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

持续经营价值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

对于可持续增长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却鲜有研究。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及特征。为深入地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生成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剖析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

传统观点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定义,大都从财务视角去研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然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泛言之,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管理,即对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分配、供应商及客户等一系列价值活动集合的管理,则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应是以资源、能力、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一种价值管理。因此,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财务活动范围之内,而应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视角进行探讨。鉴此,笔者认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是以企业财务资源、信息与能力为管理对象,以财务行为为载体,适应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变化及与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管理;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保持价值链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实现的与价值链各企业协调发展的最大化增长率。

传统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以单向闭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呈单向式,即企业内部价值流呈单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单向集结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信息没有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对于维系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放式价值链关注不够。

笔者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与已有理论成果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视角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可持续增长界定为一种财务可持续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比率,是一种定量性研究;笔者所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本质是一种在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既定水平下,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能力,是定量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契合。二是范围不同。已有理论成果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基本是在维持企业原有财务政策与经营效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企业理财内容范围,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是基于维持企业原有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水平状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探讨的,包括企业的客户关系网、采购水平、生产水平、营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水平状态。三是对象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持续增长管理基本只涉及企业理财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内容;笔者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环节中,影响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特征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在的一种最大化增长能力,其具有内生能力性、网络协调性、内外契合性、稳定持续性、价值增加性以及比率临界性的特征。

(一) 内生能力性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性特征包含两层涵义,依存条件的内生性以及生成动因的内生性。首先,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资源、信息、能力为依存条件的,没有资源、信息、能力作为基础,财务可持续增长则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终极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即以企业内在的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

(二)网络协调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能力,而企业价值增长有赖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与运行,包括客户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活动、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活动中,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某一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另一个或者多个价值创造活动水平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生的一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其应是能协调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一种综合调控力,具有协调性的特征。

(三)内外契合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信息与能力状况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状况因素等。因此,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与外部理财环境的一个契合体,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所支持的增长率与外部理财环境所限定的增长率中的较小者,具有契合性的特征。

(四)稳定持续性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其构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经过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又需要回到整个经营系统的第一环节,以经营周期为期限,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的价值流转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系统内不断循环流动。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价值流循环增长的一种外在管理活动与表现形式,也具有持续性,其随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经营而永久延续。

(五)价值增加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企业的终极目标,促使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若企业当前持续增长率是一个连续亏损状态的增长率,则其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因此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只有一个企业在连续盈利,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状态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

(六) 比率临界性

在企业已有的资源、信息、能力状态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可以维持、实现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但科学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是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者,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脱节,价值活动子系统内部将不会协调增长,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则企业的资源、信息、能力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增长没有达到应有速度。

三、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是能适应外部理财环境发展变化,能与价值链各财务活动协调增长的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率,其是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核心与基石。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管理应以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衡量、控制企业发展速度的准绳;企业财务行为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与分配等资金运动的各环节均应相互协调发展,并与企业价值链外部各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匹配,形成价值链各企业相互合作、均衡发展的格局;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等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增长率因素,并努力确保企业在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的轨道上稳定运转。

价值链财务管理其经济实质是各个关联企业财务资源整合、协调及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价值链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基于完全合作、非完全合作与完全非合作三种程度构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一)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以传统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构建的主体范围上,把价值链各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对价值链各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链系统的均衡持续发展,达到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假设条件包括以下六方面。

1.持续合作假设。价值链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持续保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作关系不会破裂。

2.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下游或下游企业。

3.资源自由流通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通,且不存在流通成本。

4.信息对称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6.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在资本自由流通、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下,其实质与传统单个企业的财务可持续率相同,不同仅在于把价值链各企业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进行处理。

(二)非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理想的状态下构建的,现实中由于价值链各企业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若在不相互控股的情况下,要实现价值链系统内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信息的完全对称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鉴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假设。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合作行为假设。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企业愿意采取财务行为将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提高至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即非完全合作条件下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为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数。对于价值链系统内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合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以达到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三)完全非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均以价值链系统内企业存在完全合作或一定程度的合作为基础,本模型则建立在价值链系统内企业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的基础上。模型包括的假设条件有以下四个。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不合作行为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心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对系统内其他企业财务不予以关注,并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minGi

由于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因此,由于木桶效应,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仅决定于价值链系统内最低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参考文献】

[1] 吴先国.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 经营管理者,1997.

[2] 芮明杰,孙继伟.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1998(04).

[3] 殷建平. 强化管理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之基础――从沈阳飞龙、珠海巨人和三株集团的教训谈起. 税收与企业,1999(02).

[4] 郭泽光,郭冰. 企业增长财务问题探讨――股票发行、企业负债与企业增长的关联分析. 会计研究,2002 (07).

[5] Da1y H. E. Steady-stat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Biophysical and Moral Growth.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1977.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

对于可持续增长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却鲜有研究。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有其自身特有的内涵及特征。为深入地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生成机理及策略进行研究,有必要先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剖析其所具有的特征。

一、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

传统观点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定义,大都从财务视角去研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然而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是以企业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泛言之,企业管理是对企业价值链的整体管理,即对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分配、供应商及客户等一系列价值活动集合的管理,则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应是以资源、能力、信息等为管理对象,贯穿整个价值链的一种价值管理。因此,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财务活动范围之内,而应从企业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视角进行探讨。鉴此,笔者认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是以企业财务资源、信息与能力为管理对象,以财务行为为载体,适应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变化及与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管理;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在保持价值链财务政策和经营效率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实现的与价值链各企业协调发展的最大化增长率。

传统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是以单向闭环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基础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呈单向式,即企业内部价值流呈单向流动,企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信息单向集结于财务部门,而财务部门的信息没有反馈给各业务部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侧重于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对于维系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放式价值链关注不够。

笔者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与已有理论成果关于财务可持续增长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一是视角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可持续增长界定为一种财务可持续增长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比率,是一种定量性研究;笔者所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本质是一种在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既定水平下,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最大化能力,是定量性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契合。二是范围不同。已有理论成果对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基本是在维持企业原有财务政策与经营效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从企业理财内容范围,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研究,是基于维持企业原有价值链各价值活动水平状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探讨的,包括企业的客户关系网、采购水平、生产水平、营销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的价值水平状态。三是对象不同。已有理论成果中,财务持续增长管理基本只涉及企业理财筹资、投资、营运与分配四方面内容;笔者界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涉及到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各环节中,影响价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特征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在的一种最大化增长能力,其具有内生能力性、网络协调性、内外契合性、稳定持续性、价值增加性以及比率临界性的特征。

(一)内生能力性

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性特征包含两层涵义,依存条件的内生性以及生成动因的内生性。首先,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资源、信息、能力为依存条件的,没有资源、信息、能力作为基础,财务可持续增长则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以企业内在的终极经营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即以企业内在的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为动因的。

(二)网络协调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促进企业价值增长的一种能力,而企业价值增长有赖于企业价值创造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与运行,包括客户管理、材料采购、生产活动、营销活动以及售后服务等。在企业整个价值链价值活动中,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某一价值创造活动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另一个或者多个价值创造活动水平具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内生的一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其应是能协调价值链各价值活动的一种综合调控力,具有协调性的特征。

(三)内外契合性

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的一种内生能力,受到企业拥有的资源、信息与能力状况的制约,还会受到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状况因素等。因此,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与外部理财环境的一个契合体,企业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内部资源、信息与能力所支持的增长率与外部理财环境所限定的增长率中的较小者,具有契合性的特征。

(四)稳定持续性

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其构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经营活动经过产品设计、开发、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最后又需要回到整个经营系统的第一环节,以经营周期为期限,循环往复,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企业的价值流转也随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系统内不断循环流动。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价值流循环增长的一种外在管理活动与表现形式,也具有持续性,其随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经营而永久延续。

(五)价值增加性

企业生产经营的终极目标在于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作为企业系统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企业的终极目标,促使企业终极目标的实现。若企业当前持续增长率是一个连续亏损状态的增长率,则其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因此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只有一个企业在连续盈利,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状态下的可持续增长率,才符合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本质要求,才属于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范畴。

