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

养殖业市场研究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动物;养殖技术;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的动物养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引入的动物养殖品种更加的多样性了,同时动物的养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在市场、政策以及资金等各类因素的制约下,我国的动物养殖技术却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动物养殖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实践领域也还没有得到全方位的推广和应用。所以,现阶段我国动物养殖行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还是偏低的,动物养殖的整体质量也并没有得到保障。要想真正的促进我国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其市场化程度,那么各地的动物养殖企业就应清醒的分析现阶段动物养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发展。

1动物养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动物养殖技术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在我国的动物养殖行业中,大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的研究工作还都停留在理论的研究领域,并且很多人也都提出了相应的动物养殖技术的理论,而这些研究知识对动物养殖技术却都在进行一些一般性的描述,常见的内容有动物产品以及动物养殖情况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对于这项技术却都还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系统性的研究,也没有进行实验类型的研究,理论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完全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1.2养殖过程中缺乏政府支持和专业人员的指导

要想真正的实现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那么就必须有实验基地以及资金的支持,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大部分的动物养殖企业却还都不具备动物养殖技术研究的实力和资金,所以,当地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就应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现阶段,各地政府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动物养殖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对其的资金投入,同时也没有推行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当出现了重大的动物疫情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诊断和防治工作也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种种因素对于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都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制约了我国动物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1.3动物养殖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

动物养殖技术要想得到创新发展,那么就必须有专业技术较强的专业人员作为支持,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是十分缓慢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是很少的,而从事动物养殖工作的人员也都还不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没有专业化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没有及时的吸收先进的动物养殖技术,那么就无法充分的保证动物养殖的质量,加大了动物养殖的风险。有一些专业的动物养殖人员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的技术能力,但是政府和企业却没有给他们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正是由于工资福利问题,这些专业人员就经常会出现流动和跳槽的问题。动物养殖企业也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养殖人员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那么就无法及时的解决动物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2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对策

2.1科学的选择动物的品种,降低动物养殖的风险

要想做好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那么动物养殖的企业就必须能够更加科学的选择动物的品种,在选择时应充分的考虑到企业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生物状况以及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并应结合市场的具体要求选择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动物品种,尽可能的不养殖那些不熟悉的动物品种,从而降低养殖的成本。另外,还应进一步的提升动物养殖技术的自动化和科技化,真正的实现动物养殖技术的集约化发展,对于那些较为珍贵的动物品种,应专门的为它们配置保险,保证动物养殖技术的安全性,从而降低动物养殖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2综合提升动物养殖技术,做好动物疾病的监测预防工作

为了真正的实现我国动物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实现动物养殖技术的市场化发展,那么对于动物养殖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就应通过各类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建议采用公司加上农户的双重模式来实现技术的有效运用,另外,还应进一步的提升动物养殖专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出现了各类问题,应鼓励员工对其进行积极的讨论和思考,在人员和资金等方面为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对动物养殖技术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及时的吸收先进的管理观念,实行健全的质量检测制度,并进一步的完善现有的养殖安全防御系统,从而促进动物疾病预防技术的良性发展。作为保证动物产品合格的基础,疾病预防技术也是动物养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改进现有的免疫接种方法,并完善现有的动物饲养管理方式,提升整个兽群的健康水平,做好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风险防御工作,促进动物临床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动物养殖的整体环境。

2.3借助于市场来促进技术的创新,真正的建立“产、学、研”的养殖模式

对于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工作,现阶段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借助于市场来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全面发展和运用。首先,当地的企业应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不断的完善人们对动物产品的认识,引入各种类型的动物产品,并不断的提升动物产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所养殖的动物产品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并实现动物养殖技术的健康发展。其次,动物养殖企业还是全面的考虑到市场的整体需求和发展前景,推动养殖技术的市场化发展,重点创新动物养殖工作中的多方面应用技术,并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发展。最后,应建立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动物养殖的模式,通过生产和实践来促进养殖技术的发展,并逐步的实现动物养殖技术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应重点提高动物新产品的研发技术,进一步的降低动物养殖的风险和运行成本,企业应重点提升自身的疾病防治能力,保证动物的养殖质量,实现动物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物质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的满足,那么现阶段的动物养殖技术就也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了。面对着动物养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动物养殖企业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创新对策,有效的控制养殖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推动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阎锡海.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学研究,2015.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2篇

一、动物养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动物养殖技术缺乏体系性和层次性

当前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领域,许多学者提出了动物养殖技术的理论,但是这些研究知识只是阐述了对技术的一般性综述,如对动物养殖情况、动物产品等方面的介绍,没有对动物养殖技术的综合性、系统性、深层次的研究,更缺乏实验类型的研究,理论的研究并没有充分运用实践中。

(二)动物养殖专业人员不足,水平较低

动物养殖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动物养殖人才,但是我国动物养殖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不足,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且从事动物养殖的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化的理论水平,也未能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以提高动物养殖质量,控制养殖风险。而对于有理论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和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过低,人员由于工资福利问题而大量流动。同时针对专业人员的责任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并不明确,动物养殖管理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三)养殖过程缺乏指导与政府支持

动物养殖技术的提升和发展也需要资金和实验基地的投入,但是动物养殖企业往往并不具备动物养殖技术研究的资金和实力,这就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或贷款。然而政府并未充分重视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其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制度对养殖技术提升都缺乏足够重视,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未能对重大动物疫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这些因素限制了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传统的动物养殖技术逐渐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也使得动物养殖业的发展逐渐滞后于其他国家。

二、动物养殖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一)合理选择动物品种,减少动物养殖风险

要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动物养殖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动物养殖品种的选择,要针对当地的经济特征、地理因素和生物状况进行选择,特别是针对市场的需求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品种,避免养殖不熟悉的品种而导致成本增加。同时,要提高养殖技术的科技化、自动化,促进养殖技术的集约化发展,引进更加安全的动物养殖技术,为珍贵的动物品种配置保险,减少动物养殖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二)利用市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养殖模式发展

要促进动物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利用市场推动养殖技术研究和运用。动物养殖企业必须要从市场营销角度促进人们更新对动物产品的认识,开发多样化的动物产品,重视对产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推动动物养殖产品的市场化需求,从而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动物养殖企业还应当从市场需求发展来看,推动技术的市场化发展,由重视对动物某方面应用的创新到多方面应用技术的创新,从高质量、绿色环保的角度推动技术的发展,重视产学研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利用生产推动技术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自动化、机械化发展。同时要重视对新产品研发技术的提高,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养殖风险,提高疾病防治技术、培养优良品种为目标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综合提高养殖技术,强化疾病监测预防技术提升

为了进一步推动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养殖技术的市场化发展,对于动物养殖业中的中小企业要利用多种渠道取得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利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促进技术的运用,同时要改善专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提升专业人员的创新意识,鼓励员工主动对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从资金和人员等方面为养殖技术发展提供支持。另外,在养殖技术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改善管理观念,构建完善的质量检测制度,建设和完善养殖安全防御系统,推动疾病预防技术的发展。其中质量检测制度是保证动物产品合格的基础,强化疾病预防技术是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免疫接种方法的研究防止动物传染病,通过饲养管理方式,促进整个兽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强化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保证场区和加工设备的卫生,做好风险防御工作保证动物养殖整体环境的提升。

三、总结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北方地区;淡水养殖;问题与对策洋;淡水;养殖

北方淡水养殖的发展历史并不算短,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一直不是很好。但是,相关研究者在研究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时,还应该注意到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潜力。

一、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不断,但是由于市场供应、养殖技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依然处于低迷状态。通过相关研究者的积极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北方淡水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我国北方淡水养殖业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渔户对于养殖饲料的配比、选取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误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养殖品种混乱。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B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二、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若想促进北方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相关研究者就必须解决渔户的养殖技术问题、市场供求问题、渔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以及开发新型淡水养殖产品,以从根本上发展北方淡水养殖业。

1、积极学习新型养殖技术。在北方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2、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北方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北方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

3、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随着北方的淡水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发展速度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还要积极寻找新的销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在寻找新的销路时,首要还是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研究市场的供求情况,以适当的时机进军新的市场,才可以将利益扩大到最大;另外,还可以寻找国外市场,以积极的态度举办相关的淡水养殖产品展销会,宣传淡水养殖产品的优势,进而吸引投资,再进行市场的开拓,将我国北方淡水养殖的市场扩大到国外。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4篇

(1.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正安563400;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作者简介:王金娜(1988-),女,研究生,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E-mail:895609959@qq.com

通讯作者:安苗(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的教学和鱼类种质资源。E-mail:gzuam@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2

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又称彩虹鳟,三文鳟。体呈长纺锤形,吻圆、鳞细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体背、体侧与鳍上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上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并延伸至尾鳍基部而得名。虹鳟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鲱形目、鲑鳟亚目、鲑科(Salmonidae)、鲑属(Salmo),是北半球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是适应性较广的一种冷水性鱼类[1]。虹鳟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要求水体流速在2~30cm/s之间,溶氧量达到5mg/L以上,水温为8~18℃(稚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0℃),最适生长水温为16~18℃,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水不结冰就能够摄食生长;虹鳟为短日照型鱼类,其繁殖季节为10月至翌年的2月。

虹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驯化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典型的肉食性、冷水性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几乎不含胆固醇,并且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DHA、EPA等优点[2]。美国在1874年就开始了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增养殖探索,如今虹鳟鱼人工养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地区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池塘流水养殖,发展到海水、淡水网箱、围栏养殖以及湖泊水库增养殖。相对而言,我国进行虹鳟鱼的人工养殖起步较晚(比国外晚近一百年),最初是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主席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成功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试验场,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不仅对水产品需要的数量日益扩大,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人们对淡水养殖的鱼类需求而言,中高档的冷水性鲜活鱼(如虹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鲤科鱼类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生活中补充蛋白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由于虹鳟鱼具有形态别致、容易上钩等特点,现已成为极好的旅游垂钓对象;又由于其具有刺少、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生产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广泛养殖前途的推广对象之一。

