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襄樊 农业 产业化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益、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或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以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襄樊经济增添了一个亮点。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全市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乡村劳动力185.6万。襄樊现有耕地面积600.93万亩,占全省的12.8%,居全省第二位。襄樊既是全国十大夏粮主产区和二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又是全国第二个地级吨粮市和国家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近年来,襄樊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优质“双低”油菜、中短纤维棉花、优质油桃、优质水稻、猪、牛、羊、禽、芝麻等都被列入全国或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全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要产业。枣阳优质桃、老河口优质梨、宜城优质油料、南漳食用菌、襄阳优质畜禽、古城花椒、保康有机茶、襄城奶业、樊城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雏形,已培育出章陵牌面粉面条、万宝粮油、玉莲牌芝麻产品、绿生牌茶叶、梅园牌大米、仙仙牌大白桃等一批知名品牌。2005年,全市龙头企业达到469个,实现销售收入83.9亿元,上缴税金5.4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3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带动基地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针对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研究对策,努力促进襄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高效、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一、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农业产业化覆盖面小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稍有成就的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和经济状况稍好的一些地区,如316、207国道沿线、汉江流域等。而在其他广阔的地区几乎是见不到产业化经营的影子。

2.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尤其是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够成熟,缺少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襄樊市农业产业化大多数产加销连接松散,仅仅有少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关系,而且多数仍停留在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上,且没有涉及加工增值利润返还问题。基于农民的弱小地位、缺乏组织性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相对来说太少。在现代农业大生产过程中,单个的农民很难进入产业化大市场,很难承受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而种种原因又是农民难以达到必要的组织化程度,即使有也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其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进入市场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由于襄樊市缺乏建立这样的中介组织的相关经验、制度、运行方式等,致使襄樊市严重缺少真正为农民服务的中介组织。

3.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生产、加工产业链短

襄樊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还太少,水平还太低。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产品的品牌影响度的提高,多数品牌只是区域性品牌。襄樊市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很多农产品只是经过一些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上市了。从横向来看,襄樊市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上来看,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

4.龙头企业规模小,发展困难;龙头企业还太少,带动能力还不够

襄樊市缺乏大型的现代企业,尤其缺乏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在带动能力上,现有的龙头企业亦是突现出其不足之处,带动农户的数量有限,全市有农户近100万,而直接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只有40多万,不到一半。

5.政府的运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内在地要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原来的单纯“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目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有一系列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真正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好,以促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襄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1)积极创造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首先是市场条件。要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同时加强对通信、交通、金融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其次是行政管理体制条件。要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再次是资本条件。对产业化经营企业实行优惠的信贷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在税收上,对加盟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以使其能较快地积聚资金。最后是法律法规条件。农业产业化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政府法规作保证。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使之健康、协调地发展。

(2)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正确地引导农业产业化,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搞好自身的职能定位,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资项目和直接向企业和农户下达指令的做法,学会运用政策和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控,大力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服务。

2.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科学设计布局,发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生产基地。襄樊市在基地建设上要着重做到:一是布局区域化,逐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如在宜城建立香菇生产基地、在襄阳建立双饱菇生产基地、在保康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二是经营集约化,使基地的生产要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以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扩大产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三是服务系列化,围绕基地发展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把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以及官方服务组织的服务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为基地提供有效的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投入力度:一是重视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培育名牌农产品。当前农产品滞销、价格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相同、产期集中、低质量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要充分发挥襄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襄樊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3.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

(1)拓宽筹资渠道,政府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要改变过去把资金直接投放到企业、基地等具体实体组织上的做法,要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或其他途径来筹集资金,要让企业自己学会生存和发展。政府可鼓励一些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如湖北省第一家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在襄樊成立并运行良好。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06年12月由襄樊市农业办公室牵头筹建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获襄樊市政府批准。该公司由万宝粮油公司、金华麦面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共有1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股,注册资本3000万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营,目前,该公司已正式运营,以后每年可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1亿元的贷款担保。

政府要引导金融系统对农业产业化大力支持。近期,襄樊市农发行主动出击,摸清情况新业务扩展后的情况,各县支行部也做了调研工作,通过初步调查摸底,全襄樊市符合范围的潜在客户有60家,发展后劲强劲。其中襄阳支行5家,拟贷款2120万元;枣阳支行3家,拟贷款1150万元;南漳支行15家,拟贷款3150万元;谷城支行9家,拟贷款11500万元;保康支行4家,拟贷款2000万元;老河口支行5家,拟贷款3150万元。

(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需要建立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紧密型连接关系,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通过入股的形式与公司紧密联接在一起,使公司员工和农户成为企业的股民,农户与企业通过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地位平等,并通过分红实现了利益均沾。

针对襄樊市还没有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在金华、万宝、梅园、雨润、襄大、大山、回天、新丰、丽波、贤德等一些实力大、创新意识强的大企业中,选出一些企业进行机制创新实验,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需要由政府来鼓励和引导,并对做试点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和补助。

4.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进一步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狠抓农民的教育培训。可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科教中心、专业协会、科技示范户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发挥农技推广站、农业院校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科、教的结合;要与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加快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产品。要有组织、有计划、持久地抓好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农村培养大批懂技术、能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2)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元服务组织。首先,要坚持抓“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归社员所有,其中应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利润应按参与额进行分配。其次,要修订和完善章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章程都应以经济合同法、民法及其他经济法规为根本依据,对入社各方的权利、义务包括违约责任要平等设置、公正合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最后,要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保护其经济利益,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是农户与是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联系的中间环节,它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农业产业化的中介组织,包括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无论发展哪一种形式,都应以市场的需求为切入点,适应市场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屠凤莲:农业产业化初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新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阻滞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05,(5).138-139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建议;哈尔滨市

哈尔滨是农业大市,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危害程度呈不断加大趋势,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干旱和洪涝。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应对农业灾害的根本措施。农业保险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转移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哈尔滨市这个农业大市的实施情况,近日笔者对哈尔滨市的阿城、宾县等部分县(市)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不足30%,农业保险作用初步显现,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知程度有所增强。哈尔滨市现有耕地面积3000多万亩,2014年农业种植业作物保险面积约77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6%,远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201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4亿元,比上年减少33.3%。养殖业承保能繁母猪1.4万头、奶牛1.75万头。目前,国家对黑龙江省15个品种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全省对指定的4种种植业和2种养殖业农业保险险种享受保费补贴。种植业主要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作物保险,养殖业主要是对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其它养殖业、林业、烟叶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都没有开展有政策性补贴的保险业务。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虽有所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视。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覆盖面低、收费难、赔付标准低和理赔难等诸多问题。

二、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13年3月,我国《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规范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转制”的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在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农业保险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黑龙江省专门制定并印发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提出要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随着哈尔滨市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规避农业规模生产的风险,会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保险需同步发展。

三、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目前本市农民能参与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保保险品种太少,主要集中在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种植农作物和奶牛、能繁母猪两个养殖品种上,还有很多农业生产活动还没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且保障额度太低,不能解决受灾后农户的根本问题,影响了农户投保积极性。农业灾害定损难,理赔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理赔纠纷;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缺位。

(二)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大部分农户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有侥幸心理,因而很多农户不愿意参投农业保险。农民作为投保人并不能全面衡量所签合同的每个细节,投保农民合同意识不强,农户相对信息弱势,因而在发生理赔纠纷时处于理赔劣势,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很容易出现造假、滥报和虚报等情况;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因。

(三)农业保险外部环境方面

农业保险在本市还相对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确定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同时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监管不够,哈尔滨市级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无法在农业保险工作上做到对上对下的有效衔接。

四、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灾害时有发生,发展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建设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亟须系上农业保险这条“保险带”。

(一)强化管理和创新,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

1.加强创新,不断研究探索农业保险新产品

农业保险公司要改进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加强创新,以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要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农业风险保障需求,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需要,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量身定做一揽子保险服务产品,不断扩大承保覆盖面。

2.加强培训,完善农业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

农险业务人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服务理念和形式,提升服务能力,以符合“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

3.夯实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基层服务网络是农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宣传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同时也要教育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骗保犯罪,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合同意识。

2.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意识和参保意识会不断提高,农业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就会不断提高。

3.强化服务,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

保险公司要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特别是通过满意的投保服务和理赔服务,使农户信任农业保险、愿意参加农业保险,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统筹能力

1.统一领导,增加政府部门综合协调与决策能力

强化农业保险的社会职能,加强研究,顶层设计农业保险体系;要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提高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

2.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序运行

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处罚实施,切实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政府对保险市场的监管。

3.增加政策资金支持,强化市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级财政的农业保险补贴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对贫困的产粮大县(市)追加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二是增加市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品种试点范围,扩大保险品种覆盖面;三是增加市本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取消农民缴费;四是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建立有效的再保险机制。

4.创新农业保险合作模式,完善哈尔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哈尔滨市应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成立市农业发展平台公司,并在此基础上独资或和有资质、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合作组建哈尔滨农商银行或农业担保公司,并适时合作成立哈尔滨市的农业保险公司,尝试建立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完善的哈尔滨市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梦婷,潘飞.管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先行[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19-21.