(六)比率临界性

在企业已有的资源、信息、能力状态与企业外部理财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可以维持、实现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但科学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应是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持续增长率的最小值,是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大于企业价值链各价值活动子系统状态水平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小者,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脱节,价值活动子系统内部将不会协调增长,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小于多种状态水平下的可持续增长率的最大值,则企业的资源、信息、能力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企业的价值增长没有达到应有速度。三、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是能适应外部理财环境发展变化,能与价值链各财务活动协调增长的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率,其是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核心与基石。企业实施价值链财务管理应以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作为衡量、控制企业发展速度的准绳;企业财务行为活动,包括投资、筹资、营运与分配等资金运动的各环节均应相互协调发展,并与企业价值链外部各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匹配,形成价值链各企业相互合作、均衡发展的格局;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等必须充分考虑企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增长率因素,并努力确保企业在价值链财务可持续率的轨道上稳定运转。

价值链财务管理其经济实质是各个关联企业财务资源整合、协调及实现最优配置的过程,其价值链企业间的合作程度决定价值链财务管理的模式,也对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基于完全合作、非完全合作与完全非合作三种程度构建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一)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以传统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为基础,但在模型构建的主体范围上,把价值链各企业视为一个经济实体,并对价值链各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价值链系统的均衡持续发展,达到价值链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即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假设条件包括以下六方面。

1.持续合作假设。价值链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持续保持,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合作关系不会破裂。

2.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下游或下游企业。

3.资源自由流通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资源可以自由流通,且不存在流通成本。

4.信息对称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6.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在资本自由流通、信息完全对称等假设下,其实质与传统单个企业的财务可持续率相同,不同仅在于把价值链各企业整合为一个经济实体进行处理。

(二)非完全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理想的状态下构建的,现实中由于价值链各企业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若在不相互控股的情况下,要实现价值链系统内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信息的完全对称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鉴此,本文构建了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基于非完全合作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包括以下四个假设。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合作行为假设。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企业愿意采取财务行为将其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提高至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即非完全合作条件下的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为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平均数。对于价值链系统内低于平均财务可持续增长率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合作行为,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以达到价值链系统内的平均水平。

(三)完全非合作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模型

上述两个模型均以价值链系统内企业存在完全合作或一定程度的合作为基础,本模型则建立在价值链系统内企业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的基础上。模型包括的假设条件有以下四个。

1.单一节点假设。价值链各企业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本企业只对应一个供应商、一个销售网络;供应商及销售网络也仅对应本企业,而无其他有业务往来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2.稳定财务政策假设。价值链系统内目前的整体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并打算维持下去;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支付率。

3.经营效率不变假设。价值链系统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资产周转率也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4.不合作行为假设。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心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对系统内其他企业财务不予以关注,并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

财务可持续增长率=minGi

由于价值链系统内各企业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且不存在任何财务合作行为,因此,由于木桶效应,价值链财务可持续增长率仅决定于价值链系统内最低的财务可持续增长率。

【参考文献】

[1]吴先国.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经营管理者,1997.

[2]芮明杰,孙继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上海经济研究,1998(04).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社会责任;业绩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业绩评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继续发展,从而实现现在与未来的持续性发展。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是要对利益相P者负起应付的责任,如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职工权益保护等。

业绩评价是对照评价标准,根据经营性事业单位整体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准确地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特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运营业绩作出综合性评价。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及社会责任指标五个核心指标。

(一)财务指标

财务评价在单位业绩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增加值是经营性事业单位调整后营业净利润减去资本占用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的创新性理念是单位的账面盈利(即会计利润)超过资本成本的部分才是真正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账面盈利低于占用资本成本的,实质在减少股东收益。

本文以经济增加值替代账面盈利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聚焦于经营性事业单位是否创造价值,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得具体业务与经营性事业单位价值创造逻辑统一、有机结合。

本文将财务指标细化为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十六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客户指标

经营性事业单位只有以满足客户需求、降低客户成本、增加客户利润为经营宗旨提品和服务才能提高自身持续获得发展的能力。客户指标应包括市场营销能力、客户满意度及客户盈利能力等。本文将客户指标细化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三)内部业务流程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指的是对单位业务流程进行开发、部署和管理来实现财务和客户目标的过程。本文认为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划分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3所示。

(四)学习与成长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一个基础性框架,主要目标是确保经营性事业单位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与单位能否实现整体目标息息相关。员工应该强烈地关注持续流程改善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将学习与成长指标划分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五)社会责任指标

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经营性事业单位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实现包相关者利益在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开展经营管理。经营性事业单位既要担负法律和经济责任,还要追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未来目标。社会责任包括社会公益、减少消耗、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本文将社会责任指标划分为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5所示。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绩效评价 可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 环境质量

一、引言

企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组织的效率却是更多以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而体现出来的。近年来,国内外诸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事故、德清血铅超标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等重大生态事件频仍发生。这些生态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过度耗费、废弃物过度排放以及空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等资源与环境问题解决的迫切性。一般认为,企业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必然会使企业存在大量的资源与环境活动如资源节约使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维护与改善等,进而产生大量与生态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现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侧重于经济结果,缺乏其对生态影响方面的考究,特别是资源使用与环境质量。这种偏经济结果的企业绩效评价势必诱使企业经营活动对生态的无视、侵蚀,甚至破坏,导致企业经营的资源和环境风险加大。为此,本文试图从企业绩效评价的角度,通过将生态因素纳入到当前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创新模式,以期解决企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等诸问题。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与反思

(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 在19世纪以前,企业绩效基本采用的是观察性评价方法。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不论规模还是效率,企业发展迅速。但是,产品和业务仍较为单一,故企业只需设置一些简单产出指标进行一般统计性工作便可达到企业绩效评价目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产品种类及其耗用资源种类与数量的增加,原有的简单产出指标便不能有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于是每小时人工成本、单位产品原材料成本等价格标准的相继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产品的标准成本为主要指标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进入20世纪,企业经营多元化和分权化管理既带给了企业绩效评价以新的挑战,又为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机会。以杜邦分析体系为代表的财务指标评价方法便应运而生。1919年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构建了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杜邦分析体系评价各个部门的业绩,用以规划和协调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在杜邦公司的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的分权,投资报酬率固有的技术性缺陷便暴露出来,部门目标与整体目标不协调,妨碍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通过创立剩余收益来弥补投资报酬率指标的缺陷,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长足进步。因会计数据易于获取,可比性强,故采用以投资报酬率、权益报酬率和利润等为代表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以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舞台上长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来自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和各种规范越来越多,更促使企业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编制对外财务报告上,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财务指标代表着所有者利益,但是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诸如时间滞后,不能反映财务绩效指标的动因而易于纵,缺乏对未来绩效的预测能力,不能反映无形资产及质量、品牌和客户资源等,因而客观上要求将非财务指标引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绩效评价形成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等多个方面构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企业绩效。财务指标是企业追求的经济结果,其他三个方面指标(多是非财务指标)是取得这种经济结果的动因。这样,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企业绩效评价迫使管理者把所有能促使企业经济结果得以实现的重要绩效评价指标放在一起考虑,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不同部门目标的协调。虽然企业绩效评价已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演进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能以货币计量的、能用价值确认的经济结果,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等方面比较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绩效,并试图通过指标间的各种平衡关系以及战略指标或关键指标的选取来体现出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有效实现企业战略、过程、行为与结果一体化。但是,在观念上,由于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仍将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额外负担,未纳入企业的财务决策中(李心合等,2002)。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企业经营的经济结果,基本没有考虑生态要素的投入,其结果势必虚夸了企业经营效果,鼓励了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换取经营收益的做法。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仍以“理性经济人”为财务行为主体假设,以企业所有者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从经济角度确认和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因此,这种只考虑经济结果的企业绩效评价,带来的唯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对资源的极大耗费和对环境污染的冷漠无视,与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

