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篇

据了解,南岸区在2012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南岸。南岸区作为重庆市信息化先进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区各领域、各区域中的应用,逐步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构建以“全面感知、开放融合、协同共享、智能服务、高效决策、应急处理”为标志的智慧南岸。而近两年中,南岸区在交通、市政、安全等领域已经开展了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让智慧南岸初见端倪。

20多个项目逐步展开

智慧城市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改善民生。在南岸区,智慧气表、肉菜追溯体系、电梯卫士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已经逐步开始试点和实施。南岸区电子信息办负责人蒋文新介绍,南岸区的智慧气表技术已相当成熟,今年在区内进行试点后,有望在重庆全市进行推广。所谓智慧气表,就是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实现自家水、电、气表的用量、余额等信息查询,并可在任何一家银行缴费。如果家里的天然气发生泄漏,智慧气表还能自动给手机发送报警信号。

据悉,肉菜追溯体系将在南岸区正阳农贸市场、四公里农贸市场、卫国路农贸市场、东海长洲农贸市场、帝逸农贸市场等大型农产品销售市场试点。通过建立追溯管理平台,在生猪屠宰、蔬菜种植、批发与流通等各环节建立追溯子系统,形成肉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信息链条,从肉菜流通的每个阶段监控食品安全。南岸区市民也可以通过肉菜追溯体系终端提供的商品小票查询食品的流通过程。

此外,南岸区在南坪和茶园地区初步确定了5个小区试点安装“宜居通”。业主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监控住宅安全,实现电子车牌与门禁卡“二合一”,同时利用手机遥控家中的空调、电视等电器,可以实现诸如业主回家之前打开空调等操作,让居家与安防更为智慧。

蒋文新介绍,南岸区还将建设南坪商圈智能交通诱导系统。该系统建成后,进入商圈约2平方公里范围的行人,其手机就可以自动接收商圈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最新信息。而智慧旅游、家校一卡通、液化气钢瓶电子标签、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智慧景区示范工程、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控等20余个智慧城市项目也将在南岸区逐步展开建设。

带动产业结构变革

智慧城市的重要作用除了惠民,还有兴业,它往往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变革。蒋文新介绍,南岸过去是传统的老工业区,医药、化工、服装、机械等门类齐全,但大部分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以物联网和手机产业为主导的南岸电子信息产业于2006年起步,在2010年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落户茶园地区而全面发力。2012年,南岸区依托“三基地一分院一平台”,成功引进了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北大方正等25家物联网企业,全区全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预计实现155亿元,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未来3年内,南岸区将投入15亿元打造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旅游、交通诱导系统、行政一卡通等在内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2篇

在河南省郑州市,与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实施外迁交相辉映的,是一首昂扬的全市农贸市场提升整治交响曲。如今,正在提档升级的农贸市场已成为郑州市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有力支撑。

改善民生首抓“菜篮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果说对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实施外迁是郑州站在可持续发展高度的重大战略布局,那么,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集中综合整治,并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则是紧扣百姓民生,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认为,农贸市场是与河南省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消费习惯相适应的流通业态,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主渠道、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

调查数据显示,普通居民“菜篮子”所需近八成来自农贸市场。但目前郑州市农贸市场发展现状与民众的需求和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贸市场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硬件设施落后、环境条件较差等“瓶颈”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农贸市场的综合环境要求不断提升,建设“整洁、放心、平价”的农贸市场体系是市民共同的期盼。

近年来,郑州市将农贸市场综合整治及改造提升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郑州市市场发展局曾组织相关人员到上海、杭州、绍兴等地考察农贸市场学习先进经验,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为切实加强城区集贸市场综合整治,郑州市专门成立集贸市场综合整治指挥部,迅速掀起综合整治工作高潮,使全市市场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该指挥部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原中路菜市场、纬四路农贸市场、百顺农贸市场、祭城农贸市场等作为样板市场,全面带动全市集贸市场整治工作。

放眼未来,郑州市拟用三年时间对市区建成区及纳入城市管理区域的农贸市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标准、便民利民、分级指导、属地管理”工作思路,通过完善提升硬件建设、提升服务保障功能、健全长效监管机制等措施,为市民打造规划布局科学、配套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经营秩序良好、卫生状况优良、商品质量放心的农副产品交易平台和购物场所。

农贸市场悄然“变脸”

近日,笔者在经八路农贸市场看到,不少市民正在摊位前选购新鲜蔬菜。农贸市场内设施齐全,卫生环境条件良好,保洁人员对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市场内车辆停放有序,活禽宰杀均实行隔离,整个市场内整洁有序,每个摊位前都有一个由市农委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监制的“郑州市农产品市场准入标示牌”,牌上写着品种类别、来源、检测项目、监督电话及检测结果等内容。

走进位于郑密路与淮河路交叉口南的百顺副食品农贸菜市场,映入眼帘的是:丰富的货品,光洁的经营台面,坚固的地砖,统一的排水设施。据该市场经理闫俊才介绍,去年,他们投资600万元对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配有专职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商户卫生意识教育,同时严格落实食品追溯制度和检测制度,努力让群众买上放心菜。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智慧市场”这一创新理念正在郑州市生动实践。笔者在部分农贸市场发现,不少摊位前设有二维码标签,顾客扫描二维码,市场名称、摊位号、摊主姓名和各种蔬菜检测日期及结果可以马上看到。在这样整洁优美的环境购物后,不少市民点头称赞:“整改后的农贸市场干净卫生,农产品检测结果一目了然,让人非常放心。”

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与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实施外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州市计划对农贸市场重新科学布局,并新建一批新型农贸市场。这“一减一增”和“一出一进”生动折射出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城区现有农贸市场80多个。按照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要求,以一个农贸市场辐射半径一公里、辐射人口2-3万来推算,全市需规划设立240个农贸市场,目前还应新建农贸市场100余个,不少现有农贸市场还将改造提升为标准化市场。放眼未来,按照全市新型城镇化推进目标,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郑州市将在新建大型社区、旧城改造区等处新建大型农贸市场。

与重塑农贸市场体系同步,郑州市还将依托“智慧城市”框架尝试打造“智慧市场”:计划建设以市场管理层、商户、采购商为主题的智慧平台,实现信息互交共享,达到市场智能化目标。通过开展智慧市场试点创建,打造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互通互融的现代化市场。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3篇

2020年,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区市场监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六稳六保”的要求,第一时间实施保价格、保供应、保质量、保复工的“四保”行动,在精准防控措施、严守市场监管主阵地的同时,打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组合拳。

一、“快”字为先: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供需活力

全区共有各类在册市场主体51632家,其中企业22774家,个体户28858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09%和9.28%,达到“保市场主体”预期目标。一是登记注册再优化。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再提速、功能再扩展。企业开办实现“零次跑动、零元成本、一个环节、一日办结”,营业执照、印章电子化发放,网办率达99%,注册效率不断提升。以条目化规范经营范围登记,为企业开办智能化审批创造条件。试行低风险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允许境外自然人股东远程面签,放宽企业注册登记申请办理条件。简化企业跨区迁移流程,办理速度压缩至2个工作日。实施公共场所服务质量大提升,提高基层所登记服务质量。二是创新服务再整合。绿色石化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已于2019年11月份启动,2020年1月份完成授牌工作,已建成四个功能实验室,引导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提升项目8项,指导4家企业开展“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机械零部件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也已于2020年6月份启动筹建,共有19家紧固件企业成功完成“对标达标”。三是企银合作再升级。积极搭建桥梁,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实现专利技术由“智产”向“资产”转变,拓宽企业贷款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近三年,我区通过知识产权融资授信额度高达3个亿。今年,通过专利质押融资达565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为全区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字至上:聚力两手都抓,助力两战互惠共赢

面对疫情,XX区市场监管局争分夺秒,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抓重点、攻难点、保民生、稳民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生产,助力打赢防控阻击战、发展总体战。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共有2个市场所、7名干部获评XX区战“疫”先锋团队和先进个人。一是精准监管全面防控。利用小程序和二维码,完成6600余家个体工商户、12280名从业人员的信息核验,做到精准防控;自行开发“XX药情每日通”APP,充分发挥零售药店在疫情防控中的哨点作用,收集购买发热、咳嗽药品人员信息145000余条,记录发热、咳嗽、胸闷患者信息3000余条,排查武汉接触史人员信息4条,为市、区防疫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因地制宜有序复工。按照“既抓防控、又保民生”的原则,严格管控农贸市场人流,保障市场运作稳定有序和物资供应充足;提前介入,精准帮扶,开启“一站式”全程服务,助力个人护理用品企业转产区内首家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获批并投产;通过局公众号和XX等本地媒体实时更新符合集体供餐单位的相关信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解决复工复产单位的员工用餐问题。三是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两直”补助共受惠市场主体7750家,占全区在册市场主体的15%,兑付补助金额9109万元,实现兑付率100%,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务院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要求;走访2200余家沿街店铺,深入调研个体工商户疫情期间经营状态,科学研判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下的现实困境和潜在原因,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稳”字为重:守住安全底线,保障经济运行有序

结合举报投诉和民生热点,以整顿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为目标,进一步确保市场秩序稳定。目前,全局办结各类案件365件,其中大要案件77件,罚没款总额827.73万元,其中大要案罚没款总额664.93万元。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案件3325件,同比上升60.47%。办结各类信访案件481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8%。一是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开展电梯、医用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等专项整治活动,多措并举提高辖区内特种设备定检率达100%。率先开展特种设备第三方监管,形成“专家查隐患、执法促整改”机制。成功承办了浙江省暨XX市2020年特种设备应急演练现场观摩会,开展压力管道泄漏事故应急演练、罐车侧翻泄露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健全特种设备应急预案体系。二是保障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聚焦产业特色,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运用“靶向式”抽查,锁定家具、灯具、成品油、儿童用品、防疫物品等15大类行业27种商品,累计抽检生产和流通领域产品210批次,合格193批次,合格率达到92%。加强免办3C产品认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实施涉安类产品分类分级监管,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推进食药安全精准监管。深入贯彻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指示精神,启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动集中仪式,为全区餐饮行业的良好风尚做出努力。联合公安开展放心早餐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区68家早餐店73批次早点进行专项抽检,共检出7家单位8批次早点不合格,行政处罚1起,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起。聚焦工地食堂,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过程控制,严格食材采购,强化环境卫生,提高监管的靶向性和时效性。在全区176家零售药店推行“阳光药师”考勤制度,确保药店合法合规开展药品经营活动,我区的药师考勤率达到99%以上,居全市领先。

四、“精”字当头:打造质量强区,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品质之城”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区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强监管支撑质量提升。组织开展以紧固件行业为重点领域的产品质量风险监控,通过专项抽检42批次,发现行业共性问题,出台《促进紧固件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管理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面对面指导,推动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双提升”。二是重效应发挥品牌引领。实施以品牌提升为主要方向的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对标达标、专利申报、商标注册、品牌培育等工作。今年全区新增“品字标”企业5家,认证发明专利申请790件,授权297件,商标申请量2395件,注册量2044件,发放各项奖励补助资金446.7万元,大幅度推进我区企业创优创牌、引领创新的发展新思潮。三是补短板推动绿色发展。聚焦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转型等重点领域,以“商标富农”战略作为抓手,通过“分类指导、择优扶强”等措施,充分调动涉农商标注册积极性,促进农产品品牌经济社会效益有效提升。全区共注册涉农商标1256件,近三年新注册776件,占总注册量的50%。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镇蜜”、网络团购销售平台“甬农优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XX番茄”,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商标化、品牌化进程。

