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

供货风险分析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商;风险厌恶;订货时机;供应链协调;Pareto改善

[DOI]10.13939/ki.zgsc.2017.06.092

1 引 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短生命周期商品(如电脑、汽车、时令服装等)出现在消费市场中。在这些产品行业中,供应链订货时机是影响其整体绩效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各供应链成员之间库存风险的分配。但各成员对订货时机的偏好各不相同。零售商通常偏好延迟订货(Delayed Order,晚订),希望在获得明确的需求信息后再订货。而供应商通常偏好预先订货(Advanced Order,预订),以便提前合理安排生产,降低成本。因此,供应商和零售商在订货时机的选择偏好上经常是冲突的。以往对供应链订货时机研究的文献中,多数假定供应链中的企业是风险中性的,即以最大化期望利润或最小化成本为目标。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Cachon及Zhao Xiande[ZW(] Zhao Xiande,Xie Jinxing,Wei J C.The value of early order commitment in a two-level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0(1):194-214.[ZW)]等都遵循风险中性假设。然而,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管理者对目标利润实现的关注程度更甚于对期望利润最大化的关注。Li Jing等认为,风险厌恶型企业通常愿意以达到最大化目标利润的概率为目标。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Lanzillotti[ZW(]Lanzilotti R F.Pricing objectives in large companies[J].American Economoic Review,1958,48(5):921-940.[ZW)]曾经对美国20家大型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调研,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型企业高管将达到一定的投资回报率设定为企业战略目标,调研的公司包括Goodwear轮胎公司、波音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大型制造商。按照财务管理的观点,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可以通过转化形成公司的目标利润,换句话说,超过半数的企业管理人员在为达到目标利润或最大化目标利润的概率而努力。因此,对于供应商采取风险厌恶的经营决策方式存在现实基础。研究供应商的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协调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本文受到熊恒庆[ZW(]熊恒庆,施和平.零售商风险厌恶下的订货时机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4):21-27.[ZW)]等人对风险厌恶型零售商的订货时机研究研究的启发,假定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一个风险中性零售商和一个风险厌恶型供应商,调查风险厌恶下供应链的订货时机,分析风险厌恶对供应商的影响,并参考林志炳[ZW(]林志炳,岐山,蔡晨.风险厌恶假设下供应链回购契约模型[J].预测,2010,29(6):52-56.[ZW)]等人的研究设计契约进行协调,以求得Pareto改善。

2 研究假设与建模符号

本文假设,在一个短生命周期产品的供应链系统中,零售商是风险中性的,供应商是风险厌恶的。风险厌恶型供应商的目标利润是Tm;供应商以预订价和晚订价[JB({]ω1,ω2[JB)}]通过零售商销售商品;市场需求是随机变量,设为x,该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分别为f(・)、F(・),商品销售单价为p,未出售商品单位残值为v(无论其位于供应商还是零售商处),顾客需求未满足的惩罚成本为零。在销售期前零售商向供应商预订y单位商品,根据预订情况供应商生产q单位商品,并在销售期前交付。由于供应商必须生产出满足零售商预订量的商品,固有q≥y。同时假设在销售期间,需求明朗后零售商能按照ω2再次订购供应商剩余库存量(q-y),且由于商品立即送达将不会引起任何额外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供应商(制造商)的目标利润是Tm,是外生变量;批发价[JB({]ω1,ω2[JB)}]是预先确定好的,因此也是外生变量。

根据以上假设的描述,该供应链中存在三种订货方式:即预先订货方式、延迟订货方式以及柔性订货方式。由于短生命周期产品具有商品生产周期长而销售周期短的特征,故本文假设供应商只生产一次而零售商可以订货两次。

3 供应链订货时机分析

根据Cachon[ZW(] Cachon G P.The allocation of inventory risk in a supply chain:Push,pull,and advanced-purchase discount contracts[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222-238.的假设条件,当供应商和零售商都为风险中性时,供应链成员必须承担更多库存风险以获得更大利润;因此和现实情况相反,供应商偏好零售商延迟订货,而零售商偏好预先订货。同时,预先订货相当于柔性订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q=y时的柔性订货。引用Cachon研究结果,零售商预先订货的最优预订量为:

3.1 预先订货方式

供应链处于预订方式时,零售商决定预订量并承担库存风险,供应商只生产预订量,且q=y。此时,零售商最优期望利润为:

否则其取得目标利润的概率为0,将更偏好柔性订货。

3.2 延迟订货方式

当供应链处于延迟订货方式时,零售商预订量为0,只在销售期才向供应商订货。零售商在观察到市场需求后再订货,订货量即需求量,供应商承担全部库存风险;在销售期前,供应商就得决定生产量q。供应商利润为:

是关于q的减函数,意味着[AKq-D]=[SX(]Tm[]ω2-c[SX)]时Pm最大,故供应商最优生产量为[AKq-D]=[SX(]Tm[]ω2-c[SX)],由此可看出供应商有最小化生产量的倾向。通过与(2)式(风险中性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的对比可得:除了与销售价格、生产成本相关外,风险厌恶型供应商在延迟订货方式下的最优生产量还与供应商的目标利润密切相关。Pm即供应商取得目标利润最大化的概率为:

3.3 柔性订货方式

在柔性订货方式下,零售商两次订货机会,分别为预订和晚订。假设市场需求为x,零售商预订量为y。当x< y时,零售商订货一次(预订)即可满足市场需求;当y≤x< q时,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于预订量,则零售商除了预订后,还将再次订货(即晚订),以满足市场需求;当x≥q时同理,只是此时由于需求量大于生产量,不存在未售完值。故供应商的利润为:

时,供应商偏好的订货方式顺序是:延迟订货、柔性订货、预先订货。由于在预先订货方式下,供应商达到目标利润的概率为0%,故供应商最不偏好该订货方式。

当[AKy-D]F

4 供应链协调

本文利用回购契约(Buy―back contract)对供应链进行Pareto改善。回购契约是指供应商对零售商没有卖掉的产品以小于批发价的价格进行回购。假设ωb为供应商收取零售商的每单位产品的批发价;b为由于未卖完零售商退货给供应商的退货价(b>v),需求风险双方共担。则实施回购契约情况下零售商期望利润为:

5 数值分析

假设需求随机变量x服从概率密度函数为f(x)=λe-λx的指数分布,根据结论2中(a)(b)两种情况进行回购契约Pareto改善分析。

5.1 预先订货方式下的供应链协调

6 结 论

在由风险厌恶供应商和风险中性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中:处于延迟订货方式下,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不仅与价格、成本相关,还与供应商目标利润相关;处于柔性订货方式下,供应商的最优生产量与零售商预订量相关,并随预订量递增。为消除供应商风险厌恶的不利影响,零售商此时会增大预订量。本文研究还显示,在多数情况下,供应链中的订货方式将对供应商不利。为了改善对供应商不利的处境,本文设计了回购契约帮助供应商获得Pareto改善。在实施回购契约时,设置批发价和回购价需同时考虑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利益,如此才能有效地进行Pareto改善;同时,由表2和表3还可以得到:供应商目标利润越小,回购契约越容易提供Pareto改善,但当目标利润达到一定程度时,回购契约将失效。

2016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风险厌恶程度增加。多数供应商成为风险厌恶型企业,在此情况下,供应商更倾向于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风险厌恶型供应商提高其经营决策水平、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依据。风险厌恶型供应商可以据此确定其最优生产量,并最大化达到目标利润的概率。另外,在当前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市场环境下,本文阐述的回购契约对于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偏低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Zhao Xiande,Xie Jinxing,Wei J C.The value of early order commitment in a two-level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80(1):194-214.

[2]Lanzilotti R F.Pricing objectives in large companies[J].American Economoic Review,1958,48(5):921-940.

[3]熊恒庆,施和平.零售商风险厌恶下的订货时机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4):21-27.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存货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30-02

1 引 言

依据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存货质押融资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将拥有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出质,同时将质押物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存货资格的物流企业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质押融资业务中,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物流企业提供存货质押服务。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委托监管、统一授信。委托监管下的存货质押服务,物流企业只负责提供存货质押监管的仓储服务;而统一授信模式下,银行给予物流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发放贷款,自主监管货物。

统一授信模式下的供应链存货融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利用金融机构的资源和授信为客户提供的整体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服务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供应链解决方案其业务形式包括了采购、分销、配送、运输、仓储、结算、融资、保险、信息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其中的物流与资金的结算的集成、物流与融资的集成等服务是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

借助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改善供应链的资金流,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课题。但是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动产融资的本质,决定了物流企业发展该业务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如果有效规避风险,成功开展金融仓储业务是物流企业的一项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在银行的统一授信下,物流企业独立开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问题。

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发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具有多方共赢的性质。一是银行借助物流仓储企业的良好的评估和监管能力和对贷款企业的信用和产品市场的了解,降低了银行动产质押业务的风险,拓展了新的贷款业务;二是物流企业有机会深入供应链的资金运作。物流企业发展金融仓储业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获得了新的转型发展的机会,获得了更多的拓展新客户的机遇。同时,金融物流业务也是物流仓储企业的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三是使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有机会统筹安排供应链上下游诸多企业资金筹措和现金流,合理分配各个节点的流动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在看到供应链存货融资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它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是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重要课题。

2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统一授信下物流企业供应链存货融资的业务模式对于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契机。物流企业可以转型成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同时,由于存货融资方案的提供,使物流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冲出物流市场价格竞争的红海,进入蓝海。但是,从事供应链存货融资业务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供应链系统的风险

由于供应链存货融资是基于供应链运作的融资项目,因此,单个企业的信用问题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链系统的风险。因此,供应链的行业、供应链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供应链的运营绩效,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控制能力等都对供应链的存货融资的风险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立对整个供应链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相结合的信用评估体系,在对核心企业的授信基础上,考虑建立对于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授信。

2.2 存货的风险

存货是质押物,为了保证在贷款违约发生时,物流企业和银行在处理货物时,不存在纠纷,存货的货权清晰是必要条件,在发放贷款之前需要确认。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可以对货物进行处理变现,但是如果货物市场比较小,专用性强,那么货物处理的代价会比较高,贷款不一定可以全部收回。市场的价格波动也对贷款的保全产生影响,价格波动比较大的货物不适合做质押物。保存的难易程度都是考虑是否适合作为融资质押物考虑因素,容易挥发、容易霉变、氧化、渗漏等货物,容易构成存货价值的减少,比如更新换代很快的电子产品和价格下跌比较快的货物需要谨慎对待。

2.3 信用的风险

信用的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企业的信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两个方面。借款企业的信用考核借款企业的规模与发展前景、财务状况比如赢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流动性、财务杠杆、企业的管理水平等一些指标。核心企业的信用考核包括借款企业的这些内容,还需考核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信用扩散程度、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和协调能力等。

2.4 操作的风险

操作风险包括流程风险、具体操作风险、模式风险、法律风险等。流程风险可以分为流程的标准化程度和流程的信息化来分析。具体操作风险包括物流企业的操作风险和银行的操作风险,在统一授信下,包括物流企业的人员素质,相关业务操作经验等。模式风险包括商业模式、质押方式、监管方的控制方式等。法律风险主要是指物流企业存货质押监管合同的内容职责风险,特别是物流企业只是负责监管还是需要负责质物权属认定、质物内在品质认定、仓单回购等责任,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物流企业需要在订立相关合同时明确责任。

3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规避措施

以上可以看出,供应链存货融资的风险是比较高的,因此,如果规避风险,成功开展业务是每个物流企业和银行面临的课题。依据供应链存货融资的特点和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规避风险:

3.1 供应链存货融资的准入资格控制

由于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需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银行或者银行授信的物流企业充分合作,为供应链的成员提供融资方案,因此,供应链存货融资首先需要核心企业能够对成员企业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这个意愿为成员提供融资的服务。因此,供应链存货融资的对象应该是由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支持做保障的。同时,由于贷款的保障主要是质押的存货,因此,存货的权属、货物品质的鉴定、货物的变现能力、价格波动的情况、货物监管的可操作性等需要重点考察。

3.2 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由于存货融资的对象大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比较弱,据有关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3~5年。大部分企业的寿命不超过5年,因此,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对于保障存货融资的安全非常重要。在存货质押业务中,对于企业的风险预警的观察可以包括企业向上游企业的订货规模、上游到货的及时率、授信人赎货的频率、票据反应的价格波动、授信人提货时对货物的品类、规格的选择等。对企业出现的停工、停产、变卖资产、拖欠工资、行业政策变化、重大投资等和质押货物的品质问题、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等情况需要及时预警。建立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确保贷款的安全。

3.3 物流企业的专业水平和控制能力

目前,存货质押中,由于物流企业的过失造成的货物的损坏、数量的误差等问题并不少见。同时货物的物权的确定、货物的变现等都需要物流企业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贵.金融供应链分析与决策[D].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

[2]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物流金融”课题组.物流金融:新经济下的金融[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李学毅,冯耕中.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36-145.

