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智慧医疗一体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两组各62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来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2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结论:采用中医药进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防止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在临床上有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消化性溃疡治疗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522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53-01
所谓消化性溃疡,知识底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发生的慢性溃疡,除了胃和十二指肠之外,还有可能发生在食管的下段、胃空肠吻合周围等部位,大多数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由于这些溃疡的发生与形成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故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少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治疗后还会复发[1]。为了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的概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以2012年7月~2013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这12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本院于2012年7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4例,这1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周期性或者节律性反复发作,均出现了上腹剑突下疼痛、嗳气、反酸、呕吐等现象,且这124例患者经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的检查后,证实患有溃疡;从中医辨证的角度上来看,这124例患者均有胃脘痛、痞满、腹胀、嗳气、舌质淡红、舌苔白腻等现象。在这124例患者中,男76例,女48例,年龄为19~78岁,平均年龄为(47.4±3.6)岁。在这124例患者中,病程不足1年的有53例,病程超过5年的有21例,病程在1~5年的有70例。且在这124例患者中,有58例胃溃疡,有42例十二指肠溃疡,24例复合性溃疡。将这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奥美拉唑,采用口服的方式,2次/d,20mg/次,以四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四周;同时在奥美拉唑的基础上给予硫糖铝,服用的方式为口服,3次/d,1g/次,以四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四周。对于具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加入1g/次,2次/d的阿莫西林和250mg的克拉霉素,克拉霉素2次/d,于饭后服用;对于有腹胀、反酸的患者,给予吗丁啉10mg,3次/d,以四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四周[2]。
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将半夏泻心汤加减药方中的各种中药采用煎服的方式进行水煎后,取200ml的药汁,与早晨和晚上服用,以四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四周。半夏泻心汤的主要中药成分有:12g半夏、6g黄连、10g黄芩、15g党参、6g干姜、10g陈皮、6g炙甘草。对于反酸吐酸水的患者,可以加6g煅瓦楞子、10g乌贼骨;对于有气滞、腹胀的患者,可以加10g枳壳、10g柴胡、5g木香、5g砂仁;对于有血瘀、严重疼痛的患者,可以加10g的延胡索、10g三七粉、5g丹参;对于呃逆明显的患者,可以加6g竹茹、6g柿蒂;对于纳差患者,可以加5g鸡内金、6g焦三仙;对于口干咽燥的患者,可以加10g麦冬、10g生地黄;对于便秘的患者,可以加6g火麻仁;对于胃脘冷痛、便溏的患者,可以加10g吴茱萸、10g扁豆衣、6g炒木瓜;对于便血的患者,可以加6g白及、10g地榆[3]。
1.3疗效观察与判定。
1.3.1疗效观察。两组患者在服用上述药物期间均停止服用其他药物,并且在服药的过程中要注意休息,按时饮食、避免刺激和情绪躁动、禁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禁烟酒。
1.3.2疗效判定。根据中西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采用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溃疡愈合;显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溃疡面积缩小超过1/2;有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溃疡面积有所缩小;无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明显变化,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溃疡无改善[4]。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文章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并采用X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值用P表示,当P
2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发现,在对照组的62例患者中,治愈的有11例,显效的有21例,有效的19例,无效的有11例,其总有效率为82.26%;在治疗组的62例患者中,治愈的有21例,显效的有19例,有效的有20例,无效的有2例,其总有效率为96.77%。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P
3讨论
3.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多发于人体的胃部和十二指肠部,但是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两种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机制方面来看,这两种疾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临床上之所以把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归为消化性溃疡当中,主要是因为这两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药物治疗的反应比较相似,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发概率又高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反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等,严重者有各种神经官能症。一般情况下,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方法是胃镜检查和X线钡餐的检查,再以临床症状辅助诊断。
