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92-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广泛应用观察教学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观察能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特征

1、选择性

观察初中数学课堂,并不是从教学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而是要有一定的选择性的进行观察。一般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人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问题,由于受到既定条件和因素的限制,选择性是必然存在的,使其所描述的事实并不是全面真实的。

2、理论性

我们都清楚,在数学教学观察中是需要拥有一定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和指导的。就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来看,是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基础的,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观察问题和现象,这些都是需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

3、目的性

初中数学课堂观察不仅具有选择性和理论性,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为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是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的。在课堂观察中,人们通常是带有自己的目的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对数学课堂的观察,就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人们也往往是根据目的来选择观察的措施和方法的,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课堂观察规划,确保数学课堂观察有序的进行。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1、通过专家观察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专家观察对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使观察活动变得更有选择性、针对性。在专家观察初中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敞开胸怀将自己的问题告诉专家,并认真的听取专家提出的建议,并积极的配合做出调整。另外,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对专家所提出的观察意见进行全面分析,并正是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作出有效改进,在专家观察过程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方法、环节和最终的教学效果都将展现给专家来观察,此时的教师也成为被观察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数学教师对于专家和他人所提出的意见,要虚心的接受,并不断的做出调整和完善,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专家观察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专家通过观察准确的将教师的教学特征和风格提炼出来,更利于教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而利于教师的观察水平和能力提高。

2、通过观察别人教学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教师自身努力,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不是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例如制作计划、观察活动、编写报告等等。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要提高与他人的合作、沟通、分工等能力,通过互相的沟通、探讨和研究,实现共同的目标。另外,在合作课堂观察活动中,骨干教师应起到带头的作用,以自身的专业知识,调动起其他教师的主动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观察课堂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细节的观察,在观察别人课堂教学时也同样注重细节的观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细节的前提是使观察趋于合理化和系统性,这样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要观察他人的课程,首先自身要做好准备,并明确自己观察的任务和目的,来选择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的方法和策略,并提前对要观察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课堂观察活动在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完成。

3、通过教师自身努力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力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教师自身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课堂的观察方式也随之增加,而课堂观察也在深入的进行着,使得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对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引起重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教师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深入的对课堂进行观察,只有教师自身深入的去观察,才能够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最重要的是从观察自身教学活动入手,将学生作为观察的对象,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策略控制课堂教学,并针对不足的地方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从教师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的片段或角度来进行课堂观察。另外,初中数学课堂观察,是面对全体学生展开的,同时教师要全面的把握课堂教学情况,便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做出调整,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初中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时 永.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独特意义和培养途径[J].考试周刊,2012,35:71-72.

[2] 包士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8:143-182.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 有效性 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指研究者或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实时反馈到自身的教学中,调整教育及教学的着力点,并据此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搜集和积累微观教学资料,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课堂观察也是教师进行更深入细致教学研究和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那么,小学数学课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堂观察的内容

通常意义上的观察者为听课教师,被观察者为授课教师。那么,作为观察者在进行观察时都应观察哪些内容呢?一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观察。若观察教师应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若观察学生则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人际交往、对教师授课的反映)和非学习(有关学生穿着、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1.观察自己的课堂,提高观察力

(1)开始观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理念,似乎为大部分的教师接受,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接受更多的是对理论性知识的接受,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力,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

(2)重点观察。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时,我们不仅要面向全体,对课堂的全面情况加以观察调控,还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境,对课堂活动的某一点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全面把握。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有效管理课堂,也可以选择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等等。

(3)反思观察。反思观察是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将新的理念、新的智慧运用于课堂教育教学。比如,对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观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教师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问题的设计及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探讨提问的有效性、生成性,并将反思的结果运用至新的课堂情景的观察。

2.观察别人的课堂,提高观察力

(1)合作观察。合作观察,强调合作成员之间合理的分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通过合作,建立起对话与合作的机制,增强对课堂研究的力量,能够大大提高合作组中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

(2)系统观察。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观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对细节的观察,而教师观察别人课堂则是在细节观察的基础上,使观察走向系统,有助于教师专业系统性的成长。通过对其他教师课堂的系统观察,必将大大提高教师课堂观察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3)研究观察。对其他教师课堂的观察往往带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严谨的观察框架,完整的观察过程。通过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反馈,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教师都受益匪浅。研究观察强调在课堂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成长,它有助于教师从简单的观察课堂现象向分析课堂、研究课堂的方向发展。课堂观察后的讨论是研究观察的最重要的载体,一方面,教师对观察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能就课堂观察中的问题求证于学生,从而把课堂观察逐步引领到教育研究的发展道路上,从教育科研的层面提升了教师的观察能力。

3.通过同事对自己课堂的观察,提高观察力

(1)开放观察。在同事观察自己的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要主动地综合同事的观察诊断和自我判断,做出及时有效的改进行为。这样有利于以开放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可以说开放式观察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观察课堂的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察;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0-0033-04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开展适宜性教育活动与个性化教育指导的必要前提,也是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的重要体现。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已成为一种集体诉求,但幼儿园教师对观察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均存在诸多困惑与欠缺。由此,本文从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的现实问题分析入手,讨论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进而尝试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的现实问题

