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结构设计;优化

施工图设计不同于整体建筑设计,它是按照整体建筑设计意图进行的具体实践。从施工角度来看,施工图设计需要在建筑设计的整体框架和意图下,综合考虑工程各方面实际来进行最优设计,然而,施工图设计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特点非常强,加之施工图设计多在正式施工前已设计完毕,因此优化施工图设计存在技术提升的空间和时机上的关键性。从工程成本造价上来说,工程施工费用占据了整个工程造价的大部分,对施工图进行优化设计,在确保建筑原貌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助于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建设经验,对常见的部分建筑细部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点出了施工图优化空间所在,希望为建筑施工行业提出一些思路。

一、建筑设计方面

(一)电梯井优化设计

目前许多工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都会把电梯设计考虑进去,这给电梯井优化设计提供了空间。如在带有地下室的建设项目中,地下室公共部分设计中电梯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资料收集,发现目前许多安装电梯的公共部分地面标高与地下室地面标高齐平,在建筑设计标准规范下,这就导致电梯基坑底标高实际比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低1.8m左右,考虑到电梯基坑已自身具备的承台厚度,实际该公共部分电梯基础位置的土方开挖深度将比地下室大面积开挖深出3-4m,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工程的开挖量和难度,平添了施工风险,而且最根本是增加了工程造价。分析来看,鉴于地下室公共部分建筑设计的特点,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和工程验收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削减公共部分的层高,上提公共部分地面标高,直至电梯基坑地面标高与地下室底板标高齐平,这样既不会影响到地基的稳定,也能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地面开挖量,从而节约成本。

(二)屋面变形缝的优化设计

目前,施工图设计中屋面变形缝构造常采用预制硷盖板或成品铝材盖板,预制硷盖板体量重,而且还容易对下隔离层造成损害,同时由于板与板之间的拼缝而不易处理。成品铝材盖板虽轻质,但单薄易变性,且不耐用。两种盖板均不利于节点的防水。笔者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采用现浇硷悬挑构件,有助于增加封盖的密实性,而且通过现浇工艺可减缓对下隔离层的一次冲击。这种做法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带来的渗水顽疾,保留了硷盖板的坚韧特点,经久耐用。

二、结构设计方面

(一)梁编号的简化

在科技和审美水平的推动下,建筑物的格局越来越复杂,体量也随之膨大,导致建筑物的构件数量也随之陡增,现在一般的高层建筑平均楼层的梁数已翻番到几十上百种梁。由于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传统的从1到100的编号方式越来越不适宜追求效率和简化工序的施工要求,因为在如此多的梁中要立即寻找到特定编号的梁将是一件极为费劲的工作,既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施工单位之间及时有效沟通。那么,倘若在构件编号能作针对性简化,简洁明确,在繁忙的施工环境中能省去不少的麻烦。笔者在工程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构件编号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具体做法是:与轴网重叠的梁可直接以轴号命名,如第一个轴的梁可为KL1,与之相连的支梁可命名为KL1-1,KL1-2等,以此类推。这样的编号简化能够给施工以及后期的预决算带来不小的方便。

(二)钢筋锚固长度整数设计

在建筑施工和预结算过程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和纵向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是最常用的参考数据之一。项目统计人员必须烂熟于心以熟练运用。然而,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改进,国家规范以及图集的编制走向精细,而曾经的最小锚固长度和抗震锚度长度计算习惯被打乱,没有了规律可循,给相关人员计算和施工带来了诸多不便。笔者建议在符合国家规范和图集要求的前提下,在设计中对以上两个参考值进行优化,如将两个数值的钢筋直径倍数化为整五整十,以提高计算效率,降低误差。

(三)柱主筋的优化调整

结构设计中,柱构件配筋常常随着部位的不同及抗震设计的要求不同而发生变化,受钢筋质量和楼层承重等因素影响,有时甚至出现上下层主筋变化差达两级以上,这在高层建筑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根据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标准,若上下层柱筋级差达到或超过两级,将无法进行焊接或机械连接,此时往往要采取绑扎搭接做法,但这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施工不便。筋变化大时,采用楼面绑扎搭接或倒插绑扎做法。采用绑扎法,柱筋整体刚度较差,为避免硷振捣过程中柱筋因松动而下滑,应采取电焊等固定措施,这样不仅施工繁琐,且影响到柱筋之间的净间距。二是造成钢筋浪费。在建筑行业,普遍认为绑扎搭接容易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同时由于绑扎搭接中单根钢筋的下料长度不是标准的9m或12m模数,这又会存在裁剪等问题,从而造成间接浪费。因此,笔者建议在设计中考虑在结构竖向钢筋变化时设置过渡筋,确保变化逐级行进,以节约建材,避免重复施工,提高施工效率。

(四)外凸柱变截面优化

在设计初,建筑师常常会将外墙柱外偏,形成外凸柱,这样有助于改善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然而,结构设计时,柱截面会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若遇外凸柱变截面,立面上将变形成阶梯状柱。于是,为保证外立面观感,装修时需要将柱变截面部位补平,这往往会造成施工困难,而且滋生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建筑物外墙的立面效果和建筑节点的稳定性,减少构造缺陷,建议外凸柱上下同长,不变截面,采取降低配筋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五)梁配筋的优化

梁配筋是配筋设计中最为复杂的一项,构建数量多,钢筋量大,对建筑整体配筋率的影响也大。因此在设计中作整体考虑,合理进行钢筋长度计算,以提高钢筋一次使用率,节约建材。另外,柱头节点的锚固端要控制,以保证柱头硅的施工效果。

三、推行估算控制设计

估算控制设计对施工图设计优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以控制工程造价为目标和方向,在施工图设计中反映出来。所谓估算控制设计,就是按工程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标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思路是将上阶段审定的投资额作为下一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总体目标,在设计中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投资估算控制设计以控制工程量、工程材料为主要内容,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不超出总投资额,克服“三超”,使施工图设计与概预算形成有机的整体,克服相互脱节现象。以工程造价为导向的估算控制设计,强调的是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强化的是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树立的是设计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只有通过对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参数匹配、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控制,才能促使估算控制设计落到实处。

四、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

施工图设计人员的素质最终决定设计的质量。目前建筑市场内的建筑设计单位和工程施工队参差不齐,许多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混入建筑市场,在这些问题企业中分布着大量的设计水平不高的设计人员,真正有专业设计能力的人员不多,影响到了设计质量。因此,除了政府对企业资质进行审查以促进企业自律外,企业自身也应加强设计人员的素质,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对行业规范、法规、标准图集等熟悉程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设计水平。只要这样,才能从源头解决设计图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五、结语

施工设计图的优化要从提升设计人员的素质、强化节省造价成本意识以及具体实际中的建筑物细部设计优化出发。随着建筑市场发育越来越充分,设计市场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也转向了质量、人才和品牌的竞争,这对提升建筑施工图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辉胡楠论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建议

[2]胡钺付瑶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浅谈建筑与工程201005

[3]张志刚民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浅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6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建议;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的条件和需求与时俱进。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安全感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所以,住宅的功能、质量等方面必须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套型设计不合理

(1)起居室设计

① 面积太大。起居室面积太大,使室内净高显得较低,给人带来压抑感;

② 起居厅的门洞数量过多。在起居厅设计中门的数量与功能作用成反比,有2个~3个门的厅,对其功能影响不大,有4个门的厅,其交通面积增多,使用功能就会降低,有5个门以上的厅,作用很小,基本只起着过道的作用,门洞的数量与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 餐厅与起居室结合,造成气氛和气味的相互干扰,很不协调。

(2)卫生间设计

在住宅设计中,卫生间的位置正对入口或直接对起居室开门,不雅观不协调。

(3)厨房设计

厨房的使用面积太小,多数在4.0㎡左右,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等排列零乱,没有统一专用管道井,检修也十分困难。

2、采光不足,日照间距不够

目前一般常见到的大进深住宅,往往室内中部出现“暗厅”,或房间的形状狭长,中部采光不足。一些住宅为了避免出现面积大于10㎡的暗厅,采取了中部暗厅开口,形成狭长的大房间的变换设计,不仅房间使用不方便,也不能满足起居厅采光标准中规定的侧窗采光要求窗地面积比大于1:7的规定。还有一部分住宅套内居住空间均为不利朝向,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的规定。

3、小面积选用跃层

目前在多层、高层住宅的中间层大量出现的跃层式住宅,主要是为追求变化和气派的室内空间,并无其他功能的要求。在户内设楼梯的跃层不利于老弱及儿童上下使用,且楼梯要占用一定的房间面积,对于面积不太大的套型更不适用。另外,不少住宅户内楼梯坡度设计太陡,步宽尺寸不足,存在很大居住隐患。