[4]李学毅,张媛媛,等.物流与供应链金融创新―存货质押融资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一、案情简述

国内某生产性出口企业甲公司同某国大型销售商乙公司有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历史,甲公司长期由乙公司授权,贴牌生产向其供应系列轻工产品,每年贸易金额在200万美元左右,该营业额占A公司所生产总额的2/3,尽管利润率低,但A公司仍能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由于双方数年的合作,彼此互相非常信任,付款条件由当初的信用证发展到后来的D/P,一直到前几年的后40天T/T(即提单日期后40天T/T付款,一般货物从中国启运港到乙公司所在目的港所需要的时间为40天左右)。虽然付款条件的放松会对甲公司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但是由于乙公司的良好经营和信誉,并未给甲公司带来许多应收账款或坏帐,双方的合作非常顺利。

然而,从2007年下半年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的金融海啸的爆发以来,由于乙公司所在国消费意愿的持续下降,乙公司的销售能力呈逐步下滑的趋势,资金回笼也越来越慢,拖欠货款的现象已经日益显现,而甲公司的供货仍按照当初既有的合同进行生产发运。 刚开始的时候,乙公司还能照常清关提货,后来由于资金问题接连把货物压在港口没能清关接货。等到甲公司后来停止供应货物进行盘点应收帐款时,发现乙公司已拖欠甲公司近100万美元的货款,资金的断链很快使甲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中。

甲公司曾经想把部分滞港货物转卖给其他小型零售商和经销商来舒缓困境,这些客商由于诱人的价格也有购买的需求,可是当得知产品是乙公司的定牌时,却因知识产权问题未敢转接货物。甲公司想把货物运回来改定牌,合计下来由于高额的来回运输成本、滞港费用和改牌的费用(主要改换客户定牌和去掉产品上乙公司的定牌和LOGO的费用)而告吹。虽然甲公司也投保了一部分信用保险,然而受制于小的信保限额和追偿欠款时间较长的缘故,而且所能解决的资金也只有较小的一部分,不能从根本解决甲公司的财务危机。

二、案例分析

1. 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恶化的大环境是诱发本案的主要原因

从甲公司和乙公司十多年的贸易交往来看,付款条件一直对乙公司越来越有利。乙公司的资信好,没有主观恶意拖延付款的现象是建立在甲公司好的产品、乙公司好的营销能力和良性的消费市场三者基础之上。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直接后果是使大批消费市场不景气,破坏了既有的基础, 从而影响乙公司的销售能力、库存增加、资金回收困难,进而造成乙公司的资金断链,对外支付能力降低。随着时间推移,甲公司的多批应收帐款未收,严重影响了其收支状况,促使其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2.不利的付款条件直接促使甲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后40天T/T(即提单日期后40天T/T付款)的付款条件属于乙公司的商业信用,对甲公司非常不利,虽然在次贷前未出现大的问题,但是一旦市场萧条或贸易环节出问题,甲公司将面临严峻的风险。乙公司主观上固然没有对甲公司实施任何的商业欺诈,但受制于大环境和自身的财务困境,不可避免要连累到甲公司。如果在本案例中,实施的付款条件是具有银行信用的L/C,也许甲公司受到的财务危机的冲击将大大降低。对于这种长期合作的业务,循环信用证的付款将是比较好的风险防范措施。

3. 贴牌的货物不能转卖套现加剧了甲公司处理财务危机的难度

货物的贴牌对甲公司处理滞港货物陷入极为被动的状态, 因为货物的销售对象只能是乙公司一家, 在知识产权问题的困扰下,任何的转卖套现都难于实现,这样就加剧了甲公司化解财务危机的难度。即使实施退运改牌也必须征得乙公司的同意,高额的来回运输成本、滞港费用和改牌的费用,这在实际的业务中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如果当初出运的甲公司的自主品牌或中性包装,也许这个棘手问题就较为容易解决。

4. 甲公司不规范的操作以及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甲公司在大环境持续变差,乙公司销售能力持续下滑以及拖欠货款的情况下,仍按照当初既有的合同进行生产发运,把更多的资金套在具有风险的市场,属于操作上的不规范,具有很大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一旦销售下滑,资金回笼慢的情况下,必须与客户尽早协商,建议暂缓或暂停,甚至取消既有的合同,等市场明显恢复后,再来协商供货。这样,对贸易的双方都能减少风险。

三、几点思考

1. 出口商在当前金融危机下慎重采用贴牌出口

贴牌生产出口在中小企业生产型企业较为普遍,并占了较大的比例,在大环境好的情况下,虽然能较好的维持这些企业的生存,但也有相当的不利,首先,中小企业从贴牌生产中获利较低,对自身长久的发展难于持续;其次,贴牌出口容易造成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和争议,经常被出口国和进口国进行种种的查验,甚至带来官司;再次,当贴牌出口的货物遭到进口商拒付时,出口商无法转卖,实际上大大降低了出口商处置货物的能力。最后,在当前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未收到或确保全部的货款,出口商应尽量避免贴牌生产出口,如果采纳贴牌生产出口,出口商应采取比较保守而且有利于自己的付款方式(策略详看第2条)。另外,在长期的出口贸易中,出口商在接受贴牌生产出口订单的同时,也应根据自身所掌握的产品核心技术和经济实力等特点,逐步培育自主品牌,因为自主品牌能够改变企业发展的方式。即使没有自主品牌,也尽量采取中性无牌的策略,这样,在当前不利的形势下能够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来避免各种风险和纷争。

2.出口商在金融危机下应采取较为保守的付款方式

出口商应尽量选择有利于自己保守的付款方式。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尽量多了解和试探客户的对外支付能力,对于信用证,同时也要相应了解开证行的资信情况,采取较为保守的付款方式来防范风险。金额较小的订单,宜采取费用较少,操作简单T/T预付的方式;金额较大订单,由于客户的资金问题无法实施T/T的,宜采取信用证的方式,这样有利于确保买卖双方都能够避免风险。后T/T,D/P和D/A等不利付款方式尽量不宜采用,因为在金融危机下,商业信用风险是非常难于控制的,虽然有些合作伙伴或客户没有主动进行商业欺诈的意图,但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难免碰到所料不及的商业风险,甚至连银行信用也存在风险,出口商也要持谨慎的防范策略去应对它。

3. 出口商在金融危机下应采取稳妥的业务操作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融资主体融资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推动下,供应链融资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供应链融资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进行授信的模式,而是围绕一家核心企业的完整供应链,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效率,实现了供应链的增值。完整的供应链融资包括四个主体即资金的供给者银行,资金的需求者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银行的战略合作者核心企业和融资服务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本文以四个主体出发,分别探讨了四个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表现和风险控制点。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供应链融资模式的研究

郭涛(2005)认为应收账款融资主要分为应收账款抵押融资、应收账款让售融资和应收账款证券化融资三种模式,并指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的优势。宋炳方(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可分为三类:即基于核心企业风险责任的预付款类融资产品,基于动产和货权控制的存货类融资产品和基于债权控制的应收账款类融资产品。王玉洁(2009)分析了预付账款融资的服务对象,主要模式和流程设计,并结合风险因素考虑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银行的融资利率决策。朱晓伟(2010)通过借鉴物流金融业务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总结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存货融资的主要模式,包括抵质押授信、先票后货授信、信用证项下未来货权的质押授信,并对两种模式下存货融资模式中涉及的成员关系进行了比较。

(二)关于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Pater(2001)分别从企业的内外部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他认为内部是供应链缺乏敏捷性所致,外部则是由于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以及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Matthew赵莉(2010)在梳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三种典型模式以及每种模式下的风险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对的防范策略,最后选取实务中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张爽(2013)提出现在供应链融资中,主要存在问题为:核心企业的道德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质押单的风险,从对核心企业的选择、完善银行操作环节、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三方面提出了风险控制思路。孟欣(2013)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即应收账款、保兑仓、融通仓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从现金流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外管体制完善三方面,提出了风险防范的建议。

(三)文献评述

目前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主要从内外部面临的风险研究着手,或是从三种不同融资模式角度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分析,较少站在不同主体角度解析供应链融资风险或是只对单一主体的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进行剖析,本文从四个主体出发,分别分析了不同主体在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控制点,使得供应链融资风险分析更为完善,也更具针对性,这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所在。

二、供应链融资的融资主体与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主要有四个参与主体,分别为核心企业、融资企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流程和各主体参与角色和程度不同,供应链融资可以分为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模式是指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拥有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并且将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与银行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融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如果融资企业违约无法偿还贷款,则核心企业需要替其偿还所欠银行的贷款。

(二)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是指存货或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融资模式。融资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监管,融资企业根据质押物的评估价值获得金融机构一定贷款额度的融资模式。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下游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授信企业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发货中心,核心企业按照约定发货的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在供应链融资中核心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信用提供,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信誉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为融资企业提供资金。由于核心企业承担上下游融资企业的违约风险,所以核心企业会加强对融资企业资金使用的控制和风险监督,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供应链的主要的主导作用,通过改善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状况,有助于加强对供应链的控制,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核心企业虽然在供应链融资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风险,当融资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核心企业由于替其承担违约风险因此也会受到牵连;另一个是操作风险,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内部流程不完善和人员操作失误的人为造成的风险。

供应链融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在每种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风险的成因和形式表现都有所不同。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和供应链上下游融资企业还款能力,如果融资企业出现资金紧张发生违约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连带责任替其偿还贷款,弥补提供贷款银行的损失。此外,由于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管理涉及的账户和业务较多,清偿程序和支付路径也较为复杂,因此易发生操作层面的人为失误,造成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与银行签订回购协议约定若融资企业逾期无法偿还银行剩余贷款时,核心企业将回购其尚未解除质押的剩余存货以偿还剩余贷款。当存货市场价格短期内急剧下降时,融资企业可能由于自身风险防范不足或是抗风险能力弱而放弃偿还贷款,此时核心企业就要替其承担违约风险。此外,由于供应链融资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供应链中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缺乏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流通中的物权难以得到保证同样会引起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买方企业交纳一定比例保证金从而获得银行授信,向卖方支付全额货款,卖方按协议的约定发运货物,货物到达后设定为抵质押,作为银行授信的担保。由于核心企业在这种融资模式下同样也承担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和承诺环节,因此引起风险的原因和形式和存货融资模式下类似。

通过对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核心企业为防范风险应当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风险管理制度,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和加强风险预案管理,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促进供应链融资信息交流和及时传递,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作为供应链融资资金的提供方,商业银行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通过运用结构性融资工具,基于供应链企业贸易中的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等资产发放融资,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资金。与传统资金贷款方式相比,供应链融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在此方面的业务流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来源于银行工作人员对供应链融资相关业务不熟悉而带来操作风险和由于融资方提供虚假的交易合同和文件造成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源于核心企业的资信和破产导致的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下面具体从三种融资模式即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融资来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来源企业的资信风险即核心企业由于行业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引发的无法偿还贷款的由于供应链自身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即银行和企业间人员相互串通,放松审贷环节从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同时融资企业可能提供不真实的交易文件和合同获取资金后将质押的应收账款汇入企业其他的账户之后擅自挪用的风险。此外还存在因为业务流程复杂,银行和企业之间业务衔接和银行内部人员实务而引发的操作风险。在存货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企业和仓储企业的信用风险。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是指融资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内部管理问题无法还贷的风险,仓储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虚假上报、监管失误等监管风险。二是内部欺诈风险此类风险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质押融资产品属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管控风险。三是质物类别风险,此类风险源于抵押存货货权不清晰或是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和流动性造成的。此外,存货融资模式下也存在由于仓储企业或者银行内部操作失误和仓储企业与银行之间业务衔接方面造成的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第三方企业由于自身的资信状况无法对融资企业做出担保和及时还款的信用风险,二是源于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和真实性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提供资金的一方,应当尤其注重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对供应链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市场作出风险评估,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再者要对注意对授信文件交易合同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还要特别关注物质类别风险,此外也不能忽视由于内部管理和流程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三)基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的资金需求方,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自有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一直以来就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融资难题。通过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依托核心企业的信誉和担保,极大降低其融资的准入门槛和融资风险,使其授信不再困难,较好地解决了融资难题。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能力有限,风险管控能力也较弱,在与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原材料采购阶段、生产经营阶段和产品销售阶段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和风险管理问题。下面根据其不同阶段所对应的融资模式具体分析其存在的风险状况。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核心企业的回款保障能力直接影响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是重要的控制点。此外中小企业提供商品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销售,对供应链资金的流通造成风险。当然,应收账款的转移和坏账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存货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与应收账款模式下类似,主要是来源于经营能力有限,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的信用违约风险和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和一些人为失误引起的操作风险。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能力和信用风险,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持续经营能力、信誉能力和核心企业间的合作紧密度都与其违约风险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是质押物的质量和受市场影响价格波动和质押物监管失误带来的风险。此外,也存在一定的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

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中的主要融资方,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方和风险控制的关键点,因此中小企业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建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并选择与资金雄厚、信用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以稳固整个供应链融资运作的顺利进行。

(四)基于第三方的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

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物流管理外包的承接者,物流公司充分发挥其在货物运输、仓储和货物监管等方面的长处,承担着抵押物的仓储、运输和控制职能。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对质押物的严格监控,有助于解决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综合解决方案的完整提供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深入供应链,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加大,从与供应链中各主体包括银行、客户和供销商的接触及运输仓储各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同时由于法律和经营运营环境复杂,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如何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顺利开展供应链融资的关键。下面还是从供应链融资的三种模式出发具体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鉴于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并不能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各节点企业间经济活动真实性进行调查,第三方企业如若缺乏相应的监管举措,容易给融资企业利用虚构的经济活动来欺骗银行贷款提供机会。在存货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是金融机构的委托人和人,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的监管者,在质押物估值及监督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外部监管和自身内部管理的缺陷会给存货融资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此外也同样存在内部欺诈和一系列的法律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货物监管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容易产生信息失真、滞后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存在质押物决策和监督管理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供应链融资复杂环境产生的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人为原因产生的操作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融资物流方案的提供者和解决着,其风险管理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参与供应链内部的监督和控制,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质押物风险的把控,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内部的操作风险控制。

四、结论

通过对四大主体三种融资模式下的风险分析,为了供应链融资的顺利开展,各个主体应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不同融资模式下各环节风险点的分析和控制,从而有助于防范整合供应链融资系统的风险,提高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效应。对内构建和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并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技巧,对外建立核心企业的准入体系,选择合理的质押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督,还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其风险进行监控。核心企业要注意防范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根据不同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和特点进行风险管理设计,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管控和监督,发挥其在供应链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商业银行注重防止由于牛鞭效应造成的供应链整体风险,注意对授信文件真实性的核查,同时也要防范内部欺诈和操作风险;中小企业则应关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并选择与实力信誉良好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加强风险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应深入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尤其要注意对存货仓储和运输风险防范。只有各个主体在各自的节点上做好风险把控,才能有助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R].Benellnlark Report,2008.

