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篇

途径之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全面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们倡导一切先进文化思想的永恒主题。在当代中国,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其直接目的就是培育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即培育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这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以増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为重点,在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夫,使国防教育能贯彻先进性要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要树立国防教育新理念。高校国防教育应坚持‘三个协调”的原则,即集中教育(新生军训)与经常教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及国防知识讲座)相协调的原则;重点教育(国防生)与普及教育(非国防生)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密切协调的原则。同时,要増强“三个结合”的国防教育的新观念,就是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全过程,应做到与学校素质教育、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军训工作方面,应做到地方院校与当地驻军相结合;在军事理论教学及国防知识讲座等方面,应做到校际结合,即地方院校与军事院校相结合。从而不断拓展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増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充实和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由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决定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不仅有来自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也有强权政治、贸易磨擦、信息保密、文化渗透、能源供应、社会矛盾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当代国家安全己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还包括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层面。高校国防教育应跟上时展的步伐,根据当今国内国际环境,不断充实和更新国防教育的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新型国防观,让青年学生明白“弱国无安全”,一个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在于强大的综合国力。特别应结合新时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模式,在继续普及国防知识、加强基本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重点、系统化地抓好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强化反侵略、反分裂的意识;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自觉地増强国防意识,履行国防义务;牢固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的大国防观念,提高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科技、信息、资源安全的自觉性,高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不断増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作贡献。

途径之二:坚持“一门为主、多门渗透”,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是加强国防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教育辐射面不广,渗透力不强。高校国防教育应根据高校特点,坚持“一门为主、多门渗遂’的方针,充分发挥课堂、课外两个教育主渠道作用,使国防教育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渗透,努力扩大高校国防教育的覆盖面。

首先,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将国防教育与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増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多制作电子教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军事训练,是大学生増强国防意识,掌握军事基本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军事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和重要补充。高校应采取将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健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军事化。同时,应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及时将国防教育思想有机地渗透到各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国防科学研究活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増强国防意识。

其次,坚持国防教育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高校应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各种文艺表现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増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与“双拥共建”和“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经常播放国防教育影视片或优秀爱国歌曲;广泛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每年的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举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学习军队作风和军人品质,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结合人民防空教育,进行战地救护训练;结合“119”活动,开展消防灭火民防体育比赛;结合防震救灾活动,开展抗灾演练疏散活动;结合社会实践,开展野外拉练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指南针,看懂定向地图,掌握野外生活常识和基本越野技能;定期举办国防知识及学生军训图片展,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尤其要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増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途径之三:注重加强“四大建设”,不断整合和优化国防教育资源全面整合和优化国防教育资源,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首先,加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军事学科课程体系,是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开展国防与军事科学研究、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军事课程是长期军事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是通过特殊选择和组织构成的可供传授的学科体系,具有学科性和认识性两种属性。高校应将军事学科和军事课程,列入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来建设,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军事科学研究,建立体现21世纪高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学科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科与课程建设水平,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国防的本质特征是以军事活动为主的国家防务。高校国防教育的教材体系只能以军事学科体系为基础,按军官必备素质,选择反映军事学科本质的军事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军事教材建设应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国防法规和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着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国防法制观念,使其増强国防意识,激发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特别要密切跟踪现代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强调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把军事科学的最新发展情况反映到教材中,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防军事理论课特点的军事理论教材体系。

其次,加强教育阵地建设。良好的物质条件是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结合实际,下大力抓好各类国防教育阵地建设,为进行国防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高校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开辟教育阵地。一是加强与当地驻军的联系,将他们所拥有的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资源,组织学生到兵营去参观学习,了解和掌握常规兵器的使用性能及特点,扩大视野,増强国防意识。二是大力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将当地或省内外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旧址、烈士陵园、文化体育设施和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等作为国防教育活动基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创办青年军校、预备役学校等国防教育基地。三是建好国防教育信息网站。网络具有开放性、直观性、互动性、时效性等特点,是开展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高校应占领计算机网络这块新阵地,制作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符合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网站,充分利用网络空间这个课堂开展网上国防教育。同时,应由专人负责网络国防教育的组织实施,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保证国防教育网站的质量,利用国防动员自动化网络和各类社会网络,为青年学生搭建学习国防教育基础理论、传递国防教育信息、交流国防教育经验、宣传国防教育先进典型的平台。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资,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高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国防教育师资薄弱是大部分高校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国防教育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创新国防教育师资培养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国防师资队伍。高校应采取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办法,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将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的人员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关专业教师,选拔到国防教育岗位上,并送他们到军事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或进修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从军事院校适当引进毕业生做专职教员,或聘请军事专家、国防教育专家、教授做客座教授,聘请英雄模范人物、国防教育专业教师、军队干部和军事院校的教员、人民武装干部、军队转业干部、退伍军人和民兵、预备役骨干人员等做高校国防教育兼职教师。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创新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持久深入地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防后备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自《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经过20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高校国防教育已逐步走向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一是组织领导机构不够健全。目前各地高校设有的国防教育机构,多数挂靠在校保卫部、武装部等部门,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军事教研部(室)。二是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充足。多数高校国防教育老师多为兼职,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三是教育方法手段不够灵活。开展国防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感染力、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四是部分高校领导不够重视。少数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致使组织领导不力,呈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五是社会教育资源不够整合。目前,全国不少高校还没有自己的国防教育基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也不够经常。

二、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可行性途径

(一)抓好“引领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常态化

要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要求,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武装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配齐配强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重点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系统化

一是理论上,要坚持“三原则”。即新生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相协调的原则;国防生重点教育与非国防生普及教育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教育与军事实践相协调的原则。二是方法上,要搞好“三结合”。即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把发挥自身优势与借助驻地部队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国防教育保持经常化、长期性。三是内容上,要实行“多元化”。着重抓好集中军训、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国防高科技知识普及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三)抓好“基础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组织领导、训练教学、工作例会、沟通协作、检查考评、表彰奖励等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国防教育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要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与当地部队驻军、军事院校、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积极联系,建立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力量。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军事教研室,配强配齐专(兼)职教师队伍,为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同时,要加强经费投入,完善活动场所,编发材,开设教育网页,为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四)抓好“效益工程”,确保高校国防教育最大化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规范化

