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

社区活动设计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实现和谐社区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工作目标

第一,用一年时间集中在社区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力争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

第二,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学习型党员队伍。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带动和引领学习型社区的建立,推进党组织及党员达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评选要求。

三、学习重点

1、妥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3、深刻领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力开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四、载体活动

1、举办读书会活动(四月末)。对四个重点分别邀请领导、专家、学者授课,让领导干部带头走上讲台,为普通党员作时事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本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读本》、《xx届四中全会辅导百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等书籍为重点读书资料,采取座谈、朗诵、交流体会等多种形式,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2、设立“学习日”活动(全年)。社区结合实际在每月16日选定为 “学习日”,在“学习日”集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运用读书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重大节庆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活动契机,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日”的学习内容。社区干部要建立“学习日”档案,保证学习有内容、有记录,有学习心得。

3、评先进树典型(年末)。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评先进树典型”活动。评选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认真总结活动经验,选树典型加以宣传。

五、实施步骤

抓好组织实施是确保整个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所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启动阶段:XX年4月末至5月初。在此期间主要明确活动内容、理清学习思路、层层制订全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组织召开社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推进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二是实施阶段:XX年5月初至10月末。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活动载体,认真实施具体活动计划,全面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此间要抓好典型的培养和选树。主要是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培育、选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典型,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实现和谐社区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工作目标

第一,用一年时间集中在社区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力争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

第二,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学习型党员队伍。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带动和引领学习型社区的建立,推进党组织及党员达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评选要求。

三、学习重点

1、妥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3、深刻领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力开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四、载体活动

1、举办读书会活动(四月末)。对四个重点分别邀请领导、专家、学者授课,让领导干部带头走上讲台,为普通党员作时事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本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读本》、《十七届四中全会辅导百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等书籍为重点读书资料,采取座谈、朗诵、交流体会等多种形式,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2、设立“学习日”活动(全年)。社区结合实际在每月16日选定为“学习日”,在“学习日”集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运用读书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重大节庆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活动契机,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日”的学习内容。社区干部要建立“学习日”档案,保证学习有内容、有记录,有学习心得。

3、评先进树典型(年末)。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评先进树典型”活动。评选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认真总结活动经验,选树典型加以宣传。

五、实施步骤

抓好组织实施是确保整个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所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启动阶段:2010年4月末至5月初。在此期间主要明确活动内容、理清学习思路、层层制订全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组织召开社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推进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二是实施阶段:2010年5月初至10月末。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活动载体,认真实施具体活动计划,全面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此间要抓好典型的培养和选树。主要是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培育、选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典型,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总要求,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实现和谐社区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工作目标

第一,用一年时间集中在社区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力争达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

第二,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一支高素质学习型党员队伍。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带动和引领学习型社区的建立,推进党组织及党员达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评选要求。

三、学习重点

1、妥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3、深刻领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4、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力开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四、载体活动

1、举办读书会活动(四月末)。对四个重点分别邀请领导、专家、学者授课,让领导干部带头走上讲台,为普通党员作时事报告;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本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读本》、《十七届四中全会辅导百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等书籍为(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gzu521.com重点读书资料,采取座谈、朗诵、交流体会等多种形式,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2、设立“学习日”活动(全年)。社区结合实际在每月16日选定为 “学习日”,在“学习日”集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运用读书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特别是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重大节庆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活动契机,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日”的学习内容。社区干部要建立“学习日”档案,保证学习有内容、有记录,有学习心得。

3、评先进树典型(年末)。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评先进树典型”活动。评选学习型党员先进个人,认真总结活动经验,选树典型加以宣传。

五、实施步骤

抓好组织实施是确保整个活动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所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启动阶段:2012年4月末至5月初。在此期间主要明确活动内容、理清学习思路、层层制订全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组织召开社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推进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4篇

一、躬身反思,发现误区

误区一:目标定位不准

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内容大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所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有些活动看上去不仅类型多,形式也新颖:学生一会儿小品表演,一会儿采访,一会儿角色扮演,忙得不亦乐乎,课堂上热闹得如同菜市场。如,有位教师在上“多彩的服饰”时,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设计和服,试穿旗袍、畲族服饰……可是,当你细细观察活动的全过程,再静心思考一下教学效能时则不难发现,活动并没有围绕课程目标设计,加之活动中又缺少合理的组织和适时的引导,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都没能较好地达成。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对学生品德与社会认知形成并无推进作用,从而成为无效环节。

误区二:参与质量低下

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中“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认为只要有小组讨论就可以全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其实不然。我进过不少课堂,见过很多小组讨论的实况,“讨论主题不明了”“小组成员分工不具体”的现象不在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干脆把小组讨论的活动时间当成了放松聊天的休息时间。这样的讨论充其量只算是形式,要探究的问题根本得不到解决,学生的发言也常常限于人云亦云的境况,更谈不上完成课时教学目标。所以,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质量,从而达到课堂探究活动的既定目标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误区三:活动板块零散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活动,这并不是说明活动设计越多越好,而应该把握一个度。现在的一些课堂,活动设计只顾求多求新,操作环节“各自为营”,偏离了教材内容所贯穿的主线。有时为了完成自己计划中所设计的活动内容,往往形成教师牵着学生“跑龙套”的场景,浅尝辄止,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剖析案例,寻求对策

“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属于儿童生命成长和教师价值展现的一个重要空间。教师要使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就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对策一:依托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一位教师在执教“粽香满街话端午”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端午节的活动,设计了“闻一闻、看一看、挂一挂、包一包、玩一玩”的活动。学生通过闻闻艾草的香味,知道它有驱虫的功效,有辟邪除瘟的民间说法,理解了端午节是个防疫祛病的节日;通过看一看上海苏州河上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学生感受到端午节是个强身健体的节日;通过“教师给学生挂香囊”“学生互相挂香囊”等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端午节是个传递真情的节日;学生学包粽子,看着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粽子,又能体会到包粽子的乐趣和品尝美味的喜悦;玩“斗草”游戏,学生不仅明白了端午节是个可以快乐游戏的节日,而且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剖析这一案例,我发现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以达成“初步领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教学目标为导向。尽管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生成的目标也是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有效的活动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生命所在,只有这些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体验、感悟和收获的,才是有价值的活动。

对策二:潜心求实,关注全员发展

有位教师在执教“我们的地球”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识记“七大洲和四大洋”先后进行了两次设计:

第一次设计的是小组合作闯关:

第一关是知识抢答,如,地球上面积第二大的洲是什么洲?它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第二关是“火眼金睛辨大洲”。教师提供了七大洲的纸板模型,让学生写出名称,并根据面积大小进行排序。

第二次的设计则用竞赛题作为突破口:1.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并找找它们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2.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75页的内容并结合搜集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地球上最大的洲是____,最小的洲是____;地球上最大的洋是____,最小的洋是____。

比较这两次设计,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执教教师的自省历程。第一次设计,教师完全被地理知识点“迷乱”了眼,采用了花哨的教学活动,只侧重把知识讲得多、全,可以说,给优等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心智成长。第二次教学设计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组合和筛选,设计了做“竞赛题”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真实的数据、切身的体会,直观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又做到了“面向全体”,使参与率达到了100%,参与的效度自然也得到了提高。本案例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探究的方式有多种,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类型,教师的心中都要谨记一条原则,即要关注“个体”与“全体”的关系。对于一些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内容,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但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

对策三:合理整合,赢得最佳效能

我在执教“走进商场”一课时,为了设计实效性强的活动也曾煞费苦心。初始阶段,我设计了“了解导购图——认识包装袋——学会合理消费——学会维权——学会文明购物”五个活动。环环相扣的活动,始终是在我的主导下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几乎没有自。改进阶段,我把这些零散的活动调整为一个大的活动“学会购物”,并给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究。这样,课堂上我的手脚“解放”了,只有在学生有疑时,有难时,才上场或点拨或提示,成了陪衬学生的“配角”。而学生呢?却唱起了名副其实的“主角”。

在反复磨课、反思的过程中,我的感慨颇多。虽然,我也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主角是学生,教师只能是配角,是为主角作陪衬的配角。但是,在设计活动时,心中依然有诸多的“不放心”,而实践证明,当我忍痛割爱,将活动内容进行巧妙的整合时,确实赢得了一个学意盎然、成效迥然不同的课堂新气象。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5篇

一、内容

2003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03年-2005年公民道德建设规划

6、2003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总结

7、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8、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9、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10、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2、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3、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4、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5、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6、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8、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9、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20、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1、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2、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3、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4、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5、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6、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7、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8、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9、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03-2005年3年创建文明城区规划(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03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03年-2005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03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03年创建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03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7、2003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8、2003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10、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11、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2、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3、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4、创建宣传资料

15、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04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04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总结

6、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7、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8、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9、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1、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2、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3、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4、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5、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6、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8、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19、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0、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1、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2、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3、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4、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5、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6、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7、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8、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04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04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04年创建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04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04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04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7、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8、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0、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1、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2、创建宣传资料

13、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05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05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半年总结

6、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7、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8、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9、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1、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2、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3、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4、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5、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6、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8、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19、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0、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1、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2、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3、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4、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5、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6、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7、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8、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05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05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05年创建工作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05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05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05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7、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8、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0、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1、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2、创建宣传资料

