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另一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儿童在某一特殊阶段的智力发展,这是一种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他们还具有一种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需要借助成人的指导、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法即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教学。在最近发展区里,教师和学生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而且当学生将这种有文化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就促成了认知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学生不是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学生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

(二)支架理论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布鲁纳(Bruner)、伍德(Wood)和麦瑟(Mercer)等新维果茨基学派学者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olding),支架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这一理论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互动在学习中的功能。布鲁纳和伍德强调长者与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麦瑟更看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互动中,存在着类似师生互动的支架模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活动中,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在与能力较强者的合作中,其知识能够得到增长,因此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是知识共享和潜在的理解转化的中介。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第三,独立探索,教师按照安排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探索,由易及难地进行训练。第四,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4》第四单元“DealingwithCulturalDifferences”为例,将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在听说课堂上。第一步:搭脚手架。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确定主题,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合适的“支架”。“支架”的作用在于通过为学生事先做好某些部分的工作,帮助他们超越以前已经具备的能力水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了解“如何应对文化差异”,从而创设有利于建构“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概念框架的情境。教师在Unit3结束后,提出一些围绕Unit4主题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这些问题。如:Whatisculture?Whatdoculturaldifferencesmean?Howdopeople’sculturalbackgroundsinfluencetheirwayofthinking?Howcanwedealwithculturaldifferences?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4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同,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信息,或去图书馆阅览有关书籍等。总之,小组成员可根据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工,并围绕自己的任务搜集材料。第二步: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其独立探索。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电影视频,这段视频节选自电影《风中奇缘》,看完视频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Wheredidthemancomefrom?

(2)Whatdidthemanthinkoflocalpeoplelivingintheforest?

(3)Whatdidthemanprobablywanttobethere?讨论完毕,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提出另一个问题:Inthisvideo,youcanseetheinter-estingwayofthelocalwomansayhello.Howmanywaysofgreetingdoyouknowintheworld?同时老师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并给出关键词,让每组派出代表描述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第三步: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攀升,然后逐步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课前提出问题的回答,教师先了解学生课前获得的信息情况,根据学生的不足,教师予以补充,比如:Peoplefromdifferentcountriesspeakdifferentlanguages,maintaindifferentvaluesystems,andhavedifferentwaysoflook-ingatthings.Aperson’sculturalbackgroundinfluenceswhatheconsiderstobegoodmannersorbadmanners/politeorrude/ontimeorlate.Havingrespectfor/Learningaboutotherculturescanhelpyouavoidmisunderstanding.DoinRomeastheRomansdo.通过这些,逐步将学生引入更深入的理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第四步: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把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精神。这部分主要进行Picturetalk–DescribingChineseandWesternwaysofeating。小组成员协作对图片进行描述,找到中西方的差异,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第五步:效果评价。学生在经过自己搜集材料和小组讨论之后,对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应对文化差异”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对“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差异”进行了意义上的建构。教师这时给学生放录音,听本单元的听力材料“EmbarrassingExperience”(材料内容就是有关对文化差异的忽视而造成的误会)。由于学生在听之前做了大量工作,听力材料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在听完听力材料后,教师根据内容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Whatisconversationmainlyabout?WhatcanweinferaboutKateandRobfromtheconversa-tion?WhichcountrieshasRobvisited,accordingtotheconversa-tion?Whatisthemainmessagethatthespeakerswanttotellus?值得一提的是,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即学生认为自己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小组评价,即小组成员之间互评,每位成员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作出的贡献;教师评价,即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的设置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学生学习方式而言,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背诵口语学习内容,而是将个人探索与小组协作形式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学生个体与学习共同体的发挥与组建,促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就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不再被无视。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任务,在避免学习内容空洞的同时,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提供条件。就教师教授而言,不再是照本宣科盲目地向学生灌输口语学习内容,而是在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分解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就评价方式而言,不再以学生掌握书面知识为主线,而是注重学生在参与口语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建构能力。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在促使学生客观认真看待自身学习行为的同时,也为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供了参考。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五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评价效果。下面以《高职高专加速英语口语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IntroduceYourselfandYourFamily为例,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意义建构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搭脚手架

该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确保为学生所搭建的脚手架的稳定性,为学生跨越其潜在发展水平创造条件。对于刚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该话题迎合学生想结交朋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挖掘与该话题相关的信息,并引导学生从职业、个人爱好、性格特点、自身优缺点、外表长相等多方面积极思考相关的词、短语、句式等。将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与当前话题有效结合起来,在固化学生已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建构。教师及时地将相关介绍人物的词、短语、句式等呈现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参与相关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

(2)进入情境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营造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结合前面所呈现的有关人物介绍方面的词、短语、句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家庭形式的合照。通过图片向学生呈现NuclearFamily和ExtendedFamily类型,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家庭成员人数,判断自己的家庭类型。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焦虑心理普遍比较严重,在口语学习上更是缺乏信心。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先前列举的相关词、短语、句式等向学生示范如何用英语介绍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家人合照,向同学介绍家庭成员。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用英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及家人,从而让学生之间增进了解。以交朋友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地展现自己,积极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3)独立探索

该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独立探索教师设置的相关学习活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亦是对所学知识固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造条件为有效实施该环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调查表,要求每位学生对班级里任意三名同学进行调查,请他们介绍自己及家人,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家庭类型,每位学生要做好相关记录,然后教师以抽查的形式请学生复述调查结果。每位学生既是调查者又是被调查者。调查表环节可以检测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固化并实施意义建构。

(4)协作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固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组建学习共同体。结合成员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引导小组成员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要求每组成员分析不同家庭类型具备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小组成员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类型以及狗在中西方家庭中所处地位的差异,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关原因。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相关词、短语、句式,确保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教师鼓励学生以四人一组TalkShow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主持人,三人扮演嘉宾。主持人分别对三位嘉宾进行个人访谈,并结合目前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事实,访谈三位嘉宾理想的家庭类型并给出理由。在此基础上,大家一起讨论中西方家庭观念与类型方面存在的差异等。该环节的设置充分发挥了小组成员协作的优势,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感知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5)评价效果

