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

大学生毕业教育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篇

我是在我所在县的一所中学里实习。上课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的控制,再到老师自身情绪的调节,处处可见智慧的闪光点。英语作为中学的主要学科,有一定的升学率,而且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所以一定要保证教学的质量。我觉得: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其次,要灵活教授知识点。最后,老师应该用肢体,表情等各种语言去表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批改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开始我认为批改作业很简单,只不过是打几个对号和错号,然后写一个日期。其实不然,作业中有我想象不到的问题。例如,字母大小写,语句的标点符号,还有抄错题得,甚至有抄袭现象。每次批改作业我都特别认真,一点小错误我都会让他们改正。利用自习时间辅导他们写作业。慢慢我发现他们得错误越来越少。看来,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得是用自己得言行潜移默化学生,使其形成良好得行为习惯。

还有,课后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讲课和听课完全不同。虽然我在台下准备的很充分,认为天衣无缝。但是,在讲台上由于一些因素,如某个同学的一个动作,或是某个同学的一句话,就会打乱我的思绪,可能导致我该讲的遗忘了,该说的没说或者是口误。每次讲课后,徐老师都会给我一些建议。一听徐老师点拨,就觉得确实是应该那样讲。所以一定要认真虚心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在以后的讲课中慢慢改进。毕竟经验丰富的老师比我更了解这些孩子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讲的快一点,什么地方需要停顿,什么地方应该督促学生做笔记,或者是该怎样布置作业。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2篇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脆弱、自我认知不足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扩招的数目日益高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职位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差距巨大,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尤其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经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在生活中回避讨论就业话题,等待亲友帮助等等反应。出现了眼高手低、自视甚高与消极悲观、怀疑自我等问题,这种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就业信心,就业心理问题必然造成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会错失许多好的就业机会的。

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在面对就业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忧虑。例如,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否胜任各种实践工作;在校的专业与招聘岗位是否相符;自身的外在条件能否吸引招聘公司;对求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是否完全把握;招聘公司会不会介意没有工作经验等。这些对主观和客观因素的考虑,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缺乏信心,缺乏面对失败的积极态度,这些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许多毕业生缺乏对即将面临的竞争和压力的正确认识,对未来期望值过高,当找工作时遇到竞争与压力时,他们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各种心理问题就随之出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主动性不强,缺乏正确的择业观

主动性不强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由于成长环境比较优越,他们习惯了家长为他们安排各种事情。但是,就业是自己独立主动的一个活动,他们总是消极回避。有的部分毕业生很少参加就业招聘会,不主动寻找工作单位,甚至连个人就业材料也不准备,不清楚当前的就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有的学生过于依赖父母的社会关系,希望自己的工作由父母介绍、争取和安排。另外,一些大学的择业观也不正确,择业中喜欢和同学攀比,这种好高骛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比如:1、对工作地域选择上更倾向于大城市、发达城市,而忽略机会更多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岗位;2、在对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喜欢挑稳定的机关、科研单位、院校等,而忽略个人爱好、能力、特长与单位、工作岗位是否相匹配。3、在择业上面,更重视工作职位和薪水要求方面,而忽视职业的发展潜力。在这些错误的择业观的影响下,大学生正确地分析就业形势与选择就业岗位变得非常艰难,并且很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忽略了大学生应该有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使命感,从而把国家的需要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抛诸脑后。

(三)大学生就业缺乏诚信意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自身认识不足以及错误的就业观外,还有就是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例如填写虚假经历、随意毁约等。 这种缺失诚信的就业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富于时代特点的思想。近年来,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自发性,也出现了诚信危机。在利益面前,诚信脆弱,引起了包括诚信危机的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对于大学生,虽然他们还没有被正式步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接触,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诚信危机很难避免。这就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缺乏在择业就业领域的诚信危机问题。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没有有效地诚信监督体系,是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很多高校为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的虚假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剧了这种诚信危机。

第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在人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部分用人单位招聘要求过高和信息不对称,而求职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取得工作不得不将自己加点“包装”,言过其实。

2、主观原因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已经改变,提高了对大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要求。但是,外部环境虽然已改变,大学生的各个心理还停滞不前,主要体现在:

首先,不切实际的自我优越感泛滥。很多大学生生活在自我构建的“象牙塔”里,以为大学生就业非常容易,本科学历就是自己的“铁饭碗”。这样,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心态浮躁,脱离现实、急功近利但是又不能脚踏实地的态度,使他们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其次,就业期望值太高,太自我,不顾他人。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定位太高,一些学生专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有些学生根本不会为月薪只有一千多元的工作折腰,自认为大学生的角色工资要大大地高过农民工。这就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肄业在家的问题,他们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的现象。

再次,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功利性太强,对整个社会乃至周围群体的服务意识淡薄,一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略别人的利益。从自身的职业生涯看,很多毕业生只追求眼前利益,对牺牲长远利益的事情视而不见,他们只贪图一时的轻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一旦遇到挫折,就消极回避,而缺少总结并提高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挫折观,面对一些失败或者一些小挫折就能不能承受,就消极悲观,这在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以及发展。

二、从思想教育视角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本反映,体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同时也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所以,加强“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此,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决定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毕业生们才知道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那样的职业是他们应该选择的。这是从内因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内因决定外因,社会各个团体特别是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就业观指导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期望过高,不考虑社会实际需要的情况,应充分采取积极措施,对大学生这种盲目自信的行为进行教育。同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并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也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倡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为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做好铺垫,并引导他们去国家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这样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精神,从而回报社会。

(三)重视就业指导,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就业指导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是到毕业时才临阵磨枪,这样可以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从大学入学开始,高校应该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对大一学生应该侧重于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大学规划方面的教育;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侧重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大三的学生应该进行如何完善自己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对大四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行业,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和理论知识的优势。高校介绍工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做充分的准备,尽量尽可能少走弯路,进行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何写自荐信,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注意仪表和举止等求职技巧;要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注重设置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课程,进行各种面试和演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先决条件。就业诚信缺失是信誉危机的表现,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的毕业生就业诚信危机,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就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大学生信用教育,校园文明和社会教育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1、在学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现在课堂上的就业诚信教育,在各种组织活动的就业诚信教育,例如,“校园诚信月”活动以及和诚信主体相关的演讲比赛等。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主张通过广大学生建立了诚信意识,诚实守信,建立学生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并结合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学校教育,形成很好的诚信氛围。

2、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我们应该开展广泛而深刻的诚信教育,以培养“诚信第一”的普遍意识和社会道德,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和舆论 氛围,使诚信最终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但还完善有关法律,制定有利于形成诚信的行为规范,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惩罚不守信的行为,以加强和维护建设成果的完整性。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体制,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国际经济形势等。大学生就业问题会对学生自身的职业人生产生心理负担,这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各种方向性的支持。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心理脆弱、自我认知不足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扩招的数目日益高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职位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差距巨大,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局面,尤其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经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在生活中回避讨论就业话题,等待亲友帮助等等反应。出现了眼高手低、自视甚高与消极悲观、怀疑自我等问题,这种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就业信心,就业心理问题必然造成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会错失许多好的就业机会的。

大学生即将离开校园,在面对就业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忧虑。例如,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否胜任各种实践工作;在校的专业与招聘岗位是否相符;自身的外在条件能否吸引招聘公司;对求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是否完全把握;招聘公司会不会介意没有工作经验等。这些对主观和客观因素的考虑,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缺乏信心,缺乏面对失败的积极态度,这些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许多毕业生缺乏对即将面临的竞争和压力的正确认识,对未来期望值过高,当找工作时遇到竞争与压力时,他们就会出现心理失衡,各种心理问题就随之出现,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主动性不强,缺乏正确的择业观

