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

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篇

一、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元江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使特色养殖发展得天独厚。由于资源的稀缺,与传统养殖肉食产品相比,特色养殖产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而且供不应求。目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制传统畜禽饲养中饲料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生产“无公害”、“生态”和“有机”肉食产品,在养殖方式上突破;其次是特种养殖,以驯化、繁殖野生动物为主,追求养殖内容上的新、异。针对特色养殖业见效快、附加值高、效益明显的特点,元江县引导扶持山区群众调整养殖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到2009年底,全县有特种养殖户1055户,其中,养野猪12户,零星养蜂956户,其他养殖87户,存栏野猪559头,养蜂6480群、野鸡5270只,存栏麂子、刺猬、孔雀等畜禽514头(只)、梅花鹿56头。全县完成畜牧业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加0.16亿元,增长6.8%,特色养殖户实现经济收入近800万元。现已建设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示范基地,建设生物发酵床3585平方米,饲养生猪1100余头,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生猪生产迈向环保生态型养殖。针对元江坝是典型热带气候特征,1998年县鱼种站从泰国引进40条幼湾鳄试养并获得成功,到2009年有鳄鱼350余条,是云南省唯一一家鳄鱼规模养殖的单位。目前,鱼种站还负责生产和推广鳄鱼、罗氏沼虾、单性罗非鱼、淡水鲨鱼等特色水产品的鱼苗为主,并实施部分养殖,以“基地+农户”的形式提供鳄鱼苗给农户养殖,低价提供单性罗非鱼和罗氏沼虾幼苗给农户,鼓励发展特种养殖。

由于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元江县的特色养殖产业现在通过扶持朝着扩规模和树品牌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和推广特色养殖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消费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对特色、名贵食品的购买欲望和对安全、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带来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色养殖产业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

1.特色养殖规模小,利用价值单一。

驯养的野生动物种类主要集中在野猪、梅花鹿、野鸡上,少量有养竹鼠、石蚌。大多数养殖户在产品上以活体销售为主,主要是供人食用或观赏,养殖行业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的局面。如,全县1家梅花鹿养殖单位只养殖了56头;12家野猪养殖单位,存栏数不足600头。特色养殖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效慢。

这与行业内称为“短、平、快”的特色养殖投资特点相反。理论上,特色养殖刚刚起步,养殖产品有价格高、市场需求旺等优势,但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扶持和技术信息支持,许多养殖户只能靠网络、报刊和杂志等渠道获取零碎的养殖信息。盲目性导致部分养殖户不是在初期对投入估计不足半途而废,就是在实际养殖中对疫病防控、驯养繁育等环节费尽周折。

养殖户绝大部分是边干边摸索,没有专门的培训学习,总体素质不高,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实践中去总结,往往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导致特色养殖产业壮大的周期被拉长,发展成本更高。缺乏从事专业养殖的技术人员指导。

元江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管理着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由森林公安代管,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科学政策指导,致使部分农户养殖中盲目操作,损失惨重。全县仅有4名人员从事野生动物养殖技术工作,且多数是经过短期培训。市场不规范严重制约特色养殖行业进一步发展。

目前元江县的养殖产品处在供求双方单线供销阶段,信息极度不对称,尚未建立一个有形的市场平台。因为市场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中没有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影响了合法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和销售,并且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还没有建立,这些都制约玉溪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对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现状的思考

通过分析上述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要健康、快速的发展,目前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产业发展正确引导:县域内适合养殖哪些品种?市场前景如何?针对县资源优势应重点开发哪些产品,优势在何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如何寻求帮助?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等等。政府要加强调研,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特色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鱼种站为例,10年的鳄鱼养殖有了成效,养殖面积发展到上百亩,数量到300多条,但要进行规模加工,数量远远不够,多次引资失败,造成浑身是宝的鳄鱼被搁置,以“基地+农户”形式的特种养殖发展缓慢。一边是饲养成本高,资金缺乏,现状难维持;一边想招商引资开发鳄鱼,变废为宝,摆脱困境,但规模太小满足不了大规模深加工,引资不成。所以恶性循环,养殖举步为艰。而其它特色养殖也面临技术、销售等困境,要想对野生动物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关键政府要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服务和指导体系,这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户在种源获取渠道上的非法选择,也才使合法的野生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四、加快发展元江县特色养殖产业的建议

1.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要靠政策拉动和示范户带动。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2篇

一、我国轿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轿车的供给和需求都保持了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生产和消费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轿车市场经过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的“井喷”行情后,2004年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步入了平稳增长阶段。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轿车市场在这一运行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厂商加入,产能扩张明显;从需求方面看,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轿车需求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2004年呈现出在较高水平上保持低速平稳增长的态势。2001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达7.9%,轿车产量34.52万辆,同比增长30.66%,下半年,美、日、欧经济放缓,9.11事件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油价上涨,出口困难,对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我国2001年全年经济“前高后低”,全年GDP增长率回落到7.3%,与此相应,轿车市场发展受影响,同比增长14.9%。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GDP增长率恢复到8%,轿车年产量110.3万辆,同比增长56.8%。2003年车市依然兴旺,CDP增长率达到9.1%,轿车年产量203.8万辆,增长率84.7%。2004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轿车市场由连续两年的“井喷”式增长转变为平缓增长,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232.2万辆,同比增长13.5%,比2002年下降51.5个百分点。其中国产轿车销售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比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

