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意识;教育;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生态文明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进而促进全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解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引导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为重点,不断提升其对生态文明的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其具备用生态理念去思考和认识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一)引导生态文化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涵盖了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伦理形态。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哲学、科学与艺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引导教育大学生确立生态文化价值观及相应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树立生态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生态意识强调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树立生态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理论也不断发展,从环境保护的国策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再到科学发展观,直至建设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不断深化,必然要求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尽的义务。

(三)培育生态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明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比较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今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应不断更新,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生态道德超越了以人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强调以自然为本,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行为方式,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阐释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是实现教育效能最大化的必要保障。引导大学生确立生态文明观念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应包括生态文化价值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一)生态文化价值教育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断探讨新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一种“自然价值”,即自然物之间以及自然物对自然系统整体所具有的系统功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整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2.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3. 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自然物的“资源价值”或“经济价值”,而是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所具有的“环境价值”,即一种“非消费性价值”,这种价值不是通过对自然的消费,而是通过对自然的“保存”实现的。这就要求减少人类对自然的消费,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真正觉醒。

1. 环保节约意识

环境保护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世界性资源不足的现状,十报告将节约提到了一种新的境界——社会节约,就是以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人生幸福为目标,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力避各种浪费的社会意识。

2. 生态安全意识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包括生存空间、饮用水、食物产品、大气环境等基本要素的安全保障。就当前来说,我国的生态安全集中表现在四个问题上:国土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和生物物种。

3. 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消费也叫适度消费,即“经过理性选择的、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想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所决定的、并能充分保证一定生活质量的消费”。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生态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将公平、平等、责任和义务等道德准则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弘扬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履行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1. 生态良知

生态良知是人对其行为生态意义的认同、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生态良知能够使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觉具备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并通过情感反馈和升华,终于形成生态行为。

2. 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必须符合生态平衡原理,符合世界人民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具有生态正义,就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3. 生态责任

生态责任就是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在根本上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高层次的利益需求。每个公民的生态责任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有序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教育机制是教育活动中的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高校亟需解决该问题,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科学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政府部门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保障。

充分发挥高校的领导作用,明确校内各部门的责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党委的组织、宣传、学生工作中。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加大各项投入,培养一批优秀的生态教育的师资,大力解决校园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教育教学阵地。系统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因此,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关生态问题的基础性课程,把生态明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把相关内容的学习渗透到各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充分认识到生态发展是人类整体利益所在,帮助他们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伦理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

(三)鼓励生态体验,建立完和善育人机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因此,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加强生态体验教育,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如“链接生活大课堂”活动,通过各类宣传渠道,让学生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入手,力争做到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宿舍,作用一个群体。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道德认同和行为内化。当前,要进一步探索学生生态体验活动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全民植树日”等主题宣传日,鼓励学生开展生态调查,深入到街道社区,参加生态公益活动。发动广大学生进行“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通过各类生态体验,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

(四)依托校园文化,建立和完善环境机制

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应是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校园布局如校园绿地、教学楼等设施建设都应该赋予生态内涵。同时,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平台。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对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的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寝室文化等等都应该看成校园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深化。在大学生心底唤起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道德意识;在大学生心目中唤起保护自然、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报告[N].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17日.

[2]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4] 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导刊, 2013,4.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应对生态危机下提出的新课题,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人类面临自然、面临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内涵,要求大学生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为高校培养时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当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学习处理人际间关系,还要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具备新技能、新知识,而且思维活跃,思想敏捷,是青年中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祖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还肩负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因此,培养他们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量度,只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帮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仅重视人类自身发展,却忽略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其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以及生存发展观,更加的注重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控制人类自身在发展中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这种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这种教育纵向上注重以人为本,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横向上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大学生“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时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掌握着当代先进科技知识,且觉悟力较强,他们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是社会竞争的先锋力量,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不仅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文明观的先锋队,也是监督、保卫、建设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是否重视环境问题、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是否身体力行生态保护行动,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发挥好大学生态文明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提高我们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就要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力量

高校教师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很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生态理念。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而只是盲目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必然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加大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力量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经。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校园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个体的学习情境,他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洁净的校园、醒目的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增强都会起到作用。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获取有关生态保护信息的。因此,高校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个庞大和开放的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认识上、教学上、师资培训上等,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这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75-02

大学教育是人类进步的有效途径,将生态文明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使生态文明得以实现。大学生是一个社会主要力量,而且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团体,从他们入手,让彼此树立一个生态德育观念,让他们向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有生机。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以生态德育建设为支撑,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态德育建设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同时,又积极注重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积极优化,并且对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积极的克服。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尊重生命、救助生命、爱护生命,牢固树立爱天地自然的心。建立生态文明,它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的自然环境的好坏,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

生态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观和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是指教育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一种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1]。用生态道德观念去影响人们的生活中的行为,从而使人类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不用生活在满是污染的生活环境之中,这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

1.倡导高校生态德育是时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时代要求。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乎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是适应21世纪人类生存形式的时代要求。随着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不断使用,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生态德育,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再次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2.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一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反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导致社会发展失衡。过分强调人的需要,不惜一切以人类的需求为目的向自然所求,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迟早有一天自然会向人类讨回它们失去的一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撑,所以要树立生态的德育观念,这是我们的必要选择。

3.生态德育是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人作为认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在新中国初期,党就确立了培养人才的目标,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社会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冲击,而且要应对新科技带来的挑战[2]。时代要求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树立合理的德育观、人生价值观。

三、当今社会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道德观念存在局限性

传统道德教育注重引导学生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处,并没有灌输学生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生态道德教育的缺陷。如果忽视了对他们德育观的养成,在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来临时,就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补救。所以说,生态德育应该纳入学校的各个环节中。

