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医学;思维导图;教学实践;探索

法医学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兴的基础医学的二级学科,也是专业性极强的法律应用学科,其包含的门类众多,内容专业性强,并且相对繁杂。而以绘制思维导图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和整合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对于应用性学科的理论体系建立最好的方法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将思维导图引入法医学教学实践的目的、意义及效果,并且希望通过长期的巩固与发展,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培养更多优秀的法医学人才。

1思维导图的探索

思维导图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Buzan)所创立。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而且使用非常的简单。

思维导图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体系结构图,而是根据个人或群体的思维模式,针对每一个思想环节和每一个思维节点直接的、即时的进行绘制的思维地图。思维导图可以利用一张纸上的内容来显示所有的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有限延伸,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理论体系的梳理,更富有层次感、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简单、更高效的学习相关知识。

总之,思维导图的绘制和使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思维模式的进程,以及思维过程的详细记录,以至于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检索出针对思维模式的每一个部分及分支,能够很好的应用于教学。

2法医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针对法医学教学而言,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了解应用学科的相关技术及方法,也能够迅速的让学生利用该技术和方法指导实践。但是,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实践操作还存在很多弊端,现总结如下:

2.1法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化建立困难

在法医学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内容是由各个基础医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升华和实践的,所以,相对于法医学学科本身,却相对很难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所以,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针对知识要点进行有机的整理和归纳,根据知识理论的内在联系和应用方法促进结合,并且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从中提炼更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2.2法医学技术关联性缺乏

法医学是一门基于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或生命医学学科的自然科学课程,利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和处理法律相关性的具体问题。学习法医学,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法医学理论基础,还要有深厚的实践技能[3]。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涉及诸多科学技术,但是在各个学科的技术之间关联性较差,技术要点相对独立,学生很难达到融会贯通,加之操作和练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使其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很难将各类技术融合和熟练掌握。

2.3法医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困难

在法医学范畴内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大多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案件,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复合型问题,在处理时经常需要多种学科、多种理论、多种技术融合使用,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言,很难达到这一客观要求,甚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实际案件检验检测结果与理论结果有所出入的情况。

3思维导图应用于法医学教学

3.1思维导图应用于法医学教学的目的

思维导图强调的是发散性思维,不同级别关键词之间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隶属关系,也可以是一个问题与多种解决方案,甚至可以是由中心节点引发的各种联想。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说明法医学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也能利用其主要的功能,即逻辑性和可视性,帮助学生掌握整体学习的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法医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法医学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对于学生的意义

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因思维导图的介入而有所增强,并且能够参与到整个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建立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绘制不同的学习性思维导图,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和结构绘制思维导图,当然,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认识情况选择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标识来表示思维模块,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版面的颜色、形状和书写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探索过程的趣味性,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复习的最好的手段,能够充分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对于教师意义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模块,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补充和完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学方向的科研而言,思维导图也能够对成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检验和筛查,从而发现新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示,思维导图是一个通过记录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使其能够被直观的运用于法医学教学的新式的教学方法,但在法医学教学过程中有待于继续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内,尤其是法医学教学中,思维导图这一新兴的教学方法,仍未成为主流,其具体原因是什么?针对于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实践效果名不明确。这些问题仍有待继续发现和研究。我相信思维导图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定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理论知识稳固、技术能力扎实、思维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建强.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 浙江教育科学,2009,(06):47-49. 

[2] 刘海云,伍庆华,肖爱娇.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55-156.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教育的革新,临床医生都必须要有一个继续职业发展(continuousprofessionaldevelopment,CPD)的过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正是时展的要求[1-2]。2014年放射肿瘤学被纳入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目,同年我院获批成为全国第一批肿瘤放射治疗学住培基地,开展了肿瘤放射治疗学住培及其结业考核工作。灌输式教学及一味死板背诵的学习方式已经与现代临床医学的教学需求分道扬镳,只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践运用能力、训练临床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素质的医学队伍才能层出不穷。而思维导图运用左脑理性思维右脑感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把乏味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过程而转换成为一种具有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学习方式,从而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医学生构建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近年来诊断学、药学、内科学等课程广泛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3-6],那如何提升放射肿瘤学住培医师自主学习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利用思维导图在放射肿瘤学临床住培教学中的应用,以便为放射肿瘤学临床住培工作中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放射肿瘤学住培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危害世界和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伴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认可和临床应用,放射治疗技术及设备的完善和发展,放射肿瘤学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日益受到关注。放射肿瘤学专业2014年被国家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科目,要求从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等多方面对住院医师进行全方位、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并通过各项规范化的考核制度,保证住院医师的培训效果。我院作为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更应采纳、发掘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放射肿瘤学涵盖从基础到临床的多门学科内容,它包含了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等学科,学科内容互为因果又密切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然而,我国医学本科生的学习阶段尚未包括放射肿瘤学的理论教学,我国现在也只有两所高校开办了放射肿瘤学专业,加之放射物理学该学科内容深奥且难懂,定期培训知识背景薄弱和轮岗时间相对不足是住培工作的主要难点[7-10]。放射治疗技术日新月异,放射治疗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临床带教老师达到教学目标,这不仅需要住培医师牢固掌握放射肿瘤学的理论知识,放疗方案制定的原则策略以及放疗计划设计评估过程,还需要知会临床实践中的各种放疗并发症以及救治患者的诸多具体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随诊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教学模式也需要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当前医学教育的瓶颈,教学方式需要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而作出筛选,在传承经典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结合其他各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11]。

2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其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可行性