二、新发展总体轨迹分析

(一)2002~2003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高速增长轨迹分析。我国轿车业在2002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间,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轿车市场表现出的轿车购买能力更加坚实。纵观此段轿车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其总体发展轨迹从供需经济模型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来。供需经济模型的既定性前提:模型立足于轿车业处于2002年“井喷”行情后的总体快速发展环境中,外部环境持续向好;轿车业开放度越来越高,厂商竞争激烈,但仍有丰厚的利润空间;轿车业的需求和供给均富有弹性,即轿车价格的变化能够导致销量和供给量的敏感反应。从总体上看,经由上述的发展竞争过程,轿车业规模得以突破式增长,2002年全年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销量超过全年产量。轿车业的新发展成需求拉动型,表现为2003年产销量近乎翻番,产业进入成长期,但厂家对“井喷”行情的认识有所不足。之后,过度竞争导致厂商经营承受巨大的压力,体现在库存增加、市场份额和价格战等方面。2004年轿车市场对“井喷”后持续的高增长进行了调整。

(二)影响2004年我国轿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的因素分析。2004年我国轿车销售量为224.3万辆,同比增长13.3%,较2003年下降55个百分点。轿车市场增长速度的显著下降,原因多种多样。

1、国家宏观调控对轿车市场的滑坡产生了根本性影响。2004年4月下旬开始,中央相继出台了以控制贷款规模、暂缓土地审批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信贷规模、投资等对汽车影响敏感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轿车销量的显著下降也始于2004年5月份,在实践上与宏观调控的时间点完全吻合。

2、轿车长时间、频繁、无规则的降价,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产生等待观望现象。2004年轿车厂家直接降价的现象贯穿全年,在记入统计的67款轿车车型中,共有44款车型厂家宣布降价,占总车型的66%,其中21个车型在一年内两次以上宣布正式降价。与此同时,以各种名目展开的厂家、商家优惠促销也接连不断,几乎所有的车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促销,乘用车车型普遍以低于厂家指导价的价格销售,整个车市价格体系一片混乱,无任何规律可循。

3、对2002年至2003年轿车需求增长曾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其他因素的正效应在明显弱化。2002及2003年消费信贷迅速发展,新产品大量增加,各地消费环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对轿车需求的超高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因素的促进作用在2004年已经不同程度的弱化了。

三、轿车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一)轿车需求影响因素。所谓轿车需求,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二是轿车的商品价格;三是轿车消费的政策约束;四是消费者养车的压力因素;五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因素。

(二)轿车供给影响因素。所谓轿车供给,就是生产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轿车商品的数量。影响轿车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轿车厂商的目标和对未来的预期;2、轿车价格和行业利润水平;3、要素的供给;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技术的变动;6、国家政策;7、轿车关联产业的发展。

四、我国轿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探索自主品牌的开发。实现自主品牌轿车的目标,就是以自主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实现和形成自主品牌轿车的开发和经营能力。大的轿车企业应凸现和完善自主产品开发经营主体和开发链,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开发路线,选择和考虑多元的开发策略和多种开发途径。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经过合并、重组和分化,其中一度新兴的企业走向没落,或希望另谋出路。我们应利用世界汽车产业重组的机遇,寻找自主开发的机会。通过收购买断技术和品牌,获取快速实现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发展的捷径。

自主开发可以采取共用平台的策略。轿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租用其他企业的平台和产品技术,或利用现有合资企业的平台和生产能力,实现自主开发。从国际惯例看,为降低成本,共用平台战略不仅局限于战略联盟之间,在竞争对手之间也时有发生。通过深化战略合作,引进国外技术,采购国外汽车公司的成熟平台、成熟技术,包括投资国外设计公司,开展自主品牌开发,开发速度快,风险小,效果较佳。

依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也就是独立开发,或者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知识品牌开发。大的轿车生产企业的开发体系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主产品开发。自主开发的设计也可委托专业设计公司进行,企业自主开发系统承担技术管理和开发管理,将产品开发的规划和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与专业设计公司一道从事产品的设计开发,更有利于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3篇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县建筑业的产业结构状况,建筑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分布与发展潜力, 进一步做好建筑业管理工作。近期我局对辖区内的建筑企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生产业务的4家,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2家。20xx年我县建筑业产值为24121.05万元,县属4家建筑企业的产值为14258.16万元,占到了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9 %,其中**县葵山红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20xx年的建筑业产值为12280.74万元,占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1%,占县属建筑企业建筑业总产值86%。由此可见,大企业对整个行业的支柱作用。总体来看,整个建筑业的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施工产值也在稳步提升,但是对于利润率的增加却相对缓慢。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4、建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垫支拖欠工程款较为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和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当前,建筑市场最突出的就是垫资、拖欠“两把刀”。(1)垫资。工程款垫资已成为建筑市场的普遍现象。如果不垫,企业就揽接不到工程,揽接不到工程就意味着企业无从发展,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大量开工建设的政府、开发区的工程项目,大多由施工企业直接垫资。有的为了避开监督,合同主体双方研究对策,在签订正式合同背后又补签“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这样,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也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2)拖欠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一般只付总价款的60%,最好的只有80%,少说也要拖三年,甚至更长。在清欠过程中,有的施工企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敢如实上报实际清欠情况,从而出现“网上清了、实际还欠着”,或者是“明清暗欠、前清后欠”等现象。由于建设方工程款不到位而引发的拖欠民工工资时有发生,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现象仍很严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3、加强领导,切实把建筑业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在当前面临突出的“就业”、“三农”等问题的新形势下,建筑业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起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推进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目前建筑行业现状来看,市场体系不完善,建筑市场的规范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市场秩序、质量管理、建筑节能推广、资质管理、劳动安全监管、建筑工人权益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建筑市场法制建设、建筑市场规范和监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改革和人才教育培训等都需要政府加强指导、扶持和管理。在新形势下,对于建筑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像重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一样重视建筑业,把其切实放到支柱产业的位置。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4篇

