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

高效沟通的定义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篇

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为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学科。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协调个人努力沿着组织确定的方向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沟通。

中国有句俗话:一言能使人笑,一言也能使人跳。这就极其形象地说明: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沟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日益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也为了更好地掌握沟通这门艺术,也为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管理才能,都有必要掌握管理沟通技能和技巧。

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海曼(Haimann)对沟通的定义是:“传递思想,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过程。”这暗含着沟通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活动的启动、协调、反馈及中间流程的纠正等目的而互相交换思想和看法。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正如巴纳德指出的:“当然,对现代高层管理者而言,一个最重要的限制,也是最为突出的严重困难就是写作或会谈能力的缺乏,不能将复杂情况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这些情况只有这些管理者有所了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Drucker)说:“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思想,你的成功依赖于你通过口头和书面文字对别人的影响程度,这种将自己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应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工作的功效都是很关键的。计划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与沟通技能直接相关。

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

《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中等情感强度是最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对某信息应施用多少程度的情感诉说还要靠主观判断。第二,沟通可构筑在理性诉求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研究报告给出以下建议:“在劝说型的沟通中,对非人格化的主题给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论据,通常明确地给出结论比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更为有效,特别是听众一开始不同意评论者的主张的时候更应如此。”“从长远来看,给出双方面论据相对于只给出单方面论据更有效。如果听众一开始就同意评论者的主张,而后来又不会处于反面宣传之中,那么提供双方面的论据就没有只提供单方面论据有效。”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一个令人信服的单方面观点沟通,能使人们转向期望的方向,至少可以是暂时的,直至他们听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而,双方面的沟通效果都是持久的。它为听众提供了消除或不理睬负面看法而保留正面看法的基础。“一个可能的假设表明,在开始时给出主要论据收到的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时对沟通的兴趣很小。”在开始时兴趣就很高的情况下,其他的因素如接受者的个性和倾向,及沟通者、消息的内容等,对表达更为重要。这些因素的相关组合可构成特定情况下的最佳表达。

接受者是沟通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个人的个性及他所处的群体都很重要,个性可从总体智力(generalintelligence)和需求倾向(needdisposition)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正确推理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易受影响,这种沟通主要依赖于印象的逻辑论证。第二,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很好的批判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少受到影响。具有很强自尊心的个人更倾向于自己思考,而不会放任自己过分地受外界影响。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也会对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当这种沟通违背这个群体的文化惯例时,表现尤为强烈。一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属群体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在他很珍惜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这一身份时。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最珍视其成员身份的人,他们的观点最不易受那些违反原则的沟通的影响。”这就表明对一个群体的归附程度和这个群体文化准则的内部化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文化对沟通者的沟通中的接受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二、沟通的内涵和途径

从沟通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沟通的内涵:传递、理解、符号载体等。传递: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即说话者没有听众或写作者没有读者都不能构成沟通。因此,哲学问题“树林中一棵树倒了,但却无人听到,它是否发出了声响?”在沟通的背景下,答案是否定的。理解: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如果有人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日语写的,这封信我也确实收到了,但我对日语一窍不通,那么不经过翻译就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故沟通是意思上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如果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符号载体: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并不能象有形物品一样由发送者传送给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符号。传送者首先要把信息“翻译”成符号,而接受者则进行相反的“翻译过程”。由于每个人“信息-符号储存系统”不相同,对同一个符号(例如语言词汇)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定额”这样一个词汇,对不同的管理层有着不同的含义。高层管理者常常把它理解为需要,而下层管理者则把它理解为操纵和控制,并由此产生不满。问题在于,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不同成员“信息-符号储存系统”的差异,自认为自己的词汇、动作等符号能被对方还原成自己欲表达的信息,但这往往是不确的,而且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良好沟通不是双方达成协议而是双方理解协议本身,要想达成协议必需有良好的沟通,但良好沟通并不意味着能达成协;理解我的观点但并不代表接受我的观点;只有接受我的观点才能达成协议;要想双方达成协议必需有多种条件,如沟通良好与否、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类同等。又如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双方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即使沟通过程中不存在误解,谈判双方沟通技巧十分娴熟,往往也不能达成协议,即使沟通双方每个人都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沟通的实际运作可通过多种途径。口头沟通可能是运用最广泛的方式。文字沟通(包括书面和屏幕形式)及音频/视频沟通(包括远程通讯)在现代社会中是同等重要的沟通途径。然而,沟通不仅仅是上述几种方法,在人们面对面地交流时,眨一下眼睛,用手指轻轻地弹一下等都是同样重要的沟通方法。在某些公开场合,携带旗帜或其他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含义。有时,一个人的衣着和身体姿势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有时非语言沟通比其他沟通方法更为重要。

口头沟通: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地交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方式。口头沟通与文字沟通相比,为沟通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平等交换意见的可能性。人们通过沟通信息的内容培育相互之间的理解。但它也有局限性。一是语义,不同的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二是语音,语调使意思变得复杂,不利于意思的传递。意思会因人的态度、意愿和感知而被偷换。人们推知的意思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据估计,在口头沟通中最终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的内容不超过原来信息的20%.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对同样的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同企业内部,由于文化认同不一,也会产生语言沟通的很大偏差。

文字沟通: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或远程通讯设施的情况下,这种沟通方式是传递信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特别是在面对很多人传递同一信息而且还需有一个永久存档时,这种方法尤其有用。沟通者可以精确地表达他所想传递的信息,并有机会在给接受者发送之前充分地准备、组织这则信息。文字沟通的其他问题有:不能得到即时的反馈,有关的部门没有机会对该信息进行讨论。现代通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从个人化和说服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沟通的效果是有限的。企业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对文字含义的不同理解。在一个有数千名职员的大型企业中,文字沟通可能是最方便的沟通途径。但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理解整合。

音频/视频/通讯沟通:通过高度发达、高效的通讯/音频/视频辅助设施来使沟通变得更为有效,这种现象近年来日益增多。视觉感知是影响思想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工具。人们更易于理解并保留视觉印象而不是文字印象。由于人脑保留视觉形象的时间比保留语音文字的时间长,所以,现代通讯技术可作为一个极好的工具用来支持和强化其他形式的沟通。正在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例子,它能为增强沟通效果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在一个语境下,理解信息传播者的真实含义。

三、沟通的风格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准时性等是一维文化的良好指标。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表现。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促进效率提高。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2篇

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为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学科。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协调个人努力沿着组织确定的方向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沟通。

中国有句俗话:一言能使人笑,一言也能使人跳。这就极其形象地说明: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沟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日益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也为了更好地掌握沟通这门艺术,也为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管理才能,都有必要掌握管理沟通技能和技巧。

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海曼(haimann)对沟通的定义是:“传递思想,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过程。”这暗含着沟通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活动的启动、协调、反馈及中间流程的纠正等目的而互相交换思想和看法。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正如巴纳德指出的:“当然,对现代高层管理者而言,一个最重要的限制,也是最为突出的严重困难就是写作或会谈能力的缺乏,不能将复杂情况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这些情况只有这些管理者有所了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drucker)说:“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思想,你的成功依赖于你通过口头和书面文字对别人的影响程度,这种将自己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应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工作的功效都是很关键的。计划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与沟通技能直接相关。

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

《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中等情感强度是最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对某信息应施用多少程度的情感诉说还要靠主观判断。第二,沟通可构筑在理性诉求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研究报告给出以下建议:“在劝说型的沟通中,对非人格化的主题给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论据,通常明确地给出结论比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更为有效,特别是听众一开始不同意评论者的主张的时候更应如此。”“从长远来看,给出双方面论据相对于只给出单方面论据更有效。如果听众一开始就同意评论者的主张,而后来又不会处于反面宣传之中,那么提供双方面的论据就没有只提供单方面论据有效。”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一个令人信服的单方面观点沟通,能使人们转向期望的方向,至少可以是暂时的,直至他们听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而,双方面的沟通效果都是持久的。它为听众提供了消除或不理睬负面看法而保留正面看法的基础。“一个可能的假设表明,在开始时给出主要论据收到的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时对沟通的兴趣很小。”在开始时兴趣就很高的情况下,其他的因素如接受者的个性和倾向,及沟通者、消息的内容等,对表达更为重要。这些因素的相关组合可构成特定情况下的最佳表达。

接受者是沟通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个人的个性及他所处的群体都很重要,个性可从总体智力(generalintelligence)和需求倾向(needdisposition)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正确推理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易受影响,这种沟通主要依赖于印象的逻辑论证。第二,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很好的批判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少受到影响。具有很强自尊心的个人更倾向于自己思考,而不会放任自己过分地受外界影响。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也会对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当这种沟通违背这个群体的文化惯例时,表现尤为强烈。一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属群体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在他很珍惜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这一身份时。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最珍视其成员身份的人,他们的观点最不易受那些违反原则的沟通的影响。”这就表明对一个群体的归附程度和这个群体文化准则的内部化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文化对沟通者的沟通中的接受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二、沟通的内涵和途径

从沟通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沟通的内涵:传递、理解、符号载体等。传递: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即说话者没有听众或写作者没有读者都不能构成沟通。因此,哲学问题“树林中一棵树倒了,但却无人听到,它是否发出了声响?”在沟通的背景下,答案是否定的。理解: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如果有人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日语写的,这封信我也确实收到了,但我对日语一窍不通,那么不经过翻译就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故沟通是意思上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如果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符号载体: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并不能象有形物品一样由发送者传送给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符号。传送者首先要把信息“翻译”成符号,而接受者则进行相反的“翻译过程”。由于每个人“信息-符号储存系统”不相同,对同一个符号(例如语言词汇)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定额”这样一个词汇,对不同的管理层有着不同的含义。高层管理者常常把它理解为需要,而下层管理者则把它理解为操纵和控制,并由此产生不满。问题在于,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不同成员“信息-符号储存系统”的差异,自认为自己的词汇、动作等符号能被对方还原成自己欲表达的信息,但这往往是不确的,而且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良好沟通不是双方达成协议而是双方理解协议本身,要想达成协议必需有良好的沟通,但良好沟通并不意味着能达成协;理解我的观点但并不代表接受我的观点;只有接受我的观点才能达成协议;要想双方达成协议必需有多种条件,如沟通良好与否、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类同等。又如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双方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即使沟通过程中不存在误解,谈判双方沟通技巧十分娴熟,往往也不能达成协议,即使沟通双方每个人都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沟通的实际运作可通过多种途径。口头沟通可能是运用最广泛的方式。文字沟通(包括书面和屏幕形式)及音频/视频沟通(包括远程通讯)在现代社会中是同等重要的沟通途径。然而,沟通不仅仅是上述几种方法,在人们面对面地交流时,眨一下眼睛,用手指轻轻地弹一下等都是同样重要的沟通方法。在某些公开场合,携带旗帜或其他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含义。有时,一个人的衣着和身体姿势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有时非语言沟通比其他沟通方法更为重要。

