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

支架设计论文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浇盖梁支架设计要点施工改进方法

建筑工程中的盖梁,也有帽梁的说法,是一种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中的构件,主要受力是在下部结构,是梁板的支撑平台,一般情况下是设在墩柱顶部。如在墩柱顶盖梁上采用现浇施工,混凝土配合比与浇灌方法以及采用的支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施工质量。选择了正确的支架,能使操作人员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施工作业,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为施工过程中支架能抵抗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杜绝因支架变形发生模板漏浆、结构变形、混凝土开裂等的质量通病,避免了因模板支架引发的安全事故等提供有力保证。

1施工方案的讨论

目前,盖梁现浇施工的支架形式多种多样,但多数情况下所在施工过程用所采用的不外是自落地支架式、埋设托架式和抱箍挑架式等这几种施工方案。

1.1三种常见施工方案

自落地支架式施工方案即把钢管支柱立在盖梁下部的地面上,通过搭成满堂支架作辅助,从而在支架上设调托盘、方木及模板。而埋设托架式施工方案,待墩柱混凝土拆模并有一定的强度后,向预留孔中穿入钢锭一般采用钢棒,这样就可以在墩柱顶部预留水平孔,搭设纵梁、横梁、铺设模板都通过使用型钢两端悬臂部分。,在盖梁下的墩柱顶上套钢抱箍,拧紧抱箍连接螺栓,然后利用抱箍牛腿搭设支架纵梁、横梁、铺设模板,这就是所谓的抱箍挑架式施工方案。

1.2对施工方案的讨论

各种支架形式方案的选择,应考虑盖梁的高度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同时在工程造价较高的今天,还应考虑经济成本,尽量能就地取材以节约运输成本。为了适应墩柱施工方法,在柱顶安装自制的吊架,完成贝雷桁架的吊装工作的同时,盖梁的施工确定为在距柱顶2m处预埋工字钢牛腿。1号墩和8号墩又在半山坡上,桥址处在深沟内。加上征地范围较小,仅为桥面投影面积,所需支架数量大,杆件变形、地基变形难以掌握等这样是不合理的。由于关系到现浇盖梁的施工质量、操作安全和经济性,因此正确选择支架方案,实现施工最大优化,是在简支梁桥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讨论选用桥盖梁施工具方案时,有明显的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受地形条件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墩柱高度大,不利工作的开展。这样就由于地形条件所限大型起重设备,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到达墩位。为化解以上制约,在讨论盖梁的施工方案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利用墩柱施工的爬升平台提模施工工艺,改造爬升平台为盖梁施工平台,当墩柱施工到距柱顶2m时预埋工字钢牛腿,随后转换承重装置于牛腿支承。这一施工方案免去了吊装贝雷桁架这一作业,比较安全且质量可以更加保证。但其缺点是墩柱每次只能浇注2m左右,使得墩柱施工工期加长。虽对盖梁施工有利,因下部工期所限,这也不是一个最秀的方案。另外,墩柱利用支架提升模板施工的方案可保证墩柱每次浇注高度达6m,墩柱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2计算要点在各种支架中表现不同

2.1计算托架钢锭的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桥梁的支架要充分结合现场设备,考虑现场的施工条件,掌握盖梁的高度。在确保选用现浇盖梁的操作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施工设备的具体条件,自落地支柱可以选用多种材料,例如钢管、型钢或门式架等;在施工时,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按计算挠度值,并应搭设足够宽度的操作面,不管是采用哪种支架,在工程的实践中,一般周高度不小于1.2m且每边不小于1m。各种支架做好防止高空坠落工作,设置护栏边以及满挂密目安全边护栏。结合施工现场的设备和各种不同的条件,考虑到盖梁的高度,支架型式选用时应当准备各种因素。而且除考虑经济成本,提高效益外,还应对现浇盖梁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操作安全作出保证。

2.2计算抱箍的要点

从物理学角度看,摩擦力的计算是:F=Nμ。而在式中,“N”表示抱箍对墩柱的垂直压力,这个压力是由螺栓的拧紧程度来确定。而式中的“μ”表示摩擦因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由墩柱的表面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摩擦因数μ=0.3~0.5是最常用的取值范围。考虑抱箍与墩柱之间的摩擦力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就要求在设计时应选择拧紧螺栓的数量,并且检验抱箍所能承受的荷载。在设计时,还应该验算抱箍钢板的局部抗剪强度,保证建筑的质量。而抗挤压强度的验算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比较有实践的意义。

2.3计算自落地支柱的要点

自落地支柱可以先初选构件类型,如钢管、型钢或门式架等,然后根据最大轴力的数据要求,按公式A=N/a来计算值选择构件型号及截面,构造要求设计扫地杆、剪刀撑、间距抛撑和缆风绳。对两端简支的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应当考虑盖梁的高度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常年的气候特点等。如果地区常年的风力较大,可以考虑风荷载。同样的方法用于对两端简支的轴心受压构件计算。最后通过公式H=πEI/Aδa来验算抗压稳定性和水平联系杆的竖向间距。

3各种支架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方法

3.1各种支架的优缺点

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抱箍挑架式作为支架,方便在盖梁施工中下人员的流通,而且有比较宽松的地面工作空间,对于工程管理是很有利的,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它的缺点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抱箍挑梁中施工中钢箍与墩柱之间存在着摩擦,而且摩擦系数的取值也很难掌握,依墩柱表面的平整度和粗糙度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在施工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有抱箍滑脱的事故发生,一般支架都不能承受过高的荷截。自落地支架式作为支架,这种方式结构简单,但与采用抱箍挑架式相比,这种方式的缺点更突出,主要有支架在荷蒙的作用下,变形较大,消耗大量的材料,而且施工过程中比较难达到文明施工的要求,管理困难。还有一种方式叫埋设托架式,这种方式下部可以通行,可以离开地面的工作面,节省空间,能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文明施工管理也比较方便,但是埋设钢锭和施工受载比较大时,墩柱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混凝土,工程结果后会在墩柱中残留一些小孔,需要再用混凝土填塞小孔以避免对外观的影响。

3.2各种支架的改进方法

经过多年的施工经验,系梁的强度必须经过计算,根据施工现场需要,可以加大系梁截面和加配钢筋。在埋设托架式中,改用型钢如槽钢等必须经过计算,可以代替实心钢锭。为预防施工荷载过大造成钢板箍滑脱,在使用抱箍挑架式时,宜采用高强度螺栓和双螺母拧紧抱箍,也在抱箍底部预埋钢筋或者采用两层抱箍互相支撑的方法,以协助支撑。但预埋的钢筋在使用后应割除,并妥善处理,以免影响墩柱外观质量。

施工过程中常常遇到水上与土质条件都比较差的地面上,加上盖梁与系梁的高度相关不大,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系梁作为受力底座的方法,因为一般简支梁桥中,在桩基与墩柱间都设计有水平系梁。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如土质条件较差的地面现浇盖梁,可采用自落地支架;对于水上现浇盖梁,可利用万能杆件拼装成桁式支架,这样可以减少沉降,大大提高支架承受荷载的能力。另一种桁式支架可设计也称为满堂式设计,在施工荷载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它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要保证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和沉降量满足要求,一般可以在墩柱中埋设型钢,充分利用埋设的型钢来搭设支托架。

参考文献:

[1]周水兴,何兆益,邹毅松,等1路桥施工计算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2

[2]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在各种机械加工中车床的机械加工最具有难度,而在车床机械加工中车床支架的机械加工更是具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车床支架的外形、磨损、尺寸以及安装因素都是进行机械加工中需要考量的因素,关系到机械加工具体的工艺和流程选择和确定,同时也是夹具设计必须要参考的因素,有时以上因素会给夹具设计带来相当的难度。

1.1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影响要素

车床支架相对于车床整体而言是零件的一部分,而从加工活动来看,车床支架的加工也是多个零件的加工,在车床零件的加工中需要结合所选用的材料、拟加工支架的性能要求以及与车床配套使用的形状要求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设计时需要结合以上要素确定出具体的参数,因为有的车床支架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在确定的严格的参数指导下才能保证加工出满足车床支架要求的支架。

1.2车床支架加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加工方法的选择,无论是任何型号的机床支架机械加工都要在设计图纸作为依据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的选择除了要结合设计图纸要求,精度要求,还要考虑到机械加工企业的工人技术水平以及加工的经济性,在车床支架加工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包括钻、铣、磨、镗、热处理等。例如在车床支架的表面加工的粗糙度上,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粗擦度要求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其次,确定车床支架机械加工的流程,将加工划分为具体的阶段,从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到最后的表面光整加工。通过加工阶段的划分,能够将车床支架零件的加工要求落实在每一加工阶段完成,对于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十分关键。此外,通过对加工阶段进行划分,还能够妥善安排而处理工艺的进行,因为有的热处理需要在粗加工之前,有的是在精加工之前,工序明确划分后,有利于热处理技术插入。在加工工序划分基础上,还要注意的是各个工序之间的配合,因为不同的车床支架加工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工序上可能需要做出调整,要按照符合加工要求进行工序的调整,保证加工的协调性。在车床机械加工中工序的设计一般包括工序基准的选择确定、工序尺寸、加工余量、机床选择、技术设备选择、切削用量以及时间定额。再次,在车床支架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根据加工零件的结构要求确定定位基准,可以说定位基准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加工生产零件的精度是否合规,关系到生产加工质量、生产效率和生产加工的效益。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定位基准确定出现失误,会给生产加工造成许多的问题,因此一定要重视定位基准的确定,笔者认为定位基准的确定流程上应当需要以科学为指导。

2夹具设计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夹具设计是机械加工工种之一,夹具本身就是为了保证车床与支架之间能够精准、稳定的安装和运行,通过夹具能够调整和确定车床机械设备的松紧度,夹具在支架与车床主体之间起到连接性作用,对于车床的安全可靠运转具有重要影响,有时夹具还能够对车床使用中的功能发挥甚至是功能延伸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夹具的设计关系到生产的安全与稳定进行。夹具设计的前提是要对原始质料进行研究,因为夹具主要是为了钻、绞,要体现应用的价值就要结合质料进行设计。实践中夹具的使用要求夹具必须简单,同时还能够保证紧促性要求。因此在进行夹具的设计时要秉承这一原则性要求,结合机械加工工艺流程和机械加工的精准度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要从夹具外形设计上考虑到夹具的使用方便性和夹具的清洁处理便益性要求,设计成为紧凑结构;当然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夹具夹紧的力度,因为只有夹具夹紧力度的可靠,才能保证定位的准确和车床运转中不会出现震动或者松动。由于车床型号的特殊性或者生产条件的特殊性,在车床支架的夹具设计上有时需要设计专用的夹具,对于专用夹具的设计要根据车床加紧方案进行加工,然后再按照定位、加紧的工序进行加工。专用夹具对于质量是具有可靠的质量保证的,大多数的专用夹具设计都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当前车床支架加工的夹具设计上这种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总之,夹具的设计要结合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流程进行设计,确保支架机械加工的顺利进行,也确保投产后车床的顺利生产运行,保证加工产品的质量。

3结论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准定常理论 Davenport谱 1000 kV变电支架 风振系数

中图分类号:TU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035-02

变电设备支架是一种高柔性的构筑物,其高柔的特性使得它对水平荷载尤其敏感,设备和支架本身以承受风荷载为主,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的顺风风振的影响,其最重要的体现是结构的风振系数,1000 kV设备支架(包括设备)总高度约在19 m左右,而支架底部最大根开一般为1.2 m,相比500~750 kV设备支架对风荷载更为敏感,而现行的《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 5457-2012仅对500~750 kV设备支架风振系数进行规定,因此对1000 kV设备支架风振的研究是十分关键。该文将基于准定常假设,根据随机振动理论来计算1000 kV多跨变电构架顺风向风振系数,并于规范计算所得值进行比较。

1 基于Davenport谱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我国风荷载规范采用加拿大学者Davenport提出的顺风向脉动风速功率谱密度函数来推导脉动风荷载功率谱密度函数,结合随机振动理论,将变电设备支架沿高划分成若干段,可得第i段脉动风荷载谱计算式如下:

(1)

将上式计算所得脉动风荷载谱输入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功率谱分析,进而得到其设备支架第i段风荷载所引起的杆件总的内力值。构架第i段风振系数为:

(2)

2 工程算例

某1000 kV交流变电站中1000 kV配电装置区的变电支架有电压互感器支架5组15个,避雷器支架5组15个,本文将分别以电压互感器支架和避雷器支架为例,对其风振系数进行研究。电压互感器支架高度为6365 mm,设备高度为12357 mm,总高度18722 mm;避雷器支架高度为6790 mm,设备高度为12200 mm,总高度18990 mm,其中支架采用矩形变截面全钢管格构式结构(底部根开1200 mm)。

《荷载规范》对风振系数计算引入了峰值因子g和10 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I10,两个因子都是常量,风振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计算可知风振系数变化的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电压互感器支架和避雷器支架风振系数在各高度基本相等,对4个高度的风振系数求加权平均,电压互感器支架风振系数为1.98,避雷器支架风振系数为1.97,两支架风振系数基本相等。

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SAP2000,基于上述顺风向风振响应随机振动理论对1000 kV设备支架的风振系数进行计算,模型如图1,计算结果见表3、表4。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风振系数规律同规范计算的一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对4个高度的风振系数求加权平均,电压互感器支架风振系数为1.72,避雷器支架风振系数为1.70。

按照《荷载规范》计算所得的风振系数与有限元分析所得的结果统计于图4、图5中。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有限元计算的结果比规范公式计算的结果偏小,且随着高度的增加误差越大,在支架顶部处相差5%,在最高点处相差17%。整个设备支架的风振系数统计于表5。

电压互感器支架和避雷器支架风振系数基本一致,有限元计算出的结果与按《荷载规范》计算出的结果相差13%,可见按规范计算的风振系数对于设计来说是偏保守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风振系数是随着结构的高度增加而增大的。通过有限元计算软件计算结果比规范公式计算结果都偏小,且随着高度的增加相差更大。通过对比表明,按荷载规范计算的风振系数偏于保守,对结构设计更偏安全。

参考文献

[1] GB500092―20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DL/T 5154―200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S].