1国内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1.1国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以及墨西哥西北部是虹鳟鱼的天然分布地域。虹鳟具有陆封型、降海型、湖沼型三种类型,陆封型虹鳟生活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是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类型;降海型虹鳟包括冬季入海与夏季入海两大群体;湖沼型虹鳟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及其沿岸带水域中。187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将野生虹鳟鱼发眼卵从太平洋西岸移往内陆进行养殖试验,他发现虹鳟鱼的发眼卵具有便于运输、其稚鱼开口便食人工饵料适合于家化养殖的优良性状,从此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很快传到欧亚大陆,如今已成为遍布120多个国家及其地区的养殖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道纳尔逊博士,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从降海型虹鳟鱼中选育出生长快、怀卵量多、肉质鲜美的速生品系,并很快传遍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已经发展为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方式主要是淡水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的养殖总产量高达46万t,其中美国、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丹麦及意大利等国家,依次被称为鳟鱼的养殖大国,这些国家的年生产量都在2万t以上;目前法国的养鳟场达800多个;日本的养鳟场从1877年接受美国赠送的10000粒虹鳟鱼发眼卵开始,到现在已经遍及全国;丹麦的大小养鳟场也达600多个;而美国作为最早养殖虹鳟鱼的国家,如今已有45个州进行虹鳟鱼的养殖[5]。

虹鳟鱼的养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动了虹鳟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1920年美国西部鱼类营养研究所,开始了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营养生理学研究;1957年提出虹鳟鱼全价配合饵料的饵料配方;针对饵料成本高的问题,日本在1962年研发了成本较低,适合于广泛使用的全价配合饵料;全价配合饵料的产生,解决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育成效率低下的问题,促使虹鳟鱼的养殖饵料进入了社会商品化的新时期。此外,在虹鳟鱼的生物学研究上,科技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37年,美国的学者通过改变光周期的方式促使虹鳟鱼性腺成熟提前的研究取得成功;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野村等人通过光控制虹鳟提前产卵并获得成功。有研究表明,雄性虹鳟鱼的性成熟较早,因此会使生长受到阻碍,但可在稚鱼期通过性转变的方式将虹鳟鱼全部雌性化,然后放入12℃的水体中生长14个月,结果其生长迅速,体重可达500g以上;另有资料显示,虹鳟鱼养殖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性疾病是集约化养殖虹鳟的主要威胁,而美国、挪威、日本等虹鳟鱼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在虹鳟鱼病原、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1970年,虹鳟鱼养殖业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雄厚、经营管理科学以及养殖技术先进的水产养殖业[6]。

1.2我国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鱼养殖业相比,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产业,直到20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

第一阶段:1959年至1965年是虹鳟鱼试验养殖及初期发展阶段。1959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并于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养殖试验站,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1963年,该试验站育成我国第一代虹鳟成熟亲鱼,并取得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1964年,北京市接受朝鲜平壤市赠送的24尾虹鳟亲鱼、200尾当年稚鱼,并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试养;1965年,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虹鳟鱼养殖试验站迁移至宁安市渤海镇莲花村。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是虹鳟鱼养殖停滞阶段。1968年,虹鳟鱼发眼卵生产能力达到200万粒,向黄河流域的几个省、自治区提供发眼卵并推广虹鳟鱼的养殖技术;经过近10年的虹鳟鱼人工养殖试验,养殖技术基本具备了推动虹鳟鱼养殖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但1966年以后,刚刚起步的虹鳟鱼养殖业停滞了10年。第三阶段:1980年前后是实验研究的恢复阶段。我国虹鳟鱼养殖业从1978年开始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将渤海虹鳟鱼试验场扩建成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冷水鱼试验站,通过该站的规划设计以及设施改造,建起了封闭遮光式自流水孵化室;此外,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中国虹鳟鱼养殖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基地以及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科学技术交流的窗口;198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渐增多,农业部以及有关省、市,先后多次组团前往法国、日本等考察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并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第四阶段:1981年至1983年是政府指导、大力宣传阶段。为了向广大养殖户普及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981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首次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第五阶段:1984年至1988年是扩大生产规模,向产业化发展阶段。1984年,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培训班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4年至1988年,全国性的虹鳟鱼养殖、虹鳟鱼繁殖育种的前沿技术讲座,先后两次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7年,我国将虹鳟鱼养殖列为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并在吉林、山东以及黑龙江等省实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是虹鳟养殖业的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性冷水鱼养殖技术研讨会”,增加了我国对虹鳟鱼养殖前沿技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七阶段:1996年至今,虹鳟鱼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迅速的发展。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虹鳟鱼游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市延庆、怀柔等六个山区县的虹鳟鱼游钓业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虹鳟鱼发眼卵的年生产量已达2500万粒~2800万粒,全国已有虹鳟鱼养殖场达80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辽宁、甘肃、黑龙江、云南、山西以及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虹鳟鱼的主要养殖区为山东、北京、辽宁以及甘肃等省、市,这些地方虹鳟鱼的产量,占国内虹鳟鱼总产量的90%以上[6]。

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现已由山泉水养殖,发展到水库以及海洋养殖,由单一的流水池养殖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扩展至旅游业,成为旅游业上的一个亮点和游钓的对象。虹鳟鱼的养殖、游钓在我国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2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现状

虹鳟鱼是重要的淡水以及半咸水鲑科养殖鱼类之一,尤其对于欧美地区的国家而言,因其发眼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较低、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也较强、孵化时间较长、比较适合于长途运输、便于引种,所以虹鳟鱼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为广泛的冷水性经济鱼类[8]。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于1959年,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开发冷水资源,扩大冷水性鱼类(如虹鳟)的养殖规模与范围,但其实际产量较低,仅占全球虹鳟鱼产量的0.05%[9]。目前,我国市场年消费虹鳟鱼总量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内养殖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极大部分仍需要依靠进口。到上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成为了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已经推广到86个国家和地区[10],其养殖方式主要是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美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日本自1877年从美国引进虹鳟鱼发眼卵开始,迄今养殖鲑、鳟鱼类已经达到27种;欧洲国家挪威、丹麦、瑞典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大型海水网箱养殖虹鳟鱼,其虹鳟鱼养殖设施研制以及高脂肪饵料的开发均占世界首位[11]。

虹鳟鱼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养殖方式根据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山涧溪流水(如贵州山区);二是地下涌泉(如山东济宁);三是井水(多在南方地区)等进行流水养殖;四是水库或水库坝下河道设置网箱进行养殖(如刘家峡水库)[12]。辽宁省采用水库底层水进行虹鳟鱼商品鱼的养殖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3];南方虹鳟鱼养殖场多设在高山、冷水泉、谷地等区域[14];甘肃省虹鳟鱼流水池养殖面积达1?6万m2,网箱养殖面积达0.35万m2,虹鳟鱼年产量达1222t[15];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发展壮大,目前在东部地区至杭州市、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南方地区至广东省、北方地区至黑龙江等29个省、市、地区进行引种推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需求量将会逐渐增加,因此,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潜力更加巨大[16]。

3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与方向

3.1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虹鳟鱼养殖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虹鳟鱼的养殖场大多数属于自主经营的单位,并且还有许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虹鳟鱼生产效率较低。我国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单位水体的产量和人均生产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主要是流水池养殖,其产量通常在30~40kg/m3,但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率具有较大的差距,高达20000kg/人·年,低至5000kg/人·年,有的地区则更低。

3.2虹鳟鱼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更加密切,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能够促使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使用高能量饵料,降低了虹鳟鱼的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收入,有力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向专业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积极稳妥地引进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建立苗种、饵料供给体系,促使虹鳟鱼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继续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养殖户,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虹鳟鱼养殖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玉祥,高峰,曲淑珍,等.虹鳟鱼养殖及项目开发与效益评价[M].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刘雄,王昭明,金国善,等.虹鳟鱼养殖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王洪亮等编著.虹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虹鳟鱼养殖资料汇编[M].1984.09

[5]李勤慎,陈静.冷水性鱼类养殖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王昭明,吴凡修,深希顺.虹鳟鱼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张红敏.论我国冷水鱼养殖[J].农家科技,2013(8):218

[8]李明华.伊朗虹鳟鱼养殖[J].水产科技,2006(5):39-42

[9]杨建宝.甘肃金鳟部分形态学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以及IGF-I、IGF-Ⅱ基因的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0]马志坚,朱国强.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9(4):23-28

[11]张秀荣.欧洲虹鳟养殖概况[J].齐鲁渔业,1995,12(1):47

[12]郭焱,马明宝.虹鳟养殖技术之二-新疆天然水域虹鳟增养殖前景分析[J].中国水产,2007(11):39-40

[13]刘丽艳,袁国志,刘学光,等.虹鳟鱼养殖技术之一利用水库底层水养殖虹鳟[J].中国水产科学,2003(03):47-48

[14]李周明.南方虹鳟鱼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12(7):37

[15]陈昌.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猪养殖 品牌建设 专业合作社

一、我镇生猪养殖现状及分析

我镇共有生猪养殖户近千家,每年生猪存栏量10万多头,出栏量8万多头,母猪1200多头。由于受限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虽然养殖户较多,但难以形成生产合力,防疫能力不强,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不能产生品牌效应。加上猪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价格下滑,对我镇生猪养殖影响较大。我们对全镇生猪养殖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信息不畅,应变不力。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养殖户信息不畅,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调节养殖规模和规避养殖风险,应变不力,严重制约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2.投入不足,制度不全。当前我镇对生猪养殖业的投入与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贡献不协调。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3.组织化程度低,养猪成本高。我镇生猪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具有相当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成本、低收益的弱势地位。

4.抗风险能力不强。很多养殖户的疫病防治意识不强,技术掌握不到位,因生猪发病、价格下滑亏损的情况较多,严重影响生猪养殖户的信心。

二、品牌项目建设对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具有支撑作用

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这一平台推进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确保广大养殖户增加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