思维导图(mindmap,又称脑图、心智地图),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Buzan)提出的一种图文并重的记笔记法,以图片为载体,体现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形成从中心向周围层层发散的图形。它可以把每个分层主题的内容以相互关联的分层图表示出来,构建可视化且完整的思维框架,以此突出知识的主题及层次,展示了大脑的思维过程[12-13];它在帮助人们分析问题、整理思路等方面作用明显,使得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相对于文字说明的表达方式更加有效。思维导图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它快速整合原有知识并开发大脑无限潜能,使人思路清晰。在国内医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种疾病固有的知识点和层次进行拓展学习,比如将疾病比喻成大树结构,而不同的知识点就像大树的树根、树干和树枝,这就符合思维导图的基本表达形式。每种疾病都有它自己独有的特点,不同的疾病又有重合和交叉的部分和不断更新的知识,这就需要去概括总结、发散和巩固思维,思维导图正好可以呈现出这些表现形式。思维导图可以将临床知识点转换为可视化的思考框架,它也能将需要传授的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压缩,删繁就简地概括课堂教学内容、突出课堂内容的中心与重点,展示课堂知识点和层次之间的关联。思维导图还能够帮助临床带教老师把握课程的重点和方向,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同时,让医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创新能力、培养联想记忆,更好地培养临床逻辑思维。“教”与“学”互相影响并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多研究证明思维导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4-15]。

3思维导图在放射肿瘤学住培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放射肿瘤学住培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科学高效的教学形式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具有逻辑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与此同时,学生要要注重系统性的梳理、临床思维的贯穿和相关内容的融合贯通,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深刻理解和记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在放射肿瘤学的教学实践中,住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的优点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3.1建立知识框架

知识框架就是知识结构,培养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就是需要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住培医师的成长过程中,知识框架的建立尤为重要,好的知识框架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学科的整体理解和对知识的理解。住培医师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能从整体层面梳理知识,搭建知识结构并从整体贯会融通,这样就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将来的医学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更新与整合知识

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住培医师绝对不能以简单的固定的逻辑关系不假思索地罗列出所有知识点,而是需要将自己学到的更新知识点融会贯通,并通过整理、加工、整合以及创造等过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作出一张合格的思维导图。在制作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形成想法和方法,从而使我们能够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基础知识对于培训医生来说非常重要,但仅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知识。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住培医生可以通过各种医学网络平台接收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真正关键的是如何进一步深化理解知识和整合信息。他们可以在原来的思维导图上将所接收的知识进行更新,持续不断丰富思维导图,这样也就增强了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认知。

3.3提升学习效率

住培医师需要面对基础知识学习、临床知识更新等各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效的学习工具来进行自我学习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在总结和更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回顾既往所学知识的工具。“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不复习的话,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住培医生可以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回忆自己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边复习边学的效果,以此达到巩固和深化知识点的目的。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考特点,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机械式的重复记忆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幅度提升学员学习效率。

3.4培养临床逻辑思维

临床逻辑思维是放射肿瘤科医生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前提条件,作为医学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住培医师需要快速判断和处理放疗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错误的判断及不当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预后。例如在骨髓抑制情况的处理中,我们应该首先判断是否为放化疗等因素引起的骨髓抑制,然后才是考虑患者自身造血功能低下的因素。我们可以把所有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的原因通过思维导图归类出来,然后进行分析、整合、重新思考,这样就可以有针对地进行下一步诊治,而住培医生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3.5传承优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经典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鼓励学生多思考,而通过使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将所思考和学到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运用。当然,除了传授常规理论知识外,临床带教老师还应注重培养住培医师的人文关怀和政治培养,只有住培医师具备了优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怀和过硬的技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为我国未来的癌症事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新鲜血液。

4结束语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探究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视觉思维具有思维中的一切本领,对于这种本领而言,并不是人们在观看外物时所获得的理性参与,而是说明视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维功能,在整个思维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视觉思维是一种源于视觉感知的探索性内容,其次,视觉思维具有语用意向操作的灵活性,最后,视觉思维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诱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思维的能力的探究,可以为医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临床医学中视觉意向的分类

(一)临床医学中的时空意象

时空意象主要是指生理现象、病理现象以及基本过程在一定时空内所发生的现象,在其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人体结构以及不同生理器官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这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空性形象的现象被称之为时空医学意象。

(二)临床医学中的情景意象

情景意象主要是指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客观的、具体的以及生动的特点,通过对不同临床医学情境的意向分析,实现情景意象的构建。

(三)临床医学中的模型意象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明确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抓住主要的内容,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型,从而实现简洁性、理想化模型的构建[1]。

(四)临床医学中的图形意象

在医学概念以及医学规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临床问题的解决,学生会通过示意图以及列表格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在这些图形概念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及思考形成图形意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型视觉思维

网络型视觉思维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看待医研对象,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特点:首先,系统性,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医学生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并构建成网络形式。其次,交错性,主要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网点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网络结构。最后,互动性,主要是网点之间呈现出的交互性的制约因素,通过医学研究的分析从其主体出发,实现网络视觉思维的协调性处理。

(二)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

对于前导型视觉思维方式而言,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医研对象的发展以及动态的变化。在这种视觉思维方式的应用,可以在对象发生变化之前采取有效的医学策略,从而为临床医学研究方式的构建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

在创新性视觉思维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主要是在视觉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将思维作为基本原点,通过正向、反向、平面以及立体化的分析,实现问题的多方位思考,从而为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其次,实现思维的辩证整合。对于这种事物形式而言,主要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在原有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从而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充分性的保证[2]。

三、临床医学中视觉思维探究方法探究

(一)一体化视觉思维方法的构建

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眼、手、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临床思维培养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实现学生视觉思维的提升;手的训练可以逐渐提升学生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为学生操作技术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脑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实现其创造思维的创新。其中的视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视觉以及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促进眼、手以及思维的有效结合,为其视觉思维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实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较为擅长的思维语言运用在视觉思维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视觉性思维。与此同时,在视觉思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笔记、绘画教学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达,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肺的概念图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强化学生对中心知识点概念的认识,并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图形,可以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构建思维导图,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术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同时,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现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主要是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静态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性的思维。而且静态思维中要求通过对固有概念的分析,从而使医学生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形式以及基本结构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态思维主要是将动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通过不断的运动、调整实现思维的优化。在人体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其是一种完整性的有机体,人体在发展的同时,体内的物质呈现出不断运动、变化的更新状态,因此,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动态化的思维培养模式,使医学生养成良好性的运动思维。在临床医学视觉思维营造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动、静思维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在临床医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同时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可以逐渐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通过动、静思维的充分结合,使学生呈现出动态化的思维形式,使其在医学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更全面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的展现系统性、生动性的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对人体身体结构、病理结构以及诊疗流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93-96.

