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互利关系;有效措施

经调查研究可知,目前我国五分之三的学生锻炼时间不足,而且对体育锻炼与生命安全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逐年下降。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在体育教学中构建生命安全教育,使高职学生的生命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

1.高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互利关系

高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与全面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是所有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减少了学生出现意外伤害的概率,为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高职体育教学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加强生命安全意识。高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互惠互利,值得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两者的教学成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1生命安全是高职体育教学的前提

早操、体育课、课外训练等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生命安全是保证高职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了高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感。生命安全教育不仅是尊重生命的表现,更给予学生生命最大的关爱,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提升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只有保证生命安全,才能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活动,进而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尽最大的能力。

1.2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以体育教学活动为媒介,因此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等极端情况下应有的应变知识与能力,这与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宗旨不谋而合,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了,对意外事故的应变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将抽象的生命安全教育具象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高职体育教学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生命安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文字,能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意识

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然而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未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进行认真备课,导致课堂无意义而且秩序混乱。教师如果无法在课堂上尽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就无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教师缺少专业知识,不合理的运动安排极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很多教师缺少意外事故的急救知识,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最合理的应对,使学生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甚至造成二次伤害。高职学校与教师对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重视度不够,没有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与安全教育。以上问题都是高职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2.2高职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度不够

杜绝高职院校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需要学校提高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学生尽力配合,为自身安全负责。然而大多数高职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经常做出危险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年轻、好胜,无法深刻理解生命安全的意义,经常做出危险行为,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青春期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对各种体育器材感兴趣,同时也对竞争制度感兴趣,会尽力与同学分出一个高下来,在输赢的刺激下,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的高职学生极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安全伤害。另外,高职学生的耐心和组织纪律性有限,认为安全教育对自己的作用不大,在体育活动中不认真听教师讲解,也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3高职体育教学中缺乏安全的基础体育设施

良好的教学环境与体育设施是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决定生命安全事故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都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根本无法为体育教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体育器材设备不全或者质量严重退化,不仅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更是为体育教学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很多高职院校不具备舍内体育场,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天气里仍正常进行室外体育教学,极易造成中暑、冻伤等体育安全事故。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教学时,必须不断完善基础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高职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学校需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等活动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还可以采取竞争上岗、举行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大赛等活动,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工作积极性,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最大保障。高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安全的意义与重要性。学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生命安全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另外,学校还应与家长一起监督学生完成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为自身的生命安全负责。

3.2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事,需要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学校需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要求体育教师将该目标铭记于心,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构建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还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还应在体育教学中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安全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利用体育活动丰富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如果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仅仅出现在课本上,将会大大影响学生对生命安全的理解,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体育教学丰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高职体育教学涉及篮球、足球、排球、游泳、跳远、跑步等众多项目,体育教师应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这些体育活动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优化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成果。总之,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丰富的体育活动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生命安全意识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3.4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优化教学环境,高职院校需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条例标准建设体育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购进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器材,并对体育场地与器材进行定期维修与养护,杜绝体育安全隐患的出现。学校管理部门需对体育场的建设质量与体育器材的购进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防止劣质产品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环境,也提高了生命安全教育水平,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4.总结

高职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直接手段,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学生的安全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学校应明确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互利关系,仔细分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师生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完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利用体育活动丰富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加强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有.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J].亚太教育,2015,(20):47-47.

[2]王桂英.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急避险项目的设计思路[J].科技视界,2015,(5):58.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2篇

有句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从人类诞生的几千年来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与进化。早期的人类靠打猎与果实采摘来维持生活,后来人们不断地优化、改善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活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针就是这一优化历程中强有力的证明。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它有着独特的意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保证了生命的精彩与充实,彰显了生存的意义。毫无疑问,体育可以锻炼人类的体魄,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充实人类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健康与体质,使自然生命得到保障,向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同志就主张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充实、健康的生命,也就是只有保障了自然生命,他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才能得到完善与健全,自然生命是社会与精神生命的必要前提与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一个人若是想要拥有一个正常、充实的人生,体育锻炼必不可少。传统的只注重学生身体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高校教育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但注重学生身体的锻炼,更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了提升,精神生命得到了改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需要几个同学结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所以体育学科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使学生的社会生命得到了锻炼并更加积极地发展。体育这一学科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出发,使学生的生命能够正确、积极地发展,体育学科较其他学科来说更加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一门极为重要并不可轻视的学科。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现状