口头沟通: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地交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方式。口头沟通与文字沟通相比,为沟通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平等交换意见的可能性。人们通过沟通信息的内容培育相互之间的理解。但它也有局限性。一是语义,不同的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二是语音,语调使意思变得复杂,不利于意思的传递。意思会因人的态度、意愿和感知而被偷换。人们推知的意思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据估计,在口头沟通中最终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的内容不超过原来信息的20%.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对同样的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同企业内部,由于文化认同不一,也会产生语言沟通的很大偏差。

文字沟通: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或远程通讯设施的情况下,这种沟通方式是传递信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特别是在面对很多人传递同一信息而且还需有一个永久存档时,这种方法尤其有用。沟通者可以精确地表达他所想传递的信息,并有机会在给接受者发送之前充分地准备、组织这则信息。文字沟通的其他问题有:不能得到即时的反馈,有关的部门没有机会对该信息进行讨论。现代通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从个人化和说服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沟通的效果是有限的。企业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对文字含义的不同理解。在一个有数千名职员的大型企业中,文字沟通可能是最方便的沟通途径。但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理解整合。

音频/视频/通讯沟通:通过高度发达、高效的通讯/音频/视频辅助设施来使沟通变得更为有效,这种现象近年来日益增多。视觉感知是影响思想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工具。人们更易于理解并保留视觉印象而不是文字印象。由于人脑保留视觉形象的时间比保留语音文字的时间长,所以,现代通讯技术可作为一个极好的工具用来支持和强化其他形式的沟通。正在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例子,它能为增强沟通效果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在一个语境下,理解信息传播者的真实含义。

三、沟通的风格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准时性等是一维文化的良好指标。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表现。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促进效率提高。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3篇

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为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学科。管理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了协调个人努力沿着组织确定的方向所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为了使人在群体中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就需要沟通。

中国有句俗话:一言能使人笑,一言也能使人跳。这就极其形象地说明:沟通既是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一门艺术。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沟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日益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也为了更好地掌握沟通这门艺术,也为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管理才能,都有必要掌握管理沟通技能和技巧。

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海曼(Haimann)对沟通的定义是:“传递思想,使别人理解自己的过程。”这暗含着沟通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活动的启动、协调、反馈及中间流程的纠正等目的而互相交换思想和看法。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有良好的沟通技能。正如巴纳德指出的:“当然,对现代高层管理者而言,一个最重要的限制,也是最为突出的严重困难就是写作或会谈能力的缺乏,不能将复杂情况用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对这些情况只有这些管理者有所了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Drucker)说:“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思想,你的成功依赖于你通过口头和书面文字对别人的影响程度,这种将自己思想表达清楚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应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技能。”沟通的技能对所有管理阶层工作的功效都是很关键的。计划和实施的成功程度与沟通技能直接相关。

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

《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中等情感强度是最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对某信息应施用多少程度的情感诉说还要靠主观判断。第二,沟通可构筑在理性诉求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研究报告给出以下建议:“在劝说型的沟通中,对非人格化的主题给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论据,通常明确地给出结论比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更为有效,特别是听众一开始不同意评论者的主张的时候更应如此。”“从长远来看,给出双方面论据相对于只给出单方面论据更有效。如果听众一开始就同意评论者的主张,而后来又不会处于反面宣传之中,那么提供双方面的论据就没有只提供单方面论据有效。”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一个令人信服的单方面观点沟通,能使人们转向期望的方向,至少可以是暂时的,直至他们听到问题的另一方面。然而,双方面的沟通效果都是持久的。它为听众提供了消除或不理睬负面看法而保留正面看法的基础。“一个可能的假设表明,在开始时给出主要论据收到的效果最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时对沟通的兴趣很小。”在开始时兴趣就很高的情况下,其他的因素如接受者的个性和倾向,及沟通者、消息的内容等,对表达更为重要。这些因素的相关组合可构成特定情况下的最佳表达。

接受者是沟通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个人的个性及他所处的群体都很重要,个性可从总体智力(generalintelligence)和需求倾向(needdisposition)两方面来考虑。第一,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正确推理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易受影响,这种沟通主要依赖于印象的逻辑论证。第二,具有较高智商的人,由于他们具有很好的批判能力,所以当他们处于以下这种类型的劝说沟通之中时,比智商较低的人更少受到影响。具有很强自尊心的个人更倾向于自己思考,而不会放任自己过分地受外界影响。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也会对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当这种沟通违背这个群体的文化惯例时,表现尤为强烈。一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属群体的观点和态度,特别是在他很珍惜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这一身份时。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最珍视其成员身份的人,他们的观点最不易受那些违反原则的沟通的影响。”这就表明对一个群体的归附程度和这个群体文化准则的内部化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企业文化对沟通者的沟通中的接受者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二、沟通的内涵和途径

从沟通的定义中,可以得出沟通的内涵:传递、理解、符号载体等。传递:沟通首先是意义上的传递。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被传递到,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即说话者没有听众或写作者没有读者都不能构成沟通。因此,哲学问题“树林中一棵树倒了,但却无人听到,它是否发出了声响?”在沟通的背景下,答案是否定的。理解: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要被传递,还需要被理解。如果有人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是用日语写的,这封信我也确实收到了,但我对日语一窍不通,那么不经过翻译就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故沟通是意思上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如果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符号载体: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并不能象有形物品一样由发送者传送给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符号。传送者首先要把信息“翻译”成符号,而接受者则进行相反的“翻译过程”。由于每个人“信息-符号储存系统”不相同,对同一个符号(例如语言词汇)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定额”这样一个词汇,对不同的管理层有着不同的含义。高层管理者常常把它理解为需要,而下层管理者则把它理解为操纵和控制,并由此产生不满。问题在于,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不同成员“信息-符号储存系统”的差异,自认为自己的词汇、动作等符号能被对方还原成自己欲表达的信息,但这往往是不确的,而且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良好沟通不是双方达成协议而是双方理解协议本身,要想达成协议必需有良好的沟通,但良好沟通并不意味着能达成协;理解我的观点但并不代表接受我的观点;只有接受我的观点才能达成协议;要想双方达成协议必需有多种条件,如沟通良好与否、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类同等。又如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双方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即使沟通过程中不存在误解,谈判双方沟通技巧十分娴熟,往往也不能达成协议,即使沟通双方每个人都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沟通的实际运作可通过多种途径。口头沟通可能是运用最广泛的方式。文字沟通(包括书面和屏幕形式)及音频/视频沟通(包括远程通讯)在现代社会中是同等重要的沟通途径。然而,沟通不仅仅是上述几种方法,在人们面对面地交流时,眨一下眼睛,用手指轻轻地弹一下等都是同样重要的沟通方法。在某些公开场合,携带旗帜或其他标志物都有一定的含义。有时,一个人的衣着和身体姿势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有时非语言沟通比其他沟通方法更为重要。

口头沟通:这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地交流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方式。口头沟通与文字沟通相比,为沟通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平等交换意见的可能性。人们通过沟通信息的内容培育相互之间的理解。但它也有局限性。一是语义,不同的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二是语音,语调使意思变得复杂,不利于意思的传递。意思会因人的态度、意愿和感知而被偷换。人们推知的意思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据估计,在口头沟通中最终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的内容不超过原来信息的20%.在不同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对同样的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同企业内部,由于文化认同不一,也会产生语言沟通的很大偏差。

文字沟通: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或远程通讯设施的情况下,这种沟通方式是传递信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特别是在面对很多人传递同一信息而且还需有一个永久存档时,这种方法尤其有用。沟通者可以精确地表达他所想传递的信息,并有机会在给接受者发送之前充分地准备、组织这则信息。文字沟通的其他问题有:不能得到即时的反馈,有关的部门没有机会对该信息进行讨论。现代通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从个人化和说服力的角度来看,这种沟通的效果是有限的。企业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对文字含义的不同理解。在一个有数千名职员的大型企业中,文字沟通可能是最方便的沟通途径。但必须运用文化进行理解整合。

音频/视频/通讯沟通:通过高度发达、高效的通讯/音频/视频辅助设施来使沟通变得更为有效,这种现象近年来日益增多。视觉感知是影响思想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工具。人们更易于理解并保留视觉印象而不是文字印象。由于人脑保留视觉形象的时间比保留语音文字的时间长,所以,现代通讯技术可作为一个极好的工具用来支持和强化其他形式的沟通。正在出现的“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例子,它能为增强沟通效果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在一个语境下,理解信息传播者的真实含义。

三、沟通的风格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沟通的模式也要相应地改变。作为经营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因素在企业管理沟通的有效实现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文化上的不同可表现在思维模式、信念、价值观及共同的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可表现为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在统一的企业文化中,信息处理是直接的、线性的。坚持按进度表行事、准时性等是一维文化的良好指标。如果企业文化是多维不一的,人们同时在不同的前沿思考、工作。它的信息处理通常是迂回的、深度的。对进度计划坚持程度比较松散,也不太按时,这都是多维文化的典型表现。企业文化不统一,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人需要深度地了解背景信息后才能行动。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统一的企业文化,人们对企业各种事物的认知一致,价值判断相同,不必了解深度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行动,从而可以促进效率提高。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沟通管理;过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

项目管理的三约束是时间、成本和质量,三者互相制约。在项目中为三者选取一个平衡点,需要良好的项目管理经验。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软件项目陷入困境,而这其中有很多与沟通分不开。许多开发项目规模宏大,以至于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复杂性高、混乱、难以协调。不确定性是经常存在的,它会引起困扰项目组的一连串的改变,最终导致项目不能按照预期的计划结束。因此,对于项目来说,要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就必须进行有效地沟通。

1当前软件开发项目中沟通存在的问题

沟通是指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在软件开发的各人员与组织因素中,沟通与协调问题是影响软件生产效率和可用性的重要问题。软件开发项目的信息沟通问题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沟通意识。

沟通首先是意识上的,其次才是技巧上的。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ers)给北大师生作了《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演讲时说,全球化浪潮下的学生们将应对五大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必须增强沟通意识”。人与人交往需要沟通,在企业中无论是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上司、员工与客户都需要沟通。只有积极的沟通,才能在企业内保持和谐,使发生的问题得到化解。

(2)项目组内未建立规范化的沟通制度。

由于没有对项目组内的沟通形式做出制度化的规定,因此造成各成员间或项目组内各组织间的沟通形式不统一,以至于信息不能有效地到达接收者,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沟通渠道选择不慎。

沟通渠道的选择对于良好的沟通非常必要,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脚”的笑话。不畅通、不正式的渠道都会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4)沟通的频率较少。

软件开发的正式沟通最常发生在团队成员之间。同一项目的不同团队之间沟通相对较少,有一定合作关系的群体之间沟通更少,群体与外界的沟通最少,沟通效果自然很差。

2软件开发项目中沟通管理体系的需求

结合软件开发的沟通方式、沟通渠道和沟通信息的类型,软件开发信息沟通管理体系应满足的要求如下:

(1)时效性。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经常会因为项目客户、项目内资源以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变化,促使发生需求的变更、计划的变更以及各种各样的变更。这些变更的信息需要及时传达给项目组内各成员,以便统一行动,避免项目成员重复无效的工作。

