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人民群众在认识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由于贵州的地理条件和人民的思想,民族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加速消亡,许多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对其传承和保护上缺乏相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和规划,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流失。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非常淡薄,这样的思想和意识有待普及和提高。
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流失极为严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浓郁淳朴,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海纳百川。侗族的建筑艺术,剪纸,服饰和歌舞等丰富神秘,彝族火把节原始而气势磅礴。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来临和不断冲击,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了,却使原本淳厚的民族民间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入侵,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比如极富特色的侗族建筑濒临灭绝,侗族歌舞,刺绣等等无形文化艺术流失极其严重。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传承人的素质不高,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丢失现象,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现了不完整性,甚至有些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这加重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流失。
3.民族民间艺术的宣传力度不够
贵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宣传。这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潜在的有着巨大的价值,从目前的宣传状况来看,贵州的宣传还不到位,外边的很多人都只知道贵州有个黄果树瀑布和威宁的草海,而对于黔东南黎平的肇兴侗寨,从江的高增鼓楼,镇远的中国文化名城和六枝的梭嘎村寨等却很少有人知道。
4.民族民间文化资金的投入应得到政府的扶持
贵州作为一个拥有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民族省份,其民族民间文化极为众多,但是由于政府的不重视,长期以来在资金的投入上相对其他产业而言比较少,这使得许多优秀而不可再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因国家的文物部门没有足够的收购经济,被许多国外的旅客以很低廉的价格买走。另外,在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研究和保护中,离不开大量经费的支持,但是由于我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因此在专项保护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投入,民族民间艺术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二、完善措施
1.坚持弘扬主旋律,体现先进文化艺术、前进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群众积淀下来优秀精神文化成果,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历史的见证,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因此,应把民族民间艺术提到议事日程上,相关文化行政部门应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纳入到工作范畴,向人民群众介绍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性,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队伍中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神,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2.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实现不同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的原则
民族民间艺术涉及的面很广,不仅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器具,还包括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方方面面。因此,完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必须立足于各个地方的民族特点,进行保护。贵州近年来,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的轰动展览,把我省多侗族、苗族、布依族的文化艺术展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3.遵循民族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以及民族艺术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
就在去年,一次机会怀着期待的心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去到六枝的梭嘎,可是到了那里早已物是人非,本身的村落没有的,村民的生活也不一样的,住的是砖房,穿的是汉衣,等游客去到那里才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跳一场舞、唱一首歌,村民的生活确实满带笑容,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为文化艺术的消失而哭,还是为村民们自认为生活好了而笑。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调和,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民族地区房屋的原型,群众的房屋已经不能住了也不允许维修,本文认为这种没有建设的保护是短暂的,也是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保护要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上,不能主观抑制民族的发展。因此,完善民族文化保护要遵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与民族地区建设,使民族文化艺术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4.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
关键词:艺术教育;渗透;民族民间文化
In art classes in how to infiltrate the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Dai Ning
Baili Rhododendron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big river center primary school 551518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At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excellent folk ar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folk 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dded fresh local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pace, it is advantageou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to save the increasingly to weaken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penetration;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艺术是在科学之外,在思想之外,对于那种不可言传的境界的追求和表达。艺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艺术进行研究,将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艺术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艺术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艺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本文通过民间采风后,特拟从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艺术教育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如何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花灯戏》是始于唐代,盛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流于贵州境内,现存民间形式多样,在黔东南、黔南、铜仁、毕节等地区残存者一些形体不全的表现形式,这种汉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在这些地区早已被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所同化了。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大方县境内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民间花灯艺术表演版本,每年春节期间,在村村寨寨如火如荼地表现着,营造了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展现了新社会、新时期和悦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家。大方县八堡乡的民间《花灯戏》,几百年来一直完美地传承着,表现着。它虽然没有黔东南民族蜡染那样美轮美奂,也没有黔西南民间刺绣那样多彩多姿,但它却表现了一种千百年来质朴忠厚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民间艺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花灯戏》的表演,是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时间里,穿着古朴典雅的戏服,扮着古典乐器和腔调,用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的享受。若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就体会不到这种古朴典雅,美妙绝伦的艺术效果。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引起教育和艺术界的足够重视。
二.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艺术教育提倡:其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知识,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滋生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艺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补充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艺术课堂,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常常把这种民间艺术溶入到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反扑自然,回归历史。我让学生当观众,请当地几个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家现场表演。略举一例:《唱五更》中女主人出嫁的唱段:
(男唱)“一更里(呀)、飘坟墙,十指尖尖绣(呀)鸳鸯。儿把家人当堂坐(呀),手把栏杆望新娘。手把栏杆望新娘”。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顺(呀)墙来,穿红着绿讨人爱(呀),花灯玩到贵府来”。
(男唱)“二更里(呀)、靠门庭,望见姑娘笑(呀)盈盈。郎在门边把客请(呀),双手推开红龙门”。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三更里(呀)、进绣房,手提明灯去(呀)铺床。双手推开红龙帐(呀),帐内飘来桂花香”。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四(呀)更里、天发白,笼里金鸡把(呀)翅拍。笼里金鸡起得早(呀),天亮之时瞌睡来”。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醒(呀)过来,天亮之前郎要走(呀),奴家孤独泪涟涟”。
