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

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篇

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是当前高校开展的教学改革重点,协同创新对提升我国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重点介绍基于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主要措施和结论对协同创新大环境下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协同创新;创新教育;高校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基于“2011计划”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是针对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项目,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协同创新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指高校内各要素之间实现整合,加强学科联系与协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外部主要指高校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学研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积极作用。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获批建设,以此中心为依托,努力发展创新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单靠高校一方很难培养全面的、视野开阔、思维广阔的创新人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部门联系较少,合作层次较低,学生参与应用性科学研究环节缺失,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只有通过校内校外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实践资源与环境,才能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科类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能在工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环节接触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外,没有更丰富和充实的实践环节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与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协同创新大环境下的创新教育主要措施

1.培养制度与机制创新

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创新推进工作方案,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联动机制,形成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工科学生创新管理机制。校企多方协同实施“1+1+1”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分阶段设置自然班、岗位技能班、项目班,实现异步教学组织形式。1年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模块的系统学习和课程设计,掌握移动互联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1年应用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学习和“教学企业”项目实训,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设计知识,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1年在合作企业开发真实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强化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2.培养模式创新

实践“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指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一体化培养方案,建立院校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学科、跨院所的立体交叉式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实行特区式招生制度:改革招生制度、不以考试成绩为基准,侧重考核能力与素质;实施跨学科、跨单位统筹招生,遴选优秀人才。跨导师组制度:围绕重大任务与学科交叉的培养要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和课程内容,由高校、院所、企业专家组建多学科的导师指导小组。实施本硕博一体化: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3.激活校企协同创新的平台

充分利用“内蒙古煤炭绿色开采与绿色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集聚整合校内外、国内外资源,健全完善校校、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院)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系统搭建面向全体、循序渐进、贯穿全程、夯实基础、激发个性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不断强化实践。结合重大创新任务需求,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寓教于研、教研互动”的一体化培养。

三、结语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立项;实施

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协作和钻研精神的平台,是学生展现自己、积累经验的舞台[1]。当前,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深入教学改革。如何利用好学院有限的资源开展好创新实践教学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立项,一个好的课题立项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有利于拓宽其学识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2]。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带领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立项问题。

1.1 准确定位

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经常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创新。此困惑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出于对“创新”的误解:一是,把“创新”与“创意”混为一谈;二是,一提到它就想到科学的创造发明;三是,认为凡开创一项新项目就是创新。德鲁克先生曾说:“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创新必须基于务实的基础之上,才会是有效的创新[3]。而在校开展创新实践有其特殊性,应基于立足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这一“实事”和基于实用型的创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一味地追求“高大上” 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1.2 紧扣教学

无论是开展理论教学还是开展实践教学,归根到底,其目的都是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素养,提高专业和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不能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应以创新实践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认知每门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

1.3 激发兴趣

兴趣是动力。如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感官冲击,突出可行实用、眼见为实,不至觉得虚无缥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实践以实现其加深对本专业的感性认知,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同时对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

1.4 突出“三创”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创意是创出的新意或意境;创业是人们创业意识产生之前到企业成长的全过程。作为校园教学主要支柱之一的创新实践教学,“创新”是教学的属性之一,“创意”才能激发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激情,开拓思维。“创业”是其教学的主要归属之一。因此,在校创新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为出发点,普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观念,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意创新意识、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勇于开拓的创业者。

2 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突出主体,健全导师制

虽然经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的课程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新实践教学,能从行动上打破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通过网络、团体间的讨论与合作及向任课老师咨询来确立实践目标、实践方法、实践反思、知识产权保护及研究报告撰写等。让学生在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活跃思维,又能静下心来做创新。

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技术与非技术问题。如何行之有效地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那“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往往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不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或指导不当,有时会使学生迷失方向、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为此,要建立和健全导师制,让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至盲目或无所事从,给学生铸造一个坚强的技术后盾。

2.2 转变角色,客观评价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被摆在课题实现工具的位置,大都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行事,束缚学生了他们的思维与手脚。而创新实践教学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手脚从各种人为束敷中释放出来,转变角色使学生由参与者转变为策划者、组织管理者和学识竞争者[3]。

在创新教学接触的学生中,大部分能理性地对待创新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同学对创新成败无所谓,有的实践后则过分看中成败,做得不理想就自我或小组成员间相互埋怨。为此,讲评要少看结果、多看过程,客观并体现激励性,提高同学对实践教学认同感和参与度。

2.3 基础为本,植入竞技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实践教学也要规划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功能,尽量避免“高大全”一定到位。如2016年,由笔者指导同学开展的创新实践项目――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参加“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及之前的省赛,均荣获了不错的名次。这一结果的取得无不是基础为本,植入竞技的体现。首先,指导同学们做出能检测血压、体温、心率、脉膊@样一个只能实现简单功能的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加入防走丢功能、PM2.5检测功能、GSM短信提示与一键呼叫功能;之后再引导学生加入血糖,无创血氧,尿液以及心电、吃药提醒和娱乐等功能,就这样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出了“人体生理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在该课题的创新过程中,同时引导多组同学同步实施,植入竞技,对各组在各个步骤进行评比,以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强化创意挖掘。当然,引入竞技模式,只是手段非目的。

2.4 团队组建、培育协作

创新团队的组建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团员间通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能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它组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成败。一个好的团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个欠佳的团队,相互推诿、相互埋怨现象严重,难有所作为。对团队组建笔者认为可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尽量避免强强联合。通常认为,强强联合是取得好的效果的保证。根据笔者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来看,在创新实践中,若强强联合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思法太多且相互不让步,突不出灵魂组员的作用,协作难。其结果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讨论与意见的统一上。如15年笔者选出二组同学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相关同学的强烈要求下,组建一组他们认为的所谓强队和一组弱队。强队用了近两天的讨论与意见统一,把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一股脑儿上,结果在编程调试时发现方案有致命缺陷,想翻盘重来,但时间已不允许,其结果不言而喻。而弱队定位目标低,根据核心组员的建议,以实现基本功能为基础,稳扎稳打,结果还顺利地做出了拓展功能,取得了省赛一等奖,这现象在创新实践教学不是遇然。

二是,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毋庸讳言,高年级的创新组员参加创新比赛等活动较多,拥有较丰富的创新经验,这是低年级学生暂时难以企及的,而低年级组员的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却是高年级学生所缺少的。因此在组建团队时,从解决实际创新技术问题入手,以关注创新团队组员新老人员交替等薄弱环节为着眼点,采取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不断发现与培养苗子,全方位、多途径地来培育创新梯队。

三是,F队为重,培育协作。无须讳言,因每个同学知识的局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在团队合作中难免会因观点的相左而产生碰撞,这时候需以团队为重,以创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充分尊重队员意见,聚集团队智慧,将之充分发挥,创新实践活动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3 创新实践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创新实践教学活动成效明显:连续6年申请下“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的总决赛、“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个人赛全国总决赛(电子类)” 及“建行杯”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均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R].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外实践;竞赛驱动;创新人才;创新思维