五、“准”字用力:创新监管手段,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以放心消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年,新创建放心消费示范商店、网店1570家以上,放心工厂48家。一是智慧菜场确保放心“菜篮子”。创新市场经管体制,全区18家农贸市场,已有13家完成移交,由国资公司主体整体统筹推进全区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改造提升和各类创建等工作,并引入第三方专业市场管理团队实施运行管理,负责市场内外秩序、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垃圾处置等日常管理。以全区市场改造提升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市场智慧大脑的展示终端大屏,实现自动采集市场食品安全、环境秩序、诚信经营和价格计量等四大核心监管数据,提高市场智慧监管水平,提升消费者智慧体验水平,确保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二是智慧餐饮推行食安“五色码”。探索重点街区(综合体)“五色图”管理,根据管理类别及食品安全风险分别赋予绿色、蓝色、黄色、橙色、黑色共五色标注。试点街区(福业街)的全部餐饮单位已完成巡查赋码工作,初步实现食品安全共治共管大格局。三是智慧扫码打造企业“品字标”。通过扫码,即可获取产品的具体信息,实现“一品一证一码”,实现“一码全知道”,品牌信息全透明。目前,XX区已有8家品字标企业共14个认证产品完成“品字码”的制作,进一步提升XX制造业的品质和形象,扩大XX制造业的影响力。四是智慧监管出台作坊“红黑榜”。设置评价准入门槛,对达不到食品安全基本要求的小作坊,列入“黑榜”,对环境干净、消毒到位、人员健康、食品安全的小作坊列入“红榜”,并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向市民公布近期“红黑榜”。五是智慧便民打通最后“一公里”。落实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送药上山进岛”便民点扩建,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增设4个偏僻山区的便民服务点,满足当地村民购药需求;建成24小时“网订店送”药房5家,高效便捷帮助群众解决就医、用药需求。

六、“专”字以求: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专业人才梯队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市场监管职能,打基础、抓规范、增活力、强素质,继续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市场监管铁军队伍。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阳光“选人”、科学“评人”、民意“用人”、全面“育人”的原则,完善干部竞争机制,充实中层干部力量。今年已完成职级晋升48人,工作平稳过渡。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出台了《2020年度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层层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的签订和“三书三查两报告”制度的各项程序。深化理论武装,注重思想教育,组织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14次、全员集中学习16次,主旋律电影党课1次,支部分头开展讨论学习80余次。三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以工会为平台,以支部为堡垒,组织全局干部开展春秋游活动,参加以清廉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比赛,观看爱国主题电影等文体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发展,营造团结和睦的机关氛围。机关干部积极参与结对社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行动,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年,XX区市场监管局将深入贯彻考察浙江、XX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好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争先进位,在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工作格局、探索社会共治、守住安全底线等方面,更好体现市场监管部门的担当作为。

一、强化政治引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我们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更加凸显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政治机关的根本属性,把政治建局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核心要求,增强党的引领力、组织力和号召力,提升市场监管系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激励担当作为。进一步强化岗位认知和考核督查,坚持工作实绩实效导向,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重干轻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快干慢不一样”。进一步推进“局所联动”,完善机关科室和基层所的结对制度,建立重大行动重点工作,全员下沉。三是提升专业素养。设立“市监讲坛”,落实“传帮带”并按照“一专多能”的培训原则,督促干部上讲台,提升干部专业化水平,培养更多的行家里手。开展“知全部技能、精一门业务”的全员培训活动,加强一线业务知识的融会贯通。四是持续正风肃纪。要有守的自觉、抓的担当,要有廉的坚守、勤的追求,要有清的磊落、亲的情怀,要有点的风采、面的风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压紧压实“两个责任”,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提升工作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

市场监管部门肩负着市场主体全流程监管与服务的职能,立足区域实际,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助推区域经济高位发展,全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赋能。一是持续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便利化,在审批事项、审批时效、服务质量上做好“加减乘除”,开展企业免办3C认证的检查,新增托育机构

“一件事”联办业务等,方便企业快速准营。二是坚持把推进“质量强区”战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好《关于贯彻“质优XX”建设总体部署开展质量提升

打造“品质之城”的实施意见》(镇区委【2018】33号)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总结评估,编制新一轮质量发展规划。协同推进省、市级创新综合体中质量管理基础“一站式”平台建设;发挥区政府质量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梯队培育。三是充分发挥标准品牌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引领,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建设,计划新增“浙江制造”团体标准5项以上,“品字标”认证产品5个以上,有效商标增长率达到10%,发明专利每万人拥有量达60件以上,实现地理标志零的突破。四是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加强政银企的合作交流,拓宽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渠道,力争实现商标、专利质押融资2个亿以上;优化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拟在1个专业市场、1个大型商超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首批试点,提升经营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三、探索社会共治,提升品质XX幸福感

推进民生实事工程项目的落地见效,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市场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是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和长效管理。按照全区农贸菜场三年提升改造计划,年内完成5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构建常态化市场管理机制,完善经营户、管理者、举办者三方职责,加大经营户“日清洁”、管理者“周清扫”和举办者“月整治”制度考核监管力度,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城区二星级及以上市场全覆盖,三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农贸市场覆盖率达到50%以上,乡村有证农贸市场基本实现浙江省一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农贸市场全覆盖。二是实施全域化食品智治。建设“XX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健康证到期预警、监管数据比对、从业人员统计、店铺信息上传、主体量化等级等多个功能模块,为餐饮行业的动态监管和智慧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服务。以宁大步行街改造升级为契机,同步实施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打造智慧监管样板;开展食品小作坊集聚化试点,通过生产加工现场“5S”管理模式,改善加工环境,提升产品质量;实施食品检测“抽检分离”改革,加大监管力度。三是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区建设,以商家承诺+无理由退货,加强商家自律;以自治联盟+共治联动,努力将消费纠纷调解的重心下移,年内拟新创建放心示范单位1200家以上。充分发挥好区消保委进驻矛调中心的优势,提前介入,服务前移,做好重大节日前的消费预警。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16450902D);邯郸市科学技术局项目(1434201078-6)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8日

一、“互联网+”简介

“互联网+”最初是由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向人大提出的一个建议,被采纳后于2015年3月4日正式由提出实施该战略计划。“互联网+”战略的实质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云计算、物流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力图在全新领域开创新的发展实践。传统行业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诸如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新农村电子商务系统;传统的交通业与互联网相加促成了专车、滴滴和快的等打车软件的诞生;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京东小金库、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工具;传统的语音通信与互联网相加形成了微信、易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由此可见,互联网不仅能够应用到第三产业,而且可以广泛应用到第一和第二产业中。21世纪必然是互联网大放异彩的时代。

二、河北省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智慧城市发展现状。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第一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作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美国迪比克市随之诞生,这是IBM公司与迪比克市合作的结果。我国从2010年正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批准近300个地区成为智慧城市试点地区,其中河北省占有13个(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迁安、北戴河新区、曹妃甸新区、滦南县、博野县、唐山、正定、邯郸市丛台区、廊坊市固安县)。上述13个智慧城市试点地区都已经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发展思路,正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邯郸市建立了云计算中心并且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到2016年底,基本完成全市固网光纤化改造,实现光纤到户、到小区、到村,有效满足全市人民的信息化服务需求。秦皇岛市借助旅游优势,利用高新技术,推出了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构建了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能监测系统等,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方便查询旅游景点、周边地区状况,实现网上订票、查询等,成效明显。廊坊市建立了公务云中心,负责全市网络信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时,廊坊市还构建了地下管线工程与城市多元数据采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于监控地理空间运行状况,方便信息传输与动态管理。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石家庄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建立了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方便居民准确查找公交运行线路与始发时间;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在电力、教育、物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应用;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力争在全市所有乡、镇、村实现有限广播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在信息消费领域,积极推进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让农产品借助网络走出农村,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新的渠道。

(二)河北省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智慧物流与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一脉相承的概念,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智慧物流又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物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定位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石家庄、唐山被确定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同时,河北省正在构建京津冀商贸物流大数据平台,推动三地商贸物流业的融合、交互和创新。一批战略性投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在保定、安国建立药品商贸物流仓储园区;在沿海城市秦皇岛、唐山、黄骅拟建立“智能公路港”;在邯郸建立河北省首家物流交易所;为了打开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保定市涞水县与京东集团合作,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战略协议,为农民在网络上销售和购买产品提供了便利。近些年,河北省通过优化整合、合理兼并、重组、淘汰技术落后的小型物流企业,培育了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质量好、品牌效应优、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集团。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实时监控车辆、客户和商品信息的、方便快捷的智能化配送网络。截至2015年底,河北省A级物流企业已达60家。

三、“互联网+”背景下河北省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夯实“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发展基础。互联网作为现代企业创新发展的平台,对推动河北省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要大力推进企业主干网、局域网、广域网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WIFI全覆盖,积极推进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与电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快构建形式多样的网络服务方式。积极稳健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基地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产业向基地迁移,实现集群化管理。保障信息和网络安全,制定和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严格检测评估所购软硬件设备。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引进。针对“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方面的知识,需要对各级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专门的培训,可以依托各个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定期举办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建设领域论坛,通晓最新发展动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成功案例和重点项目,提高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与应用水平。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河北省的“百人计划”、“巨人计划”平台,积极引进海内外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各类院校聘请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物流领域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专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推进政策创新。石家庄、保定、廊坊三个重点地区全面实施创新改革试验区、张家口市建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大力探索开展“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创新政策试点,立足本省,积极向外拓展,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破除“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行业准入、数据开放、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障碍,创新和改造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互联网+”的合理生态发展体系。完善金融保障体系,加大投融资服务力度,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各类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拓展投资渠道,以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投入到“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工程项目中来。鼓励实体和互联网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为 “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四)积极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项目落地。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但需要宏观顶层设计与理论支撑,而且需要微观具体项目落地与实际应用。河北省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智慧物流、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就业、智慧教育、智慧环境等一系列相关项目中找到具体的落地点。争取在全省11个设市区依托当地重点医院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开展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等便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和政府养老机构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卫星导航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河北省与京津优质养老和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互助。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服务,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建设全省社区救助和优抚信息管理平台。在交通领域,推进公交、出租、轨道交通等数据的互联互通。

四、结束语

“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使得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常态,催生出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互融合发展新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与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朝着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迈进。河北省应抓住“互联网+”大力发展的趋势,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深度融合,打造新常态下经济提质、产业创新、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2]文丽青,马丁.我国智慧物流与综合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5.2.

[3]杨昊.我国智能物流发展支撑体系构建研究[D].华侨大学,2013.

[4]王继祥.物流互联网与智慧物流系统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

[5]张小艺.在物流互联网技术下打造智能物流系统[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5.3.

