个新企业,总是企业文化先行,通过输入海尔文化来统一新企业员工的思想,这是它不断壮大的精神保证。麦当劳对它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分店用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行规范,这也是它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

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否长久。企业要长久发展,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文化问题,第一个是企业之魂的问题,即是否有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理念: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员工.、对待顾客、对待经营伙伴,对待社会等;第二个是员工的归属问题,即能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个是企业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当一位创业者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后,在他身后能否留下文化遗产。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原来的领导人不在了,但只要他创建的文化还在,企业就能长久。像松下这样的知名企业,其创始人离去后仍能健康地发展,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企业长而不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造成人们对企业文化认知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科书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这显然是把企业制度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结构带来的困惑

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企业制度是为建立企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表述,仍然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按照广义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容易造成人们对管理中企业文化认知的困惑-.-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制度,它们岂不成了一回事?要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仅从管理学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2.从社会学得到启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建立稳定的秩序,通常要有一套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法律、道德和习俗。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那些试图违法和违法的人实行威慑和制裁,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约束性最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干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约束力,通过人们的内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对维持设会秩序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约束力最弱的是习俗,也称风俗习惯,它不像道德那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共同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整个社会正是由这一套约束体系维持着基本的秩序。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也会有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约束体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关系。与社会的法律相对应,企业组织也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企业制度来维护组织的秩序,如通过组织机构确定其成员的职责、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办事规则。为了严明纪律,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成员要追究责任和予以处罚。无论何种行业,要维持企业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的,不同的只是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别。

然而,在企业组织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是建立企业正常秩序的基本途径。正像法律有局限性一样,企业制度并不能约束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仅靠制度的强制性并不能奏效。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这与社会道德具有相似的性质。道德通过扬善弃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要求;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企业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与社会习俗相近的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及其传统习惯。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是一回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像法律与道德不同一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硬性规定”,其作用是直接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价值观念来统一员工思想,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它以人们的思想作为中介;企业制度所要达到的是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是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文化管理则省去了监督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在同一管理领域的不同层面: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硬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软管理”,是其上层建筑,着眼于深层的企业建设;没有健全的制度化基础,不会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有保证和支撑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看作是一回事。几乎所有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有企业制度,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缺少文化的企业仅仅建立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体现的是一般境界的管理状态;而只有建立了深厚文化的企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具有道德属性

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因而德治社会高于法制社会。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理念管理企业,要比企业制度有更高的境界。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具有相同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例如,惠普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诺世全的价值观则是“服务顾客重于一切”,而沃尔玛则是把“超出顾客的期望”作为自己价值理念的。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彰显出不同的企业个性。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干预由内化而起作用,即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进而成为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企业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约束,它把人们观念各异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道德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营造价值一致的企业环境氛围,形成组织舆论,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使组织成员逐渐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进而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员工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同的,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标志所在。

2.认识文化管理具有道德属性的意义

把文化管理与道德约束相比较有助于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扩展文化管理的视野,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的企业道德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环境,它也会像社会那样存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其各自的功能领域,二者不可混淆。因此,需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忽视文化管理的企业存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它会形成企业制度之外领域的管理真空,从而忽视解决企业中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就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其它内容相区别,把文化管理的焦点聚集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重点放在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上,着力解决员工的归属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避免将文化管理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无所不包的管理形式,澄清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企业要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上来,通过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还要把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区别开来。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对行为的直接作用)与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对行为的间接作用)是将二者区别的基本标志。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那些属于价值理念的内容与约束人们行为中带有硬性规定的内容相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行为约束为主和以思想约束为主两个层面的规范体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把制度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9篇

为认真贯彻党的*关于扩大基层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精神,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乌牛镇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经验,现就推行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开展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的*要求,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村干部执政水平,实现村级组织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行顺畅、管理科学、决策民主,使农村各项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和提前实现现代化提供保证。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推行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总体目标是:20*年底,每个镇不少于2个村,每个乡不少于1个村首先实现村务管理规范化;列入全市20*年创建先锋工程先进村党组织的20个村(上塘镇中村、后村、浦口、三元堂等4个村,瓯北镇罗浮、马岙、浦一、东方、码道、堡一、和一、和二、池头等9个村,桥头镇坦头、朱涂、桥一等3个村,桥下镇六岙、京岸等2个村,乌牛镇王宅、茅楼等2个村),12月10日前均应制定《村务管理规则》,实现村务管理规范化。到20*年底,力争6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村务管理规范化;到20*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应制定《村务管理规则》,实现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二)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乌牛镇茅楼村村务管理规则(试行)》为参考文本,按照“哪些是村务,谁来管理村务,怎样管理村务”的思路,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务管理规则》。《规则》着重在于形成规范的村务协调、决策、管理、监督等四大机制。

1、形成协调机制,明确村务各项关系。一是要明确村务管理的主体是全体村民,村民与村委会之间是授权者与被授权者的契约关系。二是明确村务管理类型,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划分重大村务、重要村务、一般村务,并授予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重大村务的决策权。三是界定村级组织权限,明确村两委、村务监督小组、村配套组织职责,以及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的职权,促进村务有序管理。

2、形成决策机制,推进村务民主科学决策。一是规范村务决策程序,分议题的提出、讨论、确定、表决、执行、监督等环节。二是明确会议规则和表决程序,实现村级会议表决规范化,避免村务无序决策的现状。三是坚持重大村务决策前要广泛征求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意见,并应当经过法律政策、技术部门的论证。

3、形成管理机制,促进村务依法按章办理。一是规范村级组织人事管理办法,制定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务监督小组成员管理机制;二是落实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和村级会计业务制,制订财务收支权限、村干部报酬及补贴办法等;三是制定会议管理制度和印鉴、档案、村镇规划等管理办法,以及民情值勤、访谈、干部探视村民等村内矛盾化解机制。

4、形成监督机制,保证村务民主有序运行。一是推行村干部任期书面承诺和村务质询机制,实行村务公开,积极探索村两委年度报告、村两委成员书面述职等程序性制度。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干部评议制度,推行村两委干部年终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报告并述职,并进行民主测评,结果当场公布。三是实行村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明确村干部诫勉措施、村干部侵权赔偿,以及村干部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具体标准和程序性措施,形成权力相互制约机制,促使村干部真正为民执政、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促进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三、需把握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一)基本原则

1、依法立制的原则。要严格按照、条例、组织法等党内外法规,制定《村务管理规则》,并经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方可施行。

2、可操作性的原则。制定的村务管理规则及相关规定,要简明扼要、切实可行,针对性、程序性强,便于操作。

3、民主有序的原则。制定严格的保障、监督机制,加大追究力度,确保村务管理有序运行。

(二)基本步骤

1、调查研究,制定方案

主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深入各片、村调查,全面摸清村两委班子及其配套组织、党员干部队伍、经济发展、村务管理运行情况等方面的底子;二是召开党政领导班子、驻村干部会议,学习乌牛镇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经验,并研究制订今后三年推行计划和工作方案;三是在各行政村分别召开村两委会议、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不同类型的座谈会,组织学习《乌牛镇茅楼村村务管理规则》参考文本,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四是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部署各项具体任务。

