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培训形式:理论讲授40%、互动案例讨论30%、练习20%、经验分享、答疑10%。课程收益:

一、

二、通过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掌握柜面业务常见操作风险的识别方法及管理技术。通过对银行客户风险案例分析,学习识别客户风险的技术和方法。提高

对银行客户风险控制和监督的技术和能力。一天(6小时)银行柜面员工及基层管理者第一部分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管控

一、存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储蓄存款

1)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储蓄实名制度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3)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

柜员帮助客户填写凭证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4)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存款挂失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5)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

冲正业务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6)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大额存取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解析

2、单位存款

1)帐户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现金管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单位存款的变更、挂失及查询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4)单位存款的查询、冻结、扣划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5)单位存款收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二、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案例

2、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析

3、结算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解决方案

三、中间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收付款中的操作风险与案例

2、保险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代缴税款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存款证明中的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四、银行卡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银行卡业务风险案例

2、银行卡业务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五、理财业务中的操作风险防范

1、销售不当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风险提示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产品设计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4、产品宣传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六、反洗钱操作风险防范

1、客户身份识别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2、交易记录保存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3、反洗钱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操作风险案例与解析

七、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特点

1、多样性

2、破坏性

3、不确定性

4、影响大

(二)产生临柜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

2)业务素质不高

3)责任意识不强

2、客观因素

1)人员不足

2)存在制度漏洞

3)系统设计缺陷

4)柜员执行力不强师资顾问:老李

QQ:3080115667

Tel :010-51111585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刘仲英(1943-),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由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之中,使得金融界对它的关注显著提高,并对操作风险的估计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将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应用到操作风险估计,并对操作风险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案例推理;操作风险;风险估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2-0048-03

一、引言

操作风险最早由COSO~在其1991年的报告中提出,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金融行业的广泛关注,直到巴林银行和大和证券事件发生后,巴塞尔委员会才对操作风险重视起来。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公布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操作风险开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风险。常见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或流程缺陷;交易错误;结算延迟;业务连续性故障;内外部欺诈;信息安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受到侵犯;执行、传递和程序管理失误,实物资产损坏;等等。由于操作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操作风险的估计就成为操作风险管理的难点。本文探索使用案例推理方法,分析过去发生过的操作风险事件特点,比较操作风险案例的异同之处,估计可能的风险后果和寻找合适的对策,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

二、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

当人们面临一个新问题时,往往会利用以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当前类似的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不必从头做起。将人们这种解决自然问题的心理过程上升到方法学的角度,就是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简称CBR)。由于CBR方法同传统的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Rule-based Reason―ing,简称RBR)相比,具有知识获取容易、有记忆功能、健壮性好、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过程等优点,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之后,受到人工智能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CBR方法最早由耶鲁大学的Schank教授在1982年出版的专著《Dynamic Memory:A Theory of Remindingand Learning in Computers and People》中提出,是人工智能领域一项重要的推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大量学者对CBR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通用问题求解、法律案例分析、设备故障诊断、辅助工程设计、辅助计划制定等领域取得实用性成果。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关于CBR方法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报道,例如李光等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库系统设计,陈东明等设计的基于案例推理的复杂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等等。

CBR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进行新问题求解时,借助以前求解类似问题的经验来进行推理,其主要过程是:新问题的描述一相似案例检索一方案调整一方案评估一案例学习与维护。因此,将CBR方法用于操作风险估计时,首先需要构建操作风险的案例库,通过访问操作风险案例库中过去的同类风险案例而获得当前潜在风险的评估。案例推理方法在解决操作风险估计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

(1)对新问题进行规范化描述;

(2)以新问题的若干特征为检索查询条件,从案例库中查找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案例;

(3)将所选出的最接近案例作为样本形成新问题的解;

(4)分析新旧案例的差异,识别新问题的新情况,修正调整得到的解;

(5)对新案例进行整理,添加到案例库。

案例推理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三、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

案例描述与存储组织是CBR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也是将其应用于操作风险估计的基础。案例描述是对过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描述,可以用二元组或三元组表示,或者用语义网络、框架、剧本和动态存贮模型(Dynamic-memory Model)等表示。此外,目前对案例特征的抽取与描述的研究还涉及到采用神经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等。下面介绍用二元组或三元组的方法来描述案例,后面关于案例索引的讨论也以元组的表示方法为基础。元组的描述方法可以形式化表示如下:

case=或case=

二元组的描述包括两个域:问题域(problem-field)和解决方案域(solution-field),这种形式可以用于简单的操作风险领域的案例描述。

三元组的描述包括三个域:问题域、症状描述域(symptom-field)和解决方案域,这种形式可以用于操作风险诊断领域的案例描述。

问题域用来描述问题的特征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等,是有关问题特征信息的完整描述。一般把问题域分解为多个属性来描述,可形式化的表示为:

problem-field=,表示问题域可以用n个属性来描述。案例的症状描述域一般为案例问题域的自然语言描述,它的作用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理解案例问题域的描述信息。

案例的解决方案域为针对案例问题域所描述的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的一种描述。可以形式化的表示为:

solution-field=表示解决方案域可以用n个属性描述。

导致操作风险的偶然因素多,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在操作风险发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各异。同时案例是知识表示的一种模式,它将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用描述案例的数据结构表示出来,它实际就是专家求解问题的一个具体例子。本文采用表1所示的知识结构来描述金融操作风险案例。

采用上述框架结构的描述方法,将所搜集到的金融操作风险案例存放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数据库中,利用关系数据库的索引技术,可以方便地建立案例索引。

四、匹配案例检索

案例检索就是通过访问操作风险案例库中过去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当前风险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推理方法。操作风险案例检索的结果可以是一个最佳操作风险案例,也可以是一组相似操作风险案例。案例检索的效率和案例的索引结构密切相关,如何准确、快速获得操作风险案例的解决方案是评价基于案例推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索引级别上可以将CBR分为单级和多级索引。单

级索引比较简单,适用于风险案例库中案例不太多的情况,可按问题域某个属性的取值进行索引。

多级索引技术对于操作风险案例库较大的情况很有效,可以提高案例检索的效率。下面介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来为案例库建立二级索引时的案例组织方法。设整个案例库有N个案例,Casebase=,首先对所有的案例按照上文所介绍的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即把相似的操作风险案例按某种方法先进行归类),得到M类抽象案例Abstract Casebase=,其中M≤N。这M类抽象案例作为第一级索引,每类抽象案例中又含有数个具体案例,A―case i=,S为第i类抽象案例中所含具体案例数量。这些具体案例再按照案例的某项属性的取值进行索引形成第二级索引。抽象案例问题域各个属性的取值可以取它所包含的具体案例的各分量的平均值。

在CBR系统中应用的检索方式主要有三种:最相邻法(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归纳法(Induction)、知识引导法(Knowledge-Guided Indexing)。最相邻法适合于案例特征属性为数值型的情况,定义和计算案例之间的相似度(或匹配度),相似度最大的案例为匹配案例。归纳法,提取案例特征上的差异,并根据这些特征将案例组成一个类似判别网络的层次结构,检索时采用决策树搜索策略,适合于案例特征相互独立或推理结果只是案例中某一特征的情况。知识引导法,采用一套规则进行索引控制,根据已知的知识来决定案例中哪些特征在进行案例检索时是最重要的,并根据这些特征来组织和检索。

考虑到操作风险估计的特殊性,操作风险案例特征属性多数是描述性的字符型字段,可将归纳法和最相邻法相结合,按照SQL查询方式检索出最匹配的案例。首先找出“事件类型”和“受影响阶段”两个字段完全匹配的案例记录,从中再查找“事件性质”匹配的记录,如果没有完全匹配的记录,则把条件放宽继续搜索。再按照“发生时间”最接近原则,从中挑出最匹配的案例记录,其中的“实际后果”字段可以看作是对风险的初步估计。为了加快检索速度,也可以给出多个记录供参考,对“事件类型”、“受影响阶段”、“事件性质”、“发生时间”几个字段建立索引。

五、结果调整

通过操作风险案例检索得到的初步操作风险估计结果,严格意义上说是以往相类似事件导致的风险处理方案。而将要估计的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都发生了变化,因而要根据新的操作风险事件特点与风险案例之间的差异对风险估计的初步结果进行调整。

调整方案有计算机自动调整和专家调整两种方式。如果影响推理结果的那些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而且是可以测量的,可以采取计算机自动调整。一种简单的调整方法是

其中E为风险估计结果;Ec为通过案例检索得到的初步风险估计结果; 为时间调整系数,由于实际风险事件与案例事件发生时间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例如考虑金融业务多少的季节性因素和趋势性因素的影响; 为地点调整系数,由于风险事件发生地点不同或与之相关的操作流程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0-3为程度调整系数,由于操作风险事件对金融机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考虑的调整系数;B为其它因素综合调整系数,综合考虑操作风险事件之间的其它差异而确定的调整系数。由于操作风险发生的不同分布特征,各种影响结果的因素不可能全部收集存储到案例库中,这时便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专家人工调整方式,由管理人员分析以往操作风险案例与当前操作风险事件的差别,分别确定调整方法与调整参数,并综合考虑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

六、结束语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对操作风险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通过量化方式研究与管理已成为发展的方面。为解决数据问题,一些大型国际银行组织开始建立自己的损失数据库,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官方性质或商业性质的数据库,如英国开始了一个由BBA推动建立的机密的中央数据库GOLD,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损失数据收集活动。此外,还出现了其它如OpVar、ORX等商业性的损失事件数据库。

国内对于操作风险的模型化研究尚不成熟,研究主要仍停留在理论介绍、经验判断层面,对操作风险量化模型的研究仍停留在方法讨论和理论假设上(如刘家鹏,2007),具体的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据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大重视操作风险损失历史数据的积累,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具有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历史数据较难收集(万杰,2005);还有学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外部数据的内生偏差(高丽君,2011)。在国内,有学者在研究中呼吁筹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并且尝试在各种媒体中收集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樊欣、杨晓光,2003);有学者分析了贝叶斯网络和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思路及其建模步骤等(扈倩倩,2010);有学者以我国银行的一个典型业务――远期结售汇为例,研究了实践中建立和运用贝叶斯网络来估计操作风险发生频率的具体方法(刘睿、巴曙松、刘家鹏,2011)。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和工作,本文依据北大法意数据库中的中国司法案例数据库2.0版中1990―2015年间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按照操作风险分类,从3568个与银行相关的案例中筛选出了310个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尽管数据不够全面,但与以前的研究相比在数据的客观性和追溯性上有所改进。从公开性和可获取性角度来看,这些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商业操作风险的大致轮廓。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状况做初步定量分析,以期能认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各种属性。

