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

安全生产的分类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篇

指导意见(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完善和执法能力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等规定,现就推进全省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分类分级执法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职责,推进安全生产分类分级执法工作,不断提升执法效能,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严防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依规查处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监管执法职责及事权划分,统筹执法资源,完善执法体系,解决多层级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和执法“宽松软”等突出问题。到2021年底,完成安全生产执法的分类分级工作,确保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层级分工清晰、监管执法事权划分明确,实现每一家生产经营单位对应一个层级监管执法主体,持续推动执法效能提升,为实现安全生产执法体系和执法能力现代化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推进,按照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要求,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监管执法职责、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责任。

──坚持先分类、后分级,科学划分生产经营单位类别,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执法事权,结合执法情况实施动态调整。

──坚持执法重心下移,安全生产执法职责主要由市、县两级承担,日常执法检查、一般违法案件查处以县级为主。省应急管理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职责。

──坚持突出重点,优先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域和重点环节监管执法分类分级,确保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年度执法全覆盖。

三、分类标准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辖区内监管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摸排工作,以安全生产风险等级为基本依据,结合生产经营单位行业类别、所有制及隶属关系、生产经营规模等因素,科学划分企业类别,建立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和名录库,为分级监管提供基础性支撑。

(一)行业领域类别

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为基准,分为煤矿、非煤矿山(含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企业类型,其中工贸八大行业参照《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行业安全监管分类标准(试行)》(应急厅〔2019〕17号)执行。

(二)生产经营规模

以国家有关企业规模划分标准为基准,将生产经营单位分为大型、中型、小微型等类型。同时,根据所有制及隶属关系,划分为中央、省属、市属企业和其他类型。

(三)风险等级类别

1.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和一般生产经营单位。根据生产经营单位所属行业特点、安全生产风险等,将其划分为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和一般生产经营单位。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包括安全生产风险等级较高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采场或者排土场边坡高度200米以上的露天矿山,建设在大型工矿生产经营单位、大型水源地、重要铁路和公路、水产基地和大型居民区等重要生产生活设施上游的尾矿库,高压高含硫石油天然气开采生产经营单位;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烟花爆竹生产、批发单位;金属冶炼生产经营单位;涉爆粉尘生产经营单位等。近三年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纳入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对象的生产经营单位、检查发现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试生产或者复工复产的生产经营单位均列入重点单位。重点生产经营单位以外的为一般生产经营单位。

2.建档管理。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等级为基本依据,结合生产经营单位自身安全生产特点、重大隐患情况、发生事故情况以及守法情况等,参考以下分类标准,将辖区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和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划分为“A、B、C、D”四档,进行差异化精准执法。

(一)A档。主要是三年内未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且未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的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对A档生产经营单位以提供政策辅导宣讲、强化服务为主。

(二)B档。主要是三年内未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但是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的一般生产经营单位。对B档生产经营单位原则上采取“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三个执法年度内实现“全覆盖”。

(三)C档。主要是三年内未发生过造成人员死亡的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生过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且不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对C档生产经营单位原则上在一个执法年度内实现“全覆盖”执法。

(四)D档。主要是三年内发生过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一年内发生过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一年内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或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对D档生产经营单位,确保一个执法年度内最少实现一次“全覆盖”执法,必要时可在当年适当增加检查频次。

四、分级执法

根据全省安全生产执法实际,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执法事权,确保每一家生产经营单位原则上对应一个层级监管执法主体。

(一)关于安全生产执法分级

1.省级应急管理部门。省应急管理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职责,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由省级承担的安全生产执法职责。负责辖区内中央管理企业一级分公司、子公司总部和省属企业总部,以及经营范围涉及全省的、风险等级较高的大型民营企业或其它所有制企业总部的监管执法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随机抽查或交叉执法等方式,每年抽查一定数量的由市级、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查办辖区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案件。

2.市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本地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承担法律法规直接赋予本级的执法职责,负责辖区内中央管理企业二级及二级以下层级分公司、子公司,省属企业的一级分公司、子公司和市属企业总部,以及安全风险等级较高的民营或其它所有制企业的监管执法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抽查一定数量的由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的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以及规模以上其他工矿商贸企业。组织查处辖区内跨区域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复杂案件。依法查办园区、开发区等管理机构移送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案件。

3.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主要承担法律法规赋予本级的执法职责,负责辖区内除省级、市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以外企业的监管执法工作,组织指导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执法工作,依法查办上级交办的有关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案件,依法查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园区、开发区等管理机构移送的违法行为案件。

(二)关于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均有行政处罚权的违法案件,由具体实施监督检查的应急管理部门按照上述分级原则实施行政处罚。依法应当由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作出吊销相对人的许可证件等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逐级报请上级应急管理部门作出处理决定。

(三)关于举报办理。举报一般按照分级管理权限由市、县应急管理部门核查处理。上级应急管理部门指定下级应急管理部门直接核查处理的,下级应急管理部门不得再行移交。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对交办的举报案件办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全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一盘棋”的思想,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积极推进,于2021年6月底前制定本地区分类分级执法实施具体办法,确保分类分级执法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扎实有效推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立足本地区安全生产实际,建立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和名录库,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分类,合理划分执法层级,并进行动态调整,着力破解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在分类分级基础上科学编制执法计划,确定辖区内重点企业名单,按明确的时间周期固定开展“全覆盖”执法检查,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企业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抽查。

(三)规范执法行为。实行“启动会+现场执法检查+总结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全过程在场”和“执法+专家”的“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寓服务于执法之中,进行“说理式执法”。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落实“互联网+执法”工作要求,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依规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严重违法失信行为惩戒制度,提高执法效能。

(四)强化监督考核。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把推进分类分级执法作为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重要任务,纳入年度安全生产考核内容。上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科学合理划分执法事权,既要防止多层多头重复执法、又要防止层层下放转移执法责任,弱化执法效果。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2篇

市卫生健康局XXXXXXXX:

为扎实抓好我院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文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中央直达资金使用等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文件精神,根据《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文明城市大检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元旦节前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的通知》和后续补充通知要求,现将我院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文明城市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一)成立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由书记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安全生产、文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院办公室。该三两项工作均已形成由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层层传导压力,压实主体责任,要求各科室认真进行安全隐患和不文明现象排查,及时发现不足,全面整改到底,做到措施有力、保障到位、安全隐患控制好、文明工作出成效、生活垃圾分到位。

此外,我院严格按照上级工作指引使用各项中央直达资金,确保相关专项经费用准、用好,有效加强我院对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能力建设,提高我院的结核病诊疗能力和疫情防控水平。

(二)明确责任分工

一是强化管理制度,我院制定了《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XXXXXXXX医院安全生产及消防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院领导班子,全院干部职工的相关职责,并与各科室主任签订《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XXXXXXXX医院消防安全责任书》;二是开展文明城市点位标准检查,根据标准要求,合理定位,责任到人;三二是制定了《XXXXXXXX医院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将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科室负责人;四是严格按照“五问十字诀”采购规范等要求抓好中央直达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监控,确保资金使用到位,任务执行有力。

二、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开展情况

(一)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细节管理

1.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消防安全例会制度》《防火巡查、检查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安全工作奖惩制度》等一系列消防安全长效机制,确保消防工作有制度可以依。

2.加强消防设备日常检查。安保人员日常对每楼层的消防设备检查情况进行登记,并重点对防火要害部位(重要物资和易燃易爆物品仓库、物资仓库、贵重仪器设备室、电脑机房、发电房等)及人员密集场所(门诊、病房、饭堂等)开展隐患排查工作,确保配备完整、有效消防器材和设施,消防撤离指引标识等消防标识设置明显,紧急消防通道保持通畅。

3.加强水电管网日常巡查。一是对全院医疗、办公、生活的用电、用气、用水等设施进行常态化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及时更换一批老化的开关对存在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将安全生产事故扼杀在萌芽中;二是定期对院内电气系统进行维护保养及检修,提高发现和消除电气安全隐患能力,加强电气设备管理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安全知识、技能等业务能力;三是安装电器火灾实时监控系统,能实时将漏电、电线线路故障等用电安全问题反馈给值班人员。

4.加强重点区域(冷库、危化品存放仓库、疫苗冷库等)()实验室消防安全工作。对院内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仓库、药库、疫苗冷库进行24小时监控,定期对实验室高精仪器设备做好维护检修工作,针对配电室、发电机房危险区域设置安全标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定期对发电机房、配电房进行测试检修。

5.加强火警24小时监控。一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总院各楼宇及大亚湾、仲恺分院区的火灾烟雾报警系统,实现了对单位各院区各行政、业务科室全天候全覆盖的火灾预警监控,并每季度组织一次对火灾烟幕报警系统测试,确保系统设备正常运行;二是在总院2号楼(住院部)外侧安装消防应急逃生通道,时刻保障住院患者及值守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三是安装安保巡查系统,在全院范围内设187个重点巡查点,安排保安上班后定时巡查。

(二)严管严防消防隐患,抓实抓细安全生产

1.消防培训及应急演练情况。一是为提高培养全院干部职工消防意识和扑灭初起火灾的能力,我院于7X月15XX日、7X月XX17日分别组织总院保安、清洁工及食堂工作人员,大亚湾分院、仲恺工作站干部职工开展了3场消防知识培训和火灾应急演练,又于11月20日在我院会议室举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了干部职工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参与灭火技能和抢险救援能力。