1.品牌项目建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撑。我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职能,专门编撰了校本教材《生猪高效养殖》,将每月出版的《生猪养殖》科技小报发放到养殖户手中,每月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理论培训,每年邀请北京“大北农集团”、湖南“绿叶集团”、市研究所、县兽医站的专家教授来学校讲学,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培训,为全镇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生猪养殖专业队伍,涌现出殷永红、胡友定、李文忠等一批养殖专业户。许多在家就业、返乡创业及留守农民在他们的影响和我们的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培训的引领下,走上了生猪养殖之路。在镇政府大力支持和我校的积极努力下,先后成立了永红、兴旺、潼口三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实训基地,与镇兽医站合作为他们长年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2.品牌项目建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支撑。通过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培训,在养殖规模、养殖模式、市场销售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但其信息渠道较为闭塞,现代化信息手段运用较缺乏,我校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生猪养殖信息”之窗,从苗猪的选购、生猪市场的供求、价格的走向等方面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每月编印的《夏集镇生猪养殖信息小报》及时送达他们手中,促使养殖企业、养殖户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3.品牌项目建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物质支撑。生猪养殖合作社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猪舍随之不断增加,我们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同时借助生猪养猪品牌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合作社及时解决用地、资金等问题。帮助合作社建设粪污处理场,修建沼气池。排出的粪便一部分用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一部分用来沼气发电,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照明、燃气。不仅帮助他们处理环境污染问题,还让种养殖模式得到有效尝试,使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产业得到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三、专业合作社对品牌项目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我校从2008年开始就把生猪养殖作为品牌培训项目来打造,经过6个多年头的研究与实践,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对我镇成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高。做优做响品牌项目建设是专业合作社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合作社不但每年拨付资金,还定期与我校合作交流,共同打造这一品牌,促进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

1.增强品牌项目建设的意识。生猪养殖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我镇农业特色产业。随着生猪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养殖户不断增加,加快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增强品牌项目建设的意识尤为重要。加强组织领导,为品牌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把品牌项目建设落到实处。认清品牌建设的意义,把品牌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载体。

2.加大品牌项目研究的力度。要促进生猪专业合作社既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就要加强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的研究。我们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对生猪养殖品牌项目建设的市场调研、品种引进与开发、营销与服务的力度,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我镇生猪养殖这一品牌效应。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6篇

一、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24-5220-04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CHEN You-guang1,YU Zhen-hai1,JING Ying1,LI Zhi-xun2

(1.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250117,China;

2.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were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thoughts and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Key words: Henan; cold water fis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近几年来,冷水性鱼类因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天然水域冷水性鱼类过度捕捞,全球资源量大幅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增加资源与增殖的方法[1]。

我国对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十分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实践证明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卵苗和商品鱼重要的中转站。由于河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建和提升冷水性鱼类产业,可就近提供卵苗和商品鱼,对增强我国冷水鱼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为促进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

1.1 自然条件与养殖分布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44.3%,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拥有河流493条。许多河流由于坡降大、水流湍急、水质清新,饵料生物少,水温较低,是养殖冷水性鱼类宝贵的水资源。针对这一现状,2003年河南省对沿黄绿色渔业带进行了建设,推动渔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冷水鱼养殖企业多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山区,如三门峡市的卢氏、冠云山、灵宝、陕县,安阳市的林州及济源等,现有年产15 t以上的冷水性鱼类繁殖企业1家、养殖企业4家;另外,还有郑州、濮阳、平顶山、信阳、商丘(睢县)和南阳等地市分布一些零星的小型企业,详见图1。

1.2 养殖面积与产量

2009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18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9万t,而调研结果表明,冷水鱼总养殖面积只有81 190 m2,商品鱼产量355 t,生产发眼卵 100万粒,培育苗种6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17.45 kg/m2;到2010年,冷水鱼商品鱼产量达510 t,生产发眼卵200万粒,培育苗种10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22.09 kg/m2(表1)。因此,河南省冷水鱼占水产品总产量份额较少,发展较为迟缓但养殖产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3 养殖种类与技术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开始引进和养殖冷水鱼,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冷水鱼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品种养殖逐步转向以多品种养殖过渡,并把养殖生产与大众的休闲度假、游钓业有机结合,增强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活力。目前,河南省养殖鲑科鱼类主要是从云南引进的美国道尔顿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北京或山西引进的朝鲜虹鳟及山西引进的日本金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品种;鲟鱼类主要是从黑龙江引进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ti Brandt),武汉引进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北京房山引进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及几种杂交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3,4],河南省起初只是引进鲑科鱼类,如硬头鳟、金鳟、三文鳟[5]。进入本世纪以后,在国家、省市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加强了研发力度,加快了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鲑科鱼类方面,孙兴旺等[6]对挪威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姬广闻等[7]对香鱼开展河流增殖放流试验,通过利用微流水养殖香鱼,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决了香鱼苗种运输的瓶颈问题,从4月在淇河的荷花村段进行香鱼的人工放流,年底捕获香鱼平均规格达100 g,获得了成功,又在香鱼和细鳞鲑养殖及饲料方面进行了研究[8,9]。在鲟科鱼类方面,赵道全等[10-13]对俄罗斯鲟从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与养殖效果、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俄罗斯鲟鱼对甲鱼养殖企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秀玲等[14]和陈居明等[15]对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王水亮等[16]对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开展了研究。2003年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实施,利用水库在济源市进行网箱养鱼,除了养殖鲢鳙鱼、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乌鳢(Channa argus)、斑点叉尾(Channel catfish)以外,还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2007年济源市网箱养鱼突破15 000箱[17]。杨治国等[18]开展了高产高效鲟鱼养殖方式的研究,主要有池塘微流水鲟鱼养殖[19]、山区工厂化鲟鱼养殖[20]等养殖模式,进而推动了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21]、中原地区[22]池塘养殖、网箱养殖[23]以及水库、河流增殖放流,制定了相关的鲟鱼技术规程。10多年来,相继有“俄罗斯鲟鱼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和“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一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12],促进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

1.4 养殖方式与设施研究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自然水体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24]。自然水体增养殖方式包括自然水域人工放流、网箱和围网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包括开放式室外流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根据河南地区养殖情况,李同国[5]在冷水鱼养殖场建设研究中,阐述了建场选择条件,其中包括水源与水温、水流与水量、溶氧量、电力交通、销售市场等,提出了池塘类型、形状与结构、池面积与数量等关键技术和具体的要求。钱名全等[25]又进一步研究了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陈杰等[23]对网箱的水域设置、形状大小、框架制作、鱼排的制作提出了技术要求,对苗种放养、饲料与投喂、日常管理及越冬进行了技术规范。目前,开放式流水、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已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养殖方式。

1.5 深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田螺、河虾和银鱼等特色加工及大宗淡水鱼类的冷藏与保鲜。由于河南省受冷水鱼养殖产量的制约,养殖产品大多就近销售,或者直接进入宾馆和饭店,农贸市场几乎是有价无货。目前,冷水鱼精深加工环节尚显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1.6 饲料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食品和饲料加工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各地市均有加工企业,其中涉及渔饲料生产代表性企业就有6家,均可以根据鲑科、鲟科等冷水性鱼类饲料营养配比生产出全价配合饲料。在饲料研究中,像赵道全[11]对俄罗斯鲟鱼饲料和龙勇等[26]对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为数并不多,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仍有差距。

1.7 疾病流行与防治研发状况

冷水性鱼类引发的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营养性疾病。调研结果表明,河南鲑科鱼类的发病率比鲟科鱼类要高,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损失较大。有的企业减少鲑科鱼类养殖,进而增加鲟鱼养殖。而鲟科鱼类的疾病也比较普遍,有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营养性的病例,最常见的是烂(赤)皮、烂鳃、肠炎、出血和脊柱弯曲等病症。科研人员也及时地开展了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如杨治国等[27-29]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诊断与治疗,张国振[30]对匙吻鲟寄生虫病开展治疗及预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许多症状难以控制。

2 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冷水鱼亲鱼培育及卵苗供应不足

2008年河南省相继对虹鳟和鲟鱼人工孵化成功、鲟鱼人工繁殖成功[31],尽管冷水性鱼类繁育系统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市场需求和现代渔业要求相比繁育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鲟鱼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鲟鱼亲鱼培育不足。我国鲟鱼繁殖年龄为8~10龄,而企业缺乏有计划按年龄梯队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基本上靠外购或引进发眼卵和苗种;三是冷水性鱼类繁育种类单一,企业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制约了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

2.2 饲料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饲料加工企业很多,但针对冷水鱼营养需求研发的饲料企业太少。多数养殖企业位于偏僻山区、道路崎岖,即便有好的饲料厂家,也因饲料运输路途长远、耗时费力,饲料价格相应提高。而长期采用非专用饲料投喂,会造成鱼类体质、免疫力降低,突出表现在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运输存活时间短和发病率高。

尽管境内养殖企业养鱼多年,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鱼病方面的研究[27-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发现养殖企业的养鱼池载鱼量不断增加,因水源流量限制,换水率有限,且时常更换饲料,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变差,病害增多,加之养殖者病症观察、诊断、用药方法等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发病,治愈困难,严重时导致养殖效益下滑,蒙受损失较大。因此,冷水性鱼类疾病频发已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3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破解。“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发展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及特有的土著冷水性鱼类,是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冷水资源优势,应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冷水性鱼类产业化建设;从全省产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点应放在新品种引进、原种种质的提纯复壮、企业增值增效及产业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口,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鱼类与冷水性鱼类等相互关系,确立优势冷水性鱼类主导品种,大力扶持和发展繁育、养殖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营造整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1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打造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在养殖主产区加大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力度。由于冷水性鱼类养殖多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那里交通、通讯和生活都不便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开发时,当地主管部门应在土地租赁、水源使用、公路建设、产品销售以及建设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业主愿意投入、精心生产、安居乐业、得到实惠,逐步使企业做大做强,培植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只有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快速推进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培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3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建立互惠协作关系,结合生产实际研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方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双方达到效益、成果共赢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3.3 创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完善配套体系,开拓产业的发展空间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按照创办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合作收益实效化的思路,积极鼓励创建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开展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养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完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石振广, 董双林, 王云山, 等. 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 叶新太,李君兰,赵新年.关于实施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的思考[J].河南水利,2005(1):38.

