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

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广大民众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博物馆的现状

(一)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是一个城市及所代表区域科技、人文、资源等综合实力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公布,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510家,比2013年度增加了345家。从博物馆举办主体看,国有博物馆3528家(文化文物部门所属2798家,其他部门所属730家),非国有博物馆982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速尤为显著,比2013年度新增171家,在博物馆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19.5%上升至21.8%。从博物馆分类来看,综合类1743家,历史纪念类1840家,艺术类411家,自然科学类196家,专题类(含其他)320家。虽然仍以综合类、历史类为主,但博物馆的体系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完善。现阶段是我国博物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跨入新世纪后的近1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200多家。而我国改革开放前全国博物馆总共不到350家。可见近30多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如雨后春笋增长之快。

(二)展览注重体验与互动

最早体现参与体验和交互作用的展示方式的是各类科技博物馆,这种方式不仅在展示内容上贴近了参观者的生活,还通过与观众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随后这种展示方式被引入到其他类型的博物馆。而今,已经成为博物馆展示手法的主流发展趋势。在博物馆的工作中,互动理念首先在陈列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陈列中设计出互动项目,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使观众融于其中,观众、展品、展线、展览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机的融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总体看来,陈列中互动内容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互动项目与陈列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陈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第二,互动项目是陈列内容的延伸,起到对陈列内容的补充作用。第三,开辟独立的空间设置全方位的“互动展览”, 通过各种新技术结合博物馆藏品的展示方式,给参观者以新的参观体验。

(三)休闲观念逐步确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尤其是青年和中年观众群体,他们不只是来看看博物馆展览中的珍贵藏品或者去科普教室听一场科普讲座,而是希望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放松休息,购买一些体现博物馆文化和历史文化之类的纪念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参观者的这种需求,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属于起步阶段,一些中大型博物馆也在拓展休闲娱乐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二、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

(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博物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从规模、管理、收藏,还是展陈、科研、宣传等,都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管是博物馆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还没有顺应参观者的变化而变化,很多博物馆还普遍存在展示内容及方式陈旧死板、不能适应当下参观者需求等状况。

(二)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很少或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对外宣传的重要性。而在国外发达国家,通常在各类酒店、餐饮或者娱乐场所都能看到本地关于博物馆的宣传介绍资料;在大众媒体上,总有各样的宣传短片,宣传博物馆藏品和展览信息;馆内通常都有精美的介绍资料免费提供给观众,场馆内设置的小商场有各种反映博物馆特色的精美纪念品。

(三)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由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精简机构、压缩财政供给人员,博物馆的编制也被削减,而观众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化的功能不断攀升,造成博物馆人手紧张,致使有些比较重要的岗位使用编外人员担任,编外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由于有些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博物馆经费不能保障,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对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一)重视观众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而博物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本地观众的积极参与。这些观众主要是学生、家庭和个人爱好者。对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如果结合了实物陈列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增进学生对自然、科技的兴趣;家庭类的参观者一般都由家长陪同孩子来参观,是希望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知识,同时也是希望在空闲的时候能够与家人一起有一个好的参观体验。

(二)引入企业营销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但同时很多已经建好的博物馆,却出现开馆时人山人海,随后不久门庭冷落的情况。因此,要让观众源源不断来馆参观,就应当逐步地将行销学的有益理念引入到博物馆的经营中来。要有明确的定位,进行观众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根据广大观众的需求举办各种展览。同时,对已经推出的展览,要进行大量的宣传活动,让感兴趣的观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到这些展览信息。博物馆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不能只等观众自己上门来参观,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让博物馆的展览成为人们生活之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三)更广泛地融入社会

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展示和教育活动的互动上,更需要建立良好有效的公共关系,使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形成与公众的互动。也就是要将博物馆互动理念从“观众”这单一层面拓展到“社会”的整体层面中去。 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之友,他们担当着“公众”与“博物馆员工”双重角色,是连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属于热爱、关心、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博物馆的工作实践中,可以把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以“公众”向“公众”传播的方式融进社会,同时又会把“公众”的认知和愿望及时反馈到博物馆中来,达成一种“互动”。 此外,博物馆的网络建设、专家讲座等各项活动也都是博物馆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内容,应认真抓紧抓实。

(四)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都以“突出个性”“彰显特色”作为追求目标,在文物(标本)征集、宣传教育、展示交流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博物馆,以及具有特色的陈列展览。可以说个性化理念在博物馆同仁中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在各地博物馆突出特色和个性发展的同时,有一种新的趋同化趋势在蔓延。最严重的就是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的趋同。虽然各个博物馆内容设计各具特色,但在展现形式上却大同小异,特别是声光电的运用、景观的制作等雷同之处相当普遍,甚至有照搬照抄现象。这种现象的另一层隐忧,就是将陈列流于某种形式,而不去挖掘展品本身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现象,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个性化。

(五)倡导和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保护环境、生活低碳已成为时下生活的关键词而逐渐深入人心。博物馆作为科学文明的传播基地,应勇担社会责任,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博物馆应成为低碳、环保理念推广的前沿。博物馆在陈展中要倡导“绿色陈列”,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和环境新技术应用水平。如在陈列展示中降低光照能耗;在设计和设备使用上尽量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在材料采用上要购置无环境污染的材料;在施工、制作阶段进行无污染化运作等。

(六)不断增强休闲功能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与追求高品味的文化生活,博物馆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其休闲功能正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迸发出来的,现今的博物馆已不只是获取知识的场所,人们对博物馆的期望已不仅仅满足其观赏藏品和储存知识的功能,还需要具有文化交流及娱乐休闲的功能。这就要求博物馆从业者更新理念,并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强藏品内部联系的研究,充分体现“本主义”和“精品意识”,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应该力求优化组合内部资源,在传统功能上增加和拓宽各种新功能,以适应公众在休闲时代里的消费趋势。 休闲理念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主要是“寓教于乐”。教育与休闲本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同的两端,但却是彼此交融、互相联系,整合这两项资源既是博物馆应对自身发展的抉择,也是社会对博物馆功能的要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使当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功能,还需要不断地在策略上进行探索和拓展,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只有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不断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深受百姓欢迎的文化产品,才能使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博物馆,才能真正发挥当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陈展创新;人类关怀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58-03

县级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目前政府积极引导文物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城乡基层倾斜,大力提升市、县级博物馆整体质量水平,提高基层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的背景下,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县级博物馆的作用日益凸显。海先生曾说:“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整体形象,非努力把众多的小馆办好不可。重视中小博物馆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研究中的战略性课题。”当下,正是县级博物馆广“博”人心、大显身手的时候。

一、县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县级博物馆是离农村、农民最近的博物馆。县级博物馆除了在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三农科普知识、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外,还担负着展示地区特色文化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

(一)县级博物馆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

县级博物馆是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缩影,是宣传地方文明成就和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作为城市和县域精神家园的缩影,是地方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表现。博物馆挖掘阐释了文物的价值,丰富了城乡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优化了地区人文环境。博物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县域文化的金色名片、文化象征,博物馆对提升县域经济的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县级博物馆能为县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是藏品内涵的挖掘者,博物馆人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无形中推动了县域文化的发展。同时,博物馆作为传承县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资本,激发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建设县域文化的热情”;可以“使人们认识区情,获取开发资源,投资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经济信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s?县级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了本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记载了本地区的文化精粹,传达了强烈的地域气息,游客来这种文化特质集中展现的场所,是经历深刻文化体验的一个过程。县级博物馆能留住地域文化根脉、传承地方文化特色的源泉,为县域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三)县级博物馆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地方博物馆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它的任务就是通过陈列展览,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t?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受众的基层社区博物馆,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作为地方博物馆,县级博物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是文化惠民、享民文化政策在基层的具体实施。

时代对精神有渴求,民众对文化有需求。建设好县级博物馆,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农民朋友能走进博物馆,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是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传承彰显,也有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更有利于公众的文化享受和民生需求。

二、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下文以临潼区博物馆为例,简要介绍当前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现状

临潼博物馆现有“金棺银椁珍宝展”、“周秦艺术展”、“秦陵兵马俑展”和一个临展,一座明墓保护室,另有碑廊一座,展出文物珍品千余件。并设有保管、宣教、陈列三大业务部门。有馆藏文物万余件,上至史前,下至民国中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套60余件,二级文物95套132件,三级文物495套1233件。馆藏量在区县级博物馆应属丰富,且馆藏文物等级度也较高。1985年10月至今,临潼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1000余万人。同时,博物馆还充分发挥文化文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随国家文物局参加了日本奈良、福冈的世界博览会,并在各类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进行强力推介,不断深化文物研究和文物宣传。并组织开展“博物馆第二课堂”社会教育活动,每年免费接待中、小学生7000余人。该馆成立的讲解小分队还利用节假日,深入到临潼区内的大学、中学、小学进行文物宣传。在文化衍生品研发上,该馆结合馆藏实际,联合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公司制作的宝相佛足、开元通宝金银币、唐三彩护法狮子以及临潼博物馆邮册等,都是收藏馈赠的稀有珍品。该馆作为地方性的博物馆,在陕西省区县级博物馆中首屈一指。

(二)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第一,资金短缺,设施更新维护不足。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博物馆免费开放后,造成县级博物馆资金短缺,基础设施更新维护不足。主要表现为文物库房不达标、藏品征集停滞不前、陈列展览不规范、安保设施专业化程度低和满足参观者需求的相关服务设施滞后等。