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的必要性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公民在国防政治、国防知识、国防形势、军事技术、国防技能等多方面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已明确提出近55年,虽有所成却不能满足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据了解,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普及率并不高,而且各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存在落实力度不强、检查措施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明确、教材不规范、执行标准不统一、师资队伍缺乏、经费不足、场地和设施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将很难应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局势,因此,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规范化问题迫在眉睫。

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规范化的途径分析

2.1 分别规范国家教育部门和国防部门的职能和责任,加强国防教育的宏观调控

国家教育部门应负责指导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施,培养师资力量,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国防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进行灵活检查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对高校国防教育教研室进行打分和定位,将经费划拨与评估结果挂钩,以此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推动国防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学校教学评估体系中增加国防教育内容,评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国防教育体系,评估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主人翁使命感。国防部门应负责教师的军事理论培训和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为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提供教官和训练装备、训练场地等。

2.2 规范国防教育机构设置和名称

当前,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文化艺术等内容已经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军训工作委员会”、“学生军训办公室”或“学生军训教研室”命名的学校国防教育机构不能准确反映其职能,作为历史产物的“学生军训工作”的说法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上述名称应分别改为“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委员会”、“学生国防教育办公室”和“学生国防教育教研室”,这种规范能充分体现国防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并有效促进其内涵建设。

为防止在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只强调思想教育或只强调体育训练或等同于军事教学,规范组织机构应重点改革隶属关系模糊、分工不明等问题,把国防教育部门分别从各高校的人武部、学工部、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体育教研室、思政教研室等不同部门中分离出来独立开展工作,下设国防教育办公室、国防教育教研室、国防教育党支部等分支体系,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2.3 规范并统一国防教育教材

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不能照搬军事院校教材,当前五花八门、面貌各异的国防教育教材不但造成重复性工作,其内容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发挥。据初步统计,仅2003~2010年出版的有关“高校国防教育”的教程类图书就有40本之多,其名称各异,内容雷同,有待规范统一。如果组织相关人员共同编写几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配套教材供各级院校选择性应用,这样既能保障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又能保证高校国防教学的顺利实施。

2.4 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状况更糟,有些院校甚至由学工人员等担任军事理论教学,有些院校甚至不开军事理论课程,这种情况导致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远远不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国防教育规范化的基本保障。教师队伍的组建应按照有关规定确定专兼职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努力做到定编定岗:一部分教师可以从高校内部产生,从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国防教育专业水平的人员中选配。这部分教师重点负责日常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另一部分教师则从军事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产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学培训进入高校担任国防教育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负责在集中军训课程中进行国防教育,军训课程管理参照军队管理安排。

2.5 规范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制度

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建设,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大学生必修课进入课堂,建立系统的国防知识、技能和情感觉悟培养体系,整合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配备有机组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是其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和高校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文件确立国防教育的学科地位和国防教育教研室的地位和职能,做到国防教育有教有研、科学发展。教研室要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两手抓,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防理论学术研究活动,聘请国防教育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深层次挖掘多种渠道为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创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6 规范国防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70-03

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以20~39岁者为多,占艾滋病感染者的69.9%[1],预防艾滋病正在成为大学生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为具体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笔者对近3 a来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入学新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入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制定目标与计划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取近3 a来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入学新生作为调查对象。2006 年调查学生212名,男生54名,女生158名,年龄为(18.63±1.12)岁;2007年调查学生248名,男生109名,女生139名,年龄为(19.43 ±1.10)岁; 2008年调查学生223名,男生107名,女生116名,年龄为(19.55 ±1.00)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根据我国的研究情况以及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专家审阅后形成。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预防艾滋病基础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等共计35题。除一般人口学指标外(5题) ,其余各题均为选择题( 30 题)。选择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

1.2.2 调查方法 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培训的校医在新生入学后2周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的意义,强调是不记名、自填式问卷,答完后当场回收。

1.3 统计分析 采用 EpiData3.0进行录入,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百分率计算、χ2检验和t检验等。

2 结果

2.1 总知晓情况 2006-2008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61.9%,74.4%和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P

2.2 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6道题中HIV代表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会严重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2道题知晓率3 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 传播途径知晓情况 新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2006-2008年分别为84.1%,83.5%和84.6%。共用牙刷一题得分较低,传播途径7道题3 a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低于传播途径知晓率,9道题中蚊虫叮咬、共同进餐和咳嗽、打喷嚏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病毒3 a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6道题3 a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预防方法知晓情况 新生对艾滋病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较高,其中安全套一题得分相对较低。5道题3 a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对HIV感染者的态度 新生对HIV感染者正向态度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第1题3 a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2006年男生得分23.26±4.10,女生得分23.02±3.81;2007年男生得分24.92±3.29,女生得分23.28±3.18;2008年男生得分24.75±3.52,女生得分24.36±3.61。男生3 a得分都高于女生,但仅2007年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 ,P0.05)。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近3 a新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被调查学生中原先就读的学校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形式有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知识讲座、宣传栏、宣传册和播放VCD等,其中56%的学生赞同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知识讲座。表明近年来山东省比较重视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地巩固了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但是通过调查显示,高校新生预防艾滋病基础知识水平不均衡,还有待加强。

3.2 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在艾滋病传播途径中,除“共用牙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外,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较高。非传播途径部分的知晓率则普遍较低, 其中蚊虫叮咬一题2006年仅31.6%。共用浴缸和共用游泳池的知晓率也偏低,这与王忠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2]。新生对艾滋病预防方法的知晓率中除安全套一题得分相对较低外,其他题均较高。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愿意关心和帮助他们,赞成他们享有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权利。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同意对 HIV 感染者给予强制隔离治疗,与积极的态度相矛盾。

3.3 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男生3 a均高于女生,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3]。这可能与男生对艾滋病知识的关注程度较高,因而获得知识的途径较多有关。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宣传中的薄弱环节,建议在高校中常规开设健康教育课或知识讲座,加强艾滋病基础知识、非传播途径知识和对HIV感染者态度的教育。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于艾滋病认识上的误区, 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对待 HIV 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此外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加之思想不成熟,应在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以及安全套的正确使用等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恋爱观[4]。还应加强对女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由于此次调查选取的样本量较小,不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因而需增加样本量作进一步研究。

(致谢:感谢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姚荣英副教授,蚌埠医学院护理学系谢虹副教授对调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4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北京: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7.