效果评价建立在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的基础之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在学生客观反省自己学习行为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给与及时反馈,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充实感。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梯度的把握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置应与其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既不能梯度过小,使学生因学习内容过于简单而产生枯燥厌烦心理,又不可跨度过大,使学生因学习内容过难丧失自信心。合理的梯度设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更是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的前提。

(2)寄期望于学生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对于开口讲英语,更是缺乏自信心。寄期望于学生可以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及时地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撑,促使学生成为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者。

(3)确保跨文化知识输入的及时性

有意义的建构是建立在对所学知识与相关文化汲取的基础之上。无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行为,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地输入跨文化交际知识,促使学生通过参与相关学习活动体会语言的交际价值。

(4)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忽视其它方面能力培养是狭隘的教学行为。交际过程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料输入,才能为语言的有效输出提供条件。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与有效的语料输入密不可分。

4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形象的比喻,这种教学理论起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将学习的人目前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习的人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就像在脚手架上一步一个阶梯似的不断往上去。脚手架学习理论让小学语文教学变的更高效。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井喷期,小学生接触过好几年的口语,有着丰富的听说的经验,有不少小学生能言善辩,但语言不仅包含口语,还包含书面语,上了小学后,他们需要把书面语言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读写的能力有不小的难度,这两种能力就像小学生的一条腿,与听说那一条腿相比这条腿是跛的,这也是幼小过渡后不是所有孩子都热爱学习,不是全部学生都积极学习的原因。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探究小学生所思所想,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对他们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引领,让那些对书面语言望而生畏的小学生也重拾信心,良好适宜的脚手架,让小学生一步步解决书面语言的难点,从小学低段到中段直至高段都可以用支架式教学理论唤醒他们内心的愿景。还要研究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不同性别、性格学生差异,给他们不同的脚手架。

(二)助力深入学习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小学生创造一定的读书条件,设计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讨论互动,演示多媒体内容等都可以助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事实证明,经过教师的搭建支架,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刻意练习,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高都很快,支架式语文学习为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教师可以在学习相应的文章时带着学生去公园、博物馆等地,来拓展学生的视域,挖掘本地的教育资源,即使生活中没有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支架,比如农村没有高楼大厦,城市没有田园风光,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真实再现,填补其中的缺失,让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

(三)开发语言潜能

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小学生把脉,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基地,在最近发展区和邻近发展区搭建支架,让学习的天堑变成康庄大道,让小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语言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向更高的阶梯前进。例如,某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落后于大家的平均水平,教师这时候搭建支架,让他经过适合的语言情境,对所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水平,开发了自身潜能,也就做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了个人核心素养。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范例支架、建议支架、问题支架、工具支架这四种形式。

(一)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就是学前举例,导引小学生参考从而完成任务。范例支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重点之一,它可以导引小学生学习。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高,而范例支架则是注意力涣散的克星,只要范例支架出现,小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会被牢牢吸引。活泼有趣的案例让小学生对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上课的氛围也会变的非常和谐、温馨,困难的知识被解冻、消化、汲取。突破难点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小学生的学习兴致更加高昂。

(二)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是学生遇到困境,教师指导消弭。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是名家作品,很多课本内容离小学生生活相隔久远,没有生活的共振,没有理解的契机,这也是小学语文课总让学生感觉枯燥的原因之一。而小学生年纪幼小,天真、单纯,理解能力不强,思考问题比较幼稚,容易陷入思维的误区,对语文就会产生讨厌的情绪,没有办法学精,不如别的同学就会更加厌恶语文的学习,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当教师提出建议,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的问题。语文教师在讲解补充的故事性文章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脑海里想的是这个问题,思维就会跟进课堂的节奏,并且主动积极思考,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投入到语文课的学习中去。教师告诉学生一定线索,学生会更加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好奇心理,无数个小秘密像无数的宝藏,吸引着学生全心投入,学的开心,效率也提高。

(四)工具支架

工具支架是指多媒w等辅助设施。将工具支架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吸引小学生的上课注意力精神。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化的设备走进了校园,让多媒体作为常备工具放在教室里。工具支架屡次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让课本上的东西由抽象变的具象,由复杂变的简单,由枯燥变的有趣,比不过小学生语音进步的讯息,为他们终身学习语言,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搭建适宜支架,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教师搭建的支架要分成多层次已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支架还要做到由易到难、低起点、多渠道,确保支架的高效实施。搭建支架需要注意的要点:第一,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设置支架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假如不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难度大了,学生都听不懂、学不会,白白浪费时间;难度小了,学生没有新的收获,课堂效率低下。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学习的效率才能最大化。第二,切合小学生兴趣。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幼小的年纪和特定的兴趣,让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于永正说过,教师要把七分注意力放到对小学生兴趣的了解上,教学从学生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搭建支架要让小学生感到语文的美和乐趣,避免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失败感。第三,支架要及时撤出。支架是辅助小学生向更高台阶攀登的阶梯,不是让他们躺下了的温床,教师要做到支架出,学生得到启发后及时撤出,让学生在靠自身能力拾级而上,一步步地完成小任务,走向成功。比如,小学语文单元是主题式的,一般是三到五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多相似性,那么,后面的自读课文的支架显然就可以更高一些。

(二)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愤悱”心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方面地营造情境,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营造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要点:第一,有多方良好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多方互动。小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发,但不容易控制,他们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也容易产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时时注意,及时调节引导。比如,提到学生的旅游写景,小学生说的时候,往往自说自话、没完没了,不能得到别人的共鸣,不能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第二,情境要再现他们的生活。许多小学语文课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不是教师可以左右的,但教师可以用营造情境的方式创造一个让小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那就是再现他们有过的生活,他们就会有所感、有所思。如果教师没有做到营造良好氛围,学生面对陌生的、不喜的学习内容就不会持续地努力学习探究,在感到老虎吞天,无处下口的尴尬后,他们就会消极课堂,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放手有法有度有效