[2]Guoming Lai,Laurens G.Debo,Katia Sycara.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J].Omega,2009,37(4):811-825.

[3]樊新民,王千红.试析金融供应链中融资企业违约风险的成因[J].财会月刊,2010,27:38-40.

[4]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5]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

[6]熊熊,马佳.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4):92-98.

[7]徐亮.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联合库存管理;实现形式;供应链管理

联合库存管理是建立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库存管理策略[1]。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相比,它在机制上更加重视库存责任和权利在供需双方之间进行分担和分享,力求预防和规避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环境下的权责失衡和“牛鞭效应”[2] 。从实现机制的层面上分析,联合库存管理策略在实际应用时,主要有四种实现形式: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它们在适用范围、运行机理和实现机制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应当辨证分析,合适选用,不可一概而论。

一、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

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是需求方通过向供应方支付定金、或预付货款、或者提供保证金等形式,获得预定的某个时间的一定数量的货物所有权。但该批货物在当前并没有实际交付需求方,而是存放于供应方,由供应方负责管理。根据双方约定,或者需求方按照约定的提前期提出交付请求时,由供应商按照需求方的需求计划进行补给,并承担货物交付前和交付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数量、交付期等风险。因此,这种实现形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所有权转移为基础的供应链委托,体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相对分离。

(一)适用范围和运作机理分析

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是对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发展,使供需双方责任与权利更加平衡,避免了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环境下供应商不确定风险单方面放大现象,因此是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的一种联合库存管理策略[3]。

这种形式有利于需求方采用定期订货模式和定量订货模式,简化订货流程,从而可以获得质量、成本、交付期的保证,避免质量责任风险和库存过量风险;同时有利于供应方合理进行生产计划优化管理,实现按单生产,可以有效地规避“牛鞭效应”和应收账款风险,增强计划的准确性和资金周转效率。但供应方会承担质量风险、交付不能风险、进项物料涨价风险;需求方会承担增加订单可能不能满足,取消定单丧失保证金的风险,采购物料跌价风险。这样就加强了在供应链委托基础上的约束机制,使责任和权利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进行了分担和分享。

在以下三种情况下,采用货存供方的联合库存管理的策略对双方具有明显的好处:

(1)如果供需双方合作关系比较密切;

(2)供应方的供应能力较强,产品质量稳定,市场环境平稳;

(3)需求方在一定时期的总需求量比较明确,并且适合进行连续补给。

但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该实现形式并不具有优势,需求方应当建立合理的安全库存以应对需求:

(1)距离远,每次批量较小,并且时间窗口狭窄,物流运作成本高;

(2)需求计划不确定,并且时间窗口狭窄,供应方不能做到生产与供应的同步协调运作,不能及时保证对需求方进行联系补给;

(3)供应方资源紧张和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市场环境不稳定,不能保证按计划准时供应。

(二)实现机制分析

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双方应当建立合作契约机制,共同遵循合作原则、互惠双赢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使供应链运行信息即时共享,稳定协调。建立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双方以契约形式明确权利和责任至关重要。

在契约中供应方应当对需求方明确如下事项:

(1)需求方的计划需求量应当明确,避免中途临时变更计划。这样,有利于供应方进行合理的生产排程,增强生产的计划性;有利于供应方制定合理的物料需求计划,避免物料库存过大;有利于供应方边生产边补给,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服务质量。

(2)需求方的需求时间窗口应当明确,尤其是提前期和交付时间。因为时间窗口过于狭窄会增加供应方的供应难度和供应成本;时间窗口过宽则会导致计划的不准确,容易产生浪费。

(3)需求方应明确约定定金或预付货款或保证金的形式及其数量,以及付款形式和要求。如果订货减少或者取消,则由需求方承担责任,有利于分担风险。同时为了规避需求方小批量多频次订货风险,需求方应当除了约定定金或预付货款或保证金的形式及其数量,还应当加强订货和补给时间窗口的制约。

同时,需求方应当对供应方明确如下事项:

(1)供应方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交付货物的质量进行保证。这样质量责任主要由供应方承担,需求方可以在质量方面强化对供应方的管理,有效预防和规避质量问题。

(2)供应方应当按照交付时间窗口约定进行交付,不能延误,也不能提前过早。如果条件容许应通过双方的合理生产排程进行连续补给。如果供应方已经将货物用工装器具,或者按照需求方要求进行了合适包装,那么该批货物就可以直接运抵生产车间和指定零售点、终端点。这样需求方可以有效减少重复搬运作业,降低库存。

(3)供应方应当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分批进行补给。这样有利于需求方按照定单生产,避免产品积压导致的库存损失和降价损失,也有助于供应方平衡生产能力。

二、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

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是,根据契约,供应方将货物存放于需求方,由双方或供应方负责货物的日常管理,按照需求方需求计划进行连续补给,在约定时间进行结算。供应方承担质量责任,需求方承担支付责任;库存中的自然毁损风险由双方约定承担,人为毁损风险由责任方承担。

(一)适用范围和运作机理分析

在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下,需求方通过向供应方按期报送需求计划,由供应方将货物送达需求方指定地方存放,保证需求方的满足。但该批货物并没有实际交付需求方,而是存放于需求方,由供应方或者双方负责管理,供应方拥有所有权。根据双方约定,由需求方领用,定期结算。

这种形式有利于供应方采用定量订货方式,简化订货流程;供应方可以进行补库式生产,有效地规避生产过程中的“牛鞭效应” [4] 。但在需求不足时会承担库存过量风险;在需求方信用不足时的资金损失风险。对于需求方而言,便于实现按单定制化生产,及时满足顾客需求;需求方可以获得质量、成本、交付期的保证,避免质量责任风险和库存过量风险,但会承担因为供应方不确定性风险所导致的供应短缺。

因此,如果需求方是供应方的主要客户,需求量比较稳定,且信用良好,那么,通过建立货存需方机制对双方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因为供应方可以获得稳定的定单,并且有利于采用定量订货模式,通过规模化运作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需求方可以获得稳定的供应,实现就近连续补给,及时满足,从根本上规避补给风险。

(二)实现机制分析

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双方应当明确如下事项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机制。

(1)合理设计安全库存量与再订货点。在设计安全库存量与再订货点时,既要保证需求方满足,又要使供应方能够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补给有效地降低运作成本,因此它是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

(2)明确约定库存管理责任范围,明确约定库存管理责任计算方式,订立风险分担协议,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这是有效预防和规避风险的保障。

(3)规范出库程序和操作流程,明确出库量计算方法,严格履行结算制度。这是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得以实现的关键。

(4)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处理日常事务,及时化解矛盾,进行持续改善。这是保证双方权利,积极推进稳定合作的重要举措。

(5)建立统一编码体系,实现条码互识兼容,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这是有效推行货存需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必要条件。

三、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

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是供应方和需求方通过选择双方都认可的第三方作为纽带和协调者,管理双方的供需关系的一种机制。从双方的角度上看,它实质上是一种业务外包形式。

(一)适用范围和运作机理分析

在供应链管理活动中,两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到供需双方的有效合作。一种情况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担心将货物交付给下游的需求方之后不能按时收款,甚至收不到款;处于下游的需求方担心在付款后不能按时收货,导致短缺,或者收到的货物在质量、数量、包装等方面不能满足要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需求方在供应链活动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他们采用倒推方式计算供应货物数量,往往会人为增加供应方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迫切需要一种机制来解决合作信任问题,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就是这种机制的良好表现形式。

在货存第三方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下,第三方与供应方、需求方共同建立委托机制,以三种方式实现委托关系:

(1)需求方可以直接向供应方采购,然后委托第三方安排运输,进行质检和库存管理,按要求进行库内加工,或生产准备,然后由第三方按照需求方要求进行连续补给和顾客服务。需求方分别向供应方和第三方结算。

(2)需求方将订单直接下达给第三方,由第三方向需求方认可的合格供应商进行采购,安排运输,进行质检和库存管理,由第三方按要求进行库内加工,或生产准备,并进行连续补给和一体化顾客服务。需求方向第三方结算,第三方向供应方结算。

(3)供应方根据需求方的区域分布、一定时期的需求量规模,在需求方附近选择第三方,并委托其进行库存管理和其他物流服务,接受合格需求方的定单,安排运输,进行顾客服务,负责收款。

(二)实现机制分析

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建立三方合作与约束的有效机制,双方应当共同选择良好的第三方合作伙伴。

(1)组成跨企业跨职能的团队,共同选择第三方,并在选定第三方后将其纳入团队进行管理;

(2)共同设定服务目标;

(3)明确三方权利与义务;

(4)共同制定作业流程和作业准则,尤其是需求计划确认、发货指令、收货回款确认等作业流程和作业准则应当具有可操作性;

(5)建立冲突解决机制和持续改善机制。

四、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

在销售管理活动中,企业并不能准确地知道它的客户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多少的产品。但是,一旦客户需求确定,那么留给供应方的时间窗口就非常狭窄了。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供应方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只能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需求点设立库存,快速满足其不确定性需求;二是快速配送,满足其不确定性需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供应方都会遇到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高成本、风险大。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方迫切需要一种机制来保证既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又能够使成本合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就是实现这种机制的一种良好选择。

(一)适用范围和运作机理分析

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是,供应方通过对客户进行评价,选择市场能力强且信用良好的客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一定规模的货物以“铺底”的形式交付给客户进行管理和流通。在合作期间内,供应方免费将铺底货物提供给客户,客户则对铺底货物负责管理,承担人为损失风险。比如在合作期间,供应方将50万元的货物免费提供给主要客户(大客户),客户免费使用这50万元的货物,并承担管理责任和人为损失风险。

在客户下次订货时,则应以实际订货量作为回款标准,现款现货。一般情况下,客户的订货量会低于铺底量,这样客户可以达到以供应方的货款购买供应方的货物的目的,降低资金成本,因为超过这个铺底量,客户必须自己垫付超额部分的资金,显然客户并不愿意这样做。

这种实现形式看起来对客户有利,实质上是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供应方虽然先前投入了一定规模的货物,但他可以获得四个之间好处:

(1)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规模。最大的风险损失是全部铺底量之和,但这种情形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客户是合格的大客户,数量有限,在出现不良征兆时,供应方可以采取紧急规避方法降低损失。

(2)从接受客户的第二批货物订单开始,可以实现现款现货,加快资金周转效率。

(3)可以有效控制“牛鞭效应”,避免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

(4)可以与客户建立定量订货模式,使客户再订货量成一定经济批量,便于供应方降低物流运作成本。

客户同样可以获得好处:

(1)客户可以免费获得铺底货物,可以降低资金成本。

(2)在保证货物物理性完好的前提下,可以得到供应方的退货承诺,因为即使货物不畅销也可以退回,避免损失。

(3)以就近库存的方式及时满足顾客需求,提高顾客服务质量,强化竞争优势。

(二)实现机制分析

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的有效实现,取决于三个因素的落实:合格客户的选择、铺底量的设计、回款制度的执行。

客户铺底的联合库存管理形式并不适合所有客户。供应方在实施该策略时首先应当建立合适的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体系,理顺销售供应链关系。在此基础上,只有对那些市场能力强且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铺底,对其他客户则可以实现现款现货政策,或者鼓励他们从直接从大客户处采购进货。

铺底量的设计过大会产生三种不利后果:

(1)人为延长客户的回款期限,增加供应方的资金成本,降低资金链效率;

(2)大量货物长期存放于客户处,可能会为客户低价倾销或者窜货创造条件,干扰市场秩序,危害供应方的销售供应链;

