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1.调查对象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198名学生家长。

2.调查方法

第一,开放式问卷调查。给家长下发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自测”的问卷,问卷共涉及家庭教育中14个教育特性(沟通性、自由性、和蔼性、独立性、放手性、平等性、爱护性、关怀性、鼓励性、亲密性、责任性、期待性、管理性、照顾性)共56个问题,请家长如实填写。第二,家访访谈法。随机走访若干名学生家庭,请家长谈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举办三次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二、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的家长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和心里话。

2.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气氛从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来看,调查显示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只有20%,有28%的家长做得很差。

3.家长教育管理不严调查涉及家庭教育中管理性方面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1%的家长对孩子管理较严,有14%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观念和孩子生存观的矛盾

被调查家长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孩子的生活观与父母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代沟,父母这一代人吃过许多苦,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而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安逸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养尊处优,没受过任何挫折。因此,对父母的以身说教置之不理,对父母的艰辛创业不感兴趣,因而许多父母对待家庭教育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占多数,许多家长并不是自身素质差,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使家庭教育一波三折。再加上许多家长缺乏耐心,使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懂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但观念陈旧,不适应孩子这一代人的实际情况。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当要求不能达到时,家长便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教育,使孩子心灵受到扭曲。

3.家长缺乏表率作用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许多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家长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见,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家长只知做统帅,不知做表率,他们的不良习惯被孩子从小模仿。孩子说谎、自私、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欲明人者,先自明。”家长若想成为子女的表率,应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勤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4.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是,许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心理现象,许多家长却很少关注。这些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只是片面的,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不知心理健康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四、应对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校德育,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才能使德育不仅充满校园,而且延伸到家庭、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我校在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好家长评选、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培训家长,并邀请社区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与配合。还专门聘请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心理健康巡回演讲团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主编范凌云老师,为家长做了“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心理讲座,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成长均衡各种“营养”,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2.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我校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两次全体家长会议,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因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在家访中,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如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等,给家长提出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并和家长共同研究,统一要求,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访中,教师虚心和家长共同商讨有关的教育问题,耐心地给家长讲道理,指导家长正确的处理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50多人次,接待家长校访200多人次以上。

4.家长要勤于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怎样待人接物、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影响,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里就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用他们的言行来感染和教育孩子。第二,要赏识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总是习惯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抱怨孩子,不断找孩子的缺点,抓住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少。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厌学。

学生厌学既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爱之愈切、责之愈深。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苦学成才,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把读书当成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因此,过高的期望值,无休止的攀比、唠叨、批评、责罚,使孩子生活变得枯燥无味,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只追求“自古华山一条道”,应看到“条条大道通罗马”。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要改变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要讲究教育艺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做到正视现实、情绪乐观、心胸开阔、善于交际、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重要作用。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养成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半途而废、不依赖家长的学习习惯;要养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按规范化要求行事的学习习惯等。孩子最善于模仿成年人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应首先在自己身上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五、“当代家长”实验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全人教育: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4.在教育目标方面,现代家庭教育重视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现代家庭教育采用全人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仅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且重视社会为本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为现代社会培养接受全面教育和获得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社会人,促进儿童社会化全面发展,旨在提高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传统家庭教育以家长制教育为基本特征,忽视了以人为本和社会为本的全面教育,重视家长功利教育和灌输教育,缺乏家长有效沟通和亲子互动活动,忽视了儿童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造成儿童未来社会化成熟程度低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的不良现实。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整人和社会人。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内涵集中于对孩子给予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从狭义上讲,则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教导。基于社会学理论可知,幼儿家庭教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教育是家庭功能中的关键环节。而从教育学观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幼儿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基础前提,在此阶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现代环境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形态为日常行为教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为“自律、责任、社交、服从”观念的传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其囊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涵。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点

第一,目标集中于提升幼儿伦理道德基础认知,以此为基础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实施强化。相比于青少年时期而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理解等方面并未成型,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影响教育为主,借由父母及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系统产生影响。观察周围不乏多数父母会在幼儿进入记事时期开始进行品德教育,父母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传授“孝道”“礼让”“分享”“勤俭”“节约”等理念。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伦理道德方面打下正确、坚实基础。

第二,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养成,表现为基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礼仪规范教育。父母的教育行为重点集中于将正确意识扎根于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力求从外部施力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成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律。《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辅材料,成为父母常用的教育工具。