[3] MOORE B J,HUNG S S O, MEDRANO J F. Protein requirement of hatchery-produced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88,71(3):235-245.

[4] HUNG S S O, LUTES P B,SHQUEIR A A,et al. Effect of feeding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 Aquaculture, 1993, 115(3-4):297-303.

[5] 李同国.怎样建造一个冷水鱼养殖场[J].河南水产,2006(1):21-22.

[6] 孙兴旺,李同国,朱文锦,等.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1,31(2):12-13.

[7] 姬广闻,张 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8] 李先明,李治勋,刘 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

[9] 齐子鑫,赵永军.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29-30.

[10]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3):25-26.

[11]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饲料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4):25-26.

[12]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科研成果[J].河南水产,2006(1):45.

[13] 赵道全,王先科.俄罗斯鲟鱼在我省甲鱼养殖业结构调整中的意义[J].河南水产,2002(4):6-7.

[14] 李秀玲,庄芾思,乔明超,等.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技术[J].河南水产,2009(3):24,15.

[15] 陈居明,刘 垠.西伯利亚鲟养殖试验[J].河南水产,2003(3):31.

[16] 王水亮,王东风.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45-46.

[17] 何天军.济源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J].河南水产,2007(4):48.

[18] 杨治国,胡安华,汪成竹,等.鲟鱼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44-46.

[19] 杜忠臣.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高产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3(1):40-41.

[20] 常东洲.山区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8(1):14-15.

[21] 祝少华.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匙吻鲟技术[J].中国水产,2007(12):41-43.

[22] 陈 杰.中原地区鲟鱼养殖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12):28.

[23] 陈 杰,宁俊禄.网箱养殖鲟鱼技术规程[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7-8):29.

[24] 范兆廷,姜作发,韩 英,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乡村版),2008. 148-189.

[25] 钱名全,蓝泽桥,胡 超,等. 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6):3-6.

[26] 龙 勇,李林春.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8-111.

[27] 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2001,31(5):40-41.

[28] 杨治国,董 冰,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初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17-18.

[29] 杨治国,李明彦,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J].淡水渔业,2001,31(2):34-35.

[30] 张国振.匙吻鲟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预防[J].河南水产,2005(3):29.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8篇

XX年11月11日至21日,xx市畜牧水产局牵头组织所属业务部门的分管领导、水技站长考察学习了xx怀柔、山东xx的虹鳟鱼养殖基地,并与当地的养殖户及水产干部进行了详细的交流。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怀柔区现有虹鳟养殖场30多家,年产量约500吨。以虹鳟为主的垂钓、餐饮业达450家,虹鳟售价10-18元/斤,另收加工费10元/尾,如“鱼师傅”酒家年可销售虹鳟25吨。 山东省xx县现有虹鳟养殖面积220亩,主要集中在冶源镇。冶源镇养殖虹鳟150亩,养殖户150多户,其中年产量2-3万斤的养殖户约30家,年产量5-6万斤的养殖户7-8家。现已形成集鱼卵采集、孵化、饲养、销售、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养殖品种由虹鳟向金鳟、大西洋鲑、鲟鱼等多品种发展,年纯收入520万元。该镇还立足资源优势开展以虹鳟为特色的餐饮业,全镇有美食园、鱼村、鱼馆等30多家,推动了虹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政策与资金落实到位。山东xx、xx怀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水、涌泉水,水量大,水质清澈透明,水温适宜,是虹鳟鱼养殖的最佳场所。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xx县及怀柔区政府把虹鳟鱼作为水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从政策与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增加科研经费,增强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xx县政府还从虹鳟卖难入手,在发展初期发挥各驻外办力量推介虹鳟产品,并承担一切费用,为虹鳟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2、依靠科技,加快虹鳟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规模发展,xx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并邀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省水产研究所专家结合生产实际举办科技讲座,提高了渔民虹鳟养殖技术水平。怀柔区虹鳟养殖基地常年聘请虹鳟鱼研究资深专家、研究员开展新技术开发研究、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拥有必备的制种实验室和试验池,用作远程教育的设施,为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科技成果发挥了作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无公害虹鳟产品的需求,养殖基地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虹鳟的选育和饲料配制,严把疾病防治关,严禁违规药物的投入。由于无公害标准化等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虹鳟养殖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怀柔区单产水平为3-5万斤/亩,xx县为5-6万斤/亩,创国内先进水平;养殖成本也逐年降低,每斤成本只需4-6元,一个养殖面积200-300平方米的小型虹鳟养殖场,年可创利4-5万元。 3、良种配套,为规模开发提供保障。怀柔区注重抓虹鳟鱼种苗基地建设,做到自繁自育自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品种结构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了日本金鳟、山女鳟、白点鲑、河鳟等十多个优良品种。同时针对多年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个体生长缓慢等现象,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优质亲鱼的选育工作,保障了种苗质量,推动了虹鳟养殖业的发展。xx县由于水温不适宜人工繁殖,需外调发眼卵,为此县水技站聘请专家、专业人士传授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使每个养殖户都熟练掌握了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成至病害防治等全套技术,苗种培育成活率达60%,成鱼养殖成活率80-90%。为节约开支,冶源镇政府从xx、黑龙江等地集中调运发眼卵,分发到各养殖户自行孵化培育,使户均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 三、启示与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虹鳟鱼养殖是一项新产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形成一个规模产业。由于我市虹鳟养殖刚起步,基础较弱,为此生产要上规模,必须有超前意识,耐心工作,及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后盾。地方政府要重视虹鳟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虹鳟产业,对虹鳟科研攻关与技术培训、创品牌、促销等给予重点扶持,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初期的困难与问题,尤其是销售难题。金融部门要放宽条件,向虹鳟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经营水平高、有一定影响面的基地型龙头企业,推动虹鳟产业的规模发展。 2、建立规格苗生产基地,创新养殖模式。由于我市地下水资源有限,只能开发高海拔地区的山涧水养殖虹鳟,而山涧水又存在渡夏及受雨季影响水质易混浊的问题,对虹鳟苗种造成危害。因此要规模发展,必须错开高温时期,发挥南方生长速度快于北方的优势,利用秋冬季低水温开展养殖,走“集中培育,分散养殖”之路。要根据生产布局,建立县级大规格苗种(50克/尾以上)培育基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根据不同类型资源特点,创新养殖模式。如开发高海拔地区的水库开展增养殖;在低海拔地区利用秋冬季选择适宜水质的大中水域开展网箱养殖;发挥关闭、停产养鳗场水质清新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虹鳟精养等,不断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3、培植典型,依靠效益带动生产。xx、山东虹鳟产业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才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的虹鳟养殖试验于XX年取得初步成功,XX年在全市推广养殖,尚属小规模分散生产。XX年又遭遇“非典”与罕见的高温,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市虹鳟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政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开拓市场外,还需培植典型与龙头企业,依靠效益带动生产。要抓两种典型,一种是水产技术部门先行,开展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包括采用进口饲料饲养,使养殖成本控制在每斤8元以下;另一种是培育经营机制完善,具有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如台商吴龙振先生在清流李家的养殖场,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促进虹鳟产业发展壮大。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科技兴鳟。从我市目前虹鳟养殖水平看,地下冷泉水养殖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平均每平方米产鱼20公斤,仅是考察点的最低水平;山涧水养殖更差,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1公斤,为最低水平的一半。从养殖成本看,我市为每公斤20-26元,与xx、山东等地无法相提并论。如何降本增效成为今后虹鳟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虹鳟要发展,科技要先行,要重视虹鳟的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力量,组织科技人员,聘请虹鳟养殖专家,联合科研院校,针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如病害、饲料等进行攻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5、加大宣传,积极发展相关休闲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学习外地做法,通过我市驻外办力量,扩大在广东、厦门、福州等地的影响力。派出厨师学习虹鳟鱼烹饪技术,在xx开设类似“鱼师傅”的餐馆。在条件许可下,举办“xx市名特优水产品展销会”,把产品推介出来。借鉴xx、山东兴办的虹鳟餐饮与休闲垂钓业,发挥我市旅游资源点多面广的优势,因地制宜创办各具特色、适应游客需求的以虹鳟为主的旅游观光和垂钓娱乐项目,如开发将乐玉华洞、宁化银杏山庄的虹鳟养殖,建立虹鳟鱼游钓、观赏乐园,同时推出以虹鳟鱼为主的餐饮业,形成不同风味的虹鳟食品,带动虹鳟养殖业的发展。 6、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养殖虹鳟鱼是一项前景十分看好的发展项目,由于南方没有规模的养殖基地,广东、厦门等地的水产批发商纷纷到xx、山东联系虹鳟产品,但路途遥远,无法运输,给我市发展虹鳟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因此要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南方市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胆探索,稳步推进”的发展战略,通过扎实艰苦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南方最大的虹鳟鱼苗种基地和生产基地,为xx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为xx市赴xx、鲁虹鳟鱼养殖考察小组成员)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9篇

一、基本情况

XX市怀柔区现有虹鳟养殖场30多家,年产量约500吨。以虹鳟为主的垂钓、餐饮业达450家,虹鳟售价10-18元/斤,另收加工费10元/尾,如“鱼师傅”酒家年可销售虹鳟25吨。

