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篇

4月xx日下午xxx2020驻村第一书记在x第一会议室学习了xxx的“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分四个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包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部分,其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任务是:(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是:(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坚持党管农村工作;(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

第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是:(1)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3)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4)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5)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6)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7)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的总布局,明确总目标,坚持总方针,落实总要求,要深入驻村工作的一线,以“三农”工作为总抓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循序渐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第一、以产业振兴为根本保证。只有振兴乡村的产业,才能增加乡村的血液,乡村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振兴,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快推进品牌化,整体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打造靓丽名片。四是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支撑。一是要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二是要加大力度向外引进技术和人才,从经济和情感等方面健全引才机制,并保证起到“引得进,留得住,带一片”的效果。三是要多为基层干部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多培养,多锻炼。

第三、以文化振兴为内在灵魂。乡村振兴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二是要培育乡贤文化,引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三要树立乡村文明的榜样,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第四、以生态振兴为发展基础。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二是要倡导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追求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地x基本生活设施。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2篇

要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几点很关键!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第一点:事关民族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

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萦绕心中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到底有多重要?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现在,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因而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第二点: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

说:

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多次讲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如果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第三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

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总方针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尤其是现在,我们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硬任务需要完成。

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那就是要让人“流”入乡、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补齐短板,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第四点:把握“二十个字”总要求

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今日中国农业农村的变化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中国农民靠勤劳双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则坚韧不变。新时代的美丽农村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同样是二十个字,但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深刻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第五点: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

说: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还要推动资源要素的强力反哺,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向改革要动力,重点在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既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居家进城落户,又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城镇和乡村相得益彰。

第六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如何掌握规律?首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必须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处理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就是反复强调的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务必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第七点:抓好坚强政治保证

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带”字,形象地道出了火车头的作用。如果把“三农”工作比作一辆奔驰的火车,党的领导就是这个至关重要的“火车头”。

如何发挥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强调,要把好政治方向、建好基层组织、创新人才工作。把好政治方向,就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粮食安全、农民权益等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建好基层组织,就是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人才工作,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3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小编整理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希望大家喜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各级乡村振兴部门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开拓奋进,接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以来,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在党的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把握历史方位,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要求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我们要自觉对标对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忠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

把握首要任务,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当前,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一些边缘户稍遇到点风险变故就可能致贫,脱贫地区防止返贫和新致贫的任务还很重。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绝不能出现这边宣布全面脱贫,那边又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紧紧扭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放松,扎实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把握重点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要求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我们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改善农村发展建设面貌,不断改进乡村治理,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把握政治保障,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求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以上各级党委发挥好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议事协调、督查考核等机制,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见效

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头等大事,把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见实效。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部门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继续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帮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防止陷入福利陷阱、政策养懒汉。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做好兜底保障,及时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加大搬迁脱贫人口产业、就业后续帮扶,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深入推进安置区社区治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继续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拓展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就业渠道,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

扎实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工作体系有序转换,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扎实推进政策有效衔接,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实现“稳定一批”“衔接一批”“创设一批”,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继续开展驻村帮扶,继续向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对任期已满的驻村干部有序轮换,对新派驻的干部组织开展轮训,加大宣传表彰和激励力度,树立鲜明导向。支持脱贫县加快发展。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一部分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政策倾斜和帮扶力度。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挡升级,补齐脱贫地区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深化消费帮扶,促进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机制,调整优化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援,加强劳务协作、产业合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继续坚持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组织动员民营企业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

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必须加快补上这块突出短板。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对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对农房、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等建设作出规划安排,依规开展建设,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美丽宜居村庄。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开展农村户厕摸底,建立工作台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持续开展干旱、寒冷地区适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实地技术服务,提升改厕质量,实现2025年基本普及卫生厕所。强化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置。加强水源保护区、城乡接合部、乡镇所在地、中心村等区域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提升治理水平。抓好重点区域社区治理。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全面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根本的保证是要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规定,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建立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确保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坚持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坚持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作用。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开展乡村振兴督查。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精准服务;实证分析

近年来,教育部开启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价值追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启了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并以此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场券,仅江苏省就评选了22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并在此基础上遴选了8所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产业条线,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开启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2]。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笔者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文献分析、特征比较和典型调研方法对农业高职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了农业高职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定位,最后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精准切入点,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1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比较分析

2017年10月,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并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行全面部署[2]。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三农”领域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核心战略[3],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全面部署,也提出20字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村振兴战略是报告提出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并明确了党管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大原则,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来的五年工作规划任务(表1)。表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比较发现,除乡风文明之外,其余各项内容均为新的提法。其中,产业兴旺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新要求,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生态宜居是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新提升,将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各类规划建设,要在村容整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人的感受;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目标的新导向,将乡村治理由简单的民主化管理提升为有效治理,更加务实和注重效果;生活富裕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标准,富裕与宽裕虽然仅仅一字之差,标准却大大提高(表2)。