[2] 王忠,陈汶汛,吕学琼,等.广东省湛江市某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42.

[3] 吴方红,朱亮,初炜,等.辽宁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108-109.

[4] 魏霞,薛昆,王欣铸.山东省2004-2006年部分高校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57-258.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54-02

我国在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15~29岁的青少年占77.6%[1]。中学阶段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要求普通初级中学要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2]。为了解庆阳地区农村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得途径状况,为在农村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适宜方法,本课题组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27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庆阳地区8所农村中学2 317名高一学生为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 270份,其中男生1 203份,女生1 067份;年龄17~19岁。

1.2 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预防知识与行为、传播途径、态度及获取艾滋病预防知识的途径等。采取不记名、个人独立填写方式,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1.3 统计分析 对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知识和态度 中学生对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是一种导致人死亡的疾病、艾滋病可以预防等的正答率较高,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掌握较好,知晓率在55%以上;但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共同用餐”、“电话、钱币”、“共同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认识模糊,特别是对于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见表1。

2.2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学生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为电视(66.8%)、黑板报(55.6%)、宣传画(52.7%)、书报(44.8%)、广播(33.6%)、网络(23.8%)、教师(19.8%)和亲戚朋友(18.8%)。

3 讨论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的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知晓率分别为59.1%,47.1%和61.5%,对非传播途径认识比较模糊,对于咳嗽/打喷嚏、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用劳动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浴池、游泳池”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劳动工具等公共设施心存恐惧,只有28.9%和44.0%的被调查学生能够认识到蚊虫叮咬和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引起对艾滋病的不必要恐慌以及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歧视。学校有完整而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只有生、教育部门重视,将艾滋病预防教育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校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健康教育对象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艾滋病的误解[4],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艾滋病防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现有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媒体(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获得,而来源于学校教育(专家讲座与教师)和家长的比例并不高。表明学校的相关健康教育目前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5],而媒体报道的知识多是不系统的。说明学校有必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或讲座,采取形式多样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并要重视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健康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何景琳,谢蕾.青少年与艾滋病预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项目介绍.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1):648-649.

[2] 杨贵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10-14.

[3] 段信美.山东省2所建筑类高校师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91-492.

[4] 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5.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6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 象

对黑龙江大学一至四年级在校大学生,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0名大学生下发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92份,回收率99.2%,其中男生580人,女生412人。

1.2 方 法

填写“新世纪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学生独立答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使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掌握艾滋病知识状况

在992名被调查者中,有246名同学正确写出艾滋病中文全称及英文缩写,占24.8%,男、女同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99%的同学知道艾滋病可通过共用针头或注射器等经血途径、性接触、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男、女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患性病的人更容易得艾滋病和共用剃须刀、牙刷会感染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相对较低,男、女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

2.2 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92.3%的同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持关爱的态度;91.5%的学生表示若自己的一个朋友感染艾滋病病毒,愿意继续做他/她的好朋友,关心和帮助他/她;90.5%的同学愿意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学在同一教室上课;92.5%的同学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继续工作/学习,以上几项,男、女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2.3 大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广播电视(78.2%)、书刊杂志(75.6%)、网络(65.7%)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来自学校的比例较低,如老师(18.6%)、专家讲座(15.6%)。

2.4 大学生希望学习的相关知识及途径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希望学习的相关知识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86.7%),如何预防性病、艾滋病(85.2%),不传播艾滋病的一些日常活动(74.3%)、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及其他避孕方法(65.6%)。大学生学习艾滋病知识最想通过的途径为大学选修课(85.3%)、专家讲座与咨询(75.6%)、参观展览(65.8%)、观看专题音像片(63.2%)。

3 讨 论

3.1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还应进一步提高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要好于一些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了解,与易英等调查结果相似[1]。而让大学生了解不传播艾滋病的途径与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一样重要。通过对艾滋病不传播途径知识的了解,可减少大学生对艾滋病不必要的恐惧,改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歧视态度。有调查显示[2],随着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增加,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越少歧视,表明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与缺少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有关,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对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应加强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教育。

3.2 加强学校教育力度,保证和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而来自学校的正规、系统的教育比例非常低。大学生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最希望的途径为选修课,专家讲座等学校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建立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的机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生活技能培训为核心、参与性教学方法为原则、同伴教育为策略的健康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同伴教育、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板报、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学生成为抵御艾滋病流行的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7篇

蔡有柱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2

【文章摘要】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国防教育的途径探索和开拓,不仅可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同时它还能为国家防务培养后备力量。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的分析,引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五个途径。

【关键词】

新形势;高职学生;国防教育

所谓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有关国防和军队有关思想、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必须在学好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强烈的国防意识、知识和技能,为国家长期和平稳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1 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中外历史发展证明,国防教育对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注重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国家就强盛;忽视国防教育,放松武备,国家就会遭受战乱。虽然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使人们产生苟安心理, 淡化国防观念。当今的国际形势又复杂多变,外部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和颠覆的图谋,周边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性。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尤其是要针对像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这些“准社会公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国防忧患的意识,巩固国防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军事技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好基础。

1.2 国防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随着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活动的日益猖獗,近年来我国国内也发生一些暴力恐怖事件, 给人民群众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如何面对和分析这些事件,如何向学生解释这些事件,就要求我们通过国防教育的形式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最大程度的形成对暴力恐怖事件的围堵和打击氛围,维护社会稳定。

1.3 国防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全面深入的宣传教育,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强烈的国防观念;通过紧张有序的军事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能,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还能促进学生形成令行禁止的组织观念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存在着生源等内部因素和网络舆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学生思想意识有些淡薄,自律能力比较散漫,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从不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必须对高职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提高学生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团结意识。