4、不分场合地采用错层式

(1)小面积户型采用错层式。有的住宅,面积不大,为了做出错层,免不了踏步的设置,而踏步却占了一定的面积,这不但减少了使用面积,而且由于踏步的空间分界作用使房屋空间显得小气;

(2)在地震区采用错层式,造成平面上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

二、住宅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

1、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文明的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开,工作同学习空间独立。

公私分离。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餐寝分离、居寝分离。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2、平面布局面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各异,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3、厨、卫布局完善合拍

厨房是家务劳动集中的地方,是否适用不仅取决于有一定的使用面积,而且也取决于形状和尺寸是否适合布置设备及操作。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型及H型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卫生间应随套型面积的扩大也相应增加,盥洗室分设后,上部空间可设吊柜,也可与厨房入口结合,留出一个完整的墙面作为用餐空间。

4、提高节能意识,于安全中显特色

在实际建筑设计中我们理应提高节能意识,注重安全。例如,单向板与双向板在棚同荷载、相同板跨的情况下,单向板产牛的等效均布活荷载较高,这不利于楼板承载较多的受力,而正方形的双向板却能够为楼板增加较多的承载力。所以在建筑设计时我们不妨大胆采用双向板,同时也可引入双向井字粱框架,这样不仅有利于平衡结构受力更有利于抗震。另外,在采用双向框架设计后后,由于楼层楼而荷载向可以纵横2个框架传递,横向框架上变小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即使纵向受力加大亦不足以影响层离,可以于安全中尽显建筑物美观的特色。

5、重视价值工程原理优化成本控制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成熟有效而被广泛运用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设计项目真正做到技术领先、功能完备、造价合理,从而优化成本控制。因此,在项目设计时,相关部门应善于运用价值工程原理,顾全大局,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对审核通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而评估出可行性强的最低成本方案,有效达到成本控制。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1、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2)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筑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承重结构体系将以框架结构为主

住宅采用框架结构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并且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

3、“以人为本”的全面性住宅建筑

(1)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

(2)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

(3)住宅建筑的信息性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4)住宅建筑的智能型

① 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

② 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用户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住宅建设发展的要求,住宅建筑应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具有高品质的个性化住宅作品,使我国的住宅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论住宅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关键——优化设计.中国住宅设施,2008,(11).

[2]武晶.浅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居住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5):66—67.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优化;建议;方案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每一年,国家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住宅修建中,只有对住宅设计的方案进行了优化,才能够为国家节约资金、创造财富,并且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住宅功能、空间设计优化

(一)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人性化”原则

遵循“人性化”原则,是为了创造合适、舒适的居住空间。因为人体在空间中的活动尺度是有比例的,因此必须根据这个比例来进行规范的设计。设计的时候,要对住宅中的各个空间的面积进行量化。这就需要设计师结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对住宅内的空间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使房间尺度既不会因为太宽而显得太过于空旷,又不会很狭小,这样才能让住宅符合人们的生理要求和起居要求,并且满足人们的住宅需求。

(二)提高住宅的舒适度

住宅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地,人们每天大约有近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呆在房屋内,房屋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起居。因此,必须要提高住宅的舒适度。不仅如此,国家也在建筑房屋的节能、环保方面提出了一些要求,设计师要在节能和环保的基础上来提高舒适度。比如,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尽量使用新材料和环保材料,结合一些新的施工工艺,比如太阳能技术、节能取暖技术、循环用水系统等等,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既要让居住者更加方便的用水、用电,又可节约水、电资源。

(三)完善住宅的功能

完善住宅的功能,并不是要一味的增加房屋面积,而是在满足起码的厨房、厕所、客厅、卧室需求的基础之上,设计隐藏的储藏空间,使房屋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完善。比如,在厕所中,坐便器单独设计了一部分:坐便器上有独立的龙头,从而使洗完手的水可以集中起来冲洗坐便器,这样不但解决了厕所空间拥挤的问题,还节约了水资源。同时,这也是很多的普通住宅设计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因此,设计师应该多花点心思考虑和构思,使小空间能够满足更多的居住需求,大空间在功能完善的同时分出空间和层次。不管是大房子还是小房子,都应该尽量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功能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四)对环境进行优化

住宅小区的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居住者造成影响,所以,设计师还要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既要使周围的环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要增加小区的整体艺术感,使每一栋建筑物看起来不仅仅只一个普通的住宅,更像是一个艺术品的象征。比如,一栋小区主要是由7栋35层和4栋19层的高层组成,建筑物两边很低,中间很高,仪式感很强,并且建筑天际线高低起伏,给人以自然群落的景象,这样也显示出了小区不凡的品质和设计功底。另外还设置了独特的坡屋顶、温暖的红褐色瓦面、富有精致线条的米黄色墙面,小区周围的绿化带也很规范和整齐,整体形成了典雅、沉稳、优美的建筑风格。

(五)规范的交通系统

要合理设计和安排小区的交通系统,就要采用绿化分割、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这样才能使人和车分离开来。可以适当的在住宅区设置人数、规模相当的停车场,这样既不会使人和车的距离太远,又能够使人们享受到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这种规范的交通系统设计,同时也有利于交通安全和居住者的出行。

(六)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现代的小区住宅把邻里之间的关系拉远了,生硬的分割把人们的社交范围变小了。住宅建筑有个特点,它既要求保护居住者的隐私,又要求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模式,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如今的城市小区住宅都是单元式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都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减弱和消除这种距离感与隔阂感,首先要构建有序的交流流向,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并且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位,采用丰富多彩的规划手法,合理引导人们进行交往,构建良好的邻里社交模式。

(七)对室内进行优化

在过去,人们买了房子之后都要进行二次装修,比如拆墙、打洞等等,因为如果不进行二次装修的话就会面临使用功能不全的问题。尽管这样做很麻烦,但是大多数人为了日后的起居生活更加的方便,还是会进行第二次装修。这样一来,就会浪费大量的材料和劳动力,除此之外,拆改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出售和上市毛坯房,并且提倡精装修房屋,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有利于居住者的起居生活。精装修房内应该合理的进行装修,一切为居住者考虑,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功能需求,提供良好的装修基础,比如要考虑家具摆放的统一和协调,插座的数量要满足家用电器的需要,水、煤气管的走向要考虑到安全性和便捷性,等等。

二、住宅建筑套型的优化设计

(一)主卧室

主卧室的设计要从常规来考虑,因为主卧室是用来休息和睡觉的地方,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附属的功能,比如化妆、看书等。一些主卧室可以增大面积,再配上多功能的专用衣帽间,以及具有极好视野的八角阳台。主卧室要紧邻书房,这样才能使居住者在获得休憩空间的同时,还能拥有更加便捷和舒适的起居生活,另外,还要做好隔音的处理,在生活和学习中减少对其它家庭成员的干扰。

(二)起居室

起居室是亲友聚会、家庭娱乐的地方,因此可以设计地更加宽敞和明亮,并且要设计好室内的流线组织,避免因为室内较为空旷,面积过大而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功能。比如一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起居室除了通向阳台的门以外,只有一条公共走道来连接各个房间,这样能够为起居室减少多余的空间,并且能够使起居空间看起来更加的完整,并方便放置沙发、家具等等。

(三)阳台

阳台对于住宅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阳台是居住者接触室外、休憩的地方,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出阳台的优势。如果空间允许,还可以设置大型阳台或者多个阳台,从而更大的满足人们的休闲要求。

三、总结与体会

设计师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的时候,所有的设计理念都必须建立在居住者需要的基础之上,既要满足居住者对房屋的要求,又要注重环境对居住者的要求,使房屋发挥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且被人们所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徐鹏.谈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2(23):144-145.

[2]张晓龙.谈房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J].建材发展导向,2012(23):8-9.