2、分析梳理,建章立制

要围绕“哪些是村务,谁来管理村务,怎样管理村务”这一思路,根据各村实际,进行分析梳理,要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思路,发动党员、干部、群众拟订《村务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经乡镇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后,将《规则》(讨论稿)公示,向党员、干部、群众反馈,反复酝酿,集思广益,修订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党的政策和法律的要求,符合农村的实际。

3、组织实施,监督运行

召开村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务管理规则》(草案);向全村公布《村务管理规则》正式文本,并向村民分发《村务管理规则》;组织实施《村务管理规则》,并检验运行情况,积累经验,并不断修订完善。

四、推行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是新形势下我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各乡镇党委要将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领导机构,落实人员,加强领导,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将其作为干部使用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村务管理规范化目标任务的或已制订但不按规则实施的乡镇或村,以及责任者和有关领导人员,在年度考核和各类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落实立法要求

1.积极开展立法评估。围绕全市经信系统的工作目标任务,开展经济和信息化相关立法项目的前期调研和修订工作。做好《市社会信用办法》、《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管理办法》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开展对《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工作。继续完善和落实征求意见、采纳反馈、调研论证、立法评审、专家咨询、立法听证、立法后评估等制度,扩大立法公众有序参与,不断推进立法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凡是规范性文件必须认真履行信息公开、征求意见或听证、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审查、集体讨论和公开等程序,提高文件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杜绝漏报、迟报、瞒报现象。落实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每两年对已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清理,及时修改和废止有问题和失效的文件,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决策机制

3.规范行政决策行为。遵循科学、民主和合法的原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我委产业规划制定、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有关问题等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坚持把决策调研摆在突出位置,对决策方案进行集体审议。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细化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体系。

4.加强行政决策监督。实行“逐级呈报、逐级负责”的纵向监督体制和“主次分明、相互会办”的横向监督体制。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情况报告、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与决策效果评估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讨论记录备案制度,坚持把讨论意见、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的记录,作为决策检查和问责依据。对委出台的应当公开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内容、依据和决策结果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三、创新行政管理

5.推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按照全面推进、网上运行、权力制约、高效便民的原则,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规范和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根据行政效能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加大网上审批、管理、服务的工作力度,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服务效能。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做好联合审批工作;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依法规范审批办理和服务,加强对审批质量监督。

6.推行政务信息全面公开。加强重点领域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特别是做好重大政策、项目和社会热点、媒体关注、涉及民生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完善信息公开的机制、工作考核、年度报告和监督、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进经信系统政务公开,完善经信系统信息公开监督保障机制,凡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务信息,都要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向社会公开。加强经信系统门户网站管理,及时政务工作信息。通过“公众监督”、“寒山闻钟”、政务微博等市民问政平台,加强与企业、群众互动,回应民意诉求,促进部门阳光行政。

四、规范行政执法

7.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则。建立完善公开、告知、听证等各项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和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推行行政执法证据格式化。进一步推广柔性执法方式,将行政指导、说理式执法贯穿于行政管理全过程。认真落实《市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全面规范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不断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和程序,提高裁量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升行政处罚公信力。

8.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资格管理,突出执法业务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严格把握执法依据、执法职能、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真正做到严格、规范、公正和文明执法。对行政执法责任制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加大对行政执法案卷规范率、行政执法违法案件纠正率、行政审批规范率、按时办结率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测试合格率的检查督促,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素养和实际执法能力。

9.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对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节能降耗、化工治理、电力保护、墙体材料、散装水泥、融资担保、信息化发展、无线电等重点领域的检查监督力度,及时总结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10.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参照市政府《2012年度市依法行政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加强对各市、区经信委(局)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委系统执法单位的评议督查,落实行政执法卷宗评查制度,组织开展2013年度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件执法检查,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重点抽查。评议督查结果将作为委系统表彰评先的重要依据。

五、强化法制宣传

11.营造学法用法氛围。坚持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等学法制度,深入学习十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论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关于依法治国的讲话精神;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基础性行政法律法规,了解《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刑法修正案(八)》、《民诉法修正案》等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委系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大力推进经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

12.加强企业法治宣传。认真贯彻《省企业学法用法评考办法(试行)》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计划地开展企业法治文化活动,营造浓厚法治氛围。继续深化“诚信守法先进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感,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继续做好企业法律顾问推进工作,推广规模以上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能力。积极参加省经信委举办的“万企学法”知识竞赛活动,做好省对企业“六五”普法中期检查的准备工作。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1篇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经历了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目前尚未系统地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施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建设工程各专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新规定的颁布,新工艺的应用,新项目的出现,给工程造价的计价活动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工程造价管理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引领业内执业(从业)人员的计价行为,并以此赢得工程造价管理的长久统领优势,我们有必要引进相关的管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和思考,从而促使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略管理研究向着“重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转化。

在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研究领域曾出现过多种战略管理模型。从现有的模型来看,基本上都是根据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提出的,也就是围绕如何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而展开的,各种模型之间只是部分细节上的不同。这样的模型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如果从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来看,则似乎在适用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广义的战略管理概念。对某一领域实施战略管理,需要以该领域的整体为管理对象,是对一个领域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应从造价管理机构、造价文化、执业(从业)人员能力和计价规则规范四个方面去认识和研究工程造价领域的战略。

管理战略一经确定,它将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并与管理机构、规范规则、造价文化、执业人员有着指引、反馈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根据管理战略的部署,管理机构能够制定出适合国情和本地区实际的政策、办法:规范规则更具有可操作性;造价文化将能够为造价管理提供理论依托;执业人员能够充分地发挥专业能力。因此,管理战略的确定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造价战略管理模型只是一种新的尝试,把造价管理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去探索系统单元间以及它们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寻求管理、演化过程的途径,使之朝着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利用上述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把握:工程造价管理,无论其存在多少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管理战略、造价文化、管理机构、规范规则、执业人员业务能力五个方面。在把握其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去探索主要问题及其联系,最终求得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一尝试对于工程造价战略管理实践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战略管理,是指将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业务。造价管理战略是造价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计价活动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内通用做法与国际惯例的关系、计算规则的确定、可操作性目标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建设部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管理战略思路:

第一,健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要尽快研究和编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状况,用高新技术标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结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以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契机,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改革,在由政府指导价转为主要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后,要重点组织制定有关配套的法规,规范计价行为。

第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强制性条文》的同时,加快标准的修订步伐,适应技术进步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建立工程建设标准的复审和修订制度。标准实施后,要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最多五年一次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标准复审工作。要跟踪国际标准化的动向、跟踪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认真做好对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高标准的采标率。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标准化和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信息化手段具有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运行成本低的优势。标准和工程造价、实施和信息反馈,政府的服务和自身的管理。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要建立起实用、高效、统一、协调的标准化和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扩大标准的影响范围,实现标准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第四。要提高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自己培养的标准和造价管理队伍已有近100万人,要充分发挥这支专业队伍作用,重视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机制,推动标准和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标准和工程造价工作完全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必须转变。政府部门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如:制定标准和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框架,统一计价规则。组织制定与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环境和资源保护等关系密切的标准规范,组织制定为满足政府投资工程需要的计价依据和建设标准,开展强制性标准实施和工程计价行为的监督检查等。同时,要把那些不宜由政府管理的事情如:咨询服务等,交由中介组织、协会等专业机构负责,发挥社会化优势。