[2]张小芹.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3):29-32.

[3]王敏俊.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分析与路径选择:一个新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07(7):64-68.

[4]袁连升,范静.我国农业保险研究文献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753-22768.

[5]李柃燕,胡胜德.政策性农业保险需求实证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204-206.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建议;哈尔滨市

哈尔滨是农业大市,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危害程度呈不断加大趋势,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干旱和洪涝。事实表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困扰日益上升,影响着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应对农业灾害的根本措施。农业保险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转移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农业经营主体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哈尔滨市农业保险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哈尔滨市这个农业大市的实施情况,近日笔者对哈尔滨市的阿城、宾县等部分县(市)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不足30%,农业保险作用初步显现,农民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知程度有所增强。哈尔滨市现有耕地面积3000多万亩,2014年农业种植业作物保险面积约77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7.6%,远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201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4亿元,比上年减少33.3%。养殖业承保能繁母猪1.4万头、奶牛1.75万头。目前,国家对黑龙江省15个品种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全省对指定的4种种植业和2种养殖业农业保险险种享受保费补贴。种植业主要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作物保险,养殖业主要是对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其它养殖业、林业、烟叶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都没有开展有政策性补贴的保险业务。近年来哈尔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虽有所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视。在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覆盖面低、收费难、赔付标准低和理赔难等诸多问题。

二、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13年3月,我国《农业保险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规范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2014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转制”的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在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农业保险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黑龙江省专门制定并印发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改革方案》,提出要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随着哈尔滨市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规避农业规模生产的风险,会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保险需同步发展。

三、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供给方面

目前本市农民能参与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保保险品种太少,主要集中在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种植农作物和奶牛、能繁母猪两个养殖品种上,还有很多农业生产活动还没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且保障额度太低,不能解决受灾后农户的根本问题,影响了农户投保积极性。农业灾害定损难,理赔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理赔纠纷;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缺位。

(二)农业保险需求方面

大部分农户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有侥幸心理,因而很多农户不愿意参投农业保险。农民作为投保人并不能全面衡量所签合同的每个细节,投保农民合同意识不强,农户相对信息弱势,因而在发生理赔纠纷时处于理赔劣势,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风险因素难以分辨,很容易出现造假、滥报和虚报等情况;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是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原因。

(三)农业保险外部环境方面

农业保险在本市还相对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进一步确定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同时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监管不够,哈尔滨市级财政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无法在农业保险工作上做到对上对下的有效衔接。

四、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灾害时有发生,发展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建设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亟须系上农业保险这条“保险带”。

(一)强化管理和创新,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

1.加强创新,不断研究探索农业保险新产品农业保险公司要改进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加强创新,以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要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农业风险保障需求,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需要,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量身定做一揽子保险服务产品,不断扩大承保覆盖面。2.加强培训,完善农业保险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农险业务人员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服务理念和形式,提升服务能力,以符合“三农”工作发展的需要。3.夯实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保险基层服务网络是农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宣传和服务,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加强农业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同时也要教育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骗保犯罪,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合同意识。2.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随着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风险意识和参保意识会不断提高,农业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就会不断提高。3.强化服务,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保险公司要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特别是通过满意的投保服务和理赔服务,使农户信任农业保险、愿意参加农业保险,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

(三)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统筹能力

1.统一领导,增加政府部门综合协调与决策能力强化农业保险的社会职能,加强研究,顶层设计农业保险体系;要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提高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2.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保障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序运行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是保障和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要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处罚实施,切实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政府对保险市场的监管。3.增加政策资金支持,强化市政府在农业保险方面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级财政的农业保险补贴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对贫困的产粮大县(市)追加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二是增加市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品种试点范围,扩大保险品种覆盖面;三是增加市本级财政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步取消农民缴费;四是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建立有效的再保险机制。4.创新农业保险合作模式,完善哈尔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哈尔滨市应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成立市农业发展平台公司,并在此基础上独资或和有资质、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合作组建哈尔滨农商银行或农业担保公司,并适时合作成立哈尔滨市的农业保险公司,尝试建立哈尔滨市现代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完善的哈尔滨市创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作者:李军 李侠 单位: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梦婷,潘飞.管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先行[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7):19-21.

[2]张小芹.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3):29-32.

[3]王敏俊.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分析与路径选择:一个新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07(7):64-68.

[4]袁连升,范静.我国农业保险研究文献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753-22768.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近年来,淮北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方面,均获得长足发展。

1.1在量的增长方面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可达130万t,较“十一五”末增长4.3%;蔬菜总产可达105万t,增长31%;肉蛋奶总产可达17.2万t,增长24.6%;水产品产量可达3.1万t,增长24%;农产品加工产值可达55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较2010年翻一番。

1.2在质的提升方面

1.2.1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转变粮食生产连续12a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和优质率均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斤市”。培育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73万hm2,建成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余个。全市已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4.67万hm2以上,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74个。

1.2.2农业生产方式加速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正在加速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209个,培育家庭农场1129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0大优势规模基地,全市已有25万农户被吸纳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来。

1.2.3农业结构加速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全市培育了凤凰山、百善等4大食品工业园区,形成面粉、禽类、肉猪加工等5大产业集群和年加工500万头猪、1.3亿只鸡鸭、500万t粮食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聚合效应,带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流通、贮藏保鲜、休闲观光、社会服务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互促互进。

1.2.4农业增长加速向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在种植业方面:全市建立1个部级良种区域试验站,5个品种展示基地,2万hm2良种繁育基地,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在养殖业方面:建立大自然、天意种公猪场,皖北灰驴保护场,种鸭繁育基地,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工程,小麦单产水平、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每年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组织专家开展巡回讲座等形式,培训农民10万人次。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85万kW,并呈现动力大型化、机具配套化、作业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分析

2.1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市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致农业方向发展。全市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市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2.2不利因素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淮北市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个主要发展指标上看,一是粮食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可供挖掘的潜力已经不多,持续增产的难度加大。二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和农民工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三是养殖业受市场波动、污染物减排和用地问题三重制约,发展步伐缓慢。从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上看,表现为4个制约: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业经营过于分散;经营机制的制约,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缺失,市场竞争主体弱小;社会化服务的制约,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转型,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构建;农业基础设施的制约,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3加快淮北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3.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创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档次,扶持创建百善、高岳、凤凰山、榴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市级和40个县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扩大水果、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规模,强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及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强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产业联合体。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筹建淮北农产品特色馆。

3.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以小麦、玉米和大豆3大作物为主体,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施节肥、节药、节水行动计划,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大力推动设施蔬菜发展,突出抓好渠沟、百善等11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标准果园建设和设施水果发展,扩大塔山石榴、段园葡萄、黄里笆斗杏、黄营灵枣及双楼水蜜桃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一村一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抓好精养鱼塘改造升级工程和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3.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公益与经营融合,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试点,以农机作业、植保统防统治为重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

3.4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创建工程,建设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和农业物联网试验区。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途径。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泸州市江阳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沱江交汇处,总面积64907公顷,总人口60.7万人,是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江阳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民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秀美新农村。一批有区域化布局、特色明显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已经或正在形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区林业总产值已逾4亿元。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渠道。

一、林业产业发展对江阳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业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林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林业资源迅速增加,林业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江阳区自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后,新增造林面积5万亩,全区有林地面积达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活立木蓄积47万立方米,近几年造林数量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均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林木资源,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在狠抓造林总量增加的同时,注重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和优化林业种植业结构。利用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龙眼、甜橙、枇杷基地,引进九叶青花椒成片种植,促进了林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了效益林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林业产业飞速发展,为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开辟了新的途径。