2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途径分析

2.1 加强组织领导,重视新生军训

新生军事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学生通过2-3 周的军事技能训练,能够近距离体会军事训练的氛围,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学会部分军事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新生军训对于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全面保障和服务新生军训工作顺利开展。要创造性地丰富新生军事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军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加强军事课程建设,提高理论水平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提高学生军事理论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2.3 加强国防宣传,形成国防教育氛围

对于国防政策的宣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校园里的宣传板、校报、广播、横幅、警示牌以及格言等形式。高等职业院校要定期结合国防时事热点,开展广播宣讲和专题解读,不断提高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意识,要定期举办以纪念“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活动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征文大赛、理论讲座或是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关心国防、参与国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得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自发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2.4 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国防教育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分别为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些教育与教学,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场地来支撑,而建立国防教育基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国防教育基地的建立,主要针对的就是军事技能教育,最显著的两个特点就是现实感强和冲击力大,是国防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学生一起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或是纪念馆等,丰富国防教育的氛围,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

2.5 加强网络国防教育,贴近学生生活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年学生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媒体。这就提醒我们,在开展国防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在网络领域同步推进。我们在国防教育课上的课件可以放在网络空间,供同学课余时间下载;我们也可以将国防法规和政策通过网站形式加以宣传,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自己所关心的国防事件。同时, 我们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国防知识竞赛和网上征文活动,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国防教育的灌输和传递,提高国防教育在高职学生心中的重要性。因此,网络阵地是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必须占领的制高点。

3 总结

国防教育是国家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选择,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素质教育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提升国防教育的吸引力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国防教育的五个途径。希望这些尝试可以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艳华.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155-156+163.

[2] 王俊, 王希俊.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思考[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116-119.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民教育体系 国防教育体系 校园政治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因为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能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特色,并且校园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但笔者个人认为校园政治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校园政治文化做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合格政治人才,孕育健康社会政治心理,推进政治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职能。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提高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效性,让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建设的基地,为我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做贡献,提供合格的人才。

在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可以分为国民教育体系和国防教育体系。国防教育体系也是我们大家日常所说的军校和军事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安定,国土安全等各个需求方面提供人才,所以军校更加注重政治文化建设。在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更加显著。国防教育体系的高校的政治文化建设有许多方面值得国民教育体系的高校学习。笔者在此以自己所就读的两个高校进行对比为个案,浅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一、国民教育体系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途径,特点与效果

国民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的重点所在,因为我国社会的各个行业接班人都需要国民教育来输送,国民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培养文化合格,政治思想过硬的社会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每所大学都很重视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在此就以笔者就读的安徽工程大学为例,进行分析,来概括国民教育体系下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途径,特点和成效。

安徽工程大学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渠道,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武装。(2)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夯实大学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石。(3)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类社团组织的指导。(4)注重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和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实践是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实现化的必要途径,是大学生体验政治角色,履行政治责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作为教育发展不是很早的安徽工程大学有很多地方都是学习国内其它起步较早并取得相应成就的高校,而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都像安徽工程大学一样借鉴已成熟的模式。所以笔者认为国民教育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大多采用以上的途径。

国民教育体系高校的校园文化政治建设在经历了这么久的发展后,也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想性,前瞻性,批判性,发展性。这些特性和高校采用的建设途径使中国的高校教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思想政治过硬的人才。但在进入2000年以后,大学生违法,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国民高校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而国防教育体系下高校政治文化建设,还很少出现普通高校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所以笔者对国防教育体系高校政治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找出与国民教育体系高校的异同,从中发现适用于国民教育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二、国防教育体系高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途径,特点与效果

国防教育体系高校也是日常大家所说的军校,因为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军校更加注重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笔者的本科阶段是在炮兵学院学习的,所以有幸切身感受了军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军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1)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军校的全封闭式管理,使学校有机会经常性组织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我们当时在校时,学员对干部会对我们采取一事一议的教育方法,组织看新闻,对国内国际的大事进行全队讨论。(2)开设各种政治理论课。(3)通过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来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军校,要求学生发现和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学校会在每个学年开始的时候,统计上个学年中发生在自己学员中的好人好事,筛选可学,可信的事件,号召全校学员进行学习。这一做法从未中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4)采取和构建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军校,学校不仅把学员的学习成绩作为标准,并且把学员的道德思想水平做为非常重要的标准。每所军校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定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5)利用军网进行政治教育。军校采取这样的政治文化建设途径,也就使其具有了自身的特点。军校政治文化建设具有以下的特点:继承性,人文性,战斗性,教育性。

军校文化是在长期的军事教育训练和办校育人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军校文化本身必然充盈着传播文化、改善心智、塑造人生的教育性。从该意义上讲,军校文化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军事特色的教育文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成为军校文化的鲜明特征与基本主旨。这种教育性,不仅充分表现在校园内部,而且对部队还发挥着示范作用以及对社会辐射影响作用。所以,可以说军校校园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是值得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思考和借鉴的。

三、国防教育体系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对国民教育体系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启发

虽然因为军校特殊的教育环境决定很多优秀的政治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地方高校无法去学习。可军队院校的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却对社会政治文化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好的思路和途径还是可以借鉴的。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往往要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进行授课和学习,教学时间和地点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且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工具缺乏,使得教学效果无法提高。而互联网的运用,克服了这种单一枯燥、知识涉及面窄且滞后等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专业资料和前沿信息,多样化的知识大大的方便了学习,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传统教育中,很多学员因自身的性格而羞涩于课堂上提问,久而久之,积累了不少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应该像军队院校一样,开展大规模的一事一议,不能单纯依靠教授的讲座形式去讲授,要让学生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去,结合所学习的知识产生自己的想法。必须的时候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或者奖励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发掘、培养和宣传优秀学生典型,组织优秀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等。开展和发现本校内的好人好事,找到学生周围可以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校园文化本身就是氛围工程、环境工程,校园政治文化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在校园文化的整体渗透力中提升自己的影响,时时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具体项目中的贯彻,而不能一味被动等待学生感悟和体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力,源自它在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情感倾向中引起的共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校园文化为抓手,要学习军队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荣辱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校园政治文化需要不断传承。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推进,进一步凝练、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挖掘校史、校训、校情的教育内涵,不断增强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

