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

高校教育方针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篇

一、教师面、线、点结合教学法

所谓“面”的教学法,亦称宏观知识传授法,就是从总体上把“三生教育”的知识体系进行概述。所谓“线”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教材是紧紧围绕“生命,生存,生活”这条主线展开的,并且“三位一体”,一脉相承,总之,“面”和“线”的教学,是让学生有个感性层面上的认知。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的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诱发学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法宝。第一节课千万不能平铺直叙,不能没有吸引力或强大的磁场,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课前教学设计,让学生对“三生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起到勾心效应。笔者在“面”和“线”的教学中,对学生说:我们任课教师对“三生教育”课程是什么样的态度和感觉呢?请听我们借鉴名人或自创的《“三生教育”宣言》:邓老师的心声是:“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史老师的感触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罗老师的表白是:“春风化细雨,‘三生’入我心。”蒋老师的壮语是:“笑谈人生三百年,春夏秋冬话人间。”闵老师的歌声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代应比前代强。”郭老师的情怀是:“生命诚可贵,生存傲风霜,生活有希望!”说到底,就是要在教师对课程有“一见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程有“相见恨晚”的情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了解其本质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虽然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但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超越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而“点”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三生教育”有理性认识,即对“三生”的内涵和逻辑结构有深刻的理解。要给学生讲清楚,“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二、主动征求意见或建议教学法

从教师主讲的角度看,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若要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或最大化,必须把主体和客体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并实现有机统一。这其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教师要克服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主动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笔者在“三生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上实名或匿名(个人主动发言)征求教学意见和课堂下书面实名或匿名征求教学意见,学生踊跃参与,心声较多,如“请老师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重点讲解大学生的生命责任、经济贫困生如何克服自卑和如何与经济富裕生相处、如何学会理财、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如何战胜挫折、如何创业、如何谈恋爱和如何对待失恋、如何增强生活能力等;老师在课堂中要多点微笑;老师不要总是自己讲,让我们也上讲台说说心理的郁闷,畅谈心中的快乐;父母离婚,我该怎么办;适当安排点讨论和实践活动好不好;放点影片看看行不行等等。”笔者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采用了“按需”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最需要的心理需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讲授及实践体验教学法

(一)学生讲授教学法

在“三生教育”教学中,要坚持教学方法的改革,有针对性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弱化老师的主体地位,即有时要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成为教学的客体。课堂中让学生上讲台去讲、去说,老师和台下的学生去听,就是主客体角色转换的具体表现,这种“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理念主张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极力张扬学生主体。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充分的尊重。”[3]课堂上学生讲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有利于老师洞察学生通过外在的表露,凸现其内在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其主要方法有三种,其一是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指定讲课内容,走“校本化”教学之路,如笔者根据学校实际,安排了“大学生如何珍爱生命,远离,预防艾滋病”、“大学生顶岗实习应该注意的安全和法律问题”、“大学生如何防控甲型H1N1”等讲授内容。其二是结合大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感兴趣、有见解的讲课内容,走“生本化”教学之路。为了保证方向性和效果,这两种方法应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认真备课,最后师生商定教案,届时讲课。学生讲课结束后,让学生本人自评和其他学生登台评价,客观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其三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

(二)学生实践体验教学法

在“三生教育”中,我们利用学院内部的实践环境和学院外部的教学实践基地,拓展实践体验教学空间。利用“五月校园文化月”活动阵地,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如主持人大赛、卡拉OK大赛、技能比赛等,增强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组织学生到监狱、看守所、女子监狱、戒毒所参观,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明白自由的宝贵和深远意义。四、师生面对面对话交流教学法师生交流的内容通常是一些不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共性问题,若组织和回答的好,可以使课堂生龙活虎,妙趣横生,效果优良。师生交流的内容通常是一些涉及到不能在公众场合言谈的学生个性问题(包括隐私)。例如,有一名男生系多次违纪的“问题生”,因影响班级荣誉,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斥责,但屡教不改。在刚性管理(制度管理)几乎失去效用的背景下,笔者没有绝望,在宽容也是爱的思想支配下,捕捉情感管理的时机。有一次,该生患重感冒没钱看病且一天水米未进找到我家里,我立即掏出50元钱给该生(后该生还给了我),用红糖加生姜煮鸡蛋让该生吃下,并告诉他一些预防感冒的基本知识。随后抓住良机,心平气和、语重心长的教育他,并鼓励他努力改正错误。在“深情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情感教育下,该生动情的流下了眼泪,随后以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成了一名好学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课堂下师生面对面对话交流教学法,由于是个性问题,老师一定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尤其涉及到学生的隐私问题,如“性”问题,内在的生理缺陷问题等,必须保守秘密,甚至是绝秘。

五、师生背靠背交流教学法

(一)师生书信往来交流教学法

笔者以为,此教学法属传统教育技术的范畴,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它因有些“麻烦”而往往被教师忽视。此法虽然不是万能的,也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教学,但适用于“三生教育”这样的思想教育课程教学。它能培养师生之间的亲情感,解决一些学生难于启齿的思想问题。例如,我院有一名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偏僻山村的男生李某,在作业本上给我写了这么一段话:“郭老师,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爹妈在无奈之下,决定不让我继续上学,我热爱学校,热爱学习,我这几天很苦恼,情绪很低沉,我该怎么办?”面对这棘手的问题,笔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和巨大的精神鼓励,同时优先考虑分割学院给予的特困生补助金800元人民币。另一方面,笔者亲自写信给他的父母亲,告诉他们,学校领导一贯重视贫困生问题,绝不会让一个确实经济贫困的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告诉他们的子女在校的优秀表现,阐明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对子女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家庭的重要性。在诚心的感召下,该生父母终于改变了决定,回信告诉我让孩子继续上学。考虑到教育效果的长效性,也为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笔者给学生书信一封,把善待人生的最真实心境用书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4]。他在回信中写道:“老师克服艰难困苦的决心和勇气,像春雨,撒在我疲惫的心坎上,摧我奋发向上。”

(二)师生网络及手机短信交流教学法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2篇

一、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发展的困惑

(一)学校硬件与软件的不配套

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一部分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转来的,有些甚至是非法学专业转行的,有些人自己都不懂的多少,怎能会给学生一个高素质的课堂?且不少是职业教师,大多只注重学术研究,在任教前后都没有多少法律实务经验,很少有法律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很好与实践相联系。更有甚者,个别老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法律法规修订与出台的速度,使得新知识不能及时取代旧知识而给学生造成了误导。而新引进的高学历的教师,由于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够,不能很好地全面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发挥其人才的优势,再加之教学经验的缺乏,也需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锻炼与成长。