[2]刘冬岩.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67-69.

[3]邱峰.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4篇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在现代医学中,其理论与相关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与领域之中,成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的马车之一[1]。但是,医学免疫学学习对于医学本科学生而言较为困难,医学免疫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相对独立,概念繁杂,内容前后联系紧密且抽象,语言相对晦涩,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相关理论与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创立,随后形成为一种思维工具并运用于各方面学习中,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充分利用了文字、图像、色彩与节奏等元素,通过将知识点梳理形成系统性模块,并以放射思维模式和发散联想模式为基础的图示形式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2]。将思维导图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与学习,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免疫学系统繁杂的理论来说,的确为一种较好地手段,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思维导图运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基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其在大脑储存加工信息方面有较好地心理与生理优势,同时可通过不同形式反映大脑节点间的动态联系并形成不同结构与模块的“思维中心”,并进一步发散出更多地联接点。分析及研究其特点将更有效地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进行运用。

1.思维可视化。

信息记载与呈现于大脑的方式被称作知识表征,知识类型不同决定了其表征的形式,不同表征形式即为编码,编码所表示的共同信息被认为是表征内容。思维导图利用图示、文字等元素形象地将抽象事物转变为直观图像,形成可直接被感观接受地外在表现形式,促进知识的接受,增强创造性思维与记忆力[3]。

2.思路清晰化,逻辑合理化。

思维导图强调主线的寻找,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发散,并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逻辑关系。通过绘制“中心”与“卫星”间的联系图,进而理顺事物内在逻辑,有利于琐碎繁杂地知识点记忆与理解,也能促使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提高其综合素质[4]。

3.信息综合化,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即是综合教材知识点的过程,并有序地将知识点形成网络,并提高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力。创新力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发现问题以及问题间相互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难以培养这种能力,而思维导图的重要特点就是易于发现问题,尤其是事物内化关系等,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极其重要。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体会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理论过程中,面对大量琐碎、晦涩的概念与知识能够更为直观地进行知识点理解与记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免疫理论系统化。

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相关前后章节理论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可帮助教师对讲授内容形成系统观念并创造整体图,增强其对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控。另一方面,学生在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时,能更充分地掌握各种知识概念、机制的联系,容易发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

2.促进课堂交流,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课堂运用思维导图,采用互动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导图的绘制,解答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而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更为广泛,同时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如何进行信息归纳与整理,将各章节免疫学知识进行比较与联系,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地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展望

目前,医学免疫学教学仍多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更为强调知识点的灌输,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纵深发展,而学生对知识系统框架与结构并不能有较好地把握,最终学生可能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只能对部分零散知识点有所了解,而其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却知之甚少,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是无从谈起。思维导图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利用了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架构的特点,思维导图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制图的同时,培养了其思维习惯与整体观,促使其归纳与理解繁杂琐碎的免疫学知识,做到细节与整体兼顾,培养其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为将来地医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祝传贵,郑素玲,张小青,等.思维导图在护理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170,228.

[2] 龙泉. 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0): 1464-1465.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学思维导图中药教学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3-02

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许多学科教育实践中。中药课堂教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药学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分散,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相对较为枯燥,因此历来成为中医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思维导图在近些年来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被受到广泛的重视。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思维导图作为放射性思考模式具体化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通过图像的形式来勾画出对具体事物的形象,从一个中心点向外延展,形成四周放射的分支链结构。人类大脑思维能力是复杂的,而思维导图实质上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基于人脑对成象画面的整体模拟,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简化思维模式,活动较高的记忆效率。

1.1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分析思维导图的结构模型,与人脑神经元模型具有相似性,我们在探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时,将人脑与森林建立对比,人脑中的神经元犹如森林中的一棵棵大树,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人脑,大树相互盘结形成森林,其中,每一棵大树都有树根,每一棵树都有枝杈,而神经元就是大树:轴突,大树的枝杈就是神经元之间的树突。由这些神经元共同组成的大脑,实现了对“链接”信息之间的记忆,从而形成一张无限的信息网络,借助于生物电信号来传导我们的“思维”。为此,思维导图将教学中分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主题词或者特殊的影像构建成思维“链接”的网,由此放射出的多条线条,末端就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每一个节点又是另一个中心点的节点,从而延展至无穷各发散的知识点网络。也就是说,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对知识点之间的发散与扩展,与大脑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具有相似性特征。

1.2思维导图的优势分析。从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征来看,思维导图能够将枯燥的信息通过相应的转变模式,融入规律性的、彩色的、易记的图画,使得图形图画比枯燥的词汇更具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多种色彩、线条、搭配、梯度信息的运用中,还有助于激活右脑皮层,实现对右脑思维能力的开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从空间、色彩、节奏、及想象和整体意识上来传递智力信息,而思维导图的在学科知识中的应用,正好符合人类开发右脑潜能的需要,从而将繁杂冗沓的支离信息,转换成直观、清晰、有序的图形图画,便于认知和记忆。思维导图从自由联想出发,强调对传统线形思维的突破,凸显思维的重心和层次,并将思维进行分解,从而形成网状思维逻辑。特别是对于记忆大量主题词的中医学药学知识,不仅可以节省记忆时间,还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层次清晰、色彩鲜艳的快速高效记忆。

2思维导图在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药知识是中医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作为记忆量大和密度性强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的考察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中药学中对本章节不同药物性能、功效等的分析与概述,以及与其他章节相似功效药物的比较分析,简单从知识点的识记上来算,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记忆效果。为此,通过引入思维导图理念,从对应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建立节点链接,并从药物的性能、功效的差异上放射出不同的线条,再对各功效相似的药物与之建立延伸,对于不同功效的线条可以通过线条颜色来区别。由此来建立的中药知识点思维导图,能够有效的融合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还能做到层次清晰,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1在中药学总论中的讲解应用。总论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框架,不仅包含中药学的发展概述,中药采制工艺和技术,还有对各类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等知识的概要介绍。为此,依循传统中药学知识讲解方法来分析总论,从中药的特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中来阐释其用法及用量,很容易搞混。为此,借助于思维导图理论,将中药进行划分为寒、热、温、凉四类基本特性,从其特性来看,温热性质的药物对寒凉性质的疾病具有疗效,而寒凉性质的药物对温热性质的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各类药物从味道上再进行划分为酸、咸、甘、苦、甜五味,而每一味药物又可以通过归经来发挥其对脏器的作用,如对某经络发生的疾病则需要选用该类经络药物来治疗,才能够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升、降、沉、浮来说,不同的药物对于调节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又有其相应的规律和特点。