二、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操作风险模型

(一)贝叶斯网络概述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Belief Network)为一个图形模型,用一组条件概率函数以及有向无环图对不确定性的因果推理关系建模,主要用于概率推理及决策,用它能有效的对风险进行建模并能清楚的表达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贝叶斯网络可以看做是Markov链的非线性扩展。这条特性的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贝叶斯网络可以方便计算联合概率分布。多变量非独立联合条件概率分布有如下求取公式:

(二)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模型

运用贝叶斯网络管理操作风险,首先要识别导致风险发生的风险源,确定网络的节点和相应的因果关系,建立业务模型,并依据根据业务模型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然后利用已有的数据或模拟数据来训练模型,得到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条件概率分布。最后,根据风险控制、度量和管理的需要,进行情景分析,风险评估以及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等。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分类,确定能反映风险程度的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s)和引起风险的因素一般称作关键风险动因(key risk drivers),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进行分类,从而通过控制关键风险动因来控制操作风险。见表1:

交易流程错误贝叶斯网络可以对关键风险指标设定预警水平,一旦风险超过这个水平,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风险实施控制。由于所有节点都是随机变量,当把某个关键风险指标作为目标节点时,在给定情境下,运用贝叶斯网络可以估计出关键风险指标的概率分布,并计算出方差、标准差和上限百分比等。例如,可以设定一个可接受的标准差数值,如果估算出的标准差超过这个数值,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控制措施的选择上,可以通过情景分析,对各风险关键动因进行评估比较。

对数据的分析发现,310个操作风险事件本文搜集了310个案例,由于大部分操作风险事件的影响因素都不是单一的,与以前的研究(樊欣,2003;张新杨,2004)相比,本文做了改进,对各操作风险事件重点统计主要的两种影响因素,?y计结果显示共有99个操作风险事件是由至少两种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按事件类型划分的操作风险案例总数为409个。共涉及5种类型操作风险,其中有99个事件涉及两种类型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因素与外部欺诈因素的结合,外部欺诈因素与系统出错因素结合,外部欺诈因素与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因素结合3种类型。从操作风险的来源看,内部欺诈、产品风险、交易管理可看作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外部欺诈、系统出错可看作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从操作风险发生的类型来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导致的操作风险所占的比重最大。无论从事件发生的数量,还是从所涉及的金额来看,内部欺诈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外部欺诈,交易管理居第三。从已经收集到的案例显示,141件内部欺诈案例中有48件明显地结合了外部欺诈因素,内外勾结事件数量占全部事件的34%。操作风险损失案例中,一旦发生内外勾结,往往损失数额比较大,上述34%的案例所涉及的金额却占到85.9%。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将操作风险损失分为3大类,即由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因素作用形成的内部损失,产品风险、交易管理、系统出错形成的其他损失,外部欺诈、交易管理、系统出错形成的外部损失,3类损失最终汇总为操作风险损失。5种类型操作风险分为发生和未发生两种状态,各种类型损失分为小于100万元(0

(三)模型实证和结果分析

对数据进行运算,结果如表2:

(四)情景分析

对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情景分析,通过设定一个阀值并改变各个因素的参数(即人为设定各个事件的发生状态,分析其对其它事件的影响进而找到诱因排序,从而采取相应手段排序中最重要的诱因来有效控制风险)。例如,理想状态是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最小化,即小于100万元,可以把操作风险损失(operational risk loss)小于100万元的概率设定为100%,其他两种状态的概率为0;同样也可以通过把大于1000万元的概率设定为100%来分析这些情景状态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运行结果结果如表3:

如果把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100万以下,则要求内部欺诈发生的概率由34.55%下降至33.88%,外部欺诈的概率由37.39%降至34.22%。如果大于1000万元的操作风险发生,内部欺诈发生的概率增至39.97%,外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增至43.37%,这也进一步说明大额操作风险损失多是由银行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共同实施的,即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重点在于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内外勾结。此外,比较发生小于100万元损失时交易管理风险发生概率和发生大于1000万元损失时交易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由52.04%变到19.5%,可以看出由交易管理风险造成的损失与内外欺诈造成的损失相比较小,但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交易管理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

三、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模型

(一)构建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从上述涉及的关键风险点来看,内外部欺诈占主要部分,内部欺诈风险中人员因素居多。而内部员工在欺诈活动中有一定的优势,因其了解信息并熟识相关业务知识,知道如何规避系统监测。因此,内外勾结能造成更大的损失。然而,一些新的欺诈行为包括商业贿赂和收取回扣,更加复杂和隐蔽并难以发现和查处。与常见的欺诈不同,商业贿赂通常代价很大,涉及雇员和第三方之间的勾结,通常涉及接受回扣或?蚪穑?以此作为签订合同的回报。其最大隐患在于违规贷款给存在极大信用风险的客户。这种类型的欺诈,尤其难以发现,因为回扣是从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洗钱而间接支付给商业银行员工,不在账簿中体现。行贿者以支付咨询费名义将本应由银行收取的利差转而支付给管理咨询公司,然后再通过种种方式洗钱并支付到银行客户经理家属的账户,最后用于购房、消费等大额支出。这种洗钱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除非其他员工或第三方(如公安、检察等外部反腐败调查介入等)对此进行曝光。正因如此,预防措施对控制内外部欺诈风险至关重要。其基本模式如图2:图2内外部欺诈基本模式欺诈三要素,即:动机(压力/诱因);机会;借口(道德取向),三因素之间两两相互作用,形成舞弊三角形。动机是由于员工自身经济压力、生活方式改变或者感觉不公平,机会是员工的职位可以接触资源,借口是员工给自己寻找合理的借口(实质上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当动机、机会和借口三个重要因素同时出现时,进行欺诈的倾向就会出现,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因素,都不会使一个人进行欺诈。针对上述三要素,可以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制度以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基于以上分析,构建防范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如图3:

动机、机会和借口都是导致最终损失的直接原因,而且动机和借口都属于内在因素,无法进行直接监管;而机会则是可以通过监管(案件或者异常行为排查)加以防范,进而通过对内部举报及时进行核查和反馈,进而进行相应措施调整,就像排雷一样事先把引信拆掉,尽可能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虽然排查不能完全阻止风险发生,但通过排查能及时发现风险,提前堵漏补缺。此外,动机和借口可以通过内部举报,由商业银行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比如谈话或者心理干预等方式),将可能导致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内在因素及时化解。

(二)贝叶斯网络模型运算分析

本文采用对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999年―2015年134起案件(包括及时进行内部处理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情况的分析,并将各因素细化分解,模拟运算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举报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于防范内外部欺诈至关重要。计算结果表明:导致最终损失的三个直接原因―动机/诱因、机会和合理化的借口,其中动机/诱因的决定因素中依此排名分别为经济压力、生活方式改变和感觉不公(34.79%、17.72%和47.50%),其中感觉不公相较其它更容易导致损失;借口中自我合理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造成损失(72.97%);机会的决定因素中依此排名分别为员工职位、资源支配和受监管程度(59.49%、24.27%和16.24%),则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监管加以防范,其决定因素中依此排名分别为加强管理、岗位改进和强制换岗(54.88%、28.45%和16.68%),进而通过核查及对于举报的反馈进行及时调整,最终避免损失。然而,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举报是否反馈对于损失的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经过内部审计或者专项审计后只有17.87%形成结论报告,而45.75%未有结论,甚至于36.39%由于不能公正处理或者说被举报人员反过来打击报复举报人员。最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而合适的作为(比如戒勉谈话或者心理干预等方式),而其发生的概率高达73.80%,将可能导致员工实施内部欺诈的内在因素不能够及时发现、核查、监管并进行化解,最终形成损失。

(三)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于内部欺诈与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措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

即:无论内部欺诈是否严重,明明知道员工已经实施内部欺诈而不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去制止其不当行为(不作为)要比有所作为都将加大内部欺诈发生概率;反之,则可以减小内部欺诈发生概率。严重后果极端情况下,完全不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将造成监管完全失效,导致无法通过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将最终造成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因为如果举报者认为内部举报机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举报的问题,那么没有人会愿意在这上面浪费精力。举报者积极性受打击,甚至被打击报复的后果就是或者不再内部举报,或者寻求外部渠道解决问题。换言之,绝大多数欺诈或是违法行为,都是靠内部员工的举报而被发现的。内部举报机制的真正作用在于当员工还愿意反映其所发现的问题时,意味着问题还有机会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解决。如果内部举报机制无法让举报者信任,结果将使相关信息泄露给其他渠道,包括媒体和监管机构,届时问题就有可能发展成商业银行无法控制的局面。

通过模拟运算,还可以发现如果完全不采取恰当而合适的反应措施,将造成几乎相当于原来四倍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防范内部欺诈操作风险的关键点在于通过加强核查并对举报及时、有效反馈及予以调整,才能降低损失。

四、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商业欺诈风险(内部欺诈与外部欺诈两方面结合)。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加强内控建设、提高员工防范意识、职业素养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等方面入手,还可以采取购买商业犯罪保险等措施对于操作风险实施有效管理。

一是加强有效信息交流来防范内外部欺诈。目前,我国既没有收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公共数据库,也没有相关组织机构推动损失数据的交换。因而,建议由人民银行、银监会或银行业协会,负责收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并建立数据库,推动实现商业银行间及行业内的信息交流、损失数据交流和互换。欺诈行为实施者可能针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同时或连续进行欺诈活动。因此,应该共享彼此关于欺诈的信息,并借助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时沟通信息来实现。其次,欺诈者也可能针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诈骗。因此,建议除了具体的欺诈信息交流,还应分享关于欺诈风险、趋势、制度方面、预防和识别等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方法

医院手术室是治疗、抢救患者的主要场所,一般进去手术室治疗的都是需要严格无菌的开刀手术[1],手术过程均不短,其中就会存在着很多客观、主观因素影响到手术结果。因此,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风险就是医院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尽可能的将客观因素风险降至最低,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性命[2]。本研究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手术室管理制度着手分析本院手术室护理存在的风险面以及其防范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80例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已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2.4±11.3)岁;观察组行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4.5±10.3)岁。挑选出80名技术相当的护理人员,一对一护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仅需进行日常手术室操作[3],记录不良操作、术前准备不当等其他影响手术的行为。观察组制定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方案并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方案内容如下:①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护理标准、奖惩制度、操作规范以及考评制度等,每日均安排人员进行考核。但是设定自我检举很有必要,很多时候护理人员能在术后想起自己的疏忽却不敢说出,这样会耽误患者的救治,危及患者生命,而且可以通过护理人员的检讨阐述更能了解到手术室护理的出错点,可以更加完善风险规避方案。②人员培训: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大多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够以及实际操作不够。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耐心以及细心是必备的素质,进行医护人员职业宣讲会,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定时组织人员讨论交流护理经验并且鼓励说出护理过程中易犯的错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全体人员互相学习。每月组织本组人员进行一次实际操作学习并两组进行相同考核。③除了人员风险以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手术效果,每日需对手术室环境进行评估[4]。术后对两组人员进行随访,调查护理满意度。1.3评价指标:记录两组出现的不良操作、护理操作考核结果(满分100分,90分合格)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满分10分,8分以上为满意,6-8分为良好,4-6分为较差,4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满意+良好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从发生不良操作例数、护理人员操作考核合格率以及术后患者满意率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见表1。

3讨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紧凑且繁琐,手术患者大部分都会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必须在保证术前准备精准无误的情况下安抚患者的情绪,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5]。所以护理人员在手术室护理中充当起很重要的角色。本研究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结果表明,实施风险管理后,不良操作的情况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也有所提高,跟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明显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且有助于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6]。同时大大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操作技能,久而久之就能自动加入到护理风险管理中来,这样即能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有效规避风险,使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得到了有效的防范。手术室风险管理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关于护理风险的管理机制以及风险因素均会随着实践经验不断的健全和完善[7]。而且不仅仅是手术室护理需要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其他医院科室均可以进行风险规避,降低影响治疗的客观因素。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操作技能以及风险意识,还能减少因护理不当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并对促进医患友好关系有重大意义,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芳.手术室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0):112-113.