2.高校教育体系和内容不完整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开设了许多种的生态德育的课程,从本科到研究生甚至博士,都参与了这些学科的教育与研究中,但是,所接触的面比较狭窄,主要关注理论上的探索以及专门的技术上的研究,只关注社会的需要,忽略了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和对未来人才品德素质的预测和规划。

3.高校生态德育方法不得当

首先,高校德育教育方法单一,它不能单靠课堂讲授,更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今我国许多学校,长期以来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调查法、参观实践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育形式有点落伍,现在的高校在生态德育方面还很薄弱,还沉浸在“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教育模式。教育只限于对知识的灌输,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机会少,这样就难于有效的去真正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3]。

四、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4篇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创新的意义

1.1保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时效性的内在要求。在新媒体的运用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静态转变为动态。而且新媒体中大量的信息丰富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可以迅速获取有关生态文明的信息并且及时更新[1]。新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同时还可以对其他教育内容进行知识的补充,形成多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1.2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时代性的现实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工作,这是时代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各大高校必须履行国家的任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己任。1.3确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文化,让人们可以传承生态理念。用一种教育的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得以传承和发展。而新媒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简单、便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校生态教育机制创新思路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5篇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重大.而研究林业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对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分析了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可借鉴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 :林业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53-02

1 研究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3月7日,主席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发展中,长期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的建设纲领,党的十八大重要议程明确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关系着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分析现状,资源紧缺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林业高校要做好生态文明教育.

人人都应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做好生态文明建设[1].现在直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了人们才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实际是非常错误的,应该从根本上杜绝对生态的破坏.传统的利用自然的观念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已经很严重,甚至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惩罚.人们应该意识到需要调整思维方式,杜绝传统对自然破坏的行为发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日程,尤其是林业高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建立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关系.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幅员辽阔,在实施及普及生态文明观思想过程中最先实践的人群便是当下的高校学生.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每个中国公民的头脑当中,而这项复杂又庞大的工程所倚靠的主要途径便是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前导者与开拓者,林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走在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前列.针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六所国内林业高校做研究对象,研究林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将其吸收归纳出符合当代国情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对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十八大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对林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将林业生态文明与工业、科技、生活紧密联系,最终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2].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高校做好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更好更快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目标.

2 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

2.1 以高校校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教育课程

2011年秋北京林业大学首次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并在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专业中开展绿色科学研究,推进高校创造绿色科技,促进学术创新.高校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做好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3].

2.2 以专业为导向,开展有特色的生态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能真正的将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保护生态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林业高校的大学生是努力开拓的践行者及行动先锋.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学生社团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打破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森林日(南京林业大学学生社团)、爱鸟周(东北林业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自行车日(西南林业大学徒步协会)、绿色咨询(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等有利于传播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文化活动.这些生态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地行列里,而且这些活动的展开都要走出校园,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宣传和实践,这也推动了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主观上影响广大人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在定期开展的生态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依次参与进来,这也使得这些活动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提出倡议并号召身边的同学遵守生态文明公约、不断完善活动体系,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及教育性,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2.3 以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是教育界的先进,做好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为其他的打好基础.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实践育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能够充分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异常丰富的,在课堂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的行为习惯.[4]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该校以林科为优势,以生态建设为平台,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搭建了我国首家高校森林博物馆——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旨在“凝聚森林文化、传承行业精神、彰显生态平衡、耦合经济社会”,长效发挥“收藏与积淀、教育与研究、展示与交流、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功能.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利用博物馆包罗万象的馆藏对全校乃至社会各界传播生态文明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我国高校博物馆,尤其是林业高校博物馆,在发挥其教育育人功能之上更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大力建设,推行其发展.

3 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很欠缺,培养体系不完善.现在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学科体系设置尚未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需要依托于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分别开展,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导.然而,生态文明属于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与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生态保护、环境工程等自然科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必然会缺乏.高校应该统筹管理首先做好师资的培训,建立建全生态文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最高绿色学府,最早开设“生态文明”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其他学校也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仍没有生态文明课程相关的教材,仅仅只有相关领域的参考书.[5]在林业高校的课程设置上不能只局限在专业相关的学科中开设生态文明公选课,应该扩大教育范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力度.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措施,如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等.确保本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能够使学生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习惯.要发掘日常校园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科学的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大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其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6].在教育教学中将生态文明与当今社会现状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林业高校做好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在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时,心中始终存有生态文明的思想,并将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方向传播给更多的人,唤醒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生态德行”.把道德纳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弘扬生态道德观念,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7].在林业高校教学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生态文明的发展还需要加快,林业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机构,要从各方面做起,创建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另外,林业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像师资和科研的优势,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校条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不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进而推进生态文明的教育进程,并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使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高校生态文化创新对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

高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践行生态文明,进行言传身教,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更高.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为生态文明教育打好基础.实际生态文明教育要全民参与,全民做好,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健全的当下,可以先从林业高校做起,林业高校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并不是为了迎合时展的口号,他是时展的要求,社会稳步发展必须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的努力做好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3(4).

〔3〕彭秀兰.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11(4).

〔4〕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5〕吴宝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实施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12(1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6篇

1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早在世纪之交,我国环保形势已日趋严峻,基于全国环境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2001年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要求高校要重视环境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环保知识。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课程或讲座,加强现有环境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上水平,在全国高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绿色大学”的主要标志是:学校能够向全校师生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料、信息、设备和场所。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社会机构还是政府安排的制度,无疑都是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和优势的文化教育机构。

1.1高校图书馆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现实需求性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迫在眉睫,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部分大学生对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缺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存在崇洋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观念。而且大学生的生态知识与其行为脱节,保护环境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例如:随手扔垃圾,破坏花草树木,浪费水、电,乱扔饭菜,毁坏公共设施以及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状况与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任务相差甚远,大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业性生态环境教育,但却忽视了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生态环境类选修课程普遍存在着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这使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生态文明道德素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生态文明,广大学生缺乏认识、观念淡漠,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行为时有失范,缺乏自我约束,责任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高校馆应该充分发挥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中来,广泛履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为我国生态教育活动注入新的力量。