2.2在中药学各论讲解中的应用。从我国常用中药的种类来看约有400多种,又按照药物的功用来进行划分,以章为单位,章下分节,从而对不同来源的不同药物的药用部位进行了再次划分,体现了药物疗效的特殊性和广泛性。各论的重点是对药物功效、性能及应用的详细分类和说明,结合中医学辩证论原理,对于各种药物的基本疗效和适应范围的划分,通过引证必要的方剂,从而体现了药物应用的实际法度,也为方剂学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3在讲解解表药中的应用。从思维导图的应用来看,重在帮助学生从药物功效的基础上来增强记忆。以解表药为例来看,对于中心主题词:解表药,向往分散出两条对应的曲线分支,分别标注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再结合各次主题词来画出分散曲线,如结合“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标注”的方式来逐步提炼主题词,逐步形成以辛温类和辛凉类为中心的放射性曲线。需要说明的是,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尽量减少文字的使用,并对主题词的个数把控在3-5为宜,对于标注也尽量精简,从而让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

3结语

思维导图在中医学的应用与实践,为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带来了新的尝试,同时,思维导图以人脑思维模式为基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放右脑潜能,还能够从知识点的刺激、学习、记忆中增强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联结,从而将学习过程与思维训练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6篇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施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制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标准、全面提升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生五年的学习进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创造性。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多种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在医学类专业,周洪昌等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陈英华等在医用物理学教学过程中也引入了思维导图;冯金梗探索了思维导图在医科类院校推广应用的情况。思维导图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本研究在现行的课程教学基础上,对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思维导图引入多媒体理论教学,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意,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于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分别在两个学期对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临床医学系2013级和2014级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试验性教学,2013级5―12班和2014级9―12班为试验组(594人),2013级1―4班和2014级1―8班为对照组(592人)。两个组均由同一位教师用44个学时进行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授课,所不同的是试验组采取思维导图教学法进行教学;而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多媒体法授课。期末考试后两个组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思维导图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数据统计。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试卷卷面成绩”是有可比性的,例如平均成绩的高低,及格率,各分数段人数的分布比例,都能反映思维导图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①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卷面平均成绩,两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卷面平均成绩为79.5960,对照组为76.6098,t=4.449,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卷面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②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差异。将学生卷面成绩分为四个分数段:0―59.9为不及格分数段,60―69.9为较差分数段,70―89.9为良好分数段,90―100为优秀分数段。多个样本率比较的x2检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x2=16.393,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成绩的构成比之间有显著区别。从图中可以看出,试验组的不及格率仅为5.2%,低于对照组的8.6%;较差分数段的分布率为11.3%,也低于对照组的16.9%;而试验组70―89.9良好分数段的分布率为67.7%,要高于对照组的62.8%;试验组的优秀率为15.8%,也要高于对照组的11.7%。如果将学生卷面成绩分为

三、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门科学。大多数医科院校都将医学微生物学开设在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下半学期,既承接前半个学期的医学免疫学相关内容,又为后一学期的流行病学奠定基础,学生从医学微生物学开始接触临床疾病,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和防治原则等。目前各个院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它能够集文字、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于一体,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信息量太大、课堂笔记难以完整记录、缺乏师生互动、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等缺点。李晓华等尝试着将PBL教学法应用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去,王险峰等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实践了CBL教学法,PBL和CBL教学法大同小异,都是以问题或者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或CBL)教学实践中,知识的流动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多源性、交织性的,能有效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PBL教学的开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国外的医学生都是在先接受四年的理工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接受医学专业教育,而我国医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在这些能力方面还比较欠缺;而且PBL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资源要求较高,要花费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容易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事实证明PBL教学法不适用于低年级临床医学生课程教学。

本次研究试着将思维导图融入到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旨在寻找一项适应范围更广、应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将《医学微生物学》教材按篇和章节绘制思维导图如图2,依据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标识重点内容,也可将典型临床病例、科研新进展及实事新动态等都引入该章节的思维导图中。然后每堂课以本章节思维导图为切入点,进行多媒体授课,授课的过程即是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接受和使用思维导图,特要求学生对细菌学篇(占总课程60%)或病毒学篇(占40%)的实际所学内容绘制复习总结型思维导图,并给予评分,评分按10%计入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后统计结果显示,思维导图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成绩大幅度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良好和优秀率也显著升高。思维导图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可以被大多数同学接受的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7篇

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时,内科医生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情感倾向。作为一名真正的内科医生,即便遇到挫折,遭遇权威和社会压力时,也要有质疑的态度、指出错误决策的勇气。内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批判性思维技能发展,而且要关注情感倾向的培养。这对于每天都在做决策的内科医生而言很重要,对于处在问题重重和纷繁复杂的医疗环境中的我国医生而言更重要[2]。

2认知理论与课程整合为内科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内科学知识的传授超过记忆的承受阈值时,有效知识传授降低,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可能耗费更多的时间。这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大规模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2.1认知记忆与内科学教学的相关性

记忆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对于医学生及内科医生而言,医学知识的记忆会伴随整个学习工作的全过程。内科学教师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医学知识的传授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如何通过提高记忆效率改善学生思维活动。记忆通常被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存储量小、时间短;长时记忆存储量大、时间长。长时记忆是知识的载体,作为一种长期静态的存在,对学习和工作思维起的作用不大,因此,对其起作用的是动态的记忆,也被称为工作记忆,直接参与医生行为过程。工作记忆是通过短时记忆发挥作用的,所以在内科学纷繁复杂医学知识的记忆中,增强短时记忆存储效能,对于改善记忆效果有很大帮助。传统内科学课堂教学侧重于大量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生的工作记忆阈值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和储存大量信息,这就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整合内科学知识成为教师探索的一个方向。