第三,以家规家训灌输、家风传承熏染、亲情敦促德化等方式作为幼儿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策略。鉴于对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的特征及学习规律的考虑,国内多数家庭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行为教化时,倾向于反复强调、行为影响等方式。抓住孩子行为意识与理念意识养成的初期黄金时间,通过反复强调、灌输教授、行为指导等方式,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从教育效果看,家长在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时的效果最好。

(二)幼儿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父母长辈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而不当的行为也会被孩子吸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反观幼儿家庭教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些弊端:

首先,与国外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幼儿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孩子认知的养成与约束,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与其余阶段的教育行为雷同,幼儿时期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不定,而实践行为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形成,从而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效果的作用。受到国内传统历史的影响,“知识优先论”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有的父母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成绩指标定位于孩子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对孩子智力因素的过分看重会削弱幼儿时期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边源于此。

其次,“家庭成员地位论”对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多数家庭的父母将“家长说一不二”的独尊理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服从、孝忠思想,这种对传统道德礼教的过分灌输和遵守,对孩子的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和束缚。换言之,强制性的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可用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可提升、改善空间,针对幼儿家庭在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可用改善对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吸收国外家庭教育有点,融合已有幼儿家庭教育系统,促进幼儿时期孩子个性化与传统的兼容。现代社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客观因素,多数将孩子的幼儿时期抚养工作托付给双方父母。造成幼儿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历史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现象也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得到实质性转型的瓶颈。作为改善策略,父母可尝试引进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念,冲淡保守观点在传统文化教化中的影响作用,对家庭教育观予以更新,结合时代特色考虑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次,丰富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实践教育教化行为的比重,在重视孩子道德素质养成的同时,关注孩子动手、动脑、交际、协调、适应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实际经历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与发展能力予以有机结合,拓展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做到“知行并重”。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与培养,通过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动手过程的经验积累,为提升孩子多方面素质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创新思维养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深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再次,巧用契机渲染幼儿家庭教育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父母在传授给孩子中国传统礼仪礼节、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要周期性地反复教化。当然,这里提到的教化绝不仅仅是单向灌输式口述,而需要父母及长辈在日常处事待人的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到以身作则。在中国传统节日时期在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以借用节日氛围切实令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在家庭环境中以父母长辈成员为主,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建立正确的家庭文化模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布置简单的劳作任务,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生活行为习惯,自小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

三、结语

基于本文内容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教化行为系统中,幼儿家庭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出于对现代社会特征的考虑,我认为此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特点的鲜明化三方面。不仅要汲取西方国家幼儿家庭教育的鲜活资源,还应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标签。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予以恰当结合,避免单一形式的教化手段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视角;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研究

自唐朝开始,饮茶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在这一背景下,饮茶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而且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能够对人们具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当前教育体系日益成熟,如今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机制上的作用和价值日益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人行为习惯上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如果想要确保其教学有效性,就需要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其应有价值和意义。

1茶文化体系的内涵分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茶叶种植和应用的相关记载。而我国茶文化在形成和推广过程中,贵族阶级和文人士族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而尤其是在唐朝时期,随着饮茶习惯逐渐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加剧,整个茶文化体系更加成熟。可以说,茶文化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想要体系化认知传统文化,就必须从茶文化切入,通过了解茶文化体系的内涵,才能对传统文化形成广泛认知,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茶文化体系内涵中丰富阐述了整个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理念。无论是茶道,还是茶礼,其中都有着丰富完善的价值观。比如在饮茶的过程,需要静心等待,需要用心品尝,而这一过程正是礼仪规范推动的结果。尤其是在茶道中,其倡导的是尊重,因此,认知茶文化,就是继承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其次,茶文化体系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其中更是融入了丰富教育理念的文化体系,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茶文化已经形成了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在茶文化中向我们阐述了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和理解来对待复杂问题,同时也在教育和引导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性看待人生中各种问题之间的转化,因此茶文化体系中的教育价值,也能够使其更容易被融入到当前整个教育活动中。最后,茶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行为引导和规范,可以说是茶文化体系中所独有的价值内涵,随着我们对茶文化体系认识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可以看到其中存在正确的行为模式示范,因此其能够对我们当前所从事的活动提供有效指引。随着当前社会活动日益成熟,如今需要通过合理的文化内容阐述与展现,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2当前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日益突出。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发挥和实现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完善教育体系就成为当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仍然缺乏应用的重视,因此其价值和作用并不到位。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家庭教育体系缺乏完善的教学素材,事实上,当前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通过言传身教,并没有合理完善的素材。随着当前人们接触素材的途径日益完善,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但是目前无论是家长的知识水平,还是教学技能,都缺乏应有的素材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切入极为必要。此外,目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示范和引导。目前一些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其更多使用的是理论和普通说教,其效果不仅不理想,甚至很难实现其应有价值。因此,只有选择融入合适的要素,才能实现其应有教学效果。对于家庭教育活动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势必能够优化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家庭教育应有价值。最后,家庭教育活动中,更重要的是缺乏对正确理念的界定和认知。比如说,孩子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等。因此,合适的教育载体就极为必要。但是目前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念界定,所以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理念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茶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完善融入,从而实现整个家庭教育的具体目标。