[6]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7]王家耀.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J].测绘科学,2014.5.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5篇

深入分析查找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升我县游客满意度,力争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早日进入全国、全省游客满意度指数第一梯队”的目标,着力推进乃至闽台粤港澳地区休闲养生度假后花园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1、完善旅游咨询和标识系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在火车站出入口、高速公路口、汽车站附近增设至景区标牌,完善景区公交站台。(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城管局、县财政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路局)

2、抓好各类住宿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度假型酒店及度假设施。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规范和引导各类连锁酒店、商务酒店、家庭旅馆的发展,指导和引导现有酒店的加快更新改造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县星级农家旅馆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好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特色街区建设。加强研制和生产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抓好餐饮购物场所,城市休闲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充分挖掘地方餐饮特色,形成集聚效应,开发旅游“夜经济”,建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特色街区和夜生活聚集区。(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文广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抓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在旅游大项目周围和交通干道及客流密集区增设星级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内的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更好满足游客需求。加强现有的旅游景区厕所和城市公共厕所的管理和维护,按照星级旅游厕所的标准对景区现有厕所进行改造和完善。(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

5、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搭建高性能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做好智慧旅游基础工作,着力推进智慧型景区、智慧型酒店、智慧型旅行社、智能交通和智慧旅游网站等建设,为游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信局)

6、加快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休闲农业的电力、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区域的农户改厨、改厕、改水、通信等“三改一通”硬件设施条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及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提升休闲农业企业服务水平。同时,坚持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进一步丰富我县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市城郊休闲旅游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软环境水平

1、在全县开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系列活动。旅游、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市政环卫、涉旅执法、社区环境等相关服务行业主管部门要联系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查找旅游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旅游服务规范标准的落实,逐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交通运输、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交通局、县商务局、县文广局)

2、全面推进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营销策划、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我县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财政局、县人保局)

3、全面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公布调查报告,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全线服务水平提升。开展旅行社、星级饭店评先创优活动,通过明察暗访、社会评价等方式对星级饭店、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情况及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度进行考核,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游客对旅游企业的满意度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旅游服务企业进行暗访。(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统计局)

(三)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1、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脏”,尽快清理城区、郊区、城市河道、火车站、汽车站、重点景区等游客集散地垃圾死角;开展沿街容貌集中整治活动,治理乱摆地摊行为,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对汽车站、火车站及站外广场进行多部门联合整治,着力优化旅游环境。(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

2、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组织开展打击“黑导”、“黑社”、“黑车”、“零负团费”,依法严厉查处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取缔查处无证无照联合执法行动中履职到位,重点打击各旅游景区(点)、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的无照经营、虚假宣传,欺客宰客、强买强卖、制售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定期对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罚,并在媒体公开曝光,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由工商、城管、质监、公安、旅游、卫生、物价、文广、交通、食药监等部门组成的全市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物价局、县交通局)

3、完善旅游投诉网络建设机制。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投诉管理中心等机构,公布旅游行风监督、投诉电话,实行热线电话、信函、网络联动,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形成旅游投诉全方位受理联动机制。设立专门的旅游投诉网页,增加旅游投诉处理的透明度,实行旅游投诉处理台账制度,及时公示和反馈处理结果。建立旅游投诉大调解的工作机制,相关行政部门各司其责,积极受理、处理职能范围内消费申诉、举报,并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工作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县编办)

4、定期开展景区门票检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行景区联票、套票和通票;严格控制景区门票及游览场所、交通工作等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上涨。(责任单位:县物价局、县旅游局、县文广局、县工商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是推动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大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推进。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6篇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嘉峪关市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支点和动力。

嘉峪关市市长助理孟雅奇说:“嘉峪关市将着力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体系,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有效作用,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有序发展。”

近年来,嘉峪关市不断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市政府先后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甘肃分公司合作建设了无线数字嘉峪关智慧雄关等项目工程,投资近13亿元,以数字企业、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农业、数字城管等8大领域为切入点,积极推广先进信息化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化工作的提速。

嘉峪关市着力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覆盖全面、制式交叉的全市信息网络。同时不断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建成了政务专网和各部门政务网站,强化网上政务公开,推进了阳光政府、服务政府。

不仅如此,嘉峪关市还利用信息化助推产业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积极扶持企业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积极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日光温室中建设温湿度监控系统,实施农业大棚的远程监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科学管理。在商贸流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健全各类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利用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是嘉峪关市的又一目标。2010年,嘉峪关市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培育的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嘉峪关市设立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交通、医疗、社区、居家、养老等各个层面的工作都汇聚在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其中,有需要的老人只要拨打12345“一键通电话”,中心就会专门派人给老人提供综合化智能化服务。

事实上,这个服务热线与嘉峪关市970多个监控点、5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和47个城乡社区实现了互联互通,实现了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应急指挥三大业务职能,建设了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社会服务和辅助决策四大系统,建立了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库、地理信息库、应急资源库等五个数据库,为全市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还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服务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7篇

一、以智慧引领“互联网+城市”建设

(一)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工程

以创建“国家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围绕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民生应用等三大导向,构建企业到产业无缝衔接的智慧经济,资源共享、终身教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智慧人文,高效互动、优化体验、数据公开、永远在线的智慧政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智慧民生和事前预防性控制、事中操作性防御、事后恢复性补救三层防御的信息安全保障等五大体系。

(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工程

以IP城域网出口带宽动态保持省辖市水平为目标,加快宽带、无线、光网、高清海门建设,构建高速传送、综合承载、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提高宽带网络能力,提升普及规模和网速水平,支撑和服务智能制造。建成以4G网络为主、WLAN为补充的无线高速宽带网,实现宽带网络无缝对接。在市内国家和省级园区探索开通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满足企业软件服务外包、跨境电商、信息服务、设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的带宽需求,带动信息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工业及生产企业开通高带宽专线服务,鼓励设备上网、产品上网、供应链上网,实现智能设备、机器、流程、数据和人的互联互通,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二、以融合推动“互联网+产业”转型

(一)推进“互联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

以互联网助推农业现代化。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网络销售与质量溯源,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每年新建3―5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利用网络农产品销售额、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农业信息化覆盖率等指标动态保持全省前列。以互联网助推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和绿色制造。推动招商局重工、通光光缆、振康机电、高科物流等50余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探索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装备和智能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拓展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远程诊断和产品后市场服务。发展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网络制造,构建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工业生产规模化和定制化相融合,促进制造业企业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加快对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建设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促进节能增效和安全、清洁生产。

(二)推进“互联网+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以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謇公湖科教城、通海港区物流园、海门港物流园、麒麟红木文化产业园等现有14个服务集聚区为基础平台,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电商创新园等互联网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加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商店、网络电话、移动门户等核心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移动安全、人机交互、健康服务、智能家居等趋势性应用,移动政务、移动教育、移动金融、移动旅游等应用。催化沈绣、红木雕刻、农民书画等海门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与时代元素融合。促进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兴产业与建筑创意设计、家纺创意设计等传统优势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加快美丽中国―空间设计(建设)产业基地、謇公湖科教城科教产业区建设。用好优质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推进“互联网+平台经济”培育发展工程

以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为战略支撑,以智慧江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和叠石桥跨境电商检验检测认证基地落成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商发展,强化规模培育和电商拓市。借助网络大数据资源库开设“海门产品网上商城”,积极引进知名第三方平台网站,引导不同类型电商企业应用C2C、B2C、B2B、O2O等方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行业平台、移动平台、社交平台跨网融合,提供在线服务。建设建筑智能结构工程平台,为建筑智能结构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结构监测研发与测试、结构控制产品研发与测试、物联网集成实验与检验等平台服务,提升“筑集采”运营水平。

(四)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工程

招引国内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海门中小微企业开展P2P、众筹、垂直搜索等融资服务;引进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来通合作,逐步发展本地互联网金融企业。鼓励本地金融机构、小贷公司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或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改革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科技、跨境贸易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

三、以创新促进“互联网+企业”发展

通过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促进平台服务业发展,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互联网信息平台服务,培育“众创、众包、众筹”等新型互联网服务企业。发展智能移动制造,引导工业企业利用4G网络开展车间、仓库等重要场所的远程视频监控;引导工业企业推进移动办公,开发OA系统、管理软件等业务信息系统移动接口;引导工业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开发工厂APP,开展网络营销。在生产层面,引导工业企业对各类生产设备进行联网,推进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工业机器人2.0示范项目”,引进工业机器人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无人工厂”,实现生产智能化。在产品层面,推进工业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产品远程可测、可控,为用户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运维服务,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商务层面,通过工业互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快速匹配物流资源的供应与需求,实现集成式物流链智能管理。鼓励企业采用O2O方式,精准挖掘用户需求,降低营销成本。

(一)实施云计算服务引进落户工程

定向“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企业。推动电信、广电网络运营商及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工业云”平台等新型生产设施,加速云计算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学习借鉴“小米”模式,引导企业在工业设计、工业仿真等方面应用云计算技术,不断提高研发设计效率,降低研发设计成本,在销售阶段通过云平台最新的产品供应和产品使用说明,尽快将产品投向市场,及时根据用户反馈改进产品,实现快速迭代。

(二)实施大数据开发应用提升工程

全面梳理整合市级层面的数据,制定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标准,出台信息资源更新、交换、共享、开放管理办法,签署数据共享协议,实现数据整合与共享。发展工业大数据产业,促进工业大数据在装备、船舶、电力、能源等行业应用,引导支持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等环节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引导工业企业建设BI系统,对生产过程、管理流程、销售环节等进行大数据分析,优化工艺流程,推动管理流程的优化、重组和再造,开展精确营销。

(三)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重点选择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智慧设计、智慧医药、智慧机械、智能家电以及车联网、船联网的发展。重点引导行业内工业企业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通过进料设备、生产设备、包装设备等联网,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开展产品在线故障诊断和运行维护。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建设信息物理系统网络(CPS),将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互联成智能网络,推进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整个价值链的横向、纵向和端对端的高度集成。鼓励优势产业的领先企业建设智慧工厂“全息车间”系统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将“人、机、料、法、环”等五大信息要素与智能网络连接,通过服务端云计算分析和统计,实现车间智能化设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联网;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01-03

[作者简介]王玉霞(1978-),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背景下辽宁农产品流通渠道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090);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物联网背景下大连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XJLXYB003)。大连市鲜活农产品极为丰富,多种产品的供应量位居我国前列,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对鲜活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提出了新的挑战,培育和创新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产品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遥感技术、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融合,信息交换,智能化跟踪、定位、识别、监控、管理的过程。[1]

农产品物联网是以食品安全为出发点,通过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GPS定位技术、电子产品编码技术等跟踪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环节,使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及时了解产品相关信息,保障消费权益。

二、物联网技术在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应用

(一)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已经得到初步运用,如物联网中传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储存、实时采集和远程定时报送,通过无线传感网络监测土壤含量、空气温湿度、土壤类型、降水量、气压、光照度等物理参数,为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实现大幅增产的目的。