[2]田利平.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养生B,2015(8):286-286.

[3]赵春红,牛玉平.手术室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2):254-255.

[4]杨德英.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3(4):119-120.

[5]樊庆,吴霞.手术室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与防范分析[J].医药前沿,2015,5(14):278-279.

[6]詹水连,陈美红.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2016,29(6):288-289.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管理 风险防范 房贷操作风险 剖析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1-046-04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一方面是迫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达标需要,另一方面是随着外资银行的全方位竞争以及国内银行资本实力的提升,主观和客观上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高级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国际银行界尚没有对操作风险的确切定义形成共识,但起码的认识是操作风险不等于操作中的风险,操作风险应至少包括流程(操作)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系统的因素等三大方面。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个人住房贷款作为当前银行资产业务的新支柱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而个人住房贷款整体不良率仅为1%左右。虽然从数据看,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非常优质,但伴随着业务高速增长,潜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小视。

因此,借着操作风险研究热潮,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隐含的操作风险进行清醒地剖析,并探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从国际基本共识的流程、人以及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简要分析。

1、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流程环节的操作风险

可以细分成流程制度的设计是否完善以及流程执行是否到位两个角度去剖析。

流程制度制订中的薄弱环节。个贷业务全流程主要包括:产品研发、营销推广、贷前调查、审查审批、中介办理、法律审查、放款操作、档案管理、贷后监控、催收清欠、核销退出等。总体而言,经过住房按揭业务十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对于住房按揭业务主要流程的制度控制已经比较严密,但出于业务经营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贷款“三查”环节还存在着制度方面的薄弱环节。突出的问题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于贷前和贷中的中间地带,主要矛盾是贷前调查真实性的把握。目前的制度规定,审查岗只负责送审材料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的审查,而营销岗负责材料真实性和完整性。基层实际经营中,营销岗由于指标压力较大,从实际利益角度出发,营销人员对于材料真实性的把握比较松懈,甚至还出现为了迁就客户而放弃真实性的情况。而审查岗的职责是认为营销岗上报的材料是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审查。许多有经验的审查员明知申请材料存有一些“假象”,但由于没有真实性核查的责任而只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另一方面主要存在于贷后,主要因借款人信用状况在贷后发生了变化导致其履约还款能力出现下降。

贷后管理对于借款人的关注,尤其是大额个人住房贷款的制度约束显得较薄弱。

2、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人”的操作风险

可以细分成内部人的欺诈风险和外部人的欺诈风险两类。

“内部人”主要是指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其操作风险又可以再细分为道德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主客观两个方面。

道德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从业人员主观道德问题造成的,该作为而不作为或不该作为而乱作为所造成的操作风险。表现为内外勾结,损公肥私。银行要控制的是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所有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而所有这些风险里造成损失程度最严重、最难控制的就是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目前银行外部的利益诱惑以及银行内在的考核机制客观上偏重于对业务发展的要求,如何正确把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平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由于定性定责的难度,加上声誉风险等方面的顾虑,使得道德风险较多地处于隐蔽状态,潜在风险隐患不可忽视。

能力因素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能力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从业人员本身素质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操作风险,往往体现为想作为却因自身能力所限而无法作为,该风险相对于道德风险的“态度”问题,更多体现在能力问题上。个贷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佳,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风险认识不足、业务能力欠缺的问题。目前对于能力风险的危害认识不足,伴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该风险将逐步成为制约业务更深层次发展的瓶颈以及其它各类风险的源头。

“外部人”指各类借款人或机构,外部人的欺诈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借款人或者是不良合作机构出于资金融通、骗贷、套贷等各种目的,通过虚构借款人等各种方式,利用银行急于拓展业务、内控制度不健全、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等薄弱环节,而实施的业务诈骗。在当前宏观调控吃紧、市场信贷资金规模受限等背景下,对于外部的欺诈风险应尤为警惕。

3、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系统的操作风险

与流程和人的原因相类似,系统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也可以细分为系统本身容量以及处理能力的问题和系统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操作风险问题。

系统整体性操作风险日益严峻。个人住房贷款作为一个上世纪末刚兴起的银行新业务,大部分银行在系统设计时主要采取游离于主流对公业务系统的外挂模式,普遍存在着容量小、运行功能简单、处理效率低的局限。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住房制度的变革,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量呈几何级数倍增,系统压力也日益显现。国有大型银行由于信息堵塞已经出现过系统无法跑批,甚至不能正常对外营业等事故,系统容量和产能的升级换代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辣手问题。另外,系统设计存有缺陷,许多本应参数控制的功能无法实现,系统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管理功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原系统上增加或者修改局部功能而引发全局系统中断等等诸多问题正逐步暴露,系统整体性操作风险日益严峻。

系统操作不当而导致的操作风险。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的上述缺陷问题,许多本应由计算机来实现的功能不得不实行人为控制。而“人”的道德和能力问题又引致了操作风险,越权发放贷款、利率低于人行的下限、未成年人获得贷款等等业务案例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为主观或者客观篡改系统参数,甚至放开系统阀门而酿成操作风险。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操作风险类型远没有列举穷尽,我们的目的也不在于拘泥定义的广度,但应该说主要的风险类型已经包括,或者进行了较集中的归纳,其它次要风险类型在此不做罗列。

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论述中涉及的业务层面的主客观因素外,管理层面对该业务战略地位的认识,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等都将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操作风险程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全局影响。

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操作风险的防范

1、加强制度建设,防范业务失真风险

鉴于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关键点在于“真”或“假”,而外部欺诈风险加上内部营销人员主客观存在放松“真”的冲动,因此有必要在现有营销和审查流程之间增设风险核查环节,风险核查将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对“外部人”信息真实性的核查。第一,防止借款人信息被盗用或冒用,主要通过银行外部公安身份识别系统及与借款人沟通等方式识别。第二,防止借款人信贷行为非本人意愿,而是为他人融资,主要通过与借款人电话沟通晓之以权责的方式判别借款信息的真伪。第三,防止借款人为融资目的而虚构贷款信息,主要通过外部工商信息等系统予以核查识别。

对“内部人”尽职情况的核查。主要通过与借款人的直接沟通,核查营销人员贷前调查是否面签尽职,客户服务是否到位等。通过采取间接核查的方式,作为对营销人员直接调查结果的验证。对于风险核查发现借款人信息严重失实,营销人员存有严重未尽职情况的,除了使用通报等教育手段外,业务管理部门可视具体情节,向高层领导以及行内监察或审计部门进行情况通报,提出进一步责任处理的意见建议。一旦贷后发现假按揭,营销人员应承担贷前调查未尽职的主要责任。以此警示营销人员尽职尽责。

从以上分析可见,风险核查在流程和“人”两个方面作用于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防范。

2、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业务潜在风险

当前信贷业务普遍存在“重贷前轻贷后”的现象,个人住房贷款由于数量多,该问题更是十分突出。贷款一旦发放后,如果没有逾期发生,银行人员很有可能不会和该客户再打交道,这不仅说明目前银行对于交叉销售的漠视,同时在流程制度上存在着系统性的薄弱环节。笔者建议,可以按照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具有的风险特征,设定诸如大金额的、信用担保方式的、有违约记录的、借款人年龄低或高的、关系人交易的等若干标准,对目前仍处于正常或关注状态的个人贷款进行风险筛选,识别潜在的风险客户,并列入风险监察名单进行管理,提前介入风险管控,提前采取风险化解或减持退出措施,最大程度地遏制潜在风险向现实风险的转化,确保个人住房信贷资产的安全。

3、加强案例培训,提升业务人员整体素质

案例培训主要针对操作风险中“人”的环节,主要包括能力因素和道德因素两个方面,有助于提升银行工作人员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培训方式包括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以及信息报道、案例点评等,内容不限于狭义的风险案例,而应包括营销案例、产品设计案例等,通过生动的实战例子让从业人员深谙合规的重要性和销售技巧,并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大大提高政策制度的执行力。应将案例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基础工作,长抓不懈,加大培训的频度,扩大覆盖的深度。

4、加强系统建设,防范业务整体性风险

扩大系统容量。鉴于个人住房贷款笔数多的特点,在相应系统容量设计方面要预留足够大的空间,避免由于业务大批量增长而出现系统滞缓、差错,甚至堵塞和瘫痪。

分置系统处理。鉴于个人住房贷款相对于对公业务历史短、各行主要采取系统外挂方式、功能主要定位于满足业务处理需要的现状,须尽早考虑系统相关功能的分置运行。将贷前申请系统、贷时审批系统、贷后催收系统以及日常统计分析管理系统等功能适度分离,增强系统整体运行能力,规避系统间风险因素传导,提高系统整体处理能力。

增强系统智能。通过参数控制、报警设置、贷后提醒和流程跟踪等方式,增强系统智能管理功能。防范越权、不执行授信标准以及不落实贷后管理要求等操作风险的发生。

除了以上列举的防范工具和方法以外,当发现全局性、苗头性风险倾向时应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以及为保持业务执行的严肃性而开展的业务检查等,也都会对个人住房贷款操作风险的防范起到有益的作用。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定义出发,通过ORX的数据介绍了当今全球操作风险面临的现状;随后介绍了本文着重要阐述的收入模型法;第三部分收入模型法对深发展和浦发银行做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对实证分析结果做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操作风险、基本指标法、收入模型法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推进、金融创新的不断加速,金融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复杂和严峻。在此背景下,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操作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定义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个古老的话题,自从商业银行的诞生,操作风险也就随之诞生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设计不完善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同时指出,这一界定包含了法律风险,但是并不包括策略性风险和声誉风险。

(二)现状

近年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国内的例如中行广东开平支行三任行长盗取5亿美元案件、哈尔滨中行高山盗取10亿资金案件以及齐鲁银行案件;国外的例如“无赖交易员”英格兰人尼克 利森导致巴林银行倒闭、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柯维尔违规操作导致银行67亿美元损失和前不久的瑞银事件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任重道远。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收入模型法

收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净利润作为被解释变量,那么企业的总风险即解释变量的方差应该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方面因素决定。通过计算解释变量的方差,然后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因素所造成的方差从中剔除,我们就可以近似的将剩余的方差作为操作风险的风险值。

三、实证分析——以深发展和浦发银行为例

四、结论

收入模型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它使用的数据没有进行平稳性检验,可能存在伪回归等问题。其次,解释变量的选择对于模型的有效性有重大影响。而且,如何选择恰当的风险因素也是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总的来说使用收入模型有一定意义:第一,使用收入模型得到的结果是我们利用很少的、从银行外部就可以获得数据计算得出的;第二,其得到的操作风险监管资本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参考,使得银行对自己的操作风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三,通过收入模型的应用可以提升银行本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方法。(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樊欣, 杨晓光.操作风险度量:国内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 .系统工程, 2004, (22):44- 48.