(一)对观察价值的认识有待深化

从只关注儿童的问题到发现儿童的优势,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观察视角正在逐步转向。但是,视角转向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对于观察价值的认识仍有待深化。例如,有的幼儿园教师为了撰写观察记录,对儿童的观察抱有投机心理――在简单观察全体儿童的活动后,迅速锁定可能有“精彩”发生的个别儿童进行深入观察,希望能发现自己所期待的行为,如果无法从该儿童身上发现“闪光点”,则立即更换观察对象。〔1〕这与专业观察所强调的“考察儿童正在进行的学习”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儿童的发展具有持续性、整体性,任何刻意捕捉片断的行为,都不利于对儿童发展的全面了解,更不利于对儿童行为背后教育价值的判断和教育契机的捕捉。因为观察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观察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指向儿童的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一根本宗旨,观察的价值便荡然无存。

(二)观察内容仍需具体

“教师应该观察什么?儿童的哪些行为值得观察?”这是幼儿园教师自问与他问颇多的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在观察时只凭借自己的感觉或只依赖录像设备等,而不注意儿童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即不对儿童的学习活动加以专注的考察,观察缺乏细节和关键信息。〔2〕例如,在观察儿童“叠叠高”游戏时,教师只关注了儿童搭建的结果、兴趣的持久度、失败后是如何处理的等,却忽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将两块积木的边缘对齐”“把小块积木放在大块积木左侧1/3处”以及“站起来对着叠好的宝塔用手和自己的头顶比了比高”等能反映儿童学习经验的细节。〔3〕这位教师的观察可以说只关注了儿童行为的表面信息,没有深入观察儿童行为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及活动过程中儿童是否会出现偏差等。此外,有一些观察过于笼统、失之主观。例如,在观察过程中过多使用“真棒、真勇敢、真坚强、大胆思考”等形容词,缺乏对儿童有意义行为的客观描述,无法体现儿童在认知、情感、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导致观察缺乏深度。

(三)观察技能仍需提升

一般来说,观察之前,教师需要拟定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观察切入点,运用规范的记录方式;观察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所观察的内容或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技能的完整体现。但是,在实践中,教师的观察技能仍十分欠缺,常常表现为:不会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以及儿童行为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不预先设计,没有把观察的目的、内容、过程等细化为一套明确、可操作的方案;不深入思考观察对象与观察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观察方法选择的不合理;对观察结果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自觉的主体性未被激活

观察是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难以提升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教师专业自觉的主体性未被激活,没有真正体验到观察所带来的专业成长与乐趣,没有真正激发出观察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可能在于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欠缺以及理论知识准备的不足。

1.观察未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分析的突破口

无目的的观察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缺乏有效支持作用。以角色游戏为例,儿童摆弄道具及其利用道具进行命名、讲述与扮演,均蕴含有不同的发展意义,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应重点解读儿童行为的意义,分析儿童的已有经验,进而为其提供适宜的指导,但是,如果教师的观察没有针对性,在捕捉儿童行为的线索时出现了偏差,找不到理解和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切入点,那么教师的观察很可能成为缺乏内在动机的“观看”,进而导致教师观察积极性的受挫。

2.观察未能成为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常规工作,观察应成为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但研究者发现,很多教师并未将观察视为加强理论学习与提升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这里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尚未理解观察应抓住儿童的领域核心经验,根据儿童发展的相关理论;二是教师未将观察与自身的专业成长建立起联系,未能将其视为自我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素材。

(二)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欠缺与理论准备的不足

1.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的不够完善

从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来看,“虽然传统的‘三教六法’专业课程框架已被突破,但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并没有得到完全更新,教法类课程往往是按照一般的学科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的一般年龄特点以及一般的教学方法来组织的”。〔4〕从职后培养来看,“目前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基本沿袭理论讲座、名师公开教学观摩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教师收获的无非是脱离教育现场和教育活动情境的、割裂的、片断式的知识或者纯粹的教学技能,往往缺乏变通性、反思性”。〔5〕也就是说,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等理论为起点的,他们在职前职后的培养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导致实践中应用观察的积极性不高。〔6〕

2.有关观察的研究方法及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中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极其缺乏观察儿童的方法和相关知识”,〔7〕如何将观察应用于幼教实践中,幼儿园教师对此深感困惑。近年来,虽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数量在增多,但由于其职前有关研究方法的课程训练“可能过度侧重学理而忽视实务,侧重教材教法而忽略观察与记录实务”,〔8〕导致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观察时不能充分结合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及动态复杂的教育情境进行个体考量与纵深拓展,观察技能十分欠缺。

3.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在观察儿童时,一些教师“知道儿童在干什么”,却“不知道儿童在学什么”,这反映出教师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师的观察应是有教育理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捕捉有关儿童发展关键信息的过程。例如,教师观察儿童的拍球行为时,要从儿童移步、抬腕、拍击等具体动作中看儿童手眼协调、身体动作协调和反应的灵敏性等发展情况。如果教师对幼儿健康领域的核心经验以及有关儿童发展知识等掌握不足,那么教师的观察就易偏向于对儿童拍球动作的空洞描述和浅表式经验解释,无法对儿童的行为作出专业分析,从而无从谈起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有效回应与指导。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观察能力的发展路径

