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 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能力分析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涉猎的知识面广阔,综合能力强。系能从事国际贸易、外贸经营、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管理等涉外经济活动的高端人才和贸易专家。可以说,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直较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该专业面临的办学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际贸易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网络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服务贸易、文化贸易、金融贸易的全球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形式、渠道、秩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贸易专业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黄牌专业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显得极其迫切且重要。

1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1)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

探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有必要先弄清楚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内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研发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以技术吸收及应用人才为基准。

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二是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三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要以技术应用能力或胜任工作岗位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四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开展必须具备双师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条件;五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弄清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分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定位等问题。

(2)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定位

目前,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基本内涵的阐述,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

对外贸易管理人才主要从事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及国民经济综合部门的管理工作,也会到涉外公司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管理工作。此类人才要具备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知识;掌握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能正确解读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有关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应熟悉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外贸易管理人才属于高端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应该属于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主要从事国际市场开拓、国际结算、进出口业务跟单等工作。该类人才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经济法律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组织相关协定,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经济法规和国际贸易惯例;应熟悉国际商务各种单证的格式和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能适应现代国际商务活动业务的新要求。外经贸实务人才是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识能力。这些能力是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学生的是非判断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身心调试能力是指在不同环境下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交流沟通的基础,包含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使网络信息时代搜集、利用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识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面,主要体现在对知识运用的汇融变通。大学生需要掌握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形成广阔的视野,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2)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第二方面的能力是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是国贸易专业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学科的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必然要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经济思维能力的形成必然需要具备数理分析能力。从国际角度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一个商科类专业,该专业学生自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应用型的定位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对外经济与贸易的第一线工作,因而必须具备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能力。数理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基本管理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以及国际贸易实务能力共同构成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

专业专长能力则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上延伸的能力。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专长能力主要是各院校结合行业发展背景和职业的定向性和地方性特征所培养的。专业专长能力是在专业基础能力之上结合行业性、地方性所衍生的能力。譬如,某院校所在地机电工业比较发达,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长能能力的培养则侧重机电产品贸易方面;某院校所在地电子商务产业发作良好,则该院校国贸专业专场能力的培养则侧重电子商务方面。

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专长能力养成后,还用应用于实践,由此形成专业应用能力。

3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至关重要。[7]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遵循"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合作办学、特色发展"的原则。"面向市场"是指课程设置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则要求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的地方特色,设置有关地方贸易文化的特色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合作办学"是指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特色发展"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要为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的特性和专长预留空间。

(2)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高。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充分利用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方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增强模拟实验的仿真性、实战性,增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要注重实习单位企业性质、地域范围、经营内容、经营规模等布局的协调,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实习单位轮换,增加学生感知和体验的多样性。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研究式、课题式、批判式学习;推广"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

[4]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6]刘晓伟,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7]白玲,邓玮.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

[8]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贸易经济专业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商业经济,60年代改为贸易经济,70年代末又改为商业经济,90年代初改回贸易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贸易经济专业在不断改进,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与贸易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贸易经济理论,而教育部将贸易经济专业从专业目录中取消,使得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出现停滞。1998年,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在相关高校的争取下,部分高校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成为这些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努力下,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流通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我国的流通产业也取得了超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贸易经济专业建设,教育部2011年新的专业目录调整中拟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十二五”期间是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本部)、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等。根据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问题

 

随着知识分工的演进,各种新兴学科涌现出来,高校不断増设新的专业,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科专业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新建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得到科学的处理。例如,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融合,使得传统以国内为主的贸易经济专业和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迫切需要整合;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迅速,从而出现贸易经济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关系问题;宏观流通经济理论教育与微观商品流通实践应用教育的结合,引发了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关系问题;贸易经济涉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产生贸易经济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系问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化和发展目标多元化,要求贸易经济专业因材施教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极大,再加上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会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爱好、想法、知识基础、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使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理论、贸易理论日益丰富,极大地丰富了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也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养分。但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它不可能像某些专业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流通)产业相结合,学生要走出校门、走进市场,亲身参与、深入调研,亲自体验和锻炼。要做到这些,仅靠高校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参与。

 