[3]陈大勇.浅谈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J].建筑界,2013(2):15-16.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设计优化;方法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所,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房屋不再仅仅是供人居住办公,遮风挡雨的场所,同时还被赋予了满足人们审美观念的新功能。当前,除了最基本使用功能外,建筑正在被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用途,同时也是人们实现审美追求,提高生活格调重要途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不仅要考虑房屋的使用功能,更要从美学角度考虑更多的内容。只有二者协调统一,完美结合,同时满足使用者在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上的双重要求,才能成为受人青睐的建筑佳品。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功能完善、质量可靠、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设计方案。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学习和实践,需要汲取其它优秀设计方案的菁华,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房屋使用者的实际需要。

1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内涵

影响一座建筑物好坏的因素非常多。一般来讲,人们对建筑物的评价来源于三个方面:外形、结构和质量。这些都和结构设计密切相关。房屋结构设计,不仅仅是整个建筑工程赖以实施的基本根据,更是一个建筑能否充分实现预定功能和目标的根本保障,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要素。优秀的房屋结构设计方案,应当能够在有效控制成本投入,降低施工难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中的空间资源和其它资源,大幅提升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和安全质量。要取得优秀的设计方案,需要对既有设计不断进行优化改良,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使用者对房屋的功能要求、质量要求和审美需要。同时,优化后的结构设计还能够有效帮助建设者节约资金,降低建设成本。

2 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一般方法

单纯从建筑角度来讲,结构设计优化主要分为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总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两种。一所房屋的设计建造,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房屋建筑的人文要求、经济要求和周围环境要求等。合理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各种要素的和谐共存,是建筑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基本理念。

2.1 建立结构优化的模型

实现建筑结构设计优化,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重现房屋的各项指标和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建立模型:

2.1.1 合理选择设计变量

设计变量通常优先选择对建筑结构影响大的参数,即和设计目标直接相关的那些内容,如损失的期望C2和结构的造价C1等,还有和限制条件相关的因素,如结构的可靠度PS等;为了减少设计量、计算量和编制程序的工作量,还可以把部分因素用预定参数来代表,这些参数通常具有影响细微、波动不明显的特点,往往通过局部调整或结构本身就能满足相关要求。

2.1.2 确定目标函数

出于建造成本的考虑,需要建立一组函数,通过这组函数可以准确描述预定条件中截面几何尺寸、钢筋的截面积和相应的失效概率之间的关系。

2.1.3 确定约束条件

房屋建筑安全可靠是房屋结构优化设计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以此出发可以确定优化设计的约束条件。裂缝宽度、结构强度、构件的大小、结构应力、结构体系规格、可塑程度、确定程度等都是常见的约束条件。设计者要充分比较分析目标约束条件和实际约束条件,确保每个目标约束条件都有的放矢,符合实际,从而为设计优化提供根本保障。

2.2 设定计算方案

以提高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为目标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往往具有约束条件复杂、变量众多、函数非线性的特点,为了方便分析计算,通常采用将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转换成无约束的优化问题的方法求解。拉氏乘子法、复合形法、Powell 法等都是常用的优化计算方法。

2.3 程序设计

由于计算量巨大,计算过程复杂,为提高结果准确性和精度,通常利用程序来实现以提高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为目标的房屋结构设计优化的计算过程。编写的综合程序要完全符合优化设计模型和计算方案,并具有功能完整、用途齐全、运转高效等特点。

2.4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是房屋结构设计优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优化设计方案的最终选择。程序运算的结果只是为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和备选方案,并非最终结果。由于上述模型函数主要体现的经济成本上的优化,在结果分析时,设计者需要把更多的因素纳入思考范畴中,在详细地比较分析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前文已经提到,现代社会的建筑,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同时还需要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造价成本和工程质量不再是优化设计的唯二标准。设计者需要从安全性、耐久性、使用功能、经济效益、施工要求、美观程度,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要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使用者、建设方等多个角度考虑,综合各方意见进行比较。任何考虑上的偏颇和疏漏都有可能造成建筑设计上的缺陷,从而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必须平衡使用各种资源,才能实现结构设计的最优化。

3 结束语

房屋结构设计优化,本质上是一次综合所有影响的数据分析,对设计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房屋结构设计所需要达到的目标,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组指标的组合。这些指标往往互相影响,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各有侧重点,又相辅相成。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房屋的各种性能,选择最有助于实现房屋建筑综合效益的设计方案。在保障房屋安全和使用质量的前提下,设计者要用于创新,大胆实践,努力寻求更好的设计路线,应用现代化设计工具,更好地实现房屋结构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邹俊.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现实应用[J].科技传播,2010(10).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层建筑;转换层;优化设计

高层建筑的转换层一般是指结构转换层,指高层建筑某层的下部与上部的平面使用功能有区别,因此采取不同的结构类型,而且转换结构起主要作用,那么此楼层就为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现在我国很多高层建筑都设置有结构转换层,其施工技术复杂,有很大的挑战性,对于建筑整体施工技术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分类

(一)设计结构转换层。

对结构转换层进行设计,很明显就是指在差别性的结构之间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比如说,建筑物的上部为砌体结构,而建筑物的下部为框架结构,那么可以通过建筑上部砌体墙结构转化为框架结构,增大建筑空间。建筑下部一般用作商业活动,上部用作生活居住。这样的结构特点,一定要对建筑构件进行合理转换,将建筑上部砌体墙所接受的承载力转移到下部支柱。这样的高层建筑设计一般被叫做结构转换设计。

(二)设计功能转换层。

对功能转换层进行设计,通俗来讲就是于建筑的中部位置加设设备层。比如说高层建筑因为过高的高度会产生供水供电问题,由于地下室过远等原因也会造成水压与电压的超负载。所以需要在楼层的中部位置调节水系统的减压吃力设计,也要重新分配供电负荷。做这样的处理要有充足的空间,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单独准备一层用作功能转换,这层也被叫做设备层。一般情况,功能转换层不超过2.20米,以便减少其占有的设计规划高度。

二、使用现状

现在我们国家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多为20至50层,最普遍的是20至35层,这个范围的建筑占到所有高层建筑数量的超80%。这一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所占的比例最大,符合我国现实经济发展情况。很多高层建筑都是商业与住宅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单纯的住宅、单纯的写字楼所占比例不多。一般的情况是,下部一层到八层为商场、超市、。地下用作停车场,在八层以上,多用作酒店、宾馆、写字间与民用住宅。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高层建筑75%以上都设有转换层,因为转换层的设计难度大,施工工艺复杂,要求精准,因此对设计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应当有效捕捉具有高度融合作用的建设标准,准确把握住建筑设计的控制力度,让科学准确的设计计划实施变为可能,使整体结构与设计方案达到完好综合。把原来的设计手段进行创新,让各相关专业达到同步配合,做到一边监督,一边设计。让设计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三、施工技术分析

(一)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支撑技术。

高层建筑的转换层模板,其四周的模板、下底模板、内部模板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一般选取组合钢模板当作四周外侧模板,而选择木质胶合板当作内侧模板和底模板。选择外部直径为4.8公分的钢管当作梁模板拉杆与剪力撑。选取两件型号相同的外部直径为4.8公分的钢管当作模板主楞。并且其中的间距在7.0公分。选取规格在100×50的木方当作模板次楞,次楞间距为3.5公分。要注意模板的主楞不可以放到支架横杆上,而是要放置在托顶之上。选取外直径为4.8公分的钢管当作侧模水平杆。把其拉接到暗梁主筋的时候,同时应该同板内的钢筋水平焊接牢固。这样才能保证大截面梁模板的安装质量。可以选择门式的脚手架当作支撑系统,再加上能够调型的底座与顶托,而且门架间距应该在90与95公分之间。选择规格为8×10公分的木方当作转换大梁龙骨,其间距为35公分。

(二)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拆除技术。

模板拆除的时间如果不能准确把握,那么就有可能会使得全部换层的工作全都受到不利影响,使施工造成没有必要的麻烦。高层建筑的转换层在施工期间,一定要保证一至三层的梁板支撑得以保留,等到模板所支撑的混凝土完全符合要求以后,再拆除模板与其支撑。

四、创新优化设计

(一)防止高位转换

因为高层建筑在结构上日趋复杂,转换层自然也不例外,转换层的纵向刚度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突发性变化,再加上转换层内力效应,极易形成薄弱层,减少抗震水平。所以在设置转换层时,应当遵循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靠下的原则,把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低层数。最好是三层以下,原则上不超过六层。防止高位转换影响到抗震效果。

(二)合理布局支柱与剪力墙。

设计结构转换层时,不管应用何种结构,都一定要保证部分剪力墙可以直接落地,均匀设计转换层下部的框支柱,剪力墙与框支柱间的距离不能太大,一般控制在12米之内。剪力墙应当进行大格局设计,重点强化墙体下部,保证下部结构强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三)规范掌握结构刚度。

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转换层下部与上部间的剪切刚度比最好为1,不能超过2。为使剪切刚度比处于1和2中间,一般要通过下面的办法,增加剪力墙落地宽度,转换层下部应当寻找合适的位置增加剪力墙范围,加大其受力面积。对上部剪力墙的数量与宽度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通过减少下部结构断面高度的办法对层高进行压缩。为了避免转换层周围形成突变的可能性,应当控制住上下两部分的结构等效刚度,若无法准确求取刚度,则要用结构位移的数据间接计算得到,一般用程式化的计算得到楼层位移的各项数值,以此表达出该楼层的准确等效刚度。

(四)上下轴网对齐。

如果高层建筑在转换层设计上,发生上下轴网错位的现象,那转换层在结构上就必须采取厚板型结构。厚板型结构缺点很多,其设计难度大,承载力弱,施工难度高,而且经济效益差,是转换层结构中最不合理的一种。为了防止应用厚板型结构,就必须把上下轴网对齐的工作做好,之后便可以采取其他类型的较为经济的结构转换层。轴网对齐标准越高,越容易进行设计,其受力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经济性也越实惠。能否对齐轴网,取决于结构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协调性。