2.医院病房消防安全情况。为降低突发事故风险,我院加大住院部查房力度,增加查房次数,在原来查房的基础上,规定每日上下午、晚上各再查房一次,确保及时排查病房安全事故隐患。经全面排查,未发现我院住院病房存在病人及其家属在公共区域吸烟,使用明火和非医疗电热器具的情况。

3.饭堂消防安全情况。加强饭堂消防安全管理,建立《饭堂管理制度》。同时,每月由后勤办牵头,组织燃气公司一起检查饭堂燃气管道使用情况,确保饭堂燃气管道使用安全,无隐患。

4.医用特种设备管理情况。我院医用供氧系统、医用气体护理房、医用氧气瓶储存仓明确专人专责管理,同时要求医用气体站专对氧气瓶及其附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提供相关维护保养记录。

5.车辆消防安全情况。我院公务车辆、生产用车按照要求规范管理,定期进行维修或保养,落实专人专职管理车队工作,并配备有灭火器在公务车辆上,确保消防安全。

6.库房消防安全情况。我院库房分为仓库、药库、疫苗冷库。我院库房安全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要求库房保管员熟悉储存物品的分类、性质和保管业务,做好库房物品分类工作,在明显位置张贴严禁烟火标语,配备足够消防器材。疫苗冷库安装温控报警系统,设置电源安全管理监控和24小时值班巡查,并安排有专职检修人员对疫苗冷库负责,定期到冷库检查等。

7.集体宿舍消防安全情况。目前我院设有实习生宿舍2处,无员工集体宿舍。后勤办管理人员不定期对宿舍进行消防隐患检查,检查更新消防器材,组织清洁工打扫宿舍卫生。

(三)严管危化毒物,盯紧盯牢关键部位

1.加强危化品风险源的管控

(1)为加强对危化品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我院成立了危险化学品工作领导小组和危险化学品工作小组,要求危险化学品工作小组成员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监督核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制订了《危险化学品管理手册》和一系列操作文件,如《剧毒物品安全管理规定》《易制毒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易制毒危化品岗位分工制度》《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3)加强安全检查,实验室存放危化品房间装有通风设备,安装了火警自动报警探头,配有灭火器,院内有消防培训工作。易制爆、易制毒涉及化学品,存放于带锁的柜子中,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室大门为防盗门。

2.对标落实危化品管理相关台账登记工作

建立了《化学试剂目录一览表(总台帐)》《标准物质一览表(总台帐)》《供应品出入库登记记录表(剧毒/危险品)》《供应品出入库登记记录表(易制毒化学品)》《有害废弃物处理登记表》等。

3.规范处置危化品废弃物

编制了《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程》,废弃物的处理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过期化学试剂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按性质分类存放,统一交给与我院签订协议的公司处理,废弃物交接过程有详细记录。

三、医院点位标准(文明城市创建部分)落实情况

因我院本项工作与单位党的建设、纪律督导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宣传科普等工作结合开展,现对标检查内容清单将相关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在1、2、6号楼门口摆放“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基本行为规范”展牌,警醒干部职工时刻约束自身行为,礼貌待人,文明服务。

二是通过在单位微信公众号等推送“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公益广告、“文明用餐宣传片”“CCTV筷筷有爱”“使用公筷”主题海报等公益宣传内容的形式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和弘扬社会文明风气;在院内候诊室、走廊等人员较为密集区域,采用电子滚动屏播放“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等宣传标语,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关注、参与文明健康行动的浓厚氛围。

三是在惠州志愿服务网“卫生清洁志愿活动”“协助预检分诊志愿服务”等项目。通过开展以“助力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卫生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团员及志愿者对单位周边区域的杂物、杂草进行清理,进一步优化医院环境,以实际行动对周边环境进行环境卫生宣传,提升大众环保意识;此外,我院积极组织开展预检分诊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巩固疫情防控成效。

四是在地面设置“一米线”、摆放指示牌,设置文明引导员,指导服务对象有序排队,保持适当距离,确保无插队现象。

五是加强对清洁工、保安等后勤人员的培训,保持院内环境卫生清洁,加强巡逻,不留卫生死角。

六是设置吸烟区、张贴明显禁烟标识,规劝吸烟者放弃吸烟或至吸烟区吸烟,确保办公室等非吸烟区无吸烟现象。

七是设有轮椅通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并鼓励、倡导单位干部职工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和服务。

八是设有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并定期维护,目前使用情况良好。

九是充分发挥我院职防、结防专业优势,在显著位置设置相关宣传栏,并安排医护人员向住院和就诊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进一步引导社会公众掌握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养成健康行为。

十是院办及医务科通过来访、来信、来电、网络等形式,24小时受理患方或本院员工所提出的关于医疗服务行为、内部管理、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或投诉,并严格按照投诉管理制度进行调查、处理和结果反馈,坚决杜绝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突出问题及“慵懒散拖”等现象。

四三、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惠州市卫生健康系统XXXXXXXXXX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要求,我院及时制定并印发《XXXXXXXX医院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机制,以点面结合的管理模式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现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一配备硬件设施。是在单位主要垃圾投放点设置四分类垃圾桶,供院内住户及职工使用。;

二、加强宣传引导。在院内宣传栏及电子宣传屏张贴或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并在院内张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知识,进一步营造本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氛围,引导全院职工及住户积极参与。

三、确保垃圾分类流程。我院与XXXXXXXXX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定期到我院收集饭堂产生厨余垃圾进行处理,医疗废物垃圾每天由专职保洁人员收集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点,再由专业公司到我院回收,同时对回收数量进行称重登记。二是在院内宣传栏及电子宣传屏张贴或滚动播放宣传标语

三、;三是在1、2、6号楼等人流量较大的楼宇派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四是在单位微信工作群转发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宣传推文。

五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方面

我院部分安全生产隐患目前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一是大院内单位与居民区并存,电信、移动、广电等通讯线路及各类私拉电线众多,线路老化及乱拉乱放现象较为突出;二是我院大部分办公大楼都是旧楼房改造进行使用,内部部分墙体由于时间较长,已经产生裂痕,存在较严重安全隐患。6号楼后斜坡上方空置民房无人修缮多年,该民房围墙已出现裂缝,有倾倒风险,我院6号楼办公用房位于斜坡下方,为板房结构,且与斜坡之间无隔断防护等设施,无法抵抗突发的滑坡冲击力。

针对线路老化及乱拉乱放现象,我院将逐步向有关部门反馈,并对部分线路进行整理;此外,我院将继续向有关部门反映空置无人修缮的民房情况,同时保持对空置民房的密切观察。

(二)(二)文明城市创建及生活垃圾分类方面

我院个别员工服务意识及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尚不够强,未能做到“急民众之所急、供民众之所需”的服务要求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高度自觉,同时在对垃圾分类内容掌故不够牢固,存在分错类、错投垃圾桶的情况。而且大院内单位和居民区并存,大部分居民也并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从而不便于进行管理和清运处置。

在今后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该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督促其以更良好的服务态度,微笑面对服务对象;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守护工作、生活环境卫生。此外,我院部分文明设施设备尚未按照标准配齐配全,将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为建设文明惠州、健康惠州做出应有贡献。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型露天采石场 安全生产事故类型 事故原因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25-02

1 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事故的类型

1.1 物体打击

小型露天采石场经常要进行爆破作业,而由于现场作业人员的疏忽大意,加上管理人员没有及时的进行检查提醒,作业面上仍有一部分爆破时产生的碎石、险石等没有被及时的清理干净,很有可能发生滚落,砸到之后进行现场作业的人员,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1.2 高处坠落

由于采石场的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性质,要经常在高处对岩石进行挖凿和爆破作业,如果作业人员没有按照安全作业规定进行操作或者没有系上安全带,就很有可能从高处坠落,发生安全事故。

1.3 触电事故

小型露天采石场的电气设备很多没有专业人员的定期检修,加上现场作业人员对安全用电知识了解不足,对电气设备的操作不规范,或是在选用电气设备时没有专业人员指导,选用的设备与现场实际操作环境不符,电气设备的线路安排混乱等,都会导致触电事故的发生。

1.4 机械伤害

小型露天采石场有很多机械设备,现场作业人员如果没有按照相关安全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或是机械设备本身存在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机械伤害事故主要是运转中的机械设备与人体直接接触而给人体造成绞伤、割伤、压伤等伤害。

1.5 车辆伤害

车辆在小型露天采石场主要是用于运输石料和设备材料。进出场地的车辆由于行车人的安全意识薄弱,或者是在通行时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当等行为,都会导致运行的车辆与现场作业人员发生碰撞,或是车辆运输物品摆放过高,发生掉落,砸伤行人。采石场的道路条件通常很差,这也是导致车辆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

1.6 坍塌事故

《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暂行规定》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作业单位应当采用台阶式开采,淘汰落后和不安全的开采方式,严禁采用扩壶爆破、掏底崩落等开采方式”。但是部分小型露天采石场的经营管理者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追求更多的利益,采用先将底部岩石进行爆破,采空后,让上方的岩石由于重力影响而自行坠落。这样进行石料开采,虽然可以减少成本,但是会使上方的岩石可能出现坍塌的危险,尤其是在雨水天气和附近进行爆破作业时,极易出现塌事故,造成现场作业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

1.7 爆破事故

采石场经常要进行爆破作业,而爆破作业中的炸药用量、炸药放置位置、爆破角度等都需要专业的爆破作业人员进行设计执行,在爆破作业过程中,如果作业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就很有可能产生很多飞石的情况,有很大的危险性。爆破作业的导火索长度一定要经过精确计算并符合标准,不能为了节约成本,私自缩短导火索的长度,埋下事故隐患。

