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篇

一、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以往我们的教学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教育、激发、诱导的结果。学生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奋发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引发人的一切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所特有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应用化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及化学名人的事例、化学史等,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通过介绍老一辈及新一代化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促其立志成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以往我们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风和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尊重科学,重视课本,勇于创新;在学习中养成课前预习,课上集中精力,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解题时缜密审题,先分析探求解题思路,结果要自我检验,解题后要思考总结的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围绕着某个问题而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得到发展的,思维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重视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使得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有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或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问题是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的。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发展就自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电脑的普及,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合适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景及微观世界的动画等,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拓展了教学空间。

2、增大课堂容量、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时候,把元素周期表制成课件,让每一种元素都动起来,讲到某一内容时如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什么是周期、什么是族等,用鼠标一点相应的内容就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运用多媒体播放既清楚又快捷,从而使课堂容量增大。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让现代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2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二、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三、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1.有效“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互动式、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维持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境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教师包办,自问自答。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3篇

    1.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3.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中,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是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⑴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是——学生回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⑵还原反应是——学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⑶然后请学生各写出两个对应反应方程式。”接着根据学生所写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应里,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生成了单质铜,是还原反应。那么碳单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从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发生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再分析引出一种物质被氧化时,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化学实验为观察实验、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可能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离子键》、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等。有一位老师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科学探究》时由于在把握实验的主要目方面可能不够准确,同时在准备实验时也不够充分,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课堂上请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参照对象(等量的固体,而且要量足),同时加水10mL用的是15×150mm的试管,结果溶液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振荡,也就不可能得出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结果。②接下来该教师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由于固体质量、盐酸浓度、加试剂先后顺序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明显的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更剧烈。③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老师紧张,最后该老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分解实验比较,让一个学生取Na2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另一个学生取NaH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不知道是学生没有听清,还是学生紧张,结果两位学生都是取的碳酸钠(Na2CO3)。这样的实验,不仅让课堂出现冷场,而且,让学生今后不大敢于在师生面前做实验。可以说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由此说明,有效实验,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例如: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如果能够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大小,先称好等量的固体,改用18×180mm或20×200mm的试管就容易得到较理想的效果。做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的实验,本人认为原初中实验比较好,即先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加入小气球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1-2mol/LHCl3mL,将气球扎紧在试管口上,如图1,实验时同时将试剂倒入试管里,实验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而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分解实验比较,则可以用大小试管同时进行,大试管装Na2CO3,小试管装NaHCO3,如图2(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课堂是知识传输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从而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学生素质培养和教师教法提炼的需要。化学教师要立足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做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提供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教学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很重要,师生关系如何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利用课余时间,尽量了解学生,充分地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了解学生,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容易接受。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准备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在上讲台之前,就应该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难易要做到谙熟于心,哪个地方需要详解,哪个地方适合学生自学,教师要自如把握。

1.备好教材。化学新教材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大幅度增加,课时大幅减少。教师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功能。对于课程中渗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让学生明确每节课核心内容有哪些,应学会哪些知识。对于重难点部分,可制订出详细的讲解计划。

2.教案应体现素质培养的原则。授课内容中如果包含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则应做明确的标注,以便在课堂上重点训练,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注重课堂知识的连贯性。在课堂内容讲完后,要布置课外作业。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预习即将要学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使听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4.在备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备好教学对象,“备学生”一定要落实到位。这节课教师不仅要设计得很精彩,还必须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能否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提炼教法,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功效。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载体。以实验为载体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通过不同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借助图表和模型等教具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图表和模型可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种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4.适时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5.师生互换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6.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