三、学产研政相结合,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与相关专业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制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深入考虑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宏观、中观与微观之间,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统一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国内一些高校和专家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些学者主张将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合为大贸易,建立贸易学,取消国际经济与贸易(余鑫炎,2006)。南京财经大学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对该专业进行了信息化转型,定为“贸易经济(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基础”等信息化类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将“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网络营销学”、“POS/MIS”、“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等课程引入专业选修课(徐从才、晏维龙等,2006)。东北财经大学没有保留贸易经济专业,而是将流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市场营销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西财经大学自1998年起推行“KHF”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分流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现状,本文提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产研政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方向,为了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充分合作,包括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开发、培养过程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过程的全程合作。同时,学产研政是人才培养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拥有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学产研政合作,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互补和利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产研政相结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的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流通产业、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各方面在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把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产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践以及把握宏观经济管理和产业政策的政策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有效解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増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为了既充分发挥学产研政各自的优势,又实现因材施教,我们提出创新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以学分制管理为前提

 

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实践表明,学分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进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就业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许多高校己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学分制管理逐渐走向成熟。学分制管理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学科基础课强化宽口径、厚基础

 

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上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旨在为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任意选修专业方向,甚至跨专业选修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打通,所有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类核心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使学生奠定坚实、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本部分课程教学由学校组织完成。

 

(三)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应根据贸易经济专业学科

 

现状并结合学产研政合作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如流通经济理论、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流通产业管理、国际贸易、期货贸易等。每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可以选聘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人员授课。每个方向设置专门的方向实践课,在校外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合作教学和基地实践,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以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专业主干课旨在构建完善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结构

 

在推进专业主干课模块建设的同时,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体系。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模块应开设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零售学、批发学、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期货交易学等课程,实现理论与实务、内贸与外贸、传统与现代、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等的一体化。本部分教学以高等学校为主,可适当与流通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

 

(五)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

 

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是该模式的精髓。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尽量多元化,如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各地的社科院、全国和地方商业经济学会等科研机构,连锁店、百货店、超市、物流公司、配送中心和外贸公司等企业,商务部、地方商务厅等商务管理部门等,都可以成为高等学校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作为特聘教授来授课和讲座;鼓励教师担任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与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展项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合作伙伴单位建立贸易经济专业校外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学产研政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与校外科研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联合型培养等多种合作。

 

五、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产研政合作机制的构建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因此,加快构建学产研政的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各方面都自觉、主动地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学产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在合作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同样应以高等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保障。根据合作理论,合作机制的构建关键是实现互惠共赢。

 

首先,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高等学校。在开展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找准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或流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校外的合作。

 

其次,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学产研政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学产研政各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是长期合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着力寻求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补优势和需求的结合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合作教育基金,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资金参与的多渠道财政投入机制和分担机制,保障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专项经费。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可给予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参与学产研政合作教育。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中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促进合作教育制度化。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宄,2006(10).

 

[2]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3]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宄,2010(5).

 

[4]徐从才,晏维龙,等.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1).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2.1.2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院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

作为一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升本成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它的培养目标为:要求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以及从事对外贸易及其它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制度、惯例以及中国对外经贸的政策、法规,能在政府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研究、实际业务、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训练,掌握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管理学、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熟悉WTO规则及其它国际经济与贸易惯例;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现状、趋势及其经济贸易政策、措施。

4、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和措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趋势;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心健康,懂礼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7、学生毕业时获得一种专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1998年就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专业,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只有内蒙古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不含国际贸易)人才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差距成为制约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数量的要求。二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

(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三、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 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査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2.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3. 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4. 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

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包括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实践小组等。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社会专题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模块方向遴选出实践性强、操作效果好的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拓展外省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实习去向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习中,要求学生及时分析、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和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实习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基地统一考核与鉴定。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70-02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因此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样就要求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要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如图1,而这些专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现。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是落实邢台学院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必然要求。我院办学定位于教学应用型地方院校,明确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实践的办学方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正是我院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2010年7月,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

2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

2.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着眼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邢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地方经济特点,贴紧地方外贸企业的需求,培养掌握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2.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2.2.1认知实践

认知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验。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实践环节通常是由专业教师组织、指导和带领学生到外贸公司、企业、海关等单位进行观摩,了解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外贸发展前景、进出口产品状况及外贸的整个运作流程。同时也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做报告,介绍国内外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验教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