13、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03-2005年3年的图片资料用影集附说明单独组成一卷

二、要求

1、所有卷宗封面均打印贴纸,标题为“创建文明城区专卷”,均使用正规档案盒按照标准归档,所装内容除会议记录、活动记录或教案讲义等,其它均打印归档。

2、档案卷内均按照要求分年度组卷,每年4卷,每卷内容严格按照上述标准准备,不能少项。

3、各社区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组织人员,集中时间准备资料,在四月中旬全面完成档案资料的准备,办事处将组织进行检查。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6篇

一、内容

20__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__年-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规划

6、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总结

7、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8、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9、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10、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2、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3、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4、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5、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6、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8、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9、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20、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1、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2、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3、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4、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5、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6、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7、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8、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9、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__-20__年3年创建文明城区规划(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__年-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__年创建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__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7、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8、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10、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11、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 活动的简报、记录

12、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3、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4、创建宣传资料

15、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__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总结

6、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7、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8、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9、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1、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2、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3、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4、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5、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6、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8、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19、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0、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1、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2、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3、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4、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5、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6、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7、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8、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__年创建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__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7、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8、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0、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1、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2、创建宣传资料

13、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__年度

第一卷: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1、社区的学习制度和记录

2、社区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制度、计划、主题和典型

3、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4、维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和内容

5、法制教育的计划和总结

6、社区居民、青少年的学法记录、安排、考核

7、普法宣传的安排、简报、资料

8、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防范巡逻制度

9、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规划

10、社区居委会民主建设的有关机构

11、民主决策制度

12、诚信主题教育的安排、记录和实践活动的安排、记录

第二卷:人文环境、生活环境

1、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记录

2、国防、国家安全教育的安排和记录

3、形势报告会制度

4、群众性形势教育主题活动的安排、记录

5、20__年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半年总结

6、市民教育的学习型组织

7、市民教育计划、教材、学员名单、报到册、教师队伍(本材料要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准备教学计划、学员名单、报到册和教师队伍)

8、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教育制度和计划总结

9、公民道德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以及先进典型的材料

10、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安排、总结和工作机制

11、学校、社会、家庭思想道德建设的网络和为未成年人办实事记录

12、科普宣传的安排、总结和资料

13、社区科普志愿者组织、活动记录、

14、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的统计记录(总面积每万人大于500平方米)

15、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记录

16、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注册登记制度

17、社区居委会群众业余文化体育活动队伍名单(不少于4支)

18、社区群众文体活动简报或记录(不少于4次)

19、见义勇为先进的事迹材料和表彰材料

20、扶贫帮困的机构和措施

21、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安排、记录、机制

22、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名册(占社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大于8)

23、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记录

24、公益性活动的机构、制度和记录

25、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关资料

26、计划生育率记录(大于95)

27、登记失业人口再就业材料(大于70)

28、低保工作资料(制度、名册等)

第三卷:创建活动

1、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2、20__年精神文明建设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3、20__年创建工作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4、20__年爱国卫生工作计划、半年总结(有目标、计划、措施)

5、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实施方案(有目标、计划、措施)

6、20__年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创建、爱卫工作4个工作机构、职责和工作制度

7、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专题工作记录

8、创建的评估表彰制度和奖励措施

9、创建文明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爱卫工作宣传、实践活动的简报、记录

10、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安排、记录、总结(覆盖面大于80)

11、创建文明行业、单位、社区的有关资料

12、创建宣传资料

13、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行车停放管理制度和责任人

第四卷: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0__-20__年3年的图片资料用影集附说明单独组成一卷

二、要求

1、所有卷宗封面均打印贴纸,标题为“创建文明城区专卷”,均使用正规档案盒按照标准归档,所装内容除会议记录、活动记录或 教案讲义等,其它均打印归档。

2、档案卷内均按照要求分年度组卷,每年4卷,每卷内容严格按照上述标准准备,不能少项。

3、各社区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组织人员,集中时间准备资料,在四月中旬全面完成档案资料的准备,办事处将组织进行检查。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7篇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其课程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归根结底也是由社区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一)社区教育课程具有明确的服务性社区教育课程是为社区教育活动而设计,而社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即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因此,作为社区教育的有效媒介———社区教育课程,在设计中也要体现出这一服务性目的,让社区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让群众从中受益。

(二)社区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社区教育课程是在对社区居民的学习意愿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而开发设计的,因此,它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在对象上是针对老年人还是未成人而设计?是针对下岗人员还是外来人员而设计?在内容上是针对提高居民生活技能还是增强素养?是家庭理财还是防盗防骗等。

(三)社区教育课程具有相对的时效性由于社区教育课程是为解决社区目前面临的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当前的需要而设计的,所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比如:针对社区外来人口急遽增长、环境卫生状况较差而开设的流动人员环境意识养成教育课程,随着小区卫生状况好转或流动人员的减少可能就会被其他类课程代替。

(四)社区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专题性社区教育课程往往是为了回答社会或社区热点问题,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设计的,在课程构成上以一个个方块组成,形成一个个小专题,其内容不具备长期性和连续性。专题性课程,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构成了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五)社区教育课程具有动态的生成性社区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开放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由于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学习需求不会一成不变,会不断更新,因此,社区教育课程需要随着人们思想变化的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更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可见,社区教育课程在开发和设计时呈现出动态化的生成性。

(六)社区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由于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受空间和地域限制,社区教育课程在开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区域内人们的风俗习惯和要求等,也要考虑到课程实施的空间条件限制等。

二、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

由于社区教育活动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而开展的,而社区居民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就要设计内容丰富多样、实用性强、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社区教育课程,以满足社区居民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实用化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要和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注重实用化,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只要在实际生活中有用,能给群众以实际帮助,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就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学以致用,是社区教育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二)通俗化社区教育课程是为社区老百姓设计的,由于社区里居住了各种群体,群众的文化程度不一,知识层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内容要接地气,讲老百姓喜欢听的、听得懂的,要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切忌理论化、书面化。

(三)多样化多样化是对整个内容的设计而言。社区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是由社区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决定的,要满足不同对象广泛的教育需求,教育内容就要丰富多样。为此,在设计社区教育课程内容时,要按照教育对象或教育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在大类别下面再分小类别,每个类别下面有若干课程内容供选择,体现多样化特点,以满足不同教育活动方式的需要。

(四)科学化由于社区教育课程常常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或社区形势的发展随机开发,课程内容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架,有时难免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为了避免出现错误,误导群众,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讲科学,要言出有据,事出有因,切不可主观臆测,想当然或人云亦云。比如:当社会上或网络上流行某些说法,群众迫切需要知道真相时,社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依据权威论证或科学事实对社区群众开展教育活动,澄清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社区教育课程方法的设计

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只要有利于群众学习,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比如:举办一次知识讲座、组织一场文艺演出、召开一次知识辩论会、组织一次书画展览或知识竞赛等等。在这些常见的模式下,可设计以下教学方法:

(一)专题讲授法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比如,道德宣讲、科学素养、医学常识、职场操守、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内容的学习,可聘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或教授举办一场专题知识讲座,让群众对有关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掌握,从而达到活动开展的目的。这种专题讲授的方法由于聘请的是相关行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讲授,说服力强,群众容易接受,教育效果明显。

(二)体验操作法对一些实用性强的知识,比如消防安全知识、日常救护知识等,可在专家讲解的基础上,增加群众体验环节,通过专业人员现场示范,让群众亲身体会操作方法,从而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互动学习法互动学习法指在社区教育课程学习中,增加互动环节,激发学员参与热情。比如:外语口语知识学习、职场面试技巧、插花技艺等。这种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主,突出课堂互动,适合成年人特点。社区教育多数课程没有“应试教育”的局限,互动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启发式和能力培养式教学的效果,对培养学员的问题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四)情景再现法为了让社区群众对相关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用情景再现法,模拟当事人进行现场表演。比如:为社区居民讲授防诈骗知识时,可安排一些人员进行现场模拟表演,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让群众从中悟出真相,提高辨识能力,增强防范意识。

(五)访问调查法如:组织学员访问老干部、企业家等,了解社区历史、社区经济发展状况、未来规划蓝图;访问社区老艺人,了解艺术家的人生。学员通过访问,达到了鞭策自我、增长阅力、培养人文素养的目的。又如组织学员调查社区企业污染情况,从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等。

(六)座谈讨论法组织相关人士和学员一起召开座谈会,通过学习社区相关政策和文件,就社区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现场讨论或辩论,鼓励学员为社区发展与建设献言献策。这种座谈讨论法,一方面培养了学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员社区主人翁意识,加深了学员对社区定位及社区未来规划的理解。

(七)参观考察法可组织学员或社区青少年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情怀;也可组织学员参观科学馆、博物馆等,接受科学教育或学习相关知识。