作者简介:李铁军(1976-),男,吉林松原人,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福建 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集美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强化供用电能力培养的《供电技术》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090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8-02

2010年教育部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2]各大高校围绕课程或集体实训建立了若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3-6]但缺乏对学科竞赛和学科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宣传与组织。本文以创新人才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采用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宣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项目为载体,结合教师科研,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科生项目、学科赛事和教师科研三个层次,基于重基础、厚实践及求创新的思想,采取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与研究生辅助指导的方式,培养“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动手实践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1.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虽然大学生项目、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都是现有的,但是很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发挥这些实践活动的作用。通过班主任班会宣传、本科生导师小组宣传、课程宣传等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实践活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全程指导,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性

以往多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都是短期的,且互不交叉,不具有延续性。虽然也有教师指导,但是因为时间较短,并且很多指导仅限于活动初期或者末期,效果并不明显。而大学生项目+学科竞赛+教师科研的实践活动,最短的学科竞赛也要3个月左右,教师科研和大学生项目基本上是1~2年,涉及到选题、资料搜集整理,申请资料撰写、创作、总结等过程,既能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全程指导,学生不仅能从指导教师身上学习到其科学思想与方法,也能及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3.分层次分等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将课外实践活动分为初级大学生项目、中级学科竞赛和高级教师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从各门课程独立的理论教学中进入综合应用领域。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大二下)开始关注或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解决某个基础问题入手,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并充分利用研究生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学术眼界。

4.多元化考核,保证实施效果

任何创新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考核准则完全靠学生自觉,都有可能无疾而终,学生会因为课程、考试等各种因素导致放弃或进展缓慢。通过阶段考核、项目结题考核、竞赛获奖等级等多种考核方式,由教师控制整个过程的松弛度,从而保证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让学生准备阶段汇报资料或整理撰写答辩报告,不仅能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使其从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方案

如图1所示,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赛研”三阶段递进模式,以竞赛促学习,以学习帮竞赛,在此基础上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

1.建立“项目+竞赛+任务”的课外实践体系,从基础、实践和创新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能力

将课外实践活动分为三个等级:大学生项目(创新实验、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基础科研项目)为初级,学科竞赛(SCILab设计大赛、机器人、数学建模)为中级,教师科研课题为高级。

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通过参与初级项目,培养其基础应用能力,即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打破课程各自为政、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参与中级学科竞赛,通过团队合作、文献自学等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高年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解决学术性问题,提高其创新思维。

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科竞赛和教师科研,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辅助指导,确保课外实践活动高效推进

以往的课外实践活动,各高校或院系只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或名义上指定指导教师,实际完全依靠学生兴趣和自觉去实施。为真正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需从宣传、组织、实施到结题全程参与学生指导,并引入研究生进行辅助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使学生明确参与方法,如参与教师科研,先了解本学科各个教师的科研特长和科研项目,再主动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教师与研究生指导,及时有效解决问题。项目结题、竞赛成绩和导师测评构成了实践的评价体系,保证了实施效果。

3.任务驱动,个性化培养

无论是学科项目、学科竞赛还是教师科研,都是带有任务驱动的,即必须完成某个工作,这往往要求学生团体作战。团体作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通过较长阶段(项目1~2年,竞赛的3~5个月)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战中检验理念、运用理论,磨练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企业基地,实践检验

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和安排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本科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训实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检验平台。例如,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和安溪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均设有云计算中心、互联网中心以及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实践学习机会。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积极宣传,营造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除课程实践实训环节外,学生对竞赛、科研课题等课外实践活动知之甚少。为提高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实行从低到高逐步灌输的思想,充分发挥班主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作用,借助班会、本科生小组指导、课程和专门见面会等方式,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宣传。

分年级是指针对大学四个年级,各有侧重进行宣传。一年级重基础,通过班主任以班会形式着重介绍学科特色、就业方向、往届学生就业情况等,指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参加课外课题建立基础;二年级重提高,以本科生导师小组指导和班会形式,介绍本专业各位教师科研项目情况、本学科各种赛事及往届学生取得的成绩,以提高学生兴趣;三年级重创新,通过课程、本科生导师及班主任等介绍本科生各种创新课题申报工作,鼓励学生组队申报;四年级重应用,以毕业设计导师为主,鼓励学生早期进入导师课题研究。

分阶段是指大一、大二作为初级基础阶段,着重提高学生兴趣,重点展示往届学生成绩;大三作为中级参与阶段,介绍现有各种赛事、本科生项目、教师科研等,着重鼓励学生参与;大四作为高级应用阶段,鼓励学生在前期参与项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指定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次是指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从三个层面上逐步推进。鼓励学生首先参与本科生项目申请,锻炼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再参与各种赛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参与教师科研,应用创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课外鼓励与指导,保证实践活动有效性

学生只有热情和兴趣还不够,如果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去参与,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因为解决不了而气馁,最终放弃。为此,教师要全程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采用主动与被动、定期报告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主动是指教师采取定期报告或讨论方式,了解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参与学生项目申请书撰写、修改,项目实施过程监督。被动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要求教师提供指导,以个人独立指导或小组团队指导形式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主动老师与被动指导相结合,既能弥补学生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又能与学生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定期报告是指教师指定学生每周或每季度针对进展情况进行阐述,从而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或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组讨论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提前公布讨论题目,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前期文献搜集与整理,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方法。此外,在课外实践活动确立后,邀请硕士研究生参与指导,提高指导效率。

3.物质与精神双层有效激励,提高创新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从组队、讨论到设计创作等都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充分地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

物质激励是指依托项目经费、学科竞赛奖励费等设定奖励标准。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讨,扩宽其学术眼界;另一方面通过设定学术难题或项目进展中待解问题,给予提出解决方法的同学一定的奖金,既肯定了学生的工作,又鼓励其进行创新思维。

精神激励是指在定期报告或讨论中,对某些观点独特或准备充分的同学的学术思维或学习态度给予肯定。

四、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果

本培养模式通过2年的前期酝酿和将近4年的尝试探索,共计80余人在竞赛平台上得到训练,30余名学生在竞赛过后继续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活动,图2为2008级本科生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设计的作品。有3个小组20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获得包括全国二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有30人次、5个小组参加ROBOCUP机器人足球竞赛,获得全球第三名和全国冠军在内的各级奖项;除此之外,1个团队获得SCILAB程序设计三等奖;5个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余名本科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学生的科研素质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超出了平均水平。

五、结束语

随着“卓越计划”的逐步推行,如何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计划’的若干意见”以及“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工科学生培养要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直是众多高校的首要目标。结合学科竞赛、学科项目以及企业基地,本文提出竞赛驱动的学、赛、研递进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引导将课堂的专业理论融会贯通,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培养的对科学问题的兴趣以及有理论支撑的实践能力继续延伸到科研项目中,迅速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遵循该模式培养的学生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工程实践中,在科研项目中能迅速进入状态,心快、手快,具有很强的独立科研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恒玲,龙双涟.“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方略研究,2014,(2):11-12.