山东省XX县现有虹鳟养殖面积220亩,主要集中在冶源镇。冶源镇养殖虹鳟150亩,养殖户150多户,其中年产量2-3万斤的养殖户约30家,年产量5-6万斤的养殖户7-8家。现已形成集鱼卵采集、孵化、饲养、销售、饲料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养殖品种由虹鳟向金鳟、大西洋鲑、鲟鱼等多品种发展,年纯收入520万元。该镇还立足资源优势开展以虹鳟为特色的餐饮业,全镇有美食园、鱼村、鱼馆等30多家,推动了虹鳟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政策与资金落实到位。山东XX、XX怀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水、涌泉水,水量大,水质清澈透明,水温适宜,是虹鳟鱼养殖的最佳场所。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XX县及怀柔区政府把虹鳟鱼作为水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从政策与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增加科研经费,增强科技力量,开展科技攻关。XX县政府还从虹鳟卖难入手,在发展初期发挥各驻外办力量推介虹鳟产品,并承担一切费用,为虹鳟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2、依靠科技,加快虹鳟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规模发展,XX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并邀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省水产研究所专家结合生产实际举办科技讲座,提高了渔民虹鳟养殖技术水平。怀柔区虹鳟养殖基地常年聘请虹鳟鱼研究资深专家、研究员开展新技术开发研究、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拥有必备的制种实验室和试验池,用作远程教育的设施,为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科技成果发挥了作用。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无公害虹鳟产品的需求,养殖基地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操作进行虹鳟的选育和饲料配制,严把疾病防治关,严禁违规药物的投入。由于无公害标准化等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虹鳟养殖单产水平不断提高,怀柔区单产水平为3-5万斤/亩,XX县为5-6万斤/亩,创国内先进水平;养殖成本也逐年降低,每斤成本只需4-6元,一个养殖面积200-300平方米的小型虹鳟养殖场,年可创利4-5万元。

3、良种配套,为规模开发提供保障。怀柔区注重抓虹鳟鱼种苗基地建设,做到自繁自育自养,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品种结构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了日本金鳟、山女鳟、白点鲑、河鳟等十多个优良品种。同时针对多年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个体生长缓慢等现象,组织了有关专家开展优质亲鱼的选育工作,保障了种苗质量,推动了虹鳟养殖业的发展。XX县由于水温不适宜人工繁殖,需外调发眼卵,为此县水技站聘请专家、专业人士传授苗种培育及养成技术,使每个养殖户都熟练掌握了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养成至病害防治等全套技术,苗种培育成活率达60%,成鱼养殖成活率80-90%。为节约开支,冶源镇政府从XX、黑龙江等地集中调运发眼卵,分发到各养殖户自行孵化培育,使户均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

三、启示与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虹鳟鱼养殖是一项新产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形成一个规模产业。由于我市虹鳟养殖刚起步,基础较弱,为此生产要上规模,必须有超前意识,耐心工作,及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后盾。地方政府要重视虹鳟产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虹鳟产业,对虹鳟科研攻关与技术培训、创品牌、促销等给予重点扶持,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初期的困难与问题,尤其是销售难题。金融部门要放宽条件,向虹鳟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经营水平高、有一定影响面的基地型龙头企业,推动虹鳟产业的规模发展。

2、建立规格苗生产基地,创新养殖模式。由于我市地下水资源有限,只能开发高海拔地区的山涧水养殖虹鳟,而山涧水又存在渡夏及受雨季影响水质易混浊的问题,对虹鳟苗种造成危害。因此要规模发展,必须错开高温时期,发挥南方生长速度快于北方的优势,利用秋冬季低水温开展养殖,走“集中培育,分散养殖”之路。要根据生产布局,建立县级大规格苗种(50克/尾以上)培育基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还要根据不同类型资源特点,创新养殖模式。如开发高海拔地区的水库开展增养殖;在低海拔地区利用秋冬季选择适宜水质的大中水域开展网箱养殖;发挥关闭、停产养鳗场水质清新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虹鳟精养等,不断做大做强这一产业。

3、培植典型,依靠效益带动生产。XX、山东虹鳟产业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才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的虹鳟养殖试验于2000年取得初步成功,2002年在全市推广养殖,尚属小规模分散生产。2003年又遭遇“非典”与罕见的高温,影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为此,我市虹鳟产业的发展壮大,除政府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帮助开拓市场外,还需培植典型与龙头企业,依靠效益带动生产。要抓两种典型,一种是水产技术部门先行,开展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包括采用进口饲料饲养,使养殖成本控制在每斤8元以下;另一种是培育经营机制完善,具有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骨干型龙头企业,如台商吴龙振先生在清流李家的养殖场,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促进虹鳟产业发展壮大。

4、加大科研力度,实现科技兴鳟。从我市目前虹鳟养殖水平看,地下冷泉水养殖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平均每平方米产鱼20公斤,仅是考察点的最低水平;山涧水养殖更差,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1公斤,为最低水平的一半。从养殖成本看,我市为每公斤20-26元,与XX、山东等地无法相提并论。如何降本增效成为今后虹鳟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虹鳟要发展,科技要先行,要重视虹鳟的科研开发,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力量,组织科技人员,聘请虹鳟养殖专家,联合科研院校,针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如病害、饲料等进行攻关,不断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0篇

摘 要 林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动物。由于多年来野生林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国际高价走私,林麝的人工养殖已成为提供天然麝香的最有效途径。本文对全国的林麝养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回顾,并对林麝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探析,最后对林麝的繁殖养育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林麝养殖 研究 经济效益 建议

麝是我国重要的药用动物,其分泌物――麝香用途广泛,可作为香料和中成药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目前,我国养殖3 种麝,即林麝(Moschus berezovsk ii)、马麝(M.chrysogaster)和原麝(M.m oschiferus),其中林麝为主要养殖种,林麝的饲养量占全国总饲养量的86.8%(徐正强等,2003)。林麝(Moschus berezovsk ii)隶属于麝科Moschidae 麝属M oschus,别名香獐、麝鹿、林獐等,200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国养殖林麝的省份主要是陕西和四川。

麝是珍稀名贵的经济兽类,其所产麝香的应用价值至今无可替代,而林麝养殖是经济效益、药用效益俱佳的产业。因此,加大科研力度,尽快解决制约其发展的技术难题,以实现产业化养殖,是满足麝香的市场供应和需求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林麝养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

(一)林麝的资源价值

林麝所产的麝香,是我国名贵的传统动物中药材,近代科学研究及临床医学证明麝香具有消炎、抑菌、抗肿瘤之功效,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此外,麝香作为香料珍品历史悠久,麝香具有独特、柔和而幽雅的香气,它的扩散和透发力极强,具有良好的提香作用和极佳的定香能力,它是最适宜于调制各类高级香水的动物性香料。

据北京中经纵横经济研究院(2009)的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对麝香的需求量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始终成上升趋势。

(二)林麝养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曾经是世界上麝香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是由于盲目捕猎,野生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麝香产量逐年减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有麝300万只,年产麝香2500千克,20世纪60年代下降到250万只,年产麝香2000千克,20世纪80年代,麝蕴藏量已不足60万只,年产麝香500千克左右(范志勇,2003)。目前,麝类资源基本上呈现零散的岛屿状分布,栖息地也大规模地破碎化,麝类在中国已全部属于濒危物种。

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我国自1958年起,先后在四川和陕西建立了几个养麝场,开始进行麝类驯养繁殖研究。

随后几年加强了对林麝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和食物种类的研究。进一步掌握了人工取香技术。

1975年以后,随着林麝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研究的加强和林麝能量代谢、野生林麝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林麝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掌握了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证实了雄性激素是麝香分泌的内因,增加外源性的激素可以刺激雄麝一年多次泌香。

早期的林麝养殖以笼养、舍养和圈养为主,后期改进饲养方法,采用群体饲养和“控制放牧”的方法。几十年来对林麝养殖的的繁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多成果,的成功率和幼仔的成活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林麝养殖种群的扩大和野放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1958年开始养麝后,由于国家支持力度较大,林麝养殖的发展比较顺利。到70年代,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导致技术研究缺乏经费,无法获取养麝的关键技术,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林麝饲养规模始终发展不上去,目前,许多省市的养麝场家均已倒闭,超过百头的养麝场全国仅有4~5家(王海燕,刘文华等,2006),所产麝香数量更是极为有限。

(三)林麝养殖存在问题的分析

随着几十年来人工养麝的发展,林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人工养麝虽然已经有50多年,但是有关林麝(特别是野生林麝)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王,姜海瑞等,2006)。

2.饲养管理缺乏科学性、种群退化问题突出。王等认为,目前林麝的养殖多是以小群混养的方式,不利于疾病的防治。饲料主要以青饲料为主辅以精饲料,没有专门为饲养林麝配置的饲料,导致饲养林麝种群中的个体体质较弱,死亡率高。一些个体养殖户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增加圈养数量,造成饲养条件跟不上发展需要,再加上缺乏科学管理、疫病防治经验,一些诸如对林麝威胁较大的脓肿、肺炎等疾病,得不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常造成群体死亡。此外,人工养麝由于种群数量少、调入种源比较困难,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品质退化严重,使现存的种麝生产力下降,直接影响人工养麝的规模化发展。

3.国内麝香收购价过低,成为制约养麝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程念,2006)。现今麝香的国内市场价为10万元人民币/千克;而国际麝香价格却达到40-65万元人民币/千克(丁宇晶,刘志宵等,2009)。这就使许多不法分子猎取野外麝或高价收购麝香走私到国外,获取高额利润。

(四)麝类养殖的的研究概况

在麝类资源繁育方面的研究,贾谦等(2004)对几十年来我国人工养麝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提出应该进行野麝活捕活体取香研究和改进麝类繁育的技术建议,保证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俞志成对麝类的养殖技术,具体包括饲养场的建造、麝的喂养以及麝香的采取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描述。

孟智斌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对我国麝香利用的看法,并对麝香的利用管理提出了建议。在对麝类经济效益的调查估计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孟智斌(2004)认为,如果计算麝香作为成分而形成的产品价值以及其独特效用而形成的品牌价值,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王、姜海瑞等(2006)在林麝的分类、分布、组织解剖、种群生态学,人工饲养,林麝生物学特性与饲养管理,资源利用价值,致危因素及保护等方面也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