(五)合理设计转换梁。

对于两边突出的支力墙所形成的较大剪力,一定要在在两边进行加腋,对剪力形成对冲抵抗,将因为短支墙传送给框架柱上的内力缓解掉,这样既可以保证转换层空间符合使用要求,也能达到设计上的最优化效果。

(六)布置转换层配筋。

转换层在结构上有别于普通杆件和薄壁杆件,内部的受力情况复杂而集中,因此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整体控制计算,用有限元分析当作补充计算条件,一般来说,墙元分析可以当作不同位置应力的计算基础。应用有限元计算出配筋需求量,按照转换层构造上的区别,设置不同的配筋比例。可以分别做出如下要求:根据规范要求对转换梁进行设计与施工;要按照实际需要增加转换层楼板的厚度与强度。板材厚度不小于180,应用双向双层配筋,配筋比不小于0.30%。适当注意加强下部与上部楼板,剪力墙框柱轴比值要符合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轴压比不能超过0.6。要加大转换层下部中心位置筒墙厚度。普通住宅的厚度需要再原有基础上增加1.0至1.5米,强度等级也需要相应提高5至10帕。若有需要,应当在转换层增加承重短柱与剪力墙,以对底层刚度进行补偿。

总结

高层建筑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总体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设计施工的现实意义,加强转换层模板施工、混凝土工程、钢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与优化设计,严格遵循施工工艺,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坚荣.论述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特点与质量控制[J].经营管理者.2009(11)

[2] 孙波.浅谈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5)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优化;创新

1.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的重要性

1.1阐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跨度很大,涉及到很多领域与专业的知识,是一个复合体。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性能及建筑结构的规划与设计。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主要对建筑的朝向、方位和体型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还必须优化建筑材料,对建筑的户墙、玻璃、窗框、屋面、楼板和外墙的设计等进行严格的优化和量化。以此来提高建筑设备能效,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1.2 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我国建筑能耗不断上涨,我国能耗总量的47%左右是建筑行业的能耗。我国每年以21亿 的速度新建的建筑中属于高能耗建筑的达到90%以上。2007年,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只有7%属于节能建筑,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节能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能耗居高不下,我们必须利用新的节能理念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努力寻求经济发展和能源保证的最优结合点,促使建筑能耗处于最佳经济状态,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2.建筑节能的优化和创新思路的优化体现

2.1墙体节能设计

墙体节能主要有墙体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三种技术。

2.1.1墙体自保温

墙体自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的使用,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物理性能指标符合相应标准。墙体自保温适合应用在框架结构建筑中,它具有安全性能好、工序简单、施工方便、可与建筑物同寿命和便于维修改造等优点。

2.1.2 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的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大城市民用建筑保温工程不适合采用外墙内保温浆体材料。外墙内保温具有造价相对较低,受气候影响小,外饰面自由度大,施工较简单和技术成熟等优点。

2.1.3 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在外墙主体结构外侧添置高效保温材料达到保温隔热效果。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保温节能技术,具有不占室内使用面积,保护主体结构,不影响室内装修,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综合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2.2 采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成本低、能源质量高、无地域限制和储量巨大等优点,属于首选的节能技术。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建筑的技术应用包括了主动应用、被动应用和综合应用等多种途径。

2.2.1 太阳能光热技术

太阳能光热技术利用最成功的领域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以每个家庭独立分散安装的方式普遍存在,这种使用和安装方式对其外观和性能造成很大影响,没有使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形成完美结合。所以,在建筑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统一设计和统一安装是很必要的,既美观又节省材料。

2.2.2 太阳能采暖技术

建筑物采用太阳能采暖的方式分为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使用常规能源,利用动力系统(如风机和水泵等)将热空气和热水等通过太阳能集热器传送到采暖房间或储热器内,通过控制系统中的每个部分使室温达到需要的范围。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最简单的采暖方式,通过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并选用恰当的结构构造和建筑材料,在寒冷的时候,建筑物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达到采暖的目的。

2.2.3 太阳能空调技术

太阳能空调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能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另一种在实现光――电转换的前提下,利用常规的电力驱动制冷剂进行制冷。

2.3 采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出现不久的高科技产品,它既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又能使玻璃保持高透光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以在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进行刷涂和喷涂。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在引进可视光的同时使长波长的暖气在室内反射,约90%的室内暖气都不会外流。在夏季,纳米透热隔热涂料在保证透光率达到70%的同时还能把65%的太阳能辐射隔离在室外,使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4℃-7℃。

3.现阶段阻碍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相关因素

3.1 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设计监督不够

建筑节能设计属于系统性设计问题,只有进行准确化和定量化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技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然而,主观部门对设计节能成果缺乏必要的评价和考核,同时对建筑设计方案节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审查要求。

3.2 建筑内部设备用能设计不合理

建筑设计应尽量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然而,现在很多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缺乏对周围环境的协调和人的感受的顾及,只是一味要求高标准,忽略了建筑设计时的节能标准,造成能效低、能耗多、舒适感差的后果,是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障碍。

4.优化与创新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措施

1)提高建筑师的节能设计意识。建筑师在建筑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从建筑师开始在建筑中注入节能理念,才能保证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顺利进行。

2)提高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物内部的通风、保温和采光等微气候条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在设计中扩大新能源的应用范围。很多对环境无害或很小危害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和风能等,分布范围广,使用方便。如果能和建筑物合理结合,将会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做出很大贡献。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 电气工程 强电施工 优化设计

通常来讲电气工程在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是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重要构成部分,而在电气工程中可以说强电施工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强电施工决定的,可以说强电施工对于电气工程以及整个建筑施工影响重大,同时低压电气设备确是最直接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在电气施工中探讨强电施工的具体方法以及进行设计方面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初探在电气施工中进行强电施工的方法

1.1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控

由于现在市场上的材料种类繁多,同样型号的材料也有很多不同的品牌,所以为保证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及优质质量,在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质量认证及并且在尺寸型号上要适合工程的使用,其次在对材料的处理上要选择合适的工具与技巧,是选择人工处理还是设备处理要有需要有经验的施工人员在现场进行把控,这样才会制造出合适的尺寸。在施工时切段后的电线端口部分要处理得当,或是进行弯处理,或是进行其他安全处理,保障施工人员及后期使用的安全。在焊接的过程中要检查材料内部是否有破裂等,如有破裂要立即更换,不可将就使用,在施工完成之后要将所有电气设备进行密封处理,并且对连接处要自己检验,最后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

1.2对电器箱盒进行严格规范

电气箱盒通常在墙体中间,所以首先一定设计好施工图纸,对于电气箱盒的位置、距离地面的高低,一定要做出精确的计算,一定要符合国家对于电气工程安全的规定。在进行电位链接的过程中要使用合适的圆形金属管作为外焊接使用,外面用混凝土固定之前,要将内部的管线做固定处理,并预留好每一根管线的合适位置,不影响每一个回路的使用及内部电线的使用。

1.3对设备电源进行预埋处理

在地上部分的电线管均为直立形状,并且一定要排列整齐,这既是为安全的考虑,也便于日后的人工维护,对于其余的要做地下深埋处理。由于在地下深埋工作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验收等工作,通常需要建筑施工等多方面对于埋入地下部分做登记,将相关数据保留下来,所以在地下深埋工作开始之前要进行一定的暂时填封,以保障深埋地下部分设备的安全,防止损坏,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地下深埋部分的密封工作一定要做好,要选择结实耐用且高效防老化的填充物,以免埋入地下部分电线管的损坏,保证整套设备的安全可用。

2探析在电气施工中依据的强电设计原则

在该设计中,首先要保证的是在装卸及维护的时候,工作人员的安全,其次要保证高压设备对于电力的稳定输出,提高设备所创造出的价值,再次要方面人员的维护,做到哪里坏了修那里,不需要在维护时进行大规模的检查,避免造成大规模的停电,另外维护的费用要尽量降低,不要产生不必要的高额费用。

3探析探析在电气施工中优化强电设计

3.1对高压配电进行优化设计

作为整个工程配电的最重要部分,高压配电的成效对于整个供电工程具有决定性作用。真空装置断路设备是近些年来电气工程领域新的创新设备,是目前使用效果最好,安全系数最高的断路设备。较原来的老式设备有很大的改进,首先摆脱了老式产品中在消防安全上的不足,其次体积较小,节省预留空间,降低施工成本,再次不需要独立的空间位置、并且在摆放位置上灵活性有所加强。仅仅在安全性能上大大的提升,也是成为现在炙手可热的产品的成功因素,毕竟安装和使用的安全是电气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目前该设备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在高压配电优化设计工作中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防止使用没有必要使用的一些电器元件,首先是对成本的节省,其次如果不必要的电器元件使用过多,有可能会增加整个高压配电装备的运载负担,造成不必要的电力资源浪费,其次会对电力的安全输送产生反作用,甚至影响设备的安全使用。所以在设计中要反复对使用的元件的使用进行推敲,在同样的结果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元件的使用。