(2)沟通面覆盖整个开发组织。

项目组的成员可能属于具备不同功能的组织,甚至不在同一地点的人员也会同时加入到项目中进行协同开发,信息沟通应能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送给每一项目成员,并应保证项目成员所接收的信息是正确的。

(3)支持沟通信息多元化。

因为软件开发目所产生的信息多种样,它们的文件格式也多种多样,所以信息沟通管理体系应能正确处理和传递这些多样信息。

(4)满足多种沟通模式。

从沟通方式来看,传受者的构成有以下几种模式:个人———个人、个人———多人、多人———多人、多人———个人。从传播与接收信息的时间上有:同步沟通和异步沟通。由软件开发所采用的沟通模式较多,所以软件开发项目的信息沟通体系应能满足上述要求。

3软件开发项目中沟通管理体系的建设

3.1沟通管理体系的框架

笔者认为,软件开发项目沟通管理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于企业内软件开发项目沟通管理机制的建立。从组织行为上约束和规范沟通的方式,要求项目成员按照规范沟通,保障沟通的效果。沟通管理机制的框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企业级沟通管理制度的定义,其作用是约定企业级的沟通管理的机制,形成企业级沟通管理的标准。在此标准之下,企业内所有项目均应按照统一的过程和模式实现项目正常、顺畅的沟通,及时并适当地创建、收集、发送、储存和处理项目的各类信息,从制度层面上保障项目正常有序的开展以至项目成功。

第二部分是项目级的沟通管理。仅有企业级的沟通管理制度还不足以保证每一具体项目沟通顺畅,还需要沟通管理制度在具体项目中实例化。这其中重中之重是沟通计划的制定,每一个软件开发项目都必须有一个明确、详细的沟通计划,其内容应包括沟通内容、沟通对象、沟通渠道、沟通频次、沟通责任人。

3.2实例

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公司在2004年通过了CMM3级评估,笔者参与了从建立软件过程体系到完成评估的全过程。开目公司搭建信息沟通管理体系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

(1)过程定义。

沟通管理在CMM中不是以一个单独的KPA(关键过程域)提出的,而是涉及多个KPA,它们分别是:RM(需求管理)、SCM(配置管理)、SPP(软件策划)、SPTO(软件跟踪与监控)、PR(同行评审)、IC(组间协调)。开目公司在过程定义时,根据沟通管理的及时性、盖面广、信息多样性、多种沟通模式等要点,分别在上述KPA的过程定义中对沟通要求和沟通方式作出了明确的定义。

(2)执行与修订。

过程定义阶段完成后,开目公司组织了开发项目的试运行。在试运行中,SEPG(软件工程过程组)监控所有过程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过程定义。试运行经历了4个项目的考验后,经过与项目内过程执行的磨合,进入正式运行过程。

(3)全面正式运行。试运行的目的是

为了检验过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仅在部分项目中执行。在正式运行后,则严格要求所有项目均按照过程执行。当然,在正式运行中发现的过程定义问题,同样可以被提出与修正。

结语

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沟通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沟通管理中的人得因素也变得更多,本人只是对其中某一部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设软件开发项目中沟通管理体系的方法,以上是我对项目开发的沟通管理的分析和认知,如有不足,望请指正。

参考文献:

[1]JamesR.Presse.CMM实施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申凡,戚海龙.当代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于茜,蒋波.基于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平台的有效沟通管理[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5,(03)

[4]MarkLutchen,胡江路.CIO的几种沟通方式[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36)

[5]hugo.基础介绍:魔兽世界里的沟通方式[J].网络与信息,2004,(09)

[6]坚果.高效协作轻松管理——吉林省外宣办实施信息化提升沟通管理效率[J].软件世界,2005,(06)

[7]统一沟通,释放企业活力[J].微电脑世界,2007,(12)

[8]王志明.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沟通管理问题探讨[J].福建电脑,2009,(06)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商 经销商 机会主义 关系满意度 双向沟通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供应商的关系满意度会影响其参与供应链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供应链的发展以及双方利益的获得。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合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长鞭效应和委托机制等问题,都将影响到信息传递的真实性,进而导致投机的产生。所以在探讨交易双方伙伴间的关系时,机会主义是交易成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交易伙伴间的交易关系是不可信赖且充满风险的。那么机会主义是否影响供应链关系满意度感知将会是一个重要话题。另外,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对合作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良好影响。所以本文将供应商沟通感知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模型,来研究其是否对机会主义对供应商满意度的影响过程有调节作用。

文献综述和研究模型

(一)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以及相关文献研究

不同学者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Williamson(1975)将机会主义行为的定义为“以诡计寻求自利”,包括偷窃、欺诈、违约、不诚信、歪曲事实、模糊问题、混淆交易、虚假威胁与承诺、隐瞒偏好、保留信息、欺骗以及误传。Anderson认为,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表现为隐瞒、欺骗、违背契约、窃取数据以给他人造成误导和困惑的行为。刘晓峰认为,机会主义行为是以联盟及合作伙伴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的企业自利。本研究从合法的机会主义行为角度出发,认为机会主义行为是联盟一方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钻合同空子、违背契约等投机,从而导致合作伙伴的利益受损。其中,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指的是供应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零售商采取的欺骗行为;经销商机会主义行为则是经销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供应商采取的欺骗行为。

当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供应链伙伴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研究。 Moorman(1992)和Grayson(1999)等研究发现,期望过高、失去客观性与投机主义是造成顾客不再使用市场资讯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还表明投机主义会降低信任对促进关系顾客满意的正面效果。此外,Hakanson和Snehota(1998)认为关系变质是因为彼此对关系的知觉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Jap等(2003)的研究指出,若有投机主义的动机,则会采取欺骗或扭曲的资讯以达成其结果,将对双方的关系造成冲突,进而对双方的财务与非财务绩效产生冲击,甚至造成负面影响。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已有相关学者对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刘益等(2006)研究了关系稳定性对零售商感知的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直接影响,以及关系稳定性通过供应商承诺这一中介变量对零售商感知的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间接影响。范高潮等(2007)以渠道信任影响因素及其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研究对象,提出了信任对机会主义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及机会主义行为之间关系的规律。刘益等(2008)研究了关系长度、供应商的态度性承诺与制造商机会主义行为三者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供应商的计算性承诺会增加制造商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忠诚性承诺则能降低制造商的机会主义行为。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已经将供应链伙伴间的机会主义行为纳入实证研究范畴中。

(二)双向沟通定义及相关文献研究

供应链中的沟通指“企业间正式与非正式交流,适时的信息共享”。企业与供应商间的有效沟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能否走向伙伴关系。频繁及时的沟通有助于解决争端,使双方的看法和期望达成一致,促成双方合作。双向沟通是指上下行沟通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沟通具有三个关键特征,即动态性、独特性和互动性。沟通的任何一方总是随着另一方的反应而作出反应,并会随时发生变化。

Erin等将双向沟通定义为供应商和经销商对其关系有开放的沟通和信息共享的感知程度。本研究将取Erin等的定义,并选取其量表作为本研究的双向沟通感知的测量。

早在1968年,美国乔治亚大学的Gross教授就已经强调了市场营销渠道沟通的重要作用。不管从管理实践还是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沟通在渠道中的作用巨大。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沟通能很好地凝聚渠道成员,Frazier和Summers(1984)认为渠道沟通能传递有说服力的信息。Andersn、Ldoish和Weitz(1987)认为渠道沟通能培育参与性决策,其他学者认为渠道沟通能加强忠诚度。在国外营销渠道研究领域,关注渠道成员关系及其管理的学者普遍都把渠道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纳入其研究框架中,并已逐渐形成了关于渠道沟通的一些较为完整的理论。而在我国,有关沟通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际沟通、组织内部沟通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组织间沟通的研究较少,渠道沟通研究更是少有涉及。所以本文选择渠道沟通作为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三)机会主义和沟通

虽然面临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渠道中很多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说明合作的收益是巨大的。因此,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如增加交往频率)能对合作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良好影响。渠道成员往往采用加强信任的方法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信任能够降低他们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心。因此,组织信任对于机会主义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Hoetker(2007)在研究中指出,如果合作者能掌握彼此的第一手资讯,在分配任务时将更有效率,并且由于长期以来相互的交流而较少会发生社会、心理或经济类的机会主义行为。另外,随着交往时间的推进, 机会主义行为会随着合作双方的相互信任而降低。

(四)沟通和关系满意度

学界将越来越多的企业间关系相关主题纳入“关系质量”的研究范畴之中,而“满意”作为渠道关系质量的重要维度,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承认。企业合作关系的确立意味着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开始,这个时候,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沟通就成为了影响关系发展的直接因素。企业之间的沟通,是组织层面上进行的,有关产品、服务、理念和所有其它组织希望传达的信息的传递和交互活动。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双向的,既要表达来源组织的意向,也要通过合理的交互环节被受众所接收和理解。虽然沟通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作为前置变量的位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赞同,但是对于逐渐稳定的渠道关系质量的相关研究方向,后置因素的研究显然仍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已有文献研究了关系质量对于企业绩效和供应链绩效水平改进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系统研究沟通因素对于渠道关系质量的影响也具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意义,其中对于满意度的影响是这项研究的重要部分。

从现有研究来看,沟通因素对于渠道关系满意度的作用能够被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作为企业间交互的一个主要方面,实质承担了信息交换流通的所有功能,因此直接满足了企业运营中的信息需求,从而提升合作伙伴满意度。其次,沟通作为一种重要的互动行为,在企业间的承载者最终仍将落实到人,这些边界人可能以某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在一个边界模糊的范围内逐渐形成工作习惯和模式,从而体现不同企业间交互层次的差别,而人际交互的行为模式也是满意度形成的一个原因。最后,沟通行为作用于渠道关系质量的其他方面,例如带来信任感的提升,从而减少了渠道冲突行为的发生,即通过其他影响方式的中介作用来改变渠道关系满意度。

(五)关系满意度定义及相关文献研究

供应链满意度起源于营销学领域中的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通常是指顾客的要求,包括明示、隐含或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事实上,在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企业都是上游节点的顾客,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顾客的角色,每个节点企业对其上游供应商而言是顾客,对下游顾客而言是供应商,即每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双重角色。基于这一点,王力虎等(2004)提出企业满意度是指企业下游节点的顾客效用与企业下游节点的顾客期望之间的差值;李(2008)提出供应链成员满意度是指在整个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成员的需求得到满足,期望与实际感受一致,成员对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伙伴产生信任、合作的心态对供应链整体满意。

本文将供应商关系满意度定义为: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供应商对合作伙伴的关系质量的感知。

(六)模型与假设

基于以上相关文献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假设:H1:经销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负向影响作用;H2:供应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H3: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在经销商机会主义和关系满意度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H4: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在供应商机会主义和关系满意度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H5:供应商沟通感知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