四、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有了好的社区教育课程,还需要探索好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将课程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目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这是确保社区教育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1.配备多元化教师队伍社区学校师资队伍一般由在职教师、退休教育工作者、干部、学者、教授及具备一技之长的相关人员等组成,有兼职也有专职的,这种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能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目前,随着社区教育发展的成熟,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正在向专职化发展。2.组建本土专家团队聘请专家、教授来社区开展知识讲座,让社区居民当面聆听权威人士指导,是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教育形式之一。为了建立社区教育长效机制,加强社区教育人力资源储备,可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培养本土教育专家。例如: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在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中,创新思维,面向全镇中小学校、相关单位招聘人才,选拔并培养本土专家。经过几年的培训、学习,目前,已成功培养了两批20多人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解决了家教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3.组建教材建设团队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动态化的工作,所以在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中要组建一支教材编写队伍,负责编写教材及对教材的修改、完善、补充等,并负责每一次社区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方案的制定等工作,以确保社区教育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4.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除了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外,社区志愿者也是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的一支重要力量。社区志愿者长期活跃在社区,为社区的孤寡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无偿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所以,要发挥好社区志愿者的作用,使之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成为实施社区教育课程的一支补充力量。

(二)建立社区教育教学基地教育资源有多种,如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科学馆、历史遗迹、青少年德育基地等,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有利条件,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社区资源和课程内容相结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受到教育。各社区学校要紧紧依靠政府,利用社区丰富的资源建立社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课程实施效果。

(三)创建丰富的教学载体要创建丰富的教学载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信微博、企业讲堂、信息网络、社区论坛、村民书屋、协会组织等,为社区教育课程实施搭建平台,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条件成熟的地区,可直接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如开展网络英语口语教学、健康知识讲座、养生、食疗等,这样既方便快捷,又大大节约了活动成本。

(四)创建品牌化特色课程为了扩大影响,激发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要积极打造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突出品牌化效应。要发挥品牌化特色课程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满足社区群众享受优质服务的需求。首先,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挖掘地域特色,逐步形成社区教育特色格局,为打造特色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区分不同课程种类的特性,在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课程中,选出一批精品课程,结合社区特色,从中打造品牌课程。再次,要关注热点问题,从老百姓最关心、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培育特色品牌,服务不同人群。比如: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近年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品牌化课程建设途径,成功创建了“香市讲堂”“村民学堂”“企业课堂”等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014年该镇倾力打造的“家庭教育提升工程———科学养育”社区教育课程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评选为2014年全国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影响力,成为社区教育品牌化课程创建的成功案例。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59―02

虚拟社区的应用已经普遍扎根于互联网络。在今天的互联领域,无论是新浪网(省略)搜狐网(省略)这类综合门户网站,还是如爱卡汽车俱乐部(省略)榕树下(省略)之类专业门户网站,虚拟社区都扮演着培养用户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情感,将潜在用户培养成其忠实用户的角色。同时,作为维系用户关系的方式,虚拟社区的建设和运营都被网站运营方高度重视。但目前教育科研工作者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教育中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问题,针对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学生社区的应用研究则显得滞后,实践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即便有,也是侧重于网上校园文化的特征研究或意义探讨,涉及以文化为主题的学生虚拟社区的研究更少。在我国建设终身化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网络教育学生社区的研究要加快速度。因此,探索关于网络教育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模式与运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网络教育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的问题

目前,通过对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网上社区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尽管各高校网院都不同程度的设计了学生虚拟社区,但是普遍存在以下不足:

学生社区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围绕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其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而只是独立的设置若干个栏目,主要围绕校园介绍、校园活动、校园交流几个主要内容,但是内容没有细化,且分散在不同的版面或栏目,无法系统的反映网络教育高校学生社区文化的整体风貌,社区建设的主题不够突出,在整个网络教育社区的设计上缺乏主导思想。

目前社区建设的开放性不足,不能体现网络社区的特点。表现在无论是反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校园风景、机构设置、校园漫步,还是反映精神文化特征的学生党(团)建、学生会、文化论坛、娱乐活动等,都是传统校园文化的网上搬家,缺乏针对网络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无法让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学员多方位的参与网上校园活动。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具有的两大特点虚拟性和开放性表现不够,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成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而不是学员积极参与的文化。

社区的有效交互不足。目前的网络学院社区文化建设,整体来说只是单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需求,无法反映学生作为社区文化主体特点。其次,社区建设缺乏维护,信息更新慢,内容单一且陈旧,活跃栏目很少,严重者甚至所有论坛栏目几个月没有新贴,参与者寥寥无几,交互更是无从谈起,缺乏社区文化应有的活力,社区形同虚设。

二 奥鹏学生社区平台的成功运营策略

为了能使网络社区得到很好的运行效果,奥鹏学生社区平台主要采用以下运营策略:

1 分阶段设定运营目标

对于一个从头开始建设的网络社区,要在充分研究用户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来设计社区功能模块,同时要根据虚拟社区运营中的发展进度预测设计系统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建设根据社区“人气”增长情况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凝聚社区“人气”,增强社区成员认同感

此阶段目标功能不求复杂,以强调相似性为主,尽可能实现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空间,即使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也有利于凝聚人气,形成社区群体。例如学生社区重点建设了公共频道,主要以校园风景线、学习中心风采、教育新闻热点、远程教育领域热点、职场专栏为主提供公共新闻,同时开设了社区论坛,以“七嘴八舌”“笑话天地”“情感空间”等大众化的栏目为主,并开展了“我与奥鹏”等系列征文活动,逐步吸引人气。

(2)打造论坛热门栏目,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在这一阶段重点加强了促进网络沟通的大量插件设计,如在与网友讨论沟通的基础上,突出大家认可的表情图等。(见图12)并严格实行社区的所有调整一定要征求网友的意见,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为充分提供沟通中能够准确传达消息所需的表情,在网友的建议下,采用了3个系列表情,分别是默认表情(87个),老表情(98个),洋葱头(63个),希哈猴表情(65个),允许发贴人使用个人签名,并开通了在线聊天室,满足不同习惯社区成员在沟通时使用。

(3)建设有效运作的团队,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

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的管理团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的职员,主要负责网站的运营,活动策划,网站内容编辑上传,事件报道等。另一部分是社区论坛版主,主要通过网络活动向全国各地参加社区论坛活动的师生中聘任。两个团队全部在虚拟社区内部论坛进行工作沟通,任务分派,进度控制等,是典型的虚拟团队。当然,第一部分因在同一地点工作,也采用直接面对面交流,但是交流的结果无一列外要在内部论坛公布并征集意见后执行。这种虚拟团队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工作任务的公开,很容易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提供各种意见或建议,工作进程和结果也是公开,便于整个团队互相监督,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4)自主开设活动空间,强化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论坛在培养学员归属感方面的作用,在原有论坛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插件,充分体现社区信息回复“最新”,点击“最热”,信息量“最全”等特点,同时逐步开设个人博客,按照“吸引路过的――留住看一眼的――找到志同道合的”培养忠实用户三部曲逐步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培养成员归属感。

2 设计激励制度,提升网站人气

活跃社区人气,一方面要靠经常性的社区活动来促进,如举办创作比赛,线下活动等,另一方面要靠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社区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对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的奖励,也是激励社区成员在社区成长的制度。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设计了积分制度、组别权限制度、论坛加减分制度、论坛勋章授予制度、消费制度。建立社区激励机制,激发参与动机。

3 举办各种社区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形成

举办活动是促进社区繁荣的重要手段。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为鼓励社区成员参与社区讨论、竞赛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型活动。如定期举办“回帖之王”比赛,征募版主的“版主竞选大赛”,以培养学生遵守考级考风的“网考标语

征集大赛”,此外还有“征联比赛”,“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在社区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活跃网上社区文化气氛,营造社区文化,效果显著。

因此,学生社区应充分发挥活动对社区文化的促成作用,经常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活动,活跃社区气氛。

三 运行效果与评价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校园文化社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初步运行,截止2008年初,运行刚满一年的校园文化社区,注册人数随着社区建设的步骤逐渐增加。截止2008年1月底,社区论坛共发表主题贴35565篇,帖子总数288031个,扣除每年约两个假期,社区论坛平均每天发主贴约116篇/天。发帖量约900贴厌;注册会员共11627位会员。最高在线用户数是1405,发生在2007年1月9日。以上平均数据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创作主体的社区文化。

按照省略(站长统计)提供的数据,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网站:访问数2379.5人/天,浏览量3011.17次/天。无论是浏览量还是注册用户数都超出了年初计划一倍多。学生虚拟社区的设计和运营效果都远远超出了预期。

另外据ALEXA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2月21日校园文化社区的站点访问量占整个奥鹏远程教育网站访问量的25%,仅次于奥鹏首页的访问量,基本达到了“以社区文化活动粘住人”目的。

四 结论

(1)学生虚拟社区的运营中,要强调社区对于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学生的心理需求(认同感、归属感等)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整合各个栏目的资源。

(2)强调社区交往的重要性。奥鹏校园文化虚拟社区得到了学员的认同,学员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余愿意登陆校园文化平台参与交流、讨论或浏览信息,通过打造论坛热门栏目,举办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学员作为社区创造主体的作用,体现出了良好的开放性和区交互性。

(3)整个虚拟社区的运营策略有效地促进了网络教育学生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为网络教育开展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生社区设计与运营提供一个成功实例。