[3] 张相庭.结构风工程:理论.规范.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吴海洋,王开明,冯云巍.基于准稳定理论输电塔风振系数计算方法[J].电力建设,2009(6):36-38.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学支架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的转变中,笔者尝试了改革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划分为接受学习空间、协作学习空间和自主学习空间的三维空间[1]。在接受学习空间中,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课程内容的显性知识,这是学生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再通过自身体验和意义建构输出、外化为真正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助学者”的角色。即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助学的作用呢?笔者主要应用了助学支架,即给学生提供支持学习的必要材料、辅助工具和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在自主和协作学习空间中顺利地展开学习。

1设计助学支架的理论依据

支架原为建筑隐喻,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伍德(Wood)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Pressly)等人的定义是:根据

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教学的原理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此理论为教师如何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提供了指导[2]。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相交叠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可知,实施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协助。教师的作用就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如图1所示。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助学支架的设计

“信息技术教育学”是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规律及实施的一门学科。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现象,亲历研究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认识和体验要比单纯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要丰富、深刻得多。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学期始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即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分为开题活动、探索研究、成果展示及评价三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各阶段的助学支架,作为帮助学生研究的辅助工具、辅助手段,它们起到了一种适时性的、可调节的支撑作用,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开展研究活动。

从支架的目的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设计了选题列表、资料收集表、访谈记录表、活动记

录表等接受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收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同时也设计了转换支架,如开题报告卡、问题设计卡等,帮助学生转换所得信息,使所获得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还设计了网站内容规划向导、结题答辩卡、论文格式模板等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使他们在创作或制作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助学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此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范例、图表、向导、对话、合作等。

整个研究活动实施流程及各阶段支架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2.1开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开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1所示。

表1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开题阶段)

活动环节 支架设计 设计意图

开题 选题 选题列表:提供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如“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等。 确定研究题目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的话,大多数学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在选题环节中,给学生设计一个选题列表支架,降低一开始研究的门槛。

选题指导:教师师通过面谈和E-mail方式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并提供给学生教育研究网站的网址。 通过口头和书面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访问教育网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育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自行确定题目,体现支架的开放性。

开题准备 开题报告卡: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及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预期成果等。 在开题卡的指引下,让学生明确小组的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问题设计卡范例:如围绕“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这样一个研究主题,教师依次设计了基本问题(根)、单元问题(枝)、内容问题(叶)这样一个树状框架问题范例。 框架问题的设计方法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研究内容。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去展开探索研究。

开题答辩 答辩评审表:对学生在整个开题阶段的表现给予综合评价。一级评价指标包括书面报告、口头陈述、问题回答三方面,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 通过评审表对研究题目的可行性做出定量评价。让学生发现研究方案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扫除障碍。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开题阶段主要分为选题、开题准备和开题答辩三个环节,这些环节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助学支架。在选题环节中,多数小组选定了教师设计的题目,少数学生通过访问教师提供的一些教育网站并和教师讨论,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如“机房纪律问题及解决对策”、“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研究主题。接着在准备开题阶段,学生认真填写了教师提供的开题卡和问题卡,并多次和教师进行面谈和邮件交流,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在开题环节中,各小组选派一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其他组和教师组成开题评审团,根据教师设计好

的评审表对各组的开题作出评价,大部分组顺利通过了评审,个别小组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后,在下一次开题中通过了评审。笔者感觉各种助学支架的设计和教师适时的辅导和帮助是学生顺利进入研究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开题活动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后续活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探索研究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探索研究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2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各组学生成员分工合作,有的通过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源,进行所需资料的筛选和整理;有的开展问卷调查,做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如研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小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的学生做了访谈,采访对象有本校的师生,也有外界相关人士,他们详细做了访谈记录并从中整理出了有

用信息;小组成员共同策划了网站内容,分工制作了网站,将研究结果用网站呈现出来,并撰写了研究论文。学生的每一次小组活动都有活动记录卡记载,便于教师了解和监控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给予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研究,表现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科研意识。

2.3结题阶段助学支架的设计

(1) 结题阶段的活动环节及支架支持,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成果演示环节中,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了小组制作的网站作品,并按照结题答辩卡的要求做了结题陈述,对研究结果做了科学完整的总结。师生根据网站评价量表和结题评价量表当场对各组打分。从评价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的网站内容丰富、布局合理、制作精良、演示正常,很好地呈现了研究成果,结题报告也简明扼要地得出了研究结论。这个展示成果的环节气氛热烈而友好,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量化的评价也使学生认识到了研究成果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整理上交了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完整的作业文件夹,范例文件夹如图3所示。

3结论

在“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抽象的教育理论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书本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助学支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第一次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学生来说,就好比初次攀岩面对一个不能完成的高度,如果没有适当的支架支持,学生将会手足无措、裹足不前,只停留在“实际发展水平”。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支架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克服了研究困难,从而跨越了“最近发展区”,获得了“潜在发展水平”。

笔者感觉助学支架并不是什么抽象和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缺乏指导的学习环境中,为防止学生因受挫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无援”偏离预期的方向而提供的有效支持。这种支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资源、示范、启发和咨询,提供支持学习的一切材料和辅助工具,使学生不但可以借此解决问题,还可以将教师所应用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期望通过笔者的教育实践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应用助学支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助学的作用,为学生创建“有援”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素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1):85.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32.

[3]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99-100.

Design of Assistance Scaffolding in the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WANG Su-kun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2, China)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多元支架 ;文明素养 ;自主建构

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而活动性又是这一培养过程的显著特性。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已越来越成为共识。但实践中教师“促学”缺位,在组织儿童活动的时候没有发挥好该有的促进学习的作用。而连结“儿童活动”与“教师促学”的桥梁就是“支架”。支架式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即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教师搭建“支架”,把学习转化为儿童可以实现的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意义,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儿童文明礼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搭建恰当而多元的支架,让儿童在实践中进行辨析、反思、体悟、检验、实践等,最终养成文明礼仪素养。

一、基于明确的目标设计支架,力求活动有实效

任何活动的设计都指向教学目标,所以基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搭建支架,可以让每个活动都有鲜明的指向,这样才会有实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学会文明生活。笔者就这一课的教学,谈一谈基于目标的支架设计。1.从目标出发,倒推活动过程,设计支架支架教学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从目标出发,倒推出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实现了这一目标,可以设计哪些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支架来促进活动的完成和目标的最终实现,即进行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如图1)。《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的具体目标有:体验和感受垃圾暴增的现状,建立垃圾污染的危机意识;了解垃圾的分类方式,知道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变废为宝是垃圾处理的重要途径,列举生活中变废为宝的事例,并付诸实践。基于以上目标,倒推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进行活动的及时评价,同时倒推出教学目标对应的四个活动,分别是“感受垃圾数量之多”“探究垃圾的危害”“探究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有妙招”,并着手在每个活动中设计支架。如,在“感受垃圾数量之多”这一活动中,教师就搭建了诸如“垃圾调查统计图表”“城市运送垃圾车数量的数学题”“垃圾暴增视频”等可视化、可感知的支架,让这一活动立足生活,逐步深入,力求实效。2.从学情出发,设计活动过程,搭建支架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学情,从儿童的已有经验出发,立足于最近发展区,搭建的支架要有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展开,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达成。一般来说,从学情出发的支架教学活动过程包括五个环节,即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反馈(如图2)。如《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中“探究垃圾的危害”这一活动的设计基于儿童对垃圾的危害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一学情来搭建支架,具体做法如下:先用图片创设“垃圾家庭”迅速扩大、挤占我们的生存空间的情境,再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探究,搭建“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这样的过程性活动支架。具体如下:读一读:读自己收集的资料,了解垃圾的危害。想一想:选择自己认为危害最大的一个方面,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来。说一说: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调查成果。评一评:你觉得哪个小组汇报得有理有据。3.从过程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调整支架在活动中,教师要和孩子一起经历活动,如果之前预设的支架不能很好地组织与指导活动,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或者补充,以此让学生继续活动或教师点拨引导,以期达到预期目标(如图3)。还是以《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探究垃圾的危害”活动为例,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调查成果时,有的小组说得不够深入,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支架的调整和补充,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如学生在汇报“垃圾对土地的危害”时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应调整支架,补充资料,并用实验去提升他们的认识。

二、基于真实的活动搭建支架,力求儿童有所得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与学的桥梁。儿童的品德学习要在真实的活动中去体验、建构,并付诸实践。搭建适切而多元的支架,促进学生真实活动的开展,是建构式课堂上老师的重要任务。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说话小点声》一课旨在让儿童感受在公共场所中保持合适的音量对营造舒适的公共环境的意义,培养儿童的公共文明礼仪。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搭建多元支架,让活动真实开展。1.搭建情境支架,调动兴趣,创设稳定的活动氛围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果这个情境能把一节课的几个活动串联起来,就营造了一个有内在关联的学习的“场”,使得学习氛围变得稳定。这个情境的创设,需要老师搭建支架,开展游戏、体验等活动。例如,《说话小点声》的课堂伊始,教师用图片和声音作为支架,创设了“大雨小雨”的游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模拟大雨和小雨的声音,体验出“声音是有大小的,音量是可以调节的”,接着教师播放真实的大雨和小雨的录音,让学生听声发现,风声、雨声调节小了,就可以听见泉水声和鸟鸣声,以此启发学生一起来当“小小调音师”。2.搭建探究支架,激发动力,驱动积极的任务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品德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搭建探究支架,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例如,《说话小点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图图的烦恼》这一生活视频,引导学生辩论“说话声音是不是越小越好?”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明晰:小点儿声不是音量越小越好,而是在不同的场合有合适的音量。再例如,在探究和辨别不同的场合所用的音量大小这一活动时,教师设计了“音量大小排排序”的活动支架,让儿童将小组讨论时、在小朋友耳边说话时、做游戏呐喊时、课堂发言时、用心写字时的音量按从小到大排序,分别用“0-5级”的音量等级去表示。在这样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儿童对不同场合的说话音量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为在公共场合考虑他人的文明行为作铺垫。3.搭建评价支架,能动建构,提升儿童的文明素养在学生进行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搭建评价支架,促进真实评价的实现。评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让儿童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活动本身进行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有评价量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支架的参与,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动建构,从而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例如,《说话小点声》一课的教学就分别为这两种评价搭建了支架。教师先出示随机录取的一段课堂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进行评价,在学生不能完全把这段视频中出现的吵闹现象梳理出来时,教师提供了视频的截图,让学生关注细节进行评价,从而为后面如何当好教室调音师作准备。再如,在一段讨论之后,教师评出讨论声音大小最为合适的小组,然后提供“声音小了,听见关心的声音;声音小了,听见文明的声音”等标语和“静”的图示和图标等支架,让学生制作“调音卡”,送给自己或同伴,让学生在互动中建构“文明的声音”,提升文明素养。