1.2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的一部分,是高校的基础资源,不仅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也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或重要平台。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加强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不到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不够深入等。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机制、对策应用到高校馆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馆积极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讲座、报告会、交流会;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图书展览;举行书画、摄影、征文演讲、生态科普知识、环保科技作品设计比赛;培训图书馆员,成立生态信息中心,建立生态网站、生态电子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校馆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构建良好的高校馆内外生态环境,势必有利于缓解高校馆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从而体现高校馆的生态文化个性,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促进高校馆的可持续发展。

1.3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的体现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2年,教育部)的规定,“高校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2012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图书馆等基本建设,以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作为落实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可见,高校馆是高校教育体系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的部分教育职能。多年来,教育部门始终是我国环境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1996年国家教委与环保局、宣传部联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2011年教育部与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合《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说,高校在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中担负重要责任。2015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该法共70条,在总则第九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了学校开展环保教育的责任,并且将学校环保教育置于环境保护的特殊重要地位。与1989年的环保法第五条(即“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相比显然更加直接、明确,因此,高校有责任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高校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发挥作用,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高校图书馆具有开展生态教育的优势

高校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中心、知识宝库,师生进行学习、学术研究活动和施教的重要场所,是具备生态文明教育责任和优势的文化、信息、辅助教育中心。

(1)高校馆的本质属性、社会职能及地位等决定了其开展信息服务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终身性、实践性、公益性等特点,它的服务宗旨是以保障师生平等获取信息为目的,从获得知识、获得信息的角度来维持社会公信力,先天决定高校馆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能有效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专业性,符合建立普及型、长效性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目标要求。

(2)高校馆在生态传播方面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①资源优势。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高校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这为生态知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能够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②技术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高校馆的情况不断改善,大量的先进设备在高校馆得以应用,保证了在环保知识传播中技术的先进性,这是高校馆开展生态教育的重要技术支撑。③人员优势。高校馆具有高素质、经验丰富的馆员,具备环保知识传播的人力资源优势。④高校馆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生态环保知识传播的可靠性,同时文化知识传播的无偿性也使高校馆的服务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吸引力。高校馆环境教育是学校课堂环境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更是提高和升华,可优化课堂生态教育的外部环境,弥补既往环境教育的缺失。这些优势足以使高校馆成为学校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与课堂生态教育相得益彰。

2高校图书馆生态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2.1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结合植树节、水日、气象日、动物日、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高校图书馆开展了讲座、论坛、演讲、绘画、征文等形式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绿风化雨桃李芬芳”:美国学者捐赠的生态文学书陈列在学校图书馆,供学生借阅研读,“回收电子垃圾,为环保做贡献”。清华大学在生态文明主题文化周时,由人文社科图书馆主办了:①生态文明主题视频资料放映;②青年环境交友使者培训;③“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启示”讲座。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百所高校主题活动,以“践行生态文明,放飞青想”为主题,启动了百所高校“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实践活动主题网站。西南大学图书馆举办“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真人图书馆:我的中国梦——漂流江河、倡导环保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第二期阅读分享会,畅谈生态环保新理念。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主题书展。高校图书馆利用环境纪念日,单独或与政府机关、环保组织、各教学学院等联合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生态宣教活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绩。

2.2高校图书馆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馆拓展了自己的服务范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存在明显不足。

2.2.1缺少舆论宣传,社会影响力小缺少政府部门支持性宣传及自身的舆论宣传。我国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鲜为人知,很少见诸媒体,我们只有通过互联网搜索才能找到为数不多的高校馆或大学生环保社团组织依托高校馆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信息,结果是高校馆生态宣教活动社会认知度低、社会影响范围小,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活动的扩大发展和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

2.2.2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指导缺乏理论层面的论述、剖析。目前,高校馆的生态文明教育鲜有研究,现有图书馆环境教育研究仅限于“浅谈”“初探”,还较缺少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氛围和力量,在质量方面表现为研究较肤浅,不够全面,仅限于对实践的描述或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实践工作深入开展。

2.2.3缺少馆员生态教育技能培训馆员是高校馆开展生态教育活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教育活动,大多是外聘环保领域的专家、学者,而高校馆自身缺乏能为大学生提供生态信息服务的馆员,这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活动的长期、稳定开展,影响了高校馆自身的生态信息服务水平。2.2.4缺乏广泛交流合作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馆开展的生态教育大多由高校馆单独进行,一些高校馆与其他部门也只是偶尔合作,缺乏高校馆与高校馆、高校馆与其他部门的经验交流与广泛合作,这就限制了高校馆生态教育的规模,不利于高校馆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高校馆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不利于高校馆生态教育局面的形成。

3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策略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馆可以立足其特殊的功能意义,按照生态发展导向,借鉴已经开展多年生态文明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俄罗斯高校馆,结合我国实情,探索我国高校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3.1建立生态信息中心,强化资源建设

加强高校馆生态主题文献资源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日常工作,制定规章制度,配备资源,设专(兼)职人员,建专门阅览区(区域),编制环保资源数据库。借鉴俄罗斯高校馆的经验,建立生态信息中心、生态网站(页)。例如,奥伦堡国立农业大学“图书馆生态之页”、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图书馆“生态教育:图书馆、生态、信息”、远东联邦大学图书馆“生态信息中心”。

3.2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理念

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各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如在3月12日植树节、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明确有特色的宣传主题,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可借鉴俄高校馆的经验举办“图书馆:面向生态科学与教育”竞赛。其次,环保宣传活动应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衔接,策划一批主题鲜明、可长期开展的活动,创建大学生参与的宣教活动品牌,如围绕一些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环保现状调查、环保制作展示、环保小报制作、利用废旧物创作书画作品;进行环保公益广告设计、环保之星评比、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以点带面形成环保读者群,使保护环境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3.3利用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把高校馆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环境舆情信息点及生态文明示范窗口。①可借鉴俄罗斯高校馆的做法,尝试建立生态中心、生态主题电子数据库,举办图书展览、图书馆生态课堂,与院系举办大学生科学实践会议、推荐展示会演示等,切实发挥高校馆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推动、推广、组织、协调作用。②设立生态文明观察室,以环保专家、知识学者与读者座谈会、讲座、论坛等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