2.2认知负荷理论为内科学知识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通过降低认知负荷设计的课程有很多,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主要限制来源于所传授的知识结构本身。例如,实验室检查内容以复杂的陈述性数据知识为主,其难度来自于巨大的信息量。对于这类课程,即便通过课程改革减少认知负荷,也不能减少传递的信息量,对课程的认知难度影响较小。但是可以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增加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以降低认知负荷。例如可以把心肌酶的检查内容整合到冠心病这一章,因为学生学习完实验检查后,并不能记忆繁多的检查内容,在内科学授课中,教师还要讲解一遍心肌酶学的特点。所以在传递信息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整合,降低认知负荷,增加课程的关联性,为知识整合提供了新的模式[3]。

2.3传统教学法、SBL、CBL、PBL与课程整合

SBL、CBL、PBL并不是新事物,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了SBL的雏形,然而SBL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几乎是同步的。CBL、PBL之间容易发生混淆,区别在于CBL采取指导式提问方式,PBL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关于PBL的争议一直存在,认识也不统一。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常需花更多时间对疾病进行探索,在短时间内不能抓住重点。这一现象不仅在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在其他学科中同样存在。CBL与PBL不同,内科学教学中,单独使用PBL的认知负荷依然很高,类似于给学生一个内科病例,让学生自行找出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并自己制定治疗方案,最后给学生一份疾病概要。而CBL更像是一个范例教学,其中包含真实病例,并带有分析病例的过程[4]。对于同样的教学目标,PBL的效率没有CBL高。但由于内科学教学中存在大量规范化、相对固定的诊治流程,PBL、CBL在内科学教学的现实价值是对传统教学法的补充,而非取代。在内科学教学改革中,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课程整合无疑是具有科学性的。当前内科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推崇,并且成为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认知负荷理论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

3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3.1循证医学与概念图结合使学生早接触临床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将诊断学及各系统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分开讲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全部课程学完后,学生难以对临床实际需求产生清晰的思路。以命题为中心,结合最新循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的概念图教学则能把有关的内科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可视化图表,有利于巩固、理顺所学知识。如在学生制作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疗概念图过程中,可以将“心电图”中室上性心动过速内容整合到“内科学”心律失常中,理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个诊疗思路,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不遗漏重要内容;同时密切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最新指南,规范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整体思维。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而且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内容

内科学教学改革应将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2],以认知负荷为理论依据、课程整合和概念图为方法、临床需求为导向,训练学生掌握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在四模块(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与技能、核心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两结合(基础与临床教学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四基础(厚基础、宽理论、强技能、重人文)的前提下,完善内科学教学模式及知识框架(见图1),建立一套完整的内科学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疾病和健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3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的设计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内科学教学需要使用多种计量学知识和评审方法,需要对能力获取的进展和失误不断进行评价。设计学生自评量表、学生互评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并评价信度、折半信度、效度,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临床岗位需求。

4国内外教学模式借鉴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高职 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枯燥,加之大多数学校的内科护理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接触临床患者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虽然近年来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多媒体教学,但其课堂讲授信息量大且师生互动较少,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联想、绘制、分析渗透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能对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意义

1.1利于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指出: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改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出高端技能型、复合型护理专业人才,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2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即心智图,是一种以图像形式展现思维轮廓的工具,具有辅助展开发散性和集中性思考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护理教育中,其广泛应用在护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继续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的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上有着独到的优势,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研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联想、绘制、分析渗透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该教学模式利于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护理学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应用学科,对护理工作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要求极高。而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能系统培养和提升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质量,适应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流程

2.1开课前准备

课题组系统回顾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进程、应用价值等理论,了解PBL教学法实施的意义、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思维导图PBL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2.2教学内容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所使用同版《内科护理学》教材,实验组学生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由相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上教学的授课计划、课时、目标、进度均相同。

2.3教学过程

(1)疾病选择:首先由教师根据选定的内科教学内容,每次课前发放给学生预习思维导图,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病情介绍,明确重点和难点,避免遗漏知识点。

(2)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所选疾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等关键环节提出几个中心问题,问题主要以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办的形式展开。

(3)查找资料、自学并每位同学制图。

(4)小组成员讨论并修订思维导图。

(5)小组从疾病的识别、分析、治疗全过程进行汇报,教师指导。

(6)教师点评:突出强调重点、难点,强化相关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技能,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并评出最佳小组团队。

2.4教学评价

为客观评价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下转第57页)(上接第42页)式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可采用师生间的访谈法收集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看法和建议。对两组学生采取理论考试,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形式对学生客观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提高能力、教师评价和促进学习4部分,以期客观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习效果。

2.5数据的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小结

我国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部分医学院校引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在高职院校临床护理教育中应用较少,因此其有效性、可行性研究有限。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部分思维懒惰的学生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常采用回避、拖延等应对策略。因此在剖析PBL教学过程,总结各环节教学特点,分析PBL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思维导图的原理和框架,挖掘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其与PBL教学模式的共通点,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联想、绘制、调整与分析渗透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讯作者:张先庚)

基金项目:该研究受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王红艳,(1986-),女,硕士,助教,科研处干事,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和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张先庚,(二级)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护理教育研究及管理;研究方向:高等护理教育 、管理和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1] 台宏达.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6, 15(2):185-188.

[2] 姚磊,黄海树,乔露.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 2012,11(12):177-179.

[3] 袁贵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Z].2012:58-65.