三、基于结构化的课堂搭建支架,力求过程合逻辑

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可大致安排两三个探究活动,教师在设计这几个活动时统筹考虑,将活动打通,整合为一个大的体验或探究活动。这样的课堂更趋结构化,意味着更加合理的过程设计,活动的支架设计也尽可能体现开放、整合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也会是建构的、立体的、深切的。1.设计开放性的支架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具有开放性,在设计品德活动时要搭建开放性的支架,促进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涵养儿童的德性。统编四下《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的“文明购物”教学旨在让儿童学做文明的顾客,学会看商品包装的有关信息,学会辨别优劣产品,培养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常规的教学会设计“找一找”“选一选”“辨一辨”等活动,教师尝试将这些零散的活动进行统筹,设计成一个大活动,并为这一大活动搭建一个开放性的支架。具体做法是:把班级“打扮”成大的购物市场,学生分成售货员、顾客以及文明购物指导员,通过营造购物氛围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供开放性的支架:“市场上”有售卖“三无”产品的、有在购物电梯旁独自玩耍的、有随便拆开包装的、有未把商品放回原处等不文明行为;并出示“你发现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吗?身为______角色的你,面对这种行为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和同一角色的伙伴讨论”。如此开放的情境支架和探究支架激活了儿童思维,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并现身说法。2.设计整合性的支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2]。这样综合性的课程,其活动也应该是综合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具有整合性的活动支架。统编二上第三单元中的《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说话小点声》这四课都涉及公共场所文明礼仪的学习,学生在进行每一课的学习时,习得的是相对孤立的文明素养,而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时候往往是对一个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检阅,于是,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上,教师把四课内容整合起来,创设了一个“秋游花果山”的生活化、整合性的大活动。教师设计了学生排队坐游1路公交车,车上礼让乘客、下车礼貌询问路线、爬山时爱护景观文物、不乱涂乱刻、不招惹猴子、不乱丢垃圾、聚餐讲文明等一系列情境游戏,并搭建了“你觉得哪位同学的行为是符合文明礼仪规范的?用你喜欢的方式给他(她)点赞”的整合性支架,通过评价,将每个情境游戏中所体现的礼仪规范再次巩固。

参考文献

[1]单志明.基于学习支架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1-2):91-94.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市场营销英语 方案设计 实证 效果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93-04

近年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逐渐显现,改革的呼声持续高涨。大量教育工作者都投入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进行了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研究,试图提高和优化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质量。得益于各国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市场营销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中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随之得到了发展。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写作作为市场营销英语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同时还需要兼具良好的英语写作技能。本研究依托支架式教学理论,以市场营销英语课程的营销方案设计写作为切入点进行支架式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旨在验证支架式教学的真实效果,为市场营销英语等商务英语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有益借鉴。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也被称为脚手架,常用于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临时支撑,辅助主体建筑获得更高的高度。支架式教学隐喻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借助于教师搭建的支架不断地向知识的顶端攀爬,最后获得知识水平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上世纪30年代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1]“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使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布鲁斯、麦瑟、伍德等新维果茨基派学者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理论,并将“支架”的概念应用于教育学中,于是便出现了支架式教育教学理念。[2]

二、研究综述

尹青梅[3](2007)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中,探讨教师角色的定位。秦晓峰[4](2008)将搭建支架教学运用于英语写作中, 降低了学生的困惑。范晓筠[5](2012)通过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加强合作。张朵[6](2012)通过支架式与传统教学的写作教学对比发现,前者在写作类型、内容、用词三方面都优于后者。研究中虽然有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一般英语写作教学的一些探讨,但对于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理论和英语写作技巧的专门用途英语写作的研究比较少,更缺乏实践运用效果研究。因此,本研究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市场营销英语课程教学,以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写作为切入点,对市场营销理论学习和英语写作技能同时进行研究,验证其实践效果,为专门用途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实验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

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写作中营销理论学习、写作技巧学习效果的优劣和学生对两种不同教学的反馈和评价情况。

(二)实验的对象

以钦州学院外国语学院11级英语专业(非师范方向)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的对象。每班34人,将其中一个班设定为实验组(支架式教学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传统教学组)。

(三)研究的思路

首先,实验前对两个班的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进行前测,以确定他们是否存在差异,如果不存在,则符合实验的客观要求,可以进行实验,反之则需要调整再测,直到不存在显著差异为止;其次,两个班分别进行16周时间的支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实践;最后,检验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学生在营销理论学习、外语写作能力和课堂反馈三个方面的差异。

(四)测量工具

1.前测英语作文主题一个。在实验前随机抽取一个作文主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每位学生的文章由同一位资深英语写作教师进行批阅和评价。

2.后测市场营销英语方案设计一个。对市场营销设计的评价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市场营销理论方面(包括理论扎实、分析到位、思维活跃、可行性强、思路清晰)和英语写作技巧方面(包括语法准确、行文流畅、语言贴切、句式多变、词汇丰富),前者评价由商务英语老师进行,而后者继续由前测的写作老师进行细化评价。

3.学生课堂认知反馈问卷一份。在试验后通过问卷对两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认知反馈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形式的认知和反馈情况。

(五)教学设计

1.搭建脚手架。将市场营销英语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并分成The nature of marketing、Marketing environment、Marketing research等不同的八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都建立了框架的概念。

2.进入情境。教师提供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样化的学习支架,创设或模拟真实的情境,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提供市场营销英语的专业重点词汇、市场营销写作常用句型、行文格式等方面的素材,加之逻辑推导、设计构思、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指导。

3.独立思考。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素材和思路进行思考和加工,独立地进行营销方案设计的构思。在此阶段学生不仅依靠教师的素材和思路,还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网络、图书馆等)拓展素材和思路,优化自己的设计构思。

4.协作学习。将学生随机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将自己的营销设计思路进行小组探讨,研究其可行性,并发掘其中的问题,共享群体的智慧,最终达到共赢。

5.完成设计。将教师提供的素材和小组讨论的成果融入自己的营销方案设计写作中,完成营销方案设计。

6.协助修改。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审阅,对涉及的语法、用词、句式、结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小组内部的综合讨论,最终完善营销方案设计。

7.效果评价。评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师评价,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营销方案设计进行评阅,给予建议;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营销方案设计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小组成员根据各环节中对小组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开始前,利用随机抽取的作文主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以确认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为了确保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在学生完成写作后,将所有的试卷混合打乱,邀请外国语学院一位资深的英语写作老师进行统一批阅。待全部试卷批阅完毕后,再将试卷进行分班统计。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来两个班的均分分别为64.464和64.894,而P值为0.121,大于0.05,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认为试验前两个班的学生在写作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实验后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试验后,为了更好地验证支架式和传统教学的效果,将学生的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写作进行了两部分的评分,一部分由商务英语专业老师从市场营销理论视角进行评分;而另一部分由专业的英语写作老师从英语写作视角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分。在评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师主观倾向于支架式教学组,将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混合打乱,待评分结束后再分班进行统计,有效地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

1.营销方案设计理论测试结果与分析。

由表2看出,在理论扎实和思路清晰方面,均分基本相似,通过P值可以看出,两者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分析到位、思维活跃、可行性强方面,实验组均分高于对照组,而P值分别为:0.047、0.017、0.007,都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市场营销理论的五项指标测试中,实验组有三项明显地优于对照组。

2.市场营销方案设计英语写作能力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行文流畅方面均分基本相似,通过P值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语法准确、语言贴切、句式多变、专业词汇方面,实验组均分都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2、0.036、0.043、0.011,都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在英语写作能力评价的五项指标中,实验组有四项指标明显地优于对照组。

3.市场营销方案设计写作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从表4的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均分分别为71.621和67.663,而P值为0.039,小于0.05,验证了试验后实验组整体的学习效果显著地优于对照组。

4.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在课程结束后,借助课堂反馈问卷和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认知和反馈,并将学生的反馈进行汇总,探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缺点(如表5所示)。

五、结果与启示

(一)结果

本研究以市场营销英语课程中的营销方案设计写作作为切入点,实证研究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运用效果,研究表明:支架式教学较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同时在实验后的教学反馈中,支架式教学也优于传统教学。

(二)启示

1.学生方面。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支架式教学首先在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通过建立框架概念,使学生获得概念的表象,接着在进入情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与真实活动相似的情境中,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其真实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独立思考阶段,学生在框架概念内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拓展,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协作学习阶段,学生处于宽松和良好的氛围中探讨自己的想法,共享集体的知识和智慧,收获更为确切的概念和不同的想法;在学生互评阶段,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对教学小组成员的设计进行评阅,不仅可以发现错误,同时对于不清楚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地寻求帮助(主要是老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老师、自身、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评价,避免了传统单一评价中的诸多缺陷,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以后努力的方向。在各个教学的环节中都充分地突显了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2.教师方面。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垄断者和主导者,而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信息提供者、疑惑解决者,在各个教学阶段,教师根据学习进度和不同阶段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辅助支架,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框架概念中借助于学习的支架不断地向上攀爬,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地进行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帮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或与别人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完成新知识的构建。支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课堂”、“教材”的三中心原则[7],把更多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老师同时鼓励学生拓展第二课堂,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积累,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索课本以外的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得的发展。

六、结语

本研究实证了支架式教学对市场营销英语的营销方案设计写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教学都存在改进和优化的空间。在研究中发现:在团队协作阶段,各小组中较优秀的学生提出了较多的建议,而基础较差的学生给出的建议就非常少;在协助修改阶段,较差的学生难以发现较优秀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曾经也思考过按同质水平的学生(水平相似的学生)进行分组,但是这样的方式有可能会导致差的组别更难得到提高。总而言之,支架式教学为市场营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但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丽华. 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12).

[2] (美)BruceJoyce,(美)MarshaWell,(美)EmilyCalhoun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 尹青梅.“支架”理论在CAI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4] 秦晓峰.“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及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6).

[5] 范晓筠.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6).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65-03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变形体受力后发生的变形,及由于变形引起的附加内力及应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失效。其任务是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为设计既安全又经济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1]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除了完成基本的直接应用公式求解的教材例题和习题外,需要还原教材上例题或习题的原貌,其中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教学是有效的途径,这不仅开阔学员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综合设计打好基础。本文介绍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时应把握的五个步骤,并选择武器和生活中的两个案例进行具体设计。

一、案例的设计思路

案例来源于生活、工程、武器装备等领域[2],教学中主要分为课堂分析案例和课下学员自行分析案例两类。教员在课堂上展开分析的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要全面透彻,引导学员理解各个环节;请学员分析的案例,要在开课时就给出,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一例,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学习,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具体分析,到结课时给出自己的分析答案,具体成绩计入平时分。

教学中学员对案例很感兴趣,但是要真正进行建模分析时,又会遇到困难而失去积极性,为此教学中选择好案例后,设计时要逐步推进,每个案例一般要把握好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案例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关注新闻报道,浏览网络资源等途径,发现问题整理案例,主要利用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来阐明案例的发生及其危害,使学员感到问题的真实性,来激发学员的兴趣点。

第二步:问题提出

为了克服由于问题太难而打消学员的积极性,所提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分层进行。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可增加学员自己提出问题的环节,如感到所给问题有难度,自己可以给出相关的简单一些的问题;也可给出所提问题分析后,提出其他相关题目,供大家探讨分析,若所提问题很好要给予鼓励,计入平时分。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要学员从一个案例的分析中理解多一些、全一些。

第三步:建立模型

分析案例的特点和问题的要点,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画出力学简图,将问题和所学理论建立联系,应用相关知识、公式、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或计算。

第四步:分析原因

由理论分析结果定性分析案例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提出避免事故发生、设计或使用维护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五步:扩展内容

提供相关的扩展阅读内容,或者提出深层次的问题等等,供学员进一步深入思考或探索,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的思维习惯。

二、案例:空调外机支架的安全性分析

(一)案例背景

据了解,我国第一波空调安装高峰期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0年开始在城市全面普及。空调及外机的安全使用年限约为10年,支架一般在5-6年后就应更换,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几乎每年都有空调支架出现问题的报道。

2002年12月12日,湖南省邵阳市……;2008年6月10日晚,福州平潭……;2014年7月,因空调支撑架断裂,一维修工人在上海某小区维修空调时从3楼坠亡!图1是出现问题的某空调支架。

(二)问题提出

1.常见空调支架如图2,根据空调及支架的受力情况,简化力学模型,分析支架横梁和立柱连接螺钉的应力。

2.从图3上不难看出,在高高悬起的支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固定空调室外机的支架与墙面不能完全贴合,并且连接墙面的螺钉也发生弯曲变形。(1)试简化模型分析图片中螺钉的应力;(2)提出安装空调外机及支架的合理建议。

(三)建立模型

问题1的模型如图4(a),设三个螺钉的直径均为d。

将载荷向螺钉群截面形心简化为一个力F′和一个力偶M,其中M=Fl。

力F′由三个螺钉平均分担,各螺钉承受的竖向剪力均为Fa1=Fb1=Fc1=。

力偶M使三个螺钉产生切向剪力,由直角三角形各边的比例关系和力矩的静力学关系,可解得各螺钉的切向剪力分别为Fa2=Fc2=,Fb2=0,方向如图4(b)。

各螺钉的总剪力分别为:Fa=Fc=,Fb=,剪力方向如图4(b)。显然最上和最下螺钉的剪力最大,其切应力也最大。

问题2的模型如图5,两个螺钉将支架的立柱与墙体连接。

两个螺钉内为拉应力,下侧支架立柱与墙体之间产生压应力,设受压长度为x,若下部有螺钉,螺钉也不受力,所以实际立柱上有孔也不安装螺钉。假设单个螺钉上的受力均匀,螺钉群应力分布为直线规律,如图5,中性轴处应力为0。

设螺钉的横截面面积为A,按应力分布假设可知,中性轴以下没有螺钉。

上侧螺钉的拉应力最大,为:

其中M是空调重量引起的力矩。

支架立柱与墙体的最大压应力在下边缘,为:

(四)分析原因

问题1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若是间距相同的三个螺钉,其中最上和最下螺钉的切应力最大,那么危险性也就最大。为避免事故发生,一定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螺钉,按要求安装足够的螺钉个数。

问题2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支架立柱与墙体间的螺钉中最上边的螺钉受力最大,因此看到最上边的螺钉比下边的螺钉松动的要严重。

实际中由于空调支架在室外,若是铁架或不合格产品,时间长了容易生锈,这也是造成空调支架断裂的原因之一。

(五)扩展内容

1.为什么有的空调支架上在中间部位可以挖有圆孔,如图6,圆孔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

2.推荐电视台关于“旧空调支架牢不牢”的实验视频,或电视台制作的关于“空调外机支架安全吗?”节目,供学员观看,进一步了解支架的安全情况。

3.实际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避免“祸从天降”呢?

