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基地;实践性知识;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36-04

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强调在复杂的实践情境中培养,以帮助他们获得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性知识,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重在把“纸面上的理论”转化为在实际情境中“信奉并应用的理论”,以促使他们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动化的实践智慧。为此,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构要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将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等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并加大反思性教学实践指导,以促进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形成

什么是实践性知识?康奈利和柯兰蒂宁认为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人性”特点。贝加德和威鲁普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所际遇的课堂情境和实践困境的知识,这类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以复杂的方式运用于准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及明晰原有课程决策的意义,它通常不易被清楚地表述出来。万文涛则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化性质角度进行定义,认为它“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与课堂情境紧密相连的、高度系统化的、加工到自动化程度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随时能够迅速调用的知识”。㈨陈向明将实践性知识分为可言传的,可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无意识的、内隐的三部分。她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由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几个要素构成。

不可否认,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界定迄今并未达成一致,但我们可以归纳出其中的关键要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个体实际拥有、实际应用的知识,具有个人性和实践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是一种因情境变化而变化的自动化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并难以言传,以“教育机智”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情境性和默会性;这类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以教师对教育生活经验的反思为基础,具有体验性和生成性。从上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概念的探讨可知,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与生成,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人经历,尤其是学习、培训经历,包括教学观察、交流、模仿等;第二,自己的主动建构,即以自己的原有信念为基础,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第三,理论知识,即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通过分析新手教师与熟练教师的知识构成,人们发现,新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较欠缺,而熟练教师的知识则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新手教师之所以较缺乏实践性知识,与职前培养有很大关系。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过于强调特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性知识关注不够。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称为师范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终因缺乏实践操练,很难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从而导致缺乏对儿童行为、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提升自身教育水平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重在帮助师范生形成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以及批判反思知识等。

二、依托实践基地。形成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可能性

师范生在实践基地的体验(包括教育实习)过程中所建构的经验与知识,部分会影响他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他们建构或改进教学技巧、改变他们对教学的认知及态度、影响他们未来成为教师的意向。部分会潜存到他们的内在意识当中,这些经验和知识当时可能对他们毫无影响,但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上表现出来。实践基地可在以下几方面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1.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人们对特定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教育原则等的确认和信奉。教师教育信念在形成和转变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推理能力、信念生态圈、动机因素以及所处的社会情境等。教育信念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称为“丰富”,另一种情况可称为“修订”,据此完成“原理转变”或“信念转变”。师范生通过幼儿园这个实践基地,真正融入教育实践,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才能走出课本、直面现实,丰富和修订自己的专业信念,树立明确的专业态度。当师范生在实践基地所获得的体验与原有的信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并会设法解决。教育信念的“丰富”和“修订”过程,有如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也是一个“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过程。

2.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已有的某种教育理论简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将一般理论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等相融合的过程。师范生借助于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在高校指导老师以及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帮助下,逐步了解自己的特点(性格、气质、能力等),乃至教学风格,逐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进而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效能感。

3.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了解,以及对学生和教学工作表现出来的热情。实践基地的体验能让师范生逐步认识到,应用型人才不只是知识型人才,也不只是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反思型人才。丰富的教育知识和专业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需要有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并积极反思的能力,还需要有对幼儿的爱心、责任心等专业素养。

4.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它有赖于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思维的敏捷性、认知的灵活性、判断的准确性等。这种情境知识的获得离不开主体对身处其中的情境的认知。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能在更短暂的时间内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学习对象的知识和技能是镶嵌在它们实际运用的情境之中的,熟练的从业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持续地运用着这些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知识与技能对于从事学习的学徒,则是完成有意义的任务所必需的工具,他们正是在这些技能与知识镶嵌其中的社会性和功能性的情境中进行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的学习的。”因此,师范生在实践基地的见习和实习,是一个以类似于学徒制的方式去获取真实教学所需背景知识以及行动策略,从而丰富自身情境知识的过程。

5.策略性知识

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个人经验和思考,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学科教学知识的把握,将原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和情境知识一样,策略性知识的获得也有赖于在实践基地的体验,通过案例分析、“一课多研”等方式,在与指导教师以及幼儿园带班教师的交流中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6.批判反思知识

教师的反思主要是实践的反思,即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师范生在实践基地的体验,近乎于“临床”性质的反思,是凭借扎根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临床知识”。这种“临床知识”要通过记录、描述、说明、分析等方法获得。