2农业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准定位

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让第一产业领域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果定位不准,高职教育将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以苏南五市为代表的农村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园区化、农场化、电商化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已成为苏南现代农业的新特征。转型升级后的新农业对新的农业加工业、农业商贸旅游、农业技术措施、农业装备设施等“新农工、新农商、新农技、新农装”的需求更为迫切,也对高职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应具有精准的定位,应按需求导向,扬长补短,整合内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村庄振兴发展的智库和人才输送的基地,为村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人才,省、市、校共建最佳。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之所以定位于村庄振兴发展智库和人才输送基地,是因为以下特点:一是市县合作对象大多为名气较大的本科高校和大院大所,高职院校机会不多;二是有多年服务乡村一线经验,符合预期;三是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可以满足村庄振兴的实际需要;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取得成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十大典型模式[5],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直接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阵地的一线村庄,才是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出路之所在,才能直接掌握乡村对振兴战略的最直接需求。

3农业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精准切入点

在报告的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切入点。以具有110年办学历史且直属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路径:采用高职教育专业链对接乡村振兴产业链的精准服务模式,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实施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具体切入点如表3所示。

3.1切入点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报告提出,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十条(一)款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十条(二)款提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如何培养出能够扎根于农业农村的农业人才,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6-8]。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在已有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2.0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更加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3.0版,全面按乡村振兴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及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重点是深入推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专业教学改革服务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原动力。

3.2切入点二:改革教师服务产业方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十条(三)、(四)款提出,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不断改进甚至颠覆现有为农服务和教师进企业锻炼方式,并改进科研岗管理办法。打破与乡村振兴要求不适应的惯例做法,率先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到县以下农业企业兼职、到乡村兼职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实践样本,让一部分教授和有专长的专业教师成为去乡村挂职的村干部、到农企兼职的经理人、在乡村创业的新农民。

3.3切入点三:开展基于实践的政策研究中央一号文件第九条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采用系列专题形式组建专业性研究团队,重点以地方乡村为样本,开展乡村振兴的产业技术、政策理论、实践案例等相关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来自一线的决策支持、政策储备和政策供给。

3.4切入点四:开展乡村规划和咨询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二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由过去成功完成服务的团队负责人来牵头组建精英服务团队,对接各级政府,重点对接县、乡、村,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咨询、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咨询、乡村和农业园区规划与设计,团队要做到宁缺毋滥。

3.5切入点五:开展产业体系特色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三、四条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根据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优势专业,按照服务对象的产业体系,跨专业、跨部门组建特色服务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重点是针对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产业特点,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地组建花卉、蔬菜、稻麦、果树、设施、休闲观光、环境资源、乡村法律服务等核心团队,从全产业链角度组建服务团队,要让乡村产业能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让乡村的产业体系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新疆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振兴是紧要任务、关键保障,更是建设基石,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意义。新疆民族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六分之一组成部分,其乡村振兴关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促进新疆提升全面发展层次。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涵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具有丰富的当代内涵:第一,乡村与城镇平等发展,不仅包括文件所叙述的地位平等,也包括在发展机会、政策倾斜、技术资金投入等全方面的平等。乡村振兴战略将我国乡村看作一个发展整体,突破以往乡村被动的依附于城镇发展的陈旧思想,将发展靶向面向农村,利用城镇优势资源促进城乡要素流转,形成一套崭新的运行秩序,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注重乡村本体内生发展力量,处理好乡村内在关系,激发其整体发展积极性,形成乡村良性发展接续机制。第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之缩影———“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中的详细施行。“产业兴旺”推进经济兴盛,以建设乡村现代化多元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乡村现有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挖掘新经济增长点,推进建立新型城乡产业联动发展链,以经济繁荣吸引人才、技术投资,平衡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生态宜居”实现“绿水青山展露笑颜”生态愿景。加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落实“村村通路”政策实施,并着力解决乡村医疗机构空缺问题,且需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将生态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推动二者良性循环,让乡村成为山清水秀、环境宜居的居住地。“乡风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坚持改革乡村陋俗,推进建立农村教育、文化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实现乡村文化创造性蜕变。“治理有效”体现政治发展层次。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扬率领力量,不断完善和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加强乡村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激发基层农民自治精神,规范农村约定俗成的道德治理,将法治-自制-德治相结合,形成有效治理体系。“生活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缩影。坚持拓展农民增收途径,维护收入实现稳定增长,降低农民恩格尔系数,增强农民幸福生活感知度,实现全面小康总目标。(二)乡村文化内涵。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程,首先需明确乡村文化内涵。费孝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群体,共有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是某一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所形成的干系总和。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由此,乡村文化可概括为:“适合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能够为农村提供秩序规范,体现农民终极关怀的一整套娱乐方式、道德规范和意义体系。”呈现着农村居民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自然风貌等因素,这些因素入境问俗,随着历史变更与区域环境迥异而变动,展现出具有浓厚韵味的当地农家风情。乡村文化是农民平居生活的式样,是其满足精神世界需求的主要方式,同样是农民一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新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与普遍乡村文化大体一致,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习俗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内涵,其中较多体现出少数民族习俗。由于较强的地域、民族、自发属性,少数民族习俗与汉民族习俗潜移默化的互相影响,使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居民的行为、观念、社会文化逐渐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化的渗透入新疆民族地区整体乡村文化中。(三)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内在联系。中国社会浓厚的乡土本色,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紧密联结。首先,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中华文明是在最初朴素的乡村文化基础上,历经历史研磨,打造而出。时代更替,乡村文化仍保持其精髓,深入扎根于中华民族骨血中,并紧随时代变换,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泉源,同样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决保障。其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泰戈尔曾经说过“中国文明如活的种子一般,建立在中华民族人与社会共同的精神信念基础上,抽芽、结果。”中华文化潜濡默化的浸染力,将其烙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使文化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也是指导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践诺的精神能量。再次,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骨血”,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文化振兴是党中央针对性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满足农民精神文明需要的战略部署,是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决使命和强劲保障。