1.竹产业。全区竹材加工企业10家,竹笋加工企业7家,年产值逾5000万元。竹产业正蓬勃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分水岭乡“四峰山竹木协会”为龙头的竹产业企业近年发展迅速,“四峰山”牌大白筷、烫金筷、印花筷以色泽纯白、印花精美、方圆有型的产品特色立足市场,供不应求,档次不断提高;极具特色的分水竹筒工艺油纸伞,伞型玲珑轻盈,工艺独特,幌油光亮,伞慢绘制着富有民间传奇故事色彩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双凤朝阳”、“蝴蝶恋花”等精美图案,产品经过支架、网线、绘图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是国内罕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产品多次获奖,远销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安镇的竹芯食品有限公司是泸州有名的竹笋创外汇企业;邻玉镇的宇盛食品厂、分水岭的华跃食品厂等竹笋加工生意红火,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全区的竹压板、竹压席等加工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竹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2.木材经营加工业。全区现有木材加工企业80余家,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局面。2007年,由市林业局创办的川南泸州竹木批发市场,经市政府批准,已移交江阳区政府管理,依托华泰果蔬市场进行建设,市林业局实行行业指导,区林业局提供办证服务,目前,城区大部分木材经营户都已入驻市场,市场交易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受到省林业厅及市领导的肯定,极大地推动江阳区林业产业的发展。

3.经果业及花卉苗木业。江阳区地处城郊,经果业及花卉苗木生产得天独厚,已形成规模,呈现出旺盛发展的势头,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目前全区有经济林面积13万亩,年产值7000余万元;花卉苗木基地70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高效经济林及花卉苗木生产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4.生态旅游业。江阳区旅游发展“两区一带”建设正在深度开发,倾力打造。“两区”即方山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张坝aa级旅游景区;“一带”是与构筑长江生态保护屏障、保护桂圆种质基因库、建设生态市公园相结合,通过张坝—张渡沿江公路建设,连通长江桂圆绿色走廊自然人文景观而形成的沿江旅游经济带。方山还是省级森林公园,是川南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张坝景区是国内罕见的亚热带地区沿长江十里桂圆林带,是桂圆种质基因库,很多桂圆树具有上百年树龄,被农业部授予“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二者都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上的重要景点,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还有邻玉镇的甜蜜公园、蓝田镇的杨桥湖景区都以其地处城市近郊,交通便利、景观独特为大家休闲娱乐的首选。

二、新农村建设中林业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发展林业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思路,优化管理,依靠科技,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利用江阳区现有的资源,抓住特色,突出特色,利用特色,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实现江阳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互动的原则,切实认真地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要切合实际,突出区域特色,以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全面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搞好布局,大力培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培育新型农民,努力建设“民富、村美、风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地开展生态新村绿化建设,美化庭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绿地的绿化档次。

二是以调整树种结构为重点,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大力发展用材木竹林、笋用林、笋竹两用林基地,结合低效林改造,大力发展杨树、樟树、杉树等速生用材林基地,以龙眼、甜橙、枇杷等为重点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以花卉苗木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大、集约水平高的原料林基地和特色经济林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等产业带,鼓励龙头企业在区外承包造林,增加原料供应。

三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竹笋加工、家具制造、竹压板、竹压席等木竹加工业,加速川南竹木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并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加强分水岭乡竹筒工艺油纸伞民间工艺的保护、发展、壮大,增加林业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是依靠科技,增强林业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林业产业的核心之一,大力推进科技兴林、人才兴林战略,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开展林木丰产栽培,林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提升龙头企业的档次和知名度,提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加快特色优势林产品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步伐;加强林业产业人才的培养,推进林业科技体制创新,广泛吸收各类人才投身林业产业开发,搞多种形式的林业产业开发示范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依靠科技增强林业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发展林业产业的工作重点,抓好示范,着力在竹产业、木材加工业、旅游业、经果业、花卉苗木业中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种植业主,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8-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下农业经济组织的产物,是我国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后又一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央不断探索农业经济组织发展方式,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省市认真贯彻实施法律规定,不断加强引导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约4万家。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织形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农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合作社的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很不平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合作社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合作社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社员与出资者合一。这意味着,合作社的股东是购货方和供货方的统一者,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弱者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也是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但是,许多合作社成员,包括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认识不清,部分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两张皮,成员之间没有建立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机制。有些合作社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合作社原则体现不够,实际运作过程更像公司,而不像合作社。比如,虽然部分合作社内部也有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活动,但一般只是价格上有点优惠,并没有利润返还;在产品销售环节,真正实行按照交易额返还的则更加稀少。合作社理事长和社员讲的最多的都是如何统一购买农资、如何统一销售产品,而真正讲到按照交易额返还利润的却寥寥无几。另外,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当市场出现一定价格波动时,部分社员甚至不与合作社进行交易,以至于合作社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难以持续。整体上看,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还比较少。

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

(二)合作社发展不充分,功能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产品采购、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功能及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多数合作社的业务停留在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初级合作层次上,能真正组织农户统一购买农资并销售农产品的合作社为数并不多;合作范围局限在本村、本乡内,跨区域合作、合作组织之间合作的很少;合作社中极少数理事长、龙头企业等以合作社的名义进行农资产品代销、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主要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公司的利益。这些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合作社盈利水平较低,难以使社员从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因而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对农户的增收作用也受到相当的影响。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创业,学业有成的人不愿返乡,合作社中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尤其缺少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对市场变化趋势较为敏感,又有一定营销策划能力的人才。因此,河南省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在品种开发、新市场的开拓、包装策划等方面缺少新意,产品附加值难以令人满意。而许多入社社员在缺乏市场经纪人的情况下,对新品种的尝试以及对较大的市场开发费用的投入都有所顾虑,限制了合作社发展层次的提升。

(四)合作社社员土地利用和筹资问题制约合作社发展

目前,合作社发展中资金短缺是突出问题。一方面,合作社自身积累能力很弱,尤其在利润空间狭小的农业种植业,合作社积累发展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有些种植业合作社社员入社实行“零出资”,合作社牵头人长期无偿为合作社“做贡献”。即使在利润空间较大的养殖业领域,大部分合作社也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有余、开展扩大再生产条件不足”的徘徊格局。另一方面,合作社不能正常开展信贷业务。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组织,具备一般经济法人应有的一切生产经营资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进行贷款,寻找抵押品困难,联系担保户不易,且身份尚未被金融机构认可,难以正常开展信贷活动。诸多原因导致了金融单位至今不能按一般经济组织一样对合作社办理信贷业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渠道主要靠成员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和五户联保贷款,额度小、周期短,难以满足合作社生产经营特别是在产品运销、加工环节开展业务对资金的需要。合作社普遍反映贷款手续烦琐、信贷门槛高,并且利息较高。由于缺少资金,合作社难以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不能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难以单独拓展市场,更谈不上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拉长产业链条。融资难、贷款难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从事养殖和加工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却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有的地方落实不够。合作社产品加工所需土地在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时门槛高、时间长、费用大,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合作形式,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加入组织门槛低,享受组织内部实惠多的要求,但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具市场化运营公司制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积累到足够的资产时,转化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建立更为健全和透明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制度,将有利于组织更为规范地运行,同时农户收益也将更有保证。

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参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人的联合,合作组织能否持续经营下去,首先取决于组织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参与合作的程度

要调动作为合作组织主体的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一是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如通过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入更多农业知识,在职业教育中开办合作精神的基础教育,通过创办论坛、发放宣传材料、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开展合作教育、培训,向广大农户宣传合作组织的性质和益处,使农户了解合作思想、合作方法,培养其合作意识和习惯,使其突破小农意识,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参与到农民合作组织中来。二是重点培养基层合作社的领导队伍,提高其思想认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起和发展过程中,领导者往往起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领头人作用,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除开办针对普通农户的培训活动外,还应举办合作组织领导人培训班,将他们培养成既懂企业化管理,又懂农业科技,既能面对田间地头,又能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起到对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这里需要领导者意识到的问题有: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合作组织,又是经济实体,以对内服务、对外赢利为目标;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经营和品牌建设是当前提高农户收入、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分工合作,强化农产品营销及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分工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格局,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现在最担心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在合作社里卖一个好的价钱,能否保证基本销售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发展中要重视合作社品牌的创建和保护,从合作社产品质量、包装和宣传等方面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直销店或者自主开店销售等,减少销售环节,减少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模化和产业化是农产品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需要农产品加工来保障农产品的需求稳定性,丰富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性,提高农产品可利用效率。农产品的品牌创建、销售渠道及网络建设和农产品加工的建设都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智慧和领导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农户的理解和支持。