四、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优化 提高 有效性

有效性数学课程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简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以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当前却存在着四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一是任务式数学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把教学当做一成不变的任务来完成,很少或根本不去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二是包办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自问自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整个课堂始终是教师一人在自导自演,该让学生思考回答的,全被教师包办代替。三是随意式教学,教师备课不充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定很模糊,教学过程中想到哪讲到哪,随意性很大。四是导游式教学,教师备课确实花了很大的功夫,教学流程也很完备,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花架子居多,学生收获不大,教师就像公园中的导游带着学生一路走下去。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导入新课要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是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连的信息,或相关连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桥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乐于学习。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列式并计算纸张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长。折叠一次:0.1×2=0.2毫米,折叠两次:0.1×2×2=0.4毫米,折叠三次:0.1×2×2×2=0.8毫米,折叠四次:0.1×2×2×2×2=1.6毫米,折叠五次:0.1×2×2×2×2×2=3.2毫米。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在投影上显示高高的楼房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它们的高度。然后提问:如果一层楼有3米高,把足够长的0.1毫米的纸连续折叠20次会有多少层楼高?折叠几次就会超过珠穆朗玛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繁琐的、用语言难以说清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直观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使其一“幕”了然。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总有一些学生在作图中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学生作图时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有时就连老师在黑板上的示范作图由于种种原因都会出现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即使作图交于一点了,有的学生也会心存疑惑:这是否是个别现象呢?但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教学模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画出相应的三边垂直平分线,就一定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再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大小、形状,发现三条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一作图实验演示,大大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讲解要注意讲解内容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教师讲解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层次,学生对新知学习要有牢固的知识固着点,讲解要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讲后学生要能理解、掌握。对那些教师讲了学生仍旧不会的内容不要去讲,学生通过自身看、做、练等能理解掌握的也不要讲,也就是常说的“讲了不会的不讲,不讲就会的也不讲” ,讲解要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力争做到“讲解一题,学得一法;学会一类,弄透一片”。教师在课堂讲解上切忌泛泛而谈,讲不清重点,难点,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糊里糊涂。

四、课堂的巩固练习要实实在在

1.首先围绕所学新知对学生进行基本题训练,然后设计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变式题或综合题,以利于学生在熟练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认知结构。

2.课堂巩固练习题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每组习题在出示时可注意运用具有竞争性,激励性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比比状元题、榜眼题、冲刺中考等。

4.练习的方式要以调动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力求做到全员参与。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6篇

一、更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从目前众多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段上。虽然这些理念在某个历史时期起过作用,甚至有过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增强的学生,不再适应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认不清形势,习惯于、固守于那些已显陈旧的理念,必定阻碍学生的思维、堵塞学生的创造、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成长,根本谈不上课堂的优化、教学的有效。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应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教学方法及教育教学效果上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树立真正的学生发展观,确立为学生服务意识,达到首先优化自己的头脑,形成一种崭新的理念。化被动为主动,化灌输为探求,化沉闷为活跃,化封闭为开放,化分数为发展……如此“化”下去,课堂一定会“优”上来。实际上,课堂的优化就是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优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也可以说就是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优化。而决定这一切的就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要准,既要紧扣时代特点,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二、满含热情

有效的课堂是充满热情的课堂。因为有热情,才能产生激情,才能体现出勃勃生机,才能激发灵感,迸发创造的火花。学习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和实践,它伴有情感活动。热情、激情能使学习主体――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轻松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增强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热情,对真理的热情,对探求发现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热情等。充满热情的学生面部总是微笑的,行动总是机敏的,心灵总是阳光的。他们会把对知识的学习,对真理的探求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化为生命的一部分。缺少热情的学生,只能是消极被动,死气沉沉,敷衍塞责。而后者正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改变的现象。将这部分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了,课堂也就优化成功了。

然而,热情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教出来的,它来自于周围环境对学生的感染,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感染。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充满热情。即对职业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对文本的热情,对科学的热情,对学生的热情等。只有饱含这种种热情,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如绵绵春雨滋润万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会感受其中,逐渐唤起自己的那份热情。当学生的热情与教师的热情相遇,便会达到和谐一致,形成高效的课堂。因此,优化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满含热情,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热情“引爆”课堂的热情。一支歌唱得好:“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热情能“燃烧沙漠”,热情更能燃烧贫瘠干枯的“思想”。不信,请看一看,低效失败的课堂几乎都是缺少热情的课堂!

