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农业循环经济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色农业循环经济

第1篇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和产业链的有机延伸,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以城乡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启了支持农业、扶持农民政策的新领域,加之城市化进程推进,二三产业反哺农业能力的提高,为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安次区农业局引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把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相融合,拉长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具有安次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蹊径。在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安次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加速提升,随着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设施农业迅速逐步发展壮大,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并驶入快车道,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已经建成无公害蔬菜专业村88个,播种面积达到16万亩,实现产值6.8亿元。

推进生态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改善农村发挥咱那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安次围绕解决农村环境、资源和农民收入等问题,自2006年以来共建成高标准沼气池16295个,沼气在农村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户用沼气省柴省电省劳力、增肥增产增效益,并在净化农村环境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沼养畜、以畜生沼、以沼育田”,解决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的问题,推广“畜禽—沼气—作物”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实现农业生产减本增效,全区三沼综合利用面积已有4.0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聚龙、碧源、富强、欧华等多个农业产业园实现组团发展,城郊观光、都市休闲等新兴农业业态初具雏形。8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联合体,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扩大了基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既追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增加又保证农产品质量,既强调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又创建品牌构筑产业链。尽量拓展延伸优势产业,形成规模,获得最好经济效益。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行政推动等措施,农民科学有序流转土地,推进了高效农业规模化,充分获取农业产业效益。

随着国家对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的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役用大牲畜散户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课题,是循环经济重要的环节。秸秆科学利用可以改善农村能源供应结构、降低农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当前秸秆流向大致有五方面,包括直接还田、牲畜过腹还田、秸秆压块采暖、沼气池填充底料、部分燃料等,其中过腹还田主要是用于规模养殖场;今年农机购置补贴新添加了秸秆压块农机品种,实施农户利用秸秆压块炊事采暖项目建设,是提高秸秆利用率把农村剩余秸秆能源化利用的重要措施,将是今后秸秆综合推广利用的趋势;兴建沼气池是改善农村环境,大量消耗秸秆,节约能源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良法,沼渣沼液又能用于农业生产;秸秆直接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水抗旱促进作物增收;据统计,秸秆作为燃料用在我区约占不到20%,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会逐年减少。

2006年以来,安次区沼气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沼气建设带动和刺激了畜牧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农村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采用“种、养、加、沼、肥”五环共举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形成畜养业—沼气—设施农业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强劲,促进大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庭院经济、设施瓜菜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新基点。坚持走沼气建设与设施农业互助发展路子,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农业投入成本不断降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如茂雄牌西蓝花、芥蓝、菜心、和廊坊市安次区农工商服务公司生产的金都蜜瓜、番茄等农产品在中国(廊坊)农交会连续四年获河北省名优农产品称号。全区当前粮食作物一般亩产值千元以内,棉花油料亩产值1000~1500元,而露地瓜菜平均亩产值可达2000~3000元,设施瓜菜平均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从此看来,大力发展瓜菜产业,尤其是设施瓜菜,是我区富民强区的重要途径。我区北部杨税务乡、落垡镇、仇庄乡有多年的瓜菜种植史,群众对瓜菜生产的认识程度高,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金都蜜瓜基地、茂雄特菜基地、有机芹菜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依托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打造了1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和大益屯、宋王务等多个区级标准园。如何把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优势充分发挥,如何做大做强做优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放大示范效应就成为当前重要课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综合分析现有资源和优势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延长产业链、服务功能拓展、提高科技含量、品牌塑造等手段,就全面提升果蔬产业、粮食产业等多个基础产业门类的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农业局在抓好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同时,根据我区农业生产实际,集聚资源,整合要素,以农业技术与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融现代工程设施体系建设、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营销等管理体系于一体,着重在设施农业上下功夫,重点打造设施农业隆起带,形成纵横交错,村村相连的建设新格局,靠市场带动、基地带动、公司带动、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不断完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落垡、杨税务两条设施瓜菜旅游观光带,打造聚龙现代农业观光园、富强农牧观光园、九天创意农业产业园、东禾开心农场等多个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度假园区,实现安次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把绿色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点,致力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建设,努力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绿色和谐发展局面。