所以,在规模扩大,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学校软环境的改变与投入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二)学校管理相对滞后

学校是个公益性质的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竞争的压力,很多学校也在注重自己赢利的一面,想法扩大招生规模,收取更多的学费,来扩大学校的建设。许多领导用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学校,这种指导思想,无疑会使学校收益增加,但是也导致管理上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呈现前松后紧的态势,前三年的课程设置较少,大学四年级课程反而最多,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去考取研究生,去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从而造成大四的课堂上学生缺勤率太高的现象,结果许多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导致人力、物力与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一直与主要的法律文件对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法律规范的介绍和注释;在培养要求和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课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知识的传授,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模式上还没有建立起与法律部门相适应的协调机制,更多的是关门办学,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2](P28)

(三)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与其说法学是门理论课程,不如说是门实践课。实践能力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培养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法学教学方法的缺陷

法学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重视法律知识的培养,但教学方法僵化,与实践脱节,不能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未开设法律检索课程,没有专门的师资配备,学生没有掌握法学检索技能的途径;教学内容重本学科传授,轻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联想式教学、互质式教学等。

2.法律图书馆作用未发挥

很多法律图书馆规模小,硬件和软件设备不达标,不能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也不完备,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不高,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3.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尽管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二个月的实习期,但由于对实习的不重视,大多数实习单位也没有对实习生培养的计划,多以干点杂活,最后交个实习报告作为结束。真正能从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很少,影响到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和认知。[3](P165)

(四)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的不协调

法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法学人才为己任与目标。法学专业的就业难也是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学的人才就业真正能对口的很少,大多在就业时被迫改行,这也是他们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因为在实践中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直接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而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又不一定是法律专业毕业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没有经过法律专业学习的人,也可以从事法律职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显而易见。

二、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学校软环境建设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用一些优惠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比如给安家费,提供房源等等,无疑会吸引一大批年轻的法学学者加入进来,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意味着经验的不足,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弱点,年轻的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经验,管理方法;而老教师也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向年轻教师请教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待遇条件,尊重课堂,尊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新老教师在搞好科研,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接触些案例,把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教给学生更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是封闭思想,搞闭门造车。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演变而来,保守思想的承继在所难免,思想的解放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领导要率先走出去,引进来,虚心向老校、名校请教,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与生存特色。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驱使,使学校面临经济的压力,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不能以利益来衡量得失,更不应该以此改变公益服务的性质与方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才是我们的正确的导向。尤其是法学系的领导,如果自己不懂法学教育,应该尽快让位,提拔那些优秀的专业的法学人才。学校的发展要在尊重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大胆改革建设新专业,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课程

1.课程设置的先后要合理

在法学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尽量科学合理。既要有法学基础教育的十四门核心课程,又要有提升法学专业能力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还应该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尽量与司法考试接轨,教师可以用司法考试的高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照顾到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讲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与理论前沿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再创造能力。

2.课程内容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课程内容上,更要讲究科学。既有公共课的学习,对学生政治方向的指导和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专业素质和再教育储备能力。强大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使得理解教育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改变法学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应在重视法律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开设法律检索课程,配备专门的师资,传授法学检索技能;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发挥法律图书馆的作用

扩大法律图书馆的规模,增加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完备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提高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提供专业的服务。改变不向学生开放的做法,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

3.重视毕业实习的作用

在课程时间的设置上延长实习期,注重实习过程的培养。并与法院、检察院、监狱及律师事务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实习岗位与场地的充足。同时,学校和实习单位应该制定专门的实习计划,严格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到毕业的总成绩考核与测评中,使得实习得以足够的重视。

(五)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司法考试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紧密结合。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的前提,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司法考试是联系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这种做法在这些国家充分利用法学教育资源,提高法律职业者素质,保证司法公正,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P77~81)

因此,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与大学四年级,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辅导班,提供最新的信息与辅导资料,以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资格考试,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也为就业增加一个优越的条件。如果法学本科生的素质提高了,他们就可以再参加法院、检察院、监狱等的公务员考试,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参加到政法机构的队伍中来,增强法律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为国家的司法实践多做贡献。同时,从事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企业的法务工作的,也是法学专业较为理想的就业选择。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系科学生;行为表现;教育方法

艺术系科学生作为当代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方法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想完善的课题,“艺术类学生不好管,辅导员畏难不愿管”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一个共同话题。艺术类学生不但具备当代大学生很多共性,同时也因专业的特殊性即“艺术个性”有别于其他文理科学生。具有这种特殊性的艺术院系应当如何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符合其专业特点,又围绕教育的共性,是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辅导员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系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表现

(一)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

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情感丰富,对于事情的思考充满浪漫色彩,忽视现实基础。由于专业学习要求挖掘自身个性,因此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却对于“集体”比较淡漠,较少关心时事,思想活跃但不够深刻,由于一直以来重视专业性强,因此文化素质理论薄弱。

(二)自我意识强烈

艺术类学生崇尚个性化发展,在班集体表现出集体意识和责任感的缺乏,热衷于“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易导致偏执己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做事为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随意。

(三)缺乏深入的自我认识

由于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中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性培养,长期没有系统的文化课熏陶,家庭条件大多数比较优越,老师在讲课过程当中重课堂轻育人,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认为“两课”教学没有意义,因此在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时,缺乏对自身前途的理性认识,在感情问题上也常常“跟着感觉走”,容易把自己圈在一个人的乌托邦中。

(四)功利主义意识强

艺术类学生在班集体中虽然集体意识薄弱,但是由于他们的情感丰富个性大胆,和辅导员及代课老师的关系往往比较熟悉和亲密,区别于其他文理科学生的实干精神,他们的功利主义意识比较强,喜欢利用情感和关系打动老师,面对集体活动发现一旦对自身发展有利,往往才会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

(五)实践能力强

艺术类学生在高考期间就已经开始独立参加各种考试,接触各种老师和学生,因此他们接触社会较早,因此,进入大学之后较于其他学生他们就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个性,胆大敢于尝试,社会实践能力较强。此外,部分学生由于优秀的专业技能已经在进入大学期间介入了经济领域,沉浸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

二、艺术系科学生思想特征形成原因

(一)城市学生所占比例大

一般来说,大部分艺术系科学生中,城市学生在学院所占比例要大于其他专业系科,因此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于金钱没有概念,因此艺术类学生大多优越感强,比较自信,公众交际较广,在公共场合表现欲强烈。因此便容易形成自我、散漫、吃苦精神差的个性。