第五。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确保标准和计价规范的实施。加强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的监管力度,是法律法规赋予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和要求。经常性地开展对标准实施和工程造价计价监督检查工作,常抓不懈,严肃执法,依法处理违规行为。

三、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的影响

造价文化是指在工程造价计价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念、方式、操作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换言之,所谓建设工程造价文化,是伴随最原始的居住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出现和发展,对其建造价格的估算而逐步发展、演变的计价过程、规则、模式和方法。造价文化既是长期传统的计价方式产物,又是现代技术影响的产物。它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在传统继承上的扬弃。造价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造价文化的传承就成为造价文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造价战略根植于造价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造价管理系统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造价文化的功能影响着造价管理机构,特别是影响着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战略调整方向的选择及其组织实施,因此,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思路有着不可剥离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协调功能三个基本功能上。造价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管理机构的决策者,特别是造价行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本行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行业利益和规则的行为;造价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指在相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导下,造价领域各层次专业管理人员选择的行为,不仅要考虑相关的经济利益,而且必须要相互协调;造价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指工程造价执业或从业人员在计价活动中自觉地按照造价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计价行为。

造价文化的主流体现在要对建设工程施行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招标投标和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些主流内容,几十年来历经了多次变革,其中几次重大变革形成了中国造价文化的新特点。即是说,中国造价文化的发展不是一种并行不悖、相互隔绝的静止形态,而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发展形态。造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实施,是落实建设部提出的“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求的战略举措。它为由市场形成工程造价提供了先决条件,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报价的能力,有利于规范建设市场计价行为,有利于建设市场有序竞争。也有利于国内建设各方主体融人世界建筑市场。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工程造价文化是在悠久的历史渊源背景下形成的。要使造价文化对战略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造价文化发挥其功能,显示其特色,带动整个建设市场步入规范的轨道,就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工程造价战略管理的基础,为工程造价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通过塑造工程计价人员的行为规范。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工程计价中的规范作用,形成实施战略管理的巨大合力。

四、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展望

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把握战略管理思想演进的脉络,并对工程造价管理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源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中国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因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等方面并不完全同于西方。由此,在战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应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展望我国工程造价引用战略管理研究的趋势,应该说是前景广阔的。事实上,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实践中。我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战略管理思想。在实际应用研究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我国现时的造价管理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在工程造价管理面临新的建设市场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应用到造价管理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造价管理战略的施行空间在扩展。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造价管理机构将从全国范围并考虑国际通用做法研究和制定造价管理战略,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通盘考虑,即:从时间角度着眼,管理战略不是短期行为;从空间范围看,管理战略要能使各地区具有可操作性,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造价管理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各地区和本地区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这是战略管理弹性的主要核心部分。造价机构的现时造价管理办法及施工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决定了战略管理具有其弹性,制定的管理战略是否具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弹性的幅度。

3、战略目标与各地区现行办法可能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之造价管理的底子不是很厚,因此国家制定的造价管理战略目标可能与某些地区的做法有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这也是情理之中的现象。但各省市(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应与国家的战略目标一致,局部的、暂时的不一致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磨合、适应,经过过渡期达到与国家战略目标一致的目的。

4、网络信息技术将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居中心地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分析研究中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不同载体、不同区域位置的信息源以数字化形式贮存,以计算机为载体相互连接。以网络化的方式进行传输,从而达到快捷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料,最终科学地制定出管理战略的目的。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地市级造价管理机构以及行业协会都将成为研究造价管理战略的主体,研究内容、形式、范围、深度由各自把握。但在战略研究过程中的测算、审定、结论、等方面要有一个程序。

6、管理战略的制定依从计价依据的指导性。各级造价管理机构、施工企业、造价咨询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会在计价依据的指导性原则下,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制定、变革行业规则和操作方法,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战略的制定要考虑到这一趋向,给管理战略的实施留出相应的空间。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管理理论;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3-0035-09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科学化管理理论体系

(一)科学化管理的定义

科学化管理,就是把企业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提炼出来,并进行筛选、整理,形成制度、标准和规范,形成理论,从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二)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架构,可以用三个“三”概括

第一个三:“三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制度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标准化:针对每个岗位,制订详细的工作职责标准。标准衡量“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规范化:规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制度规范等。

第二个三:“三高”(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

高质量:高质量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核心,企业从事的各项工作,无论在产品、服务、人员和管理各方面,都要追求高质量。

高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效率越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就越高。

高效益:效益一般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个人效益等几方面。高质量、高效率最终落脚在高效益上,追求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

第三个三:“三严”(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严肃法规)

严于律己的管理作风:管理者对自身要做到严于律己。

严格要求的管理风格:管理者对下级要严格要求。

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树立依法合规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三个“三”中,“三化”是核心,“三高”是标准,“三严”是要求。“三化”、“三高”、“三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科学化管理的理论体系。

(三)科学化管理的核心:“三化”

1.制度化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实现法治的具体表现。制度化管理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

(1)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渡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使员工更多地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些处事原则更加符合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加有利于管理稳定性的增强,是从人治管理转变为科学化管理的根本所在,最重要的是制度对管理者同样有约束力,是人人平等的制度化,如此才能使员工更加按制度办事。

(2)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实施制度化管理本身就是分工,就是在提高效率,同时便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从而有利于分工的精细化,减少部门之间的推诿和由此而带来的业务损失。另外,制度化能使员工迅速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因此,实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考核,促进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3)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失去监控和约束,制度使企业的各项工作程序化和透明化,任何时候任何人的工作都处于企业员工的监督之下,强化了对权力的监控和约束,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减小;同时,制度中对腐败行为的严厉制裁措施,也使腐败的风险和成本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化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推行制度,必须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增强创新意识,防止制度僵化;四是正确处理制度化管理与情感管理之间的关系;五是妥善处理非正式组织的抵制行为。

2.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性;(2)技术性;(3)经济性;(4)连续性;亦称继承性;(5)约束性;(6)政策性。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企业要进行标准化管理,需要针对每个岗位,制订详细的工作职责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走好“三步曲”:第一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管理需求,能够保证和实现总的管理目标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第二步,建立起以管理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第三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标准化管理。

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每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

3.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就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各环节输入的各项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产出等制定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规范),并严格地实施这些规范,以使企业协调统一地运转。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制度规范等。实行规范化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证明是极为重要的。

(1)实行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把成百上千人的意志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2)实行规范化管理是变人治为法治的必然选择。每个员工都有干好本职工作的愿望,但在没有“干好”的标准的情况下,往往凭领导者的主观印象进行考核和奖惩,难免出现在管理中时紧时松、时宽时严的现象,并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严格管理,人和人之间可以公正比较、平等竞争。