(男唱)“五(呀)更里、天要明,收拾我郎早(呀)起程。收
拾我郎早点走(呀),恐怕官兵冲进门”。
(女唱)“不要慌(呀)、不要忙,恐怕穿错奴(呀)衣裳。奴的衣裳红袖口(呀),扎起汗衫袖口长”。
(男唱)“我不慌(呀)、我不忙,我不会穿错奴(呀)衣裳,你的衣裳红袖口(呀),满屋飘来桂花香”。
这段表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年轻夫妇初婚之夜对美好生活渴求和珍惜,对动乱社会的不满。这样的民间文化走入课堂,向学生讲述了残酷的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生活迫害的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情感。《花灯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和工艺美术于一身。个性鲜明,神采飞扬,具有独特的古老朴素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从人类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艺术教育中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民间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间艺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中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现代学校艺术教育所倡导的。
(二)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靠记忆和口传心授作为传承方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在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的同时,去领略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听听下面的几个片段
《花灯戏》的《送宝》中(唱)“一送主人一对宝嘛,我儿的妻,儿呀哟哎,财来我的哥哎、哥哎,登金榜,请请双进财,大发财哎,财从贵府来。二送主家新年到……五送主家五登科……十送主家点中元……”,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纯洁真挚的感情和对人的美好祝愿。
《园中栽花园中长》中(唱)“大姐出来牵着马,二姐出来揭了鞍,……六姐鞋袜摆两边……”生动地反映了打马归来受到热情款待的人间真情。
《十要郎》中(女唱)“奴家一要青丝草,二要奴家一抹光……九要奴家藤缠树,十要奴家树缠藤”;(男唱)“披起蓑衣青丝草,木梳篦子一抹光……裹起裹脚藤缠树,解下裹脚树缠藤……”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许郎》中(女唱)“一许元宵节,与郎初相会。二许春分时,送郎花蝴蝶……七许七月半,送郎花花伞……”真实地反应了古代女子爱情的忠贞和纯洁。
《十爱妹》中(唱)“一爱妹的发,金花两边插。……十爱妹的心,对我吐真情。”也体现了古代男子对爱情的忠实和对美好情感的珍爱。
《五更劝夫》、《放羊歌》《黑宝儿接姐姐》《张三闹殿》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民族作品,都承载着积极美好的人间真情,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征;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间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开发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世代主流文化的发展,又要适应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主要存在于农村山区,因此,这些地区教育将肩负着双重文化传承和繁荣的重任。既要体现发展民间民族艺术,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学习。但是,只要学校将民间艺术作为乡土教学资源纳入课堂并认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受着一定民间艺术影响的青少年也会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的。同样学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艺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学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乡土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民间艺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传承;民间艺术;有效性;互补性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经过无数代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创造、发展、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习俗、修养和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进行,很多曾经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些甚至面临传承、发展乃至生存危机。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近年来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国家各种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种政策、文件逐步出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8%,拥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内的40多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或迁徙过程中,创造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并一直保存延续至今。贵州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相对封闭落后,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较小,原生态文化状态较为稳定,许多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独特性。这里主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有地戏、蜡染、刺绣、银饰、木雕、山歌、铜鼓、唢呐、侗族大歌、芦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贵州长期处于经济落后局面,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贵州人民奋起直追,却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两难局面。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新时期,年轻人多靠外出打工发展经济,使得我们的本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和保护。以笔者所在的村子为例,以前春节跳地戏时,全村人都围着看,是全村人整个春节期间的娱乐方式,现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时看地戏的还没有跳地戏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将、看电视。可见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将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逐渐消亡。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现代的传播价值。”他指出,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贵州将加大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阐发力度、保护传承力度、开发创新力度,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服务现代。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间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民间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觉参与,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是很难做到的。仅靠这些民间文化艺人自觉地去保护和传承,就得牺牲他们的经济利益,更谈不上发展。即使有部分有经济头脑的民间艺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成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无法广泛要求他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校园传承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补充和发展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一、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条件和优势
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少年来都靠本土艺人自觉传承,与政府行为关系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自觉性逐渐消失,要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必须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从贵州省目前状况来看,很多教育部门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地方文化团体,还是中小学,都是在自觉地进行本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但由于都是自觉性的,并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层面上。部分高校虽然出现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学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机构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馆,但其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传承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支持、领导重视,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资金,还需要严格计划、投入和研究,要有组织、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整合。随着贵州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及学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来源广,有可供研究的资金,与地方政府、文化单位及民间艺人之间都有着很好的沟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础,这是很好的条件。同时,国家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职业院校发展,政府对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优势条件给予了高校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较大的空间。近年来,很多高校教师都在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对本土文化进行调研、发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够记录、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艺术,只是尽到了知识分子应尽的部分责任。但我们在如何培养适合继承、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艺术的人才方面还做得不够,在如何培训指导民间艺人、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方面还做得不够,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艺术的同时,让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焕发青春,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还做得不够。只有充分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条件,结合本土资源优势,才能保证我们的本土文化艺术在校园内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校园传承的有效性和互补性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