主动性不强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由于成长环境比较优越,他们习惯了家长为他们安排各种事情。但是,就业是自己独立主动的一个活动,他们总是消极回避。有的部分毕业生很少参加就业招聘会,不主动寻找工作单位,甚至连个人就业材料也不准备,不清楚当前的就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有的学生过于依赖父母的社会关系,希望自己的工作由父母介绍、争取和安排。另外,一些大学的择业观也不正确,择业中喜欢和同学攀比,这种好高骛远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比如:1、对工作地域选择上更倾向于大城市、发达城市,而忽略机会更多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岗位;2、在对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喜欢挑稳定的机关、科研单位、院校等,而忽略个人爱好、能力、特长与单位、工作岗位是否相匹配。3、在择业上面,更重视工作职位和薪水要求方面,而忽视职业的发展潜力。在这些错误的择业观的影响下,大学生正确地分析就业形势与选择就业岗位变得非常艰难,并且很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忽略了大学生应该有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使命感,从而把国家的需要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抛诸脑后。

(三)大学生就业缺乏诚信意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自身认识不足以及错误的就业观外,还有就是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例如填写虚假经历、随意毁约等。 这种缺失诚信的就业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大学生,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富于时代特点的思想。近年来,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的自发性,也出现了诚信危机。在利益面前,诚信脆弱,引起了包括诚信危机的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对于大学生,虽然他们还没有被正式步入社会,但已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接触,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诚信危机很难避免。这就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缺乏在择业就业领域的诚信危机问题。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诚信教育力度不够,没有有效地诚信监督体系,是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很多高校为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问题,对于毕业生的就业的虚假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剧了这种诚信危机。

第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在人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部分用人单位招聘要求过高和信息不对称,而求职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取得工作不得不将自己加点“包装”,言过其实。

2、主观原因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已经改变,提高了对大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要求。但是,外部环境虽然已改变,大学生的各个心理还停滞不前,主要体现在:

首先,不切实际的自我优越感泛滥。很多大学生生活在自我构建的“象牙塔”里,以为大学生就业非常容易,本科学历就是自己的“铁饭碗”。这样,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心态浮躁,脱离现实、急功近利但是又不能脚踏实地的态度,使他们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其次,就业期望值太高,太自我,不顾他人。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定位太高,一些学生专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有些学生根本不会为月薪只有一千多元的工作折腰,自认为大学生的角色工资要大大地高过农民工。这就出现了一些大学毕业生肄业在家的问题,他们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的现象。

再次,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功利性太强,对整个社会乃至周围群体的服务意识淡薄,一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略别人的利益。从自身的职业生涯看,很多毕业生只追求眼前利益,对牺牲长远利益的事情视而不见,他们只贪图一时的轻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一旦遇到挫折,就消极回避,而缺少总结并提高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正确的挫折观,面对一些失败或者一些小挫折就能不能承受,就消极悲观,这在很大程度上了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以及发展。

二、从思想教育视角出发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本反映,体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同时也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所以,加强“三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这是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此,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决定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毕业生们才知道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做事,那样的职业是他们应该选择的。这是从内因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内因决定外因,社会各个团体特别是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就业观指导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期望过高,不考虑社会实际需要的情况,应充分采取积极措施,对大学生这种盲目自信的行为进行教育。同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并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也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倡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为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做好铺垫,并引导他们去国家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这样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精神,从而回报社会。

(三)重视就业指导,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就业指导是不可避免的,并不是到毕业时才临阵磨枪,这样可以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从大学入学开始,高校应该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对大一学生应该侧重于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大学规划方面的教育;对大二、大三的学生侧重于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大三的学生应该进行如何完善自己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对大四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行业,发挥自己个性特点和理论知识的优势。高校介绍工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做充分的准备,尽量尽可能少走弯路,进行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何写自荐信,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注意仪表和举止等求职技巧;要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注重设置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课程,进行各种面试和演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先决条件。就业诚信缺失是信誉危机的表现,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的毕业生就业诚信危机,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就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大学生信用教育,校园文明和社会教育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1、在学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现在课堂上的就业诚信教育,在各种组织活动的就业诚信教育,例如,“校园诚信月”活动以及和诚信主体相关的演讲比赛等。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主张通过广大学生建立了诚信意识,诚实守信,建立学生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并结合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学校教育,形成很好的诚信氛围。

2、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我们应该开展广泛而深刻的诚信教育,以培养“诚信第一”的普遍意识和社会道德,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和舆论 氛围,使诚信最终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但还完善有关法律,制定有利于形成诚信的行为规范,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惩罚不守信的行为,以加强和维护建设成果的完整性。

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学校、他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要有感恩意识,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同时乐意帮助他人。

总之,有机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培养人才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校要统筹就业和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总体上对促进和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2]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5,1,18.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高速发展的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渴求高素质的人才。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大学生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高素质能使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效地发挥作用。政治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之基础。除此之外,在现代信息社会,能在在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用合理的思维、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掌握本领域的知识技能,适应、胜任本岗位的工作,并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信息社会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则是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毕业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毕业生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毕业生处在人生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即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生踏入社会前的重要一课。重视和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功转换角色,积极投入工作服务于人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 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大幅度上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于发展和就业,一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而一部分学生仍对未来有着盲目的乐观, 甚至认为就业是四年后的事情。忧患意识,应是当代青年所拥有的一项基本心理素质。从大学生入学开始, 学校就要对他们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引导大学生及早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准备,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2.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

毕业生在大学生中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对其进行的思想教育决不能掉以轻心,高校应把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度,安排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毕业班的专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再深入了解毕业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3.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对当前就业现状和国内外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了解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能够正确的解读,从而正确认识社会,清晰定位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对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责任感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能与特长都要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结合,才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5.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做好大学毕业生思想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生树立起面向市场、面对就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指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压力。作为高校,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定位自我,勇敢地面对未来挑战。

6. 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强对网络招聘市场的监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开展送就业岗位信息进校园、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活动。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管理服务工作的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南省高校就业指导统编教材编写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9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以数十万计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以及农民工,使得我国每年的就业人数达上千万,根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00万,比2010年的670万多了将近30万人,广大毕业生面对如此局面变的无所适从。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考研、学业、恋爱等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而感到非常的苦闷,少数生活目标不明确、思想不开朗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了“意外”,大学毕业生的这一时期称之为“多事之秋”,因此,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千头万绪的窘境,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择业前的紧张焦虑

临近毕业,这些“天之骄子”仿佛一夜间从天上落到了地上,突然一下间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压力,通过笔者的调查,85%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就进入了择业阶段,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心态: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心能否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成绩不好的同学担心找不到要自己的单位:女大学生担心受到职场歧视:家庭困难的同学担心求职过程中的各种花费。同时,就业与创业、就业与考研以及就业还是出国深造也成了这些大学毕业生焦虑的源泉。

2.2 择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调查显示,85%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或者是因为大学期间成绩的平庸、或者是因为自己的所学专业、或者是因为自身相貌、或者是因为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这就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严重的影响着自己的自信心。