3.4培养生态人才,保证生态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首先工作人员要对生态文明理论有深入理解,融会贯通,提高馆员的生态道德修养,强化图书馆社会宣传教育职能,促进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当好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宣传者、传播者的自觉性。这就要求高校馆要加强专业技术生态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研讨活动,普及各项专业知识,提高生态文明创新能力;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科技支撑,利用高校馆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

3.5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7篇

生态文明教育是在人们具备一定生态意识的前提下,自觉遵守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情感教育、生态文明意志教育和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四个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这为高校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德育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素质的内在要求。”[2]目前,高校已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并培养其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然而,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虽然有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能坚持在日常行为上做到的比例却很低。由此可见,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而没有将生态文明观念真正有效地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二)缺乏有效组织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能否有效组织,是决定其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活动的时间、规模、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间接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实效。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心理压力、学习压力逐步加大,导致不少学生因受时间限制而不得不放弃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参与的学生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却感觉没有任何收获,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长此以往,对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三)宣传形式缺乏创新

通过加强宣传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范围,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宣传力度不够是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宣传的方式、频率和内容决定了宣传力度的强弱。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宣传主要靠宣传栏、展板和报纸等。可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形式缺乏创新,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效果十分有限。无法全面生动地介绍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就无法触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使更多的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上产生共鸣。

(四)缺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开展、轻实效的问题。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大学生认为参加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收获很大,对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感到很满意,但是大多数学生也认为学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并未建立一定的评价考核体系,更缺乏系统的奖励制度。同时,活动组织者也鲜有在活动结束后对参与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和追踪调查,更没有对活动的优劣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模式

高校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体。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模式,对于解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情感、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模式包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技术创新和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应用创新三个子系统。

(一)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

1.通过课程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能否创新,关键在于教育者自身认识是否到位及能否转变思想。首先,高校要树立较强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意识和生态文明教育责任感,并且以极高的主动性投入实践。其次,拓展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纳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创新体系,如在“法律基础”课中加强环境保护法方面的知识创新,在“形势政策”课中增加世界生态发展现状分析等内容。第三,注重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开设一些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基础选修课,如“人与自然”“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生态道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实际上这些课程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一种创新和拓展。

2.通过学科体系建设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科渗透是当前普遍运用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加入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与专业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将学科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整合起来,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的创新和拓展。具体来说,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担任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分析教学体系来挖掘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适度拓宽和加深。通过这种模式进行知识整合,既保持了原有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吸收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使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性在各专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建立与专业知识教育相衔接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体系。

3.通过师资队伍培养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是加快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和教育教学能力影响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加快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就必须培养一支稳定且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并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高校要积极支持学者、教师及专家开展专门的课题研究工作,鼓励他们围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进行不断探索,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从而使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和系统。总之,师资队伍是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和力量之源,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生态文明教育技术创新

1.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组织大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自然环境进行观察、考察和体验,引导大学生对具体生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一种方法。组织大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让大学生以直观的形式获得第一印象和第一手相关材料,不仅利于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生态问题,鼓励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

2.活动参与法大学生既是生态文明的宣传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并以更加专业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展开深入调查;另一方面要倡导大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资源做起,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回收废旧电器及电池等。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生态城市建设,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宣传生态文明并感染身边的人。

(三)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应用创新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的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它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课题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的基本精神,大面积地提高高职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讨论的话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

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尤为密切,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近几年学校通过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加上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逐步将生态文明教育渗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学校不仅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更注重于培养有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来提升当代高职生的生态文明观,使我们的学生能牢牢树立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早些年就给予了重视。生态教育(亦称作教育生态化、生态化教育、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提出来,它的内涵是要引导人们将生态教育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中来,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中,促使人们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部门,他们对生态文明教育也十分重视,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同时在中小学、中专等技术学校也开设了有关生态学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普及课程。而美国它在普及高校公共基础课生态教育的同时,还重视建设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程和专业;俄罗斯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它都设有生态学专业,同时,它还将生态学等课程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现在,在俄罗斯的大学中它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引导学生。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生态教育,他们都已成为规范化系统化,使得生态文明教育能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甚至有些国家还颁布了环境教育法。

中国的生态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办过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但是,由于我们对生态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态教育也仅仅被认为是生态学、生物学等工作者的任务,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因此,生态教育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普遍开展教育。

目前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与十精神、与时展不相跟进之处。有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在非生态、生物专业常规性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仅占到很小的比例,同时还缺乏统一的生态文明教材,我们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最终目标、师资力量、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环节等都还十分薄弱。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方面还比较滞后,要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2 调研概况

在我国,对于当前的高职生来说,普遍存在着欠缺生态文明观的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紧迫性。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利用了一系列的教育手段(理论教育、公众参与、环境熏陶、实践养成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等生态文明观教育中,融入了相应的生态主题活动,进一步帮助在校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12月,所调研对象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通过网上问卷方式,共回收857份,剔除作答明显不认真和答案不完整的问卷后,保留了847份,有效回收率为98.8%。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6.51%,城镇的占18.3%,市辖区的占4.25%,省会城市的占0.94%。其中女生占77.45%,男生占22.55%。

从结果比较可知,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有多方面。性别方面,根据样本显示,在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女性表现比较好,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户籍方面,在生态文明的知情意行等方面,样本群体中来自农村、市辖区、城镇、省会的学生表现并不统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获取生态文明信息的渠道上,在校高职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方面,高职生可以利用的途径及所占比例分别为:电视电脑占90.44%,报纸杂志占73.08%,学校宣传占77.45%,其他占41.09%。