(一)激发专业自觉

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于教师的专业自觉。就观察而言,专业自觉可推动教师的自主学习,促使教师主动寻求观察契机,并对观察方法与解释理论等作深度的专业思考与反思,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观察能力。可见,只有激发专业自觉,教师才能不断“审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9〕“根据社会的期待,不断了解与教师角色相关的期望和规范”,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专业发展。

(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1.丰富专业知识积淀

教师对儿童的观察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教师头脑中就可能整合出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地图,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都可能在这个知识地图上找到坐标。但是,知识地图层次的清晰度、范围的广阔度以及提取的准确度都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深化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反思,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适当的教育行为;通过学习与反思的持续交互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观察能力得以提高。

2.提升专业观察技能

(1)观察内容具体化

一般而言,准确界定要观察的行为是促使观察内容具体化的表现。首先,所界定的行为必须是可观察的。例如,“儿童的哭闹行为”是可观察的行为,但如果将“儿童与他人友好相处”作为观察内容,则较难观察,属于不可观察的行为。其次,可依据相关知识或经验,结合所观察行为的性质与特征,选择适当的维度,将需观察的行为分解成有意义的、可观察的更小的行为单位。〔10〕例如,要观察儿童“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性”,可将儿童手的精细动作分解为松开、抓紧、大把抓、捏、团、搓、拼插、拆分、有一定控制力度等具w的观察行为。

(2)观察方法适宜化

观察方法的选择,既有赖于教师对观察对象及观察内容等的具体分析,也有赖于教师对具体教育情境的反复思考。例如,在已预先确定观察儿童咬人行为的前提下,可将记录焦点集中在目标行为上,如要观察儿童咬人行为出现的频次,可采用时间取样法;要观察儿童咬人行为出现的原因,可采用事件取样法;要描述儿童的咬人行为,可采用轶事记录法;要观察儿童咬人行为发生的诱因和后果,可采用连续记录法等。

(三)增强专业意识

意识是引发行动的心理机制,教师的观察意识即教师观察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11〕观察意识是影响观察品质及其效果的内在机制之一。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观察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一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观念以及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决定了教师对观察对象与观察内容的选择、观察范围与观察程度的控制与调节。二是教师的职业敏感度。职业敏感度是一种长期专业积累所形成的直觉,职业敏感度可促使教师对专业信息形成主动的警觉状态,也就是说,当相关信息出现时,能快速察觉到。可以说,职业敏感度影响着教师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儿童行为信息中迅速抓住最关键、最核心的信息。三是教师的观察意识所发挥的积极能动作用。有理论指导的、经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观察经验能内化为教师更加主动捕捉儿童行为信息的意识倾向,能促使教师形成更为有效的专业观察能力。

(四)注重日常反思

1.个体反思

对观察的反思是教师对观察对象、观察过程、观察方法、材料、信息等的深入思考,是对儿童行为有关的理念、知识、策略等的细致探讨。“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建立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个体的专业理念并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12〕没经过反思的观察是无法被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中的,它不仅影响教师自我学习的效能,而且可能造成思维的停滞不前。就个体对观察的反思而言,可以是叙事式的反思、批判式的反思、重构式的反思等。叙事式反思强调细节的捕捉,重视对关键细节作有理论依据的深刻诠释;批判式反思强调对自己观察理念、行为的解构、审视、质疑,勇于自我否定;重构式反思强调对观察的重新审视,实现再概念化或再观察,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重构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幼儿园教师可以观察案例的撰写、分析为载体,加强反思性实践训练,从而加深对观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集体反思

基于观察结果的集体反思是促进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集体观察反思可以依托园本研修进行。集体观察反思中的小组反思是对同一观察任务所进行的反思,综合反思是对小组反思的再反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教师可在对观察对象的描述、诠释、建构中,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更有效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观察能力。

(五)强化园本研修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作出不断努力,也需要外部加以引领与示范。园本研修是帮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园本研修中,可以将教师关于观察的困惑定为专题研究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加以共同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把握观察的本质,突破观察瓶颈,实现专业观察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顾春晖.“精彩”去哪儿了〔J〕.学前教育,2015,(3):1.

〔2〕苏小玲,魏勇刚.教师需要完善认知加工系统〔N〕.中国教育报,2015-09-20.

〔3〕鲍钰清.学习故事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引入马赛克方法〔J〕.福建教育,2015,(3):14-16.

〔4〕黄瑾.学科教学知识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32(12):26-28.

〔5〕黄瑾.优化学前数学教育的思考:幼儿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PM-PCK)评估〔J〕.全球教育展望,2013,(7):73-77.

〔6〕柳阳辉.学科教学知识(PCK)对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73-75.

〔7〕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4-15.