3.2对低压配电进行优化设计

低压配电设备是日常生活用电的最重要设备,该设备要随着建筑物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线路,否则将会影响使用效果。减少低压配电设备的出线回路,将各种参数配比正确,就可以保证整个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为降低成本,非同层的建筑物内也装有性能相同的低压配电设备,主要对相关参数的设定做好设计,并且不是出线的位置发生问题,就不会对正常的生活用电发生消极影响。反之就会对日常生活用电造成断电等影响。

4 结语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地下室设施;地下室顶板;地下室底板

一、在地下室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在以地下室顶盖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要避免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地下室纵向的钢筋面积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地下室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和上端同一方向的受弯承受力之和,不能低于上柱下端受弯承受力的1.3倍。地下室和上部相对应的剪力墙墙肢端部边缘的纵向钢筋截面,不能低于地上一层剪力墙墙肢边缘构件的钢筋截面面积。

(二)在对建筑地下室进行施工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上部荷载、岩土测压力和地下水的不利影响。在选择地下水标高时,应该从历年来的最高水位和使用年限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慎重选择。满足地下室整体抗浮要求,可以使用加配重或拔锚杆等方法。

(三)地下室不能设置变形缝,如果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以在每段30米至40米的范围内,设置出贯通顶板和墙板的施工后浇带,需要注意的是,施工浇带的宽度,不能低于800毫米;底板和外墙的后浇带可以增加防水层。

二、地下室施工建设中,应当注意地下室的防水问题

(一)地下室地板下的柔性防水层

1、表面处理:用水泥砂浆把垫层上的混泥土抚平。其表面应该做到干净、整洁且低凹处要修补平整。

2、材料的铺设:先要铺一层塑料布或者卷材进行隔离,并且在上面涂上特制的粘结剂,再在上面铺设材料,并且要在接槎处用橡胶膏封严。在阴阳角、柱根等防水部位,也要用橡胶膏将其封严。

3、保护层的兼联结层:当所有的铺设工作完成之后,要在上面用水泥砂浆进行保护,起到既与防水层相联结又与混泥土层相联结的作用。

(二)地下室剪力墙的柔性防水层施工

1、再粘贴防水层前,应当将剪力墙的外立面清理干净,高标号的水泥砂浆可以修补混泥土表面的各种轻微缺陷。

2、底板防水层的搭接头一定要仔细检查,内外两层的接头一定要错开至少100毫米。

3、剪力墙外部面防水层的保护层一定要和防水层相隔离,这样是为了预防保护层下层时,拉动防水层。

三、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的设计结构

(一)地下室的设计基础

在地下室的建设中,一般使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基础,在持力层材料的选择中,选用强风化岩或中风化岩,500直径管的承载力是1800KN,岩层承载力很高,可以满足沉降的需求。

(二)地下室的顶板设计

一般工程施工中,需要覆土0.5米,还要考虑到设备管线的高度和厚度,一般将覆土的厚度定为1.1米,室内的覆土需要1.4米。

(三)地下室的侧壁设计

在对地下室的侧壁进行实际的时候,要考虑到的荷载有:结构自身的重量、地面堆载的重量、防止核爆等,效静荷载、侧向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等,因为地下室侧壁有多种荷载的共同作用,受力很复杂,所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出合理的简化。

地下室是整个建筑结构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它决定着整个建筑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坚固性,地下工程的造价比普通上部结构造价还要高。因为地下室的特殊位置,所以地下室的结构是很复杂的设计问题,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也还有很多。

四、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因为地下室设计的基础形式和地质条件都有所不同,计算起来也相对繁琐和复杂,这里只谈谈一般的概念。除了地下室的自重和使用荷载以外,还受到向上的浮力和地基的反力,前者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后者一般起着控制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地下室相当于是一个倒置的楼盖,但现在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通常都是用平面的表达方法表示,所以在设计梁的钢筋断点、板的支座负筋位置时,都应该按照倒向考虑,并且要将主次梁钢筋的位置关系准确表明,对施工交底进行加强,让施工人员了解设计图,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时,要注意周围建筑的位置和关系,尽量避免周边建筑的影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好基坑的保护工作。

简而言之,安全、适用且合理的地下室必须要有合理的设计,并在施工方各方的合作下,对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地下室有更合理有效的利用空间。

五、建筑工程地下室的优化

(一)地下室的平面设计

在对地下室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防火、使用功能、排水、排风、坑道、人防要求等各个专业的配合。例如,当地下室的长度远远超于计划规定的长度时,要和结构专业相互配合,考虑是否应该设置变形缝,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少设或者不设变形缝。施工人员可以用混凝外加剂达到不设缝的目的。假如地下室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那么设计人员就应该合理的将地下室分割成几个地下室,中间用较窄的过道相互连接,满足使用管道相互连接的需求,将变形缝放在通道处,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接缝,便于补救。

(二)地下室的防震设计

通常在地下室的抗震设计中,会出现以下问题:建筑物中地下室深埋不够、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超过要求。地下室的一层抗震能力过低。

如果设计不当,对整个地下室的抗震会产生很大影响。根据工作图的需要,半地下室的深埋要求应该远远大于地下室外地面的高度,才能不计算层数,总的高度才能从室外地面开始算起。

(三)地下室的抗漏设计

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就是地下水位和变幅。在地下室抗浮设计中,人们往往只考虑到了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中的洪水期不够重视,所以会使很多地下室施工因抗浮力不够和被破坏。除此之外,在地下室的上部,往往有很多高层和底层的建筑,因为地下室的面积很大,而且形状也不规则,所以地下室的抗浮问题相对而言较难处理,必须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再来处理。

参考文献:

[1] 刘建鑫.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和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1,37(4):50-52.

[2] 古思一.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4,30(22):70-71,76.

[3] 张诚.建筑工程地下室设计的几点体会[J].安徽建筑,2002,9(6):93-93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9篇

为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和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分级决策与审批的规定》文件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协调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景观与环境建设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上水平,建筑设计出精品,提升城乡文化品位,现就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放开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市场,加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

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推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方案征集和优选工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建设项目情况,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我市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规范设计方案征集、评议、监督和协调工作。

为提高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区片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项目情况结合设计单位业绩综合比选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做到高起点规划。重要地段成片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单体(群体)建筑设计方案,公共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或沿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及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地段的建筑单体,一律采取广泛征集、专家评议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也要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体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优美城市景观,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提高城乡景观品位与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二、严格规划决策运行程序,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

城乡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决策,实行“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运行程序,确保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设计方案的评议应在综合城乡规划管理要求、专家评议意见和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方案。

城乡规划的审议决策,按照规划事项实行由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查决策工作制度。城乡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的管理,除需要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之外,按照法定要求及程序,实行市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工作制度。

强化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程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市区河道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和整治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占地5公顷以上或单体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以及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公建项目及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占地10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及重要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古城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7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东、西大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传统历史街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后,需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

强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项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后的规划成果,应予以公告。经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要将规划许可内容和要求在现场进行公示。

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和建筑设计严格落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采纳专家评议推荐意见的基础上,要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设计方案审查审定工作。为确保设计方案的深化落实,无论获选方案设计单位是本地,还是外埠的,单体或群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原则上由获选方案设计单位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征集与施工图设计合同审查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应严格按照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设计方案造成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与审定方案不一致,违反有关要求,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改正,若拒不改正,且属于不具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条件的,将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不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设计的,应予以警告,问题严重的,有关部门要追究单位和设计人责任。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共享空间、空间形式、技术支撑

Abstract: D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shared space design describ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patial form, functionality and user groups, the composition, shape space level, the theme of creati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other practices, and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several different levels of shared space.

