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

高效课堂概念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概念 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只有对物理概念进行很好地掌握,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对知识点概念进行掌握,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进行理解,为物理学的学习 打好基础。物理概念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熟悉,在分清主次的情况下,进行教学。

一、物理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学习效率高、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师生交流较好,这也就是所谓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较高追求,也是学生渴望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可以提高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效率,并实现师生良好交流,教师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量最大,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较好。教师通过良好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初步形成相应的物理素养。

二、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理念认识模糊

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没有清楚的认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造成教学单方进行,学生听课效果不好。新n改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把握不足

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对教材的深度没把握好,对一些知识点理解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对新旧教材进行充分把握,对教学内容吃透,从课程整体出发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

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学校教学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初中物理作为考试课,不仅要进行会考,也是高考的重要考试科目。物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缺少探究和引导使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枯燥而产生了厌恶情绪,从而造成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自主学习。

三、中学物理概念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一)仔细钻研教材概念内容

教师应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中学物理学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概念,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学生要想学好物理学,必须对物理的相关概念进行充分理解。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把握,对感念相关内容进行评估,了解概念的目的。对于物理学中的概念,应要求学生进行以下掌握:

1.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价值和含义;2.掌握核心物理概念的表示方法;3.掌握物理中相关概念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方面研读,明确一下问题:

1.对物理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现象有哪些,对物理概念进的相关理论和依据;2.对现有物理事实情况下,有哪些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探究和验证;3.在物理教学中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4.教师对概念的相关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进行思考;5.对物理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概念进行分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二)生动引入概念内容

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由于物理的一些概念常常比较枯燥,因此要求教师采取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在中学物理多年教学经验看来,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开展概念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的要领。物理学科的概念常常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对概念的理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需要按照感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步骤进行概念把握。譬如,在进行浮力部分讲解时,让学生对大容器中漂浮木块进行按压,让学生分析用力的大小同木块浸入水中体积的关系,所处感受,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归纳,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最后教师对浮力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浮力的认识。

中学物理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入模式,可以通过案例引入物理概念,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实验引入,还可以通过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引入,最重要实现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对物理概念有充分的认识。

(三)充分理解概念本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基础概念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性,只有学好基础知识才能开展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中学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的最本质、最抽象的知识,只有对概念的原理和作用进行充分理解,才能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其他问题。教师在对物理感念进行讲解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物理学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大量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得到的,学生在对简单直观的材料进行观察后还应通过思考,将对现象的认识转化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这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基本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譬如,在进行相关核心概念学习时,可以通过对比加强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功和功率、电功和电功率、压力和压强、电阻和电阻器等,通过对比分析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戴海峰,韩松.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2).

[2]吴晓杰.改革物理课堂教学 拓展多媒体技术应用――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5).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2篇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它的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准则上,即应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来实现。如今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引导者”,课前认真备课,科学地处理教材,实现教学模式的合理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巧用概念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率,有效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概念图的内涵 

概念图理论是美国诺瓦克博士基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广泛。概念图是一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当“概念图”被介绍到中国后,引起了普遍关注,各类学校对使用概念图教学掀起了一个小的热潮。概念图的运用,要求教师将对教材的分析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复杂想法及课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图表化、简单化处理,形成概念图。从学生角度来说,概念图是对新旧知识的精加工,它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理解知识。概念图作为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概念图的运用还可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二、概念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效用 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可分为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和写作教学四方面的内容。巧用概念图,可使这四方面内容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概念图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

词汇学习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词汇量的多少,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在记忆单个词汇时,教师可用概念图的形式把单词的词根列举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概念图。如词根“act”,以它为中心可显示出“action, active, actor”。还可将单词按照题材或类型进行整理归类。如以“seasons”为例,seasons的命题主要包括“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而它们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festivals,months,weather,clothes。这样学生在进行记忆时,可通过概念图记住由“seasons”单词所衍生出来的相关词汇。引导学生进行组块记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增加词汇量。而在教学bring, take, fetch, carry 这一组词汇时,概念图的运用对于方向性的解析更是一目了然,如图所示:

bring here ——————

take here ——————

fetch here ——————

——————

carry ×

(二)概念图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

高中英语语法中,定语从句是一个难点和重点。现在将其内容以文字语言和概念图的形式分别表示出来。

文字讲解: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定语从句通常紧跟在它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这种名词或代词叫做先行词,即“先行词+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为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关系代词有who, whom, which, that, whose,在定语从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或定语(whose);关系副词有when, where, why,在定语从句中只用作状语。