2.2.2社会实践

我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到外贸公司、外贸型生产企业以及海关、商检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展开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国情和企业的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教学的方式。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引进南京世格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浙科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单证教学软件、国际贸易仿真沙盘等软件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在实验室模拟教学中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软件提供国际贸易模拟业务操作,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辅助人员等角色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易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具体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教学过程。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单位的联系和确定可采取院系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单位合作、学生自主联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熟悉进出口各环节及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实际运作过程,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5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要经历选题、开题、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定稿、评审、答辩等各个环节,从选题到最后答辩的每一个环节专业指导教师都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际调研,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独立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2.3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1)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关于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实践教学文件的编写规范;担负实践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规定;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实践教学检查、评价、奖惩等方面的规定等。

(2)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现的重要手段,我院构筑了以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团和信息员为主的教学监督链结构。教学督导团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学生信息员定期对于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采用简报方式进行反馈。

(3)建立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是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地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实践教学评价考核的具体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定。

2.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保障、资源物质保障、财务保障等方面。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下列途径建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邢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断按照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三个层次来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一是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外贸机构挂职锻炼,获得直接的外贸业务经验。二是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外出进修,相继派出教师到北二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修学习,不断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三是外聘行业专家指导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如请今麦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强久集团业务经理、邢台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技术监督局等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

(2)加强资源物质保障。为了更好的建设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学校进一步完善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要具备的教学资源,提供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在保障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上。

(3)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邢台学院与河北强久集团签署协议,在校内建立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即实训基地。在公司为学生开辟实习岗位,学生享受带薪实习待遇,由公司的业务员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学生利用强久集团的自行车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业务。充分利用河北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把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引入到课堂,让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外贸业务的直接对接。

参考文献

[1]尚爱英.加强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

[2]张汝根.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u)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烟台大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国内企业踏出国门,国内外经济互相关联,对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前所未有,从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养思路。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贸易学科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务并重,侧重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定位则是涉外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方式

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而设立的,十多年来,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我们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本专业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注重素质就是要使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化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严格规定,严格执行;提高质置就是要狠抓教学质量提高,以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在知识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在素质方面,强调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能力方面,强调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

2.1 基于市场需要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改革:

2.1.1 拓宽基础强化素质教育

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课时,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备创造思维、自我开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为此,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部分课程的学时。如会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统计学由3学时减至2学时;国际商务英语由4学时减至3学时;现代物流由4学时减至3学时。

2.1.2 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尽管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对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学生而言,夯实理论基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作为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课首次根据学 生基础差异分层次设置。经济学系列课还另外设置了中级经济学,供准备考研的学生选修。

2.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外语教学: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加大双语授课力度,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教育: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认识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3)取消部分课程,如外贸会计(不合实际需要)、金融英语(建议教师在讲授《国际金融》时适当补充有关的英语专业词汇);根据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增设新课程,如报关实务、经贸英文报刊选读、商务礼仪、金融市场学等。

2.1.4 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一定的条件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减少专业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方向课,为此调整了部分课程性质。如世界经济概论由专业基础课调为专业方向课。学生可从9门课中选修12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修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并做出准备,特别对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改变“大一、大二闲、大三累”的状况。我们制定了以学生为本的弹性教学计划与方案。如在第六学期同步开设《现代物流》汉语和双语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需求在双语授课和汉语授课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弹性机制的设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证和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2.1.5 教学大纲的制定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从加强基础、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2 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继续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增加双语精品课的数量,在三、四年级每学期都安排专业外语课,继续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再出现。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英语演讲比赛提供专门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教师们还积极指导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及课外活动作品竞赛活动,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环节,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建立了稳定的包括海关、港务局、国际贸易公司、外经贸局等在内的实习基地。

2.3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我们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佛罗里达湾岸大学、台湾东华大学订立交换生计划,使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4 以双语教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烟台大学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其中“现代物流"2009年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具有很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双语课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双语教学采用图文并茂的全英文电子课件,统一用英语命题试卷,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答题和提交英语作业,做到所有书面文字表达100%使用英语(个别图表除外),课堂讲授和讨论要求使用英语的比例不低于50%。主讲教师按照专业知识结构授课,而不停留在语言点的教学上。课程组还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教学内容、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文献及案例资料)、习题等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阅读,促使学生养成用英文思考的习惯,强化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些条件都为我们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国对外经贸迅速发展,对高质量的经贸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与领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体现时代要求与专业特色,全面规划,探索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烟台大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要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新的经济形势要求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整体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贸工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商务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必须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通晓我国外贸政策和理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进出易程序与合同条款等。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际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情况;第三,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时时注意外贸工作的动态、情况、问题,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要敢于创造新思维、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从而在商战中出奇制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交叉、严重重复