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回收问卷,全部问卷由全班同学在假期向各配对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发放并收回,每份调查问卷有10页长,主要靠个人关系进行发放,本研究只截取其中相关部分进行分析。问卷调研法是定量研究中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中应用极其广泛。一共发放问卷408份,其中不配对数据为无效数据,剔除无效数据后为34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6%。然后使用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

(一)样本分布

样本是来自全国(包括大陆和港澳台)各地的各个行业的大小企业,为了保证数据的容量以及普遍性,并未限制行业和企业规模。表1是样本基本情况。

(二)信度分析

测量信度是一项稳定性指标,其中Cronbach`sα系数可以被视为代表项目间一致性信度的合适指标。该系数大于0.7为高信度,量表系数大于0.5小于0.7为尚可接系数小于0.5的为低信度,应拒绝使用,即量表系数在0.5以上是可以接受的。

spss19.0信度分析结果显示,供应商机会主义、经销商机会主义、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供应商关系满意度等四个变量的Cronbachα值均大于0.6,所以可以认为问卷中这4个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基本可信的,能满足后续研究需要。

(三)效度分析

测量的效度是用来衡量在测量中测量量表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概念的真实含义。量表测量的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和构建效度。在内容效度方面,由于本研究采用的问卷主要以前人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而且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积极采纳专家的意见,并对题项经过多次语义修正后,才最终确定而成。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对构建效度进行检验之前,本文对表中每个测量项目在spss19.0中进行了因子分析。

供应商机会主义、经销商机会主义、供应商沟通感知这三个变量的结果显示,他们的KMO值分别为0.834、0.772、0.633,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分别为867.896(df=15)、951.010(df=15)、287.026(df=6),检验显著性均为0.000,说明其相关矩阵间有相关因素的存在,适合做因子分析。最终结果显示,他们分别聚合成一个因子,并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8.612%、57.870%、52.330%,所以有较好的构建效度。

(四)回归分析

将OPPG1-6平均得到OPPG,将OPPJ1-6平均得到OPPJ,将COMUG1、2、5、6平均得到COMUG,将RPERFG1-3平均得到RPERFG。将RPERFG对OPPG、OPPJ、COMUG以及COMUG*OPPG和COMUG*OPPJ回归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由结果可知,OPPG的p值为0.001

由此可知,经销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负向影响作用,供应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在经销商机会主义和关系满意度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在供应商机会主义和关系满意度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供应商沟通感知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即H1、H2、H3、H4、H5均成立。

结论、启示和不足

(一)结论

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经销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负向影响作用,即经销商机会主义行为越强,供应商对关系的满意度越低;供应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即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越强,其对关系的满意度越高。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在经销商机会主义和关系满意度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即沟通感知越高,经销商机会主义对关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越不明显;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在供应商机会主义和关系满意度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即沟通感知越高,供应商机会主义对关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越不明显。供应商沟通感知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作用,即供应商感知的沟通越好,供应商满意度越高。

(二)营销启示

供应链管理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并探讨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而对双方机会主义是否影响供应链间的关系满意度,这在领域内还鲜有研究。大多数研究都将沟通感知作为前置变量或因变量,并研究影响沟通的因素以及沟通如何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产生,如何促进关系满意度,并得出良好的沟通机制(如增加交往频率)能对合作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良好影响,以及沟通因素对渠道关系满意度有影响作用等结论,而鲜有学者将沟通作为调节变量。本文在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提出并检验了供应商和经销商机会主义对供应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关系满意度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二是本研究将供应商双向沟通感知作为调节变量,来研究其在供应商和经销商机会主义与供应商关系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并得出供应商沟通感知对供应商和经销商机会主义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均有调节作用的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活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供应商而言,如果想对关系有更强的满意度,而经销商又有较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可以增强双向沟通来减弱机会主义对其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然而,如果供应商有较强的机会主义行为,并因此对关系满意度较强时,则可减弱双向沟通,来加强这一影响。然而,总的来说,双向沟通还是很重要的,供应商不可因此存在侥幸心理,为了满足自身的关系满意度,还要考虑经销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所以供应商和经销商如果可以形成联盟并相互考虑对方需求,将更有利于实现双赢。

(三)不足

由在调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数据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由于问卷由专业人员设计,从而导致了问题用句过于书面化,填答人员普遍反应难以理解,并且由于问卷过长,导致填答人员没有耐心,从而无法保证问卷数据的质量。建议后续研究将题项用语口语化,易理解,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本研究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在样本的采取上存在局限,导致该研究的数据有一些来自非正规企业,或者非经理类人员填写,特别是当回答人员文化水不高时,在理解问卷问题时有偏差,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由于问卷太长,从而导致针对性不强,有些测量项目的题项过少。

参考文献:

1.Anderson, Erin, Leonard Lodish, and Barton Weitz. Resource Allocation Behavior in Conventional Channels [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eh,1987(1)

2.Walter Gross“Profitable Listening for Manufacturers and Dealers”[J].Journal of Marketing,1968

3.邓少军.营销渠道沟通的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05(11)

4.刘晨昊,严建援,程霞.基于沟通视角的渠道关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物流技术,2010(8)

5.刘人怀,姚作为.关系质量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

6.刘益,曹英.关系稳定性与零售商感知的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影响与供应商承诺的间接影响[J].管理学报,2006,3(1)

7.严兴全,周庭锐,李雁晨.信任、承诺、关系行为与关系绩效:卖方视角[J].管理学报,2010(7)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绩效沟通;PDCA循环模式;政府部门

一、政府部门绩效沟通和PDCA循环管理模式含义

(一)政府部门绩效沟通概念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换以及情感的共享与交流的过程[包国宪,论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沟通,经济体制改革]。一定意义上来说,沟通就是管理的本质。政府绩效沟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来说就是政府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在政府绩效评价管理者、组织者、评价者和被评价对象之间交流和传递。广义的是指为了政府绩效的改善和提高所进行的所有的沟通活动。

(二)PDCA循环

PDCA循环管理法起源于全面质量管理中的戴明循环原理,PDCA循环模式将绩效管理过程设计为一个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反馈(action)四个环节构成的、周而复始的封闭环状系统。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每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就实现一次绩效的提升。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到绩效沟通之中,将沟通分为PDCA四个环节,并且在每个环节中又将沟通分为PDCA四个步骤去具体实施,这样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实现一次小的PDCA循环模式,保证该环节绩效沟通的顺利进行,当四个环节都循环结束以后则实现了整个绩效沟通的PDCA循环,使得政府每一次的绩效沟通都能够有的放矢,起到关键作用,更使得政府部门的工作向着预定的目标不断发展。

二、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政府绩效沟通中的意义

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政府绩效沟通之中,在实施绩效沟通的每个环节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绩效计划环节沟通有助于改进绩效决策。只有在一开始进行有效沟通,掌握大量的信心和客观依据,才能够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增强判断能力,保证绩效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依靠这种上下级和内外部的双向沟通,使建立在达成共识基础上的绩效期望,更容易赢得员工对保证目标实现做出的承诺。也是因为在制定计划过程中进行充分沟通,才能杜绝一些不和谐现象,例如主管硬派任务、员工只能被动接受现象、滥用私权现象等等。其次,绩效实施与辅导沟通有利于促使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政府部门通过与社会公众进行服务工作上的全面沟通,使公务人员能实时、动态地把握社会公众的诉求和工作的效果,有效解决公务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及时改进不足,更加高效地服务群众,做好本职工作,使得他们在服务绩效上更加增分。再次,绩效评估沟通有利于主管激励下属,提高员工素质和士气。一方面肯定员工的优点和成功,使得他们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以此提高其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沟通发现员工在实现工作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员工职业规划和培训计划,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最后,在绩效反馈环节更加要注重沟通。前期的工作成果如何都要通过反馈来发现,此时沟通的作用越发明显,组织内部进行反馈沟通有利于发现这一阶段绩效实施不足,与工作目标的偏离程度,根据实际情况为下一阶段改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作出有力指导。

三、利用PDCA循环实现政府有效沟通机制的对策

(一)P(plan)绩效计划沟通

计划沟通阶段是第一步,同时是政府达成目标的最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要时时观察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上级组织和内部员工保持沟通,根据本阶段制定的目标进行绩效管理计划的指定,通过此阶段内部的PDCA小环提高计划的质量。具体实施方法为:P阶段:进行多方面交流,根据上一阶段绩效管理的结论与经验,双方就政府组织的组织目标和各岗位任职说明书、员工工作环境与状况等进行充分沟通,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沟通方案。D阶段:等到计划完成之后,通过双向沟通对实施的措施以及绩效沟通执行中关键和细节问题具体讨论。C阶段:制定出具体细节问题之后要对绩效实施方案计划的合理性进一步探讨,评价计划中沟通时间、方式以及一些相关沟通内容是否能保证和提高计划沟通的质量和水平。A阶段:作好反馈工作,进一步得出在绩效计划沟通过程中的得与失,对绩效实施与辅助阶段沟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分析、总结在绩效计划沟通阶段的经验与教训,以帮助改进和提高绩效实施与辅导阶段沟通质量。

(二)D(Do)绩效实施与指导沟通

通过PDCA管理制定出绩效计划之后,要根据该计划具体操作,开展实施绩效管理与日常指导沟通工作。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利用PDCA循环模式实现沟通。P阶段:政府部门领导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制定关于员工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和指导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沟通流程以及侧重点,特别是公务人员改善绩效的关键点、前一阶段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距离组织目标越来越近的方法。D阶段:执行沟通计划。在这一阶段,政府部门领导与下属要依据第一阶段的要求,在完成绩效目标进度和已经取得的成果方面沟通,以便帮助他们解决可能出现的难题,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效率和完成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且不断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与外部服务群众的沟通,了解工作的重难点内容以及自己工作的成效。C阶段:检查沟通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出具体原因。例如,在绩效实施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员工隐瞒进度或工作中的问题而直接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沟通问题。对此,领导和员工双方应具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沟通的不及时、员工责任心不够、出于私利的考虑,还是员工担心吐露实情会遭惩罚等①。A阶段:通过组织内部员工和外部群众对于工作的反馈情况,及时寻找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将悬而未决的问题进入新一轮循环再进行沟通解决。

(三)C(Check)绩效评估沟通

在绩效管理运用中评估至关重要,而只有在评估过程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得到有效的评估结果。在这一环节,应用PDCA循环的实际操作是:P阶段:制定出合理的评估计划。内容包括:评估沟通的具体过程、相关内容和主要方式。在这一时期,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及效果、目标实现情况;个人发展计划落实情况、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表现;工作现状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D和C阶段:寻找并且借鉴一些成功、恰当的方式和技巧,积极与政府部门内外部沟通,特别是要广泛搜集政府人员服务对象对于公务人员各项工作的意见,双方合作商议得出内外部两方面影响绩效达成的因素、依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初步形成一定解决方法,可以在部门中形成书面材料。A阶段:最后这一阶段的沟通非常重要但是又十分困难,因此在回顾评估沟通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过程之中必须重点分析评估过程中沟通方面的重难点问题,不断学习和引进新的沟通形式与技巧。