[2]王旭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论坛.2004第2期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ICU;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0-01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1]。作为一个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病情瞬息万变的人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相对于其他病房,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而且ICU具有拒绝患者家属陪护的特点,由于大多数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缺乏深入了解,极易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2]。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应先从预防着手,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做到护患和谐。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到ICU病房的护理管理中,经过实践,取得于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7月一2013年12月我院收住在实施护理风险措施ICU病房中的13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年龄19―87岁,平均(51.0±6.2)岁。对照组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龄20~85岁,平均(49.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系统针对入住ICU的每一例患者,采用失效模式分析英文全称为Failure Modes Analysis,简称FMA,用来分析当前和以往过程的失效模式数据或操作行为,以防止这些失效模式将来再发生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程序。根据过往无数病例或数据,给每一例患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预案,并制定相应制度,规范相对应的责任,保证预案的有效实施,把风险抑制在萌芽状态。

1.2.2规范培训与自我培训制度定期培训专业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的学习,提高其自觉落实护理措施主动性;提高其风险意识,时时谨记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积极参与模拟应急演习,熟练各项在应急处理中需配备的技能操作、设备操作、药物使用等;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1.2.3加强医护目视化管理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结合实际情况,预判性的对每一例患者的制定医疗及护理流程,并将其目视化,使责任人或相关人员在巡视能快速了解患者所处的状态,同时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相关信息,明确在该事件中应准备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加快应急事件的解决速度,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处理应急事件时出错的概率。

1.2.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要求具有规范的书写方式。

护理文书要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简明扼要、清晰动态、不重复记录的原则护理文书应当体现“实时性”,即在完成护理观察、评估或措施后立即书写,明确权限和职责、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4]。提高文书书写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1.3效果评价

对比实时风险管理前后ICU病房的护理情况,内容包括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7项指标,每项指标100分,其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中,大于等于90分为满意,小于9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使用 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均进行 T检验,把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普通性指标进行检验,区别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个人及团队护理水平情况比较(表1)

从表1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5项指标均显著地优于实施前,均P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从表2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

3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它是管理学的一部分,风险管理包括对风险的预估,应对风险应采取的方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评估,方案实施后的善后处理等[3]。ICU病房护理中肯定存在风险,ICU病房中的患者几乎都是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医疗难度大。不管是人为还是机器,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是死亡。在这样一个充满着风险的环境里,实施风险管理,不仅仅是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前识别风险并消除风险的能力。本研究显示,在ICU病房中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水平,团队协作水平,文书的规范性相比较与实施前,均有显著地提高;同时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义。结果提示,在ICU病房中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护理人员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地意义,同时能使其按照要求书写文书,保证文书的法律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田平。商玉环,姜超美,等.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0,9(3):54-56.

[2]汪婕.ICU护理风险管理的隐患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0,3(23):149.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 割接方案 方案审核 保障措施

随着通信网络不断地发展和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地扩大,网络工程割接越来越频繁。通常,业务运行网络要求24小时不间断,而网络工程的割接都是对正在使用的线路、设备进行操作,所以网络工程割接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上所承载的业务,这种割接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所承载业务的中断。做为一名合格的监理,如何指导制定完善的割接方案、如何组织进行割接方案审核、如何全面监督割接方案实施,这些都是在割接前必须详细考虑的问题。前期的准备工作一旦未做好,割接过程中就有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割接失败,甚至导致无法倒回割接前的状态。

为了确保网络工程成功割接,工程割接前制定完善的割接方案是网络工程成功割接第一重保障措施。目前,割接方案制定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制定全面、准确的割接方案,监理参与指导割接方案制定已责无旁贷。

第一重保障制定完善的割接方案

网络工程割接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通常会分为很多次小的割接,这时就需要一个总体的割接方案和许多具体的割接方案一起组合来描述整个割接过程。大体来说,网络工程割接方案应该包括:工程介绍、网络拓扑图、风险分析、割接前的准备工作、割接步骤、测试用例、应急方案。在割接方案制定过程中,监理应该对割接方案制定者进行全面指导,确保各部分的内容齐全、准确:

1 工程介绍

简单叙述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如割接前的进度情况;工程割接必要性和依据;工程割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参与工程割接的相关单位情况等。

2 网络拓扑图

准确给出割接前的网络拓扑图、设备连接图;画出割接后的目标网络拓扑、设备连接图。进一步,从网络拓扑图角度出发,简单介绍本次割接的内容及步骤在网络拓扑图的表现。

3 风险分析

全面分析割接过程中可能将出现的风险,列明产生该风险的危险源,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评估危险最坏影响程度。

4 割接前的准备工作

列出割接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重要信息,如在本次剖接中的职责、联系方案,分析割接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列明所需设备、材料准备情况及要求,分析设备、材料型号是否与现网设备、材料匹配。特别注意,涉及线缆割接的,应该列明线缆标签、核实标签的准确性。另外,还需说明建设单位及其上级部门对本次割接的具体要求,如领导审批、发文等。

5 割接步骤

列出详细的实施步骤、割接步骤、系统更改和配置步骤;将割接的先后工序及所用时间排列清楚;将各工序所安排的负责人和配合人员列明;列出各工序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准确列出该操作的指令或批处理文件;列明该步骤所需的机具、仪表、材料清单。

6 测试用例

针对网络工程割接的关键步骤,应该列出一定的测试用例验证网络工程割接是否成功或割接后的网络是否具备预定的功能,测试用例应该简明、可行,测试过程具有可操作性,测试结果应该明确。

7 应急方案

全面分析割接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步骤不能执行或者中途出现异常故障且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懈决。针对上述执行中止、异常故障或风险分析中危险源应准备充分的应急方案,包括应急人员的安排,措令或批处理文件的准备,列明所需机具、仪表、材料清单。

在指导割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监理不仅要督促割接方案制定者遵照上述形式要求制定方案,而且也必须确保上述要求的内容准确性,能够经得起推敲。一些相关数据需要到实地勘察、现网采集的,应当督促方案制定者实地勘察、现网采集,杜绝闭门造车。割接方案制定完成后,监理应该督促施工单位内部进行方案评审一确保割接力案的准确性、可操作性。

毕竟割接方案经施工单位评审后,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审核割接方案的质量成为网络工程成功割接的第二重保障措施。第二重保障全面审核割接方案

针对施工单位制定好的割接方案,首先,监理应该再次从形式上对方案进行全面审核,确保方案满足形式要件。当形式要件满足后,监理再对该方案涉及到的现网相关设备、材料或标签等内容进行实地核实,保证相关信息准确无误。接着,监理还应该对方案的工程介绍部分的内容进行核对;核实方案所给出的现网拓扑图与现网是否一致,目标网络拓扑图与设计文件是否一致;核实方案中的割接前的准备工作都已详细列明。再次,根据同类工程监理经验,核实割接方案步骤合理性,应急方案可行性。

监理对割接方案完成形式审查、可视性和经验性审核未发现问题或者所发现的问题整改后,监理应将其所审核后的割接方案提交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审核,收集建设单位各部门对割接方案审核的意见,为割接方案会审做好充分的准备。

重大网络工程的割接方案实施前会审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监理应根据工程进度的要求,积极协助建设单位工程部门组织施工单位、厂家及建设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割接方案会审。会审之前,监理应该确认会审通、预审的割接方案已发送到各单位、各部门,并通知各单位、各部门安排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方案的进行预审。会审过程中,监理应该积极引导与会人员进行“拉网式”方案审核,特别涉及方案的风险分析、割接前的准备工作、割接步骤、测试用例和应急方案五部分的内容。针对上述五大重点部分,监理应该确保各部分的要点内容都必须审核落实:

1 风险分析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方案是否对割接过程中所有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列出的各危险源是否正确、全面,危险源与引起的风险因果关系是否正确,所分析可能影响的范围是否正确,风险评估是否合理。

2 割接前的准备工作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方案中的割接操作人员是否能够担负本次割接工作,割接参与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本次割接新增的设备、材料型号是否与现网设备、材料匹配,建设单位及其上级部门对本次割接的特殊要求是否已经充分考虑。

3 割接步骤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方案中的割接步骤是否完整,各步骤顺序是否合理,各步骤的执行顺序是否对网络影响最小,方案是否已经具体了每一个步骤的操作内容,开始割接时间是否避开业务高峰时段,计划是否包含每一个步骤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最晚回退时间,审核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骤是否包含3个小步骤:

1)每一步运行前的检查:进行该步骤前几分钟,检查该设备的告警情况,运行状态,检查当前相关指令或批处理文件的执行情况,确认

相关备份已完成;

2)进行割接:执行割接的指令或批处理文件或者物理操作;

3)检查是否成功:通过命令查看或者通过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对于割接中的具体割接步骤,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特别是牵涉到软件版本的更新或协议更改时,需要有类似工程割接成功的案例或搭设模拟环境进行模拟割接测试。

4 测试用例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割接方案中的测试用例与验证的对象(网络工程割接是否成功或割接后的网络是否具备预定的功能)之间是否有因果对应关系,测试用例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测试结果是否明确。