>> 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状况与策略研究 大连基地:上游拉动全产业链发展 养猪产业链发展趋势 抢占商业WiFi产业链上游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构建的博弈分析 基于产业链的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分析 定制模式重构手机产业链 移动支付发展状况、产业链及其制约因素

">上游面板商掣肘大陆彩电发展 政府出台政策完善相关产业链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通信产业报》创刊20年暨2016新春产业链寄语 进军LED 产业链上游 前景可期 产业链上游的“三座大山” 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之痛 段子手产业链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动态耦合分析 天津动漫产业发展与产业链构建研究 沈阳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半小时全产业链(1) 沈阳手机产业集群形成半小时全产业链(2) 手机电池“杀手”背后产业链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精实新闻. 高端芯片联盟,助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系加 快发展[EB/OL]. (2016-08-05). .

[7] 我爱方案网. 2015年全球前十大芯片设计公司排行榜[EB/OL]. (2015-12-09). ?1468893848.

[10] 群智咨询. 2015年手机面板出货排行榜,京东方居首,夏普出货达成率仅6成[EB/OL]. (2016-02-19). .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省内比较和国际比较,探讨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并据此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出了几点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转贴于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转贴于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省内比较和国际比较,探讨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并据此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出了几点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7篇

发展思路

基于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为促进该州茶产业的发展,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手段,走茶叶深加工之路。在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茶农的生产经营自的情况下,龙头企业和各种服务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如签订合同、茶园入股等方式,使分散的茶农成为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各主体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以打破企业与茶农、企业之间彼此孤立的状态,改善当地茶叶产业链松散甚至脱节的现状。进而实现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的专业化、一体化,产品与服务的标准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成化,使每个生产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获得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先进技术、设备也可以在茶叶协会及各种服务组织的协助下运用到茶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茶叶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大大推进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对策建议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塑造有强势竞争力的品牌

通过建立茶叶专项基金,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选址恰当,有一定规模、经营能力、市场潜力和拥有注册商标、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大型深加工企业,使其尽快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单独研发或技术引进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促进茶叶产品的多样化,在符合市场定位的前提下,找准其产品的卖点,全力塑造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国内外大型展览会等多种渠道,进行营销推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良好品牌形象闯出自己的消费市场,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和“纽带”作用。

2加大科研投入,走科技兴茶之路

政府通过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转变当地茶产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继续推进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的同时,加大研发,培育适合当地的茶树品种,加大无性系良种繁育和推广的力度;通过茶叶协会、农科院下乡等深入农村宣传和推广高新技术,指导茶农种植和管理茶园,提高茶农素质,提升当地茶园管理水平。政府、企业、高校单独或合作组织培养一批切实有用的种茶、制茶、售茶的专业技术人才。

3提高组织化程度,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为小、散、弱的茶叶企业或加工场与龙头骨干企业牵线搭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使初制加工原料向精深加工发展。建立和完善市、县、乡镇茶叶行业协会组织,协助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与修剪,传递交流市场信息,使分散的茶农能与茶叶生产经营企业顺利对接,以规范和发展茶叶种植户、茶叶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横向联合的利益共同体,加强茶农、小加工商和龙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与交流,相互配合,统一运作,实现规模效益,打造强劲的区域经济优势。

4政府扶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政府应有所作为,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的物流配送能力,方便物资的流通;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市场秩序,遏制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建设和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快对相关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培养种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关于茶业标准化生产和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强化产业链主体自觉参与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质量管理部门通过监督抽查、例行检查、专项整治等有效措施加强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优惠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投资者。

5构建市场销售网络,加快恩施茶叶市场化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力打造恩施茶叶市场销售网络。“引进来”就是以本地茶叶市场为依托,加大市场硬件投入、自我完善、自我监管,完善市场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把茶叶市场打造成集茶叶交易、物流受理、信息配载、仓储配送、货物中转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市场,建立茶农、个体加工商、龙头企业、市场销售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经营模式,增强恩施茶叶的品牌竞争力;通过举办茶商大会、茶叶节等形式,努力招揽全国各地知名茶商,把恩施茶叶进一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走出去”即鼓励茶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纪人到武汉、福建、浙江等大中型城市设立恩施茶叶专卖店、零售店或开设茶馆,把恩施茶叶销往外地,打造恩施自己的茶叶品牌。

6以产业带动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兴茶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8篇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2009〕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08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9篇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XX〕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问题;对策;江西萍乡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85-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ZHOU Wei-ping 1 MEI Shan 2 XU Jing-ping 3

(1 Nankeng Forest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Pingxiang Jiangxi 337037; 2 Forest Seedling and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of

Pingxiang City; 3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s Center of Pingxiang City)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analyzed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in Pingxiang C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City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and build a green ecological Pingxiang.