(3)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员工总体素质的客观要求。规范使员工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标准,必然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员工还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因为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都

不等于规范化管理。企业规范化管理,既需要制度化,也需要标准化,但它的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自我免疫、自动修复的机能。也就是说,使企业组织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当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外部创伤后,能自动地修复愈合,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人,而主导人的意志行为的却直接是他的价值观。所以企业规范化管理必须有一套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协调企业组织运行和管理行为,使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融为一个整体,并彼此协调照应。这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首要特征。一套系统在企业内部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体系,是构成企业组织自我免疫、自动修复机能的基础。企业组织有了这样一套价值观体系为企业组织的运行提供指导思想,才能及时纠正任何有违于企业发展正道的行为和作法,避免不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行为和作法。

综上所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三化”共同构成了科学化管理的主体。实践证明,构建起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对有效整合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透明度、降低管理风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的深化而不断递进的关系。

(四)科学化管理的“三高”标准:

1.高质量

在世界三大企业管理模式中(美国、日本、德国),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就连美国的企业界也普遍认为,德国的企业管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和有效。

笔者对德国奔驰、大众、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些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产品质量、管理、服务、执行等各个环节都始终追求完美,追求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比如,德国几大汽车公司都有一整套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与体系,有扎实的质量管理措施,十分强调质量预防,大众公司各类质量管理人员就有1.6万人,不仅对产品出厂进行质量检查,而且参与到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等每个环节中,每天要从生产线上抽出两辆汽车,对1300个点进行全面检测,对所有协作厂商提供的零部件也同样进行检查,只要发现一箱外协零件不合格,此批产品就要全部退回。正是靠着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德国产品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很少因质量问题引发纠纷。

2.高效率

20世纪80年代,全球都在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分析研究日本的企业文化,日本当时的经济也几乎要超越美国。通过分析和对比发现,日本企业正是充分发挥出自身民族组织性强的特点,通过形成组织整体的配合,提高了组织的整体效率,使自己的经济和企业在战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从而超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高效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模式要从简单的控制机制向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转化,必须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淘汰机制等,不断调整、改革、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价值评估和价值分配体系,克服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利益机制,利用组织机制的力量克服管理中的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在管理中日益被各国所重视,在企业机构中设置信息中心和信息沟通体系,加强信息管理,已成为管理现代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高效益

效益一般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和个人效益等几方面。高质量、高效率最终落脚在高效益上,追求以较少的投人获得较高的回报。

美国的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是作为计算机核心的芯片,还是计算机的软件及操作系统,计算机的生产和制造,到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都发源和发展于美国。美国的经济模式又开始超越了日本和德国的经济模式,重新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榜样。

美国企业的成功是一种高效益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创新带动了企业效益的发展,所以美国的企业才能较好的发展。

企业如何实现高收益呢?笔者认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管理目标明确。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不只是为股东利益服务,也必须为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作贡献。

(2)实行集体领导。企业经营管理由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专家共同负责和管理企业,集思广益,形成有机的决策机构,避免凭经验办事及靠个人意志决策所带来的管理不善现象。

(3)运用多角化策略。产品生产、市场开发实行多品种、多渠道方针,包括水平型多角化(指企业在产品现有的市场和生产领域内,采用新的产品策略)、同轴型多角化(即企业通过共同的纽带把现有产品和销售同新的产品和销售联系起来)、复合型多角化(指企业发展的产品和销售业务与原有的产品、技术、生产领域、市场都没有直接联系)等。

(4)注重企业领导人的培养。强调管理人员要有保持企业生命力、灵活性和职工士气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能力。选拔领导者的标准是:任何时候都要有预见能力;处理问题的效率很高,要能亲自同有关方面交涉、谈判;要有社交能力,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在遇到问题时保持沉着和稳健。

综上所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共同构成了科学化管理的标准和目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三高”中的每一个都可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一招鲜,吃遍天”。不过,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从100年甚至更长的角度来观察,就会发现真正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百年老店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功实现了“三高”的完美结合。

(五)科学化管理的要求:“三严”

1.严于律己的管理作风

三国时,曹操“割发代首”的自律精神使得三军敬服,从而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21世纪的今天,企业管理者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1)自律是制度执行的关键。企业高层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更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勇当先锋,而且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当好先锋。

(2)争做以身作则的榜样。作为企业管理者,既要要求工作人员不违规操作,,更要争做以身作则的榜样。不把企业赋予自己的职责作为自己私人的特权;不把特事特办作为办私事、开后门的借口;不把自己的私人感情掺杂到对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当中。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管理者要自己从平时的细微处做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

以身作则,不以恶小而为之。

(3)塑造公平公正的氛围。一方面体现在为企业和员工服务上,创新思维、解放思想,找到公平公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的管理考核工作中,不仅要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管理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性,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而且在执行管理考核制度的时候,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一视同仁。

2.严格要求的管理艺术

企业发展靠管理,管理才能出效益。加强企业从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有了严明的管理,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科学的管理是企业正常的行为,离开了从严管理,企业不可能搞好,职工群众的利益也将最终受损。因此,广大职工和经营者一样,都希望企业搞好,都会拥护和支持严格、科学的管理。

从企业发展的动力来说,再好的机制,再好的技术,再科学的管理,最终都要依靠职工来参与,来完成,来实现,企业如果任意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走群众路线,必须会失去群众的拥护,一旦群众与企业离心离德,企业不可能搞好。因此,笔者强调严格管理,必须把尊重职工、关心职工、依靠职工放在首位,充分体现职工当家做主的原则,在这样的前提下,严格管理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从严管理的途径很简单,那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评比,看规章制度执行得怎么样,对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励,对执行差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要发展,从严管理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在企业从严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感情投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从严管理是行政手段,感情投入是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结合起来,企业才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3.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深层次的内隐文化,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是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护人员、财产安全,将合规经营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实现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根本转变,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

合规经营是指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以及行业公认并普遍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如果违反了合规经营原则,那么就会造成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指因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准则而使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是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存在和表现的诱因。

建立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严肃法规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由于内部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与每一位员工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即每个人都是风险的责任人,每个部门或岗位都会有风险发生,作为企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和部门内有效防范风险。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日常的工作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将合规经营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工作中。

(2)建立“严肃法规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在硬件和产品趋于同化的今天,同业的竞争已不只是效益规模的竞争、资产质量的竞争,更是战略思维、经营理念、管理文化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而严肃法规的文化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是创造价值的表现。同时控制合规风险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合理、有效的合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主动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改变“被动严肃法规”的旧陋习,视接受规则约束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严肃法规作为变成内在的自觉行为,在接触到每一笔业务时,就要想到必须进行合规风险的审查氛围,倡导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以便及时整改。要建立有效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倡导合规经营和惩处违规的价值观念,提高违规成本,让大家不想为、不敢为、不愿为。