(4)在学生虚拟社区中,要区别网络教育虚拟社区与一般社会网站虚拟社区的不同。作为以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主旨的学生社区建设,社区主管方应该努力营造发展方向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应具有导向性。作为解决网络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非学术性问题办法的一部分,教育性依然是学生社区最重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丽群,宋咏梅.虚拟社区中知识交流的行为动机和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1).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市小区 绿地 使用人群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42-01居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色的居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设计理念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的建设实际,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适合人居的外部环境,对居住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做一深入了解,探求他们对社区环境的要求,是设计师共同的责任。

1 居住区绿地使用人群情况分析

城市社区居住人群往往因年龄阶段的不用而分为四类: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人。其中对绿地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儿童、青少年和老人。成年人因为大多是迫于工作压力,在绿地中活动时间较少,因此,相对来说,另外三类是社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行为能力、活动倾向,可以帮助了解社区居民绿地使用特点,设计出刚高效、合理的,符合居民需求的绿地。

1.1?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是社区绿地使用频率相对最高的使用人群,这类人群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逐渐变弱、变差。具体的外在表现则体现在:各种感觉器官的退化,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能力的逐步下降;运动机能的退化:肢体动作会越来越缓慢,对危险运动的反射神经及平衡能力降低;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记忆力衰退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疾病增加,致使在情绪上出现易伤感易激怒、忧郁悲观的现象。

1.2?0~12岁的儿童

经对绿地使用人群的研究,在居民区活动的儿童多处于0~12岁这一年龄段,有不能独立行走的乳儿、婴儿和蹒跚学步、四处奔跑的幼儿和少儿,0~1岁的乳儿在成人的影响下,通过和外界的接触,感觉有比较迅速的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注意和初步的记忆能力。1~3岁的婴儿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了,活动能力也日益提高了,独立性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3~12学前期、学龄初期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为多动、自主能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

1.3?14~20岁青少年

从心理、心智来看年龄段在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人属于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经历了从儿童到青年的心理的变化,行为上也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渴望独立,希望摆脱外界的压力成为独立的自我,他们的群体活动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

2 适应上述三类人群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2.1?适应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根据老人在社区中的日常活动,可概括为三种类型的场所设计:健身锻炼的场所、观赏景物的场所、社交活动的场所。

2.2?适应儿童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在以儿童为主的活动场地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场所。对于要时刻处于监管状态的婴幼儿,要为他们设计较为便捷的婴儿车通道,对可能被婴幼儿所触及的树木、花草要特别注意摆放位置。另外,婴儿车通道两旁和停放地点周围的设备和设施,也应注意高度和进深尺寸。

2.3?适应青少年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他们情感较为丰富,参加的活动也较为剧烈,对场地的要求也更思想性,对活动类别的要求也更为宽广。因此,如果社区的场地较为宽裕,可以为他们开辟较为大型的运动场地,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活动强度较为剧烈,机械的碰撞和青少年的行为特点导致他们在运动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就会对其它居民的活动休息产生较大干扰,因此在设置场地时要因地制宜,均衡处理好各类人群的活动要求。

3 针对高频率使用人群的居住区绿地设计对策

在在分析了社区高频率使用人群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后,在实例调查发现现有城市社区很多绿地设计、使用现状与居民使用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把居住区绿地设计成符合人们要求的场地,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1?以人为本,从科学分析中实现对居民情感的准确把握

人们的情感变化是复杂的,不用年龄段的人群对绿地的使用有不同的情感需求,绿地的设计牵涉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城市居住区绿地设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理解居民的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一切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场地,这样才能创造出使用率高的场所和空间。其次,设计者要科学分析社区的居住人群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要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以及人们建立其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需要,帮助人们从小区绿地设计布局中感受到这个场所针对的受众群体。

3.2?有效调研,从公众参与中达到与居民需求的一致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住宅的关注和选择不再仅仅是房间的朝向、内部结构和价位,而已将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了社区的环境和人文氛围。由于不同的居住空间中不同的人群或社会阶层会对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不同。因此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就要开展有效的调研,通过与居民的交流,充分理解居民的意愿和利益,制定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创造出符合民意的作品。

3.3?关注特殊人群,从合理设计中达到“一般与特殊”的自然融合

在社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和常规使用人群之外,还存在一类群体,这就是存在人体不变的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设计师在居住区设计时应考虑使绿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使用需要,不应因某人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而被剥夺了这种权利,使他不能和其它居民平等地参加社会活动,也就是要做到“无障碍设计”这个标准。

4 结语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现代社会,经历了人炸、城市膨胀、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后,人们开始反思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恶果,居住方式也渐渐过渡到注重居住品质和细节上,居住区已不仅仅是简单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人们更多的注重创造居住区的步行、休息、社交等生活空间,对居住区的空间营造和文化理念也更为重视。因此从使用人群的分析中,更多地考虑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创造出符合大众需要的居住区设计,也是符合居住区的发展趋势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1~24.

[2] 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7~101.

[3] 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300~306.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黔北地区 社区体育设施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公共体育设施是由政府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城市公园等体育活动场所。包含贵州北部遵义十四县区的黔北地区,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及体育活动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已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作为大众体育的基本载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设也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现在,政府逐渐退出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市场,市区内公共健身设施大部分都由市场或者是私人开发商在掌控,市民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保障。为此,对黔北地区市所辖十四县区进行调查,对当前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具体思路,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黔北地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怀仁市、赤水市,遵义县、凤岗、湄潭、桐梓、务川、绥阳、道真、余庆、正安、习水)三区九县二市,每一区或县针对性的各发放问卷60份,共计900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保证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组成员先后参考了社会调查、社区体育等方面的书刊和著作、期刊、杂志,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详细的分类、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经反复论证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设计并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94%。

②问卷的效度

调查问卷设计完成后,送至相关10名专家进行审查和评价,评审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有效值为9.03(见表1),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效度。

③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在2015年3月份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群众20名进行测试――在复测中发检验问卷,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两周,并对测试的结果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信度值为R=0.88,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时间:2013年2月至4月

④个案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基层个别社区与主管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的领导、文化站负责人员进行了专门访谈。

(3)数理统计法。

课题组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所有数据利用EXCELL,SPSS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4)逻辑分析法。

在数理分析基础上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及社会学有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36―45岁占被调查人员的60.28%.46―55岁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8.79%,这两者占被调查人员的近80%。36―55岁的人是事业与家庭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此问卷能代表黔北地区的普遍情况,能支撑本研究的结论。

2.黔北地区居民经济收入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17.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9%的人月工资在1000―3000元,12.17%的人月工资在3000―6000元,1.49%的人月收入高于6000元,由此可见铜川市市民经济收入偏低(参考2014年贵州省个人年平均工资37929元),决定愿意花钱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较少。

3.对黔北地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黔北地区居民每周能保持3次及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25.4%,每周能保持2次的占10.1%,每周坚持锻炼一次的占29.7%,不固定锻炼的占52.6%,从来不锻炼的占8.1%,说明了铜川市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4.对黔北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场所的调查统计(见表2)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黔北地区居民愿意花钱参与锻炼的人很少,基本上都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周边公园(部分居民活动场所有所重复)。

5.黔北地区市民对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经常会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市民只占14.89%,85%还多的人偶尔或从未使用过社区健身器材,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

6.关于社区健身设施对市民开展健身活动有无帮助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参加锻炼的市民有79%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是有帮助的,10.5%认为效果不明显,只有8.5%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没帮助。由此可见黔北地区居民主要的健身器材是靠社区提供的体育设施。

7.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室内(外)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75.40%为露天、22.82%露天有遮阳、1.77%为室内,说明室内体育健身设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

8.对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4.65%的市民表示满意、76.23%的市民表示一般、19.1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不高,可见黔北地区居社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参加锻炼的需求。

9.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的调查统计(见表3)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大家锻炼的需求。

10.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只有11.7%能够完全共享,69.6%的体育设施很少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享,18.7%的体育设施完全没有共享。这说明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结论与建议

1.有计划发展体育设施规模,不断完善体育设施种类。有关部门应结合黔北当地的情况,不断增加公益性的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与周边公园的体育活动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不断降低或减免收费性的运动项目。

2.开展健身宣传,提倡文明生活,树立健康理念。从黔北地区居民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得出,当地居民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是参与人数不多、规律性差、缺乏科学指导等,建议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精力,加大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3.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现有的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公园和体育场,社区内体育设施建设很少或地方过于狭小,不利于广大市民参与锻炼,现有较好的的体育设施很少共享,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建议黔北有关部门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出台现有特别是室内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政策方案。

4.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率。铜川市市民普遍经济收入偏低。有些体育场地收费是导致市民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率。

5.加大室内活动场地建设,覆盖锻炼盲区,提高锻炼质量。社区体育场地室内外调查统计得出,室内体育健身场地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在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室内场地的建设.覆盖锻炼盲区并充分合理的运用,提高市民锻炼质量,满足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6.配备专业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指导群众健身活动。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器材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的调查统计得出,市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对使用方法的不了解,建议在社区配备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可以组织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质量。

7.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根据调查社区内主干道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仅有的建设场地只有很小一片地方并有的已年久失修破坏严重。造成广大市民无处锻炼的现状。建议应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和环境治理,满足市民锻炼需求,使体育设施融人大自然。