5 应急方案会审审核要点

审核割接方案中列明的步骤不能执行或者中途出现异常故障且无法在预定的时间内解决的情形是否合理、全面,应急方案是否可行,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指令或批处理文件是否正确,所需机具、仪表、材料是否准备充分。

在会审过程中,监理应该确保与会人员已经对割接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及实施风险进行过全面地探讨,对于割接方案存在的疑点得到了解决,对所审核的割接方案付诸实施达成了共识,督促与会人员签名确认所审核通过的割接方案。

割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割接方案的质量,但是制定再完善的割接方案,如果没有严格执行也是徒劳的,全面监督割接方案实施就成了保障网络成功割接的第三重保障措施。

第三重保障严格执行割接方案

通过多方会审通过的割接方案,监理应该督促严格执行该割接方案,杜绝工程任何一方没有足够的理由或未发现方案明显缺陷进行单方变更。

在工程准备割接前,监理应该提醒割接组织者按照割接方案的要求通知、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确认已经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监理督促施工单位完成如下工作并对其工作结果进行确认:按照割接方案的要求准备好设备、材料、工具;对于有硬件操作的割接,除了准备好割接中需要的板卡外,还要按照实际操作的数量配备相应的备件;对于涉及需要布放线缆的割接,应该提前将需要的线缆放置好,并且测试无误;对于设备设置了访问权限的,需要提前取得设备的访问权限;对于远程操作网络设备割接,需要确定好该设备本地的访问方式,以备一旦出现故障或者误操作使该设备脱网的情形,可以继续进行操作;与相关部门确认待割接设备相关配置文件已经完成了备份工作,已经采集了所待割接设备的相关状态参数。

监理依照割接方案的要求,严格核实上述割接前的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进一步与相关人员确认割接方案要求的工作已经完成。确保割接方案真正得到落实。如果存在准备不充分的现象,监理应该及时向建设单位工程负责人反映,由建设单位负责人视情况而定是否继续进行割接操作。

按照割接方案要求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监理核实将要进行的相关割接步骤的操作人员、测试人员到位后,通知割接工作开始,监理督促相关人员实时监控所割接的设备网络运行情况。割接过程中,监理督促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割接方案要求逐步进行割接工作。如果出现割接方案中的步骤不能执行或者中途出现异常故障在合理时间内未能解决时,应及时按照应急方案倒回;如果在割接过程中出现执行割接方案的结果与预期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应停止割接,重新制定割接方案,以防出现重大事故。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合规;制度;风险;执行力;检查;监督;整改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在开展“合规建设提升年”活动中,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邮政局金融业务部门和邮政储蓄银行正阳县支行始终坚持“查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预防”的方针,把邮政储蓄资金合规教育、合规经营、合规建设、合规执行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六抓六勤六到位”,牢筑合规经营安全“防火墙”。正阳局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邮政储蓄系统合规安全运行竞赛市县优胜奖”。

1 抓好合规教育,做到脑勤培训到位

正阳县邮政局将邮政储蓄资金合规安全运行列入“一把手工程”,及时召开邮政金融业务部门和邮政储蓄银行负责人联系协调会,以“学规、知规、守规”为主题,重点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章、工作制度等,定期召开邮政储蓄营业员、运钞驾驶员、押款员、邮政储蓄信贷员、邮政营业员、计算机维护员、理财柜员等从业人员合规教育专题会议,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合规教育沙龙、合规风险警示短信、制作电教演示片、风险案件分析会等多种形式,强化从业人员个性化合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邮政储蓄资金安全运行基本常识,包括合规安全、合规建设、合规经营、合规执行和合规安全管理模式等现行银行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定,邮政储蓄银行合规安全管理工作状况、风险点内控要求,事故与案件报告,调查处理的基本要求,典型案例剖析等。通过集中培训,从业人员自觉学习业务规章、合规经营理念,提高自己对“合规建设提升年”重要性的认识;学习计算机软件、设备操作规范的工艺流程,丰富理论知识,强化合规操作技能;学习掌握风险合规案例预案,做到遇险不乱,处变不惊,应付自如。

2 抓好合规制度,做到手勤演练到位

一是勤于规范,完善合规机制,在制度内容上突出“四个规范”,即规范运行机制、规范工作程序、规范岗位责任、规范办事行为。经过多年努力,正阳县邮政局和邮政储蓄银行正阳县支行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覆盖金融监管、金融业务、金融服务、金融内控、金融保卫等方面,分类编印了6本管理用书,分别为《金融法律法规汇编》、《业务规章制度汇编》、《风险控制流程汇编》、《岗位职责、考核办法汇编》、《规范服务管理制度汇编》和《内部控制要点及风险防范手册》,力求达到制度建设规范化、业务操作程序化、基础工作精细化、“窗口服务”文明化、工作环境优美化、管理突出人性化,实现业务流程与检查考核的规范统一,努力建设一流领导班子、打造一流员工队伍、营造一流工作环境、实施一流内部管理、创造一流工作业绩,逐步建立职责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奖罚分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勤于动手,层层落实合规防控责任制。从局长到农村支局长,从支行长到支行各部门经理,各监控岗人员和邮政储蓄网点负责人、储蓄营业员、信贷员、理财柜员层层签订资金案例案件防控责任书,明确相关岗位员工的工作目标、职责要求,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并突出各岗位之间的连带责任,逐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方联动保障机制。三是勤于演练,发挥整体预防效能。通过组织、现场模拟防盗窃、防抢劫、防火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演练,检验邮政储蓄窗口一线员工和安保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组织一线员工参加预案练习、合规操作现场比武等多种形式的合规操作技能竞赛,实际操作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图表作业、灭火器、报警器的报警和设警等。四是勤于营造环境。通过制作合规教育宣传窗、合规文化墙、手机合规短信、知识卡片、标语牌、张贴宣传画和组织风险事故会、举办合规风险知识竞赛等活动,用合规安全知识教育员工,用合规安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用安全事故案例警醒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 抓好合规经营,做到腿勤检查到位

一是实行专项剖析式检查。制定合规风险检查实施方案,重点检查现金业务类,存款业务类,贷款业务类,重要空白凭证、印鉴、授权、智能令牌,对账等制度执行情况。二是实行合规经营场所地毯式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以及自查和互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储汇网点的资金安全、收寄安全、信息安全、机具安全及运钞车辆安全进行全方位检查。三是实行风险防范跟踪式检查。对储蓄网点,储蓄电子化监控设施安装重点岗位、金库、押运环节等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易发环节的管理情况进行重点排查,以超前眼光追踪风险并加以控制。严格落实相关风险防范制度和内控风险管理制度。严把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资金风险四道关口,把风险防范置于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监控之中,将风险管理责任明确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让全员不掉队,让风险案件发生率降低为零。

4 抓好合规建设,做到耳勘警醒到位

通过深入一线走访调查和明查暗访等形式,及时查找存在合规风险隐患的网点和不安全岗位。从局长、支行长到支局长、邮政储蓄班长,实行资金风险隐患听证约谈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合规风险安全听证会,每日召开一次合规经营警示班前会。认真听取被约谈单位金融内控管理、事故原因分析和防范情况;认真听取对邮政储蓄汇兑网点营业现场的分析和安排,保证分工合理,重点明确;认真听取合规经营监督员对合规建设提升年的合理化建议,对于有效建议,讨论分析后及时采纳。同时,对存在风险隐患的支局网点进行电话督办整改,对不安全、存在风险隐患的岗位随时利用手机短信提醒,及时防范。

5 抓好合规管理,做到嘴勤监督到位

时刻保持对邮政储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安全风险的敏感性,及时、有效、完整地对邮政储蓄风险进行跟踪管理、跟踪提示和跟踪控制,每到一个邮政储蓄汇兑网点,每到一个操作岗位,就把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或风险隐患以及最佳处理方法告诉员工,风险岗位要聘请合规经营监督员进行“一帮一”跟踪监督。同时,借鉴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以业务和内部管理的可控风险为出发点,从运行环境、基本情况、内容情况、以前年检情况和内外部审计检查结论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根据每个风险岗、风险点的“风险分值”,写出风险管理评价报告,完善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0篇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业务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样,经营风险形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作出这样的定义: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则认为,操作风险是与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包括来自操作业务失败形成的操作失败风险和来自环境变化形成的操作战略风险。本文认为,柜面业务应识别不同的风险来源,对不同来源的风险应区分识别,才能有效应对和防范。因此,就柜面业务风险来源的根本途径,可以分为内部风险来源和外部风险来源。内部风险来源主要由于内部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违规操作等引起的风险;外部风险来源是由于外部人员,包括客户或其他涉嫌故意作案人员采取非法手段,企图获取银行资金或造成银行损失的行为。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内部风险类型内部操作引起的法律风险占到柜面业务法律风险的绝大部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商业银行从事法律业务中遇到的案件及对柜面业务工作的调研中获得的资料,柜面业务内部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业务操作不规范。如向客户支取大额现金不过验钞机,支取现金过程中给客户多或少下账,不仔细核对客户签字等等。二是业务处理不及时,业务处理程序不连贯。如客户申请挂失的,应先将客户卡上的资金冻结后再进行办理挂失手续,但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纠纷,就是由于给客户挂失中没及时冻结客户资金,导致在挂失瞬间(相隔时间很断)客户的资金被取走,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三是违规办理业务。违规的种类繁多,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空存空取、自办业务、虚构交易等。四是不按程序为客户办理冻结手续。常见的形式有客户通过电话就为其直接办理挂失,导致挂失手续不符合相关要求,有时客户还要求把他人的卡挂失或冻结,如某行曾经遇到一个法律纠纷,就是一个客户通过电话,以错误将钱打到对方卡上为由,要求冻结对方账户,最后客户以没经申请将其资金冻结为由,向法院提起了侵权之诉。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外部风险类型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中由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时刻发生,对此风险的防范已引起金融经营机构的重视。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是由于外部人员(客户或试机获取银行资金的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企图通过合法的手段来掩盖非法目的,从而获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此类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二人以上犯罪团伙通过挂失取款环节相互配合,联合作案,充分利用挂失与取款之间的时间差在挂失瞬间将被挂失卡上的金额取走,最后以银行不及时挂失为由,要求银行赔偿;二是客户以自己不是“取款下账单”的亲笔签字或未签字为由,要求银行赔偿被取金额;三是在柜台取款时获得银行多支取的金额后,以自己没有多得或找其他理由拒绝返还,企图侵吞不当获得的利益;四是客户利用假身份证明开户后用于诈骗,被骗客户以银行没有尽到注意审查义务为由,要求赔偿被骗损失,从而引起法律纠纷;五是采取其他手段,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企图获得银行赔偿。总之,柜面业务外部风险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银行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外部风险的防范。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危害性及存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带来的危害性分析近年来,因商业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或负面影响。从某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组织的全行依法合规业务检查中发现,有问题的业务数量达20278笔,涉及柜面业务的问题有14480笔,占总数的71.4%。上述这些问题存在的风险仅仅表现在内部操作程序不规范引起的风险,风险发生后,通过检查整改还有化解风险的余地,但一旦风险走上法律程序的时候,那么这种风险从一般的内部风险上升到法律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引起是损失更为重大,社会负面影响更加严峻。一旦风险给经营单位造成损失,失去法律的保护,这将形成一种案例或事实,从而潜藏更多不确定风险存在。有人认为,现代化商业银行的破产大多不是因为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而是由于一两个环节出错,甚至一名员工失控,就可置一家现代化银行于死地,英国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事件就是一大例证。因此,能否有效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有效发展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分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应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进行分析。首先,风险存在的内部原因。从近年发生在商业银行风险案件来看,存在内部风险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柜面业务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或业务技能不强引起的风险。如一些操作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和适用银行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准确把握操作的流程,导致业务错误从而引发风险。二是柜员操作不规范或违规操作引起的风险。笔者在从事银行法律事务期间就遇到由于柜员操作不规范或违规操作的两个案例:某客户在某网点取款11800元,柜员就将两捆百元券(每捆一万元)抽出两张后,将19800元递给客户,整过取款过程没有过验钞机,下班扎帐时发现短款8000元,查找传票才回忆起这笔款是将11800当做19800支付给客户了,摄像里只看到将两捆百元券抽出2张后交给客户,没有过验钞机的数字显示。此案发生后,营业网点立即找到客户,但客户矢口否认。另一个案例是客户办理挂失过程中,由于柜员中途停下先给另一名客户存款(存款的金额非常大,怕被其他柜员抢走这个客户),停止挂失后没有先将申请挂失的银行账户冻结,导致在这一瞬间,卡上的3万多元钱在其他网点被支取,客户以银行未及时采取挂失措施为由,要求赔偿。上述二例均由于柜员操作不当引起法律纠纷。三是柜面业务人员实施违法行为引起的风险。常见的违法行为有空存空取、虚构存取挪用客户存款的行为,此行为引起的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其次,风险存在的外部原因。前面已对外部风险来源作了定义,这里不再累赘。商业银行柜面业务引起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是相互依存的,但从引起风险产生的动因来看,根源在于外部行为人(客户或乘机获取非法利益的人)受某种利益驱动,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管理上的一些漏洞或缺陷,采取一定的手段乘机获取利益。因此,商业银行外部风险存在的原因在于银行的操作管理上存在某种漏洞让他人有机可乘,如利用士官证、假身份证明开户后用于诈骗的行为等。