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 Abe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Pingxiang Jiangxi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江西省各地均有油茶林分布,是全国油茶原生区和两大中心产区之一[1]。但长期以来,由于萍乡市各地油茶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油茶低产,究其原因:一是品种不良导致产量偏低[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杂草、灌木丛生,高大乔木入侵,导致油茶林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生长发育恶化,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甚至绝产。为了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萍乡的具体情况,优化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构建完善的油茶产业发展体系,以将萍乡市打造成全省油茶大市、油茶强市,确保萍乡实现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提升萍乡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

1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1.1 油茶经营面积

据2014年萍乡市“森林资源补充调查”和近期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调研数据显示,萍乡市现有油茶林总面积5.63万hm2,占萍乡国土总面积的14.7%,占林业用地的21.2%,其中:安源区800 hm2,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353.3 hm2,武功山风景名胜区2 093.3 hm2,湘东区9 766.7 hm2,芦溪县9 520 hm2,上栗县1.63万hm2,莲花县1.75万hm2。油茶林资源按产能划分:低产林3.71万hm2,占65.95%,中产林4 860 hm2,约占8.64%,高产林2 346.7 hm2,约占4.17%,2009―2014年新造林1.19万hm2,约占21.23%。按龄组划分:产前期9 160 hm2,约占16.28%;初产期3 320 hm2;约占 5.90%;盛产期1.13万hm2,约占20.21%;衰产期3.25万hm2,约占57.80%[3]。

1.2 种苗繁育现状

萍乡现有省级定点油茶采穗圃1处,即莲花县棋盘山林场油茶采穗圃,面积14.2 hm2,良种穗条年生产能力 10万支。省级定点油茶育苗单位2个,即赣西油茶繁育中心、萍乡剑郝专业合作社,生产“长林系列”等高产无性系油茶苗品种,育苗面积逾13.3 hm2,良种苗木生产能力500万株。

1.3 油茶加工状况

现有油茶加工企业上百家,基本上以作坊式粗榨生产茶油毛油为主,消费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毛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油茶深、精加工逐渐被重视,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形成了一小批以精制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企业。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的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年生产“绿海”牌茶油1 000 t;莲花县工业园区的绿莲实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贡安”牌茶油500 t。另有一小批企业如芦溪县一村食品公司生产“一村”牌茶油;湘东区木林森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木林森”牌茶油等。萍乡市油茶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油茶深、精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1.4 油茶产量与产值

据2015年统计,萍乡油茶籽产量2.1万t,生产茶油逾5 000 t,全市油茶产业总产值达6亿元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油茶经营管理粗放

现有油茶林特别是原有的老旧油茶林多数还是处于“人种天养”的自然生产状态,且大部分面积为天然林或20世纪50―60年代所造人工林,品种单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油茶林荒芜,树龄老化,以及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加上萍乡市又是一个工业城市,部分地方工业污染较重,致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低,全市茶油年均产量仅有75 kg/hm2,低于近90 kg/hm2的全国平均水平。

2.2 科技推广有待加强

在油茶生产整个过程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落实不够,企业、大户初期大面积造林技术不规范,后期管理不到位。不少林农个体种植户缺乏技术,有的地方仍然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来造油茶林,造林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和抚育,使得一些种植高产品种的油茶林不能达到预期产量和效益目标。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未经过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向供应使用油茶苗木,甚至把实生苗当作嫁接苗用于油茶造林。

2.3 缺乏资金投入

油茶林新造、更新改造的前期,一般投资超过22 500元/hm2,第4年才开始结少量果实,一般8~10年后才到盛产期。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一般农户和企业来说较难接受,也难以承受。虽有各级财政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但远远不能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2.4 经营机制不活

萍乡老油茶林主要以农户自主、分散经营为主,组织规模生产难度较大。油茶未到生理成熟,一般每提前收摘1 d,出油率减少1%。而新造油茶林,对一般个体农户而言,由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技术未掌握等原因,营造林标准低,而企业、大户规模经营则因土地流转集中难,后期管理技术难按要求到位,加上部分地区油茶采摘秩序混乱,不时发生偷摘、哄抢、乱摘、滥采现象,导致经营者提前采摘、丰产不丰收。

2.5 综合加工利用率低

萍乡油茶主要加工产品为一般食用油,没有标准化生产技术,缺乏深加工、精加工。萍乡市尚缺乏化妆品茶油、茶壳综合利用、高等级保健茶油、茶皂素提取等技术工艺,对茶枯、茶壳的利用基本上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

3 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3.1 科学制定规划

各县(区、管委会)应因地制宜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建设重点以及目标任务等,科学布局油茶生产基地,并将油茶产业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现油茶产业跨越式发展。

3.2 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的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大户、林农的积极性,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效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促进油茶产销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3]。

3.3 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

保证油茶产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油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化事业发展。应逐步落实增加对油茶项目的科研立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油茶科技创新的投向,加大各级财政对油茶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油茶综合生产技术”项目的支持和培训,建立优良高产油茶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种植的示范基地,加大油茶产业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及整合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化、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防火林带、科技创新等项目资金等多项举措。

3.4 扶持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加工一体化,扶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各级政府应主动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茶油冷榨加工技术”“茶皂素提取和纯化工艺”“工业废水处理转化技术”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4-5],支持开发茶油新产品,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萍乡油茶核心品牌,使萍乡市茶油、茶皂素等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江西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R].南昌:江西省政府,2011.

[2] 徐京萍,徐鸣,王学红,等.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J].国土绿化,2011(8):42.