(二)专业特点影响较大

艺术类学生从高中开始就要突出专业课的学习,形成鲜明的个性,练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上授课形式的单独化,他们不容易被纪律和规则所约束。内心世界丰富,心情浮躁,容易脆弱,文化课基础薄弱。

(三)受专业课老师的影响深

艺术类学生的课堂大都以小课的形式授课,因此教师与学生关系很容易变得亲密,教师的文化素养、生活态度、个人魅力很容易对艺术类学生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

三、艺术系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尊重“个性”基础上加强“规范教育”

笔者作为艺术类学生辅导员,学生多次反映希望学校对自己同样要求严格,85%以上的艺术类同学反对散漫、迟到、挂科。由此得知,艺术类学生同样渴求一个严谨、规范的教学环境。也因此,艺术系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两难的困境:一方面,艺术类学生渴望规范化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却无限度的要求个性自由,对约束大学生言行的校纪校规逆反强烈。理性上,艺术系科学生懂大局,识大体,明事理。感性上却难以遵循严格谨慎的教育规则和纪律,甚至还会在言行上以反主流为个性追求。由此发现,艺术类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理理性上的平衡还有明显距离。如何在尊重艺术类学生“个性”基础上加强“规范化”的教育模式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切勿以个别代替一般,以现象代替本质

凡是看到校园里衣冠邋遢奇异,男生一头长发女生耳钉鼻环的,老师们都会认为肯定是艺术系科的学生。很多艺术类学生都被定义为言行怪异、打扮夸张、行为散漫。当然,这样的一种看法可以理解,艺术类学生内在的感情充沛和独特思维会通过外在的穿衣打扮表现出来,但是经过笔者教学观察,这种有着强烈外在表现欲学生只是少数,并不具有普遍性。当问及艺术学生对于“艺术类学生行为怪异奇装异服”的看法时,90%以上的同学都觉得艺术类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无本质区别,自身的个性不是在刻意模仿或者故意另类于他人,而是在长期艺术的熏陶下自然形成。在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应该首先认识到艺术类学生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学习“艺术”的学生。

很多高校辅导员老师一听到“艺术生”,都会觉得这些学生难管教,不愿管或者放任自流,像前文提到的“行为怪异、奇装异服”都成为老师眼里“艺术生”的代名词。因此,笔者认为,在对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上应该避免以下几点:首先是以个别代替一般。艺术学生大部分都是普通大学生,普通的家庭背景,对于专业兴趣浓厚,甚至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要求进步。与常规大学规范发生偏离的学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点上的问题不应放大,面上的成绩不能忽视。其次,不要以现象代替本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本来就提倡个性的多样化,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审美方式都不尽相同。在法理允许的范围内,个人的穿戴和言行及时夸张怪异些,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本质。再次,不应以单一的标准来评定艺术系科学生多样化的个性。

四、提高艺术系科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教育方式

(一)实行情感管理,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它用具体的表象来传达抽象思维,再现感性的真实生活。因此,艺术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更加注重感性、直观的效果。因此对于艺术类学生,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以情动人、情感化人”,“施之以爱,动之以情”,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基础上,令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信任辅导员老师,得到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由此,对于个性强烈,内心脆弱的艺术生,任何强制约束的外在管理都不能成为其转变个性的动力,情感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才最适合艺术系科学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感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主体意识,多进行情感交流而达到思想沟通,将教育方式“艺术化”。

(二)掌握艺术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把握好艺术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在新生入校之际就加强校规校纪的宣传,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形成思想定势。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通过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艺术生的同时通过思想教育使其学会自律。其次应该利用艺术生实践能力强,多开展有特色的学生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用艺术的形式宣扬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是艺术生在活动策划中得到学校的认可,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活动也可以增强艺术生的集体意识,通过荣誉和肯定实现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三)人格魅力的感召

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和学生最亲近的老师,是学生最容易效仿的对象,辅导员的价值观、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因此,辅导员首先应当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修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用积极乐观的行动力去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老师首先要做到。

(四)加强艺术生文化素养教育

由于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偏低的问题,在抓好他们在校的文化课的同时,要加强“两课”的学习和文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课程的学习。艺术院系应当多组织人文讲座,丰富艺术学生的文化生活,逐渐提高艺术生文化素养,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提高艺术生文化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不能流于表面,学校应当坚持鼓励艺术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骆巧凤.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功能工作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4).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4篇

1.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二、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1.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2.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3.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三、结语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6—0126—04

党中央在延时期,在延安先后创办了近30所干部学校,包括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陕甘宁边区党校、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行政学院、延安大学等。[1]339这些干部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战时的培养目标,在极其艰苦的办学环境下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建设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党的干部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已经发展到数千个。总结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党在新时期办好干部学院,实现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主要经验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学校办学经验十分丰富,本文从教育方针、校风、师资队伍、办学方针和学风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梳理总结。

(一)坚持战时教育方针,以为抗战服务和为抗战培养干部为己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继承和发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干部学校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办学方针,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将“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作为教育纲领提出。[2]341938年,同志又强调,“在一切为着抗战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均应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并明确提出“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2]33。根据党中央和的指示要求,延安各类干部学校纷纷确定自己的教育方针,虽然各学校性质和培养方向有所区别,但教育方针都集中体现了为抗战服务的基本要求。例如: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现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女大的教育方针是“以养成具有斗争理论的基础、革命工作方法、妇女运动专长和相当的职业技能等抗战建国知识的妇女干部为目的。”鲁艺的教育方针要求“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3]21教育方针对干部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等起着统领、导向作用。

(二)用校风(校训)、校歌凝结办学精神,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学校大多办学时间较短,但共同的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清晰,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有的还有校歌。学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都通过校风(校训)、校歌得以体现。如中央党校的校风(校训)为“实事求是”,抗大的校风(校训)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鲁艺的校风(校训)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陕公的校风(校训)为“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女大的校风(校训)为“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高尚的道德,互助的作风”,延安医科大学的校风(校训)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用校歌唱出教育方针、唱出校风(校训)、唱响学员的昂扬斗志,更是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学校的一大特色。如抗大、陕公、女大、鲁艺、民族学院、华北联合大学等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歌。抗大校歌由凯丰作词,吕骥谱曲,歌词为“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除校歌外,延安的干部学校还结合抗战和边区建设创作了许多激情澎湃、鼓舞民众的歌曲,如抗大、陕公等校共同的《毕业歌》,鲁艺的《打到敌人后方去》、《生产大合唱》、《八路军之歌》、《南泥湾》、《白毛女》等,这些歌曲都是校内先唱,随之很快传遍全国,成为群众喜闻乐唱的歌曲。