三、以教育实习为重心。建立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

实习是师范生建构实践性知识的初始阶段。与入职后的教师实践紧密衔接。实习阶段也是教师入职的准备阶段,新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受实习的影响。正如研究者所言:“教育实习在职前教师教育过程中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然而在许多教师教育机构中,教育实习的安排存在着“目标定位的技术倾向、内容安排的随意倾向、实施过程‘走过场’的现象和实习、评价低效”等问题,因此,很多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明显存在能力的缺陷,造成入职困难、入职适应期延长甚至辍教等严重问题。为此,我们要反思,重新审视教育实习制度,以师范生的切实所需为立足点。

1.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或来源于我们所活动的情境。正如布朗、克林斯等人在《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文化》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只有放在它产生及应用的活动、情境与文化中去了解与学习,才能使学习者获得真实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孤立于情境之外的抽象概念学习,往往不是效果不彰,就是让学习者不知学习所为何用。因此,要让师范生更多时间、更多机会地置身于基地这个重要的“实习场”,实现知识向真实情境的转移,以帮助他们将已获得的各种知识转化为真实情境下的个人知识与实践能力。应当说明的是,作为学习者的师范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不是简单的经验模仿或逻辑分析,而是立足于个体实际对实践进行的独立思考,是在彼此互动过程中达成的理解。这种理解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并由此生成意义。

2.完善指导教师制度

有关对新手教师的研究发现,在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遭遇到“现实的冲击”。所谓“现实的冲击”,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现实面前的彻底破灭。面临真实的教学环境并参与其中时,师范生往往也会遭遇“现实的冲击”。在这种情境下,他们会在师徒制式的场域中“丰富”和“修订”原有的知识。

为此,我们应当让大学导师和实习基地导师组成一个合作共同体,共同为师范生创设充实、有序的实践体验情境。同时,我们还应当建立实习导师的培训与监督机制,促使导师真正成为师范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

3.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实践性知识来源于经验和实践,并依赖于情境,教育教学实践是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师范生可通过试讲以及独立组织教学活动等形式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并通过持续反思,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此,从时间安排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从模式来说,可采取多样化实习方式,“现场观摩”“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多渠道并行。

4.教学案例研讨

教学案例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问题,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讨,有利于丰富师范生的教育信念、情境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等实践性知识。通过研讨,师范生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事实上,教学案例研讨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它与完善指导教师制度也有着密切联系,可贯穿教育实习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5.在实践中反思

师范生要懂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分析、归纳、试用、修正、分享等方式,不断与自己的经验对话,从而发展新的经验,创生不断朝向教育理想迈进的教育实践智慧与方法。因此,对于教育实习而言,引导师范生开展“反思性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只能通过反思性实践才能获得。通过反思,帮助师范生将具有默会性特征的实践性知识显性化,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让个人知识成为共同知识。反思性实践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对关键事件进行描述与反思;对“一日生活”进行观察与反思;对原有经验进行梳理;从儿童视角出发,反思教学情境或过程;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参与课程开发中持续反思,等等。

除了教育实习,实践基地还可根据需要,安排师范生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节日活动或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师范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穿梭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能够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结与转化,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实践基地也可让大学与幼儿园互派专、兼职教师,承担相应的教科研任务,即大学派教师到幼儿园挂职,让大学教师在下园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幼儿园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大学承担部分教学工作,重点可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

总之,依托实践基地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必须建立高校与基地二者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变单向任务式合作为双向共赢互动式合作。实践基地帮助高校培养具有丰富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从高校获得其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在合作中实现各自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4):33-54.

〔2〕万文涛.教师实践性知识论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6):8.

〔3〕陈向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学报,2009,(4):52.

〔4〕〔10〕〔11〕〔12〕〔14〕〔1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5-107.

〔5〕〔16〕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6.

〔6〕〔17〕〔18〕〔19〕〔20〕〔23〕杨秀玉.教育实习:理论研究与对英国实践的反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85.

〔8〕吕国光.教师信念研究的进展与走向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1).

〔9〕〔22〕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31.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验 体验教育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Experience Educational Model

YANG Liu, YANG Shujuan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2)

Abstract With the exper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educators,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began to focus mor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learning in school and classroom. Based on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of teach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teaching think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xperience; experience education; main body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都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然而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完全接受外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研究。

1 体验教育的提出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体验教育是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周龙兴指出:“体验教育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沟”。当下的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体验教育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教育方式,以及由它导致的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变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引发、诱导实现自我心灵的内省和完善,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想的学习目标。

2 体验教育的思想建构

2.1 以教育者自身为核心的体验

首先,对教育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另一种就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前者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育理论家,后者是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理论等的教师。那么,该如何对他们的不同体验进行关注?