(3)产生事实上的“牛鞭效应”,造成库存责任失衡,使客户“拥货自居”,供应商丧失对客户的有效约束管理。

回款制度的执行是该策略实现形式的关键,供应方必须坚持“免费铺底,现款现货”原则,当客户再订货资金没有到账之前不能发出货物。对于那些恶意拖欠的客户应当加强管理,及时清理应收账款,避免呆账损失。

五、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策略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实现形式,既可以单独采用某一种实现形式,也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多种形式联合使用。不管选择何种形式,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是核心。

参考文献

[1] James R.StockDouglas M.LambertStrategic Logistic Management[M]The MeGraw-Hill CompaniesInc

[2]Xu ZhangyiMa shihua, Xu ShujunGrey Decision Making on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Appraisement[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Notice2003.1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11-02

1引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的概念: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

目前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新思路、风险、融资模式上。有关融资模式的研究,侧重于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关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研究不多,本文在博弈论的基础上,运用博弈模型,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该种模式运作流程及潜在风险。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又称保兑仓)是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下游的,经常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一种融资模式。具体来说,在核心企业(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若融资企业未能足额提取货物,核心企业须负责回购剩余货物),银行、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四方共同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允许融资企业(购货方)向银行交纳了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并有银行控制其提货权。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了既定仓单的评估和监管责任,确保银行对提货权的控制。

2.1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博弈分析

模型假设:贷款额度为L1,利率为r1,企业的收益率为β1,融资企业违约时,银行向核心企业的索赔额为F,银行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成本费用为C,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融资企业违约概率为p1,其守信概率为(1-p1),银行的贷款概率为q1,惜贷概率为(1-q1)。

模型构建: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博弈时间为第一个计息周期)。

以图1所示的仓融资模式操作流程为例进行分析。

①核心企业(供应商)与融资企业(购货方)签订购销合同。

②融资企业凭购销合同向商业银行申请仓单质押贷款,用于向供应商支付交易货款。

③商业银行审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及资金实力,如果审查通过,与核心企业签订质量保证和回购协议。

④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仓储监管协议。

⑤核心企业在收到银行同意对购货方融资的通知(确定授信)后,向银行指定物流企业的仓库发货,并取得仓单。

⑥核心企业将仓单质押给商业银行,银行开立以融资企业为出票人、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承兑汇票,并交付予核心企业。

⑦融资企业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承兑保证金和手续费。

⑧商业银行释放相应比例的提货权给购货方,并告知物流企业释放相应金额货物给购货方。

⑨融资企业获得货物提货权,去指定的仓库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

⑩循环⑦一⑨,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等于汇票余额,融资企业将货物提完为止;或者汇票到期,而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核心企业需回购仓单项下剩余质押物。

2.3风险分析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参与者包括供应商、融资企业、作为第三方监管的物流企业和银行,这种模式的业务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银行的风险。首先,物流企业专业负责货物的监管,随时掌控货物的相关信息;其次,银行控制着存放在物流企业货物的归属权,融资企业需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才能获取相应额度的提货券,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最后,供应商与银行签订的质量保障和回购协议,这些措施都能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保障银行的利益。但是风险是不能被完全消除的,下面将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第一,客户企业的资信风险。这里的客户企业包括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供应商)。(1)融资企业的资信。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运营状况、生产实力以及是否具备履行供应链合作的能力,还要对其供应链背景下真实的业务运作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营运效率的优劣,此外还要了解客户重要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用情况,是否符合供应链战略和银行长期合作的要求。(2)核心企业的资信。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商品质量以及信用都有可能带来风险。如果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以次充好,导致经销商无法正常生产销售产品,不能按时偿还贷款,将影响整个业务的顺利开展。并且这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需要供应商承诺回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若经销商保证金账户余额不足,核心企业应在到期日回购剩余质押商品,因此供应商的回购能力是审查的重点。

第二,质押物监管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承担着商品的监管,所以质押物的监管风险主要取决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在选取物流企业时,应重点考察其操作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具有较强的货物监管能力、信用状况是否良好等,以降低监管风险。

第三,质押物的价格波动风险。质押物的价格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影响,其价格波动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质押物的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所以银行在进行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不仅要考虑其用途、性能、在交易市场的价格是否稳定、是否容易流通、是否可以作为质押品,还要对质押物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估。

3结论

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的融资方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可以淡化由于企业自身弱点而带来的融资限制,也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可以用于企业采购阶段,本文通过博弈论模型论证了利率和索赔额是银行控制风险的关键点,详细阐述了该种模式的运作流程,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上也做了一些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跃飞.供应链金融—极富潜力的全新领域[J].中国金融,2007,(22).

[2]余岚.浦发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5).

[3]何宜庆,郭婷婷.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0,(6).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7篇

1.1经济风险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天然橡胶价格的主要因素,影响天然橡胶期货市场的经济因素包括许多方面,笔者主要介绍库存、进出口及汇率变动等。(1)库存。目前,国内天然橡胶进口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下游主要产品轮胎产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国内形成大量的库存,从而影响了天然橡胶的正常价格。国内橡胶库存包括现货和期货库存两种。现货库存集中在农垦仓库、青岛保税区仓库、贸易商库存,这些库存数据是不公开的,可以称为隐性库存。其中保税区的库存由一些资讯网站不定期公布,保税区库存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国内近期进口数量及需求方面的信息,是分析期货价格不可或缺的因素。期货库存集中在上海期货交易所认可的交割仓库当中,每周都会有数据,称之为显性库存。上期所库存周报中,将显性库存以期货库存和注册仓单两种形式公布,是分析胶价的重要依据(见图1)。(2)进出口。国际市场上天然橡胶的进出口贸易对于期货价格的作用是由天然橡胶供应国和使用国博弈的结果,为数不多的几个天然橡胶主生产国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主导了全球天然橡胶的供应,而美国、日本等天胶的消费大国由于国内不种植天胶,所以需求都要依靠进口完成,由此也产生了对于天胶期货和现货价格强大的支撑作用。作为全球第二大天胶进口国家,我国对于天胶的消费需求也直接影响着国际胶价的走势和波动。(3)汇率变动。汇率影响的主要是不同国家期货市场之间的交易,而目前全球各大交易所都是相关联的。而且,近几年全球经济局势不稳定,汇率变动频繁,对天然橡胶价格,尤其是进出口业务都有一定的影响。资料和数据显示,通过相关性分析,日元对美元汇率与TOCOM天然橡胶价格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对进口天然橡胶的成本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引起国内橡胶价格的变化。

1.2政治风险因素

政治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国及进口国对天然橡胶的进出口政策,国际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难性事件等,这些因素对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影响一般是即时的,而且是长期的。对天然橡胶期货市场影响较大的政策干预主要表现在:(1)主产国对于橡胶价格的干预。主产国对于橡胶价格的干预,主要手段是橡胶减产计划,限制橡胶出口、规定最低出口价格等措施。一旦天胶现货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价格持续走低之时,各国政府大多会出台干预政策。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作为三大天然橡胶主产国,于2002年成立了天然橡胶地区销售联盟。该联盟统一实施了一系列对天然橡胶的限产保价措施。其中尤其在2009年前后,橡胶价格屡屡受挫暴跌,这种干预政策对于橡胶现货和期货的价格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2)关税政策调整。关税的调整一般通过本国天然橡胶进出口成本的变化,继而对供需和价格引起变化。比如中国从2010年1月1日起,烟片胶进口关税调降至20%或1600元/t择低收取;进口标胶关税税率为20%或2000元/t择低收取;天然胶乳进口暂定税率为10%或720元/t。而泰国2011年10月1日起上调天然橡胶出口关税,如果FOB价格低于40泰铢/kg,出口关税为0.9泰铢/kg,如果高于100泰铢/kg,则关税上调至5泰铢/kg。显然灌水的调整增加了天然橡胶的出口成本。(3)产业政策的调整。汽车工业是橡胶的主要消费领域。汽车工业对于橡胶的需求,直接影响天然橡胶现货和期货的价格。中国在2009-2010年为了抑制经济危机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实行的车市刺激政策,包括1.6L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细则,令我国汽车产业在经济危机中产销同比增幅达48.30%、46.15%(2009年)和32.44%、32.37%(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产能受到旺盛的刚性需求的持续增长不断的向上攀跃,在缔造全世界汽车工业奇迹的同时,也为我国轮胎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导致我国对于天胶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1.3自然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因素对天然橡胶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应环节,从而影响天胶期货市场。天然橡胶来源于天然橡胶树,既然是一种植物,其生长情况一定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影响天然橡胶价格波动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季节因素。每年割胶都在一定的季节进行,当处于割胶季节时,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当处于停割季节时,供应减少,价格上涨。其次,是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是指一些灾难性天气情况的出现影响期货价格。其次是病虫害因素。橡胶树上多发的红根病、白粉病、炭疽病都会影响天胶产量及价格。

2套利交易的宏观风险因素分析

2.1开平仓风险

开平仓风险是天然橡胶跨期套利风险投资交易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风险类型。在进行套利风险投资交易时,交易者注意的是不同月份或者不同市场的期货合约之间的相互价格关系,而不是绝对价格水平。如果期货的价格的变动方向与当初的预测相一致,交易者即可从两合约价格间的关系变动中获利。其主要有两个风险因素构成:一是投资者错误估计了均衡价差范围。二是期货合约价差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偏离均衡价差范围。

2.2比价稳定性及市场风险

比价稳定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广泛存在于天然橡胶的跨市套利过程当中。天然橡胶的跨市套利是利用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东京商品交易所各自的天然橡胶寻求套利的风险投资机会。考察均衡比价是根据一系列经济社会及行业情况(如关税、汇率、贸易配额等)后综合分析的客观结论,一旦其中的条件发生改变,比价关系的稳定性就会带来波动甚至破坏。而天然橡胶跨市套利的市场风险是指在某一时间范围内,上海期货市场或者东京商品期货市场行情发生剧烈变化例如单边行情持续扩大,套利合约价格波动剧烈,期货交易所在化解危机,处理异常行情带来的高度风险时,就会将盈利头寸第一时间平仓,而亏损头寸却单边。由此形成的风险称之为市场风险。

2.3信用及政策风险

信用和政策风险也是进行跨市套利交易中存在的风险类型。中国国内法令严禁未经允许的境外期货交易。现今多数企业和个人风险投资者只能通过各种变通途径寻找投资公司等机构进行外盘操作。但因为缺乏有效监管,这种操作方法存在诸多的信用风险。比如委托机构境外开设账户会造成风险投资资金的安全隐患等等。天然橡胶跨市套利的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因为调整橡胶相关商品进出口政策、对关税和其他税收政策进行大幅变动时,导致天然橡胶跨市套利的均衡条件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影响套利的成功实现。

2.4增值税风险

增值税风险是进行天然橡胶期现套利时需要考虑的成本风险。依据交易规则,正向期现套利交易者是期货市场的卖方,假如进入交割程序,必须向买方提供增值税发票,而这部分税款应当列入交易成本。因为期货市场上最终成交价是依据最后一个月的结算价来计算的,所以增值税就成为持有成本计算中唯一不可控的因素。假如在天然橡胶期现套利时期,天然橡胶现货价格大幅上涨,则会极大地提高天然橡胶现货的结算价,从而使套利者需要支付更高的增值税额,从而造成收益的缩水甚至亏损。

3天胶期货风险投资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3.1进行动态数据观测,反馈期货市场信息

天然橡胶作为我国期货市场中的传统投资型合约品种,其价格波动受到来自全球多领域的因素的影响,又由于期货保证金交易的独特属性,当经济环境不稳造成的期货价格剧烈波动时,其投资风险就随之加剧,期货经纪公司应对期货市场相关的领域进行动态的实时数据观测和信息收集,并在第一时间通过期货交易软件的信息平台对投资者予以告知,使投资者在第一时间对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走势作出合理预期并采取相应操作。

3.2设置风险投资顾问,完善期货交易咨询

期货经纪公司应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分析团队,对不同品种的商品期货应有专业人士针对不同的风险投资方式进行相关风险评估的研究,并完善自身的期货交易咨询体系,最大程度保证客户投资者资金的安全性,降低投资风险。在客户进行天然橡胶等相关品种的风险投资交易时,可开通咨询热线,一方面为需求客户对市场基本面行情和期货价格波动情况予以分析指导,另一方面可根据客户的交易资金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给出止盈平仓或者止损平仓的建议指令。

3.3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有效结合

由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系紧密,应在投资决策时随时关注现货价格实时动态,通过分析天然橡胶的供求情况以及上所述影响因素,来有效预测和判断天然橡胶期货价格的基本趋势。在对基本面进行宏观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技术分析,通过考察具体的技术指标,结合相关的投资模型,通过实时数据得出开仓和平仓的时机指令,当与基本面的分析趋势相一致时,将有效的降低天然橡胶期货风险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3.4观测历史各期收益,每年末追加保证金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期货公司;CTP;风险指标体系