(二)加工环节

鲜活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利用本地RFID系统对产品进行包装、编码,加工企业通过读取本地RFID系统将农产品的深加工信息增加到电子标签上,对环境要求严格、价值高的鲜活农产品使用单个RFID标签,而对价值比较低的产品标签加在包装大托盘上,单个产品使用条形码,并且配送车辆也要配备相应RFID电子标签。此外,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设备中,计算机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运用到鲜活农产品的品质分级,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远程与智能化监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运输环节

接到运单,智能终端利用GIS、Emap等物联网系统提供的数据自动查看车辆信息,自动分拣货物,制定最优的运输方案,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每辆运输车辆都安装RFID读写器和GPS装置,实现农产品流通系统信息的实时传递,方便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定位,实现可视化物流。对于进出口的货物可以一次性读取多个商品信息,每次读取只需01秒,大宗货物可以短时间之内迅速完成,实现通关无障碍。

(四)仓储环节

智能化的仓储系统包括商品入库、出库、盘点、调拨、退换货等都能被远程感知与控制,还可以检测货物的位置以及周围的温度、湿度,有效地防止火灾等突l事件,在鲜活农产品的智能仓储中,主要利用RFID、条码、传感器、红外、激光、蓝牙、语音及视频等技术对产品进行识别、定位、分拣、计量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化仓储将在多个仓储中心之间达到信息互联,实现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仓储,使货品“自己”知道要到哪里去,存放在哪个位置。

(五)零售环节

物联网技术可以优化鲜活农产品零售企业的库存管理,及时补货实现零库存,及时监测运输车辆和货品的移动,提高效率。如物联网技术下可以自动识别发生移动的贴有标签的物品,及时上报系统进行处理,RFID标签涵盖了大部分的商品信息,包括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大大减少了商品的损耗。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标签识别商品的生产运输等环节,甄别选择并放心购买,零售商也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消费者的收购行为进行跟踪回访,提出整改建议,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大连市鲜活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流通主体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批发零售市场主导型、农协/合作社主导型、龙头企业主导型三大类营销渠道。

(一)批发零售市场主导型

大连市大部分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零售市场进行销售,这种营销渠道是农户将农产品直接运进零售集贸市场销售,或者通过批发商进行销售,主要满足大连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大连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四个,包括双兴综合批发市场、三星果菜批发市场、机场前果菜批发市场和南关岭果菜批发市场,数量与规模有待创新。

(二)农协/合作社主导型

近年来,大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不断壮大,依托特色项目和优势产业,形成“农户+经纪人+销售”为一体的供销专业合作社营销模式。截至2015年,农民合作社已达到2700多个,其中大连宇泽果品专业合作社、瓦房店市万领果品专业合作社、大连和玉果业专业合作社、大连鸿炜果菜专业合作社、大连小南果蔬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15年辽宁省省级重点示范社。大连农民合作社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是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

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以一定规模和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或批发零售企业)为载体,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营销模式,经营一般为品牌产品,直接供应大超市或出口。大连现有的农产品品牌除“獐子岛”、“咯咯哒”等少数品牌知名度较高,其余品牌多为区域品牌,个性不鲜明、附加值不高。

四、基于物联网的大连市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

(一)鲜活农产品智慧供销网络构建

首先,智慧供销网络构建高度依赖物联网系统初始化的状态,所以在物联网营销渠道构建的初期,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应该构建和谐的有利于鲜活农产品智慧供销网络构建的基础网络和监管系统,这类政府主导型智慧营销渠道构建将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其次,广大农民应积极发展联合合作社建设,将互联网、物联网、物流信息网进行有效连接与整合,使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实现共享。再次,将农户、农业合作社、承运商、供销商有机的联合起来,建立大型供销网点,构建智慧供销网络体系,及时反馈销售行情,使各大供销主体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跟踪市场动态,抵御市场风险。

(二)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

对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生a、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产生的“大数据”运用到物联网平台,发挥信息共享、创造更多价值(见图1)。[2]

首先,从鲜活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第一个环节出发――农户进行数据采集,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农药监测、质量情况、土壤情况、农户相关信息录入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数据实时更新,为营销渠道的其他环节提供指导。其次,鲜活农产品中间商对生产、物流、需求等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信息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终端进行,及时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再次,构建消费者监测终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根据电子产品编码可以了解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信息,保证高质量农产品销售无障碍,同时批发商、零售商应该建立商品质量安全监测对比系统,消费者通过网络可以清晰掌握要选择的商品信息,做到放心购买。

(三)鲜活农产品安全检测系统构建

农业与农产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国内外经常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提醒学者专家应该重视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营销渠道环节的思考,所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鲜活农产品的安全进行检测至关重要。物联网系统通过智能化的食品安全测试仪、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对鲜活农产品各个环节的安全系数进行检查,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到食品安全溯源公用服务平台,各级承运商和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关于农产品原材料、生产日期等信息,做到责任到位,安全意识贯穿始终。食品安全溯源公用服务平台包括食品安全溯源、内外信息、预警与应急处理、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统计报表和数据挖掘、企业信用评级、趋势预测分析、设备接入管理等。[3]用户可以通过查询机、手机、PC等多种客户端进行查询,该系统很好的连接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保障消费权益。

(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大连市鲜活农产品由于信息流通不畅、市场规模小等原因,导致其营销渠道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农户及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建立鲜活农产品智慧绿色物流信息网络,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体流程如下:将鲜活农产品名称、类别、产地、日期等信息写入电子标签,置于产品表层或内部;在流通过程中,附带标签的产品受内部或外部能源作用,将信息通过天线传输于阅读器,阅读器经过解读把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通过网络计算机把信息传输给物联网系统,实现实时更新;最后通过与网络连接的识别系统或打印设备,及时为用户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h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9篇

湖北缺煤少油乏气,要素驱动是之“短”;作为科教大省,创新驱动是之“长”。面对新一轮区域竞争,唯创新者赢,唯创新者强。用创新驱动湖北商务经济崛起新高地,必须扬长避短,切实将发展基点放在“新”字上。

关键词:湖北;电商;物流;机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03

1助力鄂商网站新升级

巧借“互联网+”的翅膀,依托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互联网平台,把鄂商网站建成线上线下互动的重要门户。比如,运用DT云计算体系,推行“一站式、一窗口、一条龙”服务;完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与合作等信息栏目,优化单一窗口、原产地证明、服务贸易开放承诺查询等常用功能,推行行政许可备案类事项网上办理,实现“一网全贯通、事项全覆盖、流程全优化、承接全落地”;打造“京东、美团、携程、赶集、58同城”湖北产品特色馆,掀起湖北旅游、湖北老字号、“荆楚美味”在线销售热潮。

2加速电商扶贫新发展

整合扶贫资源,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为“点”,带动全省电商普遍进农村的“面”,帮助农村居民跨越“数字鸿沟”。比如,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推动湖北优质农产品“诚信天下,品誉全球”;为贫困地区网店提供策划、培训、IT外包、美工等专业服务;开通“电商+店商”双平台营销,实行线上下单、线下提货配送的O2O电商模式;加强与邮政、中通等快递企业合作,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解决“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厘米”问题。

3推出消费升级新举措

今年1-2月,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3.8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为此,要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五大幸福产业,扩大服务消费;要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消费;要推进信息软件、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跨界融合,发展生产业;要合理布局社区超市、便利店、家政服务等商业网点,培育智慧商店。

4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适应经济中低速增长新常态,巩固外贸回稳向好势头,实施“优质优价优进优出”,提升湖北产品、产业在外国市场上的开拓、占据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为此,要以经营权做多、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为原则,加快外贸主体多元化步伐;要精心培植大型骨干外贸企业,引导企业提质增效,增强国际竞争力;要用好用足国家进口贴息政策,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要资源能源性产品、新型环保装备等进口;要依托在鄂知名高校,培训一支会管理、善经营、懂业务、熟悉国际市场惯例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5激发会展经济新活力

会展经济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仅省会武汉,就有40多家会展场所。湖北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黄金宝地。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把会展经济作为湖北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通过“市场+展会”、“商贸经济+会展经济”模式,支持培育农产品云端交易市场、在线采购平台等新型农产品经营,以贸促展;密切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开展战略合作,搭建会展经济网络平台;提升机博会、食博会等展会品牌,办好华创会、楚商大会等重大活动,通过专业会展、节日会展拉动居民消费。

6打造物流服务新格局

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智慧流通、绿色流通。为此,要支持l展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做大物流产业规模;要培养、重组和引进一批国家4A、5A级物流企业落户湖北,做强物流市场主体;要加快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升级宜昌和荆州水运口岸、武汉铁路口岸、宜昌航空口岸建设,加速江海直达、铁路直达、空港联运;要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汉江物流带与湘赣豫陕渝等周边省市物流合作,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7突出国内投资新领域

国内有效投资对稳增长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启动国内投资引擎,要在抓好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实体经济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下滑、金融“脱实向虚”等突出问题,将投资重点转向产业发展,转向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要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在抓紧建成一批“PPP”示范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防范、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力度,加强金融新业态风险管控;要激发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比如,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下加速城镇化步伐;要鼓励可持续行业投资,比如,水利、环保、节能汽车、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行业,既能推动就业,又能适时带动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8营造招商引资新环境

稳定可预期的招商引资新环境,利好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校友招商、“互联网+”招商和引资、引技、引智深度融合。为此,要抓好产业招商,创新“鄂港粤”、“鄂沪(长三角)”等招商品牌,打造好“湖北之窗”、“世界500强对话湖北活动”两个新的省级平台,直接与世界500强对话;要整治“新衙门作风”,切实做到审批环节最少、服务项目最优、办事效率最高;要定期督办签约项目进展情况,为招商引资工作加压力、添活力、增动力;要积极探寻省域社会综合治理平衡点,建设“理治、情治、法治”并举的“湖北环境”。

9拓宽外投合作新视野

当前,湖北已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在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54家。我省对外投资与合作的视野还可进一步拓宽。比如,把实业投资作为主攻方向,做大做多做强外贸主体;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光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合资合作;鼓励企业把从境外获取的高端技术、品牌返回国内市场经营,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境外抱团投资开发资源、能源,继续发挥好“莫桑比克湖北农业园”、“波兰湖北汽配工业园”、“比利时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一批境外基地的集群效应。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0篇

据了解,“智慧消费”立足于物联网技术落实应用的需求,是苏州市“十二五”规划中对于加快苏州物联网应用中心、下一代互联网示范中心和云计算虚拟资源服务中心等新一代网络应用中心建设的落实体现。到“十二五”末,城市光网、无线城市、物联网等主要基础设施覆盖中心城区等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应用体现。

物联网框架

据了解,“农资价格通”和“资源价格通”两大系统借助互联网、有线电视和移动通信等平台,进行价格信息的采集、汇总与。其中,“农资价格通”主要负责采集农产品批发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信息,是集生产、销售、政策等为一体的综合展示及交流交易平台。“资源价格通”主要负责采集生产资料、再生资源价格、二手物资价格等信息,是为再生资源行业从业者、原材料供应商等提供所需信息的采集和渠道。