2 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分析

2.1 安全作业条件差

很多小型露天采石场的经营者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并不按照安全设计方案进行开采,违章开采的现象经常出现;在现场作业时,也没有按照安全操作规范给高处作业人员配置安全带,甚至私自缩短爆破导火索。经营者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不足,开采工艺落后,现场设备老旧,没有给现场作业人员配置必要的安全装备。

2.2 现场作业人员素质不高

现在,我国小型露天采石场的现场作业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完全了解我国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由于他们在进行作业之前很少能接受必要的相关的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从而使他们对于安全生产知识与法律法规没有足够的了解或者出现没有相关的专业证件就被允许上岗的情况。在进行现场作业时,他们缺乏对自我保护的意识,没有正规培训也导致他们操作的水平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由于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也不能在日常操作中及时的发现问题,问题出现时也很难加以解决,会给现场都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2.3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小型露天采石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手段的落后,在现场作业中,经常会出现人员管理混乱的情况。采石场的经营者长期以来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也使情况进一步的恶化,一些采石场更是不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或者对于安全管理部门没有必要的支持,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在第一线去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者与现场作业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通畅,现场作业人员发现问题也没办法第一时间向上面反映,而安全监督人员也没用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措施

3.1 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4篇

为推动我市酒类产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我市工业强市战略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酒类生产企业安全监管座谈会。今天上午,大家参加了酒类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现场参观了国台酒业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学习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今天下午,大家集中学习了国发〔2011〕40号文件,部分企业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并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试点酒类达标企业进行了授牌,刚才,李勰同志对我市酒类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市酒类企业发展新形势,增强推动酒类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意识

从白酒产业发展形势看,“十一五”期间,我市白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白酒总产量达到14.6万千升,实现产值194.6亿元,年均增长30.5%,实现增加值139.96亿元,年均增长32.1%,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9.6%提升到46.77%,已成为我市的第一支柱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我市白酒产业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生产力布局分散等问题,与白酒在全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相称,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白酒产业发展,多次专题研究、精心谋划,特别是书记、赵克志省长提出了“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为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酒文化之都”的新要求,并在全省白酒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的宏伟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白酒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未来五年,我市将以做大白酒总量和做响品牌为主线,坚持“酱香、浓香及其他香型并举,高、中、低档产品共同发展”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管理,壮大产业总量,提升产业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市白酒产量确保实现60万千升,产值1000亿元以上,税收200亿元,新增就业4万人,在全国市场占比10%以上。为扶持壮大一批名优白酒企业,加快推进名酒基地建设,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关于重点扶持一批名优白酒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大力促进白酒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我市酒类产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务必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白酒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着力做大做强做优酒类产业,充分发挥其在我市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宜城市”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从白酒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看,酒类企业由于原料、产品特点,历来都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高发领域,县酒厂发生火灾,一把火烧垮一个厂;县酒厂发生火灾,造成死1人,伤20人,直接经济损失175万元;董酒厂酒库存酒的酒窖发生火灾,烧掉240吨白酒,当地600多警民历时5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县窖酒酒业公司成粬车间在加工粬粉时发生粉尘爆炸事故,造成死1人,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这些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有序发展。当前,我市酒类产业特别是白酒产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不容乐观。一是企业多。全市白酒生产企业整体上呈现出散、小、乱的特点,全市42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中,有生产许可证的仅为172家,小企业、小作坊且无生产许可证或证照不全的多达25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8家。二是隐患大。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安全投入少,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落实,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教育培训走过场,安全防护设施欠缺,安全检查不到位,员工生产安全意识淡薄,“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三是监管弱。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个别地方政府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对企业安全检查少,企业隐患整改落实较差,存在较大的安全生产漏洞。

抓好白酒产业安全生产,事关企业长久发展,事关我市支柱产业的地位和形象。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酒类生产企业务必要清醒认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在酒类企业中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和责任意识,切实把白酒产业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全面开展酒类企业隐患清剿行动,为酒类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狠抓宣传培训,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认识酒类企业在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加强我市酒类企业安全监管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促使酒类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二是认真开展安全文化“五进”活动,扎实开展“安全第一主题活动周”活动,广泛宣传安全知识和安全理念,曝光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提高各级各部门各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三是加强对酒类企业负责人(法人代表、出资人、实际控制人)、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以及班组长教育培训,严格考核,持证上岗,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同时,全面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设置安全生产标语、设立安全文化廊、建立安全警示室、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组织应急救援演练等方式,充分利用文字、影像等方式,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中形成共同信守安全生产的基本准则、信念和标准,在酒类企业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四是认真开展酒类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要求,2013年前规模以上企业必须完成达标工作,2015年前所有企业必须完成达标工作,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要严格按照《白酒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认真开展酒类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创建及达标工作,全面提升我市酒类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示范工程建设,各地要选择1-2家企业进行安全诚信企业、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建设活动,发挥安全生产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在酒类企业中形成安全生产“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增强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狠抓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安全生产隐患严重的问题。一是各企业要严格按照百日安全生产清剿隐患专项行动工作的总体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认真落实班组、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对安全生产投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职业健康管理等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并对排查出的安全生产隐患切实做到措施、时限、责任、资金、预案“五落实”,实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要生产先安全”。二是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酒类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认真抓好企业安全隐患清剿工作,坚决落实“四个一律”工作措施,对酒类企业生产、储存过程中的操作规定,特别是清窖、倒酒、醒酒、加浆等安全操作规定及高温停产规定的落实情况,储存仓库、储酒罐之间的安全间距,防火分区及防火堤的设置情况,防雷、防静电接地及用电设施情况以消防通道、喷淋装置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全覆盖的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明确专人进行跟踪整改落实,对存在的重大隐患必须挂牌督办,限期整改消除;凡是存在非法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安全隐患整治不到位的,该停产整顿的坚决停产整顿,该取缔关闭的一律取缔关闭,对触犯法律的有关人员,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坚决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明确监管责任,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管理实效不高的问题。一是各县、区(市)要加强对酒类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组织、督促、支持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酒类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整改储酒库内部罐间及与周边建筑安全间距不足所涉及的征地问题,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二是各地各部门要健全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齐抓共管,提高执法效率,搞好日常执法、重点执法和跟踪执法,及时清剿事故隐患,确保生产安全。三是安监部门要切实履行酒类行业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协调工作,加大查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力度,严格生产经营单位“三同时”要求,强化酒类行业安全生产准入门槛,对没有按规定完成安全设施“三同时”的企业,坚决严肃查处,从源头防止安全隐患的产生。四是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大对酒类企业消防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涉及酒类企业安全的建筑工程要严格审核消防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消防验收,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企业,要督促其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加以解决。五是其它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督促、指导酒类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我市酒业行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第四,严肃责任追究,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走过场、搞形式,导致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发生的,将严格按照《市安全生产警示约谈制度》的规定,对当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警示约谈,严肃问责。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要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市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等规定,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查事故背后的权钱交易、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一律从重从快处理,对酒类企业一律实施高限处罚,并将产安全事故相关的查处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发挥其警示教育作用。

三、重心下移,强化服务,苦练内功,为酒类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夯实基础

第一,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安全生产过程管控。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企业一线,贴近企业员工,做到安全生产工作在一线展开、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切实强化酒类企业的源头管理和过程管控,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二是要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督促指导酒类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配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健全隐患治理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行为、用标准考核行为结果、用结果评价安全绩效,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三是要督促酒类企业抓好班组建设,促使一线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并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树立“我要安全”思想意识,从源头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由“事故处理型”向“事前预防型”转变。

第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提高安全事故防控能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风险金制度、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等规定,加大对酒类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要督促企业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经费、存储风险抵押金、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确保企业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的有效推进。要按照“科技兴安”的要求,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与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督促酒类企业积极应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在企业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促使企业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开展安全管理转变,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安全生产标准化;设备设施;特种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0-0166-02

设备设施是电力企业生产运营中重要的因素。加强对设备设施的安全监督管理,预防设备设施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设备设施管理的主题和中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如何高效、科学地管理设备设施,加强管理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设备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之前,本公司的设备设施管理存在着以下问题。

1)设备设施技术资料、档案不齐全,管理混乱。

2)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管理者、操作者职责不清晰,不明确。

3)陈旧设备老化,未能及时维修。

4)设备的保养、维修、自检记录不全。

5)操作人员无培训,无证上岗。

2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正因为我们的企业对设备设施的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必然避免不了各种隐患的存在。为了消除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提高我们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因此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目前最紧迫、最刻不容缓的工作。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通过组织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辨识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让我们的企业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 设备设施的分类管理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达到标准化要求,有必要对我们企业的设备设施进行分类,实施管理。设备可以分为一般性设备、特种设备和重要设备三种类型。这里对后两种设备的管理展开研究。

3.1 特种设备管理及措施

3.1.1 特种设备的含义

涉及到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厂内机动车辆,称之为特种设备。

在生产过程中,特种设备比一般性生产设备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本人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有效监控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规范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程序和基本素质要求,能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3.1.2 安全措施

1)特种设备应执行注册登记制度,必须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验收检验报告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才可投入正式使用。

2)特种设备应建立安全技术档案。

安全技术档案包括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安全技术档案要备案,形成台账,施行分类管理。

3)从事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才能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4)为保证特种设备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和巡回检测检验,以避免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5)所有的定期检验都应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安全检验标志超过有效期的特种设备不得使用。

3.2 重要设备管理及措施

3.2.1 重要设备等级划分

把公司现阶段的设备设施汇总,筛选出现价值在2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称为重要设备,加以分类管理。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等级说明》划分成6个安全事故等级,6个等级按事故严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