校风(校训)、校歌是学校的根本目标和性质特征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的体现和反映,也是和战争年代救亡运动、生产劳动、勤俭办学、教育实践、社会活动等密切结合的。这些校风(校训)、校歌对于办好学校,陶冶师生革命情操,改造思想作风,建立革命人生观,增强光荣自豪感,使师生自觉遵守纪律,热爱母校,形成团结紧张、互助友爱风气等,起到了很重要的导向作用和鼓舞作用。

(三)从抗战需要出发,高起点,高要求,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兼职师资队伍

延安时期,干部培训任务量大,而师资严重短缺。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干部学校采取三种渠道组建师资队伍。一是把有教学实践经验和有一定影响的知识分子组织起来,组建专职师资队伍。二是把学员中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革命斗争经验的人员组织起来,实行学员教学员。三是由在延安的党的领袖们和教育家兼任学校负责人,请他们为学校上课、作报告,形成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兼职师资队伍。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是由延安的领袖和教育家担任干部学校负责人,保证了战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延安许多干部学校的负责人都是直接由中央决定或由中央领导、军事领袖、著名教育家直接担任(或兼任)。1938年4月鲁艺成立时,兼任院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由王明担任。延安大学以吴玉章为校长。此外,成仿吾任陕北公学校长、徐特立任自然科学院院长、陈云任泽东青干校校长、林伯渠任行政学院院长、周扬任鲁艺院长(后任延大第二任校长)、高岗任民族学院院长、马明方任西北民大校长等等。众多的中央领导、军事领袖、教育家担任干部学校负责人,直接关注干部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校风建设,使延安干部学校正确落实中央战时教育方针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二是,中央领导、军事领袖、教育家经常为延安干部学校上课、作报告,形成了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兼职师资队伍。以自然科学院为例,根据自然科学院学员林伟回忆,、、何干之、、谢觉哉、林伯渠、周扬等都在学院做过报告。此外,自然科学院的学员还经常走出校门听报告,如在边区礼堂等地方听过任弼时的时事报告、彭真的减租减息报告、的新四军情况报告等。[3]168-169

(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努力实现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

抗日战争开始到发动高潮时期,延安的干部学校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学员成分复杂,思想改造任务艰巨;二是政府停止对八路军、新四军供给物资,对延安实行军事、经济封锁,干部学校的办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形势,中央要求干部学校全面地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员既有文化知识、又有劳动观点和劳动人民感情

这一时期干部学校的学员大体为两种:一种是在革命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工农分子,对这些人培养的重点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知识程度,并加强业务教育;另一种是进入延安参加革命的进步知识青年,对他们的培养重点是改造世界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与工农打成一片的观点和艰苦奋斗的作风。1939年,中央军委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提到抗大及一切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军政学校及教导队办学方针时指出:“我们应努力转变他们的思想,注意于领导他们的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教育知识分子的四项原则中,特别规定“教育他们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践经验”,“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他们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延安其他的干部学校也有同样的任务,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一定的机关和部门取得联系,举行定期的实地考察以补充和印证正课的讲授,这样不仅培养了知识分子具有劳动的身手,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工农学员更接近劳动和劳动人民。

2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决办学的物质困难问题

抗大总校刚从邢台迁回陕北(绥德)时,为抗大提出了“培养干部、准备反攻”的八字任务,要求抗大师生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根据中央和的指示,抗大提出“首长负责,自己动手,建立革命家务”的口号,1943年全校劳动建校共挖了200多个窑洞当校舍,全年共收入近300万元。到1944年生产成绩更加突出,共收入476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倍。[3]148-151延安其他的干部学校都像抗大一样,师生共同劳动建校,之后以生产保证学习。各学校都成立生产委员会,负责落实生产任务,安排、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劳动。1942年以后,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教育培训更具实效性

延安干部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和延安学习运动紧密联系的。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条化的不良倾向,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对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辨别能力,党中央、在延安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强调各级干部不要“只是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全党要深入学习理论,研究历史和现实。

受教条主义影响,延安干部学校的学习教育活动也经历了一些波折,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正规办学的指示后,一些学校曾一度出现重视理论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轻社会实践和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研究的现象。这一现象随着延安学习运动的深入和整风运动的推进,很快得到纠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蔚然成风,成为延安各个干部学校学风建设的主旋律。在抗日战争初期阶段,陕公成立后,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少而精;教学一致”作为教学三原则。1939年成立的女大,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集体学习与个人专修并重”作为教育方法。新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进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教育,培养学生的革命立场与事实求是作风;通过各种方式和边区各实际工作部门及实际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实际经验得到理论提升,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4]23,31-34,49,141

二、几点启示

(一)关于办学方针

教育方针是对全国教育而言,办学方针则是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相一致的,这是一个适应战时需要的特殊现象。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干部教育和普通教育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序列。干部教育更注重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修养培育、执政能力提升,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培养各级领导骨干和高级专业技术骨干。中央《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要求,干部教育培训要“更好地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我们应按照中央的基本要求,认真研究新时期干部教育方针的确切表述,根据各级各类干部学校的不同定位,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干部学校的办学方针,使我国新时期干部教育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各级各类干部学校的办学方针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多样,但校风(校训)、校歌最能凝结和长期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师生风貌。与延安时期干部学校相比较,现阶段的干部学校(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各类干部培训机构)多数办学时间较长,但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根本原因还是干部学校文化建设自觉性的缺失。培养目标的不清晰,办学动力的不足,教学内容的空洞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学习延安时期干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从文化深层推动培训及管理工作,着力打造干部院校独特的优秀文化品牌。

(三)关于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由领袖和教育家担任校领导并讲课作报告,保证了教育培训的高水平、高质量。现阶段干部学院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许多干部学院的主要负责人都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兼任。一些学院实施“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和著名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组成的兼职教师“师资库”,这些兼职教师在教学培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和延安时期干部学校相比较,现阶段兼职教师中一些人重利益驱动、缺乏责任意识,重教学现场效应、缺长远教育思考。有的干部学院对“师资库”缺乏科学管理和经常更新,使“师资库”成了“死资库”,“专兼结合”成了“以专为主”。为此,各级领导如何向延安时期的领袖们学习,经常深入干部学院上课、讲学,干部学院如何向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学习,用兼职师资引领教学培训上台阶、上水平,这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转变领导作风的重要课题。

(四)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树立劳动观点,热爱生产劳动,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党的领导干部党性纯洁的重要表现,也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行党性教育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干部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多具有较高文化程度,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基层锻炼,缺乏与群众的感情。所以,今天的干部学校,仍然应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但重点应放在“知识分子劳动化”上,注重社会实践课、现场体验课,深入基层,深入工农,这不仅是对延安时期干部学校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今天干部党性教育的一项长远战略举措,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五)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建设