概念图:

先行词 关系代词 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成分 先行词 关系副词 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成分

人 who 主语、宾语 时间 when 状语

人 whom 宾语 时间 which/that 宾语

物 which 主语、宾语 地点 where 状语

人、物 that 主语、宾语 地点 which/that 宾语

人、物 whose 定语,表示所属关系 原因 why 状语(the reason why)

注意:1.①whose=of which, of whom;②when=介词+which;③where=介词+which;④why=for which.2.若关系代词前有介词,只能用which或whom且不能省略。 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用文字讲解会造成学生的记忆负担,并且不易理解,概念图的讲解则突出了直观性,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可提高课堂效率。 

(三)概念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3篇

1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而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

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个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学概念意识的确立,是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一个复杂过程和事物的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经认为概念的教学就是概念知识的记忆,概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使学生记忆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记忆固然重要,但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掌握和运用则更能体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概念意识,围绕重要概念来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不仅要使学生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还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在生活中做出判断和决策。

3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1 课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以前备课只是要求教师写好教案,怎么教,教什么,而现在做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视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上的。课堂教学效果的程度,往往取决与课前的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创造性地把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标准以及规定的课程目标、标准确立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应确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哪些重要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学科培训,了解学科的性质,认识学科的特征,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新教材在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的形式列出本节的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其次,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学生。以往,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都会注重于这节课自己怎样去教,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就必然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所以,现在教师在写教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研究学生,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认知障碍,确定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的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再次,做教学设计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一堂课讲得很精彩,但学生掌握的并不多,那就是因为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教师的怎样教来设计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课为例来说说我的课前教学设计,在这节课里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几个重要概念:(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前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的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累积;(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的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学前分析:通过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生物与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中的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但是还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才能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呢?认识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怎样组成的?它如何维持这个系统整体性?以这样的一条主线来进行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

3.2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概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3.2.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在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时,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是什么原因造成用网罩起的草生长不好?同时播放我国北方草原的牧场轮换放牧的前、后对比视屏,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通过这样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进一步进行有效情景的设计,丰富和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如:你的家乡在哪里?环境好吗?有哪些名胜古迹?我们的校园美丽吗?而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3.2.2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我们身边的某一个生态系统,如学校后山上的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得出这个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含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找到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这样的本质特征,掌握生态系统概念。

3.2.3 设计好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概念的学习中,应尽可能地列举概念的正例、反例和特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如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校园呢?一滴小水滴呢?经过与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比对,它们都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分解者者中列举蘑菇、平菇这一特例,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不是植物,是菌类,是分解者,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

3.2.4 在练习题中加强对重要概念的辨析、应用和迁移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核心概念;几何教学;课堂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86-01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和重要部分。俗话说得好:“梳理概念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提纲挈领。”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核心概念,就能够帮助学生对相关性概念进行同化迁移,从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如何紧扣核心概念,提升教学实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抓住概念本质,选用典型素材

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从本质出发来讲解几何概念,而是采用一些标准图形,将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扩大化,这给学生的思维认知造成了一些误区。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抓住几何核心概念,使用的教学素材缺乏典型性。因此,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核心概念出发,为学生提供典型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具有典型性的概念表象。

例如,教学“三角形”时,在学生基本掌握基本的三角形概念定义之后,笔者出示图1,并提问:“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对比这些图形,请说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熟悉了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二、梳理概念结构,建立知识关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我们可以借助概念的再生功能去构建概念体系。但由于小学生缺乏整体感知,容易对概念本质产生误解,为此,教师要加强核心概念的结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笔者先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知识,并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经过猜想和动手实践之后,认为长方形、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另外,学生还用图示法梳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图2)。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对概念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明确概念之间的衍生性和关联,促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经历概念形成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需要经历充分的观察、操作等过程,才能理解概念。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活动框架(如图3),让学生变换这个活动框架,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后,发现可以将长方形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4)。此时,笔者追问:“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和辨析,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边长以及对应的高有关。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猜想:能否借助长方形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认为可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从而将其转化为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在上述教W案例中,笔者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促使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了深刻的认识。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要概念;教学效益;关注;提高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认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怎样传递生物学重要概念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方设法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通过观察、实验、体验、感悟、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等促成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下面以“动物的运动”教学为例: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卧第二章,是在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知识上的提升,又是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内容铺垫。动物的行为体现在运动上,“动物的运动”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二、重要概念的分析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动物因逃避敌害、争夺食物和栖息地、完成繁殖所进行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的。笔者对此重要概念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成以下四个概念:运动方式和原因;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运动系统不能独立完成运动。