〔8〕蔡春美,洪福财.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28.

〔9〕秦金亮.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内在功能价值解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59(9):1-5.

〔10〕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5.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论文题目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从2001年开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的幼儿教育改革将教育价值取向推至更多的关注幼儿自身的经验,强调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每个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教师角色的要求是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对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领域中应当具有观察幼儿.的能力,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问题己成为幼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行为是直接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发现、评估和引导既体现着教师行为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教师观察行为的改善成为改进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观察是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而有效的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及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兴趣倾向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特点与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其次,观察能力是有效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区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地做出教学决策,而是客观冷静、全面深入地观察和倾听幼儿,然后依据观察到的信息理性地做出判断和行动。最后,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观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育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改进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实践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然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专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的双重缺失,导致教师观察的专业品性不足,既不能真实反映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不能为教师做出适宜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幼儿园对教师的观察记录只有量的规定并无质的要求,也没有发挥观察记录应有的反思与交流的功能,使得教师观察记录因没有讨论和反思而流于形式,以致于教师将观察记录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对自己工作有益的做法?。

如此观察失去了 龄听童声、解读童心的意义,使以儿童为本的先进教育观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讨论相对不足。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的现状究竟如何,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视点投向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观察行为的探讨,呈现其观察行为的现状及总结出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问题

确立研究问题是一项研究的开端,研究问题确立的恰当与否对研究过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③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对个案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进行考察, 了解教师对观察的认识,观察的过程与结果,观察应用的基本情况,探究影响教师观察行为的因素,研究者确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研究最终的结论依据。

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学前教育领域一个微观的研究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必然依托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实际,因此,真实的实践情境将是进-步形成具体研究问题的依据。

问题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情况。

1.教师对观察含义有何认识?

2.教师对观察价值有何认识?

3.教师在观察中的困难是什么?

问题二,教师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1.教师是在什么情境下进行观察?

2.教师观察时的行为表现如何?

3.教师观察后的反应是什么?

问题三,教师观察后的表现

1.教师观察后如何思考与分析?

2.教师如何利用观察信息跟家长交流?

3.教师如何利用观察所得改进教学?

问题四,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

(2)教师的信念对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3)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其观察行为有何影响?

2.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突发状况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2)幼儿的问题行为对教师观察有何影响?

(3)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否影响教师观察?

3.幼儿园方面的因素

(1)幼儿园是否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2)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了哪些资源?

4.家长方面的因素

(1)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是否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2)家长对教师观察结果的看法如何?

四、研究意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根据D .Medley0979)的观点,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历史教师是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起,有效教学的研究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但并不能决定学生的学。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只有被学生感知、接受、配合、反应,并通过学生表现出有效的学习行为时,其效果才能体现出来。在本研究中,教师观察行为是将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行为,它关注的是教师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的理解及应对。在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基础上展开对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研究,是对有效教学行为研究的有益补充,通过透视幼儿的表现来增进教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认知及调节。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一直是教育领域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于幼儿园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往教育理论界已有相当丰富的论述,而对于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探讨稍显薄弱,这种缺失有碍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将细致考察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的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致力于探讨如何改进教师观察行为,相信这能对丰富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利于引起幼儿园教师对观察幼儿的重视,激发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思考。教师对教育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地观察,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改变视而不见 见惯不惊的麻木状态,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教师从个案幼儿园的观察现状中吸取经验,促进高效的教师观察,提高教师观察能力,使幼儿在教师观察中获得更多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对一项研究而言,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的需要。一般来说,量的方法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i本研究的问题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属于微观层面对教师观察的认识、运用等现象的研究,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观察幼儿的看法、做法以及是何种因素在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观察行为的理解及其意义建构的探究,符合质化研究的要求。因此,为了探究幼儿园教师怎样看待观察行为,教师如何观察幼儿,教师如何应用对幼儿的观察及什么在影响着教师的观察行为等描述性、解释性问题,本研究釆用质的研究取向。

抽样指的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丨本项研究的被研究现象是发生在当下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行为,与之相对应,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场景中发生观察行为的教师。受研究时间、地点和经费所限,为了能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研究者选择了一所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为样本。由于本次研究关注的是对教师观察行为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小,研究主要釆用了分层目的型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

分层目的型抽样,是指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目的在于了解研究现象中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进而对研究现象的整体异质性进行探究。②就本研究现象教师观察行为而言,任职年限不同会使得教师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经验的累积会造成教师行为成熟度和自动化程度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抽样上分别选取了3年以下、3-10年以及10年以上的各个教龄层次的教师。其次,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在观察的内容上会有所区别。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目 录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观察