(四)A(Action)绩效反馈沟通

管理中反馈的目的是让组织员工明确自己在这一阶段工作中的优势和弱点,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绩效,为自己做好定位,与此同时也为下个阶段的工作做充足准备。本阶段的沟通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员工表现改进措施、进一步培训和指导、重新修订员工发展计划以及收集下属对于领导的工作建议和对组织目标的完善上,并且将其结果记录好落实到下一次PDCA的循环工作之中。(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7篇

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的模式从传统企业管理逐渐转变为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文章对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管理;中国企业;对策

0 引言

所谓企业管理,指的是管理层对企业内部通过合理的组织、计划和有效的指挥、监督等环节进行的一系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方面进行协调,目的提高企业组织的效率。与国际企业管理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存在着资金不足、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偏低、技术力量和竞争力薄弱等问题。

1 企业管理问题

1.1 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战略

首先是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战略。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战略问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企业战略,即便有些企业有企业战略,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力量,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构建对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2 企业管理意识薄弱

其次是企业的管理意识薄弱。所谓企业的管理意识,指的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自觉的利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方法理解和认识企业的管理原则。企业的管理意识和企业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资源,充分的组织和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利润。

1.3 缺乏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是企业创建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之一,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众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企业内部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分布不均,企业中人才的分布不是过多就是太少;二是企业的薪资不合理,导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三是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方面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四是企业在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方面不够规范,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1.4 企业文化建设的缺失

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不足。每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的基础之上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这个企能够以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企业文化还具有约束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进行思想方面的激励等功能。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还有诸多企业没有构建企业文化,或者没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

2 企业沟通方面

除了企业的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企业的管理沟通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沟通相比,我国企业管理沟通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下面对我国企业在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企业管理沟通方面的问题

我国多数企业都把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放在了企业工作的第一位置,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沟通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企业管理层对管理沟通也不够重视,我国企业管理中,在沟通方面的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2.1.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企业的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等方面的功能,在各种管理功能中,各项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沟通,同时,企业在业务管理方面等都离不开沟通。另外,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2]。而企业和公司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同样离不开沟通。但是,我国企业普遍忽视了对沟通的重视,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管理层对管理沟通存在着思想上的偏差。

2.1.2沟通渠道单一

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不足,多数管理沟通目标都是针对短期活动所制定的。另外,我国企业的沟通渠道过于单一,在管理沟通中,沟通信息、沟通范围、沟通方式等都对沟通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在众多沟通因素当中,沟通的范围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沟通的范围有沟通信息决定,而沟通的信息又取决于沟通的渠道。我国企业沟通的渠道主要存在着下多上少、间接多,直接少、纵多横少等问题。我国目前企业的沟通渠道过于单一。

2.1.3缺乏相应的机构和制度

企业没有构建相应的沟通机构和沟通制度,沟通是组织系统中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之一,企业的管理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尤其是企业的管理沟通部门。企业管理也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沟通制度。导致企业的沟通普遍缺乏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企业沟通的随意性和个人色彩都比较强烈。沟通,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沟通能力需要培养,与国外健全完善的沟通制度相比,我国沟通制度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2.2 解决措施

2.2.1加强企业管理沟通的认识

要解决上述管理沟通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管理沟通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作用和意义,确立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才能加强管理沟通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不管是从企业管理的职能上看,还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质上看,企业管理的沟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组织中,沟通是组织系统的中心内容,企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沟通,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沟通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对企业管理沟通的认识。

2.2.2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

其次,要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沟通战略目标。在企业的关咯过程中,企业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战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制定明确有效的管理战略目标,才能有效推动管理沟通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制定企业管理偷工的战略目标时,首先要根据企业既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方针政策来制定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改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的沟通氛围,才能提高管理沟通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固定沟通模式的形成,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2.3对管理者进行沟通培训

管理者的沟通思想、沟通理念和沟通意识直接决定着管理沟通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在管理沟通中,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管理沟通的制度和策略。因此,在构建专门的管理沟通机构前,制定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时,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思想和沟通理念,对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管理沟通方面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沟通理念,强化管理者的沟通意识,最终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沟通战略目标。

2.2.4创建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沟通制度

要保证管理沟通战略目标能够有效的实施,企业就需要建立专门的企业管理沟通部门,由企业管理沟通部门负责一切企业管理沟通事物。并制定完善有效的沟通制度,通过制度配合管理沟通部门实现其职能。作为企业中的职能部门之一,管理沟通部门的职能包括参与企业沟通战略的制定;对企业管理沟通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在管理沟通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信息沟通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反馈信息,通过信息的反馈,进一步完善管理沟通制度。通过制定专门的管理沟通部门和相应的制度,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沟通的缺位问题,提高企业管理的效果。

3 解决管理问题的对策

从总体上说,企业管理问题还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提出几条综合性的建议,从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缩小我国企业管理与国际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3.1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要改变现阶段企业管理的现状,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中,要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目标战略相适应,就需要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更新原有的管理理念,改进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管理,为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提供有据可循的制度,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2 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人力资源起着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要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强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健全和完善企业职员的技能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构建合理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合理有效的利用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3.3 促进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管理文化形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的管理意识等。企业管理文化对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支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管理文化也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式形成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同时,企业的管理文化总结了企业发展的每个过程,因此,企业的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积极促进企业管理文化的建设。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及时更新企业管理模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陈康敏;李斌.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9.07.7-8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8篇

向下沟通渠道

其要点是要保持即时性和实效性

向下沟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做为管理者要了解实际状况和沟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瓶颈,并提供解决方法,给予下属提供经验和指导建议,并紧盯过程能实现管控,注意过程化管理,使目的有效到达。

注意态度和姿态,注意沟通中讲话的技巧,要关心体恤下属的难处,而非给予压力,态度应诚恳温和,把握下属优点,少批评,慎用惩罚,适时巧妙地给予赞扬和激励。

作为上级要善于倾听,并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自我张扬,因为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在当下适用。

开会沟通要注意效率,避免形式化,控制时间和与会人员数量;企业高层尽量最后发言,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避免一言堂。

向上沟通渠道:

其要点是避免地位差异,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有人抱怨领导不了解你,可能是因为你的主动性沟通力还不够,因为沟通是主动的,积极的。

在与上级沟通前一定要预先有答案和解决方法。对各个答案和对策一定要有优劣对比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和风险评估。和上级沟通不一定非要在办公室或会议室,只要有机会,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和上级沟通。

要注意和上级沟通尽量简化语言和重点,对自己的工作和业务主动提出改善计划。

水平沟通渠道

其要点是尽量能做到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决策阶层之间的沟通,管理阶层的信息沟通,各分支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之间的沟通,都属于水平沟通。

水平沟通目标是互相配合,提高协作效能,克服本位主义和山头主义倾向,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了解,有助于培养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当部门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企业中层认为是部门职责和权限划分的问题,而忽视水平沟通的重要性。

水平沟通往往有一定困难,如果能避免以自我部门为中心而忽视其他部门的价值,用真诚且比较适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和感受,沟通才有效。

所以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设置,沟通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的持续优化才会让水平沟通渠道保持顺畅。

二:沟通机制的常用形式

李旭先生认为:常用的沟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口语形式

做为最常用的沟通形式,自信,诚意,开放,幽默,机智,友善等是有效沟通的特质。

员工会议

针对具体问题,利用会议形式鼓励大家发表意见,由一定范围内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共同参加,实行不同等级的成员直接接触,直接沟通。

建制度,建平台

经常性的沟通制度,帮助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就会热心参与公司的一切事务,保持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

如接待日,意见箱,物质奖励,定期召开分析会,座谈会等。

创造一个与员工平等交流沟通的平台,倾听员工的心声,采纳员工提出的合理建议,化解员工的思想疑虑,交流对职业的认识及观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择业观,事业观,价值观,同时发现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弱点,盲点等。

文字形式

当信息必须广泛传播或信息必须保留时,以报告,备忘录,信函等文字形式进行沟通,采用文字形式沟通要注意:明确清晰,文字简洁,合理组织。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1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1.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1.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1.3.1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1.3.2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1.3.3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1.3.4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1.3.5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1.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2.1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2.3.1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2.3.2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2.3.3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2.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沟通 管理学 心理咨询 消除障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46-02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占据了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化、系统化世界观的培养依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就业单位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和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是由所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决定的。

高职生是中国未来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还是与他人和社会沟通障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良性处理将决定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效率,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高校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集训营。如何用现代管理学中的沟通理论来解决高职生沟通能力的问题,用企业管理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并尝试用现代管理学理论导人解决这些问题,以利我们的大学生向未来的准职业人过渡更加顺利。

笔者在本文中导人相关思考以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根据下图反映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所分布的百分比,在ABCD四部分的咨询内容中无论是人际交往问题(占20%)、情绪问题(13%)、适应问题(12%)还是恋爱问题(11%)都覆盖了沟通能力的问题,所占比例高达56%。

沟通是指借助一定的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和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以提高沟通主体方和受体方社会角色体验的快乐感和幸福感。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交往障碍、矛盾误会、冲撞诋毁等问题导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渐远,都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坦诚的沟通。如果高职生的沟通行为是顺畅的,依主体方的设想趋势发展被受体方接纳,这种沟通体验是愉悦而成功的,反之就会给主体方带来挫败感,沟通出现障碍。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沟通存在的因素涵盖了语言、情感、思想、心态、观点、心理因素、交往动机等因素。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有效沟通的障碍。

1.自我认知问题。现在在校的高职生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学生为多,世界观正在形成中,他们性格中掺杂相对矛盾的性格,有时骄娇二气上扬,有时又妄自菲薄,轻易自我否定;以自我为中心、封闭心扉、压抑情感表达;交往能力不对称进一步产生心理落差,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态度、情绪、认知、价值观和人生理念等差别,导致对所接收或是表达信息意义的不准确互通。

2.主观接纳问题。高职生通常从主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想听符合主观判断要求的、感情上能够接纳的沟通内容;主观臆断或者情感因素会干扰沟通过程的客观性,会造成高职生拒绝或者片面地接受与他们的期望值出现偏差的信息,高职生彼此感情、性格、气质相近即使较少的沟通,沟通过程中彼此也较能理解、接纳和信任。

3.信任心态因素。沟通主体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例如辅导员、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度不够时,考虑问题不周时、触及敏感问题沟通时,因为彼此信任缺失客观存在,学生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或是畏惧感也会造成障碍导致错误的信息判断。

4.心理认同问题。沟通是双方或是多方协调信息和情感给与收的过程,信息传递不是个人行为,沟通双方的真诚和相互信任非常重要,任何主观的猜测只会增加抵触情绪,减少坦率交流的机会,造成信任危机,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接收沟通信息一方如果认为对方和自己接近。较易接收意见达成共识,如果沟通一方视对方为异己,那么信息的传递将产生障碍,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获得对方认同以及积极地认同对方,如何给学生予以适度的心理疏导,有如增加对不信任沟通行为的免疫力一样。