3当前家庭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分析

在我们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知日益全面的今天,想要有效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需要从教育的初期开始,而家庭教育就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实现以下要求:首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文化元素的完善融入。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实质性影响。当儿童具备相应文化基础时,其才能发挥自身多样素质和能力。而融入文化元素,就需要有好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素材。通过讲解和阐述茶文化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喜欢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为学生成长奠定重要帮助。其次,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应该将整个教育过程与行为理念引导体系化结合。家庭教育不同于常规教育活动,其中更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更为丰富完善的素质理念。因此,合适的理念内涵极为重要。传统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核心,所以完善的茶文化内容可以为整个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帮助。以往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时,其使用的方法是说教式教育,因此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各种应有的行为理念缺乏必要认知。所以,当前家庭教育活动开展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予以切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教育作用。最后,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需要将教育活动细化为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等体系化融合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在家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探索将孩子知识和素质以及整体技能培养体系化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因素,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以往家庭教育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和在意孩子的知识学习,这种较为片面的教育观念,就使得教育活动存在较大偏差。茶文化体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了相应的教学元素,同时也有着相应理论内涵。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应用价值,同时也达到了家庭教育的理想目标。

4基于茶文化视角的家庭教育有效性思路分析

从当前整个教育活动开展状况看,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同时也是影响孩子终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通过对目前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我们对整个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并不到位。而茶文化体系的丰富度和完善度,使得我们可以体系化应用传统茶文化内容,改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首先,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融入到家庭教育体系当中。茶文化中包含内容元素很多,如果将其笼统的融入到整个家庭教育体系中,那么不仅很难发挥茶文化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更很难实现家庭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茶文化素材,通过具体融入,从而实现两者互促共进的目的。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与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相匹配。因此,合适的茶文化素材极为必要。其次,在将茶文化内容融入到家庭教育活动中,需要注重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全面结合。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具体需要,通过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培养,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基本潜能的有效发挥。因此,要将茶文化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学生教学活动中。我国茶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全面,因此,要将茶文化与学生全面培养体系化结合起来,从而为孩子成长提供重要帮助。最后,家庭是社会活动的基础元素,而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环节,通过对中西方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活动并不成熟,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教育素材。我国是茶文化大国,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上的引导和帮助,而茶文化的示范作用,也必然会使得孩子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有效引导。通过正确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政策议程;多源流理论

家庭教育立法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立法对于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2021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供大众阅览和建言献策,同年10月23日出台正式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是首次制定的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独立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那么,家庭教育立法为何能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哪些因素助推了法律的确立与出台?本研究将在多源流理论视角下,依据问题流、政策流以及政治流三大源流进行政策分析过程,叙述家庭教育法律产生的动力机制,以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动态演变过程和价值。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以及适切性分析

(一)多源流理论的框架分析

多源流理论由金登最先在1984年出版的《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这一理论模式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因素会在某一时间点耦合,进而推开政策窗口,他把政府和非政府因素总结为三种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2]问题源流主要指社会中普遍发生并需要国家与政府出面解决的事件;政策源流是政府、专家学者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方案;政治源流指的是执政党对于问题形成的意识形态以及国民的反应。

(二)多源流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适切性分析

多源流理论是基于国外发展水平和情况产生的,符合外国的情境和实际需求,我国的国情和环境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本国政策过程,需要分析中国情境下该理论的适切性。在“知网”查阅文献发现,借助多源流理论分析国内政策的愈来愈多,涉及高职扩招、教师教育惩戒权、异地高考等政策的出台和制定过程,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表明基于学术研究运用,多源流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具备一定程度的适用性,运用此理论分析《家庭教育促进法》存在合理性,只是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对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多源流分析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动力源:问题源流