①您对生态文明的概念了解得怎么样?选择对其内涵比较熟悉的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16.88%。

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取选项“十七大”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77.1%。

③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取选项“共同的责任”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87.37%。

④您觉得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吗?取选项“重要”作为分析与评价指标为:88.78%。

⑤看到别人踩草坪,能从行动上反对的有50.53%;问及在校吃饭的习惯时,选择每次都能吃完的占44.98%;当问及需要丢垃圾,而周围无垃圾桶时你会怎样做?回答为先自己拿着再丢到垃圾桶中的占94.1%。

我们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学生在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对待生态文明的行为,具有非常端正的态度。但是,自觉对待生态文明行为的程度,对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认识不够、贪图方便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不利于生态文明的行为。最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下高职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的表现:知不易行更难,心已动而行却缓。

3 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长环境和教师这三方面是影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知情意行的统一,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共同努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其一,高职院校生态文明课堂教育研究。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在全校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不断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确立、课程设置等人才培养中,平时不断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标准。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制度,不断输送新生力量,研究出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重点与难点,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其二,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当前,高职院校举办者、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普遍比较淡薄,服务生态文明教育的使命感也不够强烈,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围。这将严重制约服务的水平与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舆论宣导,调查研究出高职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其原因,以人为本,重视开展以提升全体师生以低碳素养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教育。来增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其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①利用节日氛围来组织举办主题日活动。比如借助“环保日”、“地球日”、“植树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来举办一系列关于绿色环保,关于爱的活动,来不断加

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让同学们丰富和感受生态文化知识。

②开展 “美化教室”和“美丽寝室”评比等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利用好教室、学生宿舍七个社区的资源,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题,运用文字、图片、模型等形式多视角来展示生态文化。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介绍草原、森林、湿地等等生态功能以及作用。以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为切入点,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我们云和的木制文化、庆元的竹林文化、景宁的油茶文化等三大生态文化。

③由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浙江林校,学校办有生态环保专业,有着实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团队,校内绿树成荫、草木葱茂,并有着自己的大型盆景园。校园有银杏、红豆杉、水杉等多种珍稀树种,整个校园已成为一个树木园,环境优美。这也为学生在认识树种、学习生态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天然的学习条件。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环保专业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和熏陶,向更多的在校生宣传环保知识、倡导学生过低碳生活。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来提升同学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郝苗苗.主流媒体在环境保护新闻宣传中的引导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2).

[2]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李心.高职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4]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66.

[5]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

[6]林锦莲,陈益华.论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专项课题“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证研究――以浙西南高职院校为例”(课题编号:Y201328015)。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9篇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山东省滨州学院的本科生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授课时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对《环境保护法》及世界环境日的了解、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希望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等。此次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72份,有效率95.3%。发放问卷时发给滨州学院大三年级与大四年级非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被调查的学生专业涵盖了软件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安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学等41个本科专业。收回的问卷中大三年级共回收问卷396份,大四年级共回收问卷176份。问卷调查时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男女比例适中,被调查的同学涵盖滨州学院的全部18个本科系。问卷调查结果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研结果

目前,高校陆续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全面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应有的效应。生活中仍存在着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及课程如表1所示,仅有17.6%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达59.1%的同学选择“知道些零碎知识”,而另外23.3%的同学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如表2所示,仅有6.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较多,32.1%的同学选择“适中”,高达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较少,另有6.1%的同学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感兴趣。

(二)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程度及平时穿插的知识如表3所示,32.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完善的,而高达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如表4所示,对于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仅6.8%的同学认为较多,36.4%的同学认为适中,而高达52.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较少,另有4.1%的同学对此不感兴趣。

(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如表5所示,7.4%的同学认为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很多,而高达45.3%的同学对其了解的“不多”,同时高达43.9%的同学认为对其了解的“很少”,另外3.4%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一无所知。如表6所示,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个问题的同学占50%,回答错误的同学也占50%。

(四)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及教育方式如表7所示,对于“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最多”这一问题,有35.4%的同学通过广播电视途径获取的最多,有46%的同学通过报刊杂志、书籍途径获取的最多,而通过校园宣传栏、海报途径获取最多的同学占16.9%,选择社会团体宣传途径的仅占1.7%。如表8所示,对于“最希望哪种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28.4%的同学希望以班级为结构,31.7%的同学希望以学生社团为结构,25.7%的同学希望自发组织结构单元,另有14.2%的同学选择服从系里安排。

三、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开设的课程较少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高达82.4%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或仅知道些零碎知识,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较少,52.7%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较少,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完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查中发现,高达92.6%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不多、很少、甚至一无所知,50%的同学不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仅有38.2%的同学认为其破坏森林而不用。说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但仍比较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缺乏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人数极低。大部分同学忽略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性。

(三)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比较冷漠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生态文明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6.1%的同学对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不感兴趣,4.1%的同学对教师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可见,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全面根治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将大学生全面团结到共创生态文明的队伍中来。