[2]杨成刚,刘奋成,柯黎明.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9-30.

[3]林桂娟,罗洁思.浅谈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3-34.

[4]刘红晶,李素君,李凤华,等.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化工专业

“卓越工程师”培养[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1):196-197.

[5]陈满乾.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4,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4篇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2.2科学把握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

为积极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结合学科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能动性,探索出多样化的学位标准和评价办法.为体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以及培养目标的差异,学校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所辖学科、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不低于学校标准的硕、博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标准呈现出多样化.另外,个别优秀学生因学科或导师科研工作需要,不能按学校要求发表学术论文,通过一定程序的学术评价,两级学位委员会通过评审也可以准许其毕业并授予学位,使学位评价体系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评价标准上具有科学性,评价结论上具有权威性.

2.3鼓励团队协同创新

建立并完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标准[5].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拓展视野,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协调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倡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专业的联合攻关,其研究成果归研究团队共享.为鼓励研究生参与高层次团队协作攻关,南方医科大学规定凡共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视影响因子可以使几个人同时获得学位.

2.4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关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南方医科大学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严把“出口关”,一是为避免论文完成后出现统计方法错误或统计分析错误,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必须先过统计审核关,才能提交评审、答辩.二是加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力度,在职申请学位及全日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率达100%,并规定研究生只有通过论文盲审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3注重激励机制与育人环境建设,提升创新动力与活力

3.1以研究生为本,建立了多层面、全方位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分为国家、省级、学校、培养单位(科室)、导师五个层面,院士奖学金(优秀奖学金)、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四助岗位”助学金和科研奖金四大类别.优秀奖学金奖助级别分部级、省级、校级奖励三个等级,奖助标准为10万至5000元不等;普通奖学金(生活补贴)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覆盖面为100%,费用实行导师、培养单位、学校共同分担制;“四助岗位”助学金面向所有全日制研究生设立“助管、助教、助研、助医”岗位;科研奖金主要为学校科研部门针对有突出科研贡献的研究生的科研奖励.新的奖助体系实施以来,对研究生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激励作用.一是实现全覆盖,即确保每名没有生活来源的研究生得到不低于同类院校的生活补贴;二是保证重点,即重点向基础科研和博士研究生倾斜,较大比例提高奖助金水平;三是注重创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创新项目,重奖创新成果.

3.2健全学校、培养单位、导师、研究生四级管理体系

改革研究生管理模式,做到责任明确,重心下移,重点发挥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我管理作用.公共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移交培养单位管理,由培养单位负责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和党团组织建设;科室、导师将研究生纳入科室集体管理,对业务学习、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文体活动等负有全方位管理义务和责任;研究生充分利用研究生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凝聚力,发挥研究生骨干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摸索出“一二三四”德育工作新模式

研究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6],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紧抓“两个重点”,重点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三个阵地”,一是研究生党建工作阵地,二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三是网络舆论阵地;发挥“四方力量”,一是研究生工作部的决策指导和监督控制作用;二是导师育人关键作用;三是研究生辅导员促进作用;四是党团组织、研究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

4结语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理念;实验室管理;创新探讨

自从实验室在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以来,对实验室存在的意义、功能的研究和相关管理体制创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涉及实质性的应用和实践,因此,笔者以实践理念为突破点,试图提出一种全新的观点,促进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创新。

一、实践理念视角下实验室特征

1.整体性

尽管实验室仅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作用十分重要,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整体性。科研不仅是关起门来做实验,它需要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融入。高校实验室需要将周围的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教材使用结合起来,配合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科研功能。例如:模拟生活中水遇低温凝结成冰的实验,需要先模拟自然条件,然后观察水分子凝结后的晶体形状。

2.开放性

科学的奥秘无穷无尽,人们探索科学世界的脚步永不停歇。实验室是人类离科学真理最近的地方,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许多闻名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在开放自由的实验室里,发现了科学的奥秘。例如:居里夫人在对大量沥青的长期提炼中发现了镭和铀。实验室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实验器材、实验方式上,也体现在实验理念上。只有怀有主动交流的理念,实验成果才能够被外界所了解,才能展现出实验的社会意义。

3.实践性

实验室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研究者,用实践来证明知识的科学性。近阶段我国的教育面临改革,高校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的,实验室的实践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科学家为了研制原子弹,一次次地在实验室中进行高度危险的临界质量测量试验,经过千百万次试验之后,终于得出“两个铀”之间的临界质量值,推动了建造原子弹的进程,甚至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命运。因此,实验室是检验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重要载体。

二、实践理念下的实验室管理创新研究

1.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科学不同于政治,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阵营,需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目前我国许多科研技术人员理论功底扎实,科研热情高,但是他们对于实验室的认识深度不够,因此始终无法获得科研成就。对这个问题,实验室管理者应该要从科研目标出发,给予研究者更多的资源,保障他们在实验室中的安全。只有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研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融入实验室,融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例如:一些实践紧急实验,在实验器材和用具来不及审批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科研人员有一定的权限自由支配这些器材。总之,实验室管理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要灵活规范。

2.良好的实验室氛围

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实验室就是他们第二个家,他们每天要在实验室中花费大量时间。为了让科研工作者更放松地投入工作环境,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例如:借传统节假日的机会组织科研工作者进行集体活动,定期举办实验室书法大赛等有较强趣味性的活动。这种加强科研工作者交流互动的方式能使他们对实验室产生一种归属感,让他们在为科学付出的同时内心更加充实和满足。当实验氛围良好时,其中的成员也会努力投入该环境中,形成良性循环。温馨的科研环境能够促使科研人发挥正常水平,有益于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3.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待遇

由于目前我国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科研工作者的待遇较低,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不高,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科技研究的发展。所以创新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可以有:第一,保障实验室工作者的福利,增加他们的科研经费和项目奖金,切实保障他们的物质需求;第二,对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要加强重视,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发现都有可能是日后科学界的一大进步,只有在物质上保障他们的研究需要,生活上减轻他们的顾虑,充分尊重他们的科研发现,实验室工作者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总结

笔者认为实验室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三个特征,提出了通过改革管理制度和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氛围来推动实验室科研向一个新层次迈进。总之,在进行实验室管理革新时必须牢记实践理念,从实际出发,实验室才能真正起到科学孵化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嵩,全达昆,王有春.基于技术的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2).