引言

综合交易平台CTP(ComprehensiveTransactionPlatform)有着开放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在期货行业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应用CTP系统的期货公司不断增加。在期货行业法规趋严趋紧和信息技术迭代趋快的总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期货公司选择采用自营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但是自营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对于期货公司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期货公司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期货公司对于信息系统建设所暴露的问题日趋明显:一是部分期货公司高管人员对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亟待提高;二是期货公司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时,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规划和设计;三是期货公司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现象。而已有的技术人员对信息系统建设理论知之甚少或知识陈旧,无法胜任信息系统建设要求,更无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技能。同时CTP项目自身也存在风险。SAP公司的教授贝内特认为,中国有30%~45%的IT项目,因为计划交付时间延期和费用超标在完成之前就已经失败。信息系统项目的成功率一直不高,企业对信息系统项目的失控,往往导致企业信息化的滞后。期货公司受制于此,容易形成信息系统项目失败导致客户服务质量差引起客户流失的恶性循环。为保证CTP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一、CTP项目风险特点分析

第一,系统集成项目,技术种类多,风险大。CTP项目需要多种软硬件技术的集成,如弱电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同时A期货公司CTP项目为两地三中心的架构涉及的设备产品数量多。根据概率学原理,使用的技术方法、产品数量越多,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大部分的基础系统集成内容如设备上架、弱电线路布设、电源线路安装、运营商线路调试等需要在数据中心现场调试,因此对于现场实施的质量、进度控制等要求较高,增加了技术操作风险。第二,知识资源型,人员素质和稳定性影响大。CTP项目是智力密集型项目,它的实质是“知识资源型”,项目成果中不仅包含了整套CTP系统的设备设施,还有大量的项目技术文档、设备的逻辑关系、系统业务操作流程、软硬件的调试配置以及重要参数指标等。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对于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就会比较高,项目成员的能力、素质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等都会对项目造成重大影响,这就导致了CTP项目对人员稳定性的高要求,人力资源方面风险较大。关键岗位的人员流动会对项目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期货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方面加强应对。第三,需求部门需求变更频繁。尽管在CTP项目实施前已经做好了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由于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以及业务隔离等措施的存在,需求部门对项目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很难控制,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和测试,需求部门的需求往往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导致CTP项目需求经常修改,而变更容易产生连锁反应,也会产生新的风险,加大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同需求部门沟通确认需求将会是CTP项目的一个重要且繁杂的过程,需要项目组积极仔细应对,才能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二、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案构建

第一,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原则。(1)参考历史数据。积极和同行业公司沟通,收集期货行业CTP项目经验教训,分析收集风险因素。(2)数据量化。对于收集的风险因素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检测,杜绝凭感觉进行风险管理的旧模式。(3)风险识别持续化。随着项目的进行,项目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多次风险识别。第二,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各个阶段工作内容明确后,对各个项目内容进行风险识别。中国期货业协会是期货业自律管理机构,为会员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是各个期货公司交流、互助的平台,因此依托期货业协会的平台可以获得许多对于CTP项目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的项目和技术专家,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能较好地适用于该项目。第三,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案。由于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各有利弊,因此在此次风险识别方案中采取两者结合的方法,根据期货公司CTP项目具体内容召开头脑风暴会议,讨论可能的风险因素,并且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可能的风险因素。将两者结果归纳合并后,形成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集初稿,再次发放问卷调查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集初稿中各个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效度的检验后,确定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集,形成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三、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方案应用

A期货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是中国期货业协会理事单位、江苏省期货业协会会长单位,注册资金9亿元人民币。A公司引入CTP项目后,由于公司自身原因,出现资源协调难度大、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明确、风险度量、评估技术和方法落后、核心交易系统自营建设模式经验欠缺、行业政策法规趋严趋紧、行业小众,呈现乙方市场特点等风险。A公司的CTP项目风险具有行业典型性,故对其进行研究。

(一)A期货公司CTP项目阶段参考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行业主流的项目流程,将CTP项目主要分解为项目规划、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交付四个阶段。1.项目规划。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形成可行性报告,确保项目的可操作性。制定项目的进度、资源分配、质量管理计划保证项目的质量指标可以实现。2.项目分析。汇总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将行业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筛选出匹配的信息系统。3.项目设计。设计信息架构和技术方案,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以及需求匹配度。4.项目实施交付。确定软硬件技术要求,协调资源配合监督软硬件项目实施交付和测试上线。

(二)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分析A期货公司信息技术委员会牵头,在中国期货业协会的协助下组织头脑风暴会议由期货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3人和IT集成项目经理4人、有CTP系统部署经验的工程师3人,共10人参加,并另邀请20位相关专家参加问卷调查,广泛地征询专家意见,分析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为风险识别提供依据,共识别42个风险因素。

(三)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识别数据信度效度检验根据风险因素的初表,向5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师发放问卷调查表,按照重要性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评分,问卷调查共发放50份,回收5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的效果,使用SPSS24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调查表重要性分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重要、非常重要五个层次,依次赋分为1—5分。1.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信度检验。信度检验是对数据结果进行可靠性检测,评估数据是否可靠有效的方法。本文使用Cronbachalpha值和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值(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缩写为CITC值)来分析处理,评判标准为:当Cronbachalpha值大于0.7,认为量表可靠。不满足标准的数据,需要进行删除。当CITC值大于0.5,认为指标数据可靠。对42个风险因素数据进行信度检验,总体量表和各个分项量表的Cronbachalpha值均大于0.7,有5个指标项的CITC值均小于0.5,将其删除。经过信度检验量表的总体信度为0.98,证明量表信度良好。2.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因素效度检验。效度检验也称为有效性检验,是指运用测量工具能够衡量出待测目标真实性的程度。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与待测目标的内容越吻合。本文使用KMO值与因子载荷值来检测指标的有效性。筛选标准为:KMO值大于0.6时,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各项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7,符合标准保留各项指标。

(四)A期货公司CT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经过数据的信度效度的分析,形成CTP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1.项目规划。包括:项目资源估计不合理、缺乏项目相关方介入、相关政策法规变动、规划设计不合理、成本预算不合理、高层管理者支持不够、里程碑事件设计不明确、项目管理者经验不足。2.项目分析。包括:需求分析人员变动、需求分析成员技能经验不足、需求分析成本不足、需求分析任务逾期、需求部门参与度不足、需求变更频繁、需求分析不充分或者错误、相关政策法规变动。3.项目设计。包括:设计人员变动、设计成员技能经验不足、设计成本不足、设计任务逾期、需求变更、缺乏软硬件供应商介入、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不完整或不正确、相关政策法规变动。4.项目实施交付。包括:实施人员变动、实施成员技能经验不足、实施成本不足、实施任务逾期、需求变更、硬件设备故障、操作方法不当、实施过程质量监督不足、系统性能功能不足、相关政策法规变动、用户和需求部门测试参与度不高、测试准确性低、测试方法不严谨。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9篇

与一般国际贸易相比,项目融资的成本和利润对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变动比较敏感,因为项目融资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一般都在十年左右,甚至更长,而且需要等到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方可逐步收回投资。例如,欧洲迪斯尼乐园项目的开发时间前后长达20年。时间越长,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就越大,汇率风险也就越大。

目前许多国家都采取浮动外汇汇率制度,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频繁,如果汇率风险管理不好,有可能给融资各方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分析研究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通过分析国内外外汇汇率风险管理的现状,根据项目融资的特点和我国国情来研究探讨如何进行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

一、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1990年Jorion先生在研究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具体情况后,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个股的报酬率是否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并将汇率波动的回归系数作为汇率风险的衡量指标。结果显示,在部分公司中这种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汇率波动的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也不同。一些国外学者在Srinivasulu, Pantzalis, Allayannis等人的汇率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汇率风险管理也进行了实证研究

西方企业现在普遍应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表外项目,以及上述四种基本金融工程工具的组合,开发、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来管理风险。

国外商业银行管理汇率风险主要采用资产负债管理和套期保值这两种方法,对特定类型的可保金融风险,也采用风险转移方法。

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的管理策略也可从另一个角度归纳为对汇率风险敞口进行管理的表内策略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外策略。

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西方国家除了各种先进有效的工具外,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也是其成功管理汇率风险的原因。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各方市场主体的汇率风险防范和管理提供宝贵借鉴。

二、我国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2005年汇制改革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加快,完善和扩大了人民币远期交易的主体和范围,推出了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可使用的金融衍生产品有所增加。同时,在外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拓宽了企业的汇率金融避险渠道。

目前,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特点包括:使用远期结售汇工具较多,远期结售汇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占70%以上。部分企业运用外汇掉期和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工具。目前人民币NDF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国外有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的中资企业还通过境外人民币 NDF工具进行汇率避险。

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出口企业通过出口押汇等短期贸易融资方式,可事先从银行获得资金,有效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锁定收汇金额,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企业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出口产品价格, 弥补汇兑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出口收汇的汇率风险。

企业还通过其他多种方式进行汇率避险。一些企业在贸易结算方式中增加预收货款比重,灵活选择结算币种。少数企业适当增加内销比重,避免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还有一些企业则增加使用外汇理财产品,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并且选择金融工具。

对于汇率风险管理技术,国内外理论上的认识并不存在太大差距,只是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性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对很多已有定论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尚未加以利用。

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真正差距在表外风险管理技术与策略的应用程度上。截至2006年12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中外汇指定银行大约占90%,非银行金融构和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很少,特别是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很多应该进入外汇交易市场的企业机构还在市场外徘徊。

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其中美元交易占80%以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为对冲汇率风险,央行增加了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银行间即期与远期、远期与远期相结合的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等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但从实际运作看,这些工具尚不能满足企业和机构的避险需求。

三、项目融资汇率风险管理

在一个无外汇管制并且进出口限制较少的国家投资一个项目,该项目从国际市场采购部分原料,并在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销售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这个项目会遇到以下汇率风险:

首先,本国货币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变化的风险将影响其生产成本和费用,同时也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因为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会发现这个市场更具吸引力。

其次,各国货币之间的交叉汇率变化也会间接影响到该项目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第三,汇率变化将对项目的债务结构产生影响。

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可以根据项目融资本身的特点,将风险分担给与项目有关的各方一起承担,并采取科学的适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手段来规避和防范风险,最终将汇率风险降至最低。下面将分别探讨较常用的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法。

(一)项目融资汇率风险分担的途径

项目融资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这也是项目融资与传统公司融资方式的一个主要区别。项目投资者不承担项目的全部风险责任。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通过合同的方式分散给有关政府、贷款银行、承包商、供货商等。

例如,大博电厂发生的信用风险与该项目中不合理的汇率风险分配结构有关。美国安然公司曾投资近30亿美元建设印度大博电厂,该项目的售电协议规定:由马邦电力局购买电厂建成后所发的电,并规定了最低购电量,以保证电厂正常运转。马邦政府担保该协议,印度政府对马邦政府所提供的担保进行反担保。协议中规定电价按发电成本调整,并全部以美元结算,这样所有的汇率风险都转移到马邦电力局和印度政府身上。该项目开工后不久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卢比对美元迅速贬值,导致工程进度延期、工程成本及电价大幅提升。最终,印度无力兑现其担保承诺,该项目运营中的信用风险全面爆发。

因此,项目的参与各方应该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确定项目主办人、贷款人以及其他参与者所能承受风险的最大能力和可能性,设计出风险共担的融资结构,使汇率风险分担的原则符合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化解汇率风险:即项目的任一风险,由对该风险偏好系数最大的项目参与方承担,使项目整体满意度最大。

在整个项目周期,以项目合同、融资合同、项目未来销售合同、支付文件、担保等作为风险控制的实现形式,从而避免、分担融资风险。项目的参与各方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和途径来分担项目融资的汇率风险:

1.项目贷款银行:贷款银行通常都是对汇率走势等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中贷款人也要承担相应的项目风险,因此贷款方派代表参加一定的项目管理与决策,帮助项目投资者加强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也是贷款银团经理人参与项目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由其提供相关汇率走势的预测,协助有关货币的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汇率风险的规避和分散。

2.项目设备、能源及材料供应商:通过签署供货付款协议来稳定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的价格。与供应商进行结算时,可使用项目产品销售后所能获得的货币币种进行结算,避免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外汇风险。

3.项目设施使用者或项目产品购买者:项目公司与项目设施使用者或项目产品购买者签订销售合同,以保证项目的市场和现金流。此外,可以规定使用设施或购买产品必须用与偿还贷款相同的货币支付,这样可以避免以项目收益偿还贷款时发生的汇兑风险。

4.项目分包商:用分包经营的方式可将以当地货币计价的合同尽可能的分包给当地的分包商,将汇率风险转移给分包工程公司,减少合同本身固有的经济风险。实践证明,正确的分包策略可以有效地避免汇率风险。

5.项目所在国政府: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不完善,法律环境不健全的国家,政府若能对税收优惠、价格管制、价格波动、外汇的兑换及汇出等做出书面承诺和保证,将有利于降低汇率风险。例如,在广西来宾电厂项目中,为保障项目运行,中方承诺每年将根据汇率变化和煤炭价格上涨的情况调整电价。

(二)项目融资汇率风险预测

常用的简易汇率预测方法有:

1.市场消息和直觉判断预测法:此法通常适用预测短期汇率的走势,而无法预测长期走势。但需要在市场中长期实践和观察。

2.基本分析预测法:基础分析强调经济总量的变化和公共政策对汇率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投资者预测的重点是分析长期走势。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国际性大银行、财务管理顾问公司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也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来预测汇率走势,或者为外汇投资者提供此方面的咨询服务。