二、麝类养殖繁育经济效益的研究

目前,麝类资源繁育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从而无法合理的衡量目前国内麝类养殖场的经营状况。程念(2006)在总结麝类资源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其他动物资源繁育的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结合麝类资源繁育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按照此方法,他对国内麝类资源养殖业有代表性的5家企业---陕西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四川养麝所、青城麝业、镇坪养麝场和米亚罗养麝场,从盈利能力评价,市场情况分析,资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率评价,发展能力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评分并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首先,市场情况、资产经营情况、经营效率等方面对麝类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经济效益排在前列的陕西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和四川养麝所也是这5家企业中养殖规模最大的。因而,规模的增加可使得物力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大,收益的增加会远大于成本的增加。

第三,经济效益排名第一的陕西凤县林麝养殖协会和名列第二的四川养麝所,在技术力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解决麝类繁育的技术难题,凤县林麝养殖协会积极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出了一套科学的人工繁育麝类资源的方法。而四川养麝所则是中国唯一专业从事人工养麝的科研机构,它对野麝活捕,饲养饲料,驯化繁殖,疾病防治及活体取香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等规模人工养麝技术。因此这两家企业的发展较快,提高了经济效益。

此外,凤县林麝养殖协会的资产经营状况在所有比较的养殖企业中比较差,其原因之一是资产负债率较高。凤县目前采用的“协会+公司+科研+农户”的养殖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农户的资金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资金来源都是借款,因而造成资产负债率较高,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总体状况。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林麝养殖的规模效应,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丁宇晶,刘志霄等人(2009)认为人工养麝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反而会降低。他们提出了林麝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养麝场的经济效益;Na-实际产香雄麝的数量;Mm-平均每头雄麝的产香量;Pm-麝香的价格;Nt-麝场所有麝的总数量;Cm-麝场平均每头麝的饲料成本;Cl-整个麝场的劳动力及管理成本;Cd-麝场固定资产投资折算。

丁宇晶,刘志霄等指出,制约我国养麝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物种特性方面。在我国目前养麝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饲养麝群平均每头雄麝的产香量(Mm)较难突破15 g,而养麝场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只是雄麝产的麝香。根据上述公式,饲养场规模越大,饲料成本(Nt*Cm)越大,劳动力及管理成本(Cl)相应增大,麝场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必然增多(Cd增大),但实际产香雄麝的数量(Na,一般为Nt的l/3)增加相对较小,而Mm提高的幅度已非常有限,麝香的价格又受到严格控制,因此养麝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反而会越低。

三、对林麝繁育和产业化养殖的建议

林麝养殖作为解决麝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达到养殖产业化的目标。目前有不少关于麝类资源状况和人工养麝的技术性研究文献,但是关于林麝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应当在加大力度突破林麝养殖技术难题的同时,将林麝养殖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化研究作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以期更加全面、合理的保证麝类资源的健康发展。

对林麝养殖在经济效益和产业化方面的建议:

1.改善养殖模式

麝类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自然繁殖率高,成本低,有利于规模的增长。因此,林麝的养殖方式,应当以“封山散养”为主,结合技术支撑,促进林麝养殖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在资金方面应对林麝养殖的科研及产业化项目予以倾斜,同时,林麝养殖企业应加大引资力度,引进新的投资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形成具备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集团公司。

3.扩大林麝养殖企业的规模

林麝养殖的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平均成本,从而增加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只有少数林麝养殖企业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因此,对于小规模的企业,建议将其合并或者取缔。

4.加速技术攻关

加强对林麝养殖产业化的重点技术进行攻关,包括:林麝养殖营养需求的研究,林麝繁殖育种的研究,林麝疾病防治的研究和提高麝香产量的研究,以及对林麝养殖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的研究等。

5.建立企业,促进林麝养殖产业化

从陕西凤县的养殖模式不难看出,企业与农户合作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收入,而且也为企业提高了林麝的繁育质量。企业和农民应发展互动合作的养殖模式,即在养麝的种源,养麝的技术,养麝的饲料,麝香的市场收购等方面相互协调和帮助。

6.逐步开放麝香的价格

麝香的价格过低,会直接影响林麝养殖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麝香价格的合理化和市场化,是提高麝类养殖繁育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程念,2006)。丁宇晶,刘志霄等人(2009)也指出,开放麝香的价格,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更疯狂的偷猎而使残存的野生麝种群雪上加霜。因此,从慎重的角度出发,国家应该首先提高麝香的价格,待时机成熟时开放麝香的价格,以便带动麝类养殖业的发展。此外,规定麝香使用相关的中医药企业参与到养麝场的共建中以控制麝香价格、降低风险也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徐正强,徐宏发.饲养林麝的种群特征和幼麝的存活研究.兽类学报.2003.23(1):17-20.

[2]范志勇.国际社会关注麝类保护.大自然.2003(2):6-8.

[3]王海燕,刘文华,钟凌.人工养麝现状及发展前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203-206.

[4]王,姜海瑞,薛文杰.林麝(Moschus berezovsk ii)研究概况和进展.四川动物.2006(25).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1篇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文章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从价值链的视角对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利益主体进行分析,并对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增值及利益分配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增值程度不同,各参与主体的获利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养殖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新疆绵羊产业两种养殖模式价值链利益分配基本呈现“U”型结构,农户饲养成本是构成绵羊产业价值链的主要要素,也是推高新疆羊肉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出了促进新疆绵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绵羊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结构

[作者简介]刘国勇(1964-),男,甘肃武威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谢文宝(1987-),男,甘肃平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推动下,新疆绵羊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区域正在由传统牧区向农区转移,饲养方式逐步由放牧转为舍饲和半舍饲,千家万户分散养殖正在向规模化集中饲养方向转变,绵羊产业呈现出多模式发展格局。截至2013年底,新疆绵羊存栏数达到3157.68万只,绵羊肉产量442914吨,均比上年有所增加。随着消费者对肉类产品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近几年来新疆羊肉价格一路攀升,从2006年的16元/千克上涨到2013年的60-70元/千克,预示着未来羊肉市场将呈现需求旺盛的趋势,给新疆绵羊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绵羊产业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乏利益共享机制,进而影响绵羊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羊产业链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学者从战略性角度提出肉羊产业发展应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产业链建设和政策扶持[1];认为草原退化、发展资金缺乏、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等是制约新疆肉羊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2];有的学者通过对新疆牧区放养、舍饲和半舍饲及农区圈养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户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要以新增肉羊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畜群再生产能力、稳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完善的饲草料生产体系、构建肉羊产业化发展投入机制[3];有学者认为中国肉羊生产应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培育肉羊主产区龙头企业,制定和实施各种扶持政策,逐步实现散养向适度规模化养殖转换的发展思路[4];还有学者认为绵羊产业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多数属于半紧密型,由于带动主体不同而产生了“公司+中介组织(或经纪人)+农户”、“企业+企业”等模式[5];认为农区养羊业走“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可以把小生产与大市场紧密衔接起来,实现分散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养殖发展[6]。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对我国绵羊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以及投入产出效益进行了研究,但未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剖析。因此,本文试图从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视角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本构成及价值增值分配进行剖析,分析绵羊产业价值链的结构特征,得出绵羊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规律,为绵羊生产和交易主体提升利润空间提供参考。

二、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各利益主体分析

产业价值链是在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研究上下游主体间的价值实现和增值。在一个产业链中,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环节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主体构成,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形成一个价值递增过程。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构建出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分为饲草料供应、仔畜繁育、饲养环节、市场交易环节、屠宰加工环节和流通消费环节等。

(一)饲养环节

新疆绵羊养殖除少数规模化养殖场有自己的饲草料基地和仔畜繁育场外,主要以农户家庭饲养为主,而且大部分是小农户。农户饲草料和仔畜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从外地收购仔畜和饲草料出售给养殖户;二是农户自己种植饲草料或自繁自育仔畜,不足部分从市场上购买。

农户是绵羊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按照牲畜来源方式分为自繁自育农户和外购育肥农户,其产业价值链如图2所示。自繁自育农户饲养所需要的仔畜和饲草料等大部分由自己来满足,自己投工投劳进行饲养,因此饲养成本相对较低,但饲养规模会受到自身绵羊繁育能力和饲草料种植规模的限制。外购育肥农户由于饲养规模较大,仔畜和大部分饲草料需要从外购买,因而饲养成本相对较高。

(二)市场交易环节

在绵羊市场交易环节中,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由于受养殖规模的限制,在市场中往往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在市场中没有话语权,很难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他们大多通过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或经纪人等中介组织进入市场,因而中介组织成为新疆绵羊市场交易不可缺少的中间主体,起到了农户与市场链接的桥梁作用。而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大户,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或通过专业养殖合作社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三)屠宰、加工环节

由于政策规定活畜必须定点屠宰,因此,绵羊产业链屠宰、加工环节的主体是屠宰企业,在绵羊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新疆绵羊产业链屠宰、加工环节主要以屠宰为主,屠宰企业通过两种方式获利,一种是针对加工企业、育肥大户或中介组织等代为屠宰,收取屠宰费用,一般情况下获利相对较稳定;另一种是自己收购活畜并屠宰出售,主要针对小农户。而新疆肉羊加工企业较少,加工企业通过市场收购活羊,由屠宰场代为屠宰或自己屠宰,将羊肉在加工厂进行分割加工包装后,批发销售或在专卖店销售,从中获取利益。

(四)流通消费环节

新疆羊肉流通主体主要由羊肉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批发商通过活畜交易市场收购活畜并委托屠宰企业进行屠宰,然后按照市场价格批发给零售商,获取利益。零售商主要包括超市零售商、农贸市场零售商、固定点牛羊肉零售商和专卖店零售商等,他们将从批发市场购买的羊肉直接卖给消费者,获取批零差价收益。

三、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不同养殖模式利益分配结构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3年对新疆吐鲁番、喀什地区的绵羊养殖户以及活畜交易市场、屠宰加工企业的调查。其中,在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和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分别调查了30个绵羊养殖户,在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多来特巴格乡和浩罕乡分别调查了29个和31个养殖户,共计120户。同时,对吐鲁番地区民心工贸公司屠宰场、艾丁湖乡活畜屠宰交易市场、托克逊县地方国营牧场肉羊加工厂、喀什市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以及上述地区的羊肉流通销售环节进行了走访调研。