5.可靠性因索。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由沟通行为中的四个因素所决定:客观性、诚实度、能力值、热情度,有时信息来源并不同时具备这四个因素,但只要信息接收者认为具有即可达成有效沟通,作为企业来说员工对于上级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对上级可靠性的评价,可靠性比较大的工作单位和部门比较能公开、准确和经常性地进行沟通,工作成就也相应地较为出色。所以,如何增加高职生人际交往中的主体和客体可靠性四因素的含金量,将决定高职生沟通效率的高低。沟通过程中投入热情度的状态和我们素质教育体系中情商、逆境商的培养是一脉相承的;沟通信息的客观性取决与大学生对于实事求是态度的认知,包括减低主观评价加入客观信息的意愿;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实际上是由接受者主观决定的,所以可靠性四因素的接收方感知度是需要我们因人而异来达成顺利沟通行为的。高职生诚信度培养需要时间和持续性沟通的效果来建立信任和评价体系。

6.结构因素。主要是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空间约束三方面,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频率、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地位悬殊越大,信息越趋向于从地位高的流向地位低的,地位差别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障碍,犹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心理距离近了,师生间沟通的距离也更近了,提高沟通的效率;组织规模的大小和沟通空间的差异往往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组织规模越大,中间层次越多,信息传递链条越长,对沟通能力值的要求就越高,以宿舍、班级、系部、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沟通的信息链条,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由短及长的沟通通道,通过适当的班级活动、课外调研、素质拓展来适应沟通距离感产生的畏惧沟通的心理,达到脱敏的效果。

7.技术因素。很多时候沟通的准确性取决于沟通者表达语中字词的含义,由于字词是符号系统,本身没有含义,每个人描述的内容由当事人的经历、目的、需求、背景、心态和个人修养等决定,所以语言性沟通极少对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都具有相同的含义,相同的表达却会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可能会更进一步歪曲信息的含义,技术因素包括如何激活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接收双方信息确认度的提高,而其他的非语言暗示、肢体语言的表达、沟通媒介的有效性选择和筛除沟通中信息过量的问题,实现删繁就简的核心表达,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和思政课堂里给予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以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实现有效沟通。

8.文化因素。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经济和历史发展状况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和成就价值取向不同、也会造成沟通障碍,而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文化背景相近的群体沟通相对容易,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沟通相对困难,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消除文化因素在沟通中的障碍也是大学生参与未来全球制造业活动的中国高职生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何正视这些因素出现的阊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些因素

系统地指导沟通问题,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缩减沟通双方的表达障碍,减少沟通盲点出现,通过现代管理学理论中有效沟通的7c原则来整合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有效沟通的7C原则

1.内容(content)。要求我们的学生在表达信息的内容时必须考虑对接收者具有意义,表达实事求是,少掺杂个人情绪和主观评价,目的性明确。遵循客观性原则。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事实的沟通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和与内容匹配的空间去沟通;反之批评的、负面的、猜测的、主观臆断的信息减少沟通并考虑接受者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批评性的话语尽量在非公开场合表达,注意表达客观而委婉。通常我们都愿接收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更大回赠和肯定内容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内容决定了公众的态度,会给当事人造成压力或是动力。

2.渠道(channels)。高职生沟通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中各级已经存在的信息传送渠道,学院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应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应这些沟通渠道的途径,因为参与沟通渠道越多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的表现差距很多,就业单位更容易倾向与善于表达和沟通的学生,比如参与学生会组织的学生就业效率要比没加人学生会组织的学生高,参与并适应企业文化的速度和向职业人角色过渡的周期都大大缩短。犹如不同的企业和组织类型设置不同的沟通渠道,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在下行、上行、平行和斜向和非正式沟通类型中适应不同的员工和部门,我们可以建立企业模拟沟通环境给予高职生实地沟通能力训练提供平台。

3.可依赖性(credibility)。引导高职生的沟通应建立在彼此信任前提下开始的沟通,2011年5月26日在我院召开的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改革研讨会中,由笔者主讲的《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公开课上,系统地将素质拓展内容引人思政教育课堂的沟通环节中,将彼此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从个人和他人建立彼此信任开始,很多时候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当面或者背后在群体中的赞许、一个感恩的行动就能轻松的创造这种气氛。要求全体同学在课堂环境参与沟通,提升主观沟通意识,打破交往界限,提倡给予学生全新的沟通体验并要求高职生将这样的沟通主观主动的意识无限延伸到需要沟通的各个角落。沟通者主体、沟通者所在的组织包括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共同创造这样的环境,这种信任关系的完善反映了是否具有真诚地满足被沟通者愿望的要求,被沟通者应该相信沟通传递的信息并相信沟通者在解决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方面有足够的能力,需要我们的学生包括教育者不断实践,探索更多途径消除障碍。

4.一致性(context)。在高职生与外界和组织的沟通中还能体现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当高职生个人的沟通计划与环境要求不一致,首先应对环境和组织的目标要求进行了解,当个体和团队或是组织环境相矛盾时,个人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目标,与团队大体上达成一致,团体也要尽量尊重个人的个性和保护好沟通的积极性,提供尽量多的机会给高职生,参与校园、班级、社会、志愿者等活动,并尽量挖掘高职生个体的特色为团体服务,产生沟通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只有在沟通整体上保持一致性才能使团队的力量团结起来。并达成目标。校园、班级和宿舍能更有效地践行一致性原则,反复在这些环境下参与的活动中强调一致性原则会强化未来的团队协作精神。

5.明确性(clarity)。明确性原则需要沟通双方共同努力,首先克服情感障碍;其次要求我们的学生增强听的艺术,要积极倾听。沟通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沟通双方或多方能够认真倾听沟通中各方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将减少许多由于不够认真聆听导致的误解,有如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同样老师授课但是不同学生在此互动过程中信息接收结果不尽相同。要求学生在沟通中树立积极倾听的要点是:要表现出兴趣;全神贯注;该沉默时必须沉默;选择安静的地方;留适当的时间用于辩论;注意非语言暗示;当你没有听清楚时,请以疑问的方式重复一遍,不要臆测对方语言中的潜含义。当你发觉遗漏时,直截了当地问信息。会获得更高质量的沟通效果;再次,沟通主体必须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所用词汇对沟通者和被沟通者来说都代表同一含义,信息需要传递的环节愈多,则越应该简单明确,对公众传递信息的口径要一致。

6.持续性与连贯性(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沟通是一个循环不断,没有终点的过程,要达到渗透的目的必须对信息进行重复,直至接受者确认或是产生共鸣,但又必须在重复中增添新的内容,否则会降低沟通接收方的接受意愿,导致对方抵触的情绪。这对于高职生沟通主体来说是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的过程,交往意愿不断提升的前提是沟通活动带来主体的愉悦感和被接纳认同感,包括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过程,需要全体教育者给予更多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引导开战针对性的主题班会,笔者带的08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班和09汽车营销班就针对专业沟通和个体在群体中的有效沟通开展了多次主题班会,活跃了全班沟通氛围,班风团结向上,学风也积极发展,重点是一个不落,全体参与,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找个别人交流,或者安排班委团体交流。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沟通员工绩效

1引言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如何提高员工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绩效考评方案,加强绩效考核。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企业的年终绩效考核是流于形式,对提高员工绩效毫无帮助。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沟通不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持续不断的信息沟通,沟通才是整个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统计表明,企业中的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方面用掉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0%~90%,而在有些企业还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本文探讨了沟通在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管理者总结有关信息沟通经验,提高员工绩效提供参考。

2沟通的作用

信息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天天与信息打交道,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人、团体、组织贯通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信息传递加速,跨文化管理愈加复杂,在一个组织中,信息沟通有其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管理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都需要沟通来掌握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的目标是使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含义。主管和团队领导传达各项指令,同事之间了解工作进度,无论是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是同层之间,都要充分借助沟通的力量来保证工作协作的正常运转,使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地把握自己与他人、与总体的动态联系,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就不利于协同工作,表达感情,就不利于分享信息,甚至就无法知道该做些什么。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就在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竞争”。因此,作为管理者,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信息沟通。

2.1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每当遇到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管理者就需要从广泛的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或建议有关人员作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作决策时参考,或经过沟通,取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自行决策。企业内部的沟通为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增强了判断能力,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2.2有助于增加员工工作的协作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是由许多员工构成的一个完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企业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的利益已联成一个共同体,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保持密切的配合,而要想保持密切配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信息沟通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使他们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形成一种无可比拟的全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2.3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提高员工的士气

沟通可以使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在决策中就会考虑员工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人一般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使企业有一个和谐的组织氛围,所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有效沟通的结果。

2.4有利于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减少冲突

大量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不满情绪主要不是来源于工作条件,也不是来源于工资待遇问题,而是由于缺乏必要沟通。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对下属的需求了解不会充分,下属就可能对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完成的工作有错误的理解,使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地圆满地完成,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在效益方面的损失,同时滋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安定团结。

3问题及措施

在沟通中,一般来讲,绝对达到沟通者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沟通网络中都可能存在沟通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影响和妨碍管理人员掌握信息,使他们不能顺利实施各项职能,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沟通中的障碍并加以疏导。常见的沟通障碍有个人障碍、物理障碍、语义障碍和组织结构障碍等。

3.1个人障碍

它是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向习惯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个人障碍常常与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关,它很类似于实际的物理距离。例如,张三用盛气凌人的语气与李四讲话,李四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很反感,这种反感就导致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的感情是无时不在的知觉过滤器,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感情所愿意接受的东西,所以沟通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期望所引导的。另外,人们在传递和接受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去,例如,接受者可能会根据主观判断去推测别人动机,猜测对方的“弦外之音”。解决个人障碍的办法,从组织来讲,就是信息传递机构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员工心目中树立牢固的威信;就个人而言,就是要不怀成见。

3.2物理障碍

它是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其他物理障碍包括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障碍物、或干扰无线电信号的静电。当物理干扰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偿。物理障碍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方法是通过生态控制改善沟通环境,传递者使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者的感受和行为。

3.3语义障碍

语义学是有关语义含义的科学,与研究的语音学相对应。沟通可以说几乎全是符号的沟通,是使用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文字、图画和动作)实现的。这些符号在设立之初和使用时都有强烈的偶然性和主观性,能否准确地表达清楚意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又存在着接受者的解码和解释,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接受者的阅历、知识储存和相关的情境有关。所以,在语义传播中,不确定性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交谈双方采取广义范围内的合作原则,需要双方的共同靠近,达成一定层次上的共识。

3.4组织结构障碍

它主要是指组织规模对沟通造成的障碍。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经历的层次和环节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生疏必然反映到沟通上来。这就需要合理设置沟通途径,减少中间环节。

4实施有效信息沟通的措施

4.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

企业在建立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后,体系内部就形成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高层、中层、基层);每个层次中划分出不同的职能,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又进行层次与职能的,从而形成了体系的组织架构。但是要使体系内各部分高效运作起来,就需要在组织内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人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各种会议、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沟通、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企业内能顺畅地沟通各种信息,为全员充分参与创造条件,使高层的方针政策能快速、高效地传递到企业各处,并通过监督、答疑等手段,使企业内的员工都能理解并执行。同时,各层次、各部门的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的层次和职能部门,进行解决、修正和统计分析。