(三)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认识,积极鼓励青年人才投身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缺乏。目前,人们还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是无文化的农民才从事的生产活动,还没有认识到农业生产是高技术、高产出和稳收益的产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很少选择去从事农业的生产活动。为解决人才参与度低、人才参与人层次低和深入度不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首先,要从政策制度上进行完善,让农村的农业生产真正脱离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改革我国户籍二元结构,慢慢消除农村和城市的认识差距,让农业生产形成可以像城市一样的投资项目,并积极推销这些项目。其次,农业合作社要有激励相关人才参与农业项目的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社的效益,提高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工人及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形象,形成农业从业人员和城市工业、服务员等从业人员一样的待遇和形象,提升农业项目人才的吸引力。最后,完善农业人才培养结构,重视农业产业管理和销售人才的培养,改变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积极形成农业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市场化。

(四)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法化的金融地位,确定农业生产资料的抵押品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使得融资困难,影响合作社的扩大再生产和发展壮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农业合作社自身的建设入手,规范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业合作社稳定盈利的经营现状,使得金融机构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的盈利现状和发展前景,打消对贷款风险的顾虑;其次要从政策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放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困难的解决还需要从农业生产资料的资产属性和抵押属性的认知和法律地位确定方面入手。土地、经济林木和其他农业半成品及成品等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主要资产,而这些农业资产却不能作为抵押品用来抵押融资,不能够实现这些生产资料的所有功能。国家应首先从法律方面给这些生产资料以合法的地位,使其具有抵押品的属性,从而实现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

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国最重要农业经济组织之一,其发展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市场化、专业化和农产品科技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改革和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一定的问题,需要从意识培训教育、合作制度建设、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市场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等的有效经济组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胜忠,林坚,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3).

[2] 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7):4-13.

[3] 赵西连,邓小云,刘俊.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314,317.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敏华,马永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J].农业经济,2009(2):3-4.

[2]刘彦,张旭,郑策.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2(16):7-10.

[3]李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以方山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08):95-97.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 对策 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都在探索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期实现农业跨越式的大发展。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是河南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具备的有利条件

(一)传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河南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总量1/10的粮食。稳步发展的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并拥有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也孕育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新郑大枣、原阳大米、信阳毛尖、鄢陵花木、南阳黄牛及固始鸡等,不胜枚举,为河南特色农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河南省目前发展的特色农产品都是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如茶叶、花木、禽蛋及肉制品等,这些产品大都质优价廉,市场竞争力较强。此外,河南是人口大省,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特色农业可抢先一步占领市场,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消费需求。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积极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从信息、技术、销售和加工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创办服务示范基地,依靠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五)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早,有很多成功经验。尤其是近年来,河南重点扶持了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已有河南省龙云集团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先后四批进入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极大地发挥了龙头项目、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河南省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生产轻市场,重产量轻质量现象仍较普遍

河南省大部分农产品企业接受市场营销观念较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够适应,导致营销活动的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销售成本。此外,部分地区存在着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比如在蔬菜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超标使用农药等,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二)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

目前,河南省许多地方资金短缺,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对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开发投入更少,从而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除少数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产品,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本上处于原始性粗放式经营状态,其产量低,品质退化现象严重,效益和效率低下。

(三)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有待调整

从河南省各级政府制定的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上看,普遍存在着简单追求增加种植面积和扩大养殖规模的片面做法,而对特色农产品区域优化布局的重视不够,没有突出优势区域,不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使特色农业难以做强做大。

三、加快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

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经济组织,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品牌农产品,积极实施产品质量认证,整合和保护品牌资源,及时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

(二)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是建立健全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各社会团体、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技开发实体等共同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行列,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的差距,完善农民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三要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进行特色农业生产、贮藏、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一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投入量逐年增长,对规模特色基地给予重点支持。二要加大融资力度,可通过信贷支持、股份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向。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信用社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规模和范围。四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介入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推进“工农联姻”。河南省财政实力有限,后三种途径显然更具现实意义。

(四)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产销衔接

一要充分利用省会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对农产品价格、供求信息资料等信息的收集、预测和分析,实现产销衔接。三要鼓励农产品产销协会和农业经纪人进入流通领域,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五)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中小企业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辽宁;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1 制约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1.1 土地分散经营与农机大规模作业之间存在矛盾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但土地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单家独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生产效能的发挥。尽管近年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2 农机结构不合理

动力机械发展快,配套机械发展慢;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发展快,配套机械发展速度相应慢;耕整机械、播种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栽植机械、收割机械以及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1.3 区域发展不平衡

辽宁中西部平原和东部山区之间发展存在明显差距,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单机作业机械与配套农具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及农村其他各业的机械化水平不平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4 农机农艺结合不好

农机作业标准与农艺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各地种植方式不同,作业标准不一,限制了农机大规模作业,导致农业作业生产率不高,动力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作业成本达不到农民的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5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机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农机装备科技含量的提高,对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农机驾驶操作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新生力量不足,亟待补充。

2 辽宁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具备,进入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全市农机化向纵深发展。

2.1 加强组织领导,提供资金支持

实施政府推动方略,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制定激励措施,在政策和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农机部门要把加快提升农机化水平作为当前农机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精心谋划部署,采取切实举措抓出成效。搞好项目带动,通过农机化示范工程、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工程、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推进工程,促进农机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2.2 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发展重点

从需求拉动角度看,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围绕粮食生产,重点推广水稻育插秧和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二是加快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三是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四是围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节本增效机械和技术。

2.3 优化农机结构,提升装备水平

应把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调优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幅提高和扩大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械、精细耕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田间植保管理机械、玉米收获机械、甜菜收获机械等机械装备数量。要通过国家和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政策、国家和地方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及各种农业机械化发展项目等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2.4 重视农机农艺,实现交互融合

针对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加强农机与农艺的合作,开展相互配套适应性的探索,充分发挥农机的高效功能和农艺的增产功能。组织农业和农机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两者谁应适应谁,找到农机与农艺合适的结合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5 加强人才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农机化管理人才,提高政策执行力。培育农机化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转化能力和技术支撑作用。培育农机化实用人才,造就一支带头致富本领强、作业服务能力高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提高农机社会化水平。培训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建立一支经纪人队伍,带动农机化事业发展。

2.6 提升服务能力,发展市场主体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1篇

一、背景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发展和壮大自己,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是为了克服农户分散经营,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背景下产生的。《农业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重要原则,2004、2005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列入立法计划。2004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和立法安排国际研讨会,2005年1月1日浙江省在全国首个出台实施《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这些都旨在鼓励、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起步较早,其作用和成效也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市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发展规模以及运行中还有很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远远落后于当前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步伐。浙江省新条例出台后也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有鉴于此,今年我们对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

二、**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一专业或产品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采购、销售、加工、储运、开发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产生了互助合作的愿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

根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8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24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的43.97%;专业联合社3个,占1.06%;各类专业技术协会138个,占48.94%;行业协会17个,占6.03%。已登记注册157个,占专业合作组织总数55.67%;已制定章程的124个,占总数43.9%;有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的89个,占总数31.5%。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固定资产总额达5862万元;全年销售各类农产品31.29万吨,年经营性收入5.36亿元,平均每个组织189.9万元。全市入社(会)员人数16980人,平均每个组织60人左右,带动农户15万多户。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48个,占52.48%;畜牧业67个,占23.76%;水产业44个,占15.60%;林业16个,占5.67%;农机业及其它7个,占2.48%。

按服务方式分:综合服务的占40%;以购销服务为主的占4.07%;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占31.48%;以加工服务为主的不到1%。