苏州“智慧消费”建设启动于2011年,规划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与各政府监管部门合作建设包括商品流通信息、食品安全溯源、物件监控信息等内容的消费服务平台,同时完成商品价格采集系统建设,通过网站、短彩信等渠道信息,为市民打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事实上,在物联网建设领域,苏州市已经有相当完备的规划,并逐渐开始落实。例如,在无线智慧城市建设中,苏州市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苏州市无线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对接《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共同实施推进苏州市无线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双方将在无线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建设、无线智慧城市综合门户平台开发、推进无线电子政务、无线智慧城市产业应用、无线智慧城市民生服务应用和基于物联网的无线智慧城市应用等领域加强深度合作,为政府、企业和市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进一步提高苏州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会在苏州市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00亿元,全面推进苏州市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发展,加速苏州市无线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应用。同时,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5年内,全省采购苏州市企业设备、产品和软件超过130亿元,为苏州市信息产业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苏州市政府将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作为重点扶持企业,积极支持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加快战略转型和在苏州市的业务发展。

在协议框架范围内,苏州市政府将加大对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的支持力度,促进公司在苏州市无线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建设、综合门户平台开发、无线电子政务建设,以及产业应用、民生服务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等领域的业务发展。

项目将围绕苏州“无线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信息化、物联网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面向个人客户提供生活服务,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智慧服务能力

在“感知中国”(苏州)应用中心中,智慧消费作为建设智慧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贴近民生的角度进一步将物联网应用深入到了以市民为单位的终端应用中。而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中还有很多项目从不同角度提升了智慧服务的能力。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会主任沈国芳表示,无线智慧城市是继水、电、煤气、交通之后的城市“第五项公共基础设施”,被誉为21世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试金石”。目前,苏州“无线智慧城市”门户已开通数字民生、无线政务、网络文化、信息兴业等四大方面业务、服务种类近1000项,活跃用户近300万。通过无线智慧城市综合门户的开发,市民可通过手机和各种无线终端随时、随地、所需地获得与政府公开、公共事业服务、个人生活等相关的苏州各种城市服务信息,提高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各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例如,由苏州物价局借助网络平台打造的民生消费综合信息服务中,“肉菜追溯”的功能能够引导消费者通过网络或手机客户端,了解各种生活所需品的物价现状。以猪肉为例,今后消费者购买的猪肉过磅称重时,就会打出一张一维条形码,消费者凭着条形码在购买猪肉的商贸市场刷条码,或者回家后上苏州民生消费的门户网站,就能看到猪肉从生猪、屠宰到买卖的各个货运渠道和价格详情,通过这种“肉菜追溯”,吃到放心的肉菜。

此外,随着苏州地铁正式通车,移动市民卡也将发挥重大功能,移动市民卡具有内置支付芯片的专用SIM卡,将传统的市民卡应用集成到移动SIM卡中,从而实现将手机SIM卡、交通卡等多卡合一,只需携带移动手机,就可以完成小额支付功能,轻松刷卡,乘坐公交或轻轨。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农产品;三农问题;一体化

农业体系相关概念

(一)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产品的数字化交易运作形式所衍生的农业产业链新生态,也是集产供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使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目前,农产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电商平台交易外,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也相继成立。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只是改变了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关主体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测而进行的差异化生产与经营,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传统农业的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深远变化,并为农业业态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农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提升其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设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环境智能分析、精准种植、危险预警、远程诊断和指导等功能。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使得农业生产和交易等过程更为健康可持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智慧农业是国家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国家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立4个部级示范区和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国农业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持续提升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财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农业的进步。仅2018年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明晰。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推动对农业精细化生产模式和操作模式的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提升其智能感知、监测、分析、诊断、预警、作业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可复制模式。二是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与地理、气候、土壤、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模式和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有限、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2015年底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大数据分析,可对不同地区的作物、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和监测,帮助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决策,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三是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技和技术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一大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推动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物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农业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中游为设备制造企业,下游为设备维护和运营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向智能化不断迈进,实现农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学技术与人才。农业作为我国最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专业务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务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对农业智能化趋势的认知程度和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度匮乏。二是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当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大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规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农村经济活力较低,农业设备价格昂贵,农民既不愿意也无力承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国农耕地规模较小,无法通过智能设备投入生产带来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实现盈利,也极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偏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体现在农业领域就表现为农业科研体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较为欠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政府部门对第一产业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且分布分散,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部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和协调;农业科研大多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离,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从农村电子商务角度探析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重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规模效益,不仅让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农业”,原本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和技术涌入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使得智慧农业需要的软硬件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同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带动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企业的成长。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转型。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农业的产销结构,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规模都成倍扩大,带来的规模效益更是显著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显然无法与之匹配。相关主体必须通过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以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经营成本,引领绿色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培育智慧生态农业。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农业产业链的高效链合。农村电子商务得益于信息技术,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农业管理、经营、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更加快捷,同时降低边际成本;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行业上下游成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大趋势驱使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村电子商务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农村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以销定产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损耗,同时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以及消费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农业生产、销售、服务更为高效和精准,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智慧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2篇

合肥约4万部电梯有望“接入”物联网

8月3日上午,合肥市市长张庆军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在审议《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村新型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时,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建议,将大型农机设备接入物联网,可以及时发现农机故障。张庆军同时透露,合肥约4万部电梯将全部“接入”物联网,这样一来,通过后台的运作,哪部电梯有异常可以提前预警、哪部电梯有事故可以及时响应。张庆军举例说,现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哪块电池出现问题都可以报警。由此,可以让大型农机也跟物联网连接,方便对农机性能进行全面及时的掌握。

谈到这里,张庆军透露,备受市民关注的电梯安全问题正在迎来利好消息,全市约4万部电梯有望全部接入物联网,通过统一的后台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电梯中出现的“不和谐”,能够及时把问题找到,避免事故的发生;而一旦出现事故,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

8月13日

物联网+3D打印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技术和日益成熟的3D打印技术结合后,可以形成威力巨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打通从设计师到消费者之间的通道,并有可能干掉工厂”。8月13日下午,3D打印与中国智造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D打印专业委员会主任宗贵升认为,3D打印技术可以为创客所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将3D打印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智能材料等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构成一个智能产业生态系统。设计师将各种富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放到数据库平台上,用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产品,然后在家里打印出来,从而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打印。

8月14日

演进中的物联网往哪儿拐弯?

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连日来一直锁定着人们的视线。这起事件让人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危险品的储存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与此同时,另一个重要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危险品的运输问题。“危险品运输同样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它相当于路上跑的炸弹,一旦出现事故,如跟其他车辆进行碰撞的话,在当地也会造成泄漏或其他爆炸事故的发生。”8月14日,在“智能物联体验分享会”上,英特尔中国区物联网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张宇告诉记者,交通部早已开始规划并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两客一危”监管网络,对这类车辆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而要做到这一点,与物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英特尔与交通部合作,一方面利用英特尔quark芯片技术构建满通部标准的车载信息终端;另一方面则是优化后端的监管平台。“现在全国商用车保有量超过一千万辆,而这一监管平台可以监控两百多万辆车,已经能够满足目前的监管需求。”张宇说。

8月14日

合肥试点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老人摔倒系统自动报警

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养老院,老人最怕意外发生,摔倒都会致命……而智能养老物联网服务将让老人更安全。8月14日-16日,2015安徽省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A馆举行。博览会上,庐阳区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首次亮相。这一工程由国家民政部组织实施,合肥市的庐阳乐年长者之家等全国7家养老机构被列入示范工程试点。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在养老机构和老人家中,可以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检测、老人卧床监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运动计量评估等服务。目前,庐阳乐年长者之家已开始实践,可在智能化的房间内安装无线门窗磁感应器、门用无线云智能锁、无线电动窗帘、无线红外入侵探测器等装备,让老人的生活变得安全便利。

8月15日

高通为物联网收购CSR

高通正式宣布以24亿美元完成对英国芯片制造商CSR公司的收购。该交易是2014年10月份发起的,在经历了和美光的激烈竞争以及长达10个月的反垄断审核之后,高通终于成功将CSR收入麾下。而在联姻之后,Cambridge Silicon Radio Limited将更名为Qualcomm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td.,并且成为高通的子公司。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自1999年被提出伊始就颇受瞩目,但智能硬件的缺失和网络承载能力的不足使得物联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然而近两年来,随着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一领域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据研究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将带来年300亿美元的利润,会出现25亿个设备连接到物联网,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8月17日

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在北京举行

2015年8月17-19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北京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赛佰特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在北京联合大学体育馆举行。本次大赛历时5个月,共有如郑州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全国200多所院校参加。

这次大赛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的一项团体性创意实践活动,涉及电子、信息、通讯等多门学科及领域。本次大赛运用了物联网的前沿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还加强了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实践素养,为我国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8月20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与智慧中国博览会在深圳召开

2015年8月20日,由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IIPA)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与智慧中国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次大会是一个关于物联网完整产业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技术、短距离通讯技术、最新移动支付技术、电子标签生产解决方案、读写器开发最新技术、中间件的精确控制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物流、防伪、人员、车辆、军事、资产管理、服饰、图书、家用智能化、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全面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展示的高级别国际盛会。

国际物联网贸易与应用促进协会(简称国际物促会,IIPA)的《2013-2017年中国RFID行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结果及趋势预测显示,未来一波中国RFID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更多细分应用领域的规模爆发。同时认为,中国RFID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应用不均衡的特性,但部分细分应用市场如社保卡与健康卡项目、交通管理、移动支付、物流与仓储、防伪、金融IC卡迁移等,将成为新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而RFID的增长与发展必将为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

8月21日

世界对物联网安全准备不足 大波智能设备惨遭破解

“面对突然到来的物联时代,整个世界都准备不足。”8月21日,首届HackPWN安全极客狂欢节在北京举行,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在开幕致辞时如是说。一大波时下最时髦,最流行的智能设备在面对HackPWN汇集的国内外数十位知名白帽黑客、领先的智能设备公司和安全公司时,惨遭破解。HackPWN狂欢节上破解的产品包括汽车、报警盒子、智能家居、烤箱、豆浆机、O2O应用等,囊括了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而大量的智能设备被破解,或者被远程操控,给这些智能设备的使用者带来很大危害,也给社会留下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全方位的协作,包括厂家和用户之间的协作、厂家之间的协作、行业之间的协作,还要有广大极客的全面参与,他们是世界智能硬件安全测试员,可以帮助智能硬件产品发现产品缺陷和漏洞,从而进行完善。”齐向东说。

8月25日

悟空i8――全球首款物联网空调温控器

8月25日,2015年微信硬件创新大赛总决赛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来自全国6个赛区的13个优秀团队进行了最终PK。13支队伍带来的13个智能单品,涵盖了智能家居、影音娱乐、亲子早教、体育运动、家庭安防、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来自深圳赛区的全球首款物联网空调插座――悟空i8斩获本次比赛冠军,成为最终赢家!

悟空i8是由银河风云独立研发的全球首款物联网空调温控器,可适配市面上99%的壁挂机空调品牌,匹配快速简单。除了可以远程控制空调模式、温度、状态之外,还具有温度感应、位置感应、光线感应、声音感应等多维度感应功能,是真正落地实现传统空调智能化升级的创新单品!