地方高校也应该学习军队院校,发挥网络的作用,注重网络对校园政治文化的影响。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现在地方高校的校园网络吸引力普遍较弱。解决这一问题,个人认为关键还是在于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课余精力转移到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上来。单就校园网络文化方面来讲,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摸清他们感兴趣的方面,然后通过归类,在校园网络里建立多角度的适合不同学生的网络空间,让学生们在学与玩中健康成长。我们也可以专门研究网络游戏等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借鉴其长处,可以适当开发、引进一些适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校园网络娱乐内容,由于服务器在校园内,我们可以通过实名制,控制娱乐时间等方式帮助管理、督促学生,这样学生会从心底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达到学与娱乐合理搭配。

结语

高校校园政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四有新人”的历史使命,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焦新平,《浅析军校文化的特点和建设途径》,《考试周刊》,2009(3)

②李永苍、何壮,《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4(3)

③邢建华、王林、郭本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9)

④周述辉,《对加强军校学员思想道德培育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

⑤张增印,《略论军校文化及其环境建设》,《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报》,2010(3)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目前,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健康教育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 [1]。青少年思想活跃,正处于性成熟阶段,但又缺乏相关防护意识,成为当前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大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生力军[2]。免费论文。为了解昆明市各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以便为高校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对昆明市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昆明市四所高校,按年级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分别从四所高校中抽取2008级和2006级大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6个班级,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现场组织调查对象独立、匿名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

1.2.3统计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编码,利用SPSS11.5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1831名学生接受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765份,有效率96.40%。1765名调查对象分别来自昆明市的四所大学,其中医学院校学生436人(24.7%),非医学院校学生1329人(75.3%);男生742人(42.0%),女生1023人(58.0%);年龄分布在17-25岁,平均年龄为20.83±1.37岁;大学一年级918人(52.0%),三年级学生847人(48.0%);。

2.2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是电视、报刊书籍和学校教育,但是最希望获取知识的途径为学校教育。两者相比较,大学生希望通过医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情况(P<0.001),见表1。

表1 大学生实际与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比较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艾滋病;中学生;知晓率

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近年来青年学生的感染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目前国内和国际在针对中学生艾滋病防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相关调查结果都表明,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2-5]。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某中学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在了解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同时,重点对知识获取的途径以及对相关活动的建议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二和高二各两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45份,回收问卷14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4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改后确定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获取知识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以及其他意见和建议四个部分。其中艾滋病防治知晓情况的八个问题是采用最新的知晓率评价方法进行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通过无记名的形式独立填写完成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采取双录入,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共计145人,男女分别为84和61人。83人来自初二,男女分别为47和36人,出生年月介于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平均为2002年2月,标准差3.82月。62人来自高二,男女分别为37和25人,出生年月介于1999年8月至2001年4月,平均为2000年3月,标准差3.96月。

2.2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共计八个问题,分别是:(1)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严重传染病吗?(2)目前我国青年学生中艾滋病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传播方式为男性同性,其次为异性,是吗?(3)通过外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吗?(4)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会感染艾滋病吗?(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吗?(6)使用新型(如冰毒、、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吗?(7)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等),应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吗?(8)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结婚/就业/入学等权益受我国法律保护吗?其中回答正确在6个及以上定义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通过调查发现,145名被调查对象中92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知晓率为63.45%,高二学生高于初二,分别为75.81%和54.2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对8个问题中知晓比例最高为第8题,正确率为91.72%,最低为第2题,正确率为49.66%。除第7题女生知晓比例高于男生和第5题高二高于初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他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在性别和年级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1)。

2.3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

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选择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互联网、学校老师、同学或者同伴、电视、报纸杂志和街头展览或者宣传活动,分别为103、75、68、67、54和34人次。针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和不知晓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进行X2检验后未发现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相关知识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表示需要相关知识,选择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青春期生理知识、心理卫生知识、预防知识、艾滋病相关知识、交友和恋爱知识和性病相关知识,分别为130、118、103、101、101和91人次。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对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比较,X2检验结果未发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对于期望获得知识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依次为网络学习、学校课堂学习和听讲座,分别为72、70和63人次。在选择学校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途径的学生中,高二高于初二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他途径二者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表2)。进一步针对网络学习、学校课堂学习和听讲座三种途径的需求和建议情况进行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对于网络学习,建议选择学校统一组织视频学习、网络视频自学、通过设计闯关游戏学习、设计有奖问答和通过网络互动学习的人次数分别为66、64、60、37和30,经X2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针对课堂学习建议前三位的依次是内容通俗易懂、讲解实际例子和参与式小组讨论,分别为88、76和46人次,选择最少的是男女生分开教学,仅26人次。和初二学生相比,高二学生更倾向于不同意男女生分开教学,且二者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表3)。对于听讲座的建议从高到低依次为:邀请学术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活动请感染者一起参与、请高校学生或者学长讲座、请演艺界名人进行讲座,人次数分别为90、46、38和36,经X2检验,不同年级之间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此外,被调查对象还提出一些其他问题和建议,如表示很多问题确实不懂,希望能够听到更为专业的讲解;希望能给出八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分享本次调查结果;多讲解一些实际例子让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安全套到底是什么?多讲解一些青春期和艾滋病防治知识;进行一次专家讲座,并能够现场提问;应该开设专栏问答;尽早教授相关知识;举办相关活动最好时间长些,有些互动更好;网络上多一些相关内容介绍;以及希望提供课外阅读材料等。

3.讨论

3.1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依然不断增加,危险行为普遍存在。以广州为例,截至2015年,累计报告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60例,年增长26.7%。广东岭南伙伴在2014年针对广东省大、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及艾滋病教育需求调研结果表明,受访者首次平均年龄17岁,最小为10岁,在受访的7位感染者中,首次的平均年龄为15岁,最小12岁[6]。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普遍不高,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王超等调查北京市1489名初高中学生后发现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仅为28.1%,高中学生正确率高于初中,女生高于男生[7]。张崛等对北京市昌平区17所中学509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仅为63.9%,不同年级和性别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知不同,但均无统计学差异[2]。这些都与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3.2中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应该加强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14-03