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学校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作风对现阶段干部教育的重要启示是,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是中国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经验。这条经验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阶段同样需要发扬和光大。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提出构建“延安学风”的概念,其重要内容就是要积极倡导延安时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教学培训中注重党的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实践体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思维方式的形成,使学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研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从而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栗洪武,朱智斌.中国教育发展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3]众说纷纭话延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Major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s

of the Party’s Cadre Schools during the Yan’an Era

YANG Zhengshe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Yan’an, Shaanxi 716000)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6篇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两大主要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教育需求水平的越来越高,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趋势所在。主要针对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功能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将“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如今,我国继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快,尤其表现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发展两方面,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细节化、标量化,如何逐步实现产教融合,这非常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一、当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需求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越来越迅速,距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也越来越接近,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划。而随着这一规划的提出,职业教育也将更为社会所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在重视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功能及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国家也给予了许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支持百所高职院校和千所中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工、务农子弟、退役军人及现代产业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认证平台。而在这样的趋势下,寻求新的方式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当前阶段的迫切需求。

(二)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齐头并进是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有力手段

一个职业学院的教育体系是否完整决定着这个院校的人才输出,教育社会培训的产业化程度影响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才的供应质量。毕业生走进社会,想要在岗的再学习机会主要由教育社会培训来决定,所以想要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素质,教育社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是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方针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继续教育是采取的众多方针之一,社会对于从业者有着继续教育的要求,反向解释就是社会发展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出现。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另一个方针就是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想要加速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使得高等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发展,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同步创新探索,相信能够快速完成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进程。

(三)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校根据自身所设置的专业,努力开展专业产业,将教学与产业密切结合,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人才、创新、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想要完成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功能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举措。教育社会培训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社会区域生产能力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培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成产教融合,对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提升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而促进产教融合过程需要培训众多从业人员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发掘更多的潜在资源。可见,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尚不完善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这样一段话被奉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金科玉律,是黄炎培先生经历了几年的职业教育而总结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社会化办学曾经被黄炎培先生看作“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生命”,在当今阶段虽然有着不少的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校企联合、服务社会,逐渐与社会融合,对大量社会需要的从业者进行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念及践行方针上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还是不够完善,尚未进行创新突破,不过是在完成着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中规中矩,不敢放手去做。社会化办学的复杂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设置、配套设备、师资团队等与社会行业相匹配,这也间接导致了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开展社会化办学。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的不完善是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团队建设力度不够,教育模式构建有待改进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中坚的力量,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同时这也是院校间相互竞争的必争之点。当今,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大困境就是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准的师资团队,这个师资团队要求不仅理论储备雄厚,而且对于当今社会的行业实践有着非常高的认知,这样的师资团队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师资团队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除了师资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寻求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过去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适应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化及倡导产教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想要快速发展,师资团队建设与教育模式整改都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与企业合作建设较少

当今社会,职业教育行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方法开始被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纳、吸收。继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越来越快地朝着市场商业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教育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尚且不足,包括学生个性、学习环境、学生生活等方面,总结来说,就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旧停留在社会化的初期,对于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进程缓慢。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输送到社会企业中,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足,就可能导致职业院校培养方向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尽如人意。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合作力度不足,无法形成较为有效的信息交换,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上走了一定的弯路,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

三、针对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实践勇气

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坚持践行的,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能力、有忠诚意识的从业者,他们接受的教育与培训符合当前社会阶段的要求。如何去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起实践的勇气,作者觉得,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与践行者应该了解当前的国情国策,熟悉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大体方向,仔细探究继续教育部分的相关内容,保证社会化办学与我国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其次,办学者应该向身边及周围的先进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发现先进同行的独特之处,与自身创学方针相对照,寻求突破点,完善自身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最后,高等职业院校践行者应树立创新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即将面临的困难无所畏惧,有勇气、有魄力地坚持下去。在高等职业院校完善了社会化办学在思想观点和践行方针上的不足,树立起践行的勇气,就一定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

(二)强化师资团队实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师资团队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上级领导应该不拘一格,多途径共行。在人才招聘方面应不惜资本、求贤若渴,多招募有实力、有名气的名师;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打破过去固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潜力,培养年轻教师的名气,为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创建一套人才选拔体系,同时提出相应的鼓励机制,促进师资团队实力的建设,并且在教师个人的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严格把关,树立院校教师名气,高效提升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一个好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样就可以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提供强大的底蕴与自信。树立品牌,核心竞争力也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生源的数量也会增多,社会企业的倾向必会逐步靠近此等院校。

(三)增强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寻求与企业间的新合作模式

就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这方面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在培训前对学员的性格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保证培训开展时可以较好地规划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并且可以设立班主任,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学生学习,实时掌握动态,便于遇到问题时调节。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针对某个培训班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新媒体,微信、QQ等交流软件,实现师生间线上线下及时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归结以上说法,就是遵循市场需求,主动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满足当前需求的多样性,要敢于发现与创造,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者应学会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才能获得成功。而对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信息的实时交换分享,企业主动提供用人要求,提供培训资源,以达到职业院校培训效率与培训质量的最大化,进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使得职业院校所培训出来的从业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这也可大幅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韦余亮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海飞.高等职业院校强化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2]周子杰.浅谈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开展的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7篇

一、学校关于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简要概述

二、你校是否定期开展宣传和学习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及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相关内容?党的教育方针是否显著呈现?如何让老师、学生明白党的教育方针并牢记于心?(请具体阐述)

三、你校是怎样开展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指示精神”工作的?(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论述)

四、学校是如何开展或引导老师做“四有三者好老师”的?(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论述)

五、你校在素质教育方面是如何落实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对具体做法进行详细论述)

六、针对“五育(德、智、体、美、劳)”你校是如何落实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请具体详细论述)

七、德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明确要求。你校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如何借助思政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全体师生心中的?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请具体详细论述你校的做法)

八、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来确定学校教育目标、任务及办学方向,你校是如何落实的?(请具体详细论述你校的做法)

九、你校是如何用党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发展的?(请详细论述你校的做法和经验)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双创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联动机制

一、引言

2015年5月国家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为深化落实这一发展战略,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其中,市场营销专业承担着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成为专业教育中的改革重点。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产物,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课题组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立足于市场营销学专业的研究视角,探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一定借鉴。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

(一)调查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课题组于2018年4月-6月选取郑州财经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分析该校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现状。课题组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673份,将答案雷同、空白过多的无效问卷剔除,共获得有效问卷586份。此外,课题组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教师6人和学校管理人员6人根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同时由课题组成员做好访谈记录。