8月25 日

第五届亚洲物联网商务研讨会在印尼召开

2015年8月25-26日,第五届亚洲物联网商务研讨会在印尼雅加达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当地的电信公司和政府机构主办,新加坡Industy Platform承办。此研讨会以发展“智能城市,便捷生活”为主题,广泛邀请国内外品牌企业,当地政府采购单位和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参观。致力于推广物联网和M2M技术在当地的发展,可为各大公司,创造一个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

8月26日

沈阳新社区智慧屋亮相 便民服务“一站式”解决

8月26日,作为智慧沈阳建设的重点项目,新社区“智慧屋”在沈揭开了红盖头,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凤波、副市长祁鸣参加了首批新社区“智慧屋”揭牌仪式。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3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契机,着眼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贴近群众需求和服务改革发展为导向,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推进区域示范,依靠企业主体,进一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为上海率先迈入信息社会、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发挥更大作用。

(二)推进原则。

1.需求为先,惠民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立足市民生活、企业生产和运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发挥信息化对科学高效配置资源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切实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高效、创新的感受度,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2.创新驱动,深化应用。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各行业跨界融合,培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新产业。以创新促应用,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各领域应用服务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形成智能应用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格局。

3.强化安全,保障有力。牢牢把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的辩证关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加强网络安全,坚持依法管理,提升技术能力,强化信息保护,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坚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16年底,基本构建起以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体系为重点,以高速泛在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绿色高端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自主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体系框架,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率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升。智慧生活初具雏形,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信息消费,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涵盖全体市民。智慧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引领带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下简称“四新”)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86.5,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智慧城管不断深化,基于网格化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基本覆盖全市域。智慧政务取得突破,信息化助力政府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电子政务建设管理模式进步显著。智慧城市区域示范效应明显,形成一批示范性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

—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宽带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家庭光纤入户率达到60%,家庭光纤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40兆比特/秒,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600万户家庭,涵盖城镇化地区。全面建成无线城市,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4G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布局进一步优化,无线接入点突破20万个。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突破5万架。国际网络出口、本地网络网间交换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就绪度指数明显提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上海基本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区和产业集聚区、信息服务业发展高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70%,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68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

—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城域网监测预警、网络安全应急处置、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网络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态势总体可信、可靠、可控。

(四)任务概要。

3年内,将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作为发展重点,着力实施智慧化引领的“活力上海”(LIVED)五大行动:着眼城市宜居(Livable),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着眼产业创新(Innovative),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着眼运行可靠(Viable),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着眼透明高效(Effi cient),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着眼区域(District)示范,围绕社区、村庄、商圈、园区、新城,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强化智慧城市三大支撑体系: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功能性设施、通信枢纽、下一代互联网等重点专项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网络视听、数字内容等信息服务能力, 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提升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基础支撑和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完善安全可信网络环境建设。

二、发展重点

实施“活力上海”五大行动,推动建设28个重点专项。

行动一:着眼城市宜居,营造普惠化的智慧生活。

以建设成果全体市民共享为原则,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整合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专项1:智慧交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水平,发挥交通智能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优化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新城、新市镇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与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采集实时停车泊位信息,停车诱导动态信息,推进停车收费电子化和监管智能化。完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流实时信息采集、智能集群调度和公交电子站牌建设。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覆盖面。推进公交卡长三角区域互联互通。扩大公交车WLAN覆盖范围。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交通信息全程服务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智慧健康。深化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推进健康信息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利用,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医疗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加强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平台。深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探索新型患者就医、付费模式,探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建设群众体育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体育场馆查询预订、体育健身指导及体质监测等服务,促进科学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民健康服务,探索市民健康服务新模式。

重点专项3:智慧教育。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支撑作用,建立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支撑系统,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建设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建设上海教育资源中心为突破口,探索建立资源建设多元评价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建设上海教育数据中心,汇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数据,以教育大数据支撑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和公共信息服务。推动涵盖校区管理、教务安排、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深化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打造互动、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挖掘需求,建设网络服务平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丰富互联网教育产品。

重点专项4:智慧养老。围绕构建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搭建全市统一的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立涵盖服务需求、服务项目、服务队伍、服务设施和养老政策的养老数据库,提供一站式养老咨询、申请、评估、分类转接等服务。发展智能化养老机构,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务。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远程健康监护、居家安防等应用。

重点专项5:智慧文化。围绕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搭建文化上海云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到2016年60%的市级博物馆和40%的区级博物馆实现数字化。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各类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培育互联网文化服务领域龙头企业。

重点专项6:智慧旅游。鼓励和引导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规划和交通、住宿、门票预订购买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景区智能化建设,提供电子门票、自助导览、自助讲解等服务。建设旅游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开展旅游企业、行业信息动态统计和分析,提升行业运行发展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旅游舒适度指标体系,提升旅游公共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置能力。加强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强化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和服务。

重点专项7:智慧就业。以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智能化水平为目标,整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海内外人才引进、居住证积分制、社保缴费等人才和就业服务内容,提供面向法人的在线自助经办应用。建立个人和企业就业诚信系统,深度挖掘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社保缴费等方面的业务数据,实现政府就业监管机制创新。开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信息资源,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就业服务,推进社会机构与政府之间信息共享。

重点专项8:智慧气象。建设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气象对相关行业影响的预测模型,为交通、卫生、农业、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互动式的“我的气象台”,紧贴市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为老人、儿童、疾病易感人群等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和生活引导产品。拓展气象信息渠道,使市民享受触手可及的气象服务。

行动二:着眼产业创新,发展高端化的智慧经济。

以信息化助推“四个中心”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为发展目标,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快培育发展“四新”为战略重点,全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为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智造”提供有力支撑。

重点专项9:互联网金融。鼓励互联网企业面向金融行业开展跨界融合,加快第三方支付创新应用,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支持网络借贷(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创新,加快金融领域网络创新业务发展。提升金融信息和数据集聚度,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财经、证券、保险等大型信息资讯平台。深化智能卡应用,推动银行集成电路(IC)卡的广泛应用,鼓励各类智能IC卡在便民支付领域多卡集成。

重点专项10:智慧航运。推动口岸监管作业智能化,深化口岸通关无纸化,围绕进出口企业通关便利需求,推进监管部门联网核查。建设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单证一口申报、监管状态信息一口反馈。完善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和对外服务窗口,实现口岸监管、码头作业、货物运输、航运服务等信息共享交换。推动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资源的信息协同运作、口岸通关税费和港口航运结算的电子支付等功能,提高口岸整体运行效率,降低航运相关单位管理和运行成本。开展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建设,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重点口岸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重点专项11:智慧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集聚发展,培育对接产业链的嵌入式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围绕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经营各环节实际需求的创新平台发展,推动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鼓励骨干制造行业加速提升供应链业务协同能力,应用电子商务创新制造、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加快网络购物、网上商城等应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动(O2O)、客户到企业(C2B)等新型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深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构建快递业服务安全评估预警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创新行业服务方式和监管模式,鼓励规模快递企业创新应用,提升全市快递业信息化水平和快件末端投递智能化水平。

重点专项12:智能制造。鼓励发展基于产业互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云制造和按需制造,推动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等模式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面向产品的在线服务、远程维护等新业态,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支持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性交易平台建设推广。推动绿色低碳制造,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资源管理、能耗监控及生产流程能源优化,推动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产品回收、产品再制造、逆向物流等信息系统建设。

重点专项13:智慧企业。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提高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生产组织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示范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服务业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能级和决策科学化。鼓励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指导一批试点企业完成达标认定,建立和完善全市贯标服务和认证体系。

行动三:着眼运行可靠,完善精细化的智慧城管。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信息化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全面支撑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安全运行。

重点专项1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并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衔接,与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覆盖。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应用功能。建设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挥平台,实现对市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决。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加强渣土车监管,深化信息共享,提高渣土车监管效能。推动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管理和动态监管机制,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物业管理、房屋修缮及安全使用等系统建设。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中的应用,鼓励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重点专项15: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推进食品安全许可、监管和处罚信息共享,检验检测结果共享,突发事件协同处置等系统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推进与市、区县、街道乡镇监管系统和市法人库、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深化食品信息全程追溯功能,围绕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重点环节,实施粮食及制品、畜肉及制品、禽类、蔬菜、乳品、食用油、水产品、酒类等8大类食品信息全程感知和溯源。推进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企业的跨部门协同监管。面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应急预警等信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重点专项16:环境保护信息化。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设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区域内大气污染综合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建立污染源排放量清单,做好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环境污染源管理,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处置、监管等全过程信息化。加强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引导企业提供面向公众、企业等不同对象的便捷化环保信息服务。

重点专项17:公共安全信息化。增强公共安全防控信息化建设,加快图像监控、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完善各类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业务协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集水、电、气等涉及民生的公共资源运行状况,切实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

重点专项18:智能化城市生命线。聚焦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慧照明试点,促进能源生产变革。深化智慧水网建设,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防汛、水资源与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和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行动四:着眼透明高效,建设一体化的智慧政务。

按照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总体要求,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业务协同、渠道整合、资源集约为原则,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通过感知、整合、分析及智能化响应等方式,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

重点专项19:电子政务一体化。以转变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级和安全防护能力为目标,建设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硬件资源、数据交换、应用支撑、资源管理的统筹,有效降低电子政务建设运维成本,提升资源集约化程度。建设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大数据平台,向各部门提供基于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汇聚的各类数据资源,为辅助决策、统计分析、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大数据支撑。完善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范,形成规范有效的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电子政务应用生态环境。

重点专项20: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服务。建设完善上海数据服务网,形成政府公共数据对外服务统一门户,推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应用系统开发。加快制定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标准规范,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渠道。深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食品安全等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开放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交通状况类等重点领域的政府数据。开发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档案服务网络化,提高档案便捷服务和信息共享水平。采用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取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和公众信息消费。

重点专项21:优化公共服务渠道。推进服务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转变,开发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部署于区县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系统,通过后台“一表式”管理,实现社区事务一口受理、办理结果一口反馈。深化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功能,推进政府服务热线整合归并,拓展法人数字认证“一证通”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开发多渠道、多载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公众享受到均等、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

重点专项22:提升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能级。完成公务网骨干网升级改造,实现与国家政务内网网络信任服务系统的衔接,推进公文网上传阅、办理,规范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充分利用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资源,提高政务外网网络保障能力,全面满足市和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各类应用的接入需求和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要求。

重点专项23: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信息记录归集,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发挥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渠道作用,信息覆盖全市行政机关及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公共事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实现信息查询比对、信用筛选、信用预警等功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信用信息的需求。拓展平台信息应用,促进行政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公共资源分配、表彰奖励等活动中查询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发挥信用服务机构作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推行相对人信用评价和分类管理。以应用为导向,以长三角为突破口,推进区域信用平台共建、信用信息互通、信用管理合作。

行动五:着眼区域示范,打造智慧城市新地标。

围绕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全面推进创新试点和应用示范。

重点专项24:智慧社区。围绕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和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现代化。根据《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以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智能家居为重点,推动50%以上社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示范建设。鼓励建设面向市民服务的云平台,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渠道,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气象信息、文化娱乐、公用事业、智能安防等服务。