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除此,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而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三)工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分理论化

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复合人才”的指导思想上,部分高校依旧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导思想是以通识教育为目的,培养多元化和动态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所有课程模块之间、教和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所有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找到与其相关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各课程模块相互的结合点展开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原则;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以“就业主体”为主,兼顾个体发展的原则,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接轨,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在基础课设置上主要有: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外语、大学语文等。

2.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具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学、经贸应用写作、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二是经济类公共课程。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原理、风险管理概论、财政学等。三是经济类基本专业课。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掌握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国际金融学理论知识。其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经济与宏观管理、国际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四是经济类基本技能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企业、金融、电子商务等外贸业务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制度、电子商务、CI策划与企业文化、证券投资与期货、企业战略管理、消费经济学。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尉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4.实验与实践教学

实验与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掌握和固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接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团结共事能力,最后达到具备跨学科溶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ERP实战模拟实习、海关报关实务课程实习,公益劳动、军事训练,毕业实习。

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多数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培养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设计在内。实习形式包括商贸实习、行业见习、专业讲座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中,有相当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因此应拓展教学空间,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匹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随着我国加入WTO,在货物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并不具备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一直局限于“货物贸易”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紧迫性要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处理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的比例关系,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分方向定制化、模块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深层改革,实现培养模式与市场的对接。

1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现状

1.1 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是涉外经济,开设于2002年,升本后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年开始招第一届本科生,本科和专科共存,2013年开始停止招专科生,其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从专科到本科,专业名称的变化,专业教师的流动等等诸多的原因,难免由于历史惯性或者经验不足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许多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

1.2 课程的设置上贪多求全,难有特色

课程的设置量贪多从众,难有特色,这几乎是所有高校的通病。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垄断优势地位,我校作为民办教育机构,不愿意自己与普通本专科教育之间径渭分明,造成了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向本专科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靠拢的倾向。我校国贸专业开设至今,周课时量都安排太多,全程所修学分要求太高,教学上是典型的“全天候”、“满堂灌”,结果学生疲于奔命,缺乏创造力。

1.3 课程设置上左摇右摆,顾此失彼

专业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容易使课程体系设置不稳定。专业或课程负责人更换,则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时重理论轻实践,有时轻理论重实践,处理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指导思想上,大量非专业核心课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也进入了专业选修课的行列,处理不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2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现状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计划把国贸专业分成“货物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两个方向,拟构思国贸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2.1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海南、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和欧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毕业生在涉外旅游企业中从事旅游服务组配、旅游服务客源组织、旅游服务贸易方案设计与运作设计、旅游后服务方案设计、旅游后服务提供等业务,或在旅游服务贸易研究机构中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研究、开发业务,在高校从事旅游服务贸易教学工作业务,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2.2 基本要求

2.2.1 能力-素质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养,课程设置:

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济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教育、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军训、户外运动,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B.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文类选修课、音乐欣赏、摄影、中国金融史、近代史纲、社会实践、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心理学,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C.从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英语词汇、大学英语、第二外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以上课程评价要合格通过CET四级、六级;数据库、统计应用软件、金融计算应用软件,以上课程评价要计算机一级合格。

D.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酒店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报关、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谈判、国际结算、财经写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英语口语、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实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E.岗位适应与拓展能力,课程设置:

实验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2.2.2 培养规格

本专业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服务贸易、旅游服务基础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及综合运用管理学、统计学和国际贸易知识和解决实际服务贸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读、写、听、说和查阅英文文献;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5)熟悉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6)了解国家经济、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法规和政策,及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贸易理论前沿和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动态,及服务贸易基本规则;

(7)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外贸企业;财务管理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各个类型的外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进出口贸易量逐渐扩大,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外贸企业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是日益明显。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良好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地位,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在新经济环境下,外贸企业若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必然需要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