[3]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R].2015.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砂岩 石材产业 发展状况 调研

砂岩是一种生态环保石材,其产品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反光、吸热、保温、防滑等特点。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主要运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别墅、家装、酒店宾馆的装饰、园林景观及城市雕塑等。云南砂岩主要出产于禄劝、武定两个县,按色彩分类,有黄砂岩、红砂岩、绿砂岩、紫砂岩、白砂岩;按纹理分类,有木纹、山水纹等几种。

禄劝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砂岩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种类多,是云南省砂岩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石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已探明的石材品种多达30多种,其中砂岩更是以结构好、硬度高、纹理流畅、底色稳定闻名全国,主要有木纹砂岩、山水纹砂岩、红榉砂岩、粉黄砂岩、紫砂岩、红砂岩、绿砂岩、七彩玉大理石、冰洲石、墨玉大理石等,探明的资源储量约3.5亿立方米,现已开采利用的约有2平方公里,年开采量约2.5万立方。

一、砂岩开发情况

2000年,云南丽石石材工贸有限公司率先开发禄劝境内木纹砂岩,到2012年,在禄劝发展的石材企业已超过40家,主要有天雄、隆辉、鑫潮、邦洲等龙头企业。其中投资协议金额过亿元的企业4家、过5000万元的2家、过3000万元的3家、过1000万元的5家,已开发矿山15座,就业人员达2100余人。产品从简单的板材加工提升到规格板、异形线条、圆柱、雕刻、工艺品等,有效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石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欧洲、澳洲、北美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禄劝砂岩石材加工业,是一项新兴产业,2010年,在禄劝县委、政府的关心下,在禄劝县发展改革和经济贸易局直接领导下,由禄劝、武定两县具有代表性石材企业、团体发起成立了石材商会。禄劝石材商会代表当地大部分石材企业从业者的共同利益,以促进当地石材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维护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整合资源,搭建行业平台,从信息、技术、商务等多层面服务于会员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禄劝县委、政府将全县石材资源开发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规划了占地约500亩的“禄劝石材产业园”,吸引、整合石材加工企业逐步进入园区,积极谋划将禄劝建设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大的砂岩石材生产区、展示区和交易区,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世界砂岩之乡。

二、石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禄劝工业园区的建立和发展,禄劝石材加工企业也得到了引进和提升。通过园区引进了隆辉石材、鑫潮石材、邦洲石材等企业,逐步实现了从矿山到成品的产业一条龙生产链,大大提高了石材开发利用能力。2012年禄劝石材企业行业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占全县gdp总额10.25%,产值比2008年增加了3亿元,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实现税收0.8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总额的11%,比2008年增加了0.5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比2008年增加6000万元。以隆辉石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约1.5亿元,2008年正式投产,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39万元,实现利润225万元;2011年实现收入2,352万元,实现利润556万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05万元,实现净利润698万元。

三、金融机构支持石材产业发展情况

禄劝石材企业发展主要是由外地企业带动和发展起来的,在前期开发过程中,大企业进入的较少,而以零散户加工为主,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后,县政府对本地散户进行了整合,形成规模化加工企业。从2010年开始,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石材开发企业,贷款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信用社贷款15万元;2011年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信用社都对禄劝石材企业发放过贷款,当年贷款余额5,25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贷款;2012年石材企业贷款余额8,200万元,全部为当年新增的信用社贷款。

四、石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整合力度不够。禄劝石材产业园区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整合力度

足,小型、微型加工仍然存在,不仅浪费资源,也不利于提高石材品牌。

二是石材行业研发能力不足。在42家企业中,正常生产的有30家。少数企业因生产能力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市场销售不旺等原因,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是金融支持不足。调查显示,企业有相互调剂周转资金情况,表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相对不足。由于部分企业无有效抵押物,融资贷款无法落实到位,资金短缺仍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是房地产市场变化对石材业影响较大。2012年下半年,受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强和国际房地产景气度影响,石材销售量增长缓慢。

五、相关建议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禄劝石材产业园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积极落实园区企业土地使用权,使园区企业可以借助土地使用权抵押解决部分资金需要,对园区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石材企业打造出优质的砂岩石材产品。

二是强化石材企业整合力度,促使石材产业向集团化方向转变。要利用当地储藏丰富的砂岩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品牌和规模效应,打造附加值高的高档石材品牌企业。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2篇

**省生物产业发展大会指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继续扩散蔓延,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意义尤为重大,发展生物产业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社会进步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培育壮大生物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全面推进生物产业上台阶、上水平的过程中,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沿着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以烟草、畜牧、蔬菜、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水果、木竹加工及浆纸为重点的12类优势生物产业发展,争取把**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根据红政生物办电〔20xx〕8号《关于开展全州生物产业开发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指示,我办严格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企业对全县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20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20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 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20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今年1至6月,森菊公司生产加工除虫菊素原药8吨,生产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5%可湿性粉剂、5%水乳剂等农药产品约20吨;生产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渣粉300吨;细度为80目98%过筛花渣粉100吨;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粉100吨 。在20xx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xx年上半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425万元。公司产品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国外销往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盟、瑞士、美国、南美等国家。