Intervention Effect of AIDS Health Education o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Chongqing/LEDU Xiao-lan, LU Jian-yang, QIAN Wu-yan, et al. Clinical schoo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AIDS health education o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 intervention of AIDS health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students in parts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ongqing, the sam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was evaluated. Results In the basic AIDS-related knowledg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correct answer rates of three transmission routes: Blood-borne(92.41%),through sex partner(44.50%), mother to child(85.78%).The latter two correct rates were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and the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Knowledge;Attitude;Health education;Students

艾滋病疫情在我国仍处于上升趋势,且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处于性活跃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成为预防性病艾滋病的重点人群[2]。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将比同龄在校高中生、大学生更早进入社会,对他们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笔者调查了重庆市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态度、行为现况,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为科学开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宣传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非主城区9所职业高中、大专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干预前收回有效问卷1 582份,男生663人,占43.1%;干预后收回有效问卷1 499份,男生589人,占40.5%。其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6.8岁。汉族占56.0%,少数民族占44.0%。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依据《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对青年人的要求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防治知识及相关态度行为等。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调查前详细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先进行基线水平调查,调查对象独立填写后,当场回收问卷。干预后分别对该部分学生以相同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变化情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2 干预方式 2008年12月20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在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的9所学校,围绕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知识分别进行2次讲座,每次1 h。讲座内容为: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相关法律法规、怎样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同时进行现场专家咨询,与学生互动交流。并要求所有干预班级开展1次以艾滋病防治为主题的班会,并展出展板学习相关防治知识。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用统一方法及指导语,调查时采用匿名独立答卷的方式。对所有资料进行手工及计算机纠错,剔除不合格答卷,干预前收回有效问卷1 582份,干预后收回有效问卷1 499份,采用正确回答率作为评价指标。

1.3 统计分析 通过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及逻辑检错,双录入确保资料准确无误,应用SAS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基本知识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血液传播途径认知水平较高(90%以上),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性传播途径的认知,干预前仅44.50%的学生知道“通过感染艾滋病的可传播”,干预后正确回答率提高到6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3,P

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干预前除“同教室上课不会传播”外,其余问题的正确回答率都在80%以下,干预后所有问题正确回答率显著提高(P

干预前防治知识相关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大部分在70%以下,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态度的转变 见表2。学生对身边艾滋病患者及对知识传播采取正向态度的比例为69%~84%,经干预后,采取正向态度者的比例有了提高,但仍有12%~20%的学生不能采取正向的态度,对HIV感染者不愿接触,认为他们不应继续工作和学习,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

2.3 对艾滋病的关注 基线调查时,学生关注艾滋病的原因是“了解艾滋病、提高个人防护能力”的占91.40%,“媒体经常报道所以关心”的占56.76%。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更加了解艾滋病,提高个人防护能力。对艾滋病相关信息,干预前30.25%的人“会主动了解”,65.10%的人“偶尔会看一下”,4.65%的人“从来不关心”;干预后42.04%的人“会主动了解”,55.81%的人“偶尔会看一下”,2.15%的人“从来不关心”,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9 7,P

表1 重庆市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前后正答率比较

艾滋病基本知识干预前(n=1582)干预后(n=1499)χ2值P值

传播途径通过感染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1 462(92.41)1 404(93.66)1.850.174

通过与感染者共用针具传播1 456(92.04)1 388(92.60)0.340.560

通过感染艾滋病的传播704(44.50)998(66.58)151.73

通过感染的孕母垂直传播1 357(85.78)1 394(93.00)41.93

非传播途径 共用厕所、游泳池不会传播797(50.38)1 206(80.45)306.05

吃饭,共用水杯、餐具不会传播551(34.83)1 082(72.18)431.10

拥抱,握手不会传播1 200(75.85)1 351(90.13)110.10

同教室上课不会传播1 284(81.16)1 318(87.93)26.81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480(30.34)1 267(84.52)920.36

防治知识听说过艾滋病1 508(95.32)1 445(97.06)2.230.135

看上去健康的人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1 083(68.46)1 233(82.25)78.50

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传播危险823(52.02)1 167(77.85)224.50

如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知道到哪里检查1 029(65.04)1 126(75.12) 37.15

注:()内数字为正答率/%。

表2 重庆市职业学校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正向态度健康教育前后比较

态度干预前(n=1582)干预后(n=1499)χ2值P值

家人感染艾滋病病毒1 099(69.47)1 194(79.65)41.94

同学感染艾滋病病毒1 283(81.10)1 262(84.19)5.110.024

愿意成为防治艾滋病志愿者1 275(80.59)1 279(85.32)12.140.001

传播艾滋病相关知识1 323(83.63)1 318(87.93)11.610.001

注:()内数字为正向态度率/%。

3 讨论

重庆市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非主城区发展相对滞后,本研究所选取的重庆市非主城区区县部分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干预前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低于国内其他一些类似研究结果[3-4]。因此,对于这些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教育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在被调查学生健康教育之前,他们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全面,与国内其他调查结果相似[3-5]。对“通过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的知识,学生掌握程度较高,干预后进一步提高。性传播途径问题正确回答率低,对“通过感染艾滋病的传播”干预前正确回答率只有44.50%,可能原因是学生缺乏必要的性健康知识和艾滋病预防知识。干预后性传播途径问题正确回答率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其他2种传播途径。表明非系统性的单次健康教育有一定局限性,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大重点人群包括健教人员、保健医生等在内的专业知识培训[6],并通过他们专业讲授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同伴教育活动,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以及与危险行为改变有关的自我效能和生活技能[7],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个人、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作用影响艾滋病的传播,其中社区的积极参与对制订最佳教育方案有重要作用[8]。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家庭三结合网络与家庭社区取得联系,通过多种形式与社区及家长进行沟通并提供干预指导,从而构建开放型健康促进教育格局[9],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性传播相关知识的缺乏,提示青春期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可以先从家长入手,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对非传播途径,干预前学生的正确回答率总体低于传播途径方面的问题。正确回答率最低的是“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与文献报道一致[4-5],经干预后明显提高。然而有些艾滋病知识并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完全弥补上来的,健康教育要有计划地长期开展,同时应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重点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艾滋病临床表现等方面知识的教育[11]。因为对于非传播途径的知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群畏惧艾滋病的情绪,减少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创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生活和工作的和谐环境。