(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不损害生态质量,并以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质量的维护与改善为前提,既要使得当代人的财富增长,又不允许损害下一代人的财富增长。因此,对企业来说,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对单纯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进行反思,在经营目标中注入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多重因素,从而形成企业价值从单纯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到多维的生态价值最大。也就说,企业在寻求经济利益与资源使用、环境质量的协调平衡同时,要实现包含经济、资源和环境多重考量的生态价值最大化。但现实情况是:资源和环境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当前的会计学和财务学也假设资源和环境是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因这种认知和基于这种认知的企业经营理论的根深蒂固,故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寻求价值最大化时,势必会将资源和环境当作是可以无限供给的外生变量,既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更不纳入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范畴。因此,随着资源和环境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提高,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需进行深刻反思。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趋势发展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经营活动不但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环境方面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且还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标准的约束。这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的企业来说,不但要在其经营活动中取得经济成果,创造物质财富,还要担负起资源节约使用和维护并改善环境的责任,协调企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唯有纳入生态因素,担负起资源节约使用和环境质量保护的责任,构建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评价体系,从微观角度探讨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以期达到有效扭转当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趋势,才能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基础及技术路径构建

(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要承担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企业必须从重新思考如何统筹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利益诉求。首先,重新解析企业与生态的关系。企业是与生态互动最为频繁,也是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组织。一方面,企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必然会引起大量资源的耗费以及企业所在周边地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企业经济水平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当资源节约使用和环境持续改善时可促进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当资源大肆浪费和环境不断恶化时就会遏制企业经济的发展。就如同保罗・霍肯(2007)所指出的,企业教我们如何获取财富,而生态知识却向我们表明,除非财富是建立在生态法则和生态循环的基础上,否则财富到头来只会是虚幻一场。如果说企业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获取财富所直接产生的经济组织,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统一,人类是否按照自然法则来规范行为,企业就成为其中最主要的责任者,而这种责任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实践中追求经济结果的重要约束机制。因此,只有重新解析企业与生态的关系才能恰当进行企业绩效评价,使企业节约使用资源,尊重和保护环境,维护环境修复能力,将企业与生态的关系控制于合理的生态阀值,致力于企业生态价值的提升,以期达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理性解构和反思传统财富观。传统财富观非常强调财富的物质形态,重视有形资产的创造,轻视非物质无形资产的积累(张鸿,2007)。这种物质财富导向的财富观,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实践,从而影响人们对企业绩效的评价。由于这种物质导向的传统财富观的根深蒂固,当前的企业绩效评价,不管是纯粹财务指标的选取,还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最终都会归结于以物质财富增长这一企业绩效的终极评价。这种物质财富导向的绩效评价,导致企业行为活动和价值取向基本忽视了企业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维持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性,完全否定了资源和环境的存载能力的有限性,完全违背了企业经济不断增长物质财富日益增加要以资源和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的这个铁的法则。因此,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必须要理性解构和反思传统财富观,认识物质财富只是企业发展目的的一个手段,追求物质财富带来的企业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才是人们追求财富的最终目的。最后,适宜扬弃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经济人概念。这种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基本心理动机是一切经济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许华安等,2007)。自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假设不但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而且也成为这些经济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必然内核。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又是理性经济人,很显然企业就是由一群理性经济人组成的联合体。这样企业必然会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达致它自己认为最合意的目的和结果。基于这样的财务行为主体假设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先天性缺乏必要的动机去关注生态因素,勿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唯有从企业财务行为主体上去探寻企业行为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对理性经济人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批判,并适宜扬弃,才能使得企业绩效评价注入生态因素。当然,适宜扬弃理性经济人假设,不是彻底放弃理性经济人假设,而是要在更高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理性经济人,让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性成为其必然内核组成。既要认识到利己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带来经济发展,增进整个社会的利益,也要考虑到生态的承载能力以及下一代人的利益。

( 二 )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技术路径 (1)企业生态价值提升是绩效评价的起点和归依。企业生态价值在于满足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需求,并以获得物质财富作为回报。这就要求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不能再把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而应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因为,如果企业绩效评价不能同时考虑经济、资源和环境的需求,或者偏颇一方而忽视其它各方的需求,诸如只关注经济而忽视资源和环境,或者只关注资源和环境而忽视经济等,从长远来看都会使企业发展无法可持续。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的起点和归依势必要从传统的仅仅从经济角度考虑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转变为同时考虑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说,企业的绩效评价不能再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载体,而应以多维的生态价值为载体,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发展。一方面,要从战略规划与设计、绩效成果上关注和协调经济、资源和环境,着力提升企业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既要考虑企业股东利益诉求,又要兼顾员工利益、顾客价值、债权人利益等企业其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要考虑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环境质量的维护与改善。(2)内化资源和环境成本,权衡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指标。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原材料的获取成本以及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成本通常被确定为实际总成本的一部分,而对资源造成的不可逆的损耗以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成本外在化了。资源和环境成本的外在化所引起的外部性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外部性是指某项活动对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而又未将此计入生产或交易成本。它通常表现为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和资源大肆浪费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回报,却将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势必增加公共费用负担,有损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越来越严格的资源使用和环境标准约束以及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约束会使得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境况:如不考虑资源和环境相关成本,其在客户和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会遭受重挫甚至破坏,从而引起销售下降、员工士气低落、法律法规制裁等,最终会减弱企业的经营能力;相反,若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视,良好或优秀的企业形象可以为其比竞争对手更迅速得到新产品的环保许可,抢先获得新市场进入,从而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因此,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则必须要强化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内化资源和环境成本,权衡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指标。将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内在化,让资源和环境成本成为生产成本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资源和环境因素便进入企业生产环节而成为其不容忽视的生产要素。唯有如此,企业经营决策者则会全屏考虑这些因素,在环境质量和资源使用所带来的效益与将这些资源和要素作为他用所带来的效益之间进行权衡,然后根据权衡的结果,对环境和资源的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寻求最优企业经营活动方式。(3)兼顾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企业绩效肯定要兼顾企业经营的结果与经营的过程,既要综合考查企业价值目标,又要考查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有鉴于此,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绩效考评必须要满足这一要求。只有结果指标,而没有过程指标,则无法说明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结果,而这些结果不能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正在成功地实施。相反,只有过程指标,而没有结果指标,企业经营或许可以获得短期的改进,但却无法显示这些改进是否已经被转化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绩效的提高。要做到兼顾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以下几点极为关键:应与企业的生态价值创造直接联系起来;要以价值驱动角度确定价值化指标,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化为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一级指标和次级指标等;注意在时间、空间上的平衡,综合全面考虑各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不应顾此失彼。(4)指标权重的设计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绩效评价是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综合和权衡的评价,那么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应依据企业经营的这种可持续战略进行安排。也就是说,指标权重分配的设计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某个指标的权重还是反映了该指标相对其他指标的重要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指标权重的安排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挥棒,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意图。因此,企业经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权重分配就应该要反映企业绩效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不同方面的利益诉求,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并最终回归于企业生态价值。具体在设计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时,既要要考虑各指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的影响、可控性、可测性等方面因素,又要考虑到各指标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的可调整性。绩效评价指标虽然可以相对固定,但各指标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却可随企业战略重心的变动而调整。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指标权重值的高低,度量对企业价值期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评价能否达到使企业经营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的目的。(5)绩效评价考核基准值的战略考虑。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考核,没有考核的绩效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用于企业经营活动考核的绩效评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改变和经营水平的提高。就如同大海中的航行,不但要明确航行的目的地,还要在航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航行效果的评估,并以明确的目的地、预设的航线和适宜的航速等进行相应调整,如偏离航线就要及时纠偏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航线,随航行环境变化而改变航行速度等。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航行的目标,企业绩效评价就是航行效果的评估,企业经营活动随企业战略重点的不断调整就是航行的调整。因此,如果没有适宜的绩效评价考核基准值,企业的绩效评价就会沦落为为评价而评价了,勿论推动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了。从理论上讲,绩效评价的基准值可以有多种方式确定。一是采用标杆法,计算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绩效,以此确定考核基准值;二是采用持续改进法,就是将企业的考核基准设定为比上期同期增减百分比;三是经验法法,采用经验方式得出的数据标准进行考核。但是以上诸多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缺少战略考量,更不用说可持续战略导向了。我们综观各种可能的绩效评价考核基准值,发现唯有以预算值、目标值为基准值才是战略主导的绩效评价,因为唯有预算值和目标值才是战略的最直接表述。这样,为企业绩效评价确立战略导向的企业经营预算值和目标值,就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切实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度重点项目“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71032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保罗・霍肯著,夏善晨、余继英、方译:《商业生态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2]陈亚娟:《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11年第9期。