二、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我国发展日新月异,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实现乡村振兴,须要深入分析新疆民族地区现阶段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对民族地区特殊情况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城乡发展失衡,乡村文化振兴主体人力资源流失。近年来,新疆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向上发展,但城乡发展差距却依旧呈扩大趋势,发展不平衡使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凸出。首先,城乡发展失衡,资源配置不平等,科技、政策、资金等投入向城镇倾斜,造成乡村经济增长滞后,文化发展与新时代城镇文化发展脱节。其次,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出现些许不相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难以与充满吸引力的现代城镇文化对抗,逐渐沦为稀有、边缘文化,文化自信在本地区村民中难有建树,不善于传承与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为文化振兴带来阻力。最后,城镇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达经济吸引大批乡村居民搬迁至城镇,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其中青壮年居民迁居占比颇高,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小孩。”由于新疆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结构组成,年轻人才的流失,乡村中留下的中老年多数不懂汉语,文化振兴政策难以推行。因此,文化振兴工作如何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挽留乡村人才,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当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首要困境。(二)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不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部署,建设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振兴的力量之源,需要百姓、政府的鼎力合作,但民族地区建立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出现些许不完善的问题。首先,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因供求偏差导致资源浪费、服务低效。新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占据新疆总人口的40.1%,因地区性缺乏少数民族人才,在乡村中采用的文化服务体系,多以投放汉语书籍、开展汉语文化宣传讲座等形式,与新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不相符,使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难以满足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对新时代文化知识的需求。其次,落后的经济发展难以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完善。新疆民族地区存在一定数量“仅脱贫”乡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无法及时更新相关服务设备以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最后,政府工作人员不了解当地乡村居民实际文化需求。政府工作人员在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全方位乡村振兴工作,造成相关人员分工不明确,没有时间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农民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因而,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之一。(三)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特色文化内涵。新疆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史称西域,这片土地古老悠久且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但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对经济、农业、政治发展投入较多精力,忽视了对本土特色文化的发掘建设。首先,新疆民族地区乡村少数民族文化被城镇文化同化严重,民族地区保留下来的民族特色建筑、服饰、屋内装饰、食品等过多融入现代化元素,逐渐失去民族文化内涵,这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乡村文化振兴的长久发展产生不利。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过程色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方式少。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重点倾斜于建筑、食品等方向,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婚丧嫁娶礼仪、民间手艺等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却被置之度外。最后,特色文化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民族文化的抢救性发掘,但随着对新疆民族文化理解透彻的老年族群逝世、文化振兴主体人才的流失,造成现代青年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节庆特色文化内涵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并未达到价值认同与耐心钻研的深度,这使新疆民族地区新一代青年乡村居民日渐失去对农村特色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上此类现实问题对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挑战。