重点专项25:智慧村庄。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信息基础设施高速泛在、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化、村庄治理信息化为重点,在20个村开展智慧村庄试点示范建设。实施宽带进村,实现农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优化完善3G网络,基本实现4G网络覆盖。围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鼓励和支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信息资源和服务推送;支持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工作开展。围绕村庄治理需求,加快推进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减轻基层工作负担;深化行政村网页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应用,提升村庄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重点专项26:智慧商圈。围绕传统商业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以商品营销和品牌服务为核心、商业企业为主体、商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信息化提升商圈整体服务水平。加快商圈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推动重点商圈宽带和无线网络覆盖,鼓励商家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接入服务。推动停车诱导、购物导航、移动支付、基于位置信息服务等在商圈中的应用,提升商圈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实体商圈互动,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动搭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以智能终端、商贸联动和会员互动为重点的基于商圈的网络社区建设。推进用户数据管理和共享,推动传统商业模式向基于大数据精准化营销的转型。

重点专项27:智慧园区。围绕园区管理和产业服务,加快信息化助力制造业园区高端绿色、服务业园区宜居宜业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重点园区固定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等的优化覆盖。鼓励园区管理服务精细化,以办公、招商、物业等为核心,推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园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鼓励产业服务专业化,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和商务合作平台发展,提供企业信息化、在线产品服务、公共检测、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以及园区休闲、便捷支付、智能停车等生活服务。鼓励园区能源环境智能调控,鼓励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园区集聚。

重点专项28:智慧新城。围绕基础网络领先、智慧应用普及、智慧产业集聚、信息安全可控,在嘉定等新城开展智慧新城试点。以新城为载体,加快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试点示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新城建设。推动相关扶持政策向智慧新城倾斜,优先推动4G网络覆盖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医食住行文教旅”等智慧化服务模式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率先将智慧新城打造成为上海智慧城市标杆。

三、支撑体系

重点完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网络安全保障三大支撑体系,推动建设22个重点专项。

支撑体系一:建设具备国际水平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原则,充分发挥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主力军作用,以4G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基础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促进“三网”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重点专项1:宽带城市深化。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要求,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光纤到户覆盖,进一步提高全市光纤宽带用户普及率,鼓励办公、商业等公共建筑采用光纤入楼技术。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地区NGB覆盖,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市域光纤到户覆盖和城镇化地区NGB覆盖。

重点专项2:无线城市提升。加快构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重点推进4G网络建设,继续优化3G网络,到2016年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4G网络全覆盖,3G和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根据布局规划和绿色环保要求,实施基站集约化建设和景观化设置。推进全市WLAN布局优化,支持在公共区域进一步扩大覆盖。提升“i-Shanghai”服务质量,鼓励区县开展公益性WLAN覆盖。

重点专项3:功能性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上海国际网络节点、骨干网络节点及网络带宽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和已有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在电力、通信资源优势区域推进高端、自给、集聚的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研究数据中心异地布局的政策举措,鼓励开展异地灾难备份应用,推进上海与国内其他地区数据中心对接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示范性项目,进一步增强信息集聚和服务能力。规划整合、改造升级本市现有全球定位系统(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CORS)和高精度差分站点资源,建设以北斗为主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模导航和位置信息增强网络,到2016年完成兼容北斗的GNSS多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转型发展。探索建设以4G网络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物联网。

重点专项4:通信枢纽建设。增强上海亚太信息通信枢纽服务能力,推进新亚太国际通信海光缆系统(APG)建设和已建海光缆扩容。鼓励基础运营商加大国际网络建设,大幅提升国际网络出口能力,提高与国际运营商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扩容、优化城域网络,推动本市传输网升级及网间优化,进一步完善宽带网络结构,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强网间直联,扩展各运营商间的互联带宽,不断提升本地互联网业务的网间交换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5: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撑系统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功能和性能,到2016年年底实现主干网、接入网、IDC等设施的主要设备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聚焦访问量较高的政府门户网站及商业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应用服务商,实施IPv6升级改造。在公共信用服务、网络电子认证、航运、教育、医疗等领域,开展IPv6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引领全行业对IPv6的关注和跟进。加快IPv6核心设备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提升下一代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能力。

重点专项6:无线电管理。建设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普及应用的频率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编制频率资源分布地图,建立以频率复用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探索建立频率资源综合利用评估体系和动态储备机制;聚焦700兆赫兹数字红利频谱,做好广播电视与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组网兼容研究,试点形成频谱释放机制,加快1900兆-1920兆赫兹频谱的再利用,全面完成小灵通清频。完善基于城乡规划的固定无线电台站布局体系,完成基站站址布局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研究,推动基站区域控详落地;编制重点固定无线电台站保护规划;推进基站室外分布系统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共场所WLAN信号覆盖系统集约化技术规范,开展测试及后评估。完善无线电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聚焦军民融合、长三角区域联动、重点行业协同的无线电安全保障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立项阶段的强制性无线电安全评估。

支撑体系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技术先进、产业领先、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四新”经济和扶持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移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保障。

重点专项7:集成电路。对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完善组织保障,组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和制造业产能规模水平双提升,推进高性能处理器、移动终端关键芯片、高清数字电视芯片、金融IC卡芯片、工业控制核心芯片、光网络核心芯片与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提升及国产整机系统应用示范工作。加快完善新建12英寸晶圆生产线项目方案,推动20-14纳米先导工艺技术引导线建设。推动装备、材料业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链互动发展。

重点专项8:新型显示。推进新型显示基础器件和应用融合,促进产业链对接和跨界融合,推动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行业对接,创新产品应用和服务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产业化,推进4 5代和5 5代AM-OLED量产线建设。建设发光二极管(LED)新光源产业基地,聚焦LED设计、研发、关键制造、服务,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重点专项9:高端软件。推动高端软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力争到2016年上海高端软件经营收入达4 000亿元。发展自主可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网络化操作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及中间件等关键技术,解决基础软件与硬件、行业应用软件之间的系统适配和协同运行,在电子政务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解决方案。提高行业软件在政务、金融、航运等领域的规划、整合和应用水平。聚焦“两化”融合重点领域,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推动形成安全可靠、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

重点专项10:云计算。支持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术,形成自主可靠的云计算软硬件完整产品链,带动芯片、服务器、终端设备技术和产品创新。全面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打造覆盖市民生活、企业服务、电子政务的城市综合云计算服务平台。加快云计算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探索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认定和评价标准。构建安全认证体系,提升用户对云计算的服务信任度,为云计算服务环境中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到2016年云计算软件服务及硬件产品收入突破1200亿元,培育10家云计算龙头企业,支持百家产业链关键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企业生态系统。

重点专项11:大数据。加快形成覆盖互联网、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城市。加快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处理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软件、商业智能软件、多媒体加工处理软件、可视化软件等大数据技术研发。以数据处理软件为支撑,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集成水平、较强市场能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各行业企业和机构,以大数据模式构建面向个人、行业、政府的数据服务平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鼓励大型企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架构建设大数据平台,并对外开放接口,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支持中小型企业使用公共数据服务,降低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本;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大数据应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重点专项12:物联网。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运营模式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消费者、企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政府部门等提供服务,促进传统行业运营模式转变,优化市民生活方式。围绕健康服务、养老照护、药械管理等重点领域引导健康物联网加快发展,在工业物联网、农业物联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物联网应用领域力争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国内主要的物联网应用和产业集聚区之一。

重点专项13:网络视听。促进内容、平台、模式、终端协同联动发展,将上海打造成全国网络视听产业高地和优势资源集聚地。鼓励研发原创内容、移动内容、专题内容、高清内容等特色鲜明、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网络视听内容产品。支持建设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跨屏跨终端跨系统内容流通平台、全高清内容播控平台等满足市场需求的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平台。推动视频分享、视频直播(点播)、视频门户等网络视听传统模式,通过开放接入渠道、与传统媒体对接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网络视听与电视、电影、音乐、互动娱乐等跨界融合发展,培育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业态。

重点专项14:网络安全技术产业。鼓励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加快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推动可信计算、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网络安全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安全监测、数据保护与安全审计、容灾备份与数据恢复等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以网络安全测评检测、认证评估、综合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风险评估、安全集成、监测预警等专业服务集聚,鼓励网络安全与智能安防等服务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大数据应用安全研究功能性机构,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安全产品在政务、金融、教育、卫生、工业控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撑体系三:深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

全面构建城市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加强与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的服务对接。以强化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互联网内容安全等为重点,提升应急基础平台、灾难备份平台、测评认证平台、网络信任平台等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培育发展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安全咨询、灾难备份等社会化服务,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社会环境。

重点专项15:基础网络安全运行。加强对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监管和保障,确保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不断完善基础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防护等技术措施落实,保障互联网域名解析系统(DNS)安全、稳定、可靠。强化无线电安全管理,保障无线城市网络安全。

重点专项16: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加强政务、金融、税务、电力、铁路、海关、民航、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的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定期组织开展重点领域网络安全检查,强化对安全风险和隐患的整改。完善城市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网站运行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形成全市各重点保障单位应急保障常态化机制。研究出台面向重点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工作指导意见,形成多层次灾难备份体系。

重点专项17: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加强石化、钢铁、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及水、电、油、气等城市运行生命线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产业联盟。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构建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联合实验平台,形成工业控制系统产品检测和安全测评服务体系,保障工业生产和城市运行安全。

重点专项18:完善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贯彻落实国家部署,组织实施“扫黄打非”等净化互联网环境专项行动。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加大对数据资源的安全保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初步形成与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机制。构建互联网安全监察支持系统,加强网络监测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严厉打击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等各类网络犯罪。不断提升对网络失泄密的发现和查处能力。

重点专项19: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趋势,提升城市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保障能级。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构建城域网安全综合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拓展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平台服务,构建面向云计算平台、移动智能终端、智能卡的安全检测系统,提升网络安全综合检测能力。完善统一网络信任体系,构建互联网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拓展可信数据保全、可信时间戳、电子签名举证、可信标识等新型信任服务。提升信息安全灾难备份平台功能,完善市和区县两级电子政务灾难备份体系和社会化容灾备份服务,构建面向大数据服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满足不同层次的灾难备份需求。

重点专项20:完善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建立涉及国计民生重要信息系统和影响城市运行关键基础设施目录,完善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网络安全保障单位责任制体系,继续强化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等基本制度的落实。深化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严格执行预案编制、应急演练、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等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开展政务领域信息技术服务安全审查,完善信息技术产品采购及服务外包的评估和规范。

重点专项21: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开展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专题研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形成网络自我净化机制,提升网络社会管理能力。严格落实手机实名制,探索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安全测评和监管。推进垃圾短信与网络欺诈监测、假冒网站发现与阻断等技术手段建设,加快在市民日常生活相关领域的应用部署。加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加强对“伪基站”、“黑电台”的清理整治。推进网络社会征信网、“12321”等网络治理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形成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合力。

重点专项22: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日常宣传,将网络安全知识作为市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市民逐步认识生活中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每年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和技能竞赛,通过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普及、法律宣传和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市民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研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市民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秩序,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四、保障措施