按地区分布:其中市本级2个;南湖区、秀洲区分别为14个和18个;平湖、桐乡、海宁市分别为80个、43个和39个;嘉善、海盐县各为43个。

按服务范围分,同一乡镇内的243个,占86.17%。跨乡镇的39个,占13.83%。

按组织领办方式分:由农民牵头领办的15个,只占总数的5.32%;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技部门或其他部门牵头领办的267个,占其总数的94.6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类型多元化。很多地方依托农村丰富的组织资源,改造和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引导下,多种社会资源按市场机制多渠道向农业领域配置和流动,在组织方式上,表现出多部门、多类型、多层次兴办的特点。特别是乡镇农业系统及基层供销合作社,出于自身改革的需要,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如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营销大户、农业园区管委会,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与种养大户自愿联合起来,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很有生气和活力。据调查,目前**市主要有规模经营(贩销)大户带动型、农技(供销等)部门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等4种不同形式的合作社。

2、产业种类多样化。**市的农业产业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通过多年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增加投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乡镇”和“特色专业村”,这些专业乡、村绝大多数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传统的粮、畜、桑向特色产业拓展;从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从专业生产向加工、营销流通拓展,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的产业更加多样化。

3、组织方式坚持农民自愿、民主管理和为社(会)员服务的原则。**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在发展上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二是在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普遍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三是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社(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努力帮助社(会)员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由于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不一,服务的内容和手段灵活多样。目前有民政部门登记的社团法人,也有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法人;有以纯服务为主的无经营实体,也有以服务与经营并重有经营实体的,按农民的需求灵活运作。

4、政府引导,“民办官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交错,一定程度上还受部门间的制约,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不少困难。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这种做法,概括起来叫“民办官助”。**市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也是这样兴办的。

5、利益联结机制以松散型为主。**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差,因而多数没有与农民建立起成员之间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据调查,目前实行二次返利的组织不到5%,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会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应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发展也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就整体而言,尚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困难。这既有内部因素,如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又存在外部因素,如正确理顺与农村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既有宏观的原因,如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有微观的原因,如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等。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行政色彩较浓,缺乏农民广泛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联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应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乡镇部门牵头,机关干部领办,以不同方式挂靠政府部门,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多经营方面的事往往由政府部门包揽,致使合作经济组织偏离了民营化轨道,农民对这些组织的依赖心理很强,很少参与经营管理,什么事都是这些组织说了算,容易变成“二政府”,这也是造成农民只能接受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个别组织甚至为了“肥水不外流”,享受所谓的优惠政策,行政事业官员牵头,政府职能部门兴办。这些做法在组织发育初期给于扶持是值得提倡,但只能是“民办官助”,而不是政府包办,这是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行政干预过多,民主管理停留在形式上,社员很少参与管理,农民不能从中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增加收入,对组织的发展也不太关心,组织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难于培育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影响了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首先,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只是一个空壳,没有制定组织的章程、制度等,没有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上虽有增加,仅2004年就新增42家,但有实力、活动多、能有序开展工作的只占1/3左右;缺少生机、勉强维持的占1/3;其余1/3基本上有名无实,个别组织挂牌后没有开展过任何活动。其次,一些组织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利益机制等不够健全,还有近45%的组织没有登记注册,大多数组织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保护机制,对农户遭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保护不够;第三,服务比较单一。多数组织的服务集中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进行综合服务、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很少。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薄弱,缺乏系统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能力直接影响组织功能的发挥。组织能力建设薄弱的表现: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自己的示范基地,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能帮助农户解决常规的技术问题,在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二是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对专业技术人才、先进设备等了解不够,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三是缺乏一定的资金,经费来源主要是有限的会费,且收缴困难,由于缺乏资金,服务设施简陋,限制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功能的发挥,无力为会员提供有效服务,一些组织出现活动萎缩的趋势,缺乏影响力。对运作较规范的合作社在收购农产品时资金经常严重不足,各地虽有信贷扶持的政策,但贷款额度极其有限,致使运行不畅,难于发挥较大的作用。四是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如电脑、冷库、冷藏车、检测设备等,无法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储运以及信息的获得和传递等。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性质不一,给规范建设造成一定困难。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法律地位等还没有从法律上进行明确,在宏观上存在着许多严重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包括:竞争机制、组织法律地位等。向民政部门进行社团登记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性的服务活动。向工商部门登记的,又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体。《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后,合作社登记的经济性质规定为“合作社”,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合作社社员以其出资金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资产对合作社债务承担责任。但在《条例》实施前办理工商部门登记时其“经济性质”很多,有“合伙企业”、“集体”、“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合作制”等。“经济性质”不一,造成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完全不一样,如“合伙企业”需承担无限经济责任。因此,如何按《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要求规范其经济性质急需探讨研究。目前按新条例重新登记的合作社还屈指可数。

三、加快**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目前,**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这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在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的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持产业,总结成功经验,办好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示范作用,结合各地实际,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或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引导、扶持,建立(或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加快**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从典型调查看,办得好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致有五方面因素:一要有热心农民合作事业,懂经营、善管理的领头人;二要有一个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章程和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三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充实的服务内容;四要有比较好的监督和指导;五要重视成员的培训和教育。为此,我们建议:

(一)创新思路,强化引导,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发展壮大。当前,要抓住宣传贯彻《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一是应突出创新这个主题。从实际出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二是应突出产业化这条主线。解放思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引导、扶持再建立(或扩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收更多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专业农户入社。在启动期间,采取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把合作经济组织“扶上马、引上路”。尤其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发展,建立健全紧密型利益连结机制。

三是在发展中应本着“三个有利于”原则。只要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开拓市场和农民增收,就多支持、多实践、先发展、少争论,创造平等竞争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放手让各个组织按章程规定的运作机制进行活动,只要这些组织是为农民的利益服务,政府就应少干预。而当这些组织损害了农民利益时,政府应采取措施规范其行为。

(二)政策引导,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国家的政策导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至为关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合作社的扶持既符合WTO规则,又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完全一致,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的观点,通过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农业政策、财政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有效支持。从调研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政策设置和服务都有强烈的要求,各级政府应予认真研究。

一是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类型,尤其是集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的生产经营实际,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收购、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或经分级、整理、包装后销售的,应视同农民自产自销免征增值税;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应免征所得税;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植保及疫病防治等项目和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营业税。

二是政府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初期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目前市及各县(市、区)虽已安排有一定的扶持资金,但大多用于维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运转费用。今后应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向扶持开发项目转变,通过项目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对如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购置农产品储运设施装备、以及农产品品牌质量认定等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和县(市、区)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公司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尤其要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急需的信贷资金。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授信的探索,根据其经营情况和信誉,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

四是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在各方面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优惠和方便,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允许有一定出口创汇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参与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评选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等。要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保险,建议市政府仿照外地经验扶持创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选定合适项目,逐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以切实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安全运行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三)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单独主体,不仅需要立法保障,同时离不开市场综合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切实转变政府工作职能,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规范管理,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其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规定运行。同时加强财政、工商、民政、税务、金融、交通、粮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健康发展。针对**实际,在鼓励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当前要把发展依托当地主导优势产业(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逐步改变目前专业合作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有效推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发展从政府行政性宏观管理调控为主转到以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专业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自我调控为主上来,使**市的农业产业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政府”的管理模式,而政府更注重安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对目前行政色彩较浓的产(行)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应逐步从协会领导管理层中退出,真正让协会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要着重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遇到的困难,切实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

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多种实现途径,使分散、闲置的土地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集中,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土地整理、农综开发、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农田保护等措施,提升全市农用土地的质量,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更多的规模经营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而推进专业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专业化产业带培育。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四)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分类,明确不同类型组织的主管部门,并切实承担起管理、指导的职能。各级政府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自愿原则组建,建立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真正让农民参与经营管理决策。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逐步规范和健全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应着重注意: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除社(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外,还应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组织章程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及经营业务、财务管理情况,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二是建立一套严谨的管理制度。包括入社(会)审批制度、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风险保障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考核制度等,以保障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凡对社员生产的产品实行收购、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均应制订一套完善的利益分配办法,如产品收购价格、质量标准认定、收益分配(包括二次分配)、积累金提取、社员利益保障等,确保社员合理稳定的收入和合作社的发展。