第二,博物馆管理类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博物馆墨守成规,经营管理模式粗放;文化产品单一,营销策略陈旧,极少有个性化的体验项目。售卖的文化衍生品随处可见、价值不高;文博文化产品开发利用还停留在粗放型状态。博物馆人才的缺失造成对馆藏文物研究的不够深入,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度不高,文博产品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博物馆人才的缺失,也造成了博物馆管理和陈列方面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跟不上时代步伐。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正在积极引入营销和新媒体策略,以期在广度和深度上满足博物馆观众学知识和娱乐身心的文化体验。在这些方面,县级博物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展陈陈旧,缺乏创新,展陈环境欠佳。临潼博物馆建于1959年,占地6600平方米,展出面积600余平方米,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秦兵马俑室四个陈列室和一个历代石雕碑廊、石雕明墓保护室。收藏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1.7万余件。馆藏相对丰富,但馆陈多属固定陈列,临展不多,不能持续提供给观众获得知识、娱乐身心的博物馆体验,很难吸引博物馆观众再次或多次走入博物馆。

第四,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交通不便。临潼博物馆位于骊山北麓唐华清池东侧,位于临潼主城区南部,距居民区、商业区相对较远,地理位置不甚优越。且大唐华清城建成后,自华清池通往博物馆的公路被人为阻断,造成车辆无法正常通过,去往博物馆的车辆只能从临潼区小东门八二六十字南向进出。这些都造成了博物馆门庭冷落游人少、藏在“深闺”鲜人知的窘境。

全国其他县级博物馆和临潼区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或多或少有差别,但都面临经费困难、藏品稀缺、人才缺乏等困难。许多县级博物馆并非不想作为,而是难有作为。那么,究竟该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县级博物馆是面向城乡广大群众的基层博物馆,特别是在文化设施缺乏的农村,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受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政府投入、管理水平、藏品种类等因素的制约。但县级博物馆不能踌躇不前,安于现状。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县级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转变思想,迎接机遇和挑战

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自身区别于其它地区博物馆的馆藏和文化,在自身发展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自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县级博物馆不应成为政府的累赘,而应有所为、有担当。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县级博物馆作为挖掘地方文化、传播区域文化、引导地区文化的最前沿,自然责无旁贷,重任在肩。县级博物馆应高度重视当前博物馆文化产业给博物馆带来的机遇,转变观念,树立以人文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立足馆藏实际,优化陈列展览,研发文化品牌。馆陈上可以根据不同群众的需要,推出青少年科普、老年人健康知识、民风民俗、三农科技、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的展览,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年龄人群,让博物馆走入学校、走进社区、走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不断丰富博物馆的内涵,扩大博物馆的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狠抓队伍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博物馆界的竞争也越来越倾向人才竞争,人才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要保证,培养高素质的博物馆人才队伍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建设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作为基层博物馆,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更是不可或缺。在人才招聘方面,应积极完善招聘流程,扩大招聘范围,广纳全国文博英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结合自身实际需要,有计划选派馆员到大学或上级单位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同时鼓励馆员申请国家、省、市等研究课题,对申请之课题,博物馆给予经费支持,以展览项目、科研项目促人才发展。在人才管理方面,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做好奖励机制工作。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使职务晋升、荣誉、待遇等向德才兼备的馆员倾斜,深挖人才潜能。只有依托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文化创新、布展水准和社会教育活动,为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丰富馆藏,精化展陈,打造品牌

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是建立在博物馆藏品丰富且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呈现的窗口。首先,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范围,以经济社会发展物证征集收藏展示为重点,将体现深厚故乡亲情、浓郁乡土气息、朦胧乡土记忆和区域发展历程,以及地方民族民俗的物证纳入工作范围,丰富馆藏,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其次,突出特色办好展览。加强陈列展览,举办精品展览和特色展览。临展和特展才是吸引观众再次走入博物馆的关键。最后,打造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创新。开发受欢迎、有效益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借鉴北京故宫和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与推广经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扶持、引导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把博物馆这“一亩三分地”开发利用到极致,通过博物馆人的努力,真正实现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四)“走出去”与“引进来”

首先,加强宣传,强化自身存在感。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地球日、植树节、儿童节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其次,加强馆际交流沟通,通过借展,借“鸡”下“蛋”,为博物馆更新新鲜“血液”,扩大影响。丰富对外文物交流合作内涵和外延,推动馆际资源共享,大馆、强馆帮扶县级馆办展,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新格局。再次,设置交通标识,积极引导博物馆观众。在旅游地图、主要交通路段、高速路口、博物馆门前设置旅游标示牌,条件允许下加入特色旅游专线,加强与旅游业的合作,避免“兰生幽谷无人识”的窘境。最后,多元投资,扩大资金途径,积极倡导办馆主体多元化。在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寻求企业和个人的赞助与投资。企业和个人作为社会经济的参与者,掌握着数量可观的资金,博物馆应谋求与企业和个人的合作。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社会文物资源参与县级博物馆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之路,也是博物馆事业繁荣壮大的重要途径。

(五)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县级博物馆进入发展机遇期。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需求为导向,进而赢得博物馆观众的青睐,是推动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举措。观众到博物馆的目的就是看展览、听讲解、享文化熏陶和艺术感染,所以在办展之初就要充分研究藏品,研究观众的口味和喜好,办好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题的展览。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博物馆有了看头就有了观众。同时,强调人文关怀,为博物馆观众设置留言册和多媒体触摸屏,为残疾人设置轮椅,为聋哑人免费手语讲解。健全指示标识,开辟观众互动区,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收看专题片、知识竞赛等,增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满足不同性别、年龄、爱好、层次人群对博物馆的差异性需求。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制作手机APP移动终端,尽可能地为观众提供语音讲解、视频播放、地图指引、参观服务等信息资源,为观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四、结语

县级博物馆是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未来区域文化发展的土壤和根基,是沟通传统、现代与未来文化和实现文化传播、跨越的桥梁。政府重视,科学规划,目标明确,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是新时期基层博物馆建设的趋势。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县级博物馆要找准自身定位,立足馆藏实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动力,释放潜力,推进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拓展博物馆职能和藏品体系,引领县域社会文明风尚,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为地区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注 释]

海:《加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研究》,《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1期,第5~7页。

罗杭:《恩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恩施日报》,2009年8月8日。

汤家庆:《地方博物馆与经济建设》,《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4期,第7~9页。

马自树:《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浅谈如何开展对县级博物馆的扶贫工作》,《中国文物报》(博物馆周刊),2016年5月24日。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资料工作;现状与发展

1.导语

博物馆需要有着大量的图书资料,各科专家、学者们者可以掌握各个领域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也才可以与自身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灵活使用这部分资料实现分析、研究与探索,进而才可以有新的发展,得到新的结论,获取新的科研成果,为国家与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建设与进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各种专业技能学习与研究保障,对于博物馆自身的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知识时代已经到来,在知识资本地位不断建立与肯定的时代,大众的求知需求欲望不断提高,而这些便为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因而,现在的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适应博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共同努力让博物馆日渐变成公民关注、热捧的场地。博物馆正向着更深层资,更广阔的领域进步与发展,而博物馆的资料工作肯定需要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长处,展现它的学术地位与价值,而这些均需要改变过去不适应时展需求的情况,让博物馆资料工作抛弃传统的不适应的工作现状,寻找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之时,真正做到高质、高效,满足大众不断攀升的各种需求。

2.博物馆资料工作的现状

2.1博物馆资料工作应该适应时展

在传统观念里面,对于博物馆的资料工作,常常定位于以藏书量作为评价基础。然而,随着现阶段博物馆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的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科学管理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以适应图书资料工作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便需要将转变博物馆“藏”的现状,实现以“用”作为中心。

2.2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博物馆于现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图书资料室必须要改被动为主动。需要做到经常性地知道博物馆的科研情况与各个部门所需要的资料情况,对于新的资料,需要根据不同的部门或者是研究内容,编制数目索引等,以方便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参考。同时,图书资料室必须可以更丰富地、及时地反映出各个不同领域的学术动态与科研前沿、发展形势等。

2.3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实现图书的多样性

随着现时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博物馆的专业经已拓展至多个不同领域,不断拓展藏书的数量、领域与种类。因而,图书资料必须要向着多样性与自主性发展,让这些专业的丰富的图书资料可以为更多的人作出各种不同的服务,这同样是现今时展对资料工作提出的专业化的要求。

2.4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今计算机的普及,博物馆资料工作传统手工操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进行及时的更新,可以做到更快、更便利的进行管理与为大众服务,不单可以实现快捷无误,提升工作效率,更能够实现海量存储、更快更方便的进行资料整理与检索。因而,博物馆资料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3.博物馆资料工作的发展

3.1进一步健全资料的索引工作

索引工作为资料工作的提高效率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进步进行垫铺的前提工程。博物馆资料的工作重点表现于索引的编制与和运用上面,为专业人员进行探索与研究,社会大众读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因而,我们必须结合信息化以及知识时代大众对于书籍搜索的特点,要进一步健全资料索引工作向着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2积极收藏、积累地方文献资料

博物馆应该广泛地对图书资料进行收集与收藏,专业设立地方文献专藏,充分发挥地方博物馆的优势,积极收藏和积累地方的文献资料,不单有利于对当地文献书籍进行妥善的保管与收藏,同时对于博物馆的文献资源以及资料的补充与完善工作均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博物馆图书资料的地方性特色,让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得到保存与延续。

3.3对非物质遗产和工业遗产的采集与分类整理

博物馆对于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延续均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因而,地方博物馆应该积极地对附近的工业遗产以及自然历史资源做实地调查与探索,及时而快速地掌握当地最快最及时的信息与资料,对地方的非物质遗产以及工业遗产进行采集,再进行分类和整理。针对博特馆图书资料室可以构建出一个专门的资料库,对这些遗产实行分类、编辑与管理,进而让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存,同时还可以利用陈展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宣扬中国文化遗产。

4.结束语

博物馆资料工作,在将来的发展中,需要坚持着围绕为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服务作为重点而进行,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科学化、标准化作为本质,让资料室的工作更为标准与健全,从而实现向专业人士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的目的,这便需要我们的博物馆资料室需要进一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时展给资料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袁丹.关于博物馆图书资料工作的思考[J].东方博物.2007(2)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问题;发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fe level, people pursuit of spirit is also increasing, contains the rich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 art museum is also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museum under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of free open, also increasingly highlight its inadaptability, ca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How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county level of the museum'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develop the county museum to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wenbo people thinking abou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museu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in detail.