2.3 离校前的复杂心理

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在离校前都会对自己几年的大学生活进行相应的回首总结,由于年少轻狂,大部分的学生在回首大学生活时,都会有相应的感慨,有对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的伤感、有对大学生活的眷恋、有因为大学期间的玩乐而产生相应的后悔情绪,因此,在这一阶段很多大学毕业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对入党、评优以及社团活动及其热心,由于得失心较重又极易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

3 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3.1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人本思想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尊重大学毕业生的人格特点以及加强服务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广大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这一特殊时期毕业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帮扶、善意的心态去教育和面对学生,让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校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市中去。

3.2 加强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用自身的真情去打动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都基本上是成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已经基本成型,因此要逐渐弱化管理色彩,强化情感的引导力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3 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毕业文化

校园毕业文化主要是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要符合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要求和群体特点,有助于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发展、素质提高以及个性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氛围。要把毕业文化当做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建设校园毕业文化,对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校园文化的发展层次、拓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校园毕业文化建设,是对我国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可以让大学毕业生受益匪浅,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小的,但是就是这种看似微小的差距却能够让人在未来的短短几年拉开巨大的差距,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大学毕业生在上学期间是否探索未来阶段的发展规划并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4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研究关注点以及视角的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高校开展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徐大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与方法[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3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40-02

每年的毕业时节,大学校园里弥漫着离愁别绪,就要告别天堂般的象牙塔生活。那些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但仍深深眷恋着那段青春岁月的大学生们,回首过去的大学四年,一定在人生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然而面对着“终于毕业了”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欢呼雀跃。而大学生在面临离开校园和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心情必定复杂与迷茫。离开了熟悉的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熔炉,大学毕业生们在各种考验面前能否淡然处之,游刃有余呢?在从学校通往社会的大门口,应该如何迈出这一步?我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出一番思考。

一、相关概念

(一)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大学毕业生是指取得硕、本、专学历的社会成员,狭义上的大学毕业生仅是指国民教育系列内的一般本、专科的毕业班在读学生,即处于本科大学四年级和专科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已经涵盖了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内容。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采用全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二、大学毕业生毕业之际面临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此时会面临人生的重要转型期,会面临身份、思想等多方面的转变。同样的,我们还应该好好的正视每个人身上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是我们的成长的印记,也是我们每个人珍贵的人生历程。

(一)身份转变

1.大学毕业生将要从一名大学在校生成为朝九晚五的职场人的身份的转变。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受父母亲戚的宠爱和娇惯,从不知生活的艰辛与复杂,一直在襁褓中的他们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曾经在大学校园过着以学习为己任的生活,单纯而又简单,但是一旦成为职场中人,就要面临工作的压力、岗位的竞争、团队合作等工作问题。

2.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还将面临一个重要的转变是,他们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之于父母,他们履行着作为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之于爱人,他们履行着作为丈夫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之于子女,他们履行着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不知不觉的重了起来,再也不能和一个学生的身份相提并论。从他们离开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要自食其力,独自承受生活的大风大浪。

(二)思想转变

曾几何时,大学毕业生也还是“一身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一代书生,然后离开大学校园后,他们单纯的想法再也不够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了。于是,他们由寄居人转为独立人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更加成熟,从学习为主转为实践为主,他们曾经从容的笑对世界的时光再也不复存在,他们会产生对于这个社会的迷茫,对于工作的落差感。

他们从大学生到一个独立社会人的转变,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发生变化。在校时,他们只需学习好即可,完成自己学业。离开校园后,他们要成为好子女,孝敬父母;成为好父母,教育后代;成为好妻子、好丈夫,为家庭做出贡献;好职员,为社会创造价值;还要成为一名好公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看出,大学毕业生面临踏出校门和进入社会之时,在思想方面尤为负责和不稳定,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指导。

三、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成功职业人,企业家演讲

总结起来,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有如下方面,是过来人总结的十点忠告:

1.要谦虚。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因此,大学生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多学多问,虚心学习。

2.要吃苦耐劳。古往今来,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各种艰辛和挫折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抑或白手起家、抑或东山再起的他们不畏惧困难和失败,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着壮丽的篇章。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样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遵守职场规则。作为新职员,最重要的就是遵守职场规则,培养团队意识,服从统一协调。

4.要不断学习充电。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学习,掌握了许多的基本知识,但是校园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有些甚至是过时的。那么进入社会后,在职场上要不断向前辈和同事学习,并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语言、技能等的培训班,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5.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进入职场,要面对形形的同事,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办事方法亦不同,因此,在处理工作时都要时刻谨言慎行,不要参与人际纠纷,也不要和同事产生矛盾,尽量和同事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以做好工作为己任,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工作最大的贡献。

6.不要频繁跳槽。大学生初入职场,并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频繁的跳槽,不仅收获不到上司的信任,而且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因此,进入职场先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短期内先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积累经验,时机成熟后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工作。

7.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人,同样的,我们面对各种工作也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份内的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完成每一项看似困难任务。

8.不要无理取闹。在工作中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作为一个新职员,最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计较、不无理取闹。

9.不要挑拨离间。在同事面前千万不要对其他同事指手划脚,管好自己的嘴,在工作上该说就说,敢于表现自己,但在工作之余,切忌背后议论同事,言多必失。

10.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当今社会竞争残酷又激烈,面对机会一定要抓住、抓好,不要给自己留遗憾。当然在平时就要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构建人脉关系等,一旦拥有机会,立马出击,主动请求上司给予机会,让上司认识和认可自己,当然,升迁、升职就在不远处了。

(二)老师给予指导

大学老师应该着重开展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再有学校、家长、老师的时时刻刻的呵护与指导,他们会面对金钱、利益、黑暗等等多方面的诱惑。大学老师应从理论和实例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应该积极地、正面地应对社会的矛盾和工作的压力。

(三)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实习,考察

学校应在大学生毕业前就应对其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社会、企业、义工等等方面的实习,组织他们考察并写出相关的报告、体会和心得,与企业的职工人员交流经验与教训,使他们明确自己大学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一切,并做好心理和相关的专业等方面的准备。

(四)相关的素质培训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课程化建设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今天,自主创业应该成为其就业及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当前,社会越来越看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越来越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和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需要自主创业。

但是,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对自主创业这种就业形式还认识不清;个别大学毕业生虽然对其有所了解,但也是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对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教育,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请企业成功人士作自主创业报告,利用网络、报刊等进行自主创业知识宣传普及,对有意从事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个别辅导,等等,收到了一些效果,为大学毕业生开启自主创业之路创造了条件。但自主创业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既有政府政策的解读,又有自主创业知识的宣讲;既有课堂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探索;既有方案的策划,又有平台的建设,等等。如此之多的环节,不是一两次报告、讲座和辅导就能达到实际效果的。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大学期间开设自主创业教育课程,把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进行课程化建设。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课程化建设需要考虑并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确立一个实效性、前瞻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化建设的前提。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的,不能脱离和违背这个整体方案。在目前形势下,这个方案必须体现实效性、前瞻性的原则。所谓实效性,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挂钩,不能闭门造车。具体来讲就是,现在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能够自主创业,因为这种就业形式既能解决社会和政府的压力,又能锻炼毕业生,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其社会效应非常好。正因为这样的毕业生实用,非常受欢迎,我们就要多培养像这样的毕业生。所谓前瞻性,即在设定培养目标时,要看得更远一些,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社会最普遍的就业模式就是自主创业这种形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加大培养力度,争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问题之二: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于开设该门课程的时间、该门课程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时数、其各占的比例以及该门课程的学分。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比较适当,延续4个学期,一直到大学生毕业,原因是能够毕业给大学生更多实践的时间。该门课程的总教学时数为100课时,其中理论课为2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20%,包括一些讲座、报告会、课堂讨论等;实践课为8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80%,包括见习和实践。实际上实践课的成分可能会更多。见习主要是指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尤其是自主创业的企业观摩、跟班学习;实践则是指让大学毕业生试着自己办公司。该门课程的学分为2个学分,考查合格,即可获得该学分。