1)国家安全事故等级四级。

国家安全事故等级四级(一般事故)的设备,是造成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者。

2)国网安全事故等级五级。

国网安全事故等级五级的设备,是造成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者。

3)国网安全事故等级六级。

国网安全事故等级六级的设备,是造成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者。

4)国网安全事故等级七级。

国网安全事故等级七级的设备,是造成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者。

5)国网安全事故等级八级。

国网安全事故等级八级的设备,是造成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者。

6)公司安全事故等级九级(公司自定义)。

公司安全事故等级九级的设备,是本公司自定义级安全事故等级,是指造成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者。

3.2.2 重要设备管理等级划分

把属于安全事故等级四级的设备,归为第一类重要设备管理;把属于国网安全事故等级五级和安全事故等级六级的设备,归为第二类重要设备管理;把属于国网安全事故等级七级、八级和公司安全事故等级九级的设备,归为第三类重要设备管理。

其中的特种设备在原有的等级中上调一级进行管理。把没有归纳到这6个安全事故等级的特种设备,一同并入第三类重要管理设备中,统一管理。这些特种设备的管理要遵循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同时,也必须遵循三类重要设备的安全管理。

这样,第一类设备的数量是最少的,第三类设备的数量是最多的。这样的划分,这三类设备数量的总和占全公司设备总数的20%,而总金额占全公司设备总金额的75%,实现了管理全公司价值和重要性最大的这部分设备,同时也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3.2.3 安全措施

三类设备管理按照设备的重要程度和危险性,分别从设备采购、设备档案、定期检查、现场要求四个方面做了不同要求的分类管理。比如一类设备因为价值大,对生产活动影响也大,所以对其管理要严格,要求设备档案齐全、及时备案;检查第一类设备的频率要多于第二类、第三类设备;操作人员要参加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现场要求贴有设备标识卡,张贴安全操作规程、警示牌等措施。

第二类设备、第三类设备相对价值略低点,管理的要求相对第一类设备要低些,检查的频率也少些,但是第二类设备、第三类设备中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如特种设备)要严格按照该设备的要求执行。

4 结束语

怎样把设备设施的管理做好做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需要领导、各级管理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之间相互配合、责任明确,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公司设备设施财产和人身安全,防止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生产管理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质量安全 质量监管 产品分类

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强化政府的质量监管作用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它一般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以及认证制度等来实现。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不同产品的安全性各不相同,其监管需求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应在产品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依据产品特性实施有效的分类监管和必要的宏观调控。

一、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的必要性

1、产品分类是实施分类监管的基本前提

分类监管是产品质量监管的模式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根据产品特性与安全风险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要实施分类监管,首要的问题就是按照分类监管要求并结合产品的特性、安全风险程度以及所需监管程度来对产品进行分类。没有对产品的合理分类,分类监管的实施就失去了基本前提。

2、产品分类是选择具体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

在产品监管过程中,产品监管措施的选择对监管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对监管产品的特性与安全风险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把握,监管措施的选择才可能与产品的特性及其监管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以及安全风险程度来对产品进行分类,进而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监管措施,以提高产品监管效率。

3、产品分类是完善分类监管体系的内在要求

监管体系是产品监管实施的组织保证,要实施分类监管,必须构建完善的产品分类监管体系。完善的分类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与产品分类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组织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以及激励体系四个层面,其基本要求是产品监管部门的职责界定要清晰,分工要合理。按照产品特性、安全风险程度以及监管需求对产品进行分类,有利于明晰不同类别产品间的界限,突出分类监管的重点。这与完善分类监管体系的内在要求相一致,也是产品分类的实用价值所在。

二、我国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现状

1、分类目的单一

通常来说,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多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产品的安全信息,而了解产品的安全信息只是监管需求的一个方面,对产品信息的关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产品监管措施上。因此,分类的目的必须超越简单的以传递安全信息为旨归的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对各种各样监管需求的满足。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的行业与产品监管部门对产品的分类常常只考虑到了本行业或本部门最一般的需求,而忽视了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监管层次与监管需求的多元化。

2、分类界限不清

与产品分类目的相对单一的状况相比,当前产品分类的依据和标准则存在逻辑性不强、界域不清晰的问题。许多产品进行分类后,不仅在某一分类标准下同级之间各个类型的内容彼此交叉,而且上下层级的关系难以厘清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例如,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消毒产品生产项目分为消毒剂类、消毒器械类、卫生用品类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类。理论上,消毒产品与外用药品有着严格的界限:一个不起治疗作用,一个起治疗作用;一个是抗菌抑菌的消毒防护用品,一个是用于人体特定部位的外用药品。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把卫生用品类与外用药品很好地区别开来则存在较大的困难。

3、分类标准独立

产品分类标准化是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基于质量管理的产品分类标准相对独立,使得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能接轨,国内各类产品的分类标准也不能很好地兼容。以农产品为例,我国目前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还有391种农药、15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验方法标准,这一状况给中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阻力。此外,《农产品质量法》把不得销售的农产品分为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等五种类型。尽管如此,但由于目前中国的农业化学品残留标准在残留设限数量和设限标准上与国际标准都存在差距,使得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仍有较大难度。

三、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

1、产品分类的理论依据

(1)产品风险管理理论。产品风险是指由产品质量损坏对人身、财产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产品质量风险产生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生产者更了解产品的质量,并可以利用这种不对称性降低质量等级,对产品质量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随着产品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双方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加深,而市场本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介入即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产品质量风险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质量损坏对人身、财产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是产品质量损坏的可能性或概率。不同产品的质量性能相异,其损坏造成的人身伤害就不同;产品的价值存在区别,其损坏带来的财产损失自然有所不同。所以,不同产品发生损坏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不相同。不同产品发生损坏的可能性也不相同,这是由不同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差异造成的。按照产品质量风险的大小,可以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别,使得产品质量风险与监管收益相匹配,提高监管效率。

(2)政府规制理论。经济学的规制理论认为,规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经济规制主要是以控制市场主体的利润、规定价格、市场准入或使用特殊资源作为主要的规制手段。而社会规制则是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节约利用资源、制定生产和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标准以保护劳动者,限制销售者通过广告或其他传媒给消费者提品信息的范围,建立保护购买者的法规,以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歧视等。这两种类型的规制一般是通过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认证制度等方式实现,并深刻地影响着市场上的价格、成本、质量、竞争策略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产品规制与市场主体规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所以市场主体规制也必然地反映到产品规制之中。不同产品,其市场结构、外部性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相应划分其类别,并实施不同的规制。

(3)政府监管效率理论。监管效率的实际含义是对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用货币数量来表示,其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估算间接成本,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安全收益、健康收益、环境收益等。成本―收益分析能够帮助政府监督和控制监管机构,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委托―模型。政府作为委托人,监管机构作为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人可以违背委托人的意志谋取利益;委托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求人实施成本―收益分析。进一步看,不同类型的产品,对其进行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是不相同的。本文将被监管的产品划分为4类,即一般产品、重点产品、特殊产品、进出口产品。图1表示了政府监管的成本与收益,横坐标代表监管成本C,纵坐标为监管收益R。MC1、MC2、MC3、MC4依次表示4类产品的边际监管成本,MR1、MR2、MR3、MR4分别代表4类产品的边际监管收益。政府为取得监管效率的最佳状态,必须要让边际监管收益MR等于边际监管成本MC。政府对于一般产品、重点产品、特殊产品、进出口产品监管的最佳投入点,依次位于图1中的点E1、点E2、点E3、点E4。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政府监管投入的最佳点并不相同,所以要提高监管效率,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分类监管。

2、产品分类的原则

(1)与产品安全风险相结合原则。产品监管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其安全风险,因此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需要遵循与产品安全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在产品分类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产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即产品安全风险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产品自身损坏的可能性或概率以及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或财产上的不确定性损失。二是不同产品自身发生损坏及其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并不相同,它与产品的市场集中度高低、产品的需求量大小、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高低等方面有一定关联。

(2)与产品监管效率相结合原则。能否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产品质量监管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还要遵循与监管效率相结合原则。产品分类与产品监管效率相结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有利于监管本身的投入产出率的提高,监管投入产出率越高,监管效率就越高。二要有利于产品所要求的监管技术的供给,因为产品特性与安全风险程度不同,其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即最佳监管投入点也会存有差异,不同产品所要求的监管技术的种类与含量也会各不相同。

(3)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全球市场的广度不断拓展、深度继续推进,一体化的市场需要一体化的市场监管。从当今情况看,国际产品市场监管的主流已经转向分类监管,作为WTO成员,中国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有必要也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

3、产品的基本分类及其特征

根据产品质量风险程度及其对监管的需求,同时结合国际产品监管发展趋势,本文将产品划分为一般产品、重点产品、特定产品和进出口产品四类。鉴于进出口产品单列,这里只对前三种产品展开论述。

(1)一般产品的界定及其特征。一般产品包括玩具类、儿童产品类(不包括玩具,这两类又经常合为一大类)、家用产品类、户外用品类、运动娱乐产品类和专业产品类。这类产品的安全性能比较稳定,但存在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其具体特征包括:产品的特性被普通使用者了解的程度比较高;产品的使用对环境的要求较低;产品的质量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危害程度较轻。

(2)重点产品的界定及其特征。重点产品包括电热毯、压力锅、燃气热水器、低压电器、开关、重要计量器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安全网、安全帽、建筑扣件等劳动安全保障产品、电力铁塔、桥梁支座、铁路工业产品、水工金属结构、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影响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产品。重点产品的安全性能不太稳定,且存在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较大危害的可能性。其具体特征包括:产品的特性不易被普通使用者所了解,其使用需要经过产品生产者对其风险进行专门提示;产品的使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特定产品的质量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危害的程度比较高。

(3)特定产品的界定及其特征。特定产品包括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危险化学品、农药、化肥、易燃易爆品等。这类产品的安全性比较差,存在直接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危害的可能性。这类产品的具体特征包括:产品的特性几乎不被普通使用者所了解,需要产品生产者对其风险进行专门警示,且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产品的使用对环境具有特殊要求;产品的质量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危害程度比较严重。

(注:本文系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产品分类监管体系研究与构建”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郑红军:中国产品质量的综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苏志明:质量技术监管管理[M].综观计量出版社,2003.