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获得教育体验,这样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了解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2)深入到一线教育的队伍中去做调查。教育研究者不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形成适合教师与学生需要的理论,所以教育研究者可以深入到教师与学生的队伍中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移情方式,获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3)进行教学实践工作,获得有关教学的直接经验。教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就有关教学的问题边实践边探讨,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亲身教育体验了。

对于一线岗位的教师,对他们体验的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体验。现在的许多学校制度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主动权,规章制度也比较苛刻,老师的教学幸福感指数偏低,这样的老师很难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没有成就体验。在现实教育当中,成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老师都必须为分数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学生的成绩搞不好,即使老师在别的方面付出很多,还是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3)教师的生存体验缺乏。在我国教师的普遍收入和他们的实际付出是不和谐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教学行为。

2.2 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体验

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感受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此,感知、生活、活动是形成体验的三种直接途径。体验的产生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激发,所以拓展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感知,比如“当一天的老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2)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些知识应用性实践,因为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3)以体验为核心,转变学习方法。体验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教育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2.3 以课程为核心的体验

(1)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教学顺序和内容所占的课时,而教师在运用教学大纲的同时,关注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教师只有被动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以后,这一问题得到重视,新课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儿童生活经验与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对于客观知识(书本知识),它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对于经验性的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在学习中体验。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中心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2)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也应该了解年级上下之间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有根据地把自身经验与体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增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核心的整体把握。因此,新课改在课程的编写上可以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体验的发挥。

3 体验教育的困境

体验教育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学生?如何选择和体验活动课程?有些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而对于小学生是不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划分不同课程背景?有些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体验课程设计者也必须考虑清楚学生获得的这些体验到底值不值得去开这门课程,并且在开设过程中,如何组织,控制场面,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我们都知道,体验教育是要求学生及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同时,体验教育的评价模式也较难把握,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直接的评价;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做体验教育研究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体验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性,它为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体验教育是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验爱学会爱,在体验中学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们都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然而学生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完全接受外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对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进行批判与反思,开始关注体验式学习;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研究。

1 体验教育的提出

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的经历,称之为“体验”。而体验教育是在体验理念的指导下,使得体验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周龙兴指出:“体验教育应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沟”。当下的教育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想象等心理过程。而体验教育的基本路线就是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说教教育方式,以及由它导致的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心态,变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处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教育所要达到的正是在体验环境或体验氛围中,引发、诱导实现自我心灵的内省和完善,进而完成自我升华这一理想的学习目标。

2 体验教育的思想建构

2.1 以教育者自身为核心的体验

首先,对教育者的定义,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制定者和管理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另一种就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前者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育理论家,后者是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理论等的教师。那么,该如何对他们的不同体验进行关注?

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反思自身的受教育经历获得教育体验,这样能够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了解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2)深入到一线教育的队伍中去做调查。教育研究者不了解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能形成适合教师与学生需要的理论,所以教育研究者可以深入到教师与学生的队伍中就教育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移情方式,获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3)进行教学实践工作,获得有关教学的直接经验。教育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如果能让他们就有关教学的问题边实践边探讨,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亲身教育体验了。

对于一线岗位的教师,对他们体验的关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体验。现在的许多学校制度使得老师没有过多的主动权,规章制度也比较苛刻,老师的教学幸福感指数偏低,这样的老师很难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2)没有成就体验。在现实教育当中,成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老师都必须为分数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如果学生的成绩搞不好,即使老师在别的方面付出很多,还是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3)教师的生存体验缺乏。在我国教师的普遍收入和他们的实际付出是不和谐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问题直接会影响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教学行为。

2.2 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体验

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感受的途径主要有直接感知、参与活动和生活积累。因此,感知、生活、活动是形成体验的三种直接途径。体验的产生有时也需要外界的激发,所以拓展学生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来获得感知,比如“当一天的老师”,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2)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例如学生可以参加些知识应用性实践,因为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能完成简单的实践操作。(3)以体验(下转第56页)(上接第17页)为核心,转变学习方法。体验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因此,体验教育应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充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学习的效率。

2.3 以课程为核心的体验

(1)课程的设计要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新课改之前,我们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还规定了教学顺序和内容所占的课时,而教师在运用教学大纲的同时,关注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不在老师也不在学生,教师只有被动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以后,这一问题得到重视,新课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儿童生活经验与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对于客观知识(书本知识),它是学生所应该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而对于经验性的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体验上,在学习中体验。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为中心来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

(2)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体验的发挥。新课改之后,教师不仅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也应该了解年级上下之间学科教材的内容,以便于在教学中有根据地把自身经验与体验融入到教学当中去,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体验。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与生活体验,增强了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核心的整体把握。因此,新课改在课程的编写上可以给教师一定的选择权,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体验的发挥。