(二)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

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课题组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研究视角,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1、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

首先,针对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所属范畴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5.67%的调查样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归属于高校“毕业服务工作”范畴,48.62%的调查样本认为其应归属于高校“学生工作”范畴,9.46%的调查样本认为其是专业教育的补充,6.25%的学生认为其是一种思政工作。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其次,针对学生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由统计结果可知,多数学生还是非常希望学校能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在调查样本中,近81.53%的学生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举措,仅有8.76%的学生了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举措。最后,针对学生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情况,34.88%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非常好/比较好,35.82%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一般,29.30%的学生认为实施效果不太好/差。由统计结果可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认知情况

首先,对于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谁更重要以及两者的关系的调查,数据表明,多数调查样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是存在必然联系,并且二者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其次,针对将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调查,56.82%的调查样本认为非常有必要,34.71%的调查样本认为比较有必要,7.89%的调查样本觉得无所谓,仅有0.58%的调查样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最后,针对调查样本参与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意愿性调查,调研数据表明96.37%的调查样本表示愿意参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非常愿意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但目前68.34%的调查样本对目前的融合效果不满意/差,27.19%的调查样本未明确表态,仅有4.47%的调查样本对目前的融合效果表示满意/非常满意。统计结果表明,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效果有待提升。

3、课程体系与考核指标体系建设情况

首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调查发现双创教育并未贯穿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仅在第4学期开设,学分2,总学时32(其中理论16学时/讲座与实践16学时),其他学期未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其次,针对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理性的调查,35.97%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合理,63.82%的学生认为90ECONOMICTRADEUPDATE理论探讨有待改进,仅有0.21%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非常合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含的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想要了解实训实践学习、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等方面的知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调查中发现,师生均希望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在广谱式教育的基础上辅以针对性教育。最后,针对相关考核体系建设的情况,98.47%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并未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此外,84.92%的学生表示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也并未折合成学分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为了解师资力量对双创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影响,现对授课教师来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负责,但这些教师在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时往往脱离了学生所在专业。其次,关于企业导师进入课堂的效果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97.53%的学生认为引入企业导师进入课堂对自己创新创业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会有帮助,2.31%的学生态度不明确,仅有0.16%的学生认为引入企业导师进入课堂对自己创新创业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帮助。最后,针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情况的调查,18.28%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较高,结构合理,46.93.%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一般,缺乏实践经验。33.65%的学生认为教师素质一般,多为兼职教师,1.14%的学生认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欠缺知识结构过硬、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5、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为了解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情况,课题组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调查。首先,针对被调查是否知道本校的创业孵化基地的情况(地点、申请流程、支持资金等),68.52%的调查样本表示对以上情况并不清楚。可知,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显然没能有效利用。其次,针对学生在本校接受创业创业教育与服务情况,通过对学校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访谈,发现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存在如下问题:学校举办的讲座侧重于理论,而注重实践的创业实践基地(如科技园、产业园区的创业企业)利用率太低,由于组织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稍高所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的频率较低,收效甚微,此外,校内的创业孵化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因不清楚创业孵化园的意义、申请流程以及孵化条件而放弃创业想法。

三、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开展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

教育尚未建立“亲缘关系”调查显示,目前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仍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流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独在”、“自在”的尴尬境地。在师资队伍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由于这些教师不具备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导致他们在教学时会脱离专业知识而单纯介绍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各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由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进行管理,与专业教育学院并行存在。此种教学管理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一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脱离的误解,从而忽视双创知识的学习。

(二)师资队伍配套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前者的实践性高于后者,若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将多个学科、多种能力和多样技术融合起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部,该部门的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多数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或行政岗位的教师转行而来,他们缺乏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必要的创业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但目前达到标准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师资队伍的缺位一方面造成学生片面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也很难提升实效。

(三)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评价指标缺位

课题组在与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二级学院是郑州财经学院的教学实施主体,然而目前各二级学院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在访谈中发现郑州财经学院目前尚未建立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缺位,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融合缺失标准和方向。针对于学生的评价侧重于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核。不系统的课程体系会使学生接收的知识受限,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位会降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实践教育资源短缺

学校提供的基础设施有创业空间和创业孵化园,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入园的申请流程不了解,对学校创业扶持政策不清楚,甚至有些新入职教师不知道学校有创业孵化基地。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调查院校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宣传力度较低,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热情未能得到激发。此外,由于创业孵化基地资金支持不足、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使一些富有创业潜力的学生面对创业却只能望而却步。此外,校外实践资源短缺。据调查,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外实践平台仅限于校企合作。事实上,校企合作尚停留在形式层面,签约仪式结束后,学院和企业的沟通交流甚少。

四、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联动机制研究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为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问题,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特立独行”的局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应用型定位,深化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等三层次的改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联动机制,力求两者真正融合并取得成效。

(一)学校层面——顶层设计

形成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双创教育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对学校、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教育内容。其次,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与奖惩机制,会直接影响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工作态度,进而影响融合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教学实施主体(教师)的考核,学校应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如对于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专业教师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可加分,在薪酬上有优待等。针对学生的考核,为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业的激情,应当把创新创业能力与学生的实践纳入到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如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兑换为学分。最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应当加大对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的宣传,宣传内容包括基地简介、入园条件、入园申请流程、学校扶持政策等,浓郁校内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此外,学校应扩建创业孵化基地或者与建立校外合作平台,实现实践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为双创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多、更优的服务平台。

(二)教师层面——中层支撑

有了科学的、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要按照既定方案,责任到人稳步推进。首先,改革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除了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之外,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开展各种辅助教学活动进行丰富和完善,如运用游戏故事、管理沙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课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到校外企业实施现场教学以及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人员给学生做现场面对面的讲解。其次,优化师资队伍,应以校内师资为主,辅以校外兼职教师。针对校内教师队伍,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水平,使其在态度和能力上适应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要,打造高素质强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外师资采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的方式给学生做专题报告和讲座,并亲临指导学生的创业模拟演练活动。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特殊群体 体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宋韬(1982- ),男,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四川 自贡 643000)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2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以及个性化招生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入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伤、残、病、弱、高龄者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享受和普通学生同样的入学待遇,这样,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体质较特殊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被划入体质特殊群体的学生,其通常具有特殊的身体状况,他们往往因为伤、残、病、弱等原因在身体练习方面存在障碍,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但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更需要增强体质。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对于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的,经医学检查存在生理限制,由于身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动作能力问题,短时或长期无法达到普通体育课教学要求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须根据其身心特点设置特殊体育课程。”