2.教师观察行为

3.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维度

3.观察的类型

4.观察的过程

5.观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的相关研究

1.观察的价值

2.观察的内容

3.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4.改进策略

三、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考察

(一)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1.观察是了解幼儿的途径

2.教师的观察是旁观者清

3.观察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观察了什么

1.观察幼儿的兴趣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3.读懂孩子的需求

(三)教师如何观察

1.调动一切感官搜集信息

2.记录,让教学看得见

(四)教师观察的结果

1.积极正面回应幼儿

2.搭建鹰架帮助幼儿发展

3.及时与家长沟通

4.反思与教学行为的改善

(五)是什么影响着教师的观察

1.幼儿意外状况容易引起教师关注

2.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余力观察幼儿

3.教师的主观倾向影响教师观察

4.幼儿园支持教师观察

5.幼儿教育工作本身影响教师观察

四、对A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的结果

(一)教师观察行为的特征

1.教师对观察认识具有模糊性

2.教师观察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3.教师观察的记录停留在感官层面

4.观察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观察行为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观察方法掌握能力

2.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

3.幼儿对教师观察的影响

4.幼儿园对教师观察行为的支持

五、建议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技能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优化观察记录方式,提高i己录的准确性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二)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的发展

2.阅读专业书刊

(三)幼儿园为教师观察提供支持性环境

1.改善管理制度

2.提供技术性支持

3.形成重视教师观察的氛围

(四)教师为观察争取有利条件

1.检视自己的工作习惯

2.减少可能的干扰因素

参考文献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学中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一定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初级形式是感知和知觉,而知觉的高级状态则是观察,它是具有一定目的性、计划性、步骤性、组织性等特点的持久知觉活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的迫切需要。教师如果离开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必备的数学思想素养,数学教学制定的目标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质的内在需要。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逻辑性、与生活的关联性较强的基础知识运用课程,它对学生运算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现代教育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解题的能力和水平。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内在因素的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归根到底是在内在驱动性的促动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展现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由于数学是集数学图形的外在形式美,抽象概括的内在美和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对称美等要素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挖掘,激发学生观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愿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人类生活所服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注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趣味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发现内在规律,掌握解题技能,产生成功的,增强学习的信心,调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强化观察方法的正确指导,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经历一定的学习历程。教师要想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就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进行数学观察的要领,提高观察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导时要让学生养成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例如,在线段的教学中,我向学生出示了一条直线上有A、B、C、D、E、F六点的图像,向学生提出了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和一共有多少线段的问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由于数学问题中有的条件是显性条件,有的条件是隐性条件,这就要学生能够从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中找出未知的、隐含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对比观察等常用的观察方法,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对常用的观察方法的各自特点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能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条件进行熟练观察。

三、把握观察的内在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一、加强对观察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物理能力与物理素养,物理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观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有教师的具体指导。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三、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学好物理知识,而且它本身就是物理知识。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要领,明确观察对象,或全面观察,或重点观察,或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观察的物理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注重培养观察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适时地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课后去观察和思考,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四、明确观察目标,设问质疑,引导思维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也就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保持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使其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导言的引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迅速进入最佳的观察状态。如在教学“观察草履虫的形成和运动方式”时,教师可以拿个装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给学生,让大家观察,并猜猜看。学生对此有很多疑问,自然就有了观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的观察中适时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积极性。

2.营造和谐的课堂观察氛围,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宽松的观察氛围是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的必要条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一定要和颜悦色,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放开手脚去观察。同时,教师要构建宽松的课堂观察氛围,对于观察成功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观察失败的学生也不要苛责,要多加鼓励并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争取下一次观察成功。只有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下,学生的观察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并长久保持下去。

3.设计好观察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在观察实验教学之前,一定要对课堂观察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即做好观察设计,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在观察什么部位的时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答等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观察活动,也才能在观察中思考,最终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第一步先引导学生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种脐和种孔,第二步观察菜豆种子的主要结构――胚,特别要观察到与子叶相连的特殊部位――胚轴等等。只有做好观察设计,认真准备每一个观察环节,才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指导学生观察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观察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结果是希望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按顺序观察法。所谓的按顺序观察法,就是指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确定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不能东一锤子西一榔头,胡乱观察。根据所观察的现象,观察顺序可以分为从整体到局部,从大致到细节,从特殊到一般。如观察根尖的结构时,先整体观察一株植物根,然后,再观察根尖的细微结构,并仔细观察组成根尖的四部分,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并思考这四部分的功能以及与整体的关系。这样的指导,就能使学生“观”得入微,“察”得周密。

2.对比观察法。生物教材中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掌握生物之间共同点和区别的内容较多,因而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对比观察法,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如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分裂生殖(草履虫)、出芽生殖(酵母菌)、孢子生殖(曲霉)以及植物营养器官的生殖的比较,主根、侧根、不定根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来观察生物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3.连续观察法。这样的观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体现生命体生命活动的变化,所以就需要教师打破课堂上的时间限制,进行不间断的连续观察,并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如学习青蛙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饲养蝌蚪,观察从蝌蚪变成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并且让学生去实地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关于青蛙的知识,并提高了观察能力。