教师放手有法,对小学生有精准而简短的引领,独立探索方向不能错;教师放手有度,让学生头脑风暴,思维活跃异常,比如习作,给出一定需要的资料,然后让他们放开思维的闸门,大胆想象;教师放手有效,教师不能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是要不断观察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搭建支架,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这一环节要注意:第一,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全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的效果并不好。例如,有的课文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思想不够积极健康却没有其他同学进行批驳,有的段落或者句子难度大学生不能理解等等。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做甩手掌柜,应该及时指导,让他们学而有法有效。第二,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学来的一比教师硬塞给的十还要更有意义。教师只是起到适当的拨乱反正适时引导就可以,控制过多反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意义。

(四)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沟通、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探究后仍旧有部分问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和清晰的理解,这时候小组合作交流就很有必要。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这一模块主要强调情境中的多种沟通、合作、交流。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有:第一,学生间是平等的。学生间是平等关系,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组长和组员地位没有区别,他们灵感也没有高下之分,都是自己思维的展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二,要注意合作的有效性。小组合作讨论,思维需要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是简单的信马由缰,要有专门的记录和整合的环节。

(五)多元评价学生,正向评价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在学习内容上评价,在感情投入上评价,在学习方法上评价等等。体现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调正向评价。这一环节注意:第一,激励性评价为主。负面的评价会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信心,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二,多方评价。自己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等多方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总之,支架式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搭建适宜的支架,可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高效地学习,这也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优秀习惯。

参考文献:

[1]上官亮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改语文学习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98.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在新课改的指导方针下,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改的大纲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下主要形成了三种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愈发成为教师及学者的研究焦点。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心里学家皮亚杰(1955)。在此基础上,布鲁纳、维果茨基等人对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的理念把握了学习的过程性特征,因此成为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鲁子问,2010)。在维果茨基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概念。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学生自己建构起新知识框架,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建立“脚手架”,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ZPD)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二个水平。一是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即能够依靠自己独立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水平,即经过学生的不懈努力理论上可以到达的水平。这二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并不是盲目的教,教师应该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在教学中教授学生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但不能超过上文中提到的第二个水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积极思考,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行。这样,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讨论以及教师必要时的帮助,学生会顺利的度过“最近发展区”。

并且不断朝着下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因此,恰当的把握最近发展区是成功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关键。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是1976年由布鲁纳提出的。布鲁纳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支架”(scaffolding)最初用于建筑,是一个建筑用语,即“脚手架”。在教学中的“支架”是其引申含义,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中起到辅助作用的“桥梁”。“支架式教学”也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迪克森(1993)认为,支架式教学并非杂序无章的,而是内部具有给予解释和暗示性的内容、要求和教师的相关的必要帮助的有序系统。罗森赛恩(1992)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是能为学习者提供帮助的任何处于更高水平的人,可以是老师、同伴。斯南文(1994),支架式教学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使学生达到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可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目前所处的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支架,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的方式,一步步逐渐向下一个水平努力。教师在适当时撤掉支架,让学生自己到达下一水平。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基本包括一下几个步骤:搭建脚手架、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整个过程都围绕“支架”展开,因此正确的选择支架,搭建支架,并在适当时撤出支架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支架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支架的分类方式很多,但没有统一的划分方式。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根据课堂的互动方式,分为单向型支架和双向型支架(艾跟,1997);根据教学情景划分为偶然型支架和策略型支架(彭尼,1991)也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分为:抽象型和具体性。这种划分方式通常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更容易把握和运用。

无论如何划分支架的种类,教师都应该首先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如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那么教师应该就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知识点就是支架上重要的一点,接下来的脚手架应以此为基点进行建构。

(二)支架的具体操作

徐学福等多位教授都曾提出,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加涅也曾把学习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可见,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所学习知识的类型最为重要。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且是整个整个建构主义系统下的一部分。因为,在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时,可以结合其它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等。

四、结论

在新教学改革的步伐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不在是教师的“填鸭式”。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无疑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模式势必会为新课改提供帮助。(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英语写作 初中低年级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本文就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支架式教学,目前被普遍定义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简单来讲,就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一步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思想受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影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而“支架”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包括了五个部分: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内容建立概念框架(最近发展区)。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和启发,教师的帮助应呈递减趋势。4.协作学习。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协商。5.效果评价。评价过程中包括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应用

根据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的现状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考虑通过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体的教学应用环节如下所示。

1.搭建支架。在写作教学前,教师要着力在写作内容上花费工夫,根据作文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为学生搭建“支架”。例如在作文题目:“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中,学生的写作基础在于“unit12”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基础,教师应对作文所涉及到的主要句型进行夯实,让学生学会模仿造句,并对不同句型和单词加以巩固,实现搭建“支架”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准确阶段询问学生,T:“What did you do on Sunday night?”学生回答,S:“I did my homework…… I watched TV……”等等。在推进转化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由会说转化为动笔,让学生运用过去式句型:“What did you do……”“I did……”“He did……”同时加入“Why did you ……”句型。此时学生掌握:“I watched TV on Sunday night,because the TV show was interesting”

2.创设情境。教师在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后,还要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以致用。所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英语句型,询问身边的同学上一周在做什么,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活学活用英语知识,可以帮助其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形成良好的作文体验。

例如,学生通过“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句型的应用,就总结了:went to the cinema;played soccer;went to the beach;studied for a test;camped by the lake……等短语,同时还强化了:Saturday morning;Sunday afternoon;Sunday evening;等时间概念的应用。为学生的英语作文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组合作。在写作准备阶段,实现支架效果最大化的方式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交流合作过程中,是帮助学生实现作文升华的关键。由于学生已经搜集了其他学生在周末做过了什么,此时学生就要对昨天搜集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应用,实现由说到写的过程转化。因此教师设置了半开放性的题目:On last weekend,I……,my classmates……”让学生对昨天的交流结果进行书面论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表达交流能力,又提升了书面作文能力。