[3] 福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4] 席涛:政府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5] 陈贵松、黄秀娟:森林旅游产品的分类、特征及开发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3(6).

[6] 王艳平:温泉洗浴旅游产品的分类及其开发方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7] 谢秋慧、李晋、刘俭:轻纺产品分类管理监管模式探讨[J].检验检疫科学,2006(1).

[8] 孙志国: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研究:一个法经济学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6.

[9] 方上浦:分类监管与激励性竞争[J].外汇与管理,2001(11).

[10] 张俊国:产品的分类标准及其对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借鉴[J].党政干部论坛,2006(12).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7篇

评估单元就是通过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按照评估目的和评估方法的需要,将系统分成若干个有限的、明确的评估范围。根据福建省煤矿开采现状,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决定将煤矿安全评估范围划分为生产系统(含隐蔽致灾因素)和生产后劲等2个母单元,每个母单元再划分为若干子单元进行评估。(1)矿井生产系统。参照《标准》的评估单元分类,将煤矿生产系统评估母单元再划分为11个子单元,分别是:①安全管理系统;②爆破、开采系统;③通风系统;④防治水;⑤瓦斯防治;⑥人员定位、安全监控及紧急避险系统;⑦提升、运输及压风系统;⑧防尘、防灭火及供水施救系统;⑨电气及通信系统;⑩地面辅助系统;隐蔽致灾因素。参照“七大攻坚举措”及《意见》对隐蔽致灾因素要求,为进一步查明矿井隐蔽致灾因素,将生产系统评估母单元中隐蔽致灾因素子单元再细分为水害、火灾、瓦斯和其它等4个小单元。(2)矿井生产后劲。结合矿井实际,生产后劲母单元再划分为5个子单元,分别是:①矿井储量;②矿井“三量”;③生产接替;④生产布局;⑤效益。

2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的选择是评估工作的一个关键节点,其直接关系到评估结论是否科学、合理和可靠。针对煤矿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通过查阅基础资料和现场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办法,选用以安全检查表法为主的评估方法。依据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煤矿必备的基本安全生产条件为基础,结合福建煤矿实际和有关部门要求,根据所划分的评估单元,修订安全检查表,形成《煤矿评估检查表》,通过评估检查表法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客观和合理性,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3评估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①成立评估小组,组织评估人员认真学习《标准》、“双七条”规定、《意见》和新修订的《煤矿评估检查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内容。②根据评估要求,准备有关文件、图纸资料和检查表。(2)现场检查。①根据所确定的评估内容,现场开展全面地逐项检查和验证工作,并按要求实事求是地记录《煤矿评估检查表》。②通过全面对检查表和评估表的分析,评判矿井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各项评估内容提出评估意见、对策措施和建议。(3)编制报告。根据检查情况,如实编制评估报告,并且须满足以下要求:①真实反映煤矿安全现状评估的过程。②科学分析煤矿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影响程度。③客观评估煤矿生产系统现状、隐蔽致灾因素和生产后劲。④作出客观的安全评估结论、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评估报告必须做到结论明确,各项评估内容、结论和评估总体结论必须保持一致。

4评估结果的分类和管理

(1)评估结果的分类。①生产系统评估结果划分为4个类别:A类安全矿井、B类基本安全矿井、C类安全较差矿井、D类安全不合格矿井。②生产后劲评估结果划分为4个类别:充足、一般、不足、严重不足(资源枯竭)。(2)评估结果的管理。按照“分类监控”原则对评估结果进行管理,实行分类指导和重点监管:①对A类矿井继续巩固提高,指导其推进安全示范矿井建设;②对B类矿井加强指导和服务力度,督促其改进提高;③对C类但仍有一定可采储量的矿井,责令限期整改,并列入重点监管对象,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④对C类且生产后劲严重不足、资源枯竭矿井和D类矿井,责令停产整顿或建议予以关闭。对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危险、有害因素的监测和治理,重视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提高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实现安全生产。

5评估结果分析及处理意见

(1)评估结果的分析。福能集团公司所属31对生产矿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了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估,结果如下:①生产系统评估结果:A类安全矿井10对、B类基本安全矿井13对、C类安全较差矿井8对。没有D类安全不合格的矿井。②生产后劲评估结果:充足矿井3对,一般矿井12对、不足矿井10对、严重不足(资源枯竭)矿井6对。生产系统评估结果为C类的8对矿井,大部分属于资源枯竭矿井,由于开采经济性较差,安全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安全生产条件较差。(2)评估结果的处理意见。①生产系统评估结果为A、B类的23对矿井,生产系统均较为完善。对于资源储量较为充足、可靠的矿井,可继续保持有序、正常开采;对于资源储量不足的矿井,可进一步通过“探底扩边”、加大地质找煤等措施,提高煤炭资源储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②生产系统评估结果为C类的矿井,有2对仍有一定的可采储量,责令限期整改。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完善生产薄弱环节,加强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治理与防范,可达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在今后的煤炭开采活动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安全影响因素,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管理、装备、培训”3并重原则,强化矿井安全管理工作。③生产系统评估结果为C类的矿井,有6对因个别系统不完善、矿井隐蔽致灾因素较严重、资源枯竭,其投入产出经济价值低,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在目前煤炭市场形势下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决定立即停止掘进巷道施工,在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后,进行煤炭资源和材料、设备回收,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并于2014年底前分批实施关闭。

6结论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8篇

根据三类危险源理论模型,分析了目前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煤矿安全管理的方法,对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

三类危险源理论;煤矿安全管理;事故;方法

目前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煤炭市场持续低迷,而煤矿事故屡有发生,对煤矿单位造成的损失无疑是雪上加霜。从三类危险源理论视角下分析煤矿事故,归结的主要原因就是危险源辨识不够充分,员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投入不足,相应管控措施不到位。

1三类危险源理论概述

1.1三类危险源理论定义

根据西安科技大学田水承教授观点,危险源可分为三类[1]:把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人为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温湿度、通风、照明等);第三类危险源是指煤矿自身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1.2三类危险源间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能量载体,或者是危险物质,这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事态严重与否跟第一类危险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事故发生的物质根源;第二类危险源包括物的故障、环境因素、人的失误,这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必要条件;第三类危险源是指不符合安全的组织因素,会影响到第一类物质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强度、影响范围,同时对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管控各种不安全因素。显而易见第三类的安全组织因素对事故发生都有极大的影响。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安全组织的因素往往被忽视,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管系统的正常运行、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等因素是前两类危险源危险等级重大与否的深层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充分条件。

2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违法生产监控地带非常薄弱,管理滞后,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2]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暴露出的一些主要问题有:煤矿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相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对煤矿安全的监控力度不足,以至安全监控机构出现混乱的局面,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强化安全监管。

2.2缺少安全防护知识,个人安全意识不强

很多机构对安全事故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杜邦的一项为期10年研究得出结论:安全事故的发生绝大部分可归结于人为个体的因素,很少部分可归结于安全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伤害都是由于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煤矿单位负责人应对事故时错误指挥,在日常培训、工作中[3]、没有更好的灌输安全防护知识,以致于员工安全意识不强,保护意识薄弱,因为防护不当、位置不当、反应不当、工具缺陷、设备因素、程序错误等等导致事故发生和扩大事故影响。事故发生后煤矿单位不吸取教训,没有认真贯彻“四不放过”原则,这只能让悲剧重演。

2.3煤矿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安全生产法》中明确提出:生产经营单位应具有的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煤矿单位沿用多年前的老方法、旧设备、淘汰的技术工艺甚至挪用安全生产提取的专项资金等原因导致安全费用投入不足,间接导致冒顶、透水、火灾、瓦斯爆炸等煤矿事故发生和扩大事故影响。

3三类危险源理论视角下煤矿安全管理方法

3.1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监管力度

结合煤矿自身实际,在实行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煤矿生产的各个部门需要分工明确,认真执行本部门的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条款,建立健全本单位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完成危险源辨识工作,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到位,行动指挥正确、操作得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力水平。

3.2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个人自主管理积极性

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注重行为激励与校正,让人们意识到安全的工作行为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让煤矿员工认可这一安全行为,主动去做;提高煤矿员工在事故中的应对能力,努力消除个人因素对安全产生的伤害。重视精神的熏陶,全面实施人本管理,全面优化员工安全意识[4]。

3.3科教兴安、科学管理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

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善煤矿生产条件;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思想始终贯彻整个安全生产过程,提升员工主动要安全的意识。4结语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针对煤矿生产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辨识危险源,强化安全监管,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重视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科教兴“安”,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田水承,李红霞.关于危险源及第三类危险源的几点浅见[C]//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5:89.

[2]李石新,王文涛,肖石英.中国煤炭企业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4):254-256.