[2]蔡海燕,刘昭.高校实验室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3-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个独具创新潜力的民族无疑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又无疑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是为这场全球性竞争作人才储备。因此,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创新人才。我们知道,衡量是否是创新人才的根本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下将结合我所近10多年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科研工作实践,从几方面来初步实践了如何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创新性。

一、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这应作为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条件。科研思维创新是一个过程,在创新思维过程中逻辑思维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一旦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直觉和灵感的作用。要培养创造性研究人才,就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训练。但现实中存在一种将创新认为是必须突破逻辑思维的误导,这种错误的认识更是说明了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紧迫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可见逻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免疫学从整体的器官免疫发展到微观的分子免疫,又从微观认识统一到整体的免疫网络,其第一、第二代网络理论学说中有许多可以用于逻辑训练的素材,免疫学进展较快,一些新思维、新方法可以让研究生结合自己的课题定期举行一些专题报告。目的是从语言思维表达层面来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在其讲解的过程中,随时会有即兴的问题被提出,若问题讨论很激烈,这种训练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制定好科学研究方向。准确的科研定位是创新性思维的孵化器。思维孵化器就是提供的一种良好的科研软环境,一种思维创新的基础平台。如我所近十几年来,形成了从合成肽疫苗、DNA疫苗、噬菌体颗粒疫苗、“模拟病毒”疫苗、免疫组学、反向免疫学等独具特色的创新性研发技术平台。这与始终紧紧围绕细胞毒性T细胞(CTL)免疫研究,立足CTL疫苗的研究准确定位相关。正是在这种正确的科研定位及导向下,研究生的思维创新有了目的性,很快的进入科研创新主体,减少了盲目性,为科研工作的最终胜出赢得了可贵的起跑时间。

三、讲究研究策略。研究生创新思维应避免求全思想。科研设计只有讲究“巧”,才谈得上思维上的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应能把握“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科研思维是否具创新性最终是要实验去验证的,实验室硬件的差异使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好的思路。可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会充分的利用现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会有所为,也必有所为。近年来,我所研究生正是以这种“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科研思维创新策略为指导思想,10来年相继在《PNAS》、《Int-J-Cancer》、《Vaccine》、《J-Virology》等国内外SCI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近100篇。在数量上形成了规模,这为在更高层面上的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为力争在国际CNS三大杂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取了参与国际学术资本的第一桶“金”。

四、善于发掘问题。善于提问是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的催化剂。新的问题不断的提出的确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的出现往往会给一个学科带来质的飞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洗澡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出的问题。所以说,善于提问、喜欢提问应作为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催化手段。能发现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得到验证,就升华到了创新的高度。平时要求研究生经常从一些国外新近发表的科研文章中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或缺憾,这已成为研究生发现好问题、提出新思路的一个有效途径。十来年,全军免疫所研究生平均每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充分说明了善于发掘科研新问题在科研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思维艺术性的培养。免疫学不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吗?又如何与可朔性很强的艺术扯到一块了?其实,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实验性科学,其学科的创新源本于其支撑学科技术的创新。再者,不同的人作为操作主体必将决定其具有可朔性。有侃言道:“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到处都是艺术;在中国人的眼里,美国到处都是技术。”这其实就是一个以不同人为主体的可朔性的极端的例子。也有人将技术简言为科学的结晶,称艺术是技术的升华。在科研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善于在免疫学科研实践中寻找、发掘艺术性的研究生,他们的免疫学科研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将自己的完美的实验结果如同艺术品般的加以珍藏,试问,还有什么比用科学加艺术来激发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更美妙的呢!所以,加强研究生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也将成为增强其科研思维创新的手段。总之,待到研究生科研思维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时,也是其科研思维创新之日。

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在实际中的确有许多工作要我们去发掘,就免疫学学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的进程而言,就给免疫学研究生科研思维带来极大的创新空间。在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学术环境下,如何加强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是一个急殆解决的问题。从2001年的《洛桑报告》分析数据看,为何我国在强调科教兴国以来,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科学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青年与科技的投入,反而其竞争力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发人深省。所以高度重视培育适宜科技发展的软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到免疫学科来讲,应方方面面加大、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创新力度,最终创造出具自我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相信随着全军免疫学研究所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多肽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制品中试生产中心等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全面启动,走出追踪、模仿发达国家科研的阴影指日可待!

*第五届中国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滨. 寻求独创:创新思考术[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0。

[2]何传启,张凤. 知识创新——竞争新焦点[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哈佛素质课题组编.走进哈佛 (创新篇).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 课程体系; 导师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50-02

Mo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s in university

Du Xiaoyu1, Li Hui2, Wu Yonghui1, Du Ying3

(1.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2. Minsheng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3.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bout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ree factors of course architecture,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interest, such as altering the teaching plan, setting up supervisor system, relaying on student clubs, etc. Innovation projects can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eam cooperation, self-learning, and fighting spirit. 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 and formation of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supervisor system

0 引言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紧扣课本,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验证或深化,这种实验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能力强还要发展全面,因此高校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以至高等教育也应随之改变。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必须改革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发明创造的意识和乐于动手实践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式与效果已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1]。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计划,目的是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2],提高其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1 目前创新实验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并且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基础实验教学,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些验证实验,加深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何改变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普通院校来讲,实验硬件条件和指导力量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探索如何进行实验室开放,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创新实验和普通的验证实验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均不同,很多元器件不能重复利用,而且,创新实验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在实验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这需要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台和实验仪器以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目前还不完善。

其次,创新实验前期处于探索期,存在失败的风险,需要有经费的保障,而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向他们收费是不现实的。

再次,高校的教师指导力量薄弱。高校教师的工作集授课和科研为一身,既要完成本科教学的工作量,又要做科研。而一个创新实验需要教师参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才可能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意见;并且当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能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遇到失败气馁的时候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创新实验的完成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奉献。目前很多院校对创新实验成果认定,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肯定,而轻视了老师的付出,所以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创新实验的指导并没有热情。

2 创新实验改革模式的研究

2.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1]。学生要逐步实现由学习向发现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从创造精神、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创新实验室结合对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进行优化。目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大部分为大二大三的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严重落后于实验学习,很多重要的理论课程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和大四的上学期,若等修完必学的理论课程,大学生活也基本结束了,没有时间进入实验室实践。一个方案是,提前完成这些课程,导师组织学生以讲课的方式,固定时间和地点,由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科或者章节,提前完成理论课程的自学,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2 建立导师制度,完善创新实验体制

建立导师制度。对一个大二大三本科阶段的学生,一般还没有经过科研方面的训练,所以当大学生刚拿到项目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需要导师指导学生,先将创新实验项目分解,可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综合设计性的实验,然后逐步完全创新实验项目。整个创新实验项目进行的过程由导师完全负责,经费也由导师管理,学生需要的器材和器件向导师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后方可购买,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2,3]。同时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素质训练,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学校也应建立完善的体制,对完成的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学生模拟答辩[4],邀请资深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将作品进一步改善进行项目结项鉴定。同时应肯定指导教师的劳动,并有明确的评估方法,承认教师的工作量。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实验室不定期地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多途径加强创新实验基地的建设。利用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导师学生互动、辅导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学生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

2.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并将创新作品产品化

目前国内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是工科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时间较紧,且部分学生对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足够的认识,而学校方面却只着眼于学生的成果和比赛结果,没有建立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和措施,这就使得创新实验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目前国内针对电子电气学科的大学生有很多大型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创业挑战杯大赛,大学生科技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比赛等[5,6],参与这些比赛的作品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与制作才完成的,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对于一个没有参与过科研的大学生来说,常常是有心参加,却没有作品,甚至没有思路,更不知从何下手。即使对于已完成的创新实验项目来说,也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参加高水准的比赛。创新实验室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电子设计类比赛,比赛可以分为命题类和作品类。通过比赛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来参与创新实验,也可从中发现学生优秀的课外作品。创新实验室可以成为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基地,承担起全校大多数科技竞赛的组织、培训、作品培育、参加竞赛等工作。