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加强员工的人性管理,在执行制度中要做到赏罚分明,张弛有度,抓大放小,因地制宜,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真正让严肃法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从而有效控制合规风险,实现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从静态的要素看,管理主要涉及人、财、物三个方面,其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科学化管理把严于律己的领导作风、严格要求的管理艺术、严肃法规的企业文化等“三严”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可以说,管理者个人的精神境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生死兴衰。对普通员工来说,其责任心的高低决定着服务质量的好坏。人的管理不能盲目追求无为而治,必须建立依法合规、遵章守纪的企业文化,使法纪的观念深入人心。“三严”的完美组合构成了坚固的整体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二、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2002年以来,针对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存款大起大落、授信重贷轻管、部分员工执行意识淡泊等情况,笔者以科学化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全行公司条线推行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整合系统资源,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率,提升该行公司业务整体竞争力。

(一)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模式

1.建立制度化管理流程

(1)完善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推进前中后台分离。

(2)加强授权管理和后台集中管理,推进管理扁平化。

(3)强化营销机制建设,建立重点客户联动营销制度与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考核激励政策。

(4)完善绩效管理、条线考核、资源配置等方案。

(5)推进内控合规管理,深化风险预警、贷后管理、合规检查、内控方案制度的建设。

2.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

(1)建立员工工作日志。员工于每个工作日结束后整理记录当天主要工作,形成工作日志。部室主任定期检查和抽查员工工作日志,并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反馈。

(2)建立部门周例会制度。各二级行条线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向主管行长汇报上周工作,部署安排本周工作,形成会议记录备查并落实;主管行长对每周工作安排进行点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公司部每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3)建立每月工作总结制度。公司业务部在月初十日内总结上月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下月工作制订计划与措施,并上

报主管行长修改完善和监督执行。

(4)建立按季考核制度。制定本部门及辖内公司业务考核及竞赛活动方案,对基层行下达任务,实施考核,兑现奖励和处罚措施;并将季度考核结果作为基层行主管行长绩效考核及业展部主任任免建议的重要内容。将客户经理人员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纳入员工年度和季度绩效考核,作为员工绩效平衡计分卡中“员工学习与成长”纬度中的重要指标。

(5)制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制定各项公司业务管理、操作、内控和岗位责任制度;要求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制约合理,业务操作规范。

3.确定管理与发展的“三高”标准

突出中高端客户发展战略,强化以联动营销团队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建设,加大对重点客户/项目的营销力度,提高重点客户/项目业务份额,提升客户贡献度;通过推广全程风险控制系统,保障授信业务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1)高质量标准

第一,定期形成客户、行业、产品、同业分析报告,制定本条线中长期规划、发展思路、方向、目标,重点明确,措施及时有力。

第二,保质保量完成总行和分行下达的年度、季度工作目标,指标计划完成率在100%以上。

第三,上报总行和分行的文字材料、统计报表内容翔实,观点鲜明,数据真实,体现趋势和规律,无迟报、漏报、瞒报行为。

第四,统筹培训资源,通过网络、现场、视频多渠道实施员工培训,覆盖面达到100%以上,培训计划完成率100%以上。

第五,贷后管理内控检查覆盖面100%,每年2次以上,检查有通报、有整改、有反馈;内外审检查无不良记录和违法违纪行为。

(2)高效率标准

第一,针对市场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产品等研讨会,针对问题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全行开展工作。

第二,每月上旬10日之内下发本条线业务、产品以及客户发展通报,指出成绩,查找不足,措施和要求要有针对性。

第三,每季15日之内通报二级行条线绩效,打分排名,张榜公示,当月完成对二级行绩效沟通、反馈以及整改意见。

第四,员工晨会控制在15分钟以内、部门周例会每人工作汇报控制在5分钟以内,记录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第五,提前超额完成总分行以及省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过程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整改(纠偏、调整)记录或文件。

(3)高效益标准

第一,主要业务和产品收入额/业务量,存量市场份额跃居同业四大行前2名。

第二,绩效排名在全国系统内排名进入前6位;重点分行排名进入前3名。

第三,创新产品组合业务存量、增量或收益高于同业和自身业务平均水平50%以上,并获得总行产品创新评选活动优秀以上的奖项。

第四,活期存款、中长期贷款、有效客户、小企业授信、第三方存管、B级以上客户占比在全国系统内排名进入前10名,或每年上升2-3个位次。

第五,部门、条线工作受到总行、省市政府通报表扬或正向激励,上省行正激励榜表达到8次以上。

(4)推行“三严”工作作风

推行“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严肃行规行纪”的“三严”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管理者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下级,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严肃行规行纪。“三严”的具体内容有:

第一,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技能,加强公司业务系统培训体系建设:一是结合本行业务发展及人员素质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二是历次培训有考试、有纪录、有总结;三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促使辖内公司业务人员熟练掌握中国银行公司业务产品特点,提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能力,不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技能。

第二,突出“三严理念”,批评与教育结合,营造自律、和谐的合规经营文化:一是各级公司业务领导勤政敬业,严于律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员工中有较高的威信;二是各级领导对员工及下属严格要求,积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各级员工对自身严格要求,自觉遵守员工行为守则,无不良记录;四是从保护及爱护员工的角度出发,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使其他员工引以为戒,同时加强引导教育,疏通思想。

(二)建立全产品线的虚拟营销团队组织架构

针对省行本部客户营销既抓自营、又抓管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与下级行争客户、争资源的问题,笔者重新梳理营销架构,按照“三三六”(三级机构、三个职级、六类部门)组织模式,建立虚拟团队营销体系。

1.从客户筛选、方案设计、组织实施、营销评价多个层面建立全行重点客户虚拟营销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加强考核分配,调动积极性。

2.建立高层走访、分层级的定期营销制度。省行公司部门负责大型项目和优质客户的营销,指导各二级行高层定期走访、分层营销机制的建立。

3.突出授信发起能力和综合收益贡献,制定了客户经理全产品线考核激励办法,对全行客户经理实施分级管理。

4.实行省行与二级行联合发起,推动授信业务营销、管理扁平化。

(三)建立“双脑双系统,人防加技防”的内控合规与授信管理体系,加强一二道防线建设

1.推广总行CMS系统和我们自主研发的全程风险管理系统(CRMS)。依托系统实施在线评价和监控管理,把业务人员的主观分析判断和系统的客观评价有机结合,以技防促人防,建立条线授信业务风险预警和长效管理机制。

2.通过CCA(客户贡献度系统)实施授信客户差异化管理。依据客户贡献度系统实施客户细分,综合运用重点客户申报评定、客户准入、项目库核批、规模调控、额度切分调剂等业务管理手段,优先支持重点客户授信需求,优化贷款质量结构。

3.定期开展内控合规检查与培训活动。有计划、分层级开展内控知识培训,梳理制定内控操作实施细则、贷后管理补充规定以及大额授信客户贷后督导管理办法,逐级签订大额授信贷后督导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4.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督导和内控调研。成立联合检查小组和内控调研小组,实地跟踪业务操作,查找风险、强化控制,对分支机构进行100%覆盖面的内控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督导纠正,杜绝屡查屡犯行为。