3 体验教育的困境

体验教育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其本身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探讨。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合学生?如何选择和体验活动课程?有些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考验,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而对于小学生是不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该如何划分不同课程背景?有些活动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有难度,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同时体验课程设计者也必须考虑清楚学生获得的这些体验到底值不值得去开这门课程,并且在开设过程中,如何组织,控制场面,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另外,我们都知道,体验教育是要求学生及老师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精力。同时,体验教育的评价模式也较难把握,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直接的评价;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做体验教育研究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体验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教育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性,它为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体验教育是走进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验爱学会爱,在体验中学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2] 关尚敏.“体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

[3]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课程;实践;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保险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我区高校也相应要做出改革创新。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针对保险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当突破陈旧的考核体制。保险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注重对实训教学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保险业正快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人才需求,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突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专业授课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综合水平,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合保险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保险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4-175.

[2]谢朝德.论保险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4篇

一、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能力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评价标准主要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旅游实践指导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分低、中、高三个等级。

(一)旅游管理专业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初级双师型教师能力主要评价标准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讲授,教师最低要求是有讲师职称,能进行实验总结能力、取得初级导游资格证或参加过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旅游技能培训。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级“双师型”教师能力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旅游专业丰富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讲师以上职称、能讲授两门以上旅游专业课程、能独立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参与过教学改革,发表过专业论文、具有中级旅游资格证书、在企业至少两年以上工作经历,能独立编写旅游专业文件。

(三)旅游管理专业高级“双师型”教师能力高级“双师型”教师标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有高级职称,能系统化教学两门及以上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能将最新的旅游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改革、教学教科研能力取得一定成果。获得高级导游资格证书,并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编写过旅游方面教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能进行实践创新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改变教师观念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途径。观念转变是一项事业完成的根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旅游学科是一门实践能力强的学科,其更新速度快,教师应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促使自己的知识经常更新,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经常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经过审核获得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要成为某种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搭建平台,让教师经常参加企业的活动,每隔3年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工作半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双师型教师,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二)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制度许多高校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通过强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其中包括聘请企业优秀员工、技术专家来高校讲学或在校兼职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挂职训练、带领学生在企业中实习等方式来强化“双师型”教师质量。遴选一部分教师进入企业参与挂职训练,教师可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产业情况、运作流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自身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识、经验、观点等投入教学中作为实际训练的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高校可组织一些教学、实践经验的旅游学骨干教师定期对学校的中青年旅游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为学校快速组建出一支素质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队伍。

(三)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性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性研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专业课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导师,应用型本科教师不仅要具有实践能力,也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制度“双师型”教师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和考核体系,在考核制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普通教育评价标准。但“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类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技能和技术资格考核中难以并轨,这就需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在构建新的考核体系方面不能只将学历和学科水平为考核标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经历并重,摆平学术和技术之间的天平。

三、结语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5篇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4、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职业教师 职业素养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各方面人才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对艺术设计职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素养很多,本文拟从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作简要分析。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4、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还不能认为其“优秀”,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一名真正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还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每一个学生作品的构思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应严谨构思,大胆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5、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努力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在设计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每一次实践和作品设计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当然,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还有许多,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各方面人才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对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对艺术设计职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业素养很多,本文拟从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作简要分析。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兴起以来,各职业学校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在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的扩展。而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声誉的提高和学校规模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即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立校之本。对于艺术设计职业教师来说,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职业素养中最主要的几个方面。

1、扎实的专业功底

古语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首要任务,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专业知识要扎实精深,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悟能力、设计能力和对前沿信息的接受能力,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并熟练掌握美术史等各门课程理论,技艺精湛,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灵活运用。wwW.133229.COM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及艺术领域的多门学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不但能够深入研究、熟知和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广泛地摄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专业相关知识,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信息储备量,并有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所学知识,建立丰富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有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要具备创新能力,严谨治学,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丰富的实践经验

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因而艺术设计职业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有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理论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大大提升就业能力。因此,可以说,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该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且有在广告公司等一线设计部门工作过的经历,熟练掌握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了解市场要求和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发扬创新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和创造能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设计的作品才能做出最恰当、合理的评价,而不仅仅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

“如果教师不参与设计实践,不与客户见面,不接触社会上的设计任务,传授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既缺少学术深度,又缺少应用价值,学生也不信服。专业教师只有具备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才能为教学改革、教学思路的创新提供保障,才能使专业设计教学与时俱进,完成理想授业目标。”

3、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求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应具备全新的师生观,应以引导和协作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课堂教学的性质,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努力拓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视野,使艺术设计理念渗透到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了解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勇于探索未知。