4.重复观察法。科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一定要多次观察,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这就是重复观察法。这样的观察能够很好地区分偶然性和一贯性,以确保观察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拓展观察途径,增加观察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一两次的观察活动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观察广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拓展学生的观察途径,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提高。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验设备等情况,积极创造条件,设计符合校本情况的生物实验,增加实验的次数,提高实验的质量,在实验中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木本植物茎和草本植物茎的结构比较实验,指导学生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实验,等等。在这些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合理运用实物教具,增加学生的观察途径。这里所说的实物教具包括生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学生对这类教具非常感兴趣,观察积极性很高。所以生物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的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讲解“肾脏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使用肾脏的模型,先讲解肾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观察肾的内部结构,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要点。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观察的深度和广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多媒体课件、录像的使用,不仅帮助了教师,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观察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加了观察机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进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整个实验过程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方便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关注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兴趣,会推动幼儿不断融入到观察活动中去,会使幼儿在观察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时,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观察兴趣出发,组织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利用形象的语言与直观的教学用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观察兴趣的提高,使之深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学习小动物相关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他们日常喜欢的小猫、小狗玩具。同时,教师可以有意模仿小猫、小狗的叫声,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观察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传递正确的动物观,告诉幼儿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需要善待小动物。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幼儿对于小猫的认识会加深,亦会培养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在观察中,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提问,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配合形象的图片与实物,让幼儿对观察事物建立起立体的认识,达到观察能力提高的目的。

二、关注教学方法,训练幼儿观察

首先,幼儿教师要明确每一次观察任务的目的,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引导下对幼儿的观察行为进行引导。幼儿自己往往没有观察目的意识,观察行为也缺少顺序性。幼儿往往会先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无视教师的观察任务。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树木进行观察时,许多学生被旁边的鲜花或者飞舞的蝴蝶所吸引。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每一次观察活动,设计可行性较高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时候,教师需要确立幼儿观察自行车结构与功能的观察活动目的,尽可能为幼儿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提高观察活动的效率。

其次,幼儿教师需要关注观察活动的顺序。幼儿观察活动的顺序因观察对象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对于幼儿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先对观察对象的整体进行观察,再引导幼儿对其进行局部观察,坚持从下到上,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例如在让幼儿对房子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房子的整体轮廓进行观察,再对房子的房顶、墙体、窗户、门等进行局部观察。而在对植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对植物根茎进行观察,再对叶子、花朵,乃至植物的全貌进行观察。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幼儿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以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观察,从而能够使幼儿更加深入地认识事物。

第三,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有利于幼儿观察能力的快速提升。当幼儿对两个或者更多的事物进行观察时,幼儿有必要去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幼儿教师在让幼儿对小鸡、小鸭与小鹅这三种动物进行观察时,必然要对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观察与分析。这三种动物较为相似,如果不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会使得幼儿辨别事物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的脚掌有什么不同,三者的羽毛有什么区别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不断完善起来。

三、关注观察形式,强化幼儿观察

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教育任务。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时,教师需要设计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与更多的事物相接触,从而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自然条件,让其对自然事物的成长与发展规律进行观察。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值得观察与纪念的事情,使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培养。幼儿比较好玩,幼儿教师可以将观察活动与游戏结合,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享受观察事物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的游戏,让他们对两个区别不太明显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谁先找到一点不同,谁获得一分,当游戏结束,得分最高者为胜。在好胜心的刺激下,幼儿的观察兴趣会得到提高,观察效率也会猛增。丰富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对于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摘要: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想象,记忆和思维的能力才有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观察能力就是指通过观察,全面深入准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这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也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生物学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兴趣;敏锐性

一、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

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直接体现在生物学课程的编订上。教材是对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保证了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的需要,突出了观察的地位,从而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观察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首先要积极创造观察条件,要尽量多用直观教具或带学生实地观察,各种实物材料和教具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到实地去观察,可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形形生物体各种现象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有浓厚的直接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个条件,在课前对本章本节能提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间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枯操的间题变得生动有趣。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须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三角关系中,学生是与教师、教材并列的一个“角”,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平时对初一、二年级学生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影响他们进行成功的生物学观察的因素主要有:

1.观察目的的不明确和兴趣的指向偏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中学生知觉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仍较明显,注意往往与兴趣联系在一起,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

2.观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较差。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如细胞的显微结构甚至亚显微结构、草履虫活体的生理活动,需要观察者要有较好的精确性和敏锐性。而且,有些实验需要观察者的精确和敏锐来弥补手段上的不足。

3.双基和观察方法上的障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观察方法是观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水绵和衣藻,学生必须具备细胞及其结构等有关知识,必须会使用显微镜,必须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

4.观察仅停留在知觉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是复杂的,观察中应调动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

四、观察能力的培养――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训练和培养

《探索生物的奥秘》不仅是新教材“绪论”的标题,更是全书乃至每一堂生物课的指导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实验观察为中心统领整个生物学教学,将课内观察与课外观察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体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察重要性的认识。避免空洞说教,应渗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是利用生物学史进行教育;二是利用名言警句进行教育,如将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用大幅标语贴在生物实验室前壁上,将达尔文的“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对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一般人之上的”等等,让学生抄录在生物课本的扉页上或者记在日记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以观察为教学先导,制定具体观察要求,量化观察结果。尽量采用探索式教学,先观察实物或模型、图解,再进行知识讲解。在观察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和观察程序,并将观察内容具体化和题目化。