从被调查的养殖户的整体情况来看,自繁自育农户平均每户绵羊饲养规模为20.09只,绵羊从出生到出栏的平均饲养时间为266.38天,平均出售价格为1351.86元/只。育肥农户平均每户一年的育肥批次为3.69批,平均每批育肥数量为118.22只,购买仔畜的平均价格为1037.33元/只,平均育肥天数为70.11天,平均出售价格为1349.08元/只。由于自繁自育农户和育肥农户在仔畜来源途径和养殖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其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利益分配结构不同,两个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二)自繁自育农户绵羊产业链利益分配结构

从自繁自育农户绵羊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结构表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农户在养殖环节平均每只羊的价值增值为264.68元/只,高于喀什地区的40.77元/只,分别占价值链总增值的55.10%和21.55%;在屠宰批发环节,吐鲁番和喀什地区的价值增值分别为52.40元/只和71.28元/只,分别占价值链总增值的10.90%和37.68%;在零售环节吐鲁番和喀什地区的价值增值分别为163.44元/只和77.10元/只,分别占价值链总增值的34.00%和40.76%。导致两个地区产业链价值增值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吐鲁番地区农户的养殖周期相对较短,养殖成本较低。无论是吐鲁番还是喀什地区,农户饲养成本占最终售价的比例均较高,分别占68.50%和87.53%(具体数据见表2)。

(三)育肥农户绵羊产业链利益分配结构

从育肥农户绵羊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结构表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农户在育肥环节平均每只羊的价值增值为70.67元/只,喀什地区为169.28元/只,分别占价值总增值的30.40%和60.98%;在屠宰批发环节吐鲁番和喀什地区平均每只羊的价值增值为9.66元/只和16.80元/只,分别占价值总增值的4.20%和6.05%;而在零售环节的价值增值为152.00元/只和91.50元/只,分别占价值总增值的65.40%、32.96%。两个地区农户育肥绵羊价值增值的差异主要在养殖和零售环节,其原因是喀什地区绵羊育肥的周期较长,平均每只羊的酮体重量较大。农户育肥养殖成本占最终售价的比例均较高,分别为83.70%和84.57%,主要是育肥农户购进架子畜的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较高,吐鲁番地区为83.50%,喀什地区为81.20%(具体数据见表3)。

(四)绵羊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结构对比分析

在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中由于农户养殖模式不同,各环节参与主体的价值增值和获利也有所不同。从农户养殖环节比较来看,吐鲁番地区自繁自育和育肥的养殖周期均低于喀什地区,导致吐鲁番地区自繁自育农户平均每只羊的获利高于喀什地区,而育肥农户平均每只羊的获利低于喀什地区,这说明喀什地区自繁自育农户饲养时间过长,达到308.51天,而吐鲁番地区育肥时间太短,只有56.77天,新疆绵羊育肥一般在90天左右出栏。

从屠宰批发环节比较来看,两个地区相同养殖模式情况下屠宰加工商的获利差异不大,而在自繁自育和育肥两种养殖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自繁自育农户一般是小农户,他们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将绵羊出售给屠宰商,增加了屠宰商的获利空间。而育肥农户的养殖规模较大,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使得屠宰商只能以高价收购或代为屠宰,其获利较少。

从零售环节比较来看,在同一地区两种养殖模式条件下其获利差异不大,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零售商是根据羊肉批发价格来确定销售价格,吐鲁番地区零售商多以店铺经营为主,经营成本相对较高,而喀什地区零售商多以摊位经营为主,经营成本较低。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价值增值程度不同,各参与主体的获利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养殖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新疆绵羊产业两种养殖模式价值链利益分配基本呈现“U”型结构,即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养殖农户和零售商的价值增值比例较大,中间屠宰批发商的价值增值比例较小。农户饲养成本是构成绵羊产业价值链的主要要素,也是推高羊肉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农户养殖规模大小、饲养时间、饲养成本和养殖方式等影响其获利大小。屠宰批发环节的获利比例相对较低,但比较稳定,其获利大小关键取决于交易方式和交易规模。零售环节的参与主体根据市场行情获取批零差价收益,在绵羊产业价值链各主体中处于利益相对比较稳定的地位。

为了促进新疆绵羊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关系,使产业链各参与主体均能够获得比较合理的经营效益,根据对新疆绵羊产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结构的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加强绵羊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肉羊扩繁场建设扶持力度,提高生产繁殖能力;对农区、牧民定居点种草养畜,实行自繁自育生产的规模养殖场和农户予以资金支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饲草饲料业;鼓励和支持农牧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大户新建改建肉羊养殖小区、养殖园区;突出对小农户的政策扶持,积极推广先进饲养技术,提高饲草料转化利用效率。第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引导和扶持农民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饲养规模,走联合发展养殖业的道路;鼓励和帮助小农户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提高小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增强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绵羊产业链经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屠宰加工厂,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孙世民,张海峰,冯叶.山东省羊肉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和肉羊产业发展战略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543-547.

[2]余红,李秉.新疆肉羊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1):79-81.

[3]高培元,黄玲娣,李新平等.新疆肉羊养殖效益比较分析[J].新疆财经,2013,(3):74-80.

[4]夏晓平,李秉龙,隋艳颖.中国肉羊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719-723.

[5]蒋博轩,李军,李秉龙.中国肉羊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68-71.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2篇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为目前已探明世界最大的天然葛仙米生长地,适宜发展葛仙米的水田面积1.1万亩(数据来源于湖北农业信息网)。刘金龙在《葛仙米营养成分研究》(2000)等文中指出葛仙米营养价值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华一绝”。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葛仙米的开发与研究普遍集中于其生理成分及在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如胡鸿钧、李尧英、魏印新的《中国淡水藻类》(1980),汪兴平、程超、周志的《野生葛仙米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2002)等文。对于如何实现其市场价值,转变为经济增长的有效形式并实现其产业化的文献资料所见较少,田志环、焦传珍在《葛仙米研究现状及其开发前景》(2007)中明确指出:“目前国内外对葛仙米的研究较少,对其开发研究也没有像小球藻(chlorella)、螺旋藻(spirulina)和盐藻(Dunaliella)那样已实现产业化”。

本文旨在研究制约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产业化发展滞后的因素,通过实地调查,基于产业链优化,提出促进葛仙米产业化发展的措施。促进葛仙米产业化发展符合《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针政策的要求,有利于促进葛仙米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发展现状

湖北省恩施州盛产葛仙米,可供葛仙米生长的稻田面积为世界之最。葛仙米俗称“铁木耳”、“田木耳”,为淡水生藻类植物,学名固氮蓝藻,呈墨绿色珠状,内含15种氨基酸、15种矿物质、干物质总蛋白高达52%~56%、维生素B1、B2高于一般菌藻类、维生素c含量接近鲜枣及藻类淀粉和其他糖类,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恩施州特色农业资源。

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为州境内最主要的葛仙米生长地区,有百年的葛仙米养殖历史,对天然葛仙米的养殖经验丰富。因为对气候、土壤、水分质量要求特殊,目前葛仙米生长较好的水田面积5千余亩,年产量约1500公斤(干货),其市场价值可达1400~1800元/斤,年产值约750万元。然而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大量使用,当地适宜葛仙米生长的水田面积急剧减小。2012年对走马镇部分地区进行的调查中,走马镇千金坪村及白果村目前共有近400亩水田产葛仙米,每年打捞量约为4000斤,经晒干加工后生成精品100~150斤可在市场出售。

随着葛仙米逐渐被市场认可,当地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葛仙米的巨大的经济价值,2012年在白果村着力建设“葛仙米百亩示范田”,千金村筹建专业农业合作社,力求帮助农民拓宽销路,打开市场。但是当地葛仙米的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产量低,产品品种单一,销路狭窄,养殖技术薄弱,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市场信息的滞后性等方面,影响了葛仙米经济效益的提高。

2 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1 葛仙米发展经营模式

恩施州走马镇出产的葛仙米主要通过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外出务工者流向市场:第一条是原材料供应商(养殖户)直接向产地分销市场或企业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再由产地分销市场进行葛仙米的收购、分级、清洁、初加工、包装及储运进入消费者市场,产品主销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及东南亚地区;第二条是经当地原材料供应商(养殖户)进行简易包装后直接进入市场,主要在恩施境内向食品服务企业、运输企业及零售商店出售;第三条是由供应商(养殖户)通过运输企业(合作社、收购商和包装商)运向零售批发分销中心,出售给消费者;第四条是通过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将葛仙米带到沿海等地。这四种模式都未形成由一个核心企业领导,多个节点企业信息驱动的完整的产业链模式。同时,产品仅经简单加工包装便流向市场,开发利用、附加值极低。当前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的产业模式(如图1)所示。

2.2 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生产存在的问题

规模化开发不足。走马镇葛仙米养殖户分散,缺乏规模化开发与统一管理,且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意识有强有弱,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集约化程度低。同时,受农药化肥等影响,走马镇葛仙米养殖水田质量严重下降,适宜养殖面积逐年缩小,产出质量难以保证,从产业链源头限制了葛仙米规模化生产的发展。以走马镇千金坪村为例,目前当地葛仙米养殖户仅占总户数的31%,其中2012年葛仙米产量超过50斤(干货)的农户数仅占0.4%。

龙头企业缺失。葛仙米龙头企业的缺失,造成葛仙米产业链断裂,是影响葛仙米产业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恩施州境内仅一家民营企业从事葛仙米生产加工,且为其系带业务。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资金链短缺、生产设备落后、货源无保证等原因,该企业竞争力薄弱,对市场把握能力低,在葛仙米产业链中难以承担龙头企业的重任。另外,由于鹤峰县处恩施州西南隅,地理位置偏远,信息、交通较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加之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力度有限等原因,吸引外商进驻或投资难度大。