四是积极在实行产品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推行股权设置。即入社社员必须认购股金,但股权设置要以调动投资者和生产者两个积极性为原则。一般股本结构要与社员产品交货总量的比例相一致,由社员自由购买股份,但每个社员购买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合作组织总股份的20%。其中股金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要向生产者配置。社员大会决策时可突破一人一票的限制,而改为按股权数设置,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合作组织的自治原则,也保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发起人的正当权益。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2篇

【题目】供销社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协作研究

【绪论】供销社推动农合社发展的路径探析绪论

【第一章】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概述

【第二章】供销社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现状

【第三章】供销社助推农合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如何发挥供销社在农合社发展中的作用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四、潮州市供销社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发展观念。

现阶段潮州地区农民思想观念不能跟上当地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供销社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自媒体、网络新媒体、当地宣传媒体等,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抓手,深入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先进典型,将思想宣传工作延伸到每一农户,让创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人心,解决分散小农户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问题,为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打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1.拓宽宣传渠道。

一是采用适合当地农村实际(如手机答题送话费、主题晚会、灯谜竞猜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获取农民社员的理解和支持,并利用广告、电视、网络、海报等各种媒介,唤醒农民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记忆,重新激发农民社员的热情,也强化农村农民的合作理念和合法意识,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壮大;二是组织座谈会、交流会、田间会、培训班、农业博览会、产品展示展销会等一系列为三农服务的活动,设立宣传点,现场发放有关书籍和光碟资料,加深农户对当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解,运用办社兴农的典型事例引导农民,强化广大农民对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的信心;三是借助产品包装箱、印制名片等多种现代宣传方式,发挥广告宣传媒体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广告效应和专业合作社形象相呼应,从而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名度。

2.丰富宣传内容。

一是利用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契机,在宣传深化供销社改革政策及措施的同时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意义、实现标准化农业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处,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二是除了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知识,还要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原则、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等进行宣传,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价值和供销社的作用,逐步培养起农民社员的合作意识和主人翁思想;三是加强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复制推广,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带动弱、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来,增强农民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3.扩大宣传对象。

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基层、村组、农户、企业中进行宣传,向拟入社的农户解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知识,帮助基层完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种资料,深化农村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的优势,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村入户,更好地建立起亲密的社农关系,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上。

(二)强化规范管理,打造特色品牌。

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工作,供销社虽然不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及利润分配,但负有监督职责,要以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组织和管理机制为抓手,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理念,从供销社的职能角度出发,加强指导和监管,不断提高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有序运转,成为促进潮州市农业效益增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大力量之一。

1.健全组织结构。

加强指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监事会、理事会等机构,明确任何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都是法定的成员大会,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的,而法人代表都是理事长,理事会则是落实好成员大会的决定,监事会就是代表全体社员做好对理事会的监督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帮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情况和社员的意愿制定各社的章程,并根据法律和章程规定在股金设置和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健全,以制度促规范。

一是要完善成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制度等,充分发挥社员大会、监事会和理事会的职责,让农民社员及时了解决策和其中重大事项,对存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切实尊重农民社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在决策、管理和监督上全面实现民主,使农民社员感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组织,进而更加关心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二是要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可以通过聘用专业的财会人员,实行财务公开,健全财务账簿,做实成员账户,使账与账能够相符,账与物也能够相符,维护成员合法经济利益;三是要完善内部盈余分配制度,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创新性地采用实物和现金入股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本规模,强化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或者采用风险提成、二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法,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经济收入。

3.加强技术指导。

供销社要及时查找、发现和纠正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强化指导,增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一是统一标准化生产。针对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局限于自然村,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类同的情况,引导成立专业的行业产销协会,让农业生产按照所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进行,实行统一加工和销售等全程化系列服务,避免恶意竞争,规范服务规程,降低经营风险,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做到既有竞争又有协作。二是强化理论指导。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方式,对落实惠农政策、规范生产建设、合法管理财务、创新产销理念和提高营销技巧等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总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法办社、依章管社的自觉性。三是提高实践水平。通过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授课,现场给予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种的引进和技术的推广力度,增强农户种养的科技含量,产品的质与量也得到提升,为更多的农民创造经济效益。四是培育特色品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特色产业在产、销、加工或者冷链物流等环节上兴办经济实体,使服务由生产经营中的某个环节,逐步向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延伸,同时申请产地标志,用于标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来源于潮州市某个区某个镇(即原产地),突出其特有的品质、品种或其它特点与其地理位置相联,在实现农产品附加价值提升的同时也为塑造潮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品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把握市场动态,拓展经营思路。

供销社是从农村中长起来,是农村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最直接参与者,它能够很好地在经济市场中代表农民群众的利益,也可以向农民群众传递市场的需求,是连接城市与农村市场的桥梁和农村商品购销的主要途径。要通过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并及时当地适时农产品的价格、品种和需求等信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引导和组织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进一步解决小市场与大生产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1.开展实地调研。

必须重视和认真地做好农村市场经济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调查目的与任务采用现场观察、采访或发放调查问卷等,组织供销社业务人员经常深入市场,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广大农村市场的情报与信息。

一是根据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活动的需要,在特定范围内,对潮州市各类农产品资源、消费需求、商品价格进行调查,研究潮州市当地的消费构成并分析导致消费需要、及结构变化的各种原因(如价格、人口、经济收入因素等);二是调查市场占有率,包括竟争对手数量、类型、经营范围、和经营策略等,进一步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技术等情况,力求使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发展与整体市场的经济运行同律合拍;三是采用上门调查、电话回访或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进行质量跟踪,及时收集、整理农民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和购进的商品能否得到社会承认,质量是否合乎要求,规格品种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等,有助于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2.组织观摩学习。

通过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行业交流会、经验报告会和异地考察等,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充分学习成功的生产经验,了解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和技术,并掌握更加充足更加前沿的信息量,增大农民社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同时也让潮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获得了与同行认识交流的连接平台,为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3.创建信息平台。

供销社要充分发挥其中间纽带作用,通过创办有供销社特色的刊物、网站等平台,建立符合潮州市实际的市场信息体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传递市场需求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和实用技术信息,贯彻落实政府一系列助农惠农的政策,介绍农民专业合作设的相关知识和典型经验,并开展名、优、特、新的农产品推介和,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及时获取信息和进行充分交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也通过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动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减少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冲突,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曲折,实现供销社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调发展。

(四)加强联合协作,壮大经济实力

供销社具有行业的特殊性,它以为农服务为宗旨,承担着一定的政府职能,要充分发挥连接城乡、双向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协调职作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贮运大户、流通企业和加工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来,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更多的资源对接合作,使农产品流通方式得到创新,流通渠道得到拓宽,逐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往更宽更大的平台发展。

1.强化农超对接。

通过自己建立、联合创建、合作共建等各种方式,加大力度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农副产品营销网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贸商场等,积极培育服务载体,开展千社千品富民专业合作社工程建设,发展社区利民店和乡村直营(加盟)店等,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进到潮州市当地各大小商店、市场甚至到其他城市的农贸市场,真正实现各式各样的小农户产品与变化万千的大经济市场相对接,提升潮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交易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助农增产增收的加速器。

2.强化农企对接。

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接,利用所在区域优势及自身生产特点,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以龙头企业来辐射、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进行运作,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和资金实力,提高各类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但保护了农民社员的利益,也减少了企业同农户独自进行买卖的成本,不但有利于实现批量农业,还直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建立起企业农户之间紧密的联结机制。

3.强化农网对接。

对潮州市基层各村级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通过与电子商务公司、网络运营商合作,引入网络销售模式,在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上完成农副产品交易,在互联网上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了销售渠道,更好地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价值,也使农民社员得到更好更多的经济效益。

4.强化农社对接。

通过联系实力较强的供销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合作支持的机会,逐步实现从被示范带动向示范带动转变;同时密切与社区的合作,在各居民小区内开设农产品直销点,简化流通程序,减少经营成本,让城市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品质价实的放心农产品。

5.强化农会对接。

组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不同协会进行合作对接,积极参加农展会或招商引资活动等,为农民社员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也大大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及占市率。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促进了农民社员劳动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五)争取多方支持,完善服务体系。

供销社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结合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特点和当地农民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生产格局和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向大规模且现代化转变,不断扩大服务规模和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全程覆盖、措施配套、高效快捷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夯实潮州市农业发展的基础。