3.2中医药治疗体会。在中医学病证当中,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腹痛、吞酸、呕吐、嘈杂等范畴当中,主要的特征是痛、胀、闷、滞;主要的形成原因是饮食不节制和情志不遂,从而导致患者的脾胃受到损害,导致肝胃不和。半夏泻心汤最早在《伤寒论》中记载,早期的半夏泻心汤仅在虚痞中使用,到目前为止,半夏泻心汤在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胃肠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胃脘痛等病证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在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和干姜具有辛散温阳、散结除痞等作用,黄芩具有苦寒降泄、清热等作用。从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药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中医药的治疗当中,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合理加减半夏泻心汤,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同时能够有效的防止其复发。
参考文献
[1]梁景翠.自拟治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04(01):12-14
[2]王志坤,张晓利.刘启泉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0(04):17-19
[3]万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一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09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07(08):17-20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效果
重症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起病急,病情凶猛,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胰酶在胰腺组织内被活化,导致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从而导致组织的坏死,若未得到控制,周围组织同样会被胰酶消化[1]。传统外科治疗虽能对重症胰腺炎起到相应的疗效,但易造成感染,且对患者的创伤极大,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功能[2]。为研究探讨重症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找出最有效的重症胰腺炎治疗方法,现选取来我院治疗的16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结果满意,现将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样本资料
选取2013年01月-2014年0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168例,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为(68.3±1.3)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重症胰腺炎。排除标准:(1)不符合重症胰腺炎诊断;(2)年龄超过80岁;(3)合并严重其它系统疾病者;(4)药物过敏者;(5)不同意、不配合实验者。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接受外科治疗,术前禁水禁食,常规胃肠减压,同时维持好水电解质的平衡,术中尽量清除所有的坏死组织,并行腹腔灌注术来进一步对腹腔进行清洗,术后行引流术。
1.2.2 介观察组治疗方法: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禁水禁食,常规胃肠减压,同时维持好水电解质的平衡,使用H2受体拮抗剂,依据患者情况使用抗生素。除此之外,患者还接受生长抑素的治疗,如:奥曲肽,0.7mg/d,静脉滴注2周。除此之外,还可同时接受中药治疗,将芒硝20g与大黄20g水煎至成药,使用胃管给患者注入,并在体内滞留一小时。
1.3观察指标
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定
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患者基本恢复病前的生活质量,患者能正常饮食;
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患者基本恢复病前的生活质量,患者基本能正常饮食;
无效:症状体征未消失,患者未恢复病前的生活质量,患者不能正常饮食;
加重:症状体征加重甚至死亡。
总有效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
2 结果
2.1住院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55.24±1.41)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75.83±1.58)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t=48.61,P
2.2 临床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症胰腺炎的发生率逐年升高。重症胰腺炎来势凶猛,胰腺中的酶类能对胰腺产生自身消化作用,导致胰腺组织的坏死,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胰腺中的酶类将会对胰腺周围组织产生消化作用,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导致多脏器以及组织的衰竭,病死率极高,严重危险患者的生命安全。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强烈的腹痛,且不能被止痛药缓解,患者常体温升高,甚至出现寒战,腰部或脐周围会出现蓝色或蓝棕色癍等出血征象,若出现其他器官的损害,还会出现与受损器官相关的临床表现。重症胰腺炎会对身体造成两次打击,第一次为胰酶的消化作用,第二次为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对机体的刺激,从而导致全身的免疫应答失控。
对于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内科综合治疗也逐渐起到不起或缺的作用。内科治疗能有效减少第二次打击,且具有感染率低、对人体创伤小,能更好的维持人体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转。
现研究探讨重症胰腺炎消化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找出最有效的重症胰腺炎治疗方法,特选取来我院治疗的16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将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为(55.24±1.41)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75.83±1.58)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内科综合治疗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本文223例,男143例,女80例。年龄25~64岁,平均44.5岁,男女比例为1.7:1。初治82例,复治141例;显效56例,有效138例,无效29例。