[3]陈红,祁慧,谭慧.基于特征源与环境特征的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5(9):33-38.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9篇

一、考核范围、分类及内容

(一)、范围:本方案用于对市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和未纳入市安委会的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单位(以下统称被考核单位)及其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情况的考核。

本方案所称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人,包括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第一责任人指被考核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指被考核单位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及分管工作范围涉及安全生产其他分管负责人。

(二)、分类:根据被考核单位职能及对安全生产履职要求不同的情况,按区别对待、分类考核原则,将被考核单位划分为辖区管理、监督管理、部门管理和协助管理等四种类型。具体分类为:

1、辖区管理类。具体包括: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参照考核的__、__2个工业管理区。

2、监督管理类。具体包括:市安监局、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经贸委、消防大队、交警大队、农机局、地矿局、水利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林业局、旅游局、房管局、供销社、中小企业局、文化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气象局、公路养护公司、地方海事处。

3、部门管理类。具体包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民政局、教育局、物资局、粮食局、商业局、二轻局、外贸局、广电局、体育局、农业局、果业局、畜牧水产局、供电公司、电信分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火车站。

4、协助管理类。具体包括:市监察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财政局、总工会、人寿保险公司、人民保险公司。上述所列部门、单位,根据本年度单位职能变动和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在组织年度考评时作必要分类调整;未列的部门、单位,也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负责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根据本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在组织年度考评时作必要增列。

(三)内容:安全生产履[本篇文章来源于文秘站 -网址为-未经过文秘站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职考核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考评,主要考核各单位及其责任人履行《安全生产法》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职责的情况。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责任制度、隐患治理、监督管理、事故处理、宣传教育、事故控制和履行协助管理义务等方面。考核的具体内容、指标和评分标准,按《南康市安全生产履职分类考核表》(见附件,以下简称《考核表》)实施。

二、考评办法

考核工作由市安委会负责实施,从四种类型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办法如下:

(一)、履职年度时间指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12月31日。各类安全事故统计年度时间从有关规定。

(二)、考核分单位考核和责任人考核,采取单位考核与责任人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统一组织实施。单位考核分自评和组织考核,坚持自评与组织考核相结合。责任人考核只作自评,不另外进行组织考核。对责任人考核的等级评定参照单位履职考核的情况进行。

(三)、安全生产履职年度考核实行百分制,依照《考核表》加、扣分。每项扣分直至该项标准分扣完为止,不倒扣分。

三、考评程序

1、自评。各被考核单位和责任人,在20__年1月6日前,撰写好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和责任人述职报告,对照《考核表》进行自评,并量化自评得分。

2、考核。考核小组通过听取被考核单位责任人的工作陈述,现场了解情况,查阅有关工作资料和记录,召开由有关部门、企业人员参加的[此文若非在文秘站 =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网,更多原创]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等方式,按照《考核表》评分标准对被考核单位作出量化评分,并提出改正意见。对各考核单位有“日常考核”项的考核工作,由市安委办综合年度内各考核情况,按加权平均方式考核量化评分。

3、评定。市安委会负责召集各考核小组组长召开考评工作会议,综合“日常考核”情况,对各被考核单位和责任人履职等级作出初定,报市政府审定。

三、考核结果

(一)考核结果划分四个等级:90分以上的为先进单位,70~90分(不含90分)的为达标单位,60~70分(不含70分)的为挂牌警告[此文若非在文秘站 =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找文章还是到文秘站网,更多原创]单位,60分以下的为未达标单位。责任人考核结果以上述对应分数分四个等级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

(二)对考核评定为先进单位和优秀的责任人,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三)被考核单位或所监管职责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单位和责任人评先评优(奖)资格,并对考核单位及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

1、考核结果为黄牌警告或不达标单位的;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0篇

深入持续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技能达标等达标项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切实增强推动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规范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文提出国家安监总局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实施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中诸实施类别在安全管理中有效的实施方向及管理趋势。

关键词: 非煤矿山 安全生产标准化 实施类别 实施方向 管理趋势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 A

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国家安监总局共实施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尾矿库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选矿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五类标准化评分办法。通过对其构成元素进行可行性分析及类比矿业公司多年的标准化实施工作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

一、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实效性分析

1、《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中所涉及的评分元素共有14类51项728个考评点,总分值4000分。

2、《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中所涉及的评分元素共有14类51项703个考评点,总分值3000分。

3、《尾矿库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中所涉及的评分元素共有9类38项592个考评点,总分值3000分。

4、《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中所涉及的评分元素共有12类36项361个考评点,总分值2000分。

5、《选矿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分办法》中所涉及的评分元素共有11类41项584个考评点,总分值3000分。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评审指标及等级实用性分析

安全生产标准化(AQ/T9006―2010)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金属非金属矿山(AQ 2007.1-2006)是指:开采金属矿物、放射性矿物以及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冶金辅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煤炭除外)的矿山。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AQ 2007.1-2006)是指:以平硐、斜井、斜坡道、竖井等作为出入口,深入地表以下,采出供建筑业、工业或加工业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的采矿场及其附属设施。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AQ 2007.1-2006)是指:在地表开挖区通过剥离围岩、表土或砾石,采出供建筑业、工业或加工业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的采矿场及其附属设施。

尾矿库(AQ 2006-2005)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工业废渣的场所。

选矿(GB 18152-2000)是指:利用不同矿物的物理、物理化学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在特定的工艺设备条件下使矿石中的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分离,或使共生的各种有用矿物彼此分离,得到一种或几种相对富集的有用矿物的作业过程。

选矿厂(GB 18152-2000)是指:包括具有独立法人的选矿厂和隶属于矿山企业的选矿车间,系指被用作或可以被用作选矿的土地、建筑物和作业场所。

小型露天采石场(AQ 2007.1―2006)是指:年采剥总量500kt以下、最大开采高度不超过50m的山坡型露天采石场。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审工作每3年至少进行一次。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评分办法用标准化得分和安全绩效两个指标确定相应类别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标准化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

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评分元素实用性分析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评分元素分值明细表(分析表)

――

3.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考评元素分值结论分析-饼形图图示

3.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考评元素点数结论分析-饼形图图示

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分析及结论

通过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如下可行性结论。

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由基础部分、保障部分、管理部分、核心部分、要害部分及升级部分六个部分构成完整的标准化运行体系。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能否发挥其重要作用、能否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及目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配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容轻视!

3、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实施终端体现在由多工种、多岗位的从业人员组成的标准化体系实施群中,而在此期间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也因其日益彰显的捍卫生命价值的重要性而受到日益高涨的关注!

结束语

因此,矿山行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既带有基础性、重要性,又带有紧迫性,还带有长期性和全局性,意义重大。

附图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分析图(以地下矿山为例)

附图1: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结构分析图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1篇

一、主要工作

围绕以源头治理为整治重点,紧密结合腌腊制品、家禽蛋类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坚持治理整顿与振兴产业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生产许可证、生产日志、无公害产品标志的使用为整治内容,依法对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腌腊制品作坊、家禽类养殖场等进行大检查、大整治,深入排查病死畜禽或未经检疫的畜禽原料生产、违法使用非食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腌腊肉制品,质量安全隐患,切实加强家禽苗种生产基地、养殖生产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家禽蛋类产品安全质量管理,切实把腌腊制品质量安全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我区腌腊制品、家禽蛋类安全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为了加强我区腌腊制品、家禽蛋类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及十二月份的专项整治,区领导非常重视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多次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此项工作。为此我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食安委常务副主任夏文斌为组长,区委宣传部部长汤智斌、区食安办主任吴运国、区质监分局赵亚平局长为副组长,区工商分局、区卫生局、区农林水利局及全区各街道、乡(镇)分管食安工作的领导为成员的腌腊制品、家禽蛋类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腌腊制品、家禽蛋类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同时各街道、乡(镇)也相应成立了腌腊制品、家禽蛋类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领导机构。并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岳麓区腌腊制品、家禽蛋类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区质监分局还详细制定了《腌腊制品专项整治的分方案》确立了“食安委牵头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思路,专项部署了该项工作。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全面提高对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质量安全认识。

为了更好地开展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区食安委进行了专项部署:一是全区各单位和部门利用宣传车、板报、专栏等形式,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了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的质量安全的宣传。各街道、乡(镇)都制定了相应的《违法使用非食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重要疫病及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发到各家禽养殖户、腌腊制品作坊主手中,做到家喻户晓,共印制各种宣传资料余份,发放到村到户,不断增强生产者、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意识和质量防范意识,从养殖、腌腊制品源头上严格把关。二是抓基地,强化基础建设。通过对家禽类基地生产档案、购入台帐、使用台帐等的抽查,进一步规范了坪塘、含浦、天顶、莲花等腌腊制品小作坊较多的乡镇城乡,特别现在是腌腊肉制品腌制和销售旺季,我区食安委组织了专门力量,组织了以农林水利局牵头的突击检查组,严查了病死畜禽或未经检疫的畜禽原料的使用。三是抓源头,强化监管。目前,全区共有腌腊制品门店50多家。区食安委组织区质监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对相关门店进行了现场检查,对其门店摆放情况、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开展了检查,提出了要求,进行了规范。并要求其做好进货台帐、销售台帐等登记工作。四是抓体系,完善检测范围。我区共有68个批发市场和生活超市,此次对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监测范围覆盖生产养殖户、农贸市场场、批发市场和生活超市等各个范围。我区食安办组织以区工商分局牵头,区质监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为联动单位的统合检查组,重点对批发市场和生活超市进行了抽查。