二、财务管理的意义

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和分配,使得企业资金的运转保持稳定的状态,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渗透,可以称之为企业的心脏。企业通过财务管理确定经营方向和生产计划,与此同时,较好的财务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首先,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企业的运转无法与资金相脱离,对财务状况进行良好的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水平。对资金的良好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若缺乏对资金较好的控制,会使企业面临资不抵债或濒临破产等情况。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收益情况。此外,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经济环境下,外贸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下稳固市场地位必然需要掌握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和理财方式,通过较好的财务管理使得财务资金正常运转,不至于导致资金失衡的情况发生。所以,科学的财务管理使得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从而保证了各项控制和运作的良好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三、新经济环境下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现代外贸企业由于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生存压力逐渐增加,使得各个企业将发展重点转向了提高自身业务和营销水平上,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不加重视,殊不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基础。在现代外贸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是对优秀的业务人员进行提拔,不仅使得企业业务得到发展,更大程度上会激励业务人员努力做好业务,从而得到广泛的晋升空间。而在多数管理者中,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知,在企业的决策阶段,财务管理人员并无法参与发言,将企业的业绩完全归功于销售部门。由于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理念,导致财务风险增加,使得企业面临重大损失。

2.财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与素养

在现代外贸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对外贸会计的正确认知,由于外贸会计有别于基础的会计从业,对于从事外贸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在外贸企业中通常可以看到无证上岗或仅仅经过基础的学习便可上岗的情况。对于会计信息仅仅能够做到简单的整理和记录,而对于企业潜在风险却浑然不知,在企业做出重大决策或决定时往往根据个人想法去做决定,无法将专业的财务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企业无法获得更大的效益甚至面临严重损失。

四、新经济环境下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强化财务管理意识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若想要改善财务管理现状,必然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认知,改善财务管理的观念。对于领导者来说,应加强自身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学习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法律,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专业和科学。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应充分意识到财务部门参与的重要性,正确把握财务成本和效益的平衡程度。此外,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亦不能缺乏权威的监管部门,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和真实性。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范围内广泛宣传财务管理理念,使得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的认知程度加深。在宣传财务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监管的有效性。

2.加强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执行的基础是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以,提升财务工作者在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外贸企业中多数财务工作者仅仅局限在算账和记录等层面上。并无法做到财政预算和风险控制等专业性的工作。所以,在外贸企业内部应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以便顺利开展会计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培训形式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外贸企业进行决策时,可以让会计工作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发表真实的看法,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依据。此外,在提升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对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进行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会计工作对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要求较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在会计管理过程中能够遵守职业操守,不做假账,并且能够保证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经济环境下,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若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稳固地位、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必然需要科学的财务管理方式和理念,使得指定的财务管理方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求,并不断探索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管理方式,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外贸企业只要能够较好的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必然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庞健.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07(09):60.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经济转型期 国际贸易 复合型人才

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的转变使我国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跨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的教育改革理念,而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对这个时代的响应。本文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性思考。

一、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复合”,是同时具备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的人才,也就是综合型人才,其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1]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从来都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课程。一个成功的国际贸易行业从业者常常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修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至少要具备国际贸易、营销管理、金融、外语和经济法等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2]。

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通晓国际和国内贸易政策,熟知国际市场、外贸规则和惯例,以便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二是懂得一国乃至数国语言,以便与各国外商交流自如、胜利洽谈;三是熟悉国际贸易法规,通晓国际经济金融、各国社会宗教文化。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具备经济金融、国际贸易、法学和外语等学科知识。

二、经济转型期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账面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多个国家呈贸易顺差状态,然而在对外贸易中真正获益与贸易额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外贸加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的出现,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外贸企业的倒闭及大多数外贸企业艰难经营的现状更要求我国外贸进行结构转型升级,且转型升级的焦点在两方面:加工贸易和提升对外服务贸易。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变规模速度为质量效益、变外生动力为内生动力、变市场广度为市场深度。要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人才的作用是关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对这个要求的回答。另外,市场深度的拓展也需要懂更多种外语和熟悉更多国文化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再者,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发挥现代服务业对货物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对加快国内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具备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

(二)是我国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改变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教育、学习和工作方式。[3]为了在国际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了完成这个转变,创新是关键,这就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各方面的具体业务操作,影响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顺应这一行业的发展节奏,更强调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拥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等理念相继被国际社会认可,“九五”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渗透到具体各个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多类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表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更注重高质量及高技术的生产方式,这对于多种专业交叉融合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三、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因素