2012年4月19日,中国家电服务维修协会了《空调器室外机安装用支架规范》。其中对空调外机支架的厚度、防锈度、紧固件规范以及支架检测规范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支架使用的材料必须是3毫米以上的角钢或镀锌钢板、空调支架的承载能力不能低于空调器机组自重的4倍,并明确指出,支架使用寿命不得低于空调本身的使用寿命,即10-12年。……

三、结语

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有效教学模式,案例的选择是长期性的工作,案例的编写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必须要注意由浅入深,挖掘问题内涵,逐步建模分析得出案例的可能原因。另外案例的完成需要教员的努力,更需要学员的参与,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研讨、完善,会建成丰富的材料力学案例库,材料力学的案例教学会将材料力学的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 参 考 文 献 ]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脚手架 搭设高度 成本分析

[Abstract] The tubular scaffol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structure cast-in-place shall be counted according to relative ration, which is not involved in .When workout the budget, the quantity is large different from site condition, because of not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tubular scaffold structure and materials quantities. Reduction coefficient for steel tubular scaffold type and materials dosage shall be involved in this discourse.

[Key words] steel tubular scaffold height cost analysis

1.前言

满堂钢管脚手架作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支撑体系,其设计及应用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和安全。然而每年总有钢管脚手架失稳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分析其原因,除开未按规范计算、搭设与验收外,还有很大部分事故案例对脚手架搭设高度与承载能力关系认识不足。

造价人员编制预算时,一般仅按定额对支架的体积按照比例抽换,忽略了支架高度增加需要采取的支架加强措施,导致预算中支架数量与现场实际用量相差较大。

2.各种跨径箱梁结构尺寸

查阅有关图纸,顶宽13m、底宽8m的不同跨径等截面现浇连续箱梁跨中断面尺寸如下表:

现浇箱梁尺寸示意图

3.钢管支架搭设高度与承载能力关系

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支架的稳定验算步骤如下,计算压杆稳定换算长度l0=Kμh,计算长细比λ后查稳定折减系数φ,得出稳定荷载Pcr=φ[σ] A,式中h为钢管步距(横杆竖向间距)。

以上计算模型未考虑支架整体高度对承载能力的折减。查阅有关论文[3]不同架高下的承载能力随高度变化情况见下图(钢管步距1.5m)。

笔者对支架承载能力随着施工高度降低的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随支架高度变化钢管发生多个波浪形失稳的极限荷载Pu。

上述算式中h为横杆步距,α为代表横杆和立杆连接强度的参数,Kδ为水平杆连接强度;β为2h高度时的压杆稳定欧拉公式;n表示失稳状态时的水平杆层数,2nh为一个完整的半波正弦,支架失稳时以2nh为波长发生一个或多个波浪变形。

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为例,水平杆连接强度Kδ取0.816t(JGJ130-2001规范取值),以步距0.6m和1.2m分别计算Pu值。

Pu0.6=2.259t,2nh=6m;

Pu1.2=1.353t,2nh=7.2m。

*鉴于碗扣和轮扣式脚手架步距为0.6倍数,其水平杆连接强度未有具体参数,参考扣件式脚手架取值。

结合JGJ130-2001规范中的Pcr值和推定的Pu值,对不同高度的支架许用承载能力做如下规定:

4.各种高度下支架搭设基本要求

一般情况下,现浇箱梁立杆纵向间距统一为0.9m,翼板和底板区立杆横向间距为0.9m,腹板区加密到0.6m;一般支架横杆步距采用1.2m。按规范要求设置纵横向剪刀撑,每4排一道,剪刀撑角度45度,剪刀撑下部支撑于地面。出于调节标高需要,在顶底部设置调节顶底托。顶底托悬高超过30cm时需要设置天杆和扫地杆。

腹板区域的横杆步距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单杆荷载与高度等影响因素),可加密到0.6m。按照上述原则,30m跨箱 *上表中材料数量仅是钢管本身重量(包括剪刀撑),未包含扣件、顶底托、纵横向分配梁重量。

6.结语

通过上述不同跨径不同高度所用支架材料统计计算,可以得出结论,随着荷载增加和标高增加,现浇箱梁支架材料并不是随着支架体积成线性变化,其材料数量需要通过设计计算来确定。文中给出了许用荷载、布置方法,在编制预算时可通过简单类比得到相关材料数量。

随着脚手架高度的变化,脚手架自重荷载与钢管稳定荷载Pu的比值越来越大。按步距0.6m、1.2m,纵横距0.9m计算,当高度为18m时,钢管支架自重荷载(含横杆、立杆和扣件自重)占Pu的比例达到了15.7%~16%,综合考虑钢管脚手架施工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建议满堂式脚手架最大施工高度18m以下。

通过以往同类型桥梁的满堂支架和梁式支架方案比较,当支架高度在13m以下时,钢管脚手架的施工优越性和经济性比管桩梁式支架好,超过13m以后建议根据材料情况优先选用管桩梁式支架。

参考文献:

[1] 田兴运.结构稳定理论[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JGJ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

[3] 陆征然,陈志华.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整体搭设高度对其承载力影响的研究[J].施工技术,2010年8月第39卷 增刊:614-616.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铁路桥梁 现浇支架 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447-1

0引言

现在桥梁设计和计算理论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因此广泛的运用到了铁路特殊形式的桥梁。作为连续梁施工领域的常用方法之一,支架现浇方法在中等跨度连续梁的建造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立足于经济学的层面来说,选择支架施工也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同时也变成了现在桥梁施工当中非常重要的施工方法。

1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的理论

1.1支架的不同类型

通常可以将支架划分为梁柱式支架以及满堂式支架这两种。在按荷载分布满布立杆在桥胯下建造浇筑平台,然后对水平连接构件进行纵横向设置,这就是所谓的满堂式支架,如果场地具备对满堂支架进行建设的条件,就应该选择满堂支架。将立柱设置在中间或者两端,然后现浇连续梁或者简支梁设置在立柱上方,从而能够形成浇筑平台,这就是所谓的梁柱式支架,如果桥下受到地形、交通以及河流等各方面的限制,就可以选择采用粱柱式支架。

1.2常用的支架构件

常用的铁路支架构件主要包括八七型铁路应急抢修钢梁、加强型式军用梁、普通型式军用梁、装配式公路钢桥、万能杆件、六五式军用墩、八三式军用墩以及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等。在承重模板支架中不能够运用普通钢管脚手架。

1.3支架设计的基本内容

作为桥梁施工的临时结构,支架在具体的施工当中承担着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模板以及梁部等各方面的荷载。在拼装桥梁现浇支架之前,首先必须要编制合理的现浇支架设计专项方案,该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地基基础、支架体系以及模板体系等,同时还要使以下几个条件得到满足:①支架结构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才能够使其受力和使用性能得到满足,要保证构件之间结合要紧密性,才能够使支架真正成为稳定性的整体;②河道当中的支架必须要对漂流物以及洪水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如果支架是跨交通道路的要做好防撞构造措施;③在受载后支架将会出现挠度和变形,所以在拼装之前必须要先进行有效的计算,严格的控制在小于其容许值的支架变形,同时要对合理的预拱度进行设置,并且保证结构的高程以及外形尺寸与相关的设计要求相符合;④支架必须要以设计的要求为根据对落梁设备和结构进行设置;⑤必须要以沉降要求、地基承载力以及荷载等为根据对支架地基基础进行计算和设计。满堂式支架必须要将防、排、截水以及处理地基的工作做好;梁柱式支架应该要以孔跨布置以及荷载等采用钻孔桩、沉入桩或者其他的形式作为基础;⑥要保证简单的支架制作和构造,一般要选择常用构件,这样就能够使周转次数得以增加,并且提升其经济性。

1.4支架的组合和荷载

通常可以加支架的荷载划分为两种,也就是活载以及恒载,其中活载主要包括风荷载、振动荷载、浇筑设备的重力荷载以及人员荷载等;恒载主要包括防护设施的自重、支架自重、模板自重以及桥跨结构的自重等。

2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工程实例

武汉江北铁路(40+60+40)m连续梁,主要跨既有大堤及大堤外既有道路。

2.1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的施工方案

参照原有的工程经验,决定采用梁柱支架以及满堂支架这两种整体支架形式作为设计方案,出于对经济性的考虑,选择碗扣式钢管脚手架作为大面积区域的支架,选择钢管配合式军用梁梁柱式支架作为大堤整体跨越方案。

2.2建立模型

要想使支架的适用性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保证,必须要详细的计算两幅连续梁支架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计算的主要对象包括基础,地基、钢管、横梁、纵梁、军用梁、下方木、碗扣式钢管支架、上方木以及模板等。下面以支架的结构形式为例对模型的建立进行介绍。

①荷载:施工荷载、支架自重、支撑重力、模板以及混凝土梁自重等是本桥支架的主要荷载。混凝土梁自重主要以支架的工况以及分区的不同为根据,分别设计箱梁翼缘、箱梁腹板以及箱梁底板。选择钢支撑以及钢木组合模板作为内外模,其标准值为:拉杆与内支撑3kPa、托梁1kPa以及模板315kPa,共计有715kPa。

②模型:连续梁支架现浇如果选择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就需要对三种不容的工况进行考虑:首先是现浇混凝土工况,采用分别投影的方式对箱梁混凝土荷载底顶板、腹板以及翼缘等进行考虑,并且在支架上施加荷载;其次为拆除侧模工况,全部的箱梁混凝土荷载都在底腹板支架上予以施加;最后为抗倾覆计算时,完成对模板的安全工作,但是没有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的工况。采用式军用梁现浇以及钢管立柱的墩顶现浇部分同样也要对三种工况进行考虑。

采用模板、纵梁、横梁以及立柱等将空间整体模型建立起来。铰支座为立柱底,桁架结构为军用梁,梁单元为型钢和横梁,柱结构为立柱,栓接就是横梁与纵梁之间的连接,因此可以将杆件之间连接看作是铰接。以箱梁和工况对纵梁的荷载分布为根据,对立柱、横梁以及纵梁的内力进行分别计算。

3结语

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技术极其具体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详细地阐述了现浇支架的设计技术。大量的实践表明,在铁路行业当中采用该项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其能够充分保证桥梁建设的安全适用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技术先进性,未来随着铁路桥梁现浇支架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必然会在铁路桥梁建设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文 连续箱梁现浇支架施工技术探讨[J]. 现代装饰(理论). 2012(06).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你或许会遇到如下问题:在机器人部分中,硬件的介入让课堂难以掌控;在程序编写模块中,多层次的生源差异让教学设计推进颇有难度;在当下教学理念不知该如何在设计中得以实施;在高大上的学科理论找不到合适的载体而无法进行深度探寻;在新内容、新技能短时间寻不到参考的案例......或许,我们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本栏目旨在探寻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途径,深度挖掘学科教学设计的有效形式,为教学实践者们创设符合个人教学要求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教学现场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刘凯晨老师在设计《人体红外传感器》一课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课的教学重点是有关人体红外传感器的设置与使用,我将传感器安置在OSTD物联机器人的机身上进行实验,用人体红外传感器做成小车的人体检测装置,当有人靠近时,倒车中的小车可以立刻停下,以保护人的安全。但是在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时不足,课堂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内,有的学习小组顺利完成了程序的搭建,有的小组却无法完成‘小车倒车检测停车’程序的编写,导致实验无法继续推进,最终学生的达成率不高。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解决?”