[3]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心合、汪燕、陈波:《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5篇

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企业才有希望。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企业文化可以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也可以赋予员工荣誉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部推动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要合理的使用自然环境,实现人类、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企业主体,只有企业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助于客体及中介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现实及发展前景看,效益好、经营成功的企业往往是得益于文化经营的企业,文化资本具有实物硬件资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没有污染,开发潜力大、能长期稳定使用。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也就有能力处理在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其所确定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和价值观念等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企业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企业文化管理也就是对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与提升。现代企业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就是要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人”在管理上的技能,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就是竞争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提高自身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也可以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因此,企业文化在内可以解放和发展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结语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前提;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的是进行一切会计工作,其共识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长期地按它现时的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会计的特点是主要用货币量度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算、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人员借助这些手段,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劳动耗费水平,并利用会计资料,分析得失,追究经济利益高低的原因;趋利避害。从一个特定的岗位管好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为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部门或一个国家管好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料。

我国财政部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从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出发,研究比较了国际和各国、各地区的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前提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

其中,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前提条件,部分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认为这只见到营业而见不到停业。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持续经营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这样的领土主体,其所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投资者需要通过其现在的财务状况与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来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据以作出投资决策。

持续经营作为一种假设、一种预见,却也是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会计人员所广泛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这里的“反证”指那些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清算。之所以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假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将不能够应用。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如对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下可以采纳实际成本法,而在清算状态下则只能够采取公允价值如市价、评估价值等;对于持续经营下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间延伸至以后各期间的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复存在,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

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的核算规定了空间范围,而持续经营则为会计的核算作出时间的规定。从每一个企业的历史看,确实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然而,企业究竟在何时关停并转,又难以预料。竞争和其他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经常威胁着企业,严重时,就会使其经营终止进行清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如何提供信息为其会计主体服务呢?从企业的主观愿望看,除少数企业有预定经营目标或有经营期限,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一旦实现了预定的开发项目就将撤销外。一般都在争取长期连续经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客观上也要求连续,这都为持续经营假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才能真实可靠。如果没有持续经营的假设。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如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对它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购建成本记账,并按固定资产在经济上的可用年限,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卉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不确定因素。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通常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①企业已在当期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②企业已经正式决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问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③企业已确定在当期或下一个会计期问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前提;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的是进行一切会计工作,其共识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长期地按它现时的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会计的特点是主要用货币量度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算、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人员借助这些手段,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劳动耗费水平,并利用会计资料,分析得失,追究经济利益高低的原因;趋利避害。从一个特定的岗位管好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为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部门或一个国家管好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料。

我国财政部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从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出发,研究比较了国际和各国、各地区的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前提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

其中,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前提条件,部分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认为这只见到营业而见不到停业。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持续经营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这样的领土主体,其所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投资者需要通过其现在的财务状况与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来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据以作出投资决策。

持续经营作为一种假设、一种预见,却也是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会计人员所广泛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这里的“反证”指那些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清算。之所以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假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将不能够应用。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如对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下可以采纳实际成本法,而在清算状态下则只能够采取公允价值如市价、评估价值等;对于持续经营下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间延伸至以后各期间的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复存在,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

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的核算规定了空间范围,而持续经营则为会计的核算作出时间的规定。从每一个企业的历史看,确实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然而,企业究竟在何时关停并转,又难以预料。竞争和其他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经常威胁着企业,严重时,就会使其经营终止进行清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如何提供信息为其会计主体服务呢?从企业的主观愿望看,除少数企业有预定经营目标或有经营期限,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一旦实现了预定的开发项目就将撤销外。一般都在争取长期连续经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客观上也要求连续,这都为持续经营假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才能真实可靠。如果没有持续经营的假设。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如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对它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购建成本记账,并按固定资产在经济上的可用年限,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卉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不确定因素。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通常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①企业已在当期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②企业已经正式决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问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③企业已确定在当期或下一个会计期问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前提;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的是进行一切会计工作,其共识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长期地按它现时的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会计的特点是主要用货币量度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算、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人员借助这些手段,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劳动耗费水平,并利用会计资料,分析得失,追究经济利益高低的原因;趋利避害。从一个特定的岗位管好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为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部门或一个国家管好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料。

我国财政部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从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出发,研究比较了国际和各国、各地区的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前提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

其中,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前提条件,部分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认为这只见到营业而见不到停业。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持续经营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这样的领土主体,其所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投资者需要通过其现在的财务状况与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来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据以作出投资决策。

持续经营作为一种假设、一种预见,却也是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会计人员所广泛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这里的“反证”指那些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清算。之所以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假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将不能够应用。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如对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下可以采纳实际成本法,而在清算状态下则只能够采取公允价值如市价、评估价值等;对于持续经营下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间延伸至以后各期间的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复存在,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

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的核算规定了空间范围,而持续经营则为会计的核算作出时间的规定。从每一个企业的历史看,确实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然而,企业究竟在何时关停并转,又难以预料。竞争和其他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经常威胁着企业,严重时,就会使其经营终止进行清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如何提供信息为其会计主体服务呢?从企业的主观愿望看,除少数企业有预定经营目标或有经营期限,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一旦实现了预定的开发项目就将撤销外。一般都在争取长期连续经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客观上也要求连续,这都为持续经营假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才能真实可靠。如果没有持续经营的假设。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如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对它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购建成本记账,并按固定资产在经济上的可用年限,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卉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不确定因素。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通常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①企业已在当期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②企业已经正式决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问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③企业已确定在当期或下一个会计期问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9篇

为保证中央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建立长期价值经营的理念,从2010年起,国资委在央企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而作为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电力行业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为国民经济提供可靠保障。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控股的大型发电公司,引入EVA考核指标是国资委的必然要求;对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又将引导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决策,关注股东价值的创造。因此,建立一套综合EVA及可持续增长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来适应当前公司发展的新趋势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有电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选取的基本指标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以全面了解国有电力企业的各项能力水平;作为补充,修正指标的选取则兼顾到EVA这一新考核指标以及对国企发展管理方面的考虑。其中净资产EVA率以股东价值的创造为标准来衡量企业全部净资产的获利能力,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更严谨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效率,故设计净资产EVA率作为财务效率状况的修正指标之一,检验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基本指标。希金斯和拉巴波特可持续增长率分别从会计和现金流口径直观展现企业在现有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政策下所具备的增长能力,互为支撑,能更加准确地衡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EVA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EVA的比率)则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现金保障能力,辅助企业现金流状况的评价。

三、上海电力经营业绩评价

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力)是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控股的大型发电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建设和经营。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4日,并于10月2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本文以上海电力2007年~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运用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从财务效益、资产运营效率、偿债能力、可持续增长能力以及现金流状况全面评价公司近几年的经营业绩。

对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则采用杜邦分析体系进行因素分解。结果显示,销售净利率是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与这几年上海电力的利润情况密切相关。另外,资本结构的调整也是其关键因素,尤其是2008年,公司权益乘数达到峰值,此时的财务杠杆进一步扩大了风险,使得净资产收益情况受损更为严重。尽管总资产周转率对该指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变动幅度明显,可见上海电力的资产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净资产EVA率实际上是对净资产获利能力一种更为严谨的描述,EVA本身考虑了资本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会计政策的干扰因素,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借由EVA对收益情况进行检验,是本文所构建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一大特色。图2展示了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反映上海电力净资产的股东价值创造能力明显不足。尽管除2008年外,公司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产收益,但从EVA来看,除2007年略大于零之外,其他四年都是负值。这说明,在净资产波动上升的情况下,公司并未很好地为股东带来利益,反而是在毁损股东财富。