3、为了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以具体到模型,挂图等方法,让同学们在不同形式的相同部位观察到重要的内容;另外还可以进行野外实习,加强观察能力,例如,我们就曾到野外实习,采集标本,通过采集的各种标本进行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对学生的观察进行适当的指导,其中生物学中的观察方法主要有:顺序观察、对比观察、表象观察和摹像指示观察。针对不一样的同学,老师可以选用不同的知道方法,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生物学观察能力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诊断、激励和调节

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观察目的是否明确及观察的方法步骤是否正确以及通过观察结果表现出来的观察的心理品质。其中观察的心理品质应包括观察的全面性、深刻性、敏锐性、精确性和持久性。

全面性要求对事物整体与各部分相互关系及事物过程多因素全面观察;深刻性要求对事物的本质和隐蔽现象进行选择性观察;敏锐性是指对事物过程同时发生的多因子和稍纵即逝现象的迅速敏捷的观察;精确性就是要尽量减少观察的误差;持久性则指对持续较长时间事物过程的连续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讲解要运用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及判断和推理,更注重的注意学生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还要培养积极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几项心理品质是对生物学观察能力的全面要求,但具体到某一项具体的观察内容,则应突出其中一至两项品质特性。例如,对生态系统的观察主要强调观察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则强调观察的持久性和敏锐性。当然,对观察心理品质只能通过其心理过程的外部表现即观察结果来考察。因为思维离不开观察能力,所以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思维深深的影响到所观察到的结果。另外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观察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评价方法上如何更好地将观察结果与观察过程结合起来,排除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因素对评价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胡继飞,林萍.操作示意图对生物学实验技能形成的影响[J];生物学通报;1996年07期

[2] 宋静瑶.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心理学讲座(二)[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02期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成为新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30年,生理学是72年,植物学是100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荷兰德尔夫特市的列文虎克(Antony von Leeuwenhoek)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胡克(Robert Hooke)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

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

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

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

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作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利用挂图讲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后,教师又接着挂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请学生对比观察两张图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然后让学生对照“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述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最后教师总结。这种由学生自己观察——讲述——老师总结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再如,在讲解生物的拟态概念时,教师挂出“枯叶蝶拟态图”,图中枯叶蝶的背面观部分,事前已用纸盖住。教师指图向学生提问:“图中植物的枝上有什么?”学生会说:“枯叶。”老师再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几片“枯叶”有什么差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图上。观察一会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答案被老师否定后,会激发学生更认真地去观察图。如果学生观察到图中“枯叶”有差异,教师便可请学生进一步指图说明差异之处。然后,将盖住枯叶蝶背面观图的纸揭去,指明这片“枯叶”原来并不是什么叶,而是一只美丽的蝶。此时,教室里往往会哗然,学生急迫地想知道原因。教师在这个时候再讲解拟态的概念,恰到好处,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是“观察蚯蚓”实验的观察提纲。

目的要求:Ⅰ.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Ⅱ.观察蚯蚓的运动。Ⅲ.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棉球、醋、手电筒

观察内容:(见下表,仅以观察蚯蚓外部形态为例)

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分析和讨论

体色

背部色_,腹部色_。

1. 刚毛对蚯蚓

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2. 蚯蚓的外部

形态有哪些特

点与其生活习

性和环境相适

应?

3. 蚯蚓的体节

与其进化有何

关系?

体形

体呈_形,前端_,后端_。

体节

有(或无)

口和肛门

(用手分别挤压两端)

有肉质唇状物翻出的一端

是_,没有的一端是_。

环带

(先观察,后用手轻摸)

环带位于_端,较其他体节

色_,表面_。

粘液和刚毛(先观察,再

用放大镜观察)

感到体表_和_,刚毛着生

存体节的_部位。

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1.1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2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1 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可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2.2 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2.3 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的助推器。

4.1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 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的,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观察;方法;引导

高中数学是高中课程中主要科目之一,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相关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都因此而有所得。

一、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观察对象

想要了解一个事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首先我们要正确地选择观察对象,其次再有目的有计划地仔细观察,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特点、特性与特征。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而观察力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观察,不能正确地选择观察对象,那么他就不能进一步了解事物,不能很好地学习,更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观察的重要性,这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和了解数学起了重要作用。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很多数学研究成果都是从人们的细心观察中获得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点让学生更好、更真实地了解观察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观察对象,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

二、 通过教师指导,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观察事物起引导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观察对象,并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受益匪浅,从而加强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如果学生没有目的没有计划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他们就不知道该观察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观察,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茫然,这样学生会失去观察的兴趣,进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观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观察。

三、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我们所讲到的“观察”并不是消极地注视,更不是被动地去了解,而是思维上的一种认识。所以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对于学生的观察力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对高中学生数学知识、数学理论和数学原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应授予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对于高中数学学习而言,学生需要掌握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系统的全面观察,让学生学会系统地全面观察,不能只看到问题的局部,而是要注重整体观察,让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的数学系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对数学事物进行系统的全面观察。2.有条理、有层次的类比性观察。让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不要忽视系统的层次,对于不同的层次和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了解新旧知识的共同点,通过已学习的知识去认识和了解新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数学题,并准确地解答。3.准确抓住重点,并加以分析,学生要观察到问题的本身,而不是浅显的表面,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观察与分析,进而总结其特点与特性,并能很好地比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观察其区别,这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了解观察的目的。