通过健康教育,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有较明显提高,学生对防治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他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12]。健康教育对减少包括校内和校外青少年的高危行为有明显效果[13]。可见,健康教育对从根本上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学生主动预防艾滋病的意识还比较薄弱[14]。经过健康教育,对艾滋病患者及相关知识的传播采取主动态度的学生比例有了提高,反映出学生们对于艾滋病患者歧视程度的减退和关注艾滋病病人意愿的增强。对于艾滋病的耻辱感,恐惧和歧视,实际上助长了艾滋病毒的持续传播[15],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才是明智之举。但是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是长期的过程,因此不仅应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安全的健康教育,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还应重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观念教育,关爱他人[16]。

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对相关信息的关注,表明在没有有效治愈药物和特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17]。但单次健康教育的效果有限,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全面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转变某些固有的错误观念,要提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中远期效果,还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4 参考文献

[1] 何林格.怎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艾滋病的扩散.科学教育,2005,11(6):41-42.

[2]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况.中国热带医学,2008,8(6):1062.

[3] 吴灵娇,冯磊,谢天胜,等.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干预效果评估.浙江预防医学,2006,18(10):66-67.

[4] 赵红纪. 晋中市榆次区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干预效果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09,38(3):237-238.

[5] 张秀丽,窦东梅,韩丹.1087名青少年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4):308.

[6] 崔洪文,唐建华,崔上上,等.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效果评价.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4):345-347.

[7] 沈理笑,金星明.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进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14(1):117-119.

[8] MOORE D,CARR CA,WILLIAMS C,et al.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addressing HIV/AID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ty.J Evid Based Soc Work,2010,7(1):144-161.

[9] 田中,陈云,毛立坡,等.学校健康促进教育干预模式的效果观察.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17-419.

[10]李桂英,褚天新,贺雄,等.北京市中学生家长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健康教育现况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6):492-495.

[11]邹延峰,冯晓亮,杨超,等.安徽省某贫困县女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43-145.

[12]包龙梅.青少年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实用医技杂志,2008, 31(15):4498-4500.

[13]VERGIDIS PI,FALAGAS ME.Meta-analyses o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HIV.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2009,23(2):309-14.

[14]葛静,马克新,雷琦.我国青少年和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1):77-79.

[15]PERETTI-WATEL P,SPIRE B,OBADIA Y,et al.Discrimination against HIV-infected people and the spread of HIV: Some evidence from France. Plos One,2007,2(5):411.

[16]沈理笑,黄红,蔡泳,等.职业学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67-168.

[17]徐留臣,张俊黎,魏霞,等.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94-795.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R 512.91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57-02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综合预防;知识;学生

为了解高校入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于2004-2006年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入学新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以便为高校制定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山东省各市经济发展情况,在好、中、差城市分别抽取高校共计5所作为调查点校,每所点校随机抽查新生2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2004年调查学生1 311名,男生597名,女生714名,年龄为(18.99±1.50)岁;2005年调查学生1 125名,男生520名,女生605名,年龄为(19.41±0.98)岁;2006年调查学生1 017名,男生559名,女生458名,年龄为(19.55±1.00)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预防艾滋病基础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与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对艾滋感染者的态度等共计35题。除一般人口学指标外(5题),其余各题均为选择题(30题)。选择题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经过培训的校医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的意义,强调是不记名、不计分调查,当场发卷,答完后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进行录入,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百分率计算、 χ2检验和t检验等。

2 结果

2.1 总知晓情况 2004-2006年学生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77.10%,80.13%和81.91%,呈逐年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P<0.05)。

2.2 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6道题的总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艾滋病会严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和不可治愈的知晓率较高,而对目前是否有艾滋病疫苗和患性病是否可以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知晓率较低。

2.3 传播途径知晓情况 由表2可见,新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较高,而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则普遍较低。

2.4 预防方法知晓情况 由表3可见,新生对艾滋病预防方法的知晓率均较高。

2.5 对HIV感染者的态度 见表4。新生对HIV感染者正向态度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2.6 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由表5可见,男生3 a得分都高于女生,但仅200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山东省高校新生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目前整个社会都比较重视宣传的大环境有关,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省比较重视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地巩固了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但高校新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还不均衡,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如“共用牙刷”和“拔牙”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非传播途径部分的知晓率则普遍较低,应作为今后高校健康教育的重点。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于艾滋病不必要恐慌,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待HIV感染者的正确态度。

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加之思想不成熟,应在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以及安全套的正确使用等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性健康和性道德教育,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恋爱观。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年龄特点使该群体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2],在大学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参考文献

[1] 陈晶琦,张芯.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对大学生知识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43-444.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3篇

[摘 要]通过阐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厘清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六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讨以理念感化为主和以能力训练

>>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论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管窥大学生国防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 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军训中作用弱化现象探讨 浅析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与完善措施 浅谈伙伴教育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应用 在国防教育中培育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常性国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论社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徐建军,汪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3]范思立.素质教育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刘玉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54.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抵御;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对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在网络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背景下,高校成为境内外宗教势力渗透的重灾区,渗透情况较为复杂,形势较为严峻。高校要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充分认识宗教渗透的现实危害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抵御宗教渗透的政治敏锐性,深入分析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和路径,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有效遏制宗教向高校的蔓延渗透,确保高校和谐稳定局面,坚持推进社会主义办学目标的实现,这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宗教渗透概述