三、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

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实现振兴,需要在党中央的政策支持下,以乡村居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新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多方位-多途径”的通力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以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回流。城镇和乡村是发展共同体,城镇的繁荣是乡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经济保障,乡村的发展是城镇稳固的根与魂。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回流不仅要实现乡村经济腾飞,更要注重教育实施。首先,推进城乡文化振兴联动,达成文化抵补。一方面以现代化城镇积极文化作为“破冰铲”,清理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中存有的极端宗教观念、守旧价值观、民族不融思想,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同时城镇以现代化科技形式帮助农村建设多元化文化产业链,并为其文化产品输出打通道路,以网络直播、淘宝卖货等形式增加民族地区产业知名度,在乡村文化软实力下增强农民经济水平,减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另一方面城镇发展需借鉴新疆民族地区乡村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与农民勤劳奋斗价值观的继承,对建设独特优良的城镇文化有着现实意义。其次,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症结在“人”。一要在乡村发掘新经济增长点,激发农民建设乡村的创造性,政府应对农民创建新型产业做出相关政策支持,以优厚待遇吸引青年大学生、职业技术人员等,为其下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与选择;二要在农村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利用援疆政策留住人才,提高留疆人才待遇,为其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家属工作事宜,对其“扎根边疆,大有作为”做好后勤保障。最后,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新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教育教学水准,促进人才回流。部分乡村居民虽有强烈的乡土情怀,但因农村匮乏的教育资源,不得不为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自己学习更多技能而移居城镇。为促进人才的回流,乡村学校可申请先进地区教师下乡轮岗支教,并针对特殊民族地区实际状况招聘精通少数民族语言人才,辅助教学计划推行。同时,在乡村展开相应“双语”技术培训,让农民“不离家”就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从根源截断人才移居城镇的想法。(二)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完善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是推动整体乡村振兴的关键点。首先,“政府———统领全局”,展开针对性“双语”文化需求民意调查,联合企业和居民,形成有效文化需求供给体系。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水平的乡村居民进行调查可具体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乡村居民投放民族语言书籍、电影等,帮助其理解新时代文化内涵,也能激励农民对文化振兴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农民主动参与文化振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其次,“市场——资源配置”,因新疆民族地区存在资金缺乏现象,政府可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链投资空间大进行宣传,鼓励企业到乡村投资,对乡村缺乏的健身房、民俗馆等配套文化振兴服务设备进行落实。最后,“社会———协同配合”,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寻求民族精英,向不懂汉语的农民宣传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普及文化服务体系的用法,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政府可进行荣誉、投资优惠政策奖励,也可在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中适当融入股份制度,以股份参与和股息奖励等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总之,严格新疆民族地区政府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加强政府、人民和企业之间的配合。可分支出专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机构,专职人员对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制定具体流程,深入农民生活环境中听取农民对完善文化振兴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引导乡村居民共同参与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提高政府人员工作效率,也为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体系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三)精准定位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发展项目。新疆民族地区生活着55个少数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民族文化、美丽的古村落建筑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带来便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泉。首先,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根脉,深化开掘文化内涵,焕发乡村特色文化光彩。西域文化自古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仅包含特色民族文化,也展现着农民奋发图强、勤恳无畏的优良精神。应集合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特色,组建民族文化博物馆、传统技艺展示馆,展示民族地区独特文化,促进新疆民族地区文化力量的踔厉奋发。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要准确执掌城乡关系,不可对城镇文化一概否定,且要在完善保护乡村特色文化基础上对乡村进行新规划建设。其次,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铸造民族文化“名片”。新疆旅游业大好发展前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良机,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优势,在乡村中建设特色文化体验点,让游客深入乡村居民的家中,体会新疆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品尝民族特色糕点,也可举办集会,让游客加入少数民族的婚礼节庆中体验少数民族热烈的激情。再次,结合新疆民族地区地理风貌,依托新疆优势瓜果食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可以开办乡村特色名宿,吸引旅客入住,亲密体味乡村生活,还可在民宿附近开办采摘园,吸引旅客入园亲自动手采摘,通过游客扩大产品知名度,深刻理解乡村文化内涵,达到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最后,保护新疆整体自然风貌,振兴生态文化,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观基础上,发扬乡村文化产业,使承载着乡愁的一山一水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况。新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是千万乡村居民的共同愿望,关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蓝图铺设进程。在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努力下,要牢牢把握新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交融,立体化完善乡村文化振兴体系,推进新型乡村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稳固文化根底。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马良.农村文化内涵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

[4]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度[N].人民日报,2012-05-22.

[5]张俊飚,张露.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N].湖北日报,2017-11-12.

[6]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图书馆论,2019(07).