1.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

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运用新种类、新技能、新农药和新工具,大力推进农产品的科技创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率和带动面,以卓越的质量提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我国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在加快,许多农村农民拥有的土地也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居民也日趋市民化,供销社领办的合作社服务方向也要进行有所转变,从以前的单纯服务农民转为既服务农民又服务居民,以现代经营服务方式为基础,在农民(居民)中积极开展商品、技术、信息、中介、家庭服务等社区服务,打造一个新型的农民自我服务、合作发展的舞台。

一是以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为主要内容,在社区开展农产品收购的同时进行平价粮油和家电维修等服务;二是以现代经营方式为基础,结合目前大众对社区综合性服务的需求,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联合邮政、电信、旅游、劳动、司法等部门和单位,在社区开展科技教育、休闲娱乐、卫生文化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三是以面对农民、面对城乡居民家庭生产生活方面提供服务为目标,以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供销社幼儿园为示范,在巩固发展成果的同时带动其他区域创建独具供销社特色的综合服务中心;四是发挥饶平县新丰供销社、浮山供销社大力发展的品牌专卖连锁经营、农村小超市和小商贸圈等典型引领作用,在潮州市逐步形成经营品种全、服务质量优的基层网络体系,在提升供销社市场地位的同时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强化农资保障服务。一方面建设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通过综合运用数据库、二维码、APP 等技术,完成对进入茶叶产区市场的所有农药从生产商到销售方到农民的全过程、正反向和实时追踪管理,实现电子信息、认证买卖、实时管理、网络服务

四到位,进而打造一个覆盖全市茶叶主产区的农资供销网络,做到农资商品能溯源、能追踪、能验证、能召回,保障潮州市农资及茶叶的质量安全。另方面做好各类化肥农药的供应、实验及推广工作,以龙头企业(如潮州市饶平县供销社粤饶农资公司)为载体,以万村千乡农家店、农资经营连锁店和农资配送点为依托,以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农超对接和一网多用为思路,推进零售网点的改造与整合,逐步形成以配送中心和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覆盖全县乡镇农资市场的布局合理、为三农服务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体系,为当地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农膜和农药等农资,做活做强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三,推进产销一体化服务。产销一体化,也就是将生产者与销售者用联合经营的形式组成一个垂直型系统,它也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方与售方在经济上的有机结合。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供销社率先在农村组织开展对农民生产的综合服务,也为组织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供销社在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潮州市推行适合当地的产销一体化服务。

一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类服务合同把小生产者集合起来,缓解小生产者难以适应多变市场的矛盾,将为农服务推上一个更专业的水平;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产量、质量,努力突破小生产经营的限度,逐步把不成熟的一体化服务引向合格的产销一体化服务轨道,为扩大农产品流通打下厚实的基础;三是在农产品商品的专业化区域中加大力度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与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经营过程有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强有力地推进产销一体化服务。

2.不断寻求上级帮助,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供销社在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要协助政府一级做好规制工作,确保潮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更加多样、更为规范。一是积极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申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培训、平台建设、典型推广、建社产业基地和申报行业标准或质量认证等,破解资金需求困难;二是对于购买农机和培训技能等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及建设项目,向当地政府争取对符合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三是主动与政府汇报沟通并协助政府加强引导,整合各农民专业合作社间的资源和力量,并从财产权利关系、自治管理体制、经营服务体系、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指导,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间形成巨大的共享资源网络,为成员提供产销信息、交流探讨和培训学习等服务;四是加大同省供销社、省社企业、税务部门、金融部门和工商部门等的沟通协调,理顺各方关系,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强有力地帮助供销社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济宁;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目前,生态旅游农业在国内外正蓬勃发展,它既是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又是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本文就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优势,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或农业科技园转变观念,注重加强基础建设,添置休闲娱乐设施,开展旅游休闲服务,把单纯的农业开发转向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特别是充满郁郁生机的各类“农家乐”,给城市人民旅游、休闲、观光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效仿,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从目前济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状况看,起步较晚,开发类型较少,仍以观光浏览为主要活动内容,停留在休闲农业的基础层次上,内容不够丰富,度假、体验型项目建设不足,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缺少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型旅游活动,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存在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的问题,一些区域建设总体规划、行业标准和要求还没有统一建立起来,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从整体上看素质仍然偏低。

二、济宁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济宁自然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市,水资源储量充沛,境内河道众多,交错密布。济宁动植物种类丰富,总计有127科904种。主要名优农作物有金乡大蒜、邹城大葱、嘉祥细长毛山药、鱼台白莲藕、汶上荸荠和泗水核桃等;被定为山东名产的农作物品种有曲阜香稻、鱼农1号水稻、泗水的小杂粮等。林木群既有阔叶林区,也有不少从南方、北方植物种类的引入,还有柘树、皂角、乌桕等珍稀树种。全市草本、木本观赏类植物有203种,既有广泛栽培的月季、海棠、仙人球,也有名贵的君子兰、蝴蝶兰,有美化庭院的雪松、龙柏,也有点缀居室的文竹景天,花卉品种繁多,争相斗艳。药用植物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大,蕴藏量大。动物种类较著名的有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汶上芦花鸡等。这些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雄厚的科技力量。现代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济宁市在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强化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保护栽培、立体种植和粮菜间作、两薯(地瓜、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转基因高抗棉和彩色棉、太空育种成果、人工智能温室栽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市实施了科技兴农十大工程和111工程,积极兴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截至2008年全市县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场)210处,乡镇建立各类示范园(场)80处,示范园(场)总面积达到6万亩,投资额2.5亿元。为开发生态、高效、观光、旅游农业广泛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累了宝贵经验。

3、良好的市场环境。生态旅游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住人群,济宁城镇人口209.74万人,客源充足。加之济宁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种多,旅游市场吸引力较强,客流量大,据统计,2008年济宁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7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6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全市上下已形成齐抓旅游工作,齐唱旅游的调,齐举旅游的旗,齐念旅游的经的工作氛围和市场环境。现今济宁市已出台了规范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行为的旅游景区管理规定,为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较强的区位优势。济宁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山清水秀的临沂地区,西与牡丹之乡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济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华东与华北、内陆与沿海的重要通道,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四条国道纵横境内,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军民合用济宁机场已经通航,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曲阜设有站点。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游客观光旅游、度假休闲。

5、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虽然处于早期萌芽状态,但个别农业休闲山庄初具雏形,如济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任城李营镇的十余处垂钓中心等。加之济宁市经济基础较好,工商经济、民营经济发达,农民创业意识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果树(80万亩)、园林苗木(10万亩)、蔬菜、水产养殖等已有相当规模和名气,资源稍加整理,重点发展8-10处生态旅游农业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推动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力度

1、把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农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链的延伸,生态旅游农业不仅融合了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更重要的是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切实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对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市委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要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旅游农业投入力度;对生态旅游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提供的信贷、金融等优先支持,对生态旅游农业加大宣传、营销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搞好交通、通讯、水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增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活力。

(二)科学规划,试点推动

1、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搞好规划,实行理性开发。济宁人口相对较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大,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二是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可开发的景点、各景点景区的定位、旅游市场的细分,以及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实施,努力把济宁建成全国农业旅游名城。三是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针对济宁当地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完善行业标准,从当前来看,济宁市人民政府以济政发(2008)26号文件制定了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资源保护、违规责任等规程,这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一以贯之,落到实处,促其规范发展。

2、先搞试点,而后推广。目前,我国和济宁市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整合资源,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和有序发展。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通过抓示范、树立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例如,南阳湖农场在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农业局的倡导与支持下,正在启动农业的规划和建设;济宁市(兖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也已基本形成旅游农业的雏形。

3、加强协调,联合开发。一是在济宁市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和相关配套政策规定下,生态旅游农业涉及的旅游、发改、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应相互协作,搞好协调,成立相关职能机构,从上而下形成比较系统的工作体系,加强研究、宣传和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动济宁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依靠各界力量进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投资,一般是长线投资,投资少不成景,投资大见效慢。投资主体要靠各方面的力量,现在最火爆、最具有生命力的还是农民自办和企业办的农家乐、农庄、垂钓中心等景点景区。因此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旅游农业,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旅游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条件、旅行社组织客源,农林部门给予扶持,市场运作,才能使农游活动人气渐旺,景点逐步成熟。