问题之三:设计一个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无论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学内容,都教不出好的学生。好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要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要针对社会的实际需要。首先,要切实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将自主创业作为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实现自身最大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要详细解读政府和有关单位的相关政策、措施,让大学毕业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再次,要教会大学毕业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自主创业、怎样进行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应该注意那些问题。最后,给大学毕业生足够的见习、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问题之四:编写一本指导性较强的教材。具有一本好的教材是一门课程建设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高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课程化建设也还在酝酿之中,教材建设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好的教材,应该对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成为一本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指导手册,或者是工具书。该教材特别要注意解决以下一些问题:自主创业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自主创业的路径,自主创业需要注意的问题,自主创业要注意规避的风险,等等。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实际案例、一些经常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应该成为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同时,教材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作出修订。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制;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41-07

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就明确指出,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源于高等教育的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1]。而目前从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上、高校人才培养措施的采取等方面显然没有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系统与职业系统的需求之间还无法取得共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合理的职业或就业导向,对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应有怎样的就业能力的认识欠缺,能力开发目标不够清晰[2]。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有着怎样的认知与期望?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试图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众多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能力的欠缺。职业选择能力(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职业素养不高。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后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使其培养对象获得各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培养对象在走出高等教育系统后在社会中谋生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按照职业能力开发理论的观点学生能力的开发应该在真实的职业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者真实科研活动中进行,并且学校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因为只有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观察、干中学来形成职业能力。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相关性。高等教育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认可度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好。

2.变量界定

高等教育体制(自变量):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等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形成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本研究将其具体操作化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六个指标,按照大学毕业生对其评价等级(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记1至5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变量):指的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本研究将其操作化为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其中,就业机会是指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次数(即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收入、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工作挑战性与晋升机会、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六个方面。

3.资料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所有数据,皆来源于实证调查资料。调查地区为广东省、湖南省和贵州省,调查对象是2009、2010、2011、2012和2013届大学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0份(每个省各10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916份,问卷有效率为97.2%。样本涵盖“985工程”院校(18.7%)、非“985”的“211工程”院校(19.6%)、一般本科院校(39.9%)、专科院校(21.8%)所有专业各层次(其中专科占21.8%、本科占50.7%、硕士占18.6%、博士占8.9%)的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和文献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对收集的数据主要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分析

1.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为探究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状况,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

从表1的模型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其中,“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289,T的显著性为0.021;“人才培养模式”次之;然后是“专业设置”。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2.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影响分析

为探究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两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两者对“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就越高。

(2)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劳动条件的影响分析

研究中我们把劳动条件操作化为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危险系数和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状况两个指标(两指标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劳动条件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危险系数和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3)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稳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和“工作后,您的单位变动、地域变动和职业变动(工种或岗位变动)的次数”两个方面来考察。“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是”=1,“不是”=2,是定类变量,所以要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取置信度为95%),而“单位变动、地域变动和职业变动(工种或岗位变动)的次数”是属于连续变量,可以通过对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大学毕业生岗位变动次数,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关于福利保障和福利待遇,我们主要考察样本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十项福利的情况。根据国家劳动法的规定,任何企业和单位均得为员工至少购买“三险一金”,所以,在十项福利待遇中凡是能享受其中六项及以上者,视为工作福利保障“良好”,否则为工作福利保障“较差”。依此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取置信度为95%)。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得知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三者和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呈正相关: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其评价越高,大学毕业生享受的工作福利保障和福利待遇就越好。

(4)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晋升机会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晋升机会,我们以“您目前所在岗位是否具备晋升空间”来考察,根据提供的答案选项:具有很大空间、有较大空间、一般、空间较小、完全没有,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专业设置”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就越大。

(5)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主要从“利益表达渠道是否畅通、利益诉求是否会作出相应回应”两个方面来考察。根据其程度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上述两问题的答案选项进行赋值:很畅通、畅通、一般、不太畅通、不畅通,分别记5、4、3、2、1分;都会、大多会、一般会、很少会、从不,分别记5、4、3、2、1分。然后以两分值之和来衡量“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得分越高,利益表达机制越完善。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体制相关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对于工作决策空间,主要通过“a.在制定某项工作计划时,会受到单位的限制;b.工作决策或建议会被单位采纳;c.决定/想法/感受能得到同事的认可;d.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个人工作日程;e.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却无权决策;f.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整个单位的工作进程有影响。”六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对于a、b、c、d、f五个问题,按“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分别记5、4、3、2、1分,而对问题e则反向积分,即“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分别记1、2、3、4、5分。然后以这六项的分值之和(分值区间在6-30分)来衡量工作决策空间的大小,得分越高,说明工作决策空间越大,反之,工作决策空间就越小。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两个,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就越大。

(6)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人职匹配性,主要通过“a.目前从事的工作与理想的职业是一致的;b.对目前的工作感兴趣;c.目前工作是自己擅长的领域;d.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e.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目前的工作。”五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按“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记5、4、3、2、1分,以这五项的分值和(分值区间在5-25分)来衡量工作人职匹配性的程度,得分越高,说明人职匹配性程度越高,反之,人职匹配性程度越低。

对于工作满意度,主要通过工作中的“a.薪酬;b.工作量;c.工作时间;d.加班;e.学习培训机会;f.能力和知识的提高;g.岗位晋升空间;h.五险一金;i.工作环境;j.工作福利;k.人际关系;l.单位日常规章制度;m.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n.单位处理员工的利益诉求;o.工作的自主性;p.工作带来的成就感”16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记5、4、3、2、1分。然后以这16项的分值和(分值区间在16-80分)来衡量工作满意度的大小,得分越高,说明工作满意度越高,反之,工作满意度就越低。

然后,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人职匹配性和工作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人职匹配性的程度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三、结论与建议

1.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资料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产生显著影响的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有“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三个,这三者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呈正相关。

第二,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情况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呈正相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呈正相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呈正相关。

第三,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评价不太高、满意度偏低。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教育难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期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希望在大学里面能获得较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以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二是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构建良好的就业网络平台。

2.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当前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应从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就业指导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传统的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发展中的社会现实,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改革体系,必须对高校课程全面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设置高校课程,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课程主体是课程设置后的服务对象,高校课程设置的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不仅要开设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主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体的特性需要,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课程设置要全面。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的人才。传统课程设置通常专业性有余而全面性不足,如理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少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要求,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不用参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不仅如此,传统课程设置里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也流于形式,通常由学生自由活动或者交一份报告敷衍了事。不全面的课程设置就必然导致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和社会发展匹配,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课程设置要具有创新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课程设置必须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但是这里的与时俱进,并不是对原有课程设置的全面否定,而是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删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按照社会新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开设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创新课程设置要紧贴现实生活,靠近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知识储备。