(四)开展科学化管理模式的检查、考核与评价

1.对科学化管理模式实施检查

(1)各二级行公司部门按照《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二级分行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对自身的管理情况展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各二级行公司部门针对所管辖的内容,对辖内基层行组织检查,防止违规操作,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3)省行公司部门对各二级行公司部门实施检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科学化管理执

行文化。

2.对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实施考核

(1)省行公司业务部将把科学化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纳入二级分行公司部主任考核范围,作为对其奖励、处罚和提出任免建议的重要内容。

(2)各二级分行主管行长及公司业务部定期对本部及基层行组织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基层行公司业务考核评先的重要依据。

(3)公司业务部对本部员工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按季进行考核,并在员工绩效考核平衡计分卡设置“科学化管理执行情况及效果指标”。

(4)各二级分行定期向省行反馈本行科学化管理考核情况,促进工作改进。

3.做好总结、评价、激励工作

(1)对科学化管理的阶段性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积累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2)对员工和公司部主任制度执行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进行引导和激励。

(3)针对总结和评价结果中存在的不足,纳入下一季度工作,进行整改、完善、提高。

实践证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模式的实施非常成功。当然,考虑到实际,一些具体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化管理的具体模式将会逐步丰富和完善。

(五)河南省中行科学化管理整体架构

综上所述,河南省中行以科学化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推进,建立了一整套符合科学化管理要求的管理体系:

河南省中行的科学化管理架构,就是以“三化”为核心,以“三高”为标准,以“三严”建设为要求,以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和虚拟团队建设为主要手段,以工作日志、周例会、月总结、季考核为主要措施,制定了以“三化”、“三高”、“三严”为主要内容的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框架,按客户线、产品线和业务线统筹全行公司业务的营销、管理、规划和考核等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全行营销资源,全面开展对全省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的源头营销和整体联动;强化了规划指导、培训交流、业绩考核、资源配置、任免建议等条线管理职能。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科学化管理的整体架构见图1。

(六)科学化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笔者自担任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以来,坚持以科学化管理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多措并举,使得经济并不发达的中部地区省级分行,在公司业务发展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公司存贷款跑赢大市,竞争力稳步提升

(1)市场份额节节攀升。至2009年6月,河南省中行人民币公司存款市场份额从2004年初的9.1%逐年稳定上升至11.22%,累计提高了2.12个百分点,增量份额位居全口径金融同业第一。四大国有银行市场份额比2004年提升5.45个百分点。

(2)发展速度和增长绝对额稳居四大行第一。至2009年6月,河南中行人民币公司存款总余额达到850亿元,4年翻了两番,公司贷款增幅达到存贷款发展速度和新增总量在四大国有银行中位居第一。

(3)外汇公司存款保持竞争领先地位,存款总量稳居同业第一。市场份额从2004年初的18.32%上升至2009年上半年的32.88%,累计提高了9.8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高居同业第一。网均和人均外汇公存量居四大行第一。

(4)核心绩效指标逐年提升。经过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实践,河南中行存贷款业务发展指标在全国中行系统多年来排名一直靠前,人民币存款连续两年蝉联二类行第一。同时,工作进程绩效指标大幅提升,2008年,笔者分管的5个部门,有4个部门年度绩效被总行评为A+,一个部门被评为A。

2.深化蓝海战略,产品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由笔者倡导和策划,先后成功创新推广了“工商入资e线通”、“国内C保理”、“银税通”、系列产品,形成了以“工商人资”拓展新客户及以“银税联网”扩大客户群;以“国内C保理”切入客户资金链,开拓无竞争的蓝海市场。“工商入资”系统对河南省中行客户拓展和经营创收发挥关键作用,荣获“河南省信息产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总行产品创新一等奖并被总行在全国中行系统推广;“银税联网”已在全省范围推广并产生效益;“国内C保理”等多次荣获总行创新奖励。

3.强化科技创新,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由笔者主导创新的“CRMS全程风险管理系统”,集成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RAROC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客户授信项目风险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判断。创新研发了“CCA系统”,实施客户、产品和市场细分,总结提炼营销管理策略、促进业务发展;逐步形成集营销、服务、风险控制、综合管理于一体的科学化管理创新的良性循环链条。

目前,“CRMS系统”已成为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授信管理的“电子眼”;“CCA系统”更为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制定营销策略、强化系统考核提供了强大的管理支撑。

4.贷后管理与内控合规水平显著提高

依托“CRMS系统”与总行“CMS系统”,共同构建“双脑双系统、人防加技防”的科学化授信管理体系,实现了项目自动评价和贷后在线监控,提高了授信管理质量和项目评审效率;在总行贷后管理与内控合规检查评价活动中,河南省分行连续三年被总行评为先进单位。

三、对科学化管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本文是笔者在结合多年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管理科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化管理的概念、理论架构和管理模式,并对“三化”、“三高”、“三严”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描述。最后以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公司业务管理为例,介绍了科学化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成果。现将科学化管理理论体系归纳总结如下:

(一)科学化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1.科学化管理的理论架构及内涵。是构建以“三严”――合规文化建设为基石,以“三化”为主体,以“三高”为目标,以工作日志、周例会、月总结、季考核为主要措施的企业科学化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规范化建设和“三高”目标的标准化管理,形成战略方向明确,管理条线清晰,责、权、利分明的的企业组织架构和绎营机制。

2.“三化、三高、三严”的内在关联和递进关系在科学化管理理论中,三化是核心,三高是目标,三严是保障:(1)“三化”内在关系:制度化是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社会价值。规范化能够帮助企业形成内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自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效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使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2)“三高”递进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工作达到了高质量和高效率,才能实现高效益。(3)“三严”是实现三化和三高目标的保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组成。只有建立了严格

要求、严于律己、严肃法纪的三严文化,才能确保三化的执行和三高的实现。

3.对科学化管理内容要求的归纳总结

(二)科学化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通过河南中行的科学化管理实践,可以看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对有效整合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透明度、降低管理风险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1.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建设。科学化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健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规范人、财、物的管理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意识,规范员工行为,有力地保障企业健康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达到“三高”标准。通过规范化建设,能够强化精细管理、过程管理,做到深耕细作,精益求精,推动各项工作达到“高质量”标准;通过加强时间管理,做到了突出重点,事半功倍,推动各项工作达到了“高效率”标准;通过加强绩效管理,建立企业文化,做到了优质高效,卓越发展,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美誉度,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的协调统一,达到“高效益”标准。

3.有效推动“三严”内控文化的建立。科学化管理在三严理念中突出了重点业务和关键流程,灵活运用重点、抽样和突击检查方式,提高了内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杜绝屡查屡犯行为,显著提高内控合规工作质量。

(三)科学化管理对当代企业的指导借鉴意义

1.科学化管理理论是笔者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并对发达国家、世界500强的管理经验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并最终提炼、抽象和归纳出来的理论体系,因此具有很强的推广和指导意义,尤其是对金融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科学化管理理论是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理论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化管理理论以科学的制度体系和管理规范指导企业的工作,不仅明确了发展的“三高”标准,更强调了风险控制和员工内控合规文化,强调员工学习培训,有利于企业实现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均衡协调,降低管理成本。

3.科学化管理集成了过程管理、精细管理、学习型组织等先进管理理念,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扬和继承。员工日志、月总结、季考核等规范化的管理措施,从时间和空间上强化了企业的过程管理,三高标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内涵,三严要求更是体现了合规文化的内涵。

应当看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对它的探索和研究永无止境。科学化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管理学的总结和升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围绕现代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1Stephen P Robbins,Mary Coulter.Management(seventh Edition)[M].Pearson Education,Inc,2006.