相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两种模型下的可持续增长率都存在出入,尤其是拉巴波特可持续增长率的差异巨大,这主要是因为该模型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将现金流量考虑在内,而希金斯模型则没有。拉巴波特的可持续增长率讲求的是适度投资理念,上表波动的负值GL表明公司的投资计划不稳定,且没有有效实施与准确安排现金流量,导致可持续增长能力受损。

比较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可以发现,除2007年GF略高于G之外,其他四年G都处于GF的上方,尤其是2008年和2010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公司总体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财务资源的承受能力,存在增长过快的现象。2008年公司虽然实现了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但煤炭成本价格上涨,出现了严重亏损。这无疑对公司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GF唯一一次出现了负值。随后公司通过发行25亿元的债券来扩大负债融资规模,以适应公司高速发展下的资金需求,2009年可持续增长率大幅上升,且与实际增长率之间的差距缩小。但在2010年二者再次出现严重偏离的情况,说明单纯依靠负债调整资本结构已经难以达到协调的目标。

近五年来,拉巴波特模型下的可持续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值,2008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低谷值。可见上海电力现有自由现金流量尚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投资需求,GL显著低于G的状况暗示管理者盲目扩张下的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非常严重的资金短缺,甚至出现增长性破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提倡适度投资,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预期将产生的现金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发展提供动力。

综合三个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发现盲目增长和扩张虽然暂时维持了较高的收入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但并不能从内质上提高财务可持续增长水平,可能会引起现金流量的紧张和资金断流等问题,这说明此时的收入增长其实并不能带来股东价值的增加,也不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实际上反而是对企业价值的毁损,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四、结论

EVA和可持续增长率都有助于树立企业管理层关注公司发展和价值上的长期性,为股东创造价值,而不是毁灭价值。本文所设计的国有电力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二者的优点巧妙结合,通过EVA与相关财务数据的比率分析,对原有财务指标进行补充的考核分析;而可持续增长率则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来,提倡企业的协调发展。总体来说,该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评价国有电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水平及可持续性,为新形势下公司的发展动向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营销观 道德/良心消费 乐活消费者

一、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观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了闻名世界的专题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对世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进行大量调研,并正式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呼吁世界各国重新认识思考持续的发展规律模式,保护资源和环境,兼顾社会发展和长期保持利益,这意味着商业活动包括营销活动跟社会和环境的联系大大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初,衍生出绿色营销、社会营销及可持续营销等的全新营销管理概念,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重,而它们往后也发展成为独特的营销范式。

二、市场导向营销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1、消费者的需求与福利之间的冲突

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消费者要同时满足短期需求和长期福利,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例如,香烟的销售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将影响他们的福利,因为在香烟的累计消费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证说明会令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最终影响其消费能力和长期福利。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的概念,在意义上是一种平衡需求的营销系统,补足了市场导向营销观念的不足,把需求与福利之间的冲突考虑到营销系统和执行之中,作出规范和调节。

2、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与其他群体利益的关系

满足消费群体的同时,可能影响到其他群体的利益或资源分配,市场导向营销观念忽视了具体消费者群与其他重要群体利益的统一性。在满足消费群体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期望,这个假设因素并不设计在传统营销系统当中。利益相关者受到企业的活动影响而他们同时也有能力影响企业的活动(Savage et al.,1991)。主要消费者群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可能产生冲突却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扩大增强消费需求。例如在房地产发展项目中,房子的主消费群跟原来的土地使用者、交通配套、商贸设施的使用者以至整个小区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可能产生利益矛盾,也可以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在地区创造更大的消费价值。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观肯定消费群体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兼顾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重,是一种新的营销战略思维。

3、公司的营销活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营销观念中,交换的前提条件是创造顾客价值,消费者需求加上消费能力构成市场需求,但是这并没有说明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有没有创造社会价值,亦没有清晰说明公司在营销活动中对社会利益的影响。现今消费者对营销活动的意识及标准在不断提高,一些具争议性的营销活动例如推广使用奶粉来取代母乳、夸大产品效用、失实的商品说明、鼓吹物质主义和鼓励年轻人提前消费等行为引起了市场对营销活动的重新审视。不同的是,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营销活动,对自身及其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这意识形态是和谐发展观的因子,同样也是营销文化和组织文化构建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观对营销系统的影响

1、企业性质多元化

在企业条件方面,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的推动下,企业的性质和条件也趋向多元化。企业除盈利目的以外,有非盈利目的的,也有混合式的企业以盈利去达到社会目的的。因此,对企业条件的要求相比传统营销的维度是较宽及多样化的。在纯粹追求利润目标以外,企业的存在目的和动机以至营运方针存在着一个相当大幅度的差异,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亦不尽相同。学者Davis et al.(1999)以企业的性质把他们分成六种性质,这说明了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产生了性质和条件多元化的性质:传统的营利企业、企业实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目的的企业、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作牟利活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

2、市场机会

企业要掌握市场机会,需要了解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营销目标的配合,同时要对市场上的现有和潜在竞争有充分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以绿色消费为例子,绿色消费者积极寻求和购买绿色产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消费者甚至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活时尚。更重要的是,纵使很多研究指出消费者的购买意识与实际购买行为有一定差距,市场营销从业者仍希望知道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绿色属性的产品/服务支付溢价。而另一方面,没有把可持续发展观注入策略营销中的企业,有可能是因为不符合一些最新的产品可持续发展标准而失去市场竞争力。例如欧盟的WEEE(电器及电子设备废料指令)、ROHS(限制有害物质指令)或ISO14000 环境管理系统和ISO26000社会责任指引等等。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的推动下,不少愿意投放资源的企业都希望能争取到先行者优势,得以渗入和稳固市场地位。以日本丰田汽车开发的混合动力汽车普瑞斯(Prius)为例,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高的背景下开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研发减少使用石化能源和碳排放的汽车。第一台普瑞斯在1997年在日本开始销售,到了2013年6月已突破3百万台销售量,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赢家。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营销观把握了市场脉搏,配合企业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可以创造很高的企业效益和顾客价值。

3、目标市场设定

要设定目标市场,可持续发展营销观和传统的营销观在营销的理论基础上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执行上如果要对道德/良心/绿色消费作定清晰义,然后根据消费者的行为来锁定目标群众,这宽度会比传统的营销操作更为艰巨。上世纪90年代学者Peattie(1999)已经对绿色消费作出定义:“消费者做购买和不购买的决定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基于考虑环境或社会标准。”他把不购买的决定列入消费行为中,跟传统的营销概念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因为消费者能透过以不消费来满足其心理需要,是指价值的体现而不是物质的有形消费。因此,可持续发展营销策略的执行是比较多样化的。在道德消费/良心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推动下,出现了新的消费者群组乐活消费者(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指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类消费者关注健康、环境、社会正义和未来发展。

4、营销因素组合

由于每家企业的价值观、管理方式和营销策略不不尽相同,营销因素组合的差异性可以很大,以下为可持续发展营销观对营销因素组合的影响作简述。

(1)产品。使用可持续发展准则作为唯一的产品开发标准执行上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可持续(零消耗,零污染)的产品。真正的可持续产品往往不是经济上可行的,同时其成本效益为消费者所能接受的,而要量化和证明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也是困难而昂贵的。为了管理产品对环境或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很多企业已经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或碳足迹的方法来作为产品管理的手段。生命周期评估是指对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和加工、运输、使用、弃置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污染排放和废物的产生进行评估。跟传统营销观相比,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中的产品管理的宽度、时态和标准可以说是提高了。