四、 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高中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高中数学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堂资源主要包括课本资源、教学用具和教师自身的知识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很多学校都增添了许多教学用具,例如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计算机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了解、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课外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仔细的观察,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从而更好地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学生观察的兴趣。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要了解观察的重要性,并进行仔细观察,从而了解事物。首先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努力才能完成,虽然这个任务比较艰巨,但是我相信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完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军.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2011(27).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不断出现。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学生面临着信息时代的挑战,因此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问题。

一、明确观察的任务和目的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观察的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制订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就是通过观察发现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我们必须仔细认真地利用生物实验。初中《生物》38个学生实验中,单纯的观察实验就有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以上。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例如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2)观察前老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并且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整好光圈,光线强弱也要控制适当。(3)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4)观察的结果好坏由老师检查,检查方法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出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生物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途径主要是实验。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而观察的能力培养是上述各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途径和方法

观察的能力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师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十分必要的。(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它与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绘制的,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挂图和插图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2)演示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很重要。演示实验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必须认真观察,才能获得事物现象的各种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物模型、实物标本、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荷兰的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的实验管理员胡克同样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创立了遗传学。利用中午、放学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或到野外进行各种各样的生物观察。学生可以通过采集、制作动物、植物标本,学习一些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学习饲养一些动物、进行水稻的杂交实验,等等。学生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生物现象,不仅能扩大知识视野,而且能培养观察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态度。特别是学校外面的观察更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因而,课外活动和校外考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很重要。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观察能力;教育契机;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它是教师一种带有主观目的的对幼儿发展客观信息进行收集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不善于观察,捕捉不到有价值的信息,也不太会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不能根据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贻误了大量的适宜的教育契机。因此在强调通过师幼互动实施课程的今天,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观察能力,把握适宜教育契机显得尤为重要。

一、从观察结果到观察过程

观察能力是基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实践水平的,观察意识领先,才能更迅速地发现观察的信息,把握适宜的教育契机。教师在观察时,既要观察到活动的结果部分,又要观察到这种结果产生的活动过程:幼儿是否在充分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参与活动,和老师的互动是否和谐等,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即把握适宜的教育契机。如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当我们发现孩子的作品黑乎乎一团的时候,也许会皱起眉头,觉得无法解读。但老师是没有观察到孩子的作画过程的:也许是孩子心里想到的内容太多,高兴地画呀画呀,形象重叠在一起了;也许孩子对画笔产生了兴趣,试着画呀画呀,笔道重叠到了一起;也许孩子不喜欢这次绘画主题,故意释放情绪的一种手段;也许孩子是画好内容而不会用颜色,自己对自己的作画结果也预测不到……通过对幼儿活动结果——作品的分析,教师下次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作画过程,把握适宜的教育契机,及时介入,通过互动予以个别引导。

二、从观察环节到观察细节

一般情况下,教师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是教学活动中各个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而有经验的教师是非常注意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细节的,如幼儿的语言、动作、情绪、眼神、习惯、兴趣等,他们对细节的把握就是对适宜的教育契机的把握。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细节的观察、处理,这更加反映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蕴含或折射出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和人格魅力。如手工活动中有的幼儿速度偏慢,原因可能是活动难度大,也可能是幼儿使用剪刀技能欠佳,还有可能是幼儿自信心差……教师针对观察到的信息,把握适宜的教育契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活动顺利实施。

三、从观察现象到观察本质

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对某些观察到的现象见怪不怪,或者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探讨上,就更不要说把握教育契机了,原因就在于教师还没有反复地、深入地、批判地进行观察,所以,教师在观察时要克服自身兴趣、认识水平、经验及情绪状态的影响,不要凭主观印象去观察幼儿,更不要根据已有经验主观臆断行事,即观察要客观,判断也要客观。又由于幼儿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所以教师要采取反复观察、跟踪观察等方法,多次进行观察、分析、验证,以获取幼儿全面、详实的信息,并在连续性观察时及时发现新问题,或针对幼儿发展情况提出更高的观察要求。如入园焦虑是每个幼儿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当一个幼儿相对焦虑时间较长时,教师就要观察到孩子每次哭的具体时间、可能引发的原因、哭的厉害程度、时间长短、怎样结束的等。通过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如家庭背景、幼儿成长经历、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找到适合的教育对策,把握适宜的教育契机,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逐步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

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创造能力;学习环境;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6-02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信息化社会性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造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的状况的基本因素。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的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及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注重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就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事物之间区别和联系。并可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这种思维不限于已有的秩序和见解,而是寻求多角度、多方位开拓新的领域、新的思路, 以便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等,创造性思维又是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有机结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巧妙互补,在创造过程中处于中心和关键的地位。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4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