【Key words】The county museum;The problem;Development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型博物馆特别是县级博物馆发展迅速,数量众多。长期以来,县级博物馆在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等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功能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县级博物馆在适应当前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发展途径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就县级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博物馆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1.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1.1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专业人才数量稀少,专业性不强,优秀的管理人才短缺等。一方面,由于县级博物馆级别较低,大学毕业生分配较少,选择对口专业人才比较被动,因而造成专业人才“进不来”。加之文物保护的专业性较强,要求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文物进行维护、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馆内工作人员少,专门从事文博工作的人员就更少。特别是在一些县级博物馆,分管领导或馆长不懂业务或更换频繁,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序、稳定地开展。此外,县级博物馆队伍建设中还多少存在着编制、专业、知识结构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级博物馆的人才队伍建设。

1.2基础设施建设力量薄弱

随着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加之地方政府对县级博物馆发展重视不足,投入资金少,造成县级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博物馆选址不准、文物库房不达标、展厅陈列不规范、安全技术装备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完善等,一定程度上造成县级博物馆发展滞后。

1.3博物馆藏品征集停滞不前

我国博物馆诞生较晚,尤其是县级博物馆起步较晚,由于受落后体制和陈旧观念等的影响,十几年来,大部分县级博物馆藏品征集处于停滞状态。藏品保持十几年不变,造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单一和数量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县级博物馆的生存发展。

1.4公共服务及社会教育职能欠缺

从经营理念和手段方面看,我国县级博物馆存在经营理念落后、手段方法简单的问题。大多数博物馆仍被视为文物珍品的保管和研究机构,其工作重心和经营目标仍然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展示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紧跟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对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不深;展示手段雷同,缺乏富有创意的展示手法,都将难以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从政策和机制方面看,我国县级博物馆普遍缺乏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能充分调动博物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博物馆依赖财政拨款生存,事业经费多寡,主要取决于博物馆的规模和人头,而不是看博物馆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经营绩效。

2.县级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2.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博物馆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队伍活力;积极协调争取扩大文博专业人才的招生规模,加大专业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从而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而改善博物馆队伍结构。另外,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博物馆事业。

2.2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博物馆的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县级博物馆要争取财政和社会的支持,落实文物征集经费,加大社会文物征集工作力度。要集中人力、拟定计划、落实责任,认真抓好馆藏文物的登记、建档、备案等基础工作,健全、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确保馆藏文物安全;要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工作,重视馆藏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改善保管、保存条件;同时要加强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

2.3创新文物征集观念,拓宽藏品征集范围

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扩大文物外延,赋予文物以新的内涵。出台奖励政策,广泛征集珍贵文物,尤其要加大对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中所缺文物的征集力度,不断充实馆藏文物。

2.4借助“乡村记忆”工程,大力发展民办博物馆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工程引入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和乡村博物馆等新概念,弥补了目前博物馆工作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覆盖不足的缺点,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出台有助于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2.5满足公众需求,着力提升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绩效。创建博物馆展陈内容、形式和手段,拓展博物馆教育、保护、传承和体验休闲等功能,提供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指导文博衍生产品开发,举办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促进文物关联产业,创意产业发展。

2.6打造文物精品展,促进博物馆走向“大千世界”

充分发挥县域博物馆的突出资源优势,在打破地域和级别限制的基础上,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通过借展、联展,打造几条各具特色的展览品牌,如孔子文化展等;打造几个文物对外展览品牌,让县域文化更多地走出家门,走向“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96-02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2]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三、结论

博物馆应该在当今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包括作为跨文化意识及国家间合理关系的大使。当今博物馆的道德责任包括:保存、诠释并促进人类自然和文化传承;提供欣赏、理解及管理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机会……[3]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但也更值得做。民族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的特点与优势,不断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使其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的融合,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数据引用自贵州省人民政府网页.

\[2\]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内容设计;形式设计

一、贵州各民族博物馆的现状

(一)运行理念陈旧

当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走入社区,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博物馆还处在以专家、领导为主导的单一管理模式。因此展览的陈列内容,往往只以专家的思路为指导,忽略了观众的切实需要。由于贵州不少民族博物馆的定位往往是集中展示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宣传地方的一张名片,因此深受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影响。各地通常委派抓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主持民族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有些领导并不具备博物馆学知识也参与管理。因此在运行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出,竞争意识淡泊,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充斥在民族博物馆的从业人员之中,这种僵化的运行体制,导致民族博物馆发展缓慢、滞后,民族博物馆的不少工作人员缺乏对民族文物及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情,常常为了做某个展览,临时开展征集工作,谈不上对展品地深入研究,少有推出或无法推出精品展览,无法满足民族文化研究学者的需求,很难吸引到长期、固定的观众群体。

(二)经费短缺

贵州目前拥有三所综合性民族博物馆,分别是贵州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该馆已获批准即将挂牌为“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黔东南州博物馆以及黔南州博物馆。同时在各地州县有不同类型的专门性博物馆,如雷山西江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等。在我国,目前只有隶属文化系统及宣传系统的博物馆可以享受国家的公益性事业补贴。除了黔东南州博物馆于2008年划入文化局管理,从2010年开始享受到国家的补贴而外,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及黔南州民族博物馆隶属民委系统,每年正常拨付的经费十分有限。以黔东南州博物馆为例,该馆2008年的接待人数达3万人次,而门票收入仅有6万余元,大量的参观人数属于免费接待性质。而黔南州博物馆和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自开馆伊始就执行免票制度,没有门票收入。目前黔南州博物馆每年正常的维护经费是25万,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每年仅电费一项支出就超过十万元,但却没有固定的运行费用,所有经费都是实报实销。由于没有日常运营的专项经费,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额度往往取决于是否有大型活动或接待任务。

(三)展示手段落后

一个展览是否能吸引观众,除了展品本身的质量而外,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往往是关键。许多民族博物馆的展品通常仅仅以展柜陈列或悬挂上墙的形式来展出,谈不上科技含量或设计理念的博物馆陈列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追求。

与单一介绍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类文明现象的人类学博物馆相比,综合类的民族博物馆要找到一个既新颖又独特的选题,以清晰的脉络串起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博物馆的内容和陈列设计人员是相当大的挑战。据笔者调查,贵州大部分民族村寨博物馆(陈列室)目前的陈列风格依然局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形式,以实物、图片为主,大篇幅的、教科书式的枯燥文字充斥版面。很多村寨类博物馆尽管阵列着大量劳动生产工具,但并未挖掘出其上承载的该民族的精神文化源头与发展史,没有挖掘出该民族文化价值的精髓,致使参观者一瞥而过,毫无深究的兴趣,甚至留下“民族博物馆就是陈列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印象。

(四)缺失公众性

公众的参与意识固然与国民整体素质相关,但缺乏有目的的宣传方式却是民族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主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民族博物馆在新时期应当建立的生存理念。很多民族博物馆出现观众稀少、门可罗雀的现象,其原因不仅在于经费短缺、展示手法陈旧,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更在于没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意识。一般民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会采取一些宣传手段造势,但是没有延续性和持久性。有的民族博物馆虽然开通了网页,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与维护,内容更新缓慢,对于观众的留言建议也无法及时反馈处理,渐渐失去吸引力。还有的民族博物馆只在有团队参观时才开放,散客往往被拒之门外。

二、针对民族博物馆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展览设计

在内容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将“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这要求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在研究展品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能理清历史与文化脉络,对展品倾注感情,在文案写作过程中同时注重学术严谨性与文学可读性。内容设计人员将不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者、旁观者,也将成为参与者、创造者。

在形式设计中,充分考虑形式设计原理,将“体验感”作为核心设计方向,为观众再现一个文化、历史的世界。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将光影、色彩、平面、立体各方面因素使用在景观复原、动态陈列以及互动展示中。在辅展用品的选材上,应充分考虑如何更好的阐述文物内涵。例如,陈列贵州土法造纸环节时,展品的说明牌或版面如能设计使用贵州丹寨石桥、贞丰小屯等地制作的纸张替代通常采用的普通木板或亚克力材质,这就抓住了土法造纸这一传统手工艺朴素、天然的本质。又如,抓住某些少数民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特征,作为展出属于这些少数民族的展品时的基础色,于无声中有声,潜移默化地使观众了解到少数民族的审美倾向,从而达成文化认同。

(二)注重博物馆的社区服务功能

到欧美国家旅游过的人深有体会,许多城市的街道与建筑充满历史感,行走其间,仿佛其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代表历史,这是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的特征。民族博物馆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地,更应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发挥社区服务职能,消弭文化裂缝,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与发展。比如不定期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专题展、文化沙龙、讲座论坛,有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每周或每月固定日期放映反映民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纪录片等。根据研究与收集成果,出版各类介绍民族民俗文化的印刷品、光碟制品,因为博物馆本身的学术性与权威性,参观者将非常乐于从博物馆获得了解展品背后故事和增长知识的机会。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自2007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也经历过“爱国主义教育无法打动人心”的困境。为了传承红岩精神,更好的在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爱国主义教育,该馆另辟蹊径,首次在博物馆界采取了编排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宣传。所有参演人员全部是该馆的职工,研究员、讲解员、包括司机,都在其中担任角色。不仅调动了员工学习与研究本馆藏品的热情,也用如此生动的形式,向观众再现了红岩精神,从推出至今深受好评,如今已成为重庆市文化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环。