(2)定价。产品/服务的价格反映着需求因素以及企业的成本和营销目的,对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究竟客户愿意支付多少溢价来购买产品/服务背后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价值?例如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了碳排放量,这个问题需要营销的实践者去寻找答案。不过,他们仍需考虑产品/服务所链接到的相关价值是否消费者所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先进国家可能比较关注的是人权和贫富悬殊问题多于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公平贸易产品在先进国家的市场发展较快。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的定价策略需要更深入的市场分析和对消费者的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3)销售渠道。合适的营销渠道可以有效地分配产品/服务给消费者和执行其他营销任务,增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由于交付给消费对象的不单是产品/服务,还要把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所以对营销渠道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例如,在销售有机食品时,渠道成员需要了解机食的理念并需要教育消费者产品的环境或社会效益。

(4)宣传推广。所有的产品/服务都需要有效的宣传推广来支持,而整合营销可产生协同效应,增强沟通效果。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宣传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就更丰富了,除了基本的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外,道德诉求也成了重要手段:理性诉求――以消费者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强调产品的价值或表现。情感诉求――目标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情绪反应,从而激励他们去购买。道德诉求――是消费者对与错的判断,目的是争取他们在价值观和理念上的认同,是在可持续发展营销中一种受欢迎的宣传手段,因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建立于道德的基础上,而不单是来自满足情感和自我利益为目的。例如应否减少采用鱼翅作为宴会的食材以保育鲨鱼的道德判断。

5、市场信息回馈

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信息回馈显得格外重要。为迎合市场发展,很多企业已经每年发表《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阐述了企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和采取了的措施。信息回馈除了帮助了解消费者以掌握市场动态之外,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有几项十分关键的信息沟通的原则:信息的透明度、信息和发信息者的可信性、发信息者的专业性和信息互动的延续性。市场信息回馈的透明度和质量以及延续性也相应提高了。

四、总结

可持续发展营销观补足了传统营销观的不足,同时亦提升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价值交换的深度,对企业的理念识别、企业文化和消费者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同时体现了消费者参与共创价值的可行性。对企业来说,执行可持续发展营销策略对资源、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比传统营销高,而且这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这观念将会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带来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Davis L.Etchart and Nicole:Profits for Nonprofits[Z].NESsT,1999.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 营销理念体系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于区域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说明区域产业存在的意义,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都是区域产业在发展时必须明确的内容。对区域产业市场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主要指导,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成,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作用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灵魂和关键。其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清楚自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既可以实现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前区域市场发展的重点,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实现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基本的愿景,这个愿景既是从区域产业的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又是对区域产业社会价值的一种彰显。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作用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意义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意义。这是回答区域产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一个部分。区域产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体现在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理念体系的时候,将区域产业市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合进来,将会使以往区域产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这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区域产业存在方式的诠释,它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体做认可并遵守的一个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一种深刻的体现形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时核心价值观念是实现区域市场营销理念愿景与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指导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产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区域产业市场的管理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美国的著名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他的著作中,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要以产业为其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不是一两家公司,而是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这个观念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市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营销。而区域产业市场的营销水平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要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区域产业竞争的优势加以培养,这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最恰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曼莹。论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 张春霞。以产业为核心的区域营销模式[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 营销理念体系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于区域产业市场的发展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说明区域产业存在的意义,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都是区域产业在发展时必须明确的内容。对区域产业市场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主要指导,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成,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作用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灵魂和关键。其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清楚自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既可以实现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前区域市场发展的重点,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实现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基本的愿景,这个愿景既是从区域产业的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又是对区域产业社会价值的一种彰显。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作用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意义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意义。这是回答区域产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一个部分。区域产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体现在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理念体系的时候,将区域产业市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合进来,将会使以往区域产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这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区域产业存在方式的诠释,它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体做认可并遵守的一个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一种深刻的体现形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时核心价值观念是实现区域市场营销理念愿景与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指导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产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区域产业市场的管理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美国的著名竞争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他的著作中,研究国家竞争优势时要以产业为其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体现不是一两家公司,而是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这个观念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市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营销。而区域产业市场的营销水平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要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对区域产业竞争的优势加以培养,这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最恰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曼莹。论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 张春霞。以产业为核心的区域营销模式[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3篇

公司管理的核心在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信息对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管理机构等信息需求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当前中国上市公司现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信息披露实务来看,上市公司大都没有在财务报告中对可持续经营能力作特别说明,投资者只能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等手段来自行判断[1]。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独立的第3方对公司的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披露。

1 可持续经营审计1999年7月1日,《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正式实施,它在第6条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充分考虑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的可能性”。但是具体审计准则并没有指出注册会计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持续经营能力[2]。就目前而言,中国可持续经营审计虽已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阶段中进行,但在实践中,对可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重视不够,实施力度不大,审计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对财务指标的评价和分析上。近年来,经营环境的快速变革使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经营者已意识到,为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保持其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仅只观察当前财务成果的好坏,还必须重视影响企业长期财务业绩的驱动因素,包括员工的能力和积极性、优良的内部生产经营、企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过程等内部管理效率,市场份额、客户的忠诚和满意程度等外部市场环境,注重公司增长与公司内部资源、财务政策及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强调公司的协调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与之相对应,信息时代的企业,若对其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仅局限于财务表面,只会给出令人误解的信号而为时代所抛弃。

2 平衡计分卡评审模式1992年美国的robert s.kaplan与david 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平衡计分卡: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3]。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创新与学习4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为每一方面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4个方面的内容和指标如下:

2.1 财务方面财务方面的指标直接和公司业绩相衔接,能体现股东利益。财务指标对概述可计量经济后果的已发生方案是有价值的,能反映出公司的策略、业绩对净利的提高是否有帮助及有多大帮助。因此平衡计分卡把财务性业绩指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具体包括获利能力的指标、资产周转效率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股利政策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等。

2.2 客户方面客户方面的指标能体现顾客利益,是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基础。公司只要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拥有庞大的客户群,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其可持续经营能力才能得以保持。客户满意度显示了企业是否成功地满足了客户的需要,是客户方面最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客户保持率和客户取得率。另外,客户方面的指标还有代表企业在客户范围内业绩情况的市场占有率和按时交货率等。

2.3 内部经营方面只要当企业内部经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真正创造了价值,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良好的财务业绩,满足客户多样的需求,实现股东价值。因此内部经营方面的指标应反映出对客户满意度和企业财务业绩的强调。主要包括体现产品质量的退货率、体现产品成本的成本降低率、体现内部经营管理的核心骨干流动率、体现产品生产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和员工技术装备水平(企业固定资产净额除以员工人数)。

2.4 创新与学习方面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能考评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情况,是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企业不断创新和学习,实现其长期的成长,才能在顾客和内部经营方面确立企业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具体的指标包括:智力资本比率(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比率)、新产品收入比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比率和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平衡计分卡的4个方面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条体现业绩和各个业绩驱动因素关系的因果链。它成功地把企业重要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放在一起考虑,基本反映和平衡兼顾了企业长短期目标、外部与内部目标、战略和战术目标、未来目标和现行目标等各个方面。

3 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应用

注册会计师借助周密的审计计划和系统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予以充分关注。平衡计分卡具有从战略到财务指标、从内部到外部等综合评审的特点,因此可以将该方法用来进行企业可持续能力的评审,以克服目前可持续经营审计中只重视财务指标且执行困难的问题。美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实践表明,该方法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的模式,在应用时应视具体情况确定其具体的运用方式。只有将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平衡计分卡的功效。对于不同的企业或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平衡计分卡中的指标应有所不同。笔者的讨论以普通的制造企业为例进行。

3.1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结合平衡计分卡的构成、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及经营特点进行平衡计分卡4大类指标的设计,是企业评审中的关键步骤。应在以筛选拟订后突出重点地保留最关键的20个左右的指标,汇总成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4个方面,形成一个能反映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体系框架[4]。笔者的讨论以普通的制造企业为例,根据平衡计分卡理论和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特点,参考该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家以及资深注册会计师的意见,认为考察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由两类指标组成,即现金流量和可持续增长率指标。现金能够体现公司的生存目标,可持续增长率是在企业保持经营效益和财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比率,由公司盈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营运能力(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能力(权益乘数)和股利政策(收益留存率)相互影响而致,由于构成可持续增长比率的四个指标对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贡献有所不同,因此将这四个指标单列出来,和现金流量指标一同形成影响财务方面的指标集;非财务指标中,客户方面的指标有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率、客户取得率和按时交货率。内部经营方面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利用率、员工技术装备水平、退货率、成本降低率和核心骨干流动率。创新与学习方面主要包括智力资本比率、新产品收入比率、员工满意度、员工培训费比率和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经上步选用的各项指标及评审程序,形成了企业可持续经营审计的平衡计分卡模型