三、教学活动的开展

1.运动方式和原因

本节课是“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的开始,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看完后,首先让学生列举视频中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提问:动物为什么要运动?在此教师引出凡是有利于动物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动物的运动。既回顾了前面学过的内容,又凸显出重要概念。

2.运动系统的组成

利用课件给出身体不同部位受伤的图片:骨折、关节受伤、肌肉拉伤,然后提问:图片中任何一种情况,动物能运动吗?这样先了解到动物的运动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

(1)骨

对照家兔的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让学生摸一摸,并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骨组成的。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同时引出人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的组成和名称与家兔的比较。让学生感悟观察事物要仔细认真,对待科学知识要一丝不苟,要养成理性思维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探索态度,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关节

对照关节模式图,解剖并观察鸡足的关节,识别关节的结构。然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这个结构有什么作用?②关节腔中有什么?起到什么作用?③说出关节头和关节窝形态上的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好处?④说出关节囊所在的位置,这一结构起什么作用?⑤概述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⑥举例说出,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⑦进行体育运动时,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或用力过猛,哪些关节容易受伤?甚至严重时会造成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叫脱臼,这时还能活动吗?应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观察关节模式图,解剖和观察鸡足的关节,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准确描述关节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情景来解释抽象的生物学名词,使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更易于接受与理解。这样处理教材给学生直观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迁移应用。

(3)骨骼肌

利用课件演示骨骼肌的结构,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硬纸板、图钉、橡皮筋制作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牵拉橡皮筋并进行讨论得出关节对于骨运动的意义:一组肌肉两端的肌腱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才能够牵动骨运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

通过学生亲自尝试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习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学生进行屈肘和伸肘运动,感觉运动时骨、关节和肌肉的变化,体会分别是哪块肌肉在用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屈肘和伸肘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屈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4.运动系统不能独立完成运动

这个概念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进行理解。屈肘、伸肘以及其他各种运动是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吗?让学生回顾并说出进行长跑时的切身体验。通过实例,学生推断出:运动的完成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使学生加深理解生命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四、反思和收获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行反思,有以下收获: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第二,挖掘学生已有资源,教师很受益。第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抽象概念的建立和理解。第四,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刘恩山.在教学中实现主动探究学习与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对接[J].生物学通报,2012,47(3):33-36.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1(1):3-5.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其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重视解题技巧教学,轻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象,或缺乏对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不断探索教学策略,实现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一、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概念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致力于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概念学习的兴趣,引导其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概念学习的高效性。

例如:在向量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然后提出问题:杰米鼠向西逃窜20米,假如汤姆猫追向北或西北方向,那么能追上杰米鼠吗?如果追不上,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表示疑惑、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再顺势引入“向量”这个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向量的必要性,最终知道向量的本质特征等。

这样的引入方式比较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高中数学教材具备比较标准的数学语言,某些数学概念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素材,将其有效地引入课堂,进而拉近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以“汽车加油”为主题,让学生观察一下加油站的加油过程,显示器上的数字保持7.4元/升不变,而旁边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跳动,其原因如何?两个小窗格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三者关系怎样?这样,顺势引入函数的概念,假设所加的油量为x升,所付金额设为y元,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即可表示为:y=7.40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就是x的函数)。

这样,函数这一比较难讲解的抽象概念,就以生活化的感性材料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同时知道了两个小窗格分别代表油量和金额。因为油量一直在变,所以金额也随之改变。

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形成概念

学习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抽象,从而获得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进而在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其抽象概括与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曲线方程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续提问,启发学生对直线方程定义的回想,然后自主进行对抛物线与正弦曲线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获得曲线和方程的特征,从而将直线方程的概念迁移于曲线方程。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四、概念教学可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等网络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其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并掌握新概念的解释与内涵,有效拓展、活跃思维,明确知识要点,增强数学意识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上的动画演示跟踪点的轨迹,演示“圆锥曲线”,这样的轨迹图形更清楚、真实、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灵活性,实现师生共同控制的模拟演示,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其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解决几何问题。