创新实验室具有“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鲜明特色,充分利用这一特色,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确定创新实验项目,将创新研发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相结合,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的主体,更成为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学校可组织企业洽谈会或作品推广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青年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与参赛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洽谈。同时,聘请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区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导师,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将作品推广出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4 成立大学生创新协会,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学生社团是高校内最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组织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7]。学校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挂靠在创新实验室下,通过学生社团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理念,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新实验室及创新实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创新实验室可通过社团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术咨询与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实验室可借助于社团力量组织全校范围内的电子竞赛,扩大实验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把社团活动和比赛当作是国家比赛的选拔赛,从中发现和挑选能力强,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形成好的创新团队。

3 结束语

基于对创新实验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创新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即创新实验设施及实验室开放管理不配套,实验经费来源无保障,创新实验指导师资不充分等,这些会导致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创新实验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尽人意等问题。本文从课程体系、指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改革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建立导师制度,完善创新实验体制以稳定经费来源和提升教师积极性;组织学校内部的电子竞赛,成立大学生创新协会等多途径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电子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的开展和运行的机制逐渐形成,参与创新实验的教师和学生不断增加,创新实验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学生参与创新实验不仅巩固了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也培养和锻炼了探索能力和团队精神。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学生,取得了一批不错的成果。近三年来,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十余项,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奖二十余项。

创新实验的开展和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尤其是其作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前哨和实验田,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创新实验在很多方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旭东,王金凤.面向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室开放探析[J].实验室科学,2003.3(6):127-129

[2] 孙百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和存在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1(32):215-216

[3] 盛苏英.创新实验项目建设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21-123

[4] 陈丽娜.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起来[J].系统管理,2011.1:48-50

[5] 杨景发,王英龙,张晓凯等.依托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善创新实验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238-240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8篇

摘 要: 基于对创新实验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课程体系,导师,学生三方面入手,通过改变教学计划,建立导师制度,依靠学生社团,组织学校内部的电子竞赛等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益于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热情的激发,有益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和运行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 课程体系; 导师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50-02

Mod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s in university

Du Xiaoyu1, Li Hui2, Wu Yonghui1, Du Ying3

(1.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2. Minsheng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3.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bout the innovation experiments are analyzed. Through three factors of course architecture,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inspire the students' interest, such as altering the teaching plan, setting up supervisor system, relaying on student clubs, etc. Innovation projects can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eam cooperation, self-learning, and fighting spirit. 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 and formation of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supervisor system

0 引言

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紧扣课本,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验证或深化,这种实验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能力强还要发展全面,因此高校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以至高等教育也应随之改变。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此目标,必须改革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发明创造的意识和乐于动手实践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的方式与效果已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1]。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一计划是国家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计划,目的是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逐渐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科学素质[2],提高其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

1 目前创新实验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并且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基础实验教学,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些验证实验,加深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何改变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普通院校来讲,实验硬件条件和指导力量相对来说比较有限,探索如何进行实验室开放,如何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创新实验和普通的验证实验有很大的区别,不同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器材均不同,很多元器件不能重复利用,而且,创新实验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在实验室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研究,这需要实验室有固定的实验台和实验仪器以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目前还不完善。

其次,创新实验前期处于探索期,存在失败的风险,需要有经费的保障,而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来说,向他们收费是不现实的。

再次,高校的教师指导力量薄弱。高校教师的工作集授课和科研为一身,既要完成本科教学的工作量,又要做科研。而一个创新实验需要教师参阅大量的参考文献,才可能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意见;并且当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能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遇到失败气馁的时候要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可以说,一个优秀的创新实验的完成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奉献。目前很多院校对创新实验成果认定,只重视对学生成绩的肯定,而轻视了老师的付出,所以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创新实验的指导并没有热情。

2 创新实验改革模式的研究

2.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1]。学生要逐步实现由学习向发现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从创造精神、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创新实验室结合对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进行优化。目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大部分为大二大三的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严重落后于实验学习,很多重要的理论课程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和大四的上学期,若等修完必学的理论课程,大学生活也基本结束了,没有时间进入实验室实践。一个方案是,提前完成这些课程,导师组织学生以讲课的方式,固定时间和地点,由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学科或者章节,提前完成理论课程的自学,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9篇

一、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意识和创

新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以及创业潜能。智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素养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潜能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动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仅是创建“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广义上来说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等要素组成的共同体[2],狭义上来说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也可理解为内容体系[3]。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多种相关因素,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人们认识教育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学生通过实践、实训等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构建理解事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

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创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创新的升华。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

实践教学是实现学以致用过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理论指导学生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同时通过实践过程,有助于发现理论缺陷,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支撑本科教学体系

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务的能力,会涉及专业相关的各种知识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包含多种教学因素的系统,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体现实践的作用是。

3、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逐步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学生在实践中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这些创业意识又会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无形实践之中又会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一)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引导教学模式以及目前广泛存在的分数制度的影响,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长期被忽略,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也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或几乎不存在,此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如此何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改革缺乏规划

某些高校已然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开设了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且各环节均具有一定的时间条件保证实施,但是环节鼓励存在,缺乏内在联系,这种无序的状态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中应该避免孤立片面,紧密围绕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运用系统化思维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支持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顺利开展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受到各种条件制约,还需得到政府部门、企业、其他院校的支持,操作难度较大。众多高校师首先资队伍建设缺乏,其次教学硬件建设不够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数量不足。

(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运行,靠考虑到多重要素的相互作用,各种因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共同构建。

1、目标明确。要切实围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目标,以培养理论基础和创新素养和创业潜能作为教学体系的出发点。制定目标应该根据本院校师资情况、本学科专业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明确。

2、全盘考虑。体系构建应该遵循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各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时间安排要保持连续性,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保证各个环节能够良好运转,保持教学构成的系统性。

3、层次清晰。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分阶段、层次化深化。分析各个环节的特点及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有主次之分,有多少之分,有难易之分,体现层次性。

4、注重实践。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拟真实的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更新,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最好先实践后让学生归纳总结理论要点。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个目标应该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具体应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解决问题能、创新创业潜能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更高一层,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高追求。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容

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依次应该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基础实践阶段是起到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有着重要作用。这一阶段包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能力。课程实践应该以理论为支撑,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能通过一些基础操作和应用来发现解决基本问题。

专业实践阶段是基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此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一阶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专业实训三个部分,强调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是对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的升华,通过前两阶段的实践,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如何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这一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阶段可以设置科研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环境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构建需要有一系列软硬件支持来保障,这些软硬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环境。