三、控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法律风险的对策

通过前面分析,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法律风险不仅由内部操作风险所引起,还由于外部人员抓住柜面业务的某些缺陷或漏洞,通过一定的行为造成银行损失的行为。因此,控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对策应结合银行经营的内外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一)加强和重视对柜面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教育只有让柜面操作人员熟悉和有效掌握每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才能保证业务效率和业务准确度,从而有效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二)着力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执行力的提升,认真抓好责任机制的完善和落实对违规违章行为和责任人,通过严肃的责任追究,提高违规者的付出成本,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发挥纪律处分的纠偏作用。目前的相关制度中,对柜面操作人员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状,应将柜面业务的风险防控责任由一线柜员、会计主管向单位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上级监管部门延伸,在完善双向问责机制的前提下,强化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双线责任追究。

(三)对有章不遵,屡查屡犯者应严肃处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严肃性柜面业务是直接的现金交易,引起风险后造成的损失不易挽回且负面影响较大。因此,要求每位业务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制度、按章操守,对于有章不遵、屡查屡犯者应严肃处理。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1篇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也就是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为一些重患者救治而设立的。将危重病人集中在ICU病房中,在人力、物力与技术上实施最优的医治方案,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1]。作为一个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ICU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病情瞬息万变的人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相对于其他病房,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而且ICU具有拒绝患者家属陪护的特点,由于大多数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缺乏深入了解,极易产生护患纠纷。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2]。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应先从预防着手,将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的护理服务,做到护患和谐。本院将风险管理运用到ICU病房的护理管理中,经过实践,取得于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7月一2013年12月我院收住在实施护理风险措施ICU病房中的132例患者,其中观察组66例,男48例,女18例。年龄19―87岁,平均(51.0±6.2)岁。对照组66例,男50例,女16例。年龄20~85岁,平均(49.3±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系统针对入住ICU的每一例患者,采用失效模式分析英文全称为Failure Modes Analysis,简称FMA,用来分析当前和以往过程的失效模式数据或操作行为,以防止这些失效模式将来再发生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程序。根据过往无数病例或数据,给每一例患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性预案,并制定相应制度,规范相对应的责任,保证预案的有效实施,把风险抑制在萌芽状态。

1.2.2规范培训与自我培训制度定期培训专业的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的学习,提高其自觉落实护理措施主动性;提高其风险意识,时时谨记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提前预判的能力。积极参与模拟应急演习,熟练各项在应急处理中需配备的技能操作、设备操作、药物使用等;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1.2.3加强医护目视化管理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结合实际情况,预判性的对每一例患者的制定医疗及护理流程,使责任人或相关人员在巡视时能快速了解患者所处的状态,同时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医护人员能一目了然的了解相关信息,明确在该事件中应准备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加快应急事件的解决速度,提高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降低处理应急事件时出错的概率。

1.2.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要求具有规范的书写方式。

护理文书要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简明扼要、清晰动态、不重复记录的原则护理文书应当体现“实时性”,即在完成护理观察、评估或措施后立即书写,明确权限和职责、谁执行谁签字谁负责。同时要提高文书书写质量,以减少医疗纠纷。

1.3效果评价

对比实时风险管理前后ICU病房的护理情况,内容包括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7项指标,每项指标100分,其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中,大于等于90分为满意,小于9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均进行T检验,把全部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普通性指标进行检验,区别细微,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个人及团队护理水平情况比较(表1)

从表1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士个人理论水平、个人操作护理水平、团队协作护理水平、文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水平5项指标均显著地优于实施前,均P

2.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从表2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67-03

[作者简介]万天舒,中国交通银行会计结算部风险管理处处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银行会计结算管理。

(上海200120)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决定于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并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明确表示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同时这一协议也得到我国银行业的响应。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1日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这第一支柱中,独立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共同构成银行风险资本的计量和监管框架,使得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三大主体风险之一。

新巴塞尔协议第644条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中从业人员最多、业务流程最长、业务操作环节最复杂、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直接接触外部客户的业务条线,会计核算与支付结算部门最容易受到来自人员、外部事件、内部流程与系统等方面的风险威胁,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一)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的银行业会计结算领域操作风险案例

1.“内外勾结”挪用客户资金案件。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的2.93亿元存款消失,此后数日接连暴出其他数家单位的存款失窃,总额近10亿之多。该案的主要作案手法是:该支行负责人高山与支行多名人员串通,上门为企业办理开户手续,然后中途把企业预留印鉴偷换,并调换成自己控制的印鉴,从而掌握企业账户的支配权,任意调度资金。同时,对企业出具虚假的存款证明和对账单,掩盖事实真相a

2.“监守自盗”窃取金库库款案件。2007年4月14日14时许,河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两名管库员任晓峰、马向景共盗取库款近5100万元人民币。任、马两人相互勾结,利用掌握金库密码和钥匙的便利,先后多次进入库房直接大肆盗取现金。但由于该行金库管理混乱,监控不力,一直未被发现。

3.“空存实取”盗取银行资金案件。2006年8月23日-10月10日期间,山东省德州市建设银行平原支行短期合同工刁娜共挪用、盗用银行资金2180万元,用于购买体育。主要作案手法是:一是空存现金,在没有收到实际资金的情况下,直接虚增存款;二是直接盗取现金。刁娜在作案期间,多次在中午闲暇时直接盗取现金交予柜台外同伙,或下班后自行夹带现金离开,甚至直接将现金交其他柜员存入同伙账户。

(二)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以上几起案件都是近年来广为披露并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是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在不同地域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的典型表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一是特定性。操作风险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它更多地内在于、内生于银行内部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往往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银行员工的违规行为,或不按既定流程和要求的行为所导致,风险的大小受到不同的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操作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中,操作风险事件前后之间也有关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风险程度与大小之间不存在可以定量界定的关系。

二是差异性。作为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因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业务环节或不同地域,其表现形式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环节由于业务交易量大、办理业务人员多,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损失往往可以控制。有些环节尽管接触到的操作人员较少,业务量也不大,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发生,损失将有可能无法限量。由于所在地域的不同,会计操作风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如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风险环节相对集中。而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表现得较为散发,风险环节也相对分散。

三是复杂性。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源于多种因素,其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和隐蔽性事件,常常带有鲜明的个案特征。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很难准确监控那些对于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也很难像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那样,对操作风险发生的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或对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计量和估算。

(三)引发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风险的发生也不遵循某种规律,但综观近年来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商业银行的各类型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人员和外部事件是两个最主要的风险诱发因素。

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人是业务操作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银行员工的道德水平、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业务知识、操作熟练程度等将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或者可以直接预防和控制操作风险。

外部事件也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位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各类外部政治、社会、经济事件,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直接或间接会影响到银行会计结算体系中,成为诱发风险的因素;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中枢、社会资金结算中介和现金流通集散场所的商业银行还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中各类觊觎银行内部资金的欺诈事件侵扰。此外,银行内部员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一些因道德风险引发操作风险的事件发生。

作为诱发会计操作风险的两大因素――人和外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特点。《晏子春秋》中有句古话说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下,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是地域广大,陆

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星罗棋布,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文化博大,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在不同地区不断传承,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地域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上,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金融产业的成长是金融产业的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中重要的一环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对地域环境的适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在这种调整下,整体上必然会出现非均衡、不同步的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地域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和特征存在差异。

2.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地域由于其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文文化风俗各有特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存在不平衡,风险的特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者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模式来看,基本上总行层面都是全行一盘棋式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管理要求全面,全行标准统一,但没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行的特点,突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各分行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和操作,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往往身处在特定环境中也很难对自身管理弱点和重点进行深刻把握。进行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分析,实施有地域特色的会计风险管理措施,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思路和框架

人和外部事件是影响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的主导因素,但影响人和外部环境的地域性因素也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我们在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地域性会计风险因素分析时,也应按照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别展开。