第二,要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体系。高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明确以下两点。其一,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要找出改革阻力,以便找准改革的着力点。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几个方面。学校一方面没有足够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的态度。尽管学校能够认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是教学工作,但是由于教育行政化,以及国家对科研的高度重视,高校的奖励奖金制度并不和教学业绩挂钩等多方面原因,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受到冲击。所以学校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态度是理论上足够重视,但实践中不够重视,或者说口头上重视,行为上忽视。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上也严重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在制度管理上,过分强调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统一性,极大的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其次,高校教师缺乏改革教学方法的动力。由于高校教师几乎都是作为某一狭窄领域的研究人员接受训练的,他们一般都对教育理论、新式教学方法和课程发展知之甚少,加上在高校从事教学后,学校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在职教学培训,况且学校对他们的教学方法探索或改革重视不够,使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心理准备和能力不足;此外,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需要他们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也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鼓励,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并且由于是改革或尝试,甚至可能会出现失败,所有这些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有畏难心态。最后,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和惰性[3]。学生通常习惯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这就决定了他们很可能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甚至排斥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共享知识和读写能力都在下降,并且比进入大学以前更不喜欢读书,也更不愿意在学业上投入时间和精力。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师失去了创新教学方法的使用土壤。其二,创新教学方法要明确改革方向。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目标从“授人以鱼”转为“授人以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海量增长,加之学校不再负责分配就业,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日后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高校教学不可能以传授学生知识的多少,传授的知识是否适合日后职业为衡量标准,而要以是否传授学生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判断依据。这就要求转变传统以教师讲课为主的灌输式教法方法,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第三,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提供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点在于指导对象、指导方式、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的转变。就业指导的服务对象方面,由应届毕业生扩大为所有在校学生。由于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存在误区,导致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集中于毕业生年级,而很少对新生进行辅导。就业能力储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累,同时,就业指导不仅是提供岗位信息,还要帮助学生提供就业能力。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应只是应届毕业生,应该扩展到所有在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方面,由集中突击教育转为全程跟踪辅导。虽然很多高校名义上把就业指导视为一项日常的规律性工作,但实际落实时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都浮在表面,主要形式就是召开就业思想动员大会、宣传政府和学校关于就业的文件政策,几乎没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供就业能力。因此,要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全程跟踪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管理体系方面,必须改变单一的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由单一管理变为立体的三级管理模式[4]。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由教务处或学生工作处进行单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就业指导所需的资源难以协调,就业指导所需的人员、场地、辅助工具、宣传与交流资源不匹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协调共享现有的学校资源,改变就业指导孤军作战的局面。对具体的就业指导事务的运作应采用“校――院系――班级管理”三级管理模式,由主管学生工作、教务工作的校领导和相关机关负责人组成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等,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各类信息的整理、分类,层层下达;各个院系保证每个毕业生都能快速地获得新的信息和各种就业指导活动方案等。这样的立体三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13.

[2] 陈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9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41-07

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就明确指出,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源于高等教育的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业能力的大小与高校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1]。而目前从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上、高校人才培养措施的采取等方面显然没有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系统与职业系统的需求之间还无法取得共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合理的职业或就业导向,对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后应有怎样的就业能力的认识欠缺,能力开发目标不够清晰[2]。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那么,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有着怎样的认知与期望?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试图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众多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能力的欠缺。职业选择能力(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职业素养不高。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获得工作、进入职场后获得发展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使其培养对象获得各种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培养对象在走出高等教育系统后在社会中谋生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按照职业能力开发理论的观点学生能力的开发应该在真实的职业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或者真实科研活动中进行,并且学校教育的改革应以此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因为只有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观察、干中学来形成职业能力。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相关性。高等教育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认可度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好。

2.变量界定

高等教育体制(自变量):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等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形成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本研究将其具体操作化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六个指标,按照大学毕业生对其评价等级(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分别记1至5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变量):指的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本研究将其操作化为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其中,就业机会是指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次数(即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收入、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工作挑战性与晋升机会、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六个方面。

3.资料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所有数据,皆来源于实证调查资料。调查地区为广东省、湖南省和贵州省,调查对象是2009、2010、2011、2012和2013届大学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0份(每个省各10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916份,问卷有效率为97.2%。样本涵盖“985工程”院校(18.7%)、非“985”的“211工程”院校(19.6%)、一般本科院校(39.9%)、专科院校(21.8%)所有专业各层次(其中专科占21.8%、本科占50.7%、硕士占18.6%、博士占8.9%)的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和文献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对收集的数据主要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结果分析

1.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为探究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影响状况,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为因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

从表1的模型中各变量决定的显著度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其中,“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289,T的显著性为0.021;“人才培养模式”次之;然后是“专业设置”。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2.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1)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影响分析

为探究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以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收入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收入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两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两者对“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就越高。

(2)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劳动条件的影响分析

研究中我们把劳动条件操作化为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危险系数和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状况两个指标(两指标均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劳动条件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危险系数和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状况,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3)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稳定性本研究主要从“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和“工作后,您的单位变动、地域变动和职业变动(工种或岗位变动)的次数”两个方面来考察。“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是”=1,“不是”=2,是定类变量,所以要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取置信度为95%),而“单位变动、地域变动和职业变动(工种或岗位变动)的次数”是属于连续变量,可以通过对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是否为正式员工?在编人员、大学毕业生岗位变动次数,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关于福利保障和福利待遇,我们主要考察样本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十项福利的情况。根据国家劳动法的规定,任何企业和单位均得为员工至少购买“三险一金”,所以,在十项福利待遇中凡是能享受其中六项及以上者,视为工作福利保障“良好”,否则为工作福利保障“较差”。依此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取置信度为95%)。具体见表3。

从表3可以得知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三者和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呈正相关: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其评价越高,大学毕业生享受的工作福利保障和福利待遇就越好。

(4)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晋升机会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晋升机会,我们以“您目前所在岗位是否具备晋升空间”来考察,根据提供的答案选项:具有很大空间、有较大空间、一般、空间较小、完全没有,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记分。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三个,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三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专业设置”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专业设置”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就越大。

(5)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主要从“利益表达渠道是否畅通、利益诉求是否会作出相应回应”两个方面来考察。根据其程度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上述两问题的答案选项进行赋值:很畅通、畅通、一般、不太畅通、不畅通,分别记5、4、3、2、1分;都会、大多会、一般会、很少会、从不,分别记5、4、3、2、1分。然后以两分值之和来衡量“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得分越高,利益表达机制越完善。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利益表达机制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与否,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体制相关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对于工作决策空间,主要通过“a.在制定某项工作计划时,会受到单位的限制;b.工作决策或建议会被单位采纳;c.决定/想法/感受能得到同事的认可;d.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个人工作日程;e.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却无权决策;f.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整个单位的工作进程有影响。”六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对于a、b、c、d、f五个问题,按“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分别记5、4、3、2、1分,而对问题e则反向积分,即“经常、较多、一般、很少、从不”分别记1、2、3、4、5分。然后以这六项的分值之和(分值区间在6-30分)来衡量工作决策空间的大小,得分越高,说明工作决策空间越大,反之,工作决策空间就越小。然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具体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有显著作用的变量有两个,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对“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均有正向影响,即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越合理,大学毕业生对“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度就越高,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就越大。

(6)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工作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对于工作人职匹配性,主要通过“a.目前从事的工作与理想的职业是一致的;b.对目前的工作感兴趣;c.目前工作是自己擅长的领域;d.目前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e.自己的性格特质适合目前的工作。”五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按“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记5、4、3、2、1分,以这五项的分值和(分值区间在5-25分)来衡量工作人职匹配性的程度,得分越高,说明人职匹配性程度越高,反之,人职匹配性程度越低。