养殖方式粗放,生产技术落后。200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研究”研究项目已在国内外实现了葛仙米的人工养殖。然而,当地政府或企业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专项机构从事葛仙米养殖技术的研究,也未明确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和推广已有的先进成果。当地养殖户对养殖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重视程度不足,目前仍采用粗放靠天的养殖模式;企业发展不成熟,资金、人才、技术匮乏,仍然采用“洗-揉-晒干-去杂质-包装”的传统加工工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品牌形象较差,品牌区别度低。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葛仙米产品来源于人工养殖和天然养殖两种方式,而市场需求导向主要以天然葛仙米产品为主,但就市场辨识度而言,天然养殖葛仙米与人工养殖葛仙米无多大差别。当地中间商、企业资金有限,商标意识淡薄,加上政府在政策、法律、资金上引导和支持不够,当地未建立起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特有品牌,无法凸显当地的资源优势。由于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有效的品牌战略,使得天然生长葛仙米经济价值难以最大化的实现,造成了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浪费,严重拖滞了走马镇葛仙米产业化的进程。

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走马镇葛仙米养殖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灌溉沟渠损坏严重,由于引水不足导致了当地葛仙米产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千金村为例,近三年由于引水不足导致了当地葛仙米减产约15.4%。同时,构建信息化平台是打开广阔市场的门户,然而当地地处武陵山腹地,信息闭塞,信息化、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有效对外推出这一特色资源,同时因缺乏交流与获取信息的平台,当地养殖户及企业也难以及时获取市场相关信息。

3 推进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发展的具体措施

针对葛仙米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葛仙米产业化发展,优化葛仙米产业链,需采取以下措施:

建设优质葛仙米生产基地,健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当地政府集中建设葛仙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科技培训、科技教育、科技引进示范、科技推广运用提高葛仙米养殖户的素质;加强葛仙米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葛仙米产地的环境保护和生产管理,增强葛仙米产品质量,为培育葛仙米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完善葛仙米产业链条。当地企业可采取“农民+合作社+企业”的模式,以政府政策作为依托,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化信息进行规模化养殖经营,使农户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经营葛仙米,为企业提供优质、专用原材料;积极搜集市场信息,重视市场调研工作,通过对葛仙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的策略;努力疏通销售渠道,建立专门的营销团队和自有品牌,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增强自己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镇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驻入,解决当地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引进技术与人才,加强自主研发与创新。企业及政府加大对葛仙米科研投入,引进科研技术人才,打造专业科研团队,建立稳定长效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引进推广已有研究成果,突破葛仙米生长环境不利因素的限制,提高葛仙米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致力于葛仙米功能性研究,基于葛仙米含有大量微量元素的优势,结合当代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对其功能进行深度探究和挖掘,旨在发挥葛仙米除食品以外的医疗、化工、美容护肤等功能,不断拓宽产品形式,提升葛仙米的产品附加值,延伸葛仙米产业链条,促进葛仙米的产业化发展。

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品牌效应。首先,应明确葛仙米的品牌定位,以恩施州走马镇葛仙米纯天然无公害、绿色有机、极富营养价值、功能多样等特点,明确产品核心价值及市场定位;其次,须统一当地葛仙米商标,可实行“地理商标”+“企业商标”等“母子商标”或其他商标形式,提升产品区别度,形成品牌保护意识;最后,应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采用现代管理营销理念、营销手段和策略,推进品牌建设效果。

加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化平台。当地政府要完善关键性水利工程,及时修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节水灌溉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跟进“葛仙米百亩示范田”及农村合作社项目的实施,为葛仙米生产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构建葛仙米产销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加快信息集成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数据库,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机制,及时葛仙米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使葛仙米产业链中的各项参与方都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省内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市场为导向对供应商的葛仙米生产品种和规模进行合理指导,保证产品适销对路。

采取以上措施,经整合后葛仙米产业链条如图2所示:

完善优化后的恩施州葛仙米产业链条,通过打造恩施地区葛仙米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产业链体系,有利于整合并规范葛仙米市场,实现农一企一市经营一体化,农企利益一体化,增强企业关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农民与市场关联,顺应市场需求导向从而调整生产规模,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规模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企共赢,最终达到实现葛仙米产业化,实现其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目的。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3篇

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主要途径之一。我市水产养殖业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是巨大的。但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

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

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

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

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

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

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

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

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

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

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

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

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

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

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

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

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

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

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

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

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

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

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

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

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

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

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

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

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

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

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广大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从事水产养殖实行养殖证制度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早在*年颁布实行的《渔业法》中就明确了

养殖证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落实。按照农业部《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已经逐级落实。我市也将在有关部本的协调下,把该项工作扎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4篇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

养殖业市场研究范文第15篇

一、养殖现状

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6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70万亩(包括滩贝养殖),淡水养殖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2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万吨(包括滩贝产量),淡水养殖产量18万吨。在海水养殖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为主养品种,其中中国对虾养殖面积8.5万亩,日本对虾养殖面积12.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4.9万亩,对虾总产量19982吨。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养殖品种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养殖中,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养殖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大好局面。从以上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的水产养殖规模不可谓不大,水产品产量不可谓不高,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谓不突出。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仍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去研究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问题

第一、养殖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海水以“三虾、三鱼、三蛤”为主,即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河豚鱼、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杂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等。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虽然是很好的传统养殖品种,但由于受病害的影响,单产较低,经济效益不稳定。淡水传统养殖品种单产高,总产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没有稳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内部市场消化,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差。区域优势品种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工厂化养殖在我市发展很快,也丰富了海水养殖品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水质环境问题、苗种问题、病害问题又成了工厂化养殖发展的三大发展“瓶颈”,制约了工厂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缺乏产品质量意识,难以形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目前,我市水产养殖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而池塘养殖大部分采取精养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养殖,放苗密度大,产量高,这样的养殖模式曾给养殖户带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剧及苗种品质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害频频发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需要不断用药,如消毒剂、抗生素、杀虫剂等。有些养殖户为了治疗鱼病,甚至使用一些剧毒农药,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造成病原体的抗药性增强,进而用药浓度就需不断加大,毒性也越来越大,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产品流入市场对人类健康将造成危害,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和我们所倡导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相违背,并且在国际市场中药物残留也成了水产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地区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片的粮田改造成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后果。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几乎有水的地方就养上了鱼,造成水源严重短缺,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养殖环境的污染除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等因素外,养殖本身也会造成水环境污染。成吨、成百吨、成万吨大量的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而这些饲料只有20%左右被鱼虾转化利用,其余80%将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环境中,造成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随着池塘换水的进行,这些被污染的养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影响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大环境。水产养殖业本身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第四、优良品种匮乏,种质状况退化

良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优良品种可显著增加产量。而目前我市的状况是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养殖亲体或苗种依赖于捕捞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衰退或破坏。我市的人工选育和遗传育种的研究研究基本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市水产养殖品种除极少数进行过系统选育和改良外,绝大多数水产养殖动物都是未经选育的野生种,累代养殖出现了种质退化、杂合度降低、遗传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性成熟提前、品质降低、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实践证明,品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水产养殖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尽快培育出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水产养殖动植物新品种,对于实现我市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趋势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养殖结构将不断优化

一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当地传统品种,使之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如我市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河豚、河蟹等,要把我们的传统优势品种做大、做强,在产品质量上、品牌宣传上加大力度。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区域规划和品种结构调整。沿海地区除了发展一般的浅海滩涂养殖外,还要适度发展工厂化养殖和深海养殖,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山区水库要大力发展增殖渔业和观光渔业。倡导多种养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产量养殖模式,将向低密度、高品质、高效益的自然生态养殖方向发展。

二是要根据市场多变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变到以市场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市场转。在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品种的过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种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当地的优势品种,使之能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并有自己的市场。比如我市引进的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只要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考察、论证,在新品种的引进和开发上下大功夫,就能够不断为水产养殖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情调,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时尚。每个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我市旅游渔业资源丰富,各地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独具特色休闲渔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餐饮等)的发展。观赏渔业作为休闲渔业的宠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家庭买个小鱼缸,养点金鱼、热带鱼,宾馆安置个鱼缸放点水草、珊瑚已越来越时兴,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观赏鱼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将大有可为。稳步发展,逐步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产业后,将形成新的出口创汇品种。

第二、养殖品种不断优化,优质良种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产养殖育种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种的技术手段上,充分发挥经典的选择育种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力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细胞工程育种育苗技术的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其他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形成多种技术并举、各有侧重的发展局面。

二是改变优良品种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选育的种类上,目前应特别注意抓好对虾、扇贝、大黄鱼、牙鲆等海水主养种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其它重要种类的选种育种研究。对国外已经引进的名特优种类,如大菱鲆、欧洲鳎等,要强调对其遗传多样性的跟踪检测。对新开发和待开发种类,如石斑鱼、半滑舌鳎等,首先应完成人工条件下的亲体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摆脱养殖生产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基地建设

建议由政府投入和企业配套为主,建设区域性的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基地,重点做好主要养殖类的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大中型水产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广泛地群众参与的优良品种选育体系。建议由权威领导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一个面向整个产业的水产养殖良种选育计划,按产业发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层次实施。合理地调配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把育种变为行业内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行为。

第三、传统渔业将向现代渔业,数量渔业将向质量渔业不断转变

首先要大力推广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坚持“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渔业主管部门要对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其次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入世以后,水产品市场将更加开放,渔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以往那种只注重产量,忽视质量的生产理念将被淘汰。从当今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看,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经常以卫生质量标准为由对我们的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如2000年欧盟对我国冷冻虾检出氯霉素超标,从而全面封杀了我国养殖冷冻对虾对欧盟的出口,给我国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产养殖标准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区,又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二是要加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证。三是依法实施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引导并提高广大养殖户质量意识,使之能自觉地按照渔业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渔业执法部门要积极行动,切实抓好从“鱼苗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无公害”水产品。

第四、养殖标准化体系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