3.2 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平衡计分卡的4个方面及其对应指标具有不同的内涵,使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时,应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但是人们对指标的重要性估计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文中确定权重时使用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于70年代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把复杂现象中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即按照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及隶属关系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根据对具体问题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最后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以此进行分析研究[3]。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大体如下[5]:1)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建立决策目标树。该步骤已在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中完成。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元素的两两比较(采用delphi法)判断其相对重要性,并利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首先构造总目标层与下属有联系各部分的判断矩阵,然后从上到下地建立以上一层某部分作为准则,对相应的下一层指标构造判断矩阵,目的是为了得到在总目标之下按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程度赋予相应的权值。

例如: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调查内容的反馈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将每一位专家对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4个方面的成对比较结果进行几何平均同理,然后从上到下地建立以第2层某部分(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作为准则,对相应第3层各指标构造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一般的层次分析法的层次单排序是对判断矩阵a求解特征根,求出其中最大的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经正规化后作为指标在该部分的排序权重。事实上层次分析法给出的层次中各个因素的优先排序权值从本质上来说是表达某种定性的概念,并不需要追求较高的精确度。因此,为了便于使用,可以应用更简单的近似算法———和积法。对层次单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指标ci:ci= (λmax- n)/(n -1) (1)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

例如:平衡计分卡中第2层元素(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创新与学习)相对于第1层总目标的重要性权重计算,首先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正规化:b′ij= bij/∑mi=1bij(i =1,2…m) (2)b= b′ij m×n=0.208 0.120 0.266 0.2710.389 0.223 0.155 0.3730.325 0.597 0.414 0.2550.078 0.061 0.165 0.101

再将正规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w′i=∑nj=1b′ij(j=1,2…n)得到w′1=0.865, w′2=1.14, w′3=1.591, w′4=0.405,形成向量w′=( w′1, w′2,…,w′m)t;进一步正规化wi=w′i/∑mi=1w′i,(i=1,2,…m)得到w=( w1, w2, w3, w4)t=(0.216,0.285,0.398,0.101)t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100wi为平衡计分卡第i部分的权重。同理,可采用和积法可以简便地计算出平衡计分卡第3层元素相对于相应第2层元素的权重w*i。最后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由aw=1 0.536 0.641 2.6751.866 1 0.374 3.6721.56 2.675 1 2.5100.374 0.272 0.398 1 0.2160.2850.3980.101=0.8941.2081.7510.418

因此λmax=∑mi=1[(aw)i/wi]m=4.228(3)

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4.228-4)/(4-1)=0.076,查表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1.12,从而cr=ci/ri=0.068

3.3 平衡计分卡的灰色关联度上述确定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在建立判断矩阵时,只是将各方案的单个指标值进行比较,没有考虑指标间的相互联系。上述指标体系内各指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灰色关系[6]。因此,在评估各个指标值时,可以根据灰色关联决策的理论,以公司实际的指标向量与相对最优指标向量的关联度作为评价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准则。平衡计分卡中的定性指标(比如员工满意度等)可以采用模糊评价法进行定量处理。假设相对最优方案为u0=(x01,x02,x03,x04),将其无量纲处理后有u0=(1,1,1,1),这样,实际的指标值x与相对最优状态u0的评价指标x0之间的关联系数为:γij=miniminj| fij-1|+ζmaximaxj| fij-1|| fij-1|+ζmaximaxj| fij-1|i =1,2,…,m;j =1,2,…,n (5)

式(5)中:ζ∈(0,1)为分辨系数,可人为确定,一般取0.5;针对例中第2层因素内部经营方面下的5个第3层评价指标,假定各个指标的实际值向量为(0.842,38.5,0.04,0.09,0.05),根据该企业自身规模、所处行业状况和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确定的最优评价指标值例中假定为(0.93,40,0.01,0.091,0.01)。生产能力利用率、员工技术装备水平和成本降低率这3个效益型指标可根据公式fij=xij/x0ij进行无量纲化;退货率和核心骨干流动率这两个成本型指标可根据公式fij=x0ij/xij进行无量纲化,得到规范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向量为(0.905,0.963,0.250,1.000,0.200)。(其中:x ij表示被审计企业该指标的实际值;x0ij表示指标xij的最优值)由miniminj|fij-1|=0,maximaxj|fij-1|=0.8和式(6),取ζ=0.5,可计算出内部经营下5个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向量r3为(r31, r32, r33, r34)=(0.808,0.915,0.348,1.000,0.333)。同理,可以计算得到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创新与学习方面下各个指标的关联系数向量r1、r2和r4。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式可表达为:γ′i=∑nj=1wijγij i =1,2,…,m;j =1,2,…,n(6)

根据上述3.2计算得到的第3层元素相对于相应第2层元素的权重向量w*i和第2层元素下各个指标的关联系数向量ri,利用式(6)可计算得到各个第2层元素的灰色关联度,例中内部经营方面的灰色关联度γ′3=∑5j=1w3jr3j=29.691。同理,可以计算出财务、顾客、创新与学习三方面的灰色关联度向量,得到γ′=(γ′1,γ′2,γ′3,γ′4)=(0.551,0.500,0.746,0.652)。

3.4 可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结果采用权值分配的方法来考虑指标合成中各自的作用大小或者管理决策者对其重视程度,在对评价指标进行合成时一般较为认可逻辑加权法。利用这个方法从下到上把上述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逐步综合合成,就是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定量审计结果γ,γ愈大,说明被审计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状态愈接近于相对最优状态,可持续经营能力愈强。其表达式为:γ=γ′w (7)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合格后,根据式(7)计算得出被审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定量结果γ=(0.551,0.500,0.746,0.652)(0.216,0.285,0.398,0.101)t=62.436。4 结 语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应地,审计部门承担起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越来越高的风险。将平衡计分卡这个业绩评价的新体系运用到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中,突破仅限于财务数据的原有模式,采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审计中评价指标的多层性,采用灰色决策系统解决评价指标间的相互联系性,可以较好地排除数据的“灰色”成分,能有效评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对审计和企业自身管理大有帮助。

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仍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在审计中确定指标和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调查中存在主观因素,可能存在审计独立性的问题;无量纲化的不同处理引起审计结果不可比的问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吴振广,马立平.经济责任论文审计与业绩综合评价[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 丰建霞,魏新军.论持续经营审计[j].中州审计.2000,(7):9-10.

[3] 彼得f德鲁克.公司绩效测评[m].李焰,江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余景选,宝.企业业绩衡量中平衡计分卡应用初探[j].上海会计.2001,(10):51-53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4篇

摘 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在进行区域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构建时,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及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深入地解析,这些都是决定区域产业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区域产业市场 营销理念体系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形势中跳脱,地域也不再对这种竞争产生制约,因而区域产业的竞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激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理解不断深入,不断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问题进行探索,积极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本篇论文就针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建立进行论述,本篇论文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建立的前提,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问题及如何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临安体系的问题加以论述。

1 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2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2.1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2.2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

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2.3 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2.4 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3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持续经营价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持续性;公司绩效;自由现金流量