参考文献

[1]降艳茹、卢耿华、郑文海等:《陕西省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

[3]刘战红、李阳福:《长沙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与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李绕天:《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影响因素及模式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钢、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第1期。

[6]都胜君:《城市大众体育设施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6月。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社区公园;游人破坏;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032-05

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内新建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质量有所提高,集中表现在居住区的绿化和社区公园的建设上。但目前社区公园的设计多为与人正向关系上思考,即设计针对使用者的正常行为参与,而忽略了正常行为的反向(人的破坏)对其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老旧还是新建的社区公园中,环境破坏性问题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

2 概念解释

2.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1]。由此体现社区公园的特性:①社区公园的位置邻近居住区,居民可达性强;②社区公园的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③社区公园的服务对象为周边居民,人群相对固定。

2.2 社区公园的游人破坏概念

丹麦学者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环境的缺陷带动不良行为的出现[2]。即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基本需求或是非法需求),因此做出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表现。针对社区公园而言,最终造成社区公园环境破坏。

3 案例研究及分析

3.1 实地调查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圈定调研大范围,降低了地域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游人行为差异。同时,为了对分析结果进行普适性探索,选定具典型代表性的公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如此次调研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约为81.7%(表1)。

3.2 社区公园中游人的主要活动研究

社区公园中破坏的产生首先以人的行为为导向,破坏很可能会发生在游人最常进行的活动中。因此,研究游人的破坏,最先需要了解游人的活动内容,将实地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如表2所示。

3.3 社区公园中游人破坏调查研究

了解社区公园活动后需更进一步挖掘行为背后的目的,社区公园的破坏是人为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影响。因此,从行为目的、行为主体、行为客体三个方面对游人的破坏进行调查分析。

3.3.1 不同行为目的游人破坏

(1)正常行为活动。如(表3)所示,正常行为活动中产生的破坏比值较大。它的主要破坏性来自于游人的主要日常活动,几乎包揽了所有人群。攀爬树木、破坏景观绿化和基础设施、侵占主要休息空间为常见的游玩时产生的破坏行为。休息阅读对公园空间的占用时间较长。如(图1)通常午休的游人和游玩的儿童共占大面积座椅,占据他人休息空间。另一方面,休憩和游玩同于一处,不利于彼此休息或活动。

(2)非正常行为活动。非正常行为活动中以获利为目的的活动占据很大比例,主要体现在发放、粘贴广告和摆摊经营的现象上。随以乱扔的宣传单,墙面上喷漆或张贴的广告,造成景观破坏。在公园内驻扎营销,侵占活动空间。交通穿行的破坏性现象也不容小觑,人们往往将公园道路当做是穿越城市的捷径,加剧公园的人流担造成道路拥挤。其次,人们常以横穿绿地的方式进行短距离穿行(图2)。少数公园有废弃物堆放,占据面积且景观效果差。

3.3.2 不同行为主体的游人破坏

(1)少年儿童(18岁以下)。据调查显示,社区公园少年儿童的破坏较为常见,尤其是低龄儿童。儿童缺乏自主思考和行为控制能力,在部分家长纵容下常做出随地便溺、乱扔垃圾和破坏环境及公共设施等行为。有部分少年出于叛逆心理和监护人的教育监管疏忽,在和其他游园行为起冲突的同时满足他们被关注的心理,将自我满足情绪放在文明行为之前,常表现在恶意破坏公共设施,破坏公园秩序上。

(2)青年(18~40岁)、中年人(41~65岁)。中青年间受教育程度不同,会使得他们的行为产生较大差异,行为可导性也有所不同。白天,公园中大多看不到这类人群游玩,而清晨和傍晚有部分上下班的中青年会出现乱扔烟蒂,绿化穿行的行为。

不少社区公园会出现闲散的中青年群体,以离职或无职人员居多,也有部分摊贩出现。他们之中会出现部分晾晒衣物(图3)、在公园聚集打牌娱乐(图2)甚至出现吵打行为。这些行为对社区公园环境秩序影响较大,使公园可正常使用的公共空间减少,造成部分道路空间拥堵,景观破坏的同时影响了社区公园的风气。

(3)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社区公园中最常见的群体,他们几乎包揽了所有公园中可以进行的活动类型。他们主要的破坏主要为随意晾晒衣物及唱跳引起的噪音。部分老人会有带宠物游园的行为,但由于对宠物的监管意识欠缺,造成公园活动区域,甚至在绿化区上出现宠物排泄物的现象(表4)。

3.3.3 不同行为客体的破坏

如表5所示,对环境卫生及景观绿化的破坏最为普遍,而在所有人群的使用中,乱扔垃圾、损坏绿化现象也皆有出现。主要原因是人的行为活动存在从众心理,在已发生的破坏中,人首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个人的这种行为对整体不造成影响。而破坏的效应往往是叠加的,滴水穿石,环境破坏就因此加剧产生了。而对于部分人群的特殊行为,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随着教育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情况将得到改善。

3.3.4 游人对社区公园环境的总体评价

对社区公园环境的使用后评价能反应出其环境的合理及缺陷。使优化设计更具针对性。通过对社区公园的使用后评价(图4),结合其各项目的环境评价(表6),可以看出,对其中相对评价较高的三个公园普遍对其各项目的环境评价满意度均较高。而对评价相对低的三个社区公园,其至少存在一类项目致使满意度降低。其次,对于同样无公厕且其他几类项目评分均差距不大的红建河社区公园和馒头山立体社区公园,其总体评价却差距悬殊。主要原因是对公厕的需求程度差异,馒头山立体社区公园附近大多是底层住宅且距离很近。而红建河社区公园主要居民附近多高层住宅且相对距离较远。

各个社区公园的主要环境问题存在差别,主要与人的行为差异及公园本身的缺陷有关,主要包括以下问题:①陈旧的社区公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②道路规划尺度不科学和功能安排不合理导致游人基本的行为方式得不到满足;③设计考虑不足,诱使游人产生破坏性的行为习惯,致使环境遭到破坏。

4 基于游人破坏的社区公园设计对策

针对杭州市社区公园的出现的破坏性问题,提出了如下相应设计策略。使用对策应适度而不可全盘照用(表7)。

破男孕形间具有很强的关联度,设计对策也需要统筹考虑,即一种方式的改变可以杜绝多种类型的破坏发生,或者多种设计对策对同一环境破坏问题都起到作用。因此,对所涉及的破坏归纳总结出以下5点设计原则。

4.1 阻拦设计

阻拦设计是指通过设计手法提示游人避免做出破坏社区公园的行为。阻拦的设计以有形和无形两种手法进行表现。例如围墙、栏杆、路障等的设施为有形的阻拦设计,可以有效地规定游人游园的范围,而具有美观性,艺术性的阻拦设计,会更易接受。无形的阻拦可以通过设计高差,植物障景等设计手法,引导游人行为活动,从而达到规避破坏的目的。

4.2 使用需求

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就是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设计出发点,尊重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探寻人与设计之间的协调感[3]。

4.2.1 满通网络的需求

每一种行为,人都会消耗能量。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他们更喜欢走捷径,而不顾原有的道路指示,穿过草坪,破坏了原有优美的景观环境[4]。对社区公园进行保护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直线路径,但这并非要摒弃曲径通幽的设计景点路线,而是设计者对园内行走的最优路线有意的设计。道路设计的作用之一是避免游人破坏园内的绿地。因人的行为关联性原因,可以利用该方法,以降低游人因抄近路而对绿地做出的破坏行为[5]。

4.2.2 满足生活的需求

社区公园景观小品的损坏,乱刻乱画等现象表明驱使破坏的产生是游人的个人素质和心理作用导致的。传统强制阻止效果并不理想,除了使用宣传栏等形式正确引导,提高游人的意识外,还可以顺应行为特点,设置明确得当的载体承担游人行为目的的功能,如涂鸦墙,装置艺术等方式提供让人发泄的途径。

4.3 引导设计

引导设计是设计者对游人有引导性的设计景观设施中,极具明确性的标识设计,直观地规范游人的行为。道路是公园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景区的各个角落,不仅能引导游人流向,还能划分不同形状,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6]。但角度相交较大的路径易使游人失去方向性或是做出“裁角”抄近路的行为[7]。因此,设计时注意道路交叉点,还可以利用甬道、在路口转折处设计具有亮点的景观小品等方式引导游人。

4.4 环境诱导

环境营造诱导人的行为,即通过景观环境营造激发游人的情感共鸣,让游人按照设计模式向正确的方向行进并做出相对应的行为,从而降低破坏的发生。所以可以通过设计手段使游人和所处环境之间产生关联,激发引导游人正确的行为。利用植物、铺砖、小品、灯光等元素营造特殊氛围或者产生一种虚空间,使人产生下意识的行为状态。

4.5 科学规划

优秀的设计者对公园的设计应具有长远的目光,采用科学和技术的构思控制公园经济成本减少负担。耐踩踏和易于管理的地被植物是社区公园草种的首选。公共基础设施也应首选耐磨性和性价比高的材料。树种选择要与当地乡土树种相结合,为预防游人的破坏要做好提前措施,规避行为发生。

5 结论

论述另辟蹊径,从游人的破坏性角度调查分析了社区公园的在实际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并提出了优化方案。虽作出了有益探索,但对于该领域的科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工作仍有限,日后的社区公园环境破坏问题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编写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吴琴香,唐 丽,陈亮明.基于人的行为需求的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530~9531.