1.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通常来讲,公共问题不会只因为一些指标的变化而出现,这些问题还需要借助一些推动力引起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事件的出现往往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和现实。[3]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又缺乏足够自我管理能力,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加之部分家长放纵型和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3年天津市李某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父亲忙工作,母亲患精神疾病,导致李某体会不到家庭温暖,为了寻求刺激去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2015年北大学子因不满母亲的教育与控制,计划并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一系列因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焦点事件引起社会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意识到家庭教育立法迫在眉睫,亟需对家庭教育立法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提高父母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2.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自古以来,我国宣扬“法不入家门”的传统,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事情,国家不应过多干预,从提出家庭教育立法至出台近30年,存在诸多反对声音,立法遭遇极大困难,虽然期间颁布不少相关政策,仍不能大范围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从级别层面讲,地方性家庭教育法规的颁布并不能代表部级家庭教育法律。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地区均制定了家庭教育条例,规定家庭教育行为,但良好家庭教育产生的巨大效益没有引起大部分省市的重视;各省市针对家庭教育条例的具体法则不同,名称、职责、法律责任均有差异,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实施过程存在难度,因此,需要颁布国家层面的家庭教育法规以整合意见、规范要求、统一标准。第二,从领域层面讲,相对于学校、社会两大领域,家庭缺乏一部专门且独立的家庭教育法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构成了塑造人的完整教育体系,近些年来,学校与社会教育方面的立法工作明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原《婚姻法》等已颁布且实施多年,而家庭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只是在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条例中零散提及,缺乏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以及对家庭重要地位的认可。

(二)《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能性:政策源流

1.政府官员的政策引导整理、分析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政策发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与出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从政策层面开始指导家庭教育,它是国家首次颁发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性纲要。1996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2002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2007年《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家庭教育发展的规划一步步进入大众的视野。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2016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将十年规划分两阶段进行,分别指明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规定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除此之外,重庆市、江苏省、山西省等多省出台了关于家庭教育促进的条例,为国家层面独立法规确立奠定了基础,形成自下而上逐步推动的有效机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家庭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家庭教育政策不断被公众熟知,对于家庭教育独立法规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专家学者的积极献策国内学者针对家庭教育立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在论文、著作、会议报告等各种形式中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家庭教育立法基础、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在家庭教育立法基础研究中,立足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阐述,不仅基于基本权利功能理论视角和学习权保障视角[4]看待家庭教育立法,而且着眼于家庭教育实践取得的成功经验,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使其得到推广和提升。[5]在家庭教育立法实施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应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大主体的职责,做到依法履责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立法研究中,指出留守、流动、残疾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量、缺位、缺失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保障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合力促使家庭问题有效解决。[6]综上,虽然学者们对于家庭教育立法的顶层设计存在差异,但都秉承着尽早实现家庭教育立法的宗旨,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三)《家庭教育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政治源流

1.“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领导人的政治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政策议程和发展方向,它是政治源流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2.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满足公众对家庭教育的需求是国家和政府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父母不止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愈来愈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却因自身素质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心有余力不足,表现在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恶化;忽视子女的心理发展,使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育观念不合理,孩子叛逆不听劝等。这让父母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认识到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能够约束自己和孩子的行为,而且提供诸多渠道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素质,实现自我能力提高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双重目标。公众的积极关注和呼吁,反映社会存在的缺陷,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国家重视此问题。家庭教育立法对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既是必要手段,也是必然结果。

(四)《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多源流耦合

政策之窗能否成功开启取决于三大源流能否成功耦合。在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焦点事件涌现、对已出台政策的反思反馈背景下,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积极采取行动,使家庭教育立法的理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得到进一步重视和推广,接着“加强家庭建设”的政治理念以及公众对家庭教育的强烈诉求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专家学者等为家庭教育立法做出许多努力,通过论文、著作等文字形式建言献策,提出关于职责、法律责任、总则方面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某一政策领域或者地方性家庭教育法的出台有利于相邻政策领域的成功。重庆市、山西省等地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倒逼国家层面家庭教育法律的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法律文件颁布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提供了有益助力。基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关键节点上,人大常委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

三、结论与启示运用多源流理论对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曾国藩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曾国藩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后来,曾国藩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转变家长观念,只有教育观念现代化了,才能谈得上教育行为的现代化;只有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想方设法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我们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家长家庭美德建设观念的转变、提升:

1、举办美德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园作有关家庭美德建设方面的讲座。使其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理解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讲座后再与家长做进一步的沟通,帮助其进一步认识到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家长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榜样作用,以期转变有的家长言行粗鲁,不重视文明举止行为,让家长自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