虽然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成长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当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职工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不深,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会认为体育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课程,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价值不高,学生也往往是应付公事地来上课,所以体育的教学往往比较散漫,授课的效率不高。第二,体育是一项注重身体活动的课程,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体力是十分大的,老师在一天的教学过程中,难以维持旺盛的精力。第三,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重视身体的锻炼和各项竞技活动的进行,老师很难意识到学科术语、营养学、健康学、保健学等一系列的教学的重要性,这些内容的教学会让学生受益颇多。第四,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安全教育。安全意识对每个人、每项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体育的教学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因为体育教学是一系列竞技活动的进行,女学生还好,性子一般较为温柔,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较为融洽,很少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但男生的好胜心较强,他们会因为肢体的摩擦或一言不合便发生冲突,所以在竞技运动的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关于安全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受伤的现象频发。第五,竞技运动过程中会因为剧烈运动造成人员伤亡,在这些意外情况发生时,大多数的学生都惊慌失措,并不能及时地、正确地处理伤口,这是由于老师只一味带领学生做一些肤浅的准备活动,并不教育他们如何预防激烈的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亡;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六,因为体育这一门课程一般不计入总成绩,对学生排名和领取奖学金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抱有轻视的态度,他们只是应付公事一般去上课,在老师教授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时,态度散漫、举止轻慢,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3高校体育课程的安全教育的引进与实施

3.1在高校体育的授课过程中引入安全教育理念

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往往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重视,他们会因为学业不顺利、感情生活的失败、与同学关系不融洽便产生轻生甚至危害他人生命健康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他们用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精彩,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也激发学生自身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做到自主运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充分地享受生命的精彩和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学要利用自然资源,适当地实施户外运动,让学生在自然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3.2向学生教授安全实例,设立生命课堂情景

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安全教育知识未免太过枯燥乏味,这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很难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并且很难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育老师在安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安全实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一些危险的严重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同时教导他们面临这种情景时的正确做法,保证他们弄得懂、学得会、用得着,让他们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认真地学习这些知识。

3.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学质量

有些体育老师在繁重的教学过程中,精力不能长久地保持,他们往往会提供给学生较长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期间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没有老师的监督,学生间的冲突、激烈的体育运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松懈,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教学态度。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他们的教学能力必须较强,能够正确地、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安全意识得到较大提升,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4结语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学;路径选择;高校

呼唤人性的回归、重视生命的生成与发展、注重人格的完善与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旋律,这给当前传统体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凸显大学生生命的要义、构筑他们的精神家园、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安全,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在路径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关于生命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内容标准涉及较少,并零散地分布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目标之中,除了强调“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之外,其余均是简单略过,目标指向比较模糊,系统性和操作性不强,给教学内容的实施带来不便。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包含知识、思维、操作、组织等为一体,涵盖应急避险训练各个元素的系统领域,而且该领域目标更应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符合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应具有一定的程序和层次水平。因此,完善高校体育生命安全课程目标体系应为当务之急,为该领域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奠定基础。

二、把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

高校体育教学要体现生命价值,为大学生提供生存的技能,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生命的活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以提高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传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自主运动能力,训练其开拓思维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他们在身心、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生活,除了大学生喜爱的球类、武术、舞蹈、健身操等项目外,还应把大学生基本生存所必需的走、跑、跳、投、攀爬等能力融入到体育运动中,可以有选择的开展户外运动、拓展训练、游泳、滑雪、溜索、攀岩等项目,并且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去锻炼学生的生存技巧。在运动中增强责任意识,锻炼合作技能,在自然环境中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以及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以学生为本,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可以选择探究性教学等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之中。

三、要创设生命课堂情境

体育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情感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学生的情绪领域。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意地去创设一些相关生命安全的、生活的情境,这些情境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运用情境教学,根据体育课程目标,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从中引出体育问题中的生命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求知欲和对生命的反思,从而使学生积极意愿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

四、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学会用包容关注生命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展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长处,扬学生之长,补学生之短”。体育教学中没有“差生”和“优生”的区别。对于同一运动技术,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练习时间,不同运动基础、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领悟的速度及最终结果是不同的;体育技术没有绝对的规范,严格意义上“技评”对普通学生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技术学习是为生命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学会用包容关注生命,应注重使学生体验到娱乐感,学会欣赏运动的美感;体育教学中没有挖苦,只有欣赏、赞美,教师应使学生领悟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领悟达到健康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为健康制定处方。

五、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运动环境

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设施、校园布局及周边环境等,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人性化,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要尽量做到体育课程的“三自主”,即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在高校经济条件和学校空间许可的情况下,应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建设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体育场馆的布置与建设除要考虑高校整体的布局外,其位置、采光、通风、颜色、温度以及建筑材料等,都必须要适合于运动和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安全、卫生与审美的要求,优美便捷的运动环境能够诱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学校还应协调利用高校周围社会上的体育资源,以补充高校体育资源的不足和形成体育资源的互补。