对于工作满意度,主要通过工作中的“a.薪酬;b.工作量;c.工作时间;d.加班;e.学习培训机会;f.能力和知识的提高;g.岗位晋升空间;h.五险一金;i.工作环境;j.工作福利;k.人际关系;l.单位日常规章制度;m.单位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n.单位处理员工的利益诉求;o.工作的自主性;p.工作带来的成就感”16个方面来考察。根据问题提供的答案选项,以李克特(Likert)五点式量表对样本的回答情况予以赋值,按“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记5、4、3、2、1分。然后以这16项的分值和(分值区间在16-80分)来衡量工作满意度的大小,得分越高,说明工作满意度越高,反之,工作满意度就越低。

然后,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分析数据显示,各项自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度检验,都不能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人职匹配性和工作的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人职匹配性的程度和对工作的满意度,并不取决于这些高等教育相关的因素,或者说不能从其中发现统计学规律。

三、结论与建议

1.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资料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产生显著影响的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有“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三个,这三者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呈正相关。

第二,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情况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大学毕业生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工作福利保障”呈正相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晋升空间”呈正相关;“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毕业生工作决策空间”呈正相关。

第三,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评价不太高、满意度偏低。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教育难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期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希望在大学里面能获得较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以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二是他们希望学校能提供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构建良好的就业网络平台。

2.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经验,当前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应从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就业指导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传统的课程设置已难以适应发展中的社会现实,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改革体系,必须对高校课程全面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设置高校课程,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课程主体是课程设置后的服务对象,高校课程设置的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不仅要开设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主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体的特性需要,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其次,高校课程设置要全面。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的人才。传统课程设置通常专业性有余而全面性不足,如理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少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要求,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基本不用参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不仅如此,传统课程设置里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也流于形式,通常由学生自由活动或者交一份报告敷衍了事。不全面的课程设置就必然导致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要和社会发展匹配,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课程设置要具有创新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课程设置必须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但是这里的与时俱进,并不是对原有课程设置的全面否定,而是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删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按照社会新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开设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创新课程设置要紧贴现实生活,靠近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知识储备。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0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58-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1篇

我是*学院*专业*届的应届毕业生*,20*年*月,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个月,经党组织的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来,我在这个团结求实、温暖友爱的集体里,亲身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团结奋斗的快乐。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认真按照党员的标准去做,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对工作和学习精益求精,在2009年6月即将到来之际,我郑重向党组提出转正申请。

为了便于党组织对自己的考察,我将自己一年来的情况向组织作以汇报:

一.政治思想方面:首先,我主动加强政治学习,除了经常听广播、看电视新闻、看报纸、关心时事政治和上网学习党的章程和最新思想外,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党史和,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奋斗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拿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还阅读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些理论著作,及时学习胡总书记的讲话和党中央颁布的决策、决议,在思想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正在进行的"三讲"教育中,我听从队里的安排,将这次学习机会放在首位,不迟到缺席,认真阅读资料,作好学习笔记。其次,我注意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除了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对于学院里各项要求和活动,我还积极的参加和配合,如参加五四演讲的撰稿工作,学院里组织的办报和学术活动;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关心团结同学。另外,我还十分重视与党组织的思想交流,经常向老党员学习经验、交流心得,按期向党小组长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及时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表达入党的光荣和迫切愿望。通过以上的努力,我感到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实习工作期间)和作风纪律方面:作为一名已经即将毕业彻底踏入社会怀抱的应届毕业生,我已经圆满的完成了我的实习工作。在单位实习工作期间,我借助我在学院的学生管理基础,很好的在公司市场部担任了高级商务代表兼经理助理,工作实习期间能好好的完成公司里交给我的本职工作,并且还能自主的去发动同事去处理好应该处理的工作和事宜,充分

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并且多次受到公司的鼓励和奖励!想到这些我就不仅的考虑到我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有能力也有义务去做好一些自己能力范畴的管理工作!在作风和纪律方面,在实习期间,我时时刻刻的在告诉自己,我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要以一名党员的作风来树立我们党的优秀作风,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工作着!正因为我的工作作风和努力的表现,公司对大学生党员的能力和作风也给出了肯定,他们说以后招聘将会把政治面貌作为一个考察点,这使得我感到无上的自豪,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党给的我培养和爱,更加深了我要忠实于党的决心!更加努力的去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三.学业方面:短暂的社会实习结束了,摆在我眼下的是我个人的学业问题,在我们党对整体和高知识的重视环境下,我决心继续读本科深造,在大专的三年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专业知识,更懂得了如何与人出事交流,但是我也深知我自己的知识层次还不够高,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做全民的榜样,我必须继续努力的学习提高我的知识和思想觉悟,所以在即将毕业的这段日子里,我会重点的学习我的文化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党的政策和领悟党的精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本科的续读对我来说是一个好的机遇,我感到很大的动力和一些压力,如果我升本顺利的话,在以后的学生生涯中我会更加刻苦勤奋,学有所成,不辜负老师和公司领导以及党组织的期望。

四.缺点和不足:一年来,自己在党组织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2、对学院里的各项要求和规定能认真执行,但积极性不太高;3、和学院领导的思想交流和同学们的学术交流不够;4、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的党员同志学习,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自己一年来基本情况的小结,不妥之处,恳请组织批评指正。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渴望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请党组织考虑我的申请,我将虚心接受组织对我的审查和考验!

此致

敬礼!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2篇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

一、调查背景

2013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因此今年又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出现就业困难的原因,就像《通知》中所指出的,毕业生就业总量加大,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随着国民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国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造成今年的“最难就业季”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是很多学生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招不到毕业生;还有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之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跳槽频繁,招致用人单位的不满。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于2013年6月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4份,有效回收率达98%,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本科生270人,专科生24人,涉及四个专业;其中党员71人,占24.15%,团员233人,占75.85%;男生273人,占92.85%,女生21人,占7.15%(这与理工科学校的男女生比例有关)。

三、当前大学毕业生思想状况

(一)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和价值; 6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响“非常大”或“比较大”;有87%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86%的被调查者认识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毕业后就业有影响。

(二)思想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端正,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才愿望,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对未来充满期待。学生有74%的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

(三)随着网络和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网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有58%的学生承认网络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影响,57%的学生会经常浏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四)毕业生择业观呈多元化趋势,就业期望值逐渐趋于合理。毕业生对就业问题十分关注,认识到就业渠道的多元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找工作”,许多学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选调生和选聘生等就业形式,而且随着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的加大,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逐渐趋同,有45%的毕业生愿意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有5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地区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有利于个人发展,在哪儿都一样。

(五)毕业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肯定态度,有71%的学生认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通过面对面谈话或者通过电话、短信和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

四、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就学生层面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竞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且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增加,激烈的竞争导致部分毕业生思想波动大,因此这段时期也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部分毕业生会出现失眠、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在大学生中也表现出来,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采取一些造假的方式,导致诚信的缺失。且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多的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二)就学校层面来说,首先,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学生就业率也是评判学校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实用性,强化服务功能,而忽略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对于毕业生来说,最后一个学年课程相对较少,很多学生外出找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到用人单位实习或见习等,导致学生流动性很大,在校时间相对较少且不固定,这也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第三,目前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都存在一些问题。从内容上来说,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理论空洞抽象,很少能与实践相结合;从形式上来说,教育形式简单陈旧,单纯的口头说教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毕业生将国家的需要和自己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毕业生树立长远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就业意愿不强,或者是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期望太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做起,而造成就业难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到单位报到之后,发现现实的工作与理想差距太大,一时不能适应,从而频繁跳槽,甚至极端的情况,个别学生第一天去报到,第二天就辞职,这也引起了就业单位的不满,也不利于毕业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毕业生班级、宿舍,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进行心理危机排查,与“双困生”(即就业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未能按时毕业学生)单独谈话,对于有消极悲观情绪的学生要予以重点关注,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个别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通知家长,在家长的帮助和配合下开展教育、治疗工作。

(四)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拓宽教育渠道,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针对毕业班学生流动性大,在校人数不固定的特点,采用电子邮件、QQ、飞信、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便捷有效,针对性强的效果。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开题,期中答辩,毕业答辩等学生集中在校的时间,采用年级大会、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集中教育。第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可以邀请一些成功校友在广大毕业生中开展座谈、主题报告会等形式教育学生,分享其成功的经验,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支部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成长,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等学校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说,要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R].教思政厅[2009]1号.