4、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首先,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拥有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还不能认为其“优秀”,同时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一名真正合格的艺术设计职业教师,还应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敬业,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了解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每一个学生作品的构思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应严谨构思,大胆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5、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努力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在设计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每一次实践和作品设计中,不断反思自身的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当然,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还有许多,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艺术设计职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9篇

关键词: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二十一世纪全球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也凸显激烈。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提高、积蓄竞争能力。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创新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产品不断创新。尤其作为领导者必须增强全球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特别是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必须实现观念创新,以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意识。要实现观念创新,首要的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要敢于批判。创新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如果把传统和权威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对不可违返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无数事实说明,创新是从批判与怀疑开始的。达尔文敢于向权威挑战,才有了进化论;马克思具有批判精神,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中国民主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邓小平敢于怀疑“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干部要着力消除妨碍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充分考虑各个阶层的利益,以利益驱动来促进体制创新,以价值取向来引导体制创新。同时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观。我们倡导的观念创新,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

二、不断学习,丰富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于知识之中,知识来自于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之中,而且知识本身也要创新。目前,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新科技知识的积累呈指数化增加的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惊人。这就要求我们不应该只是复制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创新是建立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不可能有创新。只有具备了丰厚的知识,掌握了多种技能,才能厚积薄发,见微知著,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市区领导和企业法人,都曾是改革开放“吃螃蟹”的勇者,如今他们又敏锐地成为攀登高科技知识的先锋,许多人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又向博士进发。积极的创新者,必定是将求知的触角伸向更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一个领导者,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头脑中储存了大量信息,遇到问题需要决策时,才可以把大量有用信息调出来,充分利用广阔的思维空间,得出高超的谋略。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出真知,增智慧,长才干。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别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现代领导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持丰富的创造力。

三、实事求是、尊重首创,提高总结和决策能力

领导者创新能力的提高,要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头脑。切切不可走入这两个误区。误区之一:我是领导,我的见解就比群众高明,久而久之,就会高高在上,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误区之二:一切听群众,随大流的从众心理。领导者的责任是集中群众智慧,使之升华,而不是将群众意见简单地收集归纳。领导者在实施创新活动中,既要积累成功的经验,又要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的不断积累,不断升华。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这一理论从提出到建立,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总结的一个过程。它是邓小平同志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提升的一个过程。邓小平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但邓小平历来不主张盲目抛弃,也从不主张盲目求新。在继承中求发展,推陈出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高度发展的的状况下,在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思路决定出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在敢于突破原有的旧框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观念,新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进行实践。其次要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辨证思维过程对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创新对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来说是个永恒的课题,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永恒动力。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期下都要把创新作为头等大事,这事关民族和国家兴衰。

参考文献:

[1]邱霈恩.领导创新论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06).

[2]张志海.论领导创新能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03).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内科学;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临床实践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所有临床医学的基础所在,与医学各科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内科不同于外科,两者的工作性质和医生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内科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学科,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内科医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实践。

1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1高校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注重教导学生掌握内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内科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优秀的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偏差的想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使掌握丰富的内科知识,没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徒劳的。

1.2学生实践操作意识不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使得学生注重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对内科进行探讨,使得自身的内科学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虽然特别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但是时间操作意识加强,并不能讲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运用,使得实践操作能力一直得不到较大地提高。

1.3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较为严格的招聘制度,使得招聘到教师并没有拥有较强的教学水平。有些内科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拥有较扎实的内科专业知识,对学生起不到很好地指导作用。另外有的教师并没有非常丰富的治疗实践经验,知识面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也使得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受到一定的阻碍。

2加强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很多高校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得不到有效的施展,其主要症结在于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忽视。临床时间是检验学生对内科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的必经之路。很多高校管理者片面地任务,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牢固的内科理论知识,以为临床实践是工作之后才需要做的事。这种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偏差,是阻碍教学实践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该进行反思,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向教师和学生讲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去医院进行实习,在实践工作中巩固自身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

2.2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除了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之外,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意识较差也是阻碍教学实践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对实践操作的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意识较强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才能注重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实现自身对知识的空缺,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经验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应该不断强化自身对实践操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应该不断地巩固内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暑假或寒假期间,可以申请到医院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老师的相关指导,学到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

2.3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很多学校会在大二、大三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原本是一项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由于学校安排的医院本身能力较差,导致实习并没有发挥其本质作用。针对此种现象,学校管理者应该作出改进,加强学校与实力较强的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安排较好的实习单位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合作,让实习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让学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2.4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多学校引进的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不当,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并不能得到实用性较高的知识。学校应不断的健全招聘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招聘内科专业教师时,不应该片面的注重教师的学历,更重要的是教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合格程度的标准,除此之外,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用人管理制度,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渗透;策略