1、管理机制是前提条件

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机制保障实施,合理的管理机制保障的前提。首先要有明确的组织体系,可以试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主管、学院负责。其次,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对各负责单位的职责、权利、义务要明确,杜绝模棱两可。再次,要加强评价反馈机制建设,通过评价反馈保证监督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以此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基地建设是环境保障

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硬件环境保障,基地应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两种。校内基地主要面向校内师生,可以依托于学校各学院的实验室开展,邀请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实时解答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践基地,目前广泛存在的有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空间、创业超市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地方交流思想、体验创业。校外基地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依托与学下或者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体验知识指导实践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又会发现知识的不足或错误,

3、师资队伍是质量保障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虎父无犬子”等,这就说明一个好的榜样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目前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人员或没有专业人员,或由业余人员兼任,这些老师或者具备一定的创业管理知识,或者具有活跃的思维,但是他们缺乏真正的创业实践经验。他们所能教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更多技能还是要学生自行摸索。高校可以考虑从合作机构中聘请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且具备高学术能力的人员兼任,最好是高新技术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从事相关业务人员、科研院所主持参与众多项目比赛的专家等,这些人员能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用较高的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三、结语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职学生;实践

1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

1.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创业的基本步骤、方法以及政策剖析等。使得学生对于理论基础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高职院的创业教育还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创新创业引导,但是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具体实践。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1.2师资匮乏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教师,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因此,专业性的教师少之又少。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是以往的思政教师或基础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他们对于创新创业本身也是从理论上有所了解,并没有切身体验,因此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也只能起到最基础的引领作用。当前,部分高职高专教师重视师资经验,因此,从社会上引入企业精英,创业先锋为学生进行讲座,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那些企业人士毕竟不是学校资源,不能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学校急需解决自身师资匮乏造成的困窘。

1.3学校理念滞后

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可是,很多领导不知道该如何重视,不知该从何入手。因此,还有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一方面想培养创新创业教师,而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按步就搬的上课教学。教师们没有创新创业意识,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学生。

1.4缺乏创新创业平台

很多院校对于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仍停留在表面上,开设相关课程,创建相关实验场地,然而实验场地如何应用才能够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而实践中我们知道学生需要的是创新创业的真正平台,而不是一个场地。如何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创新创业平台,才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研究的关键问题。

2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略

2.1运用互联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要想让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思念,必须从改变教学媒介开始。运用互联网+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平台。让学生能过互联网平台来获取学习的相关资料,通过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直接体现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而互联网+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和学生的信息意识,将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创业,进而提供创新创业的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重视网络平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便捷。创新创业教育应积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网络平台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和互动化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日常生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同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絡平台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便捷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2.2提供创业平台

互联网的便捷性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贸易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应加强重视电子商务创业,积极建立创业网络基地,提高学生的网络创业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互连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促进创新创业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当前,部分企业也根据企业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研发了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在平台当中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演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业的模拟实战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有着具体而实践性的指导作用。所谓创业平台,不仅仅是学校提供场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有时不需要学校提供场地,仅仅需要学校提供网络资源,当然有时也需要学校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师资、资金、政策各方面给予支持。

2.3转变管理理念,注重师资培养

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学校应该改变自身管理理念。为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教师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允许共进行创新研究与创业实践。在此基础上,允许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这样才可以不断积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结语

总之,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需要师资、平台、资金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学校首先要对创新创业足够重视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方案来,才能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佑镁,叶爱敏.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1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并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办学与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情况进行剖析。进而为高校培养创新型电子商务及网络人才提出具体思考和举措。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就业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项目基金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最具经济活力的网络创新,是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建设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已迅速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网络渠道、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及营销额度都位列全球首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创新模式,不但成为融合了现代商业贸易与互联网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还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形象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电子商务作为重要的获得全球资源配置的新型经济形式,正以异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

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主渠道。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要培养在校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通过专业教学和实践学习,使其具有较丰富的创业知识、较强的创业技能,能够较好地发现和寻找到创业机遇,有承担风险、开拓进取的志气和勇气。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创新型经济模式和现代商务特点,使其最适合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中。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办学规划,写入教学计划,并结合专业教学与实习具体细化,来满足教育部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融人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的要求。2014年,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阿里巴巴执行主席马云的身家超过200亿美元,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阿里巴巴的成功,进一步掀起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高潮,中国电子商务的超常发展将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

1、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及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已经逐步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办学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和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而且高校许多非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实践。电子商务是一门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综合型为主的专业。早在1999年,清华大学就尝试成立了校园门户网站 “我们的家园”。它是一个将校园食堂、校园物流、校园服务等多种服务机构和高校财务、教育行政等各部门工作全部加入链接,融合于一个校园网站里,所有在校师生提出的需求或意见都能及时的在校园网相关栏目上得到答复、咨询和反馈解决,从而开启了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历程。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等院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至今许多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也热衷于电子商务创新船业实践。国内很多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关的在校大学生“淘宝班”, 学校按照互联网站经营步骤与网络商店程式开设对应或相应课程,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在辅导员及专任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开一个“淘宝店”来进行实践或实习,使学生通过开网店创业的实践过程,既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又磨练了电子商务技术技能。2003年3月,由黑龙江大学生自创的“易蓝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以网上购物为主,兼顾服务咨询、快递送货等业务的第一家由在校学生自己构建的校园网络直销超市。另外深圳大学的“阿基米饭”、华中科技大学的“52momi”、“Myhust”、四川农业大学的“多多网”等高校购物网站都享有盛名。广州航海学院于2012年起也建立了多个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工作室,还得到了动漫行业协会、知名电商企业、职能部门等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

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子商务早已涉足高校,并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美国德州大学、伯克利大学的信息系、麻省理工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陆续成立了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开办了电子商务经济、网络金融等专业。近几年,我国高校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到“数字校园”时代,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与创新实践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正式开展3G移动业务,截至2010年12月底,已覆盖全国所有县级城市和绝大部分乡镇。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标志着中国的4G时代到来。4G移动技术具有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等优势,有利于促进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作为4G时代新产生的一个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移动电子商务也发展为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实践的热门领域,学生团队开发属于自己的移动端APP进行电子商务创新实践。

2、高校须给予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发展宽松环境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各种网吧等网络经济崛起,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校大学生普遍对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充满兴趣,成为高校新的研究课题,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2.1 高校应给予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良好体验

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等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创业形式呈现多元化,高科技一点的,如网络银行、支付宝等;智力服务型的,如网络咨询服务、网络,栏目编辑等;快捷一点的,就是开网店。在高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良好体验,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投身社会公益服务和网络经营实践等活动中,使大学生由被动型的接受转为主动开放地接纳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新生事物。

特别是在“创新强校,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联合或引进电商企业进行应用型教育教学实践合作,使大学生亲身体验网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有形的网络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拉近大学生、企业商家和顾客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积极性与实践性。