3.技术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重点分析汇率的短期走势规律。

4.定性预测分析法:德尔斐专家预测法就是一种很好的预测汇率的定性方法,它实际上是汇率合理预期的一种实践形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将定量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具备比较完整的汇率历史资料时,首先使用定量方法对汇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靠相关专家进行定性分析,可有效地提高汇率预测的准确性。

项目融资过程中有多种管理汇率风险的手段。总体上,可以分为非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两种。

(三)利用非金融衍生工具避险的方法

1.慎重选择项目产品计价货币。

在项目运营交易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产品计价货币是防范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实际选择计价货币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以本币作计价货币的原则,这样项目不需要进行货币兑换,从根本上避免了汇率风险的产生。

其次,进口、出口和货币一致的原则。一个项目的出口产品使用某种货币计价,原材料进口也应尽量采用该货币计价,这样可将汇率风险通过一支一收相互抵消,从而降低或消除风险。

第三,“收硬支软”的原则。在对汇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软硬货币来避免汇率风险。一般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如果对方国家货币是软币,从对方国家进口商品应尽量争取使用对方货币结算。如果对方国家货币是硬币,从对方国家进口商品时应争取使用本国货币或软币结算。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货币的选择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使用该原则需要灵活务实。

第四,多种货币组合法。

2.慎重选择融资货币。

首先,增加在项目所在地筹集资金的比例。若项目收入都以当地货币收取,在当地筹资,就可不必进行货币兑换,也就不会存在汇率风险的问题。所以,应鼓励当地投资者参与项目,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参与项目融资。

其次,国际辛迪加银团贷款。从项目融资的借贷实践来看,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超过3000万美元,在发达国家超过1亿美元额度的债务资金须通过辛迪加银团贷款才能解决。投资人要充分考虑项目在建设开发阶段、项目试生产阶段、项目生产经营阶段对不同货币币种的需要,尽量利用辛迪加银团贷款的多币种选择权,根据项目产品的市场分配和销售收入的货币币种比例,选择与项目现金流量相同、币值较稳定,同时又与基本货币相关程度较高的可供选择的货币,从而降低汇率因素给项目现金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双货币贷款。贷款人可根据项目现金流量的货币结构,选择当时市场上利率较低的货币作为计算利息的货币,而选择项目所在国货币或一种与项目现金流关系密切的货币作偿还本金的货币,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既获得潜在的低利息,又尽可能地降低汇率风险。

3.合同中附加货币保值条款。

为防范汇率波动风险,项目公司在签订合同时,可附加适当的货币保值条款。

首先是硬币保值条款。就是在合同中规定产品以硬币计价,用软币支付。履行合同时,根据软币下跌幅度自动调整软货币的汇率比价,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一篮子货币保值条款。

4.建立汇率风险准备金。

项目公司可建立汇率风险防范基金,每年根据项目营业额和汇率波动,按一定比例提取外汇风险准备金,以此来防范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5.货币市场保值法。

首先是贷款法。当项目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应收账款时,可借入一笔同样期限的等额外币资金。到期时,两笔交易的损益相互抵消,达到防范汇率风险的目的。

其次是组对法。当项目可能遭遇某种货币的汇率风险时,通过人为地制造一笔金额相似、期限相同的与该货币有联系的第三种货币的反向资金流动来消除汇率波动给项目现金流带来的不确定性。

组对法与借贷法有所区别:作为组对的货币是第三国货币,它与具有外汇风险的货币反向流动。组对法适用于经常拥有高度相关的应收应付款的项目。

(四)金融衍生工具避险法

若在达成项目协议后,项目企业有相当数额的外汇头寸暴露于汇率风险之中,则有必要借助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或规避风险。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有效防范汇率风险。常用的汇率避险工具包括货币转换、远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等。

与传统的筹资方式相比,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工具,能更有效地解决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问题,因此它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应用。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融资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一些大的工程项目中,巨大的融资金额使得项目融资不得不使用多种货币,进而又涉及到了货币的兑换问题。汇率的不稳定性、波动性带来的巨大风险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因此应该引起项目参与各方的充分重视。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0篇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系,大连旅顺116052)

摘 要:近些年,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在中国迅速的发展。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快速发展会给上市公司自己带来丰厚的利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从无到有,短期迅猛的发展模式也会给管理层提出如何高效和健康保持公司稳健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试图找出此类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对策,从而降低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财务风险,一方面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使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另一方面也对管理层健全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和完善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关键词 :零售百货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67-02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简介:焦栋(1978-),女,汉族,辽宁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政策,会计双语教学,审计等。

一、零售百货产业迅速发展,产生财务风险

中国自上世纪末期到2014年,在二十多年的产业发展中,零售百货企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在沪市和深市的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发展超过了50多家。短期迅猛的发展模式也会给管理层提出如何高效和健康保持公司稳健发展的要求。提高上市零售百货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便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由于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种种不确定因素,我国上市零售百货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上市公司在追求价值最大化和高收益的同时,面临着各种风险,只有充分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管理,才能使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许多上市公司的破产是由于财务出现问题,如诺基亚,通用汽车公司以及安然公司。因此,现在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对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极其重视,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上市零售百货公司主要业务为商品流通,其财务风险主要是由负债过多,商品流通缓慢,投资过大,应收账款过多等原因导致的现金流量不足,增加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债务压力,使上市零售百货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公司应控制负债规模,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使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良性发展。

二、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财务风险及其主要成因

财务风险是指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使得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差,而使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经济受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是由于不恰当的融资方式,不合理的财务结构,不完善的资本资产管理以及不科学的投资方式等等因素,使得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

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多,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包括:(1)复杂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由于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使得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管理系统不能与之相适应,对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影响重大,比如国家新政策的出台、同类新商品的上市。(2)市场供求状况变化和单位经济行为的时间差异。市场供求变化无法准确估量,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在进行决策时与供求变化存在时间的差异,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往往根据经验判断未来的变化,一旦判断失误,将出现财务风险。(3)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上市零售百货公司为了控制资本成本,在筹资时,倾向于债务融资方式,债务资本的比例很高,如果资金链断裂,上市零售百货公司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4)受到利率水平以及外汇汇率水平的影响。内部风险又可以涵盖如下几方面:(1)不健全的管理体制,缺少科学的内控制度(2)缺乏科学的财务决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往往根据经验以及投资者的主观意愿进行决策,没有科学的决策方式,对于未来现金流量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3)内部财务关系不明确上市零售百货公司权责不明,管理不力,导致资金使用率低下,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4)资金流动性不强以及现金流量状况不佳。(5)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低,缺少客观的财务风险认识。

三、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分析是对具体产生风险的途径进行风险分析。其中具体是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等进行具体模式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制度建设。

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上市零售百货公司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越大,上市零售百货公司面临的负债压力越大,风险越大,但是未来收益性也越大。如果上市零售百货公司涉及外币,由于汇率实时变动,也会对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财务产生一定影响。

投资风险是指上市零售百货公司投入一定资金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最终受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经营风险又称为营业风险,是指在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上市零售百货公司价值的变动。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以及行业发展、业务扩张、国家新颁布的政策等影响。

存货变现风险是由于产品市场变动而对产品销售产生的不利影响。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存货积压,流动性差,占用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资金,并且上市零售百货公司为存货管理付出了巨大的保管费用,降低了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利润。一般来说,存货数量会逐年递增,因此会占用了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大量的资金,产生了巨大风险。

应收账款风险是由于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应收账款引起的坏账损失,以及应收账款管理成本所引起的风险。应收账款的增加使得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出现流动资金短缺,不得不举债经营,增加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财务费用,降低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利润。应收账款余额应逐年递减,但一般来说,零售百货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应收账款数额都十分巨大,从而给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带来了风险,影响了正常经营。

四、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首先,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要提高风险意识,在对负债进行有效地控制的同时,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拓展和开发。控制负债比例,保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以达到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能够长远发展的目的。此类上市零售百货公司主要以商品流通为主,如果商品不能及时销售,就会造成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资金短缺,积压商品占用大量资金,供销不能循环,导致上市零售百货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所以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应该积极拓展新的业务,使资金快速回拢,保证上市零售百货公司正常运营。

其次,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要建立健全的存货管理制度。上市零售百货公司作为商品流通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其存货为其最主要的资产,因此存货管理应是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重点问题。存货管理工作,需要采购部门、储存部门、销售部门合理调配,保证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商品做够供应,又不会大量积压,占用资金。

再次,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虽是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资产,但是并不是应收账款越多越好。应收账款的增加,导致上市零售百货公司的流动资金减少,不能保证购货,满足销售。所以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应控制应收账款的金额。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应做好账龄分析及核对工作,保证应收账款准确真实,并且加强销售人员风险意识,在销售之前应认真考察购货单位的信用程度,降低信用风险。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要想发展必须扩大销售,而今赊销作为销售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所以上市零售百货公司应重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

综上所述,上市零售百货公司要想在今后快速发展,必须加强财务风险意识,形成企业自身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才在同领域的竞争中把握先机,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梅.论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J].市场论坛.2009(03)

[2]赵波.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2(17)

[3]陈勇.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问题[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4)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1篇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的货币政策从经济危机过后经历了由松到紧的过程。即使如此,深受金融危机广泛性的影响,我国经济仍未能彻底地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泥潭。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市场物价上涨,房地产泡沫凸显,GDP增长率的趋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面对这样的形势,通过对历次典型金融危机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得出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先行性指标衡量金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 金融风险 GDP

一、 货币供应量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我国的货币政策从经济危机过后经历了由松到紧的过程。即使如此,深受金融危机广泛性的影响,我国经济仍未能彻底地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泥潭。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市场物价上涨,房地产泡沫凸显,GDP增长率的趋缓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让我们不得不谨慎的分析我国当前的货币供应量与金融风险的关系。面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我们更需要一个与经济发展运行密切联系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经济稳定、预测防范金融风险的依据。

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比较合适的。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较为准确地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较为迅速准确地收集并判断衡量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指标的数据资料。

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归根究底是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运行环境,而只有使货币供应量得到合理配置,才能提供这样的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换言之货币供应量与金融风险是密切相关的。

(一)历次金融危机中的货币供给量

从历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危机前与危机过后,同正常的经济运行时期是具有差异性的。无论怎样看待金融危机,货币供应量都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来判断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实例的检验,货币供应量可以作为衡量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的先行性指标。通过历次金融危机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变动,进而更理性的分析货币供应量与金融危机发生的相关性。以下是三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分别为,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债危机。

由图1可知,美国在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货币供应增长率呈现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1930年,并与1931出现急剧滑坡。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经济一度萎靡,货币供应量呈现振荡性负增长,直到1934年后才出现回暖。不可忽略的是1931年的货币供应量的急剧滑坡。货币供应量的突变直接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危机的严峻性。而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之前的缓慢下降,到经济危机的时的急剧滑坡都可以告知我们,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发展的指示性作用。尤其是不规则不合理的货币供应将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直呈现连续10年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信贷额同样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空前的高峰。其中大部分投向了房地产。投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东南亚各国的通货膨胀。以日本为例,研究表明日本在受亚洲金融波及之前即1992年-1997年之间货币供应增长率呈现线性增长。在1998年出现阶段性高峰,随后回落。也就是说在日本经受亚洲金融危机前,其国家本身的货币供应量就呈现出持续递增的现象。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货币供应的同步理性投放,但持续的递增投放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危险性,同样会引起金融危机的产生。:

由图2可看出,在这次由美国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危机发生前与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在经济危机过后,为了刺激经济的恢复发展,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仍持续升温于2009年达到阶段性高点。随后呈现走弱趋势。可见,金融危机常常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持续走强,货币流动性过快,也会影响金融危机的产生。

从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供应的持续增加或者减少,只要是不合理的,都会影响金融风险的产生。货币供应与金融风险的产生是密切相关的。

(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然而,迄今关于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理论研究尚没有一个系统而明确的评价标准。对金融危机的分析,主要针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之对于新兴国家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虽然在这样的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争议,但可以明确的是,货币政策失误可能会诱发金融危机。

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可以更好的反映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防范货币政策失误。为了预测防范金融风险、使经济运行更加健康稳定,以货币供应量这个与经济发展运行密切联系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金融风险的依据,是具有相当可行性的。

二、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来控制货币供应的理性投放,当货币供应量出现异常变化时,找到影响其变化的根源,以便更好更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

影响一个国家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总量与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派生存款;二是货币乘数的变化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三是通过数量方程式中名义产出价值与货币量的同比例变动。

(一)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所谓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不仅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的基础,同时也是货币创造的基础,同货币政策目标有着密切联系。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会直接影响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二)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但是货币供应量仍然要依赖于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即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总之,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变动影响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增加必然会反映到银行信贷的增加上,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中央银行调控的两种主要途径,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工具调控基础货币,虽然超额准备金率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控制的,但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调控可以调节货币和银行信贷的变动。