数学活动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在数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践操作、思考、分析、总结,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质的飞跃,并沉淀相应的知识体验,从而形成丰富的学习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因此,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其作为四项基本目标之一.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渗透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积累感官经验

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直观感受,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官经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表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类的题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中的“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题目:① 准备好剪刀与彩色的手工纸;② 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③ 自己动手剪一剪对称图形;④ 准备一些小木棒,并动手摆一摆对称图形;⑤ 在教师给出的对称图形中画一条线,形成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不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再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有一名同学发现如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然后顶点对顶点拼在一起则会得到一个平角,这个发现会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通过参加动手实践活动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就可以获得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度数之和,这对学生个人理解的构建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如,梯形面积公式的归纳:先在拼图上给出梯形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尝试计算梯形面积,由此获得梯形面积与上、下底、高的关系及要除以 2 的感性认识. 然后,应用验证,深化体验. 最后,归纳概括,提炼经验. 这样的活动经历是有效、充分的,体验是深刻的,获得的经验是丰厚的. 此外,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教师采用实物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角”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可以活动的“角”,然后探究角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一套人民币的模型,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在教学“形状”这一部分时,可以引入相应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通过视觉刺激学生对实物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可以在学生中间开展“问卷调查”,针对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列表,教会学生使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钟表”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钟表的模板(可以与家长一起做),然后与学生一起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并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必须经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意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只有对知识进行体验和感知,才能积累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促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质.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实践、猜想、探究、推理、验证、讨论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体验,形成对知识的透彻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拥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观察小冬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计算体积和质量的比值,引导学生观察比值的等式,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深入探索.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并不明白体积和质量之比的实际意义,但凭借之前所学的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学生还是能够感知到比中存在的性质,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学生就会得出“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0之外的相同的数,那么比值不变”的结论,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不等于教师直接讲解掌握的结论,而是根据类比经验得出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牢固.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尤其喜欢游戏和竞赛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生全员参与.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记忆、后比赛”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给学生留出十分钟的记忆时间,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竞技比赛,最终评选出优胜的小组,颁发相应的奖品.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看谁抢得快”的课堂活动,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再利用课件展示各类图形,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相应的规律,学生们纷纷举手参与,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丰富学生策略经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同时还要丰富学生的策略经验,让学生灵活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促进学生知识和智慧共同提高. 数学知识看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互相贴近,那么自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一些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情境,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节课的时候,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已知一块地的宽为19米,长为104米,而王老板需要一块1800平方米以上的地,那么这块地符合王老板的要求吗?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着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生命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再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时,单纯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公式,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并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感到难以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然后自己动手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并从中总结计算公式,促使学生思维实现从个性到共性的过渡. 又如,在教学“克”这一质量概念时,教师可以从物理实验室借来天平,让每一名学生从家中拿一样可以称重的物品,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猜猜这些物品的重量,然后教会学生使用天平进行称重,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的克数,并给学生介绍其他的重量单位,增强学生的重量意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面对这些超出常规的问题,学生利用常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导致学生面对此类问题就会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既有经验,在学生空白经验处下手,提高学生的经验丰富度,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在解答购买蔬菜这道应用题的时候,同学们无法使用常规加减乘除计算出白菜的价格,这时,我们可以引出倍的概念,让学生从倍数这个角度入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拥有全新的概念和认识,拥有丰富的解题经验,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注重积累思维经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给学生出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必要时,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动参与实践操作和制作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整个数学知识学习期间,都经历着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做“摸球”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这一实验感受摸到球的可能性,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相应的判断. 比如:已知盒子中装有8个白球和2个黄球,让学生通过摸来猜测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比较大,接着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动手操作就成了学生探究结果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所以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总是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而学生为此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往往会因为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要想让这种经验深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经历概念化与内化的过程. 再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一根木料要锯三次,那么木材会变成几段?如果锯六次又是什么结果呢?如果锯n次又是多少呢?接着,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女生和男生间隔站队,已知男生有五人,那么需要女生多少人呢?如果要求男生的左右两边都是女生,又需要女生多少人呢?这个队应该怎么站?这样一个实际的动态问题会让学生从数学思考高度出发思考分析问题,尝试寻找其中蕴藏的规律,将生活经验和问题的现象结合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类比迁移中积累丰富的思考经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坚持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拓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策略经验水平,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单肖天,景敏.数学活动经验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8(5).

[2]武江红.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及特征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2).