2.2 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已由大学精英泛化为普通学生

当前,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主体已经扩大化或泛化,从社会、高校精英向普通人和普通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延伸。最早一批成功的电商网络创业者基本是高校精英或海归派。如百度的李彦宏、搜狐的张朝阳、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由于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已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办学阶段,越来越多的电商网络创业者来自普通大学生或普通人。中国大学创富排行榜中的二十余位电商网络创业大亨,都来自于普通学生。排名第八十八位的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一年营业额超过200万,流动资金有十几万。值得关注的是,杨甫刚是名顽皮且学业并不优秀的学生。选择电商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有很多并不是被学校或社会公认的精英或好学生,而是由于创业多元化,加上对电商网络创业新事物的良好体验所产生的积极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电商网络创业的大众主体。

2.3 在宽松环境下注重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教育

随着国家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多方支持与鼓励,高校加大了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与指导,创业环境日益宽松。在越来越好的和谐氛围下,各学科专业的大学生不约而同地纷纷将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在了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方面,使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的实践热情普遍被激发出来。高校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创业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和务实。如广州航海学院组建了天天向上电子商务创业工作室;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淘宝网上创业培养班;阿里巴巴集团发起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护航行动等。通过类似这些组织和形式,体现了高校对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与社会需求和支持。

另外,高校与电商网络企业在淘宝网上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平台,并出版大量的电子商务教材与网络创业模式案例等,开设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理论与实务》、《决胜网络——创业管理案例》等众多网络电商实训课程。表明高校正逐步改革和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创业的教育教学,创新产、学、研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注重应用型技能的培养,走协同育人创新强校之路。

3、高校培养创新型电子商务与网络人才的思考

3.1 加强建设电子商务类实训基地,保障电子商务创新实践的顺利实施。

建立电子商务与网络实训基地是高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最好场所,特别在培养大学生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和掌握网络化市场规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外,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建立,电子商务市场准入与退出、电子商务领域支付、跨境电子商务、在线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纠纷解决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电子商务交易监管与信息安全保障等理论内容都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获得实践应用。再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深入企业学以致用,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在实际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高校在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应积极探索引入社会力量、行业优势参与办学和协同育人的新途径、新模式。积极建设能满足核心技能实践、应用训练等要求的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的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软、硬件配套上,网络环境上充分保障电子商务及相关专业实习、实训、实验等实践条件。

3.2 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全国、地方和企业举办的各类电子商务类竞赛。

高校应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报告,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重点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目前国内的各种电子商务类创新实践项目的各种重要赛事,例如: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等相关赛事,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方案参赛,并在参加全国比赛的过程中与全国兄弟院校的师生以及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探讨,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探讨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改进的意见。使得大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以及相关比赛的过程中迅速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并收集相关创业项目信息,为今后创业做好铺垫。

3.3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提前与网络社会接轨。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特别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更应鼓励学生成立电子商务开发应用创业团队,并在团队中担任一项任务或职务,进入角色。在专业实训教师指导下和创业项目导师的辅导下,引进企业式运作模式,使学生以电子商务实际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实战。利用大学生本身具有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逐步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再以细化的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为标准,将创业实践内容以具体的实践教学学分形式纳入到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从而让在校大学生提前与互联网社会接轨。

电子商务实际是互联网思维加网络营销。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入消费者创造价值,就是大家所说的“C2B”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经营更加开放化,使得价值的创造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和客户本身。因此,要引导学生摒弃传统企业与传统经营概念,树立互联网时代的“C2B”概念,即让消费者参与制造、参与经营的概念。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电商经营实践,成为网友和粉丝,在网络上创造产品。例如:习主席在庆丰包子店点的是“6个猪肉大葱包子、一份炒肝、一份荠菜”,被网友们命名为“习大大套餐”,定价21元,在网络上图文并茂的热卖起来。这个套餐概念不是庆丰包子店创造的,是习主席和网友们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一起参与创造的、并由网友粉丝们在网络上参与经营中传承下去。小米手机的成功真谛之一,也是让网友粉丝一起参与创造产品内容,而不是企业的一厢情愿行为。只有网友创造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不花钱的广告。

3.4 联合网络电商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组建电子商务“双师型”教学团队

电商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尽快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信息大数据时代,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全面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一般由院校专任教师授课完成,而实践性、技能应用型的实验实训课程,则由来自企业的具有高技能水平的一线员工,如技师、工程师、动画师、设计师等指导完成的分工协作教学机制。在校企合作下,通过共同制定课程框架体系,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由校内专任教师教授,技能应用及实践性课程由企业一线从业员工兼职教授,聘请电子商务行业与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技能应用及实践性教学兼职教师。

针对我校地处黄埔区“状元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内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加强电子商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一方面通过与示范基地内的优秀电商企业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轮流聘请企业一线的优秀技术骨干充实“双师型”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派遣专任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和实习实践,一般经过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锻炼,这些教师基本都成为“教师+技师”的“双师型”教师。

3.5 积极搭建电子商务与网络专业多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lnnovation)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Peter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电子商务本身是一门需要文理相结合、工学相交叉的学科专业,由于它集合了许多学科专业知识于一体,又必须了解掌握诸如商务经济、信息处理、金融管理等多种专业技术与技能,这就需要整合多门类、多学科横向联系、合作办学。再引进相关企业协作,逐步建立多学科专业交叉的,与企业一起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断完善和推进校企协同、产学研融合、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办学体制与教育机制。

学校通过强化与互联网企业沟通合作,以电商企业经营项目和生产任务作为引导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实战的训练内容。特别对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新设计,增加诸如网页广告设计、网络栏目编辑、网络文娱等电商应用实践课程,指导和训练学生怎样成为网友和粉丝。实行课程体系和创业实践体系双轨制的教学和评价体系:在教学环节设计、创业导师团队组建、创业班学生遴选、学生管理创新等方面综合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与创业能力。我校电子商务创新平台就是联合信息技术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等不同学院共同建立电子商务技能实践工作室和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

4、结束语

总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培养创新创业型电子商务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它是非常适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行业。但我们也要冷静思考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存在的难点问题,例如物流、管理模式和支付等问题,仍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我们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作为4G时代新产生的一个行业,将成为新的亮点,对推动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与创业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我们坚信一定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叶仕满.协同创新: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校科技,2012,(3):l6-19.