三、注重学法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化学课堂 有效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150-02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也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和研究。[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全新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

二、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备课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在备课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2.创新性

备课一定要结合班级总体状况及学生具体实际加以创新,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3.加强“预习”

有效备课不光是老师的备课,学生也应该“有效备课”。学生的有效备课即课前预习。教师指导预习,要关注以下三点:①妥善安排时间。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②明确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③及时检查预习效果。检查不能让学生生畏,而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三、有效课堂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

有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1.有效的导入增强兴趣

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

(1)“实验”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是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2]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化学故事”导入法。如我们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可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其素材要靠平时收集,要有科学性。

2.有效的课堂实验丰富知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生活中的天然物质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比如,生石灰拌水后粉墙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趣味,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2)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认识其实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3)实验课程有效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化学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教学,启发学生实验假设,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

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一实验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和温度差等问题使红磷燃烧停止后需较长的时间冷却,或是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只有极少量的水进入集气瓶,甚至根本就不会出现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的情况,造成实验现象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应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并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促使实验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更别谈实验的有效性了。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发展思维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多数教师都感觉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上课更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的交流逐渐产生隔阂感,这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能用提供的药品(水、氯化钠、高锰酸钾),来验证你的结论吗(仪器任用)?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操纵的,由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一些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如:冰水混合物为什么是纯净物?碳酸钠溶液为什么显碱性?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四、有效情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保证

有效情感是指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3]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1]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当然,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习题的选择及讲评、概念课的探究等。

总之,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目标教学,联系化学教材的特点,积极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增强自然科学观念,培养学生思维、实验操作技能等,并适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瑞祥、沈晓良.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0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化学;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得到提高的主要形式,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就是课堂教学。当前普遍进行教学改革,怎样才能上好化学课?哪种形式的化学课才算好?想要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平时的实践和思考,新课标下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两个大的方面下工夫。

一、全面构思简约清晰的教学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条理简单清晰的教学设计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个学生都会捡到属于自己的贝壳,学生也就不会被枯燥冗长的笔记搞得毫无兴致,而是主动地去思索、去探讨。教学设计的构思需要采集的信息非常多,备教材,备学生。其中,教材需要添加删减的地方必须把握恰当,以便学生更容易系统地将知识联系梳理,并记忆;备学生能让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学生的基础就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思维的放射范围是教学设计伸展的直径。

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凸显化学学科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接触化学课时,往往对化学实验兴趣很高。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都会先做几个实验,这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包括例如:白纸显字、魔棒点灯、水火相容、清水变牛奶等,都会让学生兴致很高,在初次接触化学课时就感觉到了它的神秘性、趣味性,使他们想进一步探究而产生兴趣。

2.利用鼓励和表扬,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表现突出时教师要及时作出反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

励,哪怕只是很小的进步,在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能让学生增加信心和兴趣,激发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充分挖掘实验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猜想和进行思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素材来针对实验各个环节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从预设的问题情境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出发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能使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时,根据NaOH在空气中容易变质的问题,以NaOH的固体变质作为主题,提出问题:它是不是已经变质?变成了什么物质?是全部还是部分变质?先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学习、合作交流得到更多解决方案,由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学生自己确定问题答案,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得到更好的锻炼,既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也提高了化学课堂教育的效果,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加强学习策略教学,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五、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才能称之为化学,没有了实验参与,化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验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敏锐能力、分析能力和细致观察能力,学会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对于以后从事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只有具备规范的操作试验才能成功进行,教师要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步骤,对操作标准的学生进行表扬。例如,KMNO4制取O2的实验过程,将实验过程查装定点收离熄的步骤写出来,先让学生自己从书里了解含义,找出关键词,教师再对每一个步骤进行讲解,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模仿,再强调注意事项。在收集氧气的时候要注意导管口冒出均匀、连续的气泡,才能进行氧气收集,以免影响氧气纯度。以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为基础,让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方法设计实验、数据处理,最后得到结论。

总之,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远不止于此,我们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努力把教学双方都能够从枯燥冗长中解救出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让学生获得更长远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忠霞.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三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正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使之符合预定的目的。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1、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2、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

3、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

4、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中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

5、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

6、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面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更有效?