[4]薛 菲.城市开放空间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记忆研究:深圳中心区公园设计案例[J].中国园林,2006(9):27~32.

[5]马利波,曹 荣.城市公园设计的重新审视[J].华中建筑,2006,(26):130~131.

[6]党贵柯,梁 静.城市公园绿地设计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2(13).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2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分析我县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计划生育进社区工作,推动城区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快推进社区建设

我县社区建设从2003年开始启动,经过各级各单位的积极努力,取得明显成效。邢侗街道10个社区居委会都配齐了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落实了办公场所,制定了有关工作规章制度,社区工作已全面铺开,逐步深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大力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不仅广大居民的认识有待提高,而且一些驻区单位的领导认识也不到位,配合力度不够,缺乏“共建意识”,有的单位至今没有成立社区网点办公室,直接影响了社区整体建设步伐。二是社区办公条件和设施比较简陋。有的社区办公场所狭小,有的社区租赁单位的房屋,多数社区占用四关四街的办公场所。由于活动场所限制,大部分社区还没有自己的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公益设施,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限制。三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部分社区干部的待遇没有解决,楼长、巷长、居民小组长的补助没有落实。四是社区管理许多方面不到位。下岗职工、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存在“空档”,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比较混乱,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加快城市的发展,抓好社区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社区建设搞得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县“撤县设市”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单位和城区广大居民务必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齐心协力,尽心竭力地把社区建设好。

我县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加强城市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功能,发展社区事业,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当前,我县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仍然带有明显的农村管理体制特点。街道、居委会建制时间不长,组织机构不健全,功能发挥不完善。针对这种情况,会后我县社区建设的重点放在建立完善街道、居委会工作体制上来。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街道、居委会班子的生机和活力。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强化块块职能,通过下放管理权限,下移管理重心,使街道对管辖区内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总责,充分发挥街道在管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职能。要打破“村改居”后居委会只负责原村民的工作模式,将经济实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管理、服务工作分开,促进社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把“村改居”纳入城市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居委会。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加紧建设适应小城市特点的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社区设施,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大力发展“居办经济”,不断增强社区居委会的实力、活力和凝聚力。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多为社区居民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强化社区管理职能,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培育功能完善的街道社区,不断提升社区管理的标准和水平。要健全社区管理考核制度,将所有驻区单位都列入社区考核范围,增强各级各单位的参与意识、共建意识,全力打造上下一盘棋、合力建社区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计生进社区工作

我县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实行城区计划生育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许多方面还没有落实到位。社区计生管理是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要以计生进社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区计生管理工作水平,以此完善社区功能,推进社区建设。

一计划生育进社区的基本原则。城区计划生育进社区是指将城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驻临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县计生局直接管理,转变为邢侗街道10个社区居委会直接管理。今后,驻社区各单位凡是办理新婚、生育计划、新生儿落户等有关手续,都必须经过各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办公室审核或出具证明。原有的各项计生管理制度不变,尤其要坚持例会制度、定期报表制度。各单位的计生专职人员要坚持每月1号到所在的社区参加例会,各种计生报表按原来规定的时间,及时报各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办公室。从7月份开始,各单位育龄群众的健康查体,由邢侗街道办事处具体安排。各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将城区内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村内居民,纳入有效的管理与服务,实现“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形成“社区管理、单位负责”的计划生育管理新体制。

二健全组织网络,确保“计生进社区”新体制的有效运行。县委、县政府决定自今年7月份开始,在我县城区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进社区的管理体制。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县计生局要帮助各个社区居委会建立起计划生育办公室,形成邢侗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居委会计生办——单位计生办和村计生主任的三级管理网络。邢侗街道办事处要选用年富力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同志,从事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工作,城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驻临单位、民营企业都要配备专职计生主任。会后,各单位要将确定的专职计生主任名单,报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县计生局要组织精干力量对新上任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她们尽快熟悉和掌握计划生育业务,及早进入工作状态。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工作的开展。从7月份开始,没有邢侗街道社区居委会的手续,公安部门不再为城区人口办理落户、户口迁移等事项。

三明确责任范围,实现城区无缝覆盖。县委、县政府对这次城区计划生育管理改革工作非常重视,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计生进社区”的意见》,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意见》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在此,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管理范围是:1、本单位在职干部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2、本单位家属院住户和有产权的沿街门店商户的计划生育工作。单位开发的家属院、沿街门店不在同一社区的,要安排专人分别向各社区居委会负责。城区各村庄管理范围是:1、本辖区内常住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2、本辖区内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失业和无业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3、本辖区内法人单位管理范围以外的沿街门店的计划生育工作。对于无单位,又不在各村庄管理范围内的,由各社区居委会指定专人管理。各社区居委会要切实加强对城区各单位、村庄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县计生局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确保计划生育进社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摸清底数,加强监督考核。实行“计生进社区”,摸清底数是关键。会后,要立即对城区范围内所有单位、工厂院校、沿街门店、城区内村庄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清查。清查前,各单位要把育龄群众的底数报到所在的社区。此次清查由邢侗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员具体实施,主要摸清三个底数:一是常住人口、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的底数;二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底数;三是破产单位人员、下岗、失业、无业、口袋户口等特殊人群的底数。各单位要积极配合这次全面清理清查工作,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采取自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做到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全面准确地掌握育龄妇女的基础信息,为今后的科学决策、实施管理和计生服务提供准确依据。这次清查,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专职计生主任要靠上具体组织实施,清查结果由单位“一把手”签字后,交所在的社区居委会计生办公室。清查结束后,县委、县政府将组织专门力量对这次清查工作进行验收,发现敷衍应付、走过场的,将给予通报批评。对清查中发现的2009年6月底以前政策外出生,属单位故意隐瞒的,将给予所在单位黄牌警告或纳入重点管理,并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严格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实行“计生进社区”后,邢侗街道要与单位、村庄签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单位、村庄的主要负责人、计生主任都要在责任书上签字。各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责任书的要求抓好落实,凡是原来处于“空档”的通过清理后,都要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落实单位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哪个单位出了问题,追究哪个单位“一把手”的责任。对新开发的居民楼,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由其开发单位及物业管理公司安排专人负责小区住户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外地客商开发的,由外地客商负责管理,开发客商走后,谁的地盘谁负责管理。县委、县政府将组织专门力量,每半年对城区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将具体到各单位,并将考核结果,连同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和计生主任的姓名,通报县五大班子领导及各单位。对年终考核完不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目标的,县委、县政府将在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大会上通报批评,并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强领导,确保社区建设和“计生进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社区建设和“计生进社区”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齐抓共管。每一个居民都是直接参与者,不是旁观者,都有责任、有义务深入其中,叫响“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按照上级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建设和社区计生工作新路子,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县的社区建设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广播、宣传车、散发宣传单、设立永久性宣传栏、悬挂条幅、文艺宣传队和制作电视专题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新世纪广场、邢侗公园等场所和重大节日,做到四个确保:确保周周有活动,确保居居有活动,确保电视台周周有节目,确保临邑大众期期有报道。今年要抽出一个月的时间组织一次“社区建设宣传月”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大造声势,牢固树立城区居民的社区观念和意识,进一步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浓厚氛围。邢侗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单位要以“双进宣传教育进村、婚育新风进家”、“双建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幸福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搞好“计生进社区”的宣传活动。各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计划生育宣传图版和宣传栏,开办人口学校;邢侗街道要定期组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培训班,广泛深入地宣传国情、法律法规、计生知识,引导育龄群众树立起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3篇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办事处人口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社区(村)示范活动领导小组。

2、各社区(村)要高度重视本社区(村)群众自治示范活动,要把示范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计生专干具体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制定好具体实施安排工作计划,并于4月3日前报办事处计生办。

3、办事处计生办要配合区计生委、计生协会的要求,指导做好社区(村)开展群众自治示范活动,加强社区(村)计生协会建设,做好居(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二、主要目标任务

1、开展“万居(村)示范活动”,就是进一步加强居(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建设和阵地建设,加强居(村)自治制度以及自治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长效机制建设,引导群众自觉、自主、自愿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活动时期为年至年,活动期内要求处属9个社区居委会和红旗村要100%达到“示范居(村)委会”。各社区(村)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创新性开展活动,并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开创出新的示范“亮点”,争取在全区推广。

3、年8月开始,办事处选择在下壕塘社区开展示范活动试点,探索开展示范活动的做法,其它8个社区和红旗村将逐步开展示范活动。同时,办事处适时将组织召开“群众自治示范活动”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营造氛围。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各社区(村)要高度重视认识开展“万村(居)示范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发挥社区(村)党总(支)部的核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党员依法正确行使民利,保证村(居)示范活动真正落实实处。

2、创新工作。要把“万村(居)示范活动”与全年计生工作贯穿起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万村(居)示范活动”。

3、加大投入。在活动开展期间,各社区(村)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做到三集中,加入投入的力度,确保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