(三)从数量方程式角度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由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可知,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价格水平的变动视为通货膨胀率,而货币量由中央银行控制,产出的变动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这就告诉我们,货币供给的增长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换言之,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经济会平稳运行。如果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那么,会有较大的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当我们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数量方程式告诉我们: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名义GDP。经济学家把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成为名义GDP。由于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供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名义GDP的同比例变动。我们可以得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多,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不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经济泡沫会愈加严峻,由此为导火索,会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对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实证分析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衡量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面对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也应该重视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动情况,通过其变动趋势说明的经济意义,来预防、化解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负面打击。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经济同样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选取1978年至今的货币供应量作为基本依据,以此分析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潜在金融风险。

CPI作为消费物价指数可以衡量价格的变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到1983年,我国的货币新增量以每年平均400多亿增长,货币增长速度保持在22%。1984年-1989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造成了1988年的18.5%和1989年17.8%的通货膨胀率。出现了奔腾的通货膨胀。从1990年-1993年,虽然货币增长量每年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但90年与89年相比,M1新增1120.17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1682.62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3098.22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4548.88亿元。随后M1超过万亿。持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提高导致我国于1990年-1996年间平均1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1994年最高达到27.7%)。1997年5月起,M1开始突破30000亿。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通货膨胀。致使国家在用经济手段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造成了我国1998年-2000年CPI的负增长。使经济强制性趋稳。

在1998年-2010年间(除去2007-2008受经济危机的波及致使经济低迷),我国的CPI振荡上升,一直伴随着温和的通货膨胀。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通货膨胀。

在GDP增长与稳定物价的矛盾中需要货币供应量的均衡调节。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增长而忽视通货膨胀。在刺激经济增长同时,要防止经济过热现象。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我国货币供给量对GDP的变动分析

在这里以GDP衡量产出。

图6 1978年至2010年GDP增长率变化

由图4可看出,1995年-1998年,M2增长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该时期GDP同样呈下降趋势;2000年-2003年,M2增长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该阶段我国GDP也以递增速率增长;2003年-2007年,我国货币供应增长率高位趋稳,GDP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下稳步增长。值得一提的是,M2增长率在2009年急剧增大,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所进行的持续的扩张政策所致。使得我国GDP在2007年-2008年度出现滑坡后在2009年度得以继续增长。

(三)我国货币供给量同CPI、GDP的相关性分析

从图3可看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从1978年以来呈现出基本上升的趋势。货币供应量同CPI、GDP呈线性关系。从短期来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同GDP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M0增长率与GDP增长率、M0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具有大致相似的同增同减的长期趋势,在这里可以近似的用CPI表示通货膨胀率。即它们三者具有长期的一致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与金融风险的产生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是衡量金融风险的重要指标。当货币供应量呈现出异常变化或面对货币供应量的持续非理性增加时,此时很可能蕴藏着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及监管部门需要加以重视。

四、合理控制我国货币供给量

我国货币供应量从1978年以来呈现出基本上升的趋势。但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一方面虽然带来了GDP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却令我们陷入通货膨胀的尴尬境地。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指示性作用。以货币供应量作为先行性指标,当货币供应量出现异常变动时,及时采取相应举措。一方面保证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另一方面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的因此货币供应量的理性投放,国家政策的适度引导是应对经济危机过后解决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合理投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在这里强调的是物价水平稳定(币值稳定)只是一种相对稳定,具体而言就是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和避免通货紧缩两个内容。

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需求增加却一直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在这种货币需求增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超额货币”现象,即超过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的货币需求之外的货币增长部分。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引起整个社会货币需求增加,人们追逐货币的情形下,我们不可以忽略经济的稳定、币值的稳定。

由于我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即使国家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也不会及时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前防范。在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投放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使货币供应量张弛有度,稳定经济。

(二)货币乘数的间接调控

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性。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间接调控货币乘数,在经济过热时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经济萧条萎靡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应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GDP的合理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我国同样受到波及。这次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单纯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是不理性的。在当今形势下,思考我国GDP的潜在增长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强化,以及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支撑贸易出口高速增长的现象不会再出现。同时,随着投资过度扩张,不少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扩大内需。

因此,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不应一味地追求GDP的高增长率,合理的GDP增长率,才是使经济健康运行的最佳条件。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货运保险;综述;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16

1 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货物运输量急剧增加,货物运输保险(以下简称货运保险)产业也开始壮大。自1997年来我国货物运输保险业务增长速度缓慢。2015年的货运保费收入为95.44亿元,较2014年降低了7.29%,同时货运保险深度从1997的年0.046%降低到2015年的0.015%。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货运保险业务增加,但出现了货运量的增长与货运保险业务的增长速度不成正比,货运保险业发展滞后物流业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对当前货运保险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货运保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研究现状

2.1 货运保险概念和特点

2.1.1 货运保险概念

货运保险是指以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为保险标的,承保因自然灾害或事故造成损失的保险,它是站在第一、二方物流开发的险种。货物运输保险是物流保险中最主要的内容。货运保险是物流保险最主要险种,保费规模在物流保险中占比80%左右。

2.1.2 货运保险特点

货运保险虽然属于物流保险,但也有自身的特点。随着物流现代化趋势,与传统的物流相比,货运保险面临着更多未知风险。被保险人的多变性导致保险受益人变成保单持有人,而非保单上注明的被保险人。货运保险还有承保风险的广泛性的特点。因货运保险的运输方式有海上、路上、空中三种,运输方式不同其面临的风险也不同。货运保险不仅包括自然风险、还包括人为、管理等多种风险。所以发生货运事故造成的因素较多,具体因素很难分辨,如果还有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赔款金额。

2.2 我国货运保险研究现状

我物流保险发展较晚,自1998年才开始推行现代化物流保险方案,随着物流业发展,人保财险公司在2004年推出了《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险》,以满足物流业的对货运保险的实际需求。本文对我国已有的货运保险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将现有文献分为三大类进行梳理。

2.2.1 货运保险发展缓慢原因

货运保险与其他物流保险相比发展缓慢,因此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

有学者从物流业、保险公司两方面分析我国货运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且他们认为物流公司存在对货运保险认识不够,投保意识不强,保险公司宣传度不够,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造成货运保险发展缓慢。杨玲认为运输信息共享平台的缺乏,货运保险产品的创新力低是阻碍货运保险发展的原因。金满涛提出货运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货运保险出现真空,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保费收取不科学等原因是货运保险发展路上的最大障碍。阎军华从保险公司角度出发,分析保险公司忽视货运保险业务的原因。得出不同阶段的不同经营理念,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促使员工行动力差,营销资源不足问题,影响保险公司对货运保险的重视度。

通过上述文献可归纳出影响货运保险发展的原因有两方面造成的,分别是物流公司的投保意识弱和保险公司提供的货运保险产品与物流业实际需求不符。

2.2.2 货运保险发展建议

现代化物流的发展离需要货运保险的保护,货运保险该如何发展才满足物流业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货运保险的发展建议。

运输企业是货运保险的一大市场,货运物流化趋势日益显著,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货运保险产品方面的硬创新和销售方面的软创新策略,以提高货运保险销售量。除此之外保险公司需要做好提升产品理念、提高保险公司的技术能力、增强公司经营理念、完善公司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水平等措施。唐金成等人以广西为例,具体分析了广西省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货运保险现状,提出开发新险种、建立货运信息共享平台、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等建议。货运保险的发展除保险公司努力外还需要物流业的配合,二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提高物流公司的保险意识。还有学者认为货运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完善货运保险相关法规,建立健全的货运保险法律体系有利于货运保险业务顺利开展。

综上,目前关于货运保险的发展建议研究者们从保险公司、物流业和政府三方面提出建议。一是保险公司进行货运保险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货运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培养专业型人才。二是物流企业深入了解货运保险重要性,提高管理者保险意识。三是政府丰富完善货运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货运保险的投保人和受保人都能得到法律保护。

2.2.3 货运保险与物流业关系

目前,随着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关于货运保险与物流业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

在现有研究中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货运保险促进物流业发展。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离不开保险的支持,保险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帮助物流企业提高运作效率。物流保险对现代物流业有促进作用,货运保险属于物流保险。也有学者已论证货运保险对物流业正向促进。例如袁ZZ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分解方法论证了货运保险促进了物流业发展,而物流业发展对货运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米俊毅等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货运保险对物流业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第二种是物流业带动货运保险发展。物流业从简单的仓储到现在完整的供应链,为货运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与挑战。杨海林等用实证法得出物流业发展促进了货运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物应运而生,电子物流需要新的货运保险提供合适的服务,从而促进货运保险的创新。

3 研究述评与展望

现有的货运保险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剖析货运保险的发展缓慢原因;提出货运保险发展建议;分析货运保险与物流业关系。已有文献大多数属于定性分析,缺乏数据支撑。所以其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整个货运保险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限。现有的文献分析用定量或实证法分析货运保险需求较少。具体分析影响货运保险需求的因素对货运保险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国货运保险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货运保险参与者(物流公司、政府、保险公司)没有承担好自身角色只能。货运保险要发展,需要对参与者(物流公司、政府、保险公司)行为进行研究。所以,关于货运保险的研究可以从以下3方面寻找突破:

(1)物流公司如何才愿意购买货运保险,找到物流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共赢点。(2)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合理经营货运保险,如何既能保证保险公司的盈利又能为物流公司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3)保险公司如何进行产品创新,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货运保险研究应围绕如何实现下列目标:(1)物流公司和保险公司通过合作机制,建立长期关系,使货运保险为物流业保驾护航,实现二者双赢局面。(2)加大政府对货运保险支持,提高货运保险在运输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使物流公司享受到货运保险的风险转移、经济补偿等基本服务。

参考文献

[1]米俊毅,匡海波,余方平等.我国货运保险对现代物流业促进效用研究[J].管理评论,2015,(9):201-212.

[2]杨爱荣,赵红梅,孙宝良.物流化下的货物运输保险创新[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89-90.

[3]货物运输保险编写组.货物运输保险[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06).

[4]Alexander C.H.Skorna C.B.Risk and Loss Prevention with the Transport Chain[C].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11.

[5]戴晶晶.浅析货物运输保险的特点[J].商场现代化,2015,(26):24-25.

[6]武利海.承运人作为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人研究[J].中国海商法研究,2015,(4):39-44.

[7]陈锦鹏.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J].企业家天地,2012,(1).

[8]朱新强.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浅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321.

[9]龚刘亮.我国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J].企业家天地,2013,(7):7-8.

[10]杨希玲.我现代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4-26.

[11]杨玲.我国物流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章,2011,(35):62.

[12]金满涛.我国物流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J].河北金融,2010,(6):53-56.

[13]阎军华.货物运输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6,(1):26-29.

[14]王隽.从货运物流化趋势谈货运险的业务创新[J].保险研究,2002,(10):40-42.

[15]李庆峰.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市场,2016,(32):23-24.

[16]刘愉.我国货运保险业的发展策略[J].中国船检,2010,(3):108-110.

[17]唐金成,陈荣,何朝兵.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广西货物运输保险发展策略[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3):61-64.

[18]于跃.我国物流保险发展中的障碍与破解对策[J].中国市场,2012,(10).

[19]黄超.物流保险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5).

[20]任英,王渭.浅议保险对物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物流技术,2009,(9):22.

[21]庄悦.试论物流保险对现代物流业的促进作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8-9.

[22]袁ZZ.我国货物运输保险影响物流业发展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11):106-111.

[23]李尘碧,姚欣.浅谈我国货运险实务中的保险利益[J].商界论坛,2013,(24):302.