1、教学是良性互动活动。

有效性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看重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共同发展,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与学良性互动。一切好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究其运作轨迹和教学状态,都是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单向的不行,教师表演的再好,花样再多,学生都成了看客,到头来一无所获。所以要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和谐、活跃。在学心必修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一节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化学反应的实例,代表发言,他们会从汽车轮胎老化这一进行几年的反应,讲到爆炸瞬间完成,自己总结出计算公式,效果很好。

2、教学是情感交流活动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①如果将“情感”投入化学课堂教学的运作,愉快、主动、高效的学习景象便在眼前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复杂、微妙的双边活动,是特殊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各自都带着自身和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互相结合,互相激发,互相补充和发展,才能最后达到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它要求师生必须采取密切合作态度,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如果一方感情受压抑时,在情感上不会合拍的,教学活动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在实施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不单单来自于教学内容本身。即使是教学内容不包含情感因素,也可以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教学的效果。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多少,都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参与,让回答问题成为快乐而不是负担,先做朋友,再做师长。

3、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事物的重新组合,他的主体是学生本身。郭思乐教授说:“学生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能量。”②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只有学生自己“生产”出来的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过程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与教师共同提升。学习选修1《化学与生活》改善大气质量一节时,先列出学习提纲,让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自己给出结果,老师总结评价。

4、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化学是初中入门学科,也是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科目。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是每个化学老师都在追寻的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有计划地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一、优化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化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掌握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不够。在新理念下,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而且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气”教学中,不妨尝试这样的方法:分组讨论组装装置动手实验汇报成果发现错误总结经验,教师事先没有指出实验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实验结束后,学生开始汇报自己的实验情况:有的学生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物质溅出,使水槽中的水变红色,从而想到试管口需要放置棉花的道理,学生们还提出了形形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纸、玻璃丝,等等;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导管中有水在倒吸,从而认识到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原来是忘记在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性,等等。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道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重结论,更注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方案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实验药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中考考纲,抓好初三化学的起始教学:要通过加强实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按教学目的要求,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学习中最易出差错的是化学用语,最难理解的是氧化物、酸、碱、盐及其互相转化,最灵活综合的计算是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计算,也是容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知识点。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向45分钟教学要质量。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分。三是重视抓好双基教学,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各章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能力的程度。

四、优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大纲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首先应统揽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五、注重化学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效率;结果;体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1

一、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1. 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1] ;或者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2]

2.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1)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如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指有效率的教学。这是从大的角度来阐述的,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学科,即学科的有效教学,除了具有有效教学的一般涵义,还应遵循该学科的特殊规律。因而,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可以定义为:师生在化学课堂上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尽可能发展和提高的教学。

(2)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关于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特征,如果从传统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被理解为化学老师所上的一堂化学课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方式是否得当等。但如果根据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在涵义,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也就是说,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才是衡量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应该表现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化学素养我们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二是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把化学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和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二、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 中学化学课堂的一些现状

总的来看,中学化学的课堂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第一,为了教而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有教无学,教学脱节,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师把学生的学置于脑后,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不学得进,只是一味地教,为教而教,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教。[3]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仅限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教学过分注重形式和过程,忽视双基,缺乏系统和计划。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改传统的单一模式,注重从多个维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本是好事,但是由于许多老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为了突出三维目标,片面强调形式和过程,不重知识的本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3]这种课堂表面上很热闹、气氛热烈,但实际上缺乏实效,课堂效率低下。

第三,实验探而不究,学习合而不作。新课改之前,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一般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考试写实验这样的三部曲;新课改之后,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在实验课上,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探究性实验,减少了讲授的时间。这样做表面上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许多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是探而不究,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做探究,却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备受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现今的许多化学课堂,合作学习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之间合而不作,互相推诿。

以上这些现状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中学化学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2. 中学化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鉴于中学化学课堂的种种低效现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更好地教与学,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同时,由于化学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自然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化学教育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施化学有效教学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而且,它对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化学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判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化学学习、提高化学素养。余文森教授在其《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效率、结果、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3]根据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规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学);二是增进化学学习结果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三是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让学生爱学化学、乐学化学的教学)。对应地,我们把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也分为三大类。

1. 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学。我们都清楚,根据认知规律的特点,学生的学是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的,因此,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需要把握的共同特征就是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