[7]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8]彭莹.乡村振兴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问题探论[J].上海城市管理,2018.27(04).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6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蓝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大家认为,要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真正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召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明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的重要讲话消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后顾之忧’,特别是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等举措,增添了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进军的信心。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工作,力争早日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此次正式提出“三农”工作的“重心”以及“历史性转移”,还是第一次。做好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这就是工作重心所在。

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把发展起来的产业巩固好,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靶向治疗”,脱贫攻坚战就是乡村振兴的“靶向治疗”。区分轻重缓急,“补短板”“啃硬骨头”,体现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犹如乡村振兴“总抓手”的五指。关于五根指头与一根指头的关系,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首先就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短板。补齐“四化”短板,必须抓产业,产业必须抓特色。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长远之举。将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书记提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这是我们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的重要讲话,让他心里更有底了。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明年加强与农科院深度合作,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让老百姓在种地上获得更多的实惠。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粮食生产问题。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7篇

2021年*月

此次学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知识量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让我对**的乡村振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下面我就此次学习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以及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此次培训的主要收获

本次培训共包括8场专题讲座:《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业态》、《公共危机处理与舆论引导》、《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浙江经验》、《全域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五水共治、美丽河湖、美丽乡村:关键技术、教训、对策及其全国意义》、《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乡村振兴》;2场现场教学:《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鲁家村(田园综合体、田园党建)》。经过这五天紧张的学习,感到收获很多。

(一)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现实担当。

乡村振兴是个长远工程、系统工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已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农”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蓝图的时间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目前中央已制定出台了乡村振兴2018年到2022年的战略规划,我县也正在制定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下步,关键是如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抓好落实。纵观浙江省乡村振兴的经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万村景区化”再到“大花园”建设,无不是靠一任接着一任干,才取得了今天的硕果。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婉飞在介绍“千岛湖”成功经验时所讲:“浙江省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匠心。”

(二)要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此次培训的第五天,我们前往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现场教学。

(三)要有“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

浙大城乡规划院高级规划师、浙大亚太休闲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毅在总结浙江的成功经验时,在人的因素上用了“敢闯、敢干”2个词来形容。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创新之花离不开培育她的土壤,这中间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基层干部“敢闯、敢干”的精神,是浙江经济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上,浙江省探索的“抱团飞地”(将贫困村、薄弱村用地指标集约打包和城郊用地指标置换)模式,就很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当年“淘宝大学”大学生创业的做法曾经受到非议,但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成就了一批年轻人的财富梦想的同时,也引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比如,鲁家村小火车的铁轨就是修在机耕道上,引领了政策上的创新。

同时,授课老师充分肯定了目前的“大棚房”清理工作当中各级政府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也不乏一些识别不准确,以大棚房的名义遏制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事例。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有“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敢于担担子,为当地经济的腾飞扫除障碍。

(四)要有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科学观念。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循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比如,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的振兴作为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才会实现生活富裕。而产业的兴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必须是生态宜居的,否则这样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竹企总数已经有1200多家,2018年总产值225亿元,全国第一。

浙江省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上要灵活,要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搞活经营权;要做好农民增收、市民良好体验相结合的文章,做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文章,政府在规划、引导和规范上多做工作,充分发挥基础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的调节力,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二、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规划引领。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极大提升。农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为我县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充分激活主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一定要明白:乡村振兴是为了谁、该依靠谁?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在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文件过程当中,必须充分搜集民情、征求民意,确保政策能够落实落地。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达成。

(三)强调久久为功。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乡村振兴按“三步走”战略部署,2050年全面建成,这一战略设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一哄而上,既要有战略决心,又要有历史耐心。

(四)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的体制机制。

乡村振兴工作在中央、省、市级层面主要起综合协调的作用,而具体的实施主体是县乡一级。建议县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配齐相关人员,办公室设常务副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办公室内设产业生态组、乡风治理组、综合组、督察组,每个小组配备两名工作人员,总计11人。牵头乡村振兴具体任务的县直单位及16个乡镇(经开新区)必须明确由单位一把手负主责,确定一名分管领导,明确一位专职办公室主任。同时完善乡村振兴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建议参照县脱贫攻坚模式。

(五)增加乡村振兴的投入。

一要整合财政资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使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建议县级成立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加强财政支农政策顶层设计,理顺涉农资金管理体系,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切实提升国家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要创新农村金融。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要完善我县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需求,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三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大部分从农村走出来,天然的熟悉农业、亲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和机遇。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带来了机会。当前工商资本下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投资农业的风险较大,投资环境较为复杂,固定资产无保障,回本周期较长。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在保障工商资本下乡同时也要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四要汇集全社会力量。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故里建设乡村。

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学员心得体第二篇

“*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学员心得体第三篇

党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乡村成为了“养老集聚地”,导致了乡村原本就落后的形势更加严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也不能少,在这发展的攻坚期,“乡村振兴”应运而生。我们作为一名人民警察,要树立实干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学习,确实在乡村振兴中保好驾护好航。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从革命时期,我党团结人民创造性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到新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都是在我党伟大领导下取得的卓越成果。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