1.地区人文文化的继承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和历史背景不同,在人文和文化上也会产生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状态、风险偏好等方面,使得不同地区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不同的状况和问题。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最东和最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关外”或“关东”。清朝开始的“闯关东”,使得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口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相互团结、讲究情义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东北人民风淳朴、粗犷豪放、结朋交友、讲义气、好面子的民俗风貌。而这一人文特征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本地区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内外勾结作案较多,“一条龙”式的窝案多发。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生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几乎全部集中在基层营业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内外勾结作案和集体作案,银行现有的制度、流程和系统约束作用有限,给我们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带来了更大难度,需要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甚至是非常规的管理和防控手段。

2.社会管理状况的复杂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商业银行也是社会中的重要资金集散机构,一个地区的社会管理状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外来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整体的社会心态比较活跃,一夜暴富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加之毗邻我国的港澳地区,一些地下赌马、、“”等不良社会活动也日益猖獗,这些不良的生活内容与不稳定心态相互碰撞,给商业银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些方式往往都是被庄家完全操控,参与者一旦身陷其中,投入的资金几乎是有去无回,越赌越输。一旦银行内部人员沉溺于、等活动,在自己投入的钱亏空了以后,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银行及客户的资金进行翻本,从而钻取银行管理和操作的漏洞进行作案。因此,在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因赌涉案的比例非常高,加强会计人员异常行为排查与管理在东南沿海地区会计操作风险防控和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特征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决定于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并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明确表示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同时这一协议也得到我国银行业的响应。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1日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这第一支柱中,独立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共同构成银行风险资本的计量和监管框架,使得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三大主体风险之一。

新巴塞尔协议第644条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中从业人员最多、业务流程最长、业务操作环节最复杂、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直接接触外部客户的业务条线,会计核算与支付结算部门最容易受到来自人员、外部事件、内部流程与系统等方面的风险威胁,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一)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的银行业会计结算领域操作风险案例

1.“内外勾结”挪用客户资金案件。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有限公司在

二、 会计 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特点。《晏子春秋》中有句古话说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下,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是地域广大,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星罗棋布,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文化博大,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使得不同 历史 时期形成的文化在不同地区不断传承,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地域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外部社会 经济 环境上,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金融 产业的成长是金融产业的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中重要的一环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对地域环境的适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在这种调整下,整体上必然会出现非均衡、不同步的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地域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和特征存在差异。

2.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地域由于其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 发展 水平各不相同,人文文化风俗各有特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存在不平衡,风险的特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者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模式来看,基本上总行层面都是全行一盘棋式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管理要求全面,全行标准统一,但没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行的特点,突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各分行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和操作,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往往身处在特定环境中也很难对自身管理弱点和重点进行深刻把握。进行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分析,实施有地域特色的会计风险管理措施,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思路和框架

人和外部事件是影响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的主导因素,但影响人和外部环境的地域性因素也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我们在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地域性会计风险因素分析时,也应按照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别展开。

1.地区人文文化的继承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和历史背景不同,在人文和文化上也会产生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状态、风险偏好等方面,使得不同地区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不同的状况和问题。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最东和最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关外”或“关东”。清朝开始的“闯关东”,使得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口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相互团结、讲究情义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东北人民风淳朴、粗犷豪放、结朋交友、讲义气、好面子的民俗风貌。而这一人文特征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本地区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内外勾结作案较多,“一条龙”式的窝案多发。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生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几乎全部集中在基层营业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内外勾结作案和集体作案,银行现有的制度、流程和系统约束作用有限,给我们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带来了更大难度,需要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甚至是非常规的管理和防控手段。

2.社会管理状况的复杂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商业银行也是社会中的重要资金集散机构,一个地区的社会管理状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外来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结构相对年轻,整体的社会心态比较活跃,一夜暴富的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加之毗邻我国的港澳地区,一些地下赌马、、“”等不良社会活动也日益猖獗,这些不良的生活内容与不稳定心态相互碰撞,给商业银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带来了巨大压力。这些方式往往都是被庄家完全操控,参与者一旦身陷其中,投入的资金几乎是有去无回,越赌越输。一旦银行内部人员沉溺于、等活动,在自己投入的钱亏空了以后,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利用银行及客户的资金进行翻本,从而钻取银行管理和操作的漏洞进行作案。因此,在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因赌涉案的比例非常高,加强会计人员异常行为排查与管理在东南沿海地区会计操作风险防控和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操作风险;损失;管理;监管

一、操作风险给银行机构造成了巨大损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全球著名的商业银行纷纷爆出涉及操作风险的大案,这些大案的代价是巨大的,有的甚至导致银行破产。例如,2008年1月24日,法国第二大上市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曝出丑闻,一名交易员违反规例,秘密进行期指买卖,导致银行损失高达71.4亿美元。2004年澳大利亚国民银行4名外汇交易员进行澳大利亚元和新西兰元对美元的外汇期权交易,由于判断失误导致损失。为了掩盖损失,他们制造了大量虚假交易,案发时共给银行造成3.6亿澳元的损失。2002年2月,爱尔兰联合银行一个名叫约翰•鲁斯南克的交易员,把3年中他在日元与美元外汇交易上的损失一直隐藏在该行在美国的一个分支机构里,使得该银行损失6.91亿美元。1997年3月,国民西敏寺银行的利率互换期权交易员奇瑞埃克•派伯斯通过谎报价格、夸大期权价格的手段掩盖损失,使该银行损失1.27亿美元。1995年2月,巴林银行驻新加坡的衍生证券交易员尼克•里森违规进行未经授权的交易并隐瞒累计的亏损,使该银行最终损失11亿美元,并导致了该银行的破产。根据有关研究,上述案件还只是此类案件中的一部分,只不过涉案金额巨大,才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在我国,近几年银行因操作风险而造成的损失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从2001年我国审计报告揭露的“金融机构利用票据市场管理漏洞将大量商业银行资金投向股市”,到2002年的“房地产开发商虚假按揭骗取银行资金”,再到2003年的“内外勾结骗取银行资金”,都给相关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2004年6月23日,我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了《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披露了南海华光74.21亿元骗贷案,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支行姚康达7141万元个人住房贷款案,交通银行2.21亿不良贷款核销案等。进入2005年,我国银行业继续披露了许多涉及操作风险的案件。例如,该年伊始的中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高山案件”,其涉及金额巨大,以至于中国银监会罕见地公开对中国银行提出批评。该年1月,中国银行大连分行爆出600万美元银行资金挪用案。2月中国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存款蒸发案被公之于众。2005年8月,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腐败案进行了判决。判决书显示腐败时间跨度达7年之久,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中行上海分行和中银香港两地的7名下属官员(其中5人为副厅级干部)也一同栽进监狱,另有4名厅局级银行官员被免职。参与此案办案的一位司法人员这样总结道:腐败案件的破坏力之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金融界堪称空前。

近来,中国银监会和我国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视。例如,2007年上半年,我国银监会着力推动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向常规性全面操作风险监管转化,努力完善案件防控长效机制。经过银监会和银行业共同努力,该年上半年银行业案件防控和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案件总量大幅下降。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生各类案件179件,同比减少293件,降幅为62%。二是百万元以上大案要案数量大幅下降,在全部179件案件中,百万元以上案件51件,同比减少76件,降幅为60%。三是案件涉案金额大幅下降,百万元以上案件的涉案金额同比大幅减少,降幅分别为55%和56%。四是案件风险金额大幅下降,风险金额同比均下降53%。另外,百万元以上案件成功堵截数量增加。1-6月,银行业累计成功堵截百万元以上案件76件,同比增加23件,增幅为43%,相应挽回案件资金损失11.4亿元,同比增加6.2亿元,增幅为119%。与此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案件责任追究,累计处理直接作案人员216人,对于案件相关责任人,有1132人被追究责任,442人被追究领导责任,50人被取消高管任职资格。进入2008年,中国银监会明确要求大型银行加强案件的防控,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提出要推进商业银行强化内控管理,逐一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从系统和制度设计上寻找漏洞并从源头上加以纠正。对新业务的准入首先要进行制度设计科学性和规范性审核,并实施风险压力测试。要建立一案一查制度。严格案件责任的追究工作,重点是百万元以上案件的责任追究工作。对支行辖内发生一起百万元案件或两起五十万元以上案件的,首先要追究支行行长的责任,并按照上追两级的要求,对上级行主管行长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二级行辖内发生一起五百万元以上案件或两起三百万元以上案件的,首先要追究二级分行行长的责任,并对省行分管行长进行行政处分;一级分行辖内发生一起千万元以上案件或两起五百万元以上案件的,首先要追究省行行长的责任,并追究上级行分管领导的责任。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重视应该加以提倡,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操作风险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危害是多么巨大。

二、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我国操作风险管理还很不完善

操作风险是一个古老的风险,自商业银行存在之日起就已存在,并时刻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但对其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在国际上还是十几年的事情。由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新协议给出了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操作风险的一些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明确定义,界线不清,数据模糊,模型复杂,甚至不可信;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无法联系实际…”,造成人们对操作风险的理论认识远不及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理论认识。在我国,人们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起步更晚,基本上处于初级模仿阶段,这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即使已有的研究,由于数据缺乏,呈现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还不能从根本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有更深刻的理论认识。

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还处在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操作风险管理框架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例如,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操作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管理层次过多但职责不清、职能不明确,某些制度空缺,或虽有制度但部分制度不切实际、针对性差、执行流于形式,有关操作风险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大多数银行缺乏操作风险计量模型以及计量所需损失数据十分匮乏等等,再加之社会转型过程中泥沙俱下的腐败蔓延,操作风险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其在银行风险中的比重远远大于国际同行的水平。例如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曾发表了一个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认为中国的银行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二是会计与披露标准问题,第三即是操作风险。根据张吉光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三个误区: 一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更不得力;二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很少有银行机构用心去研究看似互不相关操作风险事件之间的联系和潜在规律;三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可见我国操作风险管理还很不完善。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的顾京圃认为,在我国,信用环境的缺失与普遍性的浮躁功利心态,两厢配合,是操作风险产生的心里根源与逻辑前提;流程设计不当、控制措施不足或过度,是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主要形成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基础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石不可靠,是操作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了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提高我国银行业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加强操作风险的研究势在必行。当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正花费时间和资源,进行操作风险计量和管理方法的研究,因为他们认识到更好地管理操作风险与他们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事件数量较大,但是有关操作风险事件的记录和数据积累却十分贫乏,给操作风险的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即有历史方面的,也有我国银行的产权和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等等,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忽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的借口。

三、新资本协议为操作风险提出了监管要求

近年来,国际银行监管机构为防范操作风险,在操作风险监管制度、监管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在操作风险正式被纳入新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要求之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监管的讨论已相当重视。近十多年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此方面的代表性文献包括:《计算机和电讯系统中的风险》(1989年7月)、《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引》(1994年7月)、《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风险管理》(1998年3月)等文件,这些文件中都涉及了操作风险的监管方法。