4.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是实现支架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来使教师所创设的支架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将学生现有水平推向学生最近发展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生小组交流完毕后,由小组选取一个代表,用尽可能丰富的英语语言描绘出小组成员上周末的活动;其次,在各个小组观点表达完毕后,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作文有点进行点评概括,各小组间成员相互借鉴吸收,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间相互评价分析,指出同伴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5.评估分析。最后,在作文评价中,要丰富作文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教师的最终评审,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修改。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是否完成对英语知识的理想构建,分析学生是否达到最近发展区,发挥支架教学的最大效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初中英语教师应加强对支架式教学实践的研究,发挥这一教学策略对英语写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支架理论 最近发展区 大学英语阅读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写与说的能力”,这明确指出了要把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的首位。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满堂灌。一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是词汇和语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拼读单词,讲解单词及语法点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作用微乎其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准确率,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其他文章没有什么帮助。作者将在支架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通过学习建构出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的知识来提高阅读能力。

二、支架理论

“支架”(Scaffold),原本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工人在建筑楼房时用的一种工具,他能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伍德(wood,1976)最早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利(Pressly,1996)进一步提出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以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支架理论促进了学习者在以前认知上的能力,并把新信息内化。

三、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支架理论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的“传授者”了,而是一个建筑工地上的”支架”,这个支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支架式教学方法主要由搭建支架、进入情境、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如何搭建支架,把握支架理论。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阅读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背景支架、问题支架、合作学习支架、评估支架、图表支架等。根据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要搭建以下几个支架:

(一)背景支架。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次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背景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支架。问题支架的设计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阅读前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阅读后的问题支架可以让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但是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抽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不要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思维定式。

(三)图表支架。图表支架可以更加直观的描述所要表达事物的联系,系统把握问题的脉络,使大家头脑中比较枯燥的阅读课堂更加形象、生动。图表的搭建可以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图示构建出整篇文章的轮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四)合作学习支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支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的任务分解到小组学习的任务总和,根据学生的性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评估支架。课前课后对学生或小组完成任务表现的搭建一个评估支架,给学生相应的打分、小组互评或者口头点评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为下次课堂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提供建议。

四、结语

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使用更加强调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会做几道阅读选择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教学效果,支架理论倡导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相互协作的能力。受支架理论的影响,老师往往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在曲解理论的情况下,就会陷入一种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情形都会跟支架联系在一起,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便举个例子,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一条建议,画个图表都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支架理论,其实不然。支架理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马平.“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外国语文,2012.6

[2]胡东方.教育新思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届,2006(4).

[4]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6

[5]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职业教育;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15-03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内涵

“支架”一词源于建筑行业,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通谷地说就是“搭架子”。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斯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称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称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1所示。

研究表明,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对各层各类的在校生学习教育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确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教师应以此为介入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促使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学习。对于支架式教学,一般理解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搭脚手架――教师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理论先建立起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既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同时,教师可以对其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4)协作学习――学生进行分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的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自评与他评。

支架的表现形式可多样化,一般的学习支架包括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向导支架、图表支架、实验支架等。教师需要根据自己创设的具体情境,合理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图2为支架式教学步骤与支架形式的二维表示图。

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弊端逐渐显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关键在于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往往是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单向输入认知模式,重视人的发展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符合职业教育本质。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支架式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支架从哪里支起

支架式教学起点在于“脚手架”的搭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支架应该建在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合适。如果建在现有发展区则属于无意义教学,会阻碍学生正常发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假如超越了最近发展区,学生又会无从下手,往往导致放弃,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常用的判断方法是设问法,并用公式1进行量化。

H=(1-)•100%(1)

式中:H―问题难度,以百分率表示;P―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W―参与问题回答的学生总数。

假如H为0%,表示全体学生都能回答,说明所设问题位于学生现有发展区内;若H为100%,表示没有学生能回答,说明所设问题超越了学生最近发展区。进一步探索,若H落在0%~30%间,说明问题难度太小;在80%~100%间,说明问题难度太大;只有H落在最近发展区的30%~80%间,才说明设问难度适中,套用我国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思路,即学生要“摘桃子,跳一跳”。具体如图3所示。

(二)支架怎么支

找到了支架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创设情境,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其中的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都要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还需宽松、自由,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发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两种:(1)纵向性内容,即以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此时,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宜浅显易懂,讲究层层深入,强调过渡性,“支架”可以架得“宽”一点、“高”一点,支架形式可以尝试问题、图表、实验等。(2)横向性内容,即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此时,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宜全面、细致,讲究面面俱到,强调综合性,“支架”可以架得“窄”一点、“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支架形式可以采用范例、问题、向导等。

(三)支架何时拆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所以教学采用的支架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支架应该架宽、架高,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少,最终直至“拆除”。

对于上述不同情境搭建的不同构造支架,拆除方法也不尽相同。为纵向性内容搭建的“宽”、“高”支架,“拆除”应“缓”一点,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为横向性内容搭建的“窄”、“低”支架,“拆除”时相应可以“早”一点,一旦学生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发展。

(四)支架搭得怎么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主要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依据学生表现和完成情况对该生的评价。自评内容包括:(1)个人在学习发展中的自主学习能力。(2)个人在小组内的协作能力。(3)个人完成知识掌握的情况。组评内容包括:(1)该生对学习小组的贡献情况。(2)该生在组内活动中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3)该生在学习小组内创新能力表现。教师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完成知识建构情况,学生最近发展区是否又向上进行了拓展。以上评价内容在实践操作中不断调整后,列出了“学生发展评价表”。如表1所示。

“学生发展评价表”实现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量化考核,比原先的考试打分制更为科学、有效。但是,教师除了要完成对学生个体评价外,还需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对教学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反思教学内容,调整下一步授课计划。