五、数学练习中不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教师应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同时促使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向量坐标”概念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也会提出多种解法,如两点间距离、直线方程等,也有学生利用所学的向量坐标概念进行解题。

这样,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会实现对向量坐标概念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起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有利于概念的巩固。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依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生前概念 教学起点 课堂教学 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86-01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新授知识不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似懂非懂的状态。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仔细分析,我认为,并非是因为学生智力,而是由于他们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迷茫和困难。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相反,学生们就会觉得难以扎实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我认为在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了解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常展示他们的前概念,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前概念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表现出来,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是为学生搭建展示前概念的最佳舞台。只有在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并乐意把他们头脑中已有的前概念释放和表达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多多关注孩子,认真分析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发现他们学习的困难所在。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前概念。要帮助学生加以消化理解,决不能像法官一样武断地否定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教师要尽量多提供一些,让学生发现自己前概念中的错误之处的机会,让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已有经验与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促使其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学生才会更有兴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二、相信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前概念

可以说,小学生的前概念的隐蔽性非常强,这无疑就需要教师在科学课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来激活他们的前概念。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要围绕学生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获得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还要对它们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和归类,然后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在教学《预测》一课时,课前准备了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一个放入300毫升水的量杯,一盒钩码。上课伊始,老师准备把一个钩码放入一杯水中,要求学生预测量筒内水位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前概念,进行预测“水会上升”,实验结果证明,学生的预测是正确的。但是当老师让学生预测水位上升的具体数据时,学生原有的前概念受到了挑战,产生了困惑,问题出现了。自动进入下一环节学习。这样的设计既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又建构了问题场景,让学生主动探究成为可能。再如:学习《盐与水的分离》一课时,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器材的名称,总是喜欢用他们的语言来描述。当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饱和后的盐水叫饱和溶液后,引导学生如何将盐与水进行分离这个实验。这时需要学生分组使用酒精灯来完成这个实验。

三、帮助学生,利用教学策略改变错误的前概念

要想改变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并非一件易事。有些学生的前概念非常顽固,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如在教五年级下册《磁铁》这一课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磁铁,对磁铁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有少数学生的前概念中存在错误,认为:“磁铁也可以吸其他金属”。在课堂中,我采取的方法是:让这些同学试一试,用磁铁去接触不同的金属,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现象与自己的前概念产生冲突,从而认识到自己的前概念是错误的,最后逐渐调整认知结构使其与真实事物现象之间达到一致,这样改变错误的前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对于如何把握和运用学生的前概念,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使我们的小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是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究的课题。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中的一点认识。

参考文献:

[1]琚淑娟.提升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科W前概念[J].考试周刊,2015(11):175-176.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8篇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学生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课前预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

活动一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实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察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思考与讨论: 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演示)

【学法指导】应用控制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表格: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

(填“大”、“较小”或“小”小车在水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或“长”)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通过的距离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测: 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反思1.预习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呢?我认为让学生去预习的无非就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究竟怎样让学生去预习呢?这才是关键,现在我们“高效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预习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地浏览教材的知识点,要学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底;第二步结合导学案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二遍,并在课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划出重点知识,记下疑难问题。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行解决。把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解决。那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有利于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预习。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主持学生课内的思维的碰撞环节,即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和当堂生成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后肯定会产生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方面的疑问,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内安排小组实验(4~6人),通过实验探究及组内、班内生生、师生的思维互动进行难点突破。

2课题《密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2.记住密度公式;3.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密度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华师大版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个学情,对教材的处理时把密度概念的建立放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

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1.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刻度尺、天平及砝码。

对象长(cm)宽(cm)高(cm)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1)比较铁块1和铁块2(或铝块1和铝块2)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填“定值”或“不定值”)。(2)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体积的数据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同”。(3)表格中(质量/体积)在科学上我们用来表示,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不同种物质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也是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之一。

2.密度的概念:;符号:。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本概念 教学 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概念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注重数学概念的有效引入