第一,化抽象为形象。化学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概念,这些化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难懂,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于许多化学本质的理解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类化学概念的教学,将它们生动化、形象化是十分必然而又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描述“化学键”这个概念时,苏教版的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这句话中编者用尽可能简短和精练的文字比较科学地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化学键,同时也点出了形成化学键的两个条件:即“直接相邻和强烈的相互作用”。但是,美国教材在对这个概念的表述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还尽可能多的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在介绍“化学键”这个概念时,它是这么说的:化学键可以看做是两个原子为争夺共用电子而进行的拔河比赛。在这句话中,编者摒弃了抽象、难懂的化学专业名词,而把化学键的形成比喻成为争夺共用电子而进行的拔河比赛,既点明了化学键的形成是两个原子争夺共用电子的结果,又显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我们的化学老师在向学生介绍“化学键”这个概念时,不妨可以参考此类例子,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动作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

第二,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化学反应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将化学反应符号化,它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化学学科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种体现。正确、规范的方程式的书写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许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书写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教师在讲授一个新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尝试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相似的方程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讲到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时,要正确书写这个反应的方程式,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类比之前学过的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Cu+H2SO4(浓)■CuSO4+SO2+2H2O,他们就不难写出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因为学生已经知道铜是不活泼金属,它不与普通的酸反应,但是浓硝酸和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把铜氧化,而且得到的气体不是氢气,而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这里,我们把铜与浓硫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迁移就属于纵向迁移;在“硝酸的性质”这一节里,我们还可以把铜与稀硝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横向迁移,铜与稀硝酸的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而铜与浓硝酸的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这两个方程式的书写之所以不同,是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不同所致。像这样,把这三个方程式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学生不仅能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方程式,而且还能复习更多的旧知识。

第三,及时听取反馈、帮助学生当堂消化。一整堂的化学课下来,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真正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些疑惑的生成本是好事,因为它至少说明学生真正融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但是这些疑惑如果长期累积、没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效率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如果教师能及时将这些疑惑汇总,帮助学生当堂解决,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例如,讲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这个反应时,有些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初中学过的燃烧现象都要有氧气参加,为何这个反应没有氧气参加也称作燃烧呢?这种疑惑绝不仅是个例,许多学生都会有此疑惑。此时教师就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补充说明在高中阶段燃烧的概念已经拓展为:一切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当堂解决这个疑惑,还能教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墨守成规。可谓一举两得。

2. 增进化学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普通的教和学通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他们很可能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深入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表层到内涵,所以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化浅为深。具体的策略有:

第一,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说明知识的获得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并使学生能提出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5]化学老师在教学中如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定能对增进学生的化学学习结果大有益处。

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上这个课的时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概念、硬背公式,这种做法对学生深刻理解它的内涵以及后续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讲物质的量,也许效果会好很多。例如,可以在学习物质的量这个概念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知道一盒粉笔的数量我们可以用数的,要知道一袋散装饼干(已知单个重量)的数量我们可以用称的,那假如我们想知道一杯18g的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必然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提问、释疑,引导学生进入物质的量的学习,不仅能使他们较快地学会这个概念,还能让他们明白: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数量集合的物理量。即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学来做什么?这种教学策略无疑能大大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

第二,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有人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许多理科生数学和物理都学得很好,但总是被化学拖了后腿,他们的理由是数学和物理的题目对思维性要求比较高,需要记的东西比较少,而化学正好相反,知识点多而杂,总是理不出头绪。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对纷繁的知识点要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理解。

我们看这个例子: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讲到“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时,做了这样几个实验:分别用广泛pH试纸检验NaCl、NH4Cl、CH3COONa、CH3COONH4四种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到的结果分别是显中性、酸性、碱性、中性。我们知道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而酸和碱又有强弱之分,所以盐类可分为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而以上四种盐的水溶液正好分别代表这四类,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做完实验后,教师进一步剖析盐类水解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盐类水解的本质是弱根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而在课的结尾,有些老师会对这节课做这样的总结:有弱才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不仅形象地点明了盐类水解的条件和水解后的酸碱性,让学生能简便地判断盐类的水解与否和水解后的酸碱性,更有助于增进他们学习的结果。