20xx年,森菊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除虫菊5万亩,3月份,由于全县遭受春季霜冻灾害, 除虫菊产业受灾5000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种苗严重受损,全面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困难加剧。灾害发生后,我办配合森菊公司及时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灾情上报工作,指导广大群众抢抓节令,做好补植补栽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森菊公司采取除虫菊种植以小春为主,大春为辅,一年两季种植的办法来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解决目前原料短缺的问题,现在已育苗750亩,大田移栽1160余亩。为帮助森菊公司进一步落实今年种植任务,4月21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除虫菊生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我办狠抓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一是督促森菊公司加快兑现花农欠款,取信于民,一是积极配合公司员工深入各乡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户重树除虫菊产业发展信心,栽好除虫菊。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xx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魔芋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品,有排毒、减肥、通便、洁胃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县境内大部分地区较适宜种植魔芋,我县依托鑫晟魔芋有限公司根据魔芋生长环境要求及**县地质、地貌条件,结合我县多年来广大群众自行种植魔芋的经验,加大魔芋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力打造魔芋产业。今年,**鑫晟魔芋有限公司计划在县内外推广种植魔芋5000亩,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主要安排在我县东部三塘、向阳等适宜山区乡。目前,公司已经向群众发出种子80吨,种植工作全面完成。其龙头企业鑫晟魔芋有限公司建成魔芋加工生产线4条,今年1至6月份共销售魔芋精粉42吨、素食品190吨,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2、阿庐牌荞系列食品开发前景广阔

我县依托**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苦荞系列食品及保健用品,主要产品有13个荞系列食品和9个荞系列保健用品,产品畅销红河、昆明、曲靖、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今年上半年,全县落实苦荞种植面积10000亩;1至6月,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加工荞系列产品859吨,实现销售收入808.3万元,产值824万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四)传统产业发展不断改造提升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1156亩次,实现产值1680万元,新增蔬菜基地1000余亩,品种主要是藩茄、莴笋、黄瓜、青蒜等;与曲靖、广州等蔬菜客商签订蔬菜订单1200余亩;水果39469亩,新增高原梨、柿子水果产业740 亩;完成生姜种植3000亩;油料11500亩。全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向“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五化方向发展迈进。

(五)其他新兴产业正在起步中

1、花卉产业有新的突破

花卉产业是我县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切实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发中的又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县 有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基地2600亩(现在培育面积100亩,定植面积75亩,袋苗面积25亩),主要品种有清香木、石楠、拟单性木兰、**尖顶红栾、**樱花、多花含笑、**含笑、火棘、鹅掌楸、大叶樟、滇朴、黄连木、长青藤等一批乡土苗木,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20xx多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万株,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对全县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办向州创新办申报的《**县乡土苗木及绿化树种繁植基地建设项目》已下达,这标志着我县花卉产业开发工作即将启动,我们正积极配合县林科所在白水镇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近来,全县新发展鲜切花100亩。

2、重楼、金银花、红花、铁皮石斛等新兴药材正在引进试种中

在旧城镇引进重楼、红花、铁皮石斛实验栽培的基础上,今年我县在三塘乡试验种植金银花100亩,该乡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凡在今年种植金银花的农户,乡上将每亩给以1000元的扶持,这进一步丰富我县特色生物药业的种群。

二、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抓重点、立主体、打品牌,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工作重点,着力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等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重点产业重点培植,拳头产业精心打造,全县逐步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二)做到二个兼顾

在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种群数量。

(三)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县、乡各级均成立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使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年初层层签订生物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实施有领导,工作任务有目标。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公司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我办干部职工积极配合相关技术指导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督察指导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当地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这些产业。做到在宣传面上抓广泛,在宣传点上抓特色,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

三、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投资融资困难,贷款难度大,生产周转资金普遍紧缺,扩大生产和产品深层开发困难重重。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一些新产业的培植上,群众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需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投入一定的发展启动资金,发挥小资金大效应的作用,扶之上马,送之一程。三塘乡在草乌产业培植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起步阶段,由于政府每亩给予200元的扶持,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面积连年翻倍,从几百亩一下子发展到几千亩,成为我县乃至全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要加大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项目带来大发展的思想,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又要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投资融资平台,敞开投资融资渠道,跨区域协作,引进县外实力较强的现代企业参与**生物产业开发,提升**生物产业品位。

三要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尤其对我们生物资源产业创新部门来说,创新就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我们在产业培植中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尝试,主动创新。对某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们可以每年只选1至2个产业品种在一些科技意识较强的示范户中种上几株、几分或者几亩进行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同时要开展一些必要的产业考察学习活动,让生物产业创新系统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

四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要在深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大力宣传引导,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做到宣传引导而不误导。引导群众在产业培植中对比算账,看前景、看长远。

(二)要解决“五个问题”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农村通信产业 发展状况 实证分析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通信服务也极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的通信服务水平较低,这必然会制约、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鉴于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有效、合理地发展农村通信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通信服务水平,以此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首先对农村通信产品的经济属性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浙江农村通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通信服务产品的经济属性分析

从经济学特性上分析,通信产品不仅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或平台,通信产品不仅提供通信服务本身,同时还可以提供其他诸如传播知识、提供信息、构建平台、传情达意等公共服务,既能给提供者和消费者带来收益,而且还能使社会或他人受益。世界银行在这方面有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和通信发展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即使不能说通信产品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它至少也应是混合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实施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政府在其中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带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来助推通信发展,努力使通信服务具有更强的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平性。

二、浙江通信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通信服务业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业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信收入持续增加。