1998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首次了《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着重强调了控制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性。1999年6月,在新资本协议讨论稿中,操作风险正式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被纳入到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框架中,并强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日趋重要,银行有必要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其纳入衡量资本充足的范围”,从而引起了金融业、专家学者和各国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01年1月和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衡量的咨询文件和最终文件中进一步指出,银行应当披露更为详细的操作风险信息,并提供了三种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以及高级衡量法。

2003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了《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的稳健做法》,对所有国际活跃银行提出了操作风险管理的最低标准;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的新资本协议中明确表示,要求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并提出计提资本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计提和资本分配来推动商业银行改进操作风险的管理。2004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启动了《核心原则》的修订工作,在2006年4月的征求意见稿中,操作风险的管理被单独作为一条原则纳入了《核心原则》。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的新资本协议中明确提出了商业银行要为其面临的操作风险提取监管资本,并对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进行了确定,提出了相应资格标准。

为了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我国银行业的实施,中国银监会还制定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1)中国银监会将于2008年底前,陆续有关新资本协议实施的监管法规,修订现行资本监管规定,在业内征求意见。(2)中国银监会将于2009年进行定量影响测算,评估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3)新资本协议银行从2010年底起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如果届时不能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最低要求,经批准可暂缓实施新资本协议,但不得迟于2013年底。(4)商业银行至少提前半年向中国银监会提出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正式申请,经银监会批准后方可实施新资本协议。中国银监会自2010年初开始接受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申请。(5)其他商业银行可以从2011年后提出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申请和批准程序与新资本协议银行相同。(6)其他商业银行自2010年底开始实施经修订后的资本监管规定。届时,若新资本协议银行尚未实施新资本协议,也将执行该资本监管规定。

四、结论

当前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容阻挡,我国商业银行融入国际化大市场步伐也不可阻挡。按照国际通行游戏规则参与竞争也不可避免,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为大势所趋,为了对处于风险管理中心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这种发展趋势中顺势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帮助,降低风险损失,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为实行新资本协议做好准备,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银行业必须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终定稿于2006年6月,省略

[2]Philippe Jorion:The Financial Risk Manager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Inc., Hoboken, New Jersey,2003,P.534~535

[3]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P.5

[4]吴立果:原中行高管腐败内幕,news.省略/c/l/2006-09-24/103911090849.shtml

[5]所述内容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cbrc.省略/

[6]Hans Ulrich Doerig: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中信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P.6

[7]《交行模式值得复制――中国大型银行改制上市路径》,《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8月1目,第4版

操作风险案例分析范文第15篇

有关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和防范

摘要:银行保函业务的应用己经深入人心,保函的口常操作和处理也多以计算机为基础设施,围绕互联网展开。所以,在口常处理银行保函时,一定要认真、细致,一旦保函的时间、金额、有效期、索赔条件生成,透过计算机发往进出口双方的速度是非常快速的,不像之前传统纸质文件存在一个缓冲时间,因此银行人员在对保函进行操作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充分理解相关的各个要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任何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流时,必须要了解、掌握不同结算方式的适用条件,任何一种对某一方绝对有利,而对另一方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结算方式最好能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过度使用和推广,在口常结算中企业必须要对不同结算方式进行相应的管理和防范,以便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保障双方利益。

一、汇付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汇付结算中,无论哪种汇付形式,出口商均承担的是主要风险,所以对于汇付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工作,也就是出于降低出口商风险的角度而采取的措施。

(一)慎用赊销和货到付款

前文己经提及到赊销和货到付款对出口商的影响,特别是当货物离开后,出口商一旦失去对货物的控制权,可能就会遇到进口商恶性拖款或者不支付事件,导致大量货款无法追回,影响出口商融资再发展。所以,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最好采用开立信用证或者其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尽可能的降低结算风险。

(二)估量准确预付比例

预付定金是汇付结算中比较常使用的结算方法,出口商对于预付定金比例的设置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过高进口商非但不接受还有可能导致结算失败,过低又显得定金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味。一般情况下,预付定金按照合同总值的百分之三十支付,或者参照发达国家的根据运输距离的费用来设置预付金额,这样做既可以保障出口商的基本利益,又可以在不触及进口商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牵制其活动,敦促其尽快完成余款支付。

二、托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托收这种结算方式主要考验的是进口商的信用度,结合前一章节对托收风险表现形式的分析,因此可以认为托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其实就是对进口商的防范,主要针对点是进口商的信用度、进口商所在地的各项交易习惯和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首先,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化市场中,我国企业为了更快地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盲目地选择一些合伙伙伴,特别是有些不法分子看到有些企业忙于扩大规模的动机,介绍一些根本不了解或者刚成立的公司,欺骗出口商的货物及钱财。所以,我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每次跨国合作时,务必提前做足功课,调查清楚进口商的信息,看清楚合作协议的每项要求,不要因为单纯利润而对国家、社会、自身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其次,国际贸易交流中,出口商对于进口商的挑选是十分有必要的,按照美国一份调查显示,客户群中有60%的新客户是由老客户带来的,所以对于出口商来说,建立一个客户的信用档案,给信用好的客户一定的优惠价格,这样既可以维护好与信用优秀客户之间的合作,又能够促使老客户主动介绍新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一门专业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有专门人员从合作前期调查、搜集进口商信息、了解其经营生产情况和财务状况,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实际行动避免钱财损失。

三、信用证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信用证风险的管理除了必须实行的提高信用规范外,还需要其他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防范。

(一)认真调查申请人和开证行的信用情况

现在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多是通过互联网挑选合作商和开证行的,所以国内的出口商对于一些国外企业和银行并不熟悉,有些国外进口商偷偷隐瞒出口商私自在合同中设置一些条款限制出口商结算,或者要求一些我国企业不容易实现的条款。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合理谨慎地挑选进口商,通过多种渠道调查这些进口商的信誉状况,比如通过驻他国办事机构、行业协会等;其次,确定好进口商后,要求对方选择信誉有保证的银行作为开证行,因为往往这种银行对自身信誉更为重视,对待存在明显欺诈性软条款的信用证开具更为慎重,降低开证行和申请人相勾结欺骗受益人或出口商利益的概率,避免出口商被欺诈或者陷入被动局面。

(二)认真审查信用证

出口商在收到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后,一定要对信用证的内容进行盘查,核实其是否和合同一致,信用证内是否含有隐藏限制条款,一旦发现立即令对方给予修改;另外还要对信用证的真伪、冒信用证同时及时告知对方进行整改出示的印章给予严格把关,一旦发现伪造、假,以防后期给自己带来隐患。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信用证风险,笔者认为最佳方法是逐渐推行统一的信用证格式和内容,对基础的信用证内容给予一定的规范和提示,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条款另加说明,这样既能够降低进出口双方因信用证软条款印发的各种风险,又可以在我国逐渐形成一个完善、全面、规范的信用证格式,推进信用证结算在我国国际贸易交流活动中的应用。

四、银行保函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一)提高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防范

根据银行保函的概念,对银行保函风险的防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对保函申请人也就是进口商的信用风险防范,提前调查清楚进口商的信誉和诚信情况,对过往该进口商的业务状态进行考量,以避免后期进口商以没有支付能力而影响出口商的货款回收时间;二是加强对担保银行风险的防范,作为第二性风险方银行的资信调查在银行保函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细节,当进口商财务出现问题没有能力支付货款或者余额时,银行就必须依照保函规定代为支付这些金额,所以担保银行的风险防范是降低银行保函风险的前期必要准备工作。

(二)提升保函技术操作能力

银行保函业务的应用己经深入人心,保函的口常操作和处理也多以计算机为基础设施,围绕互联网展开。所以,在口常处理银行保函时,一定要认真、细致,一旦保函的时间、金额、有效期、索赔条件生成,透过计算机发往进出口双方的速度是非常快速的,不像之前传统纸质文件存在一个缓冲时间,因此银行人员在对保函进行操作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充分理解相关的各个要素。

参考文献

1、外资促进了国民收入增长吗?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钱学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1-15

2、农民工低工资率与国民福利损失的经济学分析对经典劳动供给理论的拓展聂丹;财经研究2007-10-03

有关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

摘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于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作用。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选取合适、典型、贴近生活的案例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是涉外经济与贸易各学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综合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和结算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贯彻和落实对外贸易方针和政策,规避和防范国际贸易风险,从而实现最佳经济利益。这就要求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采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学习目标。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使用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则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和灵活运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听没听,听多少,懂没懂,这些都无法在课堂中得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查阅各种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不同见解学生可以相互间进行交流,师生间也可进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好。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获成就感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其内容在实践中缺少实用性,而且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没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需要自己去主动思考、创造,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有成语故事叫纸上谈兵,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行不通,这和现代课堂教学中,只有书面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同。案例教学法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对摆出的案例应首先分析缘由,促使学生站在实际问题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更贴近实际。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大量的案例来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如何选取与运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

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法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这是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要求相符合,并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前提。当然,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合理的案例选取与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1)案例的选择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必须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二是案例要有科学性,能够反映国际贸易实务事件的典型特点,紧紧围绕大纲相关要求;三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所列举的案例要符合当代国际贸易结算的规则和政策,体现时代特性。

(2)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现实性。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贵在于内容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所认知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所以,一些社会中的典型真实事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对国际贸易知识了解的意愿,提高了学生希望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愿望。另外,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以便能够很好地为要讲授的国际贸易知识点服务,案例的来源最好要真实可靠,最好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这样容易被学生理解。

(3)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提前备课,营造良好的案例教学讨论氛围,当好导师和主持人,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学生放在主体学习和讨论的位置上,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收获知识。

2.如何组织和实施国际贸易实务案例课堂教学

组织课堂案例教学要分步骤进行:一是让学生课前准备。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前,提前使学生做好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预习,如学习相关的贸易术语、事件所涉及的国际规则和注意事项等;告知案例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使学生尽快对案例产生兴趣,主动将所预习的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并尝试分析案例。二是对学生摆出案例。教师将案例摆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涉及到的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发现主要问题后,寻找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点。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研讨。这个阶段是学生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前预习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去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大胆进行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将讨论升级到更高的形式,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发言不是个人的意见,而是小组群体讨论的结果,更理性、更合理。在案例研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鼓励学生保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拓展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发散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五是教师作案例综述点评。教师要对学生在案例分析研讨中的积极表现给予评价,以便日后能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教师有必要对抛出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知识点、客观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案例教学法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及合作精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讲授效果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巍,王茹.MBA案例教学初探[J].南开管理评论,1999,(1):7880.

[2]徐娴英,黄涛,张冬.基于内容熟悉度的案例教学模式构建以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3,(8).

[3]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4]贺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