问题分析

上述刘老师所面临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常规课中,大部分的内容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像⒗鲜δ茄,因搭建程序的过程较为复杂、操作方法较为繁琐、达成作品的形式耗用时间较多而影响学生作品达成率的情况,在教学中屡见不鲜,令不少教师甚为苦恼:文字处理单元中,因学生的输入速度差异,让某些作品呈现效果受限;画图单元中,学生的手绘技能水平差异,导致部分画面效果无法出现;多媒体制作单元中,前一节课的作品未能及时保存或者没有准备素材,影响到本节课的新授内容继续制作。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类教学问题展开基础教学理论分析及教学实践设计。

通常,中小学信息技术常规教学内容给予了教师较为宽泛的二次加工处理的余地,但也带来了一些设计中的困惑:知识点本身的内容过于零碎,难以发现其教学重点;教学设计的难度不符合学情要求,导致各类矛盾的凸显。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寻求不同途径进行解决,对于上述教学中出现的程序搭建达成率不高的情况,教师可以借鉴半成品加工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有关学习支架理论的界定

学习支架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由教师逐渐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技能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对应,使其掌握该技能后,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的调节。

信息技术学科视域下的学习支架是与学科的学习要求相对应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特有的技能型优势安排和设置的,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支架形式。它立足于学科的核心素养,衍生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情况,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践的教学元素。其目的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课堂效能的高效化、教学主题的突出化。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支架分类

从使用目的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接收支架、转换支架和输出支架。

接收支架用来帮助学生整理、筛选、组织和记录信息,引导学生关注重要的东西,提高学生搜集与发现信息的效率。转换支架帮助学生转换所获得的信息,使所学的知识更为清晰、易于理解,或使劣构的信息结构化。输出支架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解到的、创建的东西转化为可见的事物,如电子文档、演示文稿等。这些支架能够帮助学生在创作或制作他们的学习产品时,遵循特定的规定或格式。

从服务对象来看,学习支架可以有更多的分类,常见的有为“分解知识点服务”而设计的学习支架、为“便于学习者自我学习服务”的学习支架等。例如,以服务对象的使用目的为对象,学习支架可分为三种:

①为理解概念服务的支架,即通过更易于学习者理解的呈现形式,让认知目标达成率提高;

②为提升项目主题的支架,即通过合适的载体,让练习过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的习得;

③为量化评价过程服务的支架,即通过适宜的方式,让评价的手段更丰富,评价的结果更直观、准确。

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学习支架的方式

下面,我将以上述教学问题为例,以学习支架的服务对象在具体信息技术课例中的使用途径为研究对象,探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学习支架的方式。

方式一:“为解析概念服务”的支架,以正、反例学习支架为例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有的概念源自计算机专业术语,有的概念阐述并不严谨,有的则很难找到确定的概念描述,以至于学生理解某些概念时,会出现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尴尬,导致部分内容无法深入理解。例如,计算机概念界定中,主机和显示器合二为一的“一体机”和“PAD”,如何区分其属性?这就是典型的较难理解的概念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正例、反例对比的方式,绕开概念本身的理论界定,而通过对其使用情况的感性认识,来理解究竟何为计算机。

(1)原设计

教材中的概念: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2)问题核心

概念讲解了计算机的作用,却没有呈现必要的实际使用意义,无法让中小学生理解何为计算机。

(3)改进型设计

流程一:展示计算机基本结构原理图,如上页图1所示。

流程二:提供正例,如表1所示。

流程三:提供反例,如表2所示。

教学评析:通过具体的指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概念的核心内容,使其在正反例的对比中进行感性经验的积累,从而形成自我的认知判断标准,丰富个体的经验积累。这种学习支架对解析概念尤为有效。

方式二:“为提升项目主题”的支架,以半成品加工型学习支架为例

半成品加工型学习支架借用了工业中产品加工的名词,意为通过对部分学生预设完成的作品进行部分的事先设计,让学生借助已经“做了一半”的学件进行重点部分的作品达成。在半成品加工的过程中,是对预计应呈现的学件进行仔细的筛选,选择出非本课重点内容,但耗用时间过长的部分进行预先加工,留出重要的、体现本课教学重点的部分给学生进行重点的练习。该形式对因课时问题无法达成预设的作业的内容尤为实用,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学习支架形式。

(1)原设计

在上述《人体红外传感器》一课中,教师的原设计是学生从熟悉软件界面开始,全部的程序均由学生现场编写,以体现学生掌握全部程序的理念。然而,借班试教中发现,学生认识界面和认识红外传感器原理耗用了三分之二的n时,最终教学任务未能顺利达成。

(2)问题核心

因学情基础差异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借班上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为零起点,初次接触该编程平台,导致无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程序的编写,影响了后期学习的推进。

(3)改进型设计

教师首先将机器人小车正常后退的程序编写好,并将其作为“半成品程序”发给学生,让学生继续编写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人体红外传感器”的脚本,并加入到该半成品中,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小车倒车中遇人停车的活动。

教学评析:在部分作业操作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半成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本节课中较为重点的内容,这样既让认知过程更为高效,也使学生能够全面知晓本节课重点学习的知识点。这样的半成品学习支架在“编程单元”“画图单元”等模块中使用较多。

方式三:“为量化评价过程服务”的支架,以内网动态网站、“问卷星”等软件工具型学习支架为例

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否有效是一节信息技术课成功与否的重要维度。对于教学设计而言,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借助量化的学习支架,避免过于感性的、笼统的评价指标,因此,教师要用数据和量表即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更为客观的教学评价过程,如“问卷星”在线调查工具、主题网站的动态数据库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学习支架。

(1)原设计

《机器人沿线走》一课为典型实验操作课,教学中,需要学生现场完成机器人巡线行走的实验。原设计中,教师安排了对“机器人完全在线上”“机器人偏左”“机器人偏右”三种情况进行实验分析,预设学生可以初步完成机器人沿线走的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程序自身难以描述,故难以说明自己遇到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验达成率不高。

(2)问题核心

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评价不能准确地传达给教师,以至于教师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必要的帮扶,影响了后期学习过程的深入。如果我们能设计出一个准确评价学习问题的支架,及时地洞悉问题出现的原因,由教师进行相应的学情处理,则可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

(3)改进型设计

评价过程的量化和具象化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支架得以体现,本课遇到的问题可以采用各类适合在网络计算机教室里进行的技术形式进行评价,使学习过程本身能够及时地传递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教师同步调整和改进的机会。

教学评析:该课采用的是以内网架构的动态网站及时提交数据库的形式进行的学习评价支架,通过在线的学生信息反馈(如图2),教师不仅能通过眼睛来观察学生的学情,还可以借助技术支架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检测,了解全体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我的学习情况进行评测,以便于在后续学习中,明确自我的学习指向。

学习支架理论的实施关注点

本文是从学习支架服务对象的范围来进行研究的,在设计使用学习支架的过程中,要留意几个细节。

1.“真伪”学习支架的甄别

学习支架是为提升学习效能而设计的,其目的明确指向学生。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所以教师在使用学习支架前,务必核实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习支架的概念,切勿为了锦上添花而过犹不及。

2.避免“过度”使用学习支架

学习支架的使用形式较多,在设计中,应遵循因需而设的原则,帮助学生在适宜的情况下使用学习支架,但当部分学习内容可以运用更为简易的形式而达到学习目标时,教师应采用教学效益最佳性价比的原则进行选择,切勿走入“为了支架而支架”的误区。

3.选择最佳支架形式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 键 词:刚架失稳 有侧移失稳 强支撑框架 有侧移框架

中图分类号:TU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Frame instability has two modes, respectively, lateral instability and no lateral instability.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lateral instability, is the application of member effective length method conditions. At present domestic to frame instability mode comparison across studies,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relevant frame stability concept, especially in the lateral shift problems.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tability of rigid frames in sideway questions related concepts,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 were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The full tex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rigid frame instability have a very good help.

Key words:Frame stability; Lateral instability; Strong support frame; Sway frames

1引言

目前在刚架稳定设计中,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就是构件计算长度法。就是先将作用有荷载的刚架按一阶弹性分析的方法确定内力,再利用按照弹性理论得到的刚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把柱转化为具有如此计算长度的压弯构件作弯矩作用平面内的稳定计算[3]。显然,在刚架稳定设计中,确定构件的计算长度非常重要,在规范中对有侧移失稳和无侧移失稳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出的计算长度系数相差很大,那么如何确定刚架失稳是无侧移失稳还是有侧移失稳就显得首当其冲了。本文介绍刚架失稳问题中有关侧移问题的概念解析,清晰明了的阐述刚架侧移问题。

2有侧移失稳和无侧移失稳

2.1 基本概念

刚架稳定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刚架的失稳模态,这对于计算刚架的稳定承载力是很重要的。同一个结构在相同的荷载作用下发生不同形式的失稳,其稳定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1]。

设计工作所用的单层刚架柱计算长度,是以荷载集中于柱顶的对称单跨等截面框架为依据的[2]。我们以单层单跨刚架为例说明刚架的失稳形式。

图1 刚架的失稳形式

图1 (a)所示单跨对称刚架,受两相同的柱顶集中荷载,可能发生图1 (b)所示的对称性变形失稳,也可能发生图1 (c)所示的非对称性失稳。发生对称性失稳时,变形大致呈左右对称形状,刚架节点无侧移但有转角,通常称之为无侧移失稳;发生非对称性失稳时,变形大致呈左右反对称形式,刚架同层节点向同一个方向发生相等侧移并有转角,这种失稳形式称为有侧移失稳。

3有侧移失稳和无侧移失稳的判断

3.1 判断失稳模式的框架分类

目前国内在判断刚架失稳形式时,都是将框架分为无支撑的纯框架和有支撑框架,其中有支撑框架根据抗侧移刚度的大小分为强支撑框架和弱支撑框架[4]。在文献[4]中,框架的定义如下:

纯框架:依靠构件和节点连接的抗弯能力,抵抗侧向荷载的框架。

强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中,支撑结构(支撑桁架、剪力墙、电梯井等)抗侧移刚度较大,可将该框架视为无侧移的框架。

弱支撑框架:在支撑框架中,支撑结构抗侧移刚度较弱,不能将该框架视为无侧移的框架。

这样的定义比较模糊,而且没有和刚架稳定联系起来。而在文献[5],[6]中对这种分类给出了直接与稳定相关的定义。其中分类的前提是当内力采用线性弹性分析,采用计算长度法计算框架柱的稳定性时,才采用上述分类。即

(1) 强支撑框架:当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支撑的抗侧刚度足够大,使得框架以无侧移的模式失稳时,这个框架称为强支撑框架。

(2) 弱支撑框架是支撑架的抗侧刚度不足以使框架发生无侧移失稳的框架。

(3) 纯框架是未设置任何支撑的框架结构,它的整体失稳是有侧移失稳[6]。

3.2 强支撑框架和弱支撑框架的判断

文献[4](钢结构设计规范)中5.3.3给出了设计中判断强支撑框架和弱支撑框架的判断公式。内容总结下来就是,当支撑结构的侧移刚度 满足公式

(1)

式中 , ――第i层层间所有框架柱用无侧移框架和有侧移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算得的轴压杆稳定承载力之和,则为强支撑框架。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按规范中的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确定。

当支撑结构的侧移刚度 不满足公式(1)的要求时,为弱支撑框架,框架柱的轴压杆稳定系数 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 , ――分别是框架柱用文献[4]的附录中无侧移框架柱和有侧移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算得的轴心压杆的稳定系数。

上述的判断方法是在实际应用中的简化方法,当考虑到实际结构的支撑体系(剪切型支撑、弯曲型支撑、弯剪型支撑)不同时,强支撑框架的判定准则会产生变化。文献[5],[6]对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框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给出了更全面的强弱支撑框架的判断准则。

3.3 有侧移失稳的本质

结构(构件)失稳表示其不再能承受附加的水平力或竖向力,代表了其水平抗侧刚度或竖向抗压刚度的丧失(刚度=0)[10]。轴心压杆受压失稳的本质是压力使受压构件的弯曲刚度减小,直至消失的过程[2]。这是稳定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么对于框架有侧移失稳,就是表明框架的抗侧刚度消失。

框架每一层的抗侧刚度可以从结构的线性分析直接得到。例如 是第 层的总剪力, 为这一层的层间位移,得到的层抗侧刚度为

是什么使这个框架层从抗侧刚度 变为等于0?显然是竖向荷载,竖向荷载就像是一种负刚度的因素,抵消了框架的正刚度[6]。怎么得到框架竖向荷载的负刚度呢?