[4] 马梅.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9篇

一、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生理和病理等,需记忆的内容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医学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认知方式以记忆为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升,批评和创新精神有待加强,因此急需进行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医学课程内容包括的大量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等,多与概念有关,概念是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很多医学课程适合概念图教学,因此,笔者倡导将概念图应用到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实现:(1)运用概念图加强医学生意义学习。通过概念图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概念和命题时,能够加强与原有认知结构的结合,即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知识可以保持更长久,利于迁移和后续学习。(2)运用概念图改变医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与认知方式有关。认知方式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稳定的知觉形式和概念归类模式。通常有:记忆、规则、质疑、应用几种。有研究表明,学生运用概念图学习时主要采用以规则为主的认知方式,在学习新概念时,通常习惯于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善于批判和创新运用。(3)概念图作为医学教学评价工具,适用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概念图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及创造力的激发,但又不是完全没有范围,构建科学、合理、便捷的评价系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基于概念图的医学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概念图首次由美国康奈尔大学J.D.Novak教授提出,被国外广泛用作教学工具,在医学教育领域中,对概念图研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概念图作为认知工具,包括:概念图对有意义学习的促进作用,对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2];以及探索概念图的有效教学方法,如与基于问题学习(PBL)相结合[3]等;还有影响概念图教学效果因素,如反馈的重要性[4]等。(2)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Novak在提出概念图同时,也给出了概念图评分系统。自1995年之后,基于不同的评估任务及作答形式产生了许多评分系统,其中M.A.Ruiz等提出的三种评估法[5]和J.R.McClure等提出了六种评分法[6],是引用最为广泛的概念图评估理论。1990年,概念图理论第一次由方展画教授引入中国教学领域[7],之后概念图教学研究成果逐步增长,21世纪后显著增加,引起我国教育者的极大关注,研究对象主要分布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较少,学科则偏向于生物、化学、物理等理科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探讨概念图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方法。概念图教学具有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势,但我国医学教育一线的师生对概念图的认知率较低,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概念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以“医学教育”作为学科类别进行过滤,共搜索到相关文章为35篇,主要研究将概念图应用到护理、遗传学、生物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程教学中,护理学教学居多(18篇),研究范围包括利用概念图培养学生批判思维[8]、与PBL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9]、概念图作为学习策略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实证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对概念图评价体系研究较少,概念图的优势还没有引起医学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三、基于概念图的医学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文章倡导以概念图为切入点,改革医学教学模式,通过基于概念图的学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探索出符合我国教育情境的概念图医学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线性思维模式为整体思维模式,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具体实施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积极探索基于概念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学模式的实施。包括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概念图教学的展开、发现学习法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认知心理学理论,如认知负荷理论、图示理论等以更好了解学生认知状态,为概念图教学提供参考;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分组学习提供借鉴等。

2.从基于概念图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看,过程大致如下,根据实际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调整。(1)向学生介绍概念图学习的一般程序,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2)根据划分好的教学单元,按预定教学计划,对全体学生集体讲授概念图;(3)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单元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分个人评价或小组评价;(4)分析测试结果,以达到80%-85%正确率为掌握。对未达目标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进行纠正;(5)再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到大部分学生掌握后,转入下一单元学习。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全部教材学完。(6)全班总结性评价。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0篇

1.2方法

对照组对所有实习医生实施传统教学,主要包括:教师向医生仔细讲解超声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向其提供典型的超声图像诊断、治疗方案,并在教学结束后将超声知识归纳总结给与医生。观察组对所有实习医生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包括:选择我院超声科出现的实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研究对象拟定相关的超声问题作为教学主线,引导实习医生相互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搭建活跃的讨论平台,促进师生交流,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创造者为医生创造情境学习环境,及时发现有价值、合适的病例来引导医生对此进行探索、分析,将书本上的理论超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快医生掌握操作技能。

1.3观察指标

计算并比较两组医生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后的考核成绩评分以及对于教学方式的效果。其中利用教学老师自己设计的试卷对学术进行考核,内容主要有临床思维、实际操作、超声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分值比为2:1:1:1,总计100分。采用问卷调查评价学术对于教学方式的认可情况,包括对于超声知识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超声诊断思路等方面,分为效果显著、效果一般以及无效果3个等级,以反映医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成绩评分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满意度用百分率表示,行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生考核成绩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临床思维评分(25.16±4.68)、实际操作评分(14.73±1.56)、超声基础知识评分(15.25±2.04)、超声专业知识评分(14.12±1.24);而研究组的临床思维评分(33.37±5.43)、操作评分(17.36±2.11)、超声基础知识评分(18.11±1.37)、超声专业知识评分(18.45±1.29),两种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医生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对超声知识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超声诊断思路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病理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16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的有机联系[1]。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入到病理学理论教学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是英国著名智力开发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考和笔记工具[2],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思维工具,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在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思维导图的中心思想是使用可视化的方法通过放射状的图表绘制思维过程。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3]。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与传统记忆相比,用思维导图记忆有以下优势:一是节约时间:二是关键词显眼在中间,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三是做思维导图时,学生对知识会处在不断的发现中,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使记忆的深度加强;最后在关键词之间易于产生清晰的联想,加强记忆的广度。

在学习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辅助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不但能够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而且有利于增强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效率。已有研究表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尚无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报道。

2 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弊端

病理学是形态学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板书加挂图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具有其模型逼真、图片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动态演示形象生动、文字规范精练、信息量大等优点,所以多媒体教学在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主流。在长期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多媒体教学由于内容相对较多、节奏快,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记笔记困难,知识在记忆中停留时间太短,印象不够深刻,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4]。传统的板书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所讲的内容之间具有更好的连贯性、条理性,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所讲的幻灯片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把前后幻灯片的知识连贯到整堂课的知识结构当中,这给学生的记忆、复习带来了困难。每章节的系统知识分成点、线、面三级梯次结构进行教与学,初级梯次结构,强化理解知识节点;次级梯次结构能正确找出各知识点间的纵横关联线或上下左右的相互毗邻关系或因果关系线;末级梯次结构纵向线和横向线的汇集,便合成知识面。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3 病理学理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3.1 在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病理学的系统知识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传统性黑板板书是知识的线性排列,虽然具有知识的连贯性,却不符合人脑的思维方式。PPT多媒体教学应用其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知识点的传授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知识的连贯性上有所缺陷。在PPT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点、线、面上的连接,使学生强化理解知识节点,又能找出各知识点间的纵横关联或上下左右的相互毗邻关系或因果关系,又可使学生对具体病变的特点进行回顾。在一张幻灯片上对所讲章节内容一目了然,这也符合人的记忆规律。

3.2 在病理学复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复习是提高信息保持的有效方法,由于每堂课内容多,对于病理学复习来说方法很重要,这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总结方法。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记忆特点,这使所复习的内容在一张纸上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便于复结。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须常用常做,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确定好新知识结构中关键词的层次和类别,要用最为简单、最为明显的放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5],提高内容的压缩提炼能力,并加深加快记忆,提高复习质量。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在病理学理论教学,甚至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正确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让教师及学生在教学与复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习,的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15-61.