(三)设计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民族博物馆可以与地方旅行社合作,根据旅游人群的分类和市场需求,共同开发与推广以欣赏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尊重民族传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很多旅游项目打着体验民族风情的口号,但仅仅是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并不能使游客对于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认知感与责任心。民族博物馆在与旅游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游客)拥有更多的体验,例如亲自制作蜡染、学习一种刺绣手法、学习一种民族乐器的吹奏、学会一种民族舞蹈动作、参加一场原汁原味非表演性质的年节活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经费不足的情况,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同时,民族博物馆可自主开发、制作一批带有博物馆藏品的特点并被赋予民族文化含义的纪念品。可与地方民族企业合作,定制带有博物馆LOGO或某种文化符号的旅游小商品,既扶持了地方民族企业,又符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对于“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号召。

(四)抓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心的建立,对一个族群有着无可替代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以贵州的侗族大歌为例,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最纯真、最完好并正在继续流传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歌曲,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然而,眼下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还不到一千平方公里,流行区域总人口不足十万,侗族大歌生存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变异,最终可能导致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侗族历史与文化的缺失。贵州的苗族同样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迁徙及发展历史,都通过妇女的刺绣纹样被记录在衣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苗族年轻人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刺绣技能随着老年人的去世而失传。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是社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学校教育为互补关系。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有80%以上的博物馆设立了针对幼儿直至少年年龄段的教育项目。

我国的博物馆长久以来的重点在于场馆建设,却忽视了功能定位,轻教育、重展览,展览和教育处于脱节状态。如我国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公益服务价值,2008年,由中央及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了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从事社会教育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更名,由“开放接待中心”改称为“公众教育部”,下设教育推广科,主要负责策划博物馆教育活动。接下来,笔者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贯彻博物馆理念在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上为青少年这一群体所做出的努力。

一、延伸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当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们,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和新奇的电子科技产品所占据,对自然、传统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正面临着“童年消失”的文化危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场所,可以协同学校教育解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具有启蒙性、社会性、直观性的特点。

为了给观众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空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全新改造完成了“123”创艺坊,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123创艺坊”秉承自然、环保和健康的理念,空间设计以种子细胞的显微镜结构为蓝本,紧紧围绕着“有机”的概念,做到了设计美观和实用性强的完美融合。简单的一组数字123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博物馆人希望青少年们可以跟着这样的旋律,带着好奇来博物馆,体验探索文物的魅力,从而发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如此循环,实现从展示过去――牵手现在――创造未来的动态历程。

二、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我们的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受经济全球化、英语国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传统教育缺失的影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庆典仪式被简化,节日食品、器具等制作逐渐失传的现象。许多传统节日几乎流于形式,同时传统节日的原本内涵意义也逐渐消失,而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这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节日”是根据中国的法定假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假日所开发的教育活动。2015年元宵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馆开展了投壶、闹元宵猜灯谜、汉代画像砖拼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壶最早起源于西周,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到明清时期几乎绝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元宵节期间,观众来博物馆亲自体验投壶游戏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礼让和虔诚,还可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米×3米的巨型画像砖拼图游戏是2015年元宵节的压轴教育活动。拼图的创作蓝本来自于博物馆主题展厅汉代雕塑展厅的盐井画像砖和弋射画像砖拓片。画面再现了汉代时期人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面,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拼图游戏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宣传介绍汉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度挖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结合节日氛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2.“小小讲解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09年年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如今已形成百余人的队伍,先后招募了7期“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涵盖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重庆历史故事及相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青少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感受巴国文化的魅力。培训结束,经考核通过的小小讲解员可以为博物馆观众义务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勇气,真正地体现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3.博物馆学堂,搭建馆校共建平台

如何与学校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小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和“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在国内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2014年在重庆市文物局的主导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和部分区县设立了一批博物馆学堂,包括鹅岭小学、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巫山县龙骨坡小学、大足区城西中学等10所中小学。博物馆学堂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目的在于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已经推出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趣味手册,并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进的精品展览制成展板、挂图到学校巡展,让学生听课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博物馆学堂主要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和社教工作人员授课,邀请所在学校教师、博物馆志愿者参与。目前,重庆三峡博物馆已策划了走进远古、手心的遗产、重庆记忆等精品课程。

4.开发教育体验包,把“博物馆”带回家

手工体验包的开发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生动载体。好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包,带有博物馆特色,承载了文化的符号和记忆。青少年动手操作体验包,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更加符合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目前,根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博物馆教育专员开发了下列手工体验包。

手工包一:手绘・时光秀。

“手绘・时光秀”体验包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绣品类文物上各种精美的图案。通过手绘形式将古人精心绣制的美丽纹样以极其精细的线条描摹到环保袋上,青少年可以使用纺织纤维颜料通过填色的方法把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完成一款私人订做的环保袋。该类活动体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于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环保带来的美好生活。

手工包二:绣・吧――把十二章纹穿在身上。

蜀绣生产历史悠久,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与蜀锦并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制作主要集中于成都和重庆。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是官位等级最直观的标志。观众打开“绣・吧”体验包,跟着蜀绣的针法说明书亲自绣制一片“十二章纹”的图样,在感受到蜀绣的神奇魅力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中国帝制时代的严格而繁琐的等级制度。

手工包三:微观・汉代故事。

汉代文化以其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的“博大兼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微观・汉代故事”体验包从考古、民俗、科技、美学、哲学等角度,通过挖掘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现象,触摸汉代盛世社会的文化肌理,进而探寻自汉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元素,让观众在薪火相传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与精髓。目前,汉代故事系列已推出弋射收获画像砖微场景。

手工包四:夺宝奇兵・一个印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20858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展览10个,馆藏文物18万余件。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丰富的馆藏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夺宝奇兵・一个印章”系列手工包,观众可以使用手工包内准备好的刻刀,把三峡动植物、战国时期钱币、陶器和青铜器、汉代陶俑、明代紫砂壶等文物转变成一个个萌呆可爱的图章。

手工包五:3D抗战纪功碑纸膜。

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是对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的浓缩,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教导他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迷你版的抗日战争纪功碑纸膜,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结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博物馆是展现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越发重视博物馆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为做好相应的工作,教育员应投入饱满的工作激情,努力提高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如何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提升活动水平,真正让博物馆资源惠及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王鹤北.博物馆定义的发展与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我国的博物馆长久以来的重点在于场馆建设,却忽视了功能定位,轻教育、重展览,展览和教育处于脱节状态。如我国的博物馆还没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社会公益服务价值,2008年,由中央及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了博物馆,这也对博物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从事社会教育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更名,由“开放接待中心”改称为“公众教育部”,下设教育推广科,主要负责策划博物馆教育活动。接下来,笔者将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贯彻博物馆理念在空间改造和活动策划上为青少年这一群体所做出的努力。

一、延伸服务,打造“123”博物馆教育空间品牌

当今,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们,精神世界逐渐被网络和新奇的电子科技产品所占据,对自然、传统文化、习俗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他们正面临着“童年消失”的文化危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场所,可以协同学校教育解决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相比,博物馆教育形式更加自由,具有启蒙性、社会性、直观性的特点。

为了给观众创造一个美好的体验空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全新改造完成了“123”创艺坊,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123创艺坊”秉承自然、环保和健康的理念,空间设计以种子细胞的显微镜结构为蓝本,紧紧围绕着“有机”的概念,做到了设计美观和实用性强的完美融合。简单的一组数字123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可能,博物馆人希望青少年们可以跟着这样的旋律,带着好奇来博物馆,体验探索文物的魅力,从而发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如此循环,实现从展示过去――牵手现在――创造未来的动态历程。

二、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我们的节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受经济全球化、英语国家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传统教育缺失的影响,我国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节日氛围淡化,庆典仪式被简化,节日食品、器具等制作逐渐失传的现象。许多传统节日几乎流于形式,同时传统节日的原本内涵意义也逐渐消失,而变成了“消费节”“旅游节”。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积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这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节日”是根据中国的法定假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节假日所开发的教育活动。2015年元宵节期间,重庆中国三峡馆开展了投壶、闹元宵猜灯谜、汉代画像砖拼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投壶最早起源于西周,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到明清时期几乎绝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元宵节期间,观众来博物馆亲自体验投壶游戏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礼让和虔诚,还可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3米×3米的巨型画像砖拼图游戏是2015年元宵节的压轴教育活动。拼图的创作蓝本来自于博物馆主题展厅汉代雕塑展厅的盐井画像砖和弋射画像砖拓片。画面再现了汉代时期人们在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场面,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拼图游戏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宣传介绍汉代画像砖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深度挖掘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价值,结合节日氛围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2.“小小讲解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009年年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启动“小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如今已形成百余人的队伍,先后招募了7期“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涵盖语言表达、讲解技巧、形体礼仪、重庆历史故事及相关文物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培训,青少年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重庆的历史文化,感受巴国文化的魅力。培训结束,经考核通过的小小讲解员可以为博物馆观众义务讲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勇气,真正地体现了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3.博物馆学堂,搭建馆校共建平台

如何与学校合作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课程内容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为依托,以史家小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涵盖“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和“音乐辞戏”四大主题,在国内博物馆教育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2014年在重庆市文物局的主导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重庆主城和部分区县设立了一批博物馆学堂,包括鹅岭小学、武隆县第二实验小学、巫山县龙骨坡小学、大足区城西中学等10所中小学。博物馆学堂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目的在于如何将博物馆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已经推出一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趣味手册,并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引进的精品展览制成展板、挂图到学校巡展,让学生听课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博物馆学堂主要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和社教工作人员授课,邀请所在学校教师、博物馆志愿者参与。目前,重庆三峡博物馆已策划了走进远古、手心的遗产、重庆记忆等精品课程。