2、充分利用家教宣传栏进行家教知识的宣传。结合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典型事例,适时推出每期的家教宣传栏,使宣传栏成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3、加强集中学习,使家长能够较为系统地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家长学校的必修课程,结合省编家长学校教材,定期开展活动,使更多的家庭能够了解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家庭美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自身言行,合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不定期的推出重点讨论话题。针对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误区,及时推出讨论话题,让家长带着自己的美德建设心得和困惑参加,在讨论中明确事理,在经验交流中,学人之长,纠正错误做法。

理解源自于沟通,沟通工作做好了,才能使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幼儿园相互了解,相互支持。

1、在原有利用早晚接送孩子的间隙、上门家访、电话家访、家园联系册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完善网络沟通渠道,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工作群、各班建立了qq群,建立了幼儿园网站,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渠道,家园共同探讨培养孩子传统美德的必要性和方法,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情况,清楚家教方式和家长的教养态度;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在园表现,双方对幼儿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消除误解,达成教育一致。

2、办好家园通讯,为家长及时提供信息,输送养料。与移动公司合办的家校通使与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通过家园通讯向家长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幼儿园新风尚等,以此逐渐渗透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寻求家长教育观念和幼儿园教育观念的协同发展,有效避免教育观念的分歧,更好地形成家园合力。

(一)家庭互助,榜样示范

1、发挥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榜样作用。开展家长工作时往往都是老师讲,家长被动的接受,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老师既不是家庭教育的权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家庭的特性。所以,开展家长工作时,应该避免老师一言堂的做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而且说服教育的效果,远不如现身说法更深入人心。定期召开家长经验交流会,在家长中树立典型,成立优秀家长讲师团,让家长来引领家长、帮助家长,鼓励家长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出来,发挥家长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作用,也帮助家长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训。

2、 发挥家长对幼儿的榜样作用。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品质正是在家长的娇纵下形成的,可以说家长的模范作用不容忽视,有些家长行为不文明,对家中的老人不够尊重,不孝敬,,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还能指望日后孩子能孝敬你?!要想孩子做的好,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二)利用文学作品,学做道德典范

1、充分挖掘利用传统美德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美德故事、传说、儿歌等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孔融三岁让梨、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等等,都是老幼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通过这些教材的挖掘利用,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例如:开展尊老敬老美德教育,要求家长和幼儿共同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故事,一来可以让幼儿在搜集的过程中学习古人的敬老美德,二来也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突破现有资源的局限性,让更多幼儿分享古代尊老敬老故事的精华。通过搜集故事,一些典型的教育小故事也让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历史上许许多多展现美德、令人感动的小故事,件件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从伟人、名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他们以及许许多多平凡人的闪耀着美德之光的平凡小事,汇集成了传承中华美德的巨大洪流。

2、鼓励幼儿创编美德故事、儿歌。要求幼儿和家长一起尝试创编有关文

明美德的故事、儿歌,小朋友和家长也都乐此不疲,相继创作出了许多有趣又有意义的儿歌。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创编的《回家歌》:妈妈下班回到家,

进家门,问声好,

拿拖鞋,歇歇脚,

搬椅子,快坐下,

端水杯,把水倒,

妈妈妈妈辛苦了!

通过创编,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让幼儿在传诵的同时深受教育,也激发了大家的文学创造力,增强了家庭成员的文学修养。

1、开展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重视书香型家庭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型家庭评比活动,倡导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在全园开展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推荐好的篇目进行分享阅读,促进教师和家长共同提高。“倡议每个家庭读一本美德故事书,讲一个美德故事,每天做一件文明美德事”的三个一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大家的家庭美德建设意识明显增强,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2、开展优秀家庭美德建设论文评选活动。向广大家长征集家庭美德建设论文,组织有家长代表、教师、专家组成的评比小组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家教论文,予以表彰。作为每学期评选优秀家长的条件之一,激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庭美德建设工作。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和《家长学校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走向有序发展的新阶段。为了适应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蓬勃开展的实践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进行一些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2.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3.幼儿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长对幼儿的职业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不相统一。5.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平等亲子关系的缔结不相适应。6.幼儿的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的参与不相衔接。”:赵忠心教授指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广大家长强烈要求和全社会极为重视的”。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少学者从现状出发,对当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杨宝忠在《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对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六种基本形式:1.家庭访问;2.家长会议:3,家庭教育咨询;4.家长委员会;5.家长学校;6.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关颖在其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家长来说,“首先,多出书、出好书是指导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家长学校有待于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第三,广插电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大量的调研,关颖还发现,喜欢“专家咨询”的家长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优势,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当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发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现代化。龚卫玲在其文章中提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指导形式”,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公布幼儿园网址,吸引家长浏览;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利用电子信箱,进行双向交流沟通。”这些不同于传统家教指导形式的现代家教指导形式扩展了家教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内容。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层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层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层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一些研究者针对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海普陀区妇联张红妹等人撰写的论文《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范小玲的《亲子活动中父母教育行为的三种指导模式》,针对亲子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杨卫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初步研究》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弊端,对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层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不少学者通过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实验调研,分析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区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如曹葆红《嘉定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报告》一文,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全部常住户口0-3岁婴幼儿家庭的抽选调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区这一特定地区0-3岁年龄段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舒洪衡的《关于对0-6岁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一文,分别针对0~1岁、1~3岁、3~6岁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潘玲珠等人的论文《O-3岁乳婴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则是通过对4000多位0~3岁乳婴儿家长的调研,分析总结了0-3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如钱琴、王晓梅《农村幼儿在家饮食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透过幼儿饮食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特点。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实践研究方面。当前大部分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多从孩子角度入手,根据孩子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还有一些文章,从地域特点来研究不同地区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如有些文章专门研究某一地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需要和特点,也有一些文章专门研究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一些问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从家长角度来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特别是对在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文化等层面已形成稳定特点的某一特定家长群体——如知识分子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与实践,还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探索。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1篇