[3]张敏,杨凤梅,朱晓红.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4).

[4]柏干苹,方勇飞.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数字人体神经系统;应用;范畴

数字人体学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研究人体的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乃至整个人体数字化及其规律的科学[1]。数字人体神经系统是数字人体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数字人体神经系统和数字神经系统、人体神经系统又是不同的概念。本文主要对数字人体神经系统和数字神经系统进行比较,研讨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应用及其研究范畴。

1 数字人体神经系统与数字神经系统比较

人体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导系统。人体通过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信息经传入神经到大脑,再经传出神经到效应器,以调节机体。

数字神经系统是由美国Microsft公司Bill Gates在其著作《利用数字神经系统》[2]一书中率先提出的,就是说利用高科技的互联网和集成软件,构建像人体神经系统那样的传入、传出、决策的模式,以应付数字时代的经济挑战。应该说数字神经系统概念是经济领域的,它不同于人体神经系统和数字人体神经系统。

数字人体神经系统是采用高科技手段,将人体铣切标本、CT、MRI、各种图谱、各种波谱、各种生化检查仪器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输入到"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决策,这些数据或三维重建人脑和脊髓,或用于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个由人体数字数据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软、硬件组成的"中心"就是数字人体神经系统。虽然数字人体神经系统和人体神经系统同属于医学领域,但不能发现,其概念不同、意义不同、用途不同。

2 数字人体神经系统应用

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研究虽然处于初期阶段,但已经显现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临床实践意义。数字人体学也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研究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数字人体神经系统也是我国第174次、第208次香山科学会议确立的课题之一,并纳入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 中国科学院2012年11月率先实施启动了"脑功能联结图谱"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近日该项技术已经取得初步进展[3]。

近年来,中国也在脑与认知科学上加强了部署。国家"973计划"先后启动了"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等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了"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等重大研究计划。

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地研制出人工耳蜗芯片,主要解决听觉信号传导问题,通过芯片分析、传导刺激的信号,以传导声音,初步解决了永久性耳聋问题。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成功地尝试。2013年美国又启动了"人大脑活动图"项目,旨在解决人类老年痴呆病,与此同时,国际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脑数据库或建立脑模型的研究。2013年德国科学家还开发出模拟人脑的神经形态系统硅圆片(硅芯片),这是欧盟人脑研究项目要开发的类似人脑的新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石。实际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在该领域着手研究。

利用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数字化图像导引方法,应用于临床,将CT、MRI、各种图谱、各种波谱、各种生化检查仪器所获取的信息数据三维重建,并传入手术室,利用机器人成功地开展了无框架定位脑手术。毕思文、田增民等分别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介绍了"神经导航与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数字化图像导引与无框架定位脑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脑立体定位手术"、"新型机械臂在脑外科定向手术中的应用"[4-7],论文介绍的利用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数字化图像导引定位方法进行的560例手术,其中脑肿瘤359例,癫痫、严重精神疾病、帕金森氏病等112例,脑脓肿、脑血肿、脑积水77例,脑内金属异物12例,都获得了成功[8]。

3 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研究范畴

3.1探索人类认知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关于认知方面的概念很多,比如思维、记忆、遗忘、回忆、联想、分析等,以思维为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本质属性的形式,创造性思维是人们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那么思维是如何进行的,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数字人体神经系统需要研究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天才,在他去世若干年后,加拿大病理学家公布了爱因斯坦大脑胼胝体较正常人宽的数据。

3.2构建人体神经系统图像导引定位 人脑在颅内分为左右大脑半球,颅内结构比较复杂,还有小脑、丘脑、脑垂体、松果体、由豆状核、尾状核、背侧丘脑组成的内囊、海马、胼胝体等。利用人体铣切标本、CT、MRI、各种图谱、各种波谱、各种生化检查仪器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输入高性能计算机,采用现代软件编程进行分析、处理,三维重建人脑和脊髓,把三维重建的图像定位,用于人体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脑内肿瘤、脓肿、血肿等的手术。构建人体神经系统图像导引定位,较好的解决了复杂的颅内手术。

3.3研讨人体神经传导机制 人体的神经传导机制十分复杂,例如:人体感觉、运动传导机制,感觉、运动传导障碍机制,神经-激素(递质)调节机制,神经-效应器支配方式,神经核、神经节、神经、神经末梢的分布等。我国近年来开展的"脑结构与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等课题, "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 等重大研究课题,就是试图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有些课题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人体神经系统有许多奥秘尚待研究,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随着数字人体神经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期待一批重大科研成果问世,以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侯鹏高.数字人体学概论[M].第1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14:1-3.

[2]毕思文.数字人体与医学[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5,9(3):179-184.

[3]张绍祥.我国数字医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数字医学,2011,6(12):8-11.

[4]田增民,刘宗惠,杜林祥,等.新型机械臂在脑外科定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2):110-112.

[5]田增民,王田苗,刘宗惠,等.机器人系统辅助脑立体定位手术[J].军医进修学报,1998,19(1):4-6.