4.开发教育体验包,把“博物馆”带回家

手工体验包的开发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另一生动载体。好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包,带有博物馆特色,承载了文化的符号和记忆。青少年动手操作体验包,可以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文物的理解,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更加符合学生喜欢活动性较强、参与程度较高的教学方式。目前,根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博物馆教育专员开发了下列手工体验包。

手工包一:手绘?时光秀。

“手绘?时光秀”体验包的创意灵感来源于博物馆绣品类文物上各种精美的图案。通过手绘形式将古人精心绣制的美丽纹样以极其精细的线条描摹到环保袋上,青少年可以使用纺织纤维颜料通过填色的方法把画面内容丰富起来,完成一款私人订做的环保袋。该类活动体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同时也于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环保带来的美好生活。

手工包二:绣?吧――把十二章纹穿在身上。

蜀绣生产历史悠久,与湘绣、苏绣、粤绣并称我国四大名绣,与蜀锦并称为“蜀中之宝”。蜀绣制作主要集中于成都和重庆。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是官位等级最直观的标志。观众打开“绣?吧”体验包,跟着蜀绣的针法说明书亲自绣制一片“十二章纹”的图样,在感受到蜀绣的神奇魅力的同时,还能体会到中国帝制时代的严格而繁琐的等级制度。

手工包三:微观?汉代故事。

汉代文化以其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的“博大兼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微观?汉代故事”体验包从考古、民俗、科技、美学、哲学等角度,通过挖掘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物质文化现象,触摸汉代盛世社会的文化肌理,进而探寻自汉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元素,让观众在薪火相传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恒的魅力与精髓。目前,汉代故事系列已推出弋射收获画像砖微场景。

手工包四:夺宝奇兵?一个印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20858平方米,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展览10个,馆藏文物18万余件。为了让观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丰富的馆藏文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夺宝奇兵?一个印章”系列手工包,观众可以使用手工包内准备好的刻刀,把三峡动植物、战国时期钱币、陶器和青铜器、汉代陶俑、明代紫砂壶等文物转变成一个个萌呆可爱的图章。

手工包五:3D抗战纪功碑纸膜。

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瑰宝,是对抗日战争时期艺术的浓缩,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功碑。为了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取回来的,教导他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教育专员特别设计了迷你版的抗日战争纪功碑纸膜,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都;民办博物馆旅游;现状分析

从2010年开始,成都市政府大力支持成都市创建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示范城市,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意见、管理办法以及发展规划,为成都民办博物馆发展创造了绝佳历史机遇。到目前为止,成都市的民办博物馆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特色方面,均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博物馆与旅游早已走向融合并形成了备受关注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休闲体验的功能得到了公众的重视,开发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无论是对于博物馆行业,还是对于旅游行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采访调查法,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开发现状作出了综合评述,并初步提出了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本文选择游客(含潜在游客)和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两类人群作为调查的对象,旨在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选取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针对游客样本使用了问卷调查法,在成都市范围内选择了5家民办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部分高校博物馆作为样本采集地点,采取随机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问卷284份,有效率94.7%。

针对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使用了访谈法,通过实地和电话采访的方式,对成都市7家民办博物馆的从业人员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博物馆馆长、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二.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针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和对从业人员的访谈两个方面。对游客问卷调查的分析体现在游客的市场感知情况和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评价。

(一)游客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感知的分析

1、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接近一半的人对其完全不了解,而对于占样本54%的对民办博物馆有所了解的人群中,也仅有11%的潜在游客是比较了解。可见,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游客感知度很低,在普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比较缺失。形象宣传和知名度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较低的感知度必定会影响到游客选择参观游览的意愿。

2、了解渠道。“新闻媒体”是目前游客最为主要的了解民办博物馆的渠道,占据了50%比例,而旅游业中的旅行社业对民办博物馆的信息传递和推广作用是很弱的,仅占5%。而“他人推荐”、“报纸杂志”、“互联网”和“其它”等渠道的比例较为均衡,都在10%左右。可见民办博物馆的信息传递或形象宣传在多种渠道都是可以有效感知的,只是目前游客获得民办博物馆的旅游信息显得被动,博物馆应重视自身的宣传,扩大市场认知度。

3、参观意愿。调查显示83%的对象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感兴趣并愿意参观,说明了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潜在游客的参观意愿较强,市场空间较大。实际调查过程中对不愿意前去参观的被调查者进行了问询,原因集中在不了解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不感兴趣和感觉博物馆是高深的文化,担心看不懂。由此可以看出民办博物馆不仅对自身宣传不够,而且在部分公众心中形成了距离感,这与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博物馆意识有关。

4、参观目的。在愿意去民办博物馆参观的被调查者中,最主要的是出于增长知识的目的,占有70.3%的高比例,其次是占37.8%的满足好奇心。随组织或团队安排只占据了2.7%的比例,与了解渠道中旅行社的低比例一起说明了旅行社在民办博物馆旅游中所起的作用较小。子女教育目的和使用博物馆休闲功能设施目的都只占据了较低比例,分别是2.7%和5.4%,说明了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不仅没有很好的发挥博物馆传统的教育功能,同时休闲功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游客对博物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尚缺少认同。

(二)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影响因素重要度及满意度评价

对吸引力因素和中介因素的调查采取五分量表,5分代表最重要和最满意。调查过程中,游客对各要素的重要度和满意度分别打分评价。

1.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的吸引力因素评价

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认为开展博物馆旅游,陈列展览和文化吸引力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价格也表示出了较大的关注度。而对于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展的吸引力因素满意度评价方面,五项因素的得分均没有达到相应的重要度水平,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大多属于满意度较低的范围。(详见图1)

“文化吸引力”因素在重要度和满意度评价里都取得了最高的分值,这与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有关,成都市民办博物馆近年来建馆速度不断加快,主题各异且新颖有趣,说明了差异化和富含知识性的主题选择这不仅是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吸引参观者的重要亮点,也是目前该行业所发挥出来的优势。而对于“参与性活动”的统计结果来看,其满意度和重要度都较低,这与成都休闲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有关,成都作为休闲城市,休闲场所和设施较多,互动的参与性活动很多,民办博物馆在这方面处于竞争的劣势。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说明目前的建设存在重大缺失。

2、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的中介系统因素评价

“媒体信息”和“个人信息”两个因素在重要度和满意度评价中差距最大,一方面说明成都市民办博物馆首先在形象宣传上严重不足,造成了游客对民办博物馆认知的障碍,另一方面说明信息系统对于民办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成都市民办博物馆应当在此方面加大力度完善和推进。

在调查中“社会组织”和“自我组织”这两个部分被解释为包含旅游主管部门对博物馆旅游线路的规划及宣传、博物馆与景区的合作以及博物馆馆际合作等方面。这两个方面满意度最弱的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博物馆与旅游业的联系尚不紧密。导致的原因可能是成都市与景区相结合的民办博物馆很少,独立存在的民办博物馆占大多数,所以配套缺乏、接待能力不足、区域内景点数量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

(三)对民办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访谈结果分析

对从业人员的采访内容主要涉及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目前开发状况的评价以及对发展障碍的分析:

1、博物馆旅游开发不均衡。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绝大部分仅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除建川博物馆以外,绝大部分与旅游结合的程度和渠道非常局限。

2、经营压力巨大,资金来源有限。目前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无论是免费开放还是付费开放,博物馆因为游客数量非常有限,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免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多由建馆企业支撑日常运营成本,付费开放的民办博物馆门票收入远远不足支撑运营,虽有如川菜博物馆开发品尝项目并兼做餐饮,鹿野苑私立石刻艺术博物馆成立会所、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开设咖啡厅和餐厅等,但这些经营性项目基本也未达到盈利的程度。

3、市场冷淡,不成规模。总体来说目前的参观人数非常有限或没有达到预期,且多为企业客户团队、政府考察团队、学校组织的学生团队,散客量相对较少,且散客中多见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和有特殊兴趣者。参观游客对民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评价较高,大多表示出兴趣,但对其他设施设备和活动的评价存在不明确和偏低两种态度。

5、建馆目的多样,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兴办的民办博物馆目前大多作为企业的一个部门,管理制度都跟随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独立的发展规划,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民办博物馆周末和节假日闭馆的原因;个人兴办的民办博物馆和艺术馆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运营团队,受建馆者个人想法对博物馆整体发展的影响很大。部分博物馆表示受博物馆成立者初衷的考虑,不会扩大宣传和进行大众市场的经营性项目的开发,这也是除少数民办博物馆全年开放或在非节假日短期闭馆以外,大部分民办博物馆周末和节假日闭馆的原因。

6、行业管理缺乏。成都民办博物馆文化旅游市场目前不规范,行业内缺乏交流合作,对博物馆缺乏专业系统的科学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均有待提高。

三.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目前仍处于一种自主生存、自我完善的状态中:民办博物馆“重建设、轻功能”,缺乏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设施设备简陋,展陈方式趋于老化,接待能力不足,缺乏经营性项目,服务不够人性化,市场宣传严重不足,潜在市场对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的认知模糊,对游览者吸引力较弱。内部缺乏专业科学的管理,因为建馆目的和主体的多样性导致民办博物馆定位多元,功能单一,资金来源有限,运营状况不佳。

总体来看,成都的民办博物馆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资源具备但市场开发滞后,没有在实现民办博物馆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达到“以客养馆”的程度,所形成的也是简单的旅游产品,博物馆的旅游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释放。

四.成都市民办博物馆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一)细分市场,扩大市场认知度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类型多样,特色分明,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寻找各自的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在达到控制宣传成本的目的基础上,有利于快速在目标市场获得知名度。同时民办博物馆的宣传应当重视多种方式,形成宣传体系,除了利用传统宣传手段以外,还应当重视利用重要节事和进行社区服务扩大影响。