4.2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

人的行为受人的意识支配,只有强烈的意识才会产生直接的行动,这是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领导者要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企业中管理者的决定作用比一般职工要大得多,企业管理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一个企业或部门的领导应有主动的沟通态度,给予部属由衷表达意见的机会,以促使上下意见一致,从而培养上下的整体利益观念。其次,员工亦须树立正确主动的沟通意识。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上尊下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深深扎根。为此,大部分员工不愿主动向领导沟通,以免引起领导的反感,能主动沟通的员工亦大多流于吹牛拍马屁、歪曲事实、虚报数字、蒙敝真相。如此沟通不如不沟通。其实,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喜欢听奉承的话、听假话,管理者也需要部属的理解和支持,需要部属讲实话、讲真话,以帮助他们正确决策和管理,部属应明确沟通是双向的,不能总是等待领导来沟通,当需要获知某些消息或有某种需求时,也可以主动地与上级沟通,这也是争取权力和贡献智慧的有效途径。

4.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

环境是影响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可逐渐地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理念,这种价值观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良好沟通为特色。它可通过集体活动如集体旅游、联欢会、俱乐部等加强员工间的联系。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最上层的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员,都可以卸下工作的担子,恢复最真实的自我,轻轻松松地平等交流,建立起一种大家庭式的感情氛围,从而提高内部顾客的满意度,使工作于该企业的员工不但可以获得薪金、职位上的回报,也可获得情感上的归依。

参考文献

1[美]R·勒德洛,F·潘顿.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唐月娥.管理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4何娟.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沟通员工绩效

1引言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对如何提高员工绩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绩效考评方案,加强绩效考核。然而大量的实践证明,大部分企业的年终绩效考核是流于形式,对提高员工绩效毫无帮助。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沟通不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串联起整个系统的工具就是贯穿始终的持续不断的信息沟通,沟通才是整个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研究统计表明,企业中的管理者在信息沟通方面用掉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0%~90%,而在有些企业还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本文探讨了沟通在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旨在为管理者总结有关信息沟通经验,提高员工绩效提供参考。

2沟通的作用

信息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天天与信息打交道,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人、团体、组织贯通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信息传递加速,跨文化管理愈加复杂,在一个组织中,信息沟通有其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管理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都需要沟通来掌握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沟通的目标是使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含义。主管和团队领导传达各项指令,同事之间了解工作进度,无论是上级与下级之间,还是同层之间,都要充分借助沟通的力量来保证工作协作的正常运转,使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动地把握自己与他人、与总体的动态联系,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就不利于协同工作,表达感情,就不利于分享信息,甚至就无法知道该做些什么。美国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就在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竞争”。因此,作为管理者,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信息沟通。

2.1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每当遇到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时,管理者就需要从广泛的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或建议有关人员作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作决策时参考,或经过沟通,取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自行决策。企业内部的沟通为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增强了判断能力,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2.2有助于增加员工工作的协作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社会,企业亦是如此。企业是由许多员工构成的一个完整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员工的工作都是企业这一整体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的利益已联成一个共同体,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保持密切的配合,而要想保持密切配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信息沟通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使他们共同努力、步调一致形成一种无可比拟的全力,实现企业的目标。

2.3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提高员工的士气

沟通可以使领导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疾苦,在决策中就会考虑员工的要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人一般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如果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造成某种工作激励。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使企业有一个和谐的组织氛围,所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有效沟通的结果。

2.4有利于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减少冲突

大量的研究表明,员工的不满情绪主要不是来源于工作条件,也不是来源于工资待遇问题,而是由于缺乏必要沟通。没有适当的沟通,管理者对下属的需求了解不会充分,下属就可能对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完成的工作有错误的理解,使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地圆满地完成,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在效益方面的损失,同时滋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安定团结。

3问题及措施

在沟通中,一般来讲,绝对达到沟通者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任何沟通网络中都可能存在沟通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影响和妨碍管理人员掌握信息,使他们不能顺利实施各项职能,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沟通中的障碍并加以疏导。常见的沟通障碍有个人障碍、物理障碍、语义障碍和组织结构障碍等。

3.1个人障碍

它是指由于人的感情、价值观,或者不好的倾向习惯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另外还包括人们在受教育程度、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方面的差别引起的沟通障碍。个人障碍常常与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关,它很类似于实际的物理距离。例如,张三用盛气凌人的语气与李四讲话,李四对这样的说话方式很反感,这种反感就导致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的感情是无时不在的知觉过滤器,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实际上都是我们的感情所愿意接受的东西,所以沟通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期望所引导的。另外,人们在传递和接受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去,例如,接受者可能会根据主观判断去推测别人动机,猜测对方的“弦外之音”。解决个人障碍的办法,从组织来讲,就是信息传递机构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员工心目中树立牢固的威信;就个人而言,就是要不怀成见。

3.2物理障碍

它是指在人们沟通的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一个典型的物理障碍是突然出现的干扰噪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其他物理障碍包括人和人之间的距离、障碍物、或干扰无线电信号的静电。当物理干扰出现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补偿。物理障碍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方法是通过生态控制改善沟通环境,传递者使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接收者的感受和行为。

3.3语义障碍

语义学是有关语义含义的科学,与研究的语音学相对应。沟通可以说几乎全是符号的沟通,是使用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文字、图画和动作)实现的。这些符号在设立之初和使用时都有强烈的偶然性和主观性,能否准确地表达清楚意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况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又存在着接受者的解码和解释,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接受者的阅历、知识储存和相关的情境有关。所以,在语义传播中,不确定性是难免的,这就需要交谈双方采取广义范围内的合作原则,需要双方的共同靠近,达成一定层次上的共识。

3.4组织结构障碍

它主要是指组织规模对沟通造成的障碍。一般而言,企业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经历的层次和环节越多,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空间距离,由于空间距离造成的生疏必然反映到沟通上来。这就需要合理设置沟通途径,减少中间环节。

4实施有效信息沟通的措施

4.1构建畅通的沟通网络

企业在建立较完善的管理体系之后,体系内部就形成自上而下的不同层次(高层、中层、基层);每个层次中划分出不同的职能,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每个部门又进行层次与职能的,从而形成了体系的组织架构。但是要使体系内各部分高效运作起来,就需要在组织内各部门和不同层次人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沟通工具(如各种会议、电子媒体、意见信箱、内部沟通、布告栏等),建立纵横交错的高效信息沟通网络,确保企业内能顺畅地沟通各种信息,为全员充分参与创造条件,使高层的方针政策能快速、高效地传递到企业各处,并通过监督、答疑等手段,使企业内的员工都能理解并执行。同时,各层次、各部门的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的层次和职能部门,进行解决、修正和统计分析。

4.2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

人的行为受人的意识支配,只有强烈的意识才会产生直接的行动,这是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领导者要树立主动的沟通意识。企业中管理者的决定作用比一般职工要大得多,企业管理者的沟通意识,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开展。一个企业或部门的领导应有主动的沟通态度,给予部属由衷表达意见的机会,以促使上下意见一致,从而培养上下的整体利益观念。其次,员工亦须树立正确主动的沟通意识。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上尊下卑”的观念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深深扎根。为此,大部分员工不愿主动向领导沟通,以免引起领导的反感,能主动沟通的员工亦大多流于吹牛拍马屁、歪曲事实、虚报数字、蒙敝真相。如此沟通不如不沟通。其实,并非所有的管理者都喜欢听奉承的话、听假话,管理者也需要部属的理解和支持,需要部属讲实话、讲真话,以帮助他们正确决策和管理,部属应明确沟通是双向的,不能总是等待领导来沟通,当需要获知某些消息或有某种需求时,也可以主动地与上级沟通,这也是争取权力和贡献智慧的有效途径。

4.3创造有利的沟通环境

环境是影响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氛围的关键是培育积极的企业文化。企业可逐渐地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价值观、理念,这种价值观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以良好沟通为特色。它可通过集体活动如集体旅游、联欢会、俱乐部等加强员工间的联系。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无论是最上层的管理人员还是服务员,都可以卸下工作的担子,恢复最真实的自我,轻轻松松地平等交流,建立起一种大家庭式的感情氛围,从而提高内部顾客的满意度,使工作于该企业的员工不但可以获得薪金、职位上的回报,也可获得情感上的归依。

参考文献

1[美]R·勒德洛,F·潘顿.有效沟通[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2唐月娥.管理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6

4何娟.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中的管理理论趋向于正规化和系统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与发展潜力。如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并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认可而被广泛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重视对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个人社会需求的满足,而要实现对员工社会需求的满足,必须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的沟通。本文从沟通的概念入手,阐述了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指出一些在企业人力管理中普遍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的建议。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都使不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个体对事物不同的认识会导致出现不同的行为和结果,正是因为如此,才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形态。但是,任何的个体都是以社会以及一定的关系为存在的前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达到使员工为企业的利益而努力同时又能够满足员工社会需求的目的,就要求员工与员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协作、互通有无,而实现这些效果,沟通是必要手段。所以在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是自然而然的、是必需的、无所不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沟通是信息的交换和意义的传达,最高目的是凭借反馈的手段达到彼此了解与意义分享的境界。而有效的沟通,则是指在恰当的时候以及场合用得体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并能被信息的接收者正确的理解和执行。

沟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含义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只做到沟通是不够的,我们所说的沟通必须是有效的沟通。美国著名学者奈斯比特说过:“未来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共同上。”而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协调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所以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到处存在着沟通,无论是决策的调研和论证还是计划的制定、人事的管理、工作的坐直和协调都离不开沟通。总之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是利用综合手段使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得到有意义的信息,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与企业效益,实现企业发展前提下的个人发展。

二、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目的

沟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手段,是企业中管理艺术的精髓,企业是有许多不同的成员组成的整体,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员工之间需要密切的配合和合作,只有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员工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意识和行为时,才能促进团队意识的形成,增强企业目标的导向性,所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沟通是为了实现企业行为的协调统一,通过彼此信息的交流,实现高效率管理,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沟通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的沟通相当于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做好二者之间的沟通工作,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沟通有利于管理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企业中的领导层与管理层主要负责计划、组织、决策、指导、控制和激励,而普通员工则分为几个工作群体进行工作的具体操作,这些群体的个人又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在领导层、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沟通就相当于瓶颈部分,只要做好这一部分工作,就能在正确的决策和努力的工作的前提下实现管理体系的畅通,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良好的共同也是实现自己职能与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

2、沟通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制定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功,首先要具备的自身素质是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合理的评价,从而制定出与目标相夫并且科学的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可以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需求以及工作状态,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激励员工,提高管理效率。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与资料,借之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组织运转的合理指挥以及管理策略的科学制定。有效的沟通如鼓励员工进行跨部门的探讨和思考,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有利于管理者吸取更多的可行性建议采取更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3、沟通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小人力资源管理压力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企业中不在单单追求物质待遇而是同时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与能否直接更多参与企业的管理,使精神上感觉得到自身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当企业需要为适应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时,人力资源部门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得到更多信息的同时也能是员工树立一种普通员工是企业中坚力量的意识,既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又增加了员工的信心和积极向,是企业更加具有凝聚力。