[2] 贾文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4-0106-04

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带来的问题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两年后,国家教委在《关于1995年深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部分高校“并轨”后所招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

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的计划分配体制实行“统包统分”,上大学就是未来职业的保证,而现在,上大学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就业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更大的选择空间,让大学毕业生无法正确定位,他们往往在众多岗位间左右徘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另外,很大部分毕业生会倾向于大城市、大公司,边远、艰苦地区越来越远离广大毕业生的视线,从而导致就业市场的局部竞争加大。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较多的是少部分到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现在,高校所有的就业者都成为关注的对象,他们面对“选择的自由”出现的困惑已不可忽视。

(二)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的转变带来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又极度需求,当时的大学生毕业后普遍都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在各个岗位上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从2002年开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开始显得紧张。2002年,全国高校各层次大学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8万,2006年达413万,2007年则增至495万。从历年的就业统计来看,几近20%的毕业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今天,大学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和一个相对紧缩的就业市场,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精英教育下的“天之骄子”心态受到极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遭遇前所未有的不自信,对上大学产生了怀疑。

(三)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带来的问题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塑造了当代大学生富于时代特色的思想特点。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成为社会的担忧。网络的普及也使一些负面因素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对当代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则来自家庭。因为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倍受家庭呵护,往往主体意识强、个性鲜明,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家庭往往对他们的期望值却很高,同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更为纷繁复杂。

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自我评价过高

有些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不切实际,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往往评价过高,结果难以达到自己的愿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被誉为精英教育,学生也在社会的舆论氛围中以社会精英自居,希望能找到与这一身份相称的工作。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寻找高标准而又屡屡受挫时却错失一些适合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实事求是地自我定位是十分必要的。

(二)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高校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教育,非常希望社会能为自己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能力的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同时功利主义思想又影响着他们。不少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收入的高低和个人的发展成为首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被放到次要的位置,往往倾向于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大院所等。诚然,想到这些地方和单位去工作,并不是都不好。如果到那里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则无可非议。但有的并不是这样,应该说,大机关的权力、大企业的财力、大院所的名声以及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等等,对广大的求职者是具有极高吸引力的。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相互联系,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孤立起来,从而导致选择失衡。

(三)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苦与乐的认识和态度上,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今天的大学生,多数成长环境较好,怕吃苦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家住城市的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宁可在家做“啃老族”,也不去条件稍微次一点的地方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又急需人才。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城市文明的洗礼后,也不愿再到相对贫困的地区工作。

(四)诚信缺失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缺乏诚信。具体表现在:自荐材料中,少数毕业生不是真实地、全面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而是往往夸大其词,大篇幅介绍自己的长处,对不足则只字不提;有的假造材料,伪造证件;签约过程中,有的契约意识淡薄,随意违约,有的则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从中挑挑拣拣。这些都不同程度地违反了人才市场的“游戏规则”。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仅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当事人的信任度,同时也影响到了所在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大学生就业群体,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心理问题增多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部分毕业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失去了心理平衡。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涉世不深,缺乏社会交往经验,成长过程往往又非常顺利,未经过什么挫折,在多样化的就业形 式、异常激烈的竞争、高期望值的家庭等诸多压力面前,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心理问题增多。随着毕业的临近,由于对前途的种种担忧,一些毕业生心神不宁、忧心忡忡。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遭遇滑铁卢,就会不平衡,认为世无伯乐。竞争失利,就不服气或嫉恨他人,认为缺乏公平。有的缺乏自我权衡能力,过分挑剔而失去良机,之后又后悔莫及。有的找到一份工作后,却又盲目攀比,感到不如人意,特别是几经挫折仍难找到工作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浮躁、自卑和丧失信心等情绪。个别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心理严重失衡,甚至做出了难以想象的事情。

三、做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从低年级抓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及行为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自己的择业。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当前,对于发展和就业,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在不同群体却有不同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把忧患意识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动力,一部分大学生却在对未来的忧虑中无所适从,茫然而消极。更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盲目的乐观,甚至认为就业是四年后的事情。忧患意识,应是当代青年所拥有的一种基本心理素质。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就要对他们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这有助于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更早地确立成才志向,并为之付出切实努力。只有对未来进行充分估计和充分准备,大学毕业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市场,面对竞争。

2.加强市场意识教育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并未对自己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定位,就匆忙赶赴各种各样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甚至错过一些极好的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职业意识,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自主能力不强所致。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特别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未来职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期的阶段顺序完成功课和学习任务。学校可以在大一就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让大学生在低年级就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市场,思考自我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的指导下完善对个体的发展规划。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就业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是受其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制约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对毕业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树立远大理想与扎根基层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勤奋创业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必备要素,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重要原则。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和校园文明建设以及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倡导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以诚实守信为荣。同时,建立合理的学生整体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学生的自律与学校的教育结合起来。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建立起一支从事这项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恪守职业道德。同时,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的基本技能,使大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注重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掌握学生基本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通过面对面、在线交流等及时加强沟通。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应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对接市场需求,改革教育内容与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创造坚实的条件。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育人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投入,切实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当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高校较为普遍的超常规扩张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同时,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及基本投入的影响,纯理论教学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实践环节薄弱,创业教育还不深入,一些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等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市场为导向,还要考虑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高等教育在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发展结构趋同、等等。高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的条件与实力,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现在,专业重复建设、师资力量等跟不上专业设置的发展,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际上,人才市场的需求总是有限度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人才培养所需时间的周期性之间也存在矛盾。高等教育应充分考虑这些市场因素。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还体现在急需专业重点不突出。当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相对薄弱,高新技术类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

国家决定适当控制招生增长的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既是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又是高校办学必须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大举措中,明确提出完善评估机制,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和核心指标,以此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又全面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政策和措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方面将起到切实作用。

大学生毕业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1-03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临近毕业之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在升学、求职等方面经历了挫折之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仇恨、泄愤的冲动和行为,学生自毁前程的同时也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覃彪喜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谈到大学毕业生的处境时说:“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1]高校教育者应给予毕业生特别的关注、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成由学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一、大学生“毕业季”心理特点分析

大学生在“毕业季”的心理状态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在人生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社会严峻的挑选和考验,由于经验匮乏、身心脆弱,毕业生们极易陷入交织着复杂矛盾的心理境遇。