2 治疗及结果
2.1 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抗病毒治疗非常必要,一般选阿德福韦酯或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治疗后乙肝病毒不易变异,可长期应用,但起效慢,需12~24w。拉米夫定起效快,2~3d就能明显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适用于肝硬化病情较重且病情活动者,但易发生病毒变异,1年10%~25%发生变异,2年后须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二者共同的缺点是病人需长期服药,如停药病毒则反弹,引起肝脏的再次损害。治疗86例,随访1年肝功能稳定,乙型肝炎病毒低水平复制。缺点是价格昂贵。
2.2 支持治疗:肝硬化病人自身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人体内血浆白蛋白的缺乏,白蛋白仅在肝脏的线粒体的内质网上合成,而白蛋白几乎参与人体内的所有代谢,一旦人体内血浆白蛋白下降至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腹水形成、下肢浮肿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白蛋白的半衰期仅为20~26d,需每周补充。也可输新鲜血浆,新鲜血浆不仅含有白蛋白,还有多种凝血因子,补充血浆有利于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但用量较大,每日200~400m。治疗23例,随访6月,病人健在,无并发症发生。
2.3 并发症的治疗:肝硬化并发症多见,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2.3.1 肝硬化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来势凶险,病死率高。其治疗方法主要有三腔二囊管填塞压迫、硬化剂注射、栓塞疗法、药物疗法及手术疗法等,但单纯采用其中某一疗法都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往因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而应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止血有效但不易拔管,拔管后再次出现,远期疗效差。现多采用联合药物治疗,多选奥曲肽治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可使内脏血流重新分配,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止血的目的,因其半衰期短,需持续静脉点滴,疗程7~10d,血压过低者需补充血容量。疗效满意,治疗23例,均72h内出血停止,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月无出血。
2.3.2 自发性腹膜炎:除白蛋白支持外,腹腔穿刺放液及腹腔局部应用抗生素取得了较好疗效,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文献报告腹腔穿刺放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肝硬化并腹水的方法。
2.3.3 肝肾综合征:疗效最差,治疗9例均6月内死亡。
2.3.4 肝性脑病:大量利尿和放腹水引起的16例,经抗肝性脑病后15例恢复,因肝病加重导致肝性脑病的13例无一例恢复。前驱期和昏迷前期疗效好,治疗19例,恢复15例。昏迷期以后疗效差,治疗10例无一例恢复。关键是密切观察病人语言、思维、扑翼样震颤,早期诊断。
2.4 复治病人疗效差,治疗费用和时间均大于初治病人。病情活动者胆红素持续上升,转氨酶反复升高大于正常值5倍疗效差。17例中14例1年内死亡。
3 讨论
我国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人口基数大,乙肝母婴免疫阻断未普及,加之乙型肝炎的治疗不规范,有的医生还仅仅停留在保肝治疗上,而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不规范治疗造成了乙肝病人的病情长期不能被控制,久之形成肝炎后肝硬化,甚至发展为原发性肝癌。失代偿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14%~35%。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长期、终身的治疗和规范抗病毒治疗及包括饮食在内的综合治疗。而有的病人害怕被歧视,隐瞒病情,延误了治疗或找偏方、秘方导致病情误治。而肝硬化病因复杂”,以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以乙型肝炎多发。甚至有的病人起病隐匿,就诊时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病以男性多见。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并发症多见。肝硬化病人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特别是腹水形成后易发生自发性腹膜炎。临床治疗中疗效差、病程长,发病者多为中年人,社会及生活压力极大,病人治疗态度消极,依从性差。以往临床上均不采用腹穿放液的方法,腹水消退缓慢,住院时间长,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有的医院进行腹水浓缩回输技术,但并发症多见,主要是输液反应,表现为高热、寒战等反应,现较少应用。用腹腔穿刺放液及腹腔局部应用抗生素取得了较好疗效。放出少量腹水可减轻腹腔压力,有利于肾脏的血液循环及下腔静脉血回流,增加患者尿量,有利腹水消退。局部应用抗生素更易接近病变部位容易控制自发性腹膜炎,从而减少平均住院天数,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预后差,尤其是病情活动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者预后极差,临床上治疗有较大难度。乙肝后肝硬化病人主要是抗病毒及支持治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尽大限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为目前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紫榕,病毒性肝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7~388.
[2]陈紫榕.病毒性肝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7~379.
[3]陈紫榕.病毒性肝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0~221.
[4]陈紫榕.病毒性肝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5.
[5]王家驮.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治疗.实用内科杂志,1993,7(13):9.
[6]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4.
[7]许其增.治疗性腹腔穿刺放液的再评价.实用内科杂志,1993,7(13):430.
[8]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