Keywords: shared space, spatial form, technical suppor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共享空间传统的形体表达的方式大多以简单纯粹的几何体组成的,在建筑理论,建造方式,建筑功能不断创新的时代,传统建筑共享空间简单的形体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建筑功能不断拓展发展复合的需要。所以在当代建筑共享空间的表现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的构成模式已经走向了从简单到复杂,水平线性到立体复合的模式当中。在共享空间中各种规模的空间相互联系,开始转变以往独立封闭式的组合模式,使人在空间处于空间感受的不断变化之中。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水平的共享空间的设计案例。

大连是我国辽东半岛南端重要的及港口,工业,国际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城市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的推动下,正在经历着对沿海地带的变革。在往后的十年时间里,这样的发展变革势必会将大连建设成国际口岸城市,而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定案开建,目的是为这个蓬勃发展的港口城市树立一个全新的地标,成为城市国际大都市风采的精神景观。最后蓝天小组的夺标设计方案更是将建筑的概念设定在混合了功能主义和丰富空间的综合效果的建筑。

一:不同层次的共享空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首层共享空间主要功能包括有主要的休息,商店,展览,等等,二层为主体核心会议演出功能服务,同时作为环绕核心功能块周围布置的中小型会议室的转承空间。而二层连廊作为核心功能块和大小会议厅联系的交通枢纽。所以这次蓝天小组所设计夺标方案的空间不是传统单一的几何体共享空间,从空间构成、使用功能及使用人群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二种形式。

1:开放式的共享空间

在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底层空间在不同层次的使用者的情况下,在提供便捷的疏散环境的同时,同时容纳了商店,展览,餐饮等附属功能直接与共享大厅相连,并且提供了较短的路径和激动人心的视觉轴线。整个共享空间通过开放和流动的空间组织,在主剧场和会议空间中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城市街头广场的地带,所以就形成了不同尺度的连续空间的相互穿插,相互连接。在为不同目的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提供高识别性的内部空间方向感的同时,也提供使用者非会议阶段阶段需要的休息区,餐饮区,购物区,聚会区。从当代的会议建筑的设计理念来说,这是一个具有理想气氛的模式。

2:半开放式的额共享空间

会议中心的二层共享空间通过手扶电梯形成与底层空间连续过渡,通过手扶电梯将二层的共享空间与底层的“街头广场”联系起来,完成垂直向度上的提升。巨大的坡道和自动扶梯其造型从中庭创造动感,而它的合理设点有给随设备流动的使用人群有较佳的视角和视域享受。同时由连廊为二层共享空间围绕核心功能块形成回型水平空间,在于底层形成垂直空间上的序列的同时,上下互动,完成功能到视线,流线的交换连通。在塑造二层共享空间界面的同时完成对与整个硕大的共享空间层次上和形态上的丰富,形成空间的交融和延伸,是空间形态更加动人,气氛更加多姿。

二:共享空间的技术和环境概念

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设计概念当中,整个建筑的发挥功能的方式好像一个缩小的城市。建筑设计的全新理念导致的动态化的共享空间形态,在另外一个层面上也是技术,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系统所体现的服务功能就是一个有机体,满足建筑共享空间所需要的巍智能化,微小化,低能耗化的特点。

在会议中心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建筑内短时间大量流动人口的疏导,他们所期望的流动性和舒适性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所以巨大的共享空间所形成的底层环绕式的连续空间可以相当出色的完成使用者的要求。而同时这个建筑的共享空间在功能复合化趋势越发明显的时代,也需要很高的功能灵活性,功能完善性,低能耗和其他资源的低利用率。建筑巨大的共享空间的气候调节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优化整合达到的效果,大量的独立空间通过自然通风,减少机械通风装置的加热和冷却作用。形体的优化相比传统会议中心规整几何形体大大减少了共享空间的围护结构收到的太阳直射产生的面积,依据气候条件设计的表皮采光通风体系,更有效的保持了建筑共享空间的恒温。室内的辐射吊顶板将制冷室内空气同时在冬季也可以形成热辐射帮助室内采暖。多达四层的围护结构有金属表皮外装,采光屋顶玻璃,结构壳体和屋顶天花板表面,在塑造激动人心的共享空间形态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气候能耗问题的技术优化。

三:空间主题的追求

共享空间通常都会围绕建筑的功能创立一个主题,而共享空间的组织和各组要素的设计就以这一主题为中心。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中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作为主题。所以在塑造建筑共享空间的主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共享空间环境设计,几个不同层面的共享空间都围绕建筑设计的作为城市精神景观的主题发挥作用。底层环境的设计围绕起架15米的核心功能体,以其为中心形成环绕式的空间。不同功能的空间之间不再有明确的分隔设置,空间界限的不断模糊,空间适应性和服务职能的提高和拓展,是塑造共享空间高效,舒适,人性主题的关键所在。而传统会议中心空间的单一化功能已经不能完成会议建筑体验复合化时代的到来,人在会议中心建筑中除了参加会议,还可进行多种不同行为—休息,观望,阅读,思考,聊天,聚会,购物等等,这些行为的交替和重叠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多变而非特定的复合活动。它是由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过渡延伸,它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反中心反二元和反权威的解构主义,其行云流水般的建筑形态下塑造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理念,由城市大空间到室内小尺度空间的过渡。因此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共享空间的设计需要为这些复合活动提供复合化的空间。

四:结语

共享空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论文根据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理解和一定数量的资料查阅,进行归纳总结,由于本人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将会发生对共享空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带来一定的片面性和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庭建筑》(英)理查.萨克森著,戴复东、吴沪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香港现代室内设计》史庆堂著,广东科技出版社

[3]《建筑与绿化》石铁矛,时天光等

[4](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园林建筑设计》杜汝俭,李思山,刘管平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新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1篇

一、项目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1、平面整体布置:道路交通组织须与电力公司和水利局宿舍区统一考虑。适当压缩南侧店铺面积,设置生态停车位;临庐陵大道应考虑停车位的设置;商业主入口和货物出入口位置不合理,须进行调整优化。

2、建筑风格:原则同意建筑的新中式风格,但局部建筑色彩要适当加深。同时花窗大小、广告牌的设置等建筑细部应进行优化调整。

3、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经济技术指标需符合土地出让时的用地规划条件中的各项标准。住宅层高2.9米稍显局促,建议重新考虑。同时总建筑高度(包括构架)应符合多谱勒天气雷达站限高要求。

4、绿化面积少,应增加绿化面积;屋顶绿化的规划设计须保证实施的可行性。适当增加采光天井面积,以满足底下商业的采光要求。

5、应考虑把电力公司宿舍纳入方案,作为一个小区统一进行物业管理,并设置相应的物业管理用房;同时按有关规范要求完善地块内排水、排污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布置;高层住宅地下车库应设人防掩蔽所,达到人防地下室标准;住宅楼下须设置信报箱。

二、家园建筑设计方案

1、项目整体容积率偏高,建议将容积率降到3.0左右。临街1#楼建筑高度较高,影响北侧地块建房,建议层数调至16层,同时2#楼调至15层。

2、地下车库北入口达不到车辆行车安全要求,需重新考虑,同时须在地下车库设置防空掩蔽所,达到人防地下室标准。

3、原则同意建筑整体色彩,但应适当减少下部白色面积,效果图应进行优化调整。

三、庐陵体育中心运动员公寓

1、整体建筑风格、色彩要与综合楼相协调。

2、比赛馆设置在金钟路与体育路的交叉口,方形的造型不仅显得突兀,也影响人车视线,建议尽量往北移进2米左右。

3、应将卫生间里的公共洗手池布置到对面。

4、停车位应结合绿化设置生态停车场。

5、建议将本项目公寓部分纳入2012年县公租房项目。

四、名人苑住宅小区

1、总平面布置方面:小区内高层建筑之间和与周边多层建筑之间山墙间距须达到13米以上;建设取消临街西侧商铺,小区西侧出入口设置为敞开式;小区内道路宽度较小,应适当加宽至6m。

2、原则同意该建筑整体风格,但外立面效果上色彩较暗,应适当调亮。

3、建筑整体高度(包括临街面)建议降至16-17层。涉及超容积率的须依法依规补交土地出让金等相关费用。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2篇

一、镇文体广场

原则同意该方案,但在以下方面还应做修改调整:

1、功能定位:定位为广场,应体现生态和文化,须取消体育设施的布置。

2、风貌定位:风貌上体现风格为主。节点如灯柱要体现窑及文化元素,展现千年古镇魅力;亭廊要做成仿古的,应做木质结构;文化墙既要体现文化,又要考虑造价。

3、整个广场显得平淡,没有起伏,设计应依山就势,体现自然。广场硬质铺装过多,应增加绿化覆盖面积,且绿化率不得低于35%,绿地可结合地形造一些小坡地;背景文化墙建议不要做得太生硬,适当断开或镂空;临大道用地应做更多的退让。

4、植物选择应采用本土化、常绿树种,体现层次性,乔、灌木相结合,同时还应兼顾降低成本。银杏树阵不妥,要调换树种。

5、须设置管理用房、公厕等配套设施,停车场应在广场主入口处附近考虑布置,方便停车。

二、国际家居建材城

原则同意该方案,但在以下方面还应做优化调整:

1、水系方面:应在以下两个原则下进行设计,第一,确保排洪不受影响;第二,有利于市场培育。水系做暗涵时,可结合停车、绿化及小部分明渠加栏杆进行设计,并结合建筑布局,尽量使水系布置的更加灵活、美观,且封闭段水系设计须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