1. 利用生活的实例引入概念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一个人向东走3步,向西走4步;一小虫在树干上先向上爬20cm,再向下爬回到出发点,再向下爬10cm;在一个装有苹果的盘子里增加4个苹果,再取走5个苹果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事例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要学生用语言描述以上3个事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其中数量上的变化情况,并板书,再请同学思考:(1)事例中什么在发生变化?(2)怎样变化?(3)变化的意义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关注量所反映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量的相对性质,最后由学生来思考概括所有相关例子中共同的东西,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2. 创设教学情境引入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教学中,情境引入:“如今索马里海盗对国际航运和海上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艘途经索马里海域的轮船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它们的位置。再问:“那么单独用经度或纬度一个量来确定它们的位置行吗?”“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相互补充,举反例的方法体验用一对数确定一个物置的合理性。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习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

3. 类比邻近概念引入

任何数学概念必定有与之相关的邻近概念, 因此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掌握了的知识为基础, 从学生的邻近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整体性与严密性的把握。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出如“π”与“3.14159”为例,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有效地排除外在形式的干扰,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揭示本质,剖析概念

数学概念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先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如掌握垂线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①了解引进垂线的背景: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时,其余三个也是直角,这反映了概念的内涵。②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个重要的特殊情形,这反映了概念的外延。③会利用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进行推理,知道定义具有判定和性质两方面的功能。另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加强相似概念的对比分析

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对概念理解不清,在解题时就会出现错误;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常会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有比较才有鉴别。用对比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但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某些概念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较多,学生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学生不易区别等情况,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数学概念,突出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学完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后,可设置下面问题:(1)写出一些代数式,指出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并说明单项式与多项式的联系和区别;(2)你能说出其中两个整式的实际意义吗?通过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四、精选例题,巩固概念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高中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非常严谨、逻辑性要求很强的科目。数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反复讲,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是学生却难于消化吸收,思维没有得到提升,能力也没有得到加强,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参与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使课堂教学效率非常低。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真正落实新课改,结合各地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精心备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不但要理解教材,还要深入钻研教材,学会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高效数学课堂的“精讲多练”,为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采用导学案模式,由多名老师多次备课,提倡先听后上,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这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很多东西。在进行新方法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本教材即便以前教过,再教一遍也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到不同的体会,获得新的收获。因此,教师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精心备课。

二、促进预习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法宝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只做到精心备课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必须把学生也带动起来,这要求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导学案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预习过程中,针对学生预习的内容,第一,自己能看得懂、能理解的,要独立解决;第二,理解有困难的、有疑惑的知识点,自己做上标记,以备课堂上讨论;最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迸出来的灵感,产生的新方法,也记下来。通过这样的预习,每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对于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学习过程做到有的放矢,不仅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使优秀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落后生有弥补的时间和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生为本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根基

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实现不了真正参与,还是称不上高效课堂。要使数学课堂更高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不回避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积极为学生作出肯定的评价,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差异,通过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等,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

四、兴趣引入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是比较深奥的知识,容易使得学生疲劳,所以如果在课堂上,提出极具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两个原理的时候,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猜想:有五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3个不同的邮箱,问可以有多少不同的投递方法?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等待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公布最终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将10个不同的信封,放入3个邮箱。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活跃性,增加了学习的效率。

五、引用多媒体技术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新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建立高效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数学的难度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其图形、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形象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的时候,对学生的立体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使空间几何立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加容易理解学习内容。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总之,打造数学高效课堂,要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建立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1篇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 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 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 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 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 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 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物理;前概念;探究学习;界定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就成了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物理概念是在许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与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对概念的教学也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就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克服前概念的不利影响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1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1.2重视模型的运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消除学生思维障碍

模型是学物理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一节教学中,由于分子与分子间距离关系比较抽象,物体中独立的分子看不见,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运用宏观物体建立物理模型,便使抽象的分子及分子力形象化、具体化,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运用或创造条件,运用物理模型,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2 重视“探究学习”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的特点是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椽―科学概念。这一点说明了概念学习的意义,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与学。应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概念的教学,要注意三点:

2.1 正确地形成概念在科学中概念的形成又通过抽取特征和将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复如此。这种方法利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归类,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2 学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应用范围。

2.3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注意到概念的同化,找出概念的隶属关系。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物理中逐步培养。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