[6]田增民,王田苗.数字化图像导引与无框架定位脑手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204):158-159.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3篇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学院校开办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增多。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在医院地位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同时也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四年制,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均侧重于理论,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的应用,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尽可能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处理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速度很慢,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寓教于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2)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3)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第5期王枝梅.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3):63-65.

\[2\] 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2000,13(8):416-417.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4篇

课堂教学是西医院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普通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学多年来一直是西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西医院校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针对西医院校医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是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师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的目标。承担了二十多年的中医学课堂教学工作,笔者有一些想法和体会,供同道参考。

1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1环境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对大学生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网络上和社会上有关中医学是“伪科学”的说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中医学教材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现已更新至第8版,基本上是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概括与浓缩,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内容,对学习西医学知识体系的医学生来讲,知识面广泛,概念抽象、语言难懂,肯定影响其学习兴趣。

1.3课程安排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这时的医学生已经经过较系统的西医学基础理论学习。西医学理论的学习,促进了西医学逻辑思维模式的形成,这时中医学知识体系的介入,强调哲学与类比思维,必然造成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的冲撞,加之中医学只是西医院校的一门辅助课程,课时不断压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教学大纲对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大体一致,即初步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为在工作中学习或应用中医,进行中西医结合打下一定基础。实际上,西医院校的医学生将来多数从事西医临床、教学和科研等,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学习,不可能完全掌握中医学知识,更别说将来运用中医知识来处理常见疾病,中医学学习变成了为被动地应付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5传统教学模式 根据既往的教学体会,虽然中医学是西医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但由于中医学教学理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呆板,教学内容抽象、枯 燥、模糊”教学效率不高,理论脱离实际,“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造成学生理解与记忆困难,课堂教学对学生吸引力下降,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想法

2.1明确中医学的教学定位 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医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不同的思辨方式、不同的认知方法、不同的行医规范等,但在中国,中医学有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拥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思维,至今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医学一样有着相同的服务客体——人,有共同的研究方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护人类健康,且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替代医学的兴起,中医学正在逐渐走向与西方主流医学汇合,美国FDA已承认中医学为“独立的完整医学系统”。基于此,需要明确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定位,即学习中医学,可以完善西医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辅助或替代手段,为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创造性地研究中医药提供思路。

2.2明确中医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式与途径,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和中医院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对中医院校来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中医师,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使中医学生具备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运用中医常用方剂和针灸来处理常见疾病的教学目标不难实现,但对西医院校来讲,以传授西医学为主,中医学只是一门辅助课程,且学时在不断压缩,一个学期的中医学学习,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很难实现,另外从西医学生将来的发展来看,需要考虑中医学知识“学”、“思”、“用”的关系,所以需要明确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目‘标,以中医学基本特点为主线,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现代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正确学习理解中医学“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的能力,初步建立中医学系统、动态、辨证的认知思维方式,为将来的工作实践和发展奠定基础。^

2.3改革中医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既往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桎梏,简单地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只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同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中医学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开放、动态、交流的形式,围绕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教学内容系统、连贯、科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思维共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

3.1重视绪言导论教学 绪言导论是教材结构系统中的重要一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概括说明了教材的整体内容和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对教材的学习将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等作用。绪言导论教学尽管是在课程之初,但其引领及导向必然贯穿整个授课的全过程。同样对于西医院校的医学生,绪言导论是他们正式接触中医医学体系的第一堂课,第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和学习的动力,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医学的概念引入,结合世界医学的分类和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讲解中西医学学科属性的异同和认知方法的差别,使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理解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不同于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围绕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就,如中医学理论体系四大经典著作,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世界影响,以及中医学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再者围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讲解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的影响,使学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合理、有序地转变认知思维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2重视认知思维方式培养 教师一谈到中医学认知思维方式,就想到灌输或转变,事实上,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思维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便学生当时接受了灌输的所谓中医认知思维方式,等再学习其他课程,看到与中医学理论不相符的情况,仍然会困惑,仍然会反思,所以说学生都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质疑精神及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转变教学理念,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给学生阐释这样的观点,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对中医学、西医学来讲也是如此,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是建立在宏观、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核心是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观。西医学是建立在原子论哲学和解剖学技术之上,按照还原分析的思维方法,应用形式逻辑,侧重于生命实体原型及其物量变化,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 模式的和个体化医疗方式的发展,许多医学理念不断的融合逐渐模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界限,所以要使学生理解,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不同医学体系有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由西医学的生理病理基础到中医学的藏象,由西医学的视、触、叩、听到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由西医学的对症治疗到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由西医学的“亚健康状态”到中医学的“治未病”等,殊途同归,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保护人类健康,这样有利于学生批判性理解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兼容并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重视教学内容调整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是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概括与浓缩,中医院校要4年左右时间讲解的教学内容,在西医院校只用1学期的时间完成,且教学学时不断压缩,所以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精减和整合,围绕中医学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侧重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的技能、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规律,教学内容精而少,这样既保留了中医学的全貌,又明确了中医学理论的内涵,同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培养学生从中医学角度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4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从中医理论基础到临床综合应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内容繁多而抽象,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新课与旧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贯通,体现出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同时还要体现与西医学学科的关联性。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有学习需要与动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较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除了要重视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去解释晦涩、抽象的中医概念,还应结合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新进展及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去进行分析阐述,应用启发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探究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其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如舌象图谱、脉象图谱、中药饮片图谱等,可以将中医学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如中医学的症、证、病与西医学的症、征、病的区别与联系,循证医学中的证和辨证论治中的证的区别等,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让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归纳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在“授鱼”同时又“授渔”,同时善用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5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学理论是临床实践的总结,所以教师应搜集、整理古代医案和临床实践中的一些适合于中医学教学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展示给学生,如讲解辨证论治时,笔者在精讲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后,给出学生适当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运用中医学理论去辨证,通过认真思考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辨证论治,同时结合学生的西医学知识,体会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治疗方法多样性,认识中西医学各有优势和不足,强化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针对临床实际和西医院校学生将来的发展,讲解方剂学内容时,从2009-2010学年开始增加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内容,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中成药的说明书,结合所学的中医学理论,辨证地使用中成药,而不是根据药名或把中成药当西药用,同时注意合理地进行中西药联用以及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教师要积极关注中医学在国内国际的发展动态,如中医学“治未病”研究,中医体质辨识、检测、评价和干预的客观化、数字化;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及中药安全性再评价;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化、个性化特点和中药单方复方多靶点、多层次作用的机制,针对重大疑难疾病的突破等,笔者尝试将前沿性研究成果引进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多维思考,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中医基础思维导图范文第15篇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学院校开办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增多。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在医院地位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同时也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四年制,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wwW.133229.COm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均侧重于理论,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的应用,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尽可能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处理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速度很慢,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寓教于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2)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3)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第5期王枝梅.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3):63-65.

\[2\] 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2000,13(8):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