课堂整体效果评价由个体效果评价和群体效果评价两部分组成,个体效果评价可以在“学生发展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用公式2来量化。

P=•100%(2)

式中:P――个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F――“学生发展评价表”中的个人评价总分,百分制。

当P越趋近于100%,个体效果越好。也只有趋近100%,才能说明学生最近发展区已经转化成现有发展区,可以作为下一次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人的发展,但教师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所以,教师除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要关注群体效果。群体效果评价也可以在“学生发展评价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用公式3来量化。

G=(•100%)×(•100%)×…×(•100%)(3)

式中:G―群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Z1、Z2…Zn――每个个体在“学生发展评价表”中的师评分,百分制。

同样,当G越趋近于100%,群体的最近发展区转化率越高,式3中的每一单项都视为个体的最近发展区转化率。

有了个体效果评价和群体效果评价后,把两者效率相乘,就可以得到课堂整体效果评价,也以效率表示,见公式4。

T=P•G(4)

式中:T――课堂整体效果评价,用效率表示。

当T趋近于100%的时候,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最好,这才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支架式教学应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注意学习的最佳年龄期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特殊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总有一个最佳年龄期,也称敏感年龄期。如果教育脱离了学生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都是不利的,教育应该建立在那些开始处在成熟阶段但还未成熟到教学时机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要走在合理机能形成的前面。这就要求教师适时适宜地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切忌敷衍、马虎,否则,错过了学生最佳年龄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创设情境必须符合教育主体实际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扮演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为教学内容设计“支架”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俯下身”,切不可让学生有“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感。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最新的动态发展,搭“脚手架”时,可以考虑听取学生意见或直接让学生参与。

(三)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发展,而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这中间会产生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以三个学生组成的整体为例,每个学生自身都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组合起来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就有两种理解,我们将其命名为“外扩式”和“内聚式”,可用图4形象地说明。

用集合概念来描述,假设学生甲最近发展区P1为[A1,A2],乙P2为[B1,B2],丙P3为[C1,C2]。“外扩式”认为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P为[A1,C2],即把每个个体最近发展区都进行了外扩,如教师以此作为支架的支点,会人为拉长最近发展区,造成资源浪费,效率降低。“内聚式”则认为全体学生最近发展区P为[C1,A2],即把每个个体最近发展区都进行了内聚,如教师以此作为支架的支点,虽然资源紧凑,但往往人为拔高了个体的起点,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精确地确定学生个体和整体的最近发展区,目前还未有定论。上文提到的设问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但比较粗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师可以综合“外扩式”和“内聚式”特点,合理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四)支架式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支架式教学法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它在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中优势明显,但在新知识、新概念传授过程中,效果并不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更明显。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扬长避短,切勿教条化。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由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若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刍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吴锦程.浅谈支架式教学[J].学科教育,2003,(6).

[3]胡光秘,李明勇.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启示[EB/OL].(2010-04-13).http://省略/jc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22.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支架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14-03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启发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运用到教学中则被形象地描述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被看作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地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也就是说,该支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这种支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通过维果斯基的理论,给我们展现的正是这样的画面:学生沿着教师一层一层搭建好的支架奋力向上攀登,顺利地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建构主义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确定目标?邛搭脚手架?邛进入情景?邛独立探索?邛协作学习?邛效果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旅游教学中的探究应用

在旅游教学中倡导“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也必然使旅游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以“旅行社门市的选址”教案设计为例,探究支架式教学法在旅游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分析知识主题,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节课以“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为指导原则,从学生的兴趣、日常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按照旅行社门市选址的知识要求,设定与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相吻合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符合职高学生特点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旅行社门市选址要求,掌握根据目标市场进行针对性选址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能充分利用旅行社门市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根据自己确定的目标市场进行正确的选址,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互助合作和学会分析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

2.搭手脚架。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旅行社门市选址, 按“ 最近发展区” 的要求,在宁波地区旅行社进行调查,以学生目前掌握的旅游专业知识建立概念框架和任务支架。

(1)概念框架。①开个旅行社门市,要做的准备工作内容;②旅行社门市选址优劣的判断依据;③旅行社门市选址考虑的首要要素;④旅行社门市选址的六大要素。

(2)任务支架。①市场调查。课前走访浙江本地不同类型旅行社,调查选址情况和经营情况,并整理好材料;②说长论短。采用四家特色旅行社和周边环境的图片,分析讨论该选址的优劣,并列出门市选择的要点;③质疑专家。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展示国外旅游学者对选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对照自己对浙江本省的调查结论和专家观点的分歧,质疑专家的说法;④大胆评判。按照前面讨论的观点,评判新开办的“XX旅行社”的选址(新地址);⑤归纳整理。归纳整理旅游社门市选址的需要重点考虑的六大要素。

(3)支架式教学模式搭建,如下图。

3.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采用视频、图片、知识链接、PPT等教学工具与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地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自主学习有关旅行社选址的基础知识。

4.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进行探索。采用学生调查的具有旅行社门市选址特点的图片进行讨论,先由教师启发引导,接着让学生自己分析某个旅行社成功或倒闭的原因,然后通过质疑专家对门市选址的要求和对浙青旅旅行社选址的评判,帮助学生沿框架逐步攀升,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对门市选址有了充分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

5.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运用小组讨论、你“点”我评等手段,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前面、正确的理解。

6.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标准化试题)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采用记录学生表现、小组讨论结果和评判XX旅行社选址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表现、自主合作、知识掌握,使学生在不感到压力和饶有兴趣的情况下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三、在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支架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的,因而对教师的认知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论认识不足,在搭建框架时包办太多或放手太晚,没有发挥出阶梯的层次性,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对“最近发展区”定位不准,对学生的发展能力估计不足,都会影响支架式教学应有的效果。如果在支架的各个支点设置(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则会产生畏难心理;活动太过简单、肤浅,也不能激发学生沿支架向上攀登的兴趣,

3.支架式教学模式针对一个项目或任务,打破了课本原有的知识框架。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参与是否积极等都将影响支架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巧妙、准确地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这种模式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天地。