我们从最简单的结构受力情况说起。

图2 竖向荷载的负刚度

如图2(a)所示杆件没有抗侧刚度,作用了压力P之后,因为竖向荷载是负刚度,杆件很快就会垮掉(几何可变)。必须给以侧向支撑才能保持稳定(图2(b))[10]。侧向支撑的刚度 时才能使杆件稳定。反过来可以推论:P的负刚度为 。侧移失稳时

即负刚度+抗侧刚度=0.

对于悬臂柱,临界荷载为 ,当作用的竖向荷载 时,抗侧刚度 ,记 为P的等效负刚度,要求 得到 。参照 的形式可以假定:

得到 ,此时。

再对如图2(c)的柱上下端均为弹性转动约束的情况,可以推导出 式中 在1.0~1.216之间变化,绝大多数在1.1~1.16之间变化,偏安全可以取 [10]。

应用到多层多跨框架中,文献[6]给出了说明。根据规范查表得到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求得各柱子的临界荷载 之后,从而得到竖向荷载的等效负刚度,即

(3)

因此框架有侧移失稳时

(4)

式中, 即层间抗侧刚度, 是第 层的总剪力, 为这一层的层间位移,通过线性分析可以得到。 是这一层的第 个柱的轴力; ,这个系数变化非常小,从工程实际的角度来看,取1.1的情况下,得到的临界荷载最大值误差为10%,如果换算到计算长度系数,则最大的误差只是5%[6]。

这样得到的公式(4)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帮助我们理解框架爱有侧移失稳本质的基础上,能解决框架中各柱子轴力分布不均时的临界荷载及计算长度,也能分析框架各层的稳定性。

4有侧移框架和无侧移框架

文献[3]中在4.1节中提到:按规定,对于有支撑的刚架,当其抗侧移的刚度大于或等于同类无支撑刚架抗侧移刚度的5倍时,方认为支撑系统有效,否则仍按无支撑刚架计算其稳定性。但又在4.9节中抛弃了这种说法,采用了文献[4]的规定。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概念性的问题,就是有侧移框架和无侧移框架到底指的是什么?它们与框架有侧移失稳和无侧移失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1 有侧移框架和无侧移框架的概念解析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 [7] 第5.2.2条最末尾有这样一个注释:无侧移框架系指框架中设有支撑架、剪力墙、电梯井等支撑结构,且其抗侧移刚度等于和大于框架本身抗侧移刚度的5倍者。有侧移结构系指框架中未设上述支撑者,或支撑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小于框架本身抗侧移刚度的5倍者。

这样的概念让人困惑。因为稍有结构常识的人都清楚的知道,所有的结构及框架-支撑结构中的框架在水平风力或地震力作用下,都会产生侧移。那么文献[7]中的分类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者具有什么用途呢?

实际上,文献[7]中的准则是对国外规范误解的结果。5倍关系最早由欧洲钢结构协会于1977年提出,提出5倍关系的最早本意是对支撑部分和框架部分分担水平力的比例进行界定,当支撑抗侧刚度大于纯框架抗侧刚度的5倍时,框架分担的水平力可以忽略不计,框架因不承担水平力而无侧移,并不是框架发生无侧移失稳[8]。

那么,对于有侧移框架和无侧移框架的定义,其实是针对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根据其水平力的分担比例来划分的。

(1) 在双重抗侧力结构中,框架承受的总水平力小于等于总剪力的20%,则可以以足够的精确度假设所有的水平力都由支撑架(剪力墙)承受,框架本身不承受水平力,从而这个框架可以看作无侧移框架。

(2) 不满足上述规定的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是有侧移框架。

这样的区分,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可以带来计算上的简化,在计算机时代,实用上已经没有必要。但是仍然可以根据这个分类,对结构的受力特性有一个初步的总体上的了解:有侧移框架是要承担水平力的,而无侧移框架依靠其他刚度更大的子结构来承担水平力[6]。

4.2 两种框架分类的区别

有侧移框架和无侧移框架的区分,不涉及到框架的稳定性计算,只是通过了解建筑物各子结构在承受水平力上的相对比例,对框架进行一个分类。在框架分担的水平力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简化的力学分析。

强支撑框架和弱支撑框架的区分是用于判断双重抗侧力结构中框架部分的失稳模式的。根据框架结构是发生有侧移失稳还是无侧移失稳,或者介于两者之间,选择和计算对应的框架柱的计算长度及承载力。

5结语

本文从整体上对刚架稳定中侧移问题进行了阐述,据此可以更好地学习刚架稳定内容,理解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有关规定,更准确地选择钢结构稳定计算的图表或公式。

参考文献:

[1] 郭耀杰.钢结构稳定设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绍蕃,顾强.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骥.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S].北京,2003.

[5] 童根树.钢结构平面内稳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童根树.钢结构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88)[S].北京,1989.

[8] 季渊.多高层框架-支撑结构的弹塑性稳定分析及其支撑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 陈绍蕃.钢结构稳定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支撑模板 排架系统 安全技术

前言

本文针对房屋建筑中8m及8m以上高支撑模板排架在使用过程易出现的问题好操作要求进行阐述。

1、高支撑模板排架系统的基本构件

本文所述高支撑模板排架是利用结构楼板或地面作为直接承载体,由钢管扣件连接成型的排架支撑系统,整个体系的受力传递:荷载顶步格栅水平杆大横杆立杆楼面或地面。。系统中所有力均有钢管与扣件共同承担,因此作为主要受力构件,这两部分的材料必须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类钢管型号及扣件的缺陷不在少数,如扣件抗滑性能、抗破坏性能不达标及无任何标识,同时还发现有涂漆翻新的扣件;钢管壁厚不达标等情况,严重危害到排架的安全。

1.1模板存在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的模版主要存在壁厚不够、夹板内采用木屑填充冲压成型等问题,影响到结构的质量及不能重复使用节能要求。

1.2扣件存在的质量缺陷

脚手架扣减使用前,应按品牌抽样检测,有裂缝、变形的严禁使用,出现滑丝的螺栓必须更换,达到强度要求。一般情况,、旋转扣减拧紧力矩达到40~65N・时,试验表明:单扣件在12KN的荷载下不会滑动,其抗滑承载力可取8.0KN;双扣件在20KN的荷载下会滑动,其抗滑动承载力可取12.0KN。对接扣件的抗滑承载力值取3.2KN.

1.3钢管存在的质量缺陷

脚手架钢管一般需抽样进行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外观质量、外径、壁厚、端面偏差等方面的进行检测,在施工现场钢管出现最多的情况时:①钢管翘曲、弯曲;②壁厚达不到规定的要求;③钢管锈蚀严重;④钢管上打孔破坏自身结构性能等。

1.4地基(楼面或地面)承载要求

排架立杆经过底部垫板最终将上部荷载传递至楼板或地面,因此对结构楼板或地面的承载能力必须进行验算,对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部位需采取加固等相关措施,一般有结构楼板厚度加大,配筋增加;结构底板加撑等。在自然地面搭设的排架,地基需要经过夯实或浇筑混凝土硬地坪,并在立杆底部加设槽钢(一般采用8号槽钢)或统长垫木,以达到承载要求,并设置排水措施。施工现场为抢进度,在刚浇筑完没多久,混凝土强度未达大设计要求的结构楼板面上搭设脚手架的情况比比皆是,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且危害到排架的安全。

2、高支撑排架搭设技术要求

根据上海市有关规定,8m及8m以上的支撑排架属于重大危险源,项目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按照论证通过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搭设,排架立杆的间距和横杆步距按照计算书的结果设置。搭设完成后由总包项目技术负责人、监理及相关人员验收检查,验收合格挂牌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排架计算时需包含以下几部分①模板强度、刚度;②水平杆强度、刚度;③立杆强度、稳定性;④扣件抗滑承载力;⑤支撑系统整体稳定(抗倾覆)计算;⑥地基承载力。

计算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钢管扣件水平模板的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

计算是高支撑排架大蛇的依据,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按照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谨慎计算,对支撑材料、立杆稳定、支撑系统整体稳定、地基承载力等都要认真进行复算,切不可粗心大意,以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酿成重大损失。

根据上海市规定,对模板排架计算需采用“施工现场设施安全计算”PKPM计算软件,但该软件中未涉及高支撑模板排架模块,因此诸多施工单位利用落地式钢管扣件脚手架或倾斜平台的计算模块作为高支撑模板排架的计算,容易产生偏差。经过多次实践,不少单位总结出:在高支撑模板排架计算中步距一般不宜超过1.5m,纵横向立杆间距根据计算一般不宜超过1.8m,此经验可供参考。

3、高支撑模板排架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施工现场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后必须组织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方可搭设。

⑵在既有施工方案指导下、严格按方案搭设,如立杆的纵横向间距、步距等均须符合计算书中确定的尺寸要求。

⑶搭设前,须由方案编制人对施工操作人员实施交底,包括技术和安全;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⑷搭设时,必须在相关区域内设置警示标志或隔离;高度超过2m处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施工作业面需设置牢固、可靠、有效的登高和安全防护设施。

再搭设过程中,部分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扣件拧紧度不够,未进行扭力扳手检查,造成扣件松动等情况,严重影响排架的安全性能;有些操作人员对规范不了解,在立杆接长处未错开设置,断面处于同一位置;现场可发现大多数排架的底座和纵横向扫地杆件未设置,更有甚者采用对接扣件作为底部接长直接搁置在楼面上,形成重大安全隐患。

根据规范要求,满堂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剪刀撑设置的角度与地面成45°~60°,跨越立杆根数约为5~7根;高于4

米的模板支架,起两端与中间每隔4米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作为加强层。然而在现场实际情况,发现大部分高支模未设置水平剪刀撑,对构件的整体稳定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现场进行检查验收时,应对未符合方案和规范要求的部位军需提出整改,并进行复查,以确保架体的安全。

⑸搭设后,必须有方案编制人员组织安全员、监理和相关责任人共同验收,并在验收记录中签字,同时悬挂验收合格牌。验收内容应包括:①整架稳定:扫地杆是否设置;沿立杆每步均应设置纵横向水平杆且纵横两向无缺杆;②立杆支撑:支于地面时,须在混凝土地面上直立杆;支于楼面时,加支顶,楼面下不少于两层时至少支顶两层,底座和顶托螺栓的伸出长度不大于300mm;③禁止事项:钢立杆除顶部可用搭接外,必须对接,禁止搭接;禁止用钢管代替钢梁从楼层挑出作为立杆支座;禁止用钢管从外脚手架上伸出斜支悬挑模板;禁止用木杆做立杆;禁止使用分层搭设的支撑体系。

⑹在拆除前,须由责任人确认改排架确实不需要在用时,方可拆除。

⑺拆除时,由上而下逐步进行,不得采用跳档式。拆除的构件传递至地面,不得高空抛落,扣件等应用袋装下运。

4高支撑模板排架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作为重大危险源,高支撑模板排架在搭设、使用、拆除过程中均需严格监护。尤其是使用过程,因为荷载(钢筋混凝土恒载和施工活载)的逐步增加,对架体的承载力考验一步步加强,派专人在架置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甚至暂停施工,待查明原因、问题解决后方可继续进行。

⑵对高支撑模板排架待结构混凝土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后才予以拆除,确保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

⑶使用过程中,排架始终处于受力状态,严禁随意拆除受力杆件。

5结语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超大空间结构、变形控制、立杆轴力、动态监测、信息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工程概况

1.1 工程规模及概况描述

江苏广电城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4号,裙楼为电视工艺用房,建筑面积68000m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8层,地下2层。裙楼设1200座电视剧场一座(如图一),剧场包括池座区和舞台区两大部分(如图一),舞台区1600m2分侧舞台和主舞台,两侧为侧舞台,跨2~3层空间,跨度20m,净空高度10m,主舞台居中,面积550m2(主舞台范围28.8m×19.2m),为机械升降舞台,主舞台的底仓为地下室负一层(结构标高-5.2m),顶为裙楼屋面(结构标高38.00m),跨8层空间,净空高度43.2m,如同一个巨大的天井,而主舞台顶就是天井的盖子,整个主舞台区域为一个超大空间结构。

图一施工中的剧场(23.0m标高)