(三)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查违法违规行为。

根据区食安委的统一部署,在区食安办的具体组织下,以区委夏文斌副书记为组长的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带领区质监分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工商分局、区卫生局的联合执法队伍,对全区批发市场和生活超市、农贸市场各配送中心进行专项检查;(定期对辖区内的农贸市场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并做好登记,建立台帐)。其中各农贸市场的家禽用药物和饲料生产、经营及使用单位监管率达100%家禽苗种生产基地、养殖生产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等家禽蛋类产品质量安全自控措施建立率达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以区农林水利局牵头联合工商分局、区质监分局、区卫生局对全区家禽类养殖基地进行了专项的检查。这次腌腊肉制品、家禽类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由区工商分局李季局长亲自带领以工商部门牵头,区食安办组织,区质监分局、区卫生局、区农林水利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在月日至月日为期一周的执法大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76人次,检查集贸市场7个、超市68家、经营户252户;下架不合格腌腊肉制品55.2公斤,规范经营户进销台帐16户。。从检查结果来看,我区的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在腌熏等卫生方面及制作间的环境方面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在腌腊肉制品的原材料的购销台帐等方面在进行严格规范。而我区共出动工作人员共200多人次,检查经营户400余家查处了近百公斤不达标的腌熏制品,对2家家禽类基地限期整改,督促户主建立投入品台帐。通过此次专项整治,使全区所有的养殖户和生产、加工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的经营户都建立了购销台帐和记录。有力的规范了我区的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市场,为我区广大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下段安排

下段时间,我们将进一步以建设食品安全城市为契机,结合专项整治行动的效果,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家禽类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建设规模化腌腊制品作坊、标准化养殖小区,搞好生产示范、以点带面。

二是狠抓畜禽原料生产、违法使用非食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的监管。继续开展非食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深入开展对病死畜禽或未经检疫的畜禽原料生产的管理和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对腌腊肉制品、家禽蛋类产品整治工作,强化日常监管,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病死畜禽或未经检疫的畜禽原料生产伪劣和违规腌腊制品的入市,维护腌腊制品生产的正常秩序。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企业安全生产法制教育为先导,以深入开展工业企业ABC分类监管为载体,以深入开展企业隐患排查整治为手段,促进企业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努力实现安全管理程序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岗位作业规范化、生产环境优良化;切实加强全员培训,着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安全素质,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努力实现促进企业安全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一)深入学习《*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的参训率达到100%;企业从业人员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

(二)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安全生产ABC分类监管工作,优化工业企业ABC分类结构。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年内A类、B类企业有明显增长,C类企业明显减少。

(三)客货运专业运输单位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驾驶人的监管,每月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达100%,对机动车的检查达100%。

(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100%;危险化学品企业许可证到期换证率达到100%;烟花爆竹批发零售经营单位贯标率达到100%。

(五)工矿企业杜绝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火灾事故;消控中心、电焊、气焊等重点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员工消防安全培训率达100%;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和演练率达100%。

(六)进一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文明工地的创建活动,文明工地达标率95%;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监测手段,交通运输企业的危险品运输车(船)、客船(游览船)GPS卫星跟踪定位仪安装率达到100%。

(七)积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管理,在重点监控单位贯标率达到100%。

(八)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范化,各类事故隐患整改监控率达到100%。

三、组织领导

成立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监局长、经贸局长、公安*分局分管局长、公安*交巡警大队大队长为副组长,区宣传部、人武部、文体、环保、教育、财政、建设、民政、人事和劳动、卫生、城管、房管、资产经营公司、工商等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具体负责“*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培训阶段(3月底前)。一是各街道、各有关主管部门成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明确工作机构,开展宣传发动和教育培训,完成宣传贯彻工作。二是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分别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学习宣讲活动。区安监局做好宣传师资、直管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各街道全面开展辖区内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企业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的参训率、知晓率达到目标要求。三是要组织上门送法服务。在企业负责人知悉《*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指导企业负责人签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承诺书”,进一步明确法定职责和义务,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分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使全体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分管领导掌握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广大职工熟悉《*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掌握各自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及安全操作规程,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

第二阶段:排查整改阶段(4月份-9月份)。一是组织各类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督促企业对照《*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对照《工业企业ABC分类监管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标准,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确保生产作业场所及各类设备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各街道、各部门都要树立一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示范企业,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推广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做法和经验,全区将适时召开推进会和经验交流会,促进企业改善安全生产环境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加大督查力度。各街道、各有关主管部门要结合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以危险性较大企业和C类企业为重点,对落实《*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的情况组织检查和督查,对检查、督查中发现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或履行责任不到位的,要督促其立即整改,做到检查一家,完善一家,提高一家。

第三阶段:评比验收阶段(10月份-12月份)。10月17日前,各街道要对本行政区域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10月30日前,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对活动中涌现的优秀组织单位、示范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全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由*区人民政府安委会统一领导,区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要结合本地区、本领域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二)突出重点,强化督导。“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要突出高危行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点企业。各街道办事处及安全监管有关部门要对重点行业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风险保证金和“一票否决”等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动态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3篇

由于水电站的负责人在企业中处于决策者、指挥者的重要地位,他们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对本单位能否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农村水电站以民营股份制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往往没有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负责人进行安全考核。而企业的股东会和董事会往往只对负责人进行经济指标考核,造成大量的农村水电站重生产轻安全,电站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设施设备工况普遍较差,安全隐患突出。如何才能提高电站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和系统性的培训教育工作,可以召开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座谈会,一方面宣传国家和行业有关安全生产和标准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使其了解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如触电、溺水、火灾、溃坝等),使其了解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认识到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和法律后果。其次是可以利用行业协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作用,组织企业的负责人到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的电站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交流让企业负责人认识到本企业安全生产的不足之处,积累如何建设标准化电站的经验。企业领导对电站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2科学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如何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达到标准化的要求?《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简称浙江省评审标准)的第二类“组织机构和职责”及第五类“教育培训”对电站的组织结构和相关人员做了规定。芎岱楼水电站在创建过程中,根据企业规模不大的特点,既要确保机构和人员到位,又要节约运营成本。因此,采取一人多职,站长同时身兼水电站安全监察员、水机检修负责人、起重机操作员、电焊工;副站长身兼电气检修负责人、水工建筑物监测员、压力容器操作员、电工;运行值班长身兼本班次的安全员和消防员。在组织体系的设置上,企业可以根据规模的大小,采用专职或一人多职,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关键是要明确和落实各岗位职责,防止职务的交叉、重复和缺岗。其次是水电站的制度体系建设。《浙江省评审标准》第一类“安全生产目标”、第四类“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及第十一类“应急救援”,对电站应具备的制度作了具体的罗列。农村水电站的制度体系可以概括为“两制度、一规程、一预案”,分别是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运行维护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制度建设方面,芎岱楼水电站分三步开展:第一步是将电站现有制度、对应的台账与省水利厅的制度汇编进行对比,分析遗漏的项目或与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程有不符的地方。第二步是结合电站的自身实际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这里应特别注意,因各电站的大小不一、管理模式不同、职工的文化程度不同等,在制度修订时应结合自身实际,而不是盲目照抄,否则会造成要么是修订的制度在本电站无法执行,要么是将电站原有好的管理模式给打乱。如芎岱楼水电站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设备巡视检查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时只对部分进行了修改完善,如果照抄《浙江省农村水电站标准化创建制度汇编》,那么电站原来的考核体系和设施设备的管理流程将被全部否定,不利于电站的管理和生产运行。第三步是管理层要对所有的制度和配套台账进行梳理,明确不同制度和台账的执行部门和人员,并组织不同岗位职工分类进行学习。让每位职工明确自身的职责是什么,要做哪些工作,要如何去做好工作,同时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监督和考核。科学的电站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是电站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保障,它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也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3标准化建设的核心

通过对国内外的事故进行分析,发现事故的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等几类,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又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浙江省评审标准》在第五类“教育培训”,第六类“生产设备设施”,第七类“作业安全”,第八类“隐患排查和治理”,第九类“重大危险源监控”,第十类“职业健康”,共计770分值(占总分的77%),对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行了规定。芎岱楼水电站在创建过程中,提出了“分类管理、责任到人”。电站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首先根据《浙江省评审标准》开展自评,对自评过程中不达标项目分两类管理,第一类是电站自身技术力量能解决的,如水工建筑物的日常巡查监测、设施设备命名、安全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的管理等;第二类是自身技术力量不能解决需要外协的,比如电气预防性试验、水库大坝安全技术鉴定、涉及到需要大修的设施设备。其次是责任到人,责任到人指的是不管是外协项目还是自己实施的项目,都将具体的工作任务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创建过程中先后开展了3次自评,每次自评以后都立即召开反馈整改会议;对需要整改的项目,对照《浙江省评审标准》将整改工作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具体每个人,并且提出整改要求和完成的时间。经过3次的自评和整改,芎岱楼水电站的设施设备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站的每位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知道自己如何去履行职责,知道自身岗位的工作程序,知道工作当中危险源在哪里,知道一旦发生事故,如何脱离危险和开展救援。在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过程中控制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核心,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是控制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有效方法。

4电站安全文化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电站管理层要将安全伦理道德、安全观念融入到员工的思想,这样员工就会主动去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就会自觉地按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规程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旦电站每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需要,并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后,电站的安全生产目标就可以得到保证,这就是水电站的安全文化。正是因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芎岱楼水电站在标准化创建过程中,提出“安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障”。通过公司、电站、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分别从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电站现场环境、工作特点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安全剖析、劳动纪律和岗位讲评等开展培训教育;让每位职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使企业的每位职工都主动参与安全标准化的建设。