4、加强督查。在活动开展期间,办事处将抽调计生办、督查办等有关人员组成活动督查组,对各社区(村)示范活动的各个阶段、环节的工作进行定期督查,并召开调度会,对活动情况进行通报。

5、要完善村规民约。村(居)示范活动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进行,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权利义务,切实做到权利和义务对等。

6、要加强民主管理。村(居)示范活动中,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行村(居)务公开,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

7、要注意利益导向。要进一步推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特别扶助等制度,积极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行动和幸福工作项目,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计划生育家庭能够优先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8、要强化群众监督。在村(居)示范活动中,应将村规民约上墙公开,通过“阳光计生”热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发展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纳入社区建设中。

9、要健全工作网络。要充分发挥社区(村)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实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示范活动。

四、活动规划

(一)年:制定方案,启动实施

1、各社区(村)要制定“万村(居)示范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启动“万村(居)示范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营造辖区内村(居)示范活动良好氛围。

2、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村(居)示范活动培训班,发放培训材料,进步提高对活动的理解力和操作力。

3、向区申报,做好东阳山、土地庙社区第一批示范活动工作,并将相关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及归档,做好申报推荐工作。

(二)年-年:抓好试点,树立典型

1、切实抓好试点社区下壕塘示范活动,加强网络和阵地建设,建章立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示范主题活动。

2、配合做好第二、三批示范村(居)的评估、审核和表彰工作。

(三)-年: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1、总结村(居)示范活动经验、树立典型。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4篇

1旅游节事社区参与的必要性研究

11旅游节事活动的吸引力基础是有效的社区参与

并非所有的节事活动都能构成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只有规模大,知名度高的节事活动才能吸引游客参与,带动旅游经济发展。节事活动的吸引力基础是独特的参与体验,这种参与的体验离开了目的地居民的参与,便失去了文化的独特性,无法提供独特的节事体验。

每年11月举办的海南欢乐节,宗旨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欢乐体验,感受海南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然而,欢乐节主要针对游客设计,缺少普通社区居民的参与与欢乐体验,风俗展示、大型娱乐演出、价格优惠等元素组合在一起,更多体现出大型促销活动的特征,难以在游客心目中树立清晰、独特的海南欢乐文化。

12旅游节事活动是社区参与的主要形式

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参与,需要多种形式的社区参与。旅游节事活动涉及政府投资运营,应该充分体现社区参与的战略,在旅游节事活动的确定、设计、运营中,充分实现社区参与,并且让当地居民从旅游节事活动中获得参与体验与经济层面的收益。然而,海南欢乐节社区居民在决策、运营中的参与设计还非常有限。

2旅游节事社区参与现存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21旅游节事社区参与现存问题研究

211旅游节事社区参与效果被忽略

目前,旅游节事活动效果关注的重点为市场宣传与经济拉动效果,随着旅游节事的不断推广与日趋成熟,政府在旅游节事的实践中,对于节事活动中的安全掌控问题、有效宣传问题关注日益提升,然而,旅游节事的社区参与效果,尚未成为政府工作考量的重点。对于旅游节事的社区参与效果,不仅政府并未重视,社区自身,也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海南欢乐节举办多届,高校旅游专业师生更多的是被动参与活动展示等层面,对于活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收益并未积极主动关注,通过可行渠道反馈参与诉求的倾向也非常低。

212旅游节事中的社区参与设计与社区参与核心理念相背离

旅游节事中的社区参与设计存在参与主体范围较小、参与层次低、被动参与等不足。例如,在海南欢乐节期间多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例如承办欢乐节市县旅游委、相关企业等;参与形式更多的是花车表演、环境卫生维护等。社区参与的核心理念为旅游业社区利益维护与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旅游节事中的社区参与设计,实质是在组织面向游客的活动中雇用当地居民参与,这与旅游节事的社区居民利益共享以及基于利益共享基础上的节事文化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有着明显背离。

22旅游节事社区参与现存问题原因研究

221旅游节事活动组织中缺乏明确的责权对等机制设计

国内旅游节事目前多为政府出资,企业参与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之下,政府是责任与权力的主体,“节事搭台,企业唱戏”的设计之下,旅游企业机制设计的利益主体。实践中,政府责任重点往往是安全、政治领域;旅游企业是利益主体,但权力与责任相对模糊。这一机制之下,责权对等设计往往难以实现,社区参与的效果也往往被忽视。

222社区参与旅游节事的动力机制不完善

我国旅游业的主动社区参与,往往发生在社区居民利益受损情况之下。例如,旅游景区的发展,让社区居民意识到自身利益在当地旅游开发中未能得到合理的补偿,部分居民会主动采取与企业洽谈,甚至是自己违规经营以实现从景区发展受益的目的。这一动力机制是以社区居民利益明显受损为起点的。在我国社区参与意识相对淡薄的阶段,没有直接利益关联,居民缺乏主动参与旅游节事的动力。

3旅游节事社区参与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创新研究

31旅游节事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旅游公共产品

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节事活动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增加吸引力元素,可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旅游公共产品。成功的旅游节事活动,可以使旅游企业受益,为旅游企业开发客源提供良好的机遇;可以使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受益创造条件。这些收益的排他性相对较弱,更多的是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投资以形成供给。

32社区参与是旅游目的地公平发展的公益设计

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目的地公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必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关注代际公平与地区公平。旅游节事是涉及目的地文化、品牌的开发,离开文化支撑的过于商业化节事开发,无疑是一种对后代旅游开发的透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满足客源地消费者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业作为关乎国民幸福指数的事业,也需要考量对当地居民需求的满足,实现资源开发的地区公平。社区参与旅游正是这种公平发展理念的必须。

33旅游节事社区参与中政府角色定位――服务旅游市场的公共产品供给者

331有效促进旅游市场发展

旅游节事活动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聚集人气,增加目的地吸引力的可选方式之一,政府是否策划旅游节事活动以及如何组织旅游节事活动,是由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也受到旅游目的地节事策划资源基础的限制。

政府作为旅游市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需要根据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科学做出旅游节事活动的决策,明确旅游节事活动的目标、要求等。

332有力维护目的地公平发展

旅游目的地的公平发展,社区居民的有效参与,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的地社会进步的特征。旅游节事活动的社区参与程度,决定了目的地节事生命力基础是否坚实,也体现出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达程度。

4旅游节事社区参与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创新研究

41提供科学、合理的旅游节事活动战略

411是否策划、组织旅游节事活动

并非所有的旅游目的地都适合进行旅游节事营销,政府需要结合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节事基础条件等,作出合理而谨慎的决策,特别需要避免赶潮流学习其他目的地的节事活动倾向。香港旅游业发展中,结合“盛事之都”的定位,期待通过国际性(参与者来自七个国家以上)赛事、活动的举办,增加香港的旅游吸引力,因此作出设立“盛事基金”,支持节事活动的决策。结合旅游目的地定位与发展条件进行决策,是政府在目的地节事活动组织中的起点与关键。

412旅游节事活动的目标体系

旅游节事活动由政府给予支持,予以提供,必须凸显出其旅游经济带动性公共产品属性与增强社会公平的社区参与属性。政府需要在旅游节事活动决策中,清晰设定旅游节事活动的目标体系。即旅游节事需要给旅游经济带去怎样的带动;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增进社区参与,促进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盛事基金”的支持体系中,明确对给予资金支持的盛事活动列出了标准,例如参与者人数、参与者国别数等,这些目标正是节事活动目标体系的体现,它可以成为旅游节事活动的指挥棒,切实优化旅游节事活动的效果。

413旅游节事活动的社区参与目标与实现途径

在我国的旅游节事实践中,社区参与意识相对淡薄,需要政府通过特别设计,强化节事活动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在旅游节事活动策划中,需要对社区参与的目标与实现路径部分进行独立设计,以有效推进旅游节事活动的社区参与。首先,通过非盈利组织、志愿者主体的鼓励与支持,扩大社区参与途径;其次,旅游节事策划、组织、实施环节,尽可能多的通过政府采购,优先支持目的地居民的方式,实现社区参与;最后,从参与设计环节,给予适当补贴,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参与以及展示平台。此外,加大对内宣传力度,让目的地居民更有效了解节事活动组织细节,并通过有效培训,为目的地居民参与节事活动提供指导与帮助。

414旅游节事活动中对等的责权设计

旅游节事活动中,各个主体都可能参与到节事活动中,在战略设计中,应明确设计责权利对等的组织机构。政府出资,有组织决策权,最后应该对组织效果,节事目标实现与否负责任;企业参与活动组织,具有实施安排自主权,对活动效果实现负责任;社区居民具有参与节事活动的权利,应承担支持配合既定节事活动战略实施的责任。

42公开、透明执行旅游节事活动产品政府采购

节事活动的组织,是专业性极强的产品生产过程,政府作为行政机构,人力配备有限,应采取节事活动政府采购方式,吸纳市场主体,调动市场活力,购买节事活动产品。节事活动产品采购中,关键在于明确采购要求,即定量考核节事效果的目标。科学设定目标之后,投标的市场主体必须提供节事策划案,以确保节事策划目标的实现有合理、有效的策略设计。节事活动产品采购中,必须借助公开透明的采购程序,即保障公开透明,又保证高效执行。政府可以通过更有效的社区参与方案,推进节事政府采购活动的合法、公正、高效执行。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社区;发展:住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4-0061-03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王舟(1965―),男(汉族),湖南湘潭县人,建筑师。