1.2主舞台屋面钢筋混凝梁结构设计特点

主舞台屋面东西长28.8m,南北长19.2m,屋面标高为38.0,而与其相邻的周边裙楼屋面标高为36.0m,该高差部分分别设置1000×3700 mm 、1000×3500 mm预应力屋面梁形成一个“井口”(如图二),主舞台屋面梁板就像“井盖”,为满足舞台机械设备安装的吊挂荷载的需要,主舞台屋面梁板南北方向设置800×1500 mm 3根预应力主梁和2根700×1000 mm次梁,东西方向设置4根700×1000 mm次梁形井字屋盖搁置与“井口”(如图三)。

图二舞台大空间“井口”(36.0m标高)

图三施工中的主舞台大空间屋面(38.0m标高)

二 施工方案描述及重点、难点分析

2.1 主舞台屋面梁板高支模排架施工方案描述

近年来国内钢筋混凝土高支撑模板结构由于支撑排架设计和施工问题导致垮塌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极坏。本工程主舞台屋面超大空间结构为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得到了建设、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确保该高支模施工的安全,施工单位分别设计了桁架支模和脚手钢管搭设排架支模的两套方案。经过多轮讨论和方案比选,结合现有塔吊的布置位置的起重能力,在方便施工和确保施工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决定选择常规钢管、扣件搭设排架的支撑形式。

排架设计为:采用Φ48×3.0脚手钢管扣件搭设,按梁与板按不同的荷载分别计算:1000×3700mm梁下设横向12根立杆,800×1500mm梁下设横向5根立杆, 600×1000mm、700×1000mm、600×900mm屋面梁下设横向4根立杆,立杆纵距均为0.6m,步距均为1.6m,水平横杆双向拉通,设双向剪刀撑;板下排架搭设,立杆纵横距为600×1200mm,与梁下立杆模数吻合,步距采用1.6m,双向水平杆与梁下排架拉通。为确保架体稳定和分担部分立杆荷载,在主舞台周边的各层已完成的砼梁面按1.2m模数埋入短钢管,排架的横杆与短钢管拉结固定,排架与周边的砼结构顶紧或与周边的柱用钢管夹固,同时在中部区域梁交点荷载集中位置设置4个钢管加强搭构架(形式类似于塔吊塔身标准节)的加强区。主舞台屋面支撑排架搭设共使钢管610t,各类型扣件3.6万只。

2.2主舞台屋面梁板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主舞台屋面板的“井口”四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梁为跨度大(28.8 m、19.2 m)、截面大(1000×3700 mm 、1000×3500 mm),屋面顶板为大空间(净空h=43.2m),结构自重大,施工荷载大。施工的重点为模板排架系统的设计、搭设、拆除,其中支撑立杆需对接6个接头。施工的难点为模板支撑排架系统变形控制,尤其是大梁和“井口”四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大梁施工过程中模板排架系统立杆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根据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文件《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要求该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跨度超过18m,线荷载大于15kN/m,其模板支撑系统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应按规定进行专家论证。

三专项施工方案审查、论证和要求

3.1专项方案审查、论证

专家审查了施工方案支撑系统的计算书、支撑系统构造措施、砼浇筑方法、浇筑程序、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同时也对施工方案的形式进行了审查,确认了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专家提出如下论证意见:(1)支撑立杆立于-5.2m楼面(负一层),由于荷载较大必须在立杆下垫板,同时在负二层增加立杆对-5.2m楼面进行加强(原施工排架支撑保留未拆除),并控制地下室顶板支撑的拆除必须在上部支撑脚手架拆除之后进行;(2)应采用适当手段对支撑立杆工作轴力进行多阶段动态监测,做到信息化施工;(3)支撑立杆与顶部横杆应采用双扣件,拧紧力矩应达到40~65Nm;(4)模板支撑系统应与两侧已完成结构可靠连接,适当分担施工荷载,制约架体侧向变形;(5)支撑排架应分层设置防坠落安全网。施工单位将专家书面意见作为附件对原方案进行了完善,并履行了申报手续。

3.2支撑排架立杆轴力监测的必要性和要求

按专家方案论证意见要求,需进一步有效控制支撑排架在施工过程中的整体稳定和变形,做到信息化施工。由于该排架高度达43.2m,屋面梁截面大、跨度大,集中线荷载大,属于典型的重荷载超高支模,又由于砼施工中排架支撑承受荷载随着砼浇捣不断变化,整个模板支撑排架体系属于时变结构体系,为确保施工安全,除混凝土浇筑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载荷、对称进行浇筑外,确需采取适当有效的监测手段对支撑受力体系工作状况进行监测,传统的吊锤挂线监测方法显然无法实现迅速、准确地测量和反馈受力、变形情况。本工程选择委托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针对本支撑排架的具体工况采取科技手段对支撑架体受力、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做到及时反馈受力、变形数据信息。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编制了本支撑排架立杆轴力多阶段动态监测方案,并进行施工全过程监测。

四 支撑排架立杆轴力多阶段监测

4.1测点布置及测试仪器

根据该排架受力情况布置了6个监测点,分别位于800×1500mm与700×1000mm梁相交立杆处下布置轴力测力点1、2、3、4、5、6,立杆下轴力测力点布置如图四所示,立杆轴力测试仪器采用TJL-4柱式拉压传感器,如图五所示。

图四立杆下轴力测力点布置平面图

图五 TJL-4柱式拉压传感器图六 轴力监测工况图

4.2立杆轴力多阶段动态监测

立杆轴力理论值根据现场排架搭设和具体测点立杆位置计算所得,所得立杆轴力增加值用于计算立杆失稳变形,从而确定立杆警戒报警值,经计算主舞台排架支撑立杆失稳极限轴力值为13.8KN,取立杆失稳极限轴力值的60%(8.280KN)为安全报警值。实测值超过安全报警值时混凝土浇筑暂停,查明原因,解除隐患后恢复施工,真正做到动态监测、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安全。轴力监测工况如图六。

(1)工况一:模板支架搭设完成~砼浇筑前,本工况考虑高支撑模板排架搭设完成的受力情况,支架仅承受自重及模板、钢筋作用,此时立杆轴力较小,读取相应的初始值。

(2)工况二:砼浇筑过程中,本工程考虑砼浇筑期间排架的受力状况,此时排架承受工况一的各项荷载以外,尚需承受新浇筑砼的自重以及施工活荷载作用,此时支架处于受力最不利状态,所以该工况作为重点监测。砼浇筑过程中由于浇筑路径及施工流程的变化带来作用于支模排架的荷载变化也较大,实际测试时为每隔1~2小时读取一次读数。

(3)各测点不同工况下理论计算值:单位(KN)

4.3监测情况及数据

(1)工况一:砼浇筑前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实测数据为读数平均值,单位KN)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测值比理论计算值小,这是由于变形协调的作用,模板支架的自重荷载未能完全落在传感器上。

(2)工况二:砼浇筑时荷载的增加值(实测数据为读数平均值,单位KN)

五 监测结果分析

砼浇筑时实测荷载的增加值与理论值比较(实测数据为读数平均值,单位KN)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测数据值远小于安全报警值8.280KN,实际各测点的增加值与理论计算增加值基本吻合,但实际增加值相对于计算增加值偏小,原因如下:

(1)由于理论计算采用的是简化计算,为考虑整体效应;同时所测区域位于C轴等接近边缘构件部位,该区域部分荷载轴力通过连墙件直接传递到周边已完成的混凝土结构上,对该区域起到卸载作用,符合方案设计预期。

(2)由于与计算增加值比较的实测读数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最终值,没有考虑施工荷载。

实际浇筑混凝土是采用对称浇筑,而且有意识地分层浇筑,这样已浇好的部分对模板支架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六 总结

通过全过程多阶段对高支撑模板排架立杆轴力进行动态监测,实现了对支撑排架体系方案设计的验证,实现了动态控制和信息化施工。在参建各方努力和配合下,主舞台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空间结构施工顺利,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高支撑模板排架受力和变形均在控制范围内,整个浇筑过程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取得了良好的预控效果,该项目获2009年国优鲁班奖。

参考文献

【1】《建筑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201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超高超限;钢管扣件式支模架;施工及现场控制

中图分类号:P4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建筑都带有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等类似建造,这就导致支模架施工时的超高超限情况的发生日益增加,这种工程在进行现场施工时往往带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搭设的支模架若超过一定的规模就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为这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原理包括土力学、工程力学、砼结构以及施工技术在内的多个方面。

因此也体现出的搭设超高超限支模架在超过特定规模因而具有较大风险性时,对其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加强施工方案的制定、审核以及实施控制是极其必要的。与此同时,在现场施工时还要对其搭建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建设进度予以高度重视,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和其他经济损失。下面就对超高超限钢管扣件式支模架施工方案及现场控制的几个相关方面展开探讨和思考,旨在为具体施工提供理论借鉴。

一、施工方案编制内容

根据国家规定中关于超高超限钢管扣件式支模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在超过一定规模时具有较大风险性的有关要求,建筑方的施工部门在对超高超限支模架进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时根据规定所要包含的有多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工程概况及其相应的编制依据

工程概况指的是对工程的内容以及当前进度的简要叙述,说明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筑面积、结构层次、建筑高度、结构类型等;说明各方建设主体,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对超高超限支模架的主要结构、技术保证条件和施工要求的概述,说明本方案编制范围结构工程概况,包括部位、梁截面尺寸、跨度、搭设高度,相邻板厚度,支模架立杆基础(楼板或地坪)情况,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等。结构为无梁楼盖时,应对柱帽情况进行说明;说明本支模架的特点和难点。而编制依据则是指要对其编制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的标准和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图等进行有效说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标准、程序性文件等。

(二)支模架搭设参数

说明各类超高超限结构的搭设参数,包括梁和相邻板下立杆纵、横间距,梁底增加立杆根数、梁底立杆支撑方式(可调托座、双扣件等)、支模架步距、横(纵)向水平杆(主、次楞)材料和间距、梁底小楞方向、规格和根数、竖向和水平剪刀撑布置情况、立杆基础处理或加固做法等。

(三)施工部署

1、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组织机构。采用框图反映,应注明各岗位人员名单;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说明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架子工等特种作业人员配置和证编号及项目部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做法。

2、材料、设备、劳动力组织:列表说明支模架主要材料配置情况,包括钢管、扣件、模板、方木、可调托座等;列表说明主要设备(包括检测设备)的配置情况,包括规格、型号和数量等;列表说明主要操作班组配置情况,包括结构设计的相关工种。

3、施工进度安排:说明超高超限结构部位施工的进度安排,宜以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

4、混凝土浇捣安排:说明柱(墙)和梁板混凝土的浇筑顺序;说明梁板混凝土浇筑流向;说明制定防止混凝土超高堆置的措施等;说明特殊构件,如高低跨部位、上翻梁、伸缩缝处双梁的施工方法。

(四)支模架构造要求与技术措施:

立杆、水平杆、剪刀撑的构造要求;与周围结构拉结措施;架体基础处理措施;特殊部位的处理措施;上下通道和防护做法;防雷措施;

(五)支模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

1、材料验收:包括搭设材料的进场验收和抽样复验的要求,材料包括钢管、扣件、模板、方木、可调托座及其配件等。

2、搭设过程控制:包括施工工艺、技术交底、过程检查、支模架和模板搭设和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底板拆除时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等。

3、支模架验收;支模架验收程序、参加人员及具体验收内容,并附模板支架验收记录表。监理单位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施工企业的相关部门应参加支模架验收,梁底水平杆与立杆连接扣件应采用扭力扳手全数检查。

4、支模架监测监控:说明模板支撑系统在搭设、钢筋安装、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及混凝土终凝前后模板支撑体系位移的监测监控措施,包括测点布置、监测人员、监测仪器、监测频率、监测警报值等。监测项目应包括扣件沉降、支架位移和变形等。

(六)应急预案

危险源分析;应急领导小组,说明具体人员和联系电话、分工和职责;应急材料准备;应急措施。

(七)计算书

说明模板支撑系统的主要构件的材料强度、截面特征及各项荷载设计值及荷载组合,列出计算简图和截面构造大样图,注明材料尺寸、规格、纵横支撑间距。计算内容包括:

1、梁、板模板支撑系统水平构件强度和刚度验算。

2、梁板下立杆稳定性验算。

3、扣件抗滑承载力验算。

4、立杆地基或支撑层承载力验算。

(八)相关附件和附图

1、高大模板支架区域结构平面图,应反映超限量的位置和截面尺寸;

2、支模架立杆和水平杆平面布置图,应反映梁板底立杆的纵、横间距,当搭设区域较大时,可选取代表性区间进行立杆布置;

3、水平剪刀撑布置平面图及竖向剪刀撑布置投影图;

4、支模架纵、横向立面图和剖面图;

5、梁板支模节点详图;

6、支模架与柱、梁拉结节点加固等详图;

7、特殊部位节点详图(包括后浇带、伸缩缝、沉降缝支模架节点,高低跨

梁和上翻梁支模架节点、立杆基础节点图等);