[24]杨海林,顾永立.保险行业发展对物流发展模式分析[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24-25.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生猪 产业风险 金融

“猪粮安天下”。生猪养殖业是我国传统产业,猪肉是我国的主要的副食品。

但目前生猪产业受自然灾害、疫病、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投融资体制发育不全、产业集中度低,生猪交易受地域限制、交易效率低下,导致多年来我国生猪价格一直处于“发散型蛛网”波动状态,猪肉供应剧增剧减,农户损失惨重。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就是配置风险,[1]生猪产业模式亟待金融改造,借助金融工具体系来发现价格、分散风险,重构生猪产业风险金融治理体系,保障生猪有效供给、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1.国内研究现状

1.1关于生猪价格变动的研究

綦颖,吕杰,宋连喜(2007)认为生猪价格波动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如饲料成本,生猪生产周期,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利润分配等;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疫情、宏观调控政策等[2]。李秉龙、何秋红(2007)分析了我国猪肉价格短期波动的特点与波动周期,总体趋势、从政府宏观调控、猪肉供给和需求三个方面解析了肉价格波动的原因。[3]战立强(2014)通过对生猪价格时间序列的观察,发现我国生猪价格成规律性的波形。[4]

1.2关于生猪投融资的研究

生猪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在银行与养殖户的关系上,王九龙、谭静(2010)建立了生猪贷款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提供金融支持所面临的问题,具体阐述了金融机构面临逆选择的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国家政策的研究上,熊启泉、邓家琼(2008)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支农总量不足、力度减弱、结构不合理、且稳定性差,存在错位和低效率。

完善生猪投融资体系的建议:对于政策支持上,潘俊澍(2012)提出扶持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提高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给规模化生猪养殖户贷款政策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满足规模和资金需求,从而拉动生猪产业的发展。在银行主体方面,积极打造合格承贷主体,拉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多种信贷担保模式,支持生猪产业发展。

1.3关于生猪保险市场研究

罗巧、肖承蔚(2012)认为生猪养殖户对生猪保险认知程度、保险期限的满意程度、保险公司的信任程是影响小规模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周伟娜(2009)认为,政策性生猪保险对农户而言成本低收益高,是防范农业风险的有效途径。肖承蔚、李子涵、李璐伊(2012)认为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制以及参保组织体系机制,能更有效地发挥农业保险转移风险的作用,有助猪肉价格稳定。

1.4关于生猪电子交易市场研究

杨枝煌(2008)提出生猪产业风险需要通过金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易法敏、周双德(2010)代激扬(2011)等学者认为远期交易具有发现价格、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5]杨林(2010)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我国在国家交易中获得增强生猪贸易话语权及定价权。刘斌(2010)、贾国华(2011)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进行研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市场定位不确定、交易管理制度不规范等四方面的问题,导致交易风险加大。

1.5关于生猪期货市场研究

王千六等(2009)认为建立在分散的屠宰场交易模式之上的落后的生猪现货市场是已经成为发展生猪期货交易的主要阻碍,必须构建专门的区域性生猪集中交易市场,完善生猪产业市场机制。付芳华(2010)认为猪肉的价格和供应量波幅过大导致供应链形成瓶颈,并对猪肉供应链中现有的优化方式进行归纳并分析其不足,并对以生猪期货为工具对猪肉供应链进行优化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张立中等(2013)对生猪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生猪生产成本、城镇居民收入、国家猪肉储备等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通过建立生猪期货市场、优化生猪补贴政策、完善生猪价格预警机制等调控对策。罗巧玲等(2009)认为我国需要尽快推出生猪期货,完善避险投资工具,使广大养殖户在价格大幅波动中提前锁定利润,防范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为我国生猪行业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陶一山(2006)通过对生猪产量的分析和预测,以及影响生猪产量波动的因素,对推出生猪期货必要性进行论证,并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性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生猪市场风险及其治理

Ezekiel(1938)最早使用蛛网理论动态分析生猪周期。Futrell(1989)研究发现,1950年~1986 年美国生猪生产周期为4.5年,较长的周期中同时可能存在几个短周期。Darcy& Storey(2000)探讨了我国生猪价格周期的运行规律及生猪价格波动的形成机理。

2.2关于生猪投融资研究

Vercammen(2003)构造了一个随机动态模型,比较政府直接补贴与价格补贴对促进生产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支付可以引致农民增加投资。完善生猪投融资体系方面的研究:Navajas和Gonzalez-Vega(2006)研究了萨尔瓦多的Financiera Calpia金融机构创新农村借贷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指出FinancieraCalpia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被证明成功的城市贷款技术转移和适用到农村金融的发展。[6]

2.3关于生猪期货研究

19世纪末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模型己隐约地提到了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等问题(Carter,1999),但对期货市场价格系统深入的研究始于凯恩斯,大多学者还是认可期货市场具有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有助于平抑缓冲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Kenard等对美国大豆、活牛、活猪等大宗商品进行了期货市场效率检验,发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大部分期货市场在短期内则是缺乏效率的。1958 年美国著名的期货研究专家沃金撰文《期货交易的价格效应》,认为套期保值的期货交易机制有利于合理调整库存结构,避免了价格季节性剧烈波动。

3.述评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生猪产业风险的金融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融资,期货,电子交易,保险四个方面,虽然有涉及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治理,但对生猪产业风险金融治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依据中国的国情,推进生猪产业金融风险治理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其紧迫性,必要性,更有其可行性。重构生猪产业风险金融治理体系的研究,为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治理模式,从生猪产业的投融资、保险、期货、电子交易四个维度形成综合治理,实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吴晓求.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经济经纬[J].2008(4)

[2]吕杰、宋连喜.生猪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畜牧杂志[J].2007(2)

[3]李秉龙、何秋红.肉价格短期波动及其原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J].2007(10)

[4]战立强.生猪价格时间序列的规律性波形和成因及调控.农业现代化研究[J].2014(1)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差别因素;风险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0904

1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提升我国传统现货批发市场、促进商品流通、规避价格风险、实现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化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Grieger(2003)认为电子交易市场能够把众多的买家和卖家集中到一个“中心市场”,使得买家和卖家之间以动态的价格进行交易,而价格的变化是由这个交易市场的规则及供需情况决定的。在我国出现的这类行业垂直型B2B电子交易市场,是在传统现货商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选取诸如食糖、粮食、钢材、煤炭等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宗商品作为交易品种,因此这类市场又被称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不同产地的同类货物,打破传统的区域交易模式,实行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实现了各地价格的基本统一。这有利于交易商准确快速根据供需情况及其它判断行情波动趋势,从而决定是长线持有现货商品到期进行交割,还是短线即时买卖,套取短期差价。目前,电子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从农产品到金属类和能源类,凡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几乎都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了交易,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商务模式。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法律法规缺失、不健全等问题,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模式,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的同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譬如类期货交易、投机炒作等。人们对电子市场从认识到普及使用,所经历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也就是说,在还没有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充分认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普及使用了。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管理,风险事件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可以说,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发展的电子交易市场和人们对该市场认识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交易市场及交易商的利益,也危及着这类市场的生存与发展。当前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在使用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众多公司由于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采购所产生的风险不确定而未能使用。因此对这类市场进行风险分析,制定合理可靠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

B2B电子交易市场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广大学者对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Kheng and Al-Hawamdeh(2002)识别出电子采购中存在四种主要障碍:与互联网安全有关的业务(如电子支付)存在风险,电子采购所必需的硬件、软件以及人员培训方面需要巨大投资,管制电子商务的法律与规则不完善,搜索引擎在查找有效信息方面效率较低。Pauline Ratnasingam(2006)将B2B电子商务中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组织风险、实施风险与相关风险。Subba Rao等人(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买方在参与电子交易市场时通常面临两类风险:财务风险与信任障碍。李莉、杨文胜和蔡淑琴(2005)对电子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风险规避以及电子市场中介交易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邢伟、汪寿阳和冯耕中(2008)从供应链角度展开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研究。石晓梅、冯耕中和邢伟等则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进行了总结,然后从交易中心与交易商的角度对这类市场的风险状况进行了分析。

上述文献侧重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电子交易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类,而没有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差别因素方面进行风险分析。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而产生的,或是位于商品生产地,或是依托现货贸易集散地发展而来。因此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传统的现货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所发生的风险事故,在传统的现货市场中未曾发生过,因此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导致大宗商品电子市场风险不断发生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电子交易市场采用了部分期货交易的制度与规则,为现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交易更加灵活,效率大大提高,吸引了大量资金不断流入,同时实现了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但是在引进期货交易的同时,期货市场的一些交易风险也同时被带到了大宗电子交易市场,同时由于投机资金直接与现货相结合,在某些情况下,投机资金更容易操纵市场,因而风险比期货市场的风险更要严重的多。

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主要差异,即与现货市场相比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增添了哪些新的特征,然后着重针对每一项增添的特征可能对交易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规避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经济特征

与传统的现货交易市场相比,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具有如下一些鲜明的特点:

供货风险分析范文第15篇

摘要:材料采购是基本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与劣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采购风险巨大并且无法回避。本篇通过采购面临的风险分析,提出识别采购风险依据。

关键词:采购风险;基本建设;分析;识别

材料采购是基本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建设中,材料采购的优与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建设项目管理的成败,已成为建筑施工业重点关注的领域。材料采购是从组织外部获取资源和服务过程的管理,采购费用往往占整个建设项目所要求的绝大部分资源和服务:例如在电子器件中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40-60%,建筑材料的采购费占工程总造价的50%以上。

在材料采购工作中,采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也就是说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都将影响到材料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意外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具体说来,如采购计划编制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多出预算、供货商供货不及时、提供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货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等等。采购风险管理对于保证材料经济性、营造安全的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2而材料采购管理需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规划、识别、估计、评价、控制、监控以实现目标,因此,怎样科学的识别材料采购风险是风险来临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材料采购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人为风险。

1.系统内生经济风险。包括:(1)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违约责任约束简化,口头协议,君子协定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当。卖方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如对采购人员行贿,套取企业采购标底;给予虚假优惠,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小利,不能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采购主体未建立起有效的政府采购控制制度,一方面请购、采购、验收、付款等步骤没有交易授权,没有相关主管人员签字;另一方面请购与审批、支款审批与支款执行等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以致为一些弊端的产生提供了空间。(2)价格风险。一是因为供货商与相关人员在投标前相互串通,透露标底,使材料采购遭受损失。二是当采购人员对价格预测失误而进行批量采购,造成价格风险。(3)采购围标、串标风险。围标是指多个投标单位在其中某一投标单位的统一组织下,投同一个标,并确定谁投高标,谁投低标,确定谁中标;或者多个投标单位自行组织投标,协商谁投低标,谁投高标,谁中标。串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投标单位虽然分别单独投标,但暗中协商投标,并暗中联合。即不管谁中标,都联合完成本合同任务,投入和利益共同分成。围标、串标不仅严重损害了采购人的利益,还扰乱了整个市场经济秩序。(4)采购合同履约风险。在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供货商的推迟交货、质量不满足合同约定、规格型号上货不对路等违约行为,虽然在合同条款中约定了具体违约罚则,但还是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采购质量风险。一是因为供货商提供的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建设项目不能展开,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的损害。另一方面供货商提供的材料以次充好,直接影响到建筑成品的整体质量、工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3.计划风险。请购单位或使用单位、项目管理部提出的采购计划不准确或不科学,直接导致采购过程中的计划风险,即采购数量、技术要求、交货期、质量等与采购预期目标发生较大偏离,这既不利于采购与合同管理工作,也不利于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4.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等等。

5.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满足建设之需,建设中断造成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进货量多于所需,造成积压,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降低了资金周转率,从而产生存量风险。

6.道德素质风险。缺乏对采购人员的廉政教育和知识培训,在进行采购过程中,滋生部分有意识、无意识采购人员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引发采购风险。

(二)意外风险。

意外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经济政策、战争等因素造成的系统外风险。意外风险主要指项目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采购失败而形成的风险。虽然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完全保证实现采购目标。

(三)技术进步风险。

技术进步风险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给供货链带来的风险。一是因为技术进步引起无形耗损造成已购材料积压或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因为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所购材料已退出市场或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技术变革使维修备料变为呆料。

二、材料采购风险识别

通过上述分析采购活动中各种风险,找出采购风险的来源及促使的诱因,也就找出了识别风险的依据,以提前规避风险并提出解决办法。据Michigan大学(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美国大约有50%的企业实施供货链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并不比传统的买卖关系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供货链系统中各类风险不能准确识别和管理造成的。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货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货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供货企业以至整个供货链带来损害和损失。风险识别是材料采购风险管理的前提,按照风险产生的缘因,诱发材料采购风险的影响因素分为四部分:人为因素、经济因素、意外因素、技术因素,它们是识别风险的依据。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人为造成采购系统内生风险的因素,是采购风险源头,包括供货商、发包商、监管可能造成的风险:计划风险、价格风险、质量风险、经济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等都是因为供货链各节点各单位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货链各人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它合作伙伴,进而冲击整个供货链的正常运作以产生供货链风险。在采购之前也就是从计划开始就得展开采购风险识别工作:例如供货商选择中的控制点:采购标准、供货资金链分析、供货商财务状况调查、供货程序、团队信誉等是否符合要求,发包商确定采购在招标中的角色定位、采购计划(需用计划、合同类型、采购人员、潜在供货商、评估标准等)是否合适等。并且风险识别工作还需贯穿采购工作始终:如询价期间价格预测是否与市场匹配;合同签订期间合同签订是否遵循《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否能避开合同陷阱,合同类型选择是否把风险分配在卖方,供货商是否达到利润目标;供货期间交期是否跟上计划变化,供货链系统的信息是否及时掌握,来料质量问题的处置办法以及避免质量风险的进一步扩展的办法是否有效,是否遵循采购职业行为风险防范的总体原则,职业行为实际操作是否符合采购道德3戒律,采购员的权责能否匹配,库存是否达到安全库存(是否会造成积压,是否会欠缺而影响建设),那些风险因素逐一识别、筛选。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因政策、市场需要、经济环境改变引发采购风险的因素,是造成采购外生风险的因素。影响采购成本最直接的因素是市场供需情况,在资源紧缺,供不应求时,供货商就会涨价;反之,则降价。国家政策对采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银根放松,采购价格下降;银根紧缩,采购价格上调。在采购之前直至材料进场都需对下列经济风险因素逐步识别:如国家政策有无改变以及怎样改变,市场需要是否改变,国内乃至世界经济环境是否改变以及对材料价格是否影响等等。

(三)意外因素。

意外因素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而引起采购风险的因素,也是造成采购外生风险的因素。例如美对伊拉克开战曾使油价不断上涨。因此在采购之前至结束都需关注国际关系是否恶化、自然环境是否改变(气候是否骤变、地壳变动)等等。

(四)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因为技术进步、项目开发周期缩短而造成风险的因素,也是造成采购外生风险的因素。例如随着技术进步,高层建筑建设、隧道建设等不断增多,传统挖掘设备退出相关市场。所以在采购过程中都需对相关技术进步发展趋势、技术是否更改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