1.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临近毕业工作却没有着落的大学生内心充满了焦虑感。一份针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面临择业问题时“‘90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较‘80后’更为严重,且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上”。[2]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焦虑的心理状态并不能转化为推动学生产生积极求职行动的正能量,相反,在一些院系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了参与学生人数寥寥的冷清场面,学生的表现较为被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值过高造成的,渴望工作一步到位的学生对理想之外的职位采取了漠视和拒绝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未被广大毕业生所普遍接受。焦虑的内心与迟缓的行动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只能是新一轮的、更为强烈的焦虑心理。

2.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当网络频频大学毕业生卖猪肉、捡破烂、做家政的新闻时,总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据此发出无奈的感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与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汇的一点。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不少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碰壁,极易引发失落、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情,必须加以及时、有效的调节。

反观大学生创业的事例,在那些似乎被人瞧不起的行业中,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北大毕业生陈生进入养猪行业,不到两年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百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到两亿。又如湖南大学研究生梁明毕业后捡破烂,几年中从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发展到拥有三家废品回收站。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必须学会化解、转化矛盾的方法,摒弃传统偏见,目标远大不怕起点低,低门槛也会带你走进大世界。

3.他人的荣耀与自我的挫败。“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自己的外貌、气质、能力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促使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然而,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对现实中的自我评价达不到所期望理想的自我标准时,两者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失去达到理想的自信,产生自卑的情绪体验。”[3]

临近毕业,有的学生已经收到了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的学生与理想的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考上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已经进入政审的阶段。与这部分学生明朗而美好的前程相比,有些学生的前途仍处在暗淡与迷茫之中。有的学生考研失败,处于复读还是找工作的两难境遇中犹豫不决。更多的学生则处在找工作的奔忙劳碌和求职无果的痛苦煎熬之中。两相对比之下,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颓废或者嫉妒的心理,受这些心态困扰的学生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学生与他人盲目攀比导致心理失衡;有的学生眼见前途无望而破罐破摔;有的学生见不得他人高兴,对身边的得意之人充满了一股莫名的仇恨,甚至演化为发生口角或打架,人际关系随之恶化。

4.个体的认知与盲目的从众。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这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我能力、品质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是不适当的。如果对自己估价过高,就会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别人也会说他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不愿同他交往,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反之,对自己评价过低,又会产生自卑心理,精神萎靡不振,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4]大学毕业生站在人生十字路口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许多学生恰恰不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出现了在前途的抉择中毫无主见、过度依赖、盲目从众等心理。有的学生在升学、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去国企、去私企、自主创业等出路面前犹豫不决,不能综合考虑个人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知识储备、能力专长等因素做出适合自己的合理规划,从而导致举棋不定、来回摇摆,眉毛胡子一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住的结果,浪费了时间精力,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有的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竞争,把找工作这件事交给父母,过度依赖家庭,一味地等、靠、要,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还有的学生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凡事喜欢效仿身边的同学,殊不知即使专业相同,能力、兴趣也可能有很大差别,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毕业生要具备自我认知的能力,准确进行自我评价,优化心理素质,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和择业信心,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二、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大学生临近毕业阶段突出的心理特点,高校应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的过激行为或恶性事件防患于未然,这对于优化学生素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

1.优化学生素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向社会输送素质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大学生如果没有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即使在表面上具备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然而若存在心理上的问题或缺陷,同样不能说是一个合格的人才,是无法胜任其将面对的各种社会责任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在应聘公务员时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在得知这一结果后,他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被判处死刑。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终因心理扭曲和冲动毁灭了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毕业阶段因升学、就业、情感等问题所产生的压力进行教育过程的实施,帮助每个学生营造积极、阳光、自信、向上的心理环境,纠正一些不正常的心理现象,进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维护校园稳定。高校学生毕业阶段的安全稳定工作一直是整个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季”是校园意外事件的高发期,大到恶意伤人、杀人,自杀、自残事件;小到打架滋事、破坏公物事件,尤其毕业生离校期间,学生在校园内酗酒打牌,从宿舍楼上向下乱扔酒瓶、暖壶等杂物伤人毁物事件已经成为各高校“毕业季”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在高校更是出现了毕业生用“裸奔”、“让酒瓶飞”、“被单宣言”等疯狂行为庆祝毕业的现象。2011年6月29日,浙江大学一男生决定用爬树跳湖的方式留下自己最疯狂的毕业照,却最终导致溺水身亡。在高校,毕业生的亢奋、冲动的情绪和行为还往往会影响、带动非毕业班学生,使之参与进来,造成事态的扩大化。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也严重危害了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自觉维护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修养,保持平和心态,克服浮躁、冲动情绪,抵制鄙俗卑劣行为,保证毕业生文明有序离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和身心健康状况是衡量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合格且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指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杰出的业务能力,而首先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我们看到,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进入社会之后暴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自毁前途、危害社会。2013年4月10日,一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张江路建中路口一家工商银行,威逼工作人员交出现金,得手后迅速逃离。经调查,抢劫者是上海财大一毕业生,毕业后因事业不顺、恋情无望,竟萌生疯狂念头,光天化日之下蒙面持刀抢劫银行,当问及犯罪动机时,这个90后大学毕业生说:“我就是想报复社会。”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指向的是不特定的公众,除了给无辜受害者带来身体上的伤残,还让公众产生恐慌并且对国家和社会失去信任,直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而许多类似案件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群体中隐藏的诸多心理问题。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生心理不稳定、突发事件易发的“毕业季”站好最后一班岗,针对个别、关注全体,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确保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大学生“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我国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至一年一般进入实习期或自主择业期,绝大多数学生已修完全部课程,出入学校的时间比较灵活,这给对学生的统一、集中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式、新方法,开辟多块阵地,有实效、有创新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抓住关键节点,适时予以指导。“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例如:考研成绩公布及复试前后、大型招聘会前后(求职高峰期)、毕业资格审核期、毕业离校期等。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这些特殊而敏感时期中的易发矛盾,给予不同学生群体以及时、适时的指导。如考研落榜学生的沮丧情绪疏导、进入复试学生的焦虑心理缓解、求职受挫学生的压力管理、因种种原因无法顺利取得学位或毕业资格学生的心理指导、离校期间学生亢奋、感伤情绪疏导等等。教育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划分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群,以点带面,既节省教育资源,又使教育富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2.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全程教育。当今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平台更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交流方式。尤其在“毕业季”,学生的流动性较大,教育者更应注重开辟并把握好网络教育的阵地,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化和全覆盖。通过建立飞信、QQ群、班级邮箱,开通微博、博客,建立网站等方式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开设网络课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心灵驿站,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网上咨询及指导;通过测评、游戏、竞赛等方式普及知识、增强互动。发挥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使师生之间实现信息互递和零距离沟通,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调动班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既要从教师的层面做好“毕业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时,也应从学生的层面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自助及互助体制。因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几年的朝夕相处使他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班团干部和集体的力量,协助班级自主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班团干部、学生党员、宿舍长责任包干制度,完善学生间的联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4.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服务质量。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师资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状况,对此,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引进专业师资,建立起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和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应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5]此外,积极利用校报、广播站、橱窗等媒介开设心理健康专栏,聘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育、咨询工作的服务质量,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在整个学校营造起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心理教育环境。高校还应配套建立和完善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学生清楚政策、掌握信息,这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校中,临近毕业的学生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教育者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毕业季”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奠定大学生积极奋进、健康高尚人格的重要基石,为大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1.

[2]刘娟,姜喜双.“90后”大学毕业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5.

[3]张颖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