四、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因此学校有必要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例如可以在本科专业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性质的公共课,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考虑增加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的深度。在生态文明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可以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等途径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普通课的讲授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生态文明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教育,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表现的比较消极,忽视生态文明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消除部分同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这部分同学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的论坛,让学生坦率真诚地发表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鼓励学生们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态文明的距离,有利于消除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仅占16.9%。因此,学校应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以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及其它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高校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实地考察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弥补长期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漏洞,增强学生独自面对不和谐现象时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和谐的实践行为,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61-03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后,在党的十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分别系统、完整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总体要求和改革方案等,此举意义十分重大。高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抓住生态文明教育的契机,通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德育性、发展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研究范畴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己任,帮助大学生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⑵溆刖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具体落实了在生态方面的改革方针,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政策宣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及时适应这一新形势,承担起服务党的宣传事业的重任,自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德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其主要内容,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质,但对生态文明认知较为浅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不能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奢侈消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然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中,使大学生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实现现代人格的转换和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与时俱进,不仅要反映国家政策发展的整体态势,而且应关注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不仅要正确认识现状,而且应放眼未来。生态问题日益得到人类关注,特别是我国当前面临环境污染,并已威胁到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把全球性生态问题与其教育功能紧密相连,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置于生态这一大主题背景之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内容本身来看,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蕴含在各门课程的各章节之中,有不少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视野渗透着生态文明新理念。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学习中,在世界观部分首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在人生观部分需要唤醒大学生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观;在价值观部分则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在法律部分需着重加强生态法律意识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中,有专门论述生态文明的章节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等理论问题的分析和阐释,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中,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利用正面的生态历史素材树立学习榜样,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素材警示后人,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严重危害,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可突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教育。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回答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人类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就美丽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由此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这是高校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提供道德基础和法律保障

在当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加剧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人性上的弱点。可以这么说,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性危机。“正是人性处于危险之中以及人对自然界的恶,才最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的恶结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关键。作为实施德育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引导其选择合理的生态行为,培养其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法律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生态道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引导,那么生态法规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为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念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加强生态法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告诉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有利的教学平台,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法规和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理念,养成环境自律精神,自觉地成为生态保护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教学是高校的重心,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主渠道完成。就教学内容、知识点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实现同构。也就是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用另起炉灶,另编教材,也不用增加课时,而是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并使其常态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常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有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表面看与生态问题没多大关联,但实质上都具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适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专研教材,充分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精心选好切入点,并作适当补充和调整。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该课程最新版教材在第八章中专门增加了一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我们可在此章节中全面系统地介绍生态文明的知识。除此之外,在其他章节中所隐含的相关知识点,可以进行强化教育。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点切入:讲科学发展观时,突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脉相承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讲究生态文明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运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时,强调目前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难以持续,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必须要在生态文明的环境下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鼓励学生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倡导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将绿色生活、低碳行动形成一种习惯。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通过反思历史、观照现实,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总之,高校思政课中蕴含着显性或隐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因素,要依据各门课的内容和特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各有重点,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达成对生态文明的知、信、行的统一。

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开展反思与分享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解把握。例如,在思修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引入典型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以反面的事例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纲要教学中,教师应收集梳理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历史,特别注意整理其中的典型案件,帮助学生鉴古知今。在案例的选择上,可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使案例材料乡土化,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笔者在教学当中,就采用了“南宁朝阳溪巨变”“柳州镉污染事件”“南湖湖泊综合治理”“南宁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等学生熟悉的本土案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法。教师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主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问题。围绕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上布置了以下讨论主题:“保护环境主要是靠自律还是法律”“文化遗产以开发为主,还是以保护为主” “人类社会进步是否必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去查阅资料,分析与思考并最终明确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了搜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主题讨论,在讨论中寻找分歧,在分歧中寻找对错,这种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答案的方法,可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变说教式为情感激发式教法的运用,即根据教材主旨,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创设虚拟或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生态教育。例如,给学生看一组绿色的图片,抛出“由绿色想到什么”“如何让绿色更长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图片与被污染的河流、被砍伐的森林、被虐杀的动物图片作比照,让学生深刻认识要留住美丽的画面必须要为愚蠢的行为负责。通过播放“建设生态文明,守住绿水青山”等视频,及制作一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消耗的统计图表对比,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生态忧患意识。

(三)在实践教学中增强环保体验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践行生态意识。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潜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思政部的教师主动担任各社团的指导老师,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通过“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的诵读和演讲活动,让同学们掌握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暑期三下乡的生态环保义务劳动,通过植树造林、新修水利、清洁乡村,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美化家园的意识。通过“环境保护协会”,开展“抵制课桌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

依赖高校特色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与各自专业、环境、文化等特色资源相结合,走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之路。例如,我院结合电力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到水电站开展“探寻电力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企业调研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在提升专业知识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同时,高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环境资源,借助环境资源的实体,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2014年我院思政部举行以“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绿色校园”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该活动以微电影比赛的形式,展示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20部关于环保的微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我院学生的校园生活,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既教育了自己也教育了他人,为我院的生态文明建设传播了正能量。

利用环保节日和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创新生态教育实践机制。一是充分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5.31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9.16臭氧日”等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广泛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摄影征文比赛、环保走秀等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唤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充分利用生态工业园、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文化场馆等创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学习、义务劳动、生态体验等活动,在增强生态教育实践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生态文明信仰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宣裕方,王旭烽.生态文化概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军绘.“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美丽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26-02

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仅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而且提出“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大学生是未来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的主力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有助于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1.“美丽中国”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2.“美丽中国”有利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实践也需要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更需要培养和固化生态理念,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多关注社会关系领域的规范价值,很少涉及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基础,通过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调节学生与生态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生态文明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生态发展世界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3.“美丽中国”有利于大学生躬身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美丽中国”既是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一理念是建立在深刻反思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基础之上的,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理念。而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并不矛盾,科学发展观并没有排斥生态文明,反而是以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不能盲目进行,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群体,又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然而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群体,他们目前的重点是掌握环境知识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然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较为缺乏关爱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美丽中国”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将我国的部分群体的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相对立,也没有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置子孙后代利益与不顾,“美丽中国”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和灌输给大学生的内容。只有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二、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针对性较弱,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缺乏目标长远而系统的教育规划,其具体施教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实用性和指导性普遍不足,针对性较弱。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需求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一味地把生态文明教育局限于校园内,企图在一种“净化”的环境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机会,更缺乏保护环境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学校层面的“美丽中国”实践往往停留在征文、朗诵、展览等层次。