一、引言

与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丰硕研究成果相比,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价值关系的研究屈指可数,研究者如Mikkelson and Partch(2003)、Pinkowitz and Williamson(2004)、Schwetzler and Reimund(2004)、Faulkender和Wang(2005)对Pinkowitz and Williamson(2004)分别从业绩表现、股东评价的角度,对公司持有大量现金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一致。国内研究者陈雪峰、翁君奕(2002)对1999年实行配股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金富余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越多,公司业绩则越差,获得了公司持有大量现金服务于管理者个人私利的证据。顾乃康等(2006)从股东评价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持现金的市场价值存在折价,其边际价值仅为0.5-0.6元。彭桃英、周伟(2006)研究发现,超额现金对未来几年的经营业绩呈现出正面影响,结果支持了权衡理论的观点。姜宝强等(2007)采用样本分类回归、对比检验的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绩效、价值之间的关系。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研究者要么对暂时性获得的大量现金进行分析,要么从股东评价的角度研究现金持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以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金持有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从新的视角来阐释高现金持有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上市公司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持有高额现金?不同的理论得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权衡理论认为,公司持有高额现金是为了避免外部融资的高成本、是出于预防性动机的需求,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公司持有大量现金可以减少外部融资所发生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另一方面,在公司存在投资需求而外部融资又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其还可以避免公司放弃有利的投资机会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总之,持有大量现金是有利于公司业绩增长与公司价值提高的。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以及理论却认为,公司持有大量现金是服务于公司管理者个人私利的,其会出于扩大企业帝国、增加在职消费、免受外部资本市场监管的目的,而持有大量现金或者将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上,最终结果是有损于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与公司价值增长的。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笔者提出以下两种竞争性的研究假设:

H1: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H2: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为了体现公司持有高现金行为的持续性,笔者选取了1998年至2005年连续5年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的标准为:将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持有量(现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按4分位数划分为2个组,进入第4分位数的公司作为高现金持有公司;进入第1分位数的则作为低现金持有公司;在1998年至2005年中,连续5年处在第3分位数的公司(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了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还选取了1998年至2005年中,首次进入第4分位数的公司(确认为高现金持有公司),在其后的5年中,至少有1年处于第1分位数的公司(非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作为对照样本,来对比分析两者经营业绩的差异。另外,笔者还按照惯常的处理办法,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缺失值的样本,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共得到了42个研究样本和32个对照样本 ①。

(二)变量设计

1. 经营业绩。

(1)原始指标的选取。

我们从各个不同角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指标作为初始变量,来综合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这些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都是指标越大越好,所以在进行数据预处理时,不必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原始变量的选取如表1所示:

(2)综合得分的计算。

在计算综合得分前,笔者先对数据进行了适应性检验,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只有满足条件时,才能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原始数据所做的适应性检验中, 2004、2005各年的KMO值分别为0.614、0.776,均大于0.5,两年的巴利特球体检验的值分别为2 287.2、3 132.5,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说明两年的数据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最后通过计算,笔者获得了2004年与2005年经营业绩的综合得分函数:

F2004= 0.442×F1+0.167×F2+0.148×F3+0.125×F4

F2005= 0.530×F1+0.160×F2+0.125×F3+0.091×F4

在此基础上,笔者计算得出了各样本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得分。

2. 超额现金持有量。

通过对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确定了对目标现金持有量产生影响的公司规模、现金替代物、财务杠杆、公司年龄、资本性支出、债务期限结构和银行债务7个因素,笔者将现金持有量对这些因素进行回归以后,得到的残差即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 ②。

3. 控制变量。

由于有证据表明,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引入了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由于公司治理结构变量涉及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监事会规模、国有股与民营股等诸多因素,为了避免同时引入这些因素而引起多重共线性,笔者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到了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综合得分,以此综合反映公司的治理状况。

(三)模型构建

Performancei=β0+β1abnormali+β2performancei,t-1+β3

persisi+β4govnancei+β5 (govnance×dummy)i+β6(abnormal×persis)i+εi

其中,Performancei代表第i个公司2004年、2005年的经营业绩;abnormali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performancei,t-1代表公司以前年度的经营业绩;persisi 代表公司持有高现金的持续性,如果连续5年持有高现金则取值为1,如果5年中,至少有1年为低现金持有量,则取值为0;govnancei代表公司的治理结构变量;dummy代表公司超额现金持有量的方向,其值为正数时,取值为1,反之,取值为0;εi代表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笔者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回归,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1.超额现金持有量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且3个模型中都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公司超额持有超过正常值的现金,就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2.公司上一年的经营业绩与本年的经营业绩正相关,且在所有的模型中,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持续性。3.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正相关,但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也许是因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已经部分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因为,笔者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会间接作用于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其会通过公司的投资政策、融资政策以及股利政策来间接影响现金持有量,它通过影响现金持有的方式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4.超额现金持有与持续性特征交叉项的回归系数为负,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持续性持有超额现金公司的经营业绩与非持续性公司相比,其业绩表现较差,说明持有超额现金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产生管理者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1.超额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负相关关系,不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但回归系数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2.公司上一年的经营业绩与本年的经营业绩正相关,在所有的模型中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再一次说明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延续性,公司上一年经营业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次年的经营业绩。3.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经营业绩正相关,但并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或许与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的综合得分作为衡量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指标有关,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指标,综合得分高低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它只是作为控制变量出现,并不是笔者关注的重点。4.公司现金持有量的持续性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可以发现,超额现金持有量与持有高现金的持续性仅与2004年的经营业绩显著正相关,但与2005年的经营业绩却不显著相关,这表明其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仅限于次年,持续时间较短。

五、进一步分析

为了使研究进一步深入,笔者需要对两组公司的现金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笔者将从经营活动、投资、融资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投资从投资总额、投资的各个构成项目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融资则从支出总额、偿还的债务支出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接下来,笔者还将比较研究样本与对照样本的资产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研究两者是否存在成长差异。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分析来洞察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与非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是否在投资行为与融资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笔者分别对两组公司2004年的现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平均值检验与中位数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的对比结果表明:1.持续性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总额的平均值比非持续性公司高出0.363,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中位数则高出0.463,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在经营活动上的现金流出存在显著差异。2.持续性公司投资支出的平均值比非持续性公司高出0.03,但中值却比其低0.002,但两者在统计上都不显著。但将投资总额进行细分后,笔者发现,两者的投资支出构成却有所不同,非持续性公司的投资主要是用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性支出,而持续性公司却主要是用于其他投资支出。3.持续性公司筹资支出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比非持续性公司低0.089、0.053,而其中偿还债务的支出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分别低了0.089、0.106,但是在统计上不显著。4.持续性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比非持续性公司低,平均值低0.259,中位数低0.341,且两者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笔者还对2005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与2004年的情况相差不大。

六、研究结论

本文从高现金持有的持续性特征入手,分析了该特征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并通过现金流出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内在原因,综合前面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现金持有公司确实存在着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这主要表现为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量与公司的经营业绩负相关,超额现金持有量越大的公司越有可能引发管理者的滥用行为。

2.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与非持续性公司相比,更有可能滥用自由现金流,因为持有大量现金的时间越长,管理层为了逃避股东的监管,更急于将其快速消散。

3.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延续性,公司当年的经营业绩会受到上一年经营业绩的影响。

4.高现金持有的持续性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仅限于次年,持续性不强。

而现金使用的分析则表明: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在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中支出的现金远远大于非持续性公司,但其筹资活动的现金支出却比非持续性公司低许多。这说明,2004年与2005年持续性公司将大部分现金用于经营与投资活动,而非持续性公司则将大部分现金用于筹资活动,并主要用来偿还以前年度的债务。同时,非持续性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持续性公司,这表明非持续性公司在自身资金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主要是靠举债来实现其业务增长的;而持续性公司在自身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将大量的现金用于经营活动,却没有实现相应的收入增长,这再一次说明了持续性持有高现金的公司存在着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雪峰,翁君奕. 配股公司现金持有与经营业绩[J]. 决策借鉴,2002,(4):37-41.

[2] 顾乃康,孙进军. 现金的市场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工作报告, 2006.

[3] 彭桃英,周伟. 中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因研究――理论抑或权衡理论[J]. 会计研究,2006,(5): 42-49.

[4] 姜宝强,毕晓方. 超额现金持有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探析――基于成本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2):49-55.

[5] Mikkelson, W. and M. Partch, 2003, Do Persistent Large Cash Reserves Hinde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8, 275-94.

[6] Pinkowitz, L., R. Stulz, and R. Williamson, 2004. Do firms with poor protection of investor rights hold more cash? Working Paper. Georgetown University,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