全省电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7.88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2231.65万户,见图1,年增长率达到23.26%。固定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的1.6部/百人增长到1995年的8.5部/百人,到2005年是45.6部/百人,年增长率25.02%,而移动电话普及率从1998年的3.7部/百人增长到2000年的11.8部/百人再增长到2005年的54.8部/百人,年增长率46.97%。

图1 浙江省电话用户增长情况

全省2005年末使用互联网用户达到345万户,使用宽带用户达到338万户。邮电业务总量从1978年的6851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8303851万元,见图2,年增长率30.08%。

图2 浙江省邮电业务总量增长情况

注:邮电业务总量1978-2000年按1990年的不变价计算,2001年开始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浙江省农村未通电话的行政村个数迅速减少,从1993年的19960个减少到2005年的295个,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从1993年的54.1%增长到2005年的99.1%,见图3。

图3 浙江省行政村通电话比重

三、浙江农村通信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浙江通信服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农村尤其是有些山区、海岛地区,通信发展水平仍不尽人意,一些地区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乃至出现倒退。加之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普及和大众消费观念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上述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多、人员流动小、信息沟通弱、消费支出能力有限、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农村通信需求不足,农村通信消费增长缓慢。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在通信普及程度、网络及通信增值业务应用、通信消费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1、农村通信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从电话用户总数增长情况来看,浙江省市话用户数从1978年的42043户增长到2005年的14215278户,同期农话数从1978年的32919户增长到2005年的8101240户,农话总数除2000、2001年超过市话总数外,其余时间一直低于市话总数。

从电话用户年增长率情况来看,浙江省农话用户增长率除了1994年-2000年期间有过高于市话增长外,其余时间均低于市话年增长率,特别是近几年,农话用户增长率出现明显的下降,2005年比2004年仅增长2.99%,远低于同期市话19.64%的增长率。

从电信市场的分布上看,农村固定电话用户数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1978-1990年期间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从1978年的46.70%下降到1990年的30.99%,而从1990年――2000年出现上升趋势,从30.99%上升到52.56%,从2000开始又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52.56%下降到32.06%。

2、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差距较大

浙江省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态势。从城乡来看,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8.4部/百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1.4部/百人,超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100个百分点。移动电话在城乡的分布差距就更大,绝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城镇。

3、农村村村通电话仍未完成

浙江省经过多年努力,农村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离村村通电话还有一定距离。浙江省1993年有19960个行政村未通电话,至2005年全省仍有295个行政村未通电话,未通电话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丽水、台州和温州等一些贫困山区,见图4。从横向比较来看,浙江省农村通电话行政村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完全实现村村通电话的省份比较,浙江省仍不甚理想。

图4 浙江省各地区农村通电话行政比重

4、农村通信需求层次较低

在通信业务的需求内容上城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在各城市,基础通信业务的普及程度较高,通信业务增长集中在高速、宽带的非话音业务领域;而在小城镇、农村地区,通信应用还处于基础话音业务的普及阶段,业务使用单一,应用层次不高,诸如短信、悦铃、来电显示、语音小秘书等通信增值业务少有问津。

5、农村网络普及明显滞后

由于缺乏浙江省农村网络普及的统计数据,我们这里引用几组全国的数据来大致了解农村网络普及滞后的情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17日的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05年底,农村网民数量为1931.4万人,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3,仅占农村人口的2.6%;农村网民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仅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的网民普及率。

6、农村通信消费水平低,需求弹性大

近年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和通信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有效刺激了社会通信消费的增长。通信消费的增长幅度不仅远远超过社会消费的同期增长幅度,而且通信消费在社会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通信消费已成为人们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通信消费同样呈现上升的趋势,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支出84.98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63%,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消费支出已上升到188.7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到3.62%,但是与城市相比,目前农村通讯消费水平仍较低,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为349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97%,至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通信消费支出为798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6.51%,由以上数据可知,农户对电话消费的支出仍比较少。

农村通信需求弹性较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每部电话的月话务量与城镇电话相比有很大差距。二是逢年过节时话务量剧增,平常话务量低,零次(没有打出电话)用户比例大。据全国的一项统计,全国长途电话零次户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农村电话用户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不同地区电话来话(接受)与去话(打出)比例差异明显,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话数量远大于去话数量。通常,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电话来话与去话比例基本在1∶1至2∶1之间,经济落后农村地区来话与去话比例一般在3∶1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1。

四、发展浙江农村通信服务产业对策探讨

1、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发展农村通信、提升农村通信消费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要继续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包括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努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等。

2、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实现普遍服务

电信普遍服务是指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够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在追求企业效益的目标下,电信运营商势必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和赢利的电信服务项目开展营销业务。据统计,中国电信每年投入兴建和设备维护的1000亿和500亿资金中,分别有50亿和30亿属于普遍服务范畴。在各企业讲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时候,让谁承担这笔费用,都是不现实、不合理的,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用于对盈利能力较差的普遍服务机构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中国也应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从所有获准经营电信业务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主要应用于对那些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开展业务的电信企业提供补偿,可以按照成本补偿的原则,对其发生的政策性亏损进行补贴。运用经济杠杆,落实电信普遍服务措施,进一步扩大农村电信消费市场。

3、继续调整和完善监管机制

电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对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管,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竞争、促进发展、维护国家权益、保证国家利益和安全的目的。我国电信监管机制不能适应电信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应该调整和完善电信监管机制。首先,应使电信监管机构更加独立。其次,电信监管的目标应该是维护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政府监管目标必须从简单的破除垄断、引入竞争转变为按照国际规则和对外承诺维护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民族电信服务业的正当利益。第三,监管的重点应该是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可以按照规定的比例自由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继续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限制的只能是国内的资本,因此,电信监管的重点应转向依法规范电信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电信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电信市场的公平竞争。