2.大学生已经产生生态忧患意识和求知欲,但生态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尚未养成,生态行为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对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度很高,对全球生态危机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正确的反应,忧患意识逐渐显现。而且由于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匮乏,生态文明意识发展很不平衡,生态行为能力不强等问题。有的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不强。虽然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但付诸实践的却比较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和行为举止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因此,必须不断开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的新载体、新途径,力求实效性,这样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不仅“内化于心”,而且“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能力。

三、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和目标,需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更需要积极探索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路径。

1.加强生态校园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素养。

在生态校园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体系,积极创设生态文明教育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情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材体系,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学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

3.积极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努力筑牢学生的生态意识

由于情感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外界刺激的印象,从而强化他们先前的有关认识,因此情感体验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必经阶段。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通过生态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对生态认知的认识和感受。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情感体验和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外界刺激的印象。情感体验主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雄威与壮观。如组织登山、徒步旅行,既能开阔视野,又能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强化原有的生态文明知识,深刻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了社会实践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设计生态情景,设定情境主题,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诱发出学生内心世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例如,引导学生欣赏名人名画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等等,可以感悟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体验,从而筑牢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实现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曾雅丽,周艳华.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2]王包泉,陈云,何有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14(08)

[3]李乐,郭庆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几点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13 (20)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2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61-03

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分别系统、完整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总体要求和改革方案等,此举意义十分重大。高校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摇篮,在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抓住生态文明教育的契机,通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德育性、发展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研究范畴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己任,帮助大学生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⑵溆刖?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具体落实了在生态方面的改革方针,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政策宣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及时适应这一新形势,承担起服务党的宣传事业的重任,自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学内容的总体规划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德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其主要内容,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素质,但对生态文明认知较为浅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不能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转化为自觉自为的行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奢侈消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而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然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当中,使大学生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实现现代人格的转换和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发展性。发展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与时俱进,不仅要反映国家政策发展的整体态势,而且应关注层出不穷的热点问题,不仅要正确认识现状,而且应放眼未来。生态问题日益得到人类关注,特别是我国当前面临环境污染,并已威胁到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把全球性生态问题与其教育功能紧密相连,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置于生态这一大主题背景之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内容本身来看,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蕴含在各门课程的各章节之中,有不少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视野渗透着生态文明新理念。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学习中,在世界观部分首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在人生观部分需要唤醒大学生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观;在价值观部分则需教育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在法律部分需着重加强生态法律意识培养,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中,有专门论述生态文明的章节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等理论问题的分析和阐释,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大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中,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利用正面的生态历史素材树立学习榜样,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负面素材警示后人,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严重危害,从而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中,可突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教育。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回答了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中,人类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途径。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为人类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就美丽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由此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这是高校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提供道德基础和法律保障

在当代社会,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加剧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人性上的弱点。可以这么说,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性危机。“正是人性处于危险之中以及人对自然界的恶,才最终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行为和生态危机的恶结果。”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关键。作为实施德育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引导其选择合理的生态行为,培养其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法律的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生态道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引导,那么生态法规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为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念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加强生态法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告诉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有利的教学平台,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法规和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法律理念,养成环境自律精神,自觉地成为生态保护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教学是高校的重心,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主渠道完成。就教学内容、知识点而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实现同构。也就是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用另起炉灶,另编教材,也不用增加课时,而是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并使其常态化,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常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有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表面看与生态问题没多大关联,但实质上都具备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适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专研教材,充分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精心选好切入点,并作适当补充和调整。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该课程最新版教材在第八章中专门增加了一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我们可在此章节中全面系统地介绍生态文明的知识。除此之外,在其他章节中所隐含的相关知识点,可以进行强化教育。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点切入:讲科学发展观时,突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脉相承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讲究生态文明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具体运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时,强调目前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难以持续,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国民经济必须要在生态文明的环境下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鼓励学生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倡导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将绿色生活、低碳行动形成一种习惯。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通过反思历史、观照现实,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总之,高校思政课中蕴含着显性或隐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因素,要依据各门课的内容和特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各有重点,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以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将生态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达成对生态文明的知、信、行的统一。

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开展反思与分享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解把握。例如,在思修课的法律教育部分,引入典型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例,以反面的事例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纲要教学中,教师应收集梳理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历史,特别注意整理其中的典型案件,帮助学生鉴古知今。在案例的选择上,可开发利用本土资源,使案例材料乡土化,让枯燥的课堂“活”起来。笔者在教学当中,就采用了“南宁朝阳溪巨变”“柳州镉污染事件”“南湖湖泊综合治理”“南宁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等学生熟悉的本土案例,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生态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法。教师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主题或者有争议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态问题。围绕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上布置了以下讨论主题:“保护环境主要是靠自律还是法律”“文化遗产以开发为主,还是以保护为主” “人类社会进步是否必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去查阅资料,分析与思考并最终明确自己的观点,从中提高了搜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主题讨论,在讨论中寻找分歧,在分歧中寻找对错,这种在讨论中明确问题答案的方法,可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变说教式为情感激发式教法的运用,即根据教材主旨,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创设虚拟或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生态教育。例如,给学生看一组绿色的图片,抛出“由绿色想到什么”“如何让绿色更长久”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图片与被污染的河流、被砍伐的森林、被虐杀的动物图片作比照,让学生深刻认识要留住美丽的画面必须要为愚蠢的行为负责。通过播放“建设生态文明,守住绿水青山”等视频,及制作一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资源消耗的统计图表对比,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生态忧患意识。

(三)在实践教学中增强环保体验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践行生态意识。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潜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思政部的教师主动担任各社团的指导老师,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通过“演讲与口才”协会,开展“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的诵读和演讲活动,让同学们掌握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暑期三下乡的生态环保义务劳动,通过植树造林、新修水利、清洁乡村,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美化家园的意识。通过“环境保护协会”,开展“抵制课桌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接受生态文明的熏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3篇

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不能仅从书本中对其进行教育,而应该充分的挖掘生活中各种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这些资源要是科学的,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起来,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确生态文明教学的思路,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生态文明教学的时效性得到加强。