[2]F・W・泰罗著,曹丽顺译.科学管理原理fM]75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P・德鲁克著,孙耀君等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C・I・小巴纳德等著,孙耀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D・A・雷恩著,孔令济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姜英来.一次读完30部管理学经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8]哈罗德・孔茨.管理理论丛林[J].管理学术杂志,1961,11(3):182-186.

[9]施宙,张永风,王茗.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讲技创业月刊,2009,(2):146-147.

[10]周朋程.基于系统思考的西方管理理论研究[J].经济论坛,2009,(12):112-114.

[11]袁妙或.产权理论对企业年金管理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9,(8):123-124.

[12]刘彤.浅谈激励机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37-40.

[13]薛绯,王立新,曹如中.关于知识管理若干理论前沿问题的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09,(2):102-105.

[14]茅宁莹.关于知识管理重点与难点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149-152.

[15]冯菲,陈兆仓.论人性是管理的基础―从泰罗、梅奥与麦克雷戈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09,(8):35-36.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 制度建设 信息技术建设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58-02

1 引言

在20世纪90年代前,内部控制理论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理论者、监管者和实践者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立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产生了分歧。1992年,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开创性地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coso《内控框架》),coso《内控框架》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要素,超越了以往的内部牵制、内控结构等内控思想和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内控标准制定机构的一致认可。为遵循美国《萨班斯法案》中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在美上市的公司都以coso《内控框架》为标准开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coso《内控框架》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我国于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正是在借鉴coso《内控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内控实践制定而成的。但以上规范或较为抽象或较为复杂,对于企业如何搭建科学的内控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将通过对两个理论的对比分析,提出从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并对企业如何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出了有效的建议。

2 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着手,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

2.1 三个方面的建设使得内控体系建设清晰明了

coso《内控框架》的五要素较为概括,是对经营管理事项进行控制较为抽象的表达,《基本规范》则较为具体,操作性较强,但《基本规范》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对于搭建科学内控体系,尤其是初期搭建显得较为复杂。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着手,构建科学的企业内控体系就显得一目了然。

2.2 三个方面的建设与规范是统一的,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待内控体系

为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框架》和《基本规范》都提出需要五个方面的要素支持,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从三个方面的建设来看,制度建设是对各类工作流程和员工行为进行规范,覆盖到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以及监控工作,突出了法规制度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建设是推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及监控工作的信息化,强调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突出了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文化建设是对控制环境的最好阐述,包括道德观念、管理哲学、经营风格等,突出了意识形态在内部控制上的作用。因此,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可较大范围涵盖内控建设的主要内容。

2.3 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可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制度建设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把工作流程、办事规则及具体行为等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完善,形成公司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文件,实现人定制度、制度管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各类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的开展以共同的制度为依据,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确保公司战略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信息技术建设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通过引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及通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原有的工作流程和纸质文字行为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电子流和信息流,使信息技术成为工作的有效载体,倒逼公司全体人员经营管理理念和行为产生转变,在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同时更好地规避了风险。文化建设是内部控制的灵魂,文化是企业长期培育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道

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等,它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公司全体人员的内控自觉。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和多么先进的技术,都会由于公司人员不诚实、不规范的行为,而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巴林银行倒闭、美国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财务舞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都说明了文化环境的重要。因此,加强以上三个方面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 企业应因地制宜,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企业构建内控体系可从加强制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和文化建设入手,但仍需深入分析研究,在全面分析总结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工作实际、融合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举措,并统筹谋划、精心安排,才能确保内控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3.1 系统梳理,构筑起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推动现有制度的梳理、完善和创新。企业上下各领域、各层级、各条线要主动学习和认知工作职责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行业监管要求和企业内部控制文件的学习,要清晰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中的风险并提出规避措施,同时要结合外部环境、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变化,借鉴先进理论及经验,定期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排查梳理,查找出欠缺的制度、需要修订改进的制度以及需要废止的制度,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2)抓好制度的细化分解和落实。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要把涉及到自身工作的监管规定及公司规章制度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对上级公司较为原则性的规定可作进一步的细化分解,最终形成以岗位为中心的制度规定和条款细则,推动岗位员工对工作制度的接受、学习和理解。在制度体系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基础上,各岗位员工特别是基层公司员工,必须能够熟练掌握涉及本岗位工作的各项制度规定,确保制度在岗位上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执行,进一步提高制度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3)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督检查。各个岗位要认真把“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措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强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之间对制度建设和执行的监督,充分发挥各层级、各条线、各岗位相互制约的作用,把错误和舞弊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控职能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制度的建设、执行及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奖励和责任追究,不断强化制度事前建设、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的功能,持续提升公司的内控管理水平。

3.2 将风险控制进行固化,建立起先进实用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1)建立起与工作实际相匹配的信息系统。企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以科学、先进、实用为标准,以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防范风险为目的,搭建起信息系统来承载原有人工作业,用自动控制代替人工控制。同时,要根据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的发展变化,推动业务、财务、资产管理等各类专业信息系统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促进信息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充分融合,确保信息系统适用于当前的工作实际并能够满足更新、更高的管理需求,不断发挥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持续不断地完善信息技术控制。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控制手段的不断更新,要把传统的权限控制、审批控制等控制措施嵌入到信息系统中,发挥信息技术刚性制约的作用。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建立起系统设立和维护控制、软件和操作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存取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等控制手段,推动信息系统编码、运行和维护职责的分离,强化信息技术功能,增强信息技术在预防、检查和纠正错误与舞弊方面的机会,完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3)强化信息的采集、分析和交流。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充实和完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断增强信息数据采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特别是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产品、不同渠道销售发展情况的分析,加强对业务、财务等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经营错误或舞弊,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筛选检查,确保各类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的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保障公司及分支机构安全运营。

3.3 积极倡导合规文化,培育起优秀稳定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1)加强内部控制理念和文化的培训。根据内部控制的理论

识、制度办法、经验材料以及道德规范等,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企业内控培训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员工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内控执行力。内控职能部门要统筹建设公司的内部控制文化和标准,可以采取培训、评估、测试等方法,推动各部门、各岗位员工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检查评估工作,各部门、各岗位要深入分析内控工作现状并加以改进,形成自我检查、自我整改、自我提升的内控工作局面,营造出人人有责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