参考文献:

[1]姚莉.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高校理科研究,2010,(5).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支架理论

“支架”最早是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如今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有差距。[3]基于该理论,布鲁纳、伍德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论:支架是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4]

二、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的运用

在国外,很多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了支架理论对教学有作用,尤其是同伴支架。如Donato(1994)证实了同伴支架在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5]。然而国外支架理论研究的对象多为儿童和学习困难者,针对大学生的较少,尤其针对大学生的口语教学的研究更是少见。

在国内,支架式教学涉及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然而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但也有一些学者陆续在这一方面做出尝试。程耿金妍(2011)认为教师将交际策略逐渐转移给学生,提升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1]。王晓燕(2010)证实支架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流利度[6]。栾岚(2014)证实了师生协商互动过程中的“支架”是促进口语熟练度发展的较为有效的途径[7]。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运用支架理论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实际运用到大学视听说课堂时可能还存在着许多的挑战。接下来,结合我国大学生口语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将讨论教师在大学视听说课堂中运用支架式教学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及建议。

(一)难以准确把握口语课中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的内涵,何时何处给予学生恰当的支架

在口语输出时支架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而口语能力的发展需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契点,这个契点就在“最近发展区”。但ZPD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只有当学习者面临挑战和问题时才会体现出来。加之不同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差异,教师不能准确的把握支架内涵和提供不恰当的支架,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对ZPD的判断。从而导致其难以帮助学生跨越ZPD,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口语输出的质量。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和目标水平及两者的差距,帮助其跨越ZPD,以提高口语输出的质量;其次,根据学生口语能力,提供个性化,动态的支架作用,帮助其提高话语产出量。最后,在口语活动中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二)难以顺利过渡课堂掌控权,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缺乏互动

在当今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中,一方面,分析性教学、注入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课堂缺乏互动,这些往往导致口语课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扮演的应该是引导和帮助者的角色。支架的提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者的内化程度而逐渐减少并最终撤离。因而,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过渡课堂掌控权和适时撤离支架对教师而言是比较大的挑战。因此,只有当学生能够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口语活动中的学习任务时,课堂才会真正的互动起来,学生话语的输出量才会增加。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意义协商和同伴的支架作用,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增加课堂互动。

(三)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建”支架”;及时提供恰当的课堂评价

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支架的搭建时间非常有限,而准备充足、合适、多样化、个性化的支架较为耗时,并且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不同,耗时也会不同。因而,对教师而言,支架搭建比较耗时是一大挑战。教师反馈和评价具有提示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口语学习动机,促进语言的产出。但多数教师的课堂评价多为简单的鼓励性评价,对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帮助不大。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具体、有真正指导性的反馈,提供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可行性的建议。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ege English Class Instruction

ZHOU Shanshan, TENG Yil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6)

Abstract Constructivists and the practice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place learners in the center of learning process.In an era of e-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instruction needs to incorporate network-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A scaffold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online learning and class instruction is explored. The five components of the model with practical tips for each component are elaborated in detail.

Key words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college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当前,高校现代化教学硬件日趋完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学教学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而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材料,不仅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灵活,而且学习内容更个性化。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鼓励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在这一背景下,增加大学英语的网络学习时间正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高内高校纷纷购买或者自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将网络自主学习纳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计划中。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丰富了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很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应付考核而将网络学习流于形式;任课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效果, 依然按照传统模式授课,造成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脱节。鉴于此,本研究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切入点,从建构主义支架理论的视角出发, 探索把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网络自主学习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与学的有效整合。

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由学习者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建构意义。信息输入是必要的,但是外界提供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合作者与指导者。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用来创造学习情境的媒介。

1.2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978)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得来, “最临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与在他人帮助下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学过程就是发现和创造最临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把学习者的认知从一个水平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即最临近发展区内的教与学。支架(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学习中搭建支架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Pressly,1996)。支架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达到其无法独立到达的高度。

以上两种理论都强调了教师为学习创建情境,搭建支架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两种理论为支架式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可以主动选择和加工学习资料,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最临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支架”,在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中均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贯穿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保持“支架”在网络和课堂两个环境下的递进和连续性,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

2 整合网络自主学习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支架式教学模式

我国外语研究者在把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司显柱,2011; 盖淑华, 2010;),如把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应用到大学英语阅读、听说、写作课堂,以及把支架式教学与多媒体结合起来辅助教学。但是目前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大部分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把支架式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探索把支架式理论贯穿到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

2.1 搭建支架

搭建支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提供的必要的帮助。支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独立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微观层面上,如某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首先确立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比如掌握某些语言现象,通过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查字典和网络的方式完成。除了低思维层次如单词辨析的任务形式,教师还应设计高思维层次的任务,如对文章的批判阅读,文化对比等,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学习方式完成,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服务于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宏观层面上,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帮助个体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长短期学习目标和计划,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选择适合个体的材料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基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设计任务或辅助制定学习计划, 帮助学生搭建进入学习情境的支架。

2.2 进入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下学习,教师搭建支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知识的构建。英语是西方文化的语言,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维,不免有距离感。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同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图示,用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经验的联系,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带着疑问和思考来进行学习。

2.3 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不等于自由放任,独立探索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可分为课堂内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外的自主学习(陈萍等,2009)。课堂内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笔者强调课堂外的自主学习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整体的教学目标一致。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各异,因此教师应作为辅助者帮助学生选取数量与难度合适的资料,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与学生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可以是定期课下会面,也可以是在线疑难解答。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分别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学生取得进步达到一定水平后,根据支架式理论,教师要撤掉支架,同时搭建更高的支架。因此,教师指导下的课下自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监控学习进程,定期考核, 观察学生的进步,并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2.4 协作学习

支架式理论强调协作与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小组讨论,作文同伴互评,都是协作学习方式。信息时代把协作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交流,同时学生与媒介的互动也成为一种新的互动形式。如网络学习平台提供的笔记工具,在线模拟题,即时反馈等。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的协作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可缺少,教师组织有意义的互动,才能使学生从互动中学习。比如作文的同伴互评,培训学生掌握评判标准,如何为学生分组,怎样保证学生在互评中学习等,都是需要教师做出决定的。

2.5 效果评价

当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效地衔接后,网络自主学习应被纳入到教学评价中。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形成性评估的方式应多元化,突出对学生进步的认可,如采取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学习档案袋评价,个人的反思日记等。形成性评估的目的是通过把评估结果反馈到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而促进学习。

3 结语

支架式教学植根于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在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框架。把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整合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前后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教师在两个环境下均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使教师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基金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2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55)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Vygostky L.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1978.