(二)多要素整合,创新开发模式

民办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应该突破限制,进行创新开发:如博物馆+古镇、博物馆+景区、博物馆+公园、博物馆+酒店等多种方式。将博物馆与其他旅游要素进行整合之后,两者可以在市场营销、形象宣传、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形成共享,2010年安仁古镇挂牌“中国博物馆小镇”就是建川博物聚落馆与安仁古镇结合的有力证明。

(三)强化服务理念,加强旅游服务

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参观环境、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应当成为民办博物馆对客服务的建设重点,如设置前台导览咨询、小件寄存、多语讲解、休息座椅饮水提供等,参观线路没有交叉重复且能保证参观完整,展馆高度和灯光、展品数量和分类让游客感觉舒适得当,讲解方式新颖且信息量不过分超出接受范围,设计残疾人及儿童专用设施等。从业人员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了解馆藏文物的相关知识和专业的服务技能,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服务。

(四)重视旅游产品开发,扩展经营渠道,实现功能多元化

成都市民办博物馆主题新颖多样,应当立足于自身特色,开发具有独特价值的旅游产品体系。重视提供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如川菜博物馆的川菜制作和品尝。重视提供文化休闲型旅游产品,如:创意旅游纪念品商店、咖啡厅、书吧、茶吧、会所、电影院等,还可以创办特色沙龙,举行专业讲座,开办培训项目,为不同文化需求的人提供特别的交流平台,延长游客在博物馆的逗留时间。民办博物馆应当通过多元渠道,减轻经营压力,实现综合功能。

(五)政府引导建设,规范行业管理

政府应致力于进行行业规范,进一步出台切实可行的帮扶性政策,在帮助民办博物馆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民办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博物馆类旅游资源,运用行业平台为其进行宣传和纳入旅游产品规划。此外,政府还应积极推动和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引导行业自主管理,建设和提供行业交流学习的平台,并且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提高民办博物馆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泽慧.美国博物馆的公众定位与筹资模式.美术馆经营与管理,2006(10):113-117

[2] 赵飞,廖冬连,冯威娜.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旅游市场,2010(3):83-85

[3] 窦引娣,李伯华.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 (5):106-109

[4] 章尚正,刘晓娟.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31-137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

博物馆馆藏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立足活字本,因此加强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和保护对于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中仅仅是通过传统的手工方式来对文物的信息进行纸质记录,并未对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应用,此种情况下,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动态管理系统是一种可靠的运行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树立高效的展开。

一、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结构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集成的库房环境内,通过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了对文物的智能化监控,有效的提高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效率。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能够准确的把握文物的出库、入库等动态信息,便于文物管理人员准确的把握文物的馆藏情况。总的来看,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硬件系统,二是软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不同类型的RFID电视标签、手持盘点机以及管理一体机等;而软件系统则是指手持盘点机管理系统以及通道识别门管理系统。在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有其各自的应用价值,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效的提高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效率,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来可靠的基础。在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每一个文物都有其独特的电子标签,每个库房都配备相应的手持盘点机,每个通道处设有识别门和管理一体机,在无线网络覆盖下,通过各项设备的相互配合运行,实现了对文物的动态化管理。硬件系统中的RFUD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对无线电讯号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能够对特定目标信息进行读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恶劣环境,识别精准度较高,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具便捷性和可靠性。博物馆中的仓库较大,并且文库的数量也很多,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手持盘点机和通道识别门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就是采用高超频的RFID设备。在对文物安装电子标签的时候,需要将标签安装在文物身上不易被发现的地方,以免影响文物的展览。手持盘点机手持盘点机是电子标签的读取设备,在每一个库房中都配有,文物管理人员通过扫描文物上的电子标签,就能够通过无线网络传递到服务器上面,然后通过无线网络来下载服务器安排的各种任务。通道识别门安装在每个库房的门口,能够扫描每个通过门口的文物在每个门口都会配置大功率的天线,主要是通过馈线和固定读写器相连进行工作的。通道识别门工作功率较高,抗干扰能力很强,识别率也较高,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的软件系统主要有手持盘点机管理系统以及通道识别门管理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研发都是基于WINCE系统进行研发的,进行编程的软件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所使用的编程语言是C#语言。

二、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动态管理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物的出库管理、入库管理以及盘点管理三个方面来实现管理和控制。

(一)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出库管理。在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当系统接收到相关文物的出展意向后,会从管理系统内挑选出相关问题,生成文物的出展清单。在系统内修改需要出库的文物的状态,标记为拣货状态,并在系统显示出文物的相关信息,以及负责拣货的文物管理人员,将馆藏文物的出库报表推送到管理一体机内。当通道管理部门接收到文物出库信息后,会将文物在系统内的状态信息修改为出库状态,进而将出库信息传动到点交室管理机门一体机,此时系统能够自主对文物的状态进行判断,并准确记录文物管理人员相关信息,最终生成文物的出库报表。待文物出库报表被点交室接收并确认后,出库文物全部点交完成后,即完成了文物出库整个流程。

(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入库管理。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完展后,需要对文物进行入库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将需要入库的文物报表下传导盘点机,动态管理系统的服务器能够自动接收入库信息,并将系统内文物状态信息改为入库状态。当文物入库后,将动态管理系统的文物状态改为在库状态,服务器接收到信息后,会遵循动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规范来对文物的具体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在确认文物状态信息无误后,即完成了文物的入库操作。

三、博物馆馆藏文物动态管理系统的应用要点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动态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四、结束语

在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过程中,动态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任务量,文物管理的准确率明显提升,在推进博物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杭州; 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民办博物馆的生存现状调查与反思DD以杭州地区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16R423021

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1]。博物馆是展示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在2016年国家文物局的博物馆统计数据中,杭州共有15家民办博物馆[2],占杭州博物馆总数的27.78%,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民办博物馆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等原因,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 场地不足,资金匮乏

民办博物馆不同于公办博物馆的重要一点在于,它是“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3]。收藏家出于“情怀”或“情结”,建立了民办博物馆。浙江省第一家私人办的圆木博物馆(东方圆木博物馆)馆长胡兴法介绍说,“办这个博物馆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在当今,圆木已经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走进博物馆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便是它最好的归宿”。杭州眼镜博物馆、江南锡器博物馆博物馆、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也都表示一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博物馆都是因为“爱好”,同时想把自己成果分享给大家,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民办博物馆建立的最初原因,也是造成民办博物馆现状的主要原因。

“弄堂里的博物馆”是对民办博物馆最真实的概括。它们或是隐藏在居民住宅区里、或是散布在狭窄的巷子里,或是被遮蔽在企业的角落里。场地的限制,导致民办博物馆难以“做大做强”;无处摆放的文物,难以传递出那一份属于历史的美感。

高氏照相机博物馆高继生馆长戏谑地称自己是“啃小族”,每年儿子给他十万元支持他的博物馆建设,但是即使如此还是难以维持。为筹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照相机展览”,高老馆长只能忍痛拍卖了自己的藏品[4]。而以企业为依托的眼镜博物馆,在资金越来越匮乏的时候,只能选择将自己的博物馆不断缩小,来维持自身的发展,展示企业文化。

2 人才紧缺,文物难修

博物馆的运营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运行,在日常的展览之外还需要进行精细的保护工作。而这样的保护工作,亟需要“博物馆人才”。在国家文物局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进行博物馆人才的培养,推进“文博人才金鼎工程”,由此可见博物馆人才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家民办博物馆的调研,我们课题组发现这些博物馆大都是“四位一体”,博物馆馆长既是藏品的管理者、讲解者,也是保护者、修复者。由于馆长的时间以及精力有限,很多文物都o暇顾及。同时,高继生馆长指出,“由于藏品的特性,在许多藏品的修复方面不得不聘请专业的人员”。同时,由于场地的限制,许多藏品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它们只能被挤在某个角落里,或者是堆砌在仓库里。潮湿的环境对文物的损坏尤为严重。民办博物馆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它们很难有很好的通风系统、防潮系统,加之缺少人才支持修复文物,很多藏品渐渐地成为“残品”,甚至是“废品”,这对文物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有馆主也指出,政府部门能够举办这样的培训班,让民办博物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3 关注偏少,亟待扶持

民办博物馆“藏”在民间,其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公办博物馆。2008年,杭州市为发展青少年教育,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中小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博物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公众对公办博物馆的认知度。而民办博物馆由于本身选址不如公办博物馆,大多处在“郊区”,访问的人数明显偏少。

同时,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宣传博物馆时,民办博物馆的出镜率明显较低,大多也都是言说民办博物馆的“尴尬”处境,以及发展的艰难,并未能把民办博物馆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举办的展览等做一些“正能量”的宣传。而在自媒体发展的今天,很多公办博物馆都建起了宣传自己的公众平台,微信、微博等,而民办博物馆由于馆长大多数年龄比较大,难以紧跟时代的潮流,不会使用网络,也没有资金、精力去建设和维护这些网站。虽然馆长们都怀有这样的一份“愿望”,却终究难以实现。

4 时代挑战,功能欠缺

民办博物馆的功能大多还局限在陈列、展览等方面,其单一的运营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在许多公办博物馆中,单纯的博物馆已经慢慢地向“复合型”的博物馆转移,比如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游戏、国家博物馆入驻天猫商城等等。在文化产业兴起的今天,国家也大力推进文博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民办博物馆大多都有这样的意识,却因技术、资金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开发这一块产业。

多样化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虽然在我们课题组走访的几家民办博物馆里虽然也有像高氏照相机博物馆多次举办展览、江南锡器博物馆举办学术活动、眼镜博物馆依托眼镜行业展示企业文化、圆木博物馆承办“第二课堂”等多重形式展开活动,但是这样的功能的挖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方面,民办博物馆还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起“复合型”的博物馆,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

杭州民办博物馆事业仍在蓬勃发展,民办博物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难题亟待解决。基于国家“传承中华文明”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办博物馆必须要抓住博物馆由博物馆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转型的机遇,日益发展民办博物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2016年11月10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开幕,中国国家主席在向论坛致贺信中提到中国各类博物馆的重要地位。