(一)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教材中

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到教材中是指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资料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方式编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中去,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思政课堂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并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如何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教材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先组织相关的专家或是有生态文明方面知识及研究的教授共同来进行思政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应该从自然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常识等进行编写,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阐述,因为所涉及的方面较大,因此,对于在内容上要力求简约易懂,要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容易记住。第二,需要从形式及政策上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教材中的力度,通过举例来阐述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比如空气雾霾现象的发生,水源及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动物开始面临灭种危险,有些甚至已经灭绝等等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进入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及理解,从本质及现实方面来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阐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自我观念的表达,并将其本质及现实意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实质上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通过课堂教育来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们表述现在生态环境上的现状,通过表述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并介绍生态中的存活方式,通过选修课或是必修课或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来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对现代生态环境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要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教材中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资源,并且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度来进行相互融合,要能够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

(三)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

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是指通过高校思政教师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理念等进行实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通过其要求及所形成的价值观来改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且要能够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怎样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外,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手段。所有理论性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印证,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是现在社会非常关切的问题之一,要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学识来对现代生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其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如何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动大脑,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识,强化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让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做到不踩踏,不浪费水电等,加强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让生态文明行为成为自然反应,让其真正的融入大脑,放在心里。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课程融入的科学性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较多,教师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然后在融入到相应的思政课程中去,这是科学的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政课的讲授中,需要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其所讲述的基本观念、立场,教师要能够将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互结合起来,让其能够融入其中,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融合的灵活性

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促进其和谐统一的开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要对课程的内容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不能被其内在的理论结构所限制住,要能够做到既尊重它又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要能够紧绕时展这一主题,严格的按照其要求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与时共进,要充分的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现出来,将最新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得到优化,让教学的内容充满时代的特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的信服。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能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事迹,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强化融合研究的主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要能够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出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接受范围,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满足高校对于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在平常的教学中,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教学的氛围,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术研究及探讨,要激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样才能让教师不断的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来激发教师对社会中生活百态的关注度,让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清晰明了的回答上来;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研究的支持力度,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法。

三、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4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76-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实践研究”(2013C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妍君(1982―),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结合大学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以及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诉求,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观,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生态危机观教育

大学生既是高效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也是新时期先进的生态文明观的传播者、发扬者。但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学习,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严重后果的认知不足,从而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放任自身可能会危害生态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及危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前提。

(二)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缺乏生态科学基本知识,大学生就无法正确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连锁反应,更没有正确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行为。大学生通过学习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生态保护、生态破坏后的修护以及科学防治等路径、方法,学会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他们去除糟粕吸收发扬精华,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承者。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伦理观教育和生态价值观等内容。

1.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教育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又存在一种对立的关系。改变过去“以人为主”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而进行有效保护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正确认识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认识到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依赖、依存的一面,善待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这就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观建立的基础。

2.生态伦理观教育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共荣为根本追求的,只有人们以更加理智、明智和自觉的态度来尊重、保护自然生态,反对过度索取、开采、破坏,重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把这样的认识升华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有益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生态伦理观教育凸显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伦理底线和伦理责任。

3.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基本是以人为中心、人定胜天的理念,追求索取自然、改造自然、以自然及其资源无限度为人类服务,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反被自然报复,蒙受巨大的自然灾难和经济、社会损失。要建立生态文明观,就要从大学生的理念入手,不仅仅让其认识到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更要让他们对自然有一种精神需求,即乐于走入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自然对其生命的伟大意义,实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四)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像有关民法、刑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缺少了对相关法律的了解和法律威严对人的约束,从而人们放松了对环境破坏的警惕。

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法制教育,国际上有关生态环境的条约、协议以及国内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和规定,都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当代大学生熟知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增强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丰富环境保护知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延伸

(一)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政德育教育整体规划

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政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呼唤的价值观之一,因而,应当在学校思政德育教育和考评的整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尤其要把这种目标和要求放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的蓝图中来整体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符合高等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成果。

(二)建设好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

上至教育领导部门下至学校各院系教师都要对生态文明教育加以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列为高校必修课,尤其要深化其在有关环境保护相关专业院系的地位。而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如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应突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正确对待自然、保护生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教育等一系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内容。

(三)组织编写专业教材

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编写专业教材。教材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也可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境,把当地的乡土地理、历史、人文传承等内容整合在教材中,既有综合课程教育的理念,又有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特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理应在教材编写方面发挥示范基地的专业性、权威性,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引导起到引领作用。

(四)构建生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第一,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并重。评价主体既要有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也要有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大学生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社会公益群众代表。第二,课程评价对象的立体性,即要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学习效果、实践活动等项目进行评价。第三,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既要质与量的评价结合,又要具体问题与综合应用评价结合,还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五)注重日常实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生态文明的界定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传统涵义对于生态有三种解释:①显露美好的姿态②生动的意态③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现代涵义对于生态解释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文明(civis)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城邦居民”本质涵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现在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即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也被称为后工业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文明形态。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一书中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革,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新型的人类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是在新条件下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呈螺旋式上升的和谐共存的状态,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升华。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文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从现实依据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两方面分析。

(一)、现实依据就是我国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到:“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目前我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比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最近我国33所城市的部分监测点PM2.5检测数据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空气质量达到严重级别。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均在10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

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有体制结构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思想意识层面的弱化,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按照生态文明教育标准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生态文明的重任。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至今闪烁在生态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在《易・乾卦・文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子在《尚书》中指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之外,马克思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古今中外的生态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除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二维体系

(一)、理论体系

现在高校大学生会必修四门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笔者认为在编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中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经济危机时可以延伸到生态危机。在编写《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角度详细介绍,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有“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所以可以增加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中大部分描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历史,是否可以延伸到描述中国近代生态思想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讲到社会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延伸到生态伦理道德。这样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加入关于生态内容可以更好地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