2、交通方面: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顺畅,满足市场交通功能及停车需求;尽可能减小地块东侧出入口对大道交通的影响,尤其是要确保安全,请城北新区办牵头,交警、交通、建设等部门与设计单位现场进一步论证。

3、公共配套方面:公厕、垃圾中转站、管理用房等相关公共配套设施须在规划中详细给出明确位置,尤其是垃圾中转站的位置应调整,不能设置在临大道一侧;完善地块内排水、排污管线的设计,须做到雨、污分流。

4、沿宝华路布置三处集中式生态停车场:二七路入口处布置;取消中心广场南侧一部分建筑,结合中心广场布置;取消中心广场北侧三角地块建筑布置。

5、酒店的选址应立足于服务于整个市场为主,建议酒店布置于整个地块的中心广场附近。

6、取消住宅区临裕华路上的商业建筑。须在住宅小区及酒店下设置人防工程。

7、临大道一侧的绿化及停车场布置须做专项设计,并报县政府审定。

三、宾馆改造

原则同意该方案,但在以下方面还应做优化调整:

1、风貌定位:建筑风格采用风格,风格、色彩与原宾馆建筑色彩相协调。

2、建筑单体设计:满足会议、宴会及一部分客房的功能需求。一楼:大堂进深应加大,在宴会厅右侧开门,方便对外迎客。二楼:两个宴会厅合并,中间配餐厅放在南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廊道。顶层:设置锅炉房。

3、取消建筑北边临大道的道路,并布置绿化,保证临街景观效果的完整性。

4、建筑东面二层建筑改为四层。

5、要处理好与水利局宿舍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有6米以上的通道进出。

四、

原则同意该方案,但在以下方面还应做优化调整:

1、风貌定位:建筑风貌须与周边君山大道已建的建筑风格、色彩相协调。

2、建筑间距、采光通风与周边建筑的相邻关系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执行。为丰富街景,在满足气象多普勒雷达限高要求的情况下可考虑建设高层建筑。

3、取消通往二中道路上的连廊,地下停车场只在主体建筑下考虑,须按要求建设地下人防设施。

5、应完善小区内的各相关配套设施,如物业管理用房等。

6、规划中所涉及超容积率的问题须依法依规补交土地出让金和契税。

五、指阳乡移民小区

原则同意该方案,但在以下方面还应做优化调整:

1、整个小区建筑风貌定位为风格。建筑单体设计中,马头墙的多少应根据与建筑协调和美感上进行优化,山墙一侧的阳台布置须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3篇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四所建筑专业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1993年获厦门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

1996年获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硕士

2008年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

2009年受聘为苏州大学建筑学教授

在作为设计师的同时,长期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交流,与学术界保持同步,在建筑核心刊物为主近40篇, 2009年即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20万字博士论文专著《跨文化语境中的建筑思维》一书。设计专长领域有:城镇设计运营与设计/酒店策划与度假设施设计/现代商业地产策划设计/现代医疗建筑设计

所获奖项:

1993年 闽台文化交流中心设计获台湾洪四川财团法人建筑优秀人才奖佳作奖

2000年 厦门沙坡尾渔港社区改造方案获UIA“北京之路”建筑创作奖二等奖

2003年 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厦方案第三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三等奖

2004年 罗店新镇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获第四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二等奖

2005年 罗店新镇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获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6年 罗店新镇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获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2006年 卢湾区医保事务中心获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三等奖

2006年 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提名参选人

2007年 芳茂村生态社区中心获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二等奖

2007年 参与主创的无锡医疗中心获上海市建筑学会优秀创作奖

2007年 参与主创项目瑞金医院门急诊楼获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7年 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优秀作品大赛二等奖(建设部主管,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

2007年 萧山博物馆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2008年 获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最具大师潜质的二十位青年建筑师”荣誉称号

引言

前两篇进行了五种传播范式的分析,前两种是批判性范式,而后面三种范式是建构性范式体系,作为剖析当代跨文化建筑传播现象的理论框架。(见表2)

表2 跨文化建筑传播范式一览

三范式批评――当代中国建筑跨文化传播现象

勿庸讳言,我国自引入现代建筑以来,长期处于传播的受传方地位,因此,过去长期困扰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与西”这样单边依赖又矛盾对抗的状态中,明显是处于“传播与发展”和“文化帝国主义”范式的话语群。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态度,即:不是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西化),就是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抵制、排斥西方文化(如复古主义);不是鼓吹“中体西用”,就是主张“西体中用”。这些“体用论” 者都是以西方文化为坐标系,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改造中国。(14) 这里通过跨文化传播的范式理论来剖析我国建筑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实质,希望可以发现问题的本真。

1.“全球文化多元主义” 范式批评

世界文化已经出现了跨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否则将没有出路。但中国建筑跨文化发展的前景如何,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将决定于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一个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以往的30年,我们虽然喊着“民族化”的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以及传统如何与现代相结合的问题上,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虽然倾倒了很多人,但我们并没有明白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我们缺乏对西方文化(包括建筑文化)的整体了解,而总是把一个时期、一种流派和几个“大师”看成是西方文化的全部。因此,如果说我们过去是“食古不化”的话,那么现在则可说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仿洋”。试想,如果我们既不真正了解自己,又不真正懂得别人,而是心态浮躁的一再重复“复古”、“仿洋”这种低层次的文化操作,还怎么谈得上跨文化发展去突破创新?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的重建,那么实现中国建筑创作的突破和创新,就是可以肯定的了。(15)(见图20-1/20-2:刘晓平新水镇作品)

有学者认为“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是体现建筑国际性的一极,“建筑文化的民族化”是体现国家性的一极,此二者可以同时并存。在当今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也包含后者的吸收与融合,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补充向前发展。过去,我们一直片面地强调创造国家性建筑,所谓“中国固有之形式”、“民族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等等皆然,这种片面的提倡,其实是对文化趋同的一种消极抵制。在21世纪,随着亚洲的崛起,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更应当发扬东方文化的优势,变消极抵制为主动参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积极创造国际性建筑,即创造带有中国或东方特色的国际性建筑,使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建筑文化,更多地成为国际性的建筑文化,让21世纪文化趋同的重心,向东方文化和亚洲特色转移! (16) (见图21―安藤水中庙)

从文化多元主义范式来看,国际和国家的人为限定未必合理,因为许多国家如我国是多民族文化的,而未来更多的国家将是多民族的,因此以文化的多元化来描述比较科学。“建筑文化趋同” 现象实质是文化发展中的融合及“混杂化”,而“建筑文化的民族化”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不再适用,而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文化的差异化”,这不限于以民族为范畴而是以更宽广的学派、个人和文化团体为范畴。(见图22北欧大使馆,图23马尔默图书馆)

从“文化多元主义”范式看待外国设计进入中国的现象,我们应理性学习境外著名规划设计机构运用当代国际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方法,向它们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与发展方向。另外还有它们的经营模式如客户管理、设计运行管理、人事管理、市场开拓等等,这些都是长期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运营的中国规划设计机构之最缺。

从“文化多元主义”范式出发,我们应当欢迎有实力的境外事务所介入国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市场,但反对一些地方政府和媒体把国际竞赛招标演变成闹剧或看西洋镜。在今天全球化语境中,我们更应当建立平等竞争机制。业界大众既要改变排外态度,更要改变一味崇洋的态度,科学地认识国际交流的规律,平常地对待和评价国内外的设计师,真正在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

从“文化多元主义”范式出发,我们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机会。高速城市化的发展给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建筑在设计的经验和设计的效率方面超过世界同行。我们在大规模项目住宅区和高层建筑方面的设计经验尤其丰富。

(未完待续)

注释:

[14] 周鸿铎 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p48

[15] 程泰宁.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建筑学报,2005,05期:p27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 现状 建议 对策

1 住宅建筑设计现状

1.1信息滞后,纸上谈兵

目前我国虽拥有多家专业设计单位,但作者在实际了解中发现,由于我国的住宅建筑行业在国际性的学术建树较少,多数设计师多多依赖以往的建筑设计资料进行设计,套作之嫌极大,如对房屋的的房间格局和整体楼房的外观等的配套方式的一味照搬,却忽略周围环境与其的协调度,导致作品格调不高。部分专业人员其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不应局限于国内的建筑设计业,而应放眼世界,在客观认识并深刻把握国际市场的动态之后提高自身境界,促进设计水乎的提高,避免纸上谈兵。

1.2标准不一,缺乏审查

很多住宅建筑发生的工程隐患多与设计图纸的不规范所致。如尺寸标准不一致,部标、国标混合使用现象严重,甚至许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忽视相关的建筑规章制度、规范,凭经验做事根本就无图纸可言,这给工程质量安全与返工后检修的责任问题追查带来很大隐患。