[2]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的通知》

[3]国家文物局:《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文物博发[2010]11号)

[4]该藏品不属于博物馆的藏品,为馆长私人所有

作者简介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三位一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1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联盟发展现状

1.1 高校图书馆联盟现状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um)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图书馆联合体。高校图书馆联盟是指将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共享校内资源的联盟模式。由于大量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校内多数用户通常不会选择图书馆数据库进行访问,只有少数用户会在查找文献、撰写专业论文时,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这体现了用户学术认知较弱,纵使开展了高校图书馆联盟服务也很少被利用,图书馆联盟发展至今,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2 高校档案馆、博物馆发展现状

档案馆联盟是指档案将利用服务向基层延伸,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加快探索和推进区域内档案信息远程共享的工程,在国家综合档案馆之间实现民生档案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利用者所需档案信息只要保存在其中某个档案馆内,既可在首访的档案馆查阅又能在异地开具档案证明,无需往返奔波。高校档案馆联盟目的在于收集、整理、传递教职工档案信息,而这类信息通常不予公开,所以才会出现高校档案馆用户利用率低的情况。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的品牌,具备以下特征:专业性强、深而不博、相对封闭、利用率低、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因此很多的高校博物馆都有针对性地陈列展品。

2 三位一体服务联盟设想

2.1 继续扩大图书馆联盟程度

目前而言,图书馆联盟的范围不够广以及共享的资源还较少,拥有大量馆藏数据的图书馆并没有加入,一些高校图书馆觉得自身馆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不需要联盟,但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下,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也能实现学生升学档案的传递、共享。在实体图书馆之间,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开放战略,实现各大院校的沟通交流,学生只有不断吸收各类图书资源,拓宽兴趣范围,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2.2 档案馆与博物馆连为一体

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二馆一体化建设,在使高校博物馆建设拥有雄厚史料基础上,大大促进了高校档案的开发利用。综合档案馆与博物馆的工作职能将实现历史展示、文化传播与科技创新三者的融合。不仅如此,将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二馆结合,是发挥档案服务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博物馆获得发展的一种有利举措。

2.3 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的职责分配

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面向师生开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馆藏并不具备保密性质,而档案馆、博物馆,具有保密性质,并对校内有价值的文件进行收集。正因为如此,高校三馆合一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图书馆负责对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整合、公开,大厅陈列高校历史展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用来查阅档案馆馆内公开文件。专设保密室用来保管学校非公开文件(例如:师生档案、建校发展密级文件等),这样就可以在最少的成本下,实现三馆开设目的,这也是未来高校节约财力、时间成本的方法。

3 结 语

数字时代和知识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信息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成三者合作的最大动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使信息急剧膨胀,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这给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管理、技术和自身定位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正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为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可能。面对“变化的环境”和“现代技术”以及更重要的服务需求,高校三馆为自身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做出了相应努力,为三者间的资源整合和合作奠定了基础,高校三馆合一是师生合理利用一切可获得公开文件的最佳途径。积极创造三馆合一的环境,将会使用户利用率集中,实现高校资源的完整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玉红.图书馆联盟对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工作一体化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博物馆;大学生;认知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快,几乎每十天就增加一所博物馆。如今,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2300座,全国博物馆馆藏容量超过2000万件。然而博物馆的旅游产业却没有的到迅速发展。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馆面临着观众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机。很明显看出,现代博物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调查发现,有30.5%的人未去过博物馆,也不曾关注博物馆,去过博物馆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跟随学校组织或者是朋友一起去看看的,把参观博物馆当做是娱乐休闲的场所。有11.5%的学生会选择跟家长一起去博物馆,因为家长可以给他们做简单的讲解,所以他们觉得跟家长去能了解更多的东西。30%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作用,更分不清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之所以选取“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为调查主题,是想从调查中了解当今博物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进入尾声阶段,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现状――非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不高,即使博物馆现在对外免费开放,但真正兴趣使然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次,该研究给我们以警示作用――目前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冷,我们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博物馆的发展问题及其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就业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最后,该研究对我们博物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博物馆冷门现象,博物馆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以适应潮流发展。以上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它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解决问题,随着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博物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博大流长。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规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让我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好处便突显出来。我们将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抽样总体,又从中选取了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100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还随机找寻了10位博物馆专业和非博物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的看法。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5%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11.5%的学生是跟随家长而去的博物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校组织而去的博物馆。在采访中有同学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放”,“我路过博物馆见门前没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学不知道博物馆是对公民免费开放的,提出了“免费开放就去”的建议。问卷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博物馆是教育、科研文化机构,38.5%同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艺术品(如图);

大多数学生都对博物馆的职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不多呢?在采访中有同学这样回答:“博物馆一听就是学术性的地方,历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在问卷调查中少数大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展览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们博物馆在未来建设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科技化的特点。

论文问卷中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去博物馆的原因:30.6%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有浓厚兴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参加集体活动,纯属娱乐;4.3%为提高自身品味满足虚荣;7.0%专业课程需要。问卷分析中着重研究了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的兴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参观博物馆的这部分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是的态度。

大部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为什么不愿意讲解员讲解?或许这位同学的的回答可以讲述这一原因,“博物馆我是很少看到讲解员的,基本很少看见一次,学校组织的才有……,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该有,博物馆在当展必须以人民为本,讲解员的适当设置可以让广大民众更了解历史,更了解博物馆。

抽样调查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从以上对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看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问卷的起草到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研究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但纵观各类研究,大多是从调查问卷中得出认识,看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问题也找到解决办法,解决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能从论文结题后继续实践的并不多,这就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学术性论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除了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需要实践外,其他,研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书面工作,我们认为,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好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从中有所收获,更改将收获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才能切实改变现状,真正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跟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有关,此外,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23%的学生提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的陈列与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接收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以致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不足,对其兴趣不大。

研究表明,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学生跟非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与博物馆一点不相关的专业对博物馆的兴趣不大,且对博物馆的认识浅薄。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需要,且老师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较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更方面的素质,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定期召开与博物馆有关的讲座。

2.家长应加强孩子的人文修养,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或世博会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场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3.应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改善博物馆古板而陈旧的陈列与设计,吸收国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建设更现代化、更富有文化涵养的博物馆;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定期开展藏品会展,不断更新展品,创新展示方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馆的多媒体建设等。

4.邀请一些名人嘉宾到博物馆参观座谈,讲解博物馆的价值与发展状况、前景。

5.加紧文物的勘探与挖掘。

博物馆作为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状况的象征。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异性。对比差异,吸收发达国家创新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及规划,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博物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6]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7]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8]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综述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2007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它向公众开放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通过采集、保存、传播、展览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1]。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高品位文化瞻仰”逐渐转变为现行的“复合型文化休闲旅游”模式,其寓教于乐的功能更是使博物馆同旅游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深受旅游者青睐的博物馆旅游。

随着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旅游在国内外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博物馆旅游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作为国内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文献梳理为数不多,因而笔者通过CNKI学术文献搜索引擎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

因而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市场、博物馆旅游功能、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与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比较,从而指出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中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

博物馆旅游就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方式。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资源。然而,在我国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因素,只有认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国内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总量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缺乏博物馆旅游规模优势;其次,博物馆的规模、管理、科研等方面都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展示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市场吸引力;再次,博物馆类型虽不断增多,但总体结构尚不合理,精品博物馆数量十分有限,且特色博物馆类型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此外,由于博物馆自身体制原因,传统的、被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其经营和管理理念趋于保守,不能很好占领市场先机;而由于资金短缺且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更是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开拓旅游体验项目、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实施;最后,博物馆旅游的休闲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博物馆旅游产业链狭窄且产品附加值低,降低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循环发展。

也正是由于博物馆旅游发展过程中众多问题的存在,促使并激发了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热情,不同学者选取不同视角对我国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概况

在本文中,笔者借助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搜索引擎工具,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截止至2012年2月16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陈桂洪等(2010)[2]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时,总结出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在2000年后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博物馆旅游开发问题研究、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博物馆解说系统、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生态博物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筛选、归纳和整理,笔者对陈桂洪等人的总结基本认同,但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献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研究其开发、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加以分析。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热点

根据ICOM对博物馆概念的定义,使博物馆旅游有了明确的类别划分: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更是遗产旅游的重要内容[3]。而博物馆旅游作为都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并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从博物馆旅游发展阶段所需经历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方面的过程出发,探讨近年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以展望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趋势。

(一)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Holloway(1986)指出:旅游吸引物必须是给旅游者以积极效益或特征的东西[4],而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高雅的艺术鉴赏氛围、丰富的文化休闲活动、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等,便是其独具一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

栗中斌(2004)[5]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的分析,探寻束缚博物馆文化旅游功能发挥的原因,并提出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黄邦恩(2005)[6]对厦门主要博物馆资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指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厦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唐顺英等(2006)[7]在对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未来的战略对策;罗美娟等(2008)[8]从博物馆数量、类型、展品、展示手段和解说系统等角度展现了澳门博物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吸引物,在详细分析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馆间资源合作、营销树立形象、政府民间支持、转移传统功能、拓宽信息渠道等方式促进澳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发展的举措;张岚等(2008)[9]以上海市为例,总结了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三种开发模式;张葳等(2010)[10]根据河北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依托空间维、时间维、虚拟维的理论基础,提出适应河北博物馆发展的多种开发模式;李雪峰(2010)[11]则是通过对上海民间博物馆吸引力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探索上海民间博物馆产品的开发方向。

从博物馆旅游资源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通过归纳、整合与分析博物馆所拥有的能够提高旅游者消费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创造发展环境,以此探寻适宜国内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战略,以达到博物馆旅游的研究目的。