4、沟通有利于改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企业中的员工除了面对工作压力之外还要面对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压力,将工作外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也在所难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稳定员工情绪方面做出工作,而沟通可以解除员工内心的紧张等情绪,使其心情舒畅,同时与管理层形成良好关系,同时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意见出现分歧时,是缺乏沟通导致的,鼓励员工之间的沟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的沟通态度

管理者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尊重员工,可能导致员工产生自卑、抵触和失去信心等心理,所以在沟通中应遵守尊重性原则做到以诚相待。

2、沟通中的言语繁琐

传递大量的信息如果言语繁琐,可能导致不能很准确的表达要传递的信息,是信息的接受者产生厌烦的心理,或者不能充分理解信息的现象,所以沟通中要遵守简洁性原则,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3、沟通中立场不同

沟通中很容易出现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不被认同的现象,这是由于不同的立场和利益驱动造成的。所以沟通中应当遵循理解性原则,信息的传达者与接收者都要善于换位思考。

【参考文献】

[1] 唐月娥. 管理心理学[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91-02

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是组织教学的核心场所。现代教学观念下,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课堂沟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识、消除高校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沟通障碍能实现知识、技能在师生间的良好“传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延伸。

一、沟通与沟通过程模型

“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中“沟通”原意“开沟以使两水相通”。现在,沟通是指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以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1]。发送者发送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各种渠道获取详尽的反馈信息。

信息(思想、情感、知识、技能)从发送者(教师)那里进行完全和准确地传达,同时信息接收者(学生)会按照信息发送者期望的方式去理解信息的含义,这便是有效的课堂沟通。班级授课制提供给我们利用更少时间与资源实现高效沟通的机会,即将授课对象作为整体一起沟通比单独与每个授课对象进行沟通要高效,但信息内容的准确传达远比信息传递的速度要重要和关键。因此,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沟通才是实现教学目标更高效的途径。

(1)发送者将要发送内容(思想、情感、知识、技能)编制(encode)成信息;

(2)利用不同的渠道(语言、非语言、书面、电子形式等)进行信息的传递(transmit);

(3)信息接收者感知沟通并对信息的含义进行解码(decode)。

首先,传递渠道包括演讲、正式讨论等语言传达形式,面部表情、语调等非语言传达形式,信函、报告等书面传达形式以及电子邮件、PPT等电子形式;其次,噪声(noise)可能影响和干扰沟通的每一个阶段,有效沟通的实现也是最大程度克服各种噪音的过程;最后,课堂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反馈(feedback)信息研判信息得到理解的程度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高校师生课堂教学沟通方式的定位

高等学校培养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专业技能、思维方式等塑造与养成的关键时期,其课堂教学内容专业化、职业化方向明显,教学方法多样化,要求我们对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进行准确、全面的定位。

(一)正式的人际沟通

从沟通途径、沟通主体方面,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沟通是依据国家教育制度规章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它在沟通对象、时间及内容上都是经过严密地教学设计,是清晰可辨的,信息流也有其特定的方向。教师需面对多个学生,但归根到底还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的相互传递过程,属人际沟通[3]。

(二)深层的双向沟通

从沟通程度、沟通反馈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传递出的信息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沟通内容,对学生传达的信息意在引导学生产生专业、职业的深层认知[4]。教师应综合利用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获得反馈信息以改进沟通和教学。

(三)言语与非言语沟通的结合

从沟通信息载体方面。教学法离不开最直接讲授,诸如演讲、讨论等口头沟通和讲义、PPT等的书面沟通,使课堂教学综合简便易行、亲切高效、组织严密、条理清晰的众多语言沟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声音、语调、语速等副语言,以及“言传身教”的物体操纵等非语言沟通增强教学效果。

三、高校师生课堂教学沟通的障碍

从沟通过程模型来看,信息从发出到接收、再到反馈,犹如翻越崇山峻岭、横跨行地江河,其中并非畅通无阻,各种障碍阻碍有效沟通。沟通障碍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语言或其他的干扰,致使信息产生歪曲、失真或丢失,最终影响沟通预期效果的各种因素[5]。沟通障碍存在于沟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既包括信息的发送、接收,编码及解码,还有信息传输渠道、噪音干扰和反馈过程之中。因此,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障碍如下。

(一)沟通途径与主体

1.沟通目标不明确,信息内容不确定。教师发送信息的前置条件是能确定沟通目标,使信息接收者明了沟通目的所在,教学重点、难点有所突出,让确定的信息传递到学生的“接收器”上。教学内容都有“突出点”,但是个别教师碍于教学经验的限制,未能使此类“重点”传达到接收者的耳中。

2.沟通主体地位失衡。社会学研究认为,认得角色一经形成,其行为模式就会变得明确且相对固定。传统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观念备受抨击,但现代教育中潜在规则还是尊师为一,教师对学生“俯视”使沟通差异固存,双方对自身角色地位的固化认识阻碍有效沟通[6]。课堂中,随处可见的是教师在黑板上“比比划划”,学生低头在手机上“写写画画”。

(二)沟通程度与反馈

1.知觉的“选择性”,沟通内容浅薄。当接收者接收到的信息与其原本的期望产生矛盾时,就出现所谓的“选择性倾听”(selective listening)作用,他会屏蔽信息或者曲解其含义以使其更加符合预期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对其行为绩效不佳的反馈后,可能会主动“拒绝”接收此信息。同样,发送者在传递信息时也会进行“过滤”(filtering),隐瞒消极信息[7]。师生间的沟通会因各自的“趋避性”,导致沟通内容浮于形式,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入沟通,更不用说关心对方的长足发展。

2.忽视反馈与互动,信息传递受阻。反馈信息的作用在于接收者通过信息告知发送者已收到信息,并揭示理解的程度。课堂中缺少了提问、互动,教师重复发出相似信息,导致资源浪费和信息失效、新的信息无法发送,甚至使其理解错误信息,产生严重后果。

(三)信息载体

1.语言表达不清,信息失真。现代课堂要求教师利用口头或书面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意图。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方言严重、口齿不清,或是条理紊乱、语速太快都会影响信息的表达效果。个别教师PPT讲义“文档化”严重,课堂教学中读文档,讲义不考虑授课效果、缺少必要的教学设计,这都会导致信息的失真。

2.非语言沟通缺失,沟通方式单一。“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揭示了非语言沟通技巧运用的妙处。许多研究证明教师缺乏沟通技能会影响课堂沟通,在沟通技巧运用方面,52.1%的教师经常借助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情感,76.7%的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语音、语调和语速来表示强调[8]。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语音、语调、表情、手势等对提高沟通效果同样重要。

四、消除师生课堂教学沟通障碍的对策

(一)明确课堂沟通目标,重塑沟通信赖

1.通过补充课堂教学的详尽细节和背景资料,使教师发出的信息具有明确性与完整性,受教育者明白其间的重点与难点,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为确保传出信息和个人行动保持一致,教学中教师应恪守“言必信行必果”,保持信息能够得到清晰传递。例如,告知过学生随时可以提问,但课堂中学生提问却表现出让人感到屈尊或专心做其他事,这样的“行”传递出的是与“言”相去甚远的信息。

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只有教师拥有充分的“专家”意见是才能让接收者通过获取信息产生信赖,并且照顾到课堂教学效果。

(二)重视学生差异性,增强沟通互动与反馈

教学活动之前,期望确定教学对象的共同点就需要先假定其存在的差异性,包括性别、文化、沟通风格差异,做出相应的教学规划;课堂中增加讨论、提问等互动环节,倾听学生要表达的真实观点,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等确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利用此信息指导以后的教学。

(三)提升语言表达水平,增强利用多渠道载体沟通的能力

1.简化语言,准确表达沟通的真实意图。教学中连篇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修辞会令受教育者产生困扰,用通俗的语言将教学内容合理的表达出来,并能设身处地地与学生自身经历联系起来,可以增强沟通的效果。

2.恰当捕捉和利用非语言暗示。有研究证明,人际沟通所传递的信息中,近93%的含义是通过非语言暗示获得的[9]。当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产生矛盾时,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眼神等所提供的信息要更加准确。

3.重视和关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美国洲际新教师评估和支持协会就把教育技术的运用作为课堂探究、合作以及支持性的沟通策略之一。教育技术可以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一步优化,实现沟通方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民.管理的沟通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8:1.

[2][7][9][美]菲利普・L・亨塞克;王汀汀,何训,陈晔译.管

理技能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8,70,73.

[3][4]王磊.管理沟通[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7,5.

[5]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181.

高效沟通的定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人际沟通 实效性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18-01

一、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1、正确理解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人际沟通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进人际沟通能力而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所谓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交流、感情表达以及知识获取等信息传递的能力。

2、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现状及其实效性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高校增加了和改进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a)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得到加强。一方面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新进的教师学历层次有明显升高,同时人际沟通课教师待遇在改善、获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在增多。

c)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手段不断丰富。例如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在各高校普及,一方面教师避免了大量板书的繁重劳动,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讲解和沟通上,另一方面,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赋予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力。

B影响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要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先弄清影响教学实效l生的因素有哪些。

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的主体、客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一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

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既是人际沟通课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又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沟通课教学法的研究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手段,也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人际沟通课教学的目标要靠教学法实现,教学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起作用,科学的人际沟通课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人际沟通课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提高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人际沟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际沟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人际沟通课教师仍然以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自居,往往摆出一副尊贵者、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的架势,对于自身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服务者的角色认识不够。部分人际沟通课教师把人际沟通课教学当成操作性任务去完成。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师资普遍缺乏,教师负荷普遍较重,因此也有很多高校在新引进人际沟通课教师时的步骤一般是初审笔试试讲和面试体检及政审录用上岗,采取“先上岗,再培训”忽略岗前培训环节,这样很容易造成新进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出现权责不明,对岗位认识不清等问题。而上岗后人际沟通课教师获得培训和外出考察或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有限,特别是实践锻炼机会极少。

三、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际沟通课教学主体

(1)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个子类,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建设理应选择专业化道路。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应明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义务、权利。(2)健全的专业情感。专业情感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断提升的一种职业性的情感,它为人际沟通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3)扎实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知识、相关知识、人际沟通教育知识、实践l生知识。(4)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组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进行教学评估等方面技能。

(二)加强人际沟通课教师与学生课上及课下的协作互动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把握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人际沟通课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跟着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思路走。人际沟通课教师对教学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四、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存在对人际关系交往的紧张、恐惧、自卑、冷漠以及自我定位偏差等心理障碍因素。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技巧教育和培训,对于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际沟通是高校大学生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随着信息最的扩大不断增长。通过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人学生之间进行相瓦传递、交流相天信息,使自己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智慧。