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我国农业人口之多,耕地面积之广都印证着乡村在我国的重要程度。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我们要切实发扬发挥“红船精神”,要想作为、有作为、善作为,学习李保国、廖俊波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做好把政策接地气的践行者,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党的暖风,让“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8篇

2月12日至13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珠海市,深入农村、企业、项目施工现场,就学习贯彻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工作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调研。

李希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富民兴村产业,抓好厕所革命,着力塑造乡风文明新风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目前,区委区政府为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要求,正全力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3 年取得重大进展、5 年见到显著成效、10 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 年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七个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从容建设。

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成立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统筹领导全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三灶、红旗两镇党委参照成立领导小组。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9篇

2月12日至13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到珠海市,深入农村、企业、项目施工现场,就学习贯彻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工作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调研。

李希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富民兴村产业,抓好厕所革命,着力塑造乡风文明新风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具体落实;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目前,区委区政府为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要求,正全力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3 年取得重大进展、5 年见到显著成效、10 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 年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七个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从容建设。

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成立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统筹领导全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三灶、红旗两镇党委参照成立领导小组。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0篇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任务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从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如何发展与发力的框架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此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版,实施该战略意味着中国进入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阶段。对应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总量也出现大幅提升。比如,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要求涉及到对大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维护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同时,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结构的改变。比如,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这意味着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会相对增加。农村大量中青年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会加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分散小农的经营方式,从而影响有关人员的储蓄、消费和投资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储蓄和信贷需求结构分布。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保障,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优势,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总体要求。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句话、20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总要求和理解新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三)乡风文明是基础,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五)生活富裕是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兴,则经济兴。在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一号文件以来,金融在政策引导下对三农经济进行了有效支持,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涉农信贷连续增长,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逢双年出版,2018年尚未面世)现实,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预计2017、2018年继续增长)。但这一规模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发现,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难以获得贷款,缺口较大。这一缺口的填补,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金融机构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二)银行网点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全覆盖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分别达到12.66万及86.49万个(数据来自全球经济数据网站),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金融全覆盖进度大幅提升。但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农村交易结算仍以现金为主。近几年,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适用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服务。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风险管控难度增大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布局,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思维不断碰撞,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金融,兴起了电商金融、农村P2P、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公益理财助农等众多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三农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信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农信机构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信机构持续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也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一)多年根植农村形成的客户基础

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达到  万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   %,涉农贷款余额  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和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等基础优势。

(二)国家顶层惠农政策引领

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三农基础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从中央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目标客源。

(三)强力的产权改革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了创新路径

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四)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资金支持

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支持。

(五)日趋健全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风险保障

财政政策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补贴引导双轨并行。预期未来三农业务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将更为健全,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强化稳健性。

五、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强化“四个意识”、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历史机遇、迎合形势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强化市场优势、助推改革转型的重要选择,要着力扮演好五个角色,突出主力军作用。

(一)做衔接新政策的主力军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从中央到省市,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农信机构要切实发挥对三农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读能力,强化政策衔接,既要清晰掌握国家的顶层战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深度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实际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二)做引领新业态的主力军

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深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发挥农信机构地缘优势,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深加工、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文化康养、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和客户群的服务渗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推动传统三农业务转型提质。

(三)做服务新主体的主力军

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产生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创新,推动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由单一农户、农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延伸,推进客户结构提档、升级。

(四)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军

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以“三权分置”改革和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为契机,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缓解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五)做推动新动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调整,加大科技金融研发及推广工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六、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举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遵循,也明确了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产业兴旺”总要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特色资源为重点,支持水电、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实施“一区(县)一策”。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园区新主体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

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大力支持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围绕“生态宜居”总要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发展两型农业模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建立发展新农村。

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三)围绕“乡风文明”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产业差异,做好知名景区和旅游大项目开发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贷款、保理和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大企业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围绕“治理有效”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金融行为。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登记中心、评估中心和交易流转平台,不断创新丰富农村产权信贷产品,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配合政府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

(五)围绕“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金融精准脱贫攻坚

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入户宣传力度,开展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全覆盖。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依法合规发放,对符合信贷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落实“应贷尽贷”。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1篇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任务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从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如何发展与发力的框架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此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版,实施该战略意味着中国进入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阶段。对应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总量也出现大幅提升。比如,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要求涉及到对大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维护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同时,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结构的改变。比如,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这意味着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会相对增加。农村大量中青年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会加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分散小农的经营方式,从而影响有关人员的储蓄、消费和投资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储蓄和信贷需求结构分布。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保障,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优势,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总体要求。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句话、20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总要求和理解新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三)乡风文明是基础,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五)生活富裕是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兴,则经济兴。在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一号文件以来,金融在政策引导下对三农经济进行了有效支持,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涉农信贷连续增长,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逢双年出版,2018年尚未面世)现实,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预计2017、2018年继续增长)。但这一规模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发现,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难以获得贷款,缺口较大。这一缺口的填补,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金融机构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二)银行网点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全覆盖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分别达到12.66万及86.49万个(数据来自全球经济数据网站),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金融全覆盖进度大幅提升。但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农村交易结算仍以现金为主。近几年,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适用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服务。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风险管控难度增大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布局,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思维不断碰撞,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金融,兴起了电商金融、农村P2P、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公益理财助农等众多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三农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信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农信机构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信机构持续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也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一)多年根植农村形成的客户基础