8、支模架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9、支模架人员上下安全通道图

10、浇筑竖向构件砼操作平台图

11、支模架接地图

12、施工现场总平面图

二、超高超限支模架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核重点

(一)专家论证支模架施工方案

这一环节指的是专家论证是否属实及其论证权威性,其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具有全面的论证意见书、施工单位对意见书中的专家意见和论证问题是否进行答复和是否依据所提问题修改方案。若论证提出的问题较大,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专家的论证意见做出修改并再次组织专家论证。

(二)方案的设计和审批情况

方案的设计情况主要包括其计算结果是否按照相关文件和规范的要求进行;所使用的计算参数和数据以及计算是否确认无误;方案描述与平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等是否一致;方案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设计内容是否包含检测和验收等等。方案的审批主要是对其编制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前者是指检查方案的编制、审核和批准等手续,方案需公司加盖印章且不允许代签;后者主要是指前文中的方案编制内容是否完全具备且所制内容有代表性。

(三)方案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支模架施工方案的监测极其重要,其内容主要有布置监测点和相关设备、设置监测限值和频率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其中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应急预案的制定,它需要制定出预防依据和目的、预防限度、预防组织及其相应责任、预警设备与其他资源以及具体的救援方式。此外还要对应急预案的实用性能进行测试及审核。

(四)支模架施工的总体部署及其重难点

支模架施工的总体部署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周边构件砼的浇筑和超高支模架的搭设;在总体上规划出各施工环节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尽可能按计划进度的要求来配置施工设备和人员。

其重点及难点在于其描述是否全面实际且具有针对性,具体包括控制立杆间距和原材料;剪刀撑、扫地杆、连接节点、支模架下层楼板的支撑可靠性;竖向构件砼的浇筑时间和养护时间;梁板砼浇筑时间和砼浇筑方向及荷载的控制措施;监测、模板拆除等。

三、支模架搭设参数及计算的要点

对超高超限梁按截面进行分类,以各类别中的最大截面梁经过计算后确定搭设参数,计算简图必须与实际采用的搭设方法相符,所确定的计算参数等需要与实际使用的材料相一致。应采用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说明软件的名称和版本。最好使用两个以上的不同版本的软件,防止软件出错。杜绝由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确保支模架的安全。

四、支模架施工的现场控制要点

(一)控制支模架的施工材料

支模架的施工材料主要是指钢管,这种材料在市场上具有许多种类,各个品种的质量和规格都存在着差距,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壁厚,因此要控制支模架的施工材料就要着重检查钢管,严禁在工程中使用外形发生变形或锈蚀等现象的劣质钢管,除此之外,还要清除出产生严重锈蚀、破裂或串扣的劣质扣件。为防万一,应在使用前将需要用到的扣件和钢管送去检验以进一步保证安全性。此外,钢管的壁厚可分为3.0、3.2和3.5等许多种,因此还要注意检查所要采用的钢管种类是否满足施工方案的要求。

(二)控制检查支模架的搭设

控制检查支模架的搭设重点是按照方案检查步距、立杆间距和剪刀撑设置间距;同一步内不得出现相邻二立杆对接接头或存在二个以上接头;检查纵横向水平杆和扫地杆的方向是否一致及其数量;支模架应单独搭设并不得与外脚手架相连;超高超限梁、板支模架模数与相邻一般梁、板支模架是否相匹配,纵横水平杆是否拉通。竖向构件是否提前浇筑砼。砼是否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进行梁板施工。纵横水平杆是否与已浇筑的竖向构件和相邻的砼构件顶紧或抱牢,以增强支模架的整体稳定性。首层楼板浇筑要特别关注下部回填土的密实质量,对于梁板荷载较大的工程,应在立杆下部采取支垫措施,必要时应专门浇筑混凝土基础;对于上部荷载较大的建筑物,应加强支模架的构造措施检查,加强整体性。

检查人员应重视扫地杆的设置并将其作为验收重点,其次,施工现场加强扣件紧固力检查。此外,巡检时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否则会加大整改难度,从而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注意:不按专项方案实施的应责令整改,拒不整改的要立即责令停工整改。

(三)支模架工程的验收

项目部主要负责按规范、标准的验收,而模板支架的验收则是由该项目的经理及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负责。以明确施工单位的验收责任及其主体地位。工程验收合格经总监理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签字后进入下道施工环节。

五、砼浇筑施工的现场控制要点

施工时应遵循先低后高,先竖向构件,后梁板的原则。先进行竖向构件砼的浇筑。待竖向构件砼浇筑完成,达到一定强度后支模架与之进行可靠连接和加固,以增加支模架的整体稳定性。对梁板砼浇筑方向应合理安排,以防止支模架偏心受力而失稳,在砼浇筑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振动砼产生的荷载、施工人员和设备的荷载和施工作业时砼超高堆置的荷载。以防止支模架坍塌。支模架在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危险,就可以算是效果良好的,且实现了理想施工。

结论:综上所述,搭设的支模架若超过一定的规模就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关部门必须对这一点予以高度重视,若是施工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就会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人员大量伤亡以及较为恶劣的社会反响因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监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施工方案的审核和现场控制,从根源上杜绝灾难的发生,达到最大可能地减少安全灾害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区锦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施工及安全管理[J];广东建材;2009年10期

支架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炼钢工业厂房;屋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某钢铁公司45t转炉炼钢工程中,炼钢厂房特点:厂房吊车多为重级工作制的大吨位吊车;屋面积灰荷载大;屋面管道荷载复杂,荷载大;局部屋面系统与高层框架连接处屋架上设钢平台;吊车梁轨面标高较高,使得屋面檐口标高较高,因而屋面风载较大。这些特点都让炼钢车间屋面系统受力复杂。公司转炉炼钢工程炼钢车间,由出坯跨(A—B)、浇铸跨(B—C)、钢水接收跨(C—D)、转炉跨(D—E)、加料跨(E—F)所组成。出坯跨(A—B)跨度 30m,轨面标高10.000m。

一、选定结构方案

屋架结构体系有檩及无檩两方案。有檩体系构件轻、用料省、运输安装轻便,但其屋盖构件量多、构造复杂、屋盖横向整体刚度差。此项工程使用的是檩屋盖。

确定屋架形式

选择屋架形式与天窗形式、屋面坡度、经济指标、与柱子连接方式及运输、施工等因素有关。此工程屋面坡1/10,横向天窗,用单坡梯形钢屋架。

确定檩条形式

檩条首先选用实腹构件,檩距及跨度较大也可用空腹式或格构式构件。檩条设计成单跨简支构件,实腹式檩条设计成连续构件。工程跨度6米,屋面维护用压型钢板,采用实腹式檩条,制作、维护方便。

二、结构方案的设计要点和计算方法

1、布置支撑

布置支撑须综合考虑厂房柱网布置、厂房跨度和高度、屋面材料、屋盖结构形式、屋架间距、吊车起重量及其工作制、有无悬挂起重运输设备或其它振动设备、地震设防烈度等具体情况。

2.1.1 屋架横向支撑

工程1~7轴长 36 米,19~29轴长 60米,且设检修吊车电葫芦,除结构单元两端设横向支撑外,还设检修吊车电葫芦的两侧跨间设横向支撑。7~19轴长126 米的这个结构单元内除将横向支撑设置在两端外,还应在中部增设一道横向支撑。

2.1.2 屋架纵向支撑

屋架纵向支撑设在传递排架横梁支座反力的平面内,与横向支撑组成封闭型支撑框架,增强厂房骨架空间刚度。工程A~B跨,B~C跨,C~D跨,E~F跨两端均设一道纵向支撑。

2.1.3 屋架垂直支撑及系杆

由于本工程在屋架端部设有托架,可兼作垂直支撑。根据屋架垂直支撑布置原则,因为屋架跨度小于30 米,所以仅需在跨度中央设置一道垂直支撑。为保证温度区段内所有屋架受压弦杆在安装和使用阶段的稳定或减少受拉弦杆的长细比,应在厂房两端屋架横向支撑桁架节点间沿纵向设置通长的水平系杆。

2.1.4 支撑杆件的设计

支撑杆件一般按长细比选择截面,压杆的容许长细比为200,有重级工作制吊车的厂房拉杆的容许长细比为350,其余情况拉杆的容许长细比为400。交叉斜杆和柔性系杆按拉杆考虑,非交叉斜杆和横杆以及刚性系杆按压杆考虑。当支撑桁架跨度较大、风载较大或承受地震力以及做弹性支承时,尚应计算其内力。

檩条的设计

檩条间距为 1.5 米左右。在选用檩条断面时,应考虑天沟的高度,使檩条高大于或等于天沟高,无需过多采取构造措施,排水就很通畅。

檩条一般垂直于屋顶坡面放置,此时,檩条承受双向弯曲其竖向荷载的坡向分力,在计算檩条时应完全计入。檩条下的隅撑垂直于水平面,给檩条提供双向支承,根据檩条的受力简图,分别计算出Mx,My,按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截面的校核。

2.2.1强度计算

2.2.2整体稳定

屋架的设计

屋架的形式在按工艺和建筑要求初步选取后,尚应综合考虑天窗、檩条、屋盖支撑、荷载情况以及和柱的连接等因素。本工程荷载较大,跨度较大,取屋架端部高度为 2 米。

2.3.1 计算原则

本工程弦杆采用轧制型钢,其在桁架平面内的杆件截面高度与几何长度之比大于1/10,故应考虑屋架变位后节点刚性所产生的次应力,可将弦杆的计算应力乘1.15 的系数来考虑节点次弯矩的影响。屋架中所有杆件的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各杆件的轴线在节点处交于同一点。作用在屋架上的悬挂吊车的竖向荷载不考虑动力系数,其产生的水平荷载计算屋架时不予考虑。

2.3.2 屋架计算的荷载组合

屋架计算的荷载组合与屋架同柱的连接方式有关。①与柱铰接的屋架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按下列情况计算杆件内力组合:a 全跨荷载设计值:永久荷载 + 屋面活荷载或雪荷载 + 积灰荷载 + 悬挂吊车荷载。b 半跨荷载设计值:全跨永久荷载+ 半跨屋面活荷载或雪荷载 + 半跨积灰荷载 + 悬挂吊车荷载。c 柱顶水平力与上二项进行组合。②与柱刚接的屋架在荷载设计值作用下,除按上列情况计算杆件内力外,还应考虑作用于屋架端部的水平力。端弯矩 M 可用一对力偶 H=M/h0 来代替,它与水平力的组合分成如下三组:a 左端为 - M1max 和 - H,右端为 - M2 和 - H;b左端为 +M1max 和 +H,右端为 +M2 和 +H;c 一端为±Mmax,另一端为 +M。

2.3.3 屋架的内力计算(略)

2.3.4 杆件的计算长度和容许长细比(略)

2.3.5 杆件的截面形式的确定

本工程受压弦杆的平面外和平面内的计算长度相等,采用长边相连的不等边角钢。受拉弦杆本宜采用短边相连的不等边角钢或等边角钢,以重量最轻为原则。支座受压斜杆采用长边相的不等边角钢或等边角钢,以重量最轻为原则。连接垂直支撑的杆件宜采用等边角钢组成的十字形截面。其它腹杆一般采用等边角钢组成的 T形截面。

三、节点设计原则和计算

只讨论屋架端节点设计,屋架与柱连接有铰接和刚接两种,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支承节点方式。

屋架的铰接支承方式

支座节点处加劲板应对称设置,厚≦节点板厚度,加劲板厚中心线位于各杆件合力重合。支座节点计算,包括底板面积及厚度、节点板与加劲板的竖焊缝以及加劲板、加劲板的水平焊缝三个部分。

3.1.1底板面积及厚度

底板面积按下式计算:

底板的厚度按均布荷载下抗弯强度计算:

支座底板的厚度计算:

3.1.2 加劲肋与节点板的连接焊缝

加劲肋的厚度≦节点板厚,通常假定一个加劲肋传递支座反力1/4。

2、屋架的刚接支承方式

全钢结构房屋中,柱与屋架连接有时设计成刚性连接,在此时支座节点不仅承受屋架竖向支座反力,还承受屋架作为框架横梁的弯矩和水平力。为使节点板不至过大,屋架弦杆和斜腹杆轴线一般汇于柱内缘。

四、结论

刚接支承通常是安装焊缝加支托的刚接支座节点,用普通C级螺栓加承力支托的刚性支座节点及利用柱顶设置切口台阶形成上承式屋架的刚性连接三种支承方式。利用柱顶设置切口台阶形成上承式屋架的刚性连接的这种支承形式适用于柱截面高度较大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席翔.门式刚架-单层工业厂房结构特点与应用范围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2).

[2] 方坤.工业厂房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