1 引 言

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告中提出“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要求“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此我国民政部对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提出了要求,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社区共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提高人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结合本地实际,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文明社区,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城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要求为我们设计和建设人本住宅和亲情社区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小区规划与居住区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个术语,简称“住区规划”,相应的国家规范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它主要反映我国城市居住区人口、用地、设施的规划设计指标与规定;社区规划是我国社会学界的一个术语,社区是居住区里面居民的一切活动及相关关系,社区规划是以住区规划为基本前提的。

2 社区发展规划

社区发展规划是城市社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建设依据,它全面覆盖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等各项事业上的发展原则与措施,并对辖区内的用地、人口、交通、公共设施、工程管线、绿化环卫进行合理安排与控制。它将承接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要求,并在设施、用地规划上与详细规划上进行对接。社区发展规划分为硬件规划与软件规划两大部分,硬件规划主要指城市社区范围内的用地与设施规划,而软件规划为各项事业的规划,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重点。

2.1硬件层次的操作主要涉及社区规模的控制(包括社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社区居住环境规划(其中包括:社区道路交通系统、社区功能结构、绿地系统和景观系统规划)社区居住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其中包括:住宅规划设计、行政办公、科研单位、中小学校、商业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养老设施、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其中,社区规模、社区居住环境规划与社区所在的城市区位有关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关系比较密切;而社区居住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则与城市详细规划相衔接,是城市详细规划的有益补充。

2.2软件层次的操作主要涉及社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规划(包括社区工业、商业、服务、旅游业等行业的规划),社区文化建设与规划(包括社团组织、文娱场所、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社区组织与管理制度(包括社区福利制度、社区安全保障、社区卫生健康保障制度、社区工作章程、社区居民代表决策制度)。其中,社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规划是社区发展的动力源,它可以有效地启动潜在的社区经济力量,使社区加速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的凝聚核心,社区组织与管理制度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社区“安全网”。

3 社区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城市家庭的人口规模变小,社会分层细化,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住区管理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变,传统的邻里关系不再适用于现今的城市社区,必然出现一种新型的关系,一种能够担负起更多社会职能的新型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关系。由现代化导致的对传统生活的改变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现代思想对个人利益的强调还导致对传统人际交往的不同理解和对生活质量的不同要求――在满足必要的私密性前提下,能够最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

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以下的改变:

3.1生活模式的改变 我国城市正由“单位型管理”向“社区型管理”转化,原有的“单位大院”和封闭的综合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及居民的原有生活模式趋于衰解。

3.2城市的扩充延展?城市社区人口大幅重组。2)住宅形态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导致城市中心区高层住宅逐步取代多层住宅,这种高度聚集的居住模式大大改变了邻里聚集方式。3)社区职能、形态空间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城市社区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功能,它必须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功能。

3.3现代科技改变生活 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活动空间范围日益扩展,不再限于传统的邻里范围,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等新的人际交往、购物、娱乐甚至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的出现,将大大降低人类对物质空间环境及其设施的依赖。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邻里交往方式,使人们与他们所居住的社区邻里关系松弛。

4 社区特征在小区设计中的体现

针对上述各种改变,作为规划专业人员,很自然地将重点放在“邻里交往”与形态“空间环境”的关系分析研究上。居住社区空间营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进行人与自然空间环境关系界定并发展的过程。

在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居住社区内居民的交往活动分为三类:①必要性活动[如上学、上班等),参与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很少受物质环境影。向。②自发性活动(如散步、驻足观望等),大大地依赖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质量。③社会性活动(如儿童游戏、聊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被动式接触――简单地看、听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物质空间环境的影响。考虑不同居民,不同交往活动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笔者认为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4.1与居民构成相适应

首先,中老年人口将成为社区邻里交往的主体人群,在设计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应兼顾中青年人的需求,按照人群的不同进行相应的交往空间设计。其次,随着住房制度由分配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过渡与转变,城市居民人口构成由地域性人口聚集或单位组织性的人群聚集方式转变为以同一收入阶层来聚集人群的方式。

其中建立主题社区(例如南京市的“中国人家”社区):建立不同的住区环境特色和居住文化来吸引住户,不但有助于体现独特的地域性特色,更好地促进居民间的邻里交往,而且这种以类缘关系为基础的居民群体对社区将会有更强的社区归属感。

同质邻里空间内的人口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会间接遏制居住共同体的凝结。“邻里同质、社区混合”的社区组织方式可以实

现适当人口规模良往关系的建立。

4.2与新型人际关系相适应

4.2.1住宅形态

目前低层高密住宅逐渐被高层低密住宅所代替,高层住宅有其一定的存在必要性,而低层、多层住宅更能形成良好的邻里交往,居住空间环境的舒适度、可居住性,居民交往与社区氛围等方面,均更能接近人的需求。要妥善处理这一矛盾,有必要对目前普遍采用的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改进。尤其应对高层住宅内部共用设施和公用的走廊、楼梯、大厅等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如对走廊进行少许扩宽,并配以绿化、座椅,每隔几层(一般2~4层)设置一个公共交往空间或空中回廊,使楼梯和走廊构成富有变化的生活、交往空间。

4.2.2交往活动

要让住区居民有效地交往并产生认同,必须有明确和恰当的领域范围和边界,努力营造出“围而不闭,透而不疏”且富有层次的各级领域感。如:围绕公共绿地形成一级空间领域;围绕组团绿地形成二级空间领域;共享的楼梯间、出入口形成三级空间领域。各级领域范围使得整个小区各层次的空间界定明确,便于管理。从一级领域到三级领域,空间的归属感逐渐上升,居住的安全感逐渐加强,邻里交往也由弱到强的表现为:认可型邻里交往相识型邻里交往互助型邻里交往。

现今大多数居住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大多功能单一而乏味,新兴的住区引入茶室、健身房、室等功能,大多居民因为其消费高而拒绝使用。由于大部分小区建设不完善,居民活动以健身、打牌、聊天等不依靠设施的类型为主,但是大多数居民还是希望引进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低消费或无消费的项目,结合庭院廊道空间底层架空空间等,合理安排功能,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居住空间,将有助于公共空间的形成,能促进人们在半公共空间的活动和交往。

4.3与住区安全要求相适应

4.3.1住区封闭程度

私密性太强会导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而私密性不足则会产生拥挤感,因为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破坏了人们的正常交往模式。它具有动态的特点,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活动中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如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及公共的空间。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由社区公共领域至个人私有领域的过程中,居民经过了各个不同层次的室外邻里空间,使邻里交往成为一种必然。同时,不同层次的室外空间的存在,也为不同性质的室外活动提供可能:社会性活动多发生在公共空间里,自发性活动则发生在相对私密一点的空间里。

封闭住区并不能明显改善社区邻里交往,反而割断了城市与社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大多数封闭住区中警卫随处可见,这种被动的治安管理模式与轻松随意的居家氛围格格不入。笔者建议实行半开放半封闭的社区结构模式(例如深圳万科四季花城):在保证其必要的安全性和私密感的基础上,进行较小范围的邻里单元封闭式管理(限制非住户进入,只对住户开放),邻里单元与邻里单元之间为居民步行范围内的住区公共中心,结合商业、活动设施以及城市公交站点,这样的半公共半私密社区空间结构的建立将不同程度地实现邻里交往的多元化、多层次,并最大限度地建立与城市的联系(公交车站、大型超市、城市化景观等),同时,恰当地相对私密性与相对公共性更体现了城市空间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4.3.2住区交通状况

私车拥有量在大幅提升,人们习惯于“人车分流”,但完全的人车分流后,使道路功能单一化,街道的文化生活不复存在,并不同程度地使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被迫改变。笔者比较赞成“人车共存”的交通组织方式。荷兰的“生活庭院”交通体系就是较为完整的例证。“生活庭院”人车共存体系的基本思想是:1)控制居住区内的汽车交通,实行人车共存,但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方针;2)恢复街道空间的生活机能,使之更富有活力和人情味,为居民的休憩、日常交往、儿童活动等提供良好环境;3)美化街景等。这种体系不仅仅能重塑传统街坊式邻里社区的空间特征,针对我国国情,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提高街道空间的综合利用,节约土地。

4.4与自治性相适应

居民可以在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规划设计的制订,小规模局部设计可以直接参与,让他们为(半)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营造做出自己的贡献,并让他们承担一定责任,而这必然会加强他们对社区及相应空间环境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在居住社区形态空间结构体系的营造中,适当地“留有一定余地”,以供日后入住居民根据交往中的实际需求与变化进行适应性建设。

5 结束语

对于设计如何利于促进邻里交往的物质空间环境的思考,将是当前及以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以物质空间为载体,社会成员为主体,成员的生活活动及相互间的交往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空间统一体。城市社区邻里交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环境空间的规划和住宅单体本身的设计,更需要从社会政策层面加以引导和规划,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将更有助于建筑师有效合理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华.居住社区中的“邻里交往”与“空间环境”分析[J].建筑知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