本文研究者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徐州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北华大学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这四所高校包括了一本、二本和三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既有专业院校又有综合类学校,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高校的调查,我们基本能够看到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对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当前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第一,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比较随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只有北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开设了和开设过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开设比例为50%。其余两所高校,并没有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在未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体质特殊学生仍与普通学生编在同一个体育教学班中,但他们可以以身体原因提出见习或免修申请,老师在最后的考核和评估时,会采取撰写论文或者放低要求的方式,让特殊学生获得学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开课情况也没有实现常态化。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的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我们认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应该指的是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个别高龄的学生,但这并不是一个准确、可靠的标准。高校缺少划分依据,对于大多数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来说,某一学期是否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也并没有一个可以固定遵循的科学依据,他们往往只依据那一学期报体育免修的学生人数决定是否开课,人多就开,人少就停。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普遍比较随意,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统一采取走步、慢跑、太极拳等轻微运动,基本没有运动指导,更谈不上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都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但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每名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只有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第三,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据调查,在开设过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通常采取的是单独组班以及班级授课的方式。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于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使得我们目前针对特殊群体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能够培养、挖掘、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由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而言,除了应该熟悉大众体育的相关理论外,还应该具备更为丰富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方面的知识,对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近年来,随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的增加,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应该相应的有所提高。但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师,很少有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简单的让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去完成教学任务,既没有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没有引进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师资计划。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虽然也能够完成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还有待加强。另外,由于并非专职从事此项工作,许多老师重视程度也不够,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未进行过深入研究。总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3.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场地设施不足。从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包括几大类,有病、弱、高龄学生,也有伤、残学生。对于病、弱、高龄学生来说,其参与体育课程和日常运动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有保证。他们虽不能做剧烈运动,但散步、慢跑、传球等轻微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并不高,他们可以在普通场地上寻找适合自身的运动空间。所以,学校的各种体育教学和锻炼场所,他们都能与正常同学共同使用。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即伤、残学生,特别是对残疾学生而言,他们的运动空间非常有限。据调查,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几乎都没有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和锻炼设施场所。因为高校中残疾学生数量较少,高校场地又相对有限,所以专门为残疾学生开辟特殊锻炼设施的高校是少之又少的。

4.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太过量化,考核标准全国统一,考核内容多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心理、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等方面的评价。这就使得那些先天遗传了良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而那些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运动技能较低,很难通过考核,甚至会因此产生抵触体育运动、畏惧体育考核的情绪。这种体育考核方式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但据调查,目前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学校几乎没有制定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大多数高校都放低了标准,有的学校采取的是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有的简单地用出勤率来代替考核,还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考核。

二、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管理层只有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对其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才能对该项课程建设起到保证作用。但从我们调查的现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领导并不重视此项工作,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更不要提针对特殊群体的课余体育活动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高校,由于领导层重视不足,学校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都流于形式,教学随意性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松散。

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科学性。任何一门成功的课程,都必须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殊群体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现实需要,都要求我们对这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以保障其平等教育的权利。从我们的调查和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用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建设完整、实用、有针对性的特殊群体体育课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摆在了我们面前。目前,我国对于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各大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随意性大,缺乏普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也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因素太大、缺乏客观性,这些都使得特殊群体体育课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成了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师资力量薄弱。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师,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体育教师相比应该具备更丰富的康复和保健知识,但目前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大多数是由在校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真正学保健专业的老师非常少,现任教师在体育保健方面的进修和培训也不足,这是造成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制约其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4.场地、设施不足。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无疑是场地和设施。但许多高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资金不足等原因,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长期滞后,无法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更别说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进行保证。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配置了康复性体育器材。在受调查学生中,有75.6%的同学反映自己所在的学校缺乏适合他们的场地和器材,而且其中大部分同学表示,由于硬件的缺乏,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对策研究

1.建立高效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首先,要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今后高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师生配备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对特殊群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要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入口上,可以引进一定数量的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对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途径,使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其次,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辅助系统。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指的是协助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指导的人员。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可以由正常学生来担任,也可以由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同学来担任。特殊群体体育课有其特殊性,每个同学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都不同,他们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要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目的,就必须科学分析每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机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每位特殊群体同学开出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从而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人员、设施方面的制约,我们目前开设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普遍采取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这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照顾大多数同学,必须“一刀切”,教与学的沟通并不流畅。这些问题却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来解决。指导员和志愿者可以根据专业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帮助特殊群体同学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话,由于彼此是同学身份,沟通会更加流畅,甚至完全没有以往师生沟通之间那种障碍。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一起锻炼,既可以交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分享运动带来的成就感,相互交流运动经验和感受。

2.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学校要尽量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校内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运动设施资源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尽量完善,以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这样的话,学校因为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他们就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建立科学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考核与评价系统。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太过量化,是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执行的,考查的多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重考核、轻评价。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但目前,我国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和评价系统方面存在空白,全国没有一个确定的考核项目分类和判断标准,各个高校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更注重体育教育过程的评价系统,改变以往只重视考核结果的传统方式。学校要更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锻炼意识、习惯、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结合身体素质考核,建立一个评价为主考核为辅,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克明,石庆福.北京残奥会与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0篇

学以致用,是党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按需施教,是党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党校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领导能力,助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党校教学的生命。但对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个科学理解的问题,不能简单化。

(一)党校教学针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党校教学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目标而言的。最根本的是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学员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头脑,提高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国内外重大问题的能力。着力抓好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着力提高干部的行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党校教学针对性的基本要求。

其次,党校教学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而言的。教学对象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效果的主要裁定者。教学的目的是要他们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对他们有启发、有影响、有触动。一节课讲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让学员接受和理解。不能开口千言,离题万里。

再次,党校教学的针对性是针对培训需求而言的。教学是满足培训需求的活动,必须针对需求、适应需求和满足需求。但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需求”。干部教育特别是党校教育所针对的培训需求包括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三个方面。“组织需求”,主要指党和国家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岗位需求’’,主要指学员履行岗位职责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是指学员个人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这些需求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需求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需求对教学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就党校教学来说,基本的着眼点应该是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应该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照顾和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二)党校教学实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学员的“德”即党性的增强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在事。今天,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任务艰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引导,党校不仅是首当之冲,更是责无旁贷,党性教育是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校教学区别其他成人教学的一个识别点。通过党校教学,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路人,是党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应尽职责。

二是体现在学员的“才”上:一方面是理论水平的提高。党校教育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是学员领导能力的提升。党校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提升干部的领导能力,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需要培养训练的能力很多,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应对媒体能力、演讲能力等,但党校教学应着重培养训练的是从事领导工作所必备的基本领导能力。总之,党性的增强,理论水平的提高、领导能力的提升和最终都要落脚到工作的推动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上。