[3] Pressly.Collective scaffold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 司显柱.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建构主义视域[J].外语学刊,2011(1):110-112.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05

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它作为重要的输出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体现。因此,写作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在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来改进传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发现,支架式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模式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相互合作。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此种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对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来的。根据其理论可以得知,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缩小该差距,挖掘学习者的潜能,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言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创造或改变最近发展区,而支架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

随后,布鲁纳等美国学者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对“支架”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一词来形象比喻这一教学方式。学习者被看作一座建筑,学习者的“学”是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一个必要的支架,支持学习者不断地建构自己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为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搭建“支架”,而搭建“支架”则根据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来确立。通过搭建“学习支架”,让教学活动起到引导和支撑学生学习的作用。不仅仅是消极为了课堂讲授而讲授,而是确实地将学生的智力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台阶提高到更高一级的台阶。同时,该理论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加工信息的主体,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引导、促成学生利用现有条件或能动的创设条件去建构知识。当然,这一现象不仅可以依靠教师和学生来完成,实验研究表明,在不同水平的学习者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即能力较强者和较弱者之间通过学习互动,也可以有效地搭建“支架”,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2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多且课时紧,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将时间花在文章结构分析,讲解文章词汇等内容上,往往无暇顾及既耗时费力又不易见效的写作教学,导致写作教学成为精读教学的附庸,大多数是穿插在精读课之后的练习中来完成。因此,写作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并且随意性强。

其次,教师的应试倾向也很明显,只关注四、六级作文的主题和体裁,大多时候都是让学生对常考的体裁范文死记硬背而没有详尽的写作授课计划。写作教学难以做到循序渐进,写作练习也难以保证体裁丰富多样。

此外,大多数老师仍然遵循传统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讲授写作方法和技巧,继而分析写作范例;然后指定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教师批改。这种写作教学模式只关注最终的写作成果而忽视了写作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实践过程,忽视了该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搜集、分析和修改,使得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被动,缺乏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

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写作教学开辟了思路,并对写作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指导。该教学模式力图改变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试图构建师生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借用支架式教学的五个重要环节,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做以下探索。

首先是搭建支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利用不同方式,如:启发式提问,开放式的讨论等,创设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为随后的写作搭建积极的心理支架和组织语言的支架。

其次是进入情境。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即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继而引出写作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合适的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写作话题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授课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写作的问题情境中。

再次是独立探索。在明确写作任务之后,需要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进入初稿的写作。在这一步骤中,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构思的内容写出简要提纲。

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经过独立的思考分析,每个学生对写作话题都有了一定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同伴组织与评价,继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建立相对完整的信息体系。借助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相互讨论、协商和思考的结果,共同解决各自在上一阶段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以着手进行完整的写作。

最后是效果评价。评价时要把写作成品与写作过程结合起来考虑,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多肯定进步,以加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机。除了进行正面评价外,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同样重要。可以挑选出各小组中分析较好的评价内容以及小组同伴的评议,进行点评,让学生们之间相互借鉴各自完成任务的好的做法和不好的地方,以启发学生的思路,达到集思广益、鼓励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红.“支架”式教学理论与外语写作教学策略[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法 课文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将语言看作是由结构上互相联系的单位组成的,用来表达一定意义的结构系统。在教学中,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很少。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课文教学也存在上述问题,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后很难将其合适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学生并未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化进自己的图式。因此,我们试图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支架式教学法在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支架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在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多种思想的基础上聚合而成的理论(邹艳春,200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公认的先驱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自身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的构建起来的,在此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地了解认识到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得其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1.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样认为的,学习是人本身在主观意识下主动构建的过程。构建新知识一般包括通话和顺应这两个操作。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作和对话,利用有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这种方式获得到一定的知识。在这里,学习者不是在被动地去接受外来的知识信息,而是在自己所知道知识的基础上在加深层次的构建出一个内在的图式或结构,通过这一认知接都对外来的信息主动的加以整理加工,从而逐步的构建期了其内部信息表征以及对于新的知识的意义。

1.2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何克抗(1997)对于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这样总结概括的“将学生作为中心,教师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情境、交流、合作等等学习环境的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前以开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 Instruetion)、锚定式教学法(Anehored Instru-etion)和随机进入式教学法(RandomAccessInstruetion)。其中我们认为支架式教学法适用于对外汉语课文教学。

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所使用的“脚手架”,建构主义者借用它来形象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借助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法就是指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即搭建一个便于登攀的脚手架),营造一个模拟的真实情景,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让学生独立探索,并且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不断攀升,并最终通过支架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支架”的起点应略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其理论基础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重复,学生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就是通常所指的“最邻近发展区”,此类差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合理搭建“脚手架”,并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直至完成教学任务。支架式教学法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去探索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仅作为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开始的时候教师先启发引导学生,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去分析问题,在分析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去帮助学生。最初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讲解一些,以后逐渐的减少,以便于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直到最后争取做到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就可以在概念框架中逐渐攀升的效果。

由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包括:

第一,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一位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最大化的发挥积极主动性。

第二,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知识。但我们认为,知识只有内化了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尤其是语言,这种技能是教不会的。支架式教学法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重培养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高中英语 写作 应用初探