3 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帮助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3篇

一、有效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预设学情,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导向、调控、指导的作用,有效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与理解,课堂教学如果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针对性就强,教学效果自然就好.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既要能让优秀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又考虑到中低下水平学生的接受水平;既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又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数学技能都能得到训练.接下来,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动态思考教学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设计“反函数概念”一课时,教师以“强化概念、突出应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利用多种策略去理解概念.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了如下目标:了解反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反函数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般的互为反函数仅是两个数集间的对应的不同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疑问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旧引新,让学生获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出示图例,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图表的具体函数寻找对应关系,从而得出“逆运算”,让学生感觉函数的学习原来也不会很难.接下来,让学生进入讨论,互动辨析,形成概念,并找出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关系.然后进行课堂练习,强化概念与解题步骤,最后,揭示内涵,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内涵,存在的关系,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概念.

二、创设数学情境,引发数学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情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等都是数学情境创设的好素材,教师要认真挖掘,积极创设,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概念的教学,教师不能只是抛出概念,让学生生硬理解,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产生害怕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要意识到新概念的引入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真理的过程.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教师要认识到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就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到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借助有关的实物或模型,在感性基础上逐步建立概念.如学习“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维图形,克服平面直观图造成视觉失真的缺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图形的概念.又如在学习“归纳法”概念时,其中“递推”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入“多米诺”骨牌游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递推,掌握归纳法.

三、善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增大课堂容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用在难点的突破上;同时,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点,可以将枯燥的数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一些几何图形,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就会花费不少时间,而且图形也可能不准确,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将这些图形做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又如在学习“椭圆”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天体中行星和卫星运行轨道的资料,管道的斜截面,摩托车的轮子在地面上的影子等,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观念,从而为学生对“椭圆”概念的理解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激趣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71-01

概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某个知识点的概念为中心,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的概念,从而对知识点有着更加透彻的认识。对于数学之类的理科来说,概念教学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概念有透彻的认识,才能在解题时尽量少出现理解上的错误。然而,与概念教学重要性相违背的是,现阶段的教学偏于“功利性”,想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初中知识有所掌握。这种做法无异于揠苗助长,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会有很大的阻碍。

一、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课堂比重正在逐步下降,这也是限制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教育界普遍存在“功利性”教学的心态之外,概念教学在实际使用中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概念教学正逐渐地同课堂导入融为一体,使得概念教学的功能更像一段导入文字,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概念不够重视,即便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也不会在意。还有,由于概念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下降,使得教师没有针对其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手段,概念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不大,概念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1)将概念教学区分对待,提高其课堂比重。想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广大数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概念教学和课堂导入是不同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导入、重点教学以及教学延续,而概念教学是属于重点教学这一环节的,正确地理解概念对于重点知识的学习有着铺垫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课堂导入和概念教学进行一定的区分,在重点教学环节对概念进行深入的讲解,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图形的变换――轴对称”一课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提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很多,如教室中的窗户、门就是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可以相互对折,彼此重合。很明显,授课教师将课堂导入和概念教学结合在一起,然而没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说明,学生很可能陷入理解的误区,认为轴对称图形就是指正方形、矩形。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要先从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课堂引导,当学生大致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了基本了解后,再对轴对称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重点指出轴对称图形的判定方式,对学生易入的误区进行重点说明,以此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进行激趣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各阶段教学中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为主。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味地根据教学指导书设计教学计划。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足够的自觉自律性,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如果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展现出极高的学习欲望,而一旦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就很有可能丧失学习的动力,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数学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激趣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进行概念教学。比如在“找规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律”的概念,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画面中有两种动物,分别是小猫和小狗,这一群小动物在排队买东西,然后一只小猫一只小狗按照顺序排列。当动画放到一半时暂停画面,问学生,这只小狗后面应该站小猫还是小狗呢?很快就有学生根据前面的排列找到规律,说出答案。教师要对这位学生提出表扬,然后继续放动画。这次动画中的小动物又换了一种稍微复杂的排队方式,再依照上面那种方式让学生继续说出排列规律。最后,指导学生认识规律,对规律的概念进行生动的阐述。有了前面动画的铺垫,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3)数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其他教学,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清晰的认识。否则,即便是有多媒体之类的先进教学手段,教师也很难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因此,想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自己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仔细研究教材,先将概念理解透彻,然后结合课后习题和教学大纲,充分揣摩教材的教学目的,最后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找到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概念教学,才能实现概念教学的功能性,最终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比例正逐渐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正视概念教学,教学具有“功利性”,使得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下降。数学教师需要正视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将概念教学同课堂导入进行区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提高概念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影响因素