5结语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产业安全 外商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及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对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产业安全的概念界定

已有的研究显示,关于产业安全概念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这里将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几种有代表性的产业安全观。这些定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以外资的进入对产业生存发展的负面影响――产业权益受损、产业控制力下降、产业竞争力低下等为核心来界定产业安全的,通常被后来的研究者总结为产业安全的几大观点,包括:

强调产业权益的国民产业安全观。赵世洪(1998)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认为产业安全是在开放条件下国民对某一产业的占有权及其相应的收益权受到已有或潜在威胁的状态。

强调控制力和抵御能力的产业安全观。这一观点强调外资对产业的控制对产业生存、发展和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安全。童志军(1996)认为产业安全问题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用过各种技术和管理优势,影响和控制内资企业、产业,直至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杨公朴,夏大慰(1999)的定义则强调了产业安全的三个核心侧面:本国资本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的国内各层次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充分和政府对产业的控制强度。于新东(2000)的定义站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强调在开放环境下,一国如果能够拥有对某一产业的创始、调整和发展三个阶段的控制权,则该产业被视为是安全的。

强调产业能力(竞争力、抵御能力)的产业安全观。这一观点认为本国产业的竞争能力、抵御能力是产业安全的基础。如王云贵(1997)的定义从宏观视角,同时强调了一国资本对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权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夏兴园,王瑛(2001)认为产业安全主要源于开放环境中,国内产业具有对各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抵御能力。

上述几种出现时间比较早的产业安全观的提出,一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二是这些研究分别分析界定了产业安全的不同侧面,就像是摸到了同一头大象不同部位,如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的相互关系,得出一个更为完整的产业安全概念。

基于国民权益的产业安全观,说明在开放环境中,产业安全源于国际间的产业竞争,而产业竞争的本质是产业权益之争,即国民依法对产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生产要素的占有、使用及收益分配权力的争夺;强调控制权的产业安全观表达了产业安全的外显特性,即产业安全表现为政府和国民(或本国资本)拥有对本国产业权益的控制权,其标志是政府和国民(或本国资本)为产业控制主体;而关注产业竞争力(产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产业安全观则表明产业安全状态的获得及长期保持,即国民(本国资本)对产业权益控制权的获得及长期拥有,从根本上是基于国民产业的竞争能力。

其他重要观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产业安全的认识。如李孟刚(2006)从安全的内涵出发,提出了更具普遍性和概括性的产业安全的概念,认为:产业安全是指特定行为体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景玉琴(2004)、张望(2006)分别给出了两个层次(宏观、中观)和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的产业安全定义,丰富了产业安全的内涵。许芳(2007)对现有研究加以述评的基础上,给出了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安全概念,将生态学研究的生态安全理论和生态入侵理论运用到产业安全领域的研究上。谢申祥,黄保亮(2009)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界定了产业安全,认为凡是有利于增进本国福利的产业活动都是有利于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而降低本国社会福利的产业活动都是危害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

上述这些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的不同界定,丰富了产业安全的内涵,拓宽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视野,无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路和基础。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学界对于产业安全的概念理解尚未形成系统认识和公认的统一规范。

产业安全的分类研究

于新东(1999)根据一国产业所受威胁的程度和状态,提出了产业安全的四种具体类型:产业缺失型不安全、产业滞后型不安全、产业脆弱型不安全和产业失控型不安全。这一分类方法显然是在国家宏观的产业安全层次上的分析,有助于分析和选择哪些产业的安全会受到何种威胁,应如何应对。

何维达(2003)将产业安全区分为产业生存安全和产业发展安全,反映了产业安全需要同时满足产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李孟刚(2006)则比较深入地进行了产业安全分类研究,不仅整合了已有的产业安全分类,还提出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产业安全分类,给出了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等相关概念。同时提出了基于三次产业分类法和的产业国际分类标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区分的产业安全类型,分别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的产业安全、某一门类或大类甚至再中类、小类产业的产业安全,如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安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流通等产业的产业安全等。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致因机理研究

有大量的研究是关于引起产业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如王允贵(1997)认为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主要有:削弱国家宏观调控力,逃避政策监管;控制价格;企业利润汇出,国民财富流失;肢解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危害我国的经济与独立性。

黄建军(2001)提出了产业安全问题产生是由五个方面引发的: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产业国内生存环境恶化;市场集中度下降;行业规模不经济;错误的国内产业政策和制度安排。夏兴园、王瑛(2001)认为投资自由化使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有: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地区经济差距拉大;加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国家对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张玉波、李连成(2001)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在六个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有两点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研究:一是指出了外商的品牌控制会导致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心理认同,即产生社会心理“溢出”,长此以往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延伸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二是提出外商投资企业正沿着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初级产品的路线抢占国内市场,由于中间产品的产业直接关联效应比较显着,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范围扩大。

马建会(2002)总结了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与东道国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产业金融环境;产业生产要素环境;市场需求环境;市场集中度;产业进入壁垒;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张立(2002)认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祝年贵(2003)外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重点表现为对品牌的控制、技术控制和市场控制。景玉琴、高洪力、高艳华(2004)提出现行体制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危及我国产业安全的重大隐患。姜明(2004)从经济结构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安全问题。王瑛(2006)分析了国际产业分工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越来越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陷入一种低水平发展的陷阱,使产业安全受到威胁。

周勤、余晖(2006)探讨了产业绩效与产业安全的关系,认为产业组织的演化实际上是中央政府以产业安全和产业绩效为约束条件下,调整产业的开放程度、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等投入要素,追求最优产业组织下中央政府的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孙瑞华,刘春旭(2006)认为当东道国具有较完备的市场机制和经济基础时,外资的进入能较好地促进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反之则会带来负面效应。张中山,李冬梅(2006)从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产生机理。

安全生产的分类范文第15篇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全面推行安全生产分级分类执法,切实解决多层次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执法缺位和执法“宽、松、软”等突出问题,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国发[2014] 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榆林市文化市场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培养企业诚信经营理念,开展信用宣传,引导主体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做好安全生产主体信用信息录入工作,根据管理办法将企业信用等级和信用分类进行细化并落实,建立和运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

二、主要任务与职责分工

为加快推进**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经研究决定,成立**县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信用分级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局长)

副组长:(副局长)

组 员:(办公室负责人)

(干事)

(干事)

工作联系电话: 0912- 6521457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原则。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执法程序,避免选择性执法,确保执法公平公正,提高执法效能。

2.坚持“一户企业只对应一个层级执法主体”原则。合理划分应急管理部门的执法权,确保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履职尽责,确保一户企业只对应一个层级的执法主体,有效避免多层级执法与执法缺位。

3.坚持“高危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全覆盖”原则。坚持以化解风险、遏制事故为目标,突出高危行业领域这个重点,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确保1个执法年度内高危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

4.坚持“分类执法、无事不扰”原则。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和守法状况,将执法范围内的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对遵法守规的企业少执法或者不执法;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多次违法违规、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纳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要增加执法频次,加大处罚力度。

(二)企业信息统计及层级划分

根据安全生产执法实际,突出分级分类执法长期性、基础性、全局性这一工作特点,力求从根本上摸清安全生产底数、理清执法工作层级,实现亲商助企、高效执法、规范执法。

(三)、分类执法

企业分类执法要按照“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动态调整”的原则,以企业安全风险等级为基本依据,结合企业自身安全生产特点、重大隐患情况、发生事故情况及守法状况,划分为A、B、C、D四个类型,进行差异化精准执法。

1.A类。三年内未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且未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企业。占比10%左右。对此类企业,以提供政策支持及法律服务为主,原则上不进行执法处罚。(高危行业除外)

2.B类。三年内未发生过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且未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企业。占比50%左右。对此类企业,采取结合年度执法工作计划,按照三年全覆盖的比例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

3.C类。三年内发生过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且不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企业。占比30%左右。对此类企业,采取1个执法年度内实现1次全覆盖执法。

4.D类。三年内发生过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一年内发生过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一年内被应急管理部门实施过行政处罚,或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企业。占比10%左右。对此类企业,采取确保1个执法年度内最少实现2次全覆盖执法,必要时可适当增加执法频次进行重点执法。 (四)实施分类管理措施

1、积极应用“信用榆林”系统“联动监管”模块功能,根据企业信用情况开展分类管理措施。

2、对信用系统中“联动监管”模块的本县监管企业增加巡查频率;并在信用系统“监管措施”模块录入相关信息。

3、对本地区上年度信用等级为C级、D级的企业开展行政约谈、对当年度信用分值小于80分的企业,适时开展集中法律法规教育。在信用系统“监管措施”模块录入行政约谈和法规教育的具体内容。

三、工作步骤

(一) 部署发动阶段(2020年7月-8月)

1、组织召开由应急管理局相关人员参加的动员部署会议,学习《榆林市文化市场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县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

2、我局部门领导负责全县应急管理信用监管工作的指导监督,办公室相关人员负责信用管理工作的信息录入。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9月-11月)

1、按照本方案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做好信用宣传、企业诚信承诺、信用信息录入、信用分类管理各项工作。

2、与上级业务部门保持联系沟通,及时反馈信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办公室及时搜集本地区信用管理工作信息,及时报送工作信息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典型案例。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认识,认真实施。要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把企业安全信用监管作为深化企业安全综合执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为促进**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二)加强实践,开拓创新。要大胆实践,努力尝试以企业信用等级为核心,结合企业其他特征和行业特点细化企业分级分类规则和标准,创新分类管理手段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