第三,勇于革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是教学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适当地革新教学内容,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进学习结果大有好处。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科书上许多实验的设置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合理,因此,化学教师在不违背科学性的条件下,可以大胆革新。

初中化学在讲到“氧气的性质”这一节时有一个实验是硫在氧气中燃烧,课本上的做法是把盛有硫粉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这种做法可以看到硫在氧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蓝色,似乎能够满足我们实验的初衷,但是由于这个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因此,有些老师对这个实验做了以下改进:实验时舍弃了燃烧匙,而用细铜丝的一端蘸取少量的硫粉伸入氧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蓝色的火焰。这样的实验革新,不仅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而且能够节约药品、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习结果。

3. 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乐学的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3]因此,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努力帮助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化学”到“我要学化学”、“我爱学化学”的转变。具体的策略有:

第一,联系生活、联系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多积累一些化学与生活、生产等联系的现实素材,并将其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6]另外,化学史上的一系列经典事例也可以成为教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的重要素材。

例如,羧酸中的甲酸又名蚁酸,蜜蜂或蚂蚁等蚊虫的分泌物中含有蚁酸,它可以跟碱发生中和反应,因此,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上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来缓解瘙痒。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纯碱或小苏打来鉴别两瓶已经失去标签的洁厕精和洗洁精,因为洁厕精中含有盐酸,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这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如能涉及将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提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关于化学与历史的联系,比如讲到纯碱时可以补充有关“侯氏制碱法”的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三硝基甲苯(TNT)时可以拓展一些有关诺贝尔研制炸药的故事,教育学生在科研中要有不畏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化学课上,自主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两件法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过程所得到的体验要远比听教师讲授多得多;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会悄然得到增强。[7]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两位同学合作,在进行实验前准备的时候可以由一位同学负责组装仪器,另一位同学负责取药品;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位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负责记录相关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一位同学负责收拾仪器、清理实验台,另一位负责做实验总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节约实验的时间,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学习体验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第二课堂。传统的大多数化学课堂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条理有余、趣味不足,这样长年累月,教学变得机械、单调,学生也自然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第二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 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8]

四、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景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是针对化学课堂的低效而提出的。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化学课堂仍然采取的是传统模式,想要使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真正推广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出台和制定能够保障有效教学实施的政策和法规;其次,学校要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化学有效教学的平台;再次,教师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并在化学课堂上采取切实的行动;最后,学生要积极响应和配合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 [J]. 现代大学教育,2001,(4)

[2]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1998,(5)

[3] 余文森编著.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36,210,255

[4] 束军波.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J]. 现代教育科学,2013,(4)

[5] 宋煜. 让问题驱动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之翼[J]. 化学教与学,2013,(3)

[6] 张维. 减负提质 实施化学有效教学 [J]. 中学生数理化,2013,(5)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课堂;有效设问;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观念、新方法推陈出新的今日教坛,学生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的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中设计有效性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化学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一、设计有效问题,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效问题”是指在化学课堂中能唤醒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互相探讨,从而自觉进入探究学习活动。有思维活动才能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又是其他各种能力的核心。“有效问题”要求学生有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具有抽象、创造、辩证、系统、立体等特征,这些思维活动能提高学生比较、归纳、推理、扩展等各种综合能力。

1. 化学新授课有效设问,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通过有效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取知识。

[案例1]在讲授“盐类水解”的内容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可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出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氯化钠溶液的pH值。然后设计问题:

① 醋酸钠溶液显碱性,为什么?

② 醋酸钠溶液中的H+和OH-来源于什么物质?

③ 水电离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等吗?

④ 醋酸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本质是什么?

⑤ 分析氯化铵、氯化钠两种盐的组成特点?溶于水后溶液分别呈酸性、中性,为什么?