[2] 王汝林,姚歆.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3].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计划;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英国政府也将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视作优秀领域,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引导和规范,通过专利转让、创办科技园、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服务。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思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多个省份的高校也相应推出“省大创”“校大创”项目。笔者结合自身指导学生参加2015年天津市“大创”项目的经历,对项目实施中的收获与思考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生的影响

1.兴趣驱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大创”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各项创新创业工作,因而学生有很高的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创”项目很多都以学生关注的热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选题。但对于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来讲,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教师的必要指导之外,学生都需要独立探索和钻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搜集信息,然后整合有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不断提升。

2.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与“80后”相比他们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普遍较好,因而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员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的同学负责网络线上宣传、推送育儿知识,有的同学负责线下活动,如亲子活动、幼儿武术教学等,还有的同学负责文案、经费使用等工作。工作中大家一起分担遇到的困难,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从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而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了“宅男宅女”,平时“宅”在宿舍里,放假“宅”在家里,通过网络不用出门也可以解决吃饭、购物、休闲娱乐等问题,这无形中就缺少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交际障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合作共赢的社会,与人沟通已不再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在开展项目寻找市场客户时,学生体会得尤为深切。他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在洽谈中,要一边聆听一边分析对方的需求,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尽量展现自身团队的优势,争取达到共赢。经过几次成与败,学生们在与人交谈时,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沉稳。

4.创新素养不断提升

从项目的选题、项目申请的撰写到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经历了多次头脑风暴,每一环节都不是简简单单百度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理论与实践的论证。只有勤动脑、敢创新,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经过项目的锤炼,学生们已经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创新素养也不断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的瓶颈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

首先,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同于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业计划大赛,也不是鼓励学生休学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一种核心素质。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多的价值取向还是偏向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缺失。其次,一些“大创”项目并非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借此项目丰富自己的业绩,这也违背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学生对“大创”项目认识有偏差,盲目申请,但后期或因无法兼顾专业和科研,或因缺乏毅力难以坚持到底。

2.师资力量欠缺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受专业知识、创业经验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放弃,最后导致项目失败。所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过于繁重,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全程指导;指导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或辅导员,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因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往往给不了建设性意见,失去指导的作用。

3.项目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许多学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指导教师找一些成绩优异或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因而只有少部分学生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当看客,因此难以形成大的教育氛围。

三、对独立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依赖于专业教育,应将其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对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面,创新创业课程应形成体系,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形势与政策”之类的系列讲座应安排固定的时间、有系统的规划,并且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应探索以年级为维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教育形式方面,首先要打造校园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服务平台,积极宣传相关政策信息,向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的目的。其次要开展具有校本特色、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活动。现阶段类似大学生创业的大赛虽然很多,但缺乏针对性,且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中,应从学校类型、教育发展阶段以及所处区域差异出发,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为日后指导学生提供鲜活的实例和经验。还要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提供相互借鉴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其理念,拓宽其思路,提高其专业能力。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就像一个新生命,她的孕育必然会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大创”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何进一步推进还需要更多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王革,曹胜利,刘乔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D].长春工业大学,2011(5).

[3]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7).

[4]金京姬.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4篇

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发展,不仅有效地扩大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而且将人才培养深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大大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模式分支,其管理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组织管理、教师选聘、检查与评估、师资队伍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模式

1.引言

培养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实践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训练了他们的新技能,激发了创新热情。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一直都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应该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具有硕士、博士为主体,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培养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为最终目标。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可以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对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更好更多的高级研发与创新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永远是最重要的,作为一类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本文从管理模式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基地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

2.管理模式

2.1组织与管理

2.1.1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系人员参加的教学管理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

2.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要签有合作协议,其管理按创新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推行。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调整与撤销,应经合作双方同意。

2.1.3加强对校企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实创新实践基地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创新实践基地地做好建设、发展、培训的各项工作。

2.1.4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对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水平进行审查,保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和基地建设不断加强。

2.2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选聘

2.2.1选聘原则:本着有利于融洽学校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有利于调动实践教学基地指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创新实践基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落实,提高创新实践教学质量的原则。

2.2.2选聘条件:选聘热心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创新实践教学指导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为指导教师,签订聘任协议纳入教学管理与考核,建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

2.3检查与评估

2.3.1为促进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规范管理,应从实践教学环境、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益、对外培训等方面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估、考核的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校企合作办公室应不定期地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监督检查。

2.3.2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习学生的评选,并给予表彰。

2.3.3由分院负责人邀请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到校面向测控、电气、电信等专业研究生召开宣讲会。宣讲内容包括企业介绍、接收人数、创新实践工作介绍、面试安排与录用流程介绍、接收简历等。

2.3.4由企业负责面试与录用并正式公布录用学生名单,并向其他公司及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学生,而对创新实践不合格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允许进行重修,提高应用及创新能力。

2.4师资队伍管理为了保证企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参与教学、培训,老师需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学历需本科及以上,在企业具有一线工作经验至少两年以上。对申请的课程进行严格删选和管理,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并要求指导前进行试训和试讲。学校老师以实验老师为主,理论老师为辅,实验老师做好理论老师与企业老师的桥梁,实现理论的实用化与产业化。为了保证知识及时更新和经验的代代传递,选择老师要注意老中青的结合,注意学历、职称、年龄的比例,尽量选择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其比例建议为具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达60%,高级职称的比例是40%以上,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100%。创新基地师资队伍数量、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在实践基地建设期间,将充分利用学校理论与实践老师和企业老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研发优势,组建一支科研能力强、工程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团队。

3.结语

在研究生培训基地创建过程中,学校和地方充分发挥特长,学校制定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企业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和实践指导,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对老师进行严格选聘和管理,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然后进行每年或每学期一度的检查与评估,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好管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春荣,滕宝仁.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优质资源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47-149.

[2]吕明,杨胜强,白薇.创新理念下的工学类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31-32.

[3]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创新实践研究范文第15篇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实践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和新技能。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校外教育;校企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各高校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工夫,逐渐通过团队的校企合作,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培养面向市场化的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生的改革新路。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确保学生实习落到实处,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绩效管理办法等。

1.运行目标与定位

1.1学校和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运行中,双方的总体规划要合乎互惠互利、合理体制、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最大限度适应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能满足研究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专业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管理、生产、实习有机组合,相互促进。

1.3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按时间、批次、分类合理分开,提高实习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1.4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管理部门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1.5创新实践基地确立一套研究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评估系统,按周、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登记、打分和评估。

2.职责

2.1校企合作共建办公室职责

2.1.1根据学校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光源三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模块设计、创新计划、研究生技能竞赛、研究项目的创新实践、毕业论文等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及方案、任务和进度的制定。

2.1.2根据培养方案,向具体系部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并督促系主任、各研究所提供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向企业落实技术人员参与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列出教学时间表;协助学系作好有关创新实践基地聘用校企以外指导教师方面的工作。

2.1.3协助学系对创新实践基地的使用情况及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与绩效汇总、反馈。

2.2学校工作职责

2.2.1负责与创新实践基地的日常联系,并协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2.2负责推荐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等工作运转正常规范。

2.2.3协助创新实践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指导书,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研究生创新实践技能要求,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

2.2.4做好产学研工作,定期组织项目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强校企合作。

2.2.5负责理论教学的正常进行,并结合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对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总结与提高,与实际创新应用接轨。

2.2.6负责将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报校企合作中心审批,并将有关资料收集归档。

2.2.7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学生动员、任务分类、指导书印刷和进度安排。

3.合作企业职责

3.1为学生提供包括创新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现场环境下进行实习甚至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取得创新实践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3.2负责创新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学生所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实践项目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3.3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的一系列考核等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负责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4指定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工作,协助校方一起考察选派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5与校方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定,对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3.6为教师提供部分实践岗位,承担“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月秀,谭仕林,钟强,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0-92.

[2]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5):37-39.

[3]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4]任佳,王杰,梁勇.北京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分析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