[3]王开敏.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2篇

    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3篇

一、建立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条件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运行条件

1、会计实验室的建立

建立会计实验室一定要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企业的财务部门,把现实企业在经营运转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实验的主要事项。

2、教师团队的建立

会计实践教学老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教学经验和会计实践能力。除了配备一些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全职教育,还可以聘请一些在校外会计工作中实践能力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兼职教育。对于全职会计老师设置定期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等级考试,重视教师不同等级会计资格证书的取得。

3、会计实习基地的建立

学校积极为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不论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刚开始学习的学生,实现让会计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能不断巩固知识。对于实习基地,学校不能只是局限于财务做账公司,应该涵盖各行各业,规模不一的企业,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接触国外企业。

4、创新考试模式的建立

学校不能局限学生考核在单一的纸质考试,还应该加入平时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效果等多个方面。不断丰富考试形式,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不能只是掌握过于理论化的概念知识,应该适当的设置实践操作案例,提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制度条件

建立会计实践教学有利的规范制度,结合各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应用型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方式及考核形式等都进行明确的设定。另外还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形成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严格规范化会计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细分会计实验教学,层层递进

1、会计专业基础实验

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的时候,针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使得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也能有效运用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

2、会计专业综合实验

会计专业综合试验设置在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在基础实验阶段掌握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串联,实验内容设计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逐渐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运用技能,并逐渐形成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3、各学科综合实验

学科综合实验肯定是设置在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时刻,企业需要的人员一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在这类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开展,使得学生更好的融入团队,保障以后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

4、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的范围更为广阔,范围拓展到不同校园甚至校园与企业之间,设置一些模拟公司活动的创新竞赛或创业竞赛,为挖掘一些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自己无限的可能,随之也会形成学生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或者创业潜力。

(二)完善会计实习教学

上述实验环节的教学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还是处于虚拟的环境中,所以在会计实习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走进企业,消除实验室和实际企业存在的差别,培养学生各方面更直接的能力。对于会计实习教学时间,可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实际企业会计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而在接触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给学生一个实际的会计岗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际的会计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中。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4篇

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在具体的多变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充分展示其丰富、多元、真实的教育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生成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理念,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特征,充分调动教师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可能,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和经验化的独特知识,它既是中小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拓展,也是对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和领悟,是在实践的建构、组织、储存和分享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中小学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理性还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适宜的环境。实践智慧是中小学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敏捷、果断、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其在教学工作现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挖掘和提炼的,是在实践中养成和发展的现场执教行为水平和直觉反应能力,因为离开特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中小学教师就不能积累经验、感悟实践,就无法生成实践智慧。再者,实践的理念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形成到转变的过程离不开教育实践,并且通过实践还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小学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还需把自身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形成切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正确教育观。

二、中小学教师实践的问题及审视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1]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过于注重了教育理论学习,忽略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和实践智慧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规律,漠视儿童生命主体,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失落,他们的内置性品质难以得到提升。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当实践的主体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识难以解决问题时,需要借助于教育理论概念和判断进行观察和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育理论能够为教育实践主体提高认识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并为之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教育实践主体的成长过程中,实践主体往往把教育理论作为偶然的、不系统的实践情境的反思依据,不断发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比较成熟的观点或解决策略。然而,当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却是错位的和脱节的,教育理论在思辩研究的垄断之下,缺乏理论本身应该具备的创新、批判和反思的思想魅力,不断招致中小学教师的反问和质疑,甚至是不屑一顾,造成那些看似业已被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无法找到适宜的生存土壤,很难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之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而催生出教师新的智慧。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从始至今都因其倡导的非理性学习、自由的学习评价标准、变革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不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者忽视了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相生相融的实际,把建构主义理论生搬硬抄地应用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造成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难以消化理论,更难进行创生,其结果就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理论预期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根源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上,因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思维模式的习惯性是受长期角色分工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教育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主体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与给予的关系,而是有条件的给予和有条件的选择与接受的关系,要想使双方能够彻底地换位去认同和理解另一方对教育的认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主体危机不仅阻隔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相互欣赏,也使得充满思想魅力的教育理论和极具生命律动的教育实践难以找到并融的支撑点。[2]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关键是要寻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某一主体内的相互融通的介质,这种介质不仅能够起到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还能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起到一种示范和引导作用。

2.实践性知识不足

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其专业性体现的保障。在实践取向视域中,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而生成的教学智慧素养和教育经验体系,这种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并建构的综合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特有的,它既包含缄默的隐性知识,也包含可言明的显性知识,它不仅贯穿于实践规范并指引中小学教师的言行,而且还在应用于实践时,把实践活动不断推向自身教育信念所预设的目标状态。实践性知识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效果,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既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化地位提升的知识依据,也是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知识观的束缚,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没有被认可,更没有意识到实践性知识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忽视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因缺失自身的体验和反思而难以形成,仅将实践性知识当作一种教育经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立场,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泛滥和流行,进而遮蔽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背后情境化的、丰富的行为基础和个人体验,割裂了中小学教师真实的教育实践生活,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因此,他们就难以形成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复杂情境的实践性知识。