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生英语写作效率不佳,大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个别学生甚至惧怕、厌恶写作。分析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较少、汉语思维根深蒂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然后借助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效率的提升。但如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有效应用支架式教学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支架,引进写作情境

高中英语支架式写作教学中,第一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情等,为其构建适合的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攀登支架,循序渐进的提升自身写作质量。第二步,支架构建完后,教师应创设相关话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以“Friendship”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延伸话题以“Growing pains”为学生创建相关的写作框架。首先,教师应深入教材,然后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下载相关的辅助素材。在素材选取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与“Growing pains”主题相近的文章,文章中最好可以涉及学生即将要接触词汇、句子与语法知识等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Growing pains”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Growing pains”相关的话题情境,如:“Li Lei was upset because his best friend began to smoke.He did not know how to refuse it when offered cigarettes.He didn't know how to keep friendship going without smoking.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to Li lei”通过这样的话题将“Friendship”与“Growing pains”相串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讨论兴趣。

二、独立探索,促进自我提升

独立探索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支架式英语写作教学 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内化所学知识、构建英语概念,为之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刺激学生主动思考。

以高中英语“Wildlife protection”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讲完这课内容后可以以“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为话题为写作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其独立探索并建立出自己的写作框架。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报刊中了解当前我国环境现状,针对探索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写作中可能用得到的词汇、句子记录下来,规划化作文的开头、结尾,注意文章中间应如何行文,然后写作作文大纲。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浏览学生的作文大纲,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形式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三、合作学习,提升写作效率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写作课堂的趣味,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因此,在支架式写作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写作大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共同讨论。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的过程中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从而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对独立探索阶段完成作文初稿进行分享与讨论,小组其它成员对学生作文的中错误积极指出,并提出相关修改建议。组员提出建议后学生根据自己作文情境进行思考与分析,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调整完成写作任务。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与辩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同时有助于让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

四、总结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可以基于学生的认知将支架理论合理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方向,提升写作的质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沈丽君.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1:142-143.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支架式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来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的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之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1. 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2. 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的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地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3.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须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中国学术期刊网。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摘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的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 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为了研究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笔者选取了由丁往道编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写作手册》的第二部分的修辞手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了解矛盾修辞法的概念,其能创造的效果,以及如何应用矛盾修辞法。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脚手架——教师先让一学生上台来给他看两个词,smile和 tear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然后让他分别向大家表现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词,表现出了什么心情或感情。

2.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看tearful smile这个词组,表演含着泪水的笑然后教师问大家,“他在干什么呢?他的表情表现出了什么感情和心情呢?”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支架对表达出的心情进行猜测。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和别人的进行比对,并设想他做出此表情的情景,最终归纳概括出,tearful smile,表达出的意思已经超过了两个单独表情的叠加,它可以表示出激动,强颜欢笑等意思。最终概括出矛盾修辞法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本身矛盾、相反、相对的词的连用,来创造出一种复杂的效果,其搭配可以是形容词加名词,也可以是副词加动词等。

5.效果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举更多的例子。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对则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以及学习小组的主动探索的特点使其更易提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_5 .

[2]代贝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 2009, (16) _2 .

[3]何鸣,薛欢.英语商务课程中语言与内容的协商——以一堂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 科教文汇, 2010, (19) .

[4]张湘丽.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 2008.

支架式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84

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基础语言能力和基本语言技能的养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惯性思维,用语法知识和词汇词组的学习,来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虽然可以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但对学生语篇整体理解能力没有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而支架式教学理论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下面,笔者就教学实例,浅谈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所依据的“支架”理论脱胎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创立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支架式教学通过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类似于脚手架的、为学生对问题的下一步理解所需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在支架式教学中,为了形成这种“支架”,需要对复杂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帮助,形成对当前学习内容较为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将其作为自己所拥有的、对下一层次问题进行理解的新的概念框架,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攀升,最终完成对整个语篇的学习领悟。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一般采取导入、演示、阅读、分组、写作等五个环节来开展支架式教学,下面以人教版《Go for it》一课中的句子“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为例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简要阐述:

1. 导入环节。良好的导入是英语新单元新知识的教学中所必须的环节,特别是对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如果在导入新课时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语言情境,就可以激发更多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教师一起完成新课的学习任务。因此,在本课中,笔者通过“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on vacation?”“Where did you go during the vacation?”等一些关于假期旅游的问题,让学生对美好假期展开回忆和讨论,并将学生在讨论时的关键词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逐步引导学生搭建关于“Travel”的话题支架。

2. 演示环节。通过导入环节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学生已经完成概念框架的初步搭建。这时,笔者再播放和展示一些备课时所选取的视频或画面,为学生展示伦敦的一些富有异域风情的人文景观、交通、特产、购物等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畅游”伦敦,通过“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 Do you know these places in London?”“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等一些对话,在衔接课堂的同时完成对语言知识和spotlight 、sight、wine、underground、train、translate和lively等生词的教学。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通过板书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导入时所形成的话题支架来降低学习和理解难度。

3. 阅读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求学生了解每一个词句的特定含义,而是通过简单提问和快速阅读获取信息,并初步对信息进行简要的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习惯在快速阅读中,捕捉信息和核心主旨,形成与话题框架的初步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组织细读,让学生对之前形成的话题框架进行深化和细化,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4. 分组环节。在教学中,阅读形成新知识的输入,而写作则完成对知识的表达,因此,当学生初步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后,应当适当安排学生围绕话题展开输出训练。为降低学生的难度,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话题框架,选择相对熟悉的地方进行自由交流和记录,并进行信息的整合。这一环节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写作完成“脚手架”的搭建,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提供语言、词汇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5. 写作环节。当学生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后,小组成员按照分组环节所形成的框架分别进行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内化加工和表达输出。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作文进行相互批改,让学生在这一环节进一步加深对新学语言知识和文章结构的掌握。在学生所完成的短文中,既有学生自身努力学习的成果,也有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前面各个环节相互启发、相互支持的结果。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