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达到  万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   %,涉农贷款余额  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和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等基础优势。

(二)国家顶层惠农政策引领

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三农基础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从中央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目标客源。

(三)强力的产权改革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了创新路径

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四)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资金支持

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支持。

(五)日趋健全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风险保障

财政政策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补贴引导双轨并行。预期未来三农业务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将更为健全,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强化稳健性。

五、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强化“四个意识”、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历史机遇、迎合形势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强化市场优势、助推改革转型的重要选择,要着力扮演好五个角色,突出主力军作用。

(一)做衔接新政策的主力军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从中央到省市,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农信机构要切实发挥对三农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读能力,强化政策衔接,既要清晰掌握国家的顶层战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深度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实际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二)做引领新业态的主力军

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深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发挥农信机构地缘优势,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深加工、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文化康养、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和客户群的服务渗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推动传统三农业务转型提质。

(三)做服务新主体的主力军

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产生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创新,推动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由单一农户、农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延伸,推进客户结构提档、升级。

(四)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军

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以“三权分置”改革和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为契机,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缓解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五)做推动新动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调整,加大科技金融研发及推广工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六、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举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遵循,也明确了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产业兴旺”总要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特色资源为重点,支持水电、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实施“一区(县)一策”。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园区新主体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

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大力支持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围绕“生态宜居”总要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发展两型农业模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建立发展新农村。

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三)围绕“乡风文明”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产业差异,做好知名景区和旅游大项目开发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贷款、保理和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大企业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围绕“治理有效”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金融行为。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登记中心、评估中心和交易流转平台,不断创新丰富农村产权信贷产品,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配合政府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

(五)围绕“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金融精准脱贫攻坚

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入户宣传力度,开展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全覆盖。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依法合规发放,对符合信贷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落实“应贷尽贷”。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它不但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为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定位导航。没有乡村的文化振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高职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组织数量庞大的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送文化下乡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繁荣乡村文化的各种途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界对此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范建华、秦会朵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在继承原有优秀乡土文化基础上,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乡土的文化。李军明、向轼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乡村文化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成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型乡村文化。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从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现实需求。沙垚、王昊从主体、空间、时间、实践的四维框架出发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能重新钩连历史和当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职业化的文化实践。从上述所列的内涵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内涵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都体现了共性的东西对原有文化的重新构建。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传统乡土文化因子,顺应时展潮流,融合现代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把乡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独特韵味的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优秀乡土文化,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以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引领。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起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拉动乡村产业振兴。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经过长期改造、传承和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以此拉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念,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三是通过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乡规民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淳朴民风等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四是通过挖掘古代商人长期在外闯荡过程中形成的“注重诚信”、“敢于打拼”、“勤俭致富”等的优良品质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促进社会振兴。(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所积淀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灵魂,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凝聚乡村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广大乡村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淳朴、敦厚的民风逐渐衰落,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乡村的逐渐流失。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对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变落后的农村文化面貌,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

(一)助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大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学生可以利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优势,积极参加到乡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去。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与深入各乡镇党支部,并与之结对共建,还可邀请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他们作新时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的专题报告,提高村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广大乡村群众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辨是非,在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去其陈观陋习,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二)助推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这给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但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建设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加入,可以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的帮助。二是高职学生通过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并协同乡村文化人员共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蕴,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乡村建立电子图书馆,集合网上文化资源,这不但实现高职院校与乡村基层文化机构可共享图书资源,而且还能引领村民健康学习,拓展网络文化资源。四是高职学生利用自身社会活动面广和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向社会各界宣讲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向乡村文化机构捐赠、捐购其所需要的书刊资料,联系城市各类文化组织给乡村基层文化机构传经送宝,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三)助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提高乡村群众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活动具有天然优势。一是高职学生既可以为乡村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协助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有朝气活力高职学生的参与不但为这些活动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强活动效果。二是高职学生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文化优势,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为村民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三是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位,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从“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下乡”,发挥高职学生较高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升组织和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四)助推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培树乡村文化品牌。乡村特色文化,既是乡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职学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资料和自身人才的优势,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协同乡村文化干部和当地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行家里手,从历史、地方、经济、人文、区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划乡村文化品牌,寻找可以打响乡村文化品牌的路径和内容。具体可以通过查阅当地乡村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疏理并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相关人物,深入了解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响亮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地发挥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的通力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9-23(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3篇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继续锁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