⑥ 总结归纳盐溶于水后溶液呈酸碱性的规律。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引领学生思维。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化学复习课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我们创设的问题应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用问题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案例2]在复习原电池、电解池的内容时,由于该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困难。因此,我们对该部分知识可设计成几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构建知识网络。以铁、铜、硫酸铜为试剂,其他用品自选,设计相应装置。

① 铁片质量减少的同时在铁片表面有铜析出;

② 铁片质量减少的同时在铁片表面没有铜析出;

③ 铁片质量不减少的同时在铁片表面有铜析出;

④ 有一个不知道正负极的电池,请用以上试剂判断正负极。

这样的设问让学生感觉到有新意,思维的层次性和发散性都得到了培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这样把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联系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正所谓“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课堂才是创新的课堂,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创设情境,使知识的学习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热情就会高涨,效率就会提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尽快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更能提高学生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热情。

1. 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而实验探究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探究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提高化学学习的有效性。

[案例3]在高中化学必修一中,讲授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讨。

铁元素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人体中也有铁元素,而且缺铁会引发身体疾病,比如贫血等。所以市面上有不少补铁产品,多媒体展示补铁产品,投影琥珀酸亚铁片说明书,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补铁是补Fe2+ 而不是Fe3+?

② 补铁药品外层的薄糖衣有什么作用?

③ 说明书中“维生素C与本品同服有利于吸收,为什么?

请根据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你的推测,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选择和优化实验步骤,完善细节,最终确定实验方案。

这种创设实验情境,开展探究活动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将探究的主体融入生活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又兼顾体验、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课堂,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学科方法、学科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化学走进社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化学与社会整合要求学习内容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

[案例4]在《有机化学基础》专题5“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教学时可设计以下教学情境。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假如你是救援人员,你会给受困群众送哪些食物?

学生回答:水、水果、蔬菜、大米、肉、牛奶……

教师:很好,这位同学所讲到的食物中,包含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糖类、油脂、蛋白质、无机盐、水这些都是维持人体的物质组成和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能提供人体以能量。今天我们来学习专题5“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并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因为,在高效课堂下教师教地轻松,学生学地愉快,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细化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反思,理论联系实际,化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化学习题;有效性;开拓思维;培养能力;学生主体

这几年由于我所教的班级一直是两个层次的班型,一个实验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相对于比较好的),一个是平行班(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相对比较差的),通过对他们的研究发现,在我讲授新课时两个班的学生从听课的状态和接受知识的快慢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在一样努力程度下两个班学生在作业的反馈中会有一定的差距,平行班的学生该记住的知识点很多是模糊的,而在阶段性测验中两个班的差距就会更大,平行班的学生只要是稍微考查能力的题,即使老师讲过一遍甚至几遍,也必定是得分率很低。于是面对这种情况,针对这些学生,我开始研究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习题课存在的问题

1.该记住的化学基本概念、物质性质等基础知识记不住,掌握得不牢固

2.看到新题就无从下手,没有解题思路

3.常见的解题方法不能灵活应用

4.对于会做的典型题不能举一反三

对于上述的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平日上课提问或小考的形式反复强化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轻松地获得试卷中的基础题的分数,而如果能解决后三个问题,无疑是帮助学生获得高分的关键,也是学生充分证明自己学习能力的关键。于是我认为相比于新知识的传授,老师对于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的渗透更为重要。因此,我在习题课上大做文章,打破了传统的习题课模式(传统的化学习题课教学主要采用“题海”战术,老师按照题目的顺序依次给学生“灌输”,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适应不了当今课改和高考的要求)。

二、提高化学习题课有效性的方法

如何真正摆脱“题海”战术,充分增强化学习题课的有效性,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一直是我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希望我的习题课是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和学生一起研究透每一种典型题,一起总结出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归纳出解题的技巧,最终将所学的基本知识逐渐转化为基本能力,让我的学生学起来更加的轻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对于如何提高化学习题课的有效性,我有一些尝试:

1.习题课时间安排要合理

习题课时间安排因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而设置,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即及时配合完成教学目标,不能拖拉。

在一个概念或者性质交代后,及时穿插一定的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再加深巩固,我通常会利用每节课的课前几分钟来处理1或2道小的习题。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在一节或两节新授课间有针对性地按照题型、解题方法等安排习题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每单元结束安排复习课,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阶段性考试一结束安排试题分析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查缺补漏。

2.习题课习题选择要精致

我一直在尝试不要使学生成为习题的奴隶,俗话说得好,量变到质变。大量的题海战术一定会让他们“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时间及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选择少而精的习题,训练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一定会事半功倍,快乐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这样老师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筛选甚至创设更精致的题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精致的习题一定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研究性的,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与规律,才能有助于学习发散思维,形成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习题课习题讲解要透彻