(2)加强对外内控良好形象的宣传。严格规范企业柜面和工作人员的形象及行为,统一品牌形象、工作标识和业务流程,防范工作中的各类错误和舞弊,提升客户对业务工作及相关内控流程的满意度。同时,企业要做好媒体舆情监测工作,及时监测关于公司的各类负面报道,最大限度减少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大力宣传公司的正面形象,不断维护和提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度。

(3)发挥内控文化在目标引领和价值形成上的作用。企业应把内控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和提升效率上的功能,引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积极培育起稳健的经营理念、规范的行为准则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推动内部控制执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进形成一支目标明确、行为规范、执行高效并能够不断反省和提高的员工队伍,推动公司上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4篇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如期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近年来市城管局分局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法制政府建设这个中心,以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和谐执法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市区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抓好执法队员的学习培训、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等工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0年以来,我局紧紧把握法治政府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渐进性,抓住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巩固推进成果,确保取得实效。到2018年,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到2019年以来,基本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城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巩固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成果;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城管。

二、具体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及时调整并公布行政许可目录,探索目录化管理。做好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完善办事指南,实现集中办理。清理、规范行政审批条件,严禁增设审批条件。

(2)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提升行政审批综合效能。积极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健全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

2.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规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运行,按要求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实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目录化管理。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1.提高公众参与度。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城管规范性文件要通过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2.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1)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公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制度,实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制度。

(2)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推进规范性文件规范化管理。

3.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

2020年完成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2020年底前,向社会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和文本,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

(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1.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严格落实《市区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执法文书规范化、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埇政办秘〔2020〕114号)、《市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埇政办〔2020〕34号),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规范决策流程、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

2.加强合法性审查。

(1)行政决策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和作出决定。

(2)进一步加强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法律顾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3.坚持集体讨论决定。

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党组会议讨论,由行政首长在集体讨论基础上作出决定,行政首长拟作出的决定与会议组成人员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的,在会上说明理由。加强重大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如实记录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情况和决定,并完整存档。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整合优化执法机构和队伍,进一步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目前我局70%的行政执法人员充实到各街道办事处中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法律规定的执法程序执法。

2.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1)严格执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细化、量化裁量权标准,规范裁量权范围、种类、幅度,公布行政执法裁量权标准。推行行政执法裁量权案例指导制度,每年公布典型案例。

(2)严格执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为确保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扎实有效开展,把制度落细落实。首先是完善规范存管制度,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收集、保存、管理和使用等工作制度。其次做好执法文书和音像记录资料的保存、管理、使用。同时合理配备执法记录设备,执法大队按照法律规定及国家要求,购置高清执法记录仪40台,保障每个执法中队有3台执法设备在正常使用。并积极探索执法全过程记录实践经验,结合日常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规范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

(3)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实际,明确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范的范围和标准。

(4)探索“柔性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3.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1)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2)规范执法辅助人员管理,明确执法辅助人员的适用岗位、身份性质、职责权限、权利义务、聘用条件和程序等,适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

4.加强行政执法保障。

把履行执法职责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执法经费足额拨付。改善执法条件,合理安排执法装备配备、科技建设方面的投入。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以罚代管、靠罚款养人的现象。

5.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及时与区司法局对接,落实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6.完善行政调解制度。

健全行政调解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调解范围,完善行政调解机制,规范行政调解程序,加强行政调解队伍建设。依法开展行政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五)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1.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

按规定开展局党组中心组学法、书记讲法活动。在干部职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中安排法律知识培训课程。每年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新法律法规等专题培训。

2.注重通过法治实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1)领导干部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用权、依法履职,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

(2)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落实部门普法责任,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

(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保障

1.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

(1)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建设法治政府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

(2)成立法治城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法治城管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

规范化管理制度论文范文第15篇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如期完成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近年来市城管局分局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法制政府建设这个中心,以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和谐执法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市区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抓好执法队员的学习培训、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等工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做出一定的贡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0年以来,我局紧紧把握法治政府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渐进性,抓住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巩固推进成果,确保取得实效。到2018年,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到2019年以来,基本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城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巩固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成果;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城管。

二、具体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按照国家、省、市、区的要求,及时调整并公布行政许可目录,探索目录化管理。做好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完善办事指南,实现集中办理。清理、规范行政审批条件,严禁增设审批条件。

(2)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提升行政审批综合效能。积极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健全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促进行政审批规范化。

2.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规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运行,按要求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实行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目录化管理。

(二)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1.提高公众参与度。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城管规范性文件要通过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立健全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2.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1)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机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公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制度,实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制度。

(2)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推进规范性文件规范化管理。

3.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

2020年完成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2020年底前,向社会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和文本,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

(三)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1.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严格落实《市区推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执法公示、执法文书规范化、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埇政办秘〔2020〕114号)、《市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埇政办〔2020〕34号),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规范决策流程、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

2.加强合法性审查。

(1)行政决策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和作出决定。

(2)进一步加强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将法律顾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法律顾问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3.坚持集体讨论决定。

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党组会议讨论,由行政首长在集体讨论基础上作出决定,行政首长拟作出的决定与会议组成人员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的,在会上说明理由。加强重大行政决策档案管理,如实记录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情况和决定,并完整存档。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整合优化执法机构和队伍,进一步充实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目前我局70%的行政执法人员充实到各街道办事处中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法律规定的执法程序执法。

2.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1)严格执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细化、量化裁量权标准,规范裁量权范围、种类、幅度,公布行政执法裁量权标准。推行行政执法裁量权案例指导制度,每年公布典型案例。

(2)严格执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为确保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扎实有效开展,把制度落细落实。首先是完善规范存管制度,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信息收集、保存、管理和使用等工作制度。其次做好执法文书和音像记录资料的保存、管理、使用。同时合理配备执法记录设备,执法大队按照法律规定及国家要求,购置高清执法记录仪40台,保障每个执法中队有3台执法设备在正常使用。并积极探索执法全过程记录实践经验,结合日常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规范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

(3)严格执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实际,明确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范的范围和标准。

(4)探索“柔性执法”,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3.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1)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

(2)规范执法辅助人员管理,明确执法辅助人员的适用岗位、身份性质、职责权限、权利义务、聘用条件和程序等,适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

4.加强行政执法保障。

把履行执法职责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执法经费足额拨付。改善执法条件,合理安排执法装备配备、科技建设方面的投入。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以罚代管、靠罚款养人的现象。

5.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及时与区司法局对接,落实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6.完善行政调解制度。

健全行政调解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调解范围,完善行政调解机制,规范行政调解程序,加强行政调解队伍建设。依法开展行政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五)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1.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

按规定开展局党组中心组学法、书记讲法活动。在干部职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中安排法律知识培训课程。每年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新法律法规等专题培训。

2.注重通过法治实践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1)领导干部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用权、依法履职,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

(2)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落实部门普法责任,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以案释法制度。

(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保障

1.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

(1)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建设法治政府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

(2)成立法治城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法治城管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监督工作。

2.加强宣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