(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1、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条件。济宁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山水风景较多,特别是历史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集中性特点,济宁市古迹在全国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独具特色,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文人学者前来浏览探古,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自然风光中有峄山、泉林、南四湖等景色秀丽的山水风景。生态旅游农业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重点,把农游产业当作旅游产业的延伸,让农游战略成为济宁旅游的又一个“站点”,使农游收入成为济宁市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园区建设。突出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济宁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代遗迹、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把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经济龙头、旅游观光的多功能农业园区,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资源”的理念,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文化特点,精心设计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如节庆活动、农庄休闲、农家美食、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度假休养和采摘体验等活动。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以新取胜,以特色取胜,以品牌取胜,真正达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4篇

一、整地质量达不到经济作物的播种要求。目前在我们所有作物播种的作业模式都是犁、耙、旋即可播种的粮食作物种植的作业模式,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已经不适应,我们都知道这种模式种植的播种层土壤虚、松、厚,在播种经济作物时很难控制播种深度、直度,以及下种量,从而不能保证作物一播全苗,使种植的人工和物化成本大大增加,很大程度上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幅度受到制约。

二、各类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不规范。随着各种经济作物的面积不断的扩大,不同类型的点播机械也芸芸众生,即使是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株行距配置的点播机械也是比比皆是,这样就会造成我们对同一种经济作物在该地区引种的最合理栽培模式不能提供有效准确的科学数据,没有一个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土地的利用率低、单位面积产量减少,成本增加,亩均收入减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整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播种质量,而同一种经济作物播种机械的不统一又会导致土地的利用率及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降低,直接和间接的增加作物的物化成本,使职工的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作物结构调整力度受到一定的制约;农业机械化进程速度缓慢,这样就会影响到兵团提出的坚定不移走推进团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是新时期团场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团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现代化是基础,作为农牧团场农业的现代化的程度直接会影响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为此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牧团场现在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常抓不懈,而且是下大力气抓的一个重要工作,针对以上本人所提到团场农业机械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一些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一是加大联合整地机械引进力度、目前我场的联合整地机械非常少,而且较为落后,必须花大力气引进先进联合整地机械。

二是对经济作物的播种机械进行统一.先是我们要去确定某种经济作物在我们这个地区的最佳的株行距配置,确定了株行距标准我们在选定合适的播种机械,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农机技术人员和职工相互配合进行作物种植对比试验;得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购买农机户进行适当的补贴,逐步来规范小型播种机械.

三是紧紧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激发了职工购置农机热情和积极性。《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机管理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了法律、政策保障;其次团场经济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劳动力的解放。

四是形成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目前,部分连队基层干部和职工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落后于农业发展的实际,进而影响了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和推广。要使农业机械化有较快的发展,必须使全社会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有新的突破。要加大宣传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意义、战略地位和在农业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工作;要通过典型引导、算帐对比等有效形式,让职工真正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好处,激发他们买机用机的积极性;要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使社会各界都了解、认识和支持农机事业,形成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是培养和引进农机人才 。农机技术人才缺乏也是阻碍团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技能老化,远远不能适应先进农机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人员编制、工作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一些高学历农机人才奇缺,青年人不愿意干农机,致使农机管理技术服务部门和维修、驾驶、操作等从业人员断档。另一方面,多数农机户不懂农业专业技术,有些农机手只会开,不会修,农业机械的功能发挥不全,更不能把现代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影响了农业机械化优越性的发挥。为了解决农机人才缺乏的问题,团场在引进农机人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广学校的作用,在培养、培训农机人才上下功夫。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户的经营水平;学习农机工程技术,提高安全驾驶能力;学习最新农机作业技术,不断提高作业质量;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尽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六是多渠道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 。资金不足是影响团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各级农机管理和服务部门经费短缺,出现工作做的越多越困难,争取项目越多经费越紧缺的现象,极大地削弱各级农机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农机部门组织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等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经费;农机科研推广由于缺少经费,严重影响了先进农机具的研制、引进、改造、试验、示范、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机户的服务质量。为切实解决资金问题,财政部门应适当加大投入,保证每年要按比例有计划进行投入。对农业管理部门、科研推广部门要有经费保证,发挥其职能作用;多渠道融通资金,切实解决职工买农机筹钱困难的问题。如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职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挖掘职工资金潜力,鼓励职工联户购买大型农业机械。

对农业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5篇

一、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止20__年底我县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__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宁夏__县原野蜂产品科技开发公司、__县山川科宝食品有限公司、宁夏余聪食品有限公司、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__县和丰淀粉有限公司、__县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宁夏__生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__县鸿元奶牛养殖合作社、__县忠信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__县源丰草产业有限公司、宁夏来浴淀粉有限公司)。资产总值17283.9万元,固定资产10314.1万元,年销售收入16538.6万元,净利润1099.5万元,开发基地种植面积5.65万亩(不包括原野蜂蜜公司的蜜源基地1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5万户。这13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均属于加工型企业,其中,以滩羊肉为主的肉类3家,粮食类3家(小杂粮1家,马铃薯淀粉2家),林特产品类2家(柠条加工1家,蜂产品1家),蔬菜类、油料类、乳类、皮及皮毛制品类各1家,其他类1家(以苜蓿为主)。__县绿海苜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2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我县13家区、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出口许可,有的产品获得品牌称号,有的产品获得专利产品。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是宁夏唯一一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生产、经营出口蜂产品的企业。连续八年产品质量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局和宁夏食品质量监督检验局检测各项指标达到优质,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食品安全放心品牌” 和“宁夏地产品牌”等荣誉,20__年,国家星火计划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建设及专利产品“蜂胶枸杞片”项目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准(专利号20__101193018),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指定产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自治区科技创新重点企业。根据调查分析,我县重点龙头企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

20__年,全县有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如,__县绿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3543万元,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066万元,实现利润89万元,较上年增加27万元,增长43.4%。公司不仅建立了自己的苜蓿示范种植基地9000亩,现有苜蓿草块、草颗粒和新型牛羊复合生化成型饲草产品加工设备三套,年设计能力4万吨。__县荣宝养殖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家以纯羊肉为原料生产的清真肉食品加工企业,始终将公司的发展与县委政府的产业化政策丰结合,历经3年多的发展,在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优补优”的自我发展模式,即以优势资源滩鸡产业补资源优势滩羊产业的发展模式。20__年企业资产达到了922万元,销售收入1620万元,实现利润83.1万元,带动农户数由20__年的113户增加到20__年的243户,户均纯收入1420元。宁夏原野蜂蜜有限公司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507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上缴税金48万元,出口创汇8万美元,直接安排就业40人。

2、 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__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明显加速,全县蔬菜面积5万亩、加工型马铃薯面积17.1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万亩和1.5万亩;以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4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幅达到60%。全县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滩羊饲养量达138万只(其中存栏数71万只,出栏数67万只),比上年增加了17万只,增副达到14%。特别是优质牧草发展迅速,20__年种植面积达83.36万亩,比上年增加26.31万亩,增幅达到46%。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同比增加386元,增长17.2%,其中,龙头企业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18.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3%。

3、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并壮大。

通过对龙头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方面的扶持,龙头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来抓,主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按合同组织收购,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全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了订单。如:宁夏原野蜂业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公司先后成立了100万亩优质蜜源基地,并成立了”__县神蜂养殖合作社”,与当地300多户蜂农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蜜蜂养殖方面的技术和信息以及国内外蜂产品市场的发展的动态。通过以上两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公司原料的供应,另一方面激发了蜂农养蜂致富的极大热情。__山逗子杂粮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4个乡镇500个农户签定了绿色荞麦原料基地供货协议,保证了我县荞麦绿色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质量。

4、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通过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参与竞争。据统计,20__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共成立了5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专业协会,有12955个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实现了部分产品的组织化生产,不少农民依托协会走上了致富之路。二、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以2家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11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航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__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__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较松散现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相对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很好“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产品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部分龙头企业缺少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县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我县的龙头企业,缺乏品牌产品,知名度较低,出口量极少。

4.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十七大精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__县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规划引导,实现规模经营上的跨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2.进一步处理好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连接机制上的跨越。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进一步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保障,实现工作力度上的跨越。当前应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科技等方面加大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实现我县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