二、增强基层党校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路

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是建设一支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要求我们党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思路,做到“四个重视"。

(一)重视继续教育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党校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是关键。一是建立党校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制度,并建立和健全从上而下的教育培训网络,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和业务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作为上级党校要定期召开理论备课会、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举办各种理论培训班,加大对基层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二是建立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对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有条件的党校,还要派教师出国培训,或到高等院校接受培训。

(二)重视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外部客观条件和内在主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更在于教师自己的努力实践和锻炼。因此,要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实践和锻炼。首先要创造条件坚持基层党校教师到基层挂职的制度。其次要建立党校教师的调研基地。以调研课题为载体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以科研论文为手段深化教师的理论功底,以课堂传授为渠道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重视教学方式创新

1、推进研究式、互动式教学。它是以探讨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为特征,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教学相长的统一过程。也是真正实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共进步的愿景。实施时要抓好三个关键:一是案例教学,二是问题教学,三是互动教学。为次,案例要精心筛选、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网络运用;思政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在普通高校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思政课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除了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外,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也尤为重视。为了满足普通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利用网络的平台建立思政网成了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要任务。普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课以利用思政网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以了解与辅导,并利用网络的连通性,建立起积极阳光的网络环境,从而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高校学生一些错误的道德素质观念加以引导改善。

1.思政网对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起到有力作用

(1)思政网对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起引导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应当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在新闻中时常可见普通高校学生自杀、被杀和杀人的事件,可见当代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当被极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中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比重应当增加,并建立起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新型网络渠道思政网。思政网将互联网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网络作为媒介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以辅导,并且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化成了更具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式的网络交流辅导教学,这种一对一式的网络交流心理辅导所具有的私密性也更能为高校学生所接纳,从而接受这种新型的思政网思政教学,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2)思政网的隐秘性心理健康辅导更为高效学生所接受中国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在下面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从中发现问题的。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的普通高校几乎都设立有心理健康咨询室,但是,学生都有自己的隐私心理,并且不希望自己的心理咨询被谣言成心理有问题,所以普通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咨询室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加上自身的虚荣心作祟,就算是真的思想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不会自我承认去交心理咨询师解决。所以,思政网的建立不仅注重学生对于自己心理问题的隐私权,也是存进学生与教师对于心理问题沟通交流的一个理想平台,使学生能够在不受到谣言的侵害下勇于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接受辅导。

2.教育工作者针对思政网的传播功能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要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以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克服自己的抵触心理,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通高校的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也是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做出危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所进行的辅导教育。所以,普通高校内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道德素质型人才为目标,全部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建立起专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学校也可以利用思政网心理健康测试,所有学生的测试结果保持隐秘,从中发现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加以辅导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人类互动与交流的新平台,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也越来越与网络息息相关。针对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也可利用学生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网络建立起思政网,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以宣传,也能针对学生所需要的隐秘性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辅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作者:张鸿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校长培训政策法规教法研究

[论文摘要]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3篇

【摘要】 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 西医院校 留学生 本科教育 针灸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 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 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 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 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4篇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具体来说,它包含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为了学校”,即要以解决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改进师生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指向;二是“在学校中”,即校本培训的计划、方案要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共同讨论来制定并加以有效实施,而非那些“局外人”――专业研究人员、上级教育行政领导等。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三是“基于学校”,意指学校组织培训、开展研究、设计课程等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潜力,激活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全体师生的创造力和学校组织整体的生命活力。

(二)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就目标学校培训培养而言,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当前学校管理上把教师培训工作看作学校的额外工作,对教师培训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学校管理上没有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管理的任务,没有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同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结合起来,在教育行政主管的考核评估奖励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培训提高还属于“软”指标,同时,由于利益和管理思想的原因,重视不够。

2、教师的培训培养缺少针对性。缺少针对性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培训培养工作没有针对教师的差异。目前中小学的教师培训,特别是以继续教育为主的培训培养,不管教师年纪大小,经验多少,水平高低,进行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方式方法的培训。其二,培训的内容上缺少针对性。一方面体现为现行的培训讲理论的多,能够结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少,道理讲得多,实践指导少,培训内容没有同工作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培训内容没有从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角度,全面安排和长远规划培训、培养内容。其三,培训的方式方法上缺少针对性。表现在没有针对成人的学习特点,大量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组织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3、学校培训培养的物质保证不够。缺少经费上的保证。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培训培养在学校的财政预算内是无此项目,也就是从国家对学校的拨款中就没有此项开支。在学校的自有经费的安排中,在本人的调查中,普通中小学均无此项经费预算。培训培养缺少设备设施的保证。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在建设的项目上,很少有教师培训培养的学校场地、设施的项目。培训培养缺少相应图书资料的保证。教师的培训培养的实效的取得,需要学校提供相当数量和质量的学习资料作为保证。但现行学校由于经费的短缺和管理层的重视不够等原因,很难有此保证。

(三)校本培训的具体措施

1、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培训培养工作。

学校领导、管理者要从学校的战略发展的高度认识和看待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从学校生存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培训培养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好教师培训培养的规划。学校教师培训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要求,从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针对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制定。要有专人负责。学校管理者中,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养的统筹工作,要求做到:层层有人分工负责,一抓到底;要深入了解各种培训形式及其性质、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教师进修情况,负责具体帮助和指导,发展问题及时解决;校务会议要定期专题研究,审议培训工作。学校要为培训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精神条件主要包括:有符合教师培养原则和内容要求的学校舆论和风气;有健全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适当安排工作量,保证进修时间;提供必要的经费,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

2、提高校本培训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培训培养工作要讲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使培训培养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实效性,有了针对性,缺少良好的组织,也很难有实效性。要使培训培养工作具有针对性,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培训培养工作要针对培训培养对象的特点。针对培训培养对象的特点就是要针对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培训愿望和要求,在内容、形式上充分考虑其不同特点;针对性的另一方面是针对成人在职的特点,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全日制学校的学生,不能等同于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学习是一种理解性的学习,基于教师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基于工作需要的学习,要求在方式方法上更多地采用讨论、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方式。②培训培养内容要有针对性。一方面是指内容要结合实际工作,学有所用,理论要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是内容要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安排,以期全面提高教师素质。③培训培养方式方法要有针对性。就是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针对具体内容和对象,以实际效果的取得为标准来进行组织安排。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培训培养教师。对于新手教师,可以采用老带新,课堂观摩,对合格型教师,进行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对经验型教师进行系统理论学习,反思性教学,参与教育科研等形式。

3、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培训培养教师。

高校教育方针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 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 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