1构建家庭廉洁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腐败文化助长了官员的腐败行为,错误的思想意识使得腐败分子、腐败行为和反腐败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家庭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关卡,将廉洁教育引入家庭是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抓源治本的有效途径。一些学者认为,减少腐败现象,最重要的就是抓好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生活和社会区间,使腐败失去滋生的土壤,将政府、社会和家庭连接在一起对形成有效的、全方位的反腐倡廉体系有很大的作用[1,2]。还有一些学者以教育形态为切入点指出,由于家庭教育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因此将廉洁教育引入家庭教育具有长效性[3]。宫克雯在《构建家庭防线营造廉洁港湾》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家本观念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家庭廉洁是社会廉洁的最低标准,因此,构筑家庭廉洁防线对于预防和抵制腐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王忠武认为,从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人认为家庭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归属,是家庭成员努力奋斗的依托。家庭观念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行为活动要以维护家庭利益为根本,严格的家风环境可以加强家庭成员内部的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优化家庭内部德育环境[3]。部分学者以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为切入点,指出家庭不仅起着联系家庭成员感情寄托的作用,同时它还承担着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它是子女接受诚信教育、清正教育和勤俭教育的启蒙学校。家长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品德是孩子的榜样和标准,家长的德育素质对子女的人生走向和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4,5]。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廉政文化与家庭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被动的“人要我廉洁”到自觉的“我要廉洁”的转变可以减少腐败意识的滋生,良好的家风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强化个人自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康的亲情观,维护家庭幸福[6]。李高海和王建在《论家庭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中指出,家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提倡正确的消费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血浓于水,家庭是人们走向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将廉洁意识灌输在日常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造就严格的家风环境,对家庭成员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家庭的和谐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反腐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家庭廉洁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潜在作用。

2家庭廉洁教育的途径由于家庭廉洁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的行贿人在行贿的时候采取迂回路线,通过向干部家属和子女发射糖衣炮弹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庭成员的拒腐能力已成为影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重要因素。从近两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现象,我们也可发现父母的行为举止深深地影响着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更加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针对以上现象,学者们认为,家庭廉洁教育应主要包括权力观教育、财富观教育、亲情观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等内容,而其主要教育对象应包括领导干部自身、配偶、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家庭廉洁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2.1立足于传统道德风尚,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刘德云在研究中指出,家庭廉洁教育要兼顾美德教育、家风教育和传统教育。首先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将家庭构筑成为一个廉洁、幸福和温馨的港湾。其次要明确亲情和原则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在原则之外讲感情,在感情之内讲原则,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避免羁于亲情、背弃原则的事情的发生。最后要加强传统家本思想教育,使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幸福所产生的后果。家庭成员之间要共同形成“尊廉、助廉”的格局[7]。还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进行廉洁文化建设要从小家开始,增强家庭观念,重视传统亲情教育,凸显家庭责任感,从思想上改变领导干部的认识,优化家庭德育环境,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家庭氛围,这样有助于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几率[8]。一些学者建议,家庭廉洁教育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将其纳入党建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大格局中,高度重视家庭廉洁教育,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9]。利用与廉政文化建设相关的中国优秀传统资源,如“立志”、“畏”“知耻”的论述,以人为本,立足家庭这一特殊场所,将廉洁思想与“五好文明家庭”和“学习型家庭”相结合[10]。