3.实践智慧缺失

有智慧的儿童需要有智慧的老师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否拥有实践智慧是其教育素养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情景性知识和实践智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目的也是要将中小学教师培养成为开拓创新、寻求智慧人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处理新形势和新问题时体现出的敏锐感受和准确判断的个人智慧。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生成受到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影响,所以,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往往会制约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感触经验不同,造成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其教学实践时所产生的价值和行为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自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的程度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缺乏预定的程式,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教育理念时会脱离教学的实际问题,不自觉地成为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无法将教育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致使他们的教育智慧无法实现;再者,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的形成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规约。在工具理性主导下,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把技能作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使得他们的实践智慧在对技术与规范、惯例与霸权的追求中被慢慢地消解,并且逐渐丧失了其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无法在诸多的规约与管理中自如发展,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陷入了过分追求技能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的困境,进而实践智慧无法生成。

三、中小学教师实践诉求的探索及思考

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主旨,针对当下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促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实现共生共融,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1.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也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只有完全根植于教育实践,并且以教育实践作为支撑才能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同样,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理论引领,否则教育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想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切实发挥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主体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各负其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序对接。一方面,教育理论的主体要主动接近基础教育的实践,要从基础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依据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比较、批判和质疑等研究方式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学会用鲜活的教育实践证实、丰富、滋养教育理论,只有把抽象、高深的教育理论用适合教育实践主体的话语方式解释,才能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朴实化,真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并且能够正确选择适合的教育理论,学会在与教育理论主体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在理论与教育理论进行碰撞,进而不断地进行修正、充实和重构,才能自觉地拉近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距离。为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在实践中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能力,特别是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2.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源于实践、在动态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和逻辑起点,只有通过自我的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加以验证,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丰富和提高。[3]提高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可以促进其专业自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实践,注重其实践性知识的不断提升。首先,中小学教师要让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变为一种自觉,要充分唤醒关于自我的实践性知识,激发自身的主体参与精神,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提高自主研修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其次,中小学教师要生成实践反思的意识。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审视复杂的实践情境,进而不断地生成实践反思意识,形成有效的行动策略;再者,中小学教师还要构建多元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渠道。为了借鉴他人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深入现场观摩他人的教育实践,产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灵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来提高自身调控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收集典型的、具有启发价值的实践案例直观地接受和理解实践性知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更可以借助于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化的网络渠道丰富实践性知识,改革课堂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良好发展,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智慧。一方面,要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每个教师实践经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实践性知识的不同,在千变万化的实践情境中,中小学教师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富有个性的创造,体现着他们的实践智慧,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己和学生智慧探险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在行动研究中修正、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借助于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探索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在实际行动中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提炼教学经验;再者,中小学教师要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的实际,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生成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最后,要搭建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感悟而形成的,但这种实践智慧离不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共同体,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隐匿在其共同体的活动之中,离不开共同体的支撑与保障,所以,必须搭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使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能够在这个平台之上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和实践,并且在共同分享实践智慧的过程中,实践智慧能够得到更大地优化和创生。

总之,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彰显的实践诉求,表明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小学教师只有正确地认知教育实践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全力提高实践性知识,不断积淀教育实践底蕴,突显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师专业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1).9.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范文第15篇

任课老师大多同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或基础研究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近年来,我们将一大批科研成果中的成熟关键技术编入教材或作为案例,充实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科研经历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了解现代武器装备对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迫切需求。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课程具备了明显的军事特色。同时,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运用于实验开发与建设以及学生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了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同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想也给任课老师以极大的启示,2003年至今课程组老师连续申请到现代测试技术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2改革考试办法,重在考核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均与本科生阶段有很大的不同[12-15]。本科生阶段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而研究生阶段更强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互合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等。像本科生那样只进行笔试已经不适合对研究生的诸多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实验课程。改革后的考核方式为: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完成实验的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其中基础部分实验占40%,设计和综合性实验占40%,读书报告、实验报告和研讨课占20%。综合设计报告应该包括:方案设计、硬件原理图、软件流程框图、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这种考试方法能够尽可能地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督促研究生有意识地加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3改革实验室管理机制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室挂靠在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实验中心。该中心运用全开放式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16]。我们还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和开展的项目等公开,让研究生在自由、开放的研究环境中选择实验和接受专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条件的共享,实现实验资源的动态流动,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