4、提升电信运营商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显著,通信消费能力也快速提升。这既为农村电信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了市场创新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应该努力挖掘农村电信发展的潜力,实现农村电信服务方式的升级换代。农村通信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必须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服务。通信运营企业既要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采取灵活、实用的技术手段,扩大农村电话和宽带互联网接入覆盖范围;又要加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因地制宜地提供适用的通信服务;还要坚持正确的营销策略,将农村市场开拓与当地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通信产品营销体系。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通信资费体系。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通信资费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更符合行业发展要求、尽可能释放通信需求能量的农村通信资费政策,能够进一步刺激农村通信消费,最大限度地发挥通信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注:本文是2006年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农民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06Z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国情与电信普遍服务.电信软科学研究,2004。

[2] 楚俊国:中国农村通信消费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4)。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地区差异分析[EB/OL],新浪科技网tech.省略,2006年1月17日。

[4] 陈金桥、杨子真:我国农村通信未来发展与展望[EB/OL].省略ii.省略,2002年9月13日。

[5] 杜振华:构建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应注意的问题[EB/OL].省略ii.省略/index.htm,2002年9月2日

[6] 浙江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年。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4篇

一、调研经过

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团委书记罗立人的带领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组和相关加工单位,通过听取村民和有关加工厂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及建议,召开了小型的座谈会,通过走访竹木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村竹木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县政府领导,希望能够得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现状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为龙头,全面带动全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年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在有竹木加工企业18家,从业人员有190多人。藤制品厂一家,有10名技术人员。近年来,我县把竹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竹木制品加工业,竹木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前景

(一)我村发展竹木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竹木产业在我村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竹木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竹木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村现有好几家竹木制品加工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

(二)竹木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发展竹木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竹木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竹木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竹木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如我村收购的圆木材价格从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价格从800元/立方米上涨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价格从22元/百斤上涨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竹木制玩具、家具、装饰品、工艺品等环保用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竹木制品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我村竹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竹木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合力扶工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业原料林积极性不高,对基地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竹木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业仅有4家为规模以上企业。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我村林木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竹木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竹木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研中,有些企业负责人反映,少数部门还存在重管理、重处罚而轻服务。

(四)其他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目前,我们村的凉席市场虽然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对二期工程的建设,以及长远是发展没有一个规划。对市场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对项目资金的筹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门店老板对市场的环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见,首先就是对市场周边的生活环境问题有很大的看法,觉得应该改善好环境,更有规模,吸引更多的投资。如今这样的情况,企业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场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资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难,还有就是技术工人很难聘请。一是企业不敢大胆投入固定资产,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二是由于企业没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银行贷款,许多企业只好向社会融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三是企业安全隐患多。由于许多企业的多为搭建的简易厂房,场地狭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干,企业安全隐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竹木产业富民理念。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竹木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竹木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竹木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竹木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竹木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产业发展状况范文第15篇

1.增加值及增长变动。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844.7亿元,比1978年增长50倍。在1978年到2002年的二十多年间,平均增长速度达17.8%。而在此期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6%,可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平均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二十多年中也呈不断上升的变动趋势,由1978年的占GDP的19.6%稳步上升至2002年的占GDP的37.8%。

2.第三产业总产出的历史对比分析。1978年四川省第三产业总产出63.35亿元,仅相当于第二产业总产出176亿元的35.9%。2002年的第三产业总产出为3602.88亿元,相当于第二产业总产出的比例为57.8%。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产出大幅度的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二产业。虽然各行业总产出比重差异较大,但差距明显缩小。1978年四川省第三产业总产出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共占第三产业总产出的49%,占近一半。2002年两大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为35.83%;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攀升,占25.53%,行业的比重差距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从1997年比重最大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29.55%,比重最小的地质勘察水利管理占0.92%,其差距为28.63百分点;到2002年比重最大和最小的行业之间的差距缩小为25.54百分点。

二、四川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及从业人员状况分析

1.主要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2002年四川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86.19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3.36%。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3307.86元/人,在各行业中,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科技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的增加值比重高于从业人员比重,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仅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0.41%,但却创造了占第三产业12.89%的增加值,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含量相对高的卫生社会福利和教育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只略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与其应具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状况分析。1978年四川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2%,而增加值占GDP的19.97%。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3.36%,而增加值却占GDP的37.84%。说明第三产业不仅从业人员比重提高较多,如2002年比1978年提高了16个多百分点,而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也较多,如2002年比1978年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增加值提高的幅度高于从业人员提高的幅度的原因是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比较快。

三、四川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市场体系与政策环境

现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不断涌现,规范市场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急需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出台。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对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及适应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建全法律法规,建立体系健全、法规完备、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提高第三产业中非公有经济的比重

目前非公有经济只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行业中占优势,这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制约了一些行业产业化的发展,所以不仅要提高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行业中的非公有经济比重,还要考虑教育、文化、卫生、娱乐、旅游、信息、金融等行业的非公有经济的参与,真正形成各种经济类型市场竞争的局面,形成全民、集体、个人一起上,大力兴办第三产业的格局,带来第三产业真正蓬勃发展。

3.加大投资规模,创造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