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就受到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复合”的新专业开始出现。但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指出,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不具备较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由此可见,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许多深层次发展瓶颈始终存在,从观念到行为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偏差和缺欠,培养成效不容乐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与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同的困境,那么,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

为顺应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得到扩大,对专业目录进行了适当调整,还推行了学分制等,但我国高等教育仍摆脱不了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展。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但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弹性学分制实施不够彻底,各专业间选课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学组织以学科专业进行细致划分,这种划分使各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分割过细,各学科和专业间难以有效融合。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需要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经济法和外语等各学科的交汇、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能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综合或财经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来自重点类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联系多部门、多国家的业务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欠缺的。

(二)教师队伍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任课教师过去所学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的情况,往往老师们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受教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所掌握的知识自然单一。高校老师们的知识老化是一大问题,且这些教师在上岗后较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老师,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上岗后除了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外,更多的是花大量时间在评职称上,而评职称更多依靠的是科研水平,这样一来,实际上高校教师职称提升对培养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高校跨专业教学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时,不能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设备、资料等,忽视对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各二级学院间不但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共享,许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有待向全院开放。以广东某高校为例,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同在一栋楼,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五楼,然而这两个学院之间的资料室也好、实验室也好,都只提供给本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使用,甚至本学院的学生都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经管学院的学生想利用外国语学院的语音室进行商贸英语口语练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使用也比较难,只能靠个人关系,没有合乎常规的使用申请程序。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许多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课程设置问题,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设置过于散松,许多学校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相对少,不能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其他学科更少,如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操作类、国际商务英语类等课程,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不同院系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有效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四、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外贸转型的背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必要、必然甚至必须,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有效路径培养高质量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重新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弹性管理制度。

为向社会培养输送国际贸易、营销管理、外语、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财经院校目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变传统高等教育的“专才”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或“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种跨学科或专业的教育过程,应当根据其知识、能力及观念的现实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多个部门要协作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针并调整弹性的管理制度,如鼓励跨专业招收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制定合理的学分制实施办法与之配套,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可以推行双学位制与主辅修制相结合提供弹性的管理制度。

(二)重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性专业教育,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可通过自修、培训、国外访学、到企业参与实践等方式,使教师除不断加深本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进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在重塑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交融性,可加强不同学校间、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流动,特别要与其他院校的名教授进行联系,适时推出相应的讲座,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为广大师生带去各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交流。鉴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对外语的高要求,学校可考虑每年选送一两名教师到国外参加课程教学培训、访问讲学或科研合作;逐渐做到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同一课堂进行。另外,学校也可吸引优秀中外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师资队伍,或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三)重新整合利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高校对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保证能充分利用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从基本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材料资源,到供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源。高校对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的管理应该有弹性,使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仅仅局限于本院系的学生和老师使用,更不能控制起来连本院系的师生都用不了。对于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建立各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各合作学校互选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在利用教学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建立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使院系、各校区和兄弟合作院校的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方便灵活。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训基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优化配置,将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

(四)重新设置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有深厚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这就需要在学科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又实用地设置和安排课程。[4]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业务规格要求能否具备等问题。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自行设计课程,增加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学科间的交叉互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效果最好但难度最大的重要途径是对本科专业全学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重组与整合,即把培养某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为一个新的、复合的整体,而不是将各学科并列叠加的多学科知识大拼盘。[5]在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结构时,应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即不以国际贸易专业为唯一中心设计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由传统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的学科群体,淡化专业界限,并与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相对接。具体可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综合课程或综合课程系列,即开设多学科门类的系列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跨学科选修,如国际贸易、法学、外语、地理学等。

参考文献:

[1]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究,2008,(6):49-53.

[2]石梦菊.“英语+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257-264.

[3]翟悦,宁永红.经济转型时期高效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示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4):9-11.

[4]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3):27-28.

[5]黎东升.基于经济类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9,(2):39-41.