(二)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旅游业的成熟进程,在不同的时期,旅游市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主要涵盖:有形交换地点、无形交换关系及旅游消费者群体等三个方面[12]。而旅游者作为旅游交易及活动发生的基础,无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素,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然而,综合分析国内博物馆旅游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对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中,却较少涉及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且主要以客源市场总体抽样调查为手段,借此分析客源市场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而从游客市场出发,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史萍(2002)[13]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的调查和分析,解析了其客源市场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并为其寻求新的突破提出独到见解;张岚等(2009)[14]同样以上海市博物馆为例,在客源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史萍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找准市场定位、细分客源市场、发掘产品潜力、加强行业合并以及加大营销力度等方面的举措,并构建起一套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开发运营模式;刘俊等(2005)[15]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通过对游客行为调查问卷数据的研究,指出地方性博物馆“高满意度却没有产生较高重游意愿”的原因除了博物馆自身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不合理外,更重要的便是博物馆游客的游览行为大多在其他旅游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罗建基等(2009)[16]对到福州地区博物馆旅游的游客进行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分析,以此了解游客客源地、游客年龄比重、知识文化水平的构成,从而开发出满足游客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旅游产品;龚金红等(2010)[17]则选取广州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博物馆游客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博物馆在经营观念、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进一步开拓博物馆旅游市场。

从博物馆旅游市场的视角出发,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购买力、旅游意愿、旅游购买权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因而,如何借助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旅游者内心活动和想法,充分把握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完善、创新博物馆旅游吸引物资源,激发旅游者动机,满足旅游者期望,以促进旅游者决策,便是未来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趋势所在。

(三)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

在博物馆旅游发展初期,受博物馆“非营利”理念的影响,博物馆仅被大众视为接受教育的文化场所[18]。然而,文化性作为博物馆业与旅游业间的共同特性和最根本的连接点,使博物馆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两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全方位旅游功能的完善可谓势在必行。

张礼智(2005)[19]认为博物馆的属性即是文化,因而博物馆应该回归到文化本性上,把博物馆真正办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让观众从中获得享受;倪晓波(2006)[20]则更是将博物馆旅游定位为“一种更具文化内涵、更能陶冶游人高尚情操的旅游类型”,明确了博物馆提高旅游者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功能;而谭颖(2007)[21]和杨国杰(2007)[22]的研究又一次将博物馆的功能予以丰富,提出现代博物馆除了具有传统的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三大功能之外,逐渐附加和培育了旅游功能;吴晓昊(2007)[23]认为博物馆除文物收藏、科学传播、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之外,其国际文化交流、为旅游者服务等功能已越发重要,因而文章从旅游功能开发角度,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提出见解;赵飞等(2010)[24]选取广州三家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调研主要涉及旅游者和博物馆管理者对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的现状、态度和措施。最终归纳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娱乐休闲、购物和旅游服务等五方面博物馆旅游功能,并针对这五方面功能,提出相应的改进设想。

从博物馆旅游功能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对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以探寻由此触发的博物馆旅游功能。此外,以实证研究为基石,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调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博物馆的功能加以明确,从而使管理者依照旅游者的功能需求对博物馆原有设施及发展战略予以改进和完善,以吸引更多潜在博物馆旅游市场。

(四)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的提出者B. Joseph PineⅡ和James H. Gilmore将“体验”定义为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25]。笔者将此定义沿用到博物馆旅游体验中,即:“博物馆旅游体验是以博物馆为舞台,以博物馆旅游资源为道具,为旅游者提供寓教于乐、富有参与性等体验活动的产物”。

随着体验经济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以及博物馆旅游者体验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学者对如何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晔(2006)[26]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游客体验进行分析,探寻游客感知体验上的劣势和威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王冠玲(2007)[27]则提出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总结出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设计模型;李燕妮(2007)[28]总结了博物馆旅游的真实性、怀旧、文化朝圣、认同、休闲和时尚等六种符号意义,并认为符号意义起着吸引旅游者的文化中介作用;刘(2009)[29]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体验的表现,并提出提升游客体验的针对性措施;任丽娜等(2010)[30]通过结合ASEB栅格定性分析和HERITQUAL定量分析对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体验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游客对文物展示的视觉体验和感知较强,而对非历史类产品体验水平低和展品与游客互动性不强”的结论;胡红梅(2011)[31]在认清河南省博物馆体验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后,提出以旅游体验设计来促进河南省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

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以具体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博物馆旅游体验现状进行研究。李燕妮对符号意义的深入阐释,揭示了博物馆旅游的体验价值是吸引更广泛旅游市场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借鉴王冠玲博物馆旅游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旅游者寓教于乐、闲适等多重身心体验之感,便是今后基于游客体验的博物馆旅游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

上文已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然而相比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笔者通过对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简要归纳,以期寻找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

近年来,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一直是博物馆学界和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Lee Jolliffe和Ronnie Smith(2001)[32]以北大西洋两个岛屿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究了旅游和博物馆的关系,认为博物馆和旅游都是文化的反映和表现方式,而博物馆需要依托旅游活动将特定文化展示给旅游者。

国内外博物馆创办之初都是以文物收藏为目的,随着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逐渐衍生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态。Awoniyi Stephen(2001)[33]认为,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现代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为丰富。博物馆作为一个公众教育的实施机构,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推进博物馆休闲娱乐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使博物馆从传统的“被动访问”逐渐转变为现行的“主动游览”模式。

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以及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在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方面,Silberberg(1995)[34]按旅游者动机程度将文化旅游市场划分为5大圈层:完全动机型、部分动机型、附属动机型、偶然动机型及无动机型,并提出博物馆等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策略是将文化的吸引力从仅占市场份额小部分的完全动机型旅游者,拓展到能为博物馆获取更多利润的其他四类旅游者;在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方面,Myriam Jansen-Verbeke和Johan Van Rekom(1996)[35]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城市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证实了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产品的关键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方面,Frans Schouten(1995)[36]通过分析不利于旅游者体验的8个因素,以避免不利因素并寻求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措施。Richard Prentice(2001)[37]则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出发,提出博物馆营销的“同心圆模型”,并阐述了博物馆在无形产品的开发中如何体现真实性。

此外,博物馆对旅游的影响也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关注的重点,且大多以定量研究为主。Beatriz Plaza(2000)[38]通过对该博物馆开馆前后,到访该地旅游者数量、平均逗留天数、饭店入住率等指标的增量和增量百分比数据的分析,以此证明该博物馆对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出现在2000年以后,但在文献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质量却仍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

国外学者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考察[39],而国内学者则大多局限于以案例形式分析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并针对性的探寻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应转向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来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此外,Andrea Davies和Richard Prentice(1995)[40]曾提出“非访问者为博物馆提出的建议很可能会刺激游览行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可以成为国内学者未来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也就是通过对“非博物馆旅游者”(包括潜在博物馆旅游者),而非完全动机型旅游者进行调研,以拓展博物馆旅游市场空间,并针对目标市场实行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体验升级和多渠道、多形式营销。同时,对于完善国内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仍需深入,不断挖掘促进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新设想、新举措,如将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修学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紧密结合。

笔者坚信,国内博物馆旅游在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并在借鉴国外优势经验的同时,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层次一定能不断深化,而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也将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ICOM.The ICOM Statutes[Z].Vienna(Austri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2007.

[2]陈桂洪,黄远水,张雅菲.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75.

[3]李燕妮.我国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89-90.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2-73.

[5]栗中斌.论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J].CNKI,2004,6.

[6]黄邦恩.“厦门博物馆之旅”开发刍议[J].福建地理,2005,4:36-39.

[7]唐顺英,刘丰祥.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77-78.

[8]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8-54.

[9]张岚,丛莎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对策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4-108.

[10]张葳,李彦丽.博物馆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46-50.

[11]李雪峰.上海民间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及产品设计构想[J].ECOLOGICAL ECONOMY,2010,6:111-114.

[12]Chris Cooper, Alan Fyall.张俐俐等编译.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42-347.

[13]史萍.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54.

[14]张岚,薛辉.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及开发对策探讨[J].旅游经济,2009(1):134-137.

[15]刘俊,马风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旅游科学,2005,10:38-45.

[16]罗建基,周桂林,赵春莉.博物馆旅游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1-4.

[17]龚金红,赵飞,石冠琼.博物馆旅游市场特点及其开发策略――基于广州三大博物馆的调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0-14.

[18]党士学.论旅游业对博物馆的冲击[J].中国博物馆,1992,4:66-76.

[19]张礼智.关于博物馆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C].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0]倪晓波.博物馆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2-105.

[21]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3-96.

[22]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23]吴晓昊.浅析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开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6.

[24]赵飞,廖冬连,冯威娜.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10(3):83-85.

[25]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6]祝晔.基于游客的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6,10:155-156.

[27]王冠玲.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28]李燕妮.博物馆旅游的符号意义及体验价值初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46-48.

[29]刘.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以陕西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J].经济师,2009(12):202-203.

[30]任丽娜,张立明.基于游客体验的综合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4:92-97.

[31]胡红梅.以旅游体验设计促进河南博物馆旅游的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46.

[32]Lee Jolliffe, Ronnie Smith. Heritage, tourism and museums: the case of the North Atlantic islands of Skye, Scotland and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2:149-172.

[33]Awoniyi Stephen.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and leisure: recreation as a museum function [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1,3:297-308.

[34]Ted Silberberg.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5:361-365.

[35]Myriam Jansen-Verbeke, Johan Van Rekom. Scanning museum visitors: Urban tourism market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64-375.

[36]Frans Schouten. Improving visitor care in heritage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4:259-261.

[37]Richard Prentice. Experiential Cultural Tourism: Museums the marketing of the Mew Romanticism of evoked authenticity[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1,1:5-26.

[38]Beatriz Plaza. Guggenheim Museum’s effectiveness to attract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4:1055-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