1.3素质不一,责任心差

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具体施工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技术人员不能够严肃的对待工程事务,作图草率不符合规范,给施工人员带来困难,而且未按照固定标准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而部分施工人员,责任心差,领悟力差加之经验不足导致的工序错冗,不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人力物力的无谓消耗。

2 住宅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

2.1加强施工质量监控,避免暗箱操作

目前住宅建筑设计整体施工质量参差不一,建议相关部门应严加整顿,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措施,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督促施工单位有效施工,同时严审设计图纸是否规范,避免图纸草率带来的不安全隐患。其次,应借助政府的力量对建筑设计市场的监管力度,进行跟踪调研,避免住宅设计中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的暗箱操作带来的隐患与不公平。最后,应关注国际态势,站在国际的高度与广度与时俱进,及时总结归纳住宅设计的规章制度,供需规范,技术经济指标以及量化考核指标,以期优化住宅建筑设计,同时,建筑施工单位的主管部门还应在协调好监督管理的同时,审时度势,在监管时注重三维立体构造、平面及空间设计、框架结构等设计细节的处理避免纸上谈兵,推动设计监理工作的社会化。可依按如下几条顺次推进:

1 完善相关建筑组织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健全规章制度,依据绿色生活理念制定设计最优目标。

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材配务,积极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组合,提倡住宅建筑设计的的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在力求成本控制的同时采取激励制度,达到质量与效益的双赢。

3顾全大局,统筹安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各个工序及设计项目的优化统筹安排,在鼓舞、调动时期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内部积极推行责任追究制度,贯彻节约提奖的政策,

4鼓励设计人员走出去,多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从整体拓宽专业设计师的眼光与视野,从而为国内住宅建筑设计如房屋的的房间格局和整体楼房的外观带来新鲜血液。同时,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发扬民族性精神与文化内涵。加强设计人员学习,提高设计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

2.2提高节能意识,于安全中显特色

在实际建筑设计中我们理应提高节能意识,注重安全。举例说来,作者在实际调研中取实证比较发现单向板与双向板在相同荷载、相同板跨的情况下,单向板产生的等效均布活荷载较高,这不利于楼板承载较多的受力,而正方形的双向板却能够为楼板增加较多的承载力,所以在建筑设计时我们不妨大胆采用双向板,同时也可引入双向井字梁框架,这样不仅有利于平衡结构受力更有利于抗震。另外,在采用双向框架设计后后,由于楼层楼面荷载向可以纵横2个框架传递,横向框架上变小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即使纵向受力加大亦不足以影响层高,可以于安全中尽显建筑物美观的特色。

2.3重视价值工程原理,优化成本控制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成熟有效而被广泛运用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设计项目真正做到技术领先、功能完备、造价合理,从而优化成本控制,因此,在项目设计时,相关部门应善于运用价值工程原理,顾全大局,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对审核通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而评估出可行性强的最低成本方案,有效达到成本控制。

2.4控制投资优化设计,精确概算投资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第15篇

     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初期,政府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重新打开对外交流的大门有利于对建筑师的培养,有利于新的学术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整个创作环境的重建。政府部门及学术单位通过积极努力,采用多种渠道重建了与国际上的联系,并与许多国家的相应机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不同国家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开始了比较密切的交流往来。与发达国家日益频繁的接触,特别是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交流的深入,其建筑领域的成就不断被中国建筑界认识和了解。一些美国和日本建筑领域的世界著名建筑师,如贝聿铭、丹下健三、芦原义信、黑川纪章、大谷幸夫、波特曼、罗普森等都与中国建筑界进行了广泛的联系,中国建筑师也有机会和他们交流并面对面地学习。同时,中国建筑界还邀请了欧洲、美洲、澳洲等地的建筑师来中国访问,进行建筑学术上的探讨。这些举措对于中国建筑师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了解发达国家建筑设计的经验以及国外建筑师的个人成就和风格,都提供了客观、直接的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建筑界的学术活动也开始广泛展开,专题学术交流如火如荼。1978年5月,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广州共同举办了“旅馆建筑设计经验交流会”,会议成果《旅馆建筑》出版。同年10月,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恢复活动大会上,讨论了建筑现代化及建筑风格等相关问题。建工总局设计局、卫生部和中国建筑

    学会联合召开“全国医院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会议在总结工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就县级医院建筑设计、医院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建工总局设计局组织召幵了图书馆建筑设计学术交流会此后,还扣继举办了休育、医疗等建筑设计的交流活动。

    改革开放之前,中旧建筑学界受意识形态约束,著书立说者常被指为“一本书主义”或有“名利思想”,因而与建筑学相关的著作出版很少。改革开放之初,中老年建筑师在十年动乱中耽误了许多宝贵时光,在老一辈建筑师中,著作较丰者已为数不多。学术荒芜的建筑界急需出版物来传播建筑思想,许多建筑师也急需了解建筑实践的例子,获得建筑理论方面的营养。面对这一现状,建筑学界也开始解放思想,积极行动,整理和编辑了一批建筑理论著作出版。首先,出版社对“文革”期间去世的老一代建筑师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然后结集出版。1982年先后出版了《梁思成文集》、《刘敦楨文集》等。同时,卓有成就的老建筑师如童雋也在开始了有关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的写作。1979年,陈志华编写的《外丨11建筑史》出版;1982年,由四所院校教师合作编写、由M济大学罗小未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也出版了。这些®础建筑历史著作的出版,初步改善了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缺乏外U3建筑史相关教科书的轩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西方建筑大师的名著也开始被引进翻译出版,出版社还出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前沿建筑理论。一些西方建筑名荠的中文译本也汗始在书店面世。1981斤:,就翻译出版了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吴景祥译)、PL奈尔维的《建筑的技术与艺术》(黄运升译)等。1986年6月,汪坦主编的《建筑理论译从》出版,这是山13本专荠组成的丛书,许多建筑界研究外[1建筑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从书的翻〖筆工作。这一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还组织出版了《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fi批共12册),介绍了世界公认的12位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值得注意的是,丛书的许多作者都是与这些外国建筑师有直接联系的学者,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甚至还有大师言传身教的经历。因此,介绍起来不仅内容真实可信、案例分析很专业,而且还有建筑的学术深度。另外,这些作者本身大都是从事建筑工作的,所以,书籍的内容在专业上分析很到位,在国内建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5年,清华大学教授汪坦主持召开了“中ffl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开始了卓有成果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些中青年教师或建筑师,也陆续出版了研究成果,如彭一刚出版了《建筑画与表现图》、《空间组合论》等。这些著作的出版,无疑对促进中国建筑文化在新时期的建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设计竞赛是国际上十分常见的建筑文化活动,对建筑专业的发展具有极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世界许多国家经常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设计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扩大建筑领域的学术交流范围、探讨设计发展趋势、征集优秀的设计方案、培养设计师的创新意识等,

    从而推动建筑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前也曾经举办过多种建筑设计竞赛,但十年动乱中断了这些活动。建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建筑学术环境的重建,设计竞赛不可或缺。从1980年代初起,各类建筑竞赛活动也开始逐步开展。1980年2月,

    受国家建委及农委委托,国家建委农村房屋建设办公室和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各地提交了6500多个设计方案。同年4月,中国建筑学会、国家建委设计局、文化部艺术局和国家建工总局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型剧场设计竞赛。在此次竞赛中,许多中青年建筑师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亟待发展的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1981年6月,全国农村房屋设计竞赛方案揭晓,优秀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深入农村访问了农户的需求,考察了农村的建筑环境和建筑材料,建筑设计方案充分利用了地方资源,以钢代木,推广钢筋混凝土构件,为农村新住宅建设提供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1981年,创刊不久的《建筑师》杂志成功地举办了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1983年,该杂志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论文竞赛,优秀论文结集成《1983年全国大学生竞赛论文集》出版。参加竞赛的论文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显露出中国未来建筑师所具有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1985年5月,《建筑师》杂志又以“高等学校校庆纪念碑”为题,在福建举办了全国高校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国外一些设计竞赛也吸引了国内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1980年,同济大学讲师喻维国、张雅青、卢济威、顾如珍合作设计的中国乐山博物馆,就荣获日本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6年间,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赛中共获奖30余项。^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建筑师在实际工作中多出优秀作品,完善建筑文化结构,开始从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综合指标上评选优秀建筑作品,改变了过去30年中国建筑界罕有建筑作品评选活动的局面。

    1980年7月,国家建工总局颁发《优秀建筑设计奖励条例》(试行),为建工系统优秀设计作品评选提供了依据。1981年7月,国家建工总局公布了苏丹友谊厅、广州矿泉别墅和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等9个项目为建工总局优秀建筑设计项目,优秀设计作品的评选极大地鼓励了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同年11月,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优秀设计总结表彰会,会议评选出了1970年代国家优秀建筑设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