外贸经济管理专业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英语+考证+操作能力

一、引言

尽管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滑,但温州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其出口贡献率仍达到34%,超过1/3,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有逐步提高的趋势。温州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必然引起外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然而从温州外贸企业反馈的信息看,瓯江学院每年150多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胜任外贸企业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教学计划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框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学时偏少且流于形式等原因。瓯江学院作为温州地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适合温州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对温州地区外贸、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针对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二、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独立学院。自瓯江学院成立时起,就开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1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数716人,其中毕业生人数185人,就业率达98%以上。该专业秉承瓯江学院“厚培德本、深浚智源、学成致用”的育人理念,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新生素质调查分析,优化培养方案,着力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和惯例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够在相关的部门从事贸易实际业务和贸易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制定。开设主要课程包括: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国际营销学、国际经贸函电、国际商法等。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一至第二学年内完成。这些课程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原则在各专业间打通,采取学的方法。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29.52%。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等。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二至第三学年内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为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学科基础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18.73%。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一般安排在大学第三至第四学年完成。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初级经贸英语、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单证、国际经贸函电、国际结算等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世界经济概论、公共关系学、现代企业管理学、税法、管理心理学、经济数据分析、国际服务贸易、企业战略管理、期货与期权、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生产运营管理、国际商务礼仪、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国际商务谈判(双语)、市场调研与预测等。其目的是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兴趣,在修满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与国贸专业密切相关的若干课程,来拓展学生的新知识、新热点和新动态,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11.75%,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占总学时的26.67%。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生涯发展与体验教育(实践)、军训、ERP沙盘综合实验、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第三至第四学年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占总学时的13.33%。

三、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办学特色需要更加鲜明、突出

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和国内所有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样按同样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时、同样的教学手段、同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差,很难适应外贸企业的需要。虽然开设了大学英语、初中级经贸英语、国际经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双语)等课程,共计536学时,但大多数毕业生既听不懂也不会说;虽然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单证、国际经贸函电、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进出口业务模拟实验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但大多数毕业生不会做业务,导致外贸企业即便招聘了我们的毕业生也要进行培训。办学特色鲜明与否还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应该说课程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础。而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少有自编教材,精品课程也较少。

2.“双师型”教师队伍较为匮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务性操作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既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教师16名,只有2名教师是“双师型”的,占12.5%,其余87.5%的教师是从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理论功底很深,但由于没有外贸企业实务操作经历和工作经验,所以实践教学较弱。这样的教师队伍较难培养出适应外贸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具有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多来源于外贸企业的第一线,这些人员普遍不具有高校所要求的高学历。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两难的困境,亟待解决。

3.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但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力度不够:一是教学计划中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实践学时仅占13.33%左右。实践学时偏少,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得不到“身临其境”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落空;二是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实训场地,处于一种初始的状况,软件陈旧,不利于老师及时传授新的知识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社会与企业的桥梁,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太多,校外实习基地显得微不足道。此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没有配套的实训教材、产学研结合差等,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都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四、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彰显办学特色,构建“平台+模块”的办学模式和“英语+考证+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

“平台+模块”的办学模式中的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侧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两课”、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等;专业基础平台课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模块”的办学模式中的模块课程是指除专业课外,再分成若干个专业模块,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操作模块、报关员和单证员模块等,供选修,学生至少选修一个模块。侧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保证专业模块必备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强调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构建“英语+考证+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就是在平台课中,增加英语听说学时,减少英语精读、写作的学时,加大英语外教引进力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在模块课中,增加业务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的培训课程和学时,压缩专业基础课学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思路。请进来就是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师,并按学院的操作规程和教学规律进教室给学生授课;走出去就是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年轻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全职实践、实习和培训,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现代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锻炼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目标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更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要把“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转移到“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轨道上来,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研究中。构建单项训练和综合实训相结合、基地实训和在岗实习相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考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学院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合理进行对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加强管理,促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还要通过校企联合、校产联合或称之为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讲授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创新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过程,引导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为此,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要灵活运用符合学生群体的能力和知识特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类教学,鼓励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双语教学。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一些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参观学习,实际体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操作流程,邀请各部门的专家结合实际定期开设讲座,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进展和具体运用。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步骤,扩大知识面,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应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引进现代化教学软件。鼓励使用电子教案、多媒体CAI课件和“双语”教学等先进手段,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消化和吸收。

5.构建适合瓯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体系

瓯江学院作为温州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独立”二字,可以不选用教育部指定教材或优秀教材,那些教材更适用一本、二本,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构建适合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体系,在内容上渗透实践教学,为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改革腾出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版),2008,(12):58-60.

[2] 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科学文摘,2008,(5):100.

[3] 刘欣苗.《数据结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38-41.

[4] 金文.仿真实训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