第2篇

一是园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川汇生态园以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互动共存为本,努力创造绿化景观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把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园区经济创收达到了最佳效果。在建园过程中,因势造园,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园林建筑和小品,充分考虑项目区及周边环境的发展空间和趋势,根据项目可行性分期建设开发。把园区规划的创意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和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向更优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从直观上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同时依托新型农业,结合当地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形成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为周边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从建园至今,川汇生态园把宣传推介作为工作重点,以大面积果园为依托,结合河南省无公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这一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一方面在新闻媒体上以“生态观光园林景观、自然氧吧、无公害产品”为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推介,提高川汇生态园的知名度,并邀请媒体人员实地采风观光。另一方面借助生态园千亩桃花举办川汇区桃花节,同时按照计划举办了采摘节、荷花节、啤酒节等各类活动,为生态园发展进行造势。

三是加强营销工作提升景区人气。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川汇生态园还加强了营销工作。通过免费发放旅游门票、组织策划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等,吸引了周边县市社会团体和居民到生态园旅游观光,效果良好。据统计,2014年游客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数倍。

第3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 农业循环经济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业大省的地位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耕作模式,又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的绿色食品大省。如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改善生态、遏制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黑龙江地处边疆,农业资源富饶,开发时间较短,仅有数百年的时间,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数千年或上万年的农业开发史比起来,还是刚刚起步。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才使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得以产生和壮大。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大省,资源丰富,物产极多。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13.5亿公斤,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8.2%;绿色食品的产量突破1110万吨,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域绿色食品的认证品牌达到700余个,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绿色食品生产的监控面积达到130多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20%。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近15亿元,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的农户达到150万户。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掠夺式的开发及负面效应,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框架的重要性

1.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使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一次农业革命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种食品的生产,一定要清洁生产,而绿色食品的产业,加速了黑龙江省向生态农业迈进的步伐。第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地使用。绿色食品生产靠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科技以绿色农业产业为载体。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勃兴,它们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要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绿色食品生产使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化农业;第二,推动了农业生产工业化、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使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质低效经济开始走向农工商结合、农科教结合、产加销一条龙、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推进了农业生产工厂化、产业化;第三,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带来了农业产业的管理革命。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经营,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类、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彼此依存、协调一致的观点出发,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现代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管理的升级。

2.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是绿色食品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北方寒带地区,无菌性好,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污染程度底,特别是嫩江到目前仍是全国惟有的没有污染的两大江之一,而另一条则为的雅鲁藏布江。三江平原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这里的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纯洁的水和空气、以及耕地、草原和林带山地,为黑龙江的粮食、畜禽、水产和林产品提供了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条件。相对清洁的农业耕作生产模式,又打造了黑龙江独特和环保型的农产品及绿色食品。

3.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必将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原始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赖于高级的生态农业及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在市场拉动下不断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更需要规模和水平日益扩大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从这一点来讲,绿色食品产业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要求空气更加清洁,要求江河没有污染,要求耕地没有有害物质的残留,要求对有害废弃物的环保型处理和生态的恢复。人们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绿色食品产业环境的同时,也就是在不自觉的建设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多年来,黑龙江省对三江平原耕地的保护,对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的防污治理,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三大草原的封育改良,对大兴安岭、伊春等林区山林的保护,无一不体现着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4.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引导着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走向更高的层次

绿色食品引领着人们追求饮食的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体现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和生产生活友好和谐的新理念。追求绿色消费,使人们和社会必须爱护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不断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最终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途径

所谓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环境和清洁方式进行生产,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的质量取决于生产的自然环境,要求选择无“三废”污染区域,要使用无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淘汰和禁用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极大的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和无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而以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和石油为依赖的“黑色农业”,不但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同时还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体污染,应该说“黑色农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必将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取代。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大经济区。其一,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大平原多是一马平川黑黝黝的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另外,有大小兴安岭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二,生态省的建设成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坚实的主观条件。国家确定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试点省。黑龙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物质基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及其产品的开发,已打开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新局面。黑龙江省已建立起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创造了一批绿色食品名牌,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起到示范作用。

2.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规划、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绿色农业工程”是指以经营绿色食品的产加销为轴心,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现在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龙江”,即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中医药产业基地。这里涉及到的“绿色农业工程”的重要项目主要有:农副产品和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北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等;要规划出长期及近期发展绿色农业的规划,以推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二是制定发展绿色农业倾斜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包括技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贷款,涉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来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连接着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接着连锁超市专卖店。这里的关键是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的两头(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稳定、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各级政府应为培育市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

四是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新观念。要教育广大农村领导干部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黑龙江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让农民认识到化学农业和“黑色农业”已走到了尽头,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正是未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是农民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县市可率先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并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

[2]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М].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7

[3]刘连馥何万云王泽富张希良:绿色食品理论与实务[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4]王占国刘小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5]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6]陈蓉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5.1

[7]楚永生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

[8]陈焕英崔和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