2.2重视对配偶的廉洁教育郭群认为,为了加强配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要立足于家庭,发挥家庭优势,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干部本职工作与家庭助廉的关系”、“干部廉洁自律与家庭助廉的关系”、“处理好干部防腐倡廉与家庭助廉的关系”,而配偶要努力营造家庭亲情氛围,在事业上、生活上当好监督员。通过领导干部与配偶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影响,促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都有正确的权力观、财富观,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2]。王忠武指出,依靠家属助廉需要培养一个可以理解和尊重配偶的廉内助,在生活和事业上都可以给予合理的关心和支持,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要时刻提醒配偶遵循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3]。

2.3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李海凤指出,要想培养子女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子女的道德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与学校、社会形成三股合力。首先父母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自我批评,注意生活作风,加强对子女的正面引导[10]。

2.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李明辉在《通向善政之途———论廉政道德建设》一文中指出,法制教育既包括法律规范的普及也包括法律文化的普及,而普法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普及观念,树立法律公平、公正以及权力与义务的价值观念,有利于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增进对廉洁正直和民主意识的追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在“小家”教育中普及法律文化、培养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要将反腐倡廉从事后查处转为事前预防,家庭廉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们要努力探索开展家庭廉洁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建立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积极组织各种廉洁知识竞赛、廉洁文化照片展和演讲比赛,还可以结合当今新兴的传播手段,如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进行活动改革,以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吸引大家参与其中,提高教育有效性。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3篇

近年来,各级妇联围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家庭教育入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围绕家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

几年来,各级妇联把家庭教育列为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纪念“母亲节”、“父亲节”,“十佳母亲”、“十佳父亲”评选,“展示您的家庭风采”、“好妈妈”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有创意的家庭美德建设活动,吸引了家庭成员的广泛参与,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增进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和彼此之间的理解,为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围绕加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各级妇联通过举办“十佳儿童”、“十佳新苗”的评选和“我做合格小公民”、“爱我中华”诗歌朗诵会、组织儿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教育。自年起,各级妇联又与等部门,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联合开展了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各级妇联以广大家长特别是母亲为主要对象,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主要任务,注意拓宽宣传普及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普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宣传为国教子的模范典型。各级通过举办家庭教育广播讲座、知识竞赛、播放家庭教育专题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巡回报告等形式,扩大家庭教育辐射面。并主动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先进文化思想和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各级还组成了家庭教育宣传队,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母亲节,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活动,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各级妇联依托学校、幼儿园、街道、居委会和“妇女之家”等开办家长学校。各家长学校根据学员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要,开设了各类教学班,选编了大量富有系统性的教材,分类施教。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服务咨询、举办文艺演出等,吸引家长参与。家长学校以其管理的规范性、办学的实用性吸引了广大家长自觉参与,他们积极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转变了教育观念,推动了家庭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今后的打算:

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工作的传统领域。多年来,各级妇联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做好儿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新时期、新形式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清形势,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一是要努力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妇联重视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参与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妇联儿童工作的特色。我们要做好家庭教育的牵头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作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优势,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推动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家庭教育、全社会人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局面。

二是要结合妇联整体工作,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工作。要结合“女性素质工程”、“家庭文明工程”,努力提高家长特别是母亲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通过家庭美德建设,净化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要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使家庭教育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要大力普及家教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将有关儿童发展的新信息、新理念向广大家长进行宣传,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要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活动,通过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儿童教育活动,提高儿童思想道德素质。要继续动员广大家长积极支持儿童积极参与在家庭做父母“小帮手”、在社会做律己“小标兵”、在学校做同学“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环保“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自己“小主人”的“五小”实践行动,为儿童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并以良好的道德言行为儿童做表率。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及其理论依据

1.1家校合作联动培养

目前家校合作尚不是含义固定的概念,未形成一个确切地、被广泛接纳的定义。国内大多数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一般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学生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理论及其合作方式,逐渐意识到学校应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并在实践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结合的家校合作方式。在这里,我们所要阐述的家校联动培养,就是指学校与家庭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联合互助,共同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

1.2理论依据

1.2.1系统理论。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者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要志同道合,抱着一直的信念,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这才是最完美的社会教育”。[2]

1.2.2生态理论。认为学校、社区、家庭都是互相关联依存的:这种观点从整个社会环境分析学生的问题并且为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无疑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

1.2.3学习共同体理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指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建构,而且在学习适应该共同体的文化时,也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共同体做贡献。强调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主要是关注人类在日常环境中的学习,关注学习的社会交往情景。[4]