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教育应该面向社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数学为例,当今世界对数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应用意识,能够运用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经过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奠基阶段,高中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要培养合格的数学人才,必须重视高中数学课堂,围绕高中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一、高中数学课堂的影响因素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有多种多样,这些因素或者单独影响课堂效率,或者综合发挥作用,但总的来说,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师和学生。

1.教师因素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的主体转换为学生,教师往往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但是该角色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素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优秀的教师更加重视课前的准备。俗语有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高中数学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和掌握程度,关系到课堂效率。教师的课前准备包括对教材的准备和学生以及课堂环境的准备,既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价值和体系,同时还要搜集相关的课外材料,以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好奇心。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分析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全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优劣进行综合性的准备,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心中有数。此外,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有效与否也是考查课堂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课程改革愈演愈烈,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新壶装旧酒”的现象,师生互动少、学生兴趣缺乏等,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教学反思也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没有哪一堂课是完美无瑕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每堂课后深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生因素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课前准备如何、兴趣是否得到提升等都是影响高中数学课堂的重要因素。

高中课堂只有短短的45~50分钟,课堂时间十分有限,但是众所周知,高中数学任务较为繁重,课堂教学容量较大,这就决定了在高中课堂教师只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因此,学生课前准备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由于学生不知如何预习,效率极为低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如,在讲授“三角函数”一节前,教师要让学生回顾他们已经掌握的三角函数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本节三角函数与学生已经掌握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函数等,这样学生明确预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与已掌握知识以及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裕、学生兴趣如何、学生能否有效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课堂的效率,因此,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讲授,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留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重视课外知识的扩展,将数学中的一些有趣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等。在课后,教师除了让学生注重做题外,还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总结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章节、学期总结,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自己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的总结。

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及实践

高中数学涉及各个方面,如概念、命题、复习等,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其中高一和高二主要涉及概念课和命题课,而高三主要涉及复习课。接下来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逐一分析不同课程下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1.提高高中数学概念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在课堂准备阶段,教师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概念引入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是否有一定的基础、是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引入、如何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采用何种方式和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如,在讲述三角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学生在初中时曾经接触到的相关概念,初中时学生曾接触过锐角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其与高中任意三角函数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已有知识对其准确把握这一概念有何帮助,通过三角函数这一概念能够引出余弦、正弦、余切、正切的概念及属性。

其次,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实例出发,分析本质属性,从而总结概念,也可以运用新旧信息的比较,从而得出正确概念。如,在学面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一些实例,然后直接向学生揭示二面角的本质属性,给出它的定义,并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所观察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将两者作比较,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定义,然后将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戴尔曾经指出,抽象应该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上。高中生处于抽象思维阶段,而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表现某些概念,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自觉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在讲述《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内容时,可以联系“嫦娥一号卫星变轨”的视频,给学生一种直观的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要重视对概念的巩固。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列举适当的“反例”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隐藏在概念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挖掘,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领悟和理解。

2.提高高中命题课的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命题的发现与探究,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命题的接受学习。对于容易发现的命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对于某些不易被发现的命题,教师可以直接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促进学生对该命题的内化。

其次,很多命题都是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增加趣味性和现实性,深入浅出。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从而让学生思考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以及最后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等比数列命题的思考。

此外,教师要重视对命题的引申、拓展、逆用以及变形练习。为了加深对命题及公式的掌握程度,教师除了重视命题的模仿性训练外,还应该熟练运用变式训练加深学生的掌握。

3.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复习课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同时也是高三数学的主要内容。当前数学复习课堂效率较为低下、复习方式呆板、学生兴趣不高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为了提高高中上数学复习课程的课堂效率,教师要注重复习过程中的“新”与“精”。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复习中的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回归课本,根据学案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巩固,掌握重点和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取例题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同时要注重对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对常用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的概括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变式练习,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适当地进行变式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总之,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变量,教师要不断发掘影响数学课堂效率的因素,在课堂教学策略上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而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