当前,全县上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保证贫困户脱贫、贫困县摘帽不分白天黑夜、放弃休息日,集中精力开展走访、帮扶等一系列活动。然而,也存在少部分群众对党委、政府举全县之物力、财力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全体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不分昼夜的辛苦付出和帮扶,表现出来的不是感激与支持,而是不讲道理、无理由、无根据地污蔑等令人如鲠在喉的问题,这些现象,也使得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一、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农村、农民、农业。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农民。 党的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关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就是着眼于中国乡村的整体振兴,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发展振兴,绝非单纯追求单一的农业经济振兴。正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扶贫的内容理应包含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加强各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群众的自强意识、对党的感恩意识,着力破除乡村振兴工作中部分群众存在的不知感恩、“等靠要”思想,增强帮扶干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主动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自主脱贫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同心同德、克难攻坚,不断夯实各项工作基础,才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二)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乡村治理的治理主体、治理事务和治理制度三大变化不容忽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如今,中国许多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改善了很多,按照城市治理的模式,乡村社会的法制建设也同城市一样进行着,但乡村社会并没有出现预想的良治状态。这是由于乡村“黑”势力、聚众、高价婚姻、打架斗殴等问题是无法完全通过法律手段来有效解决的。探索适应中国乡村社会治理发展实际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就是要努力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城市的治理之路。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是实现德治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广泛的群众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着力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人人心存感恩、个个遵守公德、户户增收致富、家家和睦相处、村村倡导文明、处处体现和谐”的浓厚氛围,才能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群众自强、感恩教育。

(一)善于学习、吸收、借鉴乡村社会文化中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元素。比如,海南的椰田古寨村,每天早上9点都会播放《弟子规》,全体村民都会准时准点集体背诵《弟子规》,将德、义、孝等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浦江县郑宅中心小学按照当前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吸收当地“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忠孝礼仪序”家训的精华,并运用课程整合的思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编写并实施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德育教材《孝义风》《孝义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对于乡贤文化、好家风、好家训、好村歌、村规民约、传统经典地方戏曲等等,应善于结合当地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基本要求自主设计开发为地方校本课程,或者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传承弘扬乡村教育文化的正能量。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4篇

 

2019年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了的重要文章《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是他2018年9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为切实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总方向,提供了大遵循。

 

在这篇文章中,总书记都谈了些哪些重要内容?为方便大家更加深入学习,笔记君梳理了其中的七个关键点,一起来看!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关键点一:事关民族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

 

总书记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当作国计民生的大事,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萦绕心中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到底有多重要?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现在,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因而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关键点二: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

 

总书记说:

 

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多次讲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如果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关键点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

 

总书记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总方针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尤其是现在,我们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硬任务需要完成。

 

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这就要求我们舍得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那就是要让人“流”入乡、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补齐短板,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关键点四:把握“二十个字”总要求

 

总书记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今日中国农业农村的变化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中国农民靠勤劳双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则坚韧不变。新时代的美丽农村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同样是二十个字,但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深刻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关键点五: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

 

总书记说: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还要推动资源要素的强力反哺,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向改革要动力,重点在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既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居家进城落户,又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城镇和乡村相得益彰。

 

关键点六: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总书记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如何掌握规律?首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此,我们必须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处理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

 

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就是反复强调的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务必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关键点七:抓好坚强政治保证

 

总书记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带”字,形象地道出了火车头的作用。如果把“三农”工作比作一辆奔驰的火车,党的领导就是这个至关重要的“火车头”。

 

如何发挥党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强调,要把好政治方向、建好基层组织、创新人才工作。把好政治方向,就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粮食安全、农民权益等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建好基层组织,就是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打造一支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创新人才工作,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结: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汇聚起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范文第15篇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一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二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1月21日《人民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已经迈进了2019年,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重视。不能懈怠,集中力量,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同时,更要重视环保工作。发展可持续性产业链条。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在农村,要做好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进行二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剩饭等容易分解的垃圾进行掩埋,让其分解发酵之后,可以当做肥料,如作为花肥等。

“乡村振兴”要重视农村精神风貌建设,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乡村文明建设。例如举办文艺演出活动、跳广场舞等。这样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业余生活。一举两得,值得推行,值得借鉴,值得发扬。

“乡村振兴”要发展好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我们都知道第三产业,既服务业,利润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因此要想改变产业结构,就应该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靠拢,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向外界宣传本土特色景观、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保持乡村原风原貌,增强人们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使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2018年15期《求是》)

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