参考文献:

[1]王帆.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1):78-81.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4篇

第一是生命教育,第二是安全教育。学校是一个很特殊的机构,其安全教育也是非常独特的,学校教授给学生的往往是交通安全、自然灾害、教育行为、饮食安全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而对于生命教育往往被忽视,还有就是被混淆,所以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并非健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但是从理论加上实践方面来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就会发现这两者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各有自己的责任。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所以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赋予的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方面,如教育训练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包括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生存能力。但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安全教育就已经被学生牢记,如何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这将是一项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2高校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教育

我国高校体育课堂一直以来是以单纯的体质训练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为主,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健康第一”的准则,所以高校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主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为主,但是高校体育教育始终没有脱离“运动技能”,也没有完全回归到学校体育的本质上去。回首体育发展的历程,高校体育始终没有抛弃安全这个原则,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堂也发生了重大突变,但是始终没有抛弃的就是安全教育,高校体育课堂的安全教育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取得健康体魄的同时学会了怎么用安全的方法来更合理的锻炼,使得原本的素质教育更加全面的实现。

3高校体育课堂生命教育的价值

3.1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也指个人在德智美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他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当把人作为生产力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第二种当把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来看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思想品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对于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人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从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生命教育不仅仅满足了个人的才能展现,而且还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需求。

3.2生命自由发展的价值

何为生命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生命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人的自由发展也是有好几个层次的,首先要做到主体的自由,主体自由就是指一个人客观的从一个方面对事物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接受或者改造事物,这个层面是最简单的一个层面,也是最低级的一个层面,其次就是社会自由,社会自由就是指个体能够正确的按照自己的所想去支配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受到别人的管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层面是中级的一个层面。最后就是个体的自由,个体自由是依据自己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己的干任何事情,这个层面对人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高的一个层面。人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被动的去接受,接下来是主动地去吸收,最后就是积极的去实践,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自由发展的体现,其最后要获得的就是第三层次,就是个体的自由,从而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3.3生命的终身发展的价值

生命的终身发展是一个全过程,其中包括了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而生命教育本身的意愿就是对生命的终身发展负责,终生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教育的本身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终身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不例外的,生命的终身教育是一个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生命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包含着生命的自由发展,从而使个体不断的完善自我,生命的终生教育也是对自我完善的过程。

4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1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重点就是放在了“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才会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而生命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以人为本”,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对生命的认识要加强,从多方面满足一个人的发展。但是我们发展高校的体育课堂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说他们在思想理念上是契合的,这两种教育的存在才有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4.2高校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对于高校体育课堂安全教育的管理,高校是在体育部门设立了组织机构,同时各大高校对于安全教育也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目的就是能全面的为学生服务,保证学生的人身生命安全。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包括了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医疗部门等等,综上研究发现其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共同点,这也是他们的一个契合点。

4.3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高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课程目标逐渐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教给学生很多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将生命教育能从侧面展示给学生,在安全教育中学生学会了躲避自然危害和交通事故等本领,同时在观看一些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视频后会对生命产生一种珍惜的本能,加强了对生命的认识,从而完成了体育课堂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

4.4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改变也发生了本质改变,由原本的单纯的技术技能和体力的教育发展成了“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内容的教授的内容也偏向了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改变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制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加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体育课程内容是加强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结语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5篇

体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健康最终是为了生命,一个人只有对生命安全真正认识和领悟,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产生责任感。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这与生命安全教育形成契合。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总体比较滞后。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践锻炼。很多学校对待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只是单纯的从理论上进行教育,欠缺真正的实践演练与操作;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对如何增强生命力,保护生命安全没有完整的方法和途径;第三,生命安全教育缺乏长期关注和积累,仅仅只局限于在安全教育日或者当伤害事故发生中后期的教育学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力量薄弱,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及家长的巨大压力,担心学生受伤,从而对教学内容大幅度降低难度,教学内容的简单化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随着学生体质的下降导致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从而形成学生厌学、怕学、身体体质越差的恶性循环。

二、生命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增长,特别是踩踏事故尤为严重。如:2013年3月28日下午,西安西工大附小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由于自动扶梯发生故障,导致学生发生踩踏,目前已造成16人受伤[2]。又如:2013年4月17日下午深圳市发生小学生群体踩踏事件,总共有9名学生在医院治疗,其中四名学生伤势严重[3]。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生命安全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殊性,使得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增强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和安全救护意识,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方法等各个方面有巨大作用。因此,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生命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无视生命,便没有人的一切。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意义重大。

三、学校体育中的生命安全教育措施

(一)倡导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从2005年开始坚持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习,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就是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典范。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素质教育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之一,素质教育包含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把它纳为教学重点。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体育教学扩展领域需要研究的新课题,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否具有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及有效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能力,是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即使你拥有很多财富或者智慧,如果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担负着对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树立学生“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理论课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教师在上室内体育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内容,通过相关录像视频等资料的搜集,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提醒学生重视生命安全。如:在上逃生技能类体育课程知识时,我们看到汶川地震中许多孩子甚至大人因对安全知识的缺乏而轻易丧失生命的场景,假设我们身在其中将如何及时应对,教师可根据个别案例进行可行性分析。又如1996年在洪涝灾害中一名六岁小女孩勇敢爬在树上等待救援的情形,小小年纪其自我生命保护意识极强。通过一些实际的观摩,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启发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教学资源在室内进行生命安全措施的防范和预演。如:在体育解剖室可以将学生分组后模拟进行运动中的伤口包扎(先去污再上药后包扎)、溺水急救(人工呼吸、胸部按压去水)、火灾逃离等安全教育演习。在保健室可以通过模拟测量运动员在不同运动强度前后的身体反应并进行分析,因地制宜的将保健、营养等教学内容传授到教学中。在心理咨询室,可以通过简单的安全运动知识的调查与讲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合理运动、健康运动的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

(三)实践课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6篇

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长期缺位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主要注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和练习,基本不涉及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损伤后的应急处理等内容的教学,以此来预防学生在体育课上以及课外活动时的意外伤害事故。关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仅仅局限在运动损伤的层面,很少涉及逃生技巧、应急避险等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

2.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2.1中学生生活环境不安全因素的增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危害频频发生,如地震、泥石流、火灾、交通事故、刑事犯罪等,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万0~14岁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约有64万致残,意外伤害成为0~14岁儿童的第一死因,全国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中小学生就占30%。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地学生安全事故中,近一半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并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2中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欠缺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尤其是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青少年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故时惊慌失措,酿成惨剧的事例屡有发生。2009年12月7日晚9点10分左右,湖南湘乡育才学校发生学生踩踏事故,8人死亡、26人受伤。事故调查发现,学校缺乏对安全工作的超前预见性,没有重视安全隐患的存在,没有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没有将安全工作纳入绩效管理,从而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了只重教育教学业绩,轻视甚至忽视安全的观念。频发的悲剧清楚的告诉我们,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3.1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同一性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而这也正是生命安全教育所贯彻的基本理念。生命安全是健康的基础,如果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健康从何谈起。我国的素质教育早就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缺少生命安全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同样,缺乏生命安全教育的学生就会缺少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就缺少了必要的防护。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的。

3.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渗透

中学体育教学基本就是一些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教学,基本都是用来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而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体能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保护与帮助的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的上课和活动中掌握基本互救技能,从而使中学生在受到危害时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并竭尽所能去保护别人。另外,中学体育教学和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发展,使其在危险发生时处变不惊,进行有效的自救和互救,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在体育教学中挖掘生命安全教育功能,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3体育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兼有学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除了具有增强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功能外,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与游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强大支撑,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的各种能力,使青少年掌握各种自救互救能力,有效的避免外力伤害,大量的体育运动和游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处变不惊。有效利用体育教学活动性强的特点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学生在应对各种危险情况时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处变不惊的心理态度,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生命观的树立。

4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4.1树立积极科学的生命观

中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学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对自身周围环境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在面对危险时,缺乏对危险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能力。在中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形成他们对自身周围环境自觉负责的态度,让他们真正开始关注生命,珍惜生命。保证他们在危险发生时能够冷静的面对同时积极的进行自救和互救,从而保证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2构建中学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环境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7篇

目前,我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比较匮乏,要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这一途径实现。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可以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融入体育课堂中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学到应急避险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在灾害面前的应变能力,懂得自救互救的方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是关乎人“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能够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能够掌握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从而在灾害面前保全生命。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实现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新途径。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24%。

2.研究内容

(1)大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认为生命重要的占87.5%,比较重要的占12.5%。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存在有着正确的认知,能够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2)大学生具备生存技能的情况。生存技能是大学生在危难时刻自救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认为生存技能非常具备的占30%,比较具备的占60%,不太具备的占5%,不具备的占5%。从调查结果看,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具备生存技能;但有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生存技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这些学生进行生存技能的普及和教育。在对学生是否关注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常识的调查中,有25%的学生表示关注,55%的学生表示较为关注,20%的学生表示不关注。应急自救和逃生常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保护生命,脱离险情,自我救护的一种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是关乎学生性命的大事。从调查结果看,20%的学生对应急自救和逃生技能表示并不关注,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大学生主要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大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调查中,通过电视网络来获取安全知识的占75%,报纸杂志占5%,学校相关课程占37.5%,家长讲述占37.5%,其他途径占5%。在对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方式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培训讲座、观看教育录像和其他。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生命安全教育并没有成为学生一门课程,学生只是通过学校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对学生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5%的学生认为不清楚。从数据上看,八成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学校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对自身的重要性。

(4)大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内容排在前三位的首先是自然灾害方面的教育,其次是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最后是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

二、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1.本质上的联系

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而体育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深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都要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从而获得身体健康和生命尊严,在团结协作和不断拼搏中实现生命价值。

2.教育目标上的联系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自卫防身和基本的逃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危难面前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综合二者都是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使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终身的生活技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1.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及校园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为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目标上,应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把关注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拓展,与关注学生生存与发展相结合,逐步完善体育教学目标。

2.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中增加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具备应急避险、自救逃生的体能和技能,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更加突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化。通过体育课堂学习,在提高学生体能,磨炼学生意志品质,锻炼学生心理的同时,提高学生面对危险的灵活应变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本领,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在体育实践课上,向学生普及游泳技能和游泳救护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遇到危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另外,在体育理论课程上,除了向学生讲授健康常识、体育运动项目基础理论和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外,可以增加应急避险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体育教学模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让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在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通过模拟“灾难现场”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应急处理的方法。如模拟火灾或地震的情形,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会逃生的技能,并能够在灾难面前互帮互助,迅速撤离灾害现场。

4.提高体育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是生命安全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使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实施,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开拓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有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知识和技能。为此,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才能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

四、结论

目前,大学生在校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在体育教学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在校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使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董华丽 杨金荣 张小东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8篇

1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可以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缺位的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任课教师主要关注的也是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却很少有任课教师关注到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价值,也很少有任课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实际上,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生命安全技能,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价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生命安全实践获得切实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体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科学的融入,不但能够帮助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健康,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中学生而言,现代交通工具和生活工具的便利,使得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以上学放学为例,已经很少有中学生是步行上下学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学生机体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退化,因此,影响了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命安全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开展情景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游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阻抗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生命特征退化的问题。

2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体育理论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室内体育课教学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是教学视频,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展示各种生命安全技能,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或者是听说过的生命安全事故,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预警、如何自救、如何互救等,在学生分析与讲述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生命安全技能,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其次,要注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来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不但同样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同时还能够让生命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生命安全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时的情境、出现火灾时的情境等,并组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逃生模拟训练,让学生自行摸索和体验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脱离险情,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类似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涉及到跑、跳、投等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在中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无疑是实现生命安全教育价值有效途径。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在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探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融合方法与融合途径,以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和常规化发展。

作者:邹恒曦 单位: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曙,罗永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6):43-46.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9篇

1.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

《新课标》已经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并划分了水平一到六个层次。我们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如何更好的融入体育课程过程中应该在现有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融合,力争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由于,在高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目前和将来生活空间特点而进行的特定性教育,和之前小学、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刻意套用《新课标》中的水平一到六。根据以上原因,在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下针对性的内容:

1.1课程目标

通过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学生将:

1.1.1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力争防患于未然;

1.1.2正确认识各类城市中常见的安全事故、掌握几种常见的避险技能,力争面对突发事故时处乱不惊、从容应对;

1.2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层次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学习领域目标仍旧参考《新课标》中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进行划分。同时,在具体内容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由于,本研究的教育对象具有针对性(高校大学生);教育方式为融入到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学时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的时候为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只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

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构建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时间、灾害性事故的应变、应急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事故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2]。虽然,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总体上来讲主要从认知教育和技能教育二个方向进行开展。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对象不同,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活空间不同,在具体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处于云南、四川等大山里面的生命安全教育对象应该更重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针对处于城市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则更应该传授大楼火灾、城市内涝以及交通事故灾害等的避险技能和安全救护技能;针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更加注重避险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掌握避险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男性同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着重培养避险技能,而针对女同学则更应该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等等。

2.1本研究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和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初步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避险技能教育、救护技能教育、运动安全技能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2.2根据以上4个一级指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20个二级指标,然后,结合相关专家面谈结果筛选出14个二级指标,见表2。2.3根据高校大学生目前和将来主要生活空间为城市这一特点,把14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例如:火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火灾特指大楼火灾逃生技能教育和使用电器引起火灾而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水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水灾特指:城市内涝造成各种灾害的避险技能和人或车溺水后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教育;而救护技能则以最常见的包扎和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为主要教授内容。

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的构建

3.1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结构,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时数等。首先,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时数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应该因地制宜,从现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出发。

3.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计划制定原则

3.2.1教育内容尽量融入目前课程,尽量少占用单独学时数由于,受到国家高校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学时数集中在28—36学时/学期。从整体数量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总学时数量偏低。所以,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尽量融入到目前的专项课程中去,少额外占用新的学时数。

3.2.2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室内课教学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所以,主要的教学形式为室外课教学。但是,南方高校经常因为下雨天气;北方高校因为恶劣风雪天气,无法进行正常的室外课教学。同时,传统的室内课教学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把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室内课教学中来,既能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能顺利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融入。

3.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制定原则,组织相关专家座谈,制定了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4.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

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完成,关键的落足点在于,本计划能否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同时,本计划得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检验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

4.1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和灵敏性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后天的体育锻炼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所有的高校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无论课程形式怎么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会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课时。而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避险技能归其本源仍然是一种运动技能,避险技能的掌握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融入体育专项课身体素质练习的形式,针对不同灾害逃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利用到的身体素质,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和方法,既可以达到避险技能教育融入现有体育课程中来的目的;又可以不增加原有学时数;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避险能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计划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学时数,而是把避险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中来。

4.2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情景还原”的模拟练习方式,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具体实施地点根据本学期教学计划进行。例如:包扎和固定练习则可以利用下雨天在室内进行传授;搬运伤员技能练习则主要在室外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等。同时,由于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技能是之前体育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的内容,需要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增加相关学时,并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按照由简入难的原则安排学习进度。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救护技能。虽然,在内容选择上貌似很简单,但是,这四项技能是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救护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是最具有可操作性、最有实效性的救护技能。

4.3运动安全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运动安全技能教育中的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和运动保护技能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和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内容完全重叠。因此,不需要再特意的实施此过程。

4.4珍爱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

珍爱生命教育中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结合新闻热点,传授相关知识的形式。力争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育中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融入体育专项课中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力争使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故的时候能够果断、冷静并勇于担当。

5.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措施

生命安全教育只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并不是专门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制定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融入到现有体育课程考核体系中来,避免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5.1融入体育课考核

避险技能教学效果融入到体质监测考核结果,进一步融入体育课考核,避免重复考核;运动安全技能教学效果直接按照体育课考核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考核根据教师观察和学生互评融入到体育课程平时分的考核中。

5.2模拟情景考核

救护技能教学效果主要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进行随堂技能考核,不再单独占用学时数;

5.3理论测试

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部分避险、救护常识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堂进行。

6.结束语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0篇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1]。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唯一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二小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1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2]。

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一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3]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4]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5]。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6]。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8]。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改善学生各方面的生理机能,而且还可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魄,树立其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体育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校体育课程是传授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生命健康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但是二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别人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体验受教育的过程中角色的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协调相互间人际关系的能力。体育课程与安全教育不仅在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着相似性,例如他们都可以利用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配合结构教学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1篇

摘 要 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为此如何保障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运动是安全健康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体育运动事件层出不穷,导致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安全防护成为在进行体育运动当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进行安全防护课程的同时也要基于生命安全理念的基础之上才能完善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本文对生命安全理念在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中具体的运用进行分析,以及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现象和普及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安全教育 重要性 参考和建议

体育运动安全防护在以往的时代一直被大多数人所遗忘,然而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近年来发生的体育安全事故重新让我们警醒起来。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意识,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应当注意到在人的权益当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总结以往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为以后体育运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保障是我们现在要努力去应对和解决的事。

一、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的重要性

(一)以往教育模式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往往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对身体锻炼的了解和关注,所以不经意间就导致了身体的损伤和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这其中就涉及到以往安全教育的缺失,在我国教育中,孩子在我们的眼中一直是乖乖子、心肝宝贝的样子或者放任不管、任由他我行我素,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因为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缺失而出现受伤或晕厥甚至危及生命。2013年5月16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男生裘某在参加完体育课1000米测验后突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这种事故的发生应该引起我们对体育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视和警醒,严格规范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实行,才能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同时改变以往教育中一味的打着“呵护孩子”的口号,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项目的锻炼,要知道素质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单攻一类,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生命安全理念的意义

高职学生的年龄跨度大都在18-25岁,是个体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学生挣脱高考的束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开始追逐自己爱好。学习也不单纯是课本理论知识。但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会陷于困惑迷茫中。大学生生命教育学生。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肯定、尊重、珍惜并热爱生命。从生命的角度发现人生的价值。生命教育可以有效培养自己强健的心灵,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生命教育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建构。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的关键期。生命教育从人的整体生命出发给予学生生命关怀。第三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角色。让大学生在接受生存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第四,生命教育能促进校园和谐。

(三)生命安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对个人的生命起到了重视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当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之后,社会的自杀率也会随之减低,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从悲观苦闷中慢慢走向积极向上,从而促使人们积极向上珍爱生命,获得一个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因此无论从长远的影响还是眼前的效果来说生命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推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它不仅仅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注意到体育运动当中的隐患,同时也可以在日后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中注意保护好自己,从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益处,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一)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来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培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获得一个良性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开展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育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减少剧烈的体育运动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锻炼规律,获得良好的锻炼和健身的前提条件,让学生顺利地健康地成长。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告诉学生要懂得自我保护和有一定的自我安全意识,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注意锻炼身体,通过强壮自己的体质来培养自身的意志和有效的锻炼方式,并且在危险时掌握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心理意志从而让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教育的目的看是统一的。所以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是进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更为深层次的内容。提升生命价值的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能让学生珍惜生命。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时它的主要内容。它将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相互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单独地灌输知识,而是在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对知识可以有效地进行理解与分析,从而让教学内容围绕着安全防护进行展开,加深学生的理解。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的分析,不仅仅是体现在在课程上的演示教学,还可以利用电影、图片等形式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揭示其生命安全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拥有更为直观以及更为立体的概念,让学生避免因为体育运动当中所产生的知识误区的引导。

(三)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教学作用的统一是让教与学相结合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对专业性的体育运动锻炼方式更加具有适应性。通过基本的运动技巧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运动能力以及体育知识,让学生结合体育知识进行体育活动,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作用下获得自身素质与体育运动相适应,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道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当中得到教学作用的统一。

三、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开展的建议

(一)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目前,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在跑步当中突然猝死的情况,一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有关系,一方面也与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有关,也由于大量生命安全事故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同时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为此对生命安全防护课程氛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对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

(二)教学内容完善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手段改进建议

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需要针对目前教学方式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进行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确保体育教师以及相关的从事体育教育有关人员具有充分的体育知识,从而在对学生进行教导过程当中传输正确规范的体育动作。与此同时,在不断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视频短片、教育图片、注意符号等等进行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的传播,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达到基于生命安全理念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常态化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针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还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在目前体育运动安全事故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进行具体的规范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安全理念贯穿于安全防护课程,这不仅仅是针对安全防护知识上的灌输,而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意识的传授,本文针对基于生命安全理念下的高职体育运动安全防护课程的常态化研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也基于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得到进一步额的推广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2:66-69.

[2] 李云广,甄子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运动风险防护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06:28-32.

[3] 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01:78-81.

[4] 范敏.“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体育院校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2篇

摘要: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诉求;契合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4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本源就是为其生命存在、生命延续、生命传承、生命安全、生命健康而产生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质教育”、“运动技能教”为目的的,这种“一维”体育思想观可谓根深蒂固,2003年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为基础的“三维体育观”得以体现。但纵观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学校体育迫切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诉求建立以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源自生存教育、生命安全、生活化体育的多维体育教育的实施,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我国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化育人”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视为预防毒品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层面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2]。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力亟待提高。

3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3.1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3]。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3.2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的躲避反应[4]。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5]。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3.3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3]。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3.4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12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绝不能重新拾起。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康水平。

4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4.1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4.2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7]。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效性、常态化。

4.3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育系统。

4.4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等相契合。

5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事故与灾难频发,人类经受着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曾经被忘却和摒弃。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多方契合。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体育内核与精髓,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的诉求与契合的成功标志。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研究》项目号:2013B080)】

参考文献:

[1]叶 进.人文视野下教师教育的生命关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0(8):103-105.

[2]王子朴,李晓天.我国学校体育实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110-114.

[3]王帆,杨雪芹等.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19(1):78-81.

[4]周波.承担应急避险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的义务[J].新课程研究,2009(4):184-185.

[5]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27-35.

[6]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3篇

1.1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涵义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并珍爱生命。国内倾向于学生的心理建设,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国外更重视学生远离、枪支和暴力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安全教育。学生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车祸、地震、火灾、运动损伤等,对学生实施日常安全教育,有益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远离威胁,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生命安全教育近来在体育教育中频繁被提及,将生命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学生养成尊重生命意识和掌握必要生存技能的前提条件。

1.2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

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首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由于学生阅历较浅,经历挫折较少,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性和存在意义,生活中忽视潜在的危险,遇到挫折时也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自我认识,重视身体健康。年轻生命的一大优势在于当你对身体造成伤害时,身体可以很快恢复健康,使你不受病痛的长期折磨。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健康的重要性,透支自己的身体去完成既定目标或者过度享受而不考虑后果。

2学校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

2.1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紧急避险能力薄弱

当前学校教育将教育重心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纯理论教学中,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造成了学生体能素质的下降。在学校的有意识引导下,体育课成为学生课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部分,有的学校将课程改为两周一节,体育课也多为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会待在室内。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内,一天之内的活动量过少,教室内空气也不够通畅,造成了学生体质的逐渐下降。学生长期缺乏锻炼,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又没有向学生传授与生命安全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危险的警惕性,这就为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埋下了隐患。2002年6月9日,云南省昆明市一所小学发生火灾,大火将该校同一宿舍内的8名男同学烧死,烧毁学生宿舍7间。学生一方面缺乏消防意识,宿舍楼层的灭火器只能作为摆饰存在;另一方面,火灾发生后,学生又缺乏紧急避险能力,面对灾难反应过慢,多是惊慌失措采取无作为状态,有的学生在争先恐后向外奔逃时,缺乏秩序,还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最终造成伤亡惨重。学校人员集中,逃生通道数量相对较少,如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忽视对学生进行逃生、避险等训练,一旦灾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2.2学生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本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抗压能力。但是近来高校内自杀、投毒事件频发,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主旨着重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方面,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统一协调。健康的体魄与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尊重生命,重视安全。我国忽视学校中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活动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学习中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判断自身能力的唯一标准。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分数中心论”评判标准的取消,在人际交往和团体活动中频频受挫,容易走上极端。从震惊社会的“马家爵”事件和北大投毒案,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普遍心理脆弱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受不起舆论压力和生活挫折,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3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

3.1改革体育教学理念,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学校内的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而且是一种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体育教学不应该局限在单纯的体育技能教授中,而应该将生命安全纳入到体育活动的常态教学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安全的生活空间和相应的安全防护意识。这就要求,新时期体育教学应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将运动健康和生命安全融合在一起,改变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而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

3.2体育教师充当生命安全教育的引导者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长期以来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这也造成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观散漫、敷衍了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充当学校体育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紧急避险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首先,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这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体育教师应进行自我学习,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并利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达,学习国外成熟的教学经验,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具有担当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义务和权利。其次,体育教师应提高自身要求,不断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对技能的掌握,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对生命安全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够驾驭体育课堂,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将大量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传达给学生。

3.3创设教学情境,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多年来体育课的重心都是在户外教学中,由教师进行技能示范,学生进行技能学习。体育知识的重复性和对体能的大量消耗,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更不利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渗透融合。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传达生命安全理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安全技能,增加对生命的敬畏。首先,体育教学应适当增加室内理论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借鉴其他课程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向学生展示生命的珍贵和存在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洪水、地震等记录影片,可以看到,灾难中的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不会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主动姿态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生存几率。影片完结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引导和总结向学生传授基本生存技能。其次,在户外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逃生演习,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安全事故发生时躲避危险的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这样,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就可以从容应对,更加有秩序,还可以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

4结语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4篇

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宁江区教科所、教育学会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必须按照科研程序,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认真组织开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注重研究过程的管理,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注重课题研究的中期总结,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召开的各项培训、研讨等活动,均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后一个时期,对本课题研究来说是最为关键的时期。重在抓管理,抓过程,抓成果,抓策略,力争出好的研究成果、好的精品,为学生生命与安全奠基。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仍要继续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高度重视。生命与安全教育课题研究任务十分重要,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牵动着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一定要把生命与安全教育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工作之中,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建章立制,认真管理,扎实研究,力求实效。

2. 抓好普及。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其研究内容十分宽泛,不但需要在学校层面开展,而且在全社会层面上也应该有研究。通过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教育。普及生命与安全教育知识,应该从娃娃抓起。让人们懂得如何珍爱生命,关注安全,实现精彩人生,意义重大。

3. 注重途径。学校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重在实践上下功夫,使学生认识、感受和体验到生命与安全教育对一个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来说是多么重要!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自我生命的延续,安全伴随着我们生活的始终。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生命与安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心灵。二是开设生命与安全教育课。力争将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纳入课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使学生在掌握生命与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并深刻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充分利用班(团)队时间,广泛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每月一个主题,营造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氛围,推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四是注重整合研究,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可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整合研究。五是努力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生命与安全教育体系,使生命与安全教育家喻户晓,把学校开展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成果辐射到家庭、社会、社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六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成果的宣传,开设学校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图片展、论坛、演讲、书画展、研讨等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

高中生命安全教育范文第15篇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