(一)宗教渗透的内涵 宗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复杂表现形式,在不同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同时,也得到传播和交流,并通过各种各样形式和途径进行交流扩展。这种交流扩展既包括正常的宗教交流,也包括宗教渗透。而宗教渗透与正常宗教交流的区别主要在于,宗教渗透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非法建立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控制我们宗教事务,从而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和谐稳定局面和破坏祖国统一的反动政治活动。宗教渗透主要分为政治渗透和传教渗透,这两种渗透既有区别,也互相关联,其主要特征就是政治破坏和文化侵略,其主要目的就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二)宗教渗透的途径 当前,高校已经成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宗教渗透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和宣传。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外籍人员传教。高校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有一部分受益于非法宗教组织,利用在高校工作学习生活的便利之处,以外语学习交流、开展讲座、举办交流会等方式,有目的地向大学生传递宗教观念,灌输相关宗教知识,诱导大学生对有关价值取向产生浓厚兴趣,借机传播相关宗教教义,以此来发展信徒。二是利用资助形式传教。一些宗教组织和传教人员,以资助学业、资助科研、组织开展学术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以人道主义关怀和爱心资助的途径,击破师生心理防线,逐步进行宗教教义传播。三是利用媒介传播。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宗教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短信、电话等方式散播反科学、、饭社会主义的思想,打死宣扬宗教的思想和价值理念,青年师生辨别是非能力和防范能力较弱,极易受到鼓动和诱惑。四是地下宗教据点传教。高校作为宗教渗透的主要目标,宗教渗透势力在高校周围建立传教据点,通过各种诱惑途径吸引师生从那家活动。

(三)宗教渗透的特点 伴随着宗教渗透形势的日益严峻,宗教渗透的特点也逐渐凸显,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渠道多样化。宗教渗透往往借助与宗教毫不相干的活动进行,而且总是能找到各种合法的理由,渗透渠道多样、层出不穷,并且不断演变。二是手段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的作用在高校的表现是相对较为突出的。这也为宗教渗透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手机、网络等成为宗教渗透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三是形式隐蔽性。宗教渗透一般是在有组织的进行,大部分人有正当职业,利用职务作为掩护,传教人员的交流相对比较隐蔽,在正常交流形式下进行信息传递,如果不仔细辨别和揣摩,是很难发现的。四是人员专业化。宗教渗透人员都是隶属于某一个宗教组织或者团体,上下等级明确,在行为上、信念上遵从神职人员,虽然有正当工作,但是其真实身份为传教人员,利用专业化手段向青年师生进行思想渗透。

二、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重要意义

同志指出,宗教工作是全局性的,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发挥爱国宗教人士作用,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正面引导,既满足他们正常宗教需求,又有效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基地,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师生正确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问题,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同事也是宗教理论建设急需研究的学术课题。

(一)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校园宗教渗透,对高校师生思想的破坏性是巨大的,直接影响高校和谐局面,动摇师生的思想根基,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宗教校园渗透已经成为引发校园不稳定不安全事件的重要诱因之一。有效抵御和防范宗教校园渗透,是做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构建全方位维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实现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件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重任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青年大学生是否能够抵御宗教渗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青年大学生是希望,是未来,党和人民对青年大学生寄予厚望,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做好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宗教渗透。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宗教纷争和思想渗透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宗教渗透方面,反渗透面临着特别复杂外部形势,这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实践者,承载着未来社会集体思想文化发展的重任,如果当今的大学生被宗教渗透思想侵害,在未来他们的行动会给和谐社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会直接动摇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安全统一,基本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决完成历史使命。

三、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不足

(一)系统性不足 当前,仅有少数高校建立了抵御和防范宗教校园渗透的综合性文件,大部分高校都只是在相关师生管理制度种进行单一的阐述和规定,没有形成统一、集中、综合的防范制度。另一方面,在各项工作安排中也涉及到抵御宗教渗透工作的安排,但因制度的缺陷,无法形成有机的抵御和防范宗教校园渗透体系。

(二)广泛性不足 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教育部9号令都有相关规定,不得在校园内进行传教、宗教聚会等任何宗教活动。虽然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但是广大师生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甚至很多师生不知道有相关规定,校园禁止宗教活动的宣传没有做到位,抵御宗教渗透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有力的防范措施。

(三)警惕性不足 高校有很大一部分师生将自由和宗教可以在高校自由活动画上了等号,相当一部分师生也只是知道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自由,但是并不清楚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同时还不知道宗教活动必须在国家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才能举行,学校是绝对不能进行宗教活动的。由此,即使师生发现了高校有宗教活动,他们也可能认为这是正常行为,更不会积极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甚至可能有少数人还会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四、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对策

(一)构筑思想防线 宗教渗透其实是一场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切实做好抵御防范和反击工作。一是要唱响主旋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从根本上瓦解宗教渗透的思想宣传。二是占领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作用,强化理论学习,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二)构筑组织防线 加强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用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活动。一是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应该成立思域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团学分工负责,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完整组织领导体系。同时成立抵御和防范联络员队伍,形成全覆盖组织体系。二是加强党团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党团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示范作用,不断强化党团组织在思想引导、服务师生方面的重要优势作用。

(三)构筑感情防线 校园宗教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感情笼络,利用贫困资助、奖学金资助等形式,从感情上拉拢和腐蚀大学生思想,从而达到传教和渗透目的。因此,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高校应该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贫困生资助工作、科研配套资助工作等。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周、心理咨询等活动,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扶力度,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构筑抵御和防范的坚固心理防线。二是加强帮扶资助力度。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等有效途径,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归属感。

(四)构筑文化防线 高校在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使师生正确认识宗教渗透的方式、途径和危害。同时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逐步形成工程化、系列化、品牌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二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排忧解难,助力学生成长成材。

(五)构筑治安防线 严格加强校园管理,切实阻断校园宗教渗透的渠道。一是加强校园宗教渗透活动的查处力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警示教育活动,建立校园活动审批制度,强化督导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建立预警机制。在师生种广泛宣传抵御宗教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师生维护校园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预警机制和防范网络。

参考文献

[1]吴笑韬.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浅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1):105-107.

[2]蔡茂华,吴善添,林佩云.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制度体系反思与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7):62-64.

[3]顾建平.高校抵御和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91-92.

[4]田玉芬.高校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4-146.

作者简介

O雯( 1983―) ,女,助教,河南新乡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

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现代国防观念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 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昝金生.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