( 一)完善法规政策。

对接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在放宽信息咨询设计、信息系统集成等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电信市场,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相关地方立法、配套政策和制度规范。加强网络安全综合立法,推动电子交易信息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立法,研究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视听、互联网金融等“四新”发展,探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 二)加强标准化建设。

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慧社区、智慧村庄、智慧商圈、智慧园区、智慧新城建设,电子商务发展等需求,推进相关技术、应用、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规则的制定修订。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专利布局和风险防范工作。

(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政府相关发展专项,推进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及其示范性应用,发挥财税政策杠杆作用,加大市场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倾斜。完善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智慧城市领域政府与企业联合建设运营模式。

( 四)鼓励自主创新。

结合“四新”发展,依托企业主体,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技术、自主产品和自主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科技攻关任务,加快相关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整机和解决方案的部署和替代,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平台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围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等领域创新机制建设。

( 五)保障基础设施。

编制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市政及公共设施资源向信息基础设施开放。加强住宅建筑通信设施第三方专业维护,实现电信企业平等接入和用户自主选择。优化4G基站建设审批流程,做好相关4G频段的释放及储备工作。推动电信运营企业不断优化资费结构,促进通信资费合理下降和收费透明。建设“宽带上海”地图工程,引导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 六)加快人才培养。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4篇

这种改变始于2011年4月,江苏省常熟市通过了现代农业产业同的规划评审,规划面积5.2万亩,集农业生产、生态休闲、科技示范为一体,这也改变了农业的形态。

而江苏南京,也开始利用宽带网络和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农贸市场。当农作物成熟以后,每天运到市场上,在几分钟之内,蔬菜检测系统就能够检测出蔬菜的各项安全指标,检测的结果和数据以及它对应的卖菜商户的信息,会自动上传到农贸市场的中心平台,然后公布在网站上。人们出门买菜的时候,只要拿出手机,就能掌握第一手的价格信息,真的是货比三家。

撩动世界的“神经中枢”

IBM在2005年提出了“智慧地球”计划,从电能、医疗、银行等诸多领域提出了“智慧化”的目标,试图通过软件和传感器协调工作,让人们能够更快地应对突发状况、更好地享受生活;而惠普在2011年提出了“地球中枢神经系统”计划,则试图将多种传感器和无线网络设备结合在一起,为所有的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添加一套数字化的感官。

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就像一大群随时相互交换信息的小蚂蚁,它们共享的信息将会成为管理者的决策依据。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生活中的物联网,只不过只能算是局域网的规模而已。将这样的思路推广,人们的确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虽然我们现在还不会像《生活大爆炸》中的物理天才谢尔顿·库珀一样,用RFID和计算机来管理自己的袜子,但是零售商早已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麦德龙在几年前开始的“未来商店”计划,通过RFID标签来标记每件商品,为每个货架都安装了读卡器。当货物不足的时候,仓库会接到通知而自动补货,当顾客离开超市的时候,门口的读卡器将会自动计算出购物车里所有货物的总价,然后连接银行从信用卡里自动扣款。

和10年前相比,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更方便、更智能、更强大的信息工具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将这一切连接在一起的物联网,将会带给我们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未来。

地球的全身整形术

现在我们和未来之间已经不再存在太多的技术障碍,物联网开始变得更像一个商业问题。

虽然人们从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寄予厚望,甚至有人引用IBM前任CEO郭士纳的话来试图证明,物联网将是下一代革命性的计算模式,就像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革命一样。但是人们也同样意识到,物联网的建设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比互联网的规模要大得多。

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信息化工程,绝非任何一个团体、公司或者国家可以单独承担的。虽然技术的门槛已经跨过,但是相关产品的成本因素,也决定了物联网企业几乎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开花。就目前来看,厂商们都在试图采用从某个应用领域进入,试图占据稳固的地位以拉大与其他对手之间的差距,而许多企业使用的技术标准也有种种不同,这可能会为将来各个物联局域网的连接形成阻碍。

与当年互联网发展的状况类似,只有在出现一个统一标准之后,物联网才能够更快地发展,网络之间相互连接将会带来指数级别的变化,而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然而,这样的统一标准,也只有在漫长而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之后才会出现。毕竟物联网牵扯到太多的技术、标准、商业乃至法律问题,要一步跨人物联网时代,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就像蓝光和HD-DVD之争一样,最终市场将会选择某个标准成为主流,而目前厂商们将不会放弃任何可能性。互联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状况很可能会在物联网时代重现,物联网也许会像互联网一样,在经历过极度繁荣的泡沫后,才会获得冷静而长足的发展。物联网将在那之后才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关注的物联网概念,大多更像是传统流程的改造,无论足以RFID取代条形码还是以无线网取代固定网络,都并没有涉及到物联网的更深层次——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软件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决策。无论如何,物联网的未来,已经开始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城市自主化管理

物联网覆盖后的城市,可以实行数字化管理和统一监控。前者利用“数字城市”理论,通过系统自己决定城市设备的行为,比如红绿灯会根据路况自己调整每种灯的持续时间。后者则可以通过宽带互联网对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实时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不管发生任何事情,系统都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的部门。

科技化的农业

经过物联网的洗礼,农业已经可以实现自动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然后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处理,对农作物的综合生长信息自动监测、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最后智能化地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

农贸市场智慧化监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合肥市;商贸流通;零售业态;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727;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01-03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1]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合肥商贸流通业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2014年合肥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69亿元,约是2010年839.02 亿元的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GDP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37.02%上升到2014年的37.79%。2014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1372户,全年实现零售额1282.79亿元。在产业贡献方面,2014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为456.74亿元,占全市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值比例达到8.9%和22.5%,从业人员超过十万人。[2]可见,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促进合肥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一、合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商贸流通业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国内外流通企业进入合肥市场,以及本地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合肥市商贸流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和调整。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特许经营、便利店等流通方式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社区便民商业发展较快,社区

餐饮、便利店、生活超市、快递配送、菜市场等便民网点不断增加。在电子商务流通方式上,打造了一批B2B交易平台、B2C购物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及其它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如中国安徽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网、合肥百大集团的百大易商城、小蚂蚁市民菜园等,为商贸流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通过“内培外引”,合肥商贸流通企业整体实力有了较大提升,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4年中国零售业百强排名,合肥百大集团位居第14位。[3]安徽同庆楼、蜀王餐饮投资、老乡鸡等餐饮企业,跻身中国餐饮百强。周谷堆批发市场、安徽大市场、裕隆农资、徽商钢材等一批产业特色专业市场形成。2014年,1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有16个,交易额达1037.32亿元,辐射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4]同时,吸引LV、Gucci、Dior、Armani等国际一线品牌进驻,商业国际化程度和品牌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市场监测与监管能力全面提高

市场监测和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调控和市场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实施“双百市场”、“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等工程,已建立起全

市生活必需品、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反应和处置能力,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确保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加强对全市流通领域治理整顿,使合肥的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为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商贸流通基础平台不断务实

在我国大力推进传统流通方式转型的背景下,合肥市抓住长三角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合蚌芜创新实验区等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国家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建设,围绕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这一主线,有力地推动了商贸流通领域基础应用平台、数据库和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商贸流通工作的服务水平。[5]

二、合肥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机遇

1. 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合肥市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力度,相继出台《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文件,使得商Q流通业发展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物流园区规划一级城市”、“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一系列与商贸服务业相关的国家重大工程加速推进,为合肥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新机遇。[6]

2.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定位。随着《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将合肥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虽然合肥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南京、杭州有较大的差距,但融入长三角地区将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为扩大商贸流通业的辐射力,建立特色鲜明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机遇。[7]

3.交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随着合肥市“米”字型高铁构架的完善,高速铁路发展进入新阶段,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极其便利,进一步放大同城效应,更加凸显了合肥市的区位优势。“十三五”时期,合肥市轨道交通将建成通车,站点商业的规划建设将成为重点,人口将呈现出向地铁沿线和地铁站节点集中的趋势,将有效缩减合肥市居民购物消费的交通时间和成本,改善购物环境,拉动潜在消费。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对合肥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1.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不强。虽然近年来合肥市商贸流通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对本土产品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作用还不明显,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仍然不强。2014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GDP中的比重为37.79%,远低于南京的47.24%和杭州的41.71%。可见,合肥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够,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合肥市与周边城市联系更加紧密。相对来说,周边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大中型城市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人力、资本、信息等要素将向这些城市进一步聚集,合肥市商贸流通业将在规模能级、品牌档次、信息化等方面面临挑战。[8]

3.商贸流通业体系不合理。合肥商贸流通业中传统业态仍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技术应用较为不足,专业市场的虚拟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9]

4.新兴业态与新兴行业的挑战。合肥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创新能力、资本周转速度、物流分销成本等方面水平不高,随着国家“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战略的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占合肥市商贸流通业主导地位的传统商贸流通业必将面对新兴业态和新兴行业的挑战。

三、促进合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

(一)鼓励多元化零售业态发展

结合合肥市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发展多元化的零售业态,创新销售模式。重点提升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大型超市等大中型商业设施水平,营造良好购物环境;鼓励百大集团、安徽商之都等大型实体零售企业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店线上线下发展,培育建设一批产品丰富、特色鲜明、消费便捷、售后服务完善的网上商城;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各种便利店、专卖店、连锁店等;实施特色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引领特色街区建设。通过零售业态的多元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行为和购物需求。[10]

(二)创新发展流通领域电子商务

以合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速电子商务与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流通领域电子商务。通过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示范点建设,构建农产品和工业品城乡双向流通体系。通过互联网实现国内外要素市场的有效对接,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通关一体化改革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国际贸易的便利化。

(三)构建高效物流基础平台

以“全国物流园区规划一级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发展和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为契机,促进物流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融合发展,加快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快速综合物流网络体系,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长江经济带的部级物流枢纽重要城市。依托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国际化流通体系。

(四)推进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业的应用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物联网、云计算、GPS、GIS、电子标签等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各环节的应用,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变革。商贸流通企业充分利用EOS、EIS等信息交换方式,向设计、研发、生产、物流环节等环节延伸,在供应商、制造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稳定的供应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通过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智慧商圈、智慧物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进创新现代流通商业模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本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现代商贸流通业新格局。[11]

参考文献:

[1]许文芬.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合及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24-25.

[2]安徽省统计局.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289-295.

[3]张云河.我国商业零售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对外经贸,2015(10):58-61.

[4]蒋瑜香,付艳,黎静等.新常态下朝新目标阔步迈进[N].北京青年报,2015-01-21(5).

[5]尹丹娜.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服务粒度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2):45.

[6]李征.电子商务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22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证据[J].国际商务,2015(5):104-113.

[7]方烨.长江经济带将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N].经济参考报,2014-09-26(3).

[8]袁永友.中部城市商贸流通及服务业品牌塑造与差异化发展探讨――以服务外包园区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6):13-15.

[9]吴菁M.中国商贸流通业物流系统建设市场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5):119.

[10]夏继军.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J].现代商业,2015(20):18-19.

[11]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中的大稻[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6):631-639.

Study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Hefei

ZHU Chao-cai

(Commerce Circulation School, Anh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efei 2311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