习题讲解绝不能就题论题,对于精选的习题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深入研究,加强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并且通过习题的变式,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这种解题模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吃透每一种典型的习题,从而具备独自的解题能力。

4.习题课习题研究学生要参与

习题课中老师是引领者、启发者、组织者、点播者,而真正的主角仍然是学生。老师教得再好,不如学生学好。那老师如何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定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与指导,习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1)设置问题让学生想。想解题的思路,重点抓住此题想考查哪些知识点,并且提取出相关知识。(2)提供机会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将所想的在课堂上用语言表达出来,以便老师掌握学生之所想,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解题方法。(3)留足时间让学生练。解题是否正确的关键是落实到笔头上的正误,因此老师必须给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实践,再次发现并指导学生答题规范性、计算准确性等问题。(4)激发学生评。解一道题的目的是会解一类型的题,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将题目进行变式,可能是数字上的变式,也可能是问题的变式,也可能是条件的变式,对于简单的变式我会让一个学生在当节课上就口头出题,另外的学生回答问题。对于相对较难的变式我会让他们在课下思考,另外安排习题课由学生互评。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4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的起点是质疑,而探究是诱发思维的源泉。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是问题情境设置,教师可通过“生活显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多种途径,创设与教材有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开展数学学习。其次,问题情景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思维困惑或理解偏差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取合适的方式,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最后问题设计应在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提升,为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服务。教师应努力探究教材中潜在的思维题材并加以诱导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设计变式问题,寻找思维的生长点,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和要求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

二、鼓励合作探究,构建交流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甘当“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既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结论,从而让学生暴露出不同的思维;又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确保学生的学习富有个性,从而使师生在探究活动中共同求得发展。

三、教学活动化,丰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单一的“满堂灌”不是教学活动。单一的“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也是与教学活动化的理念相背离的,但都设计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不可能,也不现实。目前顺应课程标准的变化和要求,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是倡导的主导教学活动方式,实践也证明了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适宜性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活动的形式时,在多样的基础上,要着力体现主导的活动形式,根据丰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课堂内可以有教师点拨引导的学生思维活动,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辩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模拟情景,等等。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更不能放弃教育的导向功能,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在预设的框架内、在确定的轨道上展开,但又不能将其变为一种单向的“灌输”和强迫性的训练。因此,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引导、影响与学生自主发展恰当的结合点,如何实现活动形式丰富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的统一,是把握教学活动形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尊重个性差异,拓展自主空间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第15篇

一、有效教学及其课堂教学有效性指导作用与意义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一门艺术,是在科学思潮影响与指导下的有着科学性特征的活动。其可以通过方式、方法、技术的改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及教学有效性。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实验来研究、探讨教学有效性提升问题。有效教学理论实质上探讨的是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果。而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率、教学效益和教学效果的过程。

有效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导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果是衡量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其是通过对当前教学活动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一种评价、判断来确定的,吻合程度越高,教学效果越好。第二,课堂教学要有效率。教学效率主要表现为有效教学时间扣除教学投入的教学产出值大小,值越大效率越高,相反效率越低。第三,课堂教学要有效益。效益主要指教学收益,其是衡量课堂教学活动价值的重要指标。教学活动价值的高低,主要看教学收益的多少,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收获、增进的多少。有效教学理论借助上述三方面内容、因素指导与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与建议

1.创设有效的化学课堂“提问”及情境

实践证明,“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为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合理设置“提问”,学生通过对提出问题的探究、解答过程逐步形成化学学习习惯,养成探究的思维品质,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针对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教师有必要在其之前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创设提问情境,再具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提问开展探究活动。

2.多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与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较高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积极思考,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有赖于教师对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新颖教学主题的选择,以及教师、学生对丰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除了需要和谐师生关系、宽松课堂氛围等条件支持外,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还需要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更多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借学生主动参与、多次参与教学之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探索与应用新型课堂教学、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只有发自学生内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式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有必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与应用新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被认为是最符合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其应用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