1.2.4组织社会学理论

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主要有资源依赖机制和关系网络机制,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学校声誉,甚至学校长远的发展等。[5]

二、家校合作联动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构建新型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对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1.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增强工作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比较大,心理发展尚未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未完全确立;另外,由于家庭出身、心理素质和生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 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可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新的压力,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支撑。家校合作联动培养,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与家庭沟通,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因人制宜, 因材施教。[6]

2.有利于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学校和家长们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然而,受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够让家长更全面地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 并及时纠正和正视大学生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误区,让家长能理解和正确对待家庭教育。这不仅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学生感受到家校双方的关心与爱护、理解与帮助,更能激发其自身内在动力,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才。

3.有利于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学生最终目标就是要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需要家校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制定对青少年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策略等,明确责任,切实履行义务;而且通过家校互相沟通合作,所开展的社会化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切合实际,让他们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7]

4.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

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正越来越明显地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他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建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缺乏与社会和家庭的互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使家庭教育方式千差万别,很难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只有各个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搭建一个务实的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8]

三、构建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学生家庭相联系、相沟通、相协调,这不仅可以使家校双方互通信息,更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构建家校沟通合作联动培养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实现二者互动双赢。

1.更新观念,达成共识,明确责任

在合作中,双方都应转换观念,牢固树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把大学生家庭教育纳入系统教育体系。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理念,就能消除合作障碍,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家校合作的目标,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当然,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各自角色定位正确,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教育互补、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合作联动的长效机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8]因此, 高校应建立学校指导与家庭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努力探索学校指导与家庭教育的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使之与学校教育相统一。成立由家长代表、分管领导、辅导员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会制度,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协助学校解决困难;要采取建档立案、视频访谈、博客空间、电话短信、飞信QQ等形式,建立高校与学生家庭联系的沟通平台。

3.拓宽有效、多样的沟通渠道,保证家校之间合作联动

学校可以主动寻求与家长合作,建立家长资源库,邀请有成就、有特长、有意愿的家长参与实习活动或就业相关讲座,或者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或者建立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开好新生家长座谈会,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库,认识和了解学生,尤其特殊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思想、个性、特长等情况,并及时沟通互动;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建立交流专栏、班级网页,通过网络互动,缩短沟通距离,方便家长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快速与辅导员进行交流。[1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华网.2004-10-14.

[2][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3]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7(2).

[4]郑葳.学习共同体一种文化生态型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5]菲佛杰弗里,萨兰基克杰勒尔德.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6]马荣秀.加强家校沟通,构建和谐家校合作关系.教育探索,2005(12).

[7]肖前玲,王德清.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及其改善措施.教学与管理.2005.5.

[8]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5).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则逐弱化,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必然。以《弟子规》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因此,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中国家庭指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和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中国,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视家庭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存在,通过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塑造家庭成员的人格,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社会意愿,成为社会的同质因子。但现有家庭教育的实然状况限制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出现负效和职能错位现象。表现在:1、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一方面沿袭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价值观念,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一方面又受现代社会主文化、各种亚文化甚至有意无意受某些反文化影响,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注意到家庭成员的多方面发展,但又忽视家庭成员人格主导方面—道德品质的培养,出现重智轻德甚至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致使家庭成员人格畸形发展。2、在家庭教育职能方面,忽视大众传媒在家庭中的有效利用,使其传递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社会还缺乏一套强有力的道德规范体系,使家庭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处于茫然无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中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牢固基础的德育职能的发挥;现存人才选拔制度引发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偏颇,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生错位,弱化了家庭教育应有的职能,增加了家庭成员利用消极的亚文化甚至反文化中的价值观塑造自我、设计自我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异质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现存家庭教育模式无论价值观念层面、教育职能层面还是具体的教育手段、方法层面都存在着不少局限性。转轨期的社会孕育着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实践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结果。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被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现代家庭教育应强化其德育职能,尤其是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笔者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为例,进一步剖析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第一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最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亲切的,随时随地的,启蒙重于知识,模拟重于传授,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首任教师。在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关系方面,《弟子规》特别强调儿童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听话、孝顺的习惯。儿童在幼年时期,尚未在经验和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不具备,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是非善恶标准。

(二)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了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而现实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装异服,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诚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教育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最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处好与他人关系。人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人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市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对改正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大有裨益。

(四)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人则孝”、“出则佛”、“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梯”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因而,古代众多童蒙教育中都强调孝的内容,提倡“百行孝为先”,认为这是行为处事的基本和道